時間:2023-03-22 17:33: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興趣教學法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興趣是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活動的意識傾向。這種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體驗相聯系的。興趣是“在實踐中發生、發展起來的主觀意識活動”①,是推動人們去尋求知識、從事某種活動和追求真理的一種精神力量。興趣受個體內部需要的驅動,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當個體對事物具有某種需求時,機體內部便處于一種驅動的狀態,隨之而成為一種行為的動力,即內驅力。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內驅力不斷變弱,而通向目標的行為則不斷加強。比如,口渴是一種內驅力,引起的是求“飲”的動力。興趣教學法正是指如何使學生具有對英語的強烈需要,激發其興趣,從而產生巨大的內驅力。
興趣教學法就是以直觀教學為出發點,把興趣作為教學的手段和動力,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使之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二、興趣教學法的實用意義
早在十九世紀,俄國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烏申斯基就主張: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活動的積極性、自覺性和掌握知識的持久性等確定教學的方法,同時還要充分注意學生的興趣。興趣教學法是符合心理學、生理學和教育學原理的教學方法。它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明顯的優越性。改革開放以來的英語教學實踐,也證明了其必要性。
1.從生理的角度看,興趣教學是符合人的生理的發展的
根據生理學家的研究表明:4--6歲是人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兒童學習母語不僅是參與社會活動的心理需要,而且也是大腦生理功能發展的內在需要。但是進入了青春期之后,其后腦功能的發展就是依靠神經網絡結構的復雜化來維持的。這時,學習第二語言就不再成為人的生理發展需要,而是個體心理上的需要。“某一外界信號能否有效地輸入,一方面是大腦神經網絡中解碼結構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的主觀意識的作用。這種作用是通過神經----體液的雙向調節,控制大腦覺醒水平的方式來實現的。”②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于對外部事物的探究具有很大的影響,甚而影響到人的生理機制中的解碼功能的利用和發揮。從這一角度看,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進行興趣教學法所必需研究的中心課題。
2.從心理的角度看,興趣教學法是遵循了青少年心理發展特征的
列寧曾指出:“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由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途徑。”學生的學習是“感覺---思維---創造”的認知過程和“興趣---情感---意志”的意向活動的有機統一。生動、直觀的教學方式是學生認識過程的必經之路。興趣教學法正是抓住認識過程中“直觀---抽象---實踐”的脈絡,以教具、簡筆畫、幻燈、電影、錄像等直觀手段營造氛圍,引出教學內容。然后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進行知識的傳授,使認識完成從直觀到抽象的上升。次之,用表演(專門設計或即興)、角色替換等形式完成抽象思維到實踐的運用過程。這是符合認知規律的。
3.從教育學角度看,興趣教學法是培養、利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促使其智力因素的發展
學習的成效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促成的。智力因素指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認識活動本身;非智力因素則指動機、情感、意志、興趣等個性心理品質。愛因斯坦說:成功=艱苦勞動+正確的方向+少說廢話;法國化學家巴斯德說:“告訴你使我達到目標的奧妙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堅持精神。”古語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說法。由此可見,非智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興趣是非智力因素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人腦是一個加工廠,而不是堆積材料的倉庫。教育作為一種外部力量能否作用于學生,是以學生的本身條件為轉移的。當學習的主體在心理上形成了對語言學習的需要時,這種需要就能夠促進主體有效地記憶和掌握學習的內容。一旦有了良好的學習動機,就比較容易達到學習的目的。因為,“任何活動(包括學習活動)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具有積極的學習動機”③,而“積極的動機的形成是教師激勵的結果”④。這正符合了“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自覺性、積極性相結合”的原則。
4.從英語教學的實踐和發展來看,興趣教學法是符合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的。如前所述,中學生學習第二語言不是其生理發展的需要,加之缺乏語言環境,又有許多單詞需要記憶,有許多語法需要掌握,學生經常產生厭煩的情緒。要改變這種情形,就必須啟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從教學的原則來看,興趣教學法是對啟發性和直觀性思想的具體貫徹。
1.根據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教學應注重的是“啟發”而不是“灌輸”。啟發性原則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積極性,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啟發式教學不僅能完成語言的教學,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觀察力和創造力。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是符合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有用之材。
2.直觀性原則的提出者、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enius)說:“可以為教師們定下一則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都應該盡量放到感官的跟前。”⑤而貫徹這一原則就是要“根據教學任務、教材特點,恰當選擇和使用各種直觀教具、直觀方式;使用教具時,語言指導與氣氛思考相結合;充分利用直觀材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對直觀材料進行比較、分析。”⑥
三、興趣教學法的途徑
進行興趣教學法,首先應該把握興趣的屬性和特征。興趣是人的一種感情體驗,其最大表現就是“熱心”。興趣與娛樂是有所不同的。娛樂是不具有改造客觀事實的實踐性的享樂,而興趣是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探究某種事物和參與改造事物的傾向,因而具有主觀能動性。我曾經教過一個名叫俄瑪澤郎的藏族學生,該生的英語成績名列年級前茅,而她的其余科目卻平平常常,幾乎可以說“差”。這就是因為她對英語學習有興趣,在這方面有著超人的意志和學習動力。這種例子是不勝枚舉的。
根據保持時間的長短,我們將興趣分為短時興趣和穩定興趣兩種。中學生的興趣一方面具有范圍明顯擴大和不斷分化的特點,因此,易于轉移,容易在短時間內消失;同時,它也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自覺性。只要教師能夠在把握教材,分析教法和學生實際的前提下,在教學中揭示矛盾,利用精心設置的情境,引出教學的重、難點,引發學生的興趣,就能夠使學生的興趣長期穩定下來,并使它能有所集中,進而使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
其次,掌握語言必須有一個語言“內化”(internalization)的過程。語言的內化,就是將詞語符號或者與記錄有關的表象同神經網絡建立起對應的關系,形成一種叫做“命題表征”的組合編碼。要達到這一目的,一是要把語言與具體的事物或現象聯系起來,教師展示教具、圖片,播放錄像、電影等就成為有效手段;二是要把語言與某種抽象的概念聯系起來。因為它是抽象的,并不為學生所感知,就需要教師從各個具體的個體中總結出抽象的整體,實現“具體---抽象”的轉化。由于學生大腦中已經形成了對漢語的固定編碼,而漢語與英語又有著巨大的差異,因此,實現語言的內化是不容易的,但并不是無法實現的。我們可以采用大量的情景、會話等訓練,將知識融于訓練中,通過知識的不斷復現來實現這一過程。在訓練中,我們同樣應注意訓練方式的多樣化和訓練的興趣化,避免單一或枯燥,才能使之持久、有效地進行下去。
由此可見,興趣教學法的途徑就是把握興趣的屬性和特征,分析教材和學生實際,尋求興趣啟發的契機,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貫徹興趣的啟發,有效地促使學生語言的學習和內化。
四、興趣教學法的幾種方法
興趣教學法的宗旨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它包括教學措施和對學生思想的引導措施。
1.運用正確的直觀手段
根據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規律,在教學中實用直觀的手段,不僅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還能在學生腦中形成直觀印象,以便詞匯符號迅速地在神經網絡中找到其對應關系。常用的直觀手段有簡筆畫、教具等。比如在復習“Thepartsofthebody”(L.30,JEFCBook2A)時,一方面,我向學生出示一個玩具娃娃,指著其身體的每一部分進行練習;另一方面,我讓一個學生站在講臺上,讓他/她指著自己身體的某一部分,其他的同學迅速地作出相應的回答。
教具的使用是靈活的,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具備指著周圍的任何東西都可以出口成章的能力。不管是新課的講解,還是知識的復習,出示教具或作簡筆畫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都是很有效的。
2.深入淺出的語言技巧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活動,教師要注意對信息的傳遞的準確性和有效性。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所要傳遞的信息進行重新組合,把知識變成有序的、多層次的智慧,在課堂上用生動淺顯的語言“傳遞”給學生,用啟發興趣的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思考,戰勝困難,主動地吸收信息,再將所吸收的信息內化為自身的智慧。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以下幾種運用語言的技巧:
1)幽默的運用
美國作家特魯.赫伯曾經闡述:“真正的幽默是在嚴肅與趣味之間達到相宜的平衡......進而使我們的身心和周圍的一切均衡地成長,實現更高級文明。”幽默運用于嚴肅的課堂教學,能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比如,在講“非真實”條件句時,為了使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虛擬”的含義,我引用如下對話:
A:Didyouhearmeshoutinglastnight?
bsp;B:Yes.Whathappened?
A:Mycoatfellfromthefifthfloor.
B:Itwasnothing,wasn''''tit?
A:Nothing?IfIwerewearingit,Imightbekilled.
2)歌曲的運用
歌曲的運用,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鞏固所學的語音、語法、詞匯等知識,同時可以對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進行綜合訓練,還可以利用其想象空間開拓學生的語言思路,最終起到活躍課堂氣氛,“寓教于樂”的作用。在教學中,我曾選用PaulSimon的歌曲“ElCondorPasa”。首先將歌詞改成填空的形式打印出來,讓學生在聆聽時填出所聽到的詞。通過對歌曲的欣賞,學生不僅練習了聽力,而且對歌中反復出現的句型“I''''dratherbe...than...”、“Yes,Iwould.IfIcould,I(surely)would.”有了準確的把握。在引導學生討論分析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后,留給他們一個作文題目:I''''dratherbe...。讓學生能發揮自己的想象,鍛煉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
3)游戲的使用
參與游戲是青少年與生俱來的合群性的體現。通過游戲可以達到鞏固詞匯、語法、聽力、口語等的目的。比如,在高考前詞匯復習時我使用了“連環拼詞”的游戲。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進行,由一個學生說出一個詞,第二個學生所說的詞必須以第一個人說的詞的尾字母開頭。如:
Player1:suggest
Player2:tap
Player3:particular...
在必要時,還可以對所說的詞增加限制條件,如詞性等,以增加難度。
這樣,原本枯燥的單詞記憶就在有趣的游戲中得以實現。
4)講故事
講故事是一種原始的授課方法,是“一種民間藝術,不能隨意操縱或大量生產,其魅力是獨特的”⑦。在教學中適當使用“講故事”,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講故事者使用的建筑材料是詞匯,嗓音和語言形式;工具是聲音、表情和手勢;產品是人類詞匯和想象力基礎上共通經歷的創造物。”⑧講故事可以使教師擺脫通常在課堂上使用的那種“教師腔”,講故事的教師不僅使用淺顯易懂的詞匯,而且使用聲音、表情和手勢,使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獲得一種強烈而又真實的語言交流的體驗。在講述“Ataleoftwocities”(Unit22,SBFCBook2B)遇到“ayoungpeasantandhissister”的時候,我用淺顯的語言向學生敘述了統編教材中的課文內容(L.3-4,SBII),既講明了DrManette與thepeasantboyandhissister之間的關系,又有利于學生對故事情節的把握。
5)非語言的使用
非語言主要指體態語、人際距離和輔助語言。非語言不僅有利于溝通各種直觀的“刺激”,有助于同化和順應,還影響著學生的興趣、動機和情緒、意志等,從而調節其智力建構的動力系統。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的親密程度,講話聲音的輕重、聲調的高低,或者對學生所提出或回答的問題時的贊許的微笑、嘆息以至譏刺、嘲諷,甚至在肩頭輕輕的一拍等等都能對學生的行動造成很大的影響。因而,正確有效地使用非語言,對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興趣是很有幫助的。
3.設置恰當的交際情景
交際情景的設置可以使學生將所學到的詞組、短語、語法等內容進行反復實踐。比如在講怎樣打電話時,我要求學生進行模擬撥打114,119等常用號碼,于是出現如下的對話:
(1)SA:Hello.Thisis114.CanIhelpyou?
SB:Yes.CouldyoupleasetellmethenumberofZ?
SA:It''''s365189.
SB:365189.Thankyou.
SA:You''''rewelcome.
(2)SA:Hello.Thisis119.
SB:Myneighbour''''shouseisonfire.Helpmustbefoundassoonaspossible....
SA:Whereisit?
SB:It''''satNo.34,ChengnanRoad.
SA:We''''recoming.
通過模擬撥打電話,學生將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放進對話中進行操練,使原本抽象的東西生動化,具體化,具有實踐意義。
當然,在教學中,并不是單純的使用其中的某一種方法或技巧。將這些方式、方法有機地組合起來使用,能使課堂教學更加活躍,從而使學生由對教師的講話感興趣轉變為對教學的內容感興趣,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興趣教學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因而,在培養學生的興趣時,要緊緊圍繞教學計劃和大綱進行,必須避免興趣主義,也不能遷就個人興趣,要從實際效果出發,避免走架勢。
以上是筆者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對英語興趣教學法的一點理解,下筆成文,希望能達到拋磚引玉、就教方家之目的。
注:①《教師百科辭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7)
②《語言發展的生理機制和中學外語教學論》(俞建華,《教育研究》1992年第10期)
③④《素質教育全書》(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
⑤⑥《教育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一卷,P.196,197)
⑦⑧(意大利)E.MartinPedersen(January1995,EnglishTeachingForum)
其它參考書、文章:
1.《兒童識記材料編碼特點的實驗研究》(《發展心理、教育心理論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興趣教學法在初中計算機課堂有效運用分析
2.1加強生活關聯性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計算機已經得到了普及,基本每家每戶都有計算機,所以計算機教學不僅僅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引導,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實現在家長的監督下,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熟練的操作計算機,進行在課堂上計算機知識學習的應用,生活中的操作及應用甚至比在課堂中培養的興趣更大,所以要實現有效的興趣教學法,必須加強教學中的生活關聯性,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計算機學知識。
2.2加強計算機的操作經過調查,發現一些教師的確也采用了興趣教學法,但是卻沒有讓學生參與進來,往往一個人進行演示[3]。學生的參與更容易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親自動手進行計算機操作,讓學生對計算機科學進行探索,有趣的操作過程中,提高了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大大的提高了教學質量,事實證明興趣教學法對學生的積極性起到了調動作用。
2.3加強計算機信息內容的控制計算機雖然對生活來說必不可少,但是互聯網上存在大量不良信息,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尚未成熟,在學生進行計算機操作時,應加強監督和控制,興趣培養是好的,但是不能放任自流,網絡中充斥著很多不良語言、暴力等信息,都會對初中生的身心產生不良的影響,并且現在孩子普遍沉迷網絡游戲,培養計算機興趣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使學生沉迷在計算機游戲中,就得不償失,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更可能毀掉學生的一生。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教師應注意學生計算機操作時瀏覽內容的管理和控制。
二、競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好勝心是每個學生的天性,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勝心,讓學生得到進取之樂。如,在口算時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確,在回答時實行搶答,看誰先回答出來。在進行簡便運算時,看誰的方法最簡便。在解答計算分數百分數應用題難度較大的時,看誰最先解答出來,比一比誰用的方法對,并親自講解爭當小老師。學生的參與欲望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而學生的認知環節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源泉,也是學生積極參與思維學習的原因。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設置認知環節,激發學生的參與競爭的欲望。
三、樹立標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無論大小,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只是理想和目標不同而已。所以,一定要給學生樹立一個理想和目標,無論是本班的,還是本校的,或是從本校走出去的成功人士,都可成為學生的標桿性人物。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了這樣一個榜樣,就會使學生有一個努力的方向和奮斗的目標。有了這個目標,學生就會為實現這個目標,而更加刻苦和努力。同時,也會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嚴格管理強促學生的學習興趣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教師要經常和學生的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狀況。在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管理,從而強促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不斷進步中成長。有成績要表揚,有錯誤要及時糾正,讓學生永遠在正確的軌道上前行。雖然要嚴格管理,但是要注意嚴中有松,張弛有度。在教學中努力解放學生的嘴巴,讓學生敢說、愛說、喜說。例如,在教學“兩位數加法”時,先放一段優美動聽的兒歌:“小白兔,白又白……”然后問:“這首歌大家熟悉嗎?今天小白兔和小灰兔進行一場拔蘿卜比賽,我們一起去看看好嗎?”(出示主題畫),鼓勵學生大膽說出圖上內容,說出兩只小兔各自的位置,說出它們的表情及內心活動,還有對話內容。在得出算式“28+41”的時候,我不急于教給學生算法,而是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人人動口,說出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后,將合理的算法說給教師和同學聽。在學生得出用計算器、口算、豎式算等方法的時候,我又發動學生討論哪種方法更好些?為什么?學生有的說用計算器方法好,最準,但攜帶麻煩;有的說,口算最好,速度快,但有可能出現錯誤;有的說豎式算得好,又快又準確,不過要注意數位對齊,又費稿紙……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課結束時,我讓學生總結出本節課學會了什么?學生爭先鞏后地搶著說,熱情很高,不僅說出了這節課所學的全部知識點,還體驗到了求得新知的喜悅。
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皮亞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新課程標準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能力,要求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出發有效組織教學。
一、凸顯學習主體,張揚個性風采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要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關鍵是課堂教學中應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只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看,耳朵聽,嘴巴講,腦子思考,這樣才會使書上的知識融匯到他們的思想中去,真正完成從學會到會學的過程,也才會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逐步增強學習的興趣。
例如:教學《小動物過冬》一課時,我先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練習朗讀,然后讓他們把自己認為讀的最好的段落讀給大家聽。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實施這一環節上,我把主動權交給學生,這就給他們提供了平等的鍛煉機會,結果許多學生都做得很好。我對他們的表現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學生得到了自信,聽課更加全神貫注了,回答問題也更積極了。
再如:教學《美麗的丹頂鶴》一課的二、三自然段時,我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在自讀的基礎上嘗試畫丹頂鶴,并且分組交流說說“你畫的丹頂鶴是什么樣的?”接著出示課件,請學生找到“引吭高歌”和“展翅飛翔”的丹頂鶴,并把它們美的姿態讀出來。最后由學生選出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比賽讀。在這一環節中,我依舊把讀、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首先以畫促讀,把抽象的文字化為具體的形象,體現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接著以說促讀,發揮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審美經驗和認知水平。最后的美讀課文,更加深了學生對美的體驗。學生始終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體驗、感悟,在自我發現、相互交流中理解知識,使孩子們的個性得到張揚。
二、變換激趣方式,激發求知欲望
小學生天性好玩、好動,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夠強,對新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學生保持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學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學生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熄滅。引導學生變換學習形式,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抓住兒童的這種心理特點,變換激趣方式,創造一種輕松愉快、和諧風趣的課堂氣氛,就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1.導入誘趣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教者如能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迅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能誘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整堂課的效果。通常的導入方法有:插圖導入、對聯導入、謎語導入、故事導入、影視導入、實物導入、音樂導入、對比導入等。如教學《云房子》一課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自由說一說自己見過的房子形狀、顏色等等,然后用多媒體演示云房子,讓學生猜猜那是什么房子,看過之后的感覺是什么?最后告訴學生那些美麗的房子全都是小鳥們造出來的,這樣就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引出新課文的學習。試想,如果一開始就在黑板上寫出這篇課文有哪幾個生字,應該怎么讀、怎么寫,然后就讓他們練習朗讀課文,這樣肯定不會引起他們對課文的興趣,也不會有好的效果。
2.設疑激趣
課堂設疑是開啟學生心智,激發學習動機,推動學生到達知識彼岸的一種有效方法。“疑”設得好、設得精、設得巧、設到點子上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一些平時不善發言的學生不是不會發言,而是老師未能撥動他們的心弦。只要“疑”設到學生的“動情點”、“興奮點”上,他們便會不由而發,不能不發,發而后快。在這一思維流程中,求異、創新的思維火花.也會隨之迸發。
3.游戲增趣
游戲是孩子樂意為之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找準游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點,有效開展。游戲學習能讓學生忘記自己在學習,而恰恰在這種無意識或潛意識的忘我投入狀態中,學生記憶、領會或創造了大量的知識。如教學《小稻秧脫險記》這課時,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把學生帶進童話故事情節,從而調動學生情感參與認知活動,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新,教學效果也就不言而喻。此外,還可開展其它多種形式的活動:可以說與課文的作者或人物有關的小故事;可以辯論課堂上有爭議的問題;可以唱一些文學作品相通的經典歌曲;更可以讓學生編演課本劇,共同探討一下戲劇表演,感受故事情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富有創意的教學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不斷改變教學方法,在變中求新,在新中求創意,以新穎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互動式的提問
鼓勵學生問,教師答;學生問,學生答,互相交流,討論式學習,來培養學生思維的發現性、創造性、發散性。
2.表演式的學習
小學生處于少年兒童時期,比較活潑好動,喜歡積極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來,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來獲得知識。
3.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
隨著科技的發展,教學手段也越來越先進,充分利用多媒體來幫助教學,一方面可以直觀有效地大容量的傳達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器官來學習,激發其學習的興趣。
4.富于變化的教學模式
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方式,使課堂教學呈現出千姿百態、生機勃勃的局面。如在教學生字新詞時,可以采取教師檢查,學生互相檢查的方式解決。課文講解可根據不同類型、不同特點、不同風格靈活機動、富有創新性地不斷變化自己的課堂教學形式,或討論式,或探究式,或質疑等等。
四、開展實踐活動,促進興趣發展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興趣,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如,講故事、古詩誦讀、查字典比賽、作文評比、“我與好書交朋友”演講比賽、出板報、辦手抄報、講民間故事、成語接龍等系列活動。活動過程中,要充分展示學生的特長優勢。事實上每一位學生都有其特長和優勢,有的字寫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話講得標準、流利,要讓他們盡情發揮語文的點滴特長。但是由于學生年齡小,還不能把所知的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做”上教,促使學生在“做”中學。在學生完成一項任務之前,教師要估計到他們會遇到的困難.并及時給予熱忱的啟發式的指點和幫助。如果說存在“興趣+克服困難=成功”的公式,那么關鍵一環就是“克服困難”。教師必須把好這一關,既不能包辦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觀。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動積極思維,挖掘潛能,增強語文學習能力,提高教學實效。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大膽創新,不斷探索,靈活運用,才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真正成為一門“愉快的藝術”。
興趣,是指人力求接觸、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愛好活動的意識傾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初中歷史若能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學起來輕松且趣味盎然,若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則任何一門學科都會變成讓學生頭痛的課.經過幾年的教學本人有幾點想法:
一、導入教學激發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成敗。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因此必須講究開頭藝術。要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根據不同的教材
摘要知識的無意注意,起到強化的作用,進而達到深化主題、畫龍點睛的功效。如我在上《秦朝的統一》這一課時,首先掛出一幅秦始皇的圖像,讓學生描繪出他的外貌特征,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滅亡六國、統一全國的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也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深遠影響的“千秋一帝”,他究竟有何功過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秦朝的統一》。圖像與一個人的事跡結合,學生記憶深刻。
二、 拓展思維討論興趣
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歷史教學的三項任務之一教育學論文,而在諸種能力之中,思維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約其他能力的發展,指揮并調節著其它能力的運用,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學校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由此看來,啟發思維并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很多種,通過討論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手段。討論可分為學生與學生討論法和師生間討論法。那些較易回答且并不要求有一個統一的答案的討論題目可交由學生自主討論,那些較難回答且答案較固定的討論題目須由老師引導討論。如:你認為夏、商、西周滅亡的共同點有哪些?學生討論后回答可能很多,老師便須抓住統治者的腐敗、逆民心這一條線來講,不致讓學生偏離主題。
三、創設情境以情求趣
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情感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如在講文天祥這一課時,可告訴學生,文天祥生活在南宋后期統治極端腐朽之時,那時,蒙古族正對南宋虎視眈眈。文天祥20歲那年,在臨安參加科舉考試,他大膽地在試卷中提出來了改革政治的主張,希望強軍富國,挽救南宋,那么文天祥的建議得到了采納嗎?他金榜題名了嗎?此時學生會為文天祥的命運擔憂,同時又佩服文天祥的勇氣。繼而再講到文天祥運氣還好,他的試卷獲得了主考官的常識,金榜題名,高中狀元。然而命運多舛,文天祥的報國志向還沒實現,南宋都城臨安被元軍攻陷,此時文天祥被任命為丞相,堅持領導抗元斗爭。被俘后,他誓不投降。元軍用船押送他南下,過零丁洋時,文天祥寫下了表達自己意志和決心的詩篇《過零丁洋》,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在元朝大都的監獄中,他又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正氣歌》。元軍見他意志堅定,不能勸降,于1823年,殺害了文天祥,當時他年僅47歲。請大家想一想教育學論文,當時元皇帝用漢族賢才,如果文天祥歸降,結局會怎樣呢?文天祥為什么不歸降呢?從文天祥身上,我們感受到了什么?通過一系列的思考、討論,學生會為文天祥的愛國精神深深感動,這樣以情感人的教學,既使學生對這一段歷史印象深刻,又培養了學生好的意志品質和高貴的道德情操。
四、組織歷史課外活動,培養學生興趣
歷史課外活動課不同于正規課堂的教學方式,它可由教師或同學自己組織,形式靈活多變,不拘一格。在課外活動課中,學生天真爛漫的天性得以回歸,氣氛輕松,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發揮學生主動性,給學生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天地。
2.捕捉有價值的教學信息,增強物理教學的趣味性
一個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應只是教教材,依據教案完成教學任務,而應該把教材作為一種憑借,及時捕捉課堂中的信息,從而進一步誘導、激活學生的思維,這樣就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在傳統的觀念中,物理數學往往被認為是枯燥、單調的,造成這種錯誤觀念的原因就是過往的教學方法以及教材等遠離了實際生活。其實,如果進一步看,就會發現物理其實是從實際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所以,學習的材料如果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或者直接選用鮮活的、有激情的內容,沒有學生會不對此感興趣。
所謂的趣味性教學法主要就是指,在幼兒教育中,教師結合實際的教學知識利用趣味性的形式展示出來,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快速的掌握知識,確保幼兒學習的有效性。可見,將趣味性教學法應用于幼兒教育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這也是提高幼兒學習質量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應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以及具體的教學內容有效的應用趣味性教學法,并且將趣味性教學法的效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實現最佳的應用效果,下面進行詳細的分析:
1.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趣味性課堂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增強幼兒教育的趣味性,這也是一種較為科學的趣味性教學手段。眾所周知,多媒體具有圖文并茂的優勢,其能夠展示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對幼兒而言也充滿新鮮感。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將其制作成動畫片,并且在課堂上播放,而幼兒對于動畫片非常的新奇,也會非常感興趣。通過采取此種方式,充分的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幼兒也在快速的看動畫片的過程中就將相應的知識掌握了,實現了對幼兒的科學教育和高效教育。此外,在應用多媒體設備的過程中,教師除了可以設計動畫片之外,還可以利用音頻資料、動態的圖片等進行趣味性課堂的營造,進而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全面的提高對幼兒教育的質量和水平,以實現最佳的教育效果,促進幼兒的長遠發展。
2.利用教學道具創設趣味性課堂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應該將一些趣味性的教學道具應用于教學中,幼兒對于趣味性的教學道具會非常感興趣,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的激發出來,進而幼兒的課堂學習效率會更高,學習效果也會更好。例如,在進行數學加減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些玩具。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玩具的個數進行教學。教師可以說,小麗有2個玩具,小紅有3個玩具,而小紅送給了小赫1個玩具,那么現在小麗和小紅一共還有幾個玩具,教師在說的時候,可以利用玩具進行演示,幼兒也會認真的觀看,幼兒在此種狀態下的學習效率是非常高的,幼兒也能夠緊跟教師的教學步伐,順利的完成本堂課的學習任務,實現了最佳的教育效果,并且在此過程中,幼兒學習毫無壓力,處于一種非常輕松的狀態下學習,有助于實現最佳的教育效果。
3.利用小故事創設趣味性課堂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還可以利用小故事創設趣味性的課堂。眾所周知,幼兒年齡非常小,對于小故事有著由衷的熱愛,而教師可以充分的利用這一點,通過設計科學的小故事,將相應的教學內容融入到小故事中,進而在課堂上為幼兒講故事,當然,在講故事之前,教師需要對幼兒提出一定的要求,主要是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要思考相應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就與本堂課的知識有關,幼兒為了更好地聽故事,也會邊聽邊思考,在無形中就學習到了相應的知識,并且在此過程中,幼兒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幼兒的學習的積極性更高,獲得的學習效果也會更好,通過有效的實施,實現了對幼兒的科學教學和高效教學,有助于促進幼兒學習水平的不斷提高,實現幼兒的長遠發展。
4.利用小比賽創設趣味性課堂
在幼兒教學課堂中,教師還可以利用小比賽創設趣味性的課堂,這也是提高幼兒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幼兒雖然年齡小,但是具有較強的好勝心,教師可以利用小比賽的形式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同時也可以提高對幼兒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師可以組織數數比賽,要求幼兒從1數到10,可以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看哪個小組數正確的人數最多,進而視這個小組為勝利的小組,勝利的小組可以獲得一定的獎勵,并且在此過程中,幼兒也學習到了知識,收獲了快樂,真正的實踐了在樂中學,在學中樂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夯實幼兒的學習基礎,促進幼兒的長遠學習和長遠發展。
本文主要針對于趣味性教學法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相關方面的分析和探討,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了解到,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利用趣味性教學法開展教學工作,充分的調動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積極性,幼兒與教師的配合度更加緊密,獲得的學習效果也更好,有助于全面的提高對幼兒的教育質量,促進幼兒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淑琴.如何提高幼兒課堂趣味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學習(上),2013(05).
[2]吳群英,謝幼如,倪妙珊,柏晶,張惠.幼兒線描畫趣味教學探索[J].學前教育研究,2009(07).
[3]俞麗,盧蕾,魏建萍,黃艷云,熊怡,敖曼.幼兒園成語趣味教學點滴[J].山東教育,2008(18).
隨著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科學文化迅速發展,國際交往日益頻繁,而翻譯新的科技資料、參加國際會議、與各國交流文化藝術以及從事外事、外貿、旅游工作等都需要大量懂得英語的企業管理人員,新世紀對人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是21世紀公民必須具備的素質,搞好外語教學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必備條件,傳統的英語教學側重于語法的講解和知識點的傳授,忽視了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的培養。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中學英語教學將從偏重單句理解和偏重語法知識的傳授轉到注重交際能力的培養上來,使學生得到充分的聽、說、讀寫的訓練。
《新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新教材把情感教育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反映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體現在強調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強調培養學生高尚的品質、健全的人格、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英語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愿望。
心理學告訴我們所謂興趣是指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和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興趣表現為一個人渴望深入認識某種事物并力求參與該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在生活、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些都說明興趣在推動人出色地完成學習和工作任務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要重視學生的興趣培養,讓學生懷著極大的興趣參加知識的獲取過程,通過形式多樣的語言操作方式來發揮學生的智力和潛力,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
眾所周知,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學起來也就輕松、無負擔。因此,教師應設計一些幽默、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以活躍課堂氣氛,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回答問題的成就感,及時給予鼓勵或表揚,這樣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與此同時,要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充分利用學校的英語墻報、黑板報,開闊學生的視野,結合各類學生的特點進行聽力、口語、閱讀等方面的訓練,通過開展單詞拼寫比賽、課文復述比賽、自編短劇表演賽、課文朗讀比賽等活動來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探索創造精神,促進其心智機能的發展,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組織、交際的實踐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初中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呢?
一、遷移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
“雙差生”學英語是讓很多老師頭痛的事。學好英語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而“雙差生”缺乏的往往就是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如果只是從正面向他們大談學好英語的種種好處,恐怕收效甚微。如能把這些學生在其它方面的興趣,遷移到學英語中來,則可事半功倍。可見,巧妙地遷移學生的興趣,正如“四兩撥千斤”。對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大有裨益。很多“雙差生”對電腦比較感興趣,而電腦里的英語單詞有很多不認識。筆者告訴他們:學好電腦將來也能找一份好工作,而學好電腦的前提是學好英語。英語學不好,電腦里常用的單詞都不認識,想學好電腦是天方夜談。因此,“雙差生”上課也比以前認真多了。
二、用各種有趣口訣幫助記憶,提高學生學英語的熱情。
英語語法規則,詞的用法區別,發音規則等,常讓學生迷惑。有鑒于此,教師可編些口訣來幫助學生記憶,降低學習難度,使學英語的熱情升溫。對初一學生講“be”的用法,記口訣:I用am, you用are; Is跟著他,她,它。要問復數用什么?其后全部都用are.又如,Double O的長短音,編“三字經”如下:煮毛木,看了書,腳送[u],立后屋。除之外,讀長u:。
前面7個單詞是:cook, wool, word, look, good, book, foot;接著是2個動詞過去式:took(take),stood(stand)并帶出另兩個過去式mistook, understood;然后是一些“后屋”,classroom, bedroom, meeting room等等。教師只要常收納,多積累,勤總結,有趣口訣就會源源不斷,教學也定會趣味橫生。
三、創設情境,Group task等手段激勵學生說英語,體會成就感。
情境的創設努力再現了現實生活,實踐證明學生樂于在情境中學習、交流。在上JEFCBook1BLesson74我在講臺上開了一個food shop,有bread, coffee, tea, orange juice, apple juice, coke, Sprite, water, milk, cake, hamburger, apple等事物或卡片。這個場景,刺激了學生的感官,符合了他們的心理,學生躍躍欲試想上來露一手,當售貨員的文明禮貌,扮演顧客的精心挑選喜愛的食品。這樣的英語交流真實有意義。
1樹立明確的目標
重點培養說明性文字的讀寫聽說能力,它是由第二冊重點培養記敘性文字的讀寫聽說能力的基礎上,過渡而來的。況且,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的,說明也是常見、常用的表達方式之一。說明文同人們的生產、工作和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文學作品所無法替代的。學生的說明能力強,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可見,學好說明文,樹立明確的目標,今后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2教之以情,學之以趣
“以情動情”是教育的共同規律。教師的情感對學生來說,是導體,是火種。教師首先要善于將自己對教材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讓學生愛讀說明文。俗話說:“樹倒猴群散。”如果教師自己都厭教,那么,怎么談得上學生“學海無涯樂作舟”呢?
3充分利用和發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葉老說過,說明文“是傳授知識的文字”。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根據說明文具有知識性強和中學生正處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點,教師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現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會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例如第三冊中,《松鼠》、《動物尾巴的功能》,文字活潑,生動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現象》、《北京亞運村》,有利于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中國石拱橋》、《祖國的大豆》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識性,又飽含強烈的愛國激情。
4課內外結合,重視實物教學
說明文的說明性強,即實用性強。教學中,教師把學生各門學科的學習內容聯系起來,課內外生活結合起來,多讓學生留意自己身邊的事物,顯示說明文學習的指導作用,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濃厚興趣。又如第三冊中,學生學過《中國石拱橋》后,仔細觀察自己所在地區的某一座橋的特點,摹仿課文介紹盧溝橋的寫法,寫一則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數學生興趣很高。
急用先學,隨著學習、思考的深入,筆者僅就教學法中諸如美術教育的目的和目標,美術技能、技法與美術學知識、審美文化的選擇,美術教學原則的重新認識和調整,美術教學中心的偏移等有關的一些理論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擺脫美術教育的“三個中心”,改革傳統教學方法論構成
在把握教與學這一對矛盾關系時,若依照傳統的教學法理論觀念,則一般都是站在教者立場和授方本位上闡述和思考問題。美術教學的目的與任務、美術課的教材與內容、教學的原則與方法、美術課的授課與考核、美術課的評價與標準體系等,無不是著眼于教師的角度和立場。教學成了教師的單邊活動,教學方法論幾乎成為教法經驗談。在這樣的教學法思想作用下,教師的教學活動一般都停留在對傳統教材的分析理解、對傳統教法的拼裝套用、對教學構成的分解組合、對技法因素的熟練運用等層面,也就是說我國的中小學美術教學一直是“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來展開;相應的美術教學法也是以此為本位,為理論訴求對象,形成了傳統的經驗型美術教學方法論框架。中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無視學生的存在,勢必造成教育價值取向的偏頗,這是美術教育的非審美性趨向,是教學法理論導向的誤區。當今人們常說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我認為教學其實是一種文化、知識、技能的“轉化”,是學生“主體”的學習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促進這種轉化的理論技巧就是“教學法”。而設計教學法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充分了解學生,正視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這一客觀事實。在美術教學法理論闡述中,學生是主角、是決定性因素。如何調度學生成為教學的中心、重心,這應該是教學法研究的任務。這種“學生主體”觀與經驗型美術教學思想有根本性的差異。
現代教育學告訴我們:學生是具有主體性的人。“教育教學影響只有在得到學生主體意識選擇、支持后,才能對其知識、能力、個性品質、身體等各方面的發展起作用”①,教學中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主要表現在學習的獨立性、對教育影響的選擇性、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等諸多層面。研究教學主體,我們還必須看到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穩定性和可變性、不均衡性和個體差異性特點。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教學要照顧到學生身心發展的水平。美術教學中我們還須看到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生的潛在能力、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以及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表現在感知、思維、想象、創造、興趣、情感、美術表現力諸方面的顯著差別。
關于中小學美術教育的重心應該放在哪里,在美術教學矛盾組合中應該以誰為中心的問題,根據素質教育和審美教育的要求我們應該得出自己的判斷。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在世界各國美術教育中風行的“兒童中心論”認為:美術是一種特殊的教育,美術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兒童自我表現的機會,以發展他們的個性、智力和創造力,教師只不過是材料供應者和鼓勵者。甚至還認為:“教”會傷害兒童創造力或將成人標準強加于兒童,認為絕不可以“品評”和“等第”或以成人之見去評價兒童的表現結果……不難看出,這樣的認識過分強調了少年兒童的創造性和學生的自我表現,壓制和瓦解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后果是從總體上削弱和否定了美術教育的積極作用。顯然,完全的兒童中心論的教學定位和教學法思考是難以操作的,是不符合時代需求的。70年代,國外教育者們開始正視這一理論偏頗,逐漸接納優秀教育理論,看重課程結構,肯定和重視教與學的辯證關系和相互作用。他們將強調創造性和自我表現的“兒童中心論”美術教育思想與“以學科為本的美術教育”(DBAE)(注:DBAE是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縮寫,國際美術教育界的代表人物w.迪文·古力(w.Dwaine.Greer)和E.w.艾斯納(Elliot.W.eisnev)提出“以學科為本的美術教育”,主張以嚴謹的美術課程實現美術自身的價值。)趨于融合,“教學過程中學生心理邏輯與學科知識邏輯已被視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②
總之,應該明確:美術教學就是以美術課程為中介的教師的“教”和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相結合或相統一的活動。“教”與“學”是同一活動的兩個方面,二者彼此依存、相輔相成,“中心”的偏移不利于美術教學的發展。我們要樹立新的教學觀,將學生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轉化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實踐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二、中小學美術教學原則應該體現審美教育特征
現有的美術教學原則含糊不清,指向不明,沒有體現學科的特征。國家中小學《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美育的手段,途徑主要是藝術教育”。③有不少學者已經充分論證,中小學美術教育在本質上就是審美教育,而不是德育、智育或者其他。然而,在實施過程中,中小學美術教育能不能保持其審美教育本質特征,這不僅要處理好美術學和審美文化與美術知識、技能之間的關系,還取決于我們的教學是否把握藝術審美規律。“因此,中小學美術教學在實施過程中還特別需要有具體的教學原則作指導。”④
曾有教育工作者為中小學美術教學制訂過一些教學原則。如:《普通中小學美術課教材教法》的作者認為:中小學美術課教學應遵循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精講善練原則和以點帶面的原則;《中學美術教學法》的作者也提出:審美性原則、直觀性原則、精講善練原則、眼腦手協調并用的原則、創造性原則、統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則等。“教學原則是教學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根據教育目的和教學過程的規律制定,也是教學工作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正確貫徹教學原則,是實現教學任務的重要保證。”⑤我理解:教學原則反映教學規律,用來指導某一學科教學實際工作的教學原則,首先必須符合該學科既定的教學目的,其次它必須反映該學科教學過程規律。那些既不符合學科具體的教學目的,又不能充分反映具體教學過程規律的提法,是不宜被稱為該學科的教學原則的。
前面所列舉的教學原則摘自當前我們用于培養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教材,比照以上觀點,我們就會發現,這些提法并沒有突出學科特點,不能反映教學要求,不能體現教學目的和教學規律,其中雖然有指向美術教學的,但基本上沒有抓住學科本質特點和體現內在的教學需求。而大多數美術教學原則,實際上只是各個學科教學都必需遵循的教學基本原則。長期以來,我們把教學基本原則直接地當成了美術教學原則,實際上是抹煞了以審美教育為根本追求的藝術學科的特殊性。事實上,統率各學科的教學基本原則是不能取代或等同于某一學科特有的教學原則的。
那么,怎樣的教學原則才能適應中小學美術教學的需要呢?學術界有人對此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學者郭聲健博士提出了“藝術融合原則、藝術參與原則和藝術愉悅原則”,并對相關的啟動程序和規則展開了較為詳實的論述,頗有說服力。當前,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新的中小學美術教材將會陸續出臺,面對新的教學局面,到底應該如何論證和建樹中小學美術教學原則,我想這應是美術教學法今后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三、美術教育目的與教學目標的混淆,造成教學指導思想的混亂
在傳統的美術教學法闡述中時常混淆“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的定義,二者轉換混用。如:“美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和素質”,“德、智、體、美、勞五方雖有各自的特定的任務,……它們從各個方面共同保證著教育目標的實現。”⑥不難看出,這是同樣性質的闡述,上述“教育目標”的意思等同于“教育目的”,如果說這種轉換也許有修辭方面的原因或者是由于疏忽所致的話,那么,在傳統教學計劃中的“課程教學目的、單元教學目的、課時教學目的”安排,不能不說是理論認識上的欠缺。目的、目標不分,暴露了中小學美術教學法理論研究的滯后。又譬如:有學者一方面認為“中學學校美術教學的目標,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但同時又認為“教學目的,包括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共同目的……”⑦在這里“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成為同義或近義詞,產生了混用的效果。
在教育學理論中曾對“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有過界定,“教育目的是培養各級各類合格人才總的要求和共同的質量標準”,“培養目標是指各級各類學校和專業的具體培養要求或培養人的具體質量規格”。“我們可以這樣來表述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關系:教育目的是學校教育所要達到的總的目的或共同質量標準,而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則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⑧
為避免因概念混淆而導致教育、教學的偏差,目前國外教育界也有人在深入思考這個問題,并努力將“教育目的”與“教育目標”進行明確區分。在英語中,教育目的(Educational Aims)含有“方向”的意味,表現普遍的、總體的和終極的價值,具有相對宏觀的指導意義;教育目標(EducationalGoals)或(Educational Objectives)含有“里程”的意義,表現個別的、階段的、具體的價值,只指導具體的、特定的教學活動,前者規定了后者的性質和任務,而后者則是前者的具體化。。因此,學術界認為:教育目的體現了社會的意志和時展的要求,具有指令性和強制性,是相對穩定的時代要求;而教學目標是一種為實現教學目的而設置的教學策略,是可根據需要加以調整、變動的。在教學設計時,教育目的的表述,必須具體化為教學目標──一個系統的、可操作的、量化的標準,這個標準應包含要求達成的具體內容的明確規格;能用規范的術語描述所要達到的教學結果的明細規格。
在傳統教學法中,編寫教案采用的是“目的”教學,“目的”教學側重于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表達的是教師與教育學愿望相統一的、作用于學生心理變化的授課要求。在這里教學目的只是對復雜的教學活動作出籠統的、模糊的、原則性的規定,這顯然是非常不充分的,同時,教學結果也是不易測量和評價的。課堂效果因沒有具體的目標規格作界定標準,使得教學的好壞取決于教師本身的業務素質和課堂機智。
總之,“教育目的”與“教學目標”是兩個不同的學術概念,實踐中的隨意混淆只能說明美術教學法研究的不足,其結果導致的是教學目的的背離和教學評價系統的模糊和軟弱。明確美術教育目的,建立新的、具體的、切實可行的美術教學目標系統,以及相應的目標管理機制,是我們迫切的任務。
四、“異化傾向”是對審美教育要求的背離
當前中小學美術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偏重技法技能訓練的傾向,而其中繪畫的技能技巧訓練又首當其沖。美術課幾乎等同于“圖畫課”、“手工課”,與之相應被利用的是精講多練的教學法原則,教學中重視技術輕視理論、忽視人文精神教育的情況是有代表性的。有不少中小學美術教師反映:“長期以來,我們把美術課學習的‘雙基’要求作為主要任務,對學生要求以技能學習掌握,畫得像不像、做得像不像為標準”,“一味死抱素描,要不就鉆在中國傳統國畫的套子里,在技法中磨來磨去”,“所以在實際工作中,美術教學蛻變為技能教學,教材變成了技法書”。還有教師指出:“歷來把美術與繪畫等同,于是形成了以繪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繪畫技能訓練,而把美術的眾多門類排斥在外”,“美術課常常被繪畫臨摹教學所取代”,“學生們機械地臨摹大師們的名作,‘依樣畫葫蘆’,畫蝦必學齊白石,畫竹必像鄭板橋,連下筆順序都安排好了”。⑨上述種種問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1.美術知識技能教學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片面地受到重視、有的甚至把美術課等同于美術技能訓練,掌握美術知識技能成為了美術教學的主要目的。2.美術知識技能的傳授與訓練沒有突出美術學科的特點。主要采用簡單模仿、重復操練、注重形似、強調準確的方式。3.繪畫成績成為了衡量教學的主要標準,成人化的繪畫要求扼殺了兒童的審美興趣。
顯然,美術教學的“重技輕理”傾向,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不符,與審美教育的要求相違背。那么,在教學實踐中,為什么還會產生這種普遍現象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需涉及到學科教育的歷史原因,催發和滋長這一問題的教育大環境和社會大背景,值得深入探究。
我認為,在探究引發重技輕理的原因時,目前存在于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異化傾向”值得關注。它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美術教育的非美術化”和“普通教育的專業化”。
其一,主要表現在中小學美術學科沒有審美教育特點,而被等同為德育或智育的教學,使得美術教學與其他教學沒有多大區別,學科教學評價也套用其他學科標準,將“技”與“能”這類智育上的傳統追求來取代和掩蓋教學上的審美的把握。中小學的美術教育本應是普通和普及的藝術教育,而不是專業和職業的藝術教育。但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中小學美術教育卻往往有意無意地向專業藝術教育看齊,老師有時甚至將高校技能要求的那一套幾乎全部照搬。我認為,由于有借用現成的教學套路,誘使美術教師陳陳相因,處于一種被動的惰性選擇狀態。而要突出審美特性的教學,是鼓勵教師的參與融合,教與學成為一種雙邊的藝術創造活動,要求教師本身不但要具有美術技能基本功,還要具有美術學、教育學、心理學和相關學科方面的廣博知識和修養……二者相比較,不難看出:突出審美教育的美術教學比純粹的知識技能教學要難得多,對教師綜合素質的要求也高得多,這恐怕就是產生中小學美術教學中重“技”輕“理”傾向的一方面原因吧。
其二,是普通教育的專業化,還表現在美術高等師范的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上。有學者為21世紀稱職的藝術教師提出了幾條標準:1.不是專業藝術工作者,而是藝術教育工作者;2.不是簡單的裁判員,而是熱情的欣賞者;3.不是單項型,而是全能型。我認為,這也是對中小學美術教師的綜合素質的要求。而我們現在的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在培養方向、課程設置、授課方式等諸多方面,并沒有與培養畫家、工藝美術家的專業美術教育拉開距離,不能體現出師范教育的專業特點。未來的中小學美術教師們的專業思想不明確,知識構成也顯得單薄,他們尤其不喜歡美術學理論,重“技”而輕“理”……在這里,我們所說的“理”,是指美術學內涵、審美文化修養和人文學科知識基礎。然而,從多年高等師范藝術教育的實踐來看,大量的師范生不會上美術欣賞和常識課,上課時只有技法的搬弄,而無思想的交流,根本談不上開展創造性的審美教育。高等師范的專業美術教育存在著的不足和定位偏頗,應引起教學法研究的密切關注。
必須看到的是,在國家新頒發的中小學美術課程標準中已揚棄了舊教學方法論和重技輕理的非審美趨向,建立了新的課程目標、學習領域和實施建議,并提示了新的教學法思路,我們應該充分學習與領會。目前,中小學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正變得越來越重要,成為發展思維、情感、創造性和培養全球意識的人才的重要學科。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美術教育一直是整個學校教育的較薄弱環節,這一現狀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中小學美術教學法理論的研究和建設也幾乎還是空白。本文對教學法非審美性趨向的幾點追問與建議,作為學習心得,希望能對中小學美術教學法的建設有點幫助。
注釋:
①②《美術教學論》,王大根,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③《哲學大辭典·美學卷》,蔣孔陽,上海辭書出版社。
④《藝術教育論》,郭聲健,上海教育出版社。
⑤《教育學(修訂版)》,邵宗杰、裴文敏,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⑥《普通中學美術課教材教法》,吳東梁、樊學川,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