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2: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臨床實踐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實訓教學
面對當前進入臨床實習的學生較多,而醫院門診典型患者少的現狀,加大實訓基地的建設,達到一定規模的量化,建立一批高水平,規范性,多樣化的臨床教學基地和臨床教學模擬環境。注重不斷完善臨床實習基地的硬件建設,更要開發一些教學軟件的建設,比如教學融入到臨床中,通過安排具有經驗豐富的教授進行課堂和臨床的培訓,中醫院校臨床教學與醫院間應加強的臨床交流,對于臨床教學的督導,加強帶教老師的團隊建設,增強臨床帶教老師的授課能力,不斷引進新的臨床博士以提升臨床教學能力,促使教學工作日趨示范性、健康化、年輕化。為學生搭建一個中醫內科學的實訓基地,也是一個中醫內科理論學習到中醫內科臨床實踐間的知識平臺。學生在大學2年級系統學習完《中醫內科學》的理論知識后,學校才啟動此模式,學校實訓中心是借助臨床的一些模擬設備如電子把脈儀器、電子舌診圖等為臨床實習的學生營造一種栩栩如生的中醫內科學臨床實踐環境,基于實訓教材以及大綱,帶教老師指導學生,在強化實訓基礎上,定期組織學生參加臨床技能比賽,參照國家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要求,模仿其考核方式,也采用三站式的臨床考核,即“病案的采集”、“病案的書寫”和“技能操作”。而對于常用實用的臨床知識及技能進行訓練,如脾胃病,對胃痛疾病的八綱辨證、四診等掌握,診斷的依據,與胸痹、腹痛、真心痛的鑒別診斷、如何區別其他癥型等、以及所涉及的常用方劑如二陳湯、保和丸等,這樣可以使學生既加深了之前背誦和理解過的中醫內科學知識,增強對中醫內科學的臨床形象直觀的認識,同時又鍛煉了學生臨床技能有效判斷臨床實際操作。
3實習教學
學生在結束短期內的臨床實訓考核后,將進入臨床實習的階段。按相關專業并把此階段實習學生進行分組分配到臨床各科輪轉,面對面與對患者的交流,進一步在臨床實踐中把課堂知識和臨床階段所學知識相結合。帶教老師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患者的病史采集和針對性的查體,從而使學生不僅注重對陽性癥狀,又能避免遺漏患者的陰性癥狀。再進行充分的分析病史特征和診斷的依據。此時,帶教老師不能先給出診斷的結果,要主動引導學生講述以何種依據為診斷要點做出診斷,借以提出相關的鑒別診斷。讓學生自己揣測和分析并參與討論,總結診斷的方法差異。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則有利于提高學生臨床綜合的分析能力,使其對可以掌握正確該系統疾病的知識。崗前實習培訓的必要性在中醫醫院開展崗前實習培訓是十分有必要的,它是集技能和理論培訓、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培訓、中醫思維和四診能力的培訓為一體。開展崗前實習培訓,分進實習點前培訓和進實習點后兩步走。第一步的進實習點前的培訓一般是在主干課程結束后,通過1-2周的培訓臨床基本操作,強化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和一般操作技能;開展必要的職業素養培訓,其中包括組織學生認真學習進入相關科室的基本規章制度,加強學生在臨床學習過程中的職業素養。第二步在進實習點后,醫院教學科應開展實習生規范學生醫生的職業素養,了解每個臨床科室診療范圍,熟悉常見臨床理化檢查項目指標,在帶教老師指導下完成病歷書寫,著重強化學生對病歷書寫的規范化,培養學生對疾病的辨證論治思維。進入臨床科室后,實習生在所在科室必須要有清晰的認識,科室主任或教學秘書須重視實習生的培養,通過會議或座談的形式,介紹科室的情況、學習科室規章制度,強調實習要求和考核要求(必要情況下,可以印發科室的實習生考核事項),使學生明確實習任務和職責。崗前的醫患關系培訓,是畢業實習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法律的完善,患者維權意識的提升,以及社會媒體的對醫患關系的過度關注,今年來我國的醫患矛盾和糾紛發生率急劇攀升,導致在教學中醫患關系的復雜性。因此,臨床教學的培訓中,培養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了解患者的醫療需求、及時有效進行患者及家屬的疏導工作、讓患者了解醫療過程中存在的疑惑,盡量避免在預防醫療中發生醫患糾紛。在既發的醫療糾紛,培養的應對能力、自我保護能力、處理糾紛的能力等,都是畢業實習生培訓的重中之重。
1.1片面思維:一些學生在進行病例分析時,不能全面細致地對病史、體格檢查進行分析,過分看重輔助檢查的結果,而忽視系統分析,考慮問題局限、狹窄。
1.2簡化思維:一些學生單純依靠先進的檢查手段,不進行復雜的思維活動,盲目相信某些先進檢查方法提供的數據或圖像護理論文,直接得出疾病的診斷結果,影響診斷的準確性。
1.3表面思維:把現象當作本質,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能運用醫學的基本理論,對各種現象進行全面的分析,使臨床癥狀體征表面化,缺乏綜合判斷的能力。
1.4印象思維:有些學生憑直觀印象,對符合自己印象的病史、體征或輔助檢查資料感興趣,對資料進行任意取舍,把一些支持自己論點的資料作為判斷疾病的主要依據,而把一些不支持自己臨床判斷的資料任意刪去,做出偏面的診斷,制訂出不完整或者不正確的治療方案。違背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客觀規律。
2對策
畢業實習是臨床教學過程中實踐最多的一年,是培養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關鍵,因此筆者針對以上的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供同道參考。
2.1在帶教過程中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
2.1.1加強床邊教學:查房時應針對病人,應用新的醫學模式,講解病人存在的健康問題,一定要重視用系統化整體觀綜合分析,不能停留在更改醫囑、對癥處理。對給予的處理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能只當觀察員、記錄員,應養成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習慣,并注意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有機結合,以提高實習效果。
2.1.2增補臨床專業新知識,重視醫學生能力的培養。要定期舉行講座。目前由于知識更新速度加快與有限的教學時間的矛盾日益加劇,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醫學的發展。故應舉辦專題講座,疑難病案、大手術病案、死亡病案討論,醫療差錯事故的分析,參加會診等活動,使學生獲得理論知識與經驗,擴展視野,增強責任心。在討論中以學生發言為主,帶教老師引導,使學生在興趣中獲取知識,在討論中培養思維能力。使學生在掌握新理論、新技術的同時轉變觀念,不能只依賴現代技術設備,見物不見人,忽視人的社會屬性,忽視醫學事業的人道主義本質。隨著社會進步,疾病譜的演變,對醫護衛生保健服務的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后者包括保健康復需求的擴大。醫學教育作為一種職業教育,應該強調學生的技能、價值及態度的獲得和發展,要讓醫學生不僅獲得知識,而且能獲得職業能力和價值觀,并重視以下能力的培養。
a)臨床技能:是要求醫學生掌握的最核心的技能。除進行診斷學和臨床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外,應加強人際交往技能、職業行為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避免機械操作。
b)學習技能:醫學生不能滿足書本知識,套用書本知識,應養成主動地、自覺地更新知識的習慣,善于發現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
2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策略
2.1注重全面培養,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近幾年,隨著我國對高職教育的重視和大力發展,高職高專醫學生越來越受到關注。由于專業性、服務性的特點,對其職業素質的要求與其他類別高職教育相比更具特殊性。我們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入手,開展醫德醫風教育、醫療制度學習、心理健康指導、法律安全教育等,重視學生—醫生角色互換培養與新型師生關系創建的結合,加強對學生溝通協調能力、應急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責任心、敬業精神等的培養,提高學生對培養目標和自身定位的認識,使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滿足當前社會發展需要。
2.2完善課程體系,提高實踐教學水平據調查,當前高職高專醫學生培養工作面臨著很大的挑戰,突出表現在學生動手能力較差和接受新事物能力欠佳等方面,這與現行的課程體系沒有體現高職高專教育特點以及尚未形成有利于職業技能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密切相關。如存在實驗實訓課課時比例不高,學生人數多,示教時看不到,實驗課以教師為主,學生動手機會少等問題。通過改革傳統課程體系,調整實踐教學環節與教學內容,在理論基礎知識必需、夠用為度的基礎上,強調崗位能力為本位的教育和訓練,課程安排主要以能力培養為主,突出實踐操作。
2.3重視醫教結合,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目前,高職高專醫學院校根據培養目標要求,已將醫教結合作為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切入點,不斷加強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培養。但存在的問題是,作為主要實施者的“雙師型”教師團隊尚未形成,“雙師”素質和“雙師”結構建設思路也不成熟,教師的實踐能力普遍薄弱,影響了實踐教學活動開展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就迫切要求我們在后續工作中,打造一支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培育一批既有深厚教學功底又有熟練專業技能的教學名師,通過讓專職教師接受針對性的實踐輪訓和兼職教師有計劃的掛職教學,定期開展專兼職教師集體備課,交流實踐教學心得及方法,進一步完善現有實踐教學體系。
2.4打造教學平臺,突出實踐教學特色高職高專教育主要強調職業能力,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理論基礎的“實用性”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實踐教學平臺建設上,應當堅持以基層醫療衛生崗位需求為依據,以醫療衛生行業為依托,以技能和崗位能力為目標,通過突出專業理論課的綜合化、專業實踐課的應用性,面向人才市場需求,加強相關行業的調研分析,力爭打造一批具有高職高專醫學特色的校內外相結合、實習與見習相結合的自主靈活、結構合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實習實訓基地,為實踐教學提供保障。
2.5健全評估體系,保證實踐教學效果衡量實踐教學的質量是調整實踐教學方法,探索實踐教學思路的依據。傳統的教學評估體系往往只注重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檢查和評價,而忽視了對實踐教學質量的衡量。顯然,這與高職高專醫學教育目標不匹配。因此,建立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的實踐教學評估體系同樣是高職高專醫學教育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內容。在現有的評估體系中,我們除了加強獎勵外,還應將社會評價、行業專家評價、醫院評價、學生評價、教師自評納入整個實踐教學評估體系,并與實踐考核相結合,通過建立反饋機制,及時靈活調整實踐教學內容,使實踐教學緊跟社會發展需要,突顯實踐教學成果。
2.6規范管理制度,保障實踐教學實施醫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既是在校學生,也是醫生,需要接受學校和醫院的雙重管理。而如何建立完整規范的管理制度,直接關系到實踐教學的有效實施。因此,要從日常教學管理和畢業實習管理兩方面完善畢業實踐教學管理制度。通過調整教學環節,完成實訓實習計劃內容;校院共同指導,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管理;健全監督制度、責任制度、激勵制度,改革考試制度,在教學中突出實踐性。
一、臨床資料
本組17例,男13例,女4例,年齡56~77歲,糖尿病史長短不等,血糖均控制不良;0級3例,1級4例,2級7例,3級0例,4級2例,5級1例。治療:(1)控制血糖:短效加長效胰島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均使用諾和靈30R注射液早、晚餐前皮下注射,監測三餐后2h及空腹血糖調整諾和靈30R的劑量以控制血糖;(2)抗感染治療:使用廣譜抗生素加甲硝唑治療,必要時行細菌學培養,選用敏感的抗生素;(3)局部治療:清創配合藥物濕敷,生理鹽水加慶大霉素加胰島素紗布局部濕敷,每日換藥1次;(4)應用擴血管藥物改善循環;(5)營養神經治療:使用甲鈷胺液1mg/(次·d)靜滴,維生素B1100mg/(次·d)肌肉注射。
二、護理措施
2.1健康教育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皮膚及足部護理應作為對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重點,反復向患者宣傳糖尿病飲食的重要性、糖尿病足的危害和如何做好足部的護理,以提高患者的防范意識。具體有如下4點:(1)教育患者樹立正確的觀念,了解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要學會自我管理,不能當作一種負擔;(2)讓患者了解糖尿病足是如何引起的及其危害程度,不失時機地講解,發放小冊子,看錄像,利用典型實例教育患者,引起足夠的重視,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和自我管理的自覺性;(3)讓患者了解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及誘發因素,增強足部的防護意識;(4)加強檢查,由于足部感覺遲鈍或障礙,患者對疼痛、冷熱、壓迫感等不能清楚感知,因此,糖尿病患者應養成每天檢查足部的習慣,注意有無水皰、胼胝和皮膚擦損等,定期到醫院進行足部全面檢查。
2.2心理護理
糖尿病足患者因不能下地運動,社會活動減少,社會角色的改變易使其產生孤獨感、失落感甚至恐懼感。心理護理要使患者保持思想樂觀、情緒穩定、心胸寬廣、積極向上的思想,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3飲食護理
糖尿病患者應嚴格、長期執行飲食計劃,給予低糖、高蛋白、富含維生素、適量脂肪的飲食,應按標準體重計算每日總熱量,三餐熱量按1/5、2/5、2/5的比例定量、定時、定餐。
2.4應用胰島素的護理
胰島素治療是替代療法,應嚴格遵醫囑使用,以避免低血糖的發生。為避免注射部位紅腫、硬結,可在腹部、上臂外側、大腿外側輪流注射胰島素。低血糖的護理:低血糖的發生多與胰島素用量過大、進食不多等因素有關,常表現為心慌、出汗、饑餓感、頭昏甚至昏迷,當患者出現上述癥狀時,應立即測血糖并囑其進食餅干、糖果或靜脈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
2.5足部護理
糖尿病足護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足部護理,正確的足部護理不但可以促進疾病的康復,縮短病程,還可以預防足病的復發。應囑咐并監護患者做到如下幾點:(1)注意保暖,避免凍傷;(2)室內盡量不要穿鞋,以免血液循環不暢,不利于足病恢復;應穿柔軟、大小合適的布鞋,鞋尖應寬,以腳趾在鞋內完全伸直并稍可活動為宜;(3)襪子要選擇大小合適,無松緊、質地柔軟、透氣性好的綿毛織品;(4)堅持溫水洗腳,水溫不超過37℃,洗腳時不可用力揉搓,以免擦傷皮膚;(5)正確修剪趾甲,修剪之前應用溫水浸泡20min,并小心修剪,避免剪得過深損傷甲床和肌肉;(6)一旦不小心損傷皮膚,應及時去醫院正確處理傷口;(7)教會并監督患者做足部按摩及下肢肌肉靜力收縮練習,經常變換,抬高患肢。
三、結果
本組17例患者,血糖控制均比較滿意。16例糖尿病足患處痊愈,1例創面縮小,局部干燥。
四、討論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經病變而失去感覺或因缺血而失去活動能力,合并感染所致的足部疾患。糖尿病足的發病涉及下肢神經、血管病變和感染等諸多因素。糖尿病足的發病過程主要由下列環節構成:糖尿病—神經病變—運動神經、感覺神經、自主神經受損—血管病變—微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組織缺血—糖尿病足病—外傷、感染。糖尿病足的分級按Wagner分級法:0級,有發生足潰瘍危險因素存在,但無潰瘍;1級,皮膚表面潰瘍,無感染;2級,較深的潰瘍,常合并軟組織炎,無膿腫或骨感染;3級,深部感染,伴有骨組織病變或膿腫;4級,局部性壞疽(趾、足跟或前足背);5級,全足壞疽。
糖尿病足的護理工作比藥物治療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臨床護理實踐工作,作者認為,預防措施是否得當對糖尿病足的發生至關重要;同時,恰當的護理方法對防止病變的進一步惡化、促進創面的愈合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護理人員在工作中一定要如親人、朋友一樣,去關懷、照顧糖尿病足患者,使其在精心護理中盡快康復。
參考文獻:
1李建榮.糖尿病足的預防與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05,11(2):156~157.
面向新世紀,高等醫學教育的核心和目標應該是培養集知識、能力、素質為一身的高質量醫學人才。傳統醫學教育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是強調“教”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不利于自主創新能力等優秀綜合素質的培養。近年來,把學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體的認知學習理論在教育界被廣泛接受并逐漸替代以往的把學生作為知識灌輸對象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為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核心只有一個: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因此,構建主義教學模式更適合新型現代醫學人才的培養。雖然近年多媒體、網絡通訊等技術的應用為臨床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但如果僅簡單地把先進的信息技術等作為教學媒體,則不能真正實現從“教”到“學”模式的本質轉變。
1以構建主義理論指導臨床課程的教學設計
1.1分析學習者和學習內容的特征.確立教學目標
建構主義的的起源可追溯至皮亞杰(J·Piaget)的兒童思維發展理論,該理論強調“同化”與“順應”.即知識在真實任務的大環境中展現。因此,教學目標要有整體性而應避免過于抽象、邏輯化。教學目標應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學生在建構主義模式中是學習的主體、知識的主動構建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故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后.還必須深入分析教學內容并且全面了解學生的能力和知識水平.然后依據學習者和學習內容的特點才能設計出既能適合學生能力又能涵蓋教學目標所定義的體系的學習任務以及準備相應的輔導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切活動.都要從屬于意義建構這個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1.2營造學習環境、學習情境。實現知識的“意義構建”
構建主義教學理論所強調的是“情景”、“會話”、“協作”、“意義構建”(也是學習的終極目標)四大重要元素,并由此引申出“支架式”、“拋錨式”、“隨機進人學習式”、“協作式”、“研究性學習”等多種教學策略,其中“情景”的創造尤為重要。“情景”指與學習內容相關的一切信息。通過情景的營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會話、協作等系列教學活動,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意義構建,也即是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知識的規律、性質以及內在聯系得到深刻理解、從而完善已有的認知結構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認知結構,達到整個學習過程的終極目標,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進行建構的完整過程。
1.3自主學習、協作學習、信息資源設計
通過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尋找、獲取資源并判斷資源在學習主題中的價值、利用度,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查找有關資料以印證答案等過程,培養臨床邏輯思維能力。學生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即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在個人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組織、開展小組討論和協商,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的精神,以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主題的意義建構。
1.4學習效果評價以及學習強化設計
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時,應包括小組對個人的評價和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應圍繞學生自主能動性、協作能力和意義構建程度進行評價,力求客觀、確切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并根據小組評價和自我評價的結果。針對學生設計個性化的補充、強化練習材料。這類材料和練習應經過精心挑選,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適應不同學生的要求,以達到加深知識意義構建效果、糾正錯誤觀念等目的。
2利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現建構主義模式在醫學臨床教學中的應用
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普及以及信息時代的到來,多媒體課件等應用于教學已經不少見。但如果認為把多媒體、網絡等技術引入教學過程就是實現了教學模式的轉變,那是錯誤的理念。如果還是進行著“灌輸式”的教,即使多媒體課件做得再精彩.也只能是“黑板搬家”、“電灌”.達不到知識自主構建目的。建構主義模式的啟發、引導、互動式教學策略,僅依靠簡單應用一些多媒體課件也不可能完美實現。“聯系”與“思考”是意義構建的關鍵。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信息方法、人力資源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的新型教學方法.才能幫助師生設計或營造一種適宜的教學情景,最大限度發揮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優勢。
以兒科臨床教學為例.基礎理論部分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學方式,利用思維導圖,將兒科學的概況統括出來,讓學生先對兒科學全貌有大體的了解。并在這個過程中理解兒科與內科的不同與相同之處。在總體分類的基礎上,引入對各種疾病的認識。臨床醫學的實踐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對各種疾病及其相關性的認識與再認識的過程.這種認識的正確與否,與將來的臨床診療思維能否正確形成密切相關。在這個環節.可以采用拋錨式、隨機、互動、探討性等教學方式。例如嬰兒肺炎,可以設計幾個關鍵的問題節點,包括如何從臨床體征和檢查診斷肺炎(鑒別診斷和病原判斷)一肺炎嚴重程度的判斷一治療選擇一療效判斷一(返回)肺炎成因以及背景疾病分析一整體評估(包括診、療及預后)。圍繞這些問題點,采取模擬病人形式(計算機程序或標準化病人模型),圍繞病情營造學習情境,在引導、互動中訓練病史體征采集,在強化以往診斷學中學到的知識的同時訓練對病史體征真偽的判斷,其中可穿插圖像、視頻、音頻文件以示教。然后可以小組討論形式,鼓勵互相爭論(課堂上或在教學平臺設立論壇),讓學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鍛煉臨床思維的形成,在辯論過程中學會分辨、評價、批判“同行”的意見。這樣的教學形式,特別適合教學資源不足的科目,并可把各個基礎學科的相關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不斷得到知識強化,獲得整體觀念。而要實現這樣的教學方式,則必須依賴信息技術,首先要建立信息資源庫,利用文字、圖像處理,信息集成等,對課程內容進行重組、創作,以創造教學情景,配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模式的實現。還可以利用blackboard教學平臺創立學生、教師論壇、留言板等增強互動建立題庫進行自測訓練,進行學習效果、教學效果評價以及開始網絡課程等,更好地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環境并實施遠程教育。此外還可開辟一些專題.例如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的基礎上進行臨床研究設計,借以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超級秘書網
基礎護理學作為護理專業中一門獨立而重要的學科,要求從學校教學到臨床實踐中都強化對學生的"三基"教育,即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尤其是基本技能(即護理技術操作)的強化教育。但是目前在基礎護理實驗教學與臨床實踐應用的過程中,二者的差異性與矛盾日益突出。筆者以無菌技術、靜脈輸液、肌肉注射三種常用護理技術操作為例,與臨床實踐相比較,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建議以供同行們共同探討,旨在不斷提高基礎護理實驗水平,促進護理專業教育的發展。
一、基礎護理實驗教學與臨床實踐的差異
1.1用物不同。
1.1.1無菌技術無菌技術操作在學校實驗教學過程中的所有用物均為非一次性物品(如包布、手套、治療碗等),而在現代醫院臨床實踐中為了控制醫院感染率已經基本摒棄非一次性物品,幾乎所有臨床科室都是使用一次性物品進行患者的治療。
1.1.2靜脈輸液由于種種原因,多數護理學校在進行靜脈輸液的實驗教學時都是采用傳統靜脈輸液法(即頭皮針一次性輸液法),而在現代臨床實踐中,為了減輕患者痛苦,絕大多數醫院所采取的都是靜脈留置針輸液法,兩種針頭的構造和形狀、型號等完全不同。
1.1.3肌肉注射傳統的肌肉注射法教學中所采用的吸藥安瓿需要用鋸片切割以后才能折斷,這種傳統安瓿由于使用時費時費力在臨床已基本摒棄不用,現在所采用的均為不需鋸斷的易折型安瓿。
1.2方法不同
1.2.1無菌技術傳統無菌技術操作法中的鋪治療盤法、無菌容器使用法、無菌溶液取用法以及戴無菌手套法由于用物的不同,在臨床實踐中的操作已經大大簡化,甚至有些技術在臨床實踐中已經沒有采用,而在學生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卻依然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反復練習。
1.2.2靜脈輸液在臨床實踐中,經過實踐研究靜脈穿刺時進針角度約45°角,可以有效減輕靜脈輸液穿刺時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患者感覺無痛或微痛。而在傳統的靜脈輸液教學中由于所有版本的護理教材都寫明要求學生以15~30角進針,導致學生在靜脈輸液這項重要的護理操作技能上會存在一定缺陷。
1.2.3肌肉注射按照傳統教學方法,肌肉注射時要求學生將注射器內所有空氣排盡才能給患者注射,而在臨床實踐中已經明確發現在排氣時留取少量空氣在注射器內可以在注射時減輕患者疼痛并使藥液能更加充分的進入患者肌肉組織。實驗教學中所采用的方法與臨床實踐有一定脫節之處。
二、問題分析
2.1護理專業教材編寫滯后與于臨床多年。
2.1.1《基礎護理學》的教材編寫
現行人民衛生出版社所出版的《基礎護理學》教材均為2005年~2006年之間所修訂,而修訂之前的參考版本多為我國80年代所出版的中專教材,明顯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臨床護理實踐的快速發展。
2.1.2常用護理技術操作規程的編寫
我省現行的常用護理技術操作規程是由省衛生廳在2005年所編寫的操作規程。據楊新月對基礎護理教學現狀調查結果報道:教學中涉及的8O項操作中有7項臨床上基本不做,占8.75%;有25項由他人完成,占34.25%;由護士獨立完成的操作48項,占65.25%。在實驗教學與臨床實踐中存在重大矛盾。
2.2護理教學與臨床實踐相脫離
從事護理教學的人員長期脫離臨床實踐,而在臨床工作的護士僅負責臨床實習帶教。護理教材部分內容過于繁瑣,而臨床實際則需簡便有效,護理實驗教學現有的不科學、不切實際削弱了護理教學的效果和操作常規的權威性。
2.3現有課程設置不利于學生開展臨床教學
我國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傳統培養模式為集中在校學習3~4a,在臨床實習8~10個月。在校學習階段以教材為藍本,幾乎沒有到臨床實際操作的機會與時間,以至于臨床實踐中最新的技術與方法學生完全不知道。
2.4傳統理論跟不上醫療新技術的發展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新技術、新器材不斷開發并應用于臨床,使傳統的理論與技術操作在某些方面出現了不相適應的現象。如目前氧氣吸入、電動吸痰等已逐漸被中心控制、管道化所取代。
三、意見與建議
3.1營造護理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氛圍。
護理教學必須以護理臨床實踐為基礎,護理教學人員應參與護生實習帶教,參與在職護士的技術培訓和操作考核。
3.2教材與操作常規要適時進行研討、修訂,注入新觀念、新內容,以符合現代護理教育。
3.3掌握操作的目的和操作原則。要求護生在學習操作技能時靈活掌握操作目的與原則即可,不死記硬背,教者與學者都用操作目的、操作原則來衡量,而不是刻板地按操作步驟執行,這樣才不會使護生進入臨床以后感到困惑和束手無策。
3.4針對護理專業的教學特點,進一步完善《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條件。在實驗教學中應該增加與臨床使用的新技術新方法密切相關的內容,培養學生接受新技術新方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2提升學生的學習責任意識作為藥學專業的學生,對于醫藥事業的社會責任感在工作中十分重要.因此,在藥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責任感就被放在重要位置.藥學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需要經過長期的積累.而臨床實踐就是培養學生學習責任感最主要的形式.在臨床實踐中,藥學學生直接面對患者和藥物,無論從視覺上還是感官上都有最直接的接觸,這更能激發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意識到藥學專業并不是簡單的學習,而是一種需要不斷刻苦鉆研的學問.學習責任感一旦形成對今后學生學習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們面對紛繁復雜的藥學知識,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挫折,這時就需要他們發揮責任意識,通過學習責任感來幫助自己克服困難.因此,我們說臨床實踐對于藥學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非常有益.
2藥學教育中臨床實踐存在的問題
2.1學生主動性不足,臨床實踐效果差在藥學專業的臨床實踐中,出現最普遍的問題就是學生的主動性不足,導致臨床實踐效果較差.從表面上看,這源于學生對于實踐學習興趣的不足.其實當我們調查之后發現,部分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疲倦感也是一方面的因素.在臨床實踐中,往往是老師在實際演示給學生看,而學生獲得實際動手的機會較少.藥學專業的臨床實踐不同于其他專業的臨床實踐,對藥物的熟悉能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因此,在缺失實際動手鍛煉的情況下,臨床實踐的效果當然也就不明顯了.另一方面,過分注重老師布置的藥學報告也成為了導致臨床實踐出現問題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在同學們的臨床實踐過程中臨床實踐報告占用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在既沒有系統的學習實踐知識,又沒有進行充分的動手操作的情況下,臨床實踐報告自然難以完成.再者,由于部分同學不善表達,在臨床實踐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也沒有及時的反饋給老師,造成臨床實踐質量的進一步下降,同時這些問題也將不利于今后學習和發展.
2.2缺乏老師悉心的指導在藥學臨床實踐的過程中,老師始終是起著指導作用的,當藥學臨床實踐環節缺乏教師應有的指導,臨床實踐工作也難以開展.在我們日常的臨床實踐中,由于學生和臨床實踐老師在平常的學習中溝通較少,在很多情況下,臨床實踐老師并不能很好的在臨床實踐環節給與我們悉心的指導.同時,通過調查顯示,臨床實踐中分組問題也成為阻礙臨床實踐效果的重要因素.對于每一個行政班級來說,分組過少導致每組人數早已超國臨床實踐負荷.這就導致了很多同學抱著僥幸的態度,不能很認真地完成臨床實踐任務,沒有從客觀上激發學生的臨床實踐積極性.此外,老師在臨床實踐教學過程中,一般只注重與課本教學相關的內容,對于學生今后就業發展方向等方面沒有過多的涉及,從而導致臨床實踐的真正目的和目標并沒有實現,這將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在臨床實踐環節過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也有待進一步改進,在這一方面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
2.3臨床實踐設備陳舊,臨床實踐工具丟失現象嚴重在臨床實踐過程中還有一個令學生和老師都頭疼的問題,那就是臨床實踐設備陳舊,臨床實踐工具丟失現象嚴重.臨床實踐設備就是我們臨床實踐的工具,缺乏工具的幫助,臨床實踐工作當然無法做好,我校進行臨床實踐歷史悠久,很多臨床實踐設備都是開始進行臨床實踐投入運行的,無論從設備的新舊程度還是從設備的時效性來說都是較差的.陳舊的設備一直被老師和學生所抱怨.有了這種抱怨的心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老師的教學興趣自然被抹殺了.因此臨床實踐設備陳舊也成為了阻礙臨床實踐效果提高的一項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專門的保管人員以及日常維護不善等原因造成的臨床實踐工具丟失現象嚴重也是另一重要原因.在我們的臨床實踐中,經常會發生一個班級的同學在有些項目上需要輪流進行,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對學生的臨床實踐次序進行協調,這在無形中增加了臨床實踐的時間,不利于臨床實踐效率的提高.
2.4臨床實踐過程中缺乏專業的老師專業臨床實踐老師是臨床實踐工作的靈魂,對于藥學臨床實踐也是如此,在進行臨床實踐過程中,發現一些臨床實踐老師往往是由學生的授課教師兼任,這就導致很多老師并沒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專業課老師往往注重的是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他們在臨床實踐教學中會忽視實際操作的重要性.因此,缺乏專業的臨床實踐老師也成為目前我國藥學臨床實踐過程中的一大問題,亟待解決.
2.5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不足,影響學生素質發展我們的臨床實踐學習中,大多數同學認為老師在教學中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不足.現代社會是一個創新的社會,走到哪里都需要創新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在大學中就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然而我們在藥學臨床實踐的過程中并沒有感受到創新給我們帶來的沖擊,因此,也在無形之中失去了對藥學臨床實踐的積極性.從而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與發展.
3在藥學教育中實施臨床實踐的建議
3.1建立獎勵機制,提高學生實踐積極性很多學生由于長期習慣了教室學習的氛圍,對于臨床實踐學習不太適應,這就在一方面挫傷了學生的實踐積極性.那么在此時,建立獎勵機制,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有必要.建立獎勵機制主要是給學生制定一些臨床實踐目標,當學生很好地完成這些目標后,學校給與一定的獎勵.當然這樣的獎勵可以包括精神上的嘉獎,也可以是機會上的獎勵.
3.2突出實踐過程,淡化實踐報告經過研究發現,現在的藥學臨床研究大多重視實踐的結果,往往忽視了實踐過程的重要性.繁雜的實踐報告成為壓在學生心頭的包袱,帶著這種包袱進行臨床實踐顯然是不利于實踐質量的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實踐中,應突出實踐過程,淡化實踐報告.通過減輕學生思想包袱的方式來提高他們的臨床實踐質量.
3.3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臨床實踐對于藥學教育最重要的積極作用就是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保持這一作用就十分重要了.在臨床實踐中,導師在完成基礎內容的講解后,可以適當地給學生更多的空間來思考,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思考來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通過不斷地思考,創新,實踐,在創新達到良性循環的效果.
國家教育部于2001年《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實踐教學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各校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習醫師是從醫學生到臨床醫師的過渡階段,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培養醫學生成為臨床醫生的必須手段,是一個合格的臨床醫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臨床實踐是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階段,是培養醫學生由一名學生向一名合格醫生轉變的重要過程,臨床實踐教學的質量是醫學教育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題。如何提高教學質量,使臨床實踐工作穩步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一項重要任務。
1適應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實施有效管理方法
質量是高等教育持續發展的基石,隨著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元化趨勢。高等教育要適應社會的需求,滿足不同求學者的需求,促進個人能力的提高,促進個性的發展,所以在管理中要體現質量的發展性和適應性,樹立全面素質質量觀。我院作為廣東省高等醫學院校的教學醫院,近幾年來每年接收400至450名來自不同醫學院校的本科、大專、中專醫學生,要管理好這些學生,必須要有相應的制度才行。我院設有一名副院長主管教學,設有主管實踐教學的科教科,并由一名副主任醫師和一名住院醫師負責教學管理工作。臨床設有內、外、婦、兒、傳、五官專業等臨床教研室,并配備教研室主任和教研室秘書。根據各校的實習計劃,結合本院的實際情況,健全和規范管理制度,完善各項教學規章制度。按實踐教學大綱、實習手冊,建立了實習出科理論考試與臨床技能考試相結合的方法、實習管理辦法、醫德醫風教育、病例討論辦法、教學病例收集、評教及評學制度等。定期召開各教研室主任會議,了解各教研室的教學進度及存在問題,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各教研室派一名主治醫師指導學生臨床實踐,加強理論與臨床實踐溝通,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技能。
2多種措施相結合,提高臨床教學質量
2.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帶教水平充分發揮帶教老師的教學主導作用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強化老師責任,讓帶教老師理解教學目標、內容和要求,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及勞動觀,強調通過實習使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根據我院的實際情況,采取學習培訓和學術活動相結合,有計劃、分層次舉辦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因此對年輕老師進行必要的崗前培訓及考核讓合格者上崗非常必要;高年資醫師除負責年輕醫師的臨床技能培訓外,也要傳授教學經驗,并可納人繼續教育的計劃中川。定期派專業技術人員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鼓勵醫、藥、技、護等人員參加專升本、研究生學習,全面提升了我院帶教老師的學歷層次、業務素質和帶教水平。
2.2配備教學編制為切實保證臨床實踐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合格的醫學人才,本院按床位編制配備了一定數量的教學編制,以減輕臨床醫生壓力.使帶教老師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人教學。
2.3檢查教學質量,嚴格各科考試實踐考核是檢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操作技能,是否具備獨立工作能力的重要舉措,主要從專業理論知識,臨床基本診療技能及醫德醫風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每科實習結束后,要求各科根據學生必需掌握項目嚴格考試,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臨床技能考試時選用新人院的病例,讓實習醫師模擬住院醫師身份對接診病人進行系統處理。從病史的采集、體格檢查、初步診斷、鑒別診斷、診療計劃等列出詳細的方案。另外在帶教教師的監督下讓實習醫師獨立對患者進行胸腔穿刺術、腹腔穿刺術、骨髓穿刺術、腰穿術操作。帶教教師對考試結果進行及時分析和討論,考試結果記人各科實習成績,不合格者重新學習。
2.4利用現代化手段,提高教學質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手段就成了臨床教學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通過形象的圖片,可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將各種常見病發病機理、臨床表現、治療方案及新進展記住,效果比傳統的教學方法好。尤其是電腦及網絡的應用,通過Intenret網我們可以了解到各學科的發展方向,從網上下載下來,到周末各教研室上大課時用,由各科中級以上職稱帶教老師主講,主要內容為本學科發展趨勢和新技術進展,以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專業知識,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對各專業的興趣,受到學生的歡迎。:
1.2 方法
根據對患者造成損害的性質將臨床護理風險事件分為直接風險事件和間接風險事件。直接風險事件主要是由護理人員造成的,比如在護理的過程中操作失誤等。間接風險事件主要是由后勤系統和藥房等其他部門造成的,比如護理用品的質量存在問題,沒有及時維修護理設施,寫錯藥品的使用方法等。結合我院制定的臨床護理風險事件的定義和范圍,把護理風險事件分成以下四大類;1)由護理人員離崗或脫崗等造成的事件。2)由護理差錯造成的事件。如錯誤地給藥,護理操作失誤等。3)由患者投訴引發的事件。因病情觀察不到位或護理技術欠佳而引起患者投訴。4)意外發生的事件。如患者在護理的過程中出現輸液反應、摔傷等。分析我院出現的59例臨床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的原因、操作人員的基本資料等。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4.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臨床護理風險事件的分布
我院臨床護理風險事件中給藥問題(包括藥物種類、給藥途徑和劑量錯誤,打錯針、看錯床號或姓名,患者誤服藥物外殼,錯誤地設置輸液泵的輸液劑量)的發生率最高,占所有臨床護理風險事件的37.28%;其次為錯誤地執行醫囑(包括延誤或未執行醫囑影響治療效果,未及時停止執行用藥醫囑),占所有臨床護理風險事件的22.03%;再次為意外事件(包括患者跌倒或墜床),占所有臨床護理風險事件的15.25%;第四和第五是未及時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服務投訴,各占所有臨床護理風險事件的6.78%;第六是未發現液體內有異物,占所有臨床護理風險事件的5.08%;發生率最低的是患者出現褥瘡、抽錯血液樣本,各占所有臨床護理風險事件的3.39%。直接風險事件的發生率為79.9%,間接風險事件的發生率為19.1%。臨床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最高的科室是產科、外科和內科,共占所有臨床護理風險事件的64.3%。
2.2 護理風險事件中的操作人員
從護理人員的護齡上來說,護齡<3年的護理人員發生臨床護理風險事件的次數最多,占所有臨床護理風險事件的81.4%;其次是護齡>10年的護理人員,占所有臨床護理風險事件的11.8%;最少的是護齡為4~9年的護理人員,占所有臨床護理風險事件的6.8%。從護理人員的學歷上來說,大專學歷的護理人員發生護理風險事件的次數為50次,占所有臨床護理風險事件的84.7%;中專學歷的護理人員發生護理風險事件的次數為9次,占所有臨床護理風險事件的15.3%。
2.教學內容、實驗內容等與崗位要求有部分差距全科醫學教育在我國的起步相對較晚,目前高校全科醫學生的教學內容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我院的全科醫學教育也是采用四年在校理論學習,最后一年臨床實習的教學模式,在校學習期間,主要為系統的理論知識的學習,相關實驗也多是為了驗證理論知識。而對于社區工作所需要的相關實驗和實際操作技能的訓練較少,學生在校學習四年后,實際操作技能普遍較差,很多全科醫學學生,在實習階段一邊重新學習實踐基礎知識,一邊進行臨床實習和操作,導致學生實踐能力提高緩慢,實踐學習效果較差。并且許多學生感覺全科醫生學習的理論知識太多,臨床中容易忘記。醫院實習的科室均為專科為主,沒有全科醫生的角色體驗。
3.實踐教學師資以醫院的臨床教師為主,缺乏專業的全科醫學教師,師資隊伍整體水平參差不齊我院的全科醫學生實踐教學的師資主要有兩部分組成,一是本院相關科室的臨床醫生,二是全科社區基地的教師。相比較而言,本院的臨床帶教教師的學歷以及水平較高,在理論和科研等方面占有優勢,但是他們大都是傳統的臨床專業,多數人對全科醫學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用全科醫學的思維指導學生,因而不利于全科醫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而全科社區基地的帶教教師雖然基層工作經驗豐富,但是普遍存在著學歷較低,對全科醫學缺乏系統性的認識和學習,同時也缺乏相關帶教經驗。
4.社區實踐基地建設不夠完善,臨床實習面臨的問題多
(1)社區實踐基地建設不完善,學生多數時間仍然在綜合性醫院進行實習臨床實習是醫學生從學校走向工作崗位的一個重要過程,而對于全科醫學生來說,到社區實踐基地去實習也就成為了必不可少的過程,然而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全科醫學生在最后一年實習期間,大多數時間和其他臨床醫學生一樣在綜合性醫院進行科室輪轉,而只是有少數時間是到社區進行實踐,這就使很多全科醫學生掌握的實踐技能與工作需要不相符。
(2)學生本身觀念未轉變,也影響了臨床實習階段的實踐技能訓練效果調查中我們還注意到,很多全科醫學生當初報告本專業的時候,是看到國家對于全科醫生的相關政策優越,但是經過學習,在最后一年面臨工作選擇時,卻發現與理想有一定差距,很多全科醫學生仍然希望到大城市、大醫院去工作,其中很多人為了換專業選擇考研;也有學生到處找關系希望到綜合性醫院的專科工作;甚至部分學生放棄醫學,選擇報考公務員或到藥企工作,等等,這些都必然影響到全科醫學生的實習效果,不利于實踐技能的掌握。
二、提升全科醫學生實踐教學效果的策略
1.加大前期思想教育,提高全科醫學生思想認識全科醫學的發展是我國目前醫療模式的改革的需要,培養一支高素質高能力的全科醫學人才也成為目前高等醫學院校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目前,很多經過多年5年培養的全科醫學生最后卻轉專業甚至轉行業,真正成為全科醫生的人卻非常少。因此,學生在校期間,學校以及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熱愛本專業、并且讓其看到本專業的重要性以及未來的良好發展就至關重要。除此之外,使學生了解甚至接觸國外先進的全科醫學教育理念以及工作模式,使學生從思想上轉變認識也是早期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
2.根據學科特點,調整和改進全科醫學生實踐教學模式首先,學生在校期間應開設相關的實驗課程,將現有的反復驗證性實驗內容調整為與全科醫學工作性質相關的實驗課程,并改進相關的教學方法,如采用情景模式教學法等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其次,要將社區實踐內容貫穿學生學習始終,從社區衛生服務站、鄉鎮衛生院、到市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各級各類社區實踐中心融合到學生在校的全部時間中來,使學生能對未來的工作模式有一個全面了解,構建全科服務理念;同時也能使學生在不斷的社區實踐中,逐步掌握全科醫生需要的各項基本實踐技能。最后,在學生最后一年的實習中,除了前期在綜合性醫院進行科室輪轉之外,在后4~8周的時間,讓學生回到社區實踐基地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以一名全科醫生的標準單獨進行工作,從而檢驗學生的最終學習效果,這幾周的時間,學校也可以用來作為最終的考核,考核該生是否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全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