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2: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疼痛護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住院新生兒疼痛的來源
主要是各種致痛性操作,如足底采血、動靜脈穿刺、各種注射、氣管插管及吸引、留置胃管、腰穿等。此外,局部感染,手術等也可引起疼痛。而對較小的早產兒,如更換尿布、體溫測量等日常操作也是疼痛刺激[2]。
國外有研究表明,新生兒長期暴露于明亮的光照中和聲音水平>45分貝的環境中,與疼痛密切相關聯,也是一種不良刺激[3]。
2疼痛對新生兒的影響
2.1近期不良影響
(1)明顯的生理反應表現為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心率變異減少,顱內壓升高及血氧飽和度下降等。(2)腦血流的明顯變化,引起周期性低氧血癥和血壓波動,可造成再灌注損傷和靜脈瘀血,對于需要穩定生理狀態的極低出生體重兒和危重兒,操作性疼痛所致的生物行為變化,可加重其病情,侵入性操作可使顱內壓顯著波動,而誘發早產兒腦室內出血和腦室周圍白質軟化[4]。(3)激素和代謝水平變化,表現為血漿腎素,血漿激素、兒茶酚胺、生長激素、胰高血糖素、醛固酮等水平升高,這些血漿物質水平的變化導致糖原水解、蛋白質和脂肪分解,引起血糖、乳酸、丙酮酸鹽代謝物和酮體等升高,造成高代謝狀態,使血糖過高或過低,免疫力下降,代謝性酸中毒和電解質失衡。(4)影響睡眠覺醒狀態、食欲、母嬰交流等。(5)疼痛可引起煩躁不安,反應性低下等精神性格的改變。
2.2遠期不良影響
(1)痛覺改變,慢性疼痛綜合征和軀體不適,并有可能導致兒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認識行為障礙和適應能力差等問題[5]。(2)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可能因生后疼痛刺激而發生異常變化,新生兒受到強烈疼痛刺激可能形成記憶,這種不愉快的記憶可能與成年期發生神經癥狀或心理障礙疾病有直接關系[6]。(3)反復的疼痛刺激會改變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降低疼痛閾值,并影響將來對疼痛的行為反應[7]。
3新生兒疼痛評估
疼痛評估是控制疼痛的重要一環,對任何存在疾病狀態的新生兒,都應進行常規和反復的評估,是否需要進行疼痛治療的干預以及評價治療的效果如何,關鍵均在于對疼痛的準確評估,這可能比越來越有效的鎮痛藥的使用所起的作用更大,具體見新生兒疼痛評分表(NeonatalInfantpainscale,NIPS)表1。表1新生兒疼痛評分表(略)
4疼痛的護理干預
環境和行為干預是最常采用的方法,單獨或聯合藥物應用是具有低風險、簡單易行的疼痛治療的基本措施。
4.1新生兒疼痛的管理
首先制訂新生兒疼痛護理常規,建立健全的新生兒疼痛評分制度;同時加強護理人員對疼痛知識的培訓,使護理人員改變傳統的漠視新生兒疼痛的觀念;將疼痛作為除體溫、脈搏、呼吸及血壓之外的第5項生命體征;操作時動作輕柔,技術熟練,盡量減少有創操作性刺激;在進行致痛性操作時給予預防或緩解疼痛的干預措施,以減少疼痛刺激。
4.2環境的干預
噪音的控制,>60分貝的噪音可干擾新生兒的睡眠,增加心跳,導致周圍血管收縮,突發的噪音可導致血氧飽和度降低、哭泣、煩躁、顱內壓升高;NICU的噪音來源:電話65分貝,監視器報警55~85分貝,人員說話80分貝;而平常家庭新生兒所接觸的分貝量是40分貝。因而護理人員及時處理監視器報警器,靠近新生兒降低音量,彼此提醒,做好標志,控制噪音,以保證NICU的噪音<60分貝。(1)光線來源,照光治療:自然光線;窗戶、室內照明燈;暖床照明燈等。美國兒科學會建議NICU光線明亮度足60英尺燭光(foot-candles,照度單位),特殊治療時100英尺燭光,通過降低光源可促進睡眠,減少肢體活動,促進喂食,增加體重,并可減少視網膜病變。(2)治療:保持屈曲和襁褓包裹,結合搖晃或睡水床等前庭刺激,可穩定生理和行為狀態。(3)撫觸:撫觸帶來的溫和刺激可通過β-內啡肽的釋放,迷走神經功能的改變以及5-羥色胺(5-hydroxyltryptamine,5-HT)的作用,滿足新生兒情感上的需求,使其身心受到撫慰,消除孤獨、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減少應激行為,從而使疼痛緩解,并促進嬰兒生長發育,增強免疫力[8]。(4)非營養性吸吮(Non-nutritionalsuck,NNS):NNS是指在嬰兒口中放置安慰,以增加其吸吮動作,但并無母乳或其他液體吸入。最初的研究顯示,新生兒使用NNS后,體重增加,活動減少,心率下降,呼吸和胃腸功能改善。最近的研究發現,NNS還可以提高氧飽和度,減輕由操作引起的疼痛,縮短住院時間,并無任何不良反應[9]。NNS通過刺激口腔觸覺受體提高疼痛閾值,促進5-HT的釋放而產生鎮痛效果。NNS和襁褓包裹比較,起效更快,但作用短暫,除去后疼痛癥狀迅速反彈。(5)蔗糖水或葡萄糖水:蔗糖水通過甜味刺激內源性阿片途徑,產生鎮痛療效,在進行單一致痛性操作前口服12%~24%蔗糖水2ml或反復致痛性操作時予蔗糖水0.5~1.0ml持續口服,均可產生良好的鎮痛效果(病情危重的有壞死性結腸炎癥狀的新生兒不宜口服蔗糖水),口服蔗糖水不應超過8次/d,葡萄糖水也具有鎮痛作用,但療效不及蔗糖水。(6)選擇適宜的時機及操作技術:如避免在新生兒睡眠狀態下采血和進行操作;靜脈采血較腳后跟穿刺疼痛癥狀明顯減輕[10];對于需要頻繁采集血標本或靜脈用藥的新生兒可考慮放置中心靜脈插管(PICC)以減少反復的穿刺和針刺疼痛。
【參考文獻】
1PuchalsKiM,HummelP.Therealityofneonatalpain.AdvNeonatalcare,2002,2(5):223~247.
2PeterGal.Painmanagementinneotates.NeonatalPharmacotherapy,2003,3(1):1~27.
3杜琴,張靜.新生兒重癥監護室對新生兒疼痛的護理干預.西部醫學,2007,19(1):141~142.
4AnandKJ.Clinicalimportanceofpainandstressinpretermneonates.BiolNeonatal,1998,73:1~9.
5GrunauRE.Long-termconsequencesofpaininhumanneonates./AnandKJS,StevensBJ,McGrathPJ,eds.Paininneonates:Painandresearchclinicalmanagement.2nded.Amsterdam:Elsevier,2000.55~76.
6TaddioA,KatzJ,IlersichAL,etal.Effectofneonatalcircumcisiononpainresponseduringsubsequentroutinevaccination.Lancet,1997,349(3):599~603.
7GrunauRE,WhitfieldMF,PetrieJ.Children''''sjudgementsaboutpainatage8-10years:Doextremelylowbirthweight(<1000g)childrendifferfromfullbirthweightpeers.JChildPsycholPsychiatry,1998,39(4):587~589.
實驗組:使用如意金黃散加蘆薈外敷。
如意金黃散藥方[1]:大黃、黃柏、姜黃、白芷各150克,天南星、陳皮、蒼術、厚樸、甘草各60克,天花粉300克,研末調勻備用。
如意金黃散有幾種調配方法:用蜂蜜調配的優點:藥物不容易干,可減少敷藥的次數;用醋調配的特點:容易揮發,需要增加敷藥的次數,但醋的消腫散結作用要好;用50%酒精調配的優點:局部血管擴張易于藥物吸收。我們科采用50%酒精調配。
采用新鮮蘆薈切成薄片[2],現切現用,外敷于肌注部位局部皮膚,干后及時更換蘆薈,每4小時外敷1次,每次1小時。應注意的是有些人會對蘆薈過敏,第一次使用前可將一小塊蘆薈切片后置于前臂內側皮膚上,觀察20分鐘,如果有發紅等現象,為該患者對蘆薈過敏,不可使用。
對照組:采用50%硫酸鎂溶液濕熱敷,每4小時1次,每次1小時。分別于每天固定時間觀察局部癥狀消失例數、時間。
2結果
3討論
金葡素注射液作為一種從金葡素代謝產物中提取的超抗原物質[4],是一組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質,是一種生物調節劑,可以活化T細胞,分泌大量淋巴細胞因子,如白介素、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集落刺激因子等。集落刺激因子可以明顯地刺激骨髓造血,升高白細胞,從而對抗放化療中白細胞下降,起到保護骨髓的作用。現在我們腫瘤科應用較多,其不良反應可見局部腫脹疼痛,患者肌注后疼痛感較強,局部紅、腫,皮溫較高。如意金黃散具有[5]清熱除濕、散瘀通絡、消腫鎮痛之功效,并具有滲透性好、見效迅速、使用方便的優點。而蘆薈具有[3]清熱解毒、散瘀、軟化血管、促進新陳代謝、促進皮膚組織修復等多種功能,還具有殺菌、消炎、止痛的作用。而硫酸鎂溶液,因其高滲作用能促使組織水腫消退,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但其容易形成結晶,易對皮膚產生刺激作用,影響藥液的吸收而療效慢。
參考文獻
[1]黃曼華,歐陽新.如意金黃散的臨床應用.湖南中醫雜志,1997,(01):43.
[2]蒙彥智,蒙瑩男,姜燕.蘆薈治療血液透析病人血管硬化效果觀察.內蒙古醫學雜志,2003,(5):464.
1.1醫院的一些政策使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鎮痛劑(1)醫院內部的許多規定制約了有效鎮痛法的實施和落實[4]。英國的Cartwright等認為,病房護士只能按各種護理規定去處置疼痛是處置急性疼痛最大障礙。(2)發藥制度的限制和約束。許多醫院規定,控制性毒麻藥品必須有2名護士檢查,似乎疼痛只有在發藥時才能被確認,這意味著疼痛評估圖與臨床鎮痛劑的實際應用存在著差別。這種安排將帶來許多問題,首先,如果對每個患者的疼痛進行持續性評估,發藥時則疼痛的患者會減少,因為患者并不再認為只有當發藥車來了他們的疼痛才能得到控制。其次,這種規定不是法規而是形式,它不僅浪費了護士的時間,而且也延長了給鎮痛藥時間[4]。
1.2疼痛護理職責不明確,護士在疼痛控制中的作用未得到重視隨著疼痛治療的進展,未來的疼痛診療應趨向于多學科相結合。護士作為這一專業中必不可少的成員之一,應成為患者疼痛狀態的主要評估者、止痛措施的具體落實者、其他專業人員的協作者、疼痛患者及家屬的教育者和指導者[3]。但在實際臨床工作中,護士很難體現出上述的地位與作用,這與我國疼痛管理專業的組成人員以麻醉醫師為主體的模式有關聯。而國外已轉向以護士為主體的模式[3]。JCAHO(保健組織評價委員會)提倡,成立一個多學科的護理委員會,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5],但大多數國內醫院無明確的疼痛護理常規、疼痛管理中護士的職責也模糊不清,使護理人員在疼痛護理中只簡單、被動地成為醫囑的執行者,而忽略了護士應擔當的其他職能。
2護理人員存在的問題
2.1護士疼痛知識缺乏、知識滯后患者的疼痛沒有得到十分有效的控制,分析其中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醫護人員及相關衛生管理人員缺乏足夠的疼痛管理知識,對有效止痛的重要性、疼痛的評估、止痛方法等都不很了解,尤其會過分擔心藥物依賴性、耐藥性及其他副作用,這嚴重阻礙了疼痛診療工作的正規化發展[6]。醫務人員缺乏疼痛知識是有效處理疼痛的主要障礙之一。護士的疼痛知識將影響其對疼痛處理的實踐,國外調查表明許多護士仍然缺乏疼痛知識[2]。國內調查示護士對患者術后疼痛認識存在較大差異,護士自身技術與知識水平影響他們對術后患者疼痛的處理態度[2]。從調查結果中還可以看到,護理人員對三階梯止痛知識了解不夠,如處理疼痛方法、評估疼痛方法等,同時護理人員沒有正確認識止痛藥物,還存在“恐癮”心理。可見,相關知識在護士中的普及還嚴重滯后,許多護士的疼痛知識是過時的或沒有根據的。護士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對疼痛進行有效的處理,而這些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疼痛治療,成為阻礙護理人員進行有效止痛護理的重要因素[7,8]。同時,護理教科書中有關疼痛教育缺乏針對性、臨床上的繼續教育欠缺也是造成護士疼痛知識缺乏和滯后的原因[9]。護士的疼痛知識水平與實踐亟待改善,護士的疼痛知識方面的教育有待加強[2]。
2.2護士對疼痛的評估不足及錯誤評估疼痛評估不重視、不準確、不及時。疼痛評估還沒有引起護理人員的重視,很多護士不懂得疼痛也需要評估,不知疼痛有專門的評估工具。疼痛評估缺乏常規性,護士會常規地監測術后患者的生命體征,但不知應該像觀察生命體征改變一樣觀察疼痛[1]。許多醫院沒有將疼痛的評估納入護理工作的常規,同時由于目前國內尚無測量疼痛的統一量具,對疼痛很難做出客觀定量的評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護士對疼痛評估的不足[9]。在調查中發現,護士對患者疼痛的估價往往低于患者的自我感覺,患者疼痛往往比護士想象得嚴重,護士沒有意識到她們對疼痛的認識與患者是有區別的[9~11]。在臨床實踐中,還存在錯誤操作疼痛評分工具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錯誤:以為疼痛評分是評估患者疼痛的唯一標準,而忽略了從生理、行為、功能等方面觀察的綜合評估。疼痛評估分級不僅要求患者報告休息時的分級,也要報告在活動、咳嗽、深呼吸時的分級,在應用時護士只簡單地詢問患者的疼痛分級,而忽略了什么時候的疼痛分級。疼痛評分是患者的主觀資料,患者告訴你幾分疼痛就是幾分,而不是護士的主觀判斷,而在應用時有時患者說不出疼痛的分級,而我們護士會錯誤地根據生理、行為、功能上的表現給患者打上評分,這就混淆了疼痛的不同評估方法。由于不能準確地評估疼痛,從而阻礙了有效的疼痛控制[1]。2.3護士對疼痛治療觀念陳舊、態度消極傳統的觀念是實施疼痛管理的主要障礙。不重視疼痛的治療,認為只有在疼痛難以忍耐時才可以實施鎮痛,并且只能使用1次,連續使用即可成癮或影響呼吸,連續使用止痛劑會影響傷口愈合,這在相當多的護士中影響較深,以致于他們在教育患者和帶教護生時都持此觀點[9]。她們往往要求患者忍耐疼痛,認為這樣較安全。許多護士認為,手術損傷造成疼痛是必然的,即使給鎮痛劑也只能暫時緩解疼痛,徹底止痛幾乎是不可能的。部分護士認為,術前即向患者講解疼痛,只會給患者增加恐懼,而術后家屬的參與更會增加患者的焦慮[9]。當用阿片類止痛藥治療疼痛,甚至是癌性疼痛時,全世界的公眾、醫務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都普遍對藥物的成癮性產生恐懼,害怕對的成癮,是直接影響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礙,醫生不愿開麻醉處方,護士不愿給患者用止痛藥,患者盡可能地不用或少用。護士夸大的成癮性普遍存在,而且麻醉用藥時間越久,越擔心發生成癮。這種恐懼是導致阿片類止痛藥在臨床上得不到有效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導致政策制定者不允許阿片類止痛藥有更大的進口、更高的產量、更多的處方的原因之一[12]。而當進一步分析臨床護士如何判斷患者成癮性時,發現護士混淆了的成癮性、耐藥性和依賴性的概念[9]。另一方面,護理人員的態度也可影響疼痛治療,如由于護士本身對癌癥存在懼怕心理,容易對癌痛控制缺乏信心,而護理人員的消極態度會進一步影響患者的治療[7]。由于一些護士對癌痛控制的消極態度,導致其在臨床工作中只是機械地執行醫囑,很少注意觀察患者對疼痛的反應及止痛效果[7]。由于許多護士沒有受過專門訓練,又缺乏相關的鎮痛知識,致使其不相信患者對疼痛的訴說。相當多的護士不相信患者對疼痛的訴說,用“我認為”、“我覺得”來取代患者對疼痛的主訴,不知道疼痛是患者的主觀體驗,而僅以自己的經驗來判斷疼痛是否存在。Gerhaugh等指出,急性和潛在性疼痛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緩解與醫務人員對疼痛的處理缺乏責任感有關[3]。
3患者存在的問題
3.1對疼痛的認識存在誤區治療中的患者及其家屬在疼痛控制中同樣存在錯誤的觀念[13]。如認為疼痛是不可避免、治不好、忍受是勇敢、怕麻煩醫護人員,開始服用表示死亡在即,服用與否都無所謂,怕不良反應、成癮、以后沒用等。患者常認為不該喊痛,因為他們希望做個“好”患者,他們害怕成癮,他們不明白疼痛是可以控制的,家人則力勸患者要戰勝和克服疼痛。患者不愿麻煩護士也是獲得有效控制疼痛的障礙,這主要與護士工作繁忙有關[9]。
3.2害怕藥物毒副作用患者害怕引起的不良反應,如延緩傷口愈合及術后恢復減慢是患者拒絕用藥的一個原因。臨床上許多患者對麻醉止痛藥有這種想法,他們情愿忍受疼痛的折磨也不愿用藥。醫護人員擔心(尤其是嗎啡)引起呼吸抑制是影響有效止痛的另一個障礙。因此,國內對的用量上還是較為保守,而臨床上用足量的患者極少[1,9]。在一些使用PCA的醫院,由于其帶來的患者嘔吐及排氣、排尿延遲等反應,加之費用問題,影響了患者選擇使用和PCA的推廣[9]。
以上是淺談疼痛護理中在制度、護理人員和患者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希望能引起廣大護理人員的重視和思考,在開展疼痛護理中能盡量解決這些問題,讓疼痛護理在疼痛治療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馮金娥.術后疼痛護理中的障礙分析及對策.實用護理雜志,2000,16(188):36-37.
2李漓,劉雪琴.護士疼痛知識掌握情況的調查.護理研究,2003,17(6):633-635.
3趙繼軍.疼痛護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8-9.
4張玉香,翟玉坤.醫療體制對控制疼痛的制約和限制.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8,17(2):76.
5劉新鳳.對住院病人的疼痛控制.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0,19(11):522-523.
6庾焱,趙繼軍,管孝君.疼痛護理學教學實踐與思考.現代護理,2002,8(11):861-862.
7楊玫,葉琴琴,楊亞娟.對護理人員處置癌癥疼痛知識的調查分析.護理雜志,2003,20(4):42-43.
8門民愛.對護士關于老年病人疼痛護理知識的調查.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3,22(1):35.
9郭曉燕,張俊華.術后疼痛護理誤區探討.護理研究,2003,17(4):385-386.
10趙存鳳,姚梅芳,趙繼軍,等.護士在控制術后疼痛中的作用.護理雜志,2003,20(3):41-42.
疼痛提示個體的防御功能或人的整體性受到侵害,是個體身心受到侵害的危害警告,常伴有生理、行為和情緒反應,是一種身心不舒適的感覺。疼痛是醫務人員在臨床工作中經常面臨的一個問題,疼痛護理是疼痛診療專業的重要組成,在疼痛診療中具有獨特的作用。近幾年來,疼痛護理越來越被重視和關注,疼痛已被作為“第五生命體征”來評估與處理。但臨床上疼痛控制不力仍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疼痛依然是一個未得到適當治療的問題,仍普遍存在。本文就晚期肺癌疼痛護理問題探討如下。
一、臨床資料
2007年8月~2009年8月,我科共收治肺癌終末期患者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齡39~83歲,平均6713歲。
本組5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疼痛,我科從心理護理、減輕疼痛、緩解癥狀、飲食營養等方面入手,旨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因肺癌死亡者28例,男16例,女12例,生命結束前均收理狀態良好,基本做到了無痛生存,無一例有護理并發癥,患者家屬滿意率達100%。
二、護理
2.1心理護理:晚期癌癥患者在生理上承受著巨大的疼痛折磨,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要多與患者溝通交流,耐心傾聽患者的講述,語言親切,態度誠懇,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及時開導,主動向患者介紹病情好轉的信息。由于體力和精力的不足,患者常需要他人的幫助,護理人員應主動了解患者的需求,給予關心照顧,應重視、滿足其微小的愿望,對于不愿意交談的患者,只需坐在患者的身邊就足以體現出對患者的精神支持和安慰。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和患者進行感情溝通,進行各種護理操作前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及足夠的心理準備。另外,應允許家屬陪護,因此期患者常害怕被冷漠和被拋棄,常感到孤獨,尤其在夜間,總感到死亡就要來臨,如與家人在一起會使患者感到安全、舒適、溫暖。對終末期患者,護理人員應始終保持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心,采取各種措施減輕患者的痛苦,這是做好心理護理的基礎。
2.2對癥護理
2.2.1藥物鎮痛:癌痛患者用藥的增加多為病情的發展和藥物身體耐受的表現,不應視為成癮。按時用藥指止痛劑應有規律地按時給予,而不是需要時才給藥。止痛藥可選用口服、舌下含服、連續皮下注射、肌內注射、連續靜脈給藥等方法。
引起疼痛的原因不同,處理也不相同:由于腫瘤壓迫神經而引起的疼痛應用止痛藥;由于感染引起的局部疼痛,應加強抗感染的治療;因緊張而加重的疼痛,應加強心理護理使患者情緒穩定,并保持病室安靜、舒適或給予按摩、聽廣播等松弛療法。
2.2.2技術性鎮痛法:使用幾種緩解疼痛的方法,如理療、按摩、針刺療法或采用暗示、放松等,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其目的是打斷疼痛與焦慮、恐懼之間的惡性循環,從而緩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2.2.3音樂治療:根據病情,采用音樂感受療法,按負誘導原理使患者轉變原有的不良情緒[5],使神經集中于疼痛以外的刺激,提高疼痛閾值,達到轉移疼痛的目的。
2.3生活護理
2.3.1要注意保持病區的安靜,減少患者的搬動:適當的活動并定時改變防止壓瘡,飲食注意高蛋白飲食,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減少并發癥的痛苦。
2.3.2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善于和患者進行感情溝通,進行各種護理操作前,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及足夠的心理準備。對上呼吸機等原因阻礙語言溝通的患者,護士要學會用非語言的方式與患者溝通。
三、討論
癌痛患者的疼痛多發生于癌癥中晚期,晚期癌痛患者癌性疼痛的發生率高達60%~70%,且多為中度、重度及非常嚴重的疼痛,患者非常痛苦,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信心。
中晚期癌癥患者在生理上承塑著巨大的疼痛折磨,在護理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幾點:①心理干預及護理:癌癥疼痛患者往往因為劇烈疼痛及對疾病本身的恐懼、焦慮、抑郁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對癌癥疼痛患者的心理干預及護理尤為重要。②用藥指導:適當選用止痛藥,對患者詳細說明藥物的特點、起效時間、按時服藥及正確應用止痛藥的重要性,使患者充滿信心接受進一步的對因治療。③生活護理:積極為患者創造安靜的環境,為患者保守隱私,盡量減少搬動患者,糾正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等。
參考文獻
[1]段磊.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
[2]馮金娥.術后疼痛護理中的障礙分析及對策[J].實用護理雜志,2000,16(188):36.
[3]李漓,劉雪琴.護士疼痛知識掌握情況的調查[J].護理研究,2003,17(6):633.
1.1 考生選題困難,撰寫的護理綜述類文章多,內容缺乏新穎性
護理論文可以反映護理學科的發展趨勢,應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創新性和新穎性。大部分考生感覺選題困難,不知從何處下手,選不好論文題目。評閱分析所見護理綜述論文32篇占總課題的64%,僅有3人撰寫護理科研論文。護理文獻綜述是護理論文中的一種特殊文體,作者通過閱讀大量文獻后,將有關資料進行分門別類,歸納整理而寫成的文章。大多數考生選題不新穎,僅把一些國內醫院早已開展的護理技術或已經形成常規的項目進行總結,不了解護理專業發展動態,不能把握護理學科發展的前沿方向,如論文“老年病人的心理護理“、“術后病人疼痛的護理”、“靜脈輸液的護理方法與技巧”等,嚴格地講,綜述不應屬于畢業論文的范疇。
1.2 考生畢業論文撰寫的基本格式不規范,論文質量有待提高
部分考生論文存在題文不符、摘要概念不清,討論重復前言、結果的內容,與結果分離,不了解量表、問卷的使用原則及信、效度檢測的方法等,且參考文獻著錄意識淡薄,論文中引文量不大,平均3條/篇,論文中引用了他人的重要觀點、數據、方法、判斷標準而文后未標出其參考文獻,或參考文獻書寫欠規范。有的考生將個案報道、護理經驗總結寫成科研論文,個案護理未交待清楚特殊護理的操作內容,護理經驗只抄寫教科書上常規護理內容。如論文“上消化出血的護理”,書本常規內容多,而對獲得的經驗和體會的具體做法介紹甚少,護理效果也未加以報告,也未總結出新認識和新觀點。
1.3 考生中畢業論文抄襲現象時有發生,缺乏嚴肅性
嚴肅性是撰寫論文必須遵守的基本要求,實事求是是寫作的基本道德。大部分考生時間投入較少,在論文寫作上表現出嚴重的任務觀念,提交畢業論文前臨陣磨槍,勉強成文。評閱分析所見,有些論文資料有抄襲現象,有的在設計實驗時不設對照組,數據之間的關系不清楚,統計分析時多數使用算術平均數或百分率。有的考生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對網絡論文進行復制、粘貼或大段照抄教科書或某專著。抄襲是科學研宄的大忌,既不能鍛煉能力,還違背科學道德。論文的科學性表現在實驗設計必須科學、合理;數據要準確并經過統計處理;統計圖表要簡單、恰當。如“術后病人的疼痛護理”有2篇在內容上大段雷同,視為抄襲或剽竊。
2.對策
2.1 優化自考護理本科教育課程設置,開設論文寫作必修課和學術論文專題講座
我國護理科研起步較晚,護理人員科研理論和能力的不足已成為阻礙護理科研發展的主要障礙。高等護理自學考試培養目標就是使學生具備一定護理研宄、管理等能力,雖然目前的課程設置中已開設護理研宄、統計學等課程,但從幾年的“護理研宄”教學經驗和相關調查的結果得知:護理專業學生整體信息素質偏低,獲取信息能力較差,撰寫畢業論文選題困難。因此,應對護理研宄課程進行改革,圍繞護理研宄與論文寫作的主題設計綜合課程框架,擬定實用性強的內容,增加文獻檢索實習課,選擇科研經驗豐富及文獻檢索知識扎實的教師任教,提高自考本科生文獻檢索能力和信息運用能力。畢業論文考核前舉辦護理最新研宄進展和發展方向及論文撰寫講座,幫助考生明確論文撰寫的基本格式,科學地進行科研設計和規范地書寫畢業論文。
2.2 建立畢業論文考核前撰寫開題報告制度,提高考生畢業論文的撰寫質量
開題報告對學生的科研知識掌握和科研思路的明確能起到較好的作用效果。開題報告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畢業論文的寫作與質量。撰寫開題報告前,應講清開題報告的模式,請指導教師及專家幫助考生判斷所研宄的選題有無價值,研宄方法是否得當,論證邏輯有無缺陷。開題報告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選題的意義;研宄的主要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闡述的主要觀點);研宄(工作)步驟、方法及措施;畢業論文(設計)提綱;主要參考文獻。在畢業論文的教學時間安排上要作出相應調整,提早布置開題報告和畢業論文寫作任務,學生可在臨床實習的過程中,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查閱大量的資料,選擇合適的課題,并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科研設計、實驗研宄及對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書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
2.3 靈活選聘導師,建立導師工作監督機制,加強考生畢業論文的全程管理
我國護理本科自考生的論文多在完成后,交于主考院校,主考院校按照論題方向將論文分組,分配給相關評審教師評價考核。大部分考生由于任務重,答辯時間緊迫,評閱教師給予的指導不能及時糾正,仍然按照錯誤的或有缺陷的設計開展研宄或寫作,嚴重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因此,在導師的聘用上,可以聘請青年教師和優秀碩士、博士擔當護理自考生導師,或是在院校之間相互聘用導師。建立導師工作監督機制,學院可定期檢查導師的工作情況,同時制定學生權益保障機制,學生在面對導師很少指導或沒有指導的情況時,可以向學校主管部門提出。通過建立“導師制”,可對考生畢業論文進行全程管理,包括開題報告、調查研宄、文獻查閱、論文撰寫、答辯等各項工作,這樣才能確保畢業論文的質量,同時也可促進省內地區院校間協作,還可以彌補目前我國護理科研協作性不夠的現狀,為進一步的護理科研協作提供可能。
隨著血液透析患者存活時間明顯延長,血管通路問題日漸突出,成為影響患者透析質量的重要因素。對于內瘺容易堵塞、自體表淺靜脈血管條件差,難以建立直接動靜脈內瘺,不得不選擇人造血管來建立透析生命線。現對我科5例應用了人造血管內瘺患者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患者5例,男1例,女4例,年齡48~70歲,平均年齡61.6歲,血透齡均>5年,使用人造血管平均 > 2年,每周透析時間為2~3次,每次4小時,血流量為200~280ml/min. 1.2 方法 1.2.1 人造血管內瘺手術方法 采用人造材料聚四氰乙烯血管于患者左或右前臂與肘正中靜脈或貴要靜脈、肱靜脈U型端吻合術。 1.2.2 人造血管穿刺方法 ?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穿刺時不使用止血帶。?穿刺點的選擇 :穿刺點應輪流替換,切記定點穿刺。沿著人造血管的平行軸每兩個穿刺點距離0.5~1cm,動靜脈間的距離應在4cm以上,距吻合口3cm內的位置不能穿刺。?穿刺方法:穿刺前仔細摸清血管走向,動脈穿刺的方向可以順血流也可以逆血流,靜脈穿刺方向始終順血流方向,即向心方向,使重復循環降至最少。由于人造血管的修復較差護理論文,也可動脈穿刺人造血管,靜脈穿刺周圍血管,這樣既減少了再循環又延長了人造血管壽命。采用16G*1英寸金屬內瘺穿刺針,針尖斜面向上,呈40°~45°角刺入人造血管,進入血管后,有明顯的落空感,見回血后放低針尖角度,將針頭全部送入,安全固定。
1.2.3止血方法:讓患者自己指壓,此方法對人造血管創傷最小,并且止血效果最好。指壓方法是在拔針的同時在皮膚穿刺點上0.2~0.3cm處進行指壓,壓迫的力量為既能保持穿刺點兩端有搏動,又能控制出血。壓力過輕會引起皮下出血或血管穿刺處假性動脈瘤的形成。應做到起針和壓迫動作協調,以減少血管的損傷。壓迫時間一般為10~15min.2、結果
5例患者,人造血管內瘺均通暢,血流量200~280ml/min,2例因血栓形成閉塞再通后血流量通暢,雜音響亮。使用有效率達100%。 3、 護理
3.1 血透析前的護理
3.1.1檢查人造血管功能狀態,如有無震顫,搏動及血管雜音等,若發現減弱或者消失,應立即通知醫生,進一步確認人造血管是否閉塞。
3.1.2穿刺過程嚴格無菌技術,以穿刺點為中心由內向外螺旋式消毒直至5cm~8cm直徑的范圍,穿刺時戴無菌手套操作,以免用未消毒的手或器械等接觸穿刺部位。
3.1.3 人造血管若穿刺失敗,立即拔針,動脈去遠心端,靜脈取近心端,在人造血管上另行穿刺,適度按壓穿刺點,觀察血管有無出血,紅腫熱痛等現象,并及時處理。若局部形成血腫,24小時內用25%硫酸鎂濕敷,24小時后熱敷血管周圍血腫部位,用喜療妥軟膏按摩。人造血管禁止冷敷和熱敷。
3.2血液透析中的護理
密切觀察穿刺穿刺部位有無出血、腫脹、疼痛等情況護理論文,及時處理。人造血管側肢體禁止測血壓、抽血、輸液等治療。嚴密監測血壓,避免發生低血壓,確保人造血管流量通暢。人造血管側肢體制動。
3.3 血液透析后的護理
3.3.1治療結束后小心的拔出針,在拔出針后的瞬間立即加壓,以免穿刺針刮傷血管。輕壓棉球針刺血管的位置,指壓10~15分鐘,壓迫時間不能過長,壓迫力度的大小應根據既能止血又不影響人造血管的波動和震顫為宜。
3.3.2健康宣教 囑患者術肢體不能負重,不能用力,不穿緊身的衣服,避免外力碰撞。注意睡覺時勿將術肢枕于頭下,避免壓迫人造血管肢體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閉塞。教會患者每日摸、聽血管震顫和彈性。囑患者術肢疼痛、瘙癢、腫脹等異常時,立即到醫院就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肢體清潔,透析當天穿刺點避免弄濕,以免感染。
4 、體會 人造血管
摘要。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R47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8-355-02
社區護理工作中,臨終關懷體現了崇高的醫護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就是尊重患者的價值,包括生命價值和人格尊嚴[1] 。在社區臨終關懷則通過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用科學的心理關懷方法、高超精湛的臨床護理手段,以及姑息、支持療法最大限度地幫助患者減輕軀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質量,平靜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階段[2]。
1 社區護理中臨終關懷的理念
以照護(care)為中心尊重生命尊嚴的理念:臨終關懷是指對生存時間有限(6個月或更少)的患者進行適當的醫院或家庭的醫療及護理,以使患者在余下的時間里獲得盡可能好的生活質量[3]。由于觀念上的原因,現代醫療體系中皆以治療為主。醫護人員往往是立足于搶救生命,千方百計采用各種手段治療或延緩生命。誠如庫爾勒?羅斯醫生指出:“臨終病人希望獲得休息、平靜及尊嚴,但他們得到的卻是靜脈注射、輸血及氣管切開[4]。而在社區護理中臨終關懷強調的是以舒適為目的的照護,照護體系不依從護理人員的想法,而是盡量照著病人及其家屬的希望來進行護理[5]。臨終病人有權知曉自己的病情發展及共同參與治療過程的討論,社區護理人員應以病人的要求為服務宗旨,提供一個安適的、有意義的、有希望的生活,與家人共度溫暖生活,接受關懷。
2 社區進行臨終關懷護理的目的
根據世界公認權威的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出版的“醫學主題詞表”解釋,臨終關懷是對臨終病人和家屬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醫護措施[6]。社區護理強調的是對臨終病人實施姑息性照護(care)不是治療性照護[7]。對臨終病人來講,大醫院的治愈希望已變得十分渺茫,而最需要的是身體舒適、控制疼痛、生活護理和心理支持,因此,社區護理的目標以由治療為主轉為對癥處理和護理照顧為主。
2.1在社區護理工作中通過幫助臨終病人了解死亡,進而接納死亡的事實,來維護人的尊嚴。社區護士應維護和支持其個人權利,如保留個人隱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參與醫療護理方案的制定,選擇死亡方式等。臨終也是生活,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生活[8]。所以社區護理工作正確認識和尊重病人最后生活的價值,提高其生活質量是對臨終病人最有效的服務。
2.2 社區護士給予病人精神上的支持,給予他們承受所有事實的力量,進而坦然接受一切即將來臨的問題。側重于解決心理問題,測量病人的個性特征及情緒狀態,更加關注與疾病緊密關聯的心理學問題,所采用的護理方法必須遵循心理學理論,使用依據心理學原理研制的心理測評工具,較多地通過激發個體的內在潛力、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以心理調節等方式幫助個體實現其正確面對死亡的目標[9]。
3臨終關懷社區護理重點
3.1社區護理要做好心理護理:心理護理側重心理保健,強調對患有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導或干預[10]。良好的心理護理可以適當延長病人的生命。臨終病人由于疾病的折磨,極易產生悲觀、恐懼、絕望、自暴自棄的心理。但是他們對親人的依戀和對生活的留戀,使得他們的情緒變化異常,極不穩定,求生的欲望使得他們心理異常脆弱,并且更加依賴醫護人員,沒有良好的精神護理,一切治療及護理的措施就會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心理支持與精神護理對臨終前的患者尤為重要[11]。以多種方式,幫助他們在絕望中看到希望,增強其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并積極配合治療。
3.2 減輕病痛及防止并發癥的社區護理:有調查結果顯示7%的晚期腫瘤病人和60%其他疾病末期病人主訴疼痛[12]。疼痛是一種幾乎人人都經歷過的感覺經驗,隨著疼痛加劇和疼痛時間延長,病人可以發生人格的改變,同時,痛苦的哭啼或,使每一個接近病人的親友都處于繼續接近還是撤手不管的矛盾之中,也使參與治療疼痛的有關醫務人員承受內疚和失職的壓力[13]。所以,在實施社區臨終關懷護理時,解除疼痛是關鍵。處理原則為主動防治,而不是被動壓抑。美國護理學會在臨終機構關于推動臨終病人采取舒適及減輕疼痛的倡議聲明中也明確指出:“只要能控制病人感覺到的痛苦,無論采用什么樣的藥物,多大的劑量,采用何種給藥途徑,都是可以的”[14]。2000年,WHO提出“讓每一個癌癥患者無痛”,患者在癌癥晚期,醫護人員的主要任務不是治愈疾病,延長壽命,而是減輕痛苦,讓患者舒適,提高生存質量[15]。及時給予評估疼痛的指數,根據疼痛指數來描繪疼痛曲線圖,找出疼痛的規律,在疼痛發作前給予止痛劑。絕對不能讓患者強忍疼痛,違反醫療的人性化護理原則,在社區護理工作中應注意嗎啡類藥物的效果及不良反應,防止呼吸抑制,當出現上述情況時,及時報告醫生,并做出相應的處理。在社區護理中要加強生活護理,給患者洗頭、擦身,保持皮膚的清潔舒適,維護患者尊嚴。
3.3死后家屬的情緒支持:有許多調查表明:喪偶或失去家庭成員是人生最痛苦的經歷[16]。親人去世后,家屬的悲痛情緒首先表現為失去感覺,隨后出現哭泣、嗚咽,然后為抑郁[17]。通常最好讓家屬盡可能地表達其悲痛心情,不要勸阻,不要試圖終止表達悲痛的過程,除非他們沒完沒了。由于親人特別是配偶喪失所致的老年人抑郁癥,常常不能自我控制而持續下去。因此,社區護理方面主要進行撫慰教育,既要鼓勵他們多與社會接觸和交往,又要為其提供或尋求心理精神方面的治療和護理[18]。
4臨終關懷社區護理措施
4.1實行社區整體護理:完成常規的基礎護理內容后,還要做好勤翻身、多拍背,以預防褥瘡、肺炎及其他并發癥的發生[19]。社區護士應和家屬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幫助病人做力所能及的活動,共同商量病人的飲食,既要滿足患者的熱量需要,使病人感到舒適,始終保持最佳心理狀態。臨終病人病情變化多端,護理的難度極大,因此社區護士對臨終患者要實施整體護理,以便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并給以相應處理。
4.2密切配合社區醫療:及時準確地完成各種社區治療和護理任務,如輸液、吸痰、吸氧和采集各種化驗標本等,不隨意終止各種維持生命的措施。認真書寫護理病歷和特護記錄。按要求如實填寫好每個項目,包括病情、血壓、脈搏、呼吸、體溫等變化,特殊用藥、出入量,為醫生提供可靠的依據。盡量減少病人的痛苦。
4.3爭取家屬的配合:社區護士要動員家屬與社會成員多看望病人,讓他們感到自己被重視,生活在溫暖和希望中,忘記煩惱和孤獨,有一個安靜舒適的心境。用發自內心的語言去安慰病人,耐心傾聽病人內心的痛苦,鼓勵病人說出自己的恐怖與不安,然后給予適當的解釋和誘導,使其得到解脫。病情的告知應取得醫生和家屬的同意并統一口徑,最好不要欺騙,否則會使患者多生疑慮,甚至不再相信醫護人員而采取不合作態度。
綜上所述,社區臨終關懷護理深刻體現了現代醫學生理_心理_社會醫學模式的內涵,是社區護理工作對生命價值認識加深的重要體現。社區護士從精神上安撫病人家屬,用適宜的醫學手段盡量減少病人的痛苦與折磨,社區臨終關懷護理對個人、家庭、社會都有益處,是針對死亡過程中多種問題做出恰當處理,為病人提供溫暖的人際關系,舒適的醫療環境和堅強的精神支持,使臨終患者感受到保全生命質量比延長沒有生存質量的生命更重要。
參考文獻
[1] 王淑英 王彩云.臨終護理的現狀與展望[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4):281-283.
[2]田碧珊;陳少娜;葉瑞芬;;社區家庭臨終關懷現狀[J];護理管理雜志;2005年09期
[3] Sham MK.Pain relief and palliative care in Hong Kong[J]. J 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 2005,17(34):6573.
[4] Defilippi K, Downing J, Merriman A, et al.A palliative care association for the whole of Africa[J]. Palliat Med, 2006 ,18(7):583584.
[5]謝開.巫紀英 我國臨終關懷服務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期刊論文] -當代護士(專科版)2009(3)
[6] Austin LJ.New directions in endoflife and palliative care in North Carolina[J]. N C Med J,2005 ,65(5):311.
[7] Gunten CF.Financing palliative care[J].Clin Geriatr Med, 2004 ,20(4):767781.
[8]王玉梅;肖適崎;馮國和;;我國臨終關懷發展中有關問題探討[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7年03期
[9] Manima A.Ethical issues in palliative care: considerations[J].J 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 2003,17(34):141149.
[10]韓業坤 曲秀芬 等.惡性腫瘤患者臨終階段心理支持方法探討[J].護理雜志,2006,18(5):18.
[11] 李玲;我國臨終護理發展現狀與前景展望[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5年08期
[12] 郭輝.李小惠.范愛飛.胡艷華 某院腫瘤相關科室醫務人員臨終關懷認知現狀調查 [期刊論文] -護理學報2009(12)
[13] 魏鞍鋼.老年晚期癌癥患者的臨終關懷[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4,24(5):476-477.
[14] Rajagopal MR, Venkateswaran C.Palliative care in India: successes and limitations[J]. J 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 2007,17(34):121128.
[15] 吳輝.曾 醫護人員對癌癥終末治療和死亡的態度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期刊論文] -護士進修雜志2009(6)
[16] 李玲敏;;臨終病人及其家屬的心理特征及溝通技巧總結[A];二零零六年度全國第五次護理專業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主動脈夾層(AD)具有突然發病、病情復雜、進展迅速、病死率高、較易漏診和誤診等特點。我科從2006年10月~2010年10月,共收治了主動脈夾層7例,現將診治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病例:男5例,女2例,年齡42歲~76歲,平均年齡59.8歲;發病至入院時間0.5~10h,平均4.7h;癥狀:以胸、腹痛為主者4例,胸悶、憋氣為主者2例,煩燥伴左下肢活動障礙為主者1例;均有高血壓病史,間斷服藥者4例,未服藥者3例,平時均未監測血壓。
1.2診治方法:患者入院后即刻給予吸氧,心電圖檢查,查血常規,測雙上肢血壓;同時詢問病史,尤其追問存在高血壓病史是否,詳細查體,注意有無血管性雜音及震顫,重復檢查和觀察頸、肱、橈及股動脈搏動情況;血壓較高者給予泵入硝普鈉,收縮壓維持在100~120mmHg水平,合用β受體阻滯劑,心率控制在60~70次/分;止痛等對癥治療;胸、腹主動脈CT掃描,造影劑增強的計算機斷層成像等明確診斷。
1.3結果:7例中搶救成功6例,死亡1例
2、 討論
主動脈夾層(以下AD代替主動脈夾層)是一種嚴重的血管性疾病,由于主動脈內膜撕裂后,血液進入中層或中層滋養動脈壓力過高破裂之,產生血腫后而導致一系列綜合癥。據報道多數在發病后數小時到數天內死亡。正常成人主動脈壁耐受壓力頗強,造成夾層裂開的先決條件是動脈壁缺陷,尤其中層的缺陷,但具體病因至今不明;一般認為AD發病與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護理論文,高齡,主動脈瓣疾病,妊娠,創傷等有關。據資料報道80%病人有高血壓病史或入院時發現高血壓,遠端夾層合并高血壓更為常見;高血壓可增加血流動力對主動脈的負擔,并使主動脈中層營養血管長期處于痙攣收縮狀態,造成中層缺血、壞死及出血而形成血腫。
從臨床表現上來看:1、疼痛 根據AD受累部位范圍和分布的不同,臨床表現也復雜、多變。多數AD所致的疼痛從了病起就可顯示出劇烈的程度,常被描述為撕裂狀,往往同時相繼出現兩個以上的部位。疼痛部位對于AD的診斷很有幫助,局部的癥狀趨向于反應累及的主動脈。2、高血壓大多數患者有高血壓的表現,患者雖然因劇痛而大汗淋漓,面色蒼白,焦躁不安等休克外貌,但血壓常不低或增高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但在近端AD病人中高血壓較少見,更常見的為低血壓。3、心血管癥狀:(1)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在主動脈瓣區可聞及舒張期雜音,系脈壓增大,急性主動脈返流或夾層血腫使瓣葉壓低,瓣葉撕裂膜片脫垂入左室流出道所致。(2)脈搏改變一側脈搏減弱或消失,系左鎖骨下動脈或股動脈受壓迫和內膜裂片堵塞其起源,如逆行剝離累及右冠狀動脈可引起下壁心肌梗塞,此時易誤診。(3)其它有心包積液,胸腔積液等表現。4、神經癥狀多因內膜裂片堵塞相應血管起源或夾層血腫壓迫相應血管或神經所引起。
輔助檢查 1、心電圖 無特異性改變,如累及冠狀動脈可出現心肌梗塞或心肌缺血的表現。 2、血、尿常規檢查 白細胞計數迅速增高,可出現溶血性貧血及黃疸;尿中可出現紅細胞,甚至肉眼血尿。心肌酶譜可出現小于正常值兩倍的增高,但無動態改變。 3、影像學檢查目前公認的影像診斷方法有:主動脈造影、造影劑增強的計算機斷層成像、磁共振成像。
1 目前關于如何減輕疼痛感的研究現狀
靜脈輸液是臨床上相當普遍的給藥途徑,運用廣泛。手背淺靜脈穿刺是最常見的。簡單地說,輸液分為3個部分:穿刺前準備,穿刺,穿刺后處理。因為是一個侵入性操作,難免會給患者帶來疼痛感,有的患者因害怕疼痛而造成恐懼,拒絕接受穿刺,影響治療,有時候甚至發生不必要的護患糾紛[1-3]。這3個部分都有能夠影響患者的疼痛感的因素:準備中的繃皮膚的松緊度(握拳式或者握手式),穿刺中的持針方法,進針角度,進針速度,穿刺后的調節液體的滴速。此外,引起靜脈穿刺的疼痛因素有很多,由于患者自身緊張害怕,導致的對疼痛敏感,姿勢不良,手部僵硬,肌肉緊張也會使疼痛感加重。有些是可以通過溝通交流來解決的,有些是我們可以尋求出一種相對合適的穿刺方法來解決的。書本上的傳統的靜脈穿刺方法是握拳、進針角度15°~30°,通過閱讀論文,我發現現在的無痛穿刺技術已經有了新的進展,很多實驗數據顯示,傳統的持針手法以及進針角度等已經不能滿足無痛這個要求了,目前護理界的學者對減輕穿刺疼痛這一主題研究已經很成熟,每位傾心研究的專家和學者都提出了各種可取的改革方式,筆者列出以下幾種主要的改變。
1.1握拳式和握手式對疼痛的影響 傳統的穿刺方法是握拳式,即囑患者穿刺手握拳,然后在手背進針,這種方法以便繃緊皮膚,固定血管,但握拳式皮膚繃得太緊,容易擠壓血管,使遠端靜脈回流,反而是血管變扁,不充盈,掌握不好深淺就容易刺穿血管,造成穿刺失敗;握手式即囑患者手背自然放松,護士的左手握住患者的穿刺手四指(除大拇指外),調節掌指關節的角度使靜脈更充盈,然后在手背進針。這種方法在穿刺時不但減輕了患者的疼痛感,而且還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因為握手也相當于一種安慰的形式,能關患者帶來心理上的安慰,使患者心情放松,這時患者腦內分泌有益的腦內啡肽,可最大限度地減輕輸液穿刺帶來的疼痛甚至無痛。握手的時候不會過度繃緊皮膚,手背皮膚平坦,血管充盈,大大地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4]。
1.2針尖斜面與血管縱軸的關系對疼痛的影響 傳統的靜脈穿刺方法使要求針尖斜面朝上,經臨床上的研究以及實踐反映出,針尖斜面偏向左側,也就是斜面與血管縱軸平行的方法進針可以很大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疼痛感。針尖斜面向上相對于針尖斜面向左切割皮膚的面積較寬,導致肌纖維斷裂,加重患者的疼痛感,針尖斜面向左則利用銳利的側面刺入,切割面積減小,壓強增大,縮短了針尖在皮下與組織發生機械性摩擦的時間,可減輕患者的疼痛[5]。其次,針尖斜面向左穿刺留下的傷口小,減少了對皮膚和血管壁的損傷。
1.3進針角度對疼痛的影響 傳統的進針角度要求是15°~30°,為了確保穿刺成功。理論上說,進針角度偏大相對于進針角度偏小的疼痛感更輕,與側面進針同理,進針角度大,切割皮膚面積小,減少了針尖與組織的摩擦,因此也減小了疼痛感,然而,進針角度過大也容易導致刺破對策血管,穿刺失敗。研究表明,隨著進針角度的增大,疼痛程度減輕,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但當穿刺角度>60°時,相反則會降低穿刺成功率。這可能與操作者對進針力度、速度、深度把握不準有差。當進針速度太快時,增加了穿透血管壁的可能性,造成穿刺失敗,因此對于穿刺力度、角度的把握,操作者應根據穿刺處皮膚厚度、血管大小加以考量,對于皮膚薄、血管小而淺患者,力度控制要輕,穿刺角度要稍小,對于皮膚厚、血管粗而深患者,可適當加大力度、增加穿刺角度。同時此研究還得出結論,若采用傳統的針尖斜面向上穿刺,則角度控制在51°~60°為最佳;若采用針尖斜面向左,則角度控制在31°~60°為最佳[6-8]。
1.4進針時間的長短對疼痛的影響 靜脈穿刺的時候,穿刺速度越快,越有利于減輕疼痛,要在確保穿刺成功的基礎上,減輕患者的疼痛,這個時間應該確定在什么樣的位范圍呢?不論何種刺激,均會通過感受器得以傳遞,傳遞通過神經傳導進行,由中樞神經分析與綜合,然后又通過傳出神經傳至效應器,這一傳進傳出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當刺激作用時間小到某一臨界值時,即使大大增加刺激強度,也不能引起組織興奮[9]。可是在人體,尚未見具體的報道講明將刺激作用時間縮小到什么程度才能不引起組織的興奮,使皮膚不產生疼痛。通過實驗研究顯示進針時間0.5s~1s可明顯降低靜脈穿刺時疼痛的發生率和減輕疼痛程度。
1.5神經分布對疼痛的影響 穿刺的手法對減輕疼痛很重要,當然,穿刺的部位對疼痛的影響也不可小覷。經研究表明,手背解剖研究發現橈骨莖突、尺骨莖突及第三掌骨頭所形成的三角形區域內神經與靜脈呈交叉關系,神經分布稀疏(可稱為乏神經區),此區域內靜脈穿刺疼痛分值明顯低于其他區域[10]。乏神經區內神經分布稀疏,是減少手背靜脈穿刺疼痛的最佳部位。如圖1所示。
2 展望未來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減輕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保護靜脈三方面上,采用握手式,針尖斜面與血管縱軸平行(斜面向左),角度控制在31°~60°,穿刺部位選擇在橈骨莖突、尺骨莖突及第三掌骨頭所形成的三角形區域內(乏神經區),在0.5s~1s之內進針,這種穿刺方法都是最佳的。人的思維是不一樣的,任何一樣事物都在相對變化著,只要有心,我們就會有很多的空間去思考一些解決問題,完善措施的方法,很期待在未來的護理學領域中會研究出一種更好更適宜的方法來減輕患者身體所承受的疼痛。
參考文獻:
[1]李小萍.基礎護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
[2]吳曉蓮,等.不同角度靜脈穿刺患者疼痛及穿刺成功率的比較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05:5-8.
[3]唐云燕,等.不同手勢輸液穿刺時患者的疼痛體驗[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01):4.
[4]邢秀珍,等.靜脈穿刺無痛或微痛的最短進針時間的研究[J].現代護理,2007,13(4):4.
[5]席冠華.采用不同進針角度進行靜脈穿刺的效果比較,[J]護理研究,2004, 7(7B):1291.
[6]宋曉波,楊寧江,岳建峰,等.大角度靜脈穿刺的臨床與實驗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6):407.
[7]陳翠華 .靜脈穿刺進針角度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1997,32(6):356-357.
臨床護理路徑是患者在住院期間的護理模式,是針對某一疾病,以時間為橫軸,以入院時的指導、接診時的診斷、檢查、用藥、治療、護理、飲食指導、活動教育、出院計劃等理想護理手段為縱軸,制成一個日程表。它的功能是用圖表的形式提供有時間和有效的照顧,使診療、護理有序,減少漏項,提高質量[1]。能指導護士有預見性、主動地開展工作,使患者明確護理目標,自覺參與疾病護理過程,以最經濟的方式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2]。我院應用臨床路徑對子宮切除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0年2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療子宮肌瘤患者60例,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年齡33~61歲,平均年齡(37.1土8.2)歲,經統計學檢驗,2組患者在年齡、病情、文化程度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均在腰麻和連續硬膜外麻醉下實行子宮全切或子宮次全切除術。
1.2 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傳統方法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傳統的健康教育從入院到出院共4次,即入院、術前、術后、出院宣教,由責任護士進行,宣教后沒有相應的評估護理論文,每次宣教的內容較多,針對性不強。
1.2.2實驗組按照臨床護理路徑的要求對患者進行護理,進行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包括:(1)收集資料:由護士長組織部分高年資有經驗的護士開會,分配任務,并查閱文獻、調查病歷、收集資料,與患者及家屬交流,充分了解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根據患者的不同階段存在不同的健康教育問題和需求,并結合醫生的治療計劃,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2)成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對小組成員開展臨床路徑相關培訓,制定職責,使他們掌握臨床路徑的要求和工作模式;(3)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小組成員在接診時,按照標準選擇進入臨床路徑的子宮切除術患者。根據所設計的臨床路徑表,進入臨床路徑,并與醫生、醫技科室合作取得他們的配合。護士根據路徑表的指示及患者需求對其進行反復評估、教育、評價直至患者理解并采取有利于疾病康復的行為。
1.3 效果評價
1.3.1健康教育知識測試:比較兩組患者健康教育知識掌握情況,檢測包括入院指導,術前化驗、心電圖、胸透等常規檢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項,術前陰道準備和腸道準備的目的和注意事項,留置導尿的目的和注意事項,手術后的臥位,緩解疼痛、預防尿潴留、促進腸蠕動的方法,術后的飲食,切口護理,術后活動計劃及注意事項,出院指導等。責任護士就健康教育各項指標對患者(家屬)進行提問,以百分計,80分以上為合格。
1.3.2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采用自制的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在出院前進行問卷調查,以百分計,90分以上為合格。
1.3.3統計學方法: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 果
兩組實施健康教育臨床路徑護理結果比較(見表1)。
表1 實施健康教育臨床路徑護理結果比較 例(%)
組別 例數 健康教育知識掌握(%) 滿意度例數(%)
實驗組 30 29(96.67) 29(9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