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調查報告匯總十篇

時間:2022-12-26 02:35: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研究調查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研究調查報告

篇(1)

1.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增長。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7.8%,不僅高于全省14.5%、全國9.7%的同期平均增長速度,而且高于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階段的平均增長速度。

2.外向型經濟總體水平較高。珠江三角洲地區充分發揮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和僑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條件,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國內市場為依托,推動外向型經濟高水平、快速度發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出口貿易總額高達384.6億美元,占全省當年出口貿易總額的76.6%;實際利用外資87.98億美元,分別占全省、全國當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8%和24%。

3.產業結構優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完成了從傳統的農業經濟向重要的制造業中心的轉變,并成功實現了第二、第三產業雙重主導的經濟社會全面聯動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第一、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80年的25.8:45.5:28.9發展為1994年的8.8:51.2:40。總體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已經基本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再到產業多元化發展的轉變。

4.農業產業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該地區農業的市場化、社會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格局很快形成。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了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開發為基礎、以種養業為支柱,農工技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

5.城鄉協調均衡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工業化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加速城鎮化。70年代末只有幾十個城鎮,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個,1992年達到406個,1994年達到597個。15年增長近10倍。中山、東莞兩市,只轄建制鎮,而沒有縣和鄉的建制。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區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個百分點。現在,該地區平均每65&1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鎮。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城鎮化過程中,將現代城鎮的服務功能優勢與現代鄉村的田園風情優勢相互補充、結合,推動了城鄉協調均衡發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區。

6.社會流動走向健康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全國最大的外來工聚集地。現在,在該地區就業的外來務工者有數百萬,形成了規模龐大、富有特色的外來務工人員流動群。這種社會流動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邏輯,是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自然體現。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有關部門和勞務機構對外來務工者的管理,已經基本上實現了依法管理,使社會流動從無序走向了有序。

二、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年群體的特點

1.青年群體的構成為二元結構。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年群體由本地青年和外來務工青年兩部分組成。據1997年底的統計,廣東省青年總數為1589萬,全省外來務工青年有500多萬。外來務工青年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些城鎮,外來務工青年與當地青年的數量基本相等。有的城鎮或行政村,外來務工青年已經超過當地青年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幾十倍。如,廣州市東山區有外來務工青年6000多人,占全區青年就業人數的65%。又如,深圳寶安區有外來務工青年90多萬,是當地常住人口的4倍多;福田區皇崗村有外來務工青年15000多,是本村青年的40倍;龍崗區愛聯村有外來務工青年近3萬,而本村村民只有2907人。

2.青年群體分化明顯。總的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青年分為當地青年和外來務工青年兩個基本群體。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社會聯絡的日益廣泛,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年群體的整合與分化也在加深。其中,“三高”青年和“四不”青年是兩個引人注目的群體。“三高”青年是指高學歷、高職務、高收入的青年。這部分青年是青年中的“精英”,他們的行為方式在青年中有明顯的導向和示范作用。“四不”青年是一個在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特殊青年群體。這部分青年不學習、不讀書、不經商、不做工,主要靠出租自有物業生活,具有明顯的寄生性。根據當地團組織的調查分析,從職業分類角度看,青年工人主要追求收入穩定,青年職員一般向往體面和榮耀的生活,公務員則更希望前途順利,知識分子重在謀求發展機會。其中,隨著改革開放進程中各類金融機構、管理機構、新型公司的出現和迅速發展,青年職員群體迅速壯大。他們的知識水平、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都比較高,其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與青年中的其他職業群體相比,有明顯不同。總之,不同職業青年群體的利益要求與精神追求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而且,這種需求的多樣化引導著青年群體的分化。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年中基于共同愛好與興趣而自發成立的專業社團比較發達,其活動表現出明顯的群體特征。

3.青年在經濟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年是物質財富的主要創造力量。在作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主導力量的新經濟組織中,基本上是青年人在工作。如,主要在新經濟組織中工作的規模龐大的外來務工青年,現在和將來都是當地經濟發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高新技術企業中,青年是科技創新的排頭兵。中山市能夠被遴選為全國30個“科技興市”的先進城市之一,與該市有一支力量強大的青年科研隊伍是分不開的。據統計分析,1995年,中山市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十幾個百分點。

4.職業選擇注重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年在選擇職業時,一般把能否給自己帶來發展機遇看得比較重。據當地團組織調查,珠海、番禺兩市分別有50.4%和37.3%的青年選擇職業時首先考慮的是長遠發展前景及個人興趣特長。在珠江三角洲這樣經濟發展比較成熟的地區,社會能夠為各個層次的青年提供可供選擇的就業機會,從而在更大程度上實現了勞動作為謀生手段與實現自身價值的統一。

5.注重社會生活。在調研中感到,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年把“八小時”以外的社會生活看作是自己整個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把社會看作是自己活動的一個重要舞臺。而且,青年社會生活的領域十分廣泛,跨單位、跨團體、跨區域的社會行為,在青年的社會生活中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青年社會生活的場所主要是社會公共場所。傳統的走親訪友,閑聊度日,被認為是浪費時間。在日常人際交往中,青年把自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看得很重。在該地區,青年文化不再是一種亞文化,而成為主流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主導著文化的發展潮流。

三、社會化運作

在珠江三角洲,不同城市的團組織所使用的“社會化”概念,有不同的含義。從運作方式的角度看,珠江三角洲地區共青團工作的社會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面向社會設計活動。珠江三角洲團組織設計的活動有一個鮮明特點,就是面向全社會的青年及群眾,便于人們在“八小時”以外自愿參與,從而使活動具有廣泛的社會參與面。而團組織一般只負責活動的設計和宣傳,很少進行直接組織。如,廣東團省委推出的“青年文化廣場”,深圳團市委創立的“大家樂”舞臺,都是這樣。每周末在廣州市著名的商業網點天河城廣場開展的“青年文化市場”活動,舞臺露天,出入自由,觀者如潮。現在,青年文化廣場活動已在珠江三角洲各城市推開。在深圳,以青年為主體,以“自愿、自薦、自演、同樂”為原則的“大家樂”舞臺,自1986年7月第一次開辦以來,僅深圳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大家樂”舞臺就已舉辦各類文藝演出XX多場,參加表演者4萬多人次,觀眾達450多萬人次。全市有不同規模的“大家樂”舞臺100多個。對“大家樂”,社會各界有口皆碑,譽之為“特區平民夜總會”、“打工族心中一片蔚藍的天”。在迎接祖國期間,深圳團市委設計的“營造回歸紀念林”和“回歸的足跡接力跑”活動,也是面向社會開展的。

2.面向社會設置組織。團的組織建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共青團工作發展的難點。在這方面,珠江三角洲團組織可以說在探索中邁出了新的步伐。他們的主要做法是:打破行政隸屬關系的限制和“一廠一支部”的格局,通過設置企業青年工作委員會以及興趣建團、員工宿舍區域建團、活動中心建團等途徑,探索國有企業建團的新途徑。通過依托工會建團、社區建團、行業掛靠建團等靈活形式,使新經濟組織建團工作取得了突破。在農村,形成了以村建團委為核心,以支部進廠和廠外建團為網點的以村帶廠設置模式。實現了農村團組織的良性運行。特別是注重調整和改革社區共青團工作體制,加強社區與行業、學校等不同戰線團組織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團組織的區域交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

3.面向社會尋求資源。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同時廣泛調動社會資源,是全團推動工作發展的普遍做法。但珠江三角洲地區團組織對此的理解則更為深入,操作上則更為系統。首先,他們注重向社會尋求人力資源,以發展和壯大共青團的工作隊伍,形成以團干部為骨干,團聚各界人士的青年工作隊伍。如,在深圳,團的許多具體工作是義工在做。同時,他們還努力向社會尋求財力資源,形成政府撥款、社會贊助和實業創收三結合的經費渠道。值得注意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團組織把黨政部門在政策法規方面的支持也看作是一種社會資源。他們認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共青團工作同樣需要通過政策法規的支持來獲得法定的社會地位。他們說,過去靠文件,現在靠立法。

珠江三角洲共青團工作社會化的意義,從根本上看,是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共青團工作找到了新的發展空間。市場經濟是一種打破行政隸屬、地域區劃和系統封閉的開放式經濟。共青團工作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必須把視野由所隸屬和依托的黨政組織系統擴大到全社會,善于在社會舞臺上扮演社會角色,努力做到:力求使工作內容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需求和青年需求的變化相一致,把為需求服務作為工作導向;力求使組織設置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結構和青年構成的變化相一致,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團的活動和影響;力求使獲取資源的方式與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方式的變化相一致,以服務市場的方式開發社會資源。

四、事業化發展

據當地團干部講,“事業化”是各級團組織從實踐中得出的寶貴經驗。從“辦實業”到“辦事業”,團組織有過曲折的探索,深刻的教訓。現在他們所形成的共識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共青團組織必須以辦事業為主,以辦實業為輔。而且,無論是辦事業,還是辦實業,都要圍繞青少年需求來辦,都要以服務青少年為出發點,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人才效益的統一。

從珠江三角洲團組織的實踐看,共青團組織興辦的事業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1.青少年活動陣地。其中最主要的是青少年宮和青少年活動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少年宮和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建設,可以說已經成規模,上檔次,是共青團工作事業化發展的重要支柱。如,深圳團市委直接領導下的深圳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有干部職工160人。他們堅持從事業帶實業,以實業補事業,發展事業,努力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爭創一流青少年活動陣地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正在籌建中的深圳市青少年宮,是深圳市“九五”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項目,總建設面積為3萬平方米。建成后,將有大小教室、飯廳70多間,擬設培訓項目80多個,娛樂項目20多個,可以同時接待5000人學習、參觀和娛樂。又如,江門市現已有一座青少年活動中心,運行狀況良好。一座規模更大、檔次更高的青少年宮將很快動工修建。廣州市青少年宮的占地面積也達3萬多平方米。

2.文化產業。與青少年有關的文化產業,如報刊、雜志、藝術團,是事業化發展的又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快、文化水平高,文化產業的發展潛力很大。廣州、深圳兩市團組織創辦的青少年報刊和雜志,能夠覆蓋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而且可以輻射到臨近省份,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

3.基金。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達,相應各級團組織籌建基金的工作也十分活躍。如,列入《廣東團工作五大體系構建規劃要點》中已經建立或準備建立的基金達11項之多。廣州團市委提出,要以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為依托,建立和拓展各類青少年發展基金。這些基金在支持團工作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如,由廣州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出資建立的全國第一個專為青少年提供扶助服務的非營利性輔導機構——廣州市手拉手越秀輔導中心,其工作對象是情緒起伏不定、發展有困難及經常在公共場所流連和集聚且易受不良影響的青少年,其工作內容有11項之多。中心為青少年所提供的幫助,是一般團組織難以做到的。

從珠江三角洲共青團的實踐看,事業化發展對于市場經濟條件下共青團工作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解決的是依托問題。有了與青少年有關的陣地、產業和基金等實實在在的依托,團的組織就擁有了自己的資源,團的工作就可以開展得扎扎實實。第二,解決的是機制問題。陣地、產業和基金作為一種工作機制,可以長期使用,長期發揮作用,推動工作持續向前發展。第三,解決的是工作覆蓋面問題。陣地、產業和基金組織的活動,是團組織開展的活動所難以替代的。陣地、產業和基金組織的活動所產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也是團組織開展的活動難以相比的。

五、幾點啟示和思考

在調研中,珠江三角洲地區共青團工作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所進行的探索,給我們許多具有全局意義的啟示,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堅持發展的觀點。小平同志所講的“發展是硬道理”,同樣適用于共青團工作。共青團事業是一項不斷發展的事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共青團工作面對困難和挑戰更需要發展。可以說,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沒前途。共青團工作面對困難和挑戰,要實現發展,應當有實事求是的精神,求真務實的作風,敢試敢闖的勁頭。

2.強化共青團組織的社會服務功能。應從共青團如何發揮好國家政權重要社會支柱作用的高度來認識強化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要性。可以說,共青團組織青年服務社會是國家政權社會支柱作用的具體化。共青團國家政權社會支柱作用發揮的如何,主要取決于社會服務功能的強弱。近年來,共青團的社會服務功能有很大拓展,但與政府在轉變職能過程中對社會組織提出的新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此需要進一步強化。

3.形成共青團組織結構的新構架。共青團組織體系依托黨政機構建立于計劃經濟體制之下。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共青團在發揮黨建帶團建的優勢的同時,應努力推動團屬青年社團面向基層、面向新的領域、面向新興青年群體調整和完善組織機構,密切與非團屬青年社團的聯系,推動經濟部門和企業設置青年工作機構,培育和發展團屬社會中介組織,以此形成一個對共青團原組織體系具有補充作用的新的開放多元的社會化組織網絡,從而覆蓋到那些原組織體系涉及不到的新體制下的新領域和新興青年群體,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和不同的層面上與青年進行聯系和溝通。原有的組織體系和新的社會化組織網絡共同構成共青團組織結構的新構架。

4.把社區作為新的工作生長點。隨著社會的進步,社區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社區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活動場所,可以為團的工作提供寬廣的空間和豐富的內容,應當成為共青團工作一個新的重點領域。全團有必要以整體推進的態勢來加大社區團工作的力度。實現團的有關重點工作和建設在社區的平衡發展,以推動新的工作領域的開拓。

5.在團的工作中加大有關青年事務的內容。青年事務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共青團服務青年的重要內容。適應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職能的轉變,主動地承擔和參與有關青年的社會事務,有利于共青團工作在促進社會發展中拓展領域,豐富內容,占領陣地,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為青年的成長成才服務。聯合國第50屆大會通過的《到XX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動綱領》,對我們加大這方面工作力度富有啟示意義。應在總結經驗和借鑒國外有關做法的基礎上,推動這方面工作實現新的發展。

篇(2)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研究生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報告——以浙江財經學院為例

收錄日期:2013年5月17日

一、前言

隨著我國碩士研究生擴招力度不斷加大,研究生已組成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與此相對,研究生在接受高學歷教育的同時,其幸福感并沒有達到期望中的高水平。當前對大學生幸福感的關注逐漸增多,但針對研究生的研究卻相對較少。本文以浙江財經學院在讀研究生為對象,主要探討研究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我們所說的幸福感是指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個體依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綜合性心理指標。參照SWB的定義,我們有SWBP,即subjective well-being of postgraduate,指研究生的主觀幸福感,即研究生依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主要以浙江財經學院研究生為研究對象,共有在校研究生約1,000人,調查時采用隨機取樣法,在第一步訪問調查時隨機選取200個研究生進行調查,第二步問卷調查時選取學校一至三年級研究生共100人。在對個體調查前先確定其所在年級以確保達到這個比例。本次調查時間為2012年11月,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問卷98份,其中有效問卷70份,占回收總數的71.4%。其中一年級37人,二年級22人,三年級11人,男生25人,女生45人。被訪對象的性別結構、年級分布與浙江財經學院的整體情況一致。

(二)研究路徑。在實際調查中本文采取了兩步調查法。

1、訪問調查。對調查對象進行個別訪問,主要訪問內容是“您覺得影響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訪問目的是確定SWBP的影響因素,以便進一步編制問卷。

2、問卷調查。確定好影響因素之后,編制問卷,每個影響因素下分別編制若干個相關問題,除為確定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的題項外,其他題項一般設置5個選項A、B、C、D、E,分別表示調查對象認為自身的該項狀況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如“Q1:您覺得自己和身邊的人相處得融洽么?選項:A很融洽,B比較融洽,C一般,D不太融洽,E很不融洽”。另外,有些問題由于客觀原因不能設置五個選項的便設置了3個選項,如“Q1:您的家庭居住地點在哪里?A城市,B城鎮,C農村”。同理,分別表示調查對象認為自身的該項狀況好、一般、差。此外,問卷中設計了兩道幾乎一樣的題目來判斷問卷的有效性。

三、調查結果初步分析

(一)影響SWBP的因素。通過訪問調查,我們對收集的資料歸類整理,將SWBP的影響因素分為家庭狀況、經濟狀況、生活環境、個人生活情況、就業憧憬這五大種類別。家庭狀況包括家庭關系的融洽程度、父母的受教育狀況、家庭所在地等因素。經濟狀況指調查對象的經濟狀況,包括家庭經濟狀況、月可支配金額等因素。生活環境指調查對象對自身客觀生活環境的主觀印象,包括住宿環境、安全狀況、生活方便程度。個人生活情況包括情感生活狀況、身體健康狀況、人際關系情況等因素。就業憧憬指對未來畢業后就業情況的預期,包括目前學習成績、專業滿意度、職業規劃情況等因素。

(二)問卷調查結果初步分析。采用Likert五點計分法,對調查問卷中提出的問題的五個選項A、B、C、D、E分別計分為5、4、3、2、1,即分別表示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對于只有三個選項的,分別計分為4.5、3、2.5,即分別表示好、一般、差。對每個研究對象的幸福感得分取均值得到SWBP的總體得分為3.6,幸福感偏低。

四、計量模型:SWBP的影響因素分析

將根據調查結果得到的SWBP的5個影響因素:家庭狀況、經濟狀況、生活環境、個人生活情況、就業憧憬作為SWBP的解釋變量。采用Likert計分法對每個選項計分后,每一份有效問卷中的每一題都有一個分值,對刻畫某一影響因素的所有題項的得分取平均值作為該變量的值。

應用eviews3.1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處理,得到的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表1)變量x3、x4、x5的P值分別為0.636、0.0031、0.0201,低于10%,回歸結果良好,而x1、x2的P值分別為0.1302和0.2230,超過10%,回歸結果并不顯著,從調整后的擬合優度值33.8%可以看出模型的擬合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可以看出,經濟狀況和家庭情況這兩個因素對SWBP的缺乏解釋力,個人生活狀況、就業憧憬、生活環境這三個因素對SWBP的解釋力較強。

去掉變量x1、x2,將x3、x4、x5和y進行回歸分析見表2。(表2)

可得到估計方程為:

Y=0.310527×X3+0.640427×X4+ 0.29875×X5-0.771595

(1.999174)(0.0003)(2.166174)(1.005556)

從模型估計結果來看,總的來說情況有所改進:

(1)x3、x4、x5的P值分別為0.0497、0.0003、0.0339,顯著性水平較高,說明個人生活狀況、就業憧憬、生活環境這三個因素對SWBP的解釋力較強。

(2)常數C的P值為0.3183,顯著性水平較低,反映了樣本數據的個體差異不明顯。

(3)調整后的擬合優度為0.303903,擬合狀況仍然不太理想。

(4)F統計量顯著性水平變大。

(5)在模型中,x3、x4、x5的系數,分別為0.310527、0.640427、0.29875,x4>x3>x5,說明個人生活狀況對SWBP的影響最大,生活環境其次,就業憧憬最小。

五、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問題

第一,經濟狀況和家庭情況這兩個因素對SWBP缺乏解釋力,而理論上來說,經濟狀況和家庭情況對個人的幸福感是存在一定影響的。

第二,調整后的回歸情況中,常數項C的顯著性水平很低。

第三,據回歸結果,個人生活狀況對SWBP的影響最大,生活環境其次,就業憧憬最小。

(二)原因分析

首先,樣本個體差異不明顯。本文研究的目標群體全是研究生,思想行為存在一定的一致性,由此導致了上文第二個問題的出現。

其次,樣本容量較小。盡管本文選取的樣本量已達到總體數的10%,有效樣本量已占到總調查樣本量的70%,但就數量來說,有效樣本僅為70份,這就意味著用于計量回歸的數據組數少,因而可能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再者,刻畫影響因素的問題較少。

六、總結性評論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SWBP的分值總體偏低。計量分析結果顯示,SWBP與某些影響因素間呈顯著正相關:與生活狀況、就業憧憬、生活環境這三個因素呈顯著正相關,但是與經濟狀況、家庭狀況的關系不顯著。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與研究生這個角色本身和社會現狀有關,面對沒有經濟來源的生活,他們可能對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產生了質疑,因此個人的生活狀況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幸福感的因素;另一方面,面對一年比一年嚴峻的就業形勢,研究生文憑的價值也在日益降低,這也直接影響到研究生的幸福感,不難理解生活環境也對研究生幸福感有著顯著影響。

主觀幸福感作為一種主觀感受,不但受主觀因素個人狀況的影響,也受社會環境中客觀因素客觀支持的影響。在提高碩士研究生主觀幸福感的干預中,一方面注重個體內部因素,積極提高個體能力和競爭;另一方面要發動家庭、學校、社會給予碩士研究生更多的支持與幫助。

主要參考文獻:

[1]Ed Dienier.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roposal for National In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

[2]Ed Dienier.Factors Predict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9.5.

[3]鐘艷蘭,賴小林.汕頭大學碩士研究生自我和諧狀況及其主宰幸福感的相關.中國健康心理學,2009.17.1.

篇(3)

1找工作,你準備好了嗎?――IT類畢業生求職過程

1.1BBS是大學生們獲取就業信息的主渠道

在獲得就業信息的三個主要渠道中,BBS占據首位。網絡是80后生活的重要空間,千奇百怪的各種論壇聚集著志同道合的人們和不知疲倦的“水車”,高校BBS則是在校大學生與人溝通和獲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徑。網絡信息以其方便快捷的優勢在當代大學生求職過程中也占據了首位,未名(北大)、水木清華(清華)、日月光華(復旦)等知名高校的BBS上,與“JOB”有關的版面總是最為熱鬧的。另外,智聯招聘、中華英才、51job等專業求職網站以及熱門用人單位的網站也是畢業生經常光顧的地方。

傳統的就業渠道仍具備一定的影響力。招聘會,尤其是校園招聘會,因為溝通互動比較直接,對應屆畢業生也具有較大吸引力。同時,隨著社會觀念的改變,大學生們不再局限于“象牙塔”內,越來越多地參與社會實踐,甚至直接去用人單位實習、兼職。這些求職途徑不僅提高了畢業生們的就業技能,也使用人單位選拔培養新員工的時間得以提前。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人才市場正在走向有序,就業信息也走向公開,但人脈關系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仍然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來自親屬、師長、同學的推薦往往可以減少畢業生們求職的步驟和程序(比如繞過網申和筆試),因此成功比例往往較高。

1.2面試技巧不足導致“求職滑鐵盧”

在問到“找工作的過程中,你曾經被拒絕的原因(三項)”時,大多數同學將原因歸結于“面試技巧不足”,其后依次是“專業測試未過”、“缺少工作經歷”、“外語水平”等。畢業生們找工作往往要歷經“投簡歷――筆試――面試”三大關,被調查者把自己求職被拒歸因于“面試技巧不足”,說明對于北大熱門理工科專業的研究生而言,通過“簡歷篩選”、“筆試”這兩道“坎”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如何在與用人單位的面對面的“雙向選擇”中脫穎而出才是求職能否成功的關鍵。高手云集、淘汰率頗高的面試環節更多是對求職者溝通能力、隨機應變能力和職業素養等方面的考驗。基于這一點,加強對畢業生的求職相關培訓、尤其是開展一些“模擬面試”活動以幫助他們放松心態、掌握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1.3理工科背景的畢業生同樣需要“軟能力”

畢業生們認為用人單位在選擇人才時最看重的三個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專業水平”,其后依次為“溝通合作能力”、“學習研究能力”與“工作實習經歷”等。然而,通過與用人單位交流和參考其他的調查結果,我們卻發現,除了對專業技能看重外,用人單位更看重的是“敬業精神”、“快速學習的能力”、“溝通合作能力”等“軟能力”。不可否認的是,在招聘時,用人單位往往采取的是“劣汰”而不是“優勝”的取向(也就是說,如果求職者有了指定的缺陷和不足就不予以考慮),這是他們關注求職者學歷、專業水平、學術背景的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用人已逐漸突破前幾年的盲區,更講究適用,更看重綜合素質和發展潛力。如前所述,這一點最多地體現在求職過程中的“面試”環節。傳統的理工科學生更加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更看重科研能力,而對于敬業精神、溝通合作能力和良好個性的培養等缺乏重視。因此,當這些“硬能力”是“沒有不行,有了不多”時,“軟能力”或許就成為職業生涯中至關重要的因素。

圖3 畢業生認為用人單位在選擇人才時最看重三個因素

1.4多種求職嘗試應對就業壓力

求職嘗試的三個最主要的途徑中,最多的是“向已經工作的人求助”,其次為“爭取實習和兼職”、“參加相關講座”。可以發現,這些求職嘗試與上述獲取信息的渠道是相通的,我們可以把努力獲取就業信息看作是一種求職嘗試。當然這些求職嘗試除了獲得招聘信息外,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學生們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通過職業測評,與其他人交流了解自己,挖掘自身優勢;通過實習、與校友交流、咨詢等等,了解用人單位、了解政策和形勢……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已經深入校園,但行為的落實卻往往帶有投機性與盲目性。一方面,大學生們通常是在擇業前夕才開始求職嘗試,職業生涯規劃并沒有融入他們的大學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大多數大學生是自發地去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并沒有得到比較系統和專門的指導。

圖4 求職嘗試的三個主要途徑

1.5 “穩健型求職”成為主流

根據調查,90.0%的畢業生在找工作的半年內ii能拿到offer,超過6個月的很少。與此相對應的是,60.2%畢業生擁有1-3個接收單位,其次為4-6個,占34.9%,多于6個的不超過5%。

圖5 找工作花的時間與收到的offer數

畢業生找工作的時間,即求職投入指標;最終獲得的接收單位的數量,即求職的產出指標,考察求職的投入產出關系,可以形象地將畢業生劃分為四類求職模式。見下表:

“穩健型”畢業生占54.62%,這類畢業生花在找工作上的時間較短(1~6個月),最后獲得1個到3個接收單位。此類畢業生一般對自己的定位比較明確,具有健康的求職心態,對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有合理的預期,所以可以很快鎖定適合自己的職業,并在較短時間順利取得求職的成功。

“強勢型”畢業生占35.74%,比例僅次于“穩健型”。這類畢業生花在找工作上的時間較短(1~6個月),最后獲得4個及以上接收單位――同樣投入,卻收獲更加豐厚的產出。這類畢業生可能具有更強的個人能力與綜合素質,但過多的offer有時意味著求職定位不明確、職業預期過高、求職心態浮躁等問題的存在。畢竟,過于追求接收單位的數量、相互攀比,不是我們提倡的健康的求職心態,求職最重要的還是定位好自我,找到適合自己的個性并有長期發展空間的單位。

“問題型”畢業生占5.22%,這類畢業生花在找工作上的時間較長(7個月以上),最后獲得較少的接收單位(1個到3個),他們有可能是就業市場上的“困難戶”,也是高校就業指導中應該重點關注的對象。我們的調查發現,對自身專業不感興趣、希望找一份非技術領域工作的人在“問題型”里占了大多數。同時,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學業壓力(如畢業論文、實驗室項目、要等)暫時中斷過求職過程,從而錯過了招聘高峰期,導致求職時間過長。因此,如何在求職、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中尋求一個平衡點,對于畢業生來說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苦力型”畢業生比例最小,約占4.42%。這類畢業生花在找工作上的時間較長(7個月以上),最后獲得接收單位數量較多(4個及以上)。這類畢業生在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用于求職的同時,也收獲了豐厚的結果。因此,這類畢業生往往有比較豐富的求職面試經驗,求職能力不是問題,但可能存在求職定位上不明確、或職業預期過高等問題。漫長的求職期也容易引起焦慮、浮躁、攀比等種種不良的求職心態。另一方面,求職市場的高峰期是在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對應屆畢業生而言,7個月以上的求職周期往往意味著在這段“黃金時間”之后才找到工作。因此,相對于“強勢型”而言,“苦力型”的畢業生還需要面臨的風險是:最終找到的工作所帶來的“收益”能否與求職過程中流失的大量“機會成本”相匹配。在我們的調查中也發現,如果總是抱著“下一個一定會更好”的心理在求職市場上闖蕩,帶來的結果往往是“最后一個并不是最好的”。

2薪情如何?對未來預期如何?――我們的未來不是夢

在精英教育理念進一步受到現實的威脅、就業的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步伐的今天,畢業生們不得不在“難就業”與“低工資”雙重擠壓下困難前行。在求職過程中,他們是否報有明確的方向?對于求職結果,他們又是否滿意?

2.1瞅準目標,笑到最后

根據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20.7%的畢業生求職目標非常明確,53.0%的畢業生求職目標基本明確,不明確的只有2.0%,其余24.3%從不明確到漸漸明確。調查數據與我們平時觀察到的現象較為吻合:理工科背景的研究生畢業后往往留在本專業領域內就業,因此其職業目標較為確定。

圖6 求職目標是否明確

及早明確目標對畢業生求職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只有瞄準目標才能對海量的職業信息有所取舍和進行有效的處理;另一方面合理的定位有助于畢業生發掘自身的優勢。這一點從求職目標與對未來發展空間滿意度的相關性分析中可以體現出來:求職目標非常明確的同學對于發展空間的滿意度最高,滿意的占59.6%,非常滿意的占21.2%;求職目標基本明確的同學,滿意的占72%,非常滿意的占2.3%;求職目標從不明確到漸漸明確的滿意的占59.0%,非常滿意的占6.6%,而求職目標不明確的同學,滿意的占60%,沒有非常滿意的。可以看出,求職目標的明確程度會影響對于發展空間的滿意程度,目標越明確總體滿意程度越高。

圖7 求職目標明確程度與發展空間滿意程度的關系

2.2并未“貶值”的研究生

近年來,伴隨著“500元月薪聘本科生”、“零工資就業”等新聞媒體炒作,大學生“薪酬跳水”、“畢業就失業”、“應屆大學畢業生收入不及民工水平”等信息不斷見諸媒體,甚至有人預言,大學畢業生“低工資時代”已悄然來臨。然而,在我們的調查中,近來年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畢業生的起薪水平走勢強勁。以今年為例,起薪月收入6000元-8000元的占14.6%,8000元-10000元的占25.1%,另外,拿到10000元以上高薪的學生比例也有32.0%。他們能拿到這樣的高薪,大致與兩方面有關系,一方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學生本身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能與較高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社會對IT方面優秀人才的需求量大,供不應求的態勢無疑幫助學生拿到較高的報酬。

圖8 起薪水平(稅前)

將此調查數據與受訪者的學歷和性別聯系起來,我們從中得出一個頗為微妙的結論:在研究生這個學歷水平上,碩士和博士的收入差距并不明顯,高學歷并不意味著高薪,碩士與博士之間的界線模糊,但就業市場上的“男女有別”卻仍然明顯。在我們的調查中,男生與女生在以下兩個工資水平上有顯著差異:在月收入3500元-6000元工資水平上,205名男生參與調查者中有39名選擇,占19.0%;42名女生參與調查者中有13人,占31.0%;而在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畢業生中,205名男生參與調查者中有70名選擇,占34.1%,42名女生參與調查者中有9人,占21.4%。在這里可以反映出不同性別畢業生之間擇業觀的差異。高薪往往意味著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因此男生中萬元以上起薪的比例相對較大;而3500元-6000元起薪水平往往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相掛鉤,這些單位工作強度適中、環境穩定,易受多數女生的青睞。

但還有7.3%的畢業生月收入在3500元以下,這與他們的行業有關,一般并未從事本專業技術行業。

2.3 “求職天秤”最重要的一端――發展前景和薪酬待遇

同學們擇業時考慮的三個主要因素中,發展前景占據首位,其次為薪酬待遇,其他因素比重相對較小。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們的就業價值觀取向。無論是發展前景和薪酬待遇,他們都希望能通過這些體現自我價值。80后的一代,他們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渴望更早的成功,吃苦耐勞的精神比較缺乏。

另外,在本次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工作地點并不是一個十分重要考慮因素。這與畢業生求職的客觀現象并不符合,事實是有90%的受訪者工作地點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個城市就業。究其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是與本次調查受訪者的身份有關。作為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畢業的研究生,在上述地區之一就業,是較為容易實現的,因而在選擇單位時,“工作地點”成為一項可有可無的“點綴”。

圖9 擇業時考慮的三個主要因素

2.4 “薪情”≠“心情”

整體來看,同學們對工作的總體滿意度比較高,感到滿意的占73.2%,非常滿意的占5.6%,感到不滿意、非常不滿意的不到1%。如前所述,大部分畢業生主要在IT行業和電子通信領域,其次為金融業,這些行業作為朝陽行業和支柱行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發展前景好。這些使得畢業生們在擁有一個較為理想的就業結果的同時,也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有一個較好的預期。

圖10 對工作的總體滿意度

另一方面,綜合本問題與起薪水平的關系來看,薪酬收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畢業生們對工作的滿意程度,卻并不能從根本上決定。無論月收入高低,同學們對工作總體滿意度都很高,很少有感到不滿意或很不滿意的。其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對工作的滿意度最高,感到非常滿意的有11.4%,感到滿意的有74.7%;其次為3500元-6000元的,滿意和非常滿意的占82.6%;而起薪水平在6000元-10000元之間的畢業生對于發展空間滿意度的差異很小,起薪水平在3500元以下的滿意度相對較低,滿意和非常滿意的占55.5%,一般的占44.4%。由此可見,月收入和對工作的總體滿意度之間的相關性并不是簡單的梯度關系,即月收入越高就越滿意。月收入只是影響工作滿意度的一部分,還有其他物質和心理的因素具有影響力。比如對于發展空間的滿意度,對于企業文化的滿意度,對于生活質量的滿意度,其中還與滿足自身的定位與預期的程度有關。

圖11 起薪水平與對工作的總體滿意度的關系

3你是否獲得足夠的行業信息?――瞄準目標,踏上求職之路

3.1理工科背景的畢業生不局限于技術領域

在被調查者所就職的行業中,高科技領域――主要是IT、電子通信以及相關領域――占61.8%,其次為金融業,占17.7%。另外在政府機關、教育行業、咨詢行業等就職的畢業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非本專業對口的一些用人單位比較看重理工科背景的畢業生所具有的專業素質和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樂于吸納;對于不準備做純技術的畢業生來說,象麥肯錫、埃森哲等咨詢公司,普華永道、畢馬威等會計師事務所,專利公司,國家知識產權局、證監會等事業單位,因為具有較高的社會知名度、完善的培訓和獎勵機制,不失為畢業生們轉行的一個好的去處。

圖12 就職單位所屬的行業

3.2不同行業――用人單位選擇人才的標準不同

同樣,選擇不同行業的畢業生認為用人單位選擇人才的標準也有所差別。對于高科技行業來說,求職者認為,用人單位對專業水平、學習能力與合作溝通能力最為看重,強調個人能力與團隊精神的結合;而對于在金融業從事業務來說,因為與客戶打交道是工作的重要部分,最看重的是合作溝通能力,其次為專業水平與實習經歷和學習能力;黨政機關對各項能力要求都比較平均,偏重性不強,其中以專業水平、學習能力和合作溝通能力為主導,對個人品質的要求比較突出;在教育行業中首要的是學習科研能力、合作溝通能力與實習經歷,這符合學校從事科研與教育學生兩項核心工作的要求。

從中我們能夠看到一些共性的因素,對于理工科背景的畢業生來說,專業技術重要性是比較突出的,另外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也是用人單位非常看重的。同時也有個性的影響因素,即不同行業的擇才標準是不同的,對于準備進入某行業發展的大學生來說著力培養與行業適應的素養實現“人職匹配”對職業生涯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圖13 行業類別與畢業生認為的用人單位選擇人才的標準的關系

3.3不同行業-畢業生看重的因素不同

無論在什么行業工作,畢業生們擇業時考慮最多的都是發展前景和薪酬待遇。但細分來看,就職于高科技行業iii的畢業生對專業對口、工作地點比較看重;就職金融業的對興趣和工作性質比較看重;選擇黨政機關的對工作地點非常看重,同時對工作性質也比較看重;教育行業的同學對薪酬待遇的要求較低,而認為專業對口、工作地點、工作興趣、工作性質和單位規模文化這幾個方面都能較好、較平均地滿足個人發展的需要。從中可以看出,行業的選擇能夠體現個人的職業興趣和價值觀。現代職業的分工越來越細,一個人只能成為一個行業里的專家,卻很難成為多個行業中的專家,“選對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圖14 行業類別與畢業生擇業看重的因素的關系

4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的調查結果的描述和分析,我們歸納出以下結論:

(1) 在本次調查中,網絡求職(通過BBS和有關人才網站)已經成為最主要的求職渠道,而傳統的招聘會則退居次席。

(2) 專業水平成為IT類研究生關注求職中自身條件的“焦點”。除此以外,各種“軟能力”也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但同時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能力要求和畢業生的認識存在偏差。

(3)“面試技巧不足”成為畢業生求職進程中的最大阻礙,而“向已經工作的求助”是畢業生們認為最為有效的求職嘗試。因此,培養畢業生的求職能力、暢通就業信息渠道成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之一。

(4) IT類研究生的就業信心并未下降,就業結果仍維持一定的高水準。在當前社會,雖然大學生逐漸失去往日知識精英的光環而承受越來越多的就業壓力,但“名牌大學”、“熱門專業”、“研究生學歷”三大優勢仍使本次調查中的絕大多數受訪者成為就業市場上最受青睞的那一群人。

(5) 畢業生們的求職心態比較平穩。大部分同學能進行一定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夠順利就業,并對未來工作有較高的滿意度和較好的預期。這一方面得益于人才市場的日益發展,另一方面也與畢業生的就業觀念逐漸成熟有關。

篇(4)

樣本分析

這次調查訪問了10位同學,并分別填寫了調查問卷。受調查者均為在讀碩士研究生。雖然調查樣本數量少,會有一些局限性,但也能部分地反映當今研究生對網絡的態度和使用情況。參與此次調查的10名同學中男生、女生都是5名,各占50%。

數據統計分析

在本卷設計的10個問題中,有2個問題是關于上網時間的。通過統計數據可以看到,每個調查對象每天平均的上網時間都在1小時以上,其中5小時以上者占總人數的40%。關于對上網頻率問題的回答全部都是每天都上。也就是說,有40%的人每天上網時間超過5小時。

在本卷設計的10個問題中,還有3個問題是關于上網目的的。上網的時候,最先打開ie瀏覽器的占60%,打開聊天工具的占30%,打開電子信箱的占10%。上網主要目的是查找學習資料的占40% ,聊天娛樂的占40%,玩網絡游戲的占10%。調查表明,研究生玩網絡游戲已經不是主流。上網查學習資料和娛樂聊天成了上網的主要目的。主要關注娛樂聊天的占40%,并且女生有80%比較關注娛樂聊天。

在10個調查對象中認為上網對他們學習和生活有很大影響的有40%,有一定影響的有60%。可見上網對我們學習和生活存在很大的影響。90%的受調查者對網絡有不同程度的依賴。通過調查了解到,隨著年齡的增大和學歷的提高,父母已經不再或者很少干涉我們上網了。

結論總結

結合統計數據和訪談情況,我得到以下幾個結論:

首先,從上網時間和頻(來源:文秘站 )率上看,有40%的受訪者每天上網超過5小時。可見上網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有60%的受訪者上網主要目的不是學習,所以上網時間太長會占用我們正常的學習時間,影響我們的學習。不過總體情況還很樂觀。

篇(5)

從前三個問題來看:你有沒有聽說過“數學活動課”?你以前所在的學校開設過數學活動課嗎?你以前上過數學活動課嗎?絕大部分的同學對于數學活動課沒有什么經驗,以前學校只有小部分開設過數學活動課,這跟初中應試教育有很大的關系,只在乎分數升學率,對于學生其他方面基本兼顧不到了,這部分學生選A的基本上還是綜高班的同學.

第四個問題你喜歡上數學活動課嗎?從中可以看到上過或者對數學課有印象的學生還是十分喜歡這樣的上課形式的.不過大部分同學依然是沒有什么經歷,這給我們的課題研究既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也帶來了對于活動課效果很大的期待.

最后兩個選擇問題如果數學課去室外上,你會感興趣嗎?課上需要你和同學一起完成數學任務你愿意嗎?和第九題如果我們開展數學活動課,你愿意積極參與嗎?

幾乎100%的學生對于去室外上數學課表現出極高的參與欲望和高漲的迫不及待的參與熱情,也表示十分愿意在活動中與別人交流合作.

結合第七題說說你印象最深或者最有趣的數學課是什么內容和第八題你認為數學活動課應該是怎樣的?以及翻閱書籍、論文、網上資料整理歸納了這么幾例適合我們中等專業學校學生數學活動課的內容.

第一例:新授課課前復習舊知環節

將試驗班級商貿綜高1327班全班同學分成5個小組,每組4-5人左右. 由第一組課前準備好上節課自己沒有搞清楚的概念、例題、練習、作業,每人至少一個小問題,寫在一紙貼上,貼于教室門口的面板. 老師利用課前5分種左右的時間請其他組的同學來解決,定期橫向對比.

第二例:階段考試復習課

課前請試驗班級幼教1413班每一名同學提前在規定章節里面選擇5道自己搞不清楚的數學點,寫在5張卡片上并署上自己的姓名,課代表收齊后過濾掉重復的點,將剩下的卡片打亂順序. 借助擊鼓傳花的游戲選擇5到8名同學抽題上黑板解答.

第三例:新授課正弦、余弦定理中解三角形的應用――關于測高測距的問題

試驗班級班商貿綜高1327班預先準備好塑料繩、卷尺,分成5個組在籃球場地測量籃球板支架頂點到地面的距離. (具體設計見課例)

第四例:課堂實驗-弧度制的概念(具體設計見課例)

第五例:電話計費問題,怎樣打最省錢;坐出租車問題,是否不換車最省錢

第六例:南通霧霾天氣統計分析,呼吁環境保護

第七例:學習立體幾何時帶領學生走近建筑實物,觀察建筑物中所涉及的幾何體,體會幾何體在建筑領域的應用

第八例:學習函數時,營銷專業的學生進入商場,記錄商品價格、銷量、客流量、盈利,利用數學知識解決遇到的問題.

第九例:在商貿班講二次函數最大值的問題與《財務管理》中銷售價格、銷售量和利潤之間的關系計算時,把學生帶入學校實習公司,用會計專業課的實例創設問題情境.

第十例:等差數列應用舉例中關于購房還貸問題. 根據學生的相同興趣,不同特點分成5個調研小組,盡量每一組中都有一名同學家里有貸款購房的經歷,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設計好方案. 要求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到銀行、相關家庭走訪了解房貸利率、政府政策,在網上查找房貸相關資料. 學生將本組活動所取得的資料進行匯總整理,形成口頭和書面材料,在活動課上匯報制定的還款計劃,并相互比較方案優劣.

其他課例:講授二次函數內容時加入最高利潤與房價的關系,營銷策略及購物策略;講授指數函數時加入復利問題、人口增長或機器折舊問題;講授概率時加入福足球彩的內容;“算年齡”、“擲圖釘”、“香煙浸泡液對種子的影響”、“校園景觀設計”、“估計圓周率的值”.

通過本次的學生調查問卷的結果,我認為學生對數學活動課的了解不夠充分,但是內心參與的欲望很大,可以從室內教學的某個環節先開展活動逐步滲透.

在本課題結題階段之前再次就學生對數學活動課的反響進行了問卷調查.參與問卷調查的對象是自己教學的兩個班級商貿1327班,計算機網絡1409班加一個代課班級幼教1413班,共計112名學生.情況如下:

從第一個問題你喜歡上數學活動課嗎?第二個問題你為什么喜歡數學活動課?可以看到90%以上的同學喜歡數學活動課的這種形式,覺得對于活動有興趣,輕松,沒有學會學不會的壓力,而且老師的充分參與讓大家覺得老師更加親切,還能學到用得到的數學知識.

第三個問題你不想參與數學活動課的原因是什么?以及第四個問題你覺得我們搞數學活動課有沒有必要?大部分的同學覺得活動課這樣的形式應該多開展,當然也有個別參與度不高,本身思想上有抵觸的同學,這也是本課題尚未能解決的問題,也是我繼續探索的方向,如何逐步進行這部分同學思想上的轉變,使得數學活動課的效果更進一步,讓他們也能感受數學活動課的魅力.

我是這樣設置第五第六個問題的:你喜歡哪種形式的數學活動課?你喜歡怎樣的數學活動課?從結果中可以發現90%以上的同學喜歡小組合作,相互交流合作完成任務的方式,對于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能夠進行調查研究特別是走出校門的調研十分感興趣,對于延伸到課后借助互聯網的收集資料的方式也十分喜歡.

篇(6)

一、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概述

(一)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的定義

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是指當涉及到未成年人案件時,由有經驗并且能夠掌握一些專門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的人對未成年人的涉案動機、家庭教育情況、社會關系網等各方面進行調查,做出一份客觀、全面的報告,供法官在審判未成年人案件時對其的判刑或量刑方面以參考。

雖然我國確立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起步較晚,但是其確立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性不言而喻,值得我們進行研究。

(二)我國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的理論基礎

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的確立理論基礎主要是謙抑性理念和教育刑理念。

謙抑性是說只有當行為無法在窮盡了部門法之后,才能由刑法出面進行規制,刑法是最后的防線,并不能將所有行為歸于刑法規范。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往往是由于其家庭教育或社會不良行為對未成年人的心理或生理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未成年人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階段習慣模仿他人或作出極端行為期望得到關愛,他們的法益侵害性往往沒有成年人那么嚴重,刑法盡量對其劃出犯罪圈,迫不得已時才用刑法進行懲罰。另外,一旦未成年人接受刑罰,使他們貼上犯罪人的標簽,其再回歸社會并非易事,而且容易使他們造成心理創傷,甚至有些未成年人在服刑過程中交叉感染,再犯罪幾率大幅度提高。因此對未成年人進行社會調查,了解他們的成長環境、家庭狀況等信息是十分必要的,根據這些信息對其進行評估,盡可能不以刑法手段給予處罰,而是通過其他有效途徑。

教育刑理念不同于報復刑,它希望通過教育感化來重新改造犯罪人,促使其能盡快的再社會化。未成年人正處于成長階段,能更快地接受良好正確的教育,改變之前的錯誤價值觀,以溫和的方式引導他們歸入正途,重新回歸社會才是預防犯罪和維護社會的雙贏。以暴制暴只會讓其自甘墮落,甚至開始產生抵觸情緒,報復社會。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能提供一個客觀中立的信息給法官,法官有依據對未成年人作出適當的量刑,給未成年人一個改造的機會。

(三)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的性質

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最終呈現在法庭上是以書面形式出現的,那么調查報告是否屬于證據范疇,理論上有所爭議,實踐中也是理解各異。

一些學者提出社會調查結論中的品格證據具備訴訟證據要求的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的基本特征,“具備了證據的內容和形式的客觀性,可以作為品格證據”。并把它歸為鑒定結論的一種表現形式。

另一些學者認為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并不在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證據之內,而且其制作帶有主觀性,并不是案件事實本身有客觀聯系,因此不能成為證據。

筆者同意后一種觀點,理由主要是:其一,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并未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的八種證據中,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它屬于證據或包含在八種證據之一中,除非法律作出明確的規定;其二,從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的作用實際考量,它的主要作用是說明未成年人的與犯罪行為有關的一切社會信息,供法官量刑時參考,而證據是說明客觀犯罪事實的信息,供法官定罪的依據;其三,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的制作難免帶有主觀性,而證據應當是客觀的。因此,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并不是證據,而是一種量刑依據。

二、國外主要國家對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的研究

我國對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的研究起步較晚,而國外少年法庭、緩刑官等類似制度已經發展相對成熟,可以說我國的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是“舶來品”,那么國外的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的研究現狀如何?

(一)國外關于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的研究現狀

美國可以說是現代少年司法制度的發源地,因為世界第一部《少年法院法》與第一個少年法院均誕生于美國。美國的量刑前報告有專門的緩刑官對未成年人進行長期深入的了解,制作出的報告交由法官后,在庭審中予以公開,由控辯雙方就此展開辯論,被害人對此有異議也可以辯論。緩刑官的量刑前報告雖然不具有約束力,但法官極為重視,往往依此判決。

在德國,雖然沒有緩刑官,但設立有青少年福利機構,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成長發育狀況,福利機構可以主動啟動調查,也可以由法官通知,往往詳細全面的調查材料可以向法官、檢察官及其訴訟參與人提供。

日本還專門設立了未成年人案件的專屬管轄,即家庭裁判所,由其負責審判和調解有關家庭的案件、審判未成年人保護案件、審理危害未成年人福利的成年人刑事案件。家庭裁判所在受理案件后,就開始進行社會調查,來決定該案件是屬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還是未成年人保護處分案件。負責案件的調查官可以根據調查的需要向學校或者工作單位提出書面照會,而且調查官不僅調查被告人,對被害人也應進行全面調查。

(二)對國外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的反思

從國外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的相關規定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都有相同的特征:

首先,不管是緩刑官還是福利機構,都有專門的負責調查機構,他們都處在控辯雙方之間,有其獨立性與中立性。其次,他們對調查內容規定得很詳細全面,不僅包括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事實,也包括與該行為事實有關的一切相關的社會家庭及其個人因素。再次,最重要的是都推行職權主義化,調查者作為司法行政人員,與法官保持著一種關系使得報告值得信任,如規定調查機構下設于法院或少年法庭,法官有權命令調查機構進行調查等等。國外許多學者認為:“正是少年司法中國家權力的福利性、監護性本質,決定了少年法院與法官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全面介入案件,因此庭前社會調查亦必須是職權主義式的,這種模式更能夠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

三、我國未成年人社會報告調查制度的現狀與構建

(一)我國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存在的問題

對比我國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相關部門還沒有將其作為一項專門制度進行系統化強制性的規定,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調查機構主體沒有專門規定。我國社會調查的主體在實踐中可以分為四類:控訴方、辯護方、社會團體組織和法院。調查主體往往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況,很可能使社會調查工作走向兩個極端,一是重復調查,二是相互推諉。沒有專門的調查機構,那么就增加了調查的難度,比如說遇到跨地區調查就只能群龍無首,同時也使得調查人員的任意性增加,沒有經過專門培訓和任職的人員也在調查案件,那么這份調查報告就極有可能是形式上的表格,法官又如何以此為量刑依據?

第二,調查報告啟動較晚,未貫穿于整個刑事訴訟中。我國啟動調查制度的時間多是審判階段開始的,不像國外從立案開始就已經介入進行調查報告,介入時間越晚,極有可能對未成年人的權益保護有所削弱。而且我國一向以羈押為常態,如果我國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在審判開始時才啟動,那么檢察院如果逮捕了未成年人,該未成年人沒有取保候審等,就使得羈押狀態延續到審判階段,這段羈押時間的未成年人會不會被交叉感染、心靈受到影響等一些無形的傷害將無法衡量。 

第三,關于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存在立法漏洞。比如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被拘押的被告人在判決前除承辦案件的檢察官、法官和辯護律師外,其他人員是不能會見被告人的。此處并未規定調查員能否會見未成年被告人,如果調查員沒有會見未成年被告人,那么調查報告如何詳細完成?

(二)我國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的構建

第一,設立專門的調查機構。筆者認為設立一個專門的調查機構,其聘用人員必須是有專門學習過相關知識的人員,由檢察院或法院對該機構予以監督,任何利害關系人發現調查人員有重大違法行為或收受賄賂等行為可以舉報。該機構是中立在控辯雙方之間的,能夠保證調查結果的客觀性。并且有一定水平的調查員所做的調查報告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得到法官的重視與信任,不會使調查報告流于形式。

篇(7)

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站在時代的前沿,語文教堂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一歷史使命。為了喚起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調查當代中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及興趣,了解我校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掌握程度。針對此項問題,筆者對本校學生(主要針對年齡在12至15歲之間的中學生)進行了一次“中國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調查問卷”。

調查采用試題簡答、調查問卷的形式,在本校每班隨機抽取15名(全校抽取300人,占全校學生總數33%左右)參加問卷。調查過程組織有序,因而問卷調查所反映問題及傾向具有代表性,對教師研究“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研究”有一定的目的指向。

本次調查問卷分兩大部分。一方面是試題部分,主要意圖是調查我校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情況。試題涵蓋面廣,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

另一方面問卷部分,目的在于調查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及喜愛程度。但是,大多數學生只是知道一些傳統文化,卻不知道其來歷和所包含的文化底蘊,很多學生對傳統民族藝術都沒有系統學習過,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未來更是漠不關心。以上種種情況,令人堪憂。現將有關調查中所反映的情況歸納整理如下:

一、特點及問題

1.中學生對名著所涉及的相關傳統文化了解較多,但詢問后得知,相關知識來源途徑主要在影視劇作品上,而對名著原作知之甚少。如,第17~20題著重通過影視歌曲了解學生對古典名著的熟悉情況,數據反映,《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三部名著了解者接近50%,而對《聊齋志異》了解甚少,參與問卷的300名學生僅23人知曉,且其中6人知道作品名稱,卻寫錯了字。再如,32~35題,命題意圖在于了解學生對名著人物及情節的掌握程度,學生掌握較好,知道者71.65%,主要集中在八、九年級。

2.學生對與課文相關的我國詩詞掌握較好。如,2題、13題,掌握者達到72.3%,14題是83.6%人。看來,對于農村中學生來說,課堂是了解祖國傳統文化的窗口和主陣地。

3.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在語文教學當中,可以適時介紹一些飲食、服飾等生活氣息濃郁的傳統文化。調查反映,對耳熟能詳的“五味”竟有45%人不知道,74%的學生回答不上來“六畜”的具體內容。

4.在傳統語言文化類,成語、諺語、俚語等知識,學生也是一知半解。大家對一些常用的俚語反應不上來,如,第24題,近半數人不知道“燈不撥不亮”的下句是“理不辯不明”。更令教師們擔心的是,自己的學生對語文中常會用到的成語記憶太少。成語接龍題只有4名學生完全接對。

5.對帶有明顯地域色彩的傳統文化了解甚少。如,關中“十大怪”,只有27%學生說得上來。有些傳統節日很多學生還不知道,但是對于西方節日,如,圣誕節學生有濃厚的興趣。

6.知識欠缺,閱讀面和視野狹窄。如,6、11、2題涉及古代哲學、宗法、禮儀、天文、歷史、地理等知識,學生完全答對者寥寥無幾,說明學生的古代文化常識掌握不全、不深,應在文言文教學中加強對這些知識的歸納與整理。

7.可喜的是,經問卷得知,學生耳濡目染,接受仁、孝、忠等傳統道德教育較多,比較喜歡中國古典詩詞歌賦,對中國書法、國畫、民族音樂有一定的興趣,渴望了解古代先哲思想,希望課題組教師在研究過程中繼續加強此方面教育。

二、課題研究的建議與措施

中國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經過此次調查,我認為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出現的問題。

1.進一步加強對課內古典詩詞背誦要求和文言文的教學,這是學生接觸傳統文化一個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可采取默寫比賽、詩詞接龍、背誦打擂臺、經典誦讀等方式,將古詩詞背誦常規化、趣味化,另外,積極探討文言文教學課堂合作探究模式,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學的實效性。

2.加強名著閱讀,開展讀書活動。應在七、八年級學習時間比較充裕的條件下,課題組教師要給學生開出適宜他們閱讀的名著書目,大力開展閱讀名著的讀書活動,并采取寫讀后感、講名著活動方式,檢查反饋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采取影視與文本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名著、走進名著,不僅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也讓名著影響學生的靈魂。

3.拓展課程資源,在研究與探討中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鼓勵學生進行體驗、學習,甚至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內容和信息,拓展其藝術視野,使傳統文化的學習更有趣、更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傳承、發揚傳統文化。

4.改革課堂教學,構建以研究與體驗為本、師生互動、活潑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利用網絡、電視等媒體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依托教材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民風民俗,組織學生參與有關社會活動,參觀具有濃厚傳統文化氣息的博物館,并讓學生嘗試寫作觀后感或民風民俗介紹、調查報告、小論文等,讓學生自己加深對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領悟。

5.加強傳統文化知識的普及。利用每月一次傳統文化講座,向學生講解傳統文化知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擴展知識面和視野。

總之,此次調查既為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研究提供了較為翔實而又準確的情況,也為我們的課題研究指明了方向。我們將在學校有關部門的領導下,將扎扎實實地推進課題研究,促使我們對以后傳統文化的教學更加有效和深入。

篇(8)

1.了解初中生數學興趣的現狀、原因,分析初中生數學興趣形成的主客觀因素,尋找初中生數學興趣激發和培養的研究方向;

2.了解初中生在數學課堂上的狀態、對待數學問題的態度、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領悟數學知識的能力水平,進一步分析初中生數學興趣形成的主客觀因素,數學興趣的激發和培養與開啟學生智慧的內在聯系,尋找挖掘初中生數學學習潛力、開發初中生智慧的有效途徑;

3.了解初中數學教師的授課方式、重視學生品德修養的程度,分析初中數學教師與初中生數學興趣的內在聯系,探討初中數學教師的個性品德、專業素養、授課方式等對初中生數學興趣的影響;

4.了解初中生數學壓力的來源,數學學困生及數學學習心理障礙的成因,比較素質教育下的“生本教育”與應試教育下的“師本教育”的根本區別,進一步領悟素質教育的理念,尋找激發和培養初中生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為大面積轉化初中數學學困生和提高初中生數學成績、開啟初中生智慧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調查對象及方式

全康縣初中學生總數7315人,初中教師548人,完全中學2所,獨立初中8所,九年一貫制學校8所。初中生問卷480人,問卷率6.56%,其中城鎮初中 生總數1218人,問卷180人,問卷率14.78%;座談初中生總數100人,座談率1.37%;座談初中教師總數25人,座談率4.56%;調研獨立初中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教研率38.89%。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從橫向來看,(1)從初中生對數學課的感覺及原因來看:

大約有19.17%的學生對數學身感興趣,數學的價值作用影響著31.67%學生的數學興趣,充滿激情的數學老師和生動活潑的數學課堂影響著34.58%的學生的數學興趣,能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又能輕松學習數學的學生約占6.46%;認為學習數學無用的學生約占1.25%,23.33%的學生數學基礎差、跟不上,缺乏數學自信心,12.5%的學生數學理解力差、不喜歡動腦筋、怕困難,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大約使8.33%的學生喪失了數學學習的興趣。(2)從上數學課的狀態來看:a 專心、活躍、愛做數學筆記,常與老師或同學交流的學生約占30.42%,這部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精英。 b 數學課堂精力集中,但保持時間不長,較便,喜歡與同學打玩說閉話的約占32.08%,這部分同學常有一定的數學上進愿望,但自控力較差,容易受個人情緒及數學課堂狀態和周邊環境的影響,數學興趣起伏不定。c 24.58%的學生對數學問題似懂非懂、一知半解,這種朦朧的數學狀態正是對數學問題沒有弄懂的外在表現,也是漸悟前的表征,這部分學生急需點撥、幫助。d 12.92%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聽不懂,較煩燥,這部分學生多是數學學困生或雙差生。(3)從對待數學問題的態度來看:當一個數學問題久久不能解決的時候,a 45.21%的學生能夠請教他人或利用電腦,這部分學生更多的是數學學習的被動自覺者,獨立思考數學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弱,常為完成數學任務而被動學習。b 32.29%的學生能重新審視這個問題,回到已知去,這部分學生多是數學學習的主動自覺者,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注重學法。c 12.71%的學生選擇了放棄,這部分學生多半意志薄弱,數學基礎差,理解力差,或是對數學無興趣的學困生、雙差生。d 9.79%的學生常存一念,相信水能穿石,這部分學生多是數學尖子或對數學懷有濃厚興趣、又有較強的自信心,很有數學潛力,已具備數學問題頓悟的外部條件。(4) 從長期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驗頓悟感覺的情況來看:a 37.5%的學生是在課堂上體驗到的。b 33.33%的學生是在課外與人交流的過程中或夢中體驗到的。c 15%的學生在家。d 14.17%的學生從沒有這種感覺。(5)從數學老師是否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來看:重視或比較重視占78.6%,不太重視或不重視占21.84%,這說明近年來數學老師比較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6)從數學老師的授課方式來看:精講多練仍是主流,約占50%;導學式異軍突起,約占35.83%;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老師講得很少,學生常能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探究式閃亮登場,約占11.04%;呆著臉講一節課的滿堂灌僅占3.14%。(7) 從學生感受到的數學壓力來看:主因是學習內容難度太大,約占35.63%,基礎差、跟不上,缺乏自信心約占33.75%;次因是是家長、老師的過高期望,約占15.83%,數學作業量大,又不喜歡與別人交流,考試成績不理想,約占14.79%。(8) 從數學老師對學生學習數學影響最大的因素來看:首推授課風格,約占57.71%;其次是個性品德,約占20.87%,專業素養,約占18.33%;最后是外貌特征,僅占3.13%。

從縱向來看,七年級到九年級,(1) 從學生對數學的感覺來看:

(2)從喜歡數學的原因來看:a 對數學自身感興趣者:整體下降(25% 20% 21%),降中微升,七高八低,這部分學生喜愛數學的興趣基本穩定,約占喜歡者的20%左右。b 數學基礎好,理解力強,學習輕松,常有快樂感和成就感:整體微降(11% 11% 8%),約占喜歡者的10%左右。c 認識到數學的價值作用而喜歡數學的:整體上升(25% 39% 39%),這說明喜歡數學的學生中約有14%更深刻的認識到數學自身的價值作用。d 數學老師飽滿的激情和生動活潑的課堂:整體下降(40% 30% 33%),大降微升,七高八低,這說明喜歡數學的學生中約有10%的學生轉向理性學習數學。

(3從不喜歡數學的原因來看:a基礎差,跟不上,缺乏自信心的學生:整體呈上升趨勢(48% 42% 55%),緩降大升,八低九高,這說明初中數學基礎差的狀態在八年級時有所緩解,但到九年級時約有13%的學生又急速下滑。b理解力差,不喜歡動腦筋,怕困難:整體呈下降趨勢(32% 37% 19%),緩升大降,八高九低,這說明進入初中后,七年級到八年級,不喜歡上數學課的學生中約有5%的學生變為半喜歡狀態或基礎差、跟不上、缺乏自信心狀態或麻木狀態,而八年級到九年級則約有18%的學生不喜歡上數學課的狀態又有所轉變,其中約有12%的學生已明顯轉向基礎差、跟不上、缺乏自信心狀態,八年級末數學兩極分化的嚴重狀態已。c 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呈上升態(16% 18% 27%),微降大升,這說明八年級數學兩極分化的嚴重狀態在九年級漫延,數學老師常態化的教學約使9%的學生又感受到了沉悶而枯燥無味的數學。 d 認為學數學無用或作用不大:呈微降勢。

(4)從上數學課的狀態來看:a 專心、活躍,愛做數學筆記,常與老師或同學交流:整體下降(33% 22% 30%),大降略升,變化明顯。七年級到八年級約有11%的學生專心、活躍的品質,喜與老師或同學交流的傾向呈下降勢,八年級到九年級又約有8%的學生這種品質和傾向呈上升態,這說明專心的品質、活躍的狀態、愛做數學筆記的習慣、常與老師或同學交流的傾向約有22%的學生已具備,這部分學生對數學常懷有比較濃厚的興趣,是初中生數學興趣激發和培養的主力軍。b 精力集中,但保持時間不長,較便,喜與同學打玩說閉話:整體呈上升趨勢(22% 53% 25%),先升后降,變動劇烈,這說明集中精力學習數學的課堂狀態,年齡的增長而呈現出不穩定態,這種不穩定態在七年級到八年級與八年級到九年級以較大的勢差沿相反方向劇烈運動,變動幅度約占30%左右,而從起點與終點來看,呈微升態,這說明約有22%的學生仍停留在這種學習狀態之中。從整體看,這部分學生自制力較差,便的習性使他們呈現出偏離課堂主題,打玩說閉話的現象,其數學覺悟在八年級前后變化明顯,悟者向良性態轉化,迷者向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以下方向轉化,他們是數學興趣激發和培養的主體生群。c 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整體微變,局部大變(30% 13% 30%),看來八年級仍是焦點,這部分學生多有淺表性數學心理障礙,在八年級時尤為突出,迷睡覺醒,急需雙向幫助,他們是數學興趣激發和培養的基礎生群。d 注意力不集中,聽不懂,較煩躁:整體不變,局部微變(15% 12% 15%),這部分學生數學基礎差,理解力差,自制力差,學習動力不大,多有心理障礙,一路行來,缺少老師和同學的關愛,雖有變化,但變化不大,八年級末對數學基處于放棄狀態,約占10%左右,屬數學興趣激發和培養需要特別關愛的對象。

(5)從對待數學問題的態度來看:a 請教他人或利用電腦:呈下降勢(53% 47% 33%),變化明顯,這部分學生多屬主動學習者中的被動者,獨立思考能力較差,依懶性強,當依懶狀態減弱后,數學興趣明顯下降,一部分學生會沿著喪失學習動力,抄作業、不再問老師或同學的方向發展。b重新審視這個問題,回到已知去:呈穩定態,整體微升(33.3% 36.7% 35%),這部分學生約占35%左右,是自覺的數學學習者,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濃厚的數學興趣。c常存一念,相信水能穿石:呈微升態(5% 6.7% 10%)這部分學生在數學上潛力大,數學興趣極佳,屬大力挖掘培養的對象。d 放棄:呈上升態(8% 10% 22%),八年級到九年級變化明顯,這部分學生意志薄弱,數學在他們心中份量較輕,放棄是他們面對久久不能解決的數學問題的必然選擇。

(6)從對數學問題頓悟的初步感覺的問卷統計來看:

(7)從數學老師是否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來看:

篇(9)

幼兒體育是幼兒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幼兒體育工作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的生長發育和機能的協調發展,增強幼兒的體質,增進幼兒的健康。科學的、適合于幼兒的體育活動是增強幼兒體質最積極、最有效的因素,也是增進幼兒健康的一種積極手段。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大慶市市區25所幼兒園體育活動情況為研究對象,分別對幼兒園園長、教師、幼兒家長發放問卷。由于所調查的幼兒園小班(3歲前)的體育活動基本以手拉手的走步為主,其它形式較少。因此本研究所調查的體育活動主要指中班、大班(3-6歲)的幼兒體育活動。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在研究過程中,根據研究目的和內容的需要,查閱了大量的書籍資料,從中國知網以幼兒、學齡前兒童、幼兒體育活動等為關鍵詞,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由此了解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的理論、方法及前沿水平,為本課題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理論依據。

2.問卷調查法

二、結果與分析

(一)園長、教師與家長的幼兒體育觀

1.園長對幼兒體育活動的態度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規定幼兒園要實行園長負責制。園長對體育活動經費投入多少、對教師體育技能再培訓機會的多少,直接反映他們對幼兒體育活動的態度。調查顯示,在經費投入中75%的幼兒園少于1萬元,對于教師體育技能再培訓中教師的選派,偶爾選派的占30%,根本不選派的占70%。不難看出絕大部分園長對幼兒體育活動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大慶市幼兒園的體育觀還主要停留在體質論的認識水平上。

2.幼兒教師對體育興趣的程度

3.家長對幼兒體育活動的了解和認同

《綱要》提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研究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長對幼兒體育的重視程度差異顯著,文化程度高的要比文化程度低的了解程度要好。因此,提高家長的文化水平,普及幼兒體育知識的宣傳教育,引導家長與班級實施同步教育,更好的為孩子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二)幼兒體育活動狀況

1.體育活動場地和器械設施

2.幼兒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和內容

3.幼兒體育活動的時間

《綱要》規定:幼兒戶外活動時間在正常情況下,每天不得少于2小時,戶外體育活動不得少于1小時。

(三)師資情況

1.幼兒教師的性別結構

在所調查的幼兒園中,幼教老師均為女性。傳統的觀點認為,女性在從事幼兒以及初級教育的時候具有一定的性別優勢,因為女性的溫柔、細心、體貼等心理特點更適合幼兒教育的需要。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幼兒園引進男性教師有利于幼兒形成健康、平等的兩性角色意識,促進幼兒個性全面發展,也有利于幼教師資隊伍素質的提高和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

2.幼兒教師的年齡結構

3.幼兒教師的學歷結構

三、結論

(一)大慶市幼兒體育活動開展不夠理想,幼兒在幼兒園的教育中不能有效地提高基礎運動能力和適應能力,這將對他們的發育生長帶來一定影響。

(二)幼兒園園長不同程度存在輕視幼兒體育活動的現象,且在對幼兒體育活動經費投入上力度不夠。

(三)幼兒園教師學歷水平較高但體育基礎理論知識相當貧乏,專職體育教師少,大部分教師體育技術較粗糙,幼兒體育活動創新方面較少。

(四)幼兒園開展幼兒體育活動有一定組織形式和內容,幼兒園幼兒體育活動時間基本能夠按照《綱要》規定時間執行,加上幼兒教師對體育興趣程度提高、幼兒家庭對幼兒體育作用均有認同感,這些社會因素對幼兒體育活動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五)幼兒園體育活動內容還是以傳統的幼兒體育活動基本動作為活動內容的主體。對于現代學前體育教育理論指出的,應開展武術、游泳、輪滑、遠足、赤足、水浴、園際間運動會等。

四、對策與建議

(一)提高幼兒園體育認識,強化健身為主,全面發展的幼兒園體育價值觀。

(二)加大政府投資的力度,明確幼教經費的比例,確保幼兒體育活動場地和器械設施的基礎建設。

(三)合理構建幼兒園體育課程。

(四)加強師資培訓,注重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按照《全日制、寄宿制幼兒園編制標準》中規定的比例配備幼兒教師。

(五)建立幼兒園、家庭、社區三位一體化的幼兒體育新理念。

篇(10)

自1999年全國高校大規模擴招以來,隨著畢業生人數的不斷增長,就業供需矛盾進一步突出。其中,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越來越成為不可回避的社會問題。全國婦聯的《女大學生就業創業狀況調查報告》統計結果顯示,被訪的女大學生中,有56.7%的人在求職過程中感到“女生的就業機會少”;有91.9%的被訪女大學生感受到用人單位存在明顯的性別偏見。

本文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2010屆畢業研究生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為基礎,聚焦不同性別的IT類研究生在就業中的優勢和弱勢,探討性別差異對他們職業規劃、求職過程、求職結果及質量的影響,并簡要分析IT類研究生就業市場上性別差異的原因。本次調查問卷于2010年7月發放,共發出問卷241份,回收有效問卷228份,有效率94.6%。其中,被訪者中碩士占82.5%,博士占17.5%;男性占80.7%,女性占19.3%;專業分布為計算機專業(包括智能專業)63.6%,電子專業25.4%,微電子專業11.0%,該比例與全院畢業研究生總體的學歷構成、性別比例及專業構成基本一致。

1性別差異對IT類研究生就業情況的影響

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性別差異主要反映在男性與女性在獲得機會以及接近機會的容易程度不同,即性別歧視,特別是針對女大學生的性別歧視。1979年聯合國通過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認為,所謂“對婦女的歧視”,就是“基于性別所作的任何區分、排斥或限制”。1958年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關于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的規定中指出:“就業中的性別歧視”即是基于性別的任何區別、排斥或特惠,“其后果是取消或損害就業方面的機會平等或待遇平等”,但“基于特殊工作本身的要求的任何區別、排斥或特惠.不應視為歧視”。根據上述內容,我們所關注的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性別歧視主要指就業機會和就業待遇方面。

1.1對性別差異的求職感受

調查結果顯示,(如圖1所示)。超過半數(55.7%)的受訪研究生認為,性別因素對用人單位的招聘及錄用有影響。其中,大多數男生(50.5%)表示“沒有遇

圖1女性畢業生較男性畢業生更傾向于

認為求職市場上存在性別差異

到性別差別”,而女生則僅有18.2%;“感到明顯的性別差異”的男生僅有6.5%,而女生達到31.8%。

從圖2中可以看出,接受調查的畢業生中,超過三成(35.5%)的男生承認,自己的性別在求職時給自己帶來優勢;而只有不到兩成的女生認同這一點,絕大多數(84.1%)女生明確指出,與男同學相比,在找工作時,她們沒有任何性別優勢。

圖2絕大多數女性畢業生認為自己的性別沒有帶來任何優勢

與此相對應的是,有79.0%的女生表示遇到過就業性別歧視問題;而僅有23.4%的男生有類似的感受。特別是在 “只招男生或女生”、“男生優先或女生優先”等較為直接而明顯的性別歧視,女生中有40.4%遇到過。而其他形式的性別歧視[1](在本問卷中,“其他形式的性別歧視”指:1)由于性別原因在面試中被要求回答私人問題,如是否有男或女朋友;2)用人單位認為自己的性別不適合做某些工作;3)因為性別原因而被淘汰;4)待遇比同職位的異性低;5)用人單位對于自己的婚育問題做出要求。)女生中也有38.6%遇到過。

綜合來看(如圖3所示),性別因素影響著IT類研究生的求職感受。在找工作時,男生對自己的性別更加認同,近八成女生表示在求職中遇過性別歧視。這種性別歧視主要體現在擇業過程中,即獲得機會的不平等上。例如,有些用人單位在錄用名額中明確規定只錄用男性,或者直接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女大學

圖3絕大多數女性畢業生遇到過性別歧視

生。在2008年的《就業促進法》出臺之后,有些招聘單位不直接表明拒收男生或女生,但他們通過提高對女大學生的錄用標準等方法限制女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1.2性別差異對職業價值觀的影響

調查結果顯示(如圖4所示),不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在具體求職目標的明確程度方面沒有顯著差異,絕大多數人表示“基本明確”或“非常清楚”。在選擇“擇業時最先考慮的因素”時,也都將“發展前景”、“薪酬待遇”、“實現個人理想”、“個人興趣”及“工作地點”排在前五位,這反映出不同性別的畢業生在擇業價值天平上有較多的共同點。但是,差異仍然存在。有15.7%的女生認為“薪酬待遇”這一因素比較重要,相對于男生的20.7%低了近5個百分點;而在“工作地點”、“社會地位”這兩項考量指標上,分別有13.0%和7.8%的女生認為重要,較男生方面的數據均高出4個百分點左右;另外,也有更多的女生將“家庭情感”納入擇業選擇因素。這些數據說明,女大學生對自己的薪資水平的要求相對較低,更多青睞于穩定的工作環境、較高的社會地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些女性仍未超越女性角色的傳統認同,性別意識已滲入到她們擇業觀念中。她們更加清楚地意識到,在當前社會,女性的何種行為是合適的、可被接受的,因此在對未來就業的計劃及價值觀的選擇上與社會實際職業中的性別差異趨于一致。

圖4女性畢業生與男性畢業生的擇業價值觀基本相同

如圖5所示,在未來職業定位上,女性更傾向于成為管理者,有34.1%選擇“專家型管理者(如CTO、IT項目經理等)”,有18.2%選擇“職業管理者”,而男生分別有25.0%和15.2%;在“創辦企業”這一項上,男生與女生存在明顯差異,男生的比例達到21.2%,而女生僅有2.3%。對于這些懷抱激情的畢業生們,他們創業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身夢想”,而不僅僅是為了生存[2]。然而,社會職業分工上和心理上的差異使女性在進行職業活動時處于劣勢地位,她們承擔著更多的責任,需要兼顧職業和家庭,其成功又在社會期望之外[3]。在這種性別角色期待的長期影響下,女性雖然在智力、能力上與男性相類似,但在競爭意識、創新意識與進取心上卻薄弱許多。因此,相對而言,男生更加敢于追求自身的夢想,對成功的渴望和開拓精神也更為強烈。

圖5女性畢業生與男性畢業生對未來職業發展的期待不同

綜合以上結果說明,男生和女生在職業定位上存在性別差異,這種差異主要是由社會觀念和男女性之間不同的自我性別認同所導致,這將直接影響了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路徑。

1.3性別差異對求職過程的影響

所謂“女大學生就業難”是指女大學生在一定時期內,因受各種因素影響而出現的就業受阻,以至于不能實現就業或就業不理想。

由找工作所花的時間(從寫第一份簡歷到最終簽約)計算,女生在一定程度上付出了相對較多的時間成本。用1~3個月時間完成求職過程的男生約有53.6%,而女生則低了9.4個百分點,僅有44.2%。相對而言,超過一成的女生求職時間在半年以上的,而男生只有6.5%(如圖6所示)。

其次,調查結果(如圖7所示)顯示,在“找工作中發出的簡歷數”這個衡量指標上,男生與女生的回答總體上呈現相同的趨勢,即在頭尾兩端出現峰值,中間出現低谷,說明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一共投出的簡歷數量在21~60份之間的人數較少,大部分畢業生或者是有選擇性地投出20份以下的簡歷后快速結束“戰斗”,或者是采取“海投”式的“廣撒網、多捕撈”策略。具體而言,投出簡歷數量為0~10份的男生有24.5%,女生有18.2%,比男生低了6個百分點;在“11~20份”中,男生中有19.6%,女生中有22.7%,高了3個百分點。選擇另一個峰值“61份以上”的男生有13.6%,女生則達到22.7%,比男生高出9個百分點。

圖6女性畢業生在找工作時花費更多的時間成本

圖7女性畢業生在找工作時投出了更多份簡歷

由此可見,在名校和熱門專業的背景下,對于這些女畢業生們而言,找到一份工作并不是難事,但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她們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承擔了相對較高的時間成本和心理成本。這個結果一方面印證了就業市場上存在性別偏見,由于男女在獲得機會上并不平等,女生需要花費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女大學生的擇業觀。如前文所述,由于對傳統性別角色分工的價值觀較為認同,女性角色在擇業時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傾向于進行更多的嘗試以滿足多種需要。在這個意義上,女畢業生們的自我定位并不是完全由自我意志所驅動,缺乏清晰度與穩定性。甚至有部分女生缺乏個人主見,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始終是盲目地受虛榮心支配或從眾心理影響。

1.4性別差異對求職結果的影響

總體而言,在獲得的接收單位數量上,男生與女生間的差距并不明顯。如圖8所示,數目在1~3個之間的,男生中有55.5%,女生中有65.9%;獲得錄用函“7個以上”的,男生中有11.0%,而女生中僅有4.5%。因此,女生獲得的工作機會略微弱于男生。

圖8女性畢業生獲得的接收單位數量略低于男生

如圖9所示,在工作第一年的薪資報酬方面,女生的劣勢并不明顯。主要的差異集中在月收入“6000~8000元”這一檔,男生中有19.3%,而女生中有26.8%;而在高收入“10000元以上”選項中,男生中有31.5%,女生僅有22.0%。總體而言,相對于男生,女生的收入分布更加均衡,二者間的差異并不大。但在高收入段,女生處于弱勢。

圖9女性畢業生第一年的薪資報酬更加均衡

如圖10所示,在“求職滿意度”這個指標上,女生的比例分布與男生基本等同,均有超過2/3的畢業生表示對自己最終找到的工作表示滿意。雖然在求職過程中,經歷不同的苦辣酸甜,女生始終處于弱勢地位;但如果“不看過程只要結果”,性別差異在這里并沒有得到體現。

由此可見,就本次調查的受訪者而言,性別差異對求職結果的影響并不顯著。結合前文的分析,我們認為,女大學生就業難主要體現在接近就業機

會的不均等,以及與此過程相伴的心理感受、價值觀、花費的精力等方面的差異,而較少體現在同工不同酬等就業歧視方面,其原因主要是由IT類學科的專業背景所決定的。相對于文科專業的女畢業生,理工科類的女生由于有“一技之長”,在北大的名校背景下找工作存在優勢;同時,理工科類女生比例明顯低于男生,較小的基數在一定程度也會使性別歧視問題有所緩解。

圖10女性畢業生的求職滿意度與男性畢業生基本持平

2形成性別差異的個人主體原因

調查結果(如圖11所示)顯示,男生和女生的學習成績并沒有顯著差別。女生成績排名前25%的比例反而略高于男生。成績作為一個可直接測量的顯性指標,雖然并不能充分說明其專業水平,但仍十分重要。相對而言,女生會比男生更看重這項指標。因此,雖然是在IT類這樣要求嚴密邏輯思維與較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專業學科里,女生的成績并不遜色于男生。

圖11女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并不差于男大學生

當用“考取相關資格或證書”作為職業能力的衡量指標時,男生與女生總體上并沒有表示出顯著差別(如圖12所示)。通過資格考試或者獲得相應的證書是職業化能力的一種體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求職競爭力。相對而言,女生會未雨綢繆,對自己的將來考慮較多,從而提前做好各種準備,通過更加多元的方式在各種硬性指標上增強自己的競爭力。

圖12女大學生增加求職競爭力的方式更加多元

在以“擔任學生干部”與“參與學生社團”等兩個指標來考查在校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熱情時,我們發現,女生在這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如圖13所示)。例如,在回答“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時,超過半數的男生表示沒有,而女生只有三成表示沒有。具體來看,女生群體中擔任校級、院系級或班級干部所占的比例都高于男生群體,擔任學生社團骨干成員的比例也略高于男生。雖然在理工科院系中,女生人數一般較少(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為例,男女構成比例大約為4:1),但在各類學生活動中,女生卻占有一定的優勢,表現出善于溝通交流、工作細致及執行力強等特點。

圖13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花費了更多

時間和精力在課外活動上

調查(如圖14所示)同時也顯示,男生和女生在參與兼職、實習等方面并沒有顯著差別。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生積極活躍、積極從事社會實踐的特點。

圖14女大學生與男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程度相同

因此,從教育素質來看,女大學生在學業成績、獲取額外就業資本方面與男生沒有顯著差別;在社會實踐方面也十分活躍,社團經歷與實習或工作與男生旗鼓相當,甚至表現更為突出,擔任學生干部和骨干成員的比例也高于男生。

就這個角度而言,造成就業市場上性別差異的個人主體原因不在于女性求職者智力上或者能力上劣于男性。相反,女生在校期間一般都勤奮刻苦、成績也比較穩定,同時積極參加文體活動和其他社團活動,注意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想象力、實踐力及知識的靈活運用方面完全不遜色于男生。那種認為女大學生“重成績輕能力、重學習輕創新”,因此能力和素質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的觀點有失偏頗。

3結論與建議

以上實證研究表明,就IT類研究生而言,性別差異確實影響著女性畢業生的就業。近八成女生認為,就業市場上男生處于優勢,女生處于弱勢,用人單位有性別偏見。比如在問卷中有女生認為“部分單位偏愛招男生”、“工作壓力強的職位男生更受益”、“男生可申請職位更多”、“技術開發類喜歡要男性”、“男生在IT領域相比女生天然就有優勢”、“簡歷關,男生的簡歷通過率比女生高”等。

但是,就具體的求職成本與求職結果而言,在北大這樣的名校中,女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處于弱勢,但性別差異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樣顯著。同時,男女生在學業成績等個人主體的客觀素質上基本相同,而通過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實踐經驗來加大自身的求職砝碼的女生甚至多于男生。

那么,就業市場上的性別差異更多地體現在求職心理感受和職業定位上。男生表現出更多的自信和更強的責任意識,勇于承擔風險;女生雖然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并不弱于男生,對自身的發展前景也有較多的期待,但往往受傳統觀念對女性定位的影響,或者迫于家庭等方面的壓力,在擇業方面不能充分考慮自身的能力和意愿,擇業取向上趨向保守,對職業穩定性與安全感的要求較高。另外,女大學生求職的心理預期也影響著她們的求職過程,例如,認為男性優于女性,在潛意識里承認男性更有能力,這種潛意識直接或間接地在一定程度上使女性求職者在求職過程中產生“會遭遇到性別歧視”的心理預期。在這種心理預期的暗示下,女性求職者會變得更加敏感,不自覺地擴大對“性別歧視”的認定范圍,甚至可能將勞動力市場上正常的性別隔離認定為歧視或者偏見,加劇焦慮緊張情緒和自卑感,從而影響求職心態與求職表現。

從長遠來看,基于職業定位的差異,男女生的職業發展方向也有非常明顯的不同。而這種職業發展方向雖然是女性自我選擇的結果,但卻根植于整個社會結構建構出來的性別角色行為與性別角色期待,并反過來制約女性將來的職業發展。

針對以上問題,解決性別差異最關鍵的著手點在于觀念引導。這一觀念的轉變,不僅需要用人單位在招聘、待遇、晉升制度等方面提供公平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需要全社會對傳統女性職業角色產生觀念性的轉變,從而對女性能力實現認同。

對于高校教育而言,在完成常規就業工作任務的

同時,更要關注女大學生的狀態。在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和培訓對女大學生的就業技巧、形象禮儀、實踐能力等方面進行強化訓練,提高女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同時,努力營造使女大學生具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女大學生特有的力量、潛能和優勢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展,進一步增強女大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和推動社會發展的使命感、責任感。具體可采取的手段,比如邀請優秀的職場女性與大學生們分享自身的職業發展歷程,打破傳統觀念對女大學生思想的束縛,消解女性就業的消極意識。又如,開展就業心理咨詢工作,強調女性在保持美好豐富感情的同時應增強自信,尋找協調的而非對立的標準來評價兩性差異。在開發自己的聰明才智、對求職和生活的挑戰充滿必勝的信念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女性就業確實有不同于男性的地方,生育等方面所承擔的不同責任要求所有的職業女性必須嚴肅面對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的關系這樣的主題。

參考文獻:

[1] 孫晉. 我國女大學生就業歧視與就業難的政策環境研究[EB/OL]. [2011-03-12]. /newlaw 2002/slc/slc.asp?db=art&gid=335592735.

[2] 李妍,許凝. 金融危機下IT類研究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J]. 計算機教育,2010(1):40.

[3] 陸方文. 職業性別歧視:原因和對策:談女大學生、女研究生為何找工作難[J]. 婦女研究論叢,2000(4):5.

A Survey and Analysis of Gender Difference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of IT Graduates

――Based on the Case of Employment for the Graduates of School of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in Peking University

LI Yan, XU Ning, YU Miaomiao

上一篇: 美術論文 下一篇: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色另类 | 亚洲欧美国产vr在线观 | 日韩一级在线播放 | 日本欧美精品动漫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 | 亚洲主播欧洲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