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8 18:50: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世界經濟格局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極與極間關系的這種變化是十分深刻的。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各大國都把發展經濟作為基本戰略,參與綜合國力的世界性競爭,由干相互依存日益深化,它們的發展,只能依賴于利益協調,不能靠長久地損害別國的利益求得自身的發展。此外,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社會特別是大國都面臨著大規模金融風暴、全球環境破壞、大量經濟移民跨國流動。跨國經濟犯罪、國際債務、對跨國公司進行有效監管與約束等全球問題,沒有一個大國甚至超級大國能夠獨立解決這些問題,唯一的出路是全球范圍內的廣泛合作,其中主要大國問的合作更是至關重要的,全球形勢會迫使它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共同致力于建立某種國際協調與控制機制,這使美國難以有效地推行其單極獨霸的戰略,換言之,在越來越離不開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全球價值分配中政治范圍的擴大,以及大國間相互連接、協調與合作的強化過程,已經日益明顯。這也增大了美國尋求同其他大國合作的客觀推動力。經濟全球化需要 世界格局多極化來為它掃清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二) 經濟全球化以其不可阻擋之勢向刀世紀挺進,自然引起深刻的思考,人們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它所帶來的雙重效應,即除了具有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的作用之外,還可能被超級大國用來建立單極格局或單極主導下的多極格局。
《中俄8月底將在日本海海域舉行海上聯合軍演》,/2015-7-17。
所謂集體自衛權,即與本國關系密切的國家遭受其他國家武力攻擊時,無論自身是否受到攻擊,都有使用武力進行干預和阻止的權利。
《要對日本國家走向保持歷史警覺》, http:///mrdx/2015-07/18/c_134423440.htm/2015-7-18。
《俄羅斯總統普京:加強與亞太合作是優先戰略方向》,http:///gn/2014/11-10/6765638.shtml/2014-11-10。
歐亞經濟聯盟是一個由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俄羅斯、亞美尼亞、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6個前蘇聯國家為加深經濟、政治合作與融入而計劃組建的一個超國家聯盟。
由于公路運輸更多為短途運輸,在大北極跨區域間運輸規模小,而航空運輸在國際運輸中只承擔極小部分,因此公路運輸與航空運輸在大北極交通運輸網絡中難以體現,不予討論。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人民日報》,2015年3月29日。
二戰后歐洲各國共同政治目標為:歐洲各國再也不要進行戰爭。
"Catching the eagle", The economist, http:///blogs/graphicdetail/2014/08/chinese-and-american-gdp-forecasts/2014-8-22.
參考文獻
李振福,2015,《大北極國家網絡及中國的大北極戰略研究》,《東北亞論壇》,第2期。
李振福、馬書孟、湯曉雯、李賀,2014,《大北極交通運輸網絡演進趨勢研究》,《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第2期。
田疆濤,2006,《俄羅斯對中亞政策的演變》,中國人民外國語學院學位論文。
畢洪業,2014,《歐亞經濟聯盟:普京“重返蘇聯”?》,《世界知識》,第14期。
趙華勝,2012,《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探析》,《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
趙華勝,2012,《中國與阿富汗――中國的利益、立場與觀點》,《俄羅斯研究》,第5期。
龔澤宣,2000,《從儒家文明的盛衰演變看東西方“文明沖突”的根源》,《東南亞研究》,第Z1期。
高奇琦,2015,《全球共治:中西方世界秩序觀的差異及其調和》,《世界經濟與政治》,第4期。
宋ィ2002,《中國崛起與英美崛起的地緣政治比較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6期。
柏振忠,2006,《亞太經合組織方式面臨的挑戰及發展前景分析》,《國際貿易問題》,第9期。
魏征,2015,《2014年全球十大港口排名情況》,《港口經濟》,第2期。
Petroleum B, 2014,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陸建人,2005,《論東北亞經濟共同體》,《當代亞太》,第6期。
1文獻計量分析在經濟學與商學研究中的應用現狀
文獻計量學是借助于統計學和數學方法等定量研究方法來評估學科領域的研究現狀,預測科學技術發展趨勢[1]。運用文獻計量法可對總量達13萬多的經濟學與商學文獻進行精細分析,實現對國際經濟學與商學研究態勢的全面了解,也可實現對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進行近距離細致分析。關于使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分析經濟學研究狀況的我國已經有文獻報道,萬珊珊對2005-2014年期間ESI數據庫中經濟學與商學高被引論文進行了全面的文獻分析[2],羅潤東以CSSCI經濟學期刊為數據源計量分析了2015年我國經濟學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了十大研究熱點領域[3],顧海兵基于中國知網對1995-2017年中國經濟安全研究的文獻進行了計量分析,揭示了中國經濟安全研究的文獻特征和結構特征[4]。但國內對于經濟學與商學全部國際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分析的還很少,將基于WebofScience核心數據庫SCI、SSCI數據庫中近五年經濟學與商學國際論文進行統計分析,從而挖掘出世界范圍內經濟學與商學領域內最具影響力的國家、機構、學者和刊物,揭示該領域研究的熱點密度和發展軌跡。
2數據采集和數據處理
基于WebofScience數據庫平臺檢索近五年數據庫核心合集SCI、SSCI數據庫中的國際經濟學與商學論文,具體方法是在高級檢索中檢索全部經濟學與商學相關大類即Economics;Business;BusinessFinance;AgriculturalEconomicPolicy等四大類中的全部文獻,文獻類型包括ARTICLE、REVIEW、LETTER,時間跨度為2014年至2018年,共得到文獻133318篇,其中中國論文有11913篇,下載全部133318篇國家經濟學與商學論文題錄信息,并借助Excel對全部論文的所屬作者、機構、國家地區、來源期刊、資助基金、學科方向、關鍵詞等數據進行清洗處理和統計分析,并采用CiteSpace、VOSViewer軟件對關鍵詞和研究熱點進行可視化圖譜分析。
3國際經濟學與商學研究論文現狀分析
3.1國際經濟學與商學研究力量分布
為考察國際經濟學與商學的研究力量分布,對國際經濟學與商學論文的高產國家和研究機構進行了統計分析,根據第一作者地址對全部機構進行甄別、合并和統計。按發文數來講,2014年至2018年發文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共46387篇,占世界經濟學與商學論文總數的35%;其次是英國和德國分別為17046篇和12186篇,占總數的12.79%和9.14%。中國經濟學與商學研究成果數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四,為11913篇,占總數的9%。就發文數量而言,美國一枝獨秀,發文量占總數的三分之一還多,是國際經濟學與商學金融領域研究成果的最大產出國;英國、德國和中國發文量位居第二梯隊均為1萬多篇,是世界經濟學與商學研究的重要研究力量所在國度;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荷蘭六國位居第三梯隊,發文量在5000~10000篇之間,在世界經濟學與商學研究力量格局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據第一作者單位進行統計發現,國際產出經濟學與商學論文量前10名的機構依次是倫敦大學(3400篇)、加利福尼亞大學(3993篇)、國家經濟研究局(2637篇)、弗洛里達州立大學(1687篇)、國家科學研究中心(1567篇)、美國聯邦儲備局(1546篇)、格魯吉亞大學(1500篇)、哈佛大學(1498篇)、德州大學(1407篇)、倫敦政治經濟學與商學院(1404篇),詳見圖2。產量前10名的研究機構中美國有8個,英國的有2個,說明美國和英國的擁有研究力量強大的研究機構,并且許多研究機構內形成了實力雄厚的研究團隊,其中英國的倫敦大學是世界產出量最大的研究機構,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大學緊隨其后。我國經濟學與商學國際研究論文發文總量排名世界第四,產量可觀,但中國沒有研究機構進入前50強,說明在經濟學與商學領域,中國研究力量比較分散,未形成較集中的強勢研究團體。另外,倫敦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系統、國家經濟研究局、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美國聯邦儲備等高校或研究機構排位靠前,可以作為我國學者訪學和取經的首選單位,同時也可以作為我國學者合作研究的優選單位。
3.2最具影響力研究機構
發文量僅僅反映研究產出量,為了從質量或影響力的角度來反映世界經濟學與商學研究影響力分布,我們綜合了學科規范化引文影響力(CNCI)、論文被引百分比、高被引論文數量、h指數、引文影響力等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其中學科規范化引文影響力(CNCI)為論文實際被引次數除以同年、同學科、同類型論文被引次數的平均值,通過標準化來減弱不同學科引文習慣不同而形成的學科間差異,CNCI在不同學科之間具有可比性。篩選出排名靠前的20所學術機構詳見圖1。排在前十位的分別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系統、倫敦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伯克利加州大學、斯坦福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得克薩斯大學系統、牛津大學等。這些學校在經濟學與商學領域的學術和研究水平在世界上是先進的。綜合各國研究產量、質量和影響力等多方面表現來講,美國在世界經濟學與商學研究中獨占鰲頭,英國位列第二,美國遠超過其他國家。英國的倫敦大學和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產量和影響力均位列前兩位,是世界研究力量分布中實力最強的研究機構。另外,新加坡國立大學位列綜合影響力前20名中是亞洲地區的領先研究機構。
3.3國際經濟學與商學研究重要作者
近五年國際經濟學與商學論文約有10萬名作者,產量最多的前50名作者發文量占了文獻總量的13.76%。發文最多的作者分別是比勒陀利亞大學(UniversityofPretoria)的RANGANGUPTA(143篇)、德雷塞爾大學(DrexelUniversity)的SHAWKATHAMMOUDEH(85篇)、諾森比亞大學的NICHOLASAPERGIS(70篇)、逢甲大學(FengChiaUniversity)的TSANGYAOCHANG(張倉耀54篇)、莫納什大學(MonashUniversity)的RUSSELLSMYTH(54篇),他們是該領域的重要研究力量。
4國際經濟學與商學研究熱點及前沿
關鍵詞表達了文獻的主題內容,通過作者關鍵詞詞頻統計能夠分析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本文分別采用知識圖譜工具CiteSpace和VOSviewer對2014~2018年國際經濟學與商學領域研究文獻的關鍵詞進行五年整體分析和分年具體分析。首先,采用CiteSpace軟件對2014年~2018年五年國際經濟學與商學領域研究文獻的關鍵詞進行知識圖譜分析。圖6是國際經濟學與商學論文的關鍵詞圖譜,分析圖6可以看出,國際經濟學與商學關于模式(15351)、績效(10225)、市場(9216)、影響(8148)、行為(6185)、增長(6069)、信息(5947)、風險(5542)、公司(5356)、管理(5023)、政策(4999)、改革(4905)、視角(4549)、價格(4333)、決定因素(3954)、競爭(3906)、工業(3646)、投資(3633)等方面的研究受到廣泛的關注,其中績效、市場、模式、行為、工業、增長等關鍵詞的中心性較高。另外,運用VOSviewer對2014~2018年國際經濟學與商學領域研究文獻的關鍵詞共現主題密度視圖進行逐年分析后發現,近五年核心研究熱點為改革創新、經濟增長、企業管理,五年中這三個關鍵詞均列前三位,且研究熱度持續上升,說明近五年國際經濟研究主要圍繞改革創新、經濟增長、企業管理展開;另外,年度的次要研究熱點是漸進改變的,2014年次要研究熱點為貨幣政策、金融危機、公司治理;2015年次要研究熱點為公司治理、企業家精神、企業社會責任;2016年次要研究熱點為教育、人力資本、新興市場;2017年次要研究熱點為社會媒體、不確定性、信任;2018年次要研究熱點為企業社會責任、氣候變化、公平性研究。可以說,五年主要研究熱點不變,次要研究熱點從貨幣政策、金融危機、企業管理逐漸轉移到人力資本、新興市場、社會媒體、氣候變化等經濟發展帶來的新問題上。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4-0173-02
《世界經濟概論》課程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基礎課程,在其課程體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筆者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有了點滴體會。在此,對《世界經濟概論》課教學方法進行初步探索,以此與學界同仁交流,試圖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一、《世界經濟概論》課的教學目的
在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存、相互影響,進入了“全球性大規模競爭的時代”,世界經濟的發展態勢引人注目。《世界經濟概論》課的教學目的就是使學生正確理解世界經濟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運行機制及發展趨勢,世界主要國家或國家集團經濟發展道路以及世界基本政治經濟格局和當代世界主題;增強學生對世界經濟的學術動態和前沿的了解,不斷吸收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使中國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培養后續人才。
二、《世界經濟概論》課的教學方法
(一)教學中要注重充實新內容
世界經濟是發展中的學科,新的事物、現象不斷出現,而教材的更新難以跟上實際的變化,所以在講授《世界經濟概論》課時,如果僅僅是照本宣科,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而是要注重充實新內容、新數據資料,緊跟世界經濟發展潮流。比如,在講授區域經濟一體化一章時所采用的課本中并無東亞共同體的相關知識,而東亞共同體正隨著“10+3”進程的推進在逐步構建中。中國是構建中的東亞共同體的一員,作為教師,應該補充這方面的知識。又如,講解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現狀時,只是依照課本引用2004年的數據就沒有說服力,最好引用2007年的數據。必要的數據更新,需教師花費精力去尋找,應盡量使用各國官方、國際組織公布的數據,以保證新數據的來源準確、可靠。
(二)跳出“論點加數字”的傳統模式,加強理論分析,做到上下游課程的關聯
相當部分的《世界經濟概論》教材,甚至不少論文,常常體現“論點加數字”的傳統格式――在陳述觀點之后,即以數據加以佐證,缺乏理論上的深入分析。在教學中,為了對論點進行展開分析,用數字來加以佐證,確有必要。但若一味重復“論點加數據”的模式,勢必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應當用經濟理論進行剖析,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對教學進行理論升華,使世界經濟的教學具有一定的理論性。
同時,還要注意上下游課程的關聯性,融進鄰近學科的知識。世界經濟與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課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若在教學中應用相關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問題,則會使教學內容豐富,理論剖析達到一定的深度。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從理論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經濟的知識點,而且有利于學生將學過的課程與《世界經濟概論》的學習聯系起來,為今后其他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采用案例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啟發式的、教學相長的教學方法。它要求根據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的要求,以案例為基本教材,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多種形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對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見解,做出判斷和決策,藉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世界經濟概論》課的學習中,教師應適當采用案例教學,讓學生身處特定的案例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解世界能源的時候,可以給學生講三次世界石油危機,并讓學生去思考:為什么會爆發石油危機?現如今的石油價格猛漲,會不會爆發第四次世界性石油危機?
另外,案例的選擇要有針對性和實際性。因此,要求教師對搜集的資料進行合理加工,選出適用于教學的素材,進行修正和更新,使案例適合于世界經濟教學的要求。這從另一方面使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四)課堂講授與討論并行,口頭練習和筆頭練習相結合
討論教學方法提倡教師與學生討論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地去分析、思考、解決問題。它改變了傳統“填鴨式”教學的呆板,豐富了課堂的信息量,使整個課堂教學成為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互動的網絡結構。教師根據教學安排,可適當增加討論課的次數,提前將討論的題目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課后查閱資料,撰寫發言提綱。在討論課上,讓學生陳述觀點,提出問題,與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討論,共同學習。
文科的基本功包括“口頭”與“筆頭”,即便一個人有許多創新的見解、縝密的邏輯思維、搜集了翔實且豐富的資料,但最終要通過“說”與“寫”表達出來。經濟類專業嚴格地說應介于文理科之間,因此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要鍛煉“說”與“寫”的能力。課堂討論為學生提供了鍛煉“說”的能力,書面作業或者小論文則是鍛煉學生“寫”的能力。因此,在《世界經濟概論》課的教學中,適當讓學生寫一些課程作業或小論文,不僅可以訓練學生查找、搜集資料的技能,而且可以培養學生書面表達的能力。
(五)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充分利用網絡輔助教學
在現在的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似乎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教學方式,甚至有的教師整堂課都不用粉筆,都在課件中體現出來。多媒體教學固然有諸多好處,如方便快捷,特別是針對一些煩瑣的表格可以直接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便于教師的講解。但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學生反映,用多媒體教學有時感覺像放電影,記不住。因此,在《世界經濟概論》課的教學中應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制作的課件力求簡單美觀,充分體現教師的授課內容,而不可全盤用多媒體教學。
在網絡時代,教學方法也可以網絡化。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向學生提供一些學習素材,如教師在講授后,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網站,讓學生去進一步了解相關內容。此外,教師還可以申請一個共享的信箱或者網絡U盤,將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素材放上去,讓學生閱讀。這些為學生加深對課堂講授知識的理解,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六)適當聯系中國經濟的實際
我們是中國人,因此在講《世界經濟概論》課時,應適當聯系中國經濟的實際,這樣聽者更愛聽,教學效果也好些。如談美國的GDP、失業率、通脹率等時,最好對比一下中國的相關情況。這樣更具說服力,也使學生看清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位置,也更好地體現出世界經濟的教學、研究的目的在于中國經濟騰飛。
(七)教學離不開科研,宜寓科研于教學之中
教學必須與科研相結合,教學不能脫離科研,科研可充實教學內容。筆者在講課過程中發現,一般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研究過的問題,講起來不僅內容豐富、思路清晰,而且效果較佳;如本人缺乏研究的部分,講起課來總覺得十分別扭,費力并且教學效果不佳。因此,作為講授《世界經濟概論》課的教師,要重視與該課程相關的科研,并將其科研成果充實到課堂教學中,可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三、小結
以上僅僅是本人從事《世界經濟概論》課程教學工作的點滴體會。由于世界經濟學科的自身特點,決定了教學方法與其他學科相比,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根據學科特點、學生情況因材施教,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使教學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后金融危機時代是指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后,全球經濟觸底、回升直至下一輪增長周期到來前的一段時間區間,可能是兩年、三年亦或八年、十年甚至更久。隨著危機的緩和,經濟逐漸進入相對平穩期,但是由于危機并沒有完全解決,世界經濟形勢還很嚴峻,處于動蕩與緩和并存的狀態。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全球經濟受到重創,同時也使全球經濟格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特征。其主要表現在,一是全球生產和貿易格局發生變化。發達國家實行貿易保護,對發展中國家不利。二是全球金融格局變化。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美國經濟收到重創。在這新的經濟形式下,中國商業銀行的發展也要進行變革,加強資金流動性,加強抗風險能力,爭取在動蕩的國際經濟形勢下穩定發展。
一、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及流動性風險
所謂流動性是指銀行對全部應付款的支付、清償能力及滿足各種合理資產需求的流動性。它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負債的流動性,即銀行能以較低的成本隨時獲得所需資金的能力;二是資產的流動性,即銀行的資產在不發生虧損的情況下迅速變現的能力。商業銀行作為高負債運作的金融機構,其業務性質需要其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因此,流動性風險管理師商業銀行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
銀行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支付到期的債務,就會產生流動性風險問題,流動性風險一般包括資產流動風險和融資流動風險。資產流動風險是指由市場風險而導致銀行資產出售出現困難,導致流動資金不足;融資性風險是指銀行在履行其到期債務的義務時,所造成的銀行財務風險。流動性風險管理對銀行的經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關系著銀行的存亡。2008年得金融危機將銀行的流動性問題暴露無遺。危機爆發之后,大量銀行由于人們的擠兌紛紛倒閉,同時也使得人們對金融機構的信心大大降低,因此也導致銀行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運轉,進而引起資金流動風險。銀行業務的開展具有傳導性,因此,銀行的倒閉具有連鎖效應,在很短的時間里,金融危機就席卷全球,導致了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機。由這次的金融危機的爆發,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銀行的流動性對銀行的關鍵性作用,流動性風險完全可能會直接導致一家具有清償能力但無法及時獲得充足資金或無法以合理成本及時獲得充足資金的商業銀行的破產。因此,在面對金融危機時,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更加凸顯,破壞性更強。被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關閉的銀行大多資產大于負債,具有清償能力,僅僅是由于不能及時清償債務而破產。因此,最終把銀行打垮的,不是資本金,而是流動性。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如何加強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是決定我國經濟能否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
二、后金融危機時代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由于世界經濟特征有所變化,因此商業銀行在加強其資金流動性方面也要有所調整,在保持其有效的資金流動性措施之外,還應在新的經濟形式下,做出創新性改革或加強其風險監控與預防,使其保持良好的資金運轉。
(1)加強存款業務經營,防范資金流動性風險。商業銀行主要是以存貸款業務為其主要的經營方式,存款業務是其主要的資金來源,因此要防范銀行的資金性風險,就必須從存款業務下手。在存款方面,銀行除了做好大型存款業務外,還應重視個人存款的作用,由于個人存款分散性較強,風險小,有較好的流動性,因此銀行應加強對個人存款的吸收,以減少資金來源的風險。
(2)加強貸款人資信狀況監管,有效防范融資流動性風險。縱觀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其根本原因是美國銀行放貸過多,超過了人們的消費能力,最終由于不良信貸的積累過多后爆發,引起存款人擠兌,而導致銀行大量破產。對銀行的健康發展而言,貸款人的資信狀況是及其重要的。因此,在后經容危機時代,銀行要不管加強其貸款人的資信調查,嚴加防范不良資產的產生,有效降低不良資產比率,促進銀行良好穩健運轉。
(3)加強銀行經營的過程控制,完善風險防范體系。隨著世界金融運轉方式及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經濟運行受國際環境的影響更加深刻,各國經濟發展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當部分國家經濟出現較為嚴重的問題時,將嚴重影響本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世界上的經濟大國,如美國,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更是具有強有力的支配作用。因此,各國金融發展受到風險的不確定性大大加強,完善銀行危機防范體系至關重要。
針對其加強流動性以及防范金融危機而言,銀行必須要有自己的風險防范機構或完整而切實可行的風險防范體系,經過對以往經濟危機的發生原因以及風險應對措施進行總結歸納,制定出應對風險的資金流轉機制,在金融危機抬頭之勢,能夠快速的啟動其過程及意外防范機制,有效遏制或盡可能降低金融危機對銀行的破壞性。
每次金融危機背后都暴露了世界金融機構運轉的弊端,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給了世界各國以及警告,在今后的后金融危機時代,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給各國在經濟發展帶來挑戰,是否能做好銀行的流動性,將決定一國經濟能否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傳峰.后金融危機時代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J].金融發展研究,2008,(8).
近年來,在國際經濟與政治領域中,很少有什么習慣用語能比“金磚四國”(BRICs)更流行。所謂“金磚四國”,是指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四個新興的經濟大國,人們普遍認為,它們的實力和影響力正改變著全球的政治與經濟格局。程極明研究員與李潔副研究員合著的新書《五大國經濟社會發展比較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以下簡稱“五國比較”)。以美國加“金磚四國”(A+BRICs)為研究對象,比較的時期是1990-2005年。這個時期世界經濟的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世界政治現實,都產生了質變,而A+BRICs對這一系列的質變都作出了巨大貢獻。沒有美國的信息技術和科技先導型經濟,蘇聯的解體與改制,中國等發展中大國的市場化改革與對外開放,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
綜觀全書,有三大鮮明的特色:一是選題意義重大、前瞻性強。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作者就已經著手研究五大國經濟發展問題,并于1997年出版了第一部五大國比較研究的專著。書中極富遠見地斷言,A+BRICs必將左右甚至主導整個世界經濟。這不僅比美國高盛投資公司發表關于“金磚四國”的研究報告要早出好多年,而且A+BRICs的比較研究開拓了世界經濟研究的新領域。令人高興的是,新作“五國比較”又一次填補了國內該研究領域的空白,并在更高的層面上為大國崛起提供了新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崛起的成本。因為通過比較可以增進理解,加強溝通,從而使得當今的大國崛起更具有陽光特色,國家戰略更清晰,對外政策更開放,交流機制更健全,危機處置更從容。在這方面,國際問題專家張國慶說得好,美國與“金磚四國”之間“實現共生關系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與‘金磚’同行,總比踢飛金磚傷到腳要強得多……”
二是分析系統,立論嚴謹。作者在對五國經濟發展的歷程進行全面描述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得出了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客觀評價,既不標新立異,刻意追求哄動效應;也無片面之辭,以偏蓋全。特別是程極明研究員數十年執著地跟蹤研究,為該書的撰寫積累了豐富翔實的資料,充分顯現出他那嚴謹、扎實的學風。
三是可讀性強,讀者范圍廣。該書在寬廣的時空范圍內縱橫總結、比較了五大國的變革歷程,既有各國發展的國別論述,又有對重大問題的專題比較。這樣,全書結構合理,縱橫有序,邏輯井然,由表及里,亮點突出。書中在論述的同時,還將大量的數據、圖表及編年紀事呈現給讀者,不但有助于深化讀者對主題的認識,而且還使該書成為相關研究領域里具有較強參考價值的工具書。更值得稱道的是,全書語言平實,言簡意賅,較好地避免了某些學術論文的枯燥和晦澀,即便是局外人讀來也覺得津津有味。
當然,該書也難免有不足之處。例如,在分析制度性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時,有關龐大的官僚體制所導致的嚴重,卻鮮有筆墨。事實上,在一些國際上關于國家腐敗程度的排名單中,印度、中國、俄羅斯等國家不分伯仲,都處于腐敗最嚴重的行列。我相信,今后作者定會把這個專題列入他們下一輪的A+BRICs研究計劃之中。
國際技術轉移主要指技術跨越國界的轉移活動,包括商業性的、非商業性的轉移。
一、國際技術轉移對輸出國的影響
對于技術輸出國的積極影響。1.擴大出口。技術出口可帶動設備、零部件、勞務的出口,據統計,技術出口與其帶動出口的比例是1:50。2.通過技術貿易,輸出國企業走向國際,可以利用國際資源、市場,獲取規模效益。3.通過技術轉讓、東道國資源開發,進口該國資源,滿足國內經濟發展之需。4.技術貿易使出口增加,國外收益匯回本國,改善國際收支。5.國際技術轉移有利于擴大輸出國的經濟影響力,使本國處于國際分工的有利位置。
對技術輸出國還有很多負面影響。1.技術優勢喪失。技術具有無限擴張和再造性。國際技術轉移使輸入國的技術提高,削弱了輸出國的技術優勢,很多輸入國創新能力較強很快在技術上超越輸出國。2.造成國內產業的競爭壓力和國際貿易赤字。技術輸出使國外生產更加廉價,對國內產業造成壓力,不利于產業升級的順利進行。長期內,使輸出國產業不能自給,進口增加引起貿易赤字。3.技術研發力的流失。技術輸出可能造成研發和人員培養向成本低、效應好的地區轉移,導致輸出國研發力的喪失。以上是國際技術轉移的對技術輸出國的負面的影響,這些負面影響可能性大于現實性。
二、國際技術轉移對輸入國的影響
國際技術轉移對輸入國來說也有兩方面影響。積極影響有,1.通過技術引進,輸入國調整了產業結構,增強了產品品種、質量和檔次,提高了自給和出口能力。2.進口技術優化了產業結構,加強了各部門、行業間的協調,提高專業化水平,有利于本國的人力、自然、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3.促進科技文化的進步。輸入國引進技術過程中,不僅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而且開闊了視野,有助于更新觀念及時吸收人類文明的新成果。4.輸入國通過國際技術合作,提高本國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改善國際環境,提高本國的國際地位。
技術輸入的負面影響,1.使輸入國處于國際分工的底層。輸入國引進的多是過期技術,涉及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產業,導致受制于輸出國并且加劇環境污染、能源耗竭。2.多數發展中國家研發力不強,只是拿來主義,國際技術成為國內研發替代品,造成輸入國創新力減弱甚至喪失。3.輸入國由于機制落后,技術引進適應性不強,造成引進成本過高和資源浪費,影響本國經濟其他部門的投資。4.技術輸入過程中,輸出國往往掌握主動,技術輸入國不僅要付高額的成本還往往要附帶其他的條件,影響到國家完整和獨立。國際技術輸入對于輸入國,尤其是經濟、科技實力較弱的國家,負面影響的現實性超過了可能性。
三、國際技術轉移對國際經濟關系的整體影響
國際技術轉移是一種生產力和資源的在全球范圍的再分配,對國際經濟關系來說產生了根本的影響。
首先國際技術轉移使國際經濟關系不斷深化擴展。以技術貿易為例,1985年貿易額為500億美元,2000年則激增至5000億美元,平均5年翻一番。國際技術貿易增長本身代表了國際貿易和服務的發展。伴隨的是是國際投資的增長,從1993年起年均增長達21%。國際技術轉移還深化了國際分工。20世紀60年代起,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使國際分工轉向產業內。進入90年代,信息技術的興起使國際分工發展到全球范圍產品內的分工。國際技術轉移,加強了各國聯系,促進了世界經濟增長,加快了經濟全球化。其次,國際技術轉移對國際經濟格局的影響。1.經濟主導權的變化。工業技術的擴散促成19世紀末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德也超過英國成為新的經濟大國。二戰使大量科學家逃到美國成就了美國經濟科技的強大,而美國對歐、日的技術援助、技術貿易,也促進了20世紀70年代經濟三足鼎立的形成。2.確立了國際經濟秩序。國際技術轉移促成了世界經濟中心-邊緣的格局,北南方技術轉移是垂直型的,發展中國家成為加工廠,在國際分工中處于較低位置。3.促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以東亞為例,日本70年代開始實行的“雁行戰略”,將東亞經濟產業層次化,各國經濟互補,促進了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
最后,國際技術轉移促進了各國合作-競爭的加劇。20世紀80年代美日歐分別提出了自己的科技發展計劃,其背景是國際技術貿易競爭的激烈化。另一方面,現有科技研發費用高、任務繁重,又需要各國合作共同開發。因此,國際經濟關系既競爭又合作的狀態得到激化。
四、總結
國際技術轉移在利弊博弈中,改變了當事國,也改變了國際經濟關系。國際技術轉移對國際經濟關系的的影響總體上利大于弊,但弊端不可忽視。當代存在一個矛盾現象,那就是各國技術差距不斷加大的同時,國際技術轉移速度也不斷加快。這一現象可能加劇技術轉移的負面效應,輸出國可能加強輸出限制,輸入國可能為輸入付出更大代價,進而使整個國際經濟關系緊張。在這種情況下對雙方來說,加強技術合作、加快國際技術轉移制度建設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李志軍著:《當代國際技術轉移與對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年版.
[2]陳紹榮著:《國際技術轉移法理論與實踐》,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圖分類號:D0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9-0026-02
一、關于國際格局理論的提出及發展
1.西方學界對國際格局理論的基奠
國際格局理論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西方現實主義學派對當時美蘇對抗格局的分析中提出兩極結構、兩極體系、兩極格局。在現實主義關于“權力政治”的基礎上,圍繞“體系”、“結構”和“力量對比”來對當時的國際格局進行分析。“國際系統”、“國際結構”、“極”等國際格局的理論要素已基本具備[1]。
2004年英國學者巴里?布贊出版了學術著作《美國和諸大國:21世紀的世界政治》。在該書中巴里?布贊從國家對敵人與朋友的區分來確定自己的“政治身份”為切入點,通過對“極”的內涵及標準界定,將國際體系中的主要行為體區分為“超級大國”、“大國”和“地區大國”,并進一步發展了自己的“復合格局”理論――超級大國+大國的國際格局模式:我們現在的處境:一超數強的“1+4”結構;未來選擇可能的“2+X”或“0+X”格局。巴里?布贊還在他的“復合格局”中分析了不同模式中“極”和“身份”的互動關系[2]。
2.中國學者對國際格局理論的發展
“國際格局”的概念是中國學者提出的,但在使用中卻比較混雜,包括“國際政治格局”“國際關系格局”“世界格局”“國際戰略格局”等,學者對國際格局的表述也并不完全一致。梁守德、洪銀嫻認為“國際政治格局指活躍于世界舞臺的主要角色之間相互作用和組合形成的一種結構。表現為主要角色在追求財富與權力,維護和平與發展等活動中形成的各種各樣的關系,以及相互之間展開的多層次多方位的對抗與合作式樣。”[3]戴德錚認為“所謂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躍于世界舞臺并充當主角的國家和國際組織或者突出力量,在一定時期內相互聯系、作用形成的一種框架、結構、態勢。”[4]
武漢大學戴德錚教授結合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對國際格局的內涵進行了深化,提出“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經濟格局、世界政治格局、世界軍事格局。它們是緊密聯系、相互交織的。世界經濟格局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礎,并制約著世界政治格局,決定世界格局的大體面貌;世界軍事格局是世界格局的保障力量,并隨著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而變化。”[4]
中國學者關于國際格局的研究不但有大量的學術論文,還有許多相關著作出版:梁守德、洪銀嫻在1994年出版的著作《國際政治學理論》中將格局論作為獨立的一章,圍繞主角、主角間的關系、國際格局的式樣,對國際格局進行了初步的理論構建;李義虎在吸收國內研究成果,并借鑒西方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對國際格局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2004年出版了學術著作《國際格局論》。他的創新之處在于開始研究國際格局的作用規律和轉換規律,并以此為基礎對不同的國際格局進行分析。此外的相關著作還有: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國際關系格局――理論與現實》,作者方柏華;杜攻主編,1992年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的《轉換中的世界格局》,方柏華主編的《國際關系格局理論與實踐》,尚偉主編的《國際格局與多極化》等。
3.對中外學者關于國際格局理論的評述
西方學者在進行研究時,多從“極”、“極化”的角度來分析主要行為體之間的力量對比,以及由力量對比為基礎形成的彼此之間的結構(等級)關系,以“單極”、“兩極”、“多極”、“復合結構”對這種關系進行表述。
中國學者提出了國際格局的概念,也圍繞這一概念構建了“主角”、“國際格局的式樣”等相關理論要素,并對“主角關系”、“國際格局的作用規律”進行了理論探索。但是在實踐應用中這些理論往往會被拋開,回到西方研究的方法當中――以主要行為體的力量對比關系來分析國際關系,導致“國際格局”成為一個空泛的學術觀點,只是對西方學者關于“單極”“兩極”“多極”“復合結構”表述的一種概括。
總體看來,目前中外學者關于國際格局理論研究的基本理論與研究方式并未超脫現實主義和新現實主義學派的范式,以實力來確定權力,以權力來確定等級秩序,以等級秩序確立國際體系,以這種國際體系中呈現的大國關系為框架來分析國際格局。
二、中外學者關于冷戰之后國際格局的認識
蘇聯解體之后兩極格局隨之終結,對于將會產生一個什么樣的新格局,中外學者在不同角度,給出了不同的判斷。
1.單極格局
以布熱津斯基為代表的單極格局。在他1997年出版的《大棋局》中寫道“美國對手的使美國處于一種獨一無二的地位。它成為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真正的全球性超級大國”,美國學者威廉?沃爾佛斯提出國際體系是單極的。這種觀點的依據是美國的軍事、經濟、技術等方面要絕對優于其他國家,這些物質力量為美國提供了雄厚的權力資源,支撐了美國對國際秩序的主導權[5]。這種觀點到目前為止一直是西方的主流觀點,被西方大部分學者和政界人士所認同和支持。
2.過渡期的“一超多強”“一超多極”和“一超數強”
中國政府和中國大部分學者支持的“一超多強”的觀點。顧關福是較早對這一觀點進行闡述的中國學者之一,他認為兩極格局瓦解之后,世界呈“一超多強”結構。這是一個從兩極到多級之間的過渡性的國際格局[6]。
英國學者巴里?布贊提出了一超數強的“1+4”結構,他認為“當今全球權力結構是由一個超級大國加上四個大國力量(中國、歐盟、日本、俄羅斯)所混合構成。在這個結構里,美國保持著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大國的數目或者保持不變,或者稍有增加(也許印度使自己進入大國的行列,也許俄羅斯會退出)。”“鑒于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和這些超級大國集團之間在實力、角色和地位上的差異,該體系顯然不能被描述為是多極的。同樣明顯的是,美國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消除大國抗衡的可能性,更不用說有能力把國際體系從無政府狀態轉變為等級狀態”[2]。
這種觀點的共同之處在于都認為這只是一種過渡階段的格局結構,這種格局結構的特點是超級大國和大國共同主導國際秩序,超級大國對大國有絕對的實力優勢,但卻無法獨自主導國際秩序,需要大國的配合。
3.復合格局
中國學者杜攻和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提出了“復合格局”,這里提到的“復合格局”是學界對約瑟?夫“立體棋局”觀點的稱呼[7],中國學者杜攻和奈的分析方式和觀點一致,故歸為一類[7]。文中此前曾將巴里?布贊的觀點亦稱為“復合格局”,筆者認為約瑟?夫和杜攻是對國際格局中的主要行為體――國家、集團,在不同的領域、不同層次的比較分析,更近乎“多層格局”;而巴里?布贊的分析關注于“極”的多元――超級大國和大國并存,發展出不同的格局模式,并深入研究了不同模式對國際關系的不同影響,所以更符合“復合格局”的語義。
4.其他的觀點
武漢大學戴德錚教授認為當今的國際格局是單極格局,“一超多強”是這種國際格局的特點;亦有學者認為以美國、俄羅斯、歐盟、中國、日本等幾大力量為主的多極格局已經初步形成;還有學者認為當今是國際格局是單極與兩極并存,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格局和美日同盟針對中國的兩極格局并存[4]。
以上觀點并沒有對錯之分,是中外學者在不同時期根據不同的國際環境提出的不同觀點。即使同一時期的不同觀點,也是立論的角度和側重點不同。中外學者對于國際社會的現實認識上并不存在分歧,即對于國際體系當中主要力量――國家、國家集團的對比,以及有這種對比關系而確立的國際秩序的認識是統一的。只是對國際秩序不顯出來的特征――國際格局解讀稍有不同罷了,這好比大家都看到同一個完整的蘋果,但有的人可能會覺得綠一點,有的人可能會覺得紅一點。
三、全球化背景下對未來國際格局的展望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信息通信技術與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國家間的貿易往來更加密切,經貿關系將各國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和平與發展的主題更加鞏固和深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學者都對未來的國際格局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判斷。當今是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格局,一超多強的并存是當今國際格局顯著的特點,多極化是將來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這是中外學界的共識。深入研究國際格局演變的規律及其對于國際秩序、國際體系的影響,通過國際格局這個路徑認識和把握國際體系的發展變化,幫助人們構建更有利于國際和平、穩定、發展的新型國際關系,是中外學者的共同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肯尼斯?華爾茲.國際政治理論[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
[2]巴里?布贊.美國和諸大國:21世紀的世界政治[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7.
[3]梁守德,洪銀嫻.國際政治學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戴德錚.國際政治學要論:國際政治態勢與戰略應對[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
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經濟在復蘇的軌道上加速運行。美國經濟的各項總量、結構指標和先行指標都出現明顯好轉,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升,失業率也開始緩慢下降;歐元區經濟則在主權債務危機的擾動下奮力前行,宏觀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逐步提升,通貨膨脹保持在低位運行;日本經濟復蘇的勢頭強勁,自2008年第2季度以來首現正增長,勞動生產率和就業狀態都出現明顯改善,通貨緊縮的風險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國宏觀經濟進入高速恢復期,相較于2009年第一季度的“谷底”,經濟增長出現了補償性反彈,增速高達11.9%,但經濟內部的結構性矛盾凸顯,經濟穩定增長、發展模式轉變和通貨膨脹預期控制的復合性困難增加。世界經濟初步形成了以美國為頂端,以中、歐、日為支柱的“方錐體”格局,人民幣匯率問題成為新格局下各方利益調整的糾結點。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穩定,財政政策需要從總量擴張、快速拉動的方向上回調,強調中長期調控,重視政策效益畢業論文怎么寫,借助市場力量的戰略性調控框架應得到重視和實踐。
一、世界經濟“方錐體”格局的形成與人民幣匯率問題
隨著國際經濟的加速復蘇,后危機時期的世界經濟格局也逐步清晰。美國作為全球經濟、技術和國際機制協調的第一大國仍然是新格局的主導國,中國、歐盟、日本成為新格局的重要支柱,世界經濟由傳統的美、歐、日“大三角”轉化為4個相互聯接、相互影響的“大三角”。新格局下,國際經濟政策的角力由單純的國與國互動轉變為集團間利益的調整,由單純的實力對決轉化為國際機制與國家利益的協調,人民幣匯率問題在這一格局下被放大和扭曲,成為國際金融危機恢復期各方利益的糾結點。
(一)世界經濟“方錐體”格局的基本形態和內在機制
盡管國際金融危機對發達國家的金融和經濟帶來了重大打擊,但從經濟規模、技術能力和國際經濟規則和機制的控制能力看,美國、歐盟和日本仍然是全球經濟最重要的驅動力量(見表1所示)。中國經濟率先渡過危機的“拐點”,為國際經濟形勢的穩定和國際貿易秩序的有效恢復提供了重要支撐,并隨著自身經濟實力的快速上升,成為后危機時期世界經濟新格局的重要一環。
表1 2009年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經濟規模統計 單位:億美元
國家
經濟規模
國家
經濟規模
國家
經濟規模
美國
142587
日本
50730
中國
49093
德國
33576
法國
26798
英國
21980
意大利
20900
巴西
14820
西班牙
14661
加拿大
13190
印度
12430
俄羅斯
12282
澳大利亞
9200
墨西哥
8663
韓國
8003
荷蘭
7942
土耳其
5935
印尼
5419
在上述環境下,美國利率政策的效果需要進一步確定。在美聯儲加息的情況下,國內資本市場的投資受到抑制,但歐洲美元市場受到高利率的激勵而進一步加大美元資本回流美國的規模,國內資本供給總體上不會出現大的變動,加息也不會導致美國國內的資本短缺或對投資形成明顯抑制。當美聯儲選擇降息的時候畢業論文怎么寫,國內資本市場被激活,資本供給量上升,但歐洲美元市場的資本受到負激勵,大量的外部資本退出美國,所以總體上美國國內的資本存量和投資形成規模并不會有大的變化。但需要說明的是,由于金融危機期間,美聯儲已經執行了年利率不到1%的超低利率政策,在后危機時期,美聯儲進一步降息的空間極為有限。根據這一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如表3所示的美國貨幣政策結構:
表3 美國貨幣政策結構分析表
政策結構
政策效果
對宏觀經濟指標的影響
采用的可能性
加息+升值
對總投資影響不大;阻礙出口;對消費影響不大
對就業、經濟增長無明顯抑制;有利于控制通脹
中等
加息+貶值
對總投資影響不大;刺激出口;對消費產生一定抑制
對經濟增長、就業有激勵作用;不利于控制通脹
高
降息+升值
對總投資影響不大;阻礙出口;對消費產生激勵
對經濟增長、就業有促進作用;有利于控制通貨膨脹
較高
降息+貶值
對總投資影響不大;阻礙出口;對消費影響不大
對經濟增長、就業有促進作用;易導致急速上升的通脹
較低
3.人民幣升值帶來的風險與作用應進行全面而客觀的評價
在“方錐體”國際經濟新格局的壓力下,盡管我國始終堅持人民幣匯率政策的獨立性,堅持應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完善為前提畢業論文怎么寫,應符合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要求而不是行政控制或者屈從于外來壓力等基本立場。但面對空前的國際壓力,對假定人民幣匯率升值后產生的經濟影響進行必要的全面而客觀的評價,提供有效的預警和調整安排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人民幣匯率升值的直接影響和最大的風險是出口受阻和國際儲備縮水核心期刊。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恢復期,出口對于保持中國經濟整體復蘇環境的穩定和推動新興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考慮到人民幣升值對進口商品價格的抑制作用、出口商品成本的抬升作用和我國的加工貿易占一半以上的貿易方式,預計10%的人民幣匯率升值對出口產業形成的總體價格上升效果約為4%,在國內供給剛性和國際需求彈性較大的市場格局下,價格上升效果將基本上由中國的出口企業承擔,企業外部經濟環境的穩定和自身利潤空間受到了明顯擠壓。如果考慮到我國出口商品和企業的結構特點,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企業受到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影響更大,以人民幣匯率升值10%進行測定,傳遞到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企業的價格上升壓力超過8%,這一壓力遠遠超過紡織品、服裝、箱包等產業4—5%的凈利潤水平。因為出口受阻,我國良好的經濟復蘇環境將遭到損害,勞動密集型企業大量的減產、停工也將明顯加劇我國的就業壓力。我國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外匯儲備,2010年3月末,這一規模達到24471億美元,其中美國國債約8700億美元,僅以美國國債作為分析基礎,人民幣對美元升值10%,外匯儲備約縮水5350億人民幣,約相當于2009年我國GDP的1.6%和財政收入的7.8%,是央行自有資本金的20倍。
但另一方面,人民幣匯率升值會在加強通貨膨脹控制,優化國內經濟結構方面提供一定的推動力量。主要國際大宗商品的進口近年來快速增加,國內產業對進口的依賴性也顯著提升,石油、鐵礦石、銅等重要的資源能源的進口占總消費的比重都達到或超過了50%,輸入性通貨膨脹已經是影響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穩定的重要因素。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升勢頭明顯,據統計,進入3月份后,世界能源價格同比上漲53.1%,金屬及礦產品價格上漲60.6%,農產品上漲18%,銅上漲99%,鋁上漲65.1%,北海布倫特原油上漲69.2%,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再次增大,而人民幣升值將直接限制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國內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預期的沖擊畢業論文怎么寫,維護經濟復蘇環境的穩定,防范“工資物價螺旋上升”風險的形成。此外,人民幣匯率升值還將在克服國內深層次經濟問題、促進國內經濟結構優化等方面提供幫助,人民幣匯率的適當、適時、適度的升值將有助于解決長期以來貿易品和非貿易品關系的失衡問題,進而調整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結構性失衡,優化產業結構;有助于解決要素收入分配失當,勞動要素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有助于解決金融業發展緩慢,并形成嚴重資產泡沫的問題;有助于解決國際價格體系的失序,特別是在資源價格改革調整中的滯步不前的問題等等。
總之,人民幣匯率問題的焦點不在于匯率水平的高與低,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運轉市場和國際經濟環境是人民幣匯率問題的關鍵所在。在危機恢復期,人民幣匯率問題更需要在保持宏觀經濟形勢穩定的前提下,以加強機制和市場建設為中心,適時、適度、適當的推動調整,并以中日歐“大三角”為主要平臺,綜合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為人民幣匯率問題的解決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
二、快速復蘇與穩定向好的中國經濟
2010年第一季度,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穩定向好,經濟復蘇進程加速,主要經濟總量指標和結構指標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和通貨膨脹預期仍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隱憂,也是宏觀調控的重點和難點,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中應加以重視和調整。
(一)總體經濟形勢持續向好,通貨膨脹預期控制難度加大
一季度,我國共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057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1.9%,連續第4個季度保持了經濟增速上升(見圖8),經濟復蘇的形勢進一步穩定,經濟呈現出較快增長的良好局面。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國民經濟結構總體保持穩定,但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的推動下,第二產業的增速明顯高于第一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513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8%,占GDP的比重下降為6.4%;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907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4.5%,占GDP的比重上升為48.5%;第三產業增加值為3636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0.2%,占GDP的比重為45.1%(見圖9)。在工業的區域結構中畢業論文怎么寫,中部地區成為增速最快的地區,達到23.1%,而東部和西部地區則分別達到18.3%和20.2%,地區結構適當優化。在輕重工業的結構上,重工業的增速為22.1%,明顯快于輕工業14.1%的水平,連續第10個月保持這一態勢,反應了后危機時期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加快。在微觀指標上,工業企業的產銷銜接狀況良好,產銷率達到97.5%,比上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工業企業利潤達到6908億元,增速達到102.6%,企業利潤水平迅速提升,主要集中在重工業領域,包括:鋼鐵行業利潤同比增長33.8倍,電力行業利潤增長15.4倍,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利潤增長9.7倍,化纖行業利潤增長8.9倍,石油開采業利潤增長2.9倍,電子行業利潤增長2.3倍,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利潤增長2.1倍,化工行業利潤增長1.1倍。值得注意的是企業應收賬款、存貨和管理費用的變化:2010年1-2月,工業企業的應收賬款達到49409億元,同比增長24.8%;存貨達到52984億元,同比增長21.5%;管理費用達到3223億元,同比增長21.5%核心期刊。上述三個指標均較2009年同期有明顯的增長,初步判斷為企業研發活動增加,主動市場開拓行動增長和中間產品產出上升相關,不會影響經濟復蘇的微觀基礎。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物價水平上漲較快,通貨膨脹預期的控制難度加大。一季度,CPI同比上升2.2%,PPI同比上漲5.2%,物價水平上漲較快。其中,城市上漲2.1%,農村上漲2.4%。在商品構成上,食品上漲5.1%,煙酒及用品上漲1.6%,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上漲2.4%畢業論文怎么寫,居住上漲2.9%;衣著下降0.9%,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下降0.9%,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下降0.1%。CPI的總體形勢不容樂觀。在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上漲9.9%的壓力下,PPI表現為快速提升,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增大,考慮到我國工業企業利潤主要向資源、能源等基礎產業集中的情況,一般制造業無力消化過多的成本上升壓力,通貨膨脹預期將向消費品領域傳遞。輸入性通脹和糧油等必需品價格的結構性快速上漲是推動物價水平提升的主因,通貨膨脹預期的控制難度顯著增加。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二)市場銷售規模平穩擴大,消費結構快速改善
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374億元,同比增長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9個百分點。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累計30571億元,同比增長18.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累計5803億元,增長15.4%。在國家政策的刺激和支持下,消費結構取得明顯改善,汽車類增長39.8%,家具類增長37.6%,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9.6%。在消費結構提升的支持下,上述產業的投資也得以擴張,并成為支撐中國經濟順利實現復蘇的重要動力。
(三)投資仍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房地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
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320億元,同比增長25.6%,比上年同期回落3.2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29793億元,增長26.4%,回落2.2個百分點;農村固定資產投資5528億元,增長21.0%,回落8.4個百分點。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9.7%,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2.4%,第三產業投資增長30.0%,產業投資結構與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基本一致。分地區看,東部地區投資增長24.4%,中部地區增長26.2%畢業論文怎么寫,西部地區增長30.0%,區域投資結構進一步改善。此外,存貨投資也出現了相應的擴大,增速高達21.5%,與固定資產投資一起成為推動經濟復蘇的首要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在房價位于歷史高位,且持續快速上漲的情況下,房地產開發投資達到6594億元,增長35.1%,比上年同期加快31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過快增長一方面抑制了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另一方面累積了大量的流動性,增大了維護宏觀經濟穩定的難度,提升了資本市場運行和金融體系穩定的風險。在房地產泡沫完全形成并破裂前,借助有利時機,通過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其進行結構性調整的安排尤為必要核心期刊。
(四)對外貿易出現逆差,外商直接投資平穩增長,國際儲備管理難度加大
一季度,進出口總額6178.5億美元,同比增長44.1%。其中,出口3161.7億美元,增長28.7%;進口3016.8億美元,增長64.6%,順差144.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479億美元;其中,3月份貿易逆差72.4億美元。根據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走勢和我國今年“拓市場、調結構、促平衡”的貿易發展戰略,我們在宏觀政策層面上要做好面對年度國際收支逆差的準備。表4是課題組根據商品價格指數的變化與進口數量需求的增長而預測的2010年3—12月的進口情況。
表4 2010年3月至年末主要進口商品規模的預測值 單位:億美元
商品名稱
大豆
原油
成品油
初級形狀塑料
鋼材
未鍛造銅及銅材
進口額
202.3
251.4
245.2
473.2
180.1
430.1
商品名稱
自動數據設備
自動數據設備零件
電視收音機無線電
集成電路
汽車
合計
進口額
294.8
242.2
75.3
1641
274.9
6573.2
我國國際儲備的增速減緩,但規模仍然龐大畢業論文怎么寫,仍居全球第一位。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總規模為24471億美元,同比增長不到1%。由于美元貶值預期強烈和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的原因,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難度明顯加大,目前應盡力做好三項工作,第一,適度調整幣種結構;第二,調整持有的美國債券期限結構;第三,適度加大對中投等主權財富投資基金的注資,以調整股權資產在整個外匯儲備中的比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五)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但勞動要素收入的比重偏低,就業形勢仍然嚴峻
一季度,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5787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8元,同比增長9.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5%。在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同比增長9.7%,轉移性收入增長13.3%,經營凈收入增長7.5%,財產性收入增長17.0%。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1814元,增長11.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2%。其中,工資性收入增長16.3%,家庭經營收入增長7.6%,財產性收入增長15.6%,轉移性收入增長13.8%。從勞動要素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來看,仍然處于低位,直接影響了消費擴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一步應著力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平,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國城鎮登記失業人口數量仍保持在900萬人以上,登記失業率約為4.3%,但就今年大學生的畢業人數和新增勞動力的規模來看,整體就業形式仍然嚴峻,調查失業率遠遠高于登記失業率的水平。我國仍應繼續堅持就業促進政策,保障就業培訓和就業指導投入,采取適當措施畢業論文怎么寫,切實完成新增900萬人就業的目標。
(六)貨幣供應量增速回落,新增信貸規模減少,結構性調控逐步增強
3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65.0萬億元,同比增長22.5%,比上年末回落5.2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22.9萬億元,增長29.9%,回落2.4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3.9萬億元,增長15.8%,加快4.0個百分點。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42.6萬億元,比年初增加2.6萬億元,同比少增2.0萬億元;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63.8萬億元,比年初增加4.0萬億元,同比少增1.6萬億元。為抑制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貨幣當局開始啟動結構性政策調控市場,包括對第二套以上住房的差別利率政策和不同比率的首付款要求等措施,目前,調控效果初步顯現核心期刊。
三、支出波動與超收壓力并存的財政環境
2010年第一季度,國家財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長,除增值稅外,其他主要稅種的增速均明顯超過同期的GDP增速,預計在全年經濟形勢穩定的情況下,我國將形成規模較大的超收壓力。在財政支出執行上,科學技術、教育、國土資源氣象等事務和商業服務業支出增長較快,支出結構與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協調度明顯提高。但在社會保障和就業、農林水事務和糧油儲備等管理事務上的支出還未有效展開,加之西南地區旱災、玉樹地震、世博會和亞運會保障等因素的存在,預計今年的財政支出的波動性大大提高。
(一)快速增長的財政收入
一季度,全國財政收入達19627.0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985.02億元,增長34%。其中,中央本級收入9928.24億元,同比增長37.6%;地方本級收入9698.83億元,同比增長30.6%。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17702.55億元,同比增長35.9%;非稅收入1924.52億元,同比增長18.9%。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達90.2%。
形成財政收入的主要稅收來源包括:國內增值稅5084.15億元,同比增長11.3%;國內消費稅1711.02億元,同比增長69.4%;營業稅2953.73億元畢業論文怎么寫,同比增長41.2%;企業所得稅2490.59億元,同比增長16.1%;個人所得稅1488.12億元,同比增長21.3%;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2476億元,同比增長56.3%;關稅482.53億元,同比增長48.9%;車輛購置稅381.6億元,同比增長60.2%。除增值稅外,其他主要稅種的收入增幅均明顯超過同期GDP的增速,預計全年稅收收入將出現較大規模的超收。
考慮到去年同期經濟下滑,財政收入大幅度減收的情況,為更好的判斷財政收入形勢,采用環比和與2008年同期情況進行比較。一季度全國財政收入,與去年第三、四季度收入平均值相比,環比增長13.8%;與2008年一季度收入相比,增長22.9%(其中中央財政收入增長13.3%),折算到兩年中年均增長10.9%(其中中央財政收入增長6.5%),是一種恢復性增長。從完成預算進度看,一季度全國財政收入完成全年預算的26.5%,略高于25%的序時進度。
在財政收入的變化趨勢上,考慮到去年財政收入“前低后高”的形勢和通貨膨脹、煙草消費稅改革等因素的影響,在宏觀經濟形勢基本穩定的情況下,今年5月份后財政收入增幅將相應回落,全年收入增幅將呈“前高后低”走勢。
(二)波動與調整中的財政支出
一季度,全國財政支出14329.9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19.04億元,增長11.9%。其中,中央本級支出2818.34億元,同比增長15.1%;地方本級支出11511.62億元,同比增長11.1%。
增長較快的項目主要是: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支出同比增加64.41億元,增長67.2%;科學技術支出同比增加143.91億元,增長66.6%;交通運輸支出同比增加263.8億元,增長52%(主要是用車輛購置稅收入安排的用于公路建設等支出增加較多);國土資源氣象等事務支出同比增加42.8億元,增長38.9%;商業服務業等事務支出同比增加39.83億元,增長38.1%;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同比增加146.75億元,增長18.8%;教育支出同比增加316.02億元,增長17.1%。
在執行中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醫療衛生支出、環境保護支出、農林水事務、糧油物資儲備等管理事務、金融監管等支出進度仍然偏慢,預期第二季度上述支出將快速增長。此外,西南地區旱災和玉樹地震的救援與災后重建,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的保障仍將是擾動支出的重要因素畢業論文怎么寫,我國財政支出的波動性大大增強。
四、“內需發展”與“低碳經濟”取向下的財政政策“傘形調控”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恢復期,我國既面臨著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也面臨著復雜的國內經濟形勢和復合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在這一階段,我們應綜合分析國內外經濟因素的內在關系,大膽創新,突破關鍵,把握重點,在后危機時期的國際經濟競爭中搶占先機。
(一)國際金融危機恢復期的經濟發展目標與宏觀調控的“傘形”框架
國際金融危機恢復期的宏觀經濟發展目標是一個復合體,既要實現經濟的穩定較快增長,還要適時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要應對通貨膨脹預期的干擾,還要防止資產價格大起大落給經濟社會穩定帶來的沖擊和損害。面對這種環境,現行的政策研究絕大部分強調要全范圍、大規模的調動政府的所有政策資源予以一一有針對性的克服和調整,但實際上,這種政策調整背后的是政府將耗費巨額的政策成本、運用繁雜而彼此干擾的政策措施、深層次的扭曲市場機制和規律才能逐步達到目標,政策的理論意義和操作效果并不突出核心期刊。為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課題組深入分析宏觀經濟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系,利用目標間的互相促進、互相抑制、互相扭結、彼此抵銷的特點,將其進行必要的簡化,即以“內需發展”和“低碳經濟”為突破口,借助市場機制、凝聚政策力量,推動國民經濟的穩定有序發展。這種宏觀調控的政策框架我們稱之“傘形調控”(見圖12)。
在圖12中,首先將現行的4個政策目標簡化為兩個政策重心,即將通貨膨脹預期控制、經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資產價格與市場管理四個目標簡化為內需發展與低碳經濟兩項關鍵“突破口”。其中內需發展強調消費升級、城市化、經濟結構調整、要素收入分配、良好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等因素,是后危機時期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模式和載體;低碳經濟強調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強調技術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市場機制創新和思想體系創新,是后危機時期我國經濟實現自我揚棄和趕超的關鍵動力和支撐點。但需要強調的是,內需發展和低碳經濟并不完全包括現行經濟發展4個目標的所有指標,與“突破口”不兼容或是存在較大差異的指標變量將在這一時期被擱置、被轉化或被調整。主要的指標調整情況如表5所示:
表5 傘形框架下的發展目標與“突破口”間的指標處置
發展目標
構成指標
指標性質
處置結果
經濟增長
投資
符合內需發展,有利于低碳經濟
政策調控的核心指標
消費
符合內需發展,有利于低碳經濟
政策調控的核心指標
出口
部分有利于低碳經濟
非核心指標,須轉化
經濟發展方式
城市化
符合內需發展,有利于低碳經濟
核心操作指標
經濟結構
符合內需發展,有利于低碳經濟
核心操作指標
要素收入分配
符合內需發展,有利于低碳經濟
核心操作指標
公共服務均等化
符合內需發展,有利于低碳經濟
核心操作指標
通貨膨脹預期
輸入性通脹
符合內需發展,有利于低碳經濟
核心操作指標
結構性通脹
部分符合內需發展
非核心指標,可擱置
貨幣性通脹
符合內需發展畢業論文怎么寫,不利于低碳經濟
核心操作指標,須調整
資產價格與市場
去泡沫化
符合內需發展,有利于低碳經濟
核心操作指標
風險可控
符合內需發展,有利于低碳經濟
核心操作指標
貨幣政策的政策資源包括利率、貨幣供應量和信貸指導等措施,總體調控原則是提高結構性調整的技術和效果。首先,在貨幣供應量上,考慮我國正處于危機恢復期,前期刺激政策進行的大規模投資仍需要后續的資金投入和實體經濟復蘇帶來的越來越多的資金需求,因此貨幣供應量的投放仍應保持適度寬松的態勢,年初規劃的相關貨幣供應計劃總體上是適當的。其次,在信貸指導上要防范兩方面的傾向并做好資金使用的有序引導,即既要防范信貸過分依賴房地產、能源、資源等少數產業,或在接受地方政府投資引導時,缺少必要的審慎和獨立性;又要防止銀行面對經濟復蘇中的局部風險而突然轉向“惜貸”。在投資的使用方向上主要應鼓勵投向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物聯網等低碳經濟產業,以推進低碳經濟的發展;或者加大對城市化、現代服務業、消費信貸等內需發展領域投入。再次,利率政策則應以支持經濟復蘇和防范資產泡沫作為調控的雙重目標。從我國房地產等資產價格的變動情況看,當前應通過加息的方式以遏制房地產價格的過快上漲,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宏觀財政、金融和產業發展風險,這個要求在當前是迫切和強烈的;而在支撐經濟復蘇的重要動力——投資方向畢業論文怎么寫,則希望利率政策保持穩定,暫緩加息進程,形成了調控中的“兩難”。在操作上,利率政策應逐步加大結構性調控的力度,對投資性住房實施較高的利率水平,而對于保障性住房則堅持市場利率的平穩;對國家引導和支持的新興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產業等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支撐產業等實行優惠或較低的市場利率,而對于已經存在嚴重產能過剩、重復投資和有害于環境保護的產業則應適用高利率,以限制其無序擴張。此外,面對調控中的“兩難”,利率政策還應積極借助財政政策和匯率政策調控的支持,通過政策間的松緊搭配消除“兩難”的阻礙和影響。
匯率政策應以構建完善的匯率形成機制為基礎,適時、適度的適應市場變化并且獨立、中性、規范的調整人民幣匯率水平,形成人民幣完整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根據表5,我們把出口指標作為須調整指標從當前經濟復蘇的核心指標中去除了,那么影響匯率政策轉向逐步擴大匯率浮動幅度,使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市場化的軌道(目前來看,這個軌道的方向是人民幣升值,下文簡稱“升值軌道”)的主要障礙是外匯儲備的風險問題。在調控中,應注重完善外匯市場,加強外匯儲備管理,包括:繼續擴大允許非金融機構入市的范圍,豐富以遠期、掉期等衍生產品為基礎的避險手段,加快銀行間外匯市場發展;逐步釋放市場需求,實行以市場供求定價;大力推動金融市場建設和金融工具創新,不斷改進外匯管理,引導企業居民提高匯率風險管理能力;繼續擴大實施“藏匯于民”的政策,適度引導和擴大資本流出,同時加大反洗錢工作的力度,特別是對國際熱錢流入我國房地產和股票市場進行必要的限制;通過界定適度儲備規模,創新富余儲備管理機制,建立外匯儲備的安全預警機制來加強對外匯儲備的管理核心期刊。此外,還應重視“升值軌道”對當前利率政策調控“兩難”的支持,即在浮動匯率制下,調整利率對國際收支產生的影響,可以通過匯率調整來進行反向平衡,從而增加利率政策的有效性。更進一步的說,我國可在加息的利率政策外搭配以適度的匯率升值手段,從而在加強輸入性通貨膨脹控制的同時畢業論文怎么寫,有序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投資適度擴張。而在具體調控方案的安排上,可考慮實施“先升值,再加息”的方案。
在圖14中,匯率政策率先進入“升值軌道”,從而導致外匯市場上人民幣的供給不足,貨幣發行量獲得了外匯市場的支撐而穩步擴張,經濟的均衡點自A點調整為B點。在過程中,經濟增長得到了有效支撐,投資獲得了額外的貨幣供給的支持,而實際利率的下行趨勢,為我國實施加息政策預留了必要的空間和緩沖帶,從而在支持內需發展和低碳經濟的同時,有效維護了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的穩定有序。
(三)“傘形調控”下的財政政策調整方案
當前,財政政策調控的總體方案是要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穩定經濟增長,特別是優化結構、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并根據經濟運行情況的發展變化,及時完善相關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把握好政策的重點、力度和節奏,增強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圖15框架性的描述了我國財政政策目前的政策運行環境和搭配方案。
根據圖15,在財政政策擴張的同時,隨著匯率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相應調整,我國經濟均衡自C點過渡到D點,國內產出明顯擴張,實際利率和實際匯率變動并不顯著,輸入性通脹得到了有效控制,投資需求獲得了財政投入的有效支撐,經濟結構調整和消費升級獲得了外緊內松的良好環境,回旋的余地大大增加,內需發展和低碳經濟的總體環境得到了優化和改善。因此,“傘形調控”下的財政政策是符合當前宏觀經濟發展、產業振興和創新要求的政策模式,其具體構成措施應包括:
1.支持“內需發展”財政政策措施
以城鎮化為方向,加大鼓勵城鎮化發展的財政投入和優惠措施安排。城鎮化對于我國內需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據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的測算,若城鎮化率提升10%,在不考慮收入水平變動和資本品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將新增消費需求4860億元和投資需求10萬億元,若以動態的方式考查畢業論文怎么寫,上述的效果將更加明顯。財政政策應加大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力度,促進小城鎮協調發展,為人口、商品和產業聚集提供良好的公共基礎設施和其他公共服務,并提供可行的稅費等優惠措施安排。
以消費升級為重點,帶動消費需求和國內投資的擴張。消費升級是指引導消費者從一般性必需品的消費轉向耐用消費品和高質量的生活必需品,在消費升級的激勵下,居民的總體消費水平上升,并帶動耐用消費品和高品質的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上升,產生了對投資的穩定性激勵,從而帶動國內投資的有序擴張。我們應堅持完善覆蓋全國城鄉的流通體系建設,堅持實施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等優惠政策,堅持家電以舊換新等耐用消費品品質提升政策,此外,還將加大對消費信貸的扶持力度,結合民族文化傳統和資金風險控制要求,鼓勵傳統金融機構進入消費信貸領域,或支持新型消費信貸型金融機構的發展。
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全面實施。我國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要顯著低于發達國家,而且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對服務經濟的要求也將不斷提高。在內需發展上,現代服務業既是國內投資的新興熱點,也是擴大國內消費的重點。根據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的統計,服務業每新增100單位的產出,將有70單位以上用于消費,而工業、農業用于消費的產出則只有40—50左右的水平。此外,金融服務、交通運輸、郵電通訊等服務產業一直是社會資本未能有效進入的領域,下一步應逐步加大開放力度,既提供新興的投資空間,又提升產業競爭和效率。財政應借助市場手段加大對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支持力度,積極推進增值稅擴圍等稅制調整,避免對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形成重復征稅或其他稅收歧視。
以要素收入分配為重點,不斷增加勞動者勞動報酬核心期刊。近年來,隨著房地產等資本品的價格快速上升,勞動者勞動報酬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出現了持續下降的情形。這種情況,既與我國按勞分配為主體的要素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要求相背離,也導致了國內有效需求不足,消費增長不快、資產泡沫增加和勞動者素質提升緩慢。當前畢業論文怎么寫,應采用積極的財稅政策手段,提高勞動報酬在要素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并加大對收入差距的調整力度,壯大社會中產階層的規模和力量,為提升消費水平和擴大新興產品的投資提供良好的環境。
加大公共產品的提供能力,促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當前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把更多財政資源用于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用于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特別是要支持解決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更有力地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切實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以控制資產價格過快上漲為重點,防范資產泡沫對宏觀經濟穩定的影響。當前,我國房地產等資產價格上升過快,既影響了房地產行業的正常發展,也導致了國內投資取向的畸形化,新興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能源產業難以得到有效的社會投資,而不斷高企的房價在消耗過多的社會資源的同時,還吹生了具有全局性風險的資產泡沫。我們應加大對房地產領域的財稅調控力度,一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滿足社會公眾的基本居住性需求;另一方面,積極研究推出以房地產保有環節為征稅對象的財產稅制度,限制交易環節的土地出讓收入,使地方財政與土地收益的關系長期化、規范化。
2.支持“低碳經濟”的財稅政策
加大對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低碳產業的支持力度。包括鼓勵市場主體進行能效投資、節能技術研發、新能源投資的財政補貼,預算撥款,稅收減免,以及貸款貼息等鼓勵措施。
積極引導低碳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抑制高碳產業發展或促使其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減低碳排放的增速和規模。如包括提高能源使用成本,鼓勵節能降耗,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能源稅、碳稅等政策措施。
作者單位:閆坤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張鵬 財政部科研所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月報》
2.海關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
3.中國人民銀行數據庫(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
4.中經網數據庫(cei.gov.cn/)
5.國家統計局數據庫(stats.gov.cn/tjsj/)
中圖分類號:J1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的飛速發展,現今的工業產品不僅僅只是基本滿足人們使用需求的具有功能性的物質載體,而是逐漸變成了滿足人們功能性、舒適性、審美性、文化傳承性等多重需求及多重含義的載體,藝術設計產品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設計者乃至使用者的喜好、思想內涵及品位。設計的藝術性和文化附加值進一步加深。藝術設計作為國際競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反映及影響著國家工業的發展水平,也反映出國家經濟、科學、文化的發展水平,更可以作為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在這種形勢下,提高藝術設計的整體水平, 對于提升國際競爭力是很有必要的。
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敢于打破常規體現某種特定的程序原則的藝術學校,該原則的理念就是研究工業時代的外在學習條件并且確定其內在的主要規律,是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包豪斯藝術設計理念主張以遵循自然和客觀的法則為前提,以理性主義為出發點,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強調設計的功能性及實用性,達到藝術與技術的統一。本文以包豪斯藝術設計理念和風格作為研究對象,對包豪斯藝術設計思想的形成、發展、意義、影響,以及包豪斯藝術設計理念和風格與我國藝術設計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標準工業化的大機器生產時代已經過去,但其對隨即而來的信息化社會仍起到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今天的藝術設計中繼承和發展20世紀藝術設計發展中的文明成果,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發達國家的工業發展引領者世界工業生產的發展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速度加快,世界經濟格局格局發生變化,發達國家的工業設計逐漸龐大起來,其工業產品占據著大部分的國際市場,中國在工業發展及國際分工中扮演的是“制造工廠”的角色,但是其自身的工業設計發展確實落后于自己的生產的,目前中國的工業生產產品很像20世紀初德國工業發展的狀態,僅僅局限在大生產當中,至于工業設計層面的例如產品的功能性、審美性都處于模仿歐美和日本的工業設計的階段,在國際中競爭力差,給人盲目模仿、價格低廉的印象,以至于造成當前中國的設計無法滿足生產水平,無法滿足人們在當今社會環境下對于產品藝術性的逐漸增長的需求的現狀。
在這樣的現實狀態下,工業設計的民族文化體現是必然趨勢,工業產品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工業設計的競爭,而工業設計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工業設計理念和風格的競爭。
20世紀初包豪斯的設計理念和實踐對德國產品品質的影響、構建和提升并使之形成世界領先的態勢,這一事實表明,對設計理念思想的發生、發展和演變規律的研究不僅是設計學科自身不斷完善的基礎,而且也影響到了整個社會經濟層面和文化層面的發展前景。包豪斯時代距現在近一個世紀之遙,然而包豪斯工業設計理念的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那么,時至今日,包豪斯工業設計理念對當今的工業設計是否有現實指導意義,在我國發展的現階段,我國的工業設計應該如何改變現狀,實現大的突破,這也是包豪斯工業設計對今后工業設計的價值所在,也是研究包豪斯理論的價值所在。
1 研究現狀
根據查找和分析后,發覺當年關于包豪斯的研究數量不小,但是多數研究多是針對包豪斯歷史的著述和包豪斯單個成員作品的藝術價值分析,或者是僅僅對包豪斯教育體系、課程設置的介紹,很少有文獻從美學專業角度分析包豪斯藝術設計理念和風格的論述,更談不上將之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聯系,從中汲取對于中國藝術設計有知道意義的理念精華。
2 研究要求
要想全面系統地研究包豪斯工業設計理念,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論述,首先是包豪斯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這就要求研究其歷史背景。其次,包豪斯藝術設計的內容及其特征是什么?這一部分我們所要了解的是不同時期,不同的代表人物的作品風格及藝術設計理念是什么,對世界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 最后,研究我們應該如何從包豪斯藝術設計你理念中吸取精華,為我所用?這就要求研究分析中國藝術設計理念的發展現狀和包豪斯藝術設計與我國的藝術設計關,包豪斯藝術設計理念對我國的藝術設計有何啟發性。
3 研究方法
(1)資料廣泛收集與重點標注:通過廣泛收集和閱讀包豪斯的相關著作,理清資料的類別,從中篩選出符合自己論文要求的信息標注,為自己的論文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2)分析研究:在對其他資料分析研究的過程中,對包豪斯藝術設計理念加深理解,提煉出對自己的理論有論證意義的思想精華。
4 研究目的
以包豪斯藝術設計理念和風格作為研究對象,對包豪斯藝術設計思想的形成、發展、意義、影響,以及包豪斯藝術設計理念和風格與我國藝術設計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探討如何結合當今的社會狀況從包豪斯藝術設計中吸收精華,為我所用。
包豪斯藝術設計理念主張以遵循自然和客觀的法則為前提,以理性主義為出發點,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強調設計的功能性及實用性,達到藝術與技術的統一。中國在當今社會狀態下,只有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融合社會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經濟學等等相關學科的精華知識與當前的社會大環境來創造產品,才能構建即符合當代藝術設計發展需要,又符合我國民族工業特點的藝術設計風格。
參考文獻
[1] 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
[2] 楊先藝.設計史.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3] 奧夫相尼柯犬,拉祖姆內依.簡明美學詞典.馮中,譯.知識出版社,1982.
[4] 弗蘭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鶴,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5] 邵大箴.西方現代美術思潮.四川美術出版社,1990.
[6] 卡梅爾·亞瑟.包豪斯.顏芳,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7] 錢竹.包豪斯——大師和學生們.陳江峰,李曉雋,譯.藝術與設計雜志社,2000.
[8] 約翰·伊頓.包豪斯基礎課程及其發展——造型與形式構成.曾雪梅,周至,譯.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
[9] 王建柱.包豪斯——現代設計教育的根源.大陸書店,1982.
[10] 許沛君.走近大師——康定斯基.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11] 梅琦.包豪斯對現代設計的影響.包裝世界,2003(4).
[12] 錢安明.包豪斯對中國設計教育影響淺談(設計在線).
[13] 阿德里安·海斯.西方工業設計300年.李宏,譯.吉林美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