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1: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景觀設計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現代景觀設計的前身是園林設計,其最基本、最實質的內容還是以園林為核心。追根溯源,園林在先,景觀在后。園林經過圃—囿—園三個階段的形態演變,到現代有了新的發展,有了規模更大的環境,包括區域的、城市的、現代的,綜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關注的景觀。
在眾多形式和風格殊異的園林設計中,中國的園林以善于表現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園林中獨辟蹊徑,對世界園林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直至今日,有增無減。歐美之園林,以剛制柔,以建筑物為中心,園林陪襯。布局亦受阿拉伯對稱和硬直邊的影響,使有機之體略顯僵化;而日本園林以禪為主干,發展至今,滲入宗教哲學色彩甚濃,園用以助靜思,多以靜觀,少為生活之用;獨中國園林可思可用,可觀可游,既可脫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損園林之神貌。
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整個世界和各民族發展的一大動力,可以說,沒有交流就沒有發展。同樣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園林風格也可以互相借鑒,但是,沒有經過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在景觀規劃中必定會產生一些沒有生命的景觀垃圾,現階段對各種園林風格的拿來主義,使得我國現代景觀設計沒有自己的特色,模仿痕跡嚴重,而通過分析發現,這些外來園林風格帶來一些副作用恰好能在中國古典園林的精粹中得到解決:
一、景觀設計的過于平面化
人們往往驚嘆于設計圖紙平面圖案的美妙絕倫,但事實上,親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觀現場,完全體會不到設計者的“獨具匠心”。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觀設計成為純粹的裝飾品,和人產生了很大的距離。然中國園林注重空間變化,講究豎向尺度,重視與人的交流與對話。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圍繞著主要景象,形成一個主次分明,景色多變的園林景觀。每種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體式的空間畫面,隨著觀賞方位和角度的改變,都會使畫面變化。通過并對景象進行詳盡的分析比較和組合,設計出幾條最佳的游覽路線。這些路線把各種最佳動態觀賞點和靜態觀賞點有機串聯在一起,使所觀賞的景象形成一幅有開合變化、虛實對比和節奏韻律的、統一的連續畫面。現代景觀設計者應該把握這其中的設計思想,在設計中把實際情況和平面圖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從一開始就能從空間的角度、與人的交流方面考慮其設計,這樣的設計才能散發出勃勃生機。
二、景觀設計過于孤立
這里的孤立是指設計的東西沒有與周圍的環境和本身的地理條件聯系起來。現在的一些建設者常用的方法:先整出一大片平地,然后把景觀安排在視線最好,自己認為最滿意的位置上,原有的天然石塊被推土機埋葬了,原有的涓涓細流泉水都填平了,水進入了地下管道,肥沃的表土連著野花都用洗過的砂礫覆蓋,引來一些外來的樹木花草代替了原有的植物景觀……,這樣的“人造的天堂”。實際上是破壞了自然面貌,造成與四周極不協調的“風景污點”。中國園林卻崇尚“自然”。從老莊思想到以表現自然美為主旨的山水詩、山水畫和山水園林的出現、發展,都貫穿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哲學觀念。這個觀念深刻影響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創作,強調“法天貴真”、“天趣自然”,反對成法和違背自然的人工雕鑿。計成在《園冶》中論及疊山時,提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也是把“自然”作為園林景象創作的原則和藝術標準。
景觀建設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億萬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協調,利用起來既省工力又有豐富的自然情趣。景觀設計師在設計規劃中要借鑒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向自然風景學習。自然界創造的風景,在宏觀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質構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賴關系,了解它的形態表現。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進一步紀錄自然風景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過程。如果是準備利用開發的自然風景,還要進一步詳細調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屬性來決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調查就武斷的決定,它的利用就會遭到失敗。
2.要遠近結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時可以容納人為的設施,其中包括各種人文構景。在時間上要遠近結合,為考慮將來的發展應留有余地。比如在道路景觀設計中,如果設計者沒有調查清楚地塊的性質,將要拍賣出去的地塊當作永久地塊進行系統的高造價設計,而不是以臨時綠化代替,那么無疑造成了人力和財力上的浪費。在空間上也要遠近結合,因為任何一個人文構景既用來觀賞風景,又被遠處的游人觀賞,這也正是中國園林中所說的“借景”的藝術手法。“得景無拘遠近”,“嘉則收之,俗則屏之”。借景借得巧妙,就能形成美麗的畫面。
三、景觀設計內容與思想的蒼白
這一點有兩層意思:一是設計者本身為建景觀而景觀,根本就沒有想到能結合文化來做點文章;另一是設計者在設計前了解了很多歷史文化的東西,在設計說明中也很好的把這些運用進去,并給了它一個響亮的主題,但在最終施工結束后,人們根本不能感受到一點文化的氣息,甚至與設計意圖大相徑庭。換句話說,就是不能把實際的設計與設計思想融為一體。我們自己在學習西方園林的過程中把它的本質和精神丟掉了,只是模仿了一點形式,沒有文化底蘊的設計未免顯得單薄沒有生命力,而且也不利于整個城市,整個社會的發展。而這一點在中國園林中又被詮釋的淋漓盡致。
中國園林區別于世界上其他園林體系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不以創造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具體園林形象為最終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現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謂意境。意境,實質上是園主所向往的,從中寄托著情感、觀念和哲理的一種理想審美境界。它通過園主對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煉,賦予景象以某種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導和深化,使觀賞者(包括園主本人在內)在游覽觀賞這些具體的景象時,觸景生情,產生共鳴,激發聯想,對眼前景象進行不斷的補充與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蘊藏的情感、觀念,甚至直覺體驗到某種人生哲理,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一種超脫與自由,享受到審美的愉悅。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不可能像古人一般整日賞花飲酒,閑情雅致,也不會產生那么多豐富的情感。但作為社會整體的一員,必定時刻與周圍的一切產生聯系。好的設計能洞察人的情感,體會文化與哲理的審美,其必將與社會單體產生更多的共鳴。
綜上所述,中國園林仍然具有的強大的生命力,并應該在現代景觀規劃中得到新的補充和發展。可以相信,一門新的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景觀設計學將在社會主義現代景觀建設的發展中逐漸充實、完善和成熟。
參考文獻
[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因此,公路的建設應綜合考慮其功能性要求、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司乘人員的心理,通過合理的環境景觀設計,把公路建設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程度,并綜合環保、美化、歷史人文等因素,使公路成為自然景觀的新亮點,實現公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二、公路建設與景觀
公路作為一種帶狀的工程構造物,它的區域跨度大,沿線的景觀也不斷變化,總的來說,公路景觀包括沿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大部分。自然景觀,是指自然界天然形成的環境的總體外觀,如高山、平原、河海、沼澤等;人文景觀,是指人類通過改造自然創造出來的景物,如城市、村落、雕塑、水利電力設施等等,而公路本身也是一種人文景觀。
公路建設,必然會對原有的自然景觀造成一定的破壞,公路工程對環境的主要影響因素有:自然風景破壞、占用土地、拆遷建筑物、森林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噪聲、水質、澇漬等。據調查,即便在氣候溫和的亞熱帶地區,在公路路域環境條件下,被破壞的環境經自然恢復演替到草、灌叢植物群落至少需要20年,而公路建設對自然風景的破壞則往往是不可恢復的。
但是,通過合理的景觀設計,我們可以將公路建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盡量減少,同時在公路建成后,形成新的外觀優美,行車安全舒適的公路景觀。
三、公路景觀設計的原則
高等級公路是功能性很強的基礎設施,但具體的公路項目,又有其偏重的性質,如可分為國道主干線、地方公路、城市快速干道、城鄉連接線、旅游景區公路等等。公路景觀設計必須在滿足道路的交通功能的前提下,根據其特定的性質和目的,結合道路沿線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生態環境等自然因素和區域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人文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主要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因地制宜,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盡量結合原有地形地貌,避免大填大挖,使公路與周圍環境相融合,避免割斷生態環境空間或視覺景觀空間。
2.考慮司乘人員的交通心理要求和視覺效果要求。
安全舒適是公路景觀設計的重要目的,因此,在景觀設計時要充分考慮視覺空間大小、安全設施的色彩及大小、道路感覺的多樣性、視覺導向和視覺連續性等交通心理因素。另外,司乘人員是在高速行駛的汽車上感覺公路景觀的,尤其司機的注視點遠,視野狹小,因此要求沿途的景觀必須大尺度、大色調、流線型,同時比例協調。
3、風格鮮明,統一中變化。
公路一般穿越不同區域,因此,充分地結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點,才能創造出風格鮮明的道路景觀。另外,在設計上應將中央分隔帶、路堤路塹邊坡、互通立交、服務區、收費站等公路設施作為一個整體通盤考慮,確定統一的主題。同時,又根據其功能和服務對象在設景的風格、造型、色彩規模等方面有所變化,使沿途景觀富有節奏韻律,有基調有,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達統一,使司機和乘客處于一個良好的行車環境中,從而產生愉悅的心理,消除疲勞,保證安全。
四、公路景觀設計的內容
公路景觀設計是在公路技術設計的基礎上開展的,因此公路景觀設計的內容也和公路的各項設施緊密關聯,主要包括了下述幾個方面:
1.公路線形設計的美學要求
公路線型美是公路景觀的基礎。在選擇路線方案時,通過仔細的踏勘,調查每個路線方案的沿線地形地物、風景特點,確定一些風景控制目標(如名勝古跡、險峰奇石、優美的海邊風景、百轉千徊的溪流等),同時確定一些須回避的特征目標,如森林保護區、農田保護區等,然后反復比較線位,充分利用這些風景資源,使沿線視野景觀多樣化,使公路巧妙地融入自然風景中。
公路平面線形應以曲線為主體,以更好地適應地形,另外,長直線路段也容易導致司機注意力分散而引發交通事故,縱面線形應盡量避免高填深挖,而嚴重破壞自然環境,最后確定的立體線形應盡量適應地形,與周圍的景觀相協調,總體線形應是連續、順暢、可以預知的。
在完成線形設計后,利用CAD系統、地理信息等手段,采用圖形疊置法將公路環境景觀逐段顯示與評價,并進一步修正,以獲得最佳的路線設計方案。
2.結構物景觀造型
公路結構物主要是橋梁、涵洞、立交、跨線橋、支擋結構物等。結構物是公路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設計上,我們不僅要考慮其技術經濟的合理性,還要有新穎、優美的外觀,還要配合所在路線的其它結構物的造型,以及和該地區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相互呼應。景區中的公路結構物如過于呆板生硬,往往大煞風景,而一些成功的橋梁,如南京長江大橋,廈門海滄大橋、東莞虎門大橋等,以其特殊的歷史意義、雄偉的氣勢、優美的造型,其自身已成為一道極其美麗的風景。
3.路基路面的景觀設計
通過合理地采用路基立面和斷面造型,在必要的路段采用分離式路基,在良好的線形設計基礎上,使公路結構更好地與自然地形、現有地帶的地貌相適應,與綠化相適應。
路面對于司乘人員來說,是占據視野的重要景觀要素,除了要保證路面主車道與路肩的合理比例外,還可以采用不同顏色的路面材料來分別修筑路肩、行車道和分隔帶,既加強了公路的修飾性,又提供了良好的視覺誘導。
4.中央分隔帶的綠化
中央分隔帶綠化的重要目的是遮光防眩、引導視線;以利于車輛的安全通行,因此其高度和寬度必須滿足現行規范的要求。對防眩樹種的選擇是:
低矮(1.5m左右)、緩生、抗逆性強。間距總的原則是以車燈的擴散角、人的動視覺和行車速度三者的函數關系計算而得,單行間距一般以2—3m為宜。
地表綠化部分以鋪草坪和植地被植物為主,可通過選擇不同葉色、花期的地被植物,并分段設置,使中央分隔帶的色彩有所變化,增強美化效果。
5.兩側綠化帶的綠化
通過設置公路兩側綠化帶、使公路沿線形成一條綠色長廊,是景觀環境再造、防塵隔聲、協調公路與周圍環境關系的有效手段。如綠化帶占地較寬,可以設置多行、多樹種、喬灌結合、色彩多樣的花木,形成壯觀絢麗的綠化帶。但一般在綠化帶用地有限的情況下,以單行栽植,落葉和常青(喬木)間隔(5~lOm)為佳,樹種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確定。這樣既不會因間隔太密造成視覺屏障而影響觀光,又可四季見綠,同時還能防止因樹種單一而易受病蟲侵染。
設置兩側綠化帶時,應注意在彎道內側及路口附近保證通視條件,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
6.邊坡及垂直綠化
邊坡綠化具有很好的護坡功能,對穩定路基、防止沖刷、保持水土具有直接作用。邊坡綠化要求覆蓋率高,青綠期長,但由于邊坡坡面土質為路基填筑用土,或路塹開挖后暴露的土體,土質不宜于種植,且備灌溉條件差,養護難度高,因此要求做好草種選擇、種植方式、前期養護等工作。根據公路邊坡綠化的實踐情況,在草種選擇方面,以本地適于綠化的野生草為宜,既容易成活又成本低廉,根系深的草種優于根系淺的草種。在種植方式上,條播優于撒播,種草優于栽草,秋播優于春播。另外,近年來了引進的濕式噴播和客土噴播技術,能更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和成活率,且能適宜公路邊坡土質貧瘠的特點,還能完成高陡邊坡的施工作業。垂直綠化部位主要有漿砌護坡、擋墻等,可通過在其下栽攀援植物如爬山虎、凌宵等,或在其頂部栽植垂枝藤本植物,以遮蔽構造物,減少構造物的壓迫感和粗糙感,起到美化路容的作用。
7、互通立交、服務區,收費站的景觀設計。
Abstract:Weshouldfocusonenvironmentalandlandscapebenefitaswellas“itsshortdistance,highspeed,muchspace”duringtheconstructionofhighway;Theauthoranalysissystematicallyhighwaystructureoflandscapespaceandlandscapeelements,pointsouthowtoplanlandscapeanddesignlandscapeshape,landscapecolor,greenspacelandscape.inordertogetpropermethodsoflandscapedesign.
Keywords:highway;landscapespace;landscapeelement;landscapedesign
1.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意義
高等級公路的建設促進了沿線地區物資、信息交流,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改善了沿線居民的生活質量,為我國經濟的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1988年實現零的突破到2003年底,我國高速公路已通車里程達29745公里,躍居世界第二位,高速公路遍布中華大地。然而高速公路在我國是新鮮事物,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優先考慮的是高速公路的基本功能要求,即道路線型的“平、直、緩”以達到“短距離、高速度、大流量”的目的,而忽視了其環保效應和景觀效應。高速公路的興建是一個系統工程,它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并影響天然的植被、地形、水系等,特別是在公路營運期間車輛排放的尾氣、揚塵、廢水以及產生的噪聲、振動,將會給生態環境帶來長期的不利影響,這一點已逐步被主管部門、建設部門和設計單位意識到,為此建立了高速公路環境影響評價體系,開展環保設計,采取相應的環保措施,使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得到有效的控制。
高速公路的建設,除了進行功能、環保設計外,還應進行景觀設計。所謂景觀,是指人類(景觀主體)所感受到的給人帶來視覺享受和情感上認同的物質形態及空間氛圍的綜合構成體。而高速公路為了達到“高速”目的,建設中往往“逢山劈山、遇水架橋、過村拆房”,成為附著在大地上的一條超長的“黑色拉練”,導致巖石,水系紊亂,森林減少;有的村落一分為二,改變了原有的自然形態;施工中的取土和棄土缺少統一規劃和管理,亂挖亂堆;甚至有的地質景觀和文物古跡也難逃厄運,破壞了高速公路沿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景,與原始的大地景觀極不相融。高速公路的興建不僅要給人類帶來物質文明,而且應該帶來精神文明,使其成為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經濟特色和精神風貌的長廊。因此,高速公路必須結合原始的大地景觀進行景觀設計,營造良好的視覺形象,使乘客有“人在車中坐,車在畫中行”的良好情感,帶來一種審美愉悅,使其成為匍匐在大地上的一條綠色長龍。
2.高速公路景觀的空間層次
高速公路景觀空間主要由景觀廊道和景觀節點組成,與城市街景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均為帶狀空間,但又不同于城市街景的功能和特征。城市街景人工性、圍合性強,視域有限,而高速公路景觀空間自然性強,圍合性弱,視域寬廣,同時要求有很強的導向性。
2.1景觀廊道。景觀廊道是高速公路景觀空間的主體,它由三個空間層次組成,第一層次為道路空間,其環境生態組成要素有行車道、路肩、隔離帶、防護欄、隔音屏、指示牌、天橋及橋身廣告、路基邊坡和行使的車輛;第二空間層次為道路兩側的帶狀綠化空間,其環境生態組成要素有喬木、灌木等樹木及花草等地被植物、道路兩側的山體護坡、廣告等,其寬度一般10-15米;第三空間層次為高速公路兩側的視域空間,其環境生態組成要素有田野、村莊、山體、水體和勞作的人們及各種動植物。第一空間層次包容在第二空間層次中,第二空間層又包容在第三空間層次中,共同營造景觀廊道,構筑新的大地景觀。
2.2景觀節點。高速公路景觀節點包括三種類型:第一種為高速公路的進出站口,是高速公路整體景觀空間序列的起點和終點,是進入一個城市或地區的門戶,其景觀環境決定著人們感受一座城市或地區的第一印象,它的環境生態組成要素有收費亭、防撞設施、廣告牌、車輛、工作人員、其它服務性建筑及小品等;第二種為高速公路服務區,按照高速公路適當的里程并結合兩側的地形地貌來設置,其環境生態組成要素有停車場、加油站、維修站、廁所、車輛、司乘人員、服務人員、綠化、廣告、小品建筑及住宿、餐飲、購物的主體建筑等;第三種為互通區,它是由道匝及橫跨的橋梁和涵洞圍合而成的內向型空間,其環境生態組成要素與景觀廊道的道路空間層次生態組成要素相同。
3.高速公路的景觀元素
3.1山體。山體類似于城市中的建筑,是空間的垂直界面,對分隔空間、豐富空間層次發揮著重要作用。高速公路兩側沒有山體,其空間層次單一而缺少變化,如湖北宜黃高速公路武漢至荊州段穿過江漢平原,雖然視野開闊,但景觀單一,知其一而知其二,容易使人困乏。同時山體作為景觀元素又優于生硬的城市建筑,其自然和諧、優美酣暢的曲線加上山體上的奇峰異石、綠樹蔥蘢,給人帶來賞心悅目的感受,是在城市當中享受不到的大自然的美。
3.2水系。水系和山體一樣,既是大地景觀的重要組成要素,也是高速公路的景觀元素。水系或曲折或開張,富有動感。有的高速公路跨過水系,形成水系和高速公路的節點,把人的視線切換到另一景觀空間。高速公路沿線山水交融,湖光山色,婉若一幅美麗的圖畫。
3.3綠化。綠化是大地的肌膚,綠色是大地景觀的主色調,在高速公路景觀空間中,綠化景觀包含行車道中間的隔離帶、兩側的綠化帶和相鄰大地空間上的森林植被、農作物等三個層次。特別是隔離帶和兩側的綠化帶,經過有規律的種植、養護,成為重要的人工景觀元素。
3.4橋涵。橋涵是高速公路兩側居民及動物的生命通道,是高速公路空間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橋涵在滿足流通功能要求的同時,應結合結構技術和地方文化特色,加強造型設計和色彩設計,使其成為高速公路景觀元素。
3.5邊坡。高速公路在興建過程中,難免開山填土,形成了山體的邊坡和路基的邊坡。為了避免山體滑坡和路基崩塌,需將邊坡上的巖石和土壤進行加固。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誕生及邊坡的垂直高度不同,邊坡的加固方法有多種多樣,常見方法有塊料護岸、輪胎固土、混凝土漿錨噴等,不同的加固方法其構造形式也不相同。邊坡是高速公路空間的垂直界面,是人們的視線不可回避的地方,也是形成該道路印象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不管是那一種形式,在滿足加固要求的同時,應將其進行景觀化設計,如京珠高速湖北段兩側的邊坡有的采取巖石或混凝土預制塊等塊料護岸,有的采用混凝土漿錨噴,在其表層都進行了景觀化處理,塊料護岸通過塊料有規律的排列形成豐富的肌理,并在其表層雕上具有楚文化的圖案,混凝土漿錨噴的邊坡在其表層繪上色彩明快的卡通畫,使其具有較強的觀賞性。
3.6建筑。高速公路景觀空間的建筑包括高速公路兩側的民居或其他建筑、服務區建筑、進出站口建筑等。高速公路在線形設計時不可避免的要穿過一些村落,破壞了原有的自然形態,對自然景觀帶來了負面影響,而高速公路兩側的民居是展示當地經濟狀況、歷史文化、精神風貌的窗口,代表了一個地方的形象,無論高速公路和地方都有必要將其景觀化處理。但民居產權歸屬各異,是高速公路建設中最難協調的問題。高速公路建設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應在加強對兩側民居建設管理的同時,給予適當的經濟扶持,統一設計,統一改造或興建,使其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服務區建筑是司乘人員可以親密接觸的建筑,設計時應充分結合現有地形地貌,在完成基本功能的同時注重造型的奇特性和色彩的刺激性,使其既發揮商業效應,又豐富道路景觀。目前高速公路服務區建筑多為“歐陸”風格,主色調一般為紅色,具有一定的觀賞效果,但過于重復反而喪失了特色,因此應進一步加強個性化設計。出入口處服務性建筑位于城市和高速公路的過渡空間中,一般納入城市的總體規劃設計之中,而收費亭的設計以安全、簡潔明快為主,以免分散駕駛員的注意力,但其構圖和材質應以新穎,具有時代特色為旨,使其成為道路一景。
3.7防護及引導設施。該元素位于廊道空間的第一空間層次內,離司乘人員最近,重復頻率最高。主要有高速公路兩側的防撞欄、隔離墩、隔音屏、里程牌、安全指示牌、安全線、反光板(器)等,其有規律的重復、特有的形狀和色彩構成了高速公路特有的景觀,使人從中得到了快速、高效的體驗。
3.8其他景觀元素。包含高速公路兩側的雕塑、壁畫、浮雕、廣告等,壁畫和浮雕一般附著在邊坡上,前面已經闡述。雕塑是最直觀的形體語言,她凝聚了當地的歷史文化、產業特色、民族風情等,同時具有較強的藝術性、觀賞性,提升了高速公路的品質,使其成為文化長廊。如京珠高速湖北段是湖北境內的第一條景觀高速公路,在其節點空間上設置了具有不同象征意義的雕塑,令司乘人員回味無窮。高速公路廣告是時代的產物,其形式主要有高速公路兩側的廣告和橋身附著廣告,廣告豐富的色彩和構圖及具有趣味性的廣告詞形成了高速公路的另一道風景線,展現了當地的經濟特色。
4.高速公路的景觀設計
高速公路景觀設計就是在完成“高速”功能的前提下,利用上述道紛槌梢丶爸芪У牡匚鎩⒌孛駁?ahref="/lixue/">自然要素和本地域的人文要素等景觀元素,按照一定的尺度、比例、線形、形態、色彩、質地、韻律、節奏等基本法則進行構圖,創造良好的視覺形象和生態環境,給人帶來一種審美愉悅和良好的情感反響。
4.1高速公路景觀規劃設計
4.1.1借景。高速公路線形設計時,在滿足“平、直、緩”的同時,應避開風景名勝區和其它歷史古跡,以保護現有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生態環境,同時合理借用這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將其引入到高速公路景觀空間中來,或將高速公路的節點延伸到景區當中,如寧杭高速公路宜興太湖服務區設計時借用太湖風景,主體建筑遠離公路,依湖而建,變成了寧靜的觀賞太湖秀麗景色的好去處;南京東蘆山服務區借用山勢建在山腰之間,司乘人員可盡情享受登高遠望的愜意,把山水美景盡收眼底,消除旅途的疲勞。并在建設中和地方政府協調,將道路紅線以外的山體和農田納入整體規劃,將其借入到道路景觀中來,如寧杭生態大道沿線500米范圍內的采石場都全部關停,并進行了封山育林,全面對荒山禿嶺、采石塘口進行綠化美化、恢復植被。同時,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面積種植經濟林帶和發展生態觀光農業,使其兩側形成了一幅綿延的畫卷。
4.1.1形成有序的景觀序列。高速公路線形選定后,根據兩側的地形、地貌、地質、水文等條件和服務區設置要求(一般50公里設置一個)合理地設計景觀節點,形成有序的景觀序列。其景觀序列形式為起景(入口)——廊道——節點(服務區、小型互通)——廊道——(大型互通或風景名勝區)——廊道——結局(出口),具有較強的節奏感,各個節點形似鑲嵌在景觀廊道上的珍珠,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4.2高速公路景觀形態設計
4.2.1沿路帶狀景觀。廊道空間上人們是在快速移動中感受物體,瞬間一逝而過,根據人的視覺感受活動特征,只有這種物體不斷重復,才能給人產生印象。因此,廊道空間景觀通過其景觀元素(綠化、防護欄、反光器等)有規律的重復形成帶狀景觀形態,產生較強的封閉性和導向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韻律感。
4.2.2節點景觀斑塊。互通節點是公路景觀設計中場地最大、立地條件最好、景觀設置可塑性最強的部位,其景觀形態為斑塊。骨架部分由直線和流線道路圍合而成,直線是交叉干道的主線形,一般位于立交的底部,流線是兩條或多條分流路線的連接道路,具有與其它干道相適應的立體特點。此處車速減緩,相對廊道來說感受時間增長,且可以居高臨下,其景觀構圖可以草坪、小灌木、大灌木等元素為主,其圖案有完全模紋式、模紋式和自然式的結合式、自然式等,具有較強的藝術性。
4.2.3景觀元素形態設計。高速公路路面的引導、隔離、防護設施具有較強的安全性要求,其形態、尺寸有嚴格的控制標準,而兩側的雕塑、壁畫、浮雕等有較大的自由創作空間。壁畫一般附著在兩側的邊坡上,并且提供快速前進的乘客觀賞,其圖案應用夸張的手法,擴大尺度并沿前進方向伸展。雕塑一般設置在節點空間,不可能象其它元素不斷重復,要使其能給司乘人員留下深刻印象,必須有較大的體量,其高度在15—20米之間,并用抽象的體塊進行構圖,不宜精雕細琢。
4.3高速公路景觀色彩設計
高速公路景觀不同于城市景觀,其組成要素和界面以自然因素為主,人工因素為輔,是大地景觀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除了路面的黑色外,其它色調以綠色為主,如路面上的里程牌、指示牌、防護欄等均為綠色,與大自然色彩統一協調。但為了豐富道路景觀,消除司乘人員的疲勞,可以點綴其它色彩。如服務區建筑、雕塑敷上紅色后,“萬綠叢中一點紅”,活躍了景觀氣氛。橫跨路面的橋涵也可以敷上與綠色協調的冷色調,如蛋清色、淺灰色等。邊坡上的壁畫因為色塊面積大更是滿目畫卷、洋洋大觀,給司乘人員帶來視覺享受,提升道路形象。
4.4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設計
產品設計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它是時代經濟、技術和文化的內在反映。作為經濟提供物的基石——產品的屬性也隨著經濟形態的變化而變化,相對于產品經濟、商品經濟、服務經濟和體驗經濟,它的屬性也由自然的向標準化再向定制化以及人性化發展。以消費經驗為設計核心的體驗設計是體驗經濟理論與商品市場戰略結合的產物。體驗設計的理論逐漸成為現代企業開發產品的重要依據。比如:耐克公司、迪斯尼主題樂園、主題性餐廳等。總之,體驗經濟、體驗設計目前在世界上處于發展階段,本文將以體驗經濟、體驗設計以及體驗為基點,對體驗經濟時代下的產品設計特征作深入剖析,在新經濟領域中,對于中國的制造業和設計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體驗經濟與體驗設計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曾談到這樣一個現象:有一次,他在東南亞一帶旅行,途中他看見人們排著長隊進入小木屋體驗真“冰”的感受。于是他預言,未來的經濟可能轉型為體驗經濟。
那么什么是體驗經濟呢?正如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爾摩在《體驗經濟》一文中所言,體驗本身代表一種已經存在的,先前并沒有被清楚表達出來的經濟產出類型。是自20世紀90年代繼服務性經濟之后的又一全新經濟發展階段,它是一種開放式互動經濟形式,主要強調商業活動給消費者帶來獨特的審美體驗,其靈魂和核心是主題體驗設計。
那么什么又是體驗設計呢?謝佐夫在《體驗設計》中對其定義為:它是將消費者的參與融入設計中,是企業把服務作為“舞臺”,產品作為“道具”,環境作為“布景”,使消費者在商業活動過程中感受到美好的體驗過程。諸如“我去過那里,我做過那個”成為時尚的流行語。
3、體驗
體驗這個概念來自心理學,但是,體驗的含義遠遠超過了心理學范圍。《莊子·天地》中有一個故事,子貢經過漢水南岸,看見一個老翁正在抱甕汲水澆地,問他為何不用桔槔,用力少而見效多。而老翁答道:有了機械之類的東西必定會出現機巧之類的事,有了機巧之類的事必定會出現機變之類的心思。由此呈現出中國古人樸素的體驗意識,習慣于對自身的體悟,工作不僅僅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更是體驗個人存在的“劇場”。
“體驗事實上是當一個人達到情緒、體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時,他意識中產生的美好感覺。”(派恩語)它是主體對客體的刺激產生的內在反映。主體并不是憑空臆造體驗,而是需要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之下所體現,它具有很大的個體性、主觀性,因而具有不確定性。一方面,對于同一客體,不同主體會產生體驗的差異性。體驗是以每個人的個性化的方式參與其中的事件,任何一種體驗其實都是某個人本身心智狀態與那些籌劃時間之間互動作用的結果。另一方面,同一主體對同一客體在不同時間、地點也會產生不同的體驗情感,同一客體在不同時間、地點會產生相應的視知覺、情緒、思維、關聯、行動等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必然影響體驗活動。
作為“道具”的產品在設計中主體對客體的體驗層次表現為:首先是在消費體驗識別和設計編碼階段,一方面,是設計師主體對消費者客體的體驗識別。“瞽者無以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乎鐘鼓之聲”,必須針對消費客體的特性與需求作充分、準確的體驗識別。另一方面,設計師對物的屬性的體驗識別,這是定位產品的功能與形式的基礎。我國書畫家對于制硯的石材天然品性的揣摩,比如講究端石的細膩,魯石的嫩潤等,無不包含著對宇宙萬物中生命之氣的仰慕和感性把握。其次是,在設計解碼和體驗市場化過程中,消費者主體對于產品客體的解碼和體驗。
正如偉大鋼琴家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所言:“掌握精湛鋼琴演奏技巧的秘訣是——不要碰到旁邊的琴鍵。”同理,完美的產品設計同樣來源于主體對客體的準確體驗。
4、作為“道具”的產品設計特征
(1)、游戲化、娛樂性。
德國思想家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有個著名論斷:“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時,他才完全是人。”在體驗經濟時代,產品的娛樂性、游戲化正是人們本性回歸的體現,是人們日益追求一種休閑的、愉悅的生活方式。娛樂不僅是一種最古老的體驗之一,而且在當今是一種更高級的、最普遍的體驗。首先是隨著電子、信息、網絡科技的發展,電子游戲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2001年日本經濟大約20%由電子游戲產生,該產業在韓國的產值達200億美元。其次是在卡通文化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成為龐大的消費群體,由于社會、經濟的急劇變化,設計風格和觀念也發生著迅速的變化,一種娛樂性的、游戲化的、不確定的設計風格日益影響著產品設計。最后是伴隨科技的發展,自動控制技術使消費者與產品使用之間憑借的是遙控技術。產品由三維實體到平面圖像,屏幕化、圖像化顯示了娛樂、游戲傾向。總之,在體驗經濟時代,娛樂性、游戲化是產品的普遍特征。
(2)、人性化、互動參與性。
體驗經濟本身是一種開放式、互動性的經濟,體驗設計的終極目標之一便是人的自主性。產品作為道具,應該給予消費者更互動、更獨特的體驗,以獲取充分的人性化的體驗價值。工業化初期,人們關注產品的物理功能,引發了后來的“手工藝運動”、“新藝術運動”,初次涉及人性化理念。現代主義設計才正式提出“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但標準化的生產模式更本不存在創造或發明一個人自己的個性問題,而是一個順應或選擇一個市場所提供的原型性的個性的問題。只有在服務經濟、體驗經濟時代下,人們的需求才是高度的人性化,甚至是單獨的、純個人性的精神層面。
在體驗經濟時代,產品的人性化、互動參與性表現為:一是在設計、生產過程中的大規模定制。人們的消費需求已由低層次的物理功能需求轉向高層次的精神功能需求,產品的差異性、人性化成為人們選購產品的價值取向。大規模定制有效地滿足了顧客的特殊需求,提供了優質價廉、充滿人性的產品。三維摸擬技術為大規模定制提供了基礎,位于美國加州的視算科技公司的“虛擬實境中心”能夠隨時處理信息、三維空間立體模擬產品,工程師與顧客在其中可以無止境地嘗試、試驗產品設計。二是在使用過程中的DIY(doityourself)。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個性購買模塊化的產品部件,按自己的需要組合。撇開個人電腦的組裝不說,2000年,伊萊克斯特設插式可換門板,并配有多種材質和顏色的擱架,使冰箱的面板、內部配件均可按照消費者的意愿更換。當然在使用過程中最高層面上的參與、互動來源于人與產品的情感交流。
(3)、非物質化、虛無性。
《理由》雜志編輯威吉利亞-波斯特爾指出:“實際上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不確定的經濟系統中,大量的財富不以實物的形式而存在。”在體驗經濟時代,體驗無論是作為一種產品、還是服務以及經濟提供物,數字化、信息化、服務化、體驗化的非物質特征是其重要屬性。
產品的非物質現象呈現出以下幾個層面:一是從超薄到微型再到隱型。美國利用光刻技術制造的齒輪、連桿組件的寬度不超過100微米。同時微型化技術帶來設計觀念的變化,“形式追隨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二是從三維到平面。伴隨科技的發展,自動控制技術使消費者與產品使用之間憑借的是遙控、網絡信息技術。消費者是利用自身與屏幕圖像的對話來體驗產品。在產品設計中的平面化因素的強化,使它向非物質化狀態漸近。
正如馬克-第亞尼所說:以電腦為中心的生活開辟了一條新的地平線。人類社會正處在由高度發達物質社會向非物質社會過渡,形式的非物質化,功能的超級化,逐漸使設計脫離的物質層面,向純精神的東西靠近。
(4)、情感化、純精神性。
在體驗經濟時代,設計越來越追求“一種無目的性的、不可預料的和無法準確測定的抒情價值”(馬克-第亞尼語),大量設計的是“種種能引起詩意反應的物品”。消費者是根據感性和意向來選擇商品,社會已進入文化和精神的消費時代,根據馬斯洛的層級需求理論,體驗設計將傳統設計對人的
體驗是認知內化的催化劑,它起著將主題的已有經驗與新知銜接、貫通,并幫助主體完成認識升華的作用,它引導主體從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產生感悟人的三個情感體驗階段。一是物境狀態。重視對顧客的感官刺激,加強產品的感知化。一種體驗越是充滿感覺就越是值得記憶和回憶,為使產品更具有體驗價值,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增加某些感官要素,增強顧客與產品相互交流的感覺。因此,設計者必須從視覺、觸覺、味覺、聽覺和嗅覺等方面進行細致的分析,突出產品的感官特征,使其容易被感知,創造良好的情感體驗。例如,在聽覺方面,對汽車開、關門聲音的體驗設計,在視覺方面,顯示器由超平到純平再到等離子等等。二是情境狀態。
一方面是人對產品的關愛情境,另一方面是產品對人、社會以及自然的關愛情境。物品具有自身的靈魂,它的價值符號是擁有者身份、地位以及權利的象征。人與產品之間必然會形成互動的關愛情境。在產品設計系統中,我們來體會LG企業給予消費者意外驚喜,其售后服務中,企業隨時電話關注對你的服務質量。給消費者一分獨特的消費體驗,企業就是從小處深深地感化著顧客,吸引著顧客。三是更高層次的意境狀態。中國畫講究“意在筆先”,在體驗經濟時代,應追求“意在設計先”,設計具有強烈吸引力的良好主題,尋求和諧的道具、布景,創造感人肺腑的劇場,產出豐富的、獨特的體驗價值。
5、結論
產品設計是時代經濟、技術和文化的內在反映,而在體驗經濟時代,企業必須以服務為“舞臺”,產品為“道具”,環境為“布景”,創造一種具有強烈吸引力的、令人深思的獨特體驗價值,它必然導致設計文化的變革。在當下深入研究體驗經濟的思想、體驗設計及其產品設計特征,促進中外設計交互作用,迎接“中國設計”時代的召喚,是設計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一、概念
現在,終于是語境取代原來的物理設計的時代了,原因就在于商業模式的語境建構,使得商業設計具有時尚審美特征,以及工藝流程體系,它是工業化的創意語境所在,因此,商業設計中的語境類型表現得更為具體、直觀。這其中,商業文化語境作為設計過程的一個大語境,對設計符號的選用及設計符號系統的表現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商業設計中的商業文化語境顯然是構成設計的物理、審美、心理和社會環境,或者說是一種世俗的再現。要實現商業設計的世俗再現,必須將其根植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沿襲中積淀而成的,它是一個民族的道德風尚、倫理習俗、文化教育、價值取向的結合體,決定著受眾的思維方式、接受心理,影響著受眾對廣告的意義解讀。只有在我們所屬的文化里,世俗的杓樸錁懲腹桃滴幕幕恚頤遣拍莧鮮墩饈瀾緄氖浪椎拿潰被竦靡恢稚桃檔寐恪R虼耍執桃瞪杓埔視κ苤詰慕郵芐睦懟⑻岣咝Ч鴕詡壑倒勰睢⒎縊紫骯摺⒙桌淼賴隆⑺嘉絞健⑸竺狼槿さ確矯孀鷸厥苤詰奈幕諼叮纖塹奈幕八祝胨譴锏接行У奈幕低ā?
二、商業設計的文化再現
商業設計通過與世俗文化藝術元素相結合,能夠形成人情之美、和合之美、溫馨之美等審美特征,但因為商業模式是為了滿足商業傳達需要,以實現傳播信息為目的,具有很強的商業性,所以在不同的設計作品中,商業模式與設計語境的融合的比重可能會存在某種傾斜,比如公益海報,美學價值可能濃重突出,非美學價值可能淡化減弱,而商業禮品包裝、日用工藝品的平面設計,非美學價值就濃重突出,美學價值就相對減弱。因此,在設計藝術作品中能夠有效的運用美學與商業特性,緊緊抓住人們的視覺心理,這是藝術與設計所要研究探討的重要課題。設計通過商業符號來負載特定信息,在世俗文化語境這一大語境的作用下反映著具體的時代和文化。因此,可以說商業設計是商業與大眾世俗文化交融的藝術,因此,商業設計又可說是商業模式下的世俗文化再現。
商業設計中的創新離不開工藝創新,但不能僅僅依靠工藝,還要依靠世俗文化,尤其是商業文化。文化是有一種歷史特性的,具有傳承的獨特性,并且很難簡單引進和仿造,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特點。就商業模式而言,它在我國的快速發展,產生了一種對設計文化的強烈呼喚。我們的傳統設計適合商業機制,一方面固然需要設計主體具有文化“活力”,可以體現來自大眾化時代的強烈的現代社會、產業發展力,以及商業模式下的一種工作模式。也就是說,設計文化在我國當代商業模式、產業體系中關系到人的新文化語境建構,它以全球化、多元文化的語境為依托,作為文化活動的特征已越來越明顯,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人類生活在設計之中。因此,我們對設計的批評不能局限于物質和形式的層面,應該在人類文化系統這個當代批評語境中去理解設計“符號”的意義和價值,它的專業性、市場化,都更加接近商業模式。
設計作為“商業的手段”和“文化傳承”、“語境共識”,它不僅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為人類建構一個理想的生活空間,同時也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學習趣味,建構著人類的文化。
三、商業模式與設計語境建構
1.文化主體:設計的理論知識主要來自對設計理論與方法的規范學習,設計能力養成包括來自專門的職業學校教育、技能培訓等階段的系統學習,而應用體現在商業模式和產業體系中。專業知識或者行為或實踐知識主要形成于實踐活動,也即來產業、行業經驗,隨之積累起職業知識。設計的能力以理論知識與職業知識為基礎,直接產生于社會實踐過程,當然也與其他因素相關聯。具體而言,這種行為能力指恰如其分地、有目標地完成任務的能力;在日常情景或者新情景下把握從未經歷的情景的能力。這些能力的成功養成與實踐能力、社會能力,以及自我能力的發展密不可分。
2.設計主體:設計語境屬于個性特征因素的有個人的職業倫理、對職業的自信與自我批評,以及職業上的理性競爭。商業模式下個人設計與他人,以及社會形成的批評語境的互動,設計在這種語境下,作為一種產品形式,作為一種活動,也作為一種視覺性的形象系統無所不在地出現在當代人的生活之中。正因為如此,設計的內涵被無限擴展了,呈現出一個具有開放性并不斷在擴大的范疇。
3.職業主體:設計語境突出的特點是與市場驅動的機構有類似之處,設計能夠在市場里有競爭力的產品。因此,設計批評需要建立“真實的批評”,因此,必須建立行業規范下的品牌意識。應該很好地反映產品訴求,體現鮮明的產品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求新、求信、求美、求趣、求異的消費心理。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物質需求的不斷增長,生產已經進入到人類生活的整個世界中,以物質文化與技術文化相結合、消費體驗與情感、成人體驗相結合的形式向人們呈現豐富的內涵。這種面向生活的物質性實踐行為正日益突出和體現出設計職業技術語境的行為維度。
參考文獻:
專業化的維檢隊伍能夠保障檢修技術穩定、不斷創新發展和提高檢修效率,保障設備正常運轉、減少停機時間,為企業生產和產品質量穩定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
1.2全面推行“點檢定修制”和減員增效的需要
推行“點檢定修制”,就是要對公司主體生產設備進行系統考慮,對設備進行綜合管理,使整個系統充分發揮潛能;專業管理,加強協作是提高維檢崗位勞動效率的主要方式。
1.3設備維修不斷市場化的需要
市場經濟下,不斷改進設備管理模式與機制,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然。建立專業化管理模式,使設備維修與生產實現管理形式分開,在服務好生產的同時,進而推行維檢市場化。
1.4建立流程性組織機構的需要
維檢工的勞動組織方式是:采取集中管理,分組作業,維護和檢修人員既有分工又可相互調劑。作業中需密切配合與協作,互保安全。這種組織方式為加強專業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可行性。以現代企業制度來重新認識設備管理,在管理理念方面:企業越來越重視成本和效率,通過管理組織機構設置、流程改造等提高運行效率。對于小組織、搶修式的檢修模式,強調職能化,而忽視全局性、流程性,必然引起整個組織的流程不順暢和效能發揮不充分,專業化管理易于實現流程化組織,使工作規律化、有序化、可控化。
1.5傳統設備管理模式改造的需要
設備的傳統管理模式是按產線分段管理和分工運行機制,各分工團體趨向獨立化,協作化難度增加,企業內部機制性和結構性存在著深層次矛盾突出、管理障礙增加和工效低下的情況。專業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就是打破分化,增強協作,進一步挖掘設備管理的潛力和激發設備管理的活力。
2探索建立新的維修模式,促進設備管理模式改革
2.1方案思路
參照國內外先進企業“點檢定修制”經驗,結合公司內部設備維修管理模式和深化體制改革的現狀,加強頂層設計,確定改革總體方案思路:在公司層面確定“點檢定修”的設備維修專業化管理模式,在專業維檢單位建立責、權、利考核方式,在確保人員思想穩定和設備管理穩定的前提下,推動設備維檢專業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加強維檢協作,挖掘設備管理的潛力、激發設備管理的活力,實現為公司創效的目標。根據生產單位的工藝要求及設備維護檢修方式的需求,把維修人員分工與服務對象的關系,在空間和時間上統籌考慮,重新高效組合,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建立一個新的設備維修專業化管理模式和相關運行機制。建立將檢修計劃執行率、維修質量、服務質量等考核指標,并與所服務生產單位的產品產量、質量及設備實用狀況等指標進行掛鉤核算,確保建立責、權、利對等的考核方式。
2.2新的設備維護檢修模式
在組織機構實現扁平化要求下,形成“一個中心、一個體系、兩個組合、三種機制”維護檢修新模式。一個中心:設備維護檢修中心,統一管理各檢修部或分公司各項任務安排與監督事宜。包括:工作安排、人員組織、資材供應、員工人事管理和獎金分配等的集中管理,具有統一協調的管理功能。一個體系:提高維護人員處理事故故障的快速反應能力,實現設備事故故障停機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恢復正常運行,需要建立突發故障搶修調度體系。由中心調度統一協調和指揮,以設備事故區的區域調度和區域維護班為主體,臨近區域調度和維護班組根據需要及時支援,達到快速實施搶修的要求。以調度指揮為中心,所構建的設備搶修“110”搶修服務體系,就是要在整合了各檢修隊伍的基礎上,突出設備檢修管理的一體化,最終保障設備維護搶修高質量完成,實現速度、質量、成本最優的目標。兩個組合:設備維護的區域化組合和檢修工作的專業化組合。設備維護的區域化組合,就是要促進區域臨近的班組之間能夠迅速組成相互幫助的整體隊伍,根據生產的要求,最大限度地縮短設備停機時間,本著維護人員對設備熟悉、維護故障處理到位很快的原則,形成互相合作的區域設備維護統一組合。拋棄傳統管理模式下各個維護檢修組織“單打獨斗”的作業方式,每個設備維護檢修組織不僅是為某一臺套設備維護,而是形成一個設備維護組織單元主要承擔某一套設備并兼顧承擔臨近區域或相關的若干臺套設備的維護檢修,達到充分利用每個設備維護組織的力量,提高整體組織的合力。同時,在有特殊工作要求或特殊技能要求的設備區域建立維護檢修快速反應隊伍。根據各生產單位設備檢修特點和實際需要,建立適應公司需求的各種專業化檢修隊伍。各個設備維護的區域化組合和檢修工作的專業化組合都必須實現相當的機動性,可根據各生產線設備檢修需要,按照調度中心安排,隨時參與生產線之間、維護檢修區域之間的應急搶修和聯合檢修。為保障維檢中心高效運行,必須配套建立相應的運行管理機制。
1)跨區域檢修作業機制:為了提高跨區域作業積極性和高質量完成委托項目,建立三項保障原則:第一,在制定檢修項目計劃時,根據項目設備的專業要求,任務性質,技術難易程度,工程量大小等來確定相應專業檢修隊伍;第二,針對跨區域應急檢修項目的檢修時間長、工作量大、作業環境差、技術較復雜等情況,采取集中抽調優勢隊伍以達到快速高效的工作要求;第三,確立保證質量和保證時間的指導思想,針對項目委托、項目準備、項目驗收等環節嚴格把關,委托區域隊伍對出現的技術質量疑義必須做到快速回訪處理,否則委托業務獎金不予兌現。
2)檢修工時機制:為避免設備維修人員工效低下和職工間盲目攀比心理,挖掘維修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潛能,編制《檢修工時定額標準》,把職工在設備維修工作中復雜的有形和無形勞動進行量化,用工時記載勞動成果量,再把量化后的工時與獎金關聯分配,進行統一考核,實現公平公正、按勞分配,進而提高職工的積極性。
3)兼工種作業機制:根據人力資源調研統計結果,為提高每個班組獨立作戰能力,從挖掘員工個體的潛能出發考慮,使得單個職工的作戰能力進一步提高,就必須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職工,實現兼工種作業化,在工種之間調劑勞動力余缺,充分利用勞動力。需要進一步補充的工作措施有:第一,有針對性地實施崗位技能培訓和崗位安全教育;第二,進一步優化人員和工種設置,優化維修人員之間、維修人員與被服務人員之間,維修人員與工具之間的關系,持續優化組織形式,提高整體工作效率。
3實施設備維修專業化管理模式可達到的效果
1)促使實現公司管理流程再造面對分散管理時,各單位都在喊人少、職工累,而實際上總體人員松散、工時利用率低、勞動效率低下,通過新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的建立,可以使職工積極性提高、工作強度逐漸降低。
2)實現進一步優化人力資源和促進設備安全經濟運行在經過在新機制下的磨合,維修隊伍實現人員逐步穩定,工作效率提高而且設備安全穩定,實現經濟運行,設備事故故障停機率同比逐漸降低。
3)維修效率顯著提高,維修成本顯著降低工時利用率明顯提高,公司主要生產單位修理費逐年下降,設備管理費用減少,降低了企業經營生產的成本,提高公司效益。
4)促使“點檢定修制”進一步深化實現全公司設備的點檢定修工作實行統一的原則、統一的標準安排人員和確定職責,合理統籌安排各系統的檢修任務、時間,避免各系統設備生產與檢修相互影響,建立合理的點檢、檢修與生產協作機制,以及解決相關的內部管理矛盾。
第一,提升廣大農民群眾的素質。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大的受益者,同樣農民的認識水平也關系到我國農業的發展。因此,村、鄉、鎮一定要堅持提升農業人員的認識水平,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讓他們支持新農村的經濟管理制度,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農村的現代化建設。所以,國家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新農村經濟管理對農村發展的重要意義,讓他們了解其重要性,做好現代化技術和設備的推廣工作,幫助農民群眾明確產業化經營的巨大作用,從而加強農村經濟管理水平,使其更加適應新農村建設。所以也要加大對農民的培訓、教育工作。在目前農村經濟發展的條件下,農民的培訓與教育還是要立足于現有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進行教育與培訓工作。在總結國內諸多成功經驗基礎上,可以結合各地情況大力發展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多層次、全方位的培訓,培養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第二,健全完善相關的經濟制度。做任何事情就要有完善的制度體系作保障,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經濟管理更是如此。各農村地區在保證制度體系不違背黨和國家相關規定的基礎上,要結合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完善制定具體的體系政策,使農村經濟管理內容更符合地區情況。對此,農村地區要明確規定經濟管理的具體方向、相關內容,注重農業市場的拓展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升其管理力度,才能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經營。
第三,加強農村專業經濟管理隊伍建設。為將我國有關的農村政策切實落實,并實現其政策的經常化、制度化以及長期穩定所以要加強經濟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當地經濟管理機構需要制定出較為完善的管理體制,并且實現對管理隊伍的建設,所以要提高農村經濟管理水平。依法治國方略的大背景下,還要做好農村的經濟信息化發展工作,能夠保證信息化工作能夠有效的開展、實施。同時也要做好農業經濟的統計信息工作,做好農民收入的分類分析,為主管部門制定農村發展政策提供支持。
在這位教授看來,覺得中國的設計教育體系培育的人可能基礎很好,但不是很有創造欲望的,而姚映佳卻是個例外。其實,那位教授的理解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太多的教育是失敗的,姚映佳成功顯然不能歸功于教育的成功。
對于這一點,姚映佳說他自己也不是很清楚為什么喜歡創新,喜歡挑戰,在記憶中,他從小學開始就比較喜歡參與一些特別的事情,可能這種愛好習慣一直保留到了現在。
成長與好奇心
無論我們承認與否,選擇一種職業其實就等于選擇了一種生活態度。當然前提是對這個職業十分熱愛和投入。姚映佳就是這樣一個在設計中實現自我價值同時也找到了生活樂趣的人。
工作以外的時間,姚映佳喜歡看電影包括歷史、動物、科技、時尚等電視節目。姚認為,這既是一種放松,也是獲取設計靈感的源泉。在電影中,能夠體驗很多在現實生活中沒法體驗的東西。
雖然從表面上看,這些領域和設計都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但是往往最能體現人本的需求的設計才是一個好的設計,要善于觀察人的情感需求,人與人的互動。也正是因為有了平時的點滴的積累和細致的觀察,姚映佳主導設計的產品屢創銷售佳績:1996年姚映佳主導引入工業設計理念的消費電腦“天琴”,創造了10萬臺的銷售業績;1999年姚映佳主導設計開發了“天禧”電腦,也是聯想推出的一臺擁有完整價值體驗體系的創新電腦,為聯想創下37.5億元的產值;2005年在姚映佳領導下,聯想創新設計團隊開發的筆記本概念產品YOGA(瑜珈)被2005年國際著名工業設計競賽REDDOT評為最高獎——REDDOT至尊獎,這為聯想創新能力和品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經歷了十年的設計生涯,姚映佳認為,設計需要的是跨專業的專才。這種認識促使他在設計之外涉獵更廣泛的領域。
“我到現在對未知的事物依然保持很重的好奇心,我喜歡所有未知的事物,這可能就是我喜歡不斷創新的根源吧。”在談到這里時,姚映佳還給記者講述了一個小細節,他在一個演講PPT文件里放了一張圖片,上面是一只小豬趴在一個木柵欄上,特別好奇地看著外面的世界。也許這個在瞬間記憶起來的畫面就是姚映佳對自己的一種真實的表達。
姚映佳不僅自己保持好奇心,還力求把這種氛圍帶到了整個團隊中。在他一手構建的聯想創新設計中心團隊中,涵蓋了社會學、心理學、產品設計、結構設計、平面設計、交互設計、模具工程、材料工程、機電工程等十多個專業領域的來自海內外近80名各類專才。所謂隔行如隔山,這么多跨專業的團隊,實際上非常有利于讓每個人都能夠保持很好的好奇心,更有利于大家的溝通,不同領域的人互相激蕩,可以豐富自己,同時也能夠認可和容納別人。
個人和團隊
1996年,學習平面設計的姚映佳大學畢業后成為了聯想第一位工業設計人員,而聯想也是國內IT企業最早從事工業設計的企業。十年間,姚映佳憑著對工業設計的熱愛和激情,一手把聯想的設計水準推向了國際領先的地位,而聯想對于產品設計的重視和支持也同時成就了姚映佳。
姚映佳在聯想的十年可以說是聯想飛速發展的十年,當一個企業快速成長的時候,也為員工的成長提供了寬松的環境和很多的機會。
初到聯想,需要不斷創新的設計工作讓姚映佳覺得很興奮,“我很享受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覺得沒有什么工作做不了。”這種興奮狀態使得姚映佳快速地完成了從一個學校人到企業人的轉變。而且很快,姚映佳又從一名基層的設計師升為一個小組的組長,也是從那時開始,慢慢地顯露出了他在設計之外的管理天賦。
設計師工作的成就感往往來自個人價值的體現,比如設計的某款產品取得了怎樣的成績,凸顯的是個人的榮譽感,但是衡量一個管理者是否優秀則更多的體現在能否帶領整個團隊進步,培養出一支優秀的團隊。所以對于很多從事藝術類工作的人來說,這個轉變的過程往往要更難。但是這似乎對于姚映佳來說并不難,因為他能清楚地理解個人和團隊對于企業的意義。“天才對于企業很重要,但是企業創新競爭力的形成是來自一個很強的團隊,而不是來自于一個偉大的個體。”
這樣的一個認識的過程,也讓姚映佳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設計這個行業,“當我開始管理二三十人的團隊時,我悟出來一個設計師的成長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設計產品,其實也是傳統意義上的設計師,核心是做好自己的設計。第二個實際上是在設計人,就是要發現團隊中每個人的強項,完成從自己做事情到帶著團隊的人做事情的轉變。第三個層次是設計組織,這個層次不僅僅是對個體的關注,而是對整個團隊和組織的關注,包括設置組織的架構,組織管理形式,讓整個部門變成更高效,更有競爭力。說到這里,姚映佳自信地表示,現在聯想創新設計中心的架構已經處于全球領先的位置,而且已經過了磨合期,接下來將會有更大的發力。
不過,在姚映佳看來這還不是終點,對一個設計師來說還有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如何設計一個行業或者說一個產業,這個聽起來似乎已經遠遠超出我們理解的設計的范疇。姚映佳進一步解釋說,設計師對于產業的思考,可以立足于現在的組織,也可以立足所在的企業,也可以立足一個新的組織形態。比如像google這樣的公司,就是在設計一個產業,它完全改變了人們對生活方式的認知,帶給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姚映佳認為,聯想也可以改變很多的歷史,不管PC還是中國企業發展的歷史,也可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便捷,更加有質量。“我相信在聯想設計中心這個平全有可能找到改變產業的機會。”這也是姚映佳給自己定的目標,完成從第三階段到第四階段的跨越。
藝術與管理
在大多數人看來,一個優秀的從事藝術設計的人都是很感性的,思維跳躍、個性張揚,甚至有些偏執,而一個優秀的管理人才往往是非常理性的,邏輯嚴謹的,但是在姚映佳的身上卻同時集合了這兩種素質。
從十年前大學剛畢業進想沒多久,姚映佳的角色就慢慢地從一個一線的設計師在向管理者轉變,現在他已經是擁有80多個人員的聯想創新設計中心的掌舵者。姚不僅成功地完成了向管理者角色的轉換,而且依然保持著設計師的熱情和好奇心。
二、生態語境下的低碳景觀設計的特征
(一)低碳景觀設計
低碳景觀設計是近年來才提出的新的概念。低碳,是指較低或者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7]。而低碳景觀設計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目標宗旨的綠色景觀設計[8]。低碳景觀作為景觀學領域的新概念,其內涵也包括“低碳社會”、“低碳經濟”等概念相對應的基本層面的低碳含義,那就是減少景觀建設過程中的碳排放[9]。在景觀的設計和施工中我們倡導節約其過程中所需的能源和減少碳的排放量,維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讓人與之共存[10]。因此低碳景觀設計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符合生態語境下當今社會對景觀設計的要求。在生態設計理念的指導下,低碳景觀設計有了長足的發展。宏觀上,景觀工作者本著尊重自然、可持續發展等目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場地,讓設計符合環境,充分讓自然做工。微觀上,低碳景觀在規劃、設計、施工、使用及維護的整個過程中都注重減少碳的排放,促進形成和諧發展的景觀體系,這也是生態設計理念的具體體現形式。但是,低碳景觀設計并不就是生態設計,它與生態設計有相類似的方面,但也有不同之處。生態設計主要針對于環境而言,主體是環境,生態設計的主要目的是減少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而低碳設計可以應用于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主體是人和人類活動。因此低碳景觀設計不只是注重設計對環境的作用,也注重人的活動本身。它是研究人類和人類活動在作用于景觀時所產生的碳的排放量的問題,更低的碳排放量是低碳景觀設計所追求的目標。因此,從對壞境的影響上而言,低碳設計與生態設計有共同之處,但是它們的側重點不同。生態設計更加注重目的,而低碳設計更加注重過程的低碳。生態設計更寬泛,而低碳設計注重結構的優化和細節的處理,因而更容易見效,也更容易被普通大眾所理解和接受。
(二)低碳景觀設計的特征
在生態設計理論的影響下,低碳景觀設計體現出如下一些特征。第一,更加尊重場地,設計結合自然。在生態設計理論的指導下,低碳景觀設計盡量利用場地的有利條件,協調和解決場地的不利條件甚至變不利為有利。利用場地已有條件和物質基礎必定會減少景觀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尊重場地是低碳景觀設計的基本特征。結合場地的自然條件進行設計而不是“歸零設計”,那種僅憑技術而無視場地現狀的肆意妄為的做法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我們已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第二,景觀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景觀生態系統包括景觀與外部系統、景觀內部各元素之間、景觀元素內部的結構與功能之間、景觀生命體與其環境之間以及人類與景觀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關系都是動態平衡的關系[11]。生態系統的跨尺度性要求低碳景觀設計力求平衡這些關系,并在此過程中減少碳的排放,而景觀生態系統達到動態平衡之后也會達到減少碳排放的目的。第三,生態設計指導下設計生態。生態可以被設計,低碳景觀設計在生態設計原則的指導下設計生態。眾所周知生態系統是個很復雜的系統,它包含很多子系統,每個子系統又包涵了很豐富的內容并自成體系,因此生態系統不能被設計也很難被設計,但是設計可以發揮作用,人工設計的生態應該被納入自然生態系統,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因此在低碳景觀設計過程中實際上是設計生態,是模仿自然設計生態的過程。只有如此設計出來的景觀設計,在項目完成之后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第四,減法設計,節約人力物力。低碳景觀設計主張做減法設計,不浪費精力。不但在景觀項目的方案設計初期,在項目設計和施工過程中,都秉承能少則少,節約人力物力的原則。要減少碳的排放量,只有更大程度地減少人力物力的損耗。低碳景觀設計在整個過程中都注重節約人力物力,以達到更少的碳排放的目的。第五,盡量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低碳景觀設計以盡量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為原則。很多低碳設計打著低碳的旗號,事實上并不低碳。說低碳并不低碳的例子很多,如為了打造更好的自然效果,千里迢迢去找材料,或為了一兩種植物跑幾個省份。以及不珍惜資源,隨意浪費能源,這些做法只注重了目的性,而忽視了過程的低碳,也不是低碳景觀設計的正確做法。這也是生態設計和低碳設計最大的不同。
三、低碳景觀設計的應用模式研究
低碳景觀設計的應用模式的理論基礎是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基于生態設計理論的低碳景觀設計目前的應用模式有以下幾種。
(一)自上而下的模式與自下而上的模式
我國景觀設計的現狀和國外有很大區別,國外的景觀設計項目一般而言要通過社區居民討論,規劃師、建筑師也要加入到景觀項目的設計和施工中。而在我國則是政府行為,先立項,政府通過了之后到達主管部門,主管部門之后才進入到景觀設計師手中。但是很多景觀項目實際上負責人都不是景觀行業從業人員,這給景觀設計的具體開展帶來了難度,甚至出現一個設計方案改十幾次或幾十次的情況。由于低碳景觀設計很多時候并不是在第一時間就能夠體現經濟效益,在講究效率和效益的現實條件下,低碳景觀設計開展起來也困難重重。如果管理者(包括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重視民眾的聲音,尊重設計師,給設計師更大的權限和空間,景觀項目由自上而下的模式轉變為自下而上的模式,這樣才有可能給低碳景觀設計帶來新的局面。
(二)千層餅模式
這是一種疊加模式。設計師麥克哈格在景觀設計時尊重自然,提出了強調“土地適宜性”的“千層餅模式”。千層餅模式是將影響景觀設計的自然因子都列舉出來,進行疊加,然后可以從疊加模式中看出垂直自然生態過程,并可據此判斷出該設計與環境適不適合。到了設計階段,將要做的設計分層進行,疊加之后成為一個完整的方案。然而該模式僅注重垂直的自然生態過程,而忽略了水平生態過程,因為設計的各要素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如此勢必割裂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使低碳景觀設計成為形而上學的一種模式而達不到低能耗、低污染以及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三)場地拼嵌模式
隨著近些年來研究的深入,形成了分析景觀的一個基本模式,即“斑塊—廊道—基質”[12]。這是一種場地拼嵌模式,是利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將景觀場地分為斑塊—廊道—基質的形式,斑塊-廊道-基質模型是構成景觀空間結構的一個基本模式,也是描述景觀空間異質性的一個基本模式。這一模式為比較和判別景觀結構,分析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和改變景觀提供了一種通俗、簡明和可操作的方式。這個模式也有缺點,有可能注重局部而忽視了整體,而且并不是每個景觀場地一定包含這三個內容。就這幾種模式而言,有景觀設計程序上的,有方法上的,但是低碳景觀設計并不是單一的或機械的使用這些模式。低碳景觀設計應該以生態整體性為基本原則,靈活運用各種模式進行設計,要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設計模式,也可以以一種模式為主,結合其他的模式進行研究或設計。
1.1鋪地
鋪地是園林景觀設計的一個重點,尤其以廣場設汁表現突出。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廣場都因精美的鋪裝設計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米開朗基羅設計的羅馬市政廣場、澳門的中心廣場等。但是我們現在的設計對于鋪裝的研究,特別是仔細琢磨似乎還不夠。不是去研究如何發揮鋪裝對景觀空間構成所起的作用,而是片面追求材料的檔次,以為這樣就好,其實不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用高檔的材料,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國外,在這方面研究的很深。如巴黎艾菲爾鐵塔的廣場鋪裝與坐凳小品都是混凝土制品,而沒有選用高檔次的花崗巖板,并無不協調或不夠檔次的感覺,同時,也可利用鋪裝的質地、色彩等來劃分不同空間,產生不同的使用效應。如在一些健身場所可以選用一些鵝卵石鋪地具有按摩足底之功效。盲道與正常人的鋪裝也應加以區分,從而方便盲人行走,這在東營市的城市道路規劃中已經得以體現。
1.2墻體
過去,墻體多采用磚墻,石墻,雖然古樸,但與現代社會的步伐已不協調。出現的蘑菇石貼面墻現正受到廣大人民的親睞。不但墻體材料已有很大改觀,其種類也變化多端,有用于機場的隔音墻,用于護坡擋土墻,用于分隔空間的浮雕墻等,現代的玻璃墻的出現可謂一大創作,因為玻璃的透明度比較高,對景觀的創造起很大的促進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墻體己不單是一種防衛象征,它更多的是一種藝術感受。
1.3小品
園林小品的種類多多,如坐凳,花架,雕塑,健身器材等,坐凳是景觀中最基本的設施,布置坐凳要仔細推敲,一般來說在空間親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視野條件,并且具有一定要安全和防護性的地段設置坐凳要比設在大庭廣眾之下更受歡迎。西單文化廣場由于不可能在廣場上擺滿坐凳,只好在狹窄的道路旁擺了一排坐椅,因為沒有其它可坐人設施,游人只好坐在上面,但這種設計是不合理的,可見,設計必須提供輔助座位,如臺階,花池,矮墻等,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1.4景觀構筑
它包括雨水井、檢查井、燈柱、垃圾筒等必要設施。過去,人們只是一味注重大的景觀效果,而疏忽了對一些景觀構筑的藝術考慮,從而產生總是對一個設計項目感到美中不足。現在,隨著人類思想意識的不斷積累和提高,人們逐漸將景觀細部加以考慮。從而取得了很好的視覺效果。這一點在國外表現的尤為明顯。如檢查井井蓋的處理,在中國,對井毫不修飾,雖然已出現一些預制的褐色井蓋,但其視覺效果一般。而國外則對井蓋進行細部研究,他們將井蓋的顏色加以修飾,五顏六色的圖案被恰當地運用到景觀設計中,與景觀進行有機結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景觀。
2軟質景觀的藝術設計
2.1園林植物:植物造景可謂藝術在其中起很大作用。植物造景定義為“利用喬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來創造景觀,并發揮植物的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麗動人的畫面,供人們觀賞。“植物造景區別于其他要素的根本特征是它的生命特征,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所以對植物能否達到預期的體量、季節變化、生態速度要深入細致考慮,同時結合植物栽植地、小氣候、干擾等多因素的考慮。在成活率達標的基礎上,利用植物造景藝術原理,形成疏林與密林、天際線與林緣線優美、植物群落搭配美觀的園林植物景觀,隨著生態園林建設的深入和發展以及景觀生態學、全球生態學等多學科的引入,植物造景同時還包含著生態上的景觀、文化上的景觀甚至更深更廣的含義。
2.2水體:水體有動水和靜水之分。動水包括噴泉、瀑布、溪澗等,靜水包括潭、湖等。噴泉在現代景觀的應用中可謂普遍與流行。噴泉可利用光、聲、形、色等產生視覺、聽覺、觸覺等藝術感受,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感受到大自然的水的氣息。盡管如此,人工的痕跡始終不可避免地展現出來。如果能將人工與自然巧妙結合,那一定會早現另一種境界。
2.3其它:和風、細雨、陽光、天空等。
它們是大自然所賜予人類的寶物,人類在創造自然中充分利用這些要素,產生了許多大地景觀藝術,如荷蘭WEST8的鹿特丹的圍堰。
現代景觀要素的細部設汁很重要,一個景觀的好壞不僅要看結構,也要看細部,從臺階的尺寸,雨水口的處理,到鋪裝圖案建筑的立面種植方式都很關鍵,要反復推敲。道理很簡單,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既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抓緊時間學習,相信我國的景觀設計一定會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