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1: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學生物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教師要學會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新課程標準要求
生物教學要以實踐為主,如果教師不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自主實踐就很難實現。在具體的教學中,我經常采取的辦法就是先讓學生進行預習,對要學的內容提出假設,然后根據假設設計實驗方法和步驟,最后對實驗結果進行猜想。在課堂中,我會把具有相似理論的學生分成一組,讓他們在組內對自己的假設進行再次論證和補充。當學生完成再次補充和論證后,我就會組織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實驗操作,最后讓不同的小組進行對比。這種方法就是把學習的過程都交給學生,學生因為有了較大的自主性,所以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而且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和實踐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此外,教師也會有更多的時間對學困生進行指導,從而達到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2學生科研團隊
對學生科研團隊管理與建設的思考建立學生科研團隊就是以學術研究為中心、借助教師的課題和項目為依托條件,為培養其科研思維與技術的一批有協作精神的學生群體。生物類教師的科研往往實驗性強,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但不少實驗試劑有一定毒性,需要安全操作和嚴格管理,因此,在團隊設立之初,除教師指導外,需要學生團隊負責人,發揮負責人的角色作用;此外,教師可組織參加部分學術活動,如安排組內成員匯報,共同學習一些儀器的使用等;而在完成某些階段性的工作后,可適度安排一些團體的娛樂活動,讓團隊成員增進了解,提升人際關系凝聚力;在團隊建設中,可引入組內淘汰機制,即通過觀察團隊各成員在計劃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表現,可將消極應對項目的成員淘汰出團隊,再引進擁有較高興趣和較好研究態度的新成員,采用能進能出的機制來提高研究狀態。
二、利用生物科學史滲透科學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徑
科學方法往往寓于具體科學知識的認識過程中,只有把認識過程合理地展現出來,學生才能領會科學方法是如何提出的,從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科學方法.而在當前中學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只是把生物史作為一種知識,附加在生物知識教學內容上,而忽略了生物史的科學探究過程,疏于從思想與方法的歷史角度去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因此,在應用生物學史開展科學方法教育的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我們應從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入手,把握好“科學史”與“科學方法”這兩條主要線索,組織“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體驗生物科學史”的過程中,實現對“科學方法”的教育.下面結合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教學過程談談滲透科學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徑.
1.利用生物科學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階段,教師將生物科學史上引發科學家對某一問題研究的生物學現象作為問題情境呈現給學生,一方面能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創設學習情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切身感受什么是科學發現,怎樣提出問題,并在他們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教師可以采用幻燈片、講故事、文字展示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現生物學現象,然后啟發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在學習“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時,教師先展示同學們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植物向光性的圖片,再播放達爾文觀察植物向光性的動畫引發學生思考,提出問題“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單側光和尖端在植物的向光性現象中都起了什么樣的作用呢?”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很自然地邁出了科學探究的第一步.
2.沿著科學史的發展軌跡,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假說、演繹推理法
在生物科學史中,一般都展示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生物學史的學習過程就等于學生沿著科學家的發現思路作了一次思維的探究.針對上面所提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對達爾文的幾組實驗進行比較分析提出自己關于向光性原因的假設或猜想,并請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然后教師再引入科學史中達爾文的假說,讓學生結合當時的達爾文所處的歷史背景討論思考為什么達爾文會有這種假設,再思考自己所做的假設是否合理,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更接近科學研究,并能體會達爾文得出結論所采用的具體科學方法———假說法.假說的結論是否正確呢?我們如何來驗證?自然地引出詹森和拜爾的實驗,從不同角度驗證達爾文的假說.然后師生一起分析詹森、拜爾的實驗思路、結論:尖端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到下部,彎曲的原因是尖端產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勻.提出假說:尖端產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種化學物質.該假說是否正確呢?科學家繼續探索的步伐前進到了溫特的實驗:讓接觸過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掉尖端的胚芽鞘上結果胚芽鞘生長或彎曲生長了,從而驗證了假說的正確性.生長素的發現,是眾多科學家利用多種科學方法共同合作的結晶,通過該過程的學習既讓學生理解了實驗設計原則與方法,又在這一過程中,體驗了科學家的探索精神,在現有手段的基礎上對于事物本質不斷探索的精神,使學生體會科學家在做出猜想和假設時所用的具體科學方法,從而實現滲透具體科學方法教育的目的.
3.模擬科學史中的實驗探究過程,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實驗法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生物學史中科學家的實驗都包含著一定科學方法,在科學史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模擬生物學史中典型實驗并對設計原理、思路、試驗方法和結論進行分析,讓學生學會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方法,滲透科學方法教育.在生長素的發現這一生物學史的教學中,除了需要學生學會達爾文的實驗設計方法和做出實驗設計分析外,溫特的實驗也是一個培養學生進行實驗科學研究的典例,因此在溫特探究實驗的教學中,可以結合前面科學家的假說(尖端產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種化學物質),先讓學生自己設計,然后相互討論分析所設計實驗的可行性,再和溫特的實驗設計做比較,分析實驗的原理、對照的意義、實驗設計的注意點,然后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通過這一實驗設計的訓練、操作和詳盡分析不但加深了學生對這一知識的再認識,也使他們較好地掌握了實驗這一科學研究方法.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讓學生設計驗證植物激素極性運輸的實驗幫助他們對對照實驗這一科學方法進行了較好的鞏固.
2014年江蘇卷重視聯系生活的考查。課程標準提出“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倡導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第18題即考查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考查加酶洗衣粉在洗滌中的作用。其中C和D選項需要學生聯系現實生活實際才能解答。
2對高中生物學實驗教學的啟示
2.1史實探究,在探究中體會科學發現
生物學科是一門實驗性科學,很多結論都是科學家在實驗中獲得的,教材介紹了許多科學發現史,如“酶的發現”、“光合作用發現”、“生長素的發現”、“探索遺傳物質的過程”等。教師在教學中要從“結論驗證”走向“科學探究”,若教師能以科學發現史中的經典實驗為載體,引導學生循著科學家的研究足跡,對經典實驗進行思維的探究,不但能讓學生在觀察和動腦活動中獲得科學知識,更能讓學生在思想上體驗科學家的科學探究過程,學會探究實驗的基本方法和原則,更可以縮短科學發現與學生的距離,認為科學發現就在身邊,鼓舞學生走向科研之路。
2.2師生互換,在操作中掌握技巧
以往很多學校為了趕進度或者條件不允許,開設實驗課甚少,有時“做實驗”變成了“講實驗”,這樣的結果就是本末倒置,學生記住了原理、記住了實驗現象,但是經不住推敲,遇到對細節的考查則束手無策。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因此要從“教師講”走向“學生做”。
2.3圖文轉換,在理解中領會方法
插圖是生物學教材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插圖有著語言文字無法比擬的直觀、簡潔的特點,將抽象的事物或過程變成圖形圖像表示出來,能夠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加速思維的發生。教材中的插圖從外在形式上分為實物照片圖、示意圖、模式圖、表格圖、統計圖、人物圖等。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重視插圖的功能,為學生理解文字提供幫助。同時,插圖無法獨立承擔起知識載體的作用,若是孤立地看圖,則會造成知識的分割,知識基礎不扎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實現插圖語言與文字語言有序而完善的結合,提高課堂效率。
2.4變式互通,在變化中抓住本質
新課程提倡探究性學習,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解決生產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變式互通,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新思維和STS意識。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實驗材料,放手讓學生探究。對于實驗過程中出現的現象或問題,及時引導學生分析解決。教師在實驗教學中也要經常聯系生活實際,如高壓蒸汽滅菌鍋與家里高壓鍋聯系比較,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效果聯系家庭實際使用環境等,讓學生在變化中抓住本質理解原理。
二、設計好每一節課,以學生為主體,創建自由輕松平等的教學環境
設計好每一節課,要求教師:一要認真備課,吃透教材,將所要傳授的知識點,進行分析歸納,并且對教學中會涉及的各個環節進行考慮;二要了解學生的特點及本節課的知識中哪些知識學生了解一點,哪些知識一點都不了解,哪些知識學生易理解和接受,哪些知識難以理解和吸收,做到“知己知彼”,這樣,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實施啟發式教學法,教師成為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結合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導學生進入“憤悱”狀態。所謂憤悱就是很想弄懂但又無法弄懂,很想說清但又無法說清。教學過程中寓教于樂,讓學生身心放松,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到知識。例如糖酵解的講授,如果學生預習的話,他會發現在糖酵解中有很多反應、酶、產物。雖然反應是有條不紊地進行的,但是在他的思維中是紊亂的,搞不清誰前誰后,能量又是怎樣產生的,在課堂上就有畏難情緒。我們在本節課引入時這樣設計:首先問大家,平時不愛運動的人,在操場跑兩圈后,第二天大腿會有什么感覺?(又酸又疼)為什么?(這樣的問題對最討厭學習的學生也有誘惑力———他也有類似的經歷)很容易引入肌糖元的酵解產生乳酸;肌糖元又從哪來,又是怎樣酵解的?男生愛喝啤酒,女生愛喝葡萄酒,酒釀制的原材料是大米、高粱富含淀粉的糧食,淀粉是葡萄糖通過糖苷鍵形成的分枝狀的大分子物質,淀粉的降解可形成葡萄糖,葡萄糖又是怎樣變成乙醇的?糖酵解的學習,為大家提供這方面的知識,如果你課下DIY葡萄酒或酸奶,老師絕不反對。這樣既和學生的關系拉近,又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在講授糖酵解過程中,告訴學生一共10步反應,不難記,首先記住反應的起始物和終止物,然后搞清糖酵解中的“三、二、一”,即搞清“三”指的是什么,“二”指的是什么,“一”指的是什么,糖酵解就學通了。在講課時強調“第一次不可逆反應,催化的酶是......”,“第二次不可逆反應,催化的酶是......”,“第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催化的酶是......”“,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催化的酶是......”,在糖酵解中有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然后問糖酵解中的“二”指的是什么,學生很容易就答出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唯一的一次脫氫反應,催化的酶是......”,接著加上糖酵解中的“一”指的是什么?學生也很容易就答出一次脫氫反應;“第三次不可逆反應,催化的酶是......”,糖酵解中的“三”指的是什么,學生很容易就答出三次不可逆反應。糖酵解過程講完,再總結一下糖酵解中的“三、二、一”。這樣學生在愉悅中基本把酵解過程理解了,并記住了關鍵內容。
三、利用天盤記好課堂筆記,啟發學生做好歸納和總結
從現行的課程設置來看,雖然生物科學專業在形式上增設了通識教育課程的模塊,也增設一些選修課,但實際上能夠真正體現通識教育本質的課程并不太多。目前大學通識事件中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通識教育課程無法全面覆蓋到通識教育目標要求上。由于通識課程內容零散雜亂,缺乏課程設置的邏輯起點。因而導致了通識教育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課程結構也缺乏系統性。從課程內容看,很多高校存在的問題都一樣,就是通識性不足,知識層面多數停留在介紹上,較少涉及到其思想深度上,對學生的精神領域關注不夠,很難達到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搭建寬廣綜合的基礎平臺的目的。
1.2將通識教育等同于基礎課
過去,不少高校曾將通識教育當作高等教育里為專業教育打基礎的基礎教育。然而,通識教育被認為是基礎教育其實是一種誤解,通識教育不直接與專業相聯系,它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包括文化科學知識以及人文關懷的精神等。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聯系雖然存在基礎性的一方面,卻不能將其等同為基礎教育。事實上,基礎教育可以看作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中間環節,具有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兩者的一些特性。
1.3缺乏完整、有效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我國教育在中學階段就開始文理分科,且課程體系中的人文教育內容較為狹窄,到了大學教育階段,就體現為通識教育內容不夠全面,課程設置專業性很強,而通識教育流于形式,只是象征性地開設一些有關人文社會科學的課程,而人文素質的培養不是通過辦幾場講座、開幾門課程就可以實現的。缺乏一個課程體系能夠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完整的融合。沒有科學的課程和課程論便不會有科學的教學,因此,課程設置在教育體系中總是處于中心地位,如何建立一個完整、有效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已成為目前高等師范院校生物科學專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2加強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
教育是科學化的人文教育與人文化的科學教育的有機整體,主要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的。因此,教育無論在哪一階段,都需要重視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
2.1促進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的交叉綜合化
通識教育課程是師范類與非師范類本科生都必須學習這類課程。通識性課程對于師范生來說,既不學習“教什么”,也不學習“如何教”,更不是專業的知識,但學習這些通識性課程,能為師范生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形成開闊的視野,為師范生教師素質的形成打下基礎。當今社會,通才教育正替代專才教育成為教育改革的主流,高等師范院校培養的師范生首先要具有廣博的各科基礎知識,用更多學科專業知識以外的其他知識,提高自身的科學和人文素養。生物課程在內容上有著極強的學科交叉性,對生物教師的各項知識都有挑戰,因此就需要生物教師除了掌握過硬的生物學科知識,還要了解相關學科的知識,因為不同學科直接是相互促進和影響的,生物教師只有全面的掌握相關學科內容,才能使生物教學更加完整的展開。通識教育與生物專業教育間的交叉和滲透,對于長期接受理科思維訓練的生物科學學生來說,人文學科知識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能夠培養直接思維、發散性思維方式,人文的力量與生物科學的力量以及藝術、思維力量等有效結合,才有助于生物專業方向的發展。為了推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高等師范院校生物科學專業應該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設置上要保證通識性課程所占的比例,促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間的交叉與滲透;在課程結構上,要實現跨學科的有機融合,打破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之間的壁壘,使學生具有廣泛的綜合性和寬厚的知識;在課程內容上,要教給學生最基礎性的知識,卻能使自然科學內容與人文科學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融合,跟上知識更新發展的速度;在課程形式上,要使學生通過學習各種形式的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實現知識的綜合化。
2.2提高教師隊伍的素養,貫穿通識教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加強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不能只依靠幾門通識性課程,也不能脫離專業教育課程,而是要借助教師的力量把通識教育貫穿于專業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寓通識教育于專業教育之中。要提高生物科學專業教師的個人素養,這樣才能有效推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效融合,才能培養學生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實現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層面的問題。一是要通過宣傳引導;二是要通過政策激勵;三是要通過加強管理,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督促和約束。
2.3在第二課堂中體現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融合
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都不應僅僅體現在第一課堂上,要實現這二者更好的融合,就要由第一課堂教育和第二課堂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和實訓實習有機結合,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各自的活動融入學會求知、做事、共處和做人的理念。根據高等師范院校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應能使學生通過實踐,在生活中體驗和推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這就要求教師要在學生的社會實踐和實訓實習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另外,在第二課堂中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講座、課外讀書活動及其他課外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身心修養,開闊他們的視野,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時候,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啟發藝術靈感和哲學思考,將專業教育方式與通識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注重實驗教學
第一,培養學生的實驗興趣。生物科學作為實驗、觀察相結合的基礎性科學,實驗是生物學習的重要手段。對于學生而言,實驗技能較為貧乏,因好奇心、新鮮感,對生物實驗課的興趣十分濃厚。因此,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心理,在生物教學中,多開展實驗教學活動,立足實驗目標教育角度,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避免灌輸式、空洞式說教。第二,提升學生觀察力。在實驗課教學中,觀察十分重要。若觀察不佳,便會影響實驗教學效果。因此,必須明確觀察目的,防止學生盲目觀察。在實驗觀察中,要求學生完成既定觀察目標,還要引導學生如何去發現新現象。同時,指導學生有序觀察,按照順序觀察,提升實驗觀察效果,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第三,提升學生操作技能。對于實驗教學而言,實驗操作極為關鍵。若操作不得當,對實驗效果具有直接影響,也會影響學生學習心理,阻礙學生做實驗,難以形成良好科學素養。在培養學生操作技能時,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動手實驗。對于某些懼怕實驗的學生,必須給予適當幫助,指導學生如何消除恐懼心理。增加學生動手實踐頻率,多技術標本、儀器,學生操作技能必然得到明顯提升。第四,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生物實驗教學,就是為解決實際問題。在實驗教學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的能力。例如,在“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教學中,筆者向學生拋出問題,我們開展這個實驗的目的,為達到實驗目的,需要解決什么問題,注意哪些實驗事項。接著,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筆者再給予指導。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自然得以充分提高,使生物實驗設計能力明顯增強。同時,學生解決問題、操作技能得以培養,進而為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奠定了基礎。
1.1成立課題小組,確定子課題在學生自愿成組的前提下,合理調配各組成員,以利于能力較弱的學生也積極參與活動。各小組成立后,選定組長,根據自己的選題,進行小組分工。
1.2指導學生制訂研究方案
1.3甜酒釀造實踐學生在自己家里完成下列釀造甜酒過程,家長親自參與,親子共同切磋。甜酒釀造有不同的方法,學生可自己上網查找,也可按甜酒曲使用說明書介紹的方法,或者自己設計其他合理的方法。甜酒釀造方法之一如下:①浸泡:將糯米洗凈,浸泡8~16h,至可以用手碾粹即可。②蒸飯:將瀝干的糯米放在布上蒸熟(約40min)。③淋飯:在冷卻好的糯米上灑少許涼開水,弄散攤勻。④混合酒曲:待溫度降至36~38℃不燙手心時,即可撒第一次紅曲,翻動一次,撒第二次紅曲,并拌和均勻,用曲量為米量的6%~7%。⑤裝壇:按每100kg原料加凈水160~170kg的比例,同拌曲后的米飯裝入酒壇內攪勻后加蓋,靜置室內。⑥發酵:每隔2~3d用木棒攪拌,并把壇蓋加蓋麻布等,發酵20~25d。⑦澄清:讓甜酒和酒糟分離。
1.4甜酒釀造探究學有余力和有興趣的學生做進一步研究,如:探究不同溫度、不同濕度、不同產地的甜酒曲、容器的密封性對釀造甜酒的影響,探究不同釀造材料(糯米、粳米、玉米、高粱、地瓜)釀造不同口味的甜酒等。教師指導探究實驗的方法和步驟,家長親自參與,親子共同研制。
1.5小組成員討論分享釀造甜酒過程及其注意事項①教師指導學生按不同的方法進行釀制,要求釀制沒有成功的學生要分析原因,并改正錯誤,重新釀制,直至成功。小組成員互相幫忙,釀造成功的學生指導釀造失敗的學生重新進行釀造。②教師指導學生填寫活動記錄,提醒學生拍攝活動照片或錄像。分層次活動:最基本層次是助手,在小組長或家長的指導下完成活動任務;中等的層次是主要參與者,按資料或家長傳授的方法自主完成活動;最高層次是主導者,組員和家長作為學生的助手,不僅按資料介紹的方法完成活動,還進行創新性的探究活動。③教師和家長答疑解惑。
2預期效果與呈現方式
建立學生科學探究活動過程檔案袋,需要放入的材料有如下幾類:展示過程與方法、展示成果、展示創造性、反思自身的變化與成長。具體材料如下。
2.1調查收集有關甜酒資料資料以日記和紙質材料的方式呈現。
2.2釀造出甜酒以甜酒實物、釀造過程照片、錄像、日記和活動記錄(甜酒釀造記錄表)的方式呈現。
2.3課題活動答辯會展示課題活動的階段成果和最終成果,形成文字材料,個人撰寫活動體會,小組撰寫活動報告或論文,對學生進行個人評價和活動小組評價。
2.4校內外科普宣傳在班級內出黑板報,介紹甜酒的釀造工藝、釀造注意事項、營養價值和甜酒食用方法等。獲獎班級和小組制作以甜酒釀造為主題的科普宣傳展板,在學校展覽大廳展出。
3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預案
3.1可能出現的問題
3.1.1學生甜酒釀制失敗甜酒釀制工藝雖然不是很復雜,但技術含量高,受釀制材料、釀制溫度、酒曲活性、雜菌污染、釀制時間等多方面的影響,某一方面控制不好都會影響甜酒品質。八年級的學生容易激動,容易丟三落四,因此經常會釀制失敗。
3.1.2家長不支持很多家長認為學生參加各種活動會影響考試成績,因此一般不支持學生參與科技實踐等活動,有的家長會向自己子女高昂的積極性潑冷水,有的家長包辦代替,有的家長對學生的評價弄虛作假。
3.1.3活動虎頭蛇尾因為本活動技術含量高,一兩次失敗就會打擊部分學生的積極性,造成部分學生可能會草草結束,達不到應有的活動效果。
3.2解決預案
3.2.1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活動小組成員的水平高低搭配,基礎薄弱的學生采取分步模仿的方法進行指導,水平高的學生既指導水平低的學生,又進行探究性試驗;教師答疑解惑、學生查閱資料與自學、小組討論分享經驗、家長協助指導等方式提高學生的甜酒釀造水平,同時指導學生應先少量試驗,等成功后再多釀造一些。
3.2.2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通過年級家長會向家長說明本活動的科學價值:對學生學習水平、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與交流、團隊協作與社交能力等方面起促進作用,提高家長對本活動的認識;向家長講解在活動過程中如何發現和肯定自己孩子的閃光點,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
3.2.3活動評價重結果,更重過程向學生說明科學探究活動重在過程體驗,失敗的體驗也是很好的人生經驗,對待失敗要越挫越勇,從失敗到成功更能體驗成功的喜悅,因此不能虎頭蛇尾、草草收兵。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性、發現與提出的問題、解決問題時的創意等,教師、家長和小組長都要及時發現、及時表揚和鼓勵,激發和保持學生活動的積極性。
4效果評價標準與方式
評價是科學探究活動的關鍵所在,對科學探究活動的推進和深化起著決定性作用。以往教師是評價者,是絕對的權威,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評價。現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評價的主體發生了變化,應努力建立一種以“自我反思性評價”為核心的新的評價體系,提倡評價方式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標準多元化,鼓勵并尊重學生極富個性的自我表達方式,發展學生在今后社會中所必備的合作、主動、創新等品質。評價重結果,更重過程。評價要點有活動表現、活動能力和活動結果。要求學生建立個人活動檔案袋,引導學生將活動過程記錄下來,將其作為總結性評價的依據。
4.1對學生個人的評價
筆者設計了“甜酒釀造科學探究活動學生學習評價表”對學生個人進行評價,評價形式有學生自評、家長評價和組員互評,最后由班級學術委員會或指導教師進行總評。
4.1.1學生自我評價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對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情況最為清楚,因此教師應根據科學探究活動的評價要素引導學生學會客觀地自我評價。
4.1.2家長對自己孩子評價活動的主要場所是在學生自己家里,家長是見證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因此指導家長對自己孩子進行評價,不僅能做到客觀公正,還能糾正家長以考試分數作為唯一評價標準的錯誤做法,發現孩子的諸多閃光點,并及時地給予表揚和肯定。
4.1.3小組成員對學生的評價由組長主持組員互評活動,既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又可以使學生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并客觀公正地給予肯定。
4.2對活動小組的評價
筆者設計了“甜酒釀造小組活動過程性評價表”對活動小組進行評價,評價形式有小組自評和小組互評,最后由班級學術委員會或指導教師進行總評。
1.了解學生。首先,為了很好地選擇和實施課堂教學方法,要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心理狀況,以及學生熟悉的生物環境。其次,要備學生知道的生物基礎知識。
2.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學生對生物的學習,很大程度上,跟教師有關系,一個幽默風趣的教師,可以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所以,在課堂上,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去思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斷提高對生物的學習樂趣。
3.生物課堂要貼近學生生活。我們在講課本內容時,把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與生活相關的圖片,讓學生通過這些圖片,進行思考,聯系生物知識,解釋出現的現象,學以致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讓學生在課堂中做自己的主人,學生自行安排自己的時間,發揮主觀能動性。
4.生物課堂多樣化。根據生物學科本身的特點,它是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聯系比較緊密的學科。因此,我們組織學生去野外觀察、學習來促進生物課堂教學的成功。
二、發散思維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
光合作用由于學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這就促進學習、思考。根據這一特點,我們生物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即地圖,包括地圖冊、生物掛圖、生物插圖等,還可以用幻燈片、電視、錄相、多媒體等多種形式。下面我們以光合作用這一節課進行具體的分析。植物有一項很重要的功能,即光合作用。對于這個概念的理解,教師要進行講解,讓學生明白,人有沒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在白天進行的一種能量轉化,即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的條件下,在葉綠體中進行反應,最后生成氧氣和有機物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可以供給人和動物的呼吸,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晚上能不能把很多植物房子屋子里面呢?學生通過思考,晚上植物沒有光合作用,主要是呼吸作用,那么呼吸作用就要吸收氧氣,與人爭奪氧氣。所以,在晚上,最好將植物放在室外。而光合作用的一組探索性實驗能否成功,則是教學中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關鍵。
(一)先學后教的方法
教師在講這一節的內容時候,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等上課的時候,讓中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代表發言,將你們搜集到的知識講給其他同學聽,其他組內針對這一組同學的匯報,提出自己的質疑,教師寫到黑板上,分條進行解釋。最后利用多媒體展示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主動探究過程中,體會最后獲得真理的感動。通過多媒體動畫,教師展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兩個演示實驗,讓學生更加深刻的明白了原理。同時,讓學生分組進行有關光合作用的一組探索性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做實驗,更加明白了實驗的重要性,通過實驗,可以得出真理性的知識結論,從而學會了光合作用這節課的主要內容。然后,教師在通過一些相關的練習題,將學會這部分內容。總之,通過學生自己做實驗去探究,這樣對光合作用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培養了他們認識問題,主動探究的能力,還有對創新能力的思維的培養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啟發學生運用知識來說明或解決實際問題,在分析和說明問題過程中領悟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個自然界中的重要意義。不斷提高學生的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更好地為學習新的內容做好鋪墊。
(二)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訓練
1.通過例題示范,克服思維定勢。在做練習題的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舉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實際事情,這樣,學生在面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遇到的事情時,就會覺得很熟悉,理解起來也很容易,從而打開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引導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方式的轉變,防止固定在一種思維上去思考問題,這樣就造成了思維定勢了。
二、密切聯系日常生活來加強環保意識的滲透
生物學科是一門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尤其是生物學科中有關環境保護的內容,更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發生著直接的聯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素材都可以作為我們進行生物環保教育的資源。因此,教師在進行環保教育的時候,可以嘗試著把它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從關注身邊的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來滲透環保理念。例如,日常生活中的節約用水、垃圾分類、綠色出行等,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小事都可以讓我們為環保事業作出貢獻。這樣,把環保教育用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不但會讓環境保護變得更加具體實用,同時也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環保實踐能力,為“綠色之美”能夠在生活中實現發揮出力量。
三、結合社會熱點滲透環保教育
環保問題本身就是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在生活中,一些事件一旦涉及環境保護問題,很容易會演變成社會熱點問題,這些與環保有關的社會熱點對于我們的環保教育工作者來說也是十分有價值的教育素材。教師在生物教學活動中,可以圍繞著教學內容,結合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有效的環保滲透。例如,在給學講到“食物鏈”的知識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食物鏈在環境保護中的意義,筆者就給學生舉了一系列的例子,最典型就是“水俁病”。人以動物和植物為食,那么人與自然因依靠食物鏈而有了聯系,動物和植物又是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物質而生長的,當環境里有了汞污染,通過一些微生物的作用汞變成了有機汞,水里的魚類吃了這些微生物,有機汞就在魚體內富集,附近的人們吃了這些魚,有機汞進入人體神經細胞,引起蓄積中毒就會患上水俁病,這嚴重損害了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時也給整個生態環境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對于這一社會熱點問題,學生并不陌生,而結合“食物鏈”的知識進行環保教育,可以讓學生學會利用食物鏈的知識更專業的分析環境污染給人類健康帶來的影響,既加深了學生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理解,也強化了環保在學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