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1: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數學核心素養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科學人文素養;
梁啟超曾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培養少年關乎國家盛衰。作為農村人口占大多數的中國,加強對農村小學生培養關乎到民族復興的大局,因此,素質教育、科學人文素養勢在必行。其中,農村小學數學對養成和提高科學人文素質有重要作用。因此,數學不僅是一門課程,而且有自身的文化;不僅要讓學生獲取數學知識,更要注重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的培養。
一、何謂科學人文素養
部分學者把科學素質分為科學精神、科學觀、科學能力、科學知識;人文素質分為社會責任感、人文精神、世界觀、價值觀、人格完美。科學素質的核心是科學精神;人文素質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狹義上,科學人文素質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但,科學人文素養要高于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是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結合。
首先,科學素養的定義包含五個要素: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技能、科學本質和STS。我國科技部等五部門將科學素養理解為:科學態度;科學知識、技能;科學方法、能力;科學行為、習慣。教育部認為包括:科學探究(過程、方法與能力);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上述五要素按緊密度分為三維度:科學知識、科學技能方法(含科學方法和科學技能)、科學觀念(含科學本質和STS)。這是許多國家所采用的定義。科學素養高于科學素質,包含了對數學等基礎學科知識的掌握,更在宏觀上來思考科技。
其次,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大致等同, 但有自身特點。人文精神是人類自我關懷,是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各精神文化現象的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人文素養是指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包括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個人、集體、社會、國家、自然的關系。因此,它的核心內容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養的典型標志。
人文素養自身的特點:1、人文素養有內隱性。文學、科技、藝術等物質載體隱含著作者思維方式、價值追求、精神狀況,是人類思想展現與情感流露的空間和場所。人文素養(如人的意志品質)是無法完全復制在物質性產品中的,一旦脫離主體就不能獨立存在。因為數學等知識體系已脫離了創造主體而成為獨立的學習和研究對象。這就要學生去探究、體驗、挖掘知識本身隱含的精神因素,才能達到真正的學習。2、人文素養體現了人性本質。人類的發展是生物性不斷弱化、社會性不斷生成的過程。人文素養是人的社會性的升華和確證,是人性發展的最高境界,是人類真善美的統一。
所以,科學人文素養是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結合。在素質教育的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更要注重對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的養成。
二、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在學生科學人文素養養成中的不足
農村小學數學教育的目的可以理解為通過小學數學教育在學生身心各方面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和結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科學人文素養是培養目標之一,但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卻未得到體現。
1、教學理念對科學人文素養的認知不足。我國數學在競賽中取得了成績,這歸功于注重數學的嚴密性、邏輯推理和解題技巧。但農村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高,認為學好數學就是得高分。搞不清數學是什么?有何用途?學到了什么?有人認為數學是概念、法則、公式的堆積,因而死記硬背、反復做題,不會變通不會創造。而且,教學方法簡單陳舊,只重知識傳授,忽視了知識產生的歷史過程;例如,講完知識點后讓學生反復做題,輕視了過程教育、人格塑造、科學人文素養的培養。這是缺乏對數學本質的研究,只在表層的知識、技能上,缺乏對數學人文價值的挖掘,僅重視數學的科學教育而忽視了人文素養的引導。合二為一的數學的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被割裂,使學生“談數色變”。
2、對農村小學數學的科學人文素的資源配置的缺乏或失衡。在農村,數學資源大多數是課本、教參、直尺等,缺乏關乎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配置。在數學史、數學的人文反思等方面上失衡。在教學中少有提及教參上的數學史知識。
3、農村學校的其他問題不利于科學人文素養的工作的開展。農村是勞動力輸出地,大量的年輕人離開農村,一邊是有一定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老師流出,一邊是有科學人文素養的人不愿進村執教。“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加重了學校和農村社會的負擔,占用了一定的教學資源影響了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的關注。
三、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在養成學生的科學人文素質中的作用
當今世界高科技人才很多,若我們缺乏社會責任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不僅不能對社會做出貢獻,反而可能犯罪。要使科學真正造福人類,必須使科學人性化,把科學同人文精神相結合,讓學生既有科學知識又有價值判斷的能力,才能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在應試教育下,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只關注知識、能力,重視智力、能力的培養,忽視個性、道德、責任感的培養。
1、農村小學教學中注重學生科學人文素養的培養有助于突出小學數學教育中的人文價值的關注。我國現行教育受前蘇聯凱洛夫教學的影響,具有濃重的科學主義傾向。這種教學加上中國的應試教育指揮棒的作用,是一種不完備的科學教育。人們已經注意到數學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逐漸理解了培養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的重要性。人們證逐漸摒棄“純科學主義”的理念,回歸人文與科學的結合點。
2、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科學人文素養的培養有助于克服我國目前的小學教學中的科學主義、功利主義的傾向。應試教育過分強調了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即“雙基”,忽視了成績背后的負面影響。如高分低能。應試教育片面理解了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及“三大能力”,導致了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智育至上、考試至上、片面追求升學率。課堂教學的難度、深度遠遠超出一般學生的承受能力,從而出現了學生厭學、懼學的現象。這種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學在人才培養上出現了嚴重的后果。學生只關注與考試有關的知識學習,知識結構片面,情感、志趣、眼界偏狹,急功近利。造成了新一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質和人格養成的片面和薄弱。(作者單位:土塘小學)
參考文獻:
[1]廖衛新.初中數學教學反思.數學教學.2012.6
二、教研目標:
1、切實加強教學常規管理,積極實踐課改的新理念、新思路,圍繞三個“有利于”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繼承和發揚我組教師良好的師德修養、愛崗敬業的精神、良好的教風和教學研究的熱情。在全組發揚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形成濃厚的教研之風、互學之風、創新之風。
3、立足課堂,在有效教學策略上深入實踐與研究。讓學生快快樂樂學數學,輕輕松松學數學。
4、深化數學課題研究,提升數學教師科研素養,積極撰寫教改論文并參加各級的評比。
5、在學習、實踐、研討中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探索,總結新課程的實踐經驗,進一步提升本組教師的教科研能力。
三、教研措施
1、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是新課程實施成功的先決條件,而教師的教學行為又是受其頭腦中的教育教學理念所支配的,因此,本學期,我組數學教師圍繞以下內容開展學習活動:(1)《數學課程標準》;教材;(2)有關“實效教學”的理論文章。(3)數學專業報刊、雜志
具體做法:
(1)教研組活動時組織針對學校的集體業務學習材料談心得體會,并形成書面材料,上傳到學校網站。
(2)教師個人自學“實效教學”的理論并做好筆記,集體研討。
(3)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廣泛收閱教育教學改革信息,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業務水平。
2、加強常規管理。
加強常規管理的核心主要是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和作業的有效性。具體做法:
(1)學期初每位教師要認真制定教學計劃;平時要做到:認真備課、上課、布置和批改作業、輔導學生。
(2)自覺應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指導備課、上課。認真落實“教學五認真”,規范教師的業務行為,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充分發揮數學教研組的作用,組織集體備課,研究如何提高教學有效性,轉化為可操作的教學常規,注重活動過程的實效性。
(3)配合教導處開展學科競賽活動。
(4)繼續組織好每周一次的教研組活動。本學期數學組業務學習的重點是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實際,談談“怎樣在小學數學課堂實施實效教學”,繼續深化我組教研之風。
(5)大膽進行教改實踐,積極撰寫教改論文。鼓勵教師在理論學習、教改實踐的基礎上,認真撰寫有關“實效教學”的論文。
3、開展多樣化教研活動,以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1)采用集中學習、教師自學、網絡學習的方法,及時了解最前沿的教改信息,擴展教師知識視野,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豐富教育教學理論,提升理論水平和教學教研水平。
實變函數在數學專業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培養本科生數學素養不可缺少的一門課,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院數學專業的高分比較低,文化基礎知識“先天不足”,學生的接受能力差,教學內容較多,課時有限,結果學生認為實變函數難學,教師感覺難教,因此實變函數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從精選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改革,教師隊伍建設,考核方式的改變,四個方面進行了實變函數教學的探索。
一、教學內容的精選
近幾十年來,出現了很多實變函數的新教材,其內容,體系和風格截然不同,對于數學專業的學生只有一個學期的時間來學習這門課,面對實變函數知識體系龐大,內容抽象,難理解,學時有限的實際情況,不論選擇哪一本書進行教學,都需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如果講授的內容過多,有限的時間,學生掌握不了,如果講授內容太少,會對學生繼續求學深造造成不利的影響。基于以上考慮,筆者通過對幾種教材的比較,最后制定出了以下授課內容:(1)對等與基數,可數集,不可數集,集合的概念和運算,讓學生利用自習時間自學。(2)度量空間,聚點,內點,開集,閉集,完備集,直線上的開集,閉集,完備集的構造。(3)外測度,可測集,可測集類,不可測集留給學生自學。(4)可測函數的性質及構造,葉果洛夫定理,依測度收斂。(5)勒貝格積分的定義,勒貝格積分的性質,勒貝格積分的幾何意義,一般可積函數,積分的極限定理,有界變差函數,單調函數的可微性。
二、教學方式的改革
1、課堂上注重與學生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講授基本概念時,要注意創建有趣味性的實際問題引入,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運用數學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講授勒貝格積分時,要注意和數學分析中的黎曼積分聯系起來。例如定義在閉區間這里是一個圖片的狄利克雷函數,在數學分析中是不可積,這個問題要讓學生自己推導,要讓同學們明白不可積的原因,這樣很自然就引出了勒貝格積分,同學們也明白了勒貝格積分不是漫無目的產生的,它是為了克服黎曼積分的缺陷產生的,這樣同學們也就明白了實變函數是數學分析后續課的原因。這樣整個教學過程,問題引入自然,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改進課堂講解方法
實變函數中有很多重要定理的證明,證起來很困難,過程也很長,如果按部就班的證明,學生一時很難理解和接受,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此時教師應該先介紹此題中應用到的一些概念,再分解出若干個引理,并加以證明,然后利用引理來證明該題的結論,例如葉果洛夫定理的證明過程就是如此。這種以論文形式的證明方法,使證明過程和數學思想一目了然,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很好的理解,對證明思想方法有很好的把握。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查閱一些關于葉果洛夫定理的證明的資料,通過這種方法,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查閱資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初步接觸科研訓練,為以后的畢業論文打下基礎。
3、合理安排教學時間,采用分層教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由于學生的基礎,智商,能力等各方面的差異,例如有些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強,適宜從事理論研究,繼續攻讀學位。有些學生統籌協調能力組織能力較強,適宜從事教學工作。因此在實變函數的教學過程中,采用分層教學,確定分層培養目標為A層和B層。
A層教學目標:通過實變函數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其中所體現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對數學各個專業方向有一個比較健全的認識,是為了培養中學教師的現代數學素養,以便適應21世紀數學的飛速發展。由于我院大部分學生數學基礎較差,愿意從事中學教師的占多數,因此A層教學班級的人數建議為40人,課時為48。
B層教學目標:重點放在數學理論和邏輯推理上面,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掌握專業課程和數學思想方法,掌握應用數學知識,具有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數學基礎,掌握近代分析的基本思想,為進一步學習和鉆研現代數學理論打下基礎。B層教學考慮對學生的基礎要求較高,要求學生愿意從事理論研究,因此B層教學班級的人數建議為30人,課時為68。
三、教師隊伍的建設
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實變函數課程建設的核心,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近幾年來,有很多學者對實變函數教學改革進行了初步探索,對于主講實變函數的老師也應該結合自身的學科特點進行業務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1)定期組織實變函數研討會,討論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加強交流。(2)利用一切機會,參加實變函數專題報告會,如黎曼積分的局限性,勒貝格積分思想等專題報告會。(3)外出訪學,進修學習,攻讀博士學位等。
四、考核方式的改變
傳統實變函數通常采用閉卷的形式,面對這種考核方式,學生為了及格,常采用死記硬背,套公式的方法,學生考完試就忘光,這種考核方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非常不利,因此必須改變或改進傳統的考核方式,筆者認為可以為采用平時成績占10%,,閉卷考核占40%,專題小論文占50%的考核方式進行。通過這種考核方式,可以引導學生注重知識積累和能力的培養,同時對于學生以后畢業論文撰寫也有很大的好處。在撰寫專題小論文的過程中,還培養了學生獨立查找資料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參考文獻:
[1]程其襄.實變函數與泛函分析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周民強.實變函數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江澤堅,吳智家,紀友清.實變函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耕.實變函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夏道行,吳卓人,嚴紹宗等.實變函數與泛函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一、問題的提出
2011年,湖南省桑植縣澧源鎮第二小學(以下簡稱“我校”)的省“十二五”規劃課題“互文性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經過3年的實踐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互文本的引進,解放了老師,同時給了學生一個更為廣闊而自由的空間,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思辨精神也得到了培養。推而廣之,我們認為在其他學科教學中也可以運用互文性理論的思想,引進與學習主題有關的材料,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意義。基于此,我們提出“互文性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對互文性現象和互文性教學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圖在小學各學科中構建互文性教學的新方式。
二、課題的界定
本課題涉及三個核心概念:“互文性”“互文本”“互文性教學”。
(1)互文性:互文性又稱文本間性,是指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地存在,文本與文本之間存在著相互交織、彼此牽連的現象。關聯性是互文性最顯著的特征,因此我們認為,不僅文本存在互文性,思維也存在互文性,具有關聯性的思維現象也可以用互文性來理解和闡釋。
(2)互文本:互文本是進行互文性教學的工具,在本課題中,互文本包括兩類,一類是物質性的,指與原文本在主題、結構、表現手法、背景、修辭等方面具有相近性或相關性的實體文本,如文學作品、文學評論、背景資料、聲像資料等。另一類是意識性的,指在解決問題時所用到的具有普適性的思想方法,如解題方法、解題策略等。
(3)互文性教學:把互文性理論的思想植入到小學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引進互文本,讓學生在互文本和原文的對比研究中,自主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教學方式稱為互文性教學。
三、理論依據
(1)原理的聯系觀: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發生著聯系,任何事物都是統一的聯系之網上的一個部分、一個成分或一個環節,原理的聯系觀是本課題研究的根本依據。
(2)互文性理論的文本觀:互文性理論認為,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的,與其他文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理解文本時可以參照其他文本。我們也可以由此聯想,任何知識都不是孤立的,與其他知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習理解某個知識點可以參照學習其他知識點的方法與過程。
(3)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觀: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本課題中通過互文本進行學習,就是給學生提供學習資料,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意義。
(4)現代教育理論的課程觀: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是課程的主體之一,教師不再只是課程和教材的被動執行者,而是一個主動的決策者和建設者。因而,把具有互文性的文本引進課堂成為可能,開發互文本是建設課程的一種途徑。
(5)創新理論的創新觀:創新理論的提出者熊彼德認為,絕大多數創新都是現存知識按照新的方式的組合。本課題以互文本為媒介,從學科知識重組和跨學科知識重組入手,希望學生最終能夠做到跨出課程規定的內容,運用這種“重組”的知識解決復雜的問題,從而內化為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四、研究目標與內容
(一)研究目標
(1)將互文性理論應用于小學各學科的教學之中,結合學科特點,探索互文性教學規律,建立互文性教學規范,提出互文性教學策略,完善互文性教學理論,規范互文性教學實踐。
(2)通過互文性教學,讓學生建立起學科知識網絡,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國家認同、科學精神、人文底蘊、審美情趣、學會學習、實踐創新等核心素養。
3. 通過課題研究,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促使學校成為文化地帶,提高學校的文化品位,形成辦學特色,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二)研究內容
1. 互文性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
由于互文性的廣泛存在,互文性教學也有意無意地存在于廣大教師的日常教學之中,這是不爭的客觀事實,因而對互文性教學進行深入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其必要性表現在:①對未來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②對未來人才能力結構的要求;③學生終身發展與個性發展的需要;④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
其可行性表現在:①教學資源上的整合與重組;②教學手段上的媒介運用;③新課導入上的情境設置、故事(事件)導入、習舊引新;④解決問題上的方法與策略的遷移;⑤技能訓練上的改寫、仿寫、擴寫、縮寫、改編的運用。
2. 互文性學科教學策略的研究
課堂教學是本課題研究的基礎性工程,所有的經驗與成果都來源于此,通過課堂教學,探索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結合點,建立跨學科的互文性教學,構建互文性教學的流程群。并以此為基礎,從互文本的開發和課堂教學應用方面,探索有效實施互文性教學的策略:①開發互文本的有效途徑和方法;②如何科學地設置互文引入點;③互文本的引入時機;④互文本的引入方式;⑤物質性文本的應用策略;⑥意識性文本的應用策略。
3. 互文性教學規律與原則的研究
教學規律是教學現象中客觀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穩定性、普遍性的聯系,對教學活動具有規約作用。互文性的教學規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①教育性與科學性的辯證統一;②互文本與原文本的辯證統一;③師生的知識結構與互文性教學的作用與反作用關系,并以規律為基礎,制訂互文性教學原則: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目標性原則、適度性原則、適時性原則。
4. 互文性教學評價的研究
制訂科學的互文性教學的課堂教學評價細則,設置評價指標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互文本的選擇;②互文引入點的設置;③互文的引入時機;④互文的引入方式;⑤教學效果與互文本的因果關系;⑥互文意識的建立與思維方式的變革;⑦動態生成;⑧教學智慧。
五、研究方法
以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調查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文獻研究法:查閱文獻,充分掌握互文性理論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學習相關理論和重要觀點,借鑒現有的研究成果,以確保課題研究的先進性,提升課題研究的理論性,同時圍繞教學主題查閱與之相關的實體文本以及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策略,確保互文本的科學性。
行動研究法:將互文本進行精心地篩選和合理地組合,用于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實踐,在不斷地反思、比較、總結中,優化互文本,優化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
六、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
(一)研究思路
(1)閱讀教學:以互文性的眼光審視、解讀語文教材,以教學單元的“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為基點,將互文本引入課堂,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造利于學生學習的語言環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文化進行結合和融通,整合教學資源,構建起一種全新的互文性教學單元。探索“導讀課”“集中識字課”“粗讀課”“精讀課”“品鑒課”“整理課”六種課型,建構小學語文互文性單元整體教學的流程群。
(2)作文教學:從閱讀教學中的模仿、借用、滲透、轉化、顛覆等手段和技巧的運用入手,從說話到寫話的過渡。將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組課文依照主題和訓練點的要求進行整合,利用校內外資源,設計開展一次活動,如參觀、制作、觀察、實驗、讀書、春游、學工、學農、學軍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親身體驗和感悟,進行習作,然后選取優秀作品進行對比講評和修改。
(3)數學教學:教師認真研讀教材和課標,找到知識的生長點和后續知識的輻射點,建立知識網絡。思考知識的發生過程,把數學知識還原,讓學生就像數學家研究數學一樣學習數學。挖掘數學知識背后的故事、美育資源以及數學史料,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和策略解決數學問題,構建多維、立體的數學課堂,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4)其他學科教學:圍繞教學主題搜索互文本,品社科用具體的案例和小故事創設活動情景,讓學生在活動中將行為規范內化為信念。科學科類似于數學,創設情景,把科學知識還原,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疑問,然后像科學家一樣,設計方案,解決問題。挖掘科學故事,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知識。
(二)技術路線
研讀課標和教材查閱文獻、開發互文本互文性教學優化設計課堂教學總結提煉互文性教學規律、原則、策略制訂互文性教學評價標準
七、擬解決的關鍵問題與創新之處
(1)探索互文性教學規律。在現實教學中,人們都在有意或無意地運用文本的互文性設計教學,但很少有人對其進行深入地研究,本課題將對互文性教學的規律進行總結,以更好地指導教學。
(2)建立互文性教學規范。本課題將對互文性教學原則進行探討,為教師順利開展互文性教學提供積極的指導和調節,規范互文性教學行為,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3)提出互文性教學策略。本課題運用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的普適性特點,將教材上的知識點放在一個多維、立體的空間里進行學習,為教師進行教學提供教學流程、方法、媒體等方面的操作策略。
八、課題的研究基礎與條件保障
本課題是我校已結題的《互文性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連續式、掘井式的研究,具有較好的理論與實踐基礎。課題組主要成員由教育局的科研人員、學校主要領導和各學科的骨干教師組成,有利于結合本職崗位從事課題研究工作,也有利于全面落實本課題研究所必須的物質和經費保障。
九、預期成果
(一)理論成果
(1)研究報告
(2)系列論文。①互文性教學的客觀性與必要性論文。②互文性教學優化設計實施策略論文。③互文性教學規律論文。④互文性教學原則論文。⑤互文性教學評價細則。
(二)實踐成果
(1)教師成長案例。②學生發表的習作和獲得的榮譽及成長案例。③學校所獲得的榮譽。
(三)物化成果
①互文文本輯錄。②教學設計精選。③教學片斷精選。④課件精選。
十、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2015年6月――2015年10月):制訂課題研究方案,查閱相關教育文獻,審視、分析變革思路。邀請有關專家,進行開題論證,修改研究方案并組織理論學習。成立子課題組,明確子課題組的研究目標、任務和要求。
按照百度解釋,“民科”即民間科學家,區別于廣義的科學愛好者和非官方科學家,他們愛好研究科學問題,但沒有受過科學的訓練,不掌握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僅憑空想和臆斷得出所謂的“結論”,他們的觀點往往驚世駭俗,但不被主流社會關注和承認。
事實上,只要受過簡單的科學教育,“民科”的荒謬之處就非常容易甄別。但從上述關于“民科”電視節目引發的鬧劇,不能不令人對民眾的科學素養水平產生深深的憂慮。
科學素養包含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三個方面。同時具備三方面能力的人,則稱具備了基本科學素養。中國科協2010年第8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近97%中國公民不具基本科學素養,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
科學素養低下的現實具有深刻的社會背景。首先,有些科學素養方面的事件是社會上某些人的刻意所為,有其特定的目的企圖。比如“大師”王琳之類的人物被社會“名流”廣為追捧,“大氣功師”及其“功法”一度大行其道,電視節目上公然出現“我們恨化學”的廣告詞,如此等等。這些現象,就是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缺乏科學素養的人,以實現自己的齷齪勾當。其次,大部分科學素養方面事件的原因是低素質群體控制了社會輿論,造成思想混亂。比如微信群中廣為散發的各種謠言,轉基因食品問題導致的恐慌,社會各種流言的散播等等,都是由于科學素養低下而導致的輕信和思想混亂。
記得幾十年前的那個年代,學習風氣似乎不如現在這么濃厚,家長對孩子的重視程度也遠不如現在高,但那時孩子們反而有很多的機會閱讀課外書籍:十幾卷本的系列讀物《十萬個為什么》是不少孩子的最愛,華羅庚等著名科學家撰寫的課外讀物很受學生歡迎,高士其等科普作家的著作更是廣為流傳。如今,日益繁重的考試壓力使學生的生活單調乏味,學校幾乎成了考試訓練營,凡考試范圍之外的內容,凡與考試無關的行為,都被一概摒棄。據調查,中國社會人年均閱讀量少得可憐,即使專門從事學習的學生,除教科書之外,所閱讀的書籍也僅僅是教輔。嚴格意義上這根本就算不上閱讀。這種背景下像高士其那樣杰出的科普作家和華羅庚那樣知名科學家所撰寫的科普讀物,已經幾乎找不到了。雖說各級考試的內容也涵蓋了現代科學和人文知識的主要內容,但在應試教育的束縛下,有限的科學知識被教條化、狹隘化,變成冷冰冰死板的東西。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教育被忽視和排斥,科學素養教育從源頭上被封堵。久而久之,各種各樣違反科學素養的事件就堂而皇之,大行其道了。
2014年4月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要求統籌各方面力量,根據學生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細化,研究制定各學段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體系。科學素養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提高學生和全社會的科學素養,需從以下幾方面抓起。
(一)繼續做好新教師培訓工作。近幾年來,分配到我鎮工作的新教師相對較多,為了使這些青年教師盡快成熟于講臺,我們對這些青年教師進行了“教材與教法”及“教學常規工作”等方面的培訓,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駱駝山小學鄒新麗老師走上講臺一年的時間,參加今年縣青年教師數學課堂大賽榮獲三等獎。
(二)舉行教學設計、論文專題講座。為了進一步提高我鎮數學教師撰寫教學設計、論文的水平,4月12日,在中心小學舉行了“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及教學論文專題講座”活動,我鎮各所學校的數學科組長和各校青年教師共50多人參加了本次活動。本次講座,重點對我鎮近兩年獲得市、縣一、二等獎的優秀教學設計、論文進行案例剖析,從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論文所應具備的基本要素入手,使我鎮數學老師對教學設計和論文的基本思路有了清晰的認識,并進一步明確了今后撰寫教學設計和論文的格式以及基本要求。
(三)加強教師對數學課標的理解,提高教學理論水平。針對當前教師隊伍對《數學課程標準》并沒有真正深入理解的狀況,小學數學科在上年度要求每一位數學教師要精讀《數學課程標準》。通過強化對數學課程標準的學習,深入領會《標準》的精神,提高數學教師對教材的整體把握能力和數學教學的專業理論水平。為檢查這次閱讀活動的效果,在本年度初我們開展了《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測試活動,從測試成績的反饋情況分析,絕大部分教師對《課標》的掌握情況良好,并能熟練地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
(四)組織數學科組長及教師開展專題研究活動。3月1日組織全鎮小學數學教師觀看了山東省第小學數學研究專業委員會第十五屆年會的錄像課,大大提升了全鎮小學數學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數學素養。9月27日,為提高各校數學科組長的評課水平,在中心小學舉行了一次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專題研討活動”。活動先由中心小學的杜界飛和駱駝山小學的李艷玲兩位老師分別展示了“乘除法(一)”和“運用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兩節研討課,接著在會議室進行了數學科組長評課的活動,活動中先后有7位數學科組長對這兩節課進行了點評和提出了寶貴的建議。會后,我們對“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范疇進行了專題總結,對促進全鎮的小學數學技能水平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成績與反思
(一)本年度取得的成績
1.李艷玲老師榮獲縣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能手。
2、鄒新麗老師參加縣青年教師教學課堂大賽榮獲三等獎。
3.李義堂、李艷玲老師榮獲縣小學數學技能比賽優秀輔導教師。
4.李明軍等四位老師的教學論文、教學設計分獲縣一、二等獎。
(二)不足與反思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4B-0014-02
我與魏光明老師的交往始于近幾年。但熟悉魏光明老師的人都知道,從教20多年來,無論是當初在農村小學,還是如今到城市小學,他一直保持著樸實無華的作風,始終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孜孜不倦地行走在教育教學之路上。魏光明,作為南京市“基礎教育專家”培養對象,江蘇省小學數學特級教師,江蘇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南京曉莊學院客座教授,南京市莫愁湖小學校長,一路樸實走來,每一個腳印都抒寫著他對教育的執著追求。
他執念于學生發展。兒童具有無邊的好奇與無畏的勇氣,具有成人身上難有的熱情和智慧。為解放兒童,喚醒兒童自身的力量,確保全體學生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他注重建立民主、平等、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人格,善于與學生共同商定“公約”,讓規則與學生對話。他從不擠占學生的其他學業時間上數學課,且嚴格控制學生的作業量,真正解放兒童的大腦、雙手、眼睛,用細小的實際行動傳遞著自己的教育信念。他關注、呵護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學習暫時困難、發展相對緩慢的“這一個”學生,耐心等候,靜待花開,讓一個又一個這樣的學生獲得進步。他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和思維習慣,不斷鼓勵學生從認真聽講做起,積極回答,提出問題,大膽質疑,幫助學生成為優秀的思考者,以自信地面對充滿變數的未來。
他執守于課堂教學。課堂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陣地。從教20多年來,他一直堅守在課堂,承擔著一個班的數學教學任務。他積極踐行“輕負有效”“少教多學”“思維優先”的教學理念,科學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精選核心知識進行教學,著力改善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態,在提高學生學業水平的同時切實減輕了他們的課業負擔。他善于從生活出發,選擇適合學生、學生也喜歡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引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他善于退到幕后,將學習的自還給學生,讓他們學會選擇,學會判斷,學會交往,學會改變,深度體驗知識“歷險”、生命成長的樂趣。他緊扣時代脈搏,不斷追問教育“在哪里”“去哪里”“怎么去”,努力探尋從“核心知識”走向“核心素養”的教學路徑,讓學生在課堂中學會思考,增強自信,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
他執著于教育研究。誠如其所言,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向學生傳送生命的氣息,教育研究的首要對象應該是學生。他擁有一顆童心,善于蹲下來從學生的高度和視角來觀察學生,從心理學和數學兩個研究維度解讀學生,分析學生思維的“黑箱”,了解學生學習的經驗,科學確定知識起點、方法和技能起點、思維和價值起點,合理設計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重構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建設樸實、有味、有彈性、有挑戰的簡約數學課堂。他把教育作為一門人學進行研究的同時,還在全國小學數學教學領域率先原創性地提出要“加強數學核心知識教學”,并逐步形成了“基于核心知識教學的簡約數學”的教育主張。他先后主持“小學數學‘核心知識’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等4個相關的省級課題研究,堅持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相結合,探尋數學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有60多篇論文在《人民教育》《江蘇教育研究》《江蘇教育》《教學與管理》等30多種教育報刊發表,其中10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或索引,合著《小學數學研究與教學指引》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2016年5月的《江蘇教育?小學教學》分別推出由他策劃的研究專題成果《走近數學“核心知識”教學》《核心素養視角下的數學“核心知識”教學》。2016年7月,他赴德國參加國際數學教育最高學術會議――第13屆國際數學教育大會,并向與會代表推介研究成果“中國小學數學課程中的核心知識教學實踐”。目前,他和團隊成員關于數學“核心知識”教學的研究成果已經成為國內相關領域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
他執意于教師成長。學校管理的核心是用教師的專業成長帶動學校的發展,影響學生的成長。為促進教師過上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他鼓勵教師懷揣夢想,積極進行自我職業生涯的規劃,通過實踐、閱讀、思考和寫作,豐富教師的教育情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與專業價值。為了促進教師的成長,讓教師進一步體會到職業的尊嚴,他誠邀知名專家來校蒞臨指導,創造機會讓教師與智者同行,與高人為伍,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認識、教學技藝和教育德行。為了給教師創造更多的學習與展示的機會,他以特級教師工作室為成長平臺,以重大賽事和專題研討活動為契機,幫助教師磨課、磨文、磨課題,助力教師,成就教師,讓優秀者更優秀,讓平常者不平常。僅在他的數學教育團隊,目前團隊成員主持的“正在進行時”的省級課題就有4項,1人被評為江蘇省教學名師,1人被確定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
在回顧自己的人生成長歷程時,他說得最多的就是生命中一些重要的人和事,令他倍感溫暖,難以忘懷。“路在腳下”,這是一種堅守,也是一種風格,還是一道風景:一名心懷理想的教育行者,向著詩意四溢的教育遠方,心無旁騖,邁開堅實的腳步,行走在兒童教育的康莊大道上。
Mr. Wei’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XIAO Lin-yuan
學術規范是一個以學術界和學術共同體的大致認同和確認為前提的,具有歷史繼承性和動態性的系統,是在長期的科研學術活動中形成的多維度、多層次的道德公約和行為準則,是一個具有普適性的指示系統,要求學術界和學術共同體必須嚴格遵守。其內涵豐富,絕非僅僅指學術研究的道德規范和學術論文的格式規范。
1897年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卡姆(EmileDurkheim)將“失范”一詞引入社會學,描述的社會規范和社會價值出現不協調時的一種混亂無序的社會狀態,他將失范注釋為:“一種準規范缺乏、含混或者社會規范變化多端,以致不能為社會成員提供指導的社會情境“失范只是暫時的規則匱乏狀態,社會習俗仍舊可以規定和協調的社會器官和功能及其相互關系。(社會分工論,1893)“能夠限制個體欲望的特殊規范類型的缺席狀態”(自殺論,1897)。可見,失范是一種制度性,文化價值和道德倫理性的規則缺席或弱化的狀態。借用社會學“失范”理論“學術失范”表現為特定時期發生在學術領域的、學術規范的弱化甚至喪失的一種無序狀態。學術失范的表現各式各樣,作為學術研究成果之一的學位論文失范也屬于其范疇。
二、行政管理專業本科學位論文學術失范的主要表現
行政管理專業本科學位論文的學術失范的主要表現為四類:
(一)學術道德層面的失范
學術道德規范是指學界或學術共同體在進行學術研究時,應該具備的學術理想和核心價值觀念以及從事科學研究應遵守的學術倫理準則,強調的是一種嚴于律己的境界。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學術道德失范突出表現為不尊重他人勞動成果,截取拼湊和大篇幅抄襲剽竊的現象;或采取改頭換面篡改、編造、杜撰科研數據或參考文獻的現象。如此往復,大量低水平重復和學術垃圾導致了學術泡沬的產生,其危害不言而喻。
(二)學術研究程序層面失范
學術研究程序規范包括選題要求、文獻調研、形成假說或觀點的要求、術語界定的要求、制定研究計劃的要求、收集和篩選資料的要求、擬定大綱的要求、格式行文的要求。程序性的失范其實是論文寫作過程中的操作技術性的失范。行政管理專業學位論文多數是對已學理論的梳理或重組,缺乏實證性、創新性;對文獻的檢索搜集不夠,積累不夠充分,對相關領域、相關研究的前沿和動態了解不足,選題缺乏新意和深度;學科的強應用性決定了部分選題開展須建立在社會調查的基礎上,而多數學生懶于調查實踐、閉門造車,甚至編造數據,主觀臆造論文結論;參考文獻數量較少和質量不高,外文資料的搜集不足,對文獻缺乏批判性和整體性的把握,所選文獻的信度沒有基本的判斷,文獻綜述不到位等。
(三)學術研究方法層面失范
“科學研究方法論探討科學研究的發生、形成、檢驗以及評價的方法論問題,以期在理論和實踐之間架起一座方法論的橋梁。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研究價值和學科特性,行政管理學在其學科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三種研究取向,分別為解釋性研究、詮釋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研究方法上以概念演繹和理論分析為主,缺乏科學主義的實證思維方式,缺乏方法論和研究方法的訓練,尤其是實證研究方法的訓練。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學位論文的研究和寫作過程中,幾乎沒有涉及研究方論的運用,有部分同學文章中提到研究方法的應用,但是顯然不懂研究方法論和研究方法的關系。
(四)學術制度層面失范
制度規范是學術規范制度化的產物,是保證學術研究的價值得以實現的明文規定,具有約束性和強制性。主要包括程序規范,管理規范、評審規范和處罰規范等。目前,行政管理專業本科學位論文存在的制度性失范,主要是日常論文管理工作的統籌不夠科學,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安排學生實習、有指導論文進展、另外兼顧學生就業;評審規范設置相對科學合理,但是評審制度落實有待改進,使得評審不夠嚴格,有效的監控流于形式,對違規者的處罰力度不夠,起不到防范的作用。
三、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學位論文失范原因探究
(一)生態因素:先天的規范缺失和后天能量釋放不足
從行政管理學學科建設和學科教育發展歷程以及我國學術規范建設的歷程來看,該學科學術規范先天不足,后天功能萎縮。我國行政管理學科教育和學科建設以及學術規范建設歷程二者在時間上錯位,學術規范建設晚于學科教育和學科建設,以致起步的符合中國實際的行政管理學術活動在十多年的進行中無章可循、無范可模;在行政管理學科發展中,忽視了行政管理專業學科特色的學術規范建設,而且長時間的討論和爭鳴,沒有明確權威的規范加以規制行政管理學的學術研究。行政管理學學術規范的功能發揮不夠充分,基本規范的實操內容沒有很好的得到普及,本來具有的正能量沒有得到很好的釋放,功能趨于萎縮。
(二)價值因素:價值觀偏離和規范內化的失敗
在社會轉型期,受到西方功利主義價值觀的負面影響和學術規范價值內化失敗,導致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作祟,使學生越來越重視實用價值和實際利益,價值觀偏離了學術研究的核心價值觀。這是因為行政管理學科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合理,直接導致學生科研基礎能力的知識欠缺;教學方式傳統,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社會實踐能力不足;寬松的學生管理和評價制度缺乏有力的外在監督,使學生順利畢業,但是難以就業,求職時“萬金油”專業顯得毫無競爭力、加上外在就業環境的嚴峻沖擊,學生浮躁的心變得躁動,部分學生疏于學業參加沒有任何挑戰的社會鍛煉,部分學生致力于死記硬背備戰考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敲門磚,各屆學生如此往復地為現實利益奮斗著,現實利益的實現成了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由學術規范內化的學術求真意識、學術創新精神從未和他們有過任何交集。
(三)能力因素:學生自身科研積累和科研能力不足
基于我國高等教育法的要求,本科生應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本科生的關注重點則是通過順利畢業,迅速找到心儀的工作,普遍對如何提高學術素養和學術能力不感興趣。本科生普遍缺乏問題意識和質疑精神,習慣人云亦云;資料檢索和文獻鑒別、文獻批判、文獻整合綜述能力不足,通過分析、鑒別社會現象與其關鍵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構建研究假設、模型能力欠缺,選擇適宜測量指標,設計調查問卷和抽樣方案的能力有待提高;力、和學術話語表達能力需加強;極為重要的是論文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方法論理論和實踐訓練的極度欠缺。
四、行政管理專業學位論文失范的矯正對策
(一)注重過程監督和管理
本科畢業論文工作不是一般的等同于學科課程的教學工作,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須長期規劃的動態師生互動和學生成長過程。要樹立大論文觀念,即把本科生畢業論文作為凝聚其基本科研能力的體現,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貫穿大學四年全過程,時間長、方面多、環節多,做好過程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在總體培養思路不變的前提下,進一步,把上述過程分解為若干階段,明確每個階段的任務,實施路徑和應達到標準,真正形成前呼后應的遞進關系。要根據培養要求,細化具體內容,制定相應措施,做到培養過程有布置、有檢查、有督促、有評價、有激勵,不斷促進學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加強學術道德教育,培養嚴謹的科研作風和態度
治理行政管理學術學位論文失范要從大學入學開始抓起。針對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的教育,學術界和高校要結合我國轉型時期新的時代特點不斷促進學科的自身建設和發展,引領行政管理學界逐漸形成“求真、創新”的良好學術風氣,建設專門的行政管理學學科特點學術研究規范,通過多種手段,切實落實在新一屆行政管理本科生的教育管理過程中,使這種規范通過長時間的約束逐漸內化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和科學基本素養。另外,以本科生導師制為先導,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在重視基礎知識教育的同時,要有意識地開展專業化的研究方向的引導工作,讓學生了解導師的研究取向,最好能參與學術課題的相關活動,體驗和模擬科研的操作,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和熱情。
(三)建立相應課程及考評體系,奠定論文寫作基礎
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漸進的規律,科學規劃和統籌本科生教育的培養階段和教學管理計劃。各高校要根據自身學校的類別、培養目標等,建立科學的行政管理學課程評估體系,合理評估現有的課程設置,根據不同需求合理設置公共基礎及通識類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方法與技能課程等模塊的權重,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為學術研究提供基礎支撐。重點要協調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之間的比例關系,均衡定性課程和定量課程的比例。加強過程性評價的考核方式,將學年論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與畢業論文融為一體,在研究生入學考試時凸顯本科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實際考察學生的基礎科研積累和科研訓練狀況。
(四)遵循科研訓練漸進原則,提升科研素養
在本科生教育階段就應該科學規劃,將畢業論文撰寫要求的基本素養融入到整個學科教育和培養過程中,以必修學分的形式要求學生積累基本的科研素養,有了這種平時的積累并將平時的學術積累滲透到畢業論文中,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論文撰寫環節的孤立和滯后,而且也可減輕指導教師的工作強度,以提高論文的指導質量,進而提升論文水平。具體來講,就是要樹立大論文觀念,科學規劃,建立本科畢業論文工作的一般范式,將整個本科教育階段分為有機聯系的整體,把本科一、二年級作為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儲備階段,奠定論文開展的知識性功底;在三年級開始以畢業論文寫作的流程為模擬,完成課程論文的考核,進而將基本學術規范內化到學生的科研行動中。
一、數學課堂教學――建構以數學小課題研究為主的學習模式
傳統的數學優勢是所傳授的知識比較系統,知識點分散,學生容易掌握,不足的是知識分得比較零碎,學生在建構知識鏈的困難較大。開展數學小課題研究能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應用數學意識。
比如小課題:繪制我們的校園,就是以比例尺知識為主工具的實踐活動。活動分為三個板塊:第一板塊:確定方位,測量長、寬。第二板塊:繪制平面圖。第三板塊:制作模型。這個板塊是在活動的過程中生成出來的,在繪制平面圖后,學生想制作立體模型圖,陳列到學校的門口。于是數學老師和美術老師同上一節課,數學老師解決測量中高的問題,美術老師解決制作立體模型的問題。
再比如二年級的“我們去春游”小課題研究,綜合了活動策劃、購買物品、購票策略等等,學生需要綜合運用加減乘除的知識;“今天我當家”小課題研究,主要是讓學生體驗一天時間里的買菜、燒飯等活動的統籌安排,在這過程中學生對克、千克、秤的知識有了了解;還有“包裝的問題”、“我愛學校”等小課題研究活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還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學習與人交往、與人合作、與人分享等人文的東西。學科之間還得到了很好的整合,學習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二、校本課程――把豐富的數學資源引進學習領域
進行數學文化建設,開發校本課程是一個重要的途徑。通過數學校本課程建設,可以把豐富的數學文化資源引進到數學學習過程中。
由于每節課的時間有限,教師在完成知識教學的任務后,很少有時間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發展的歷史。在當代國際數學教育視野中,數學史首先被看作理解數學的一種途徑。數學史對于揭示數學知識的現實來源和應用,對于引導學生體會真正的數學思維過程,創造一種探索與研究數學學習氣氛,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培養探索精神,揭示數學在文化史和科學進步史上的地位與影響,進而揭示其人文價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學數學文化史涉及的數學史知識包括:
1.數學知識的來源和背景;2.數學思想方法;3.數學欣賞;4.數學家的成長故事以及取得的成就。
此外,數學的理性品格應成為重要的數學文化內涵,許多大數學家在成長過程中遭遇過挫折,不少著名數學家都犯過今天看來相當可笑的錯誤。這些史料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數學方法上從反面獲得全新的體會,對學生正確看待困難、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還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不僅僅是訓練思維的體操,是科學研究的工具,更有著豐富多彩的人文內涵。
三、數學專題網站――學生更自由而廣闊的數學學習世界
在當今知識外儲化的時代,學生的學習時空不應該局限于學校,數學教育應該隨時隨地滿足學生的需求。網絡,就能滿足學生的這種需求。我們學校建設的數學網站就是動態傳播數學文化的平臺。該網站由6個板塊組成:闖關GOGOGO,學生可以在這里進行智力沖浪,解決問題,獲得積分,體驗成功和競爭;數學小游戲,讓學生在學習數學之余放松身心;數學故事,讓學生在閱讀一個個精彩故事中感受數學的好玩;數學小論文,讓學生把自己的數學學習心得體會發表在網站上與同學共享;數學人物,讓學生在網上與數學家“親密接觸”;數學思考,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等等。
關鍵詞:數學教師;教研論文;分析
一、研究背景
教師是新課程改革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小學數學教師師資的需求要從數量的滿足逐漸過渡到質量的提高,教師專業化發展成為一種趨勢。教研論文是評價一個小學數學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重要指標,也說明其對數學新課程的參與、評價和反思過程。本研究之所以選擇通過對“中國知網”小學教師公開發表的關于數學教育研究論文的內容作為研究對象,是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教研論文的內容既可以反映出小學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關注的熱點,又可以從一個新的視角反映出數學新課程實施近十年來小學數學教師參與教研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對象為小學教師在201x年公開發表的關于數學課程改革的教研論文。文獻來源是“中國知網”,選擇的文庫為“中國知網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搜索主題為“數學”;作者單位:“小學”;搜索匹配度為模糊;時間為201x.1.1~201x.12.31。檢索結果為201x年小學教師公開發表有1367篇論文。
三、研究結果
1、文章內容偏重課堂教學。表1數據表明文章的內容有93篇探討在課堂教學中的相關問題。可見小學數學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如何上好課。綜合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主要探討兩大類問題:
(1)新課改理念下如何更好地進行數學課堂教學:如怎樣進行師生互動、如何優化教學設計、在課堂上怎樣對學生注重人文關懷等。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加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高質量,在樣本所選取的100篇文章中有14篇文章論述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及優缺點的總結。
(2)對新課改理念下數學課堂教學的反思、體會、經驗談:如對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相關理念的理解及結合具體知識點在教學中的應用等。
2、關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所選樣本的教研論文中有8篇文章探討新課程實施中對學生數學興趣、創新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培養的有效方式和經驗之談。這較之以前數學課堂教學只為培養學生考試能力相比是一種很大的進步。這也說明小學數學教師逐步認識到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更多的關注到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3、缺少多角度的論述數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文章結構基本以“理論+相關例題”為主。在所選樣本的100篇文章中,所探討的問題角度單一,沒有多角度去論述小學數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幾乎所有文章都是一些課堂實錄,文章結構基本形式為“理論+例題”。其中理論探討都為文章第一段或第一二段,理論探討的內容基本上以文章所論述主題詞的簡單定義或某一個問題中的新課改理念為主;大多數文章都沒有從理論上做深入研究,例題在整篇文章中占的篇幅過多。
4、小學數學教師對于數學教研能力認識不足。樣本中有4篇文章論述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和能力。所有文章都認同數學教師整體素質關系到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的成敗,認為小學數學教師主要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大體可總結為四個方面: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教學業務素質及身心健康素質。其中教學業務素質是指一個小學數學教師要具備堅實的數學專業基礎知識和教育教學能力。但這4篇文章對數學教育的研究能力并沒有提及。可見小學數學教師對于數學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只重視上好課,完全忽視了在教學中對出現問題的解釋、探討和總結的科研能力。
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