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1: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育研究類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體育教育與人類生存需要的關系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論,深刻地揭示出人類自身需要的本質。人類五個層次的需要與人對體育教育的需要本身就有著內在的聯系。這是體育教育本質功能的表現,無論是自我價值實現,自我尊重的需要,還是自我安全、社交的需要,都與體育教育有著廣泛的聯系。
人類的生存需要除了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以滿足自身外,還有人類生存需要所反映出的客觀性,人不得不受到由人們的生存條件、生存能力、生存方式所決定的生存狀態的影響和制約。人類如何生存發展,這就需要解決人類怎樣掌握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知識、技能和形成各種本領,養成良好習慣等。體育教育應在解決人類所需的這些實質性問題上發揮出自身應有的獨特作用。從目的來看,體育教育應是為人類身心健康與人的發展服務的;從過程來看,應是一種有效地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體育以及衛生保健常識、技能的學習過程,是一種教與學的過程;從內容來看,應包含有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各種生存能力的形成與提高的內容。
我們不僅僅在理論上認清身心培育的教育屬性,而應在身心教育的實踐中充分反映出具有教育屬性的身心培育活動。那種在實踐中單一的運動性和活動性用來達到身心培育目的的做法以及把它簡單地看作也是一種體育教育性質活動的觀念是錯誤的。這只能反映出我們某些體育教育工作者在認識體育教育本質問題上,還存在著不足,具有不完全性和不深刻性,僅僅看到了體育的特殊性,沒有看到教育的普遍性。
人們知道,當嬰兒開始伸展四肢,幼兒開始學習走路時,表明每個人都具備基本活動的能力,它僅僅是運動的原始狀態,包涵了體育運動要素中的一些而不是全部,這還與嬰兒自發的本能需要有關,并未構成內涵深刻而豐富的科學性體育運動。它的本質理應是讓人們通過一般教與學的活動過程,去掌握知識、技能以及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去學會人類生存與發展所必備的某些生活能力和本領。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體育為人類生存發展服務的終極目的。
體育教育過程應是一種理論、實踐、再理論、實踐的過程。需要把握的體育知識、技術和方法以及體育衛生保健常識和技能運用于體育運動實踐和人類生活實踐中去的,這是體育教育的根本特征。
人的需要與人對體育教育的需要有著多方面的聯系。隨著社會的進步,體育(廣義)功能也在不斷拓展,這種拓展又意味著體育教育與人們社會生活方面的聯系日益加強,意味體育教育在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上,無論在廣度上還是深度上都在不斷地延伸。這就要求我們在體育教育發展中,充分考慮到社會需要與個人需要的融通、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的平衡、短期與長遠需要的兼容等問題。從現階段社會發展的趨勢看,我們學校體育的著眼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自我指導鍛煉能力、體育運動能力等方面上來。其中,使學生學會和掌握各種基本的生活技能,養成各種良好的生活習慣,無疑對于學生適應生活,更好地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體育教育在人類生存能力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體育教育過程包含著兩個重點,一是人的內發性自尊、自強、自愛、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二是人的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而體育教育則可通過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學習過程,使他們多方面的需要得到滿足和實現。
傳統體育教育注意力僅僅局限在發展學生在校期間的身體上,忽視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要學會生存,在體育教育中就不能僅以發展學生的身體為滿足,還必須從廣泛的領域,培養他們適應未來新生存環境的各種能力,成為能夠適應未來生活需要的現代人。
事實上,正確的走、站、坐、臥的姿態,良好的作息和飲食衛生,用眼和腦的衛生常識;游水能力;各種自我防衛技巧;防火常識;基本的運動創傷救護常識和方法;交通安全常識等體育衛生保健的內容,都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緊密相關。
由此可見,體育教育的目標應是長遠和近期目標的統一,今后大、中、小學校體育教材內容應是豐富多樣的、有效實用的。
中圖分類號:G642;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4-0026-02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傳統的高校英語教學模式需要盡快更新與修正。新的形勢要求英語教學跳出教師作為教學主體、課堂講解偏重語言現象的框架,以便大學生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鍛煉。與傳統的偏重語法與詞匯的教學模式相比,新形勢下的高校英語專業的教學目標更加切合實際,更加注重利用語言的交際能力與跨文化溝通能力;同時,現代大學的培養目標是塑造有個性、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也要求教學環節的設計從傳統的教師講解變得更注重可行性、教學手段不再單一,而配套的教學材料也應盡可能地多元化。另外,為了重建師生和諧的課堂氛圍,定期進行科學的教學評估、在反思的基礎上不斷更新與調整教學模式,也是當前深化高校教學改革的要求。這些改革與調整的終極目標都是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讓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求。然而,針對英語專業而言,若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大而化之、一概而論是不可行的。基礎課與專業課應當區別對待,專業課中的各門不同的課程也理應結合實際情況、探索最可行的教學方法。本文針對英語專業的英美文學課堂教學,結合廣受關注的語類理論,研究如何提高英美文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一實際問題。
一、高校英美文學課教學的現狀陳述
二十世紀以來,人們愈發認識到課堂教學是藝術性與科學性兼具的產物,而這種理想的教學狀態就是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如何將兩者結合、同時科學地組織課堂教學,就成為了有效教學的核心問題。比起傳統教學中教師主觀性的主導地位,有效教學更注重探索如何運用科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為提高教學質量而服務。近年來“外教社杯”等各級高校外語教學大賽的舉辦,從側面說明了高校外語教師對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的持續關注。有效教學的探索涉及文學、語言學、哲學與社會學等多個領域,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爭論。關于有效教學的概念,目前尚無統一的認識。有人指出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目的在于“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估和目標管理”。也有人認為有效教學強調“教學的科學性、規律性和實效性,既是一種教學理念,也是一種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有效教學指教師將科學的理念與方法融入課堂實踐,并不斷地用實際教學效果更正、更新教學理念的行為。教師應懷有較強的時代感、懂得新形勢對高校英語教學的要求;既不能一味地恪守陳規、也不能無視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
英美文學課是高校英語專業高年級的專業必修課,這門課程既能體現英語教學的普遍特點,也呈現出其自身特有的獨到之處??v觀英語專業的各門課程,只有文學課結合了語言學習與跨文化交流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審美與思辨能力,是一門有別于其他專業課的重要課程。英美文學課要求大學生閱讀經典西方名著,通過對經典的閱讀與學習,大學生的知識面得以拓寬、認知的深度得以強化,進而具備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內在修養的綜合素質。在兩年的基礎學習后,閱讀經典也是對大學生語言能力與對目標語言的文化背景理解能力的綜合考察。上海外國語大學的虞建華教授曾撰文談及文學課對高校大學生的意義,認為文學與哲學、歷史、美學、倫理學等都是智慧型的課程――試圖找尋作家、作品與現實之間可能存在的淵源和互動關系。雖然如此,近年來的文學課教學遇到了不少的問題:首先,大學生不滿于教師獨角戲式的傳統教學方式,而教師也覺得大學生的主動性根本沒有得以調動,二者的積極性都沒有調動起來;其次,經典名著有一定的難度,而利用課堂時間進行閱讀又十分有限,那么怎樣檢測學生的閱讀水平與進度也成了文學課的難題之一。另外,文學課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于講解“經典”,而身為90后的年輕學子會感到課堂內容與自身、與時代關系不大,代入感不強,故而提不起興趣。
針對這些情況,英美文學課若要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與大學生的學習效率,就需要在發揚文學課之特殊性的基礎上,對教學目標、教學方式都要進行適當調整。教學應嘗試強化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肯定大學生的主動參與,將教師的主觀講解從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轉化為支架作用――即如何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性、將大學生對知識的需求轉化為積極的自我學習模式,幫助大學生建立培養學習習慣、保持學習興趣、將課堂知識內在化的良性機制。文學課的終極目標還包括幫助學生將文學課的學習與其他課程相聯系,使知識系統化、內在化,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與綜合人文素養。
二、語類概念與文學課有效教學的結合
近年來,引導系統功能語言學研究的悉尼學派代表人物馬丁(James R.Martin)提出了語類定義、語類模式、語類關系等理念。馬丁指出,語言本身絕非獨立的、偶然出現的,而是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特定產物。馬丁的語類理論幫助我們從社會與文化的角度切入,研究社會文化與語言結構和意義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就是說,語言現象與社會背景、文化寓意是渾然一體的。這種觀點意在強調,對語言的學習絕不能單純地停留在學習語言現象的層面上,而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社會現象和文化背景。其實,無論馬丁的悉尼學派還是其他學派的語類研究,目的都是將語言的使用規律與特定的文化背景相結合、使得語言表達的意義能夠被目標團體接受,從而實現有效交際。這一觀點對提高英美文學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有極大的啟示: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的目的不在于背誦客觀事實或名句佳章,而是幫助學生發現并掌握有效交際的目的是如何實現的――如何根據不同的情境選擇不同的語言類型、統籌語言的表達并完成交際的目的――這些正是語類理論的重要啟示意義,同時也是文學課教學得以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依據。
語類教學強調對不同語境中的語言規律加以辨別與分析,將傳統的語言點講解帶入語類框架內整體把握。這種轉變的意義是,在轉變教學模式的同時調整教學目標,不僅關注語言層面的表達,更將學習目標延伸至促使語言表達的交際動機、看似偶然的表達與所處的篇章結構及文化情境之間的互動作用等。盡管作為語言表達的基礎要素的語法規則與詞匯短語是固定的,但事實上如果大學生僅記住了某些固定的表達方式,而無法辨識不同的語境與交際目的,他們在獨立完成表達任務或交際任務時,將不明了語境與目的是如何影響基礎語素的,甚至導致偏離目標的語義輸出。針對這種常見的問題,文學課教師需要調整教學思維、運用語類理論,將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向更深化、更靈活的方向引導。
三、語類支架式教學法與英美文學課教學的結合
“支架式教學法”是語類理論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重要實踐之一,既強調教師在各個教學環節中與大學生的互動,又確保大學生的參與度,讓相關文化背景的滲透式教學與語言現象的分析相結合。“支架式教學法”中的師生關系是平等的,課堂教學中充當著共建的角色,這也是目前在專業課教學里力求實踐的新型教學模式。當然,最終的理想模式是大學生獨立于教師的“支架”之外,實現自學、互助與自建相結合。這種自建,指的是在一定的師生共建基礎上,大學生掌握充分的基礎語言能力,已經培養出有意地運用語類概念檢驗、反觀自我學習進度與程度后的新型學習模式。
若要用語類支架式教學模式代替傳統的教學模式,首先應該改變的就是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與中小學教育明顯不同的是,大學師生間融洽平等的關系是促進大學生投入學習的關鍵之一。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的關鍵則在于教師在注重課堂教學的同時絕不能忽略大學生的情感需求:大學生絕非接受信息的學習機器,而是學習能力不一、情感需求相似的個體。文學課的內容中相當一部分對于大多數大學生而言都是陌生的,如果教師在這一點上對大學生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學進度進行,勢必造成師生之間更嚴重的隔閡。課堂中教師需把握好信息輸入的形式、進度與強度,同時關注大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與進度。文學課上信息量較大,學生對信息的處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著課堂上的師生關系。與其讓每一位大學生都獨立地被動接受大量陌生的信息,不如嘗試小組互動模式――既能降低教學難度,又能加強大學生的反饋與參與度。教師可以有意將互助式學習小組培養成教師支架的一種延續:比如,將課堂教學任務提前分配給各小組,要求大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展示,這既鼓勵了小組成員間開展合作項目,也提升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分析能力都不露痕跡地融入了語言知識的學習中。
另外,教師的支架性作用應體現在突顯教師拋磚引玉的課堂環節設置。不同于傳統文學課教學模式中教師“自問自答”的局面,教師如果將教學目標分解為若干相關問題,引導大學生進行思考、討論及概括,適當地增加大學生的反應時間,那么,在教師的有效支撐下,大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程度將大大提高。教師應當向大學生提前解釋自己所充當的角色及對大學生的期待,讓大學生對教師的支架作用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為師生的配合營造良好的環境。教師一旦主動從生硬的權威角色中走出來,課堂教學氣氛會有明顯的改善。然而,這一轉變的結果注定是逐步達到的:教師應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到之前舊的教學模式對大學生學習與思維模式造成的負面效果,制定出一套具體的實施方案。在教師啟發、學生給予教師反饋的模式中,教師的支架作用至關重要。
這種模式一旦與教師的支架作用相融,大學生將體會到主動學習帶給他們的滿足感,并且著手思考如何調動自己的主觀分析與總結能力。這樣一來,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功能就從強制式灌輸轉變為輔助式引導。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大學生與教師在這樣寓教于樂的形式中達成了某種情感的默契。教師還可以嘗試進行語言輸入的多模態化,創建輕松而不失教育性的語言情境。既然讓大學生領會和學習作者寫作技巧是文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那么對經典文本的重新開發、實現舊作新讀,也可以通過引導大學生觀看網絡公開課、將傳統課本與網絡優質資源相結合來實現。這樣的舉措,既留給大學生更多的延伸閱讀空間,同時也充分實踐了教材立體化的新時代教學理念,有利于培養適應新環境與新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崔允.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J].人民教育,2001(06).
[2]朱彥.提高外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因素[J].外語界,2013(02).
[3]許慶紅.讓文學回歸其應有的位置――文學本體性與英美文學教學和研究反思[J].山東外語教學,2012(02).
一、心理學文化意識的演變
對人類行為機制的探索一直是人們鍥而不舍的一個主題。人的行為在本質上是意識的,所以要探究人的行為機制,必先探究人的意識。這樣,“意識”就成為研究者們不可回避的問題。但是,它作為一種現實存在,抽象不可捉摸。囿于此,研究者們所進行的研究一直以來未有多大進展。心理學過去百余年間的各學派,像精神分析、行為主義和人文主義等學派,從內在的認知、經驗、人格以及外在的環境因素人手來尋找人類行為的原因,但或受限于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或受限于應用領域,未能有效而全面地解釋人類行為之謎。
隨著西方心理學“價值中立”的破產和跨文化心理學尋找普適性理論的失敗,人們開始重視文化對人的心理與行為的塑造與制約作用。這一轉變,使人們把研究人類行為作用機制的目光聚焦到了文化上,出現了心理學的文化轉向。美國心理學家皮特森明確指出:“以文化為中心的觀點提供了除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和行為主義對人的行為進行解釋之外的第四個解釋的維度。它的意義就像三維空間之后發現的作為時間的第四個維度?!蓖瑫r心理學的文化轉向又被認為是平行于認知革命的一場“文化革命”。這樣,文化問題就從傳統心理學的邊緣地帶進人了心理學的中心視域。從跨文化心理學到文化心理學,再到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心理學的文化意識在不斷演變。在這種不斷演變中,人們不斷反思與追問心理、意識、文化三者的關系,追問文化與人類行為作用機制的內在關聯及這種關聯背后的根源性的東西。
文化,在本文中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物質文化,諸如器物、房屋、工具、武器等,是文化中最易明白、最易捉摸的方面;精神文化,它包括種種知識,包括道德上、精神上及經濟上的價值體系,包括社會組織的方式,及最后—并非最次要的一一包括語言。語言是文化整體中的一部分,是一套發音的風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社會組織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復合體,是集團行動的標準規矩。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相輔相成,一方面,只有在人類的精神改變了物質,使人們依他們的理智及道德的見解去應用時,物質才有用處;另一方面,物質文化是模塑或控制下一代人的生活習慣的歷程中所不能缺少的工具。以上所界定的文化的內容或者說靈魂一般都融匯于諸如語言、神話、藝術、宗教、科學等各種各樣的文化形式之中。
二、文化心理學:視心理為文化的投射
(一)理論觀點及相關研究
早期的心理學把文化作為尋找普遍意義的心理規律要排除的“干擾因素”,主張“去文化”。而文化心理學的研究者們認為:(l)人的任何內在、深層的心理結構及其變化都不可能獨立于文化的背景和內容。心理和文化彼此貫穿、相互映射、相互滲透。(2)“人類內在心靈的統一體”不可能被預先設定,人的心理活動過程植根并依賴于符號系統和社會組織系統之中。嘆3)文化對心理過程來說是一種“先在的”和“決定勝的”因素。文化心理學的研究者們認為文化從下述三方面決定了人的心理與行為:第一,為了獲得社會的承認,個體總是通過各種類型的學習,將那些指導和確定思想、行為的社會文化模型內化為自己的心理模型。第二,語言作為一種文化成分或文化分支系統,常常決定個體的思想與行為,盡管這種決定很少能被意識所覺知。個體在接受一種語言的同時,也接受了一種相應的行為和文化模式。第三,文化模式不僅構造了人的思想,而且構造了人的感知。 社會文化模型、語言等對人的心理與行為的影響作用,文化差異所造成的人們行為上的差異,這在本尼迪克的《文化模式》一書中已充分論述,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切實地能感受到。但是,是社會文化模型、語言等這些文化形式本身具有這樣的特質與作用呢?還是它們本身代表著什么?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近年來,研究者們還從文化影響人的內在假設方面展開研究,認為這是文化對人的心理與行為影響的較深層次,也是文化影響的最終層次,它決定著人們的思想過程、知覺、情感以及行為方式。雖然有這樣一種提法,但這方面的研究還未具體展開。人的內在假設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它的作用機制又是怎樣的呢?它能否清晰解讀文化對人的心理與行為具有決定作用的根源所在呢?
(二)評價與反思
文化心理學把“文化”引人了對人的心理與行為的解釋,認為先于個體而存在的社會文化模型、語言、文化模式等,單方面決定了人的心理與行為。但我們聯系著人的實踐性本質來看,“語言等所具有的實踐功能,即影響和改變人們行為的作用,并不是它本身具有的,并不是作為它的物質形式的某種聲音或圖形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人將自己的實踐力量賦予它的結果?;蛘哒f,不過是因為它以特定的方式外在地表達了人的實踐力量,從而才使他具有了形式上的某種功能”再結合著人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來看,人所具有的實踐力量無非是指人的意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所以實踐力量實質是指人的意識的存在與作用,并且這意識是與人的實踐活動相互促進、共同存在的,它們同時也與人的心理相互構建、相互界定。文化心理學的觀點,對于語言等文化形式、意識、實踐活動及人的心理這幾個存在的關系方面,缺乏互動性的思考,只強調了人的心理與行為形成過程的一個方面,難以揭示人類意識與行為的本質。
一、選題緣由
1984年,廈門大學獲得我國第一個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授予點,截止到2014年恰好走過了30年的歷程。學位論文是傳播學科研究的理論成果和普及學科知識的重要資料,統計分析一個學科以往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勾勒出該學科發展的歷程,明確該學科未來的研究方向,促進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該學科的研究重點。而且,具有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授權點的高校,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氛圍濃厚、科研水平高,代表了我國高等教育學研究生培養的較高水平,其涉及的研究領域、研究方向對高等教育學發展具有重要啟示。
二、選題概況
以高等教育學實力最強的14所高校為研究對象,其中擁有高等教育學國家重點學科的高校2所(廈門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師范類院校8所(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綜合類院校4所(北京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大學、西南大學)。這14所高校均擁有高等教育學博士點,代表了我國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較高水平。
選取“CNKI―《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萬方―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進行網絡檢索,學科專業名稱為“高等教育學”,檢索時間段為“2010-2014年”,學位為“碩士學位論文”,以這14所高校為學位授予單位,經過兩個論文庫的比對和篩選,去除重復的論文篇數,檢索出共1056篇碩士學位論文,其收錄情況如表1所示。
在所選的1056篇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中,作者最后入學時間是2011年,該年全國有高等教育學博士點16個。其中浙江大學和清華大學近5年的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為0,因而本研究未對這兩所高校的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進行分析。
三、選題領域分析
將所選的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進行研究領域分析,所借鑒和參考的理論或分類標準如下。一是李秉德先生的教學七要素說,即學生、目的、課程、方法、環境、反饋、教師等七個要素。如,高校教師和學生是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高校課程教學和科研是極其重要的研究領域。二是參照《高等教育研究》編輯部關于高等教育學雜志的分類標準: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教育基本理論、教育體制與結構、教育經濟與財政、院校研究、民辦與職業高等教育、教師教育與教師發展、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課程理論與教學改革、學生工作與學生事務、教育學學科建設、高等教育史、國際比較高等教育等基本欄目。三是受陳學飛分類方法的啟發,并借鑒趙蓯蓉有關高等教育研究主題的劃分法,對1056篇高等教育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得到如下分類結果及主題釋義表。
原則上每篇論文只統計到一個主題中,如果研究內容涉及兩個主題,則以比重較大的主題為準。
按照本研究的統計標準,對近10年刊載的1056篇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研究主題進行數量統計,并按照數量多少進行排列,刊載論文研究領域的分布情況見下表。
第一類是大于10%的主題,有高校課程、教學、科研工作研究,高等教育宏觀管理研究,比較高等教育研究和高校管理研究,總計比例為51%,關于這些方面的研究都在100篇以上;
第二類是大于5%而小于10%的主題,有高校學生研究、高等教育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高校德育工作研究和高等教育評價研究,總計比例為38%;
第三類主題的研究比例低于5%,分別是高校教師研究、高等教育史研究及其他方面研究,總計比例為11%。
通過對CNKI和萬方論文庫數據庫中有關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選題的分析,可以明晰當今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點重點所在,為今后碩士研究生選題提供一定參考。
2015年12月8日,北京市第十一屆中小學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舉行,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委員王定東、北京教育學院副院長楊志成、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馬凌、北京市教育學會體育研究會理事長陳雁飛等出席會議,同時,來自北京市各區縣教研部門的負責人以及部分獲獎教師參加了會議。北京教育學會體育研究會理事長陳雁飛教授向參會人員匯報了第十一屆論文報告會的工作情況。獲獎作者代表徐艷麗、韓月倉、張成分別作了主題匯報,與參會代表進行分享與交流。
自2014年9月論文征集活動開始后,各區縣體衛藝科(體衛中心)對論文征集及上報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進行了認真組織和布置,廣泛開展宣傳動員,發動廣大體育教師及其他體育教育工作者積極總結教學經驗和科研成果。同時,各區縣教科研部門結合此次科報會的論文征集工作,紛紛開展了“如何做好體育科研”的教師培訓活動,有效促進了區域內學校體育科研工作的發展。
本屆論文報告會首次采用網上征集論文的形式,共收到北京市16個區縣和燕山區報送的論文1464篇,比上一屆增加228篇,論文數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西城、朝陽、海淀、東城的論文數量維持了較高的水平,另外,順義、通州、延慶也有大幅度的增長。此次論文報告會的作者隊伍在中小學教師為主的基礎上,涉及教科研部門、保健所、職業學校、幼兒園、市屬活動中心等各類單位的教育工作者,作者范圍更廣。
從此次論文報告會的選題方面看,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論文選題百花齊放
本次論文征集分為11個類別,其中包括“校園足球運動類”。從征集情況看, “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學生體質健康”和“課外體育活動”仍然位居報送數量最多的前三甲,但與此同時,各類別的分布更加平均,表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的態勢,表明體育教師開展體育科研的關注點更為寬廣。
2.課堂教學仍然是中小學教師科研的“主陣地”
從論文征集的類別看,“體育教學與課程改革”排在首位,這充分表明,廣大一線教師堅持從教學實踐中尋找問題、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解決對策。從入選論文的整體情況來看,這類論文涵蓋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形式或模式、教學質量與教學評價等實踐性、操作性問題,涌現出了一些高質量的論文。
3.校園足球和心理健康成為新的研究熱點
關鍵詞: 管理類應用型碩士;學位論文;論文質量;評價現狀;評價指標體系
Key words: practical master on management;academic dissertation;quality of the thesis;current evaluation situation;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1-0269-02
0 引言
近年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迅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MBA和MPM等專業學位,管理類應用型碩士教育已經成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作為新生事物的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問題也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學位論文作為研究生教育中一個重要環節,能夠直接反映研究生的學習成果和專業領域研究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反映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和水平。因此,建立客觀、公正、科學的便于實施的管理類應用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是十分必要的[1]。
1 管理類應用型碩士學位論文評價現狀
管理類應用型碩士學位論文的評價大多數沿用學術型學位論文評價體系,雖然基本能夠對學位論文進行基本評價,但是由于應用型學位論文與學術型學位論文寫作的方法、目標的不一致,導致評價指標上的差異。
1.1 管理類應用型碩士學位論文評價問題 隨著管理類碩士研究生教育的不斷發展,針對學術型研究生制定的有關管理類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價指標體系已經很難適應形式發展的需要,甚至成為制約專業碩士研究生論文評價的瓶頸,目前論文評價體系的主要問題有:①評價重結果而輕過程。開題僅看開題報告,評價論文選題如何;中期審查大多也只是查看中期報告,不能檢查監督論文內容完成程度;答辯看重的是論文成果,忽視論文產出過程,對提高論文質量難起作用。②受主觀因素影響大。碩士學位論文都是由專家評審,因為每個專家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很容易出現評價的論文相同而結果不同的結果[2]。③指標對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特點考慮不夠充分。比如,專業學位論文選題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要有實用價值[3];專業碩士學位論文注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以往的評價體系都沒有體現這些特點。
1.2 學位論文評價問題產生原因分析 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循序漸進的過程,論文質量相關的評價因素隨著碩士論文的實際狀況的發展變化而改變,下面就從幾方面分別闡述論文質量評價問題產生的原因。①應用型學位論文評價體系缺失[4]。現在的碩士學位論文評價基本上沿用了以往學術型論文評價體系,針對學術型學位論文進行評價,因此,并不符合應用型學位論文的特點和要求。②評價制度不夠完善。學位論文質量評價制度建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完善已有的規章制度。以往學位論文的評價重結果輕過程,完善的學位論文產生評價制度,能夠嚴格論文產出過程,提高論文質量。③缺乏必要的檢查和監督。由于評價制度的執行過程缺少相應的檢查和監督,學位論文評價體系存在著執行不力的情況[5]。④社會因素的消極影響。教育活動也是一種社會活動,社會環境影響著教育的發展。這種影響可以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6]。
2 管理類應用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根據管理類應用型碩士的培養特色,結合管理類應用型碩士學位論文要求和特點,將學位論文評價因素分為學位論文教學條件及管理、學位論文教學過程和學位論文效果3個一級指標以及若干二級、三級指標,建立如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評價總分計算方法:
評價指標標準劃分為A、B、C、D四檔,表中只給出A、C兩檔的標準,低于A高于C為B,低于C為D;每項得分=分值×等級系數(等級系數:1.0?芏A>0.85、0.85?芏B>0.7、0.7?芏C>0.4、0.4?芏D?芏0);評價總分為每項得分之和。根據建立的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就可以對某一管理類專業的應用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從3個一級指標以及下設的各二級、三級指標進行評價分析,并得出一個總評分。
3 結論
評價是保障質量的重要手段,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不僅是對學位論文本身的評價,客觀、公正的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應當包括學位論文教學條件及管理、學位論文教學過程和學位論文效果三個方面。根據本文建立的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對某一高校的管理類專業的學位論文質量進行評價,并根據相應的得分情況對不足之處加以改進,已達到提高學位論文質量的目的。隨著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方法的改進仍未結束,仍需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李征航,毛旭東,劉萬科,陳鍇.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7):179-180.
[2]朱霞,盧潤德.淺議經濟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J].各界文論,2007(6):53-54.
[3]王桂榮、趙敏.管理類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石油教育,2012(3):62-65.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2-0195-02
引言
根據開放教育本科英語(教育方向)教學計劃的規定,學員在基本修完本專業規定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后,進入以撰寫畢業論文為主的集中實踐環節。教學實踐設計環節即畢業論文設計是開放教育本科英語專業教育方向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在本文中,筆者基于近五年的畢業論文指導實踐基礎,闡述了開放教育英語本科畢業論文的特點,分析了畢業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一、開放教育本科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的特點
開放教育本科英語教育專業學員所寫的畢業論文除了學術性(scholarly)、創新性(original)、規范性(formal)這幾個畢業論文的基本特征外,還應體現英語教育的職業性(professional)和過程性。
(一)畢業論文的設計應體現理論聯系教育實踐原則
所謂“學有所用”,學員畢業論文的選題要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真正解決本人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客觀存在的問題。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應就“教學行為研究”的基本要求和原則面向全體學員以講座或課程的形式進行指導。整篇畢業論文至少要體現有四次教學研究記錄或教學日記;要有一次課堂教學的錄像或錄音;要有原始調查問卷,或座談的錄音等,以保證教育教學這一職業性的凸顯。
(二)畢業論文的設計應該體現過程性原則
整個畢業論文設計必須經過問題分析、方案設計、項目實施、項目評估和項目報告幾個階段。學員的研究必須針對其課堂中確確實實反映出的問題,方案的設計必須符合要求,實施階段必須嚴格監控,保證有一個月的實施時間,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研究要如實評估,項目報告,亦即論文必須符合論文的寫作規范,要體現指導過程。整個設計環節由5個環節組成:
1.項目啟動:指導教師可采用集體或分散等指導方式,介紹研究原則和研究方法,布置研究任務;
2.問題分析和方案設計:學員分析自己課堂教學中反映出的問題,設計問題解決方案;
3.項目實施:學員通過課堂教學具體實施方案;
4.項目評估:學員運用評估手段和方法,對項目的事實情況及結果進行評估;
5.項目報告:學員根據論文寫作規范,用英文寫出正文4000詞左右的項目報告,同時提供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所有原始材料。
在整個論文的寫作過程中,項目啟動是整個論文寫作的理論基礎;問題分析和方案設計確定論文研究方向;項目實施是論文實用價值體現的關鍵環節;項目評估是對論文學術價值的提煉;項目報告是對整個寫作痕跡的保留。這五個環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層層遞進。
二、撰寫開放教育本科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畢業論文寫作對于開放教育本科英語專業的學員來說非常具有挑戰性,因為除了完成一般畢業論文所要完成的各個環節以外,英語專業的學生還需用英文進行畢業論文的寫作。要想順利完成英語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學員要從論文的選題、時間安排及寫作心態三方面同步著手。
(一)選題問題
開放教育學員本身寫作水平不高(大多學員學歷為中專),面對論文選題往往要么望而卻步,要么求大求空,無法駕馭論文寫作。要解決畢業論文選題難這個問題,在具體的畢業論文指導實踐中,指導教師則需著力推進“兩個兼容”原則。該原則有利于學員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并學以致用。
1.原則之一:教學實踐和學術研究兼容。由于開放教育本科英語專業的學員大多數是中小學一線教師,有著相當豐富的教學經驗,駕馭本專業與自己工作實踐聯系緊密的論文選題會相對來說容易得多。其次,學員對自己多年來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和思考,整理和提煉教學心得,再用于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這樣的論文很有實踐性和指導性。最后要注意在強調聯系教育實踐的同時,也不能輕視了畢業論文的規范性,學員通過英文寫作鍛煉了英文寫作技巧,同時也對論文寫作的規范要求進行了寫作實踐。
2.原則之二:個人特長和實際情況兼容。學員進行畢業論文的選題時還要考慮自己的特長、綜合知識水平、學術科研能力和客觀條件。學員最好選擇自身擅長并且有一定興趣的題目。擅長能表現出學員對該論題有較深的認識思考及一定的實踐經驗,能降低寫作難度,更充分地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做到素材充實,個人見解深刻,針對性強。指導老師可幫助學生對歷年的論文題目進行歸類,然后就每一類給出具體實例,讓學員親身體驗,和學員共同探討,尋找自己感興趣、熟悉或是能駕馭的題目。歷年論文題目基本可劃分為教學實踐經驗總結、學生心理研究、學科思想、學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
(二)時間問題
由于開放教育本科英語專業學員大多為成人或在職中小學英語教師,工作負擔沉重,家庭生活壓力大,在完成工作任務和照顧好家庭之余用于論文寫作的時間就非常有限,因此時間的合理安排和使用是畢業論文按期按質完成的重要保障。畢業論文的時間安排表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教學計劃中留出用于畢業論文寫作的時間本身就非常有限,且由于是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面臨畢業,論文已無延期上交的可能性,因學員自身不夠重視或工作忙等原因最后只能選擇放棄論文答辯的現象屢見不鮮。為改變這一無論是學員還是指導教師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筆者建議首先學員應當重視畢業論文的寫作,畢竟三年所學,畢于所寫。學員應當處理好學業與工作的關系,充分、高效地使用業余時間進行論文方案的實施及撰寫,對寫作過程中的困難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耐得住寂寞,忍得下艱苦。其次,作為指導教師則應確實把握好論文寫作的每個環節,運用E-Mail、手機等現代化聯系方式,或告知學生可進行雙向語音或視頻聯絡的網址(例如雅虎通、QQ、MSN等)充分與學員進行有效溝通,指導到位,引導學員逐段完成論文,漸入佳境。按時間安排逐項完成各項寫作任務還有賴于指導教師對學員的階段性檢查,定期檢查學生的工作進度和質量。
(三)心態問題
學員積極的寫作心態,是畢業論文順利完成的重要保障。積極心態的創立離不開指導教師的培養和學員自身養成。
1.指導教師要為學員設置成功目標。在長達半年的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指導教師在學員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導致論文寫不下去時,應不厭其煩地進行鼓勵。為了使畢業論文順利完成這一遠景目標變得不那么遙不可及,指導教師可以對遠景目標進行分解,放在每一個寫作階段,逐一完成,使得遠景目標的實現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
2.學員對自己的論文寫作應持積極心態。積極心態是一種對任何人、任何情況或任何環境所把持的正確、誠懇而且有建設性,同時也不違背法律、道德和人類權利的思想、行為或反映。積極心態有利于畢業論文的順利完成。下圖是柳州市廣播電視大學2005-2011年部分畢業生畢業論文心理狀況調查表,可以反映出由于持不同心態的畢業生參加畢業論文寫作會產生的不同結果。
柳州市廣播電視大學2005-2011年部分畢業生畢業論文心理狀況調查表
上表顯示的狀況是不能令人放心的,這樣的心態必然會引發教學、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鞂W、浮學現象嚴重,缺勤、論文抄襲、拼湊等現象屢禁不絕。這些與上述消極心態有直接的關系。在艱辛的畢業論文創作過程中,學員應抱積極心態,把自己遇到的種種失敗看成人生經歷的寶貴財富。不論怎樣,堅持下來,就是最大的勝利。在近五年的指導畢業論文的實踐中,筆者發現具有積極心態的學員寫作目標明確,動機強,遇到寫作困難時善于動腦筋、想辦法,寫作進展速度快。而具有消極心態的學員在進行畢業論文的創作時,往往遇難而退;面對種種寫作困難采取逃避或是蒙混過關的辦法,其結果往往是論文不能按時上交,延期畢業。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堅持“兩個兼容”原則指導學員選題,合理安排論文撰寫時間,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撰寫心態,能較好地體現電大開放教育培養“實用性、應用性”人才的辦學宗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當前畢業論文寫作的尷尬狀況。畢業論文是一個極其艱辛的實施過程,只要學員合理安排好論文寫作時間,保持積極的寫作心態就能順利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參加論文答辯,達到個人的學術研究高峰。
【參考文獻】
[1]黃芬香.開放教育文科類畢業論文評價模式的構建[J].中國遠程教育,2006(4):34-38.
[2]施小平.試論高校畢業論文(設計)的全面質量管理[J].高教探索,2006(4):62-64.
[3]曹文榮.遠程教育畢業論文指導方法研究――基于上海電大畢業論文指導的實踐[J].研究與交流,2007(5):11-13.
[4]王正東.流程型開放教育畢業論文(設計)追蹤管理模式[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125-127.宋立平.畢業論文寫作指導[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12.
[5]杜祥培,尹躍妮,歐陽中萬.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2003(9):75-77.
[6]司景萍,高志鷹.提高畢業設計質量的措施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10(3):43-46.
[7]顧冀梅.關于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課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9(12):164-165.
[8]鄭秀戀.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的問題及對策[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9(3):436-439.
引言
農業碩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學位論文主要考察其綜合利用相關領域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對課程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因此,對農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建立農業碩士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的必要性
研究農業碩士論文質量評價體系性是出于以下原因:
(1)研究生培養形式的多樣化,要求各種具體形式科學化、規范化、深入化,促進整個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與發展。
(2)對研究生教育的質量要求,促進研究生教育評估的發展。加入WTO之后,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條件、規格與水平都要與國際接軌,其教育內容、質量標準等都要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對學位論文的評估,是從過程和目標兩個方面檢驗質量的有效形式。
2.農業碩士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的特點
目前各培養單位制定的農業碩士學位論文格式規范大多參照農學碩士學位論文格式規范,沒有統一的標準參照執行。這樣,一方面會導致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解釋,實際操作性差,另一方面與農業學位培養的目標不相符合,不利于農業碩士論文質量的控制和提高。
作為農業碩士培養的重要環節,建立相應的論文質量評價體系,并與農學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相區別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國農學碩士教育模式基本上從傳統重點大學農學碩士教育制度演變而來,存在不少問題。按照指導委員會的初衷,農業碩士教育的定位是與農學同一層次、不同特色。因此,農業碩士論文評價體系可以從矛盾的兩個方面考慮:一是相對性,即與農學碩士的區別性,尤其是該規格將來與職業任職資格關聯的特性;二是相似性,即在程序化、制度化、可操作性、適應原則等方面的一些共性要求。
3.構建農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的思路
(1)學位論文標準的制定要符合科學性
科學性是指農業專業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的內容要符合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的目標與規格,要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和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并與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保持同步。
(2)學位論文標準的制定要符合可操作性
制定的標準要充分考慮國家、社會、培養單位和研究生自身水平等實際情況,使制定的標準科學、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3)學位論文標準的制定要符合差異性
農業碩士學位論文標準應能體現專業學位的學科特點和各培養單位的辦學特色和多樣化培養要求,應允許標準具有差異性,體現專業學位種類和培養單位自身的特色和個性。
4.農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的基本要素
農業碩士學位論文的基本要素應該包括論文類型、論文選題、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撰寫要求等。
(1)論文類型:農業碩士學位論文可包括研究論文、調研報告、項目規劃與設計、產品研發、工程技術、案例分析等多種類型。
(2)論文選題:農業碩士學位論文選題應該是農業領域的基礎性實踐應用問題,應有一定的實踐代表性或技術難度。
(3)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針對農業領域學科的核心內容,體現應用型學科的特點,進行文獻資料查閱,掌握國內外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對擬解決的問題進行理論分析、實驗研究,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4)研究成果: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真實、真用、真行,同時具有一定的先進性,成果應體現作者的新觀點、新見解。
(5)撰寫要求:分為緒論、研究與分析(或規劃與設計,或實驗與性能等)、結論等部分。正文字數一般不少于2萬字。
5.農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與探索
制定農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是一項復雜工作,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國內基本采用兩種可操作的農業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一種是廣義的――主要針對論文過程的評價體系;一種是狹義的――即論文文本的評價體系。對于前者而言,基本的評價指標與農學碩士論文評價體系并無區別,關鍵在于二級指標的設定。
參照兄弟院校農業碩士的培養實踐,我們針對農業碩士論文設計了不同于農學碩士論文的新的評價標準體系。
對于狹義的即文本的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目前許多兄弟院校均處在摸索階段。但基本原則大致相同,我們根據申請學位選題類型和提交論文的不同形式制定論文評價體系標準(見表2)。
結語
制定農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是我國農業專業學位教育自身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需要綜合考慮特色辦學和多樣化人才培養等因素,才能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具有差異性和可操作性的論文標準體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在完善農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有效落實農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評價,進一步研究如何做好質量檢查與監控工作,如何實施綜合質量評價活動,在實踐中繼續對其進行完善和優化。
參考文獻:
2“體育科研方法”課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國家教委出臺的第三套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計劃》中,才在限制選修的課程模塊中,設置了“體育方法學”課程,并明確規定在第8學期安排“科學研究與畢業論文”這一環節,其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文字表達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臺新課程方案中“體育科研方法”規定為一般必修課程,但不硬性規定學分、學時,明確其為研究方法的入門課程,其宗旨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養體育科研的能力[5]?!绑w育科研方法”課程的學習對學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寫畢業論文至關重要,但目前唐山師范學院相應課程教學存在一定問題。第一點,對課程的重視度不夠,體育教育專業培養大綱雖然將“體育科研方法”列為必修課,但考核性質安排為一般考察課,平時和期末考核比較松散,學生簡單完成一個考核作業即完成任務,大綱修訂時學分、學時的調整比較頻繁,效果不理想。第二點,課程安排和“體育統計學”重合較多“,體育科研方法”課程和“體育統計學”課程學時都安排為32學時,兩門課程在研究方法的章節教學中重合較多,較多內容重復教學,而且兩門課程都是以課堂理論面授為主,內容枯燥,課后實踐較少。第三,教師執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類似“,體育科研方法”課程教學由本專業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師擔任,該課程需要教師有豐富的跨學科知識,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實的統計學知識,對本學科科研特點及學術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幾年教學工作以青年教師為主,教師缺乏系統的科研方法學習,只是根據自身優勢科研方向對“體育科研方法”進行一定角度的闡述,而且以理論性灌輸為主,與體育科研實踐結合較少。結果就是授課內容與學生畢業論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師講授很多調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學生選擇應用實驗法相關題目,論文如何撰寫就將極大困擾學生,不得不求教指導教師。
3體育教育專業畢業論文引入實驗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選題內容可行性分析
體育學屬于交叉性學科,各專業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課程。根據黃漢升[3]對2004-2009屆全國優秀本科畢業論文的調查,認為運動人體科學類論文是學士論文中總體質量較高的文章,選題能夠反映該學科熱點問題,實驗設計較嚴謹,儀器比較先進,學生獨立操作的能力較強,優秀論文多集中在運動生理、生化方向。體育教育專業和運動人體科學專業雖然培養方向不一樣,但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學類必修課程,可以從理科方向選題去探索體育實踐問題,分析動作技術特點,可以從運動生物力學方向選題,涉及人體機能評定,研究評價方法可以從運動生理等角度選題。但體育教育專業選題一大問題就是大量重復,選題困難,無新意和亮點,實驗方法應用太少,唐山師范學院體育專業近幾年學生畢業論文選題也存在同樣問題,學生選題追求簡單、易寫,以學校體育調查類選題為主,運動人體科學類選題極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學生理論基礎極為薄弱,缺乏應用多種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運動人體科學類論文的內容,不敢有質疑,不了解通過何種渠道去獲取文獻資料,因此對此類選題不敢涉及,實踐訪談中有學生對大學生減肥方法感興趣,但考慮到要進行實驗設計,使用體成分儀進行測試獲取數據,還要進一步統計分析,感覺困難,選擇放棄。此類情況不少見,實際上對于本科畢業論文的實驗設計和要求對于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并不復雜,需要相關課程教師,尤其是理論課教師教學中引導學生多思考,扎實掌握理論基礎。其次,教師的實驗教學工作不足,學生實驗課學習不夠扎實,不能利用現有條件去設計實驗思路,還有一個常見原因,那就是學生有良好的實驗基礎,但不了解此類選題而遺漏,個別地方院校教學和畢業工作思路較為保守,墨守成規,學生畢業論文工作以穩為主,很多指導教師并未引導學生在自然科學方向去選題,一屆照搬一屆,選題內容上無新意,沒有突破。唐山師范學院體育系針對以上情況,2010年開始引導學生選擇運動人體科學類選題,并進行精心指導,幫助學生充分利用實驗室,進行合理實驗設計,個別學生畢業論文質量明顯提高,同時也帶動了其他學生學習,取得不錯效果,證明利用實驗室,進行實驗設計完成運動人體科學類畢業論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學生對運動性疲勞評價感興趣,設計體育課后各類恢復手段對疲勞消除影響的實驗,測定不同方式恢復方式后人體心率、血壓和血乳酸的水平,實驗采用重復測量設計,取得良好效果,觀察到了積極性恢復手段的應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壓恢復的過程,學生通過論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對相關理論的學習。另有學生選擇應用性研究,比較不同力量訓練方式對跆拳道大學生運動員下肢肌肉爆發力的影響差異,取得預期效果,論文均入選本校優秀本科畢業論文。以上表明,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采用實驗性、測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實驗室條件,可擴大選題范圍,提高畢業論文的研究價值和質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學術雜志的文章往往反映著此學術領域的研究現狀,在開放與遠程教育領域亦是如此,從以下幾份著名的開放與遠程教育雜志的宗旨可以證明這一點。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主辦的《中國電大教育》雜志,首要宗旨就是廣泛深入地展示遠程教育理論、教學研究的新成果,全面迅速地反映全國各級電大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舉措、新經驗,探討新問題。由上海電視大學主辦的《開放教育研究》,其主要目的是為各級各類開放與遠程教育系統的理論研究人員、實際工作者和廣大師生提供一個學術交流園地,為展示我國開放與遠程教育的成就和發展動態提供一個窗口,推動開放與遠程教育在國內與國際的交流和協作,促進我國開放教育和遠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遠程教育研究中心主辦的《美國遠程教育》的目的有二:一是遠程教育的研究和實踐的信息,二是為遠程教育的研究者和實踐者提供一個討論和爭鳴的場地。
隨著我國開放與遠程教育的研究在國際上聲譽的提高,隨著我國公開發行的開放與遠程教育雜志不斷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肯定,如何使我國的開放與遠程教育的研究水平“更上一層樓”,這是我們目前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本文的目的是通過對我國和英國、美國5份著名的開放與遠程教育的學術雜志中的論文進行分析比較,包括論文的格式、研究方法、數據處理、研究主題、論文撰寫等方面,進而探討如何提高我國的教育研究水平,以及我國目前在開放與遠程教育中亟待加強的研究課題。
二、樣本
本研究選擇1997和1998年我國公開出版的3份開放與遠程教育雜志論文為樣本,即由中央電大主辦的《中國電大教育》(月刊)、上海電大主辦的《開放教育研究》(雙月刊)和黑龍江電大主辦的《現代遠距離教育》(季刊);選擇了2份英國和美國最著名的開放與遠程教育雜志:即由英國開放大學主辦的《開放學習》(每年三期)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主辦的《美國遠程教育》(每年三期),論文樣本選自于我校至今收到的1997年的三期和1998年的兩期的《開放學習》,以及1997年的三期的《美國遠程教育》。
為了保證所選樣本標準的一致性,各期刊的文章中只選論文,其它如評論、介紹(翻譯、編譯、見聞)、隨筆、文摘、書評等皆除外。詳見表一。
表一:數據來源和選擇期刊名稱年份期刊總數論文(篇)中國電大教育97~9823322開放教育研究97~9812140現代遠距離教育97~987161開放學習97~98544美國遠程教育97316合計50683
三、研究結果
由于研究結果的數據繁多,為了清楚地表明我國和英美雜志上論文的異同,下面把我國的3份雜志列為“中國雜志”一組,把英美的2份雜志列為“英美雜志”一組,從而進行比較。
1.論文數量的比較
研究發現,我國雜志每期發表的文章數量幾乎是英美雜志的一倍。也就是說,我國每篇文章平均所占篇幅大大地小于英美文章,詳見表二。
表二:雜志的論文數量比較
期刊期刊總數論文(篇)平均每期論文中國雜志4262315英美雜志8607.5
這一結果可能同文章的體系有關。
首先,從文章的參考文獻來分析,在我國雜志的623篇文章中,只有42篇有參考文獻,占6%,而英美雜志的文章都有參考文獻,占100%。
表三表明,我國雜志的文章的參考文獻(份數)也比英美雜志要少得多。例如,我國有參考文獻的文章中,60%的文章只有1到4份參考文獻,而英美有9份以上參考文獻的論文占60%,其中45%的論文的參考文獻在20份以上。
表三:文章參考文獻的平均數比較參考數量中國雜志英美雜志
1~225%0%
3~437.5%5%
5~610%10%
7~88%25%
9~100%10%
11~2017.5%5%
20~712.5%45%
其次,我國雜志的論文很少有摘要,而英美雜志的文章一般都有摘要。
第三,我國雜志的文章很少有研究方法一節,而英美雜志的研究文章大都有專門一節詳細描述研究方法。
第四,我國雜志的文章很少有圖表,而英美雜志的文章多有詳細的圖表。
以上原因導致了我國雜志的論文篇幅比英美雜志的文章短得多,而從研究的角度來講,研究論文的科學性就降低了。
2.研究方法的比較
本文把研究方法分為九類,一為描述加討論(它主要是采用描述的方法,分析他人的觀點,而后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僅僅提出自己的建議。從嚴格意義上講,它并沒有采用任何具體的研究方法),二是經驗總結,三是系統論,四是歷史法,五是問卷法,六是訪談法,七是觀察法,八是實地考察(這主要指我國的一些研究者通過對國內或國外有關單位的實地考察,結合自己的感想所寫的文章),九是實驗法。除一、八之外,每一種方法都有其一整套的基本的原理、設計、過程和資料分析技術。表四表明我國與英美雜志采用不同研究方法的論文數量的百分比。
表四:論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比較
研究方法中國雜志英美雜志1.描述加討論75.8%23.3%2.經驗總結11.4%21.7%3.系統論0.3%0%4.歷史法0.2%0%5.問卷法1.1%18.3%6.訪談法0.2%6.7%7.觀察法0%11.7%8.實地考察10.4%0%9.實驗法0%0%10.問卷+訪談0.2%8.3%11.問卷+觀察0.48%10%
從表四可以看出,我國雜志中的文章大部分是采用描述加評論的方法,而英美雜志中這類文章只占23.3%。我國雜志只有1.98%的文章采用調查法,即方法5、6、7、10和11,而英美雜志中有55%的文章使用調查法。在調查法中,我國雜志中只有0.68%的文章采用多種的調查方式,即方法10和11,而英美雜志中有18.3%的文章使用這種調查方法。遺憾的是,在所有的中外論文中,我們卻沒有發現采用實驗法的研究文章。
在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面,表五表明:英美雜志中采用定量研究的論文大大高于中國雜志。另外,英美雜志中有15.2%的論文采用數據統計和分析的手段(表五中的2、3、4、5),而中國雜志中有0.18%的論文使用這種數據分析技術。
表五:數據分析技術在總文章數的比例
采用方法中國雜志英美雜志1.頻數和百分比4.2%22.6%2.相關0.18%1.9%3.平均數+標準差0%3.8%4.方法2+方法30%5.7%5.相關+回歸0%3.8%
3.論文主題的比較
根據論文的內容,本文把樣本的683篇文章劃分為20個主題,其統計結果詳見表六。
表六:論文主題的比較
主題中國雜志英美雜志1.開放與遠程教育總論23.5%7.5%2.歷史和發展6.0%9.4%3.理論和哲學6.1%5.7%4.研究方法0.2%0%5.教育計劃均等(包括注冊視聽生)4.4%1.9%6.管理和規劃6.0%5.7%7.學習者的特征0.7%3.8%8.學習模式的研究6.7%11.3%9.學生支持服務0.2%5.7%10.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反饋0.2%1.9%11.學習材料的設計和發展5.3%7.5%12.教育技術和媒體10.9%15.1%13.新技術和媒體在實踐中的應用4.4%1.9%14.教育經濟學0.7%0%15.師資培訓3.0%1.9%16.質量保證13.9%11.3%17.文化和傳統0.4%0%18.學科研究2.8%9.4%19.國外遠程教育介紹2.8%0%20.非開放與遠程教育類文章1.5%0%
表六表明,我國論文屬于“總論”的論文的數量大大高于英美的這類論文。另外,在開放與遠程學習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生支持服務方面,我國的研究明顯少于英美。
為了更清楚地表明我國和英美雜志的論文研究領域的現狀,表六的20個研究主題被歸為9個大的研究領域,比較結果詳見表七。
表七表明,我國在對遠程學習者和學習的研究比起英美要少的多,而在管理、學習材料的設計、教育經濟學、師資培訓方面的研究,我國與英美都顯得比較薄弱。
四、討論和建議
1.關于研究論文的格式和內容
①參考文獻從事任何一項研究,研究者首先必須全面地進行文獻查閱和評論,以確保其研究既是很有價值的,又進這一研究領域中的空白或不足,同時表明其研究是在以前有關研究的最高水平的基礎上進行的。研究者如果缺乏對文獻的研究,就很難證明其論文的水平。當然,每篇論文附上所有的參考文獻必然會占去相當多的篇幅。本文建議,對于一般的研究論文,至少應附上10篇左右的主要參考文獻,這既有助于他人對其論文質量的評價,又有利于他人拓展新的研究課題。
②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對于某些研究報告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在采用調查法的報告中尤顯重要。若采用問卷調查,研究者必須在報告中表明調查的樣本,抽樣的技術,問卷的項目,問卷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先行性研究和主要研究等等細節。例如,某研究者在廣州調查學生的職業期望與其家庭背景的關系,問卷的項目之一是讓學生填其父母的職業,有些學生由于父母下崗感到沒面子,于是對問卷產生反感,故意亂填,結果也必然失去了信度。又如采用訪談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必須在報告中介紹訪談的具體問題和訪談環境,采用的是何種方式,如果研究者采用了“誘導性”的問題,那么得到的結果必然也就失去信度。因此,對于研究報告,方法論一節對論文的質量保證是至關重要的。
③摘要文章摘要的好處是可以節約讀者的時間。讀者可以根據摘要迅速發現文章的主題、方法論、主要發現和論點、應用價值,從而決定讀與不讀、精讀與泛讀。尤其對重要的,或篇幅較長的研究論文來說,摘要是必不可少的。
表七:論文研究領域的比較
主題研究領域中國雜志英美雜志1~5開放與遠程教育的一般原理40.2%24.5%6管理和規劃6.0%5.7%7~10學習者和學習7.8%22.7%11學習材料的設計和發展5.3%7.5%12、13教育技術和媒體15.3%17%14教育經濟學0.7%0%15師資培訓3.0%1.9%16質量保證13.9%11.3%17~20其他1.5%0%
2.關于研究方法
我國的論文相當一部分是采用描述法,這類文章大多是在圖書館或辦公室做出來的,它有助于各抒己見,但其觀點往往與實踐脫節。從研究的角度來講,調查法應該是教育研究的核心,英美的論文中采用調查法的數量顯著地高于我國(55%:1.98%)。一般來說,高質量的教育研究不是在圖書館里做出來的,高水平的教育論文也不是在辦公室中“苦思冥想”寫出來的。文獻閱讀和“苦思冥想”只是研究前的必要準備,而主體應該到實踐中去調查、去訪問、去觀察,以獲得大量的定性資料和定量數據,再經過科學的分析和研究,這樣才有可能寫出高水平的對實踐有指導作用的或有應用價值的論文。
從我國目前的論文來看,定量數據分析的水平相當低,目前仍停留在百分比的低水平上。盡管我國許多研究人員都學過統計學,但很少有作者能熟練地把這些技術應用于數據分析中。另外,目前英美的教育研究越來越注重多種研究方法的結合,尤其是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結合,以發揚每種方法的長處而彌補每種方法的不足,這是我們應該關注的。
3.關于研究的主題
本研究發現,我國的開放與遠程教育研究在某些領域,尤其在一些重要領域仍比較薄弱。一是對遠程學習者的研究,如學習者的認知方式,學習方式,學習模式等等,因為這類研究將直接有助于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和有效地呈現學習材料。二是學習材料的設計和開發。良好的學習材料的設計是開放與遠程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由于學生主要是通過自學,學習材料的設計應同傳統教材有很大區別,而這一領域的研究與開發則是我國目前的一個弱項,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三是學生的支持服務。我國的學生習慣于“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如何使遠程學習者適應全新的學習環境,這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另外,有一些領域是我國和英美國家共同需要重視的:一是導修老師的培訓,即如何保證兼職導修老師的輔導質量;二是教育經濟學,例如,各國都在試行網上學習,我們應該分析為網上教學投入的人、財、物等,比較網上學習和其他媒體學習的效果,由此確定是否值得進一步推廣,或探討推廣的范圍和進度,這就需要專業研究人員從經濟學的角度作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中國電大教育》(月刊),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主辦,1997和1998年全刊
2.《開放教育研究》(雙月刊),上海電視大學主辦,1997和1998年全刊
3.《現代遠距離教育》(季刊),黑龍江廣播電視大學主辦,1997和1998年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