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0: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地方研究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基本思路
貴州山地面積大,山地資源豐富,森林植被覆蓋度大,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且農業勞動力充裕、勞動力成本低廉,適于發展山區型立體生態農業。全省生態農業試點縣建設已進行了幾年,在特色農業產業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生態農業的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如:人地矛盾突出,資源利用率低,農產品加工層次低,農業整體效益還較低;資金、人才、技術緊缺,嚴重制約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市場服務體系亟待健全,利益關系亟待調整等問題。貴州山區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應按照生態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優勢資源為依托,以三大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為中心,以企業公司為龍頭,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名牌產品為重點,最大限度地轉化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再生資源,促進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努力實現生產布局合理、經濟結構優化、服務體系健全、運行機制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生態農業經濟體系。
2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重點
2.1農田生態工程
即按照推廣農田優化模式,適應市場變化需求,積極調整結構,穩定糧田面積,強化用養輪作,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品,增加物質投入,努力提高單產,擴大復種面積,推廣高產高效種植模式,適當增加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保持生態、經濟系統的動態平衡。具體來看,其一,調整作物布局。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逐步形成作物種植區域化、專業化、商品化;在經濟作物的集中產區和城鎮郊區適當調減糧食面積,增加蔬菜、瓜果生產面積;逐步將不宜種糧或經濟作物的土地,退耕還林、還牧、還漁,對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堅決停止耕作。其二,調整作物結構。在穩定糧產前提下,擴大適銷對路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逐步改變單一、僵化的種植模式,提高耕地復種指數,提高經濟作物和飼料糧面積在種植業面積中的比重,使種植業與養殖業、加工業銜接配套,協調發展。其三,調整品種結構。推廣優良品種,提高種植業作物單產和品質,提高經濟效益。農田生態工程的重點是實施中低產田良工程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
2.2林果生態工程
這是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點工程,以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長期利益與近期利益的結合。實施林果生態工程,其一要完善山林承包責任制,加強技術服務,提高林農生產積極性。其二要調整林業布局,根據適地適樹的原則,大力發展以集體林場為主的商品林生產基地。其三是在林果生態系統中,除抓好林果的品種改良和標準化栽培外,還要搞好畜禽養殖配套,形成林果立體種養生態系統,以增加效益,改善環境,提高品質。林果生態工程的重點是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護區建設等四大建設項目。
2.3養殖生態工程
養殖生態工程就是要突破原有的單一養殖傳統模式,將畜、禽、漁等養殖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多物種搭配,連接種植業,配套沼氣,巧用食物鏈,循環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并且,通過調整優化草山草坡草場畜牧業產業結構,發展培育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創立名牌,經過商品化、專業化和現代經轉變,逐步建設區域性重要畜產品生產基地。根據“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副則副、宜工則工”的原則,適合山區型養殖生態工程的發展模式主要有“種養加”、“共生型”、“立體型”、“庭院型”、“節能型”、“微生物再生模式”等幾種類型。
2.4生態能源建設工程
在農村能源建設中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補、綜合利用、講求效益”和“節約與開發并重”的方針,解決農村能源短缺,促進和保護生態平衡,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種植業與養殖業相結合,是一項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的建設工程。在貴州山區,生態能源建設工程主要是普及沼氣池。應以點帶面的形式,以沼氣為紐帶,與種養相結合,抓規模化推廣與抓綜合利用技術推廣相結合,工程技術實施與組織管理措施相結合的辦法建立多種模式,推廣擴大示范成果,寓生態環境建設于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之中,推動山區農村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的發展。另外,科學利用秸稈,也是山區型生態能源利用的有效方式。
2.5環境生態工程
充分利用天然資源優勢,大力改善人居生態環境,突出生態特色。在山區,重點實施四大環境生態建設項目。一是城市生態形象塑造工程。運用現代園藝技術對城鎮進行規劃實施,重點突出“特色”與“園林”,綠化率達到人居環境指標,改變臟、亂、差現象,對街道、樓群院落、屋頂、墻面等城市綠化體系進行生態建設。二是生態家園建設工程。每個縣重點抓好幾個生態家園示范點建設,每個鄉鎮分別抓好一個村的生態家園示范點建設,生態家園示范村要實現農田林網化、水渠潔凈化、村莊花園化、庭院立體化的目標。三是生態走廊建設工程。發展帶狀生態經濟,沿主要公路、主要河流建設生態經濟走廊。四是生態觀光農業工程。廣泛利用農村空間、農業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現代科學為支撐,金融資本為基礎,通過合理規劃、設計、施工,建立具有農業生產、生態、生活合一的區域,在實現高科技、高效益、集約化、市場化的現代經營活動的同時,達到美化景觀,保護環境,提供觀光旅游。
3保障措施
3.1建立統一高效的管理體系
成立生態農業發展的領導機構,制定實施詳規,辦好試點,強化目標責任制,全面促進生態農業建設。
3.2建立多渠道的融資體系
一是山區農業縣應立足優勢,積極申報國家級生態農業縣、農業綜合開發縣,爭取專項資金、技術支持及政策保證。二是把生態農業建設與發展優質高效農業、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村能源開發、農業產業化、小城鎮建設等項目結合起來,形成投入合力。三是大力開展非耕地拍賣和招商引資,集中拍賣資金投入生態農業建設。四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采取引進、聯營、集資入股、盤活存量資產等多種途徑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3.3建立技術服務體系
一是建立健全生態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即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農業技術培訓體系、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和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二是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業技術服務體系,積極采用先進技術、關鍵技術改造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綜合利用水平。三是加強隊伍建設,引進和培養生態農業建設的專門人才,形成一批懂得貿易知識、市場經濟和科技知識的干部職工隊伍。超級秘書網
3.4建立高效有序的營銷網絡
建立暢通的信息體系,通過抓營銷、造輿論、做廣告等方式,將農副產品推向全國,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市場。
3.5形成生態治理機制
其一,明確生態環境治理目標,進一步建立和規范管理森林、濕地、農田和自然野生動物保護區,嚴格執法,依法治山治林、治水治田,形成有利于區域生態農業建設的行為規范、經營約束、成果保護機制。其二,建立制度,防治土壤和水源污染,保護森林資源和草場、漁業生態,關停、禁辦和嚴禁引進嚴重污染環境、破壞資源的“十五小”、“新五小”企業,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其三,嚴格農副加工產品的清潔管理,加強對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進出口、農產品銷售等環節的監督檢查,確保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安全。
3.6建立合理的利益機制
建立以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為主要形式的合理的利益機制,切實維護生產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新疆是我國典型的內陸干旱區,區內有天山、阿勒泰山和昆侖山,具有”三山夾兩盆”的地貌特征。因高山攔阻高空水汽,山區降水較多,加之高山長年積雪形成“固體冰川水庫”的調節,形成了570多條大小河流以及博斯騰湖、烏倫古湖、艾比湖等大小不等的100多個湖泊。
新疆遠離海洋氣候,干旱少雨,蒸發強烈,降水大于100mm區域有部分荒漠植被生長,其他區域多為沙漠和荒漠戈壁,形成干旱區典型的荒漠生態系統;傍河、湖而生的天然植被,多分布于地下水位較高的河道漫灘、低階地、湖濱及低洼地,依靠洪水漫溢或地下水維持生命,沿河形成寬窄不一的由喬木、灌木、草本等植被構成的綠色群落帶。這些大小不等、相互分隔的近800個綠洲,形成了新特的天然綠洲生態系統。有水則綠洲,無水則沙漠的水生態環境,對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和安全作用重大。
1生態水環境狀況
新疆水生態環境惡化,主要是人為墾荒造田等活動所致。1950~2006年間灌溉面積增加4.5倍之多,約370萬公頃草地被開墾;引用水由160億立方米增至508億立方米,增加3.2倍;灌溉渠道由6km劇增近36萬千米。大規模水土開發使河流下泄水量劇減,河流湖泊萎縮,濕地減少,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沙化、耕地次生鹽堿化等狀態不斷加重:塔里木河三源流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進入干流的水量在20世紀60年代為51.8億立方米,20世紀90年代減少到42億立方米;干流來水減少導致下游河道斷流,1972~2000年,塔里木河大西海子以下河道斷流長達28年,下游的尾閭臺特瑪湖于1972年干涸。
流域灌區大量灌溉引用水,加之灌溉工程設施不盡配套以及節水意識不強等問題,使大水漫灌高定額用水現象普遍,造成水資源浪費,土壤養分流失和土壤次生鹽堿化。據統計,新疆約有1/3的耕地受到土壤鹽堿化不同程度的影響。
干旱脆弱的水生態維持,取決于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配置和有效保護,生態需水定位、定量及以管理實現生態水量的基本保障等問題十分重要。
2生態需水量估算
目前生態環境需水量估算法應用較多的方法主要是河道流量增量法、統計分析法、流量持續時間曲線法、棲息地排水法和水利額定法等。新疆天然生態系統需水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570.7萬公頃濕地草甸需水量150.9億立方米;55.4萬公頃荒漠河岸林需水量10.4億立方米;2.49萬公頃河谷林需水量1.3億立方米;98.1萬公頃灌木林需水量16.1億立方米,合計178.7億立方米。二是博斯騰湖、烏倫古湖、艾比湖3個重要湖泊需水量27.4億立方米。三是重要河道生態需水量1.5億立方米。三項合計需水量約208億立方米。賈寶全依據部分試驗資料,對新疆1995年生態用水進行初步估算:生態用水總量238億立方米,其分布是北疆占17.8%、東疆占5.4%、南疆占76.8%,其中天然植被生態用水量最大。唐德善認為,新疆沙漠和沙化土地面積達31.54萬平方千米,生態缺水嚴重,估算生態需水量為255億立方米。
已有分析得出生態需水量為208~255億立方米,筆者認為,已有成果差異較大且留給的生態水量偏小,尚需討論。
3生態需水量評估
3.1生態需水利用定位
荒漠和天然綠洲是新疆典型的2種生態系統。依降水量不同,天山南部塔里木河流域和東部吐魯番及哈密盆地為極端干旱型荒漠,該區降水不足100mm,植被覆蓋度稀少或無植被生長;天山以北準噶爾盆地為一般性干旱沙漠,降水量150mm左右,荒漠植被有一定覆蓋度,植被基本依靠天然降水維護,具有一定的防風固沙效果。其保護和自然修復的主要措施是防止人類活動對其造成的破壞,關鍵措施在于控制耕地的擴張和過度放牧,減少風蝕、流沙和土地沙化。但以人工草地替代荒漠草場部分,可納入生態用水。天然綠洲生態系統沿河流分布,河流水量補給是天然綠洲的生存基礎,因此,天然綠洲生態系統需水是主題。
3.2生態需水量基本定額
(1)草地生態分布與需水要求。新疆從平原到山地發育有荒漠、草原、草甸、沼澤等四大草地類型,總凈面積4709.89萬公頃。草原草地和荒漠草地類,荒漠植被基本依靠天然降水維護;而草甸草地和沼澤草地類主要依靠地下水和河水補給,因而需考慮生態需水補給。因此,需生態給水分布面積為1391.66萬公頃。其中河岸生態林面積156萬公頃,占11.2%;草地生態面積1235.66萬公頃,占88.8%。干旱區生態需水定額問題。參考我國西部干旱地區人工和天然類草地需水量一般500~600mm;中等或干旱條件下的草類,一般灌水4~5次,灌水定額90mm,灌溉定額360~450mm,扣除新疆平原區可能的年均降水150mm,則草類生態需水定額約210~300mm,平均255mm,于是,新疆需生態給水面積估算的生態水需量約315億立方米。
(2)河流生態需水量。新疆現有荒漠河岸林、河谷林、灌木林面積約156hm2,灌木類河岸生態林需水量高于草類,參考草地需水量500~600mm,取均值并扣除年均降水150mm,得出400mm作為估算定額。于是,河岸生態林需水量約62億立方米。
(3)湖泊生態需水量。博斯騰湖、烏倫古湖、艾比湖,是新疆干旱內陸區3個極其重要的湖泊生態區,生態需水量維持十分重要,需考慮入湖的基流問題。以入湖基流50%考慮,則三大湖泊生態需水量應不低于23億立方米,這是因為:①博斯騰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湖泊面積240km2,平均深度10m,年均入湖徑流量26.8億立方米,經孔雀河出流12.5億立方米,最后匯入羅布泊。博斯騰湖生態需水量必須維持13億立方米。②艾比湖,歷史上水面積最大時達1200多平方千米,年入湖水量12億立方米,因上游開荒截流,年入湖水量只有5億立方米。艾比湖生態需水量必須維持6億立方米。③烏倫古湖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北部和阿爾泰山南麓,是我國十大淡水湖之一。水域面積1000多平方千米,是烏倫古河的歸宿地,20世紀50年代每年補給烏倫古湖的水量約8億立方米;70年代補水量每年僅1.7~2.0億立方米,因此,烏倫古湖生態需水量必須維持4億立方米。
因此,新疆生態需水初估總量約400億立方米。其中:草地生態315億立方米,占78.8%;河岸生態林62億立方米占15.5%;主要湖泊生態需水23億立方米,占5.7%。
3.3生態需水閾值
生態系統受自然,特別是人類經濟活動影響,系統組成、結構和功能將發生變化。但生態系統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和緩沖性能,即生態”生態閾限”。當擾動超過了生態系統閾值,生態系統會惡化或崩潰。生態水臨界閾值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需要考慮河流年際年內變化,研究和判定生態基流水閾值。根據來水量差異,豐、平、枯水年會導致濕地不同的生態特征,特別是濕地邊界的明顯變化,因而以不同年份作為評價基礎,生態環境需水量的計算結果會明顯不同。筆者認為,以基本生態水為基數的上、下各10%考慮,新疆干旱區生態需水宜360~440億立方米,生態需水量基本閾值應是400億立方米。
全疆地表水徑流總量為884億立方米,目前地表水引用量已達468億立方米,留有生態水約416億立方米,生態水安全保障量須是400億立方米,底線為393億立方米。
4參考文獻
一、引言
“產業生態”(IndustrialEcology)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以一種較高層級的用以研究產業系統和自然系統互動關系的系統研究方法。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來分析和考察房地產經濟理論不僅是研究方法上的創新,而且還有利于對房地產可持續生存與發展的系列性問題作本源性和趨勢性的解剖分析。
二、房地產產業生態的內涵
英國生態學家泰斯勒(A.C.Tansley,1935)首先定義生態:又稱生態系統(ecosystem),是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生物與非生物環境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所形成的一個彼此關聯、相互作用并且有自動調節機制的統一整體。
Lowenthal和Kastenberg(1998)借鑒生態學中的分析工具、原則和視角應用于產業系統分析,建立標準的產業生態模型研究該系統中物質、能量和信息流動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產業生態理論的發展旨在提供一種新的理解產業系統對于環境影響的概念框架。
借鑒上述的理論,本文將房地產產業生態界定為:房地產交易主體與其生存和發展的內外環境(即房地產產業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賴以及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一種動態平衡系統。
根據房地產產業生態的定義,其內涵概括起來可以提煉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像其它生態系統一樣,房地產產業生態的發展也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和演進過程。二是像其它生態系統一樣,房地產產業生態平衡也是通過自身的自我調節機制來實現的。當由于外部性存在以及政府等干預導致房地產產業生態失衡時,房地產產業生態就會自我調節使房地產交易主體及其環境自動達到新的動態平衡。三是像其它生態系統一樣,房地產產業生態的自調節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外部的影響超出生態系統所承受的極限就會破壞房地產產業生態的平衡。比如房地產過度炒作以及超過極限發展等都會導致房地產產業生態失衡,嚴重的房地產產業生態失衡則會危及到房地產產業發展的安全,最終有可能引發經濟危機。
在房地產產業生態系統(見圖1)中,房地產交易主體的生存與發展過程中的行為選擇問題是其核心問題,而房地產產業生態環境是房地產交易主體活動所依賴的內外部條件。房地產交易主體應該是指房地產交易活動參與者,不僅僅是房地產產品交易的買賣雙方,絕非僅限開發商和消費者;房地產交易主體既包括開發商、還包括中介機構、政府、銀行、媒體等影響交易過程的所有主體。房地產產業生態環境,包括房地產產業生態外部環境和房地產產業生態的內部制度環境。房地產產業生態外部環境主要是指政治、法律、中介服務、信用、經濟、文化等;房地產產業生態的內部制度環境是指房地產交易主體的內部治理、監管機制等。
圖1房地產產業生態系統
三、房地產產業生態的動力機制
1.房地產產業生態競合模型。先考慮房地產產業生態中兩個主體,兩個主體之間同時存在競爭與合作兩個方面,結合考慮,并由此建立模型。兩個主體之間競爭或合作,對某個主體的作用并非只是要么積極要么消極單一方面作用。競爭與合作都有可能刺激或者抑制其發展。用cij,hij分別表示j企業對i企業的相關影響系數,其中-
可求出該模型的不動點及穩定條件(見表1)。
1-c211+c21<0或1-c12N2+c12<0表示房地產產業生態中兩個主體之間的激烈競爭超過了主體間的有效合作,使得競爭對某一個主體過度抑制,最終導致某一主體消亡。1-c21N1+c21>0且1-c12N2+c12>0表示房地產產業生態主體的合作非常有效,雖然存在競爭,但兩個主體能夠產生互補的優勢,并由此長期發展。
表1房地產產業生態競爭與合作模型的不動點及穩定條件
2.房地產產業生態演化模型。把房地產產業生態系統中所有主體之間的競合關系,統一為兩種相反的力量作用。房地產產業生態系統的演化受這兩種力量的影響,并且往往需要根據兩種力量作用一段時間之后的情況來矯正下一階段演化的方向。簡化模型,只考慮一個變量對趨勢的偏離和反饋時間的滯后根,據此延時方程的特點,建立房地產產業生態系統演化的動力學模型:
其中,x(t)表示推動和阻礙房地產產業生態演化各種力量合并后的力量,dx/dt表示房地產產業生態演化的速率,α是變動速率,τ表示時滯,F[x(t-τ)]表示房地產產業生態系統內生的控制關系,它由反饋信號x(t-τ)和反饋函數G組成。反饋函數具有控制目標的上界和下屆,以滿足控制目標的要求。(2)式說明,房地產產業生態系統演化的快慢與推動和阻礙其演化的合并力量x(t)及控制房地產產業生態演化的因素所產生的力量有關。在控制函數中存在時滯τ,這是由于反饋信息及調節必須在外在沖擊實施一段時間之后才能產生所決定的。
(2)式是一個單變量的延時方程,其特點是可以產生分岔和混沌等復雜行為。只要把方程中的延時操作寫作算子的形式,延時方程可被化為多變量的自治方程。根據混沌理論,在三個以上變量的自治方程中可能出現分岔和混沌,這個要求來自于微分方程解的唯一性。
若設
式中b為控制參數,σ是標度參數,負號表示負反饋,則該模型可化為:
該模型是一個含有時滯的微分方程,其解可以是穩定解,極限環解,多周期的長波解及混沌解。靜態分析中的長期均衡的概念可以被認為是非線性動力系統中的不動點解,由于時滯和控制行為的過度反應,穩定狀態很難達到。這表明房地產產業生態系統演化比上述的競合模型更加復雜,可以產生混沌這一極其復雜的行為。
四、房地產產業生態的路徑依賴
所謂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y),是指具有正反饋機制的體系,一旦在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響下被系統所采納,便會沿著一定的路徑發展演進,而很難為其他潛在的甚至更優的體系所替代。正反饋所顯示的經濟運行的自我強制機制以及其收益遞增可能產生多種“最優狀態”。一旦某種隨機事情選擇了某一路徑,這種選擇就會可能被“鎖定”(lock—in),而不會選擇其它更為先進的或合適的路徑。該理論最初是由生物學家提出的,并由布賴恩·阿瑟(BrianArthur)首先應用到技術變遷的路徑分析上,諾斯(North,1990)又將其應用到制度變遷中,并深入分析了自我強化機制所包括的因素,以及可能的制度變遷路徑。本文則試圖應用路徑依賴理論,對房地產產業生態的演進路徑進行分析,揭示房地產產業生態演化機制。
房地產產業生態演化可能進入良性循環后的軌道,迅速優化;也可能順著錯誤的路徑走下去,甚至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中。要改變這種狀況,往往要借助于外部效應,引入外生變量或依靠制度的變化。不同國家的房地產產業生態系統最初的資源稟賦、市場結構、技術特征、社會文明程度、文化背景等都有著一定的差別。中國房地產的市場化改革本身就是一個重大演變過程,房地產產業生態演變過程中利益多元化的形成及激勵與約束機制不健全事實上已使得房地產產業生態演化進程中陷入了某種“路徑依賴”中,現存的制度框架使地方政府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而或明或暗地實施一系與中央宏觀調控相反的政策,新的利益的獲得將會進一步加強這種制度體系。
房地產產業生態系統的路徑依賴同樣具有客觀規律性,其運行機理可以概括為給定條件,啟動機制,形成狀態,退出閉鎖等過程。“給定條件”指隨機偶然事件發生;“啟動機制”指該系統中的正反饋機制隨給定條件的成立而啟動,其表現為適應房地產產業生態系統而產生的組織抓住制度框架提供的獲利機會,產生學習效應,通過生態中組織間的相互締結契約,實現協調效應,隨著以特定制度為基礎的契約的普遍履行,適應性預期產生,使這項制度持續不下去的不確定性因素隨之減少。“形成狀態”指正反饋機制的運行使該生態系統出現某種狀態和結果,房地產產業生態系統演進的路徑決定于該系統的初始狀態,系統一旦采納某方案,該系統的演進路徑便會出現前后連貫、相互依賴的特點;“退出閉鎖”指通過政府干預和一致行動,實現路徑替代。路徑依賴的運行是由構成它的要素策動的,這些要素包括:偶然性事件、行為主體、制度、市場、政府、壓力集團和意識形態等;同時,生態系統演化是依賴房地產產業生態環境。
五、中國房地產產業生態的失衡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是一個涉及眾多利益集團的復雜生態系統,主要包括開發商、政府監管部門、房地產中介機構、銀行、媒體機構、消費者等。目前房地產產業生態失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房地產產業生態結構失衡。從我國房地產產業生態結構來看,目前存在“三主導型”非均衡特征:(1)銀行主導型融資結構。我國房地產市場的融資結構是以銀行信貸為主導的間接融資,間接融資比重高達70%以上且在逐年上升的非均衡現象。(2)房地產產品結構失衡。低價位的經濟適用房缺乏與非高檔住宅高空置率,這種房地產市場“短缺與過剩”并存,反映了住房供應的結構性的非均衡現象。(3)土地市場政府壟斷。政府壟斷土地的一級市場,并介入國民經濟成長的全過程。在城鄉分割的二元土地制度下,低價征用的土地成為高速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驅動器;土地出讓收入成為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和公共投資的重要來源;土地抵押成為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的主要融資工具。
二是房地產產業生態交易主體結構失衡。目前中國房地產產業生態中,有四個角色占據著主導地位,即發展商、銀行、地方政府和投機者,在它們的共同炒作下,房價瘋長;普通購房者幾乎失去話語權,排隊都不一定買到房;媒體的言論基本被開發商控制,同時開發商商和當地政府之間有著某種默契,因為當地政府也是房價增長的既得利益者。當中央政府意識到房價瘋漲對社會、對產業的危害時,出臺較強硬政策打壓樓市。銀行在房地產信貸中處于壟斷地位,制度的缺陷和銀行本身的問題使得銀行在房地產泡沫的形成和擴張過程中扮演了推動危機的負面角色。
三是房地產產業生態內部制度環境失衡。房地產產業生態內部制度環境失衡主要體現幾個方面:(1)內部治理機構缺失。國有商業銀行產權虛置狀態,從公司治理的角度看產權虛置直接導致了房地產市場交易主體之——銀行的治理結構的有效性低下,地方政府盲目的形象工程,過度的行政干預導致內部人控制盛行等弊病。(2)監管部門制衡機制缺失。政府與銀行、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之間盤根錯節的關系更強化了商業銀行信貸的順周期傾向。政府對商業銀行“大而不倒”的隱形承諾、對商業銀行資本金一而再再而三的彌補,中央銀行在宏觀調控中多方顧及商業銀行的利益,弱化了商業銀行的自我責任意識。房地產市場的多重監管缺乏協調機制,甚至出現相反的調控政策。
四是房地產產業生態外部環境失衡。房地產產業生態的外部環境主要包括法律環境、信用環境和體制環境等方面。首先,從法律環境來看,關鍵問題是缺乏有關房地產法制法規建設滯后市場的發展。其次,信用環境建設嚴重滯后,造成了我國房地產行業侵害消費者現象嚴重。第三,體制環境問題。由于我國是一個行政主導型的國家,體制環境是直接影響我國房地產產業生態的重要外部因素。多次調控后,房價不將反而不斷攀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中央政府的信譽和公信力受到國民的普遍質疑。
六、優化中國房地產產業生態的路徑選擇
我國怎樣優化房地產產業生態路徑選擇,提高房地產行業的運作能力,確保房地產業安全呢?筆者可以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加快房地產市場的結構優化。要解決房地產市場的結構失衡問題,必須加快推動以銀行為主導的融資體系逐步向以市場為主導的融資體系轉變。銀行產權多元化、加強銀行信息披露和提高透明度改善銀行結構治理。改革現行的金融體制,允許信托、基金、擔保、證券、保險等一攬子金融機構進入房地產金融市場,形成風險分散承擔和利潤平均化的競爭性融資環境。打破市場封鎖和壟斷,促進房地產資源在各市場之間的合理有序流動。改革“城鄉分割”的土地制度,減少政府對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實行土地的“同地、同權、同價”,確保農民以土地參與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權利。調整住房供應結構,重點發展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住房。
二是加快房地產市場交易主體完善步伐。要解決房地產交易主體失衡問題必須從對房地產市場交易參與主體的培養與改造入手。一要加強市場開放程度,豐富市場參與主體的數量與類型,促進參與主體行為的市場化與需求的多元化,防止行為趨同導致市場缺乏活力或波動太大。二要大力培育房地產市場信息透明度,讓房地產市場的需求者——消費者群體及時了解到房地產市場信息、增強其風險分析與預見能力。三要擴大房地產市場交易主體的外延,采取措施使打擊炒房者和投機者。
三是加快房地產產業生態內部制度環境的安排。一要加快土地市場轉讓制度。房地產的最基本我國土地屬國有,缺少一個公開、透明、有效的土地交易市場,地方政府“以地生財”的公司化經營行為,使房地產價格從其價格鏈的最始端就被扭曲。二要進一步房地產交易主體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起有效的績效激勵、風險控制和資本約束機制,促進銀行健全經營機制。三要進一步完善房地產監管體制,協調土地市場調控與金融調控之間關系,提高房地產監管效率。
四是加快房地產產業生態外部環境的培育。首先要抓緊修訂和完善以物業稅法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基本法律法規,以保護投資人、貸款人等金融市場參與主體的合法權益;其次要建立完善統一的房地產市場規章制度,包括會計、審計、稅收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等,保證市場公正性,提高市場透明度。再次,要建立和完善信用評級機制,引導與培育信用評級機構,加強市場參與主體信用記錄和數據的積累和管理等;此外還應該加強信用宣傳,增強市場參與主體的信用意識,培養市場信用文化。最后,要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把政府職能轉變的重點放在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建設上,使依法治國方略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D·C諾斯,L·E·戴維斯.制度變遷的理論:概念與原因.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1.
2.盛昭瀚,蔣鵬.演化經濟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
3.保羅·霍肯.商業生態學:可持續發展的宣言.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4.王干梅.生態經濟理論與實踐.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
5.陳蘭蓀.數學生態學模型與研究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51-73.
6.(美)克爾·羅斯柴爾德.生態經濟學.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7.田傳浩,賈生華,任恩偉.監督制度、市場信息與協議地價.經濟學(季刊),2004,3(2).
8.曹振良等編著.房地產經濟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9.陳則明著.房地產經濟動態分析方法.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10.桂荷發.信貸擴張、資產價格泡沫與政策挑戰.財貿經濟,2004,(7).
11.C.S.Holling.UnderstandingtheComplexityofEconomic,Ecological,andSocialSystems.Ecosystems,2001,(4).
12.Lowenthal,MicahD.,Kastenberg,WilliamE.IndustrialEcologyandEnergySystems:AFirstStep.Resources,ConservationandRecycling,1998,24(1):51-63.
13.Common.M,Perrings.C.TowardAnEcologicalEconomicsofSustainability.Ecological.Economics,1992,(1):7-34.
14.ChristopherD.Rosin&RichardK.Belew.NewMethodsforCompetitiveCo-evolution.EvolutionaryComputation,1997,(5):89-112.
15.LudoPagie&MelanieMitchell.AComparisonofEvolutionaryandCo—evolutionaryResearch.
16.Susan&TanSen.EnterpriseEcology.SingaporeManagementReview,1996,(8):96—125.
17.TaniaSousaandTiagoDomingos.Isneoclassicalmicroeconomicsformallyvalid?Anapproachbasedonananalogywithequilibriumthermodynamics.EcologicalEconomics,2006,58(1):160-169.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2-0267-02
一、文化生態學的起源
早在1870年,“生態”一詞就被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使用,當時主要是指生物的聚集。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美國文化地理學之父卡爾?蘇爾從景觀出發,研究文化景觀與生態環境的相互關系,并對文化生態學的方法論進行了探索,創立了“伯克利學派”,又稱“文化生態學派”。1921年,美國學者卜歐克從城市社會學的角度首先提出了“人類生態學”(Human Ecology)這一學術術語,他和伯杰斯開始在芝加哥大學帶領研究生展開對該問題的研究,被稱作是城市科學的“芝加哥派”。[1]同時,美國人類學家弗蘭茲?博厄斯和克羅伯提出了文化的“環境決定論”和“環境可能論”,為文化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生態方向。目前學界比較認可的觀點是,文化生態學誕生于美國,由美國人類學家J. 斯圖爾德提出,他在1955年出版的專著《文化變遷理論》中完整地闡述了文化生態適應理論。在該書中,斯圖爾德認為文化變遷就是文化適應,這是一個重要的創造過程,稱為文化生態學。[2]這一觀點的出現也被認為是文化生態學學科正式誕生的標志。文化生態學比較重要的觀點是“文化生態適應”理論、“文化核心”與“文化余留物”理論。
二、文化生態學的發展
斯圖爾德正式提出文化生態學的整個50年代,文化生態學的研究范圍主要局限于人類學領域,并且沒有形成一套正式的方法論和學科范式。直到60年代末,在斯圖爾德的影響下,三部重要的文化生態學著作問世,即R?內廷的《尼日利亞的山地農民》、R?拉帕波特的《獻給祖先的豬》和J?貝內特的《北方平原居民》。這些著作豐富了文化生態學的內容,界定了研究范圍。
70 年代,霍利對贊比亞的多加人繼承模式的變化進行研究,哈里斯提出“文化唯物論”,這些文化生態問題的成果,大大地深化和拓展了斯圖爾德的研究。[3]在這段時期,文化生態學的研究領域也開始擴寬,如加拿大心理學家伯里認為,生態背景與社會政治背景通過人類的生物適應與文化適應發揮作用,人類個體接受生態影響、遺傳傳遞、文化傳遞及文化融合等的作用,產生可觀察的行為和可推測的心理特征。[4]
80年代,美國學者哈里斯創立了文化唯物主義,并出版了同名著作《文化唯物主義》,這標志著文化生態學的理論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哈里斯的文化唯物主義主要強調“基礎決定論”,即基礎結構決定結構、結構和上層建筑構成文化體系。[5]
90年代,美國學者羅伯特?F?墨菲指出,文化生態理論的實質是指文化與環境(包括技術、資源和勞動)之間存在一種動態的富有創造力的關系。[6]同時期,文化生態學也成為了美國人類學系和人文地理系的核心課程。1994年,芬蘭總統M?阿赫蒂薩里在國際傳播研究年會的致辭中首次用“文化生態”來表現由于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造成的嚴重問題以及在“信息有產者”與“信息無產者”之間不斷擴大的差距。[7]1995年,日本學者發起了關于文化生態學的國際研討會,并于1997年出版了D?克里克的《文化生態學:文化中的傳播》。1999年9月在吉隆玻召開了“文化生態學國際討論會”,來自亞洲和歐美等國的學者分別對本國的研究情況進行了交流。
三、文化生態學在中國
我國早在20世紀初,就有學者開始關注文化生態,如、馮友蘭、梁漱溟等人在研究文化生成機制時,就試圖從生態環境角度說明文化的差異性和民族性,進而進行優劣比較與選擇。[8]盡管這些屬于靜態研究,但是啟發了我國人民對民族文化的認識與反思。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民族調查的興起與發展,我國文化生態研究也呈現出一片熱潮。半個世紀以來,我國關于文化生態學的理論迅速增多,學者們不斷對斯圖爾德的理論進行補充和完善。如江金波提出,現代文化生態學理論應包含進化論、人地關系論、文化時空耦合論、系統結構論、生態功能論、景觀感知與映射理論等。[9]尤其是21世紀,文化生態學在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一門與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地理學、生態學、教育學、傳播學交叉的新興學科,文化學是其研究對象,生態學是其主要的研究方法。
四、文化生態學對地方文化資源的研究意義
(一)有助于深刻認識地方文化資源的本質與特征
一個地區的文化資源由于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差異性,在長期的歷史與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與地理位置有關的文化特征。如燕趙文化、三秦文化、三晉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齊魯文化、嶺南文化等等,就是不同自然環境下產生的文化資源。在文化生態學的視野下研究不同的文化,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到文化的整體性、延續性和發展性。
(二)有利于提高對地方文化資源保護的意識,使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文化生態學主要側重于研究在自然、文化、社會等環境中各種文化的相互關系以及文化對環境的適應性等內容。將文化生態學的相關理論融入對地方文化資源的研究中,有利于提高對地方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文化生態保護理論是一種系統的、整體的保護,在保護過程中既要保護文化資源本身,也要注意環境對文化資源的作用,使文化資源與環境處于和諧狀態。
(三)有利于提高對地方文化資源的利用率,防止出現庸俗化開發
縱觀我國現在的文化資源開發現狀,無不是依托地方文化資源,以地方文化資源為主體。這種資源依托型開發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就是對資源無節制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資源的重復浪費。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庸俗化開發,如對古鎮的開發,全國各地的模式如出一轍,毫無新意。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需要提倡文化生態學中對文化的尊重和認可,讓文化資源體現出它的生命特征與價值。提高地方文化資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就保證了文化資源在時間上的傳承和在空間上的擴布,文化資源也會因此而更多元和豐富。
參考文獻:
[1]鄧先瑞.試論文化生態及其研究意義[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1):94.
[2]江金波.論文化生態學的理論發展與新構架[J].人文地理,2005,(04):119-120.
[3]戢斗勇.文化生態學論綱[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2004,(5):2-7.
[4]侯鑫.基于文化生態學的城市空間研究[D].天津大學,2004.
[5][美]馬文?哈里斯著.張海洋,王曼萍譯.文化唯物主義[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83.
[6][美]羅伯特?F?墨菲.文化與人類學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79.
[7]黃育馥.20世紀興起的跨學科研究領域――文化生態學[J].國外社會科學,1999,(06):22.
[8]江金波.論文化生態學的理論發展與新構架[J].人文地理,2005,(04):120.
[9]江金波.論文化生態學的理論發展與新構架[J].人文地理,2005,(04):122.
關鍵詞:碩士研究生;學術論壇;問題及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4-0062-02
研究生學術論壇作為高等院校課堂知識延伸的有效途徑,在探究科學問題、激發創作靈感、提高創新意識、拓寬學術視野、促進學科交融、提高研究生綜合素質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經過多年的發展,研究生學術論壇不斷成熟并呈現出了各式各樣的形式。地方院校碩士研究生學術論壇活動較國內其他知名院校起步晚,尚處于摸索當中,雖然也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是在學術論壇活動開展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嚴重制約了學術論壇的良好開展。
一、研究生學術論壇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1.論壇形式單一。目前的研究生論壇模式有全國性的、區域性的大型學術論壇,也有課題組、實驗室為單位的學術沙龍,其中涵蓋有學術講座、學術報告、研討會等。但由于地方院校研究生論壇活動起步晚,各方面條件資源有限,缺乏論壇的實際經驗。論壇范圍僅限于學院內、甚至專業內,看不到不同院系之間、不同學科之間、不同專業之間的融合與交流,且高級論壇的開展缺乏持續性和連貫性。只有常規性的論壇,沒有精深型的學術論壇,導致論壇的層次水平停留在一樣的高度。各個院系雖然每年都會邀請國內外的一些知名學者和專家來校講學,但是論壇組織者并沒有將學術論壇活動與專家的講座之間形成有效的結合,失去了專家帶給學術論壇的巨大提升作用。因此,論壇形式單一大大降低了學術論壇舉辦的宗旨和目的。
2.研究生參與性不高。地方院校碩士研究生生源當中90%的學生來自地方省屬院校,生源質量并不高,加上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研究生讀研的動機呈現出多元化特點,致使研究生投入到科學研究中的精力非常有限。大部分研究生僅滿足于完成專業培養計劃內的學習,即便是學術交流也僅限于本課題組內,不同專業與不同學科之間的學術活動更少。研究生也沒有充分認識到參與學術論壇活動的重要性,交流觀念單薄,不愿意參加論壇活動,甚至對論壇產生抵觸情緒。以院系為單位組織的學術論壇活動雖然對研究生的參與情況進行了行政干預,但是學生依然缺乏應有的熱情,更沒有活躍的學術氛圍,院系組織論壇工作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動員研究生上,論壇只是流于形式。
3.論壇內容創新不足。大規模數據調查指出:我國研究生比較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原創性能力差,創新成果少[1-2]。地方院校碩士研究生自招生以來只有幾年時間,研究生在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導師隊伍等方面的不完善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也有必然影響。論壇創新性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與社會生產實踐聯系較少;②缺乏對事物內在聯系、發展的研究;③采用一定實驗論證已知的結果和經驗;④看不到服務經濟社會的熱點、焦點問題[3]。因此,在研究生的學術論壇活動過程中一味強調專業領域的研究和成果,重視研究生技術層面的能力的培養,必然看不到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的研究生論壇,也會影響研究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4.管理制度不完善。雖然職能部門要求相關院系對研究生論壇活動的開展形式、主題內容、實施方案等進行詳細計劃和安排進行報備,但是在執行過程中,由于缺少監督和管理,導致活動開展沒有章法性;從當前研究生論壇活動的組織和管理方面來看,在論壇的選題、參與、運作程序上具有較大的自主性和松散性;許多高校對學術活動開展所需要的相關經費也沒有頒布具體的執行條例或管理辦法,更沒有專項的活動經費來支持研究生學術論壇;此外,部分院校還沒有建立起相應的考評機制。沒有長期有效的管理方案,活動的開展就沒有保障。要使活動長期、有效的開展發揮起應有的作用。必須建立健全相關的規章制度,完善活動保障機制,使學術活動管理制度化。
二、提高研究生學術論壇質量的對策及建議
1.提高重視度。為了改善研究生學術論壇的現狀,使之發]其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重大作用,這就要求研究生、導師及論壇組織者在思想上給予高度重視。首先,研究生要明白學術論壇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研究生課程學習和論文寫作環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次,導師要積極參與到研究生的學術論壇當中,增加指導時間,加強指導力度,同時要加強自我修養,提高指導能力;最后,應加強指導與支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為論壇創造條件,提供保證,完善研究生論壇的各種管理制度,積極探索其他高校舉辦論壇的成功經驗,建立考評激勵機制,形成有效的活動評價體系。
2.加強創新性。首先,理念創新。學術論壇應發揮研究生的主體性作用,積極引導和鼓勵研究生參與到論壇活動的組織、策劃、執行等各個環節,樹立“以人為本,開放自由”的學術理念,為學生提供開放、自由的活動空間和條件;第二,主題創新。一方面,在保證專業領域知識深度的同時,鼓勵交叉學科、社會的熱點問題和焦點問題、對社會生產產生積極影響的論壇主題;另一方面,也要將研究過程中會遇到的實際問題,如文獻檢索、論文寫作、論壇投稿、實驗操作方法等納入到交流的內容中來。讓論壇的內容既有深度也有廣度,同時激發研究生的科研思想和靈感;第三,模式創新。打破現有的本專業內的初級、中級、高級論壇模式,以大型學術報告、講座為主體、以小規模的組會活動為補充,豐富論壇的活動形式,秉承“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多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為學生作演講、報告,加強與兄弟院校的論壇合作與交流,進而打造出區域性的學術論壇,并努力與國際接軌[4]。
3.發揮平臺作用。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工作站、協同創新中心等除了是實驗教學與科研創新訓練的平臺外,也應該是一個多學科、多層次、多個主題領域的研究生信息交流、思想共享、觀點碰撞、靈感激發的平臺。在論壇活動組織中,可以依托重點學科的學科資源、創新基地/工作站等企業資源的優勢與特色,發揮已有平臺的研究條件和教育資源共享作用,增加學術論壇的輻射面和覆蓋范圍,實現深入研究與廣泛交流并駕齊驅;同時邀請校外兼職導師,特別是企業導師的加入,突破單一導師指導、單一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的局限,更好地實現思維的突破與創新,可以促使研究生將自己的研究與創新活動與生產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以研究生學術論壇活動為紐帶,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的道路進程。
4.完善保障機制。首先,研究生院等組織管理機構要統管全局,加大對各院系的學術論壇活動的監管力度,成立學術論壇活動指導和管理小組,對于各院系舉辦的各種學術論壇活動進行適當的管理,對各院系在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及時幫助解決,并對活動開展的數量和質量進行監管。其次,要健全規章制度,完善保障機制,使學術活動管理制度化,如可以制定《研究生參與學術論壇活動的相關管理規定》、《教師指導和參與研究生學術活動工作量計算辦法等》,并且學校應加大經費投入力度,通過設立專項基金等支持研究生學術論壇的開展,最大程度的滿足論壇活動以及研究生參加學術活動的經費需要。最后,要建立考評激勵機制,將研究生參加學術論壇的情況納入到研究生評優、獎助學金評定的各個環節,督促研究生積極參與學術活動[5]。對在學術活動中取得優秀成果的研究生進行獎勵和表彰,提高研究生參與學術活動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朱若晨,彭小鳳,劉景玲.研究生學術交流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27(20).
[2]衰本濤,延建林.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質量調查的結果[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4).
2.研究現狀
教育部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教學要求》)掀起了新一輪的教學改革浪潮,扭轉了1985年由國家教委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體現的大規模標準化考試的應試導向。《教學要求》強調“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語言基礎課程,而且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而近幾年教學研究范式也由工具論逐漸走向本體論,更傾向于將教學作為一種文化實體進行研究。教學研究不再是為了尋找某些本質、規律,并為這些本質、規律做出證明,而是要真正面對教學現象,解決教學中的現實問題。大學英語作為高等教育課程有機組成部分中重要的人文課程,如何架構基于人文性的教學改革理論框架,如何回歸其人文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這些必將成為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
近十年以來,有關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大量涌現,通過對《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中2004年(《教學要求(試行)》頒布)至2012的期刊進行搜索,主題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文章共有6858篇,其中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就有547篇。這些論著大都從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的教學目標、內容、手段和評價等方面展開探討,其中理論研究和教學法研究所占文獻總量比重最大,如夏紀梅(2006)著的《現代外語課堂設計理論與實踐》、束定芳和華維芬(2009)主編的《中國外語教學理論研究(1949-2009)》等。這說明大學英語界已經普遍關注到理論研究和教學法流派對大學英語教學指導的重大意義。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理論都是借鑒西方的二語習得理論,從人文性文化視角來進行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還比較少。從1995年以來,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對教學、語言和文化的探討,陳彩霞(2010)的《強化教師修養,提升業務水平――從〈課程要求〉看大學英語教師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一文探討了教師人文修養的培養,范琳、劉振前(2005)的《從情感緯度上優化大學英語教材內容的實驗研究――運用心理匹配策略和發掘情感策略》一文提出了教材中文化內涵的挖掘策略,冬梅(2010)的《英語教學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強調了轉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性。這些研究總體上數量不多,且缺乏系統、深入的探討,說明該研究在理論方面尚處于利用和借鑒階段,絕大多數研究者都正在摸索將人文性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并將其轉化形成自己有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方法。而針對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學英語改革中人文性的研究就更無人提及。
3.研究意義
我國東西部之間在經濟、技術各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教育經費的投入也懸殊甚大,學生生源不同,學生語言基礎差距明顯;很多云南地方高校都是師范性院校,承擔著培養合格教師的任務,同時又面臨著進一步提升學校辦學層次、強本申碩的發展目標。因此,如何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解決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實踐路向、將“人文性”理念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如何培養、鞏固、提高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探索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而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如何合理設計網絡教學模式,消除因為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學生對英語課業和教師的情感屏障;如何通過合理設置教學目標體現教材的人文價值,通過精心選擇教學內容發掘潛在的人文教育資源,通過適時把握教學的細微環節滲透人文思想、體現人文關懷,有效地實施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如何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標準,最終體現《教學要求》中倡導的人文性原則,推動素質教育,展現人文精神,這些對于云南地方高校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10年6月,曲靖師范學院通過云南省教育廳審核,被評為“云南省高等學校大學英語改革示范點”,也是云南省唯一一所進入改革示范點的地方高校。該校率先全面展開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評估體系到第二課堂都開始了大膽的嘗試。及時探討、總結該校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可以給同級別的地方院校提供寶貴的借鑒。
人類社會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主流文化與亞文化并存的多元文化發展格局。從上世紀開始,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出現了后現代主義對科技理性文化進行解構,由此,人文主義文化逐漸代替技術理性文化的權威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當前世界范圍的高等教育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展開的。大學英語作為一門人文課程,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雖然工具理性是其學科建立的根基,但其自身必須有明確的文化取向。但是目前我國學者多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入手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行研究,而對人文取向的研究較為薄弱,本研究可以深層次探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的理論支撐,尤其是進一步研究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理論問題。
4.研究內容
(1)如何合理設置教學目標,體現教學的人文價值。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建構的維度有多種,但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基于人文性理論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構建,不僅應該關注學生對英語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還應該關注學生的英語學習過程和方法,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內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個方面。
(2)如何精心選擇教學內容,發掘潛在的人文教育資源。傳統班級授課制基本上都是按照一個步調、運用一種教材、執行統一課程進行學習的;基于人文性的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改革要體現出普及性、基礎性、發展性等特點,主張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以人為本,彈性安排教學內容的進度和課程設置,并能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以供學生選擇。
(3)如何適時把握教學的細微環節,滲透人文思想。提升教師個人人文修養,展現人格特質;引導學生挖掘課文中復雜的人文感悟和思辨邏輯推理;積極轉變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建立以學生中心、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積極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4)如何科學設計自主學習,彰顯人文關懷。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需求,分階段、分層次地設計自主學習的教學計劃和任務,研究自主學習與學生語言水平,特別是聽力和口語技巧,交流技巧,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等方面的關系,進一步完善資源庫建設。
(5)如何有效實施評估手段,展現人文精神。評估方式如果主要依靠終結性評估,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評判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就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易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挫傷和遏制了教師對英語教學內容與方式進行改革與探索的積極性。構建科學的評估體系要體現評估過程的動態性、評估主體的多元化、評估內容的全面化及評估方法和手段的多樣性。評估的最終目的是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成績,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進一步強化評估的公平性。
(6)如何積極豐富第二課堂,營造人文氛圍。如何多渠道、多形式地豐富學生的英語第二課堂,并讓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第二課堂的活動;如何以英語為抓手,鼓勵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7)如何主動關心教師心理,體現人文情懷。教師的心理狀態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和師生關系的和諧,但在教學改革形勢下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師承受的壓力是巨大空前的:學分制改革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壓力,高校擴招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的壓力,網絡技術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壓力,教師內心想要提升個人素質的強烈愿望和巨大工作量之間矛盾的壓力等,如何幫助教師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同樣是大學英語教改中人文性探討的范疇。
5.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遵循這樣的技術路線:查閱文獻和對現實大學英語教學的反思批判傳統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不合理現象提出現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的人文性傾向證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人文性的科學性建構合理的教學改革方案。
因此,本研究從文獻梳理開始進行,切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內涵,通過文獻研究與現狀考察,梳理傳統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不合理現象,提出現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人文性傾向的科學性。通過課堂教學觀察、課堂進行實錄、行動研究等手段深入分析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還要進一步完善和探討的問題。本研究分別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施和教學評估等方面探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人文性滲透的問題。最后,研究成果進行終結,提出下一步教學改革的建議和后續研究的問題。
本研究是基于前人已有的研究積淀,結合實際教學實踐,尤其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踐,采用綜合的方法體系,才可能得到較好的答案。
根據所研究的內容和試圖解決的問題,擬采用文獻法、調查法、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文獻法主要是指搜集資料、整理有關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的國內外文獻,并梳理和分析文獻中關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主要觀點,找到本課題的立足點,形成研究的基本觀點。調查法主要對教師和學生進行訪談、問卷和座談,有目的、有計劃地收集資料和數據,以確定事實間的聯系或關系。行動研究法是針對教學實際活動,不斷提出改革的意見或方案。個案研究法是通過對曲靖師范學院這個典型對象的具體研究,來了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某些共性特征。
6.結語
本研究擬從剖析人文性的思想內涵入手,歸納社會主導文化價值理路演進的基本要求,闡明教學人文性范式的轉換,從而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人文性價值訴求,然后分階段展開調研并及時提出階段性改革調整,使大學英語教改的人文性價值訴求更好地體現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實施、自主學習的設計和評價體系的健全等各主要教學環節中。綜上所述,本研究開展具備可行性。
參考文獻:
[1]杜瑞清.英美文學與英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付克.中國外語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6.
[3]劉述先.文化哲學[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
[4]衣俊卿.回歸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
[5]朱希祥.當代文化的哲學闡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6]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7]土福祥等編.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8]胡文仲著.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9]文秋芳.英語口語測試與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10]夏紀梅.現代外語課堂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11]顧明遠.我的教育探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12]《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工作組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14]Cohen,A.D,Language Learning[M].Boston:Heinle & Heinle Publisher,1990.
[15]Cohen,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016年同等學力申碩考試已經結束,有些考生很有把握通過考試,他們已經在著手準備論文的撰寫了。那么同等學力申碩論文怎么寫?下面社科院在職研究生論文指老師為大家介紹。
首先論文的寫作是在通過全國同等學力申碩考試后才可以撰寫,需要在一年內提交論文,并在提交論文之后的半年內完成答辯。在進入論文環節后,學院會給學員安排對應的指導老師,幫助學員完成論文的寫作。
在寫論文前,學員可以和論文指導老師一起確定論文題目,然后盡可能多的進行收集資料,進行匯總,然后列出論文大綱,順著大綱思路去寫,不要偏離主題,這樣會容易很多。考生先按照大綱寫一份初稿,然后對照論文格式要求將不合適的地方進行修改,等審核之后再進行定稿。
本次研究生論文到這里已接近尾聲,作為一個同時兼顧工作和學業的研究生,雖然對工作有一定的經驗,但是學術方面的經驗和知識的匱乏,使論文中難免有許多考慮不周全和寫作不到位的地方。但是,在我的指導老師李永福老師的悉心幫助和耐心而細致的指導下,我還是順利的完成了畢業論文。
在這里我衷心感謝李永福老師對我的的督促指導,以及一起學習的同學們的幫助,讓我按時完成了這次畢業論文。我的畢業論文開始階段存在很多問題,但是李老師仍然細心地糾正文章中的錯誤。除了有令人敬佩的學術專業水平以外,他的治學嚴謹和認真對待學術研究的精神也是值得我永遠學習的,也必將積極的影響我去認真對待今后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件事。
除此之外,我還要感謝我們院、系領導對我們的教導和關注,感謝研究生三年傳授我們專業知識的所有老師。謝謝你們嘔心瀝血的教導。還有謝謝我周圍的同窗朋友,他們給了我無數的關心和鼓勵,也讓我的大學生活充滿了溫暖和歡樂。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此次畢業論文的完成將變得困難,他們在我完成論文的過程中給了我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在次由衷的表示感謝。
論文致謝二:
時間飛逝,轉瞬間,三年研究生生活即將結束了,回想起大一剛入學的情景仿佛昨日,還記得七年前帶著沉重的行李來到包頭站,是科大的校車把我接到學校文馨書院,在那里我度過了第一個他鄉的夜晚。如果說本科的四年時光我匆匆而過,那么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我真的是滿載而歸。如今,即將離開這座生活了七年的城市,即將離開培養我七年的大學,開始新的生活,心中有些許不舍。
讀研究生這三年來發生很多的事情,忘不了學校這白色象牙塔中美好的回憶,忘不了老師的辛勤培育,忘不了同學間的深厚情誼。其中,我最想感謝的是我的導師陳莉榮教授,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陳老師都給了我細心地關懷與照顧。我跟陳老師的相識不同于其他的同學,在我考上研究生之前,就已經認識了陳老師。她是我人生轉折點上的一盞明燈,在此我要真誠的對您說一句:老師,您辛苦了!如果沒有陳老師的耐心教導,我的研究也不會取得今日的成果,還記得第一次寫論文時的我是那么的笨拙,在老師的反復修改與指點下,我終于順利的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
在課題研究實驗過程中,陳老師給我提供了很多的指導與幫助,在此我要真誠的對您說一句:謝謝!我還要對能源與環境學院所有其他老師在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的給予我無私的指導和幫助致以誠摯的謝意!
最后,感謝環境工程專業的所有研究生同學和師姐、師弟、師妹們所給予的無私幫助。三年的學習生涯匆匆而過,三年中我們共同進步、共同拼搏,相互幫助,互相鼓勵,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雖然研究生生活已經結束,但我們的友誼會地久天長。
論文致謝三:
學位論文的完成,與其說意味著即將畢業,倒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終結。回想起在煙臺大學度過的七百多個日夜,心中感觸良多。兩年的研究生生活轉瞬即逝,這一路走來,心中倍感幸福,在即將告別美麗的煙臺大學之際,內心無比感激。回首走過的歲月,兩年的學習時間雖然短暫,卻是收獲良多。
在此,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張平華教授。還記得兩年前在經歷了考研的洗禮之后,身心俱疲,在入學之初較之拼搏考研之時有所松懈。就在自己飄飄然找不到北的時候,導師的一言一行深深點醒了我,是他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學無止境,我們需要努力的地方還有太多太多。回想起每次拜訪導師,導師幾乎都在專心研讀、伏案寫作,其孜孜不倦的刻苦鉆研精神使我受益匪淺。相信老師淵博的專業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誨人不倦的崇高師德,以及時刻強調學習上進傳遞正能量的人格魅力所帶給每一個學生的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會使我們受用終生,而我們卻只能用今后的實際行動來表達對恩師的尊敬和感激。
本論文從選題、寫作、多番修改直至最終的定稿,無一不是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傾注了張老師太多的心血。老師以獨特的思維方式、前瞻而廣闊的研究視角和豐富的學術經驗,給我的論文提供了細致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學術的熱衷與尊重永遠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
同時,我也要感謝在論文開題以及評審過程中,曾經給予我殷切教誨和專業指導的老師們,感激他們的無私付出。在此,還需要感激父母,是他們寄予了我殷切的期望,無私地支持我的學業,讓我得到了繼續深造的機會,也使我度過了一段充實美好的時光。
最后,對于本文的定稿,筆者心懷不安。盡管受到了老師們的悉心指導,但由于個人的知識結構不完整,同時受狹隘視野所限,論文尚存不周之處,留有遺憾,懇請老師批評指正,日后定會繼續加強學習,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獲取更好的成果。學無止境,我們還需持之以恒的努力。
在此感謝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審閱本論文的專家教授!
論文致謝四:
本文能夠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程龍老師。程老師在我論文寫作初期便給我提出多讀文獻的建議,在整篇論文完成過程中程老師同樣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與支持,感謝程老師對我論文的反復修改。其次,我要感謝我的同學們、朋友們,感謝他們提供的豐富的資料,解決了我在收集材料時的困難,同時某些在法院工作的朋友給我提出的審判實務角度的建議也給了我很多啟發,對我本篇論文的完成有很大幫助。
由于筆者對外文文獻的搜集能力及理解水平的不足,加之本人法學功底尚淺,給本文的寫作增加了難度。本文存在的諸多不足之處,望老師能夠多多指正。我將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倍加努力,不負老師及其他人對我的期待。
論文致謝五:
研究生生涯即將結束,在這三年的時間里,我有幸能遇到良師益友,為我的生活增添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首先最需要感謝的是恩師劉繼虎教授。劉老師在學術研究方面保持著睿智、沉穩、扎實的作風。老師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讓我深感敬佩。在學習上老師也對我悉心授教,讓我受益匪淺。
本次研究生論文到這里已接近尾聲,作為一個同時兼顧工作和學業的研究生,雖然對工作有一定的經驗,但是學術方面的經驗和知識的匱乏,使論文中難免有許多考慮不周全和寫作不到位的地方。但是,在我的指導老師李永福老師的悉心幫助和耐心而細致的指導下,我還是順利的完成了畢業論文。
在這里我衷心感謝李永福老師對我的的督促指導,以及一起學習的同學們的幫助,讓我按時完成了這次畢業論文。我的畢業論文開始階段存在很多問題,但是李老師仍然細心地糾正文章中的錯誤。除了有令人敬佩的學術專業水平以外,他的治學嚴謹和認真對待學術研究的精神也是值得我永遠學習的,也必將積極的影響我去認真對待今后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件事。
除此之外,我還要感謝我們院、系領導對我們的教導和關注,感謝研究生三年傳授我們專業知識的所有老師。謝謝你們嘔心瀝血的教導。還有謝謝我周圍的同窗朋友,他們給了我無數的關心和鼓勵,也讓我的大學生活充滿了溫暖和歡樂。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此次畢業論文的完成將變得困難,他們在我完成論文的過程中給了我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在次由衷的表示感謝。
論文致謝二:
時間飛逝,轉瞬間,三年研究生生活即將結束了,回想起大一剛入學的情景仿佛昨日,還記得七年前帶著沉重的行李來到包頭站,是科大的校車把我接到學校文馨書院,在那里我度過了第一個他鄉的夜晚。如果說本科的四年時光我匆匆而過,那么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我真的是滿載而歸。如今,即將離開這座生活了七年的城市,即將離開培養我七年的大學,開始新的生活,心中有些許不舍。
讀研究生這三年來發生很多的事情,忘不了學校這白色象牙塔中美好的回憶,忘不了老師的辛勤培育,忘不了同學間的深厚情誼。其中,我最想感謝的是我的導師陳莉榮教授,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陳老師都給了我細心地關懷與照顧。我跟陳老師的相識不同于其他的同學,在我考上研究生之前,就已經認識了陳老師。她是我人生轉折點上的一盞明燈,在此我要真誠的對您說一句:老師,您辛苦了!如果沒有陳老師的耐心教導,我的研究也不會取得今日的成果,還記得第一次寫論文時的我是那么的笨拙,在老師的反復修改與指點下,我終于順利的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
在課題研究實驗過程中,陳老師給我提供了很多的指導與幫助,在此我要真誠的對您說一句:謝謝!我還要對能源與環境學院所有其他老師在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的給予我無私的指導和幫助致以誠摯的謝意!
最后,感謝環境工程專業的所有研究生同學和師姐、師弟、師妹們所給予的無私幫助。三年的學習生涯匆匆而過,三年中我們共同進步、共同拼搏,相互幫助,互相鼓勵,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雖然研究生生活已經結束,但我們的友誼會地久天長。
論文致謝三:
學位論文的完成,與其說意味著即將畢業,倒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終結。回想起在煙臺大學度過的七百多個日夜,心中感觸良多。兩年的研究生生活轉瞬即逝,這一路走來,心中倍感幸福,在即將告別美麗的煙臺大學之際,內心無比感激。回首走過的歲月,兩年的學習時間雖然短暫,卻是收獲良多。
在此,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張平華教授。還記得兩年前在經歷了考研的洗禮之后,身心俱疲,在入學之初較之拼搏考研之時有所松懈。就在自己飄飄然找不到北的時候,導師的一言一行深深點醒了我,是他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學無止境,我們需要努力的地方還有太多太多。回想起每次拜訪導師,導師幾乎都在專心研讀、伏案寫作,其孜孜不倦的刻苦鉆研精神使我受益匪淺。相信老師淵博的專業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誨人不倦的崇高師德,以及時刻強調學習上進傳遞正能量的人格魅力所帶給每一個學生的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會使我們受用終生,而我們卻只能用今后的實際行動來表達對恩師的尊敬和感激。
本論文從選題、寫作、多番修改直至最終的定稿,無一不是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傾注了張老師太多的心血。老師以獨特的思維方式、前瞻而廣闊的研究視角和豐富的學術經驗,給我的論文提供了細致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學術的熱衷與尊重永遠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
同時,我也要感謝在論文開題以及評審過程中,曾經給予我殷切教誨和專業指導的老師們,感激他們的無私付出。在此,還需要感激父母,是他們寄予了我殷切的期望,無私地支持我的學業,讓我得到了繼續深造的機會,也使我度過了一段充實美好的時光。
最后,對于本文的定稿,筆者心懷不安。盡管受到了老師們的悉心指導,但由于個人的知識結構不完整,同時受狹隘視野所限,論文尚存不周之處,留有遺憾,懇請老師批評指正,日后定會繼續加強學習,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獲取更好的成果。學無止境,我們還需持之以恒的努力。
在此感謝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審閱本論文的專家教授!
論文致謝四:
本文能夠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程龍老師。程老師在我論文寫作初期便給我提出多讀文獻的建議,在整篇論文完成過程中程老師同樣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與支持,感謝程老師對我論文的反復修改。其次,我要感謝我的同學們、朋友們,感謝他們提供的豐富的資料,解決了我在收集材料時的困難,同時某些在法院工作的朋友給我提出的審判實務角度的建議也給了我很多啟發,對我本篇論文的完成有很大幫助。
由于筆者對外文文獻的搜集能力及理解水平的不足,加之本人法學功底尚淺,給本文的寫作增加了難度。本文存在的諸多不足之處,望老師能夠多多指正。我將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倍加努力,不負老師及其他人對我的期待。
論文致謝五:
研究生生涯即將結束,在這三年的時間里,我有幸能遇到良師益友,為我的生活增添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首先最需要感謝的是恩師劉繼虎教授。劉老師在學術研究方面保持著睿智、沉穩、扎實的作風。老師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讓我深感敬佩。在學習上老師也對我悉心授教,讓我受益匪淺。
作者簡介:崔海亭(1964-),男,河北蠡縣人,河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彭培英(1966-),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河北 石家莊 050018)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科技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109)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8-0022-02
隨著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許多學校特別是普通院校在研究生教育質量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研究生課程設置、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培養質量等方面,這樣就必然導致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出的研究生缺乏創新能力,培養質量不高,創造能力不強,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問題已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和擔憂。因此,切實通過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進研究生課程設置,強化科研訓練和實踐教學,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營造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氛圍等措施改進和加強研究生教育,促進普通院校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對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對于本科學生而言,研究生教育僅僅停留在基礎課程、專業課知識的鞏固、論文的寫作方面是不夠的,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其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生在完成了本專科教育以后,已具備了進行科研方面和創新能力培養所必備的專業素養。與重點大學相比,普通院校研究生的培養通常更加注重研究生小論文和大論文的完成情況及就業問題,專業知識和前沿科技水平更新速度較慢,特別是學生做大項目和實際課題機會很少,大部分研究生只是在實驗室里用計算機軟件模擬比較虛的研究,一些研究生只是簡單分析別人已有的成果或者用軟件驗證已有的結果,因而也造成有水平的學術成果太少,學生創新能力得不到較好的鍛煉。[1-5]
一、阻礙地方院校研究生創新能力發展的主要因素
1.研究生課程設置
當前,我國研究生培養單位大部分都是利用一年的時間完成公共學位課、專業學位課和非學位課學位課的學習,用剩余一年半的時間完成畢業論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歷來是重理論、輕實踐,過分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部分地方院校基礎學科授課時數達到45%以上,專業學位課程只占35%~45%,而且大多數專業課程缺乏與實踐結合的教學環節。
2.研究生導師存在的問題
導師是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最關鍵的外部因素,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直接受導師素質的影響。研究生導師只有站在學科的前沿,掌握最新的科技發展動態,才能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研究生。近幾年隨著研究生的擴招,研究生數量越來越多,致使導師隊伍嚴重缺乏。一些普通院校降低了研究生導師隊伍的門檻。另外,個別研究生導師的科研項目偏少,科研經費明顯不足,導致很多學生并沒有直接參加科研課題,只是紙上談兵,缺少真正進行科研的機會,不能將理論知識和科研實踐結合起來。也有個別導師雖然自身學術能力很強,但只顧忙于自己的社會活動和科研課題,對學生的培養缺乏責任心,對所帶的學生采取放任的方式。這樣必然會造成所培養的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嚴重影響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3.研究生招生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碩士研究生的招生數量以一定的速度增長。另外,我國研究生招生以考試為主,且只考數學、英語和政治。至于專業課,一些學校考題的重復率很高,并不是考查考生的研究能力。在面試階段由于時間有限很難判斷其研究能力,并且部分院校招生困難,生源不足,報考地方院校的往往是本校中等的學生或本三的學生。還有一些跨專業的考生只匆匆學習了很少兩門考研的專業課,基礎知識可想而知,根本沒有創新的基石。這樣的學生,其創新能力可想而知。
4.研究生培養質量方面的問題
在研究生培養質量方面,國外多采用寬進嚴出,如美國博士生的淘汰率為30%~40%,日本大約為45%,而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和國外研究生教育正好相反,屬于“嚴進寬出”型,研究生學位答辯通過率在95%以上。[6]我國研究生在攻讀學位過程中都需經過“開題報告―中期考查―論文答辯”幾道關。對于不負責任的導師來講,這些過程明顯存在著“走過場”的問題。真正對論文質量進行公正評價的是盲審制度,但需盲審的研究生所占比例太小。一部分研究生為了應付學校的要求,在寫作論文時根據能找到的資料盲目堆砌或四處剽竊別人的研究成果。有的干脆直接移用別人的論文,更有甚者直接高薪聘請“”代勞。這些情況嚴重影響了研究生的創新能力。[7-9]
二、提高地方院校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對策
1.調整和改進研究生課程
研究生教育應重視學生的個性,給學生發展個性提供足夠空間。要鼓勵和支持導師與研究生任課教學老師在創新意識培養方面的新模式、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徑。為了進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素質和能力,要根據專業的特點設置課程,設置的原則是基本體現基礎課程的前沿性和專業課程的適用性,增設跨學科課程,增加一些專題課程,以利于培養學生的探討、分析和研究能力。特別是鼓勵學生針對感興趣的內容自己備課、給同學講一次課,老師給予補充和更正。對部分有特殊才能和專長的研究生,培養計劃可適當改變,實行個性化培養和個性化處理。比如我專業開設了強化傳熱技術、化工設備流場仿真分析及應用、化工設備有限元分析及應用、化工設備現代設計、流體機械結構創新設計等課程,使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2.強化導師隊伍建設
研究生導師研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為此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是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關鍵。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能力,研究生指導教師的遴選和聘任要堅持標準,保證質量,嚴格控制研究生導師的數量和質量,要求導師必須有一定的科研經費,并要求導師在研究生的培養方案、課程選擇、培養過程等方面要特別重視,激發研究生掌握知識、提高素質、培養能力和為社會服務的熱情、科研欲望。采取措施激勵優秀導師脫穎而出,比如只要獲得國家級項目就直接被聘為研究生導師。同時,對研究生導師進行定期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導師不能再擔任研究生導師。
3.改革研究生招生和質量管理方法
(1)改革研究生面試制度,加大研究生面試成績比例,延長面試時間,以重點選拔具有創新潛力的人才。
(2)為保證課程體系的完善和落實,在選用國內優秀教材的同時還要引進部分國外原版的優秀教材,對于我國研究生的培養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定期舉辦學術報告講座。在研究生課題進行過程中,研究生要定期向課題組匯報研究進展,所有研究生要參加并且提出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獲取他人工作的指導。
(4)為了保證評閱的公正性,所有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均采用盲審評閱。
4.建設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和實踐平臺
為不斷滿足新形勢下企業發展對技術創新、人才素質提高的要求,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對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創新能力、變封閉式培養為產學研聯培養模式,鼓勵研究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話動,我專業和河北陽煤正元化工集團、河北博宇節能設備有限公司、石家莊東方石油化工機械廠等企業簽訂了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和實踐平臺,為我校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中試研究、技術服務等工作提供便利條件。研究生要積極參與指導教師和學校的科研課題,成為導師的助手和研究合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讓研究生負責整個課題或子課題的實施,以便更好地激發科研興趣,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研究生論文結合這些企業的實際問題進行闡述,提高了研究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這是研究生參加科研實踐鍛煉的一個很好的機會,為研究生建立了創新平臺,營造了創新氛圍,逐步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5.營造培養創新能力的氛圍
創新能力的提高、培養離不開必要的外部條件和良好的學術氛圍,鼓勵研究生多參加學術交流,建立研究生信息和學術交流論壇,舉辦各種形式的論壇、校內外專家學者的學術講座。設置優秀研究生論文獎、優秀學位論文獎等創造濃厚的學術氛圍,開拓創新的課外科技活動,資助優秀碩士生參加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研究生在參加上述活動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將所學知識與實踐密切結合,這必然會使得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三、結語
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直接影響到研究生以后的工作能力和對社會的貢獻。高校研究生培養如何改革創新以適應現代化經濟、科技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當前研究生教育所面臨的緊迫而重大的研究課題。各地應當從實際出發,努力探究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措施,采取多種措施在各個方面促使地方院校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得到發展,以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崔海亭,郭彥書.強化工程實際訓練,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12):13-15.
[2]彭培英,崔海亭,韋玉堂.以科研促教學 提高本科生培養質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8):14-16.
[3]夏登峰,江寧,劉宏建.淺談研究生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11,(5):146-147.
[4]錢存陽.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障礙與對策分析[J].高教探索,2004,(1):51-53.
[5]鄭冬梅,王悅.構建研究生實驗教學體系,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5):146-148.
[6]李孝紅,崔文國,翁杰,等.工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與改革[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0,11(4):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