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藝術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2 17:30: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藝復興藝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文藝復興藝術論文

篇(1)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7--01

14世紀在意大利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推動著時代向前邁進,隨之在15世紀影響了整個歐洲的思想,一場空前的思想復興解放運動蓬勃發展起來。這場運動是歐洲文學和藝術發展的一次飛躍,也成就了歐洲科學技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并推動了歐洲歷史文化的大繁榮時代的到來,歷史學家把這個時期稱之為為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在經歷了近千年的黑暗與衰落之后的再生時代。

一、文藝復興時期美術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進步

中世紀時期歐洲人們思想愚昧,社會文化落后,社會等級非常森嚴,基督教會就趁虛而入,基督教鋪天蓋地的深入到了人民中來,宗教開始影響人民的生活和畫家的表現題材。當然,這個時期的畫家選擇繪畫自然題材作品不單是表達自己對自然的熱愛,更多的是通過自然題材的形象來象征傳達自己內心的宗教信仰。以形象的自然刻畫來表達內心精神的真實,這種繪畫特點在這個時期普遍存在。

“文藝復興”運動出現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的萌芽的出現,文藝復興給人們一次思想大解放,推動了歷史前進的步伐,同時,也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飛躍和文化藝術的繁榮。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關系發生變化,資產階級需要建立新型社會模式,宗教控制模式已經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需要崇尚自然和科學,更加注重體現人自身的價值。隨之,美術也要沖破封建宗教意識,開始注重“人性”和對人自身的表達,開始真實地表達真實的自然世界。終于沖破“神性”和宗教的束縛,表達“人性”的美好。達?芬奇的著名美術作品《蒙娜麗莎》就是那個時代典型女性的作品,畫面是以風景為背景,女性形象蒙娜麗莎呈現出無盡的優雅氣質,臉龐上稍有微笑,卻又有著若有有無的悲傷。達?芬奇刻畫了一個內心情緒復雜、面龐帶有微笑卻又夾雜憂傷的形象。這已經不再是宗教題材的人物形象了,不再是神的傳播者了,而是崇尚人自身美感和內心情感表達,所以,這段時期的美術作品都富有鮮活的生命力,飽含著藝術家的靈感,同時也是美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為近代美術的產生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文藝復興時期美術在思想和形式上的解放

在中世紀時期,人被壓榨的無所作為、消極和自卑,人的價值根本就是微不足道。而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人文主義思想, 大力提倡人性要得到解放,人需要自由,需要關注人自身的價值和創造力,打破“神性”的束縛,實現“人性”的解放和追求;關注人的現世生活,重視對人的個性的關懷,強調維護人性尊嚴,主張自由平等和自我價值體現。反對中世紀的宗教神學主義和禁欲主義,強調追求物質幸福及上的滿足。因此,這一時期的人們轉而關注自身及個性,對生活的追求也變得世俗化。人文主義思想也給藝術家帶來了重大的影響,指引他們在思想上進行了一次深刻的變革。他們不再受到宗教的管制和束縛,不再有打壓,變得大膽起來,敢于在繪畫作品中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表達“人性”,表達自己對人的自由的追求,對人自身的關注。如威尼斯畫派著名畫家提香的名作《烏爾賓諾的維納斯》,它是一幅女性的畫,其中的女性形象不再是像之前中世紀時期的作品一樣,不再是神圣得高高在上的樣子,而是像普通世俗生活中的。提香不僅將畫中人物表現成清醒的模樣, 而且眼神中充滿了企盼的神情。提香的這幅作品是對禁欲主義權威的挑戰,體現了人類肉體的生命力,同時還表達了肉體的誘惑,而這些都體現出了作者受到人文主義思想的深刻影響。

三、文藝復興時期美術在畫材和技法上的突破

篇(2)

中圖分類號:J20文獻標識碼:A

公元14世紀到16世紀,大致被認為是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這一詞,最早源自瓦薩里的《意大利繪畫、雕塑和著名建筑家傳》,廣義地講,主要指復活或再生古希臘羅馬古典學術。一方面,它復興古典學術,另一方面,實際上也是托古創新,體現出新興資產階級的文化理想。

文藝復興早期的藝術理論,新的發展趨向在吉貝爾蒂和阿爾貝蒂所處的時代已逐漸形成,藝術開始被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并誕生了一系列藝術理論著作。這些大量藝術理論都集中在早期文藝復興時期并非偶然,此時期的藝術家及理論家追求藝術模仿自然的同時,更加強調模仿的逼真性。當然,除了以上兩位,瓦薩里的《意大利杰出畫家與雕塑家的生平》不僅于美術史料的記載,而且于美術史的體例上都具有開創性,因而本文選以上三位代表,試從其理論比較出發,窺見早期文藝復興藝術研究的觀念流變。

吉貝爾蒂(Lorenzo Ghiberti,1378-1455)是意大利的雕塑家,他為意大利和文藝復興新風格的雕塑奠定了基礎。吉貝爾蒂在創作過程中,認識到藝術創作“應模仿的是自然本身而不是別的藝術家的作品”,藝術作品不該表現人應該的樣子,而是表現人看上去的樣子。吉氏最早提倡以自然科學原理研究自然物象,認為畫家如果想把所有畫的物體描繪的很象,就應該精通所有的學理,而首先掌握幾何學。

在其未完成的《述評》(Commentarii)中對喬托進行了評價:“喬托成了繪畫藝術的大家。他引進了新的藝術……喬托在藝術上取得了別人未曾達到的造詣。他引進了自然逼真的藝術。這種藝術經過精心的安排,從不違反正確的比例”,[1]肯定了喬托自然逼真的藝術是新藝術,同時他自己也是追求喬托的藝術道路。他認為藝術創作時要盡量模仿自然,要“依照自然去處理所能再現的一切”,使作品更加生動逼真。在對自然的態度上,號召藝術家不但要以自然為師,而且更要以古典藝術殘跡為指導,并注意研究幸存的古典文學,從中汲取古典素材,堅持做到“仿照自然去處理所能再現的一切”。因而,吉氏特別注重素描,認為沒有素描理論就不可能是優秀的藝術家:“希臘人是繪畫、雕刻的研究家,這表現在他們的素描理論上。沒有這種理論,你就不可能是個優秀的雕刻家或畫家。”[2]然而,比起“最優美的線條”,吉氏認為,繪畫更是一種“透視方面的問題”,因為它要求繪畫從理論和實踐上演示怎樣在二維的平面上畫出三維的畫面。下面這段話從視覺的角度來探討了怎樣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我努力觀察里面的每個尺寸,以求力所能及地模仿自然……“對象”是如此有序地間隔著以至眼睛得用下面這種方式來度量,即往后站著看,畫面應該看起來在一個三維世界里。浮雕非常低,且平面上的圖案能被看見,以便近處的事物看起來比那些遠處的要大一些,就像現實世界里所呈現的一樣。

吉氏努力再現自然的作品是優美的,而且是在以上這種難以獲得的視覺認識的指引之下完成的,這種視覺觀還反映了雕刻里面的三維自然空間,帶給畫家們的并不僅僅是逼真的幻象,三維視覺是作為一種體系來組織畫面的,使得混亂的空間變得更為有序,更為明晰。

阿爾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著名建筑家、詩人、畫家和科學家。主要著作有《論繪畫》(1453)、《建筑十書》(1450)、《論雕塑》(1464),其影響范圍遍及佛羅倫薩眾多藝術家。阿爾貝蒂在美術史上第一個把透視畫法①系統化、理論化,其《論繪畫》一書,先于達·芬奇的《論繪畫》很多年,是文藝復興早期的重要繪畫理論著作。

阿氏充分發展“藝術即摹仿自然”的觀念,其藝術理論中的其它所有問題都圍繞這個中心觀點展開,在《論繪畫》和《論雕塑》中都強調了畫家和雕塑家藝術創作的最終目標是再現自然,同時創造藝術作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學習自然。繪畫上所謂“模仿”,即在平面上,要求以人眼在現實中所觀察到的空間關系,來再現人與物象。進一步講,他將繪畫設想成向自然打開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在某個固定的視點,觀者能觀察“窗外”的景象。換言之,畫框猶如一個窗口,畫家的目標在于依據那個窗口,在平面再現“遠處”的三維空間,欣賞者看這幅畫時就仿佛透過窗口看著窗外的世界。這一著名“窗戶理論”,體現了科學透視法則對“構圖”(Composition)觀念的影響,對開阿爾貝蒂來說,“構圖”是整個繪畫中核心的概念。“構圖”這個概念源自拉丁語中的“Composition”,最初是坊間口耳相傳的技術術語,是阿氏真正將“構圖”概念引入繪畫理論。他充分認識到“構圖”在繪畫創作過程中的重要性,并重點強調了“構圖”與透視的密切關系。他認為繪畫是由輪廓、構圖和明暗色彩的配置三個部分組成的。“構圖”則是指在一個顯示其物質三維結構的形式中,不同塊面和表面的分布。

圍繞“模仿”論而言,阿氏在要求模仿自然的同時,還要求“求相似而又更美”,藝術可以比自然更美。古希臘的“藝術模仿自然”讓人們普遍認為藝術本應低于自然,藝術創作也只是對自然的模仿,力求達到自然逼真的效果。但是,阿氏認為成功表現自然,達到逼真的效果是不夠的。藝術家描述的物體和人物應與永恒正確(美)的樣式協調,美的樣式本身應從自然中獲取。質言之,藝術模仿自然,但應終歸于“美”。阿氏把藝術的地位提升到了自然之上,與自然相似不再是藝術的最終目標,藝術可以勝過自然,比自然更美。筆者認為,阿氏觀念的創新點在于鏡子—自然—美的對象這三者的內在統一性。在他看來,寫生畫要用鏡子加以校正,“我不知道為什么一幅好的畫反映在鏡子里的時候竟然如此充滿魅力;一幅畫上的缺點在鏡子里就顯出了它的難看,這也很奇怪。因此,寫生畫出來的東西要用鏡子加以校正。”由此,我們判斷寫生畫,可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鏡子來評判“寫生”形象起伏的效果。而藝術家的“寫生”或“繪畫”,“必須總是從自然選取要畫的東西,并且總是從中選擇那種最美的東西”,[3]可見選擇描繪對象的方向源于“自然”,對描繪對象本身的要求則是“美的對象”。由于將繪畫視為捕捉藝術原型的鏡子,所以在《論繪畫》和《論雕塑》中都強調了畫家和雕塑家的最終目標是再現自然,同時創造藝術作品最基本的就是學習自然。畫家的作用是為任何給定形象的表面畫線條、上顏色,簡潔真實反映,并重現人在固定的距離和一定的中心光線中所看見的那些形象。

以上阿氏將“模仿自然”作為視覺藝術的目標,實則是為順應一種人文主義者中流行的趨勢,也因此,他在文藝復興藝術觀念中開創了最重要,最有特色觀點:把對“模仿自然”的要求與另一個同樣重要的要求,即表現美麗事物的要求(“最美的東西”)結合了起來。阿氏認為,每個藝術家頭腦中都存在著“美的概念”,這一“美的概念”與自然密不可分。且更主要的是,不管藝術家最終“美的概念”源自何處,除非他學習周圍的物體和人物,否則就無法形成。因此,阿爾伯蒂告誡畫家:當你作畫時,“你的眼前應該有精致而非凡的模型供你觀察模仿”,換句話說:你描繪的是自然,但你要選擇的是精致而非凡的例子,這才是美。

瓦薩里(Giorgio Vassri,1511-1574),意大利畫家、美術史家,其著作《意大利杰出畫家與雕塑家的生平》不僅是一部藝術家的傳記,同時也可以說是西方藝術史著作的先驅,此書受到吉貝爾蒂的強烈影響,其實在文藝復興時期,真正集中而稱得上美術史的著作只能從瓦氏開始。

他在《意大利藝苑名人傳》的第一部分的序言中,開門見山地將disegno提出來,“構圖(disegno)是兩門藝術的基石,或更確切地說是一切藝術創作過程中的靈魂。毫無疑問,構圖(disegno)早在上帝創造萬物之前就已經完美地存在了”,[4](P.21)給予disegno很高的評價。意大利語中的disegno源自拉丁文“designara”,原意為“素描、描寫”。Disegno在英文中被譯為“design”,在漢語中譯為“設計”,在文藝復興時期,disegno始終是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概念,它既是素描,又是創意和設計,還有創作草圖的意思。Disegno作為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出現在藝術領域,它即標志著古代“藝術”觀的解體,又預示著新的“藝術”觀的發展方向。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文藝復興藝術觀念是通過disegno得以實現的。瓦薩里把disegno提升到了“創意”之上,認為所有藝術都由它而生。瓦薩里對disegno的闡述,使得“disegno”這個概念成為了文藝復興藝術理論的核心概念。同時,通過對disegno與idea(理念)之間的關系的闡述,“瓦薩里賦予藝術以某種理論性基礎”,[5]這種與“理念”的關聯,更不技藝性而富于理性色彩。受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的影響,瓦薩里側重于disegno的理性特質,旨在拉開視覺藝術與“機械藝術”之間的距離。此時,disegno已經成為了統一繪畫、雕塑和建筑實踐活動的一個理論原則。

就“模仿與自然”關系而言,在《名人傳》的序言中,瓦氏制訂了兩條路線:“我們的藝術完全是模仿,首先是模仿自然,其次,由于其自身達不到那樣的高度,所以又是模仿那些被視為最杰出者的大師的作品。”[4]瓦薩里所說的模仿,即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的根基所在——“首先是模仿自然”,但不是指照搬自然,而是指依靠“判斷力”對自然進行選擇和加工。所謂模仿自然,一方面,在于關注事物的外在形式,準確而完整地描摹客觀世界。阿爾貝蒂曾經打過一個生動比方,他說畫面猶如“一扇開啟的窗戶”。另一方面,在瓦薩里看來,“模仿自然”并不是對自然的那種“不多不少的”照搬,而是對自然的提煉和加工。他堅信藝術高于自然。這種思想在《名人傳》的諸多段落中重復出現,可見,他決不認同藝術家只能最大可能地把自然表現得真實可信這一思想。

要分析瓦氏的藝術觀念成因,值得回溯其所處的時代,瓦算得上生逢其時,在他著手寫作《名人傳》時,萬事俱備,各種關于藝術史和藝術再生的觀念都可資利用,他所應做的就是繼承和發展前人的思想與學說。由此,他破天荒第一次將建筑、繪畫、雕刻這三門藝術當作一個整體,而非像前輩那樣將其孤立起來進行審視。按照瓦薩里的說法,建筑、繪畫和雕刻都是“同一個父親的女兒”,所謂的“父親”就是“設計”,它兼具形而上和形而下兩層含義:既指“賦予一切創造過程以生氣的原理”,又指具體的藝術的基礎:素描。瓦氏認為,素描是建筑、雕塑和繪畫三種藝術之父,因為在理性上它有自己的起源——從形形的東西中得到形式或意象的一般概念,二者類似于有著各自限度的大自然的創作,又因為從這種認識里產生著一定的理解和判斷,于是在人的腦海里會形成某物,爾后用手將其表達出來的時候,即素描。關于素描的要求,瓦氏提出“逼真應該得到最高的贊美”,他曾這樣評一幅畫:“這幅畫表現一個青年被押赴刑場,畫得你想有多好就有多好,因為你可以他的面容上看到逼真的蒼白和恐怖,而逼真是應該得到最高的贊美的。”

以上關于三位大師的分析,實則都涉及到藝術對自然的態度,當瓦薩里談到對自然的選擇時,很容易使人想到阿爾貝蒂,因為二者都站在“藝術模仿自然”這邊,且都追求寫生的逼真,或逼真的素描。實事上,瓦薩里所說對“自然”的選擇,是根據某種與阿爾貝蒂完全不同的準則來進行的。瓦薩里認為,藝術家依靠“判斷力”對自然進行選擇,這種判斷力并不像阿氏所認為的那樣,是某種理性的能力;它其實更是一種直覺,類似某種非理性的天賦。與其說它屬于理智頭腦,不如說它屬于直感眼睛。

①透視法:以現實客觀的觀察方式,在兩維的平面上利用線和面趨向會合的視錯覺原理刻畫三維物體的藝術表現手法。阿爾貝蒂在《論繪畫》中推崇單焦透視法,使這一構圖原則取得了合法性的位置。

參考文獻:

[1]楊身源,張弘昕.西方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96.

[2]遲軻.西方美術史話[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73.

篇(3)

在藝術領域,文藝復興時期是最具有深遠意義的一段歷史時期。人文主義藝術家們創造了大批流傳至今的作品,奠定了至今沿用的藝術規則和程式,并在這些作品中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觀念,以其直觀的形象表現出了人文主義的特征。

1.以“人”作為其藝術作品的表現中心

人文主義者認為人是萬物之本,主張探討人性,研究人的生活。藝術家們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在他們的作品中貫徹了這一思想主題。

1.1“人”是其作品的主體,是表現的中心,任何藝術形式的作品最終都要做到為人服務

15世紀時,佛羅倫薩的建筑師們在保持原有宮殿建筑布局的同時,改變了其堅壘的感覺,使它們變得親切起來,并大量增加窗戶的數量及注意其重疊一致,而且在上面增加了精美的裝飾,以達到適合人居住的同時還能保持美感;馬薩喬的《奉獻金》(又名《納稅錢》)在構圖上就以人為主題,其他的景物只是作為背景和陪襯,其中突出表現的是耶穌、彼得和稅吏三人;在波提切利的畫作《春》中,作者運用了明暗對比的手法來刻畫諸位女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更是將大部分的畫面空間用于人物刻畫。

1.2探討和頌揚了人性,即便是宗教神話中的神,也將其加以人性化

人們認識到,上帝既然把自己的智慧給了人,那么人與神是能夠相通的,人性其實與神性也是同一的。此時的畫像,尤其是宗教人物畫像,已不再帶有中世紀那種呆滯而古板、嚴肅又冰冷的氣氛,相反的是將人性的美丑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吉爾蘭戴歐的《老人與兒童》一畫中,全無夸張美化之處,該作依靠逼真的描繪體現了兒童對老人的依偎之情和老人對兒童的親切慈愛之情,形象的表現了人性中寶貴的親情。

2.反對宗教禁欲主義,頌揚塵世生活:

2.1在題材的選擇上雖仍以宗教故事為主,但是已融合了塵世因素,有的題材更是直接來源于現實生活

如波提切利在其代表作《污蔑》中提示了污蔑者與被污蔑者的可笑與可憐,實際上,該畫是作者對自己以往的經歷所給予的形象的總結,內含了作者晚年精神上的危機。吉爾蘭戴歐在《來訪》中,雖是描寫宗教場景,但卻借用豐富的明暗對比把該時代人物的形象、服裝、房屋等納入畫面,以接近自然的方式追求畫作的現實性。

2.21在內容上追求實用主義,頌揚塵世生活,反對宗教禁欲主義

1445年,布魯內萊斯基為佛羅倫薩設計了彼蒂宮,它通過巨大石塊,造成強烈的陰影和粗糙而古樸的效果,外形簡潔樸實卻又充滿宏大莊嚴的氣勢,是為佛羅倫薩民用建筑實用風格之先河及典范。前述費力頗?利比的畫作《三王來拜》也是頌揚了當時人們節日游行活動的佳作。波提切利的《春》是一幅描繪大地回春、歡樂愉快的畫。畫面上充滿了散發著青春活力、體態優美的眾神。她們姿態飄逸而生動,豐腴而曲線的身材隱約可見。場面雖歡快,但是人物卻含著一種莫名的憂傷。其中的維納斯,旁若無人、若有所思,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里。該作品打破了中世紀宗教作品刻板的趣味,維納斯的祝福與眾神的舞蹈伴隨著果實與花朵,在歌頌佛羅倫薩豪華繁榮的時代的同時又有所保留。

3.在探索大自然中,提出新的藝術理論,并改進藝術技巧

3.1新的藝術理論的提出

人文主義藝術家們認為,藝術是對自然的臨摹,所以就該把藝術擺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上。這是一種現實主義的藝術觀。人們應當從“藝術臨摹自然”這一點出發,在觀察大自然的基礎上來進行藝術創作。達?芬奇認為:“畫家的頭腦應該像一面鏡子。應該懂得,如果你在用自己的技藝再現大自然的產物的一切形態時不是一個高超的能手,你就不能成為一個卓越的畫家;如果你不觀察大自然的產物,并且不把它們記錄在心靈上,那么你就不能把它們畫出來”,[1]“如果他師法大自然,那么他會創造出優秀的作品。”[2]果左利在其壁畫《喬裝東方三賢士的美第奇家人》中對馬的鞍韉和托斯卡納的樹木山石的精心描繪,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中對清澈透明的大海、晴朗無垠的天空、飄灑的玫瑰花瓣的細致描寫便是他們對大自然細心觀察的結果。

他們也對一切與藝術相關科目,如解剖學、透視學、配色學、采光學等等進行研究,并將其應用到藝術創作中去。阿爾伯蒂的《繪畫論》便是這種藝術理論的集大成者。在他那里,藝術家首先要通過透視法則,理性的解釋和再現大自然;其次,繪畫的題材和構圖必須具有文化亦即他所說的智性和社會的基礎;最后,真正有價值的繪畫是受過完善教育、人品高尚的人的產品[3]。達?芬奇著有《繪畫論》,主張對于一切藝術,個人的觀照必須擴張到理性的境界內,假如一種研究,不把教學的抽象的理論當作根據,便算不得科學。他使科學研究跟美術探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通過科學研究去尋找客觀現實中的真與美,然后再運用恰當美術形式去表現這種真與美。他從不輕信或盲從任何前人的經驗;他反復強調不論當科學家還是當美術家,均需通過“眼睛的觀察”去工作。[4]

3.2新的繪畫、雕刻技藝的發明和運用

在畫法上,由于無古代原作留存可資中介,佛羅倫薩人便發展了獨特的技法以創造自然世界的現實主義的形象。正象人文主義者發現并利用了時間的尺度作為他們感知模式的一個基本因素一樣,藝術家們使用了有機空間的透視和比例及明暗對照的實體表現法來表現他們特有的現實感。

作為文藝復興繪畫的先驅,喬托“把希臘繪畫藝術,改變成拉丁繪畫藝術。”[5]也就是說,喬托把拜占庭藝術改變成為羅馬的古典藝術,并發揚了古代的藝術傳統。后來,這個潮流成了整個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風格的一個標記。在藝術上開創的人文主義道路和寫實主義的表現方法為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開創了繪畫的科學時代。他被公認為使西方美術擺脫中世紀美術程式的第一人,從而成為開創寫實畫風的鼻祖,被譽為“歐洲近代繪畫之父”[6]。

馬薩喬是喬托之后佛羅倫薩畫派的重要成員,他在透視學和解剖學以及色彩的運用上比喬托更進了一步。他放棄了哥德時期的繁瑣及復雜性,而追求更簡潔有力的造型,其中以人物之表情及實體感的表現成就最為突出。《納貢》在畫法技藝上解決了喬托未曾解決的的一大課題:刻畫人物的體積和表現自然的空間感。傳記作家瓦薩里在評價馬薩喬的藝術成就時說,他“經過窮年累月的探索而掌握了極為豐富的知識,使他成為那些能擺脫藝術上的僵硬呆滯而把運動精神和生氣賦予人物形象的大師中的第一人”[7]。

達?芬奇研究了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他首創了明暗漸進法,用光線和陰影的技巧來描繪人物、景致,將人物的邊線逐漸消失,若有若無,使畫面呈現逼真的立體感,更加接近現實。這種寫實性的手法一直影響至今。達?芬奇解決了造型藝術三個領域――建筑、雕刻、繪畫中的三大難題:紀念性中央圓屋頂建筑物設計和理想城市的規劃問題、15世紀以來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騎馬紀念碑雕像的課題以及當時繪畫中兩個重要領域――紀念性壁畫和祭壇畫的問題。

總之,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的藝術家們在人文主義的指導下,重視世俗的現實生活,反對僵硬死板的神學權威和封建特權思想。他們重新發掘出古典的藝術形式,創造和運用新的藝術形式,在為世界奉獻出無價的藝術瑰寶的同時,用真實理想的外在形象和生動豐富的現實情境,體現了人文主義者強調的人性崇高與身心的全面完美。■

【參考文獻】

[1]達?芬奇.阿斯貝恩海姆的手抄本.藝術大師論藝術.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120.

[2]達?芬奇.大西洋法典的摘錄.藝術大師論藝術.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118.

[3]曹意強.歐美藝術史學史與方法論(第三講).新美術.2000,(3).

[4]朱伯雄.世界美術史(第六卷).山東美術出版社.1986:336.

篇(4)

二、群眾文化藝術水平的現狀

改革開放后,我國確立了以市場經濟為主的社會經濟體制,廣大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群眾的文化藝術水平也不斷提升,但同樣也暴露出更多的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一)文化藝術水平良莠不齊

在現代社會環境之下,我國大眾文化藝術水平良莠不齊,文化藝術水平的能力高低不一,這是一個客觀的現象,更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二)文化藝術的評判標準不一

文化藝術,可以看視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和內容,目前,在現實過程過程中,我國文化藝術的評判標準不一,造成這一原因主要是由于改革開放后,多元文化思想的影響,這種多元文化思想的影響造成了文化藝術的評判標準多重多樣,所以文化藝術的評判標準不一是我國群眾文化藝術水平存在的主要問題。

(三)文化藝術審美誤區

一部分大眾對于文化藝術的審美存在著嚴重的誤區,對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的理解存在著誤區,看法不一,這些也是我國群眾文化藝術水平的客觀問題。

三、關于提升群眾文化藝術水平的建議

積極提升群眾文化藝術水平,不僅有利于群眾個體文化修養的提高,更有利于和諧幸福社會建設,個人認為重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營造和諧幸福的社會氛圍

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的開放,但與此同時,也促進了大眾思想的開放,與此同時,各種思想文化紛紛涌入,影響著群眾的文化藝術意識,雖然有著積極的一面,但一些消極的思想因子,也直接影響著群眾的文化藝術觀,是造成了大眾對于文化評判標準不一或存在誤區的主要原因。因此,個人認為要積極的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營造和諧幸福的社會氛圍,通過這一舉措從思想的根源為提升群眾文化藝術水平夯實基礎。

(二)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引導群眾提升文藝水平

群眾文化藝術水平的提升離不開政府的作用,作為政府必須要發揮出主導作用,具體而言就是要加大投入的力度,尤其是財(人)力的保障力度,將這種投入更好的傾向于基層,目前,在我國基層存在一些“丑陋”的文化現象,如:“封建迷信”,“黃賭毒”等,因此,作為政府要加大對基層這些不良文化的治理,加大資金(人力)保障力度,這樣才能更好的引導群眾形成正確的社會價值觀、人生觀和意識觀。

(三)強化教育力度,挖掘文化精品

教育是提升群眾文化藝術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要更加關注教育的力度和投入,通過教育引導群眾文化藝術水平的提升,與此同時,還要積極挖掘民間的文化精品,打造各種精品工程,通過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作用,更好的影響和帶動群眾文化藝術水平的提高。

篇(5)

繼盛唐之后的又一藝術顛峰――中國宋朝,與歐洲藝術的曙光――意大利文藝復興,為世界藝術史寫下了光輝的篇章。這兩個時期升華了藝術的本質,并對后世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中國宋朝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成就

中國宋朝(公元960~1279年),宮廷美術富麗堂皇。士大夫美術高逸典雅,市民美術活潑通俗。以李成、范寬、關仝為代表的“三家山水”;郭熙的經典藝術理論著作《林泉高致集》李公麟、蘇軾為代表的文人畫;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等,使宋朝藝術達到空前繁榮的程度。著名史學家陳寅格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可見中國的傳統藝術,在宋朝時期發展到了頂峰。

14世紀到16世紀的文藝復興最早發源于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以“人文主義”為思想體系,提倡人權以反對神權,提倡個性自由以反對人身依附。藝術領域中,卓越的“文藝復興美術三杰”達?芬奇(1452~1519)、米開朗基羅(1475~1564)、拉斐爾(1483~1520)是這一時期的佼佼者,他們的作品使后世藝術家嘆為觀止。這一期間意大利的藝術領域人才輩出,如建筑師布魯內萊斯基、雕塑家多納太羅、藝術大師喬托、波提切利、提香等。此外,繪畫理論的總結與畫技的精進,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意大利的文藝復興。不僅是藝術領域的一次突破性變革,而且是一次重大的歷史轉折,改變了意大利乃至整個歐洲的命運。

中國宋朝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所取得的藝術成就令人矚目,然而作為指導藝術行為的藝術觀,兩地卻截然不同。中國的“傳承藝術觀”,意大利(以下簡稱西方)的“思辯藝術觀”,不僅是成就之本,更是中西藝術的差異之源。

二、藝術觀傳承性與思辯性的比較

1、產生的背景

中國儒家思想的“仁、義、禮、信、中庸、德、道”等觀念幾乎為歷代統治階級所推崇,在意識上對人們的影響長達幾千年,受其影響,人們信奉經驗,崇拜長者,將傳授與繼承作為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這種技藝與觀念的傳承性不僅存在于藝術領域,甚至影響到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西方國家受基督教的影響十分深刻,基督教平等、博愛的教義使人們在思考問題時更加注重個體的主動性。在生活中更加注重個人價值的體現,因此也導致了西方藝術觀帶有思辯性的特征。

2、傳承性與思辯性在藝術觀上的差異

由于指導藝術發展的觀念不同,中國和西方藝術在服務對象、發展方式、風格定位上都體現了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更深刻地詮釋了中西藝術的本質。

(1)服務對象的差異

中國傳統藝術中以宗教和政治為題材的作品很多,統治階級利用這一點,使藝術以宣傳教育的形式為鞏固其政權服務,并且代代相傳。到了宋朝,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都狂熱地追求藝術,該時期藝術成就達到了中國的歷史之最。無可否認地說。統治階級的支持和藝術技法的傳承,是宋代藝術之大成的主要原因。因此,不論宋代藝術怎樣豐富精彩,其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前提沒有變,封建性的本質更沒有變。

經歷1000多年的封建教會勢力統治,14世紀意大利出現了早期資本主義萌芽,先進的思想意識喚醒人們的思辯精神,使大家勇于批判中世紀的思想觀念,從而逐漸確立關懷人,尊重人,以人為本位的世界觀。文藝復興的爆發是一場徹底的思想領域革命,此時,藝術從本質上已不在只為統治階級服務,而是成為一種反映人自身價值的表現形式。

(2)發展方式的差異

具有傳承性的中國傳統藝術,經常帶有一定的超現實主義色彩,中國藝術作品較為重視技法與形式,情感與意境,例如國畫中的山水情趣,留白處理等。在傳承觀的推動下,這種具有鮮明特色的傳統藝術形式,以積累的運作方式,不斷充實、完善、發展。

西方具有思辯性的藝術,總是在發現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求發展。例如,中世紀時期的美術帶有強烈的神學與宗教色彩,禁錮人們的思想。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家們按照人體比例和透視學原理輔助繪畫,盡管還是宗教題材,但這種畫法產生的效果真實生動,從而有意識地把神人性化,拉近了人與神的精神距離,提高了人的地位。這種融合科學與藝術的藝術形式。具有通俗的視覺語言。廣泛的群眾基礎,有力回擊了中世紀的神學思想。思辯性觀念使西方人的藝術理念不斷推陳出新。

(3)風格定位的差異

在傳承性藝術觀的影響下,中國傳統藝術總體上呈單向性發展。雖然不同朝代的藝術觀念有所差異,卻從來沒有動搖過傳統藝術的理論基礎和階級本質。可以說傳承性的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定位是明確而穩定的。

西方藝術受思辯性觀念的影響。不斷在藝術本質問題上產生激烈的辯論,藝術流派斗爭紛繁復雜。自文藝復興之后,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等流派相繼出現,雖然每種流派都能自成體系,但無一可以在藝術領域長期占主導地位。思辯性的西方藝術,在風格定位方面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多變性。

篇(6)

中圖分類號:J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9-0063-01

文藝復興精神體現在美術作品中的就是溫情主義思想,是一次對知識和精神的空前解放與創作:希望擺脫宗教禁欲主義的束縛,歌頌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價值,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權威。文藝復興時期的溫情主義思想在當時的美術作品中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得出結論。

一、中世紀時期美術作品思想與文藝復興時期美術作品思想的比較

中世紀美術和文藝復興美術都是西方文化特殊表現形式。體現在當時美術作品中的溫情主義主要是從建筑,繪畫和雕塑作品中的溫情主義來分析與總結:

1、建筑方面,中世紀建筑風格主要有拜占庭、羅馬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等藝術風格。而占主導地位和最具代表性的是哥特式建筑風格。文藝復興建筑師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會的協調秩序。2、繪畫方面,最主要的還是宗教繪畫的比較。在中世紀時期,理想的人應該是自卑、消極、無所作為的,繪畫的基本特征是呆板、僵直、生硬、缺乏真實性,沒有立體感,非常程式化。而文藝復興的繪畫特征:文藝復興時期繪畫都講究透視原理、真實比例、合理構圖,人像充滿了世俗的生活氣息。3、雕塑方面,在中世紀雕塑作品方面不是很突出,這時的雕塑作品都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這種宗教的神秘性和莊嚴性無意的壓抑了人性的發展。

二、溫情主義思想在文藝復興時期作品中的具體體現

節下倆我們通過對這個時期作品的構圖、人物形象的動作和神態分析作品的情感、思想和象征意義來剖析這些作品所帶給觀者的溫情思想。

(一)從中世紀藝術脫胎而出,注重線條與優美造型的走向

相對于中世紀藝術的點線面所構成的莊嚴而神秘的氛圍,文藝復興則是轉向準確、柔和的線條和鮮明的色彩,從中世紀藝術的禁錮中解脫出來。正如波提切利的《春》是一幅抒情的寓意畫,畫面的情節是在一個優美雅靜的樹林中展開的,美麗端莊的維納斯位居中央,她以閑散優雅的表情等待著春之降臨。這無疑于又唱響了溫情思想的前奏。

(二)引雕塑感入畫,強調形體的渾重感

在文藝復興開始后,很多畫家開始把繪畫藝術從單薄而毫無生氣、呆板直白的表現手法中走出來,開始向現實主義和生活情趣靠攏,著重空間的透視表現和人物的堅實造型,佛羅倫薩偉大藝術家喬托就是其風格的典型代表。他的繪畫特征空間意識和雕塑特征;他畫中的圣母不是頭上帶有光環正面坐在那里單一僵硬的雕像,而是有血有肉有實感的人間婦女。

(三)追求氛圍,即借助發揮光、影、色的變化而創造所再現對象的錯覺

在中世紀,繪畫作品上都是追求單一的光源和不注重形體隨著光影色的變換而呈現出紛呈的效果。也沒有空間透視的說法而是呈現出一種直線透視的效果。《最后的晚餐》是達.芬奇一身最富盛名的作品,其構思巧妙、布局卓越、細部寫實和嚴格的體面關系引人入勝。它體現了人的外在與內在美的統一。這些都無可厚非的體現出畫家關于人的崇高概念、對現實世界的強烈興趣、對自然美的向往,既追求嚴格的現實體系,又不放棄強烈的主觀情感。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審美理想中孕育著溫情主義思想

(一)從題材分析

新瓶可以裝舊酒,舊瓶也可以裝新酒。創作宗教題材繪畫,卻注入嶄新的溫情主義精神。這時期所畫的圣母形象都生世俗生活中的形象,嬌憨、嫵媚、宗教氣息完全消失。《亞當與夏娃》,但在馬薩喬的畫筆下又多了很多生活的靈氣。

(二)從主題和宗旨分析

篇(7)

關鍵詞行政復議;釋明權

一、釋明權概述

釋明權是民事訴訟的一個概念,來源于大陸法系,其本意是指在當事人的主張不明確、有矛盾,或者不清楚、不充分,而當事人認為自己提出的證據已經足夠時,法官依據職權向當事人提出關于事實及法律上的質問或指示,讓當事人排除有矛盾的主張,澄清不清楚的主張,補充不充分的證據的權能。可以看出,法官行使這一權利,主要是向當事人提出關于主張和證據兩個方面的問題。我國民事訴訟領域也借鑒了這一大陸法系的傳統,在訴訟活動中,不僅僅是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中也存在著釋明權的問題,而將釋明權引入行政復議,是由復議的性質以及復議實踐決定的,《復議法》有些規定也對復議人員課以釋明權。

從復議性質來說,行政復議雖然不是訴訟活動,但是具有一定的司法性,復議中的申請人和被申請人類似于訴訟活動中的原告和被告,而復議機關則具有司法機關的某些職能,在對被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方面,以及整個復議程序中,包括對證據的認定、復議決定的做出,都與行政訴訟有類似之處。在復議過程中,會比訴訟過程中更多地面臨著申請人在申請事實、申請對象、復議請求等方面的模糊不清的問題,當然作為被申請人的行政機關以及其他機關一方,也存在著一些需要解釋、說明的問題,但是,行使釋明權主要是針對申請人。正確行使釋明權是行政復議人員在行政復議活動中的一項重要義務。當然,雖然都稱為釋明權,但是因為行政復議和訴訟活動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復議中的釋明權和訴訟中的釋明權有差距,復議中的釋明權是指行政復議申請人在申請事項、申請對象、復議請求以及證據提供等方面存在瑕疵,不符合《行政復議法》的規定時,以及申請人提出一些與行政復議機構職權相矛盾的要求時,行政復議人員做出必要的解釋的權利,這種解釋可以允許存有微小瑕疵的復議申請順利進入復議程序,也可以拒絕一些與復議機構職權相背離的行為進入復議程序。復議中的釋明權以申請人行為存在瑕疵為前提。

從實踐方面來看,申請與一些法人、其他組織相比,公民提起行政復議大多考慮到了復議不收費,節約解決糾紛成本的特點,因此,他們很少委托人代為提起復議,而大多是本人申請復議,由于復議法律知識的欠缺,他們很少有帶著格式標準、申請內容符合《復議法》規定的書面申請材料參加復議申請的,往往是到復議機構就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口頭陳述,而且表述重點并不明顯,有時候沒有被申請人、有時候沒有完整、準確的復議請求,有些帶著情緒而來,情緒激動,把復議機構作為發泄的地方,有些根本不懂復議機構的職能,把復議機構當作政府,以為自己的一切問題,這個機構都應該予以處理。復議實踐當中的這些問題,迫使復議人員必須行使釋明權,以應對我國當下人民群眾法律知識欠缺的問題。

二、《復議法》中有關釋明權的規定

釋明權的內容主要是復議機關人員在復議過程中就受理條件、復議被申請人、復議請求等方面對申請人所做的引導和提示,這些引導和提示是以申請人對這些方面的認識不足或者錯誤引起的,是實體方面的內容,筆者以為對于復議程序的提醒,例如,通知申請人到復議機關參加聽證,受理申請之后,對申請人所進行的程序上的說明,不在釋明權之列,因為程序上面的規定是不以申請人的行為存在瑕疵為前提的。按照這個標準我國《復議法》以及《復議實施條例》中對釋明權的規定有以下幾項:

《復議法》第十七條規定:“…….對不符合本法規定的行政復議申請,決定不予受理,并書面告知申請人;對符合本法規定,但是不屬于本機關受理的行政復議申請,應當告知申請人向有關行政復議機關提出。”

《復議實施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申請人提出行政復議申請時錯列被申請人的,行政復議機構應當告知申請人變更被申請人。”第二十九條規定:“行政復議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表述不清楚的,行政復議機構可以自收到該行政復議申請之日起5日內書面通知申請人補正。補正通知應當載明需要補正的事項和合理的補正期限。”

三、實踐中需要行使釋明權的幾種情形

在實踐中,法人、其他組織作為申請人的,往往委托人代為辦理,對復議的流程要求比較清楚,材料的提交較為齊全、準確,需要復議機構做出釋明的地方并不多。而公民作為申請人的,則存在很多問題,筆者結合實踐,歸納了以下幾點六種情形,這些情形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大多以口頭陳述事實為主,以一定數量的書面材料為輔的申請模式。

1、所口頭陳述的事項以及提交的材料,該事項要么不在復議范圍,要么超過復議期限。例如申請人就村委會的行為提出復議,顯然不在復議范圍。

2、所口頭陳述的事項以及提交的材料,雜亂無章,含糊不清,不能理出事項的條理。

3、所口頭陳述的事項以及提交的材料,判定屬于具體行政行為,但是沒有被申請人以及復議請求。

4、所口頭陳述的事實基本清楚,復議請求正確,但是錯列被申請人或者少列被申請人。

5、所口頭陳述的事實基本清楚,復議請求正確,被申請人正確,沒有足夠的證據予以證明。

6、所口頭陳述的事實基本清楚,證據比較充分,被申請人以及復議請求正確,但是沒有形成書面文字。

四、復議釋明權的行使

行政復議作為一種行政機關內部糾錯機制和對公民權利保護機制相結合的產物,一要完成對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監督職能,二要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兩者應該平衡發展,要保證在合法的范圍內,公民的權利得以實現,行政機關的職能也得以實現。在這種職能認知和角色定位的前提下,要正確行使釋明權,不能因為申請人的復議行為存在微小瑕疵就將其拒之門外,也不能越俎代庖充當了申請人的人,針對以上所述的幾種實踐情況,復議機關在行使釋明權中,應該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立足于我國法治現狀,特別是市縣政府法治現狀,認真對待口頭申請復議。

我國市縣政府法治工作還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一個很大因素就是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較低,法律知識欠缺,經濟還不算寬裕,選擇行政復議,很多是考慮到了復議不收取費用這一因素。至于復議申請的合法程度,則不可苛求,據筆者觀察,統計,在公民申請行政復議的情形中,幾乎沒有一個是完全按照復議法的規定,完整、準確地提供申請復議的材料的,大多是口頭陳述復議事項。所以,針對以口頭陳述申請復議的情況,應該結合我國的國情,將其作為一種申請復議的常態。我國復議法第十一條也規定了口頭申請的情況,行政復議機關的義務。對于那些愿意口頭陳述的,一定要聽其陳述,對于陳述的不同情形,要區別對待,正確行使釋明權。

第二、做好角色定位,正確行使釋明權。

在行政復議過程中,要做好角色定位,行政復議人員的角色就是監督權力與維護權利,兩方面不可偏廢,要像法官一樣中立。行使必要的釋明權,正確行使釋明權。

1、對于在口頭陳述中發現,行政復議申請不在復議范圍的,要明確告知不予受理,并解釋理由,做到有依據,使申請人明白不予受理的原因。

2、在口頭陳述中,初步斷定所述事項屬于受案范圍的,但是申請人未提出具體的被申請人以及復議請求的,應該提醒其提出被申請人和復議申請。申請人如果不能提出,但是要求服役人員幫其提出的,復議人員應該予以拒絕,這種情況下復議人員如果代為提出,那么就與人的角色毫無二致,背離了角色定位,違背了法律,這種情況下,復議人員需要告知申請人委托人代為提出申請。

篇(8)

如何快速響應發展迅速、漸成規模的創意產業對創意人才的迫切需求,盡快向創意領域培養輸送適應產業發展要求的創意人才,已經很現實地擺在了我們面前。而復合型藝術人才培養必須緊密依托創意產業實踐,理由如下:首先,創意產業本身尚處于發生、發展階段,定律未成,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復合型藝術人才培養規格理所當然應當結合產業實踐來研制,比較傳統產業的人才培養,創意產業人才培養與產業的結合顯得更為迫切;其次,創業產業依托的學科背景復合交叉,而作為培養創意產業人才的教育者大都從事某一專業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學科視界專門、單一,教育者自身必須在創意產業的實踐中拓展視界、重塑自我;再則,創意產業自開始就呈現全球化、國際化態勢,其人才規格當然也不例外,國際化的創意人才規格離不開國際化的市場導向,只有緊緊跟隨國際前沿的創意產業發展步伐,培養的創意人才才有可能介入引領產業發展的頭陣,創意人才的規格形成才有可能在產業發展中大浪淘沙,積淀精髓,趨于規律。

文化底蘊、越界思維、創新能力可以說是創意人才的立身之本,也是復合型藝術人才的必備素養。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導致了對創意產品與服務的消費需求的逐步旺盛,這是創意產業發展的前提,因此文化成為創意產業生存必不可少的土壤;“越界”是指突破原有事物質的范圍,發展生成新的事物,創意產業的根本觀念是通過“越界”促成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重組與合作,尋找新的增長點,推動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并且通過在全社會推動創造性發展,來促進社會機制的改革創新;創意是經濟主體通過創造性思維而獲得的,對某種潛在獲利機會的原創性識別和認知,創意的產生必須充分調動蘊藏在其成員內心深處的個人知識,使其能動地創造新知識來應對變化的世界,創意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只有經過多次的實驗和遴選,才能最終產生適合市場化經營的行之有效、切合實際的創意產品。

文化底蘊、越界思維、創新能力這三條看似簡單,卻顯然無法在單一的學科背景知識框架內習得,也難以通過傳統的學科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來獲得。創意產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召喚規定或指引著創意人才培養的跨學科性研究方向,反過來復合型藝術人才的培養又離不開創意產業的實踐指導。

復合型藝術人才培養的策略

第一,要堅定不移地開展創意產業背景下的藝術學科建設。把以藝術學為核心的包括傳播學、文藝學、戲劇學、電影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建筑學、語言學、通信與信息系統等學科的交叉研究作為學科建設的主要內容,形成文理工乃至其他學科內容有機滲透結合的藝術學科建設特色體系。重點研究傳統藝術學學科內容之于創意產業背景下的藝術學科的基礎支撐性,思考傳統藝術學學科內容與創意產業背景下的藝術學科內容的關聯節點。復合型藝術人才培養無論在知識架構方面還是在實踐技能方面必須注重學科層面上的交融滲透。如動畫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在學科建設上可把重點放在如何將文學、影視、美術、運動學、數字藝術設計、計算機應用、營銷等學科內容有機滲入動畫學科的核心區,使學生在動畫學科的核心區域積極主動接受到以上學科內容的科學輻射。

第二,要不斷深化藝術類專業的內涵建設。把跨學科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作為專業建設的切入點及主要內容。專業負責人對復合型藝術人才的培養應當做到認識清晰、目標明確、措施科學。

篇(9)

人類的科技知識,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19世紀每50年增加一倍,現在每3—5年增加一倍。各種學科門類,出現高度綜合的整體化趨勢。藝術設計專業就是學科門類高度綜合的產物。學科的最大特點是技術性和藝術性的相融合。因此,傳統的藝術設計專業有兩種生存模式,一種是生存在建筑設計的工科院校,另外一種是依附在美術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然而,隨著社會對設計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各個院校紛紛開辦藝術設計專業,其中有諸如南京財經大學在內的多所文科院校。當各高等院校開辦的專業門類大致相同時,要想在日益嚴峻的競爭中生存并發展,在人才培養上就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抓住自身特點,形成合理的學科教學體系,創造自己的人才培養特色,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層次需求。

“信息時代”的21世紀又可以稱為“設計時代”。藝術設計成為當今世界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紐帶。然而,普通院校的藝術設計教育是從傳統美術與工藝美術教學中轉型而來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轉型期的種種迷惑和困難。眾多文科院校的藝術設計教育,和綜合類大學的藝術設計教育一樣,還處在新開辦期的模仿和摸索階段。中國現實的藝術設計教育狀況并不令人滿意。社會不滿意,認為設計人才的知識結構單一、實踐能力差,不能適應市場需求;教育者自己不滿意,癥結是沒有一個基本可以成為指導思想的設計教育理論。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必須盡快為社會提供必需的現代設計人才,以適應信息時代對現代設計人才高起點、批量化的需求。

現代設計的實踐,需要藝術設計教育構筑一個新的教育體系或培養模式回應社會的需求。設計教育的重點要從過去單一的技法和造型訓練向掌握系統的設計思維方法的訓練,從只關注美感和設計語義的形態研究轉向對生活形態、產品策劃和設計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文科院校的優勢,就在于其學校金融和管理等文科眾多學科專業的背景和優勢,設計戰略和設計管理教育既然已經成為設計教育體系新的發展趨勢,而現代教育需要培養“一專綜合”型的設計人才,來滿足社會需求,那么,文科院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既對藝術設計專業精通或熟練,又對相關專業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能夠有效地綜合各方面資料來解決問題的復合型人才。

所謂復合型人才,即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不僅對本學科的各種專業知識能全面掌握、運用自如,對本專業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也能了解和掌握,融會貫通,并能有效地綜合各方面資料,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即“一專綜合”型人才。“一專”就是對自己的主要業務方向做到精通或熟練,“綜合”就是要對相關專業做到了解和掌握,并能夠有效地綜合各方面資料,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目前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要具有扎實的基礎、寬闊的知識面、較強的知識運用能力、全面的素質和科學創新精神,即使學生成為具有科學的知識結構、堅實的專業基礎和專業課題實踐的一專多能型的高效率人才。

一、 文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樹立創新教育觀念

藝術設計具有藝術性和技術性融合的特點,因此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首先要樹立現代的科學的教育觀念。即:終身教育觀念,素質教育觀念,創新教育觀念,知識整體化、國際化觀念。

1.終身教育觀念

藝術設計是藝術與技術融合的產物,而信息時代科學技術的快速更新,要求從業者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藝術設計高等教育要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要著眼于學生發展的教育觀念,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美學修養的培養,要體現終身教育思想,具體表現在:學生在校期間要注重基本藝術設計方面工具性知識的傳授,例如設計表現、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思維方法;注重培養繼續學習的技能和方法;注重綜合性整體性的知識結構的傳授。

2.素質教育觀念

“一切徹底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徹底的失敗都是做人的失敗。”學會認知、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和學會與他人相處,是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核心。教育應注重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提出是針對當今高等教育中過弱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過窄的專業教育、過重的功利導向提出的一種觀點。素質是個體獲取知識的內在力量和能力,因此,藝術設計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從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心素質等方面樹立素質教育觀念。在課程設置方面,突破專業面過窄的狀況,進行學科復合,建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素質教育觀。 轉貼于

3.創新教育觀念

現代高等藝術設計教育,應該實現從傳授知識向著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轉變。首先,要向學生傳授有效的知識,所謂有效是指這些知識能為創造能力的培養和發揮奠定基礎,因此,在復合型人才培養中,要注重學科知識的選擇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學生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創造性活動中始動、定向、引導、維持、強化、調節等的原動力。在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培養計劃、各門課程教學活動中,創新教育都是貫穿始終的主題。教育的生機和活力在于培養不同的有個性的人。在藝術設計教育中,要根據學科特點和小班化教學的優勢,因材施教,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發揮學生的創造力。

4.知識整體化、國際化觀念

學科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交叉,是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藝術設計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在知識構架上要體現整體化、國際化的特點,認真制訂培養方案,確定具體的知識結構框架,正確吸收和借鑒國外教育改革的經驗和成果,真正做到各學科的交叉融合,避免簡單的疊加,以拓寬專業面,增加適應性。

二、 文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有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培養規格,二是教育內容和課程體系,三是教學與管理方式。按照科學的教育觀念,構筑合理的科學的培養方案,是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

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框架可參見下圖。文科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與藝術院校、理工科院校、綜合院校的人才培養應該有所不同。根植于文科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在復合型人才培養上,要從學校的全局出發,進行跨學科跨專業的整合,尋找不同于其他院校的人才培養的突破口。

人才培養模式中重要的環節是專業學科的復合,以藝術設計專業為依托,尋找和其他專業學科的契合點,對相契合的專業做認真的剖析,然后融入到培養模式中,形成學科復合后的綜合課程。例如,文科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可以通過與管理學科的復合,構建設計管理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模式,理工科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可以和計算機學科課程復合。進行學科復合后產生的結果可以多種多樣(如下圖中標有“”的位置),因此,在培養模式中會有不同的體現。

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一條重要途徑是對四年制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進行跨學科的重組與整合,即把培養某種類型的復合型人才所需要具備的多學科知識,有機地整合成一個新的、復合的整體,而不是把各個學科并列在一起形成一個多學科知識的大拼盤。高等院校在優化課程體系結構時,應加強專業課程設置的綜合化,把課程設置從傳統的深入型改為橫向寬廣型,淡化專業界限,形成互相聯系的學科群體,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能動性得到進一步的發揮,促進人才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

具體到文科院校的人才復合培養模式來說,要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開設其他學科的課程,課程要和藝術設計專業有一定的關聯性,課程的知識內容應該是藝術設計專業人才所具備的,并符合社會需求的;此外,復合的學科課程,要冠以“設計”,即在授課內容上要進行整合,在課程中以“設計”為主線,把復合的學科內容擴展到“設計”領域,進行“設計”的專項研究和研討。

以文科院校的設計與管理學科的復合為例,對于藝術設計學校的藝術設計與管理復合型人才培養,應該著重培養學生擬定設計策略之能力,決定設計政策之能力,撰寫設計專案規范之能力,監督與控制設計專案進度之能力,界定、分析設計問題,評估設計資訊及評價研究方法之能力, 選擇設計師之能力等。為藝術設計學生開設的設計管理課程的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設計企劃、設計控制與設計執行管理等管理設計的能力。

文科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包括三方面結構的培養: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在知識結構上,要體現文科院校的特點,除了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的培養,更應借助學校優勢,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經濟管理等方面知識的培養;在能力結構上,要在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應用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重點培養;在素質結構上,要在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工程素質、身心素質等方面著重培養。

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是具備了完善知識結構的復合型人才,是具備了寬廣胸襟和視野的復合型人才,是具備了融合與應變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面對新的需求和變化,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尚缺乏成熟完善的理論指導,藝術設計的復合型人材培養也需要努力探索前行的方向,在實踐中尋找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

參考文獻:

篇(10)

[摘要] 目的 評價口服輪狀病毒減毒活疫苗(Oral Rotaviru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 ORV)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電子檢索《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全文數據庫》、等數據庫,將有關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的保護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進行Meta分析。結果 共納入9篇文獻,有5項疫苗保護率研究,4項為疫苗接種對臨床表現的研究,4項安全性研究。大多數研究疫苗保護率都在74%以上,最高達86.4%;定性檢測結果Ⅰ、Ⅱ、Ⅲ、Ⅳ、LLR型抗體陽轉率分別為75.00%、66.67%、63.16%、75.86%、76.47%。定量檢測各型抗體4倍增長率分別為60.38%、50.94%、45.28%、52.83%、47.17%。歸納各研究者的報導,輪狀病毒口服疫苗的副反應有體溫反應和消化道反應兩類,無嚴重不良反應和死亡報告。結論 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的發病,減少重癥病例及縮短病程;接種后反應輕微多為一過性反應,具有良好的保護效果和安全性。

關鍵詞 口服輪狀病毒減毒活疫苗;保護效果;安全性;Meta 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2(c)-0186-03

Review of the Study Literature of the Immune Effect and Safety of Oral Rotavirus Vaccine

YANG Haiyun

Maom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Maoming, Guangdong Province, 52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mmune effect and safety of Oral Rotaviru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 (ORV). Methods Studies about the immune effect and safety of ORV from cnki.net, CJFD, wanfangdata.com.cn and other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electronically for Meta-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9 literatures were included, of which there were 5 vaccine protection rate studies, 4 of vaccination on clinical studies, 4 safety studies. The vaccine protection rate in most studies was above 74%, up to 86.4%. The qualitative detection result of Ⅰ, Ⅱ, Ⅲ, Ⅳ, LLR antibody positive conversion rate was 75.00%, 66.67%, 63.16%, 75.86%, 76.47%, respectively.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the four times growth rate of antibodies was 60.38%, 50.94%, 45.28%, 52.83%, 47.17%,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reports of the researchers, the side effects of ORV mainly were 2 kinds, temperature response and digestive tract reaction, 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and death report. Conclusion Vaccinating ORV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rotavirus diarrhea to varying degrees, reduce the severe cases and shorten the course of disease; and the reactions after vaccination are mild, mostly transient response, which has good protective effect and safety.

[Key words] ORV;Protective effect;Security;Meta-analysis

[作者簡介] 楊海云(1978.5-),女,廣東茂名人,中專,主管護師,研究方向:免疫規劃與預防接種,E-mail:mm616151@163.com。

為了解國內對輪狀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進展,檢索了2006年以來相關文獻,共檢索到《輪狀病毒疫苗預防輪狀病毒腸炎隨訪效果觀察》等9篇學術論文,現綜述如下。

1 臨床資料

電子檢索《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全文數據庫》等數據庫,將有關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的保護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進行Meta分析。

2 結果

2.1 免疫效果研究

2.1.1 保護率研究 對輪狀病毒預防效果的研究用得最多的方法是疫苗保護率的前瞻性研究。已檢索到的5篇論文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研究疫苗保護率都在74%以上,最高達86.4%。但柏凌云等的研究結果[8]保護率卻僅為46.8%(表1)。從保護率角度看,國產輪狀病毒口服疫苗還是具備較好的免疫效果的。

2.1.2 疫苗接種對臨床表現的影響研究 共檢索到4篇論文通過輪狀病毒疫苗接種對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臨床表現研究輪狀病毒疫苗的保護作用。各研究者均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采用的臨床程度評價指標有兩類。

一類以服苗后仍然發病的病例臨床表現與對照組對比來顯示疫苗的保護作用。其中李瀘莎的研究結果服苗組僅有2例發病,臨床分型全部為輕型(100.0%);而對照組輕、中、重型病例分別占53.8%、38.5%、7.7%。服苗組病例顯著輕于對照組[3]。

楊衛國等[9]的研究方法稍有不同[9],以重癥病例和需住院治療病例所占的比例作為臨床程度評價指標。其中楊衛國的研究結果服苗組病例中重癥病例占8.43%,需住院治療病例占20.3%;對照組病例中重癥病例占24.4%,需住院治療病例占35.4%。柏凌云的研究結果[8]則服苗組病例中重癥病例占1.22%,需住院治療病例占13.41%;對照組病例中重癥病例占8.70%,需住院治療病例占41.42%。見表2。

以上差異均有顯著統計學差異,顯示輪狀病毒疫苗服苗后即使仍患了輪狀病毒腸炎,患病時間顯著比對照組短。

另一類研究以病例患病時間作為評價病例臨床程度的指標。章笑安、柏凌云、楊衛國等的研究結果均顯示服苗組患病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見表3[5,8-9]。

2.1.3 服苗后抗體增長研究 通過測定輪狀病毒疫苗服苗后人體特異性抗體的增長情況,能夠比較精確地評價疫苗免疫效果,是各種疫苗免疫效果評價的常用方法。劉東磊等[7]用中和試驗方法對112名兒童服用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的輪狀病毒疫苗后血清輪狀病毒Ⅰ、Ⅱ、Ⅲ、Ⅳ、LLR型的特異性抗體進行了檢測。定性檢測結果各型抗體陽轉率分別為75.00%、66.67%、63.16%、75.86%、76.47%。定量檢測各型抗體四倍增長率分別為60.38%、50.94%、45.28%、52.83%、47.17%。顯示國產輪狀病毒疫苗具有較好的免疫原性。

2.2 安全性研究

疫苗的使用對象是健康人,因而其安全性顯得特別重要,相關的研究亦有不少。已檢索到沈國紅等的4篇研究論文。歸納各研究者的報導,輪狀病毒口服疫苗的副反應有體溫反應和消化道反應兩類。

(1)體溫反應: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體溫反應分級方法。

沈國紅等[4]將體溫反應分為無反應(<37.1 ℃)、輕度反應(37.1~37.5 ℃)、中度反應(37.6~38.5 ℃)、強反應(≥38.6 ℃)四個等級,對410名輪狀病毒疫苗服用者進行觀察,結果總反應率4.39%,其中輕度反應率0.98%、中度反應率2.68%、強反應率0.37%。

劉東磊等[7]將體溫反應分成低熱(37.6~38.5 ℃)和高熱(≥38.6 ℃)兩級,共觀察112例輪狀病毒疫苗服苗者,結果體溫反應總反應率為8.04%,低熱反應率為6.25%,高熱反應率為1.79%。

(2)消化道反應:消化道反應比較復雜,所以各研究的分類方法不一致。

沈國紅等[4]將接種反應分為:體溫37.1~37.5 ℃或伴輕度惡心、腹瀉,為輕度反應;體溫37.6~38.5 ℃或伴明顯惡心、腹瀉,為中度反應;體溫≥38.6 ℃,為強度反應。

結果有4.39%出現發熱、腹瀉等不良反應,其中強反應率0.73%,中度反應率2.68%,輕度反應率0.98%,均于對癥治療后3 d內緩解并消失。

章笑安等[5]的研究沒有將消化道反應明確分級。共觀察742例,26例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反應率3.50%;其中輕微嘔吐、腹瀉9例(1.21%);精神萎靡、食欲減退7例(0.94%);低熱5例(0.67%);皮疹3例(0.40%);24小時內不明原因哭吵2例(0.27%)。所有反應均不治自愈。

劉東磊等[7]也沒有對消化道反應分級,觀察112例輪狀病毒疫苗服苗者:食欲減退3例(2.68%)、腹瀉4例(13.57%)、活動減少1例(0.89%)、精神下降2例(1.79%)。

(3)對照研究:以上的研究都沒有設對照組。林君芬等的研究增設了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使研究結果更具有科學性[6]。結果如下:①體溫反應。②消化道反應:服苗組:反應人數2 ,反應率2.12%,其中腹痛1人、腹痛腹瀉伴嘔吐1人。對照組:反應人數2,反應率2.15%,其中腹痛腹瀉1例、嘔吐1例。這個研究結果值得注意的是,對照組與服苗組出現了幾乎相同的消化道反應率,提示可能有較多偶合病例存在機率。

3 討論

輪狀病毒性腹瀉是一種世界性傳染病,全世界因急性胃腸炎而住院的兒童中,50%~60%是輪狀病毒性腹瀉。該病每年造成44萬~60萬兒童死亡,主要在發展中國家。

目前,國內使用的主要是蘭州生物制品所生產的口服輪狀病毒疫苗,但針對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的保護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結論尚存在不一致性,因此有必要對多個獨立研究結果進行系統的綜合評價和定量分析,以明確口服輪狀病毒的保護效果及安全性。

3.1 疫苗的預防效果

綜合各研究結果一致顯示[1-9],接種國產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以有效地減少或減輕輪狀病毒腹瀉的癥狀,疫苗組的患病時間明顯比非疫苗組短,對減少嚴重病例的發生有顯著效果。

3.2 疫苗的不良反應

以上各觀察研究[1-9]或未設對照組、或隨訪期短、規模小,觀察結果顯示,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者僅有4%~5%發生輕微發熱(37.1~37.5 ℃),或輕度腹瀉等反應,未觀察到腸梗阻、腸套疊、死亡等嚴重的不良反應,因此,建議繼續加強大規模應用后的研究。

綜上所述,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發病率和死亡率,減少患兒家庭和社會醫療負擔,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意義和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都將是經濟和有效的預防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尤其是重癥腹瀉的主要手段,值得在適齡兒童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徐偉.輪狀病毒疫苗預防輪狀病毒性腸炎隨訪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內.外科版,2009(3):258.

[2] 崔士嶺.輪狀病毒疫苗口服預防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效果觀察[J].中國鄉村醫藥,2008(9):54.

[3] 李瀘莎.輪狀病毒疫苗預防輪狀病毒性腸炎效果觀察[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09,32(2):20-21.

[4] 沈國紅.口服輪狀病毒活疫苗的安全性臨床觀察[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06,34(3):13-14.

[5] 章笑安.口服輪狀病毒活疫苗預防輪狀病毒腸炎效果評價[J].中國全科醫學,2010(9):1009-1010.

[6] 林君芬.口服輪狀病毒活疫苗安全性觀察[J].浙江預防醫學,2012,14(4):12-13.

[7] 劉東磊.輪狀病毒疫苗免疫效果及人體反應觀察[J].中國計劃免疫,2006,8(3):138-140.

上一篇: 建筑技術論文 下一篇: 機械安全管理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 亚洲美女性爱在线 | 亚洲国产免费综合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一区 | 五月综合网免费在线视频 | 中出国产乱子伦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