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3: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治理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歷史教育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作用
在人文素質教育中,歷史教育所承擔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獨特的,人文素質教育是歷史教育的本質。也就是說,相對于哲學提供的是具有價值理性的思維邏輯,而文學提供的是具有價值理性的情感體驗。而作為人類以往實踐的集體記憶的歷史,它為人們提供價值理性累積經驗就更加全面和綜合。在歷史上發生過由于價值理性缺失而造成的失衡,這里主要是指社會發展的失衡,人們由此產生了極為深刻的教訓。學習這樣的歷史也讓我們明白了“以史為鑒”所具有的價值和作用。歷史教育也可以稱之為一種人文素養教育,其具有綜合性。學史有助于明智,歷史是有生命的,其具有的現代價值就是能夠讓人們站在更高的起點,繼往開來,高瞻遠矚,更好地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三、歷史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素質的提高
“思想政治素質包括民族意識、國家意識和政治意識。”[2]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和傳統。歷史教育中關于本國史的教育,可以借助對本民族形成和發展歷程的學習來促使學生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的形成和進一步強化,有助于促使其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增強,從而增強其對于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責任心。歷史學科到了十九世紀才開始在學校課程中被重視起來,而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就在于響應那時興起的民族主義號召。可見一國的歷史也就體現了一國國民的意志。通過歷史教學便能促使學生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的形成,使其成為“國民理想”的擁護者。就道德意識的培養而言,歷史一直以來都被用作道德教育的手段。孔子的《春秋》體現了對歷史的道德作用的最大限度地發揮。杜威認為歷史學科作為促進人的道德品性形成的學科來說,無疑使最優良的。他始終相信人類社會的道德規范是有歷史可以追溯的,很多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中都涵蓋了類似的典范,同時得出了歷史是永恒的道德遺產的結論,并且是具有建設性的。歷史學科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其獨特之處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豐富的內容。歷史教科書中蘊含了豐富的材料,尤其是歷史人物的道德形象,關于其品格高貴、情操高尚、意志堅強等方面的素材都是可以拿來借鑒,從而幫助學生獲得美好、高尚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是較強的感染力。歷史教學過程中展現出來的道德形象是生動具體的,道德精神更富有感染力,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這樣學生會更容易接受,同時也更容易引起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
(一)堅持全員性原則
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主要是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的過程,觀察、實驗、掌握物理方法等技能都穿插和滲透在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和運用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由于客觀上知識的相似性及不同學生個人人為的同義性,造成混淆客觀上并不相似的事物;由于不習慣展開想象或用靜態想象代替動態想象,常常以回憶代替想象,從而產生片面性的分析。導致錯誤;由于不能用發展的、開放的、全面的方式思維而以個人日常經驗和從日常概念出發,以想當然或片面的方式思維,草率地得出結論,從而不能自覺地把握整體、深入本質,造成錯誤。還由于認知水平的差異及其它心理因素的障礙,妨礙學生正常地接受物理的概念和規律,使一部分學生從心理上覺得物理難學。一些物理教師針對好學生進行偏愛性教育,加重培養,對“差生”歧視或根本放棄,這樣做只會使一部分學生在關愛下得到較好發展,而使另一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自信心受到打擊,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因此,物理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全面、科學地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學生,不以“人人升學”為目的,而以“人人成才”為方向,以全面提高民族的科技素質為己任。
(二)堅持全面性原則
智育,是物理教學中的基本成分,它包括知識教育、能力培養、技能訓練等等。另一方面,物理教育的德育、美育、勞動技術教學成果,又在意識和實踐的領域以某種高于或異于智育的效果發揮著能動作用。應試教育重視的是智育,側重于物理基礎理論的學習和測試,忽視了實踐,忽視了物理學與科學技術發展及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關系,單純以分數評價學生的好壞,以升學率判定教學的優劣,使得物理教育只側重于學科的專業性而失去了德育、美育、勞動技能等多種教育功能。
(三)堅持有效性原則
物理教學素質教育的長期有效性集中體現在:物理學使用的、物理教學倡導的科學思想方法,物理學所培養的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
2.樹立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信念和求實精神。
3.培養學生相互合作和善于同別人合作的習慣。
4.重視培養意志力,使學生以堅定的信心克服學習上的一切困難。
(四)堅持差異性原則
學生在學習物理時,由于在智力水平、已有的知識基礎以及在掌握生活經驗多少多方面存在的差異,都會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從而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這就要求物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把每個學生看成是一棵棵不同品種的小樹,要給他們提供適合自身生長的條件,幫助他們按其特定的能力和自然趨勢發育成長。即選擇不同的方法,有針對性地對每個學生實施最優化教育,促進學生的智力和能力最大限度地發展。
(五)堅持主動性原則
學生們對物理學科的學習往往具有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物理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學科優勢,創設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自然興趣進一步升華,讓他們像科學家一樣去自行發現規律、解決問題,堅定他們學好物理的信念,使他們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地探求知識,使智力潛能得以充分發掘。
二、物理教學素質教育的實施應把握以下四個具體的操作環節
(一)理論教學環節的把握:在進行物理理論知識教學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心理特點來選擇適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在建立概念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如:力的概念就是對生活概念(如推、拉、提、壓等)的概括和抽象,突出了相互作用這一本質。“勻速直線運動”、“光滑面”、點光源”這些理想化的過程和模型,就是對生活中復雜的現象和物體,采取條件單純化的近似處理后形成的。
2.在運用概念對事物、現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結論的思維過程中,可培養學生的判斷力。隨小車一同向前運動的物體,在小車突然停止時向前傾倒,是因為物體具有慣性,在這一過程的分析、判定中培養學生的判斷力。
3.在進行規律教學時,培養推理能力。如對串、并聯電路,以為基本依據,推導總電阻與分電阻關系的過程可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4.在進行抽象知識教學時,培養形象思維能力。對分子模型的想象及對原子內部結構的模擬,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5.在理論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通過對公式的分析中,讓學生懂得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是由P、L、S三個量值統一決定的,再通過比較,從中“養學生“辯證思維。
(二)實驗教學環節的把握:物理實驗是實現物理教學目標的基本手段,是實現腦、眼、手綜合運用的過程,是培養能力、發展非智力因素的一個重要環節。
1.通過課堂演示實驗,培養觀察能力。
初中物理新教材中對概念和規律的學習側重于實驗演示,而教師就要根據這一特點來合理地安排演示、講解與練習的順序,引導學生正確地觀察和分析。以“牛頓第一定律”為例,教師可首先安排學生觀察從斜面滑下的小車在粗糙平面上運動的實驗,并提出問題由學生回答。然后再安排學生觀察同一小車在不很粗糙平面及在較光滑平面重復這一過程的實驗,并比較三者的不同。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現象,引導學生設想若平面絕對光滑,小車會怎樣運動。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出牛頓第一定律。這樣一環扣一環地演示、提問、分析,最好得出結論的過程,可使學生自始至終集中注意力,跟隨教師的思路,從個別到一般,從現象到本質,在嚴謹的分析推理中培養思維能力和科學素質。
2.組織好學生實驗,培養操作能力。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分組實驗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分組實驗中,學生既是實驗的主體,又是觀察的主體。實驗前教師要安排并指導課前預習,實驗中可安排些與實驗有關的小競賽,以調動學生的好勝心理,培養實驗操作的興趣和技能,將學生從對觀察的興趣轉入對操作的興趣,進而體會物理中常遇到的邏輯關系,進入主動實驗者和研究者的狀態,在無意識中提高物理實驗能力。同時,還要不斷地從實地中發掘出素質教育的基本因素,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勇于探索、實是求是的科學品質。
3.通過嘗試實驗,培養創造能力。實驗前。教師可安排學生預習實驗的目的、實驗所用的儀器、實驗的步驟及處理數據的方法。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可鼓勵學生尋找更好的方法去安排實驗,或用其它可替代的儀器改進實驗,并在學生已完成規定實驗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可能的條件幫助學生完成他們自己設計的實驗,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規定實驗中或學生自行設計的實驗中,學生觀察到的現象、取得的數據會有與預想的或已知規律不符的情況,應教育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并認真從理論上探討實驗結論與規律不符的原因,以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發散思維。
(三)習題及測驗環節的把握:
1.課堂提問深淺要適中教學過程冉不開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只有學生感到有興趣,才能把問題討論下去,因此教師的提問應注重深淺適中,符合學生的實際,要使他們“跳一跳才夠得著”。教師的提問還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除了教師設置問題啟發學生之外,學生之間也可提問題進行互相啟發,這樣可以減輕學生個體的思考壓力,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敢于發問、各于發問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的信念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練習要精確、得當。在物理教學中如果搞“題海戰術”,只能使學生機械地記憶一些習題的固定解法,對解題的必要知識及為什么這樣做不求甚解,達不到通過習題加深對知識理解的目的,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做習題時,要側重練習用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物理知識建立準確的描述物理過程的模型,讓學生學會善于從習題敘述的句子中找出隱含的條件,然后搜尋解決該問題相關的具體方法和手段,并按照正確、科學、嚴謹的思路去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案例教學資源缺乏,效用性不高
具體表現在缺乏大量實際案例素材,現有很多案例注重與教材基礎理論的聯系,缺乏代表性、典型性、吸引力,降低學生對學習的投入程度,影響案例教學效果。
(二)教師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案例教學對教師的水平要求較高,近年來,雖然案例教學被廣大高職院校教師普遍采用,但是不少教師缺乏對新的教學方式的運用和駕馭能力,運用起來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在這種情形下,實施“案例教學”是對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一種考驗。
(三)缺乏有效激勵措施和配套機制
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案例教學的準備、組織,再到實施,工作量較大,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精力。因為沒有足夠的相應措施激勵教師通過教學方式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積極性,甚至教師運用案例教學工作量的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教師運用案例教學的積極性會受到影響。
(四)組織討論形式單一,缺乏有效性
在上課過程中,由于一些學生性格內向,在分組討論中不配合,參與度不高,不愿意表達見解。另外,由于學生人數多、組數多,大大降低了部分學生的參與度,削弱了案例教學效果。
二、改進高職教育案例教學的對策
在高職教育教學中進行案例教學,必須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操作。針對當前案例教學在高職教育中應用出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一)整合運用資源
建立一個符合高職教育特點的可供教師選擇的案例庫,更好地增強教學環境和過程的實操性。案例是案例教學的核心,案例教學中涉及的問題都是現實中真實的問題,在案例庫建設時必須考慮到案例的真實性、典型性、針對性和問題性。學校可以為教師創設平臺,到企業掛職鍛煉,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在企業或他人在具體實踐工作中的經歷撰寫案例。
(二)實現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的融合
理論教學是開展案例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案例教學是理論教學的補充和完善,兩者互不可分。根據高職院校教學特點和“校中廠”、“廠中校”的優勢,依托教學工廠中實際企業環境,面對全真的生產任務,一方面,教師結合課堂理論教學,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將教學與生產實際融為一體,在實踐中把生產任務轉換為教學任務,把生產工藝流程轉換為教學過程,把生產管理轉換為教學場景管理,把生產產品的考核轉換為學生成績的考核,通過實施全真實訓環境下的教學工作,提升教師專業技術水平,提高教師一體化教學能力和生產經營素質。另一方面,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進行實戰訓練,能切身體驗企業的生產過程和接受企業管理文化的熏陶,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能強化職業素養教育,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更好地滿足學生職業素養和專業綜合能力的培養需求。
(三)建立案例教學的有效激勵機制
案例教學要求教師付出更多時間與精力,如果沒有健全的激勵機制,愿意采用案例教學的教師就可能缺乏積極性。因此,有必要通過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鼓勵教師加強與企業實踐的聯系,主動學習和運用新型的案例教學方式,提高教師案例教學的積極性。
語文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一切素質教育都源于語文學習。因此,學生的語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質水平的體現。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從小學啟蒙到高中三年級,語文科貫徹始終,課時最多,位置突出。就學科性質和教學目的來看,對落實素質教育有著“獨當其任的責任”和“分內的責任”。教育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祖國語言文字,這是語文課素質教育的核心。語文又是工具,其它學科的學習,表達和交流都離不開這個工具。怎樣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葉老說得好:“聽說讀寫宜并重”。即是讓學生具有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和良好的語文習慣。培養語文能力,當然是指學生具有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培養良好習慣,是指學生在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時的讀、寫、聽、說的習慣。如普通話的習慣,字體工整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珍惜時間、提高學習效率的習慣等等。這些習慣養成了,語文科的素質教育也就實現了。
既然聽、說、寫都要靠語言,那么,中國語言要塑造“中國心”,就是說,要具有中國人的靈魂。比如:中華民族崇德重義的風尚,要強務實的人生態度,見賢思齊的理想人格,盡忠報國的愛國精神,禮儀之邦的倫理原則等,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在學國語言中,理應接受、培養和發揚光大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具有兩個文明素質的中國人。
(二)語文教育應當是素質教育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無論從學科性質還是從教學目的看,語文教育就應當是素質教育,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語文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甚至憑借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提高身體素質和其它素質。
撥開片面追求高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云霧,我們看到的語文教學本來面目就應當是為全體學生打好思想道德和聽說讀寫的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是語文教育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語文教學的目標和應做的全部工作。
(三)語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奠基工程
1.語文教育為人們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提供一種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學會聽話,學會識字寫字,進而學會讀書作文,通過訓練逐步形成用祖國的語言文學來準確地理解和表達,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條件。
2.語文教育為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空間。基礎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受教育者比較準確、比較全面地認識世界、了解人生。有眾多的課程當中有一門課程的內容比較特殊,那就是語文,語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學科很不一樣。一部語文教材幾乎可以說是青少年認識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這對于充實和完善中小學生的知識結構,形成良好的素質關系極大。
3.語文教育為學生提高認識、豐富情感、激發思維提供一個有血有肉的賃借物。語文學科指導深重閱讀的那些典范的語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對于自然、對于社會、對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見解和獨特感受的集中體現。學生讀這些作品,不便從“寫什么”方面增長了知識,而且從“怎么寫”這個方面獲得啟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豐富自己情感內涵,激活自己有創造性思維。
二、小語教學要落實素質教育
(一)轉變陳舊教育觀念,增強素質教育的意識轉變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要充分認識應試教育這樣一種異化了的教育現象所造成的惡劣后果———把考試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數尖子生,丟掉了大多數學生;抓了智育,丟掉了其它,甚至以損害身心健康為代價。提出素質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質回歸,提高素質教育,是力求實現教育發展人的功能,通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以期為國家不斷地大量培養具有較高素質的人才。我們要以歷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責任感,去戰勝舊的教育觀念,堅決摒棄片面追求高分數的短視行為,不斷增強素質教育的意識。
(二)確立多元化教學目標
1.凸現德育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能的同時,要充分地控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適時地有機地滲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學生從小逐漸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科學的人生觀。
2.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課必須加強字、詞、名、篇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把語文課真正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使學生通過努力學習,逐步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并能通過掌握和運用語文這個工具去自我獲取信息,拓寬視野,進行思想交流和社會交際,并為將來進入社會、服務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3.加強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三)實行開放性教學開放性小語教學有自己明顯的特征:
1.語文教學從封閉的課堂教學中解脫出來,實行“三溝通”的原則,即課堂教學與課外讀寫活動溝通,課內打好基礎,課外求發展;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溝通:語文教學與火熱的社會生活溝通。
2.實行“四維課程”。“四維課程”指小學語文課由四個塊構成:(1)語文的課堂教學;(2)語文興趣小組活動和興趣課;(3)語文的社會實踐應用;(4)環境語文,包括學校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這樣,構成了開放性小學語文課程結構。
3.以訓練為主。一是要突出實踐環節,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低年級突出在“讀寫中識字”;中年級“以讀為主———讀通、讀懂、讀熟、從讀到寫,在讀的基礎上落實重點訓練項目”,高年級增加自學份量———采勸四步教學:自學報告———討論深化———總結納———課外擴展”,強化實踐環節,培養自學能力。二是滲透學法指導。三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訓練的歸宿。
(四)學生———現代化語文教學的主體
1.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從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
2.職業教育總體上缺乏特色。生源規模小、素質差。我國職業教育以學校教育為主,與社會、與企業聯系不夠緊密。這樣的職業教育環境里培養的畢業生,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個性化需求。中職教育則是少數文化知識水平低下的學生及其家長的萬般無奈的選擇。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職教育的生源規模和生源素質。招生難。難招生,成為各職業學校不爭的現實。
3.專業建設存在盲目性和重復性,就業質量不高。有的學校不顧實際條件,盲目上新專業、熱點專業。盲目建設,或投入巨大,學校背負極大的財政包袱,或投人不足,嚴重影響教學質量。二是在一個區域大家都上相同的專業,勢必形成重復建設。勢必有的學校生源不足,從而造成設備閑置,資源浪費。三是影響畢業生就業,現在熱大家競相上馬,三年后可能就冷了。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極短,技能訓練時間少,技術等級證書含金量不足。
4.教育管理機制靈活性不強,教學評價體制不合理。傳統中職教育管理機制無法有效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實際需求,無法有效根據實際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缺乏應有的靈活性。校企互動型人事制度需要盡快構建起來,不然將會加大中職教育管理難度,無法有效提高教育管理質量和管理效果。中職院校學習評價主要以傳統局面考試為主,導致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脫節,忽略了中職生核心能力實踐能力的考評。這樣的評價體制非常不合理,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發揮。
5.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不夠。理論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實踐上專業內涵建設脫節。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層次性不清晰,高職教育沒能建立在中職教育基礎上,實現所培養的專業人才層次的銜接。高職教育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終結性教育,更談不上對專科、本科、專業碩士等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研究。當前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理論研究,已不適應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實踐上專業內涵建設脫節。在課程設置上,內容沒有對應關系。政策上中高職招生受制約。
二、中職教育管理問題的解決對策
1.加強管理人員綜合能力培訓。加強管理隊伍的建設。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是構建完善教育管理體系的重要前提。根據實際需要,構建集授權、監管和協調為一體的教育管理體系。
2.構建課程體系。課程體系設置大致概括為:A:文化基礎課是提高學生素質,奠定專業基礎,培養基本技能的基礎課程。它的教學任務:一是傳授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二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學能力。發展學生智力;三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質。B:專業理論課是學習專業理論,提高專業技能、培養職業能力的核心課程,它的教學任務:一是傳授專業理論知識,為專業技能的學習和訓練作好準備;二是擔負著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專業技能的教學任務;三是培養職業素質。C:技能訓練課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理論聯系實際、掌握職業技能的重要課程,它在教學活動中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最好形式,也是教師對學生傳授技術進行技能訓練的基本形式,技能訓練課應突出: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系統性與銜接性相結合,實用性與適應性相結合的特點。
3.構建教學管理系統,強化教學計劃管理。教學管理系統從組織領導上實行三級管理,分層把關。一級是由校長決策,教導處執行的校級指揮系統。具體制定學年、學期和專項性的教學規劃,組織部署教學常規和實驗實習等工作的開展和落實,指導、協調、檢查和考核教學和教研工作。二級是教研組長或專業組長負責的中層管理系統。負責落實學校的教學規劃,具體制定本組的教學和教研工作計劃,進行教學研究,推廣教學經驗,傳播教學信息。三級是由備課組長負責的基層管理系統,安排落實學校和教研組或專業組的教學計劃,進行集體備課,解決本學科教學和技能訓練中的問題,具體落實教學目標。教學計劃管理方面:一是嚴格執行教學指導計劃。教導處根據國家的教學計劃174和教學大綱,開足開齊課程,科學地編制課表。嚴格按照大綱進行教學。二是制定好教學實施性計劃。教導處根據學校工作計劃制定教學工作實施性計劃,它既有常規性的工作安排,又有突出教學改革的重點和具體措施。學科教研組必須根據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結合本組具體情況制定實施性工作計劃。提出各單元或章節教材的重點難點,制定落實教學任務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豐富的專業知識技能是一個人從事這項職業的前提和基礎,而高職教育的目的恰恰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忽視專業知識的學習,得不到入職許可證,還怎么談努力工作,怎么談實現職業理想?
(二)、開設能力培養課程
這里的能力不僅僅是指學生的專業技能或與之相關各種能力,而是指在學生一生當中都受用的能力,如創新能力、溝通能力、思辨能力、組織能力、決策能力、應變能力等職業技能之外的能力。職業教育,不要將學生塑造成為只會從事某種專門工作的機器,而是將學生塑造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三)、開設培養學生人格的課程
我們常說“做事先做人”,良好健全的人格是成功的關鍵。如團隊合作精神、助人為樂精神、艱苦奮斗精神、誠信嚴謹精神都在學生的職業生涯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正確的職業態度和職業價值觀是教學管理者在制定教學課程時應當重視的。
二、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方式
在高職教育教學評價過程中,應該根據高職教育的現狀和特點,在內容、方法、過程和能力考核等方面,建立多元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學水平。
(一)、評價內容
改變原有的單純考察學科知識,特別是課本上的知識作為評價主要內容的狀況,應當將重心向考察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心理素質以及情緒、態度和習慣等方面傾斜。
(二)、評價方法
在以往的評價過程中,仍以傳統的紙筆考試為主,過多地倚重量化的結果,僅僅以分數的高低來判定學生學習成就和努力程度高低,所以學校要重視使用形成性評價方法,肯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努力成果,調動其積極性。另外,隨著初等和中等教育改革的推進和深入,高職教育的評價要兼顧初中等教育改革,也要與學生就業崗位相銜接,建立第二課堂,對評價方法進行大膽的整合與嘗試。
(三)、評價主體
高職教育評價過程中,學生作為被評價者,仍多處于消極的被評價的地位,基本上就是教師在學期末組織考試,給學生判定卷面分數。這種評價不僅是不全面的,也是對學生不公平的,不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高職學校可以為學生聯系實習單位,由主管他們的師傅給學生的實習過程做出評價。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定位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揚長避短,有計劃有目的地發展自己。這樣就形成了學校、教師、單位、管理者、學生多主體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模式。
三、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籍制度
(一)、“彈簧”學制,即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可在一定范圍內伸縮
對于部分優秀的學員,修完學分后,經過個人向學校提交申請,學校認定其符合條件后,可以批準提前畢業;對于想要延長學習時間的學生,經學校批準后,可以工學交替,分階段在三到五年內完成規定的必要學分,即可畢業。
(二)、取消補考,推行重修,直到修滿及格為止
在大多數高職學校,一般學生掛科后都不會太過擔心,因為補考是必定能過的。補考時監考不嚴,學生可以隨意翻看教材和資料,甚至可以用手機上網百度答案。這并沒有對學生的實際知識的增長有所裨益,反之卻是浪費時間和金錢去組織和參加一場毫無意義的形式化考試罷了。推行課程重修制度,制造適當學習壓力,增強學生學習動機,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
(三)、實行輔修專業制度和進一步放寬轉換專業制度
鼓勵學有余力的優秀學生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修讀第二專業,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的個性專長,而且多掌握一門技能以后就多一條人生道路可供選擇。
職業班學生在走向成功的過程中,他們最需調整的是心態。常常聽到一些教師在抱怨這批孩子真難教育,你對他們一般說服教育吧不管用,你對他們嚴厲訓斥吧結果卻換來學生的沉默寡言和強烈對抗。要知道這些學生原來由于學習成績差或行為規范差等原因而經常成為受評的對象,所以他們的心理狀態常常既壓抑又敏感。對此類問題陶行知在1932年《齋夫自由談》中提出了中肯的建議:訓育上的第二個不幸的事體就是擔任訓育人員的消極作用。他們慣用種種方法去找學生錯處。學生是犯過的,他們是記過的,他們和學生是兩個階級,在兩個世界里活著,他們對于學生的問題困難漠不關心。我們希望今后辦訓育的人要打破偵探的技術,丟開判官的面具。他們應該與學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們的朋友,幫助學生在積極活動上行走。對此我深有感觸,我班學生張某在原來的學校號稱“小霸王”,剛進我校時依然我行我素,不時有欺負同學的事情發生,我對他教育了幾次效果不明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他特別喜歡足球,于是有空經常和他聊一聊球賽、球隊和球星,慢慢地他對我產生了信任感,不知不覺中我把話題轉向他的行為習慣上,出奇順利地讓他認識了錯誤。臨近畢業時很多老教師感慨地說:“這些淘氣的學生比剛入校時懂事多了,也愿意接受老師的教育了,關鍵是他們在這里感受到了教師朋友般的關心和平等的對待,這在以前的學校里是無法想象的啊!”是的,這種友情方式的教育對心靈脆弱的職業學生來說真可謂雪中送炭。
二、高職院校引入ISO9000族標準的可行性
1.ISO9000族標準的思想方法適用于高職教育
ISO9000族標標準的八項質量管理原則是在總結質量管
理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高度概括的語言所表述的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規律,是組織做好質量管理工作必須遵循的原則。具體為:1.以顧客為關注熱點:組織依存于他們的顧客,因而組織應理解顧客當前和未來的需求,滿足顧客需求并爭取超過顧客的期望;2.領導作用:領導者建立本組織統一的的宗旨和方向。他們應該創造并保持使員工能充分參與實現組織目標的內部環境;3.全員參與:各級人員是組織之本,只有他們的充分參與,才能使他們的才干為組織帶來受益;4.過程方法:將相關的資源和活動作為過程來進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預期的效果;5.管理的系統方法:識別、理解和管理作為體系的相互關聯的過程,有助于組織實現其目標的效率和有效性;6.持續改進:組織總體業績的持續改進應是組織的一個永恒的目標;7.基于事實的決策方法:有效決策是建立在數據和信息分析基礎上;8.互利的供方關系:組織與其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關系可增強雙方創造價值的能力。在上述質量管理的八項原則中,若把“組織”指定為“高職院校”“,顧客”定義為“學生、家長、用人單位及社會等”“,供方”理解為“提供生源的學校和教學設備供應商等”,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同樣也是高職院校教育質量管理工作應遵循的原則。
2.ISO9000族標準的定義表明高職教育屬于適用范圍
ISO900族標準雖然目前更多地在加工制造業中應用,但該標準具有通用性,同樣適用于教育管理領域。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引言中明確指出“:標準規定的要求是通用的,可以適用于各種類型、不同規模和提供不同產品的組織,不是專門為某一具體工業行業或經濟部門而制定的。質量體系的設計和實施會受到組織變化的需要、其特定的目的、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及所涉及的過程和具體實踐的影響。”可見,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在制定和實施中就已包含了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根據ISO9000族標準對品的劃分和定義,教育屬于39類產品中的第37類,屬于一種“服務”。職業教育提供的是教育服務,世界貿易組織將教育服務列為貿易項目的第13類,我國在產業劃分中,也把教育作為服務產業劃入第三產業范疇。從這個定位看,ISO9000族標準所適用的“服務”就包括教育,所適用的“各種類型的組織”就包括從事教育服務的各類院校。將ISO9000族標準的質量管理體系引入高職教育,并不是要取代以往的教育及教育管理手段,而是要融合新的內部質量管理平臺,對質量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進行檢查和監控。3.ISO9000族標準的基本特點表明高職教育屬于適用范圍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介紹總結ISO9000族標準的結構和內容與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管理結構和內容十分相似,是彌補現行教學質量管理各種缺陷的有效性標準。現摘錄如下:1.標準的結構與內容更好地適用所有產品類別,不同規模和各種類型的組織;2.強調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與效率,引導組織關注顧客和其他相關方產品與過程;3.對標準要求的適用性進行了更加科學與明確的規定,提倡組織在確保有效性的前提下,可以根據自身經營管理的特點做出不同的選擇,給予組織更多的靈活性;4.質量管理八項原則在標準中得到充分的體現;5.采用“過程方法”的結構,同時體現了組織管理的一般原理;6.更加強調最高管理者的作用,包括對建立和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的承諾,確保顧客的需求和期望得到滿足;7.顧客和其他相關方滿意或不滿意信息的監視作為評價質量管理體系業績的一種重要手段;8.突出了“持續改進”是提高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ISO9000族標準在高職教育質量管理體系中的應用策略
1.深化全員質量意識
全員參與作為ISO9000族標準的八項原則之一,要想有效運行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首先要深化全員質量意識。為此,要注重加強全體教職員工的宣傳與培訓。各高職院校應制定宣傳和培訓計劃,定期或不定期地對所有教職員工進行培訓。作為學院的最高管理層領導,要了解管理思想的發展、策劃的思路等。對于學院的質量管理的主要力量,如各部門的負責人、內審員等,不僅要牢固樹立管理思想,還要對體系各項基本要求熟練掌握,并切身參與策劃學院的質量管理體系;對于新進員工,要及時進行質量管理知識的專門培訓。通過培訓,讓每位教職員工真正理解學院建立運行質量管理體系的目的及意義,準確把握學校質量管理的指導思想,銘記學院的質量方針及質量目標,對體系相關的程序文件、作業性文件的運行給予理解和支持,努力通過自身的行動為學院順利通過每年一度的體系運行外審盡一份力。在進行培訓的同時,還要做好相應的檢查與考核工作。這樣才能有效促使每一位教職員工牢固樹立起質量意識,并把質量管理轉化為個人工作的自覺行動,高職院校才能最終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強化組織領導
建立和實施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對于高職院校是一項面廣量大的工作,是一項全方位、全過程、全體人員參與的工作,涉及學院上上下下各個部門、每一個工作環節和所有的教職員工。如在內、外部評審時,一旦發現不合格項,需要給相關部門開不合格單,并要對其整改情況跟蹤驗證,整個工作組織起來難度較大,如果僅僅依靠某一個部門推進,一般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學校在建立和運行ISO9000I質量管理體系的初期,借助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地推行,需要高職院校的領導層對質量管理工作給予充分和高度的重視,做好體系的頂層設計工作,協調好各方的關系,尤其要在制定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內審、管理評審等工作中充分發揮領導作用,創造并保持良好的內部環境,促使師生員工將貫標轉化為自覺的行動,充分參與實現組織質量目標的活動,從而促進體系的順利運行。
3.以服務對象為關注焦點
學生、用人單位及社會—作為高職院校的顧客,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服務的對象。高職院校在運行教育質量管理體系過程中,必須把學生、用人單位及社會的需求作為關注焦點,需根據其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相應的服務,使學院的教育質量管理體系不斷得到完善和持續改進。SCI要在充分調研學生、用人單位、市場及社會需求的基礎上,調整學院的專業設置、制訂與之適應的人才培養方案;要定期及不定期地通過一調查問卷調查、座談會等多種方式,收集學生、家長、用人單位及社會乃至教職員工對學院各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意見及建議,及時調整和完善學院教育質量管理體系中的相關文件,切實提高服務對象的滿意度。總之,只有高職院校的每位教職員工都時刻關注、了解及掌握學生、用人單位及社會的需求,并將“以服務對象為關注焦點”全面落實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去,才能切實提高教育教學各項工作質量。
4.持續改進質量體系
持續改進作為質量管理八項基本原則之一,同時也是質量管理的目標所在,因此,需貫穿于高職院校各項工作,尤其是人才培養工作的各個過程。只有使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各個環節不斷得到完善和持續改進,才能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出滿足家長、用人單位及社會需求的合格畢業生。持續改進質量體系的主要措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要加強討體系文件的控制,高職院校要根據顧客的要求、學校的實際情況、ISO9000族標準的改版等情況及時對質量體系文件進行修訂和改版,使使用的各項體系文件始終保持其符合性。其次,要注重質量管理隊伍的建設,如針對管理人員及內審員的調動或離職,要及時進行補給,除了在數量上保證外,還要定期對他們進行培訓以確保掌握不斷更新的質量量管理知識。第三,要加強內審、管理評審及外部審核工作,通過內審了解各個部門對體系運行中存在的意見或建議,并及時發現體系中的不合格項和缺陷:通過管理評審,及時對體系中存在的缺陷進行專門研究,并分析不合格項產生的原因,提出改進的具體方法和措施;通過外審,糾正查出的不合格項,并制定相關預防措施。
記者:信息技術作為一種高技術輔助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是近些年來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話題。但對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整合什么,目標是什么,則是一個全新的話題。請鐘主任談談您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鐘主任:我們講的整合就是以信息技術為先導,以系統論和教育技術理論為指導,根據學科教學規律而進行的學科教學改革。其宗旨是通過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術,促進如下幾種方式的變革:一是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變革。這方面包括:1.信息技術不僅可提供多媒體的手段,而且多媒體教學軟件可以呈現教科書以外的豐富的教學內容,教師根據學科教學的特點,將這些教學內容集成在計算機中隨時供課堂教學選用。2.信息技術可提供超文本特性,實現對教學內容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3.在教材建設方面,可開發多媒體電子教材、教學資料。4.信息技術還可提供網絡傳遞方式,實現教學內容的實時或超時空開放。二是信息技術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運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引導師生運用信息技術,其一,可以有效促進分層教學和個別化學習的真正實現;其二,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工具,不僅可以提高普通學科課程的學習效率,而且有助于完成研究性學習任務;其三,利用網絡特性,幫助學生實現協作式學習。三是信息技術與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這方面不僅包括信息技術應成為21世紀教師教學的重要工具,而且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狀態,同時還要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呈現教學內容的質量和效率,豐富教師間的學習與交流方式。四是信息技術與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其內涵是指借助信息技術信息傳遞快速、靈活等特點,豐富師生互動方式,開展更廣泛、更民主、更有針對性和不受時空、不受人數限制的互動交流。整合的思想是以整體的、聯系的、發展的、變化的觀點,去分析、研究、解決學科教學中現存的問題,實現教學目標的綜合化、教學過程的民主化、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和教學技術的信息化,為解決過去在學科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師生互動等問題創造新的途徑。
整合的現狀
記者: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已經進入了學校,有些學校還形成了一定的氣候。但從面上進展來看,信息技術用于教學的現狀遠不如人意。究竟問題在哪兒?
鐘主任:為了摸清問題的現狀,從今年2月至9月,我們對北京市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調研。總體情況是我市中小學計算機配備數量逐年增加,尤其是隨著今年各區縣信息傳播中心的建立和辦學標準的提高,信息技術硬件環境有了顯著的變化,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從管理和使用的現狀來看不容樂觀,其主要的問題是:計算機分布不均,校際間差異較大;管用矛盾突出,校園網的利用率不高;軟件總量不足,適用對路的更少;網絡的超文本特性沒有很好開發利用,制約了學生的創新;師資培訓缺乏"整合"思路,教師的信息素養亟待提高;管理工作表面化,缺乏科學的評價管理機制支撐。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遠未發揮出來。如從中小學教師應用計算機教學統計情況看,平均有83%的教師不用計算機進行教學,能經常用的僅占8%左右。只有9.29%的教師利用計算機開展交互式學習。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所占比例僅占14%(注:調查報道詳見本月5日5版《教師:能否跨越"數字鴻溝"》)。因此,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這是我們在基教課改中必須著力抓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當代高職生主要的心理問題
(一)學習問題
高職學生大多是沒有考上本科院校不得已才選擇高職院校就讀,很多學生內心都有挫敗感,對人生感到失落,對于自己的專業沒有興趣。學生對于以后的就業壓力感到很大,認為自己的學歷沒有本科生高,技能又沒有中專生的強,認為就業的困難很大。因此在學習上興趣不高,甚至對學習產生了抵觸情緒,自暴自棄。
(二)同學間的交往問題
隨著計劃生育措施的實施,目前很多高職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自己的家庭中都是被細心關懷和照顧,一些獨生子女中存在不正確的利己做法。而且學生們來自全國各地,有著不同的家庭環境、原學校教育環境、社會環境,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都不同。因此學生在人際交往上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如常出現寢室矛盾、同學間關系緊張等等。
(三)愛情問題
大學生都是成年人,有戀愛的權利,并且對愛情有著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但是他們青春期剛剛結束,對于愛情的經驗并不充足,而且心理不成熟,性格存在缺點,不知道如何去愛,在戀愛中遇到的問題不能用正確的方式來解決。當他們遇到感情的問題時就抑郁、低落,甚至有的學生有輕生的念頭。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
(一)完善心理咨詢工作
在高校設立心理咨詢部門,配備專業化的心理咨詢老師,為有心理困境的學生解答問題,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解決心理問題。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師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并長期從事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如何把握心理輔導更有針對性、時效性、專業性。選擇思想政治教育老師從事心理咨詢工作,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不僅可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還可以向高職生傳播、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引導高職生的思想向正確的方向發展,符合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需要。
(二)在學校開設心理輔導課程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高職院校可以根據自身辦學的條件,開設心理學輔導課程,由專業的心理學老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使高職生掌握心理學的方式、方法,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動規律,可以為自己排解心理矛盾,調整學習狀態。開設心理學課程,有利于老師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清楚他們真實的內心需要,依此為契機,根據學生們不同的心理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可以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優勢互補,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