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3: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學物理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少數物理教師每節課都用課件,也不論是什么類型的課,演示實驗也用播放視頻或摸擬動畫來代替;每節課從引入到新課,從概念到規律,從舉例到課練,均投影在屏幕上,一節課下來黑板幾乎不用.一套課件從甲班講到乙班,班班如此.事實上我們沒有必要每節課都使用課件并一用到底,應當改為因需要而用,否則長期模式化的教學將不利于學生想象力以及個性的培養教育.
(2)內容繁雜,畫面流速過快:教師在制作課件時缺乏對教學設計的優化,將不多的教學內容“化簡為繁”,容量過大.授課方式大多為“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因受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課上為了趕時間和進度,播放和講解過快,一張幻燈片講完又接著講另一張,畫面更換頻繁,多數學生處在應接不暇之中,看得多聽得多,但思考得少,學生沒有獨立思維的空間和時間來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教學效果甚微.經過許多教師的實踐證明:長時間、大容量的多媒體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為學生在長時間觀看的過程中容易產生視覺疲勞和心理疲勞,興奮點轉移使學生的注意力難以保持,甚至產生厭倦心理,學習效益降低.
問題二、防止程序化的多媒體教學讓思維僵化
課件的制作是件耗時費力的工作.有的教師忙于找素材作課件,卻忽略了對教材、教法的分析研究;過分注重形式的美觀,卻淡化了內容的簡約;追求數量密度過大,忘記了教學的藝術需要留白.過度偏愛多媒體,冷漠了傳統的教學手段:不論是板書或板畫,還是模型或演示.教學不是展示幻燈片,就算每一幅ppt都很精美,其畫面呈現的僅是具象,是有形的,會讓我們的聯想框上了邊界;最古老的教育媒體———語言,它是表象,是無形的,它能帶領學生的思維穿越知識的層層迷障,想象無邊.心理學認為:中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轉化的階段.如果在培養想象力時對其進行限制和弱化,必然會對未來的創造力帶來傷害.蘇霍姆林斯基談到教師語言的功能時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智力活動的效率”.在教學中我們不必僵化地排斥其他媒體只會使用單一媒體.通常課件都是上課前已制作好的.教師備課時已預先構思,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甚至可能遇到的問題都已設計和安排好,“備學生”備的是抽象而非實際的學生,上課時就只能按照教師事先設計的程序按部就班地展開,依次完成各個教學步驟.教師所面對的學生情況各有不同、層次參差、思想迥異,教師在教學時引導學生,總是沿著一條自己既定的思維軌道推進,將學生納入“格式化”的教學,學生的思維肯定會受到束縛.計劃與現實總是一對矛盾,實際上,由于學生和教學的情況復雜,教學的過程又是一個動態而又復雜的過程,新問題會層出不窮,我們必須根據新出現的情況隨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實際情況與“固化”了的課件形成了無法調和的矛盾.教師若是處理不好,教學就變得很生硬.“僵化”的教學必然給學生的思維戴上一種枷鎖,培養創新思維和能力就成為空談,長此以往教師的思維和教學將“機械化”,對教和學都不利.物理實驗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對于教育、教學的重要作用是沒法替代的.如果教學中該做的實驗,卻大量使用多媒體模擬實驗代替,將會使學生的實驗能力下降,造成學生難以理解物理學的本質,養成不愿動手做實驗、不尊重客觀事實的壞習慣,長期下去會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問題三、辯證地看待多媒體和傳統媒體
不論是多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是教學活動中的一種手段和方法,各有利弊,它們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相互排斥.有的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化上缺乏正確的認識,不能辯證地處理好繼承傳統與創新發展之間的關系.多媒體在教學中是有優勢的,應該使其成為教學的有效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傳統教學手段并不代表的是落后的東西,更不意味著現代教學手段就能完全取代它.傳統的教學手段給教師和學生思想的自由度相對較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為教師和學生潛能的發揮留有相當的空間,仍有勃勃的生命力.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是一種精神勞動,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它具有不可復制的特點.究竟如何在物理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要綜合考慮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媒體資源、教師本人的特點等各方面的因素來選擇,選擇也不是只能取其一而排斥其他,許多時候往往是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的組合使用,其效果會更加顯著,我們不能因為追求所謂教學現代化而放棄行之有效的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
教師的課堂教學各環節要根據學情安排適當,特別要把握好教學節奏的快慢、教學內容的詳略、教學的信度與效度、教師的親和度、對學生提問的度,以達到課堂教學的和諧統一。
2.教師介入要適度
新課標強調讓學生自己通過的體驗、感知、實踐、參與和交流,來理解和形成知識。學生的問題、困惑、見解、感受等都是教學的生長點,是學生自己探究的切入點,在學生交流并探究結果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做的就是傾聽和引導,通過認真傾聽和引導,來辨別不同學生的悟性和理解力,發現他們的偏差、疑惑。通過引導,讓學生利用觀察、發現和歸納等學習方式,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對于教師的引導,要做到適時、謹慎、有效。整個指導過程要控制講話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并且要掌握好介入指導的時間,介入過早,會阻礙學生自主發現,同時也會剝奪學生嘗試錯誤和從教訓中學習的機會。學生自主學習的程度如何,教師把握介入度的合宜性怎樣,是教師實現有效課堂的關鍵。
3.把握好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系統地闡述學科內容的課程資源,是教學內容的具體化,也是教與學的依據。因此,要把握好教學中的度,就必須對教材進行深入的研究。但在實踐中,對教學內容深度廣度的把握上卻存在著兩種比較激化的傾向:
①深度上,對認知教學目標的學習水平把握不準確,對學生的實際水平估計過高,只著眼于成績好的學生,忽視中下水平的學生,在教學中往往把簡單應用的知識點提高到綜合應用,嚴重造成班上學生成績的兩極分化。
②廣度上,有的教師把知識范圍任意擴大了。在目前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與過去相比,許多內容已經刪除掉了,有的老師還在給學生補充。
二、合理安排教學中的“量”
1.課堂教學的容量要適中
合適的課堂教學容量是有效教學的保證,課堂教學容量過小,學生就有了玩小動作、開小差的機會,尤其是優生吃不飽,能力得不到提升;課堂內容過多,學生對知識根本來不及梳理、鞏固,也難以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吃的都是:“半生不熟的夾生飯”,長此下去,必然會加大差生面。所以課堂教學容量應該具有辯證性、合理性,要科學安排,合理調整,切忌貪多求快,欲速不達。課堂教學容量安排應考慮學生的年齡、心里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應充分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整體把握新課標的知識點具體分布。心中有了數,教學起來就會得心應手,隨心所欲;二是弄清每課、每單元的重點、難點。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主攻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三是明了各相關單元,各課時知識的銜接與過度,避免重復,以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盡可能多的效益;四是要符合學情。一般而言,以大多數學生的水平為基準,偏高偏低的學生又能兼顧,這樣,整堂課就能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了,也就有利于全體學生發展目標的實現。
例1:兩個燈泡L1和L2串聯,電流表測電流,電壓表測燈L1的電壓,當開關S閉合后,若電壓表的示數為零,這可能是燈L1出現了,也可能是L2出現故障,若電流表沒有示數,而電壓表有較大的示數,其故障可能是。有此錯誤認識的同學解答為:斷路;短路;L2短路。
例2:如右圖是李華連接的“電流跟電壓、電阻關系”實驗的電路圖,閉合開關S、電流表、電壓表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A電流表和電壓表讀數為零
B電流表和電壓表指針迅速發生最大偏轉,電表損壞
C電流表示數為零,電壓表示數為2.8V
D電流表示數為0.4A,電壓表示數為2.8V
多數學生錯誤地選擇了A。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到:一般情況下導線都是有電阻的,導線越長電阻就越大。
誤區二:斷章取義
在電學一章中,各種概念定律都是在大量的實驗基礎上總結歸納出來的,有些同學往往在學習中對概念定律的認識出現“斷章取義”的錯誤行為。
如:在學習焦耳定律的時候,先是通過電流的熱效應實驗再進行分析歸納推導。但是有的同學在實際應用中只記住了實驗時“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阻R成正比,電阻越大,產生的熱量就越多”,忽略了它的前提條件“在通電電流和時間相同的情況下,……”
又如:在學習串并聯電路特點時,有串聯電路中電壓分配與電阻成正比(),到實際應用時就變成了“電壓跟電阻成正比”的錯誤認識。而對并聯電路中電流分配與電阻成反比()的認識到了實際應用時卻變成了“電阻跟電流成反比”了。最后干脆就一起了歐姆定律,錯誤地認為:“電阻跟電壓成正比,跟電流成反比?!边@是物理學發展史上多么悲慘的事呀!
因此,我們對電學中概念定律學習要實事求是不要斷章取義,同時還要學會對物理概念的反復分析、琢磨;學會對物理實驗的層層剖析;學會通過實踐加深對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含義的確切理解;學會對類似知識點的歸納、總結。
誤區三:死記公式
由于電學在初中物理中占的比例較大,知識面廣,公式比較多。學習中,很多同學都以為只要記住了電學公式就行了,往往忽略對公式表術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例1:已知:電阻R1=10Ω,R2=20Ω,(1)先將兩電阻串聯,求串聯后電阻?(2)若將兩電阻并聯,并聯后的總電阻又為多少?
解錯過程:
已知R1=10Ω,R2=20Ω
(1)由,
R總==6.6Ω
(2)由R總=R1+R2
R總=10+20=30Ω
分析:本例題考查同學們對串并聯電路電阻特點的認識和應用,由于該生過分強調自己記住公式,但不理解公式所表述的內容,最后造成亂用公式的錯誤現象。
例2:小寧在“測量小燈泡功率”的實驗中所用的電源電壓為6V,滑動變阻器標有“20Ω2A”字樣,小燈光上面的字樣模糊,但已知其額定電壓是2.2V或3.8V。他按圖甲所示的電路進行實驗。實驗時,他調節滑動變阻器滑片P的位置,觀察小燈泡的發光情況。當他認為小燈泡接近正常發光時,再去觀察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觀察到的現象如圖乙所示。小寧經過思考、分析后,重新實驗,使小燈泡正常發光,此時,滑片P的位置恰好在中點(即滑動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電阻為10Ω)。求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
分析:本例考查同學們對電功率推導公式的理解應用能力,由于該生只記得電功率公式卻不理解公式的應用要求:“同一時刻,同一段電路”,造致在使用數據時出現“張冠李帶”的錯誤現象。
由此可見,在學習物理的時候不但要熟記公式,還注意如下幾點:
(1)會表述:能熟記并正確地敘述概念、規律的內容。
(2)會表達:明確概念、規律的表達公式及公式中每個符號的物理意義。
(3)會理解:能掌握公式的應用范圍和使用條件。
(4)會變形:會對公式進行正確變形,并理解變形后的含義。
(5)會應用:會用概念和公式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和計算。
物理規律反映了各物理概念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反映在一定條件下一定物理過程的必然性。它是中學物理基礎知識最重要的內容,是物理知識結構體系的樞紐.所以,物理規律教學是使學生掌握物理科學理論的中心環節,是物理教學的核心之一。怎樣才能搞好規律教學呢?現結合本人多年的物理教學經歷,淺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創設發現問題、探索規律的物理環境
教師帶領學生學習物理規律,首先需要引導學生在物理世界中發現問題。因此,在教學的開始階段,要應給學生創設一個便于發現問題的物理環境。在中學階段,主要是通過觀察、實驗發現問題,也可以從分析學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中發現問題,有時也可以從對學生已有知識的分析展開中發現問題。另一方面,創設的物理環境要有利于引導學生探索規律。例如使學生獲得探索物理規律必要的感性知識和數據;提供進一步思考問題的線索和依據;為研究問題提供必要的知識準備等等。創設的物理環境還應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二、帶領學生探索物理規律
在學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積極的準備狀態下,教師要利用各種適宜的方法,如實驗探索、理論推導等,向學生闡明概念和規律的形成過程,建立新舊知識的鏈接。如在牛頓第二定律的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索加速度與力的關系以及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得出在質量一定的條件下加速度與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的條件下加速度與質量成反比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加速度、外力和質量的關系,歸納出牛頓第二定律。這樣學生對該規律的建立就有了一個清晰的過程,才能較深刻地理解物理規律、領悟其物理含義。
另一方面,向學生呈現物理規律內容時不但要準確,而且對一些關鍵字詞應加以突出,給予適當的說明,以引導學生足夠的注意和正確理解,并與其他類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規律進行比較,建立類比聯系,加深對物理規律的理解。
三.要使學生深刻理解規律的物理意義
在規律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其物理意義,防止死記硬背。物理規律的表達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文字語言,另一種是數學語言,即公式。對物理規律的文字表述,必須在學生對有關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對它的本質有相當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切不可在學生毫無認識或認識不足的情況下“搬出來”,“灌”給學生,然后再逐字逐句解釋和說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含義。例如,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痹诶斫鈺r,要注意弄清定律的條件是“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還要理解“或”這個字的含義?!盎颉辈皇侵肝矬w有時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有時保持靜止狀態,而是指如果物體原來是運動的,它就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如果原來是靜止的,它就保持靜止狀態。
對于用數學語言即公式表達的物理規律,應使學生從物理意義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間的數量關系,而不能從純數學的角度加以理解。如,對電場中同一點而言,不能說場強E與電場力F成正比,與電量q成反比,因為場強E由電場和電場中該點的位置決定。
四要使學生明確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
物理規律往往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建立或推導出來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圍內使用.超越這個范圍,物理規律則不成立,有時甚至會得出錯誤結論.這一點往往易被學生忽視,他們一遇到具體問題,就亂套亂用物理規律,得出錯誤結論.因此,在物理規律教學中,要使學生明確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正確地運用規律來研究和解決問題。例如動量守恒定律,它的成立條件是,所研究的系統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合力為零,這屬基準條件。如果系統受到外力F外或合力F合不為零,其動量是不守恒的,但可能有兩種情形:其一,系統中物體相互作用的內力F內遠大于F外(或F合),該系統的動量可看作是守恒的,其條件屬近似條件;其二,選定直角坐標系后,將不在坐標軸上的外力各自沿x軸和y軸進行正交分解,若沿某一坐標軸(如x軸)的各個外力(含分力)的合力為零,則系統在該軸方向上的動量守恒,其條件屬分動量守恒條件。動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適用的基本定律之一,它適用于兩個物體或多個物體組成的系統;它不但能解決低速運動問題,而且能解決高速運動問題;不但適用于宏觀物體,而且適用于電子、質子、中子等微觀粒子。此外,無論是什么性質的相互作用,動量守恒定律都是適用的。
第五,加強應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訓練和指導
物理規律來源于物理現象,反過來應用于實際問題,學習物理規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夠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通過運用,還能檢驗學生對物理規律的掌握情況,加深對物理規律的理解。在規律教學中,一方面要選擇恰當的物理問題,有計劃、有目標、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反復多次地進行訓練,使學生結合對實際問題的討論,深化、活化對物理規律的理解,逐漸領會分析、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導和訓練學生善于聯系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習物理規律,經常用學過的規律科學地說明和解釋有關的現象,通過訓練,使學生逐步學會邏輯地說理和表達.對于運用物理規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要逐步訓練學生運用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使學生學會正確地運用數學解決物理問題
最后指出,由于物理規律的復雜性,必須注意規律教學的階段性,使學生對規律的認識要有一個由淺入深,逐步深化、提高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掌握物理規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缺乏對教材細致地分析教學不可缺失教材,很多教師對“教科書”的認識不到位,僅僅關注中考要考查的知識,思考如何應試,缺乏對“教科書”系統地分析,錯誤地將“分析教材”與“閱讀教材”等同.筆者認為,分析教材必須從教學內容和目標出發,認真分析教材中各個章節的知識點分布情況,教材如何呈現這些知識點,這些知識點的價值是否與最新的技術相聯系,是否適合當前學生的發展需求,是否有更好的材料或操作作為教材的補充,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是否需要補充新的知識等等.
2.教師對學生的分析不到位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應該是我們反思的重點、教材處理的中心,有效的教學必須考慮并落實學生的需要,必須以學生為中心.(1)以學生為中心,包含兩層意思,一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二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2)以學生為中心,需要對學生的學情進行認真分析,尊重知識的類別和學生的學習特點.事實上,初中物理老師通常不是班主任,一個人要教2~3個班,對學生的了解難以做到充分,在沒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前提下實施教學,教學策略自然難以做到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另一方面,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基礎,因此對于同一個教學內容,為了滿足所有學生學習的需要,學習策略和情境設置上必須多樣化,盡可能多地給每個學生都有嘗試機會,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當前的教學環境不佳,即使采用活動單導學,也需要反思學生學習的收獲,而實際上,當前教師難從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的多元化角度開發教學的資源.筆者認為分析學生不能僅僅看學生的學習成績,必須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學習需要有機結合,真正實現“以學論教”、“以學定教”的目標.
二、促進初中物理教學效果提升的策略
1.抓預學良好的課前預習,能提高學生的課堂效率.活動單在課前預習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生完成活動單的同時,也就從整體上了解了相關的教學知識,教學的重點、難點等;新課之前事先進行課前預習成果的提問反饋,也會督促學生進行預習.
2.抓課堂活動高效的課堂教學,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總存在許多的困惑與疑問,學生在物理課堂上總是疑問重重,如何使初中物理課堂變得和諧輕松愉快?除了我們的課堂教學流程的設計要環環相扣,更重要的是要盡量多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實踐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學習,課堂上盡量讓學生自主分析問題.例如,習題課教學,應自主提煉題干中的已知條件及隱含信息,即找到解題的關鍵點,學生能自主分析并解決的問題.對已知條件及隱藏信息,教師要盡量放手給學生自我作答,盡量設計一些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研究能得出結論的問題,讓學生找到成就感,讓學生努力地做到樂學,易學,從而實現高效性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3.網絡化構建知識結構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能強化學生的科學記憶,教師要盡量在知識總結階段讓學生自主總結所學的知識,從而建構知識網絡,強化學生的科學記憶.教師要盡量做到網絡化、結構化的教學,進而使知識系統、全面、完善.
教師的教學都是有教學任務的。每一節課都有相應的教育教學目標,既有知識方面的又有能力方面的,更要有情感方面的。教師的情境創設,要有利于學生的物理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物理思考、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明確的目的性是教師創設教學情境的重要方面。
2.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
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符合學生生活實際,這要求教師的教學情境創設不能夠想當然地臆造和脫離實際。教師應該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留心學生生活。在當今的信息社會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信息,教師創設的情境也要考慮到這些內容,讓學生對教師所創設的情境感到熟悉而真實。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情境對于學生來說最具有吸引力,也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物理知識的實用性,認識到學習物理的價值所在。通過具有生活氣息的教學情境的積極創設,能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物理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這對學生學習物理的深刻意義有了一個更好的理解。
二、根據中職學生的學習實際,組織物理教育教學
新課程關注的不僅是教師的教,而且關注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學不能再像傳統教學中那樣,只是關注所教知識,把教育教學的重點放在知識點的組織上,而要把教育教師的重點放在學生身上。我們要對學生的學習實際進行細致觀察,了解學生學習狀況,針對學生實際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優化,使得教育教學的知識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只有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才具有真正的有效性。新課程認為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屬性及學生的狀態有關的。這是因為:第一,教師的教學需要的不是教師講授多少知識,而是學生真正學到了多少知識。學生學到的知識才是有效的知識,這也是教師教學的關鍵。第二,中職學生的物理學習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而且需要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發揮,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關鍵。這不僅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組織教學內容,而且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第三,課堂的有效教學需要一個融洽的教育教學環境,課堂教學環境的形成需要教師的悉心經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發揮個人魅力讓學生在融洽、和諧的環境下成長。
選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二節重力教學方法的論述,因為這一知識很重要,學生初中學習,高中學習,在大學也學習,是跨學段多的知識。教學、實驗、學習都能反映出物理知識理解掌握的特點規律。對八年級學生來講理解重力是難點知識,學不好學生可能畏懼物理知識。對老師來說重力不易講好,學生有豐富的重力生活認知,卻不是知識化的,學生對重力好奇,生活在重力環境里不理解重力,老師教學取得良好效果會有力促進學生學習,否則與之相反。實驗簡單也易做,要達到學生體驗重力特點的程度很難;講重力要聯系學生活,還要指出生活感知的誤解;講重力易擴大知識面和增加知識難度,能恰如其順講好重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反映老師的知識淵博性,教材處理能力和教學能力的體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要求學生理解重力的概念,在知道物體質量時會計算重力的大小;知道重力產生的原因和重力的方向,了解物體的重心。
2、重力是物理知識中常見的三種力之一,是八年級物理中的重點內容。有定性理解,也定量運算。是學生必須理解掌握的知識。也是生活中經常運用的知識。體現學生學習理解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重力教學的重點是重力的大小和重力的方向。難點是重力方向和重力大小與質量比的理解(g的意義)。
4、教材利用學生常見生活實例導入重力的存在,同時將重力和地球聯系起來。通過實驗探究重力大小、重力方向。舉例水力發電、建筑打樁機說明重力在生活中地應用。
二、學生分析
1、學生生活在重力環境中,對重力有感知,是從物體的重量感受的。但是不理解重力,不知道重力產生原因和重力大小的計算。
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學生是聽老師講的,課本上是這樣描述的。生活中學生不太關注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不可人為改變,學生理解時會困惑。彈力、摩擦力的方向人為可以改變。
3、學生感知重力是表面化的。學生在理解重力時會有困難,不能做到比較的深刻。學生理解重力達到課本知識要求就行。
4、學生的理解能力是在成長。老師認為學生能理解重力,有時不真實,只要學生以后理解也可以的。
5、學生喜歡學習知識能和生活感知結合起來。但是區別課本知識與生活知識不同處是學生學習困難的地方。人習慣用已知知識理解未知知識。生活先于學習。
6、學生學習的方法聽課、做作業、不動腦思考知識,學習的知識用不起來,沒有成就感,學習積極性不高。老師教學形式多樣,但效果不理想。
三、教學設計
1、課堂教學(興趣教學和實驗教學)
(1)重力重力普遍存在學生是知道的,學生不知道重力產生的原因。重力產生的原因課本也寫的很清楚??磿鴮W生能理解文字意義,學生疑問的是,為什么地球是重力產生的原因。解決這一點要講地球幾何度很大、地球質量很大,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講牛頓發現有質量的物體之都有吸引力的存在。所以重力是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學生這時會把重力和引力等同起來,這是不正確的。要講重力和引力不同??梢杂迷蚺c結果不同來比喻。學生要這樣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
學生活動是列舉物體受到重力的事例,讓學生從知識角度感知重力是普遍存在的。
(2)重力的大小,從物體重量大小切入。物體的重量不同受到的重力大小也不同。學生對物體重量大小是有認識的。介紹彈簧測力計及使用方法,按照課本的表格老師做三次實驗,取250克、500克、1000克鉤碼,讓學生明白物體質量已知;測量對應重力2.45牛、4.9牛、9.8牛。通過學生計算重力和質量的比,讓學生發現三次實驗的比都是9.8牛/千克。得出:
重力=質量×9.8牛/千克,的邏輯關系,
如果用字母代表文字更方便好記:G=mg
g的理解,g是由實驗得出重力和質量的比;在地球上不同的地點G/m的比可以不同;在地球同一地點G/m的比,對一切物體是相同的。從此以后我們用G=mg式計算已知質量物體所受到的重力。反之,已知物體受到的重力也可以計算物體質量。
從G=mg式可以得出,質量大的物體受到重力也大,質量小的物體受到重力也小。
學生活動,跟據自己體重計算受到的重力;計算0.5㎏蘋果受的重力;計算4.5噸大象受的重力。
第一節課就講到這里,過程要簡潔,語言簡練準確,實驗演示規范清晰,數據記錄真實。學生活動要到位。用時準確,核心是學生理解物體重力的計算。
(3)重力的方向,實驗演示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學生對豎直向下的表述不習慣,生活中學生對豎直、向下都選地面為參考,所以會有一些錯誤。老師只要堅持重力方向豎直向下就行。學生如果問為什么?回答實驗證明。重力的方向人為不能改變,也用實驗證明。讓學生在實驗中感到重力方向人不能改變就達到教學目的。關于重力的方向老師不要多講,更不要想給學生講清楚。否則,就越講越多,學生聽不懂,老師也講不清,教學就很失敗。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不可人為改變。
學生活動,根據重力方向的特點,列舉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應用事例。
(4)探究影響物體受到重力大小的因素
由G=mg式分析,物體受到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大的物體受到重力大,質量小的物體受到重力小。與物體所在的環境有關,舉例:同樣質量物體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大,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小。這一點學生是知道的;如果學生問為什么,就說地球的質量比月球的質量大得多。學生就能明白。在G=mg式中由g來反映。這樣講是為了培養學生聯系數學知識在物理在的應用,如果學生有了這樣的意識,對以后的物理學習幫助很大。同時也擴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
物體受到重力大小與物體形狀沒有關系,通過演示實驗證明。
2、重力實驗教學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學科,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很重要;能幫助學生學習;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科學的學習方法。
(1) 實驗準備
在實驗室學生實驗,按姓名兩人一組,每個人具體分工明確。實驗所 用物品、器具、實驗表格、書寫工具等事先充分準備。
(2) 實驗過程
調試天平,測量所給三種不同物體的質量,記入表格。
調試彈簧測力計,測量上述物體的重力,記入表格。
因為實驗物體質量比較小,老師要強調質量單位的換算。學生在計算上的錯誤,會影響學生的實驗情緒。
計算實驗數據,記入表格。對比實驗結果。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結果。對錯誤結果要讓學生找出原因。
(3) 實驗總結
表揚實驗認真細致,達到實驗目的學生。指出學生實驗出現錯誤的原因。強調物理實驗幫助理解物理知識的重要性。
學生物理實驗課比課堂教學難組織,學生活動容易混亂。學生沒有實驗的耐心和態度。不易取得預想的結果。實驗前分組明確,要有嚴格的紀律要求。要給學生講實驗的方法技巧。八年級學生很好動;也沒有實驗的方法和技巧。要充分了解掌握學生,保障實驗達到目的。
在物理科新《課程標準》中,大力倡導科學探究這種重要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物理知識與相關技能,體驗學習物理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自覺性,掌握一些初步的學習物理知識的技能技巧,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
教師的教學活動仍然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去認識和發現這些知識,而不應是讓學生來復制這些知識。對此,我們可以采用問題啟發式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或幫助學生去發現問題,這對于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是至關重要。當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就因勢利導,指導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自己完成對問題的解決。如此時間稍長,學生便會發現自己已有的學習能力,明白在學習中什么樣的問題最有價值,從而逐步地便能實現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這一素質培養目的。
二、指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學生參與式的學習活動,要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動腦,通過自主的探索活動,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在探究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克服怕出錯、怕麻煩等思想障礙,同時在比較困難的地方適當給予指導,使學生能夠比較順利地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在物理課教學過程中教育學論文,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時,應該指導他們查找相關的書籍資料,并同時要求他們作好科學探究的記錄,作為解決問題的信息資料。指導他們對各自所收集的資料信息進行分析,看能否運用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作為進行交流與討論的有力證據,在這里要注意發揮每個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積極性,力求每個學生都認真落實到位。這樣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機會均等的全面練習,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的課題應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達到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以及對物理科學的探究興趣的目的 。另外,學生對于科學探究的學習應該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
三、強調學生主動學習
中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這一活動就是基于學生的這一特點讓學生學會用動手的方法進行知識學習,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形成一定的思維方式,又能幫助學生端正學習的態度。它具有以下特點:強調動手實踐活動;強調學生主動學習;既強調對知識的學習,更重視對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學習態度的培養;提倡合作交流。對同一事物、同一現象不同的學生可以發現和提出許許多多的問題,作為自主性學習,就要在教師指導下,在這眾多的問題中挑選出學生普遍感興趣或小組感興趣、學生和學校條件能夠完成、具有一定研究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索研究。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也就是在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中,主要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作適當的指導,使他們能較為順利地完成科學探究活動,得出自己研究的結論,培養他們自己通過科學探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取得一定成效,他們就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來,對若干新知識問題進行實踐與交流,反復親歷動手實踐的學習過程,從而可以讓他們這樣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地掌握動手實踐的學習方法。
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中學生學習的持久性差,注意力很難長時間地集中,如果課堂上問題的情景能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就能為創新教育的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在中學物理的教學中,可以用實驗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實驗的設計要依據教學
摘要訓練邏輯思維,讓學生學得有深度。
五、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關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為中心來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種思想態度。包括以人為本的主體教育、道德意識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平等觀念教育等。培養學生勇于追求真理,樹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觀點。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內涵,作為老師應該改變教學觀、質量觀、人才觀和價值觀。教師不僅是教書,更主要的是育人,是幫助學生成長,創造完美人生的過程?,F代教育的本質是引導學生精神的發展,知識只是起載體作用。對于物理教學,我們可以從物理學發展史著手,從物理教材、物理知識本身著手,從物理學科特點著手 ,從我國利用物理知識,在工農業國防科技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著手 ,徹底改革過去陳舊的教法和手段教育學論文,把學生放進教學主體中去,采用“探究導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
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接受不完全在一個水平線上,他們對于學習的興趣也不一樣,因此教師就得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準備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另外,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能層層剖析,將難懂、煩瑣的物理題目一層一層剝析給學生,有利于各個層次的學生理解,提高教學效果.
2.教為主導,學為主體.
在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給出答案,要讓學生有思考的過程.作為教師,引導學生一步步分析、研究、思索很關鍵,這能體現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幫助他們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情境教學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1.重視高中生的心理特征.
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高中生的立場看,觀察他們的心理特點,從他們的本心出發,從而發現適用于他們的、能激發他們好奇心與興趣的授課方式.在這種良好的大環境下,學生容易制定學習目標,朝著真理前進.因此,教師要準備靈活多變、課堂活躍的教學方案.
2.將學生引入問題,發散其思維.
每節課的開始幾分鐘,不僅能決定這節課后面學生是否認真聽講,而且對他們個人也有很大作用.好的開始,能讓學生對物理產生興趣,好奇心會促使他們不斷進步.比較好的引入主題的方法是通過“提問”.例如,什么是電磁技術?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常見嗎?時代前進對它有什么影響嗎?教室里有沒有它的身影?教師在給出這些問題后,往往會帶動學生進行思考,學生對此產生了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而且教室的學習氣氛也活躍起來.如此一來,物理再也不是人們心中慣常的艱澀、乏味的形象,它變得立體、真實、好玩.“提問”好處多多,對學生益處甚大,它可以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對物理產生積極研究的心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式等.
3.構建聯系實際的情境.
在學習物理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現象,了解這些現象的原理,對我們的生活就有很大幫助,還能體現出課堂知識的延展性.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創造一個發表自己看法的平臺,待他們探究完畢,再將結果公之于眾,最大化滿足學生的渴求之心.
4.創立手動式情境,充分運用知識的深刻性.
高中物理知識從頭到尾大多是有聯系的,它們或盤根錯節,或相輔相成,或形義相通,教師就需要強調學生對生活中真實的物體或現象有一個概念,用這種方式來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物理.舉個例子,當教師講到“自然現象”時,一直講顯然不能滿足學生,此時就要在課堂上實施這個實驗,這樣學生才能真正信服,原來教師說得是真的.學生相信之后,肯定躍躍欲試,教師這個時候就要允許他們動手,引導他們完成這個實驗.這種教育方式,不但能讓學生學到新的內容,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盡信書不如無書,唯有給學生多一點動手的機會,他們才能真正領悟,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5.設立寬松式問題情境.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讓他們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灌輸自己動手的學習思想,這樣可以快速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寬松、無限制的情境,能讓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帶入自己在實際生活中遇見的各種現象.這樣有助于學生處理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很多技能.例如,在講“萬有引力”時,教師可以引用一些歷史典故,如“曹沖稱象”,只要讓學生深入思考這則典故,學生在轉化測量這方面也就印象深刻,因而學會這一知識點就水到渠成.學生以后如果再遇到這種類型的問題,就能輕松地解決.
在總復習的時候教師首先要按照知識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知識結構,不能夠將知識按照章節進行簡單的重復積累。然后是再對各個部分,按它們在整體結構中的地位,進行進一步的深化和提高。最后教師再在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上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整體結構??傊凑铡罢w——部分——整體”的程序安排復習。
1問題探究前期準備
1.1分析教材,確定問題探究的必要性
高三學生備考科目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多,但時間有限,故教師確定專題應有針對性,目的性,應以復習考點,提升能力為原則,絕不可浪費學生時間。
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運動問題是電場與磁場知識的綜合應用,電場是選修3系列的第一章,是高中階段電學內容的開始,磁場是選修3系列的第三章,磁場和電場都是電磁學的核心內容,磁場的內容,特別是對磁場性質的定量描述,是學習電磁學知識的關鍵。帶電粒子在電場、磁場中的運動問題是電場、磁場知識的應用問題,也是高考的熱點問題,在高考試題中出現的頻率高,分值大且題目新穎靈活,考查了學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以及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故特設此專題。
1.2目標定位,確定問題探究功效
對問題探究的要求、目的、層次、深度先應有定位,誰來探究,時間多少先要確定,這樣才能保證問題探究的功效。
如: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運動問題及電場力的問題,探究定位為第一輪復習課,在高考前夕由高三學生探究,時間為1課時,以一道開放性試題為載體,通過多邊互動和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引導下,達到靈活掌握電磁場相關知識、提高解決此類物理問題的能力。
1.3教法組合,追尋課堂效率
一堂復習課若教法單一,學生思維易疲勞,解答問題倦怠,課堂效率低下。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并進行有效組合,則學生思維活躍,問題解答熱情高漲,課堂效率成倍提升。在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運動問題探究這節課中本人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生展示與教師講授等。
2探究式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