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3: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學政治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首先,教師應當掌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中學生正處在從少年向青年成長的階段,思想非常活躍,還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且難以抵抗社會上的不良影響,因此,中學階段的政治教育對于青年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政治教師必須要明白“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這一道理。在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時,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學會仔細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角度入手,將法制與學生生活的事例適當的結合進行講解,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體驗生活,關注生活,在現實生活的實際案例中得到教育,受到啟發,提高學習的自覺性。還可以深化學生的記憶力、提高學生對法制理念的理解能力和提高學生認知、判斷、參與社會的能力。只有通過有效的方法,教師才可以通過法制教育的普及,幫助學生辨別行為是否合法,并幫助他們抵制不良行為的影響。從而成為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同時學生可以更好的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
三、重視課外教育,利用多媒體豐富教學案例
由于政治課程屬于理論類教學課程,且其涉及的專業名詞較多,再加上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法律知識的時間不多,使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較為困難,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法律的興趣不濃,效率低下。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利用多媒體將課內教育和課外教育結合起來,豐富課堂教學,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對學習政治這門學科的興趣。首先,政治教師應當采用引入現實中學生較為熟悉的案例進行法制教育的普及。通過案例的引入,可以采取讓學生討論、發表觀點或者總結的方法加強對法律知識的掌握,同時還能營造課堂輕松的氛圍,增強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從而確保法制教學的質量。其次,在組織學生外出活動時,教師也可以在其過程中傳授給學生相關的法律知識,使學生在活動時自覺遵紀守法,懂得用法律知識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最后,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在課外時間多閱讀有關法律方面的書籍,了解更多的法律條款,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法律知識,培養自己法律意識,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很多教師的教學經驗表明:多媒體是實現案例教學非常有效的手段。多媒體包括的種類很多,諸如報刊、雜志、電子設備、網絡等。由于網絡信息的涵蓋范圍較廣,傳播速度較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法律案例供學生學習,使學生在動靜結合、圖文并茂中進行法律知識的學習。通過多媒體手段引入這些案例可以及時、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生對于社會和法制的理解。
四、在創設課堂情境中滲透相關的法律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為學生創設輕松、優美的教學環境,只有良好的教學氛圍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和提高學生的效率。教師可以通過視頻進行案例演示,設立法律相關的情境,使得學生的身心都融入到法制的環境中,從而確保教學效率的提高。其次,教師還可以通過模擬法庭、法律知識競賽、學生之間的角色扮演等活動的方式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法律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理解法律中的各種條款,從而實現法律理論知識和實踐的結合。一方面普及學生的法律意識,另一方面加強了學生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學校也可以提供一些法律相關的書籍供學生借閱,一方面拓展學生的法律視野,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法制認知水平。最后,教師可以開設針對中學生道德、安全等方面的法制教育專題,使學生融入到實際教學中來,讓法律知識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心中,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促使學生不斷地提高自主探究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使教學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政治理論也在不斷改革與創新,作為思想政治教師,要緊跟時展的步伐,不能滿足現有的政治知識,必須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讓自己的知識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二)積極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作為
新時代的政治教師除了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以外,還要注重實踐鍛煉,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積極投身于教學研究中,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做到有針對性、有目的性,不斷探究和掌握政治教學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有效落實新課程改革精神。
(三)注重身教,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作為
政治教師必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學生的楷模,能夠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身體力行來感染學生、帶動學生,因此,作為政治教師必須要注重自己的行為規范,樹立良好的品行,以此來帶動學生修心立品。
二、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政治教學中,課堂是最主要的教學陣地,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關鍵,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讀、議、講”的教學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所謂“讀”就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通過結合實際情況,抓住重點,把握難點,列出提綱,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知識;“議”指的是探究性學習,指學生之間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理論探究討論,掌握知識,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確定好主題,明確相關的議題,通過及時引導來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講”指的是教師對于一些重要問題的點撥,是發揮好引導作用和指導作用,對于那些重點的知識要給予適當的開導,及時對學生進行糾偏、解疑。這些方式都是政治課堂的有效教學手段,是提高政治課堂效果的重要渠道,教師必須精確把握,做到適當而科學地運用。
三、積極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真正參與教學
新的課程改革倡導要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讓學生在參與中感知,在實踐中鍛煉,在活動中豐富學生的情感,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的價值取向,逐漸形成更好的道德品質。例如,在教學“文明交往”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打電話找老師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進行有關的表演活動,去真正感受運用禮貌性用語的效果。另外,教師也可以根據政治教學內容的需要,來創設適合學生學習的多種方式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去領悟道理,加深理解,提高道德認知,激發參與課題教學的積極性,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四、精心創設導入,積極引導課堂教學
我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一本好書如果有了一個精彩的序言,就會吸引讀者更深入地讀下去,甚至愛不釋手;一部好的電影,如果有一個扣人心弦的序幕,就會激發我們觀看下去的欲望,同樣如此,一堂好的政治課程,如果有了一個精彩的開場,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參與其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要想提高政治課堂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必須要在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眼球,讓學生有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為此,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手段,比方說用音樂、故事等來導入新課,讓學生的思想情感迅速被轉移過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學人與人之間禮節的政治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之初播放《我是女生》的歌曲,首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導入教學主題——男生女生的正常交往,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十分明顯的。
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啟發學生的創新藝術和價值理念,更加注重對于學生的內在文化素養的培養。英語教學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標具有一致性,都是為了學生更好的適應文化學習的環境,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作用于學生的內在行為,通過興趣的培養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來提升對知識的掌握能力。
2.思想政治教學方法能夠提升英語教學的課堂效率
英語教學方法上需要動用多種教學資源,充分的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實踐啟發學生進行思維拓展和能力提升,將教學活動賦予樂趣性,實現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基于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科學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自身的能力,從而有計劃有步驟的制定學習的任務,實現對英語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各種感官上和實踐上都能實現英語學習的高效性。
3.思想政治教學理念同英語教學就有統一性
英語學習對于學生能力的拓展具有積極的效果,隨著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一批具有語言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成為就業市場上最為迫切的需要,但是市場經濟下的青年人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誘惑和壓力,在面對選擇的時候很難做出正確的決定,因此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英語教學活動當中去,幫助青年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明確學習英語的價值,從而將英語學習的成果運用到正確的實踐當中去,為社會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非常的廣泛,在教學理念上突出對學生的關注,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實現學科教學的相互促進和融合,通過英語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融合實現對學生理論學習和情感熏陶的作用,促進課堂教學工作的不斷發展。
1.注重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實現德育教學
無論是英語教學活動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課堂教學活動都是要圍繞學生這一教學實踐的主體,所以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一方面為學生帶來豐富的理論知識,注重學生在實際應用中的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注重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明確學生學習的目標和意義,提升愛國主義的情懷,正確的看待文化之間的關系,運用發散性的思維模式,實現自身素質的培養。
2.創設思想教育教學情境,豐富英語教學內容
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能夠實現有效的滲透,在教學情境的設定當中為學生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語言學習和思維模式的培養的和總要性,幫助學生實現專業能力和價值觀念的雙重培養,豐富教學活動的情感,提升學生的學習的感悟和學習的積極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和英語教學同步進行,實現學生內在和外在能力的綜合性培養,提升學生學習的能力,以此來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
一、人文精神的時代特征
1. 人文精神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只用專業知識教育出來的學生只會是有用的機器,只有使學生理解并愛上學習,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和諧發展的人。這是愛因斯坦提出的理論,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這個理論的正確性也得到了證實。社會的物質財富不斷增加,人們的精神發展也面臨更高的要求。加強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被素質教育帶到了中學的教育之中,因為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
2. 功利思想是人文精神的阻礙
社會財富的空前豐富使得科學和經濟的地位在社會中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崇尚科學發展和經濟發展,不斷追求物質財富的累積和經濟地位的提高,因此忽略了自身心靈的凈化和情操的陶冶。此外,分數是許多家長和老師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他們都認為只有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才有出息。這種功利思想的發展使人文科學受到忽視,嚴重阻礙了人文精神的培育。
二、當前人文精神培育的缺失
人文精神對于中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具體體現在政治信仰、法律道德規范、價值觀和文化藝術修養四個方面,只有具備堅定的政治信仰,具備基本的道德修養,擁有正確的價值觀,擁有高雅的文化藝術修養,學生才能有更高層次的追求與發展。但是,當前的初中政治教學卻沒有重視人文精神培育,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初中政治教學對學生的自我需要缺少重視。人的自身需要能夠為其行動提供最大的動力,因此,人的需要應當得到合理適當的滿足,而不是一味的忽視打壓。在中學生的眼中,國家民族的重要性是存在的,但是個人主義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他們能夠接受正面的做法,但是如果在教學中一味地灌輸正面觀點,往往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讓學生在理論與現實、理想與現實的夾擊之中迷失自己。
其次,初中政治教學注重共性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征。這種模式化的共性教育沒有尊重學生的完整人格,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是落后的教育方法。我們應當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體特征,因材施教,重視學生的個性培養,發掘學生的個性特點,把學生培養成富有個性的現代化人才。
再次,初中政治教育忽視了學生的體驗式感受。長期以來,我國的政治教育都以思想的強力灌輸為主,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體驗式感受。這樣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拉大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代溝甚至造成對立,沒有達到政治教學的目的,完全不能發揮政治教學的德育作用。
三、培育學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1. 加強趣味教學
中學生處于青少年階段,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政治原本就是比較枯燥的學科,更不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保持一定的熱情,付出更多的情感,才能感染學生,將學生帶到學習氛圍中,積極思考。教師應當加強趣味教學,利用社會調查、辯論會、演講比賽、漫畫比賽等活動豐富教學形式,利用多媒體等科學技術豐富教學手段,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這樣,既可以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發揮情感的導向作用,又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之中,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
2. 內容與活動相輔相成
初中的政治教材內容較為簡單,這為教師的課堂教學留了較大的空間,因此,作為一名初中政治教師,我們應當盡力活躍課堂氛圍,讓課堂“活起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概念性知識傳遞的適量性,不能過分注重知識的灌輸,而是應當將重點轉移到探究活動之中來,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中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挖掘學生的創造意識。這樣,不僅能夠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還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人文教育。當然,我們在注重探究式活動的同時,也不能忽略重要的內容。因此,教師在開展活動時必須緊緊圍繞著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避免淪為形式主義的教學方式。
3. 理論聯系實際
一、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創設爭論的條件
近幾年來,小學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情況有所改善,但是,語文教學中的“三個為主”原則(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還得不到充分貫徹,課堂上訓練的全過程是由教師控制的,教學過程大多是學生的被動參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這導致了學生表達愿望不強烈,甚至不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他們才會盡情地“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這就需要在課堂上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師生雙方以對話、包容、平等的關系相處,積極主動配合,學生才感到心情舒暢,求知欲旺盛,思維也就活躍起來了,學生個體才能敢想、敢問、敢說,學生群體才有“躍躍欲試”的熱烈氣氛,為爭論奠定基礎。在操作上教師要力求做到:(1)態度親切。學生往往把教師的親切當作一種獎賞和鼓勵,從中感到溫暖和甜蜜,這就縮短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學生在認知滿足的同時獲得情感的滿足。(2)師生平等。充分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創造的才能,尊重學生,師生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就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不僅教師可以問學生,學生也可以問教師。教師以平等的心態對待每一個學生,尤其要善待學習困難的學生。要愛護而不排斥,幫助而不指責難,說服而不壓服,啟發而不包辦。(3)民主評價學生。教師組織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教師在此過程中給予適當點撥、啟迪,并以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溫和的表情、寬容的態度來調控評價過程,使學生從中受到鼓舞。(4)敢于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增強學生主動參與的自信心,給學生以成功的體驗,促使他們以愉快、高漲的情緒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二、鼓勵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敢于爭論的精神。
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爭論”的起點,有了“疑”而又能獨立思考,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才有了“敢于爭論”的思想基礎。教師對學生的置疑要提倡,鼓勵,使學生逐步提出跟教師不同的想法,教師在為《麻雀》一課作小結時說:“讀了這篇課文,從老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記敘中,我們感到母愛的偉大。”話音剛落,一位男生舉手說:“老師,我不同意說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老麻雀是母的還是公的。”老師聽后笑著說:“你讀得很認真,看來老師概括不太準確,那么怎樣說才確切呢?”學生的思維又一次激活了,經過爭論,總結出:這篇課文表現了一種親子之情。這樣保護學生的獨特見解,也激勵了學生敢于“爭論”的精神。又如在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學生提出:“小女孩凍死在街頭,為什么說她臉上掛著微笑?”像這樣的疑問應該說都頗有分量,表明學生動了腦筋,創造力有了發展。
三、講究提問藝術,激發學生思維。
在中學政治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結合中學政治學科知識的理解,尋找一些生動、鮮活的材料,制作成教學資源,才能豐富政治學科的教學材料,才能促進學生知識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如:從備課到設計制作教學課件等都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備課,可以把教學目標在網上,引導學生進行網上討論。另外,可以聯系社會生活問題和知識點,為學生提供發表評論的公開論壇等等。同時,教師要聯系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堅持課堂互動,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生動、逼真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自覺地進入到學習狀態中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把新知識、內容引入到課堂中,對教學情境的設計具有很大的展示作用。由此,在操作和實踐中,教師運用這種創新型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實踐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學生還可以根據實際生活設計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從而促進了教師進行創造性教學,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
1.2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在現代教育的要求下,為了實現對信息的準確利用,教師要重視學生對信息的甄別能力,積極地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實踐的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在政治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夠對自己掌握的信息進行多種方式的交流和傳遞,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大容量的存儲,利用圖像化交互界面技術,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建造一個聯合性的自主學習氛圍。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信息技術能夠突出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行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通過網絡的交互作用,實現學生和他人合作、協商學習的目的,培養學生獲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從而能夠有效地利用信息來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問題,獲得知識和能力。
1.3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目前,很多學生缺乏對學習政治課的興趣,認為政治課只是一門死記硬背的課程。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通過多媒體不斷地向學生提供文字、圖像、動畫等等信號,利用網絡對學生進行政治課的學習和研究,形象地再現了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不但能夠增加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注意力,還能克服學生感官上的局限性,從而在新思想和新觀念的影響下,使學生提高了對政治課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獲取、分析和運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效率。
2、信息技術與中學政治教學有效整合的途徑
2.1構建探索研究型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首先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通過上網查閱資料,根據知識內容進行自主地學習,增強自己學習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其次,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選擇恰當的學習步驟,從而自主地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再次,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使學生參與到教師課件的制作過程中來,并且按照不同的路線,因材施教,把精心設計和加工的多媒體課程信息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學到課程知識,培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及創造探索研究科學的精神。
2.2構建情境創設型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情境創設型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如何恰當地創設問題情境。它是在實際生活的環境中設置或者模擬問題,從而進一步引出學習的內容。因此,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使學生在形象生動的學習環境中,能夠具有直觀的感官認識,強調學生學習內容的教育功能、實用性和生活的聯系性,不但要發揮學習方式上的作用,還要協助學生轉變學習觀念。首先,在選取、設計情境的時候,要注意和教學內容相符合。其次,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設計情境的時候要生動形象。再次,為了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設計的情境要具有創新性。最后,為了提高不同學生的知識水平,設計情境的時候還要具有層次性。由此可見,通過網絡協同學生開展學習,能夠改進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式,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2.3構建模擬演示型教學模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教學中,信息媒體具有以下幾點優勢:首先,能夠為學生構建一個豐富多彩的視聽環境。其次,利用信息媒體的動態性,使原來靜態的知識變成生動活潑的動態知識。一是為了促使學生積極地去思考,可利用信息媒體活躍教學氛圍,模擬演示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利用信息技術模擬演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加強教學效果。三是利用信息媒體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優勢,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且利用信息媒體信息內容再現的優勢鞏固學生的記憶。四是利用信息媒體為學生提供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參與到整個教學的過程中來。此外,現代多媒體設備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能夠提供真實生動的情境,從而誘發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上說:“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的不利影響還沒有消除,如果說今年是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復雜的一年,整個宏觀層面就業形勢就很嚴峻。那么,明年的畢業生人數630萬人,再加上往屆沒有實現就業的,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之大可想而知。”觸目驚心的數字,使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也成為高校辦學、治學的突出問題。如何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尤其是加強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顯得十分重要和緊迫。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一)社會、學校的原因。
1.高校擴招,導致畢業生總量壓力增加。高校畢業生從2006年的4l3萬人增至2009年61l萬人,到2010年的630萬人。畢業人數的急劇增加,使就業競爭日趨激烈。
2.國際金融危機正加速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從發達國家向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蔓延,對我國就業影響更加明顯。2010年高校630萬畢業生,加上歷年未就業人員,超過700萬的畢業生需要解決就業問題。可以說,在全球金融危機下找工作,是社會對“80后”這代人的又一次考驗。
(二)大學生的主觀原因
1.擇業觀念存在偏差。大學生的擇業觀和成才觀滯后于就業體制改革,擇業期望值過高,畢業生大多選擇在東部沿海等中心城市就業.對急需人才的基層、西部欠發達地區和偏遠山區卻少人問津;向往機關、事業單位,很少人考慮民營企業,更少人考慮自主創業。2008年的《中國人才發展報告No.5》顯示,大學生創業比例不到畢業生總數的1%。
2.就業能力差。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學習成績優良,而實踐能力、團隊精神、心理素質等十分欠缺,擇業時很難讓用人單位滿意。
3.就業心理脆弱。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畢業生持有不同的就業心態,很多畢業生存在自我認識過高、理想脫離實際、心理封閉、害怕困難等問題,對困難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弱;協作意識和團隊意識差;自卑感強,缺乏自信,與人交流、溝通存在障礙,等等。
4.精神追求欠缺。現在的畢業生是“80后”,且獨生子女較多,從小物質生活豐富,但精神上較脆弱,人生觀、價值觀、擇業觀很不完善,精神信仰匱乏,缺乏艱苦奮斗的心理準備,往往一遇到困難就畏縮退卻。
5.缺乏職業道德,誠信意識薄弱。一些畢業生對職業的選擇具有強烈的功利性目的,對個人的發展考慮過多,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和社會、奉獻與索取的關系,缺乏誠信意識,違約離職、頻繁跳槽現象普遍,影響了用人單位的接收計劃。
大學生就業難的形勢,給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讓大學生充分、全面、安心、滿意地就業。成為當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有效途徑。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應根據新形勢發展進行轉移,就業指導必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地位,把就業教育融于平時的思想教育中,作為大學生教育全過程的系統工程來進行。
二、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發展,根據學生的就業實際、切身利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的最好時機,而且是根本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有效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以涉及學生利益的就業指導作為新的工作重點,是思想教育突出人性化的具體體現,是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工程。我們要緊緊把握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新動態、新特點、新需求,將思想政治教育做深、做細、做實,才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作用。
目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存以下在問題。
(一)對就業指導內涵認識不足。
就業指導部門承擔著提高大學生就業率的壓力,就業指導工作強調服務功能,重視就業指導的實用性,主要將力量集中于搜集就業信息、為學生咨詢就業政策、組織學生參加用人單位的供需見面會或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等工作,卻忽視了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對學生進行正確人生觀、擇業觀、就業觀、職業生涯的規劃教育、價值取向的引導、職業判斷和選擇能力的培養及職業道德教育等方面著力較少,造成大學生求職障礙的思想問題和職業價值觀問題沒有解決。
(二)就業指導工作定位不準。
就業指導往往定位于“就業”指導,對即將畢業的學生才進行就業教育,未畢業的學生“事不關己”,出現就業教育工作“前松后緊”的局面,影響就業指導工作的效果。
(三)就業指導人員相對不足、渠道單一。
就業指導工作只靠職能部門、部分學生工作人員及個別教師參與,不能引起各層面的人對就業問題的高度關注,由于人手不足,難免出現在就業指導工作中就業信息多,就業觀念教育少;講普遍性問題多,解決思想疑惑少;介紹方針政策多,敬業精神培育少;學生盲目就業的多,深思熟慮的少等現象。
毫無疑問,大學生在就業環境中所暴露出來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問題,與當前高校忽視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的思想教育息息相關。
三、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強就業形勢政策教育。
加強畢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加強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教育,積極宣傳國家和各地區的就業政策,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和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了解當前就業形勢,充分做好面對現實、面對困難的思想準備,要繼續利用講座、論壇、網絡、新聞宣傳媒體等多種方式,堅持正面教育,宣傳畢業生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的先進典型.動員更多的畢業生到基層和農村去,在校園中形成到基層就業光榮的輿論導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積極做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農村教師特崗計劃”等工作。新出臺的征兵政策的征兵對象主體傾斜于大學生,鼓勵更多的畢業生為國防建設作貢獻。廣東省為吸引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自2009年起,每年招募1600名高校畢業生參加“三支一扶”服務,制定了《廣東省選聘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職工作實施意見》;為鼓勵畢業生走創業之路,2009年至2011年,重點扶持400個高校畢業生創業項目,為2000名有創業意向的高校畢業生提供系統的創業輔導,組織6萬名高校畢業生參加創業培訓。一系列大學生就業政策積極引導和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自主創業,走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成長道路。
(二)加強大學生就業理念教育。
我認為,要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不能只抓就業環節,而必須從學生入學教育開始,把大學生就業教育的內容滲透到新生軍政教育、形勢教育課和專業課教學中,滲透到學生活動和校園文化生活中,滲透到社會實踐和實習中,引導學生從確立職業發展目標起步,注重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培養,使學生認識到綜合素質在今后就業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增強其危機感和緊迫感,使學生能對照自己,培養和發展與其職業目標相適應的素質。在新的就業環境和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合在就業指導中全程為學生服務,要將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就業作為思想教育新的著力點。改變思想教育脫離學生實際的弊端,發揮思想教育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教育工作貼近學生實際,針對學生所關注的就業問題,注重對學生開展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成功觀教育,突出吃苦耐勞精神、社會責任感、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團隊精神的培養,確立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相互尊重的職業道德觀,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勢利導。教育和激勵學生自強不息,樹立追求先進科學知識、做合格人才的成才觀,鼓勵他們要憑借自身的優良素質參與公平競爭.從容選擇自己的用武之地,成為國家有用之才。教育畢業生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正確評價自己,把自己的理想與國家、社會的需求結合起來,不要把收入高低作為評價職業好壞的唯一標準。職業是無貴賤的,正所謂“行行出狀元”,一個人無論職務高低,能力大小,學歷深淺,工作性質如何,只要努力工作,就會在對社會的貢獻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就能從就業“寒冬”中突圍而出
二、提高中職學生綜合素質的方法途徑
(一)提高素質,培養人格,樹立人生精神支柱信仰能夠使人勇敢無畏,能夠使人激情無限,能夠使人胸襟寬廣。人只有樹立信仰,才能牢記自身職責,思想上不動搖,行動上不出錯,為了目標理想而奮斗。對中職學生而言,首先應該幫助其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目標,并具體到學習、生活中的各個細節。要使其能夠將學習作為一種動力,作為一種內在需求,作為一種人生追求,作為一種生活習慣,逐漸形成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培養其良好的人格品質,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二、探究問題預設,指引學生進行知識探究以及互相學習探討
情景問題探究與3T課堂模式的結合,使情景問題與教師指引與學生互相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探究相結合。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在課程備課過程中要預先設定好相關的探討問題,讓學習方法還不成熟的學生在知識點探究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有效指引,進而一步步完成課程任務。問題的設立要注意與知識點進度相結合,平均分布在每一個任務中。例如教師在借助課程情景引入課程知識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探討課程知識時,都要能夠有與知識點相符的問題作為課程的指向標,穩定課程教學方向。以收入與分配教學為例,教師在知識點引入時,可以設立父母收入來源,父母收入獲得形式,你認為我國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等問題,將知識點逐步引入課堂。而在學生探討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相關概念設定收入分配是什么,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我國收入分配制度的優點,財政稅收與收入分配的關系等問題,逐步引導學生將章節知識的基礎打牢固。
三、為課程探討埋下爭議點,促進學生互相學習效果的發揮
通過情景問題的探討與T1方面的知識探究,政治知識基本進入課堂并被學生簡單地吸收,而在T2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在主題情景下,進行小組自我學習以及小組間的互相學習。此時如果教師過分干預,學生探討學習的主動性將會被弱化,而如果不進行有效的指導,探討學習的方向又不能被準確把握。因此,教師在課程設立的過程中,要在這一環節設立相關的爭議點,例如辨析題或者是開放題的設立,一方面規定學生自主學習的任務,督促學生學習,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把握課程知識的進度與方向,從而發揮好教學模式提升政治教學的效果。以第一節中的貨幣、價格與消費知識教學為例,在經過情景教學后,教師可以提出貨幣與黃金哪個更適合作為現代生活中的通貨,如何判斷正確的產品價格,是否應當提倡奢侈消費等問題,讓學生在自主探討與相互學習階段能夠借助課程主題與預設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知識點學習與應用,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
實驗過程
一、分析情況,確定目標階段
第一步,根據教學大綱,分析教材,制定總目標。
我們課題組根據把學生培養成“四有”公民這個中學階段的教育總目標,根據總課題組提出的讓學生“學 會學習、學會做人”的初中階段教育目標,認真學習教學大綱,研究分析了教材的內容,考慮到學科的特點制 定了總目標。我們認為思想政治課不但要教給學生一定的知識,而且要通過知識傳授,激發學生的情感,并貫 徹落實到行為上。因此,我們從認識、情感、行為三方面制定了總目標。
認識方面:學生能理解“法律”一詞的含義,知道我國現行的主要法律及其作用、法律規范對青少年成長 的密切關系;知道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和經濟政治生活都離不開法律;了解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保護國家、集體利益和個人的合法權益。
情感方面:學生在遵守國家的法律,懲治違法犯罪方面能表現出愛憎分明的情感。
行為方面:學生能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正確行使公民的權利,自覺履行公民的義務,勇于維護憲法和法 律的尊嚴。
第二步,分析情況,進行學生分層。
對學生進行分層,不能僅僅根據分數而定,因為理論知識的掌握,并不代表他的思想和行為,因此我們根 據這屆學生進入中學后的表現,聽取任課老師和班主任老師的意見,根據學生的法制觀念、意識以及在遵守法 律、法規方面的表現,確定了由低到高的四個分層類型。
第一層:不知法、不懂法,并有違法甚至輕徽犯罪行為,沾染了社會上一些不良習氣。
第二層:有一定法律常識,但是非不分,看到同學違法犯罪行為不檢舉、不揭發,甚至包庇、間接違法。
第三層:有一定法律常識,能分清是非,自己基本守法,但對違法犯罪現象不聞不問,明折保身。
第四層:有較強法制觀念,不但個人自覺守法,而且對于犯罪現象,敢于揭發甚至斗爭
第三步,根據每一層學生情況,確定每一層所要達到的分層目標。
第一層目標:初步了解書本上講授的一些基本法律常識,能分清是非,基本上知法守法。
第二層目標:了解我國的基本法律知識,尤其是和青少年密切相關的有關法制內容,是非分明,并能與違 法犯罪現象劃清界限。
第三層目標:能知法懂法守法,在遵守國家法律,懲治違法犯罪方面能愛憎分明,勇于維護憲法和法律的 尊嚴養成遵守憲法和法律的良好習慣,能運用法律武器進行自我保護。
第四層目標:有較強法制觀念,對法律知識有濃厚的興趣,不但自己學法守法,而且還能積極宣傳法律, 教育他人知法懂法守法,并能運用自己掌握的一些法律知識幫助他人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第四步,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分層目標
將課題總目標、分層目標印發給學生,教師詳細解釋,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分層 目標,同時對學生強調:所選的目標要適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應該是經自己努力能夠 達到的目標。另外學生在選擇目標時,可以適度修改,甚至可以自訂目標。
第五步,學生選定目標、教師調整,最后學生明確目標。
學生選定目標后,有的過高或過低。教師要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學生情況,幫助學生調整目標。經過師生共 同調整目標后,要求每一位同學都能明確自己的目標,并為之而努力,同時教師也明確了學生的層次類型。
二、根據目標,進行分層教學、教育階段:
1.課堂內分層教學
備課 教師在制定一節課的教學目的和任務時,必須考慮對各類學生的不同要求,要把一節課中的各個環 節上,高中低三個層次學生的學習任務和實現這些任務的形式寫在教案上。
講授 在課堂教學的講授方法上,我們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采用搭臺階的方法教師搭一層,學生登一層 ,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打開思路,在知識不斷深化的同時覺得自己聽懂了、學會了,激發學生繼續登臺階的愿 望,最后達到課堂教學目的。教師不要求每個同學都達到最高臺階,不同層次同學達到相應的臺階就算基本達 到要求,并繼續鼓勵學生向高層次臺階邁進。(參見頁底所示的在講授權利義務時所搭四層臺階的示意圖。) ────────────────────── │權利概念││具體權利││掌握權利的含義││權利義務相同點│ ──────────────────────
─────
│ 權利義務 │ 列出 舉例 對照例子講述 分析得出 │ │
│ 相互關系 │
───── ────────────────────── │義務概念││具體義務││掌握義務的含義││權利義務不同點│ ──────────────────────
第一層要求 第二層要求 第三層要求 第四層要求
提問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存在的問題,精心設計一些帶有啟發性和復習 性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做到有的放矢。
討論 課堂討論采取三種形式:
同質組討論:把同一層次分在一組內,不同層次的組討論不同程度的問題,討論有針對性,效果理想。
異質組討論:混合編組,討論同一問題,有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的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同質組討論,異質組交流:將同一層次的同學分在同桌,一起討論屬于本層次范圍內的問題,然而請不同 層次的小組互相交流各自討論的結果。
作業 作業分層有兩種形式:
(1)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數量,不同內容,不同難易程度的作業,對層次低的學生布置較少,較容易 的作業。而層次較高的學生布置較難、較多的作業。
(2)全班同學作業相同,但降低對低層次學生的作業要求,提高對高層次學生的要求,并對不同層次的學生 給予不同程度的幫助。
2.課堂外分層教育
課堂外的教育應做到“二結合,一落實”,即:結合分層目標,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落實重點,做到重 點學生重點幫教,每位政治課任課教師在所教班級重點落實一、二幫教對象(第一層學生)。一方面幫助他補 缺補差,另一方面經常向班主任了解情況,找學生談心,了解目標達到情況,鼓勵和幫助他實現目標。
對于層次較高的同學特別注重培養他們在課外學法的興趣,諸如搞了法律知識專題剪報小組,組織法律知 識競賽,從而激發了高層次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在語文組配合下,參加了區政治小論文的評比活動,并獲 得了此項比賽中的一半獎項。
三、形成性評價階段
根據學生知識考核成績,根據學生目標達到的程度,進行師生共同評價。學期結束后,先進行知識考核, 命題兼顧各個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基礎知識的題占60%,靈活運用基礎知識的題占30%,有一定難度的 必做題占10%,同時增加10%可以讓高層次同學發揮的選做題,使試卷能反映各層次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培養 程度。教師要求第一層同學只要達到50分,第二層同學達到65分,第三層同學達到80分,第四層達到90分,學 生只要達到這些要求就算合格。然后,讓每個同學根據一學期的各方面表現,如出勤、早自習、課堂紀律、作 業情況,特別是行為習慣和校內外各方面表現,加上知識考核目標達到的情況,自己考核目標達到的程度,并 報出成績,教師根據所了解的該生情況進得調整,并向學生說明調整的理由,最后在學生認同后,得出考核成 績。不論哪一層次的學生只要達到自己訂出的目標,就能得到好的成績和評價。
實驗結論
法制教育分層遞進教學法在我校實驗了近兩年,我們初步歸納了以下五點結論。
1.在初中思想政治課法制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分層遞進教學,使學生在教學過程的各項活動中緊緊圍 繞自己選擇的分層目標進行有效有目的的努力。實驗結果表明,通過教學,學生對法律知識掌握程度明顯高于 非實驗年級,提高了政治課的教學質量。
2.思想政治課實施分層遞進教學,學生不僅知識掌握達到目標要求,而且在情感和行為上也達到了目標要 求,進而提高了思想覺悟。分層遞進教學,克服了以往造成的思想教育目標高不可攀、學生由于達不到要求而 自暴自棄的弊病。現在學生可以通過一層層攀登,慢慢達到目標,學生思想覺悟提高的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