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2: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書法藝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緊密聯系課文內容,精選典故
史書上的歷史人物一般人生經歷豐富多彩,留于后人研究的資料眾多,不可能將無關緊要的材料都于課堂上胡亂羅列一遍,不然只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教學效果。宋蘇軾于詩、文、書、畫各方面皆有極高造詣,不可能在課堂上都一一道來,應當有針對性地精選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典故以對其進行分析講解。按課標的要求,教學目標除了讓學生了解歷史人物的特性外,還要知道書法家的一些代表作品。比如精選《新唐書》的史料來解讀歐陽詢:貌寢侻,敏悟絕人。……詢初仿王義之書,后險勁過之,因自名其體。尺牘所傳,人以為法。高麗嘗遣使求之,帝嘆曰:“彼觀其書,固謂形貌魁梧邪?”嘗行見索靖所書碑,觀之,去數步復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去。其所嗜婁此。從史料可讓學生得知:歐陽詢容貌一般,學書于王羲之而名揚海內外,又極為迷戀書法等。由唐太宗“觀其書,固謂其形貌魁梧邪”語,引導學生觀賞歐陽詢書法作品究竟如何挺拔俊逸,讓學生觀賞課本歐陽詢影印書法作品《九成宮溫泉銘》,欣賞過程中給學生講解該作何以被譽為天下第一楷書。《九成宮溫泉銘》有三絕:一是其文歌頌之人乃天下第一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二是該文是千古諍臣魏征所撰寫;三是歐陽詢所書。如此講述,讓學生對歐陽詢其人其作都有了形象具體的認識,從而避免了死記硬背知識點的弊端。同樣方法也適用于介紹顏真卿及其行書作品《祭侄文稿》(課文有影印圖像),還可結合作品創作背景對安史之亂的知識點作簡要復習。講解行書就不得不提王羲之傳世之作《蘭亭序》。先引導學生欣賞課文中影印《蘭亭序》的藝術特點,提醒他們賞習之余留心文中作品旁注明的“摹本”二字,從而提出問題:王羲之書法作品《蘭亭序》的真跡為什么沒有流傳下來,究竟真跡經歷了什么樣的遭遇?再選用史料向學生加以說明。王羲之《蘭亭序》,僧智永(王羲之四世孫)弟子辯才嘗于寢房伏梁上鑿為暗檻,以貯《蘭亭》,保惜貴重,于師在日。貞觀中,太宗以聽政之暇銳志習書,臨羲之真草,書貼購募備盡,唯未得《蘭亭》,尋討此書,知在辨才之所……此僧耆年又無所用,若得一智略之士設謀取之必獲……始蘇翼便馳驛南發至都奉御,太宗大悅……帝命供奉拓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課本中的摹本作者)、諸葛真等四人各拓數本以賜皇太子諸王近臣。貞觀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華宮含風殿,臨崩謂高宗:“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誡孝也,豈能違吾心!即汝意何如?”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聽受制命,太宗曰:“吾所欲得《蘭亭》可與我將去,隨仙駕入玄官矣。”今趙模等所拓者,一本尚值錢數萬也。由以上材料可知《蘭亭序》真跡的神奇經歷。唐太宗從僧辨才手中誑得真跡,將其作為陪葬品帶入昭陵中去了,傳于后世的不過是唐代名家鉤摹之作。引用這樣富于傳奇色彩的典故給學生講解《蘭亭序》收藏史,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蘭亭序》的藝術價值,并且能從側面反映出王羲之對唐代書風的影響。與此同時,應當提醒學生思考:統治者的書法喜好是否會影響學界書風。王羲之其子王獻之也是書法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世稱“二王”,《晉書》對二人的用筆及逸事多有描繪。可用影像展示對比王羲之《蘭亭序》和王獻之《中秋帖》、《鴨頭丸帖》各自的書法藝術特點。學生可在視覺沖擊下汲取歷史知識,了解“二王”。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是“二王”的忠實推崇者,《宋書》載其:“特妙于翰墨,沈著飛揚,得王獻之筆意……自名一家,尤工臨移,至亂真不可辨,精于鑒裁,遇古器物則極力求取,必得乃已。”再舉事例向學生說明米芾是如何“遇古器物則極力求取,必得乃已”,讓學生明白其人的可愛性格。米元章(米芾字元章)在真州,嘗謁蔡攸于舟中,攸出右軍《王略帖》示之,元章驚嘆,以他畫相易,攸有難色。元章曰:“若不見從,某即投此江死矣!”因大呼據船舷欲墮,攸遂與之。以《蜀素帖》不朽于后世的大書畫家竟無賴至此,難怪時人稱其為“米癲”。應用這樣的典故進行講解,學生對米芾鮮明的人物性格便會有很深的體會。選用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關的史料講解歷史人物形象,能在緊扣課本知識點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歷史人物的各方面情況。
二、書法藝術在平面設計中的實踐運用
(一)對傳統書法的直接運用。通常來講,傳統書法是經過多年的發展并最終得以保留的一種藝術形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可識別性。當設計者選擇是否使用傳統書法時,往往基于對其特性的認識與欣賞。此外,如果選擇使用傳統書法,設計者對其進行再創造的可能性相對較小,這是因為,傳統書法猶如程式化的識別符號已經為人們所接受、所習慣。一旦被加工或更改,極有可能喪失原本所具有的視覺意義。因此,傳統書法應當直接被設計者所應用于實踐。平面設計并非單純、簡單地對圖形、文字進行拼湊,而是根據一定的原則,有邏輯地對其進行設計,從而達到傳達信息與美感的愿望。而傳統書法恰恰是一種關注并追求視覺感受的表達形式,這就需要設計者在運用傳統書法之前,必須具有一定的欣賞水平,并對書法有較為專業的認識與準確的把握。一方面,設計者需要對書法藝術的書體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例如,經過刀刻形成的甲骨文,筆劃稚拙神秘;在竹木條上所寫的簡牘,筆劃蠶頭燕尾或移位走格;[3]再如,變化多端的草書,筆畫更顯連綿;方方正正的楷書,筆勢相對平穩;整齊統一的隸書,筆勢更加生動等等。另一方面,設計者還應當對書法藝術的形式風格有更深的把握。一般情況下,在對傳統書法進行設計時,應當著重考慮如下幾點:第一,考慮形式要素,即曲直性、疏密性、虛實性、陰陽性等等。第二,考慮風格要素,即筆法、墨法以及章法等等。第三,考慮藝術審美性,即神韻、意境、情性、品格等等。當然,除了上述因素之外,還需要結合設計主題進行設計。總而言之,傳統書法是人們通過發揮自己的想象,對漢字這一獨特元素進行的加工、創造與設計后的形象。如果在平面設計的過程中,能夠做到恰到好處,便可能在發揮書法自身優勢的同時,還能使作品更具生動性,更具文化氣息。
(二)對現代書法的創新性運用。所謂現代書法,就是在吸收并繼承傳統書法藝術精髓的基礎之上,立足于當代特征,融合繪畫、設計等多種處理手段,最終形成的一種新型表現藝術。亦書似畫、亦書亦畫,是現代書法最具魅力的主要特征。與傳統書法一樣,現代書法離不開文字、筆墨等要素的變化,這無疑給平面設計提供了強大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如前文所述,草書的變化多端、連綿靈動,楷書的方方正正、平穩直接,隸書的整齊統一,生動高雅,都能夠在傳達信息的同時,還展現了作者的內在情感,從而激發讀者的興趣。具體到平面設計領域,這些獨有的特征為設計者提供了更多的創作靈感。事實上,很多設計作品只是體現了其實用性的一面,而在藝術性方面缺乏一定的創新,顯得較為呆板。眾所周知,創新是平面設計的靈魂,缺乏創新的設計已經漸漸脫離社會需要。也就是說,我們要拋棄生搬硬套,在借鑒書法的過程中進行一定的創新,從而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作為設計者,要想有所創新就必須深入了解并發掘現代書法的文化內涵,并將其融入設計作品之中。具體來說,一方面,設計者應當在掌握各種書體的基礎上,懂得靈活變通;另一方面,設計者還應當充分考慮設計主題,并將現代書法巧妙地融入作品之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除此之外,還可以借助于計算機等設計手段對現代書法作出適當的處理,從而增強作品的設計感。
此外,在運用傳統書法的時候可以把藝術設計當成一種文化標志表達出來。古時候,很多書法家都有嗜酒喜好。“顛張狂素”就是一個不錯的典故,酒在這個故事中是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因此,對于酒的設計來說,借助傳統書法來進行設計也是很常見的方式。例如,“中國勁酒”的“勁”在設計的時候,顯得很剛硬、精神,“勁”寫得非常有張力,給人一種精神振發的感覺。將傳統書法藝術融合在數字媒體藝術當中,設計師在進行創作的時候一定要對傳統書法有一個很好的認識,不僅要達到外形美的目的,同時也要注重意識形態。比如,北京奧運會當中的“京”,它的設計特點是運用了中國的藝術“即”的特點,在進行設計的時候“京”突顯出了一個很獨特的形象,按照設計師的想法來看,它屬于篆書字體。設計師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對篆字進行了調整,從而設計出一個有活力、靈氣的藝術字,不僅有中國傳統藝術的風格,而且寓意也是非常深刻的。這也可以看出設計師在運用傳統藝術的時候是有獨到見解的,同時也有其深入的理解與領悟。如果這樣的情況運用在中國社會當中,可能是象征性意義,不過對于全球來說,它能夠突顯出北京的地位,也可以說是中國的象征。不過,全部運用傳統書法并且不進行調整和修飾的話,是無法順應時代需求的,想要讓傳統藝術更有獨特性與時代性,一定要將它與現代數字藝術融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夠起到彰顯個性的效果,這也是對設計師的一個較高標準的要求。第一,設計師要熟悉中國傳統書法,了解文化寓意,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運用在數字媒體藝術當中。第二,對于傳統書法來說,它的字體特征需要與作品特征相一致,要先對傳統書法進行一個調整和修飾,從而凸顯傳統文字的藝術價值,并賦予一定的新穎特性,這樣創作品才能夠起到獨特、震撼的效果。比如《提筆忘字》的海報設計,它的設計理念是為了凸顯中國漢字的地位,我們以傳統書法為代表來進行設計,也能夠象征中國的傳統藝術。明白這一個寓意之后,以傳統書法為核心來進行設計,對于這個海報創作來說是非常協調的。
二、書法藝術融入現代數字媒體中的啟示
設計創作是一個很有獨特價值的文化藝術,它帶來的影響力是非常強大的。對于數字媒體藝術來說,與傳統書法相融合是一個策略,也是一個方法,利用傳統書法的獨特性優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藝術,同時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數字媒體藝術結合起來,從而豐富作品的文化寓意,更重要的是凸顯作品的靈活性,這也是把傳統書法與藝術創作結合在一起的主要意圖。想要設計出有民族藝術風格的現代作品,一定要尊重繼承、借鑒傳統書法藝術的優勢。對于傳統書法來說,它在創作過程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由此可見,書法藝術對于數字媒體藝術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在運用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應注意運用目的,切不可隨大流,要真正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實質,只有在熟悉的情況下才能夠更好地運用,才能夠把傳統藝術的特征凸顯出來,不可在模糊不清的情況下進行運用,這不僅會丟失創作的文化精髓,而且也會丟失歷史文化積淀,剩下的只是一個沒有內容的外殼。因此怎樣把中國傳統藝術更好地發揚光大,同時要延續它的文化底蘊,對于設計師來說是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唯有不斷地研究與摸索,才能夠設計出更好的文化藝術作品。對于現代藝術設計來說,數字媒體藝術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大勢所趨。有針對性地借助傳統文化進行創作,能夠起到現代與傳統藝術融會貫通的作用。探究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的相似之處,就可以設計出有本土特色、時代氣息的作品,即便在國際地位上也能夠凸顯產品優勢[5]。對于一些有責任感的藝術家與設計家來說,他們非常看重傳統文化藝術,在他們眼中,會對延續傳統文化有一種使命感,他們重視傳統,能夠更好地將其與西方藝術進行融合,從而彰顯出傳統藝術的時代氣息,最后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個性和共性相兼容的新型的創作模式。一些國外藝術家開始把目光投向了中國的傳統藝術,在進行創作的時候也得以完美的運用,得到的收獲是非常豐富的。
對于中國的傳統藝術來說,筆墨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設計師在創作的時候有責任將這種傳統藝術延續下去,借助藝術的優勢把它們設計成一個有震撼力的作品。全球在不斷發展,計算機運用越來越普遍,電腦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也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方便。手指在鍵盤上敲打,人類也真正從體力勞作中脫離出來。對于中國文字來說,傳統書法是一個重要的形式,利用一樣的工具也可以體現出不同的點線類型,而且也可以體現出墨色上的不同,一些文人喜歡在書房中收藏書畫,它不僅可以豐富我們的精神,也可以彰顯我們的生活品位,對于這些書畫來說,它不僅典雅、瀟灑,而且新奇雄厚,不僅能夠體現出閱覽者的文化功底,也能夠反映出主人的文化修養。電腦字體的設計與傳統書法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不過電腦字體有些生硬,機械化比較明顯,沒有靈氣與活力;人類能夠推動計算機的產生,但是計算機不可以產生人類,一臺電腦的運作思維與人類的思維非常相似,但是無法達到或超越人類的思維。人類在運用文字的時候,不要忘記傳統書法的重要性。現代傳統書法不受重視,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藝術的斷篇,延續傳統藝術是走向藝術殿堂的途徑,沒有延續,就等于沒有沉淀,那么藝術文化就要從零打基礎。因此,希望大家能夠重視傳統文化,更希望那些設計師能夠深入了解和掌握它,做到真正推動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
一、書法中的意象表達及其藝術構造性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說:“書者,如也(或若也、或也)”。如什么呢?茲摘梁武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數則:“鐘繇書如云鵠游天,群鴻戲海”;“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蕭子云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碑評》曰:“《爨龍顏》若軒轅古圣,端冕垂裳。《石門頌》若瑤島散仙,驂鸞跨鶴。……《元燮造象》如長戟修矛,盤馬自喜。《曹子建碑》如大刀闊斧,斫陣無前。”漢蔡邕在《筆論》中說:“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元鄭杓認為蔡邕的“象”就是“意象”。姜澄清先生也認為這指的是“創作者心中應存其意象”。“形者象也,勢者意也。”韓玉濤先生對書之勢做如是說:“勢就是風骨,勢就是境界,勢就是意象”。由“書——如——象(像)——意象”的邏輯推演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書者,如也,如意象也。
書法之所以具有意象性首先在于其載體——漢字本身的象形性特征。我們知道,漢字是由圖像符號轉化而來的,在早期的書法作品如甲骨文和金文中,還能隱約看到古人造字的圖畫性特點。但若據此認為書法意象性僅由漢字的象形特征決定就不夠全面了。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指出“由象形變為不象形,是字體演變過程中最容易覺察到的變化。在整個古文字階段里,漢字的象形程度不斷降低。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本來大都很像圖形。古人為了書寫的方便,把它們逐漸改變成用比較平直的線條構成的、象形程度較低的符號,這可以稱為‘線條化’。”公認的最具表現力的書法形式則是最為簡化的行書、草書,這也說明了書法的意象絕不僅是狀物擬態的模仿,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內涵。而作為意象性另一端的“意”也并非文字本身的釋義。舉例來說明,中國的文字書寫具有雙重意象。第一層意象是對事物的寫征意象,屬字的本意。如“劓”,《說文》云:“刑鼻也,從刀。”這是相當古老的一種鼻刑,刑始于兵,這種酷刑應是古老的征戰中以割鼻報功演變而來。“劓”字的本意,給人是一種殘酷的意象。然而作為書法書寫出來的“劓”字,其字形的另一層意象則可以讓人感覺到,左右偏旁的繁簡疏密之間,就像一老一少相持而立,相安和諧。而書法的藝術意象就在于這第二層意象,這是書法藝術的象外之意象。文字書寫之所以上升為書法藝術,是這第二層意象性在起決定作用。
可以看出,書法意象不是由漢字本身的象形性和表意性單獨構成的,而應是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的構造結果。即是說書法意象是由創作者的主體投射,書寫過程中的形式表達和欣賞者的聯想和對作品背景的反觀共同構成的。正如楊小清先生所說的“藝術雖不是客觀的,但也不是主觀的。藝術是‘類’的客體主觀性在AB投射中由C的‘虛化’規則定位的,這是藝術存在的極其重要的屬性。”書法意象正是這樣通過作者、作品、欣賞者三位一體共同構造,并受時代審美趨向和藝術規則影響而形成的。所以書法意象的形成不是死板的、具體的,而是變化的、虛化的,是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由主客觀相互交匯作用產生的審美體驗。
二、書法意象表達的邏輯指向
既然把書法意象的形成看做主客體雙方共同構成的審美過程,可以將書法意象表達的邏輯指向歸結為以下幾點:
1.立象以盡意,得意而忘象的內蘊
中國書法以“意象”論書的文化淵源可以追溯到《易》學思想和道學精神上。《周易·系辭》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道德經》的第二十一章上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作為表意、表象的文字其文化指向是最初的意,作為表現文字美的書法恰恰通過合理的表達將這種美表現出來了。
古典書論中,最早將“意象”二字并提的是唐開元時期的書法理論家張懷瓘,他在《文字論》中說道:“探文墨之妙有,索萬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雖跡在塵壤,而志出云霄。靈變無常,務動。或若擒虎豹,有強梁拿攫之形;執蛟螭,見蚴蟉盤旋之勢。探彼意象,如此規模。忽若電飛,或疑星墜,氣勢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鋒芒,如觀之,欲其駭目驚心,肅然凜然,殊可畏也。”他認為以翰墨構成的筋骨神情,足以體現萬物之精魄,已將書法的意象表現性表達得相當完整。清代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一文之首指明“象”與“意”的關系:“圣人作《易》,立象以盡意;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后天,書之用也。”應當指出,書法中如“萬歲枯藤”、“千里陣云”之類的自然物象,不是再現自然物之形,而是自然物象意態美的寫征。亦是說,書法表現的是自然客體的情趣。可見,書法中象有可見之象,如筆墨線條的特征;有不可見之象,即通過可見的筆墨在特定語境和條件下以聯想、通感的方式生成的象外之象。意,則書法所表現出作者的主觀情緒、神情和意志。書者的心情、情趣不可能直截了當或者一目了然地展示給欣賞者,而是通過藝術作品之象來“暗示”書者之“意”。意象二字一隱一顯,一本一用,概括得完整而精準,成為書法創作和賞評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書法意象的自然取向
晉衛夫人的《筆陣圖》,其中將漢字基本筆畫以自然物態之象表述出來,如橫似“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其他如“陸斷犀象”、“百鈞弩發”、“萬歲枯藤”、“崩浪雷奔”、“勁弩筋節”,均是以自然之象比擬書法,成為后世書法理論的一大特色。唐李嗣真在《書后品》中評價王羲之書法時寫道:王右軍“正體如陰陽四時,寒暑調暢,巖廊宏敞,簪裾肅穆。其聲鳴也,則鏗鏘金石;其芬郁也,則氤氳蘭麝”;其草行雜體“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瑾瑜爛而五色,黼繡摛其七采”;其飛白體“猶夫霧觳卷舒,煙空照灼,長劍耿介而倚天,勁矢超騰而無地”,“又如松巖點黛,蓊郁而起朝云;飛泉漱玉,灑散而成暮雨……”這其中“有天時意象,有景觀意象,有人物意象,有色彩意象,有聲音意象,有香味意象,有膚覺意象……”書法作為藝術表現形式必然是人類追求自由,渴望窺見自然變化奧秘的手段,因此以自然之象喻書或是由書想到自然之象,都如馬克思所說是“對自我本質力量的確認”的表現。
3.書法意象的人文取向
“若而書也,修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陽得宜,剛柔互濟。猶世之論相者,不肥不瘦,不長不短,為端美也……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為尚也。”骨肉、筋骨、肥瘦等是人們最初用人體意象類比論書的范疇,也是常見的方法,如“顏筋柳骨”是也。書法中人的意象美,也在由表象到內在的發展。由此推及楊雄的“書,心畫也。”三國鐘繇《筆法》:“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書法美的賞鑒本身就體現了古人對自己身體的認可與欣賞,正如黑格爾在《美學》中說:“自然美的頂峰是動物的生命美。而最高級的動物美正是人類形體的優美。”對由人創造出的文字以美的形式表達出來的書法給以人體美的類比不能不說是古人確認自我的自信顯現。
書法意象的人文取向還表現在人的氣質品味由書法作品中的反觀。姜夔說:“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癯,肥者如貴游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攲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梁武帝《古今書人優劣評》覺得:王僧虔書如王謝子弟,奕奕有一種風流氣骨;蕭子云書,心胸猛烈,鋒刃難當;羊欣書如婢作夫人,羞澀不真;袁崧書如深山道士,見人退縮……
三、書法意象的構造過程
1.創造過程中的意象構造
首先是意在筆先的構思過程,王羲之所謂“意在筆先”的“意”,“并不是指某種抽象的道理,而是指具有藝術完整性的構思成果,也就是在形象、理性和感情相統一基礎上所構想的具有完整性的藝術形象”。作者在創作之前一定會對作品的整體風格、技法選擇、氣勢風韻等作出一個全面的構想,在腦中形成一個整體化的形式,并在紙上臆想出結果。然后是創作過程中的具體操作,不談具體技法,從空間構成上看,主要是對空間塊面的分割。如果把書法創作看作用黑色的顏料在白紙上作畫的話,整個書寫過程就是以長短、粗細、濃淡不同的黑色線條將白紙空間塊面分割開來,造成疏朗、緊密、渾圓、尖峭的不同空間塊面,這種黑白對比的空間構成是形成書法意象的物質形式,對于審美意象的生成有著重要作用。最后是創作過程中的調整、安排,這可以分為創作中和創作后兩個階段。創作中的調整主要指對章法構成的安排,這其中涉及陰陽、剛柔、動靜、疏密、巧拙、濃枯、暢澀等一系列對立風格技法的調和、轉換。其目的是要達到古人所說的中和的審美要求。創作后的調整是指物化形態的變換、調變,如紙質書作的裝裱、石刻、木刻等,這些形態轉換對書法表現效果將會產生新的作用,如裝裱產生的立體化效果,掛于壁上的可視效果,石刻的凹凸效果,經風雨殘蝕的金石(這是非主觀性的,但其拓本可以算作再創作的作品)效果都將對書法意象的生成造成影響。
經由以上幾個步驟,書法作品被創作出來,它的物化形態之中蘊涵著作者及其所處時代、社會的風格特征與審美取向,這些都將沉淀為書法意象的內質,伴隨著欣賞者的發掘而顯現為藝術化的意象。
2.欣賞過程中的意象構成
普通欣賞者面對一件書法作品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內容,即它用文字表達的那些詞句是什么。這是不為專業鑒賞家和書法家本身所肯定的,因為書法不是寫字。雖然在古代相當長的時期內,書法的實用性與藝術性是不分的,但這并不能說明古人欣賞書法是從實用性角度出發的,否則為何成篇累牘的書論以形象化的詞句贊美書藝,而沒有哪個稱某位書家書寫清楚、工整,便于識別。事實上到了文字成熟以后,書家們所孜孜以求的恰是突破篆隸那種對稱、規范的書寫風格,因而行草書成為最便于表達書法家個性風格的書體,過于規范缺少變化的書寫則動輒被給以“如排印板”、“狀如算子”的詬病。可見欣賞者首先應關注的應該是形式而不是內容。
對于書法作品的形式欣賞是一個由總到分再由分到總的過程。先是整體觀照,可以見到所書作品的大小,是何書體,字數多少,風格特征,這一步驟能使我們得出整體的評價,即書作是剛是柔,是雄強是秀俊,在心中生成或威武將軍或羅綺美人的人格形象;或雷霆閃電或微風拂柳的心理感受。接下來細賞作品,可以見到字的大小對比,長短安排,虛實映襯,方圓變化,濃枯調和,章法上的起承轉合,疏密穿插……這一過程具有歷時性,如同欣賞音樂和舞蹈,當音符傳至鼓膜,動作映入眼簾,觸動心靈,喚起美感,但前一音節與動作將不再復現,僅是作為完整作品的一個環節和作品本身不可分割。這時的欣賞者看到的將是流動的意象顯現,或如壯士扼腕,或如美人含羞,或如獅子搏象、或如鶴游碧霄,總之作品隨欣賞者活了起來。最后還是會進行統觀式的賞析,但這時的觀照不同于最開始的,經過前兩個程序的欣賞者已被作品的藝術魅力所帶動、感染,不自覺地將那一系列美的感受回味,回頭再來看作品,真是滿紙活物,無需通過目光的移轉整幅作品已動了起來。當然受欣賞者文化修養、見識閱歷等因素的影響,每位欣賞者的構造結果不會完全相同。但可以共通的是通過聯想與通感對書作中的自然物象特征與人自身生命力量的把握。
[參考文獻]
[1]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M]//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2]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碑評[M]//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3]蔡邕.筆論[M]//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4]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
[5]韓玉濤.中國書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6]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7]楊小清.藝術構造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8]張懷瓘.文字論[M]//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9]李嗣真.書后品[M]//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10]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
[11]蘇軾.論書[M]//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二、根據產品消費人群應用
書法藝術書法藝術在現代商品包裝設計中的應用主要是通過視覺刺激來達成的,其成效主要有增強視覺效果、取得消費者認同、提高商品辨識度等。但書法藝術在商品包裝設計中的應用不能一概而論,而要根據產品消費人員、本身的品牌特點及使用價值來區分。嬰兒和幼兒使用的商品,如嬰兒床、嬰兒玩具、幼兒啟智玩具等,如果要融入書法藝術就要考慮新生兒的視覺能力尚在發育且消費者一般為初生嬰兒父母的特點,在書寫時采取輕盈靈動的書法,同時搭配暖色系,給消費者溫暖清新的感覺。而一些商務用品,如筆記本、商務用筆、電子記事本等,在其包裝封面設計上則要注意采取端正的楷體,給消費者嚴肅、挺拔、冷硬的感覺。對于一些適用于老人的商品,如老花鏡、助聽器、身體保養品等,切忌加入草書元素,防止老人看不懂商品的用途,可使用行書,既不失楷書的端正,也不失草書的風骨;要考慮到年長者視力下降的特點,放大字體,在節日期間可配合紅色、黃色等具有節日氣息的色彩,增強消費者的認同感。不同的消費者對美的感受是不同的,但是中國人對傳統文化都有很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將書法藝術作為一種新型的宣傳手段,發展前景是光明且積極向上的,商家可以利用書法藝術在國民乃至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在商品包裝設計中點綴書法藝術,將書法藝術的運用作為一種特點吸引不同層次的消費者。
三、包裝設計中融入書法元素
設計包裝的要素為包裝材料、宣傳手段、美化設計。這三個因素是決定商品包裝質量的關鍵。消費者購買商品時的心理過程可以歸納為環視、產生興趣、進行聯想、激發購買欲、比較思考、信任購買等幾個階段。這些心理變化的前提是消費者被商品吸引。商品的包裝設計如果過于簡單,就容易使消費者懷疑商品的質量和生產場地,從而被消費者忽視;如果過于精致,容易使消費者在心理上產生距離感,覺得自己支付不起這件商品而不加細看就舍棄。書法藝術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是最具特色的經典民族符號之一,國人對這個文化符號都不陌生。在現代商品的包裝設計上融入書法藝術元素,有利于縮短商品與消費者的心理距離,使消費者對商品產生親切感和認同感。書法藝術作為新型的宣傳手法,不僅可以應用于現代商品的包裝設計,在其他方面也可以增強宣傳效果。利用書法元素作為宣傳手段的成功案例很多,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中國印•舞動的北京”會徽設計就結合了奧運五環和書法藝術,中西方文化的結合體現了書法藝術的美感和風骨,簡練且時尚。這種創新方式使人耳目一新,不僅獲得了世界的贊美,也激發了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四、根據商品的特性設計包裝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網上購物開始興起并受到消費者的大力追捧,比起去實體店里與銷售人員討價還價,消費者更愿意選擇網上購物這種更加簡單快捷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競爭更為激烈,實體店的生存壓力增加,要想增強市場競爭力,擴大經營規模,吸引消費者,除了加大宣傳,提高產品質量,做一定的促銷活動,還要在商品的包裝設計上花費心思。以茅臺酒為例,茅臺是中國的國酒,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茅臺酒的包裝除了瓶身比較精致外,與其他酒類沒有太大分別。產品的銷售不能只靠品牌影響,聲名遠播的物品同樣會因為包裝不夠精致而引起消費者的質疑,給初次購買的消費者以名不副實的感覺。因此,為了加強宣傳效果,在茅臺酒的包裝設計上可以加入書法元素,以行書書寫“茅臺”二字,利用行書本身兼具楷書的端正和草書的瀟灑的特點,既不敷衍又不過于嚴肅,使人一目了然,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可用草書書寫“酒”字,酒自古以來就深得文人墨客的青睞,詩仙李白就嗜酒如命,草書具有線條結構簡單、意態狂亂的特點,但筆法又處處具有法度,筆力雄健,無輕飄之感,具有粗狂瀟灑之美,用草書書寫“酒”字,賦予了這個字書法藝術的線條結構美,符合歷史特點;用紅色點染,紅色是正色,顯示出茅臺酒在中國酒類中的身份,也給茅臺酒增添了歷史底蘊。這樣的包裝設計會使茅臺酒與同類酒相比,辨識度提高,包裝設計也能凸顯茅臺作為國酒的尊貴地位,使消費者可以在眾多酒類中一眼找出茅臺酒,在讓人印象深刻的同時輔以商品本身的知名度和商品特性,銷售量自然就會上升。
書法的欣賞與實踐是相互聯系的,“眼高手低”的書法家從沒有過。歷代的書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鑒賞能力的書法評論家。他們都十分重視“讀帖”。所謂“讀帖”,就是通過觀摩書跡和碑刻去領悟書法家所采用或創造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對于一個有志于學習書法的人來說,同樣需要重視讀帖,逐步學會分析和欣賞書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長,拼其所短,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分析和欣賞書法作品,如果毫無區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則往往進步不快,甚至會走彎路。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歷來的說法各不相同,至今還沒有一個共同的欣賞標準。
康有為在《廣藝雙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條評論標準,即所謂“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輝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發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郭紹虞在《怎樣欣賞書法》中提出了六條標準:“一、形體,看結構天成,橫直相安;二、魄力,從筆力用墨看;三、意態,要飛動;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標準看帖;五、才學,書法以外關系;六、氣象,揮樸安詳。”
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分析、欣賞書法作品時的參考。如果進一步加以歸納,則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謂“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筆畫線條所構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筆畫、字的結構、一幅字的布局;所謂“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內在的精神,包括筆力、氣勢神態、情感等各個方面。因此,欣賞書法作品,不僅要看一點一畫、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筆力、氣勢、神態。如果外形美觀多姿,內在奕奕有神,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形神兼備”的好作品。分析、欣賞書法作品,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字的筆畫長短、粗細、濃淡是否多變而適宜
漢字是由若干個線條式的筆畫有機的組合而成的,這若各個筆畫,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筆畫,在字中不能長短、粗細、濃淡一模一樣,應該而且必須有所變化。如“多”字的四個“撇”畫,唐太宗認為,應該分別寫作,一縮,二少縮,三亦縮,四須出鋒。這里所說的“縮”,就是筆勢收縮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鋒”就是筆勢伸展而不收縮,含有“長”的意思。“多”字的“撇”畫是這樣,其它的筆畫也是這樣,否則,字形就顯得死板,單調,也就無藝術可言。
二、字的“重心”能否給人以穩健的感覺
字姿可以而且應該多種多樣、千姿百態,但不可忽略必須把字的重心“穩住”。歐陽詢的字,初看起來,有搖搖欲墜之感,但仔細一看,它猶似千年古塔,雖欲傾卻“重心”不離地,依然穩健如新。有些書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紙上似乎四平八穩,不偏不倚,但如果一豎起來,則往往東倒西歪,中心不穩。因此,要判別字的重心如何,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是,把紙豎起來,看看它有沒有“倒塌”。
三、字勢是否自然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論書名言:“不必勉強方通神。”所謂“不必勉強”,就是歷來的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們都一致強調的要“自然得體”。王羲之在給他的兒子王獻之傳授書法經驗時說:字要“自然寬狹得所”,“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獨擅一家之美”,關鍵在于“天質自然”。
四、看整篇書法作品的章法、筆勢是否一氣呵成、融會貫通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猶如一幅好的山水畫,它必然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氣勢連貫,筆雖短而意卻連。汁白以當黑,疏密得當,給人以無窮的遐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書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處,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畫蛇添足,也會有損于整幅作品的藝術性。
五、看書法作品中的筆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
書法藝術具有極強的繼承性,書寫者必須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僅有繼承,甚至與古人寫的一模一樣,還稱不上真正書法藝術,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書”,還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因此,在評論和欣賞書法作品時,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確的處理好繼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
六、在欣賞書法作品時,要適當地了解其創作的時代背景
書法作品和文學作品一樣,與作者書寫時的心情有著密切的聯系,它的藝術風格常隨作者的年齡和心情的變化而變化。同一個書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心情而寫出不盡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來,如顏真卿中期寫的《多寶塔碑》,是在和平環境的得意之中寫就的,字勢端重渾厚,清晰悅目,成為楷書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寫的《祭侄文稿》則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兒不幸身亡之中寫就的,悲憤之情奪腔而出,于是,出現了筆畫濃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獷、瀟灑的風格,成為行書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去評論和欣賞,才有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1.1、大學書法現狀以及原因因為網絡技術的發展,電腦打字已經悄悄地改變了很多人的手寫習慣,使得以前的手寫文書時代已經被電腦時代所替代。針對這種現象,某些調研機構做過調查,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對電子產品產生依賴感,稍微遇到些復雜的漢字就需要用電腦或手機進行查詢。這種情況的具體原因是高校學生對書法認識上的足,思想上的不重視。大多數學生只是注重專業課的學習,而對于平時的書寫技能抱有無所謂的態度。另外,學生在寫字的時候,并不在意寫的是否好看,甚至認為只要能夠看懂就可以。他們認為即使寫得再好,也不能提高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所以逐漸的忽視寫字,導致字間的行距不合理,潦草難認,筆畫不清晰。
1.2、高校文化的現狀當代的大學教學,注重的是對于知識以及技能的培訓,很少進行書法等傳統藝術的教學,甚至是課程教學任務的布置一般也是要求電子版,很少有手寫的書面作業。學校內能夠接觸書法藝術的一般是中文專業的學生,其他專業的學生很少有接觸書法知識的機會,導致了現階段的大學生對于傳統藝術的認知漸行漸遠。當代社會是一個電子產品橫行的年代,許多大學生甚至認為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是一種落后的表現,他們一味地追求物質享受,而不注重對于精神層次的培養,所以,進行大學的書法教學已經迫在眉睫。通常來講的人文教育指的是,學生身上自然流露的文化修養和內涵,它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其中就包含對于本民族的文化的認同與傳承。它涵蓋了藝術的感受能力、高雅的審美情趣、良好的心理質、健康的人格等多個方面。想要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底蘊,僅僅依靠課堂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大學文化的氛圍進行熏陶。校園文化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物質的環境以及精神的土壤,對于他們心靈的啟迪是在每時每刻的,有利于其靈魂的塑造。校園文化的內容多種多樣,但是書法藝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承載了中華文化的歷史,學生進行書法的學習有著重大的意義,絕對不容許忽視。
2、進行書法培養的方法
漢字是一種具有獨特魅力的語言文字。在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由萌芽初創到成熟完美,從象形符號到表意文字,漢字的書寫體式也由象形到篆、到隸,再到楷、行、草諸體,通過對用筆、結體、造型等的不斷美化,構成了漢字的形式美。而以書寫漢字作為表現形式的書法藝術,則是藝術園中的瑰寶。書法是我國獨特的藝術。
2.1、進行書法藝術的培養應當以鑒賞為主雖然書法藝術是我國的國粹,是文化的積淀,但是對于普通的大學生而言,擁有書法的良好鑒賞能力就足夠了。畢竟大學生的知識面也比較廣,對于書法所表達的意境也能夠有所理解,通過對于書法的鑒賞,了解作者的心境,在弘揚傳統、繼承古人碑帖藝術的同時,積極面向當代,與時俱進,開闊廣大同學們的藝術視野,進而提升境界與品位,進而啟迪自身的靈魂,了解其中所蘊含的民族過程就是目的。進行書法的鑒賞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因為鑒賞過程就是一個感知美的過程。
2.2、與個人水平以及實際情況進行書法藝術的學習很多地方的書法藝術的教學走的都是形式主義,不注重學生的個人素質,盲目地進行教育,學生對于其中的精神無法了解,進而導致他們沒有興趣進行深入的了解,從而違背了學習的目的。所以高校在進行書法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有計劃的、有組織的,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安排學生進行知名的美術館、博物館的參觀,以及其他形式的展覽,鼓勵其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同時,高校還可以組織不定期的講座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考的轉變。
2.3、與傳統的文化精神相結合書法教學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教育,因為傳統文化就是書法藝術的根源,只有了解中國的歷史,才能切實地感受到書法藝術的魅力,才能身臨其境,進而產生靈魂的共鳴。通過書法藝術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增強對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榮譽感,增加民族的向心力,同時有利于個人素養的提高,正確的審美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促使其全面健康的發展。同時,可以更深一步地通過沉積在書法家、書法作品語言深處的文化層面,傳達給學生對于人生、歷史、精神的深刻體驗與理知,使書法史不僅僅成為書法史,書法家不僅僅是書法家,而是浸潤在歷史文化中的文化人,升華學生的經驗與體會,這樣有可能改變受教育者長期形成的印象,認識到在古代書法家精湛的技藝背后,是整個文化素養的支撐,從而達到文化建設的目的。
當中華文明還處在襁褓中時,作為萌芽狀態的書法藝術便誕生在華夏母親的搖籃里。古老中華在文明進化之初期,由結繩記事的蒙昧時期到倉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轉化,即根植了書法藝術驚人的智慧與靈根。據唐代張懷王灌《書斷》記載:倉吉“博采眾美,合而為字”,倉吉獨具慧眼拮取自然之美造出文字,這叫作“依類象形”,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歸納為六種,稱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象形文字象圖畫一樣再現自然,記載自然,傳替自然信息,這種象形之美,就是中華書法藝術的美的萌芽和靈根,是先人書法美的偉大創造。
《漢文字是書法藝術的載體之本源,象形與會意是傳統書法的藝術本源,漢文字以象形、會意為特色,在爾后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變化萬象,起源于象形意義的中國初期古文字,“形無定體,筆無定畫”,至小篆經省改,才出現形體方整、筆畫圓勻的定型化書體,但仍保留形象痕跡。經過漢代隸書的變化以后,漢字由繁復的象形文字,趨向于符號化、抽象化、簡筆化,但它的象形性質依然存在,又如魯迅所說:“將形象改得簡單,遠離了現實。篆字圓折,還有圖畫的余痕,從隸到現代的楷書,和象形就天差地遠。不過那基礎并未改變,天差地遠之后,就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門外文談》).可見中國書法藝術源于無法,變而有法。創新是結于有,起于無,又承于有,變于無。但萬變不離其綜,象形與會意的藝術本源沒有變,漢文字的載體本源沒有變。這是其他語言文字所不能比擬的。“象形”或“不象形的象形”,是漢字最基本的特點,也是繼承與發展傳統書法藝術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內容和規律。
那么如何對待書法藝術繼承傳統與創新的關系呢?筆者認為:傳承和創新是書法藝術發展歷史過程不可分割的鏈條,繼承首先是對先人書法藝術創新精神與成果的繼承。
提倡尊崇優秀傳統,必須解決繼承什么?如何繼承?筆者認為繼承書法藝術的優秀傳統,首先必須繼承先賢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成果,這些是先賢書法藝術智慧的結晶。只求復寫傳統的“傳統唯美主義”或脫離優秀傳統“創新”的“流行主義”對發展書法藝術都是偏頗的、畸形的、是不可取的,先賢探索的書法藝術發展規律和創新成果是傳統書法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沒有傳統,優秀傳統是創新的結晶,創新是傳統的發展。只有深刻認識傳統書法藝術發展的規律,才切身感受到創新才是揭示傳統書法藝術經久不衰的發展規律的精髓所在。
繼承傳統,在于推陳出新。創新更是漸進中繼承,繼承中的變革。如石鼓文是上承西周金文的精粹,下啟秦代小篆的楷模,被后人譽為“書法第一法則”,至今仍引人入勝。大篆、小篆、隸書(如前)都有其傳承與演變的軌跡,小篆都是中鋒、藏鋒用筆、線條挺勁圓勻,富于立體感,結構整齊對稱,它把莊嚴凝重與舒展自如統一與于崇高肅穆的氣度之中,在書法藝術上折射了封建中央集權威嚴統一的特征,這是秦篆反映的時代精神。“隸書”作為書法史上一個偉大的變革。漢朝“漢承秦制”“秦篆漢隸”,漢朝隸書發展逐漸定型,與此同時草、行、揩都逐漸從隸書中演變出來。民間習隸書的熱情蔚成風氣。定型后的隸書徹底消滅了漢字的象形形態,造成了漢字形體的巨大變化。漢隸脫胎于篆書又大異于篆書,是從筆畫到結字方正平直化的新書體。漢隸具有波、磔之美,創“蠶頭”、“燕尾”筆法,用筆方、圓、藏、露諸法齊備。同時它又為未來書法藝術的發展前景開拓出廣闊的前景,為后來的草書、行書、楷書的產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可見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是傳承基礎上的創新,繼承也是創新基礎上的繼承。書法藝術的發展史本身就遵循著揭示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史觀。
流行書風該如何認識啊?筆者認為流行是傳承和創新結合、推進社會文明的結果,流行書風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技法上都是深受社會歡迎的書法藝術極至之法,流行則是傳統與創新的交融會合的“貝多芬交響曲”。歷史上流行書風是因其釋放了書寫的效率,拓展了美的視野,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方能千年流行。根據社會生產生活需要去創新與發展是書法文化的生命。流行書風是適應社會生活需要而為社會廣泛接受和喜愛的創新書體書風,脫離社會需要雖標新立異,矯揉造作、即使名噪一時,但終歸不能“萬紫千紅總是春”。書法藝術流行數千年無一不與適應社會發展,滿足社會需要結下深厚的根源,格調高古的甲骨文取代結繩記事適應人類蒙昧向文明的起步,小篆適應中華一統的文化文明的需要,是中華大地邁出了書同文的堅實腳步,隸書、草書都順應了社會生產生活的書寫便利解放生產力的需要,“草書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其后產生于漢代的草書,西漢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章》,東漢章帝甚喜愛,因而名“章”草,章草傳承了隸書的筆畫形跡,仍有波磔,字字獨立不連,實際上是隸書的草率寫法,杜度、催瑗便是東漢章帝時代聞名的章草書法家,漢末張芝傳承章草又進一步“草化”,將上下字的筆勢牽連相通對偏旁作了許多省略和假借,而創今草。張旭,懷素將書法藝術的創造性“心靈之音”得到神靈極至的發揮。通觀古今流行書風無一不是傳統與創新相交融的結晶。
在醫療過程中,醫院對病人實施特定醫療行為時,如可能發生危險,則向病人或家屬(包括單位)出一份列舉可能發生危險情況的文書,由雙方簽字,然后方能實施醫療行為這種文書大多數人很少細看,認為這是一份保證書,即出現昕列舉的危險癥狀時,醫院不負責任醫院一些人也這樣認那么,果真如此嗎?這真是一份保證書嗎?醫院稱之為醫療同意書,有人卻甚至開玩笑地說:“這簡直是份‘生死’嘛!”那么,這份“醫療同意書”到底有多大效力?屬于何種法律性質的文書?對此,筆者談一點自己的意見。
一、醫療同意書的概念
要給醫療同意書下一個定義,的確很難。并非對其內容好概括,主要原因是它的性質有待探討。因此,筆者先就內容進行論述后,再對其下定義
1.1醫療同意書的形式
由于醫療同意書的格式沒有明確規定,各個醫院醫療同意書的格式也不一樣,但從筆者收集到的幾家醫院的醫療同意書來看,其基本內容是一樣的,一般都有以下幾項內容:{1)病人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病人姓名、性別、年齡、基本柄情等等;(2)病人親友或單位代表的基本情況;(3)實施醫療的方式:如手術名稱、輸血量、原因,以及實施醫療的預定日期;(4)實施醫療過程中或后可能發生或出現的反應和并發癥;(5)情況說明;(6)雙方(病人親友或單位代表和醫師)簽字。
在情況說明中,一般是這樣的:從以上條款可見,醫療意書的內容主要反映醫患(包括病人親友及單位)雙方在醫療措施實施前的一種“合意”,即醫方將實施醫療措施的內容告之患方,同時告知其可能發生的危險,患方簽字表示“理解”,是一種對醫療措施的同意合意。在該類同意書中,采用的是標準條款,即由醫方確定條款,患方閱讀認可后簽字。不同種類醫療同意書不同之處,主要是醫療措施實施中可能出現的醫療反復并發癥狀,事實上除去一些必要的內容,如第1、2、5、6項之外,醫療同意書的內容(也是關鍵內容)就只剩下醫療措施實施過程中的危險了。由此,筆者認為,醫療同意書的內容主要是醫療措施實施中危險的確定和分擔,也就是說醫患方(對危險)的權利義務。
1.2醫療同意書所規定的醫惠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根據醫療同意書的形式,筆者以為醫療同意書所確定的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如下:
1.2.1醫方的權利、義務醫方依據此同意書享有實施醫療措施的權利,如動手術、進行輸血、用產鉗接生等。同時醫方也負有提供醫療服務的義秀,這種權利義務實際是相同的。因為實施醫療措施既是醫方的一項權利,又是一項醫療服務義務。
1.2.2患方的權利、義務患方一旦簽字叫同意接受,則享有接受醫療服務的權利。如接受輸血、手術等。而由于患方是在醫方的醫療服務之中,患方實際存在支付醫療措施(服務)費用的義務。當然,患方也有不同意接受醫療措施的權利,但是一旦放棄,就實際上放棄了醫療服秀。綜七所述,醫療同意書所確定的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有以下特點:
其一,醫患雙方權利義務的隱形性和默示性。在醫療同意書中,并末明確規定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其權利義務只能從醫患雙方存在的醫療服務關系中推斷,而不能直接從醫療同意書中得出,是隱形和默示條款,如患方的義務等。
其二,醫患雙方權利義務的無意義性。前面我們說過,醫療同意書的主要內容是醫療危險的負擔。而在醫療同意書中對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確定巾卻沒有涉及該內容因此,醫患雙方簽訂醫療同意書昕確定的權利義務沒有實際意義(這種權利義務關系在醫患雙方業已存在的醫療服務合同中已確定)。電就是說醫療同意書的形式確定的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與其主要內容不相符。
1.3醫療同意書形式與內容的不一致性
醫療同意書的內容應當是醫患雙方對醫療的措施過程中危險的確定和分擔。這也是醫療同意書的實質和價值,但是從醫療同意書的形式來看,既沒有對危險的分擔的約定,又無危險發生后的責任約定,顯然與其內容大相徑庭,不一致:
由醫療同意書的內容和其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可見,醫療同意書是醫患雙方在醫療過程中對是否實施某項醫療措施達成的一項合意書,而這一合意僅僅在于是否進行某項醫療措施,沒有對醫療措施危險責任承擔之合意。
二、醫療同意書所確定的危險責任承擔
2.1不同認識
由于醫療同意書的形式所確定的醫患雙方權利義務與其實質內容是不相符的,所以對醫療同意書內容中關于危險的責任承擔問題,自然也就存在著歧義。第一種意見認為,醫方讓患方簽訂醫療同意書,就是告知患方實施醫療措施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如果患方理解并簽字,應視為對危險承擔責任的默認,出現所列舉的癥狀后,醫方不負責任,由患方承擔完全責任。如患方為避免危險,完全有權利拒絕簽字。
第二種意見認為,醫患雙方簽署了同意書這份協議,可以視為一種合同,一旦患者一方簽字,則表明患者一方認可和應該認可協議書中列舉的有關手術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如若發生風險,由于協議書的合同性質,風險完全要由患者承擔;患者也認為簽過字就要對這么多的風險負責。由于上述習慣看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醫療糾紛,同時有不斷擴大協議書風險范圍的趨勢。
第三種意見認為,醫療同意書應該僅僅是患者的知情同意權和醫生的告知義務的書面記載,在醫療糾紛中并小具備法律效力格式合同一般是由具有壟斷地位和強勢地位的一方來擬定合同內容,其內容不允許對方變更,另一方面只能是要么同意,要么走開。對醫療同意書而言,患者一方只能選擇同意,否則就不能做手術。這種合同看似自由,簽不簽由你,醫院并沒有強迫,實質上它是以形式上的自由掩蓋了事實上的不自由。醫療同意書的格式條款可以說都是免除醫生方面責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41條規定,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如果是免除自己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或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第53條同時規定合同中對造成人身傷害的免責條款無效。由此可以解釋為,一旦發生醫療糾紛,格式合同中的免責條款在法庭上是站不住腳的,具有法律效力。而且,醫方讓患方簽訂醫療同意書,只是告知患方實施醫療措施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并未聲明患方同意則對危險負完全責任。充其量只是通知,對危險的責任承擔并沒有約定,因此在危險約定上無效。
第四種意見認為,醫療同意書不排除顯失公平、乘人之危的一面,有理由要求將協議書定為可撤銷合同。醫院根據專業知識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明顯免責意義的條款,就患者而言,他難以明確醫療過程中意外情況的發生,難以確定意外的發生究竟是醫生沒有盡職l盡力或者失誤,還是疾病發展的必然。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來說患者不可能拒絕醫治,只有認可和接受這種風險,這時候就有顯失公平和乘人之危的一面,一旦后面發生意外,患荷完有充分的理由要求法院將協議定為可撤銷合同。
另外,還有人認為,患者家和單位簽字是允許醫生在患者身上施行手術,同意書上的條款是告知患者家屬可能出現的問題,這些意外屬于醫療上無法避免的。作為專家鑒定來說,談話簽字內容儀儀是據的一部分,關鍵還是看醫生在手術中是否有過失,看所出現的意外是否由于醫生的過失所造成的。如果經過分析確定意外是兇醫生責任所造成,那么醫院就應該負責任。
2.2醫療同意書中責任確定的特點
我們姑且不對醫療同意的責任確定進行探討,首先讓我們看看醫療同意書在確定責任中的特點,筆者以為有以下幾點:
(1)過錯責任的默示性,不確定性。在醫療同意書中盡管列舉了實施醫療措施可能發,的種種危險,但是醫方始終未對這些可能發生的危險發后誰承擔責任進行確定,而且對發生這些危險的過錯也末予確認如在輸血中,發生“大量輸血致循環超負倚”大量輸血是由醫方確定,出現這種現象,過錯方顯然在醫方。又如“試劑原因導致有關檢查結果呈假陰性”,顯然患方不可能提供假試劑。再如手術中“損傷周圍臟器”是必然?還是偶然?必然責任在誰?偶然責任誰又來承擔?對此醫療意書避而不談,只作列舉。醫方認為,此列舉的潛臺詞足痖狀出現時,醫方不負責任筆者以為,這種過錯責任不劃分的承擔責任方式,應視為不確定性,是一種默示條款,即應該該按照法律規定確定過錯責任。
(2)責任承擔默示性、單方性如前按醫方所述,醫療同意書中的責任承擔上,對危險后果醫方不承擔責任,責任全部由患方承擔,其具有性,亦具有默示條款的性質。而這種默示顯然與《中華人民和閏民法通則》的有關“公平、等價”等原則有悖。
(3)患方權利的無保障性盡管醫方認為患方有拒絕簽字的權利,但事實上,患辦仃答字的權利,無拒絕之自由。試想病人在醫院,要動手術,讓患方簽手術同意書。簽字,則動手術;不簽,則要承擔不動手術的危險,顯然。其危險后果遠大于手術意書上列舉的危險后果這樣,醫方只要出具了醫療同意書,患方際上就已沒有了拒絕的權利。只能簽字,其拒絕的權利如何保障?因此,筆者認為,醫療意在危險后果的責任承擔上,具有默示性,也具仃滿強制性,或稱準強制性,即強制患方簽字并承擔全部責仃醫療同意書在危險后果的承擔上,雖然沒有任何約定,但默示條款的規定,推定醫患雙方的責任承擔,即在出現同意書上所列舉的后果仍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的過錯責任進行分擔。
三、醫療同意書的法律性質
3.1對法律性質的認識
醫療同意書的法律性質問題,法學界探討的不多但據筆者了解,當前對此有3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醫療同意書是醫療服務合同中的一個子合同;第二種意見認為,醫療同意書是一種獨立的醫療服務合同;第三種意見認為,醫療同意書是一種格式合同,但是是無效的。
第一種意見認為,醫療同意書是醫療服務合同中的一個子合同。不錯,這兩個合同的當事人及服務內容都是一致的。但是我們應當看到,如果醫患雙方存在了醫療服務合同。那么醫方就有盡最大可能地減輕患者病癥,恢復患者健康的義務,在實施有關醫療措施時,應權衡利弊,作出科學決定而與患方再簽訂一個同意合同,豈不多余。再者,如果患方不簽字,醫方難道就不承擔醫療服務合同的義務嗎?另外,在醫療服務合同中,醫方對因己方過錯造成患方的損失,理應賠償或補償,但在醫療同意書中,卻將所有可能發生的危險后果都讓患方承擔,顯然違背了醫療服務合同的基本原則。對第二種意見,筆者認為,所謂醫療服務合同,是一方出資,另一方付出勞動服務(包括實施醫療措施),但是醫療同意書指雙方住實施醫療措施時達成的一種合意,這種合意是一種服務許可,并未對服務條款進行磋商,因此,視為一種醫療服務合同,也值得商榷。至于第三種意見,認為是一種格式合同,但是是無效的,那么醫院為什么要一個無效的合同書呢?沒有道理。下面讓我們看看法律有什么規定。
3.2對醫療同意書法律性質的分析
3.2.1格式合同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39條規定:“采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噓當遵循原則確定當事人之問的權利義務,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格式條款是當事人為了遵守使用而預先擬定,并在訂立合同時與雙方協商了的條款。”依該條第二款的規定,格式條款是指當事人為了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并在訂立合同時來與對方協商的條款。而依格式條款訂的合同即為格式合同。作為格式合同,有以下特征:一是格式合同的主要條款和全部條款是由當事人一方預先制訂的二是格式合同具有標準化、格式化的特點。通常一方當人預先擬定好,向不特定的多數人進行要約,而相對人對于合同條款,只有完全接受或拒絕的權利,而不能要求變吧、修改合同的內容。三是格式合同具有附從性,即事先擬定的一方一般是地位較為優越的強者,而相對方則是相對弱暫。是附合方。四是格式條款可以重復使用。
3.2.2格式條款無效的情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40條的規定:“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52條和53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按照本條的規定,格式條款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該格式條款即為無效:(1)對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的;(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忭規定的;(6)免除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責任的;(7)免除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責任的;(8)提供格式條款一片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
3.2.3對醫療同意書法律性質的分析據上所述,醫療同意顯然符合格式合同的情形。可以視為是一種格式合同。但是作為格式合同,它是無效的情形,但它無效的格式條款是潛在的、隱形的。筆者認為,醫療同意書的法律性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醫療同意書潛在的責任承擔的單方性的默示是無效的,由于它免除了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責任,如在手術出現并發癥,在輸血中輸入小同類型血等等,必然給患者造成人身傷害,而醫療同意書卻將藎隱形地排除在醫方承擔責任之外,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閏合同法》第53條的規定,因此顯然這一隱形條款是無效的。
(2)醫療同意書所達成對醫療措施的“合意”是無效的。在人身治療方面,患者對手術具有選擇權,而醫方用同意書來表明,患者同意某種醫療措施,事實上并未拿出第二種方案讓患者選擇,從而剝奪了患者的選擇權,患者只能簽字,沒有選擇的余地。因此,醫療同意書所達成的合意實際上排除了患者的選擇權,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40條,是無效的。
(3)醫患關系形成后,醫療同意書的許可的默示條款也是無效的。如果視醫療同意拈為一種法律許可,由于拒絕后患者可能承擔更大的危險,其潛臺詞就是患方許可也得簽字,不許可也只能同意,這種默示條款然具有準脅迫性的特性,必然導致該民事行為無效
3.2.4國外對醫療同意書法律效力的看法對此問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BenjaminCardozo義正訓嚴:“每一個成年的、精神健全的人有權決定對他的身體應做些什么,外科醫生沒有得到病人的同意俺進行手術,此行為造成的人身損害,應承擔損害賠償”人身損害的法律思想,為那些未經本人同意便予實施的治療或雖經本人同意但給予了不同類型治療的病人提供了補償方式,他們有權依法。新澤西州法院認為:“沒有緊急情況,病人不僅有權決定是否進行手術,而且有權決定由誰來做手術一個外科醫生沒有得到病人同意便進行手術,處理一種未經授權的境地,即損害。”
(1)病人有權做出自己的決定:在一個案例中,一名男子去某泌尿科醫生處就診,該醫生曾為其治療過膀胱感染。對病人的腎結石該醫生推薦手術治療這個醫生與另兩名醫生共同開業,共同診治病人一除非病人特別要求,他們一般只是在術前決定由誰承擔手術這個病人講,他特別要求該泌尿科醫生為其手術。他簽字授權該醫生和他的助手來處理他的病況。手術當天該醫生沒仃履行職責,由外兩醫生為其實施了手術。病人3周后因并發癥再次來就診時才知道誰為他做了手術病人以醫療失當控告了3名醫生。一審法院和上訴法院裁決被告敗訴,新澤西州最高法院受理此案認為,如果那兩名醫生對其進仃手術沒有經過病人同意,他們就侵犯了病人的身體權,應當對損害承擔責任,同時本應實施手術的那名醫生應負醫療失當的責任。
(2)欺騙性地得到同意無效:對于欺騙性地得到同意的情況,一名婦女提出,她同意摘除腎臟是在被欺騙的情況下表示的。她是一個糖尿病病人。急診時有發熱和較輕的背痛,但是沒有排尿疼痛。后來她因背痛去了一個急救中心。醫生為其做了動脈造影,結果顯示腎臟被膜下血腫,與以前那些提示右腎塊狀物的檢驗結果一致。醫生認為是腫瘤引起的。病人簽了一份授權書允許醫生切除右腎。醫生進行了手術并發現包塊只是一個腎膿腫而不是被膜下血腫。病人控告醫生欺騙自己同意手術,醫生說她的腎有足球大小,被液體包裹,最好是切除腎臟,否則抗生素對她沒有好處,并且她的腎不會再好了。該醫生予以否認。但同意他說過病人有腫瘤的可能,病人說更愿意用抗生素保守治療。一審法院支持了醫生的申請。上訴法院了原判,認為同意是無效的,因為這種同意是通過欺騙和對事實的曲解而得到的。
(3)同意的撤消和同意條件不成立時,視為越權:如果對一個治療過程的同意被撤消,那么此后仍進行了治療的醫生則有侵害的責任。一名病人接受了一次剖腹探查術,術中損傷了左側輸尿管。因為她只有一個有功能的腎,問題便顯得電加嚴重。病人控告進行手術的婦科醫生有過失和人身損害行為,得到了陪審團的支持。在上訴過程中,弗吉尼亞州最高法院只審理了人身侵害是否存在這一問題。法院注意到,她以前曾因盆腔出血看過外科醫生,該醫生將她介紹給此次勾她做剖腹探查術的婦科醫生。病人說,她曾告訴婦科醫生地希望手術時那位外科醫生在場。然而在手術那天,外科醫生沒有來。病人說,當躺在手術臺上時,她告訴婦科醫生在外科醫生到來之前她不想麻醉,但她被麻醉了。這些情況被病人的朋友和麻醉師證實。法院判決:一個越權的手術是錯誤的、不合法的行為,對此醫生將承擔賠償。對一個手術應得到病人明確的同意,在某些情況下同意可以是含蓄的或假定的:這種同意也可以撤消,如果撤消及時而醫生仍繼續手術,醫生將負損害賠償責任。
(4)同意的效力:在病人同意的基礎上,是否還應向病人配偶或其家屬闡明手術的危險。一個建筑工人,某一椎骨壓縮性骨折。醫生在椎管x線造影后發現一個椎間盤突出,當時建議外科手術,病人請求使用別的方法。醫生再次建議他第二天進行手術,病人則不能肯定是否想做手術并且告訴外科醫生的助手在進一步復查之前他不會做出決定。當日晚些時候,他拒絕接受麻醉。第二天早晨,病人被給予術前注射當他的妻子到達時,他已失去知覺。她以為丈夫在同醫生談話后已經同意手術,便簽字同意。病人手術后沒能康復。他對外科醫生提出了控告。醫生說病人在住院期間從沒有表示過不贊同手術的意見。一審法院做出了有利于醫生的判決法院認為,這個控告涉及缺乏正式同意的請求,受醫療事故法規的管轄。他們還認為病人妻子的同意是被告方的有力汪據。上訴法院了原判。上訴法院認為,現有法規允許已婚者對其配偶接受某些治療表示同意,但他(她)必項了解自己的配偶是否有自我決定能力。允許一個人同意已破其有決定能力的配偶所拒絕的手術是毫無道理的。因此,醫生在實施任何治療前應征得病人本人的同意。如果醫生小這樣做,病人有理由控告醫生,不論病人在這一過程中是否受到損害。只有病人在失去知覺的情況下被送到急診時,配偶的同意才是有效的。
從以上看法和案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國外,對于醫療同意書在法律上視為醫院的一項制度,“醫生在實施任何治療前應征得病人本人的同意。如果醫生不這樣做,病人有理由控告醫生。不論病人在這一過程中是否受到損害。只有病人在失去知覺的情況下被送到急診時,配偶的同意才是有效的。”這是醫院的一項工作,與醫療后的法律責任沒有太大的、必然的因果聯系:
四、結論
基于這樣的認識來看高新技術時代經典藝術的命運,我們會發現:盡管高新技術的發展及對經濟、文化的巨大影響,危及到經典藝術的生存。但是,人們對經典藝術的追求仍在以新的形式表現出來,適應文化變遷需要的新的經典確認原則正在形成,信息技術的內容革命則將為經典藝術提供嶄新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當代全球性的高新技術熱潮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來,高新技術向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方向發展,不僅引起了相關技術和產業的不斷變化,而且引起了生產方式、經濟結構、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深刻變化。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信息業,尤其是被稱為第四媒體的網絡業的巨大發展而變得明朗、敏感和尖銳起來的“全球化”問題。
美國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發源地和最先進的國家。美國人成功地將自己的技術優勢迅速轉換成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作為這種轉換中介和目的的,卻是文化。一項統計數據顯示,美國控制了全球75%的電視節目的生產和制作,使不少第三世界國家的電視臺成為美國電視的轉播站;當今傳播于世界各地的新聞,90%以上由美國和西方國家壟斷;美國電影產量僅占全球電影總產量的7%,卻占據了全球電影總放映時間的一半以上。這些美國文化產品在占領別國文化市場的同時,也輸入美國的文化價值觀,對別國文化構成明顯沖擊。這種現象引起我們如下思考:
一是信息殖民問題。托夫勒曾預言:“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將擁有整個世界。”可見對信息網絡的控制絕不單純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它還必然伴隨一種新型的文化殖民。目前英語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憑借先進的傳播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新的文化霸權。這不僅對發展中國家構成威脅,對一些發達國家同樣構成威脅。法國司法部長雅克·圖邦認為,英語占主導地位的互聯網是一種“新形式的殖民主義”。為此,法國人曾通過一項法律,要求在法國互聯網上進行廣告宣傳的文字必須譯成法語。當時的法國總理希拉克就提出,這是“要確保莫里哀和加繆的語言不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漏掉”。人們已經意識到,在技術層面日益趨同的形勢下,文化才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
二是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匯流問題。現代信息技術數字革命不僅帶來了信息產業的新面貌,也帶來了文化產業的新生機,它使這兩個現代社會的標志性產業走到一起,并合成一體。實現這種融合的第一步是傳媒匯流,即由數字技術作為一切信息傳媒形態的技術基礎而為與信息相關的一切產業提供一個統一的平臺,大眾傳媒、通信和信息業因此而匯合為一,通過統一的寬帶系統,為用戶提供服務。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及歐洲發達國家已基本解除了傳媒業、通信業、信息業之間傳統的行業管理壁壘,以及各國之間對傳媒業的管理壁壘,完成了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第一次制度創新。如果說這還只是一種形式革命的話,那么接下來的必然趨勢將是對內容革命的呼喚,信息社會也因此進入第二次制度創新階段,即實現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的匯流。
面向高新科技時代促進文學藝術發展--信息革命對經典藝術的召喚來自:第一
在這方面,美國人再次走在世界前列。美國雖然沒有什么文化遺產,卻率先將“內容產業”納入商業和產業化軌道。通過1997年“北美行業分類系統”的頒布,美國已向世人宣布了他們將信息內容,特別是文化內容,作為信息產業的主體。由此來看美國文化的信息殖民問題,大概沒人再相信它只是一種經濟行為了。認識到這一點的世界各國都在力爭后來居上,要在信息全球化本身就含有的文化全球化過程中搶占制高點。歐洲小國芬蘭以擁有諾基亞這樣的信息產品品牌而在信息技術方面處于世界前列,而正是在它的倡議下,歐洲文化產業發展框架性合作計劃于2000年啟動。我們可以從1999年歐盟文化部長的一次非正式會議文件中看出這項合作計劃的動機:“商業壓力和由此而來的內容貧乏,而不是文化的多樣性,是存在于我們這個日益發展的由數字電視造成的廣播時代自身中的固有威脅。可靠而高水平的公共服務應該是歐洲的競爭優勢所在。保存歐洲人的文化認同至關重要。如果沒有有價值的內容,技術的未來發展是沒有意義的,這是新千年的最大挑戰。”面對這種世界性的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的匯流趨勢,經典藝術的命運又將如何?我認為,這場信息技術的內容革命既為經典藝術提供了嶄新的生存與發展空間,也要求我們把握機遇創作出具有鮮明中國氣派和深厚文化底蘊的經典作品,為“世界文學”的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論文面向高新科技時代促進文學藝術發展--信息革命對經典藝術的召喚來自
首先,作為文化重要代表的經典藝術,將在建立多元文化平等交流、理解與融合基礎上的“世界文學”過程中發揮突出作用。應當說,不同文明或文化之間本身并不存在對抗的必然性,引起對抗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由各種因素造成的相互之間的誤解乃至敵視;二是某種文明或文化試圖憑借某種強權推銷自己而消除異類。在當代世界文化格局中,這兩種現象依然存在,而尤以后者更為突出。這使得加強多元文化之間的平等交流和理解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最能有效實現這種交流和理解的文化載體,正是文藝作品。
早在馬克思與恩格斯提出“世界文學”主張的二十年前,歌德曾與愛克曼談起他讀了一本中國傳奇后的感受。他說,這部書“并不像人們所猜想的那樣奇怪。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使我很快說感到他們是我們的同類人,只是在他們那里一切都比我們這里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在他們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沒有強烈的和飛騰動蕩的詩興,因此和我寫《赫爾曼與竇綠臺》以及英國理查生寫的小說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他們還有一個特點,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當愛克曼問到這是否是中國最好的作品,歌德說:“絕對不是,中國有成千上萬這類作品,而且在我們的遠祖還生活在野森林的時代就有這類作品了。”歌德之所以對中國的一部普通作品都如此重視,是因為他既從中感受到人類心靈相通的深邃與博大,也意識到與此相比,堅持一種狹隘的民族文化立場顯得多么可笑。因此他說:“民族文學在現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快來臨了。現在每個人都應該出力促使它早日來臨。不過我們一方面這樣重視外國文學,另一方面也不應拘守某一種特殊的文學,奉它為模范……對其他一切文學我們都應只用歷史眼光去看。碰到好的作品,只要它還有可取之處,就把它吸收過來。”(注:〔德〕愛克曼輯錄:《歌德談話錄》,第112-11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
歌德的意思很明白,“世界文學”并不是對民族文學的否定,而是強調各民族文學應當在相互交流中用一種更開闊的眼界去吸收其他民族文學中的優秀內容來豐富和發展自身。在文化全球化已被信息全球化浪潮裹挾而至的今天,這種觀點尤其值得重視。文化全球化不是文化的類同化、均質化,而應是消除時空障礙之后的多元文化之間的平等交流、理解與融合。如果說由于種種原因而使當年的歌德未能接觸到中國最好的作品,那么在由數字平臺所構筑的世界文化大舞臺上,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將它們展現在世人面前,讓全世界都分享到這份人類精神的偉大遺產。這正是在創造一種多元文化融合的“世界文學”過程中,我們的競爭優勢所在。
其次,應當提倡和強化當代中國文藝家的文化使命感和經典意識,創作出具有鮮明中國氣派和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作品,去參與多元文化融合的全球化競爭。德國前總理施密特在其近著《全球化與道德重建》中指出,席卷全球,從歐洲直到中國、日本和印尼邊遠城市的“娛樂工業所促成的低檔次電視節目,尤其是極其廉價的乃至十分不良的節目的全球化正危害各國的文化傳統”,聽任其發展,“我們將坐吃山空,變得退化,成為那種面向收視率、廣告收入和銷售指標并追求大眾效應的低水準偽文化的犧牲品”。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除了應當重視民族偉大文化成就和價值的傳承,也應當重視培養新的有價值的民族文化的創造能力,“這種能力可以表現于文學、戲劇、哲學、音樂、繪畫、雕塑、建筑、思想科學等各個方面……而這樣做的前提是意識到我們所面臨的危險”。(注:〔德〕赫爾穆特·施密特:《全球化與道德重建》,第62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從當前中國文藝的創作實際來看,這種危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面向高新科技時代促進文學藝術發展--信息革命對經典藝術的召喚來自:第一
一、對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缺乏正確把握,就像歌德所反對的那樣,在重視外國文學的時候,拘守于某一種特殊的文學,奉它為模范,結果是失去了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作家邱華棟曾尖刻但不乏深刻地指出,今天中國“幾乎每一個‘走紅’的‘現代派’、‘先鋒作家’、‘前衛作家’的背后,都站著一個西方文學大師,而這些作家們則像個侏儒一樣站在大師的前面,費力但悲壯地貢獻出了他們的雜交漢語文學變種文本”。(注:邱華棟:《影響下的焦慮與抗爭》,《城市的面具》,第117頁,敦煌文藝出版社,1997年。)事實上,只有堅持創作的民族文化特色,向人們展示世界一隅的獨特生活,引起人們的關注和理解,這樣的作品才會真正具有世界性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