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2: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降水技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水利電力工程中,混凝土的體積往往較大,因此在施工中難免會出現裂縫,此時就需要進行灌漿技術對其進行修復,嵌縫技術就是一種常見的技術形式,其可以對混凝土裂縫進行修復。沿著裂縫開槽,在槽內嵌入塑性材料或者剛性防水材料等,達到封閉裂縫的效果。常用的塑性材料包括聚氯乙烯膠、塑性油膏等等,剛性的封閉材料則包括聚合水泥砂漿等。混凝土裂縫的灌漿技術則常用環氧灌漿技術,就是將環氧樹脂灌漿材料進行灌注,環氧注漿的材料往往選擇鄰苯二甲酸二丁酯、乙二胺等等。
1.2孔口封閉灌漿技術
該技術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灌漿技術,也可稱之為循環灌漿技術。孔口封閉灌漿技術適應最大壓力>3MP的帷幕灌漿工程項目,小于其參考值的帷幕工程則需要選擇性應用。利用孔口封閉灌漿技術應注意一下幾個要點,如鉆孔的直徑控制,應<60mm;孔口管道必須進行牢固的嵌入,買入到巖層的深度按照灌漿的壓力所定,最大的灌漿壓力則控制在5MPa以內,最大壓力時嵌入巖層的深度應>2m;灌漿應選擇循環式施工,自上而下的灌注,分階段進行;孔口管道分為多個灌漿段,應盡量選擇較短的分段發方式,壓力增加應盡量快速,段長和相應的灌漿壓力應進行事前試驗;灌漿過程中應經常性的活動灌漿管,回漿管應保證15L/min的回流量,防止灌漿管道出現凝結。
1.3大吸漿灌漿技術
應用中主要是控制灌漿的壓力和流量,通常利用低壓或者自流的方式對裂縫進行灌漿,泥漿流動性降低后在逐步升高壓力,以此增加灌漿量。同時限制灌漿的流量,采用低流量配合壓力,減少灌漿在裂縫中的流動速度,使得泥漿沉淀,灌注量降低后再增加壓力,提高灌漿量,直至完成灌漿。
2水利電力工程大壩施工中灌漿技術的應用
水利電力工程對質量要求較高,在水利電力工程的大壩工程中有多種灌漿技術被應用,但是應根據實際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技術措施,不同的灌漿技術也有著不同的作用效果。具體情況如下:
2.1吸漿量較大的灌注措施
在水利電力施工中,大壩的施工需要灌漿作業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施工,但是因為地質和限制的因素,使得泥漿不能很快的凝結,此時泥漿沖基礎底部滲出,導致灌漿效果不佳。此時應進行低壓灌漿觀察泥漿的流動情況,選擇逐步增加的方式進行灌漿。也可選擇方法限制吸漿的情況,加速泥漿的流動情況。然后提高泥漿的黏度從而控制流動性,降低泥漿流速而保證凝結。進行灌漿的過程中應考慮對泥漿的組份進行調整,同調節灰水比和外加劑填入的方式來控制泥漿的凝固速度,人為控制泥漿流動性。在水利電力大壩工程的施工中,也可采用灌注間歇砂漿和砂漿的方式來提高灌漿的施工質量,灌漿過程中,灌漿間隔控制在2~6h,最后泥漿凝固后達到一定的強度后,掃孔和復灌等。
2.2漏水通道灌漿
水利電力大壩工程因為受到地質環境的影響,往往存在不可控的問題,施工過程中環境復雜且地質改變的情況時有發生,在施工中容易出現漏水的情況,影響灌漿的質量。針對這個問題應采用一些外部干擾的措施,如爆理,利用爆破方式破壞漏水結構,再在漏水的位置采用灌漿的方式進行控制。但是這樣的處措施往往不能達到工程質量要求。增加了工程成本以及難度。所以在實際的工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措施進行控制,利用模袋灌漿,一般選擇尼龍和聚丙烯為材料的袋子,進行堵漏并灌漿;利用填充級別的配料,在漏水的地方進行處理,利用大粒徑的砂石進行灌漿;利用雙漿灌漿技術,將水泥漿和速凝劑分別從兩個管道進行灌注,使其進入到混合器,混合后再進入灌注的區域,這樣可以增加防滲漏的效果,對漏水點進行控制。
2.3接縫灌漿技術
水利電力大壩的工程中,壩體填筑的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施工項目,在施工中其將直接影響到整體質量。壩體建設中首先應合理的規劃工作量,選擇工藝和施工方案使之適應項目需求。對壩體施工的工作量進行分配與組織。灌漿施工也應按照壩體施工的需求進行選擇與實施。根據壩體情況準備建筑材料和場地等,根據作業時間來控制材料質量,避免土料熱量的流失等,提高施工的效率和質量。在水利水電壩體施工中灌漿技術主要是針對接縫處理,是一種主要的技術措施。通常選擇盒式灌漿、騎縫灌漿、重復灌漿等。在施工中3種灌注方式可以進行重復使用,根據不同的灌漿特征以及工程情況配合使用。盒式灌漿因為灌漿的質量較高,回漿管的管路不易阻塞等優勢,在壩體接縫灌漿選擇中被普遍認可。但是系統消耗的管材相對多,其成本使其受到限制。重復式灌漿系統布置方式主要因為不堵塞管道而能進行重復施工。騎縫灌漿管理系統因為其擴散模式的灌漿形式較為流暢,并且壓力分布平均,管路不易阻塞。水利電力大壩的接縫施工通常壓力在0.2MPa左右,在壩體灌漿前應進行分析與計算,保證灌漿的順利開展,必須保接縫灌漿的開張度與泥漿粒徑的比例,理想的開度為1~3mm,在灌漿中應控制開度的擴張。
2淺層巖溶地區和深層巖溶地區的基礎灌漿
對于淺層巖溶地段,因為巖溶埋藏的不是很深,可以利用機械先把填充物全部挖掘出來,然后再用水泥進行回填,完成灌漿,此種地段的灌漿基本都在露天完成,施工相對容易一些,工序也較簡單。對于埋層較深的巖溶,在灌漿時,一般不適合用高壓噴灌漿技術,因為水泥漿進入深層巖溶時,會對里面的填產物充生排斥,然后形成固化,對進一步灌漿造成阻礙,使得灌漿面不大,影響基礎的穩定,多數采用鉆孔注漿技術進行處理。
3大吸漿量情況的灌注在基礎灌漿
作業時,常常會遇到大量吸漿的情況,使灌漿作用不能在預計施工作業時間內完成。通常的巖縫灌漿在1~3個小時內都會結束,對于水泥漿量的消耗也都正常。但遇到大吸漿情況,這樣的地層結構會使漿量消耗很大,因為灌進地層的水泥漿會從別的地方涌出,使灌漿時間延長。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做好相應的處理,采用妥善的解決方案,首先要進行限流,控制注漿的速度,減少注漿量,使漿液的流動速度變慢然后慢慢凝結,但一直要保持灌漿結束的最終要求才能結束。再有就是采用降低壓力或者是自流的方法進行施工處置,等到泥漿全部都凝結之后,可以采取多次灌漿的方法,在進行基礎灌漿施工時,可以適當將灌漿壓力降低,在灌漿凝固之后,沒有別的原因可按設計壓力進行灌漿。
4嚴重漏水的情況下灌漿施工
水利施工過程中選址十分關鍵,但因地形地貌的不同,一些工程所處位置不得不面對復雜的地基情況,由于各種原因,常常會遇到漏水的情況,這時施工條件變得困難,如不采取有效的方案,會出現跑漿現象,消耗大量的漿液,延長灌漿時間,使成本增加。這時可采取充填級配料處理方法和采用模袋灌漿的方法進行施工,兩種方法都各有優點,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適當采用。模袋變形能力強,適應環境形狀的變化,有效堵塞溶洞,另外也較耐磨,而且漿液定形凝固后強度增強。充填級配料的時候如果使用礫石的效果不好,也可利用粘稠度較高的水泥沖灌級配料,水泥沖灌級配料的材料和數量應該靈活掌握。
4.1充填級配料處理方法這種方法就是用粘稠狀的水泥漿,直接灌入砂礫中,水泥漿與砂礫結合而形成堅固的凝結體,從而增強地基的抗滲性能及穩固性。在灌注時,要注意礫石的直徑,一般都是呈逐漸變大的趨勢。對于灌入量要進行細致、準確的判斷,避免浪費填料,填料可以是水泥漿,也可以是水泥、粗砂、礫石等混合物,實踐證明,混合物充填是相對自然的,灌后會產生反過濾層,把一些裂縫有效堵住,同時使水利工程的抗滲水性能得到提高。
4.2模袋灌漿處理方法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常常使用模袋灌漿,利用聚酯、尼龍等材質制成模袋,在袋中進行灌漿,這些特殊材質具有較高的耐磨性,可以根據需要設計成不同形狀的模袋,在灌漿階段應用,由于模袋具有一定的透性,漿中的水分能夠滲出,但漿中的顆粒存在于漿中,所以袋中能保留顆粒。使水灰比得到降低,所以一方面能縮短水泥漿的凝固時間,另一方面,凝固后的強度也大大提升,提高灌漿的質量。
關鍵詞:
基礎灌漿施工技術;水利工程;應用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近年來,我國對水利工程的建設越來越重視,水利項目的發展也逐漸加快了腳步。但是由于技術和發展時間的限制,導致建筑方的施工難度不斷增加。要想在國內找到符合水利項目的地基類型是十分困難的一件事,大多數地基都是為了建筑樓房所設計的,與水利項目的建設不能很好地融合。該項技術的出現正好很大地解決了地基不符的問題。可是前提條件是施工場地的防滲處理要做好,不然很可能降低產生的效果。
1灌漿施工技術的類型
(1)帷幕灌漿技術。所謂的帷幕灌漿技術主要是被運用在上游迎水面的大壩內部,能更好地降低內部的滲透率,使得地更加穩定和牢固。根據當地的地質條件來選擇帷幕灌漿的深度,一般來說,帷幕灌漿都比固結灌漿的深度多很多,有些甚至達到百米以上。但是其缺點是操作難度比其它施工技術難。(2)固結灌漿技術。通常這種技術布置在巖石地質較好的地方,對大壩的基部進行全面的固結灌漿,使其保持穩定的狀態。如果一些地區的土質不好,且壩體的高度過高,這無形之中增加了固結灌漿的難度大。一般灌漿孔的深度大約在5~8米之間,還有小部分的深度可能相對來說會更深一點,大概在15~40米左右,深淺不一的孔在各個層面上相互交錯,營造出一種立體的效果。然后在此基礎上,增加基巖的牢固性和抗壓性。牢固性是固結灌漿技術最大的特點,它能夠使得地基穩固持久。(3)接觸灌漿技術。接觸灌漿技術就是指用混凝土來聯結壩基與兩岸之間的縫隙,從而使得壩體更加穩定,能夠經受得起大水的沖擊。首先,用混凝土鉆孔壓漿,等到壩體與兩岸之間的混凝土達到指定的溫度時,再對其施行接觸灌漿的步驟。這項技術利用了物理的性質來很好地實現穩固的目標。(4)壩基巖石灌漿技術。壩基巖石灌漿技術最重要的就是操作流程的先后順序,嚴格遵守操作的步驟,否則容易導致產生的效果不如預期。第一步,按照科學比例,將膠凝性漿液與流動性漿液混合;第二步,利用灌漿設備將其打入巖層;第三步,待漿液硬化形成結石后,在表面涂上一層保護膜,加強基巖的防水性能。
2基礎灌漿施工技術在巖溶地域的主要應用
許多巖溶地區的地質條件相差甚遠,有些甚至達到截然不同的地步。這種情況使得水利工程在施工時需要克服很大的困難。傳統的施工主要是以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的判斷為主,先是派技術人員對地形進行勘察,再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水利工程的整體設計圖。但是這種做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往往實踐過程與理論還是有一些差距的,許多情況都難以預料。因此,在巖溶地區進行水利項目的建設時,要從多方位地考慮問題。一方面,要按照實際的地域條件來挑選最適合的基礎施工技術。另一方面,考慮當地的巖層質量來預測灌漿的深度。通常來說,巖溶地區所采取的施工技術一般分為高壓灌漿技術、高壓旋噴灌漿技術以及基礎灌漿技術。(1)對高壓灌漿的研究。高壓灌漿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使填充物變得更加牢固、不容易分散。巖溶地區地土質、天氣條件本身就不是很好,利用這種技術可以很好地改善地質條件,使得水利工程的地基能夠更加緊密、堅固。如果運用傳統的施工技術,滲水的現象很容易出現,嚴重的話可能造成壩體倒塌的結果。但是現代的高壓灌漿技術能夠使土壤凝結成網狀,與土壤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減少空隙的存在,從而降低滲流率。(2)對高壓旋噴灌漿的研究。許多施工人員對高壓旋噴灌漿技術可能不是很了解,它是比較新的一種施工技術。它的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利用機械從地表向地下鉆一個很深的洞,再將按比例調配好的水泥漿用帶有噴嘴的鉆機噴到底部,高速旋轉的氣流先破壞原有土層,再讓松散的土層與高溫的水泥漿進行混合攪勻,最終形成一個牢固的地基。(3)對基礎灌漿的研究。基礎灌漿技術對于普通的施工人員來說并不陌生,它在水利項目中有很廣泛地應用。這項技術的操作步驟簡單,并且產生的效果也相當不錯。當水利項目在淺層巖溶地區施工時,先把原有的泥沙挖出,直至土層看起來相當嚴實,然后再將混凝土漿液注入其中,使其填充到地表,從而完成對水利項目地基的建造。這種方法不僅實際操作簡單,而且施工成本相對較低,很適合在水利項目中應用。當項目建設在深層巖溶地區時,一般是將泥沙挖凈,再利用兩種填充物相互擠壓,相互反應的化學性質來形成一個堅實的地基。
3應對吸漿量大的水利工程采取的灌注方法
(1)限流方法。在限制的時間內將規定的漿液灌入到巖縫就是限流措施的主要內容。正常情況下,灌漿的速度要達到10~17L/min,這個區間內的速度不會太快也不會太慢,有利于砂漿進行有層次的沉淀、凝結。限流的主要目的就是讓砂漿能夠有充分的時間與土壤進行凝結,從而達到牢固的效果。(2)降壓處理法。降壓處理法是指利用降低灌漿壓力的方法來減少漿液的流動速率,只要讓漿液保持自流的狀態即可。降低壓力能夠讓漿液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凝結的過程,但如果巖縫中的溫度多低導致漿液不能順利流入孔中,可以采取適當地加壓,使其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3)多次灌漿法。多次灌漿法是所有方法中最沒有技術含量同時也是最簡單的一種施工方法。它主要就是對灌漿的時間進行嚴格的控制,每一次灌漿都要保持在一定的時間內,每次灌漿的間隔也要規定在同一個時間段,具體的間隔時間是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的,通常是小于等于8個小時。
4應對水利工程出現嚴重漏水情況采取的灌漿施工技術
(1)模袋灌漿法。這項技術主要的優勢就是耐磨。其在水利防水工程施工中應用時,先是選用大小合適的模袋,再往里填充水泥砂漿,讓模袋與模袋進行擠壓,從而將砂漿中蘊含的大量水分去掉,最終模袋要保持其中只有水泥和土才是正確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降低袋中的含漿量,更快地使砂漿凝固。袋中的沙土由于模袋的阻擋也不易流失,可以對漏水的地方起到堵塞的作用,從而解決水利工程的漏水問題。(2)填充配料法。通常作為填充配料的材料有水泥、砂礫以及細碎的石子等等。它們的獲取成本低,但同時又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填充配料法在各個施工工程里都是屬于十分常見的方法。一般情況下,是將多種配料進行混合來進行填充。如果僅僅是用一種配料來填充的話,實際效果會與預期效果相差甚遠。如:在大壩出現嚴重漏水時,采用填充配料措施,但是單單用礫石來阻擋,可能對于一時來說能起到作用,但是時間一長,隨著水流通過的越多,礫石就會被沖刷得越厲害,致使產生的空隙也就越大,久而久之,大壩的漏水情況只會變本加厲。如果填充物是由水泥、沙子及礫石按比例相互組合,形成一層層的過濾層,不僅可以很好地治理漏水情況,而且對水質的處理也有一定的幫助。因此,在使用填充配料法的時候要對配料的組合進行合理的推敲,才能將其運用到實踐中,并不是盲目地使用。
5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水利工程建設要想更好更快地發展,就要對基礎灌漿施工技術進行合理地應用。所以,基礎灌漿技術水平的高低對于水利工程來說有著直接的影響。為了使它能在水利工程中很好的應用,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人員加強對技術的進一步開發,完善其不足之處,施工人員要對基礎灌漿技術有深刻的了解,減少它的失誤率。相信只要每一個工作人員對它重視起來,基礎灌漿技術一定在不久的將來能得到很大的一個提升,從而間接推動水利工程建設的發展。
作者:董巍立 單位:河南省豫北水利勘測設計院
參考文獻
“工學結合”是現代職業教育的一項重大變革,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地處江南水鄉的湖州職業技術學院的體育課程教學改革面臨著“多雨天氣”,“工學交替”等新問題,如何在“工學結合”背景下構建體育模塊化課程體系,正成為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全新課題,值得我們研究。
1.湖州地區氣候特點及影響因素
1.1湖州地區氣候特點的分析
湖州市地處太湖南岸,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體育論文,一年四季分明且雨水不斷,空氣濕潤,雨
熱同季,降水充沛;屬東亞季風氣候帶,夏半年盛行東南風,氣候濕熱,冬半年盛行西北風,氣候干冷。十一月下旬于次年三月中、下旬平均氣溫低于10℃,五月下旬于九月中、下旬平均氣溫低高于22℃論文提綱格式。初春三月仍受強冷空氣影響,四月到五月中旬,雨水明顯增多,常有陰雨天氣,持久低溫陰雨;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降水較少,天氣相對晴好;九月是初秋多雨期,降水量多,降水強度大,以臺風暴雨降水為主;十月由于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活動頻繁,氣溫下降,降水顯著減少,多晴朗天氣,白天溫度高;冷得早的年份體育論文,十月下旬至十一月初最低氣溫可降到4℃以下;12月初冬天氣干冷,雨雪較少;整個冬季天氣寒冷干燥,是一年中氣溫最低,降水量最少的季節,在強冷空氣影響下最低氣溫可降到零下5-6℃。
1.2氣候對體育教學的影響
影響體育教學正常開展的氣候因素有氣溫、陰雨、臺風、日照等多種,其中氣溫和雨天是最主要的因素。
湖州地區常年雨天統計圖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全年雨天最少的月份在11、12月份,而次年3、4月份2個月的雨天相對較多基本達到50%的比例,9月新生入學學期雨天要明顯少于次年第二學期。以一個自然學年(兩個學期)9個月的教學周期計算:平均雨天累計達108天,占到總上課總數270天的40 %。開展室外體育教學的天數僅僅只有162天,而雨天安排在室內開展體育教學的天數為108天,這就嚴重影響到了以室外實踐技能教學為主的體育教育的正常開展,對我院開展體育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工學結合”課程設計特點及影響因素
2.1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工學結合”課程設計特點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秉承“崇德尚能”的校訓,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作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準繩,充分體現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文厚、技湛、商慧”育人理念和培養目標,全面實施“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培養模式進一步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構建“產學合作”、“三層對接”、“工學交替”實踐教學體系。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是以實踐和理論相結合,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相結合職業綜合能力貫穿教學全過程,教學以“應用”為導向,強化與實踐教學的整合體育論文,以職業崗位和專業方向范圍設置靈活多樣的崗位課程。
2.2停課實踐對體育教學的影響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職業崗位群人才培養方案中公共體育課開設情況:前三學期為必修課(含分班選項教學),第四學期為公選課。這樣因新生入學以停課軍訓為主的國防教育和以停課進企業實施“工學交替”對體育教學的正常開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論文提綱格式。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職業崗位群停課實踐概況
專業名稱 第一學期 第二學期 第三學期 第四學期
(含軍訓2周)
文管類 3 1 2 6
土建類 3 2 3 3
經濟類 2 2 2 2
設計類 3 3 3 3
0.導語
因為天氣過程的不可重復性,人工增雨作業的效果檢驗問題一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我國人工影響天氣技術中最薄弱的環節。科技論文。因此,探索一種簡單、科學、方便的人工增雨效果檢驗方法,建立面向業務、面向基層的人工增雨效果檢驗業務系統,已非常迫切。
1.效果檢驗的原理
根據人工增雨理論和研究,對云體實施人工增雨作業后,催化劑通過播撒作用和布朗運動、湍流、上升運動擴散到附近云體,形成人工冰核,當云體內冰核濃度達到100個/升時,將引起局部云體內云物理的動力和靜力效應,從而使得云體內水汽、云滴轉化為雨滴降落地面,增加降水總量。
人工增雨作業效果檢驗,其實就是比較人工增雨作業后受影響區域內雨水量的變化。因此,人工增雨作業效果檢驗,就是要確定幾個數值的問題:一個是作業影響區域及其面積,一個是作業影響區自然降水量,一個是作業影響區實測降水量。用作業影響區內平均實測降水量減去平均自然降水量得出作業后降水增加量,再根據作業影響區域面積和當地水價,得出作業后增加的雨水總量和經濟效益。
2.檢驗的基礎和假設
有足夠多的降水自動探測站組成足夠細的網格,以求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降水沿地表分布情況。目前,各地均陸續建成區域天氣自動站網,將為效果檢驗提供有效的降水分布數據。
人工增雨作業的云系范圍要足夠大,而人工增雨作業影響的范圍有限。這樣反演出自然降水和實測降水更為接近實際。
3.參數的確定
參數值的確定是人工增雨效果檢驗的關鍵步驟。需要確定的參數值有預計作業影響區域和位置、有實測降水量、自然降水量等。
3.1預計作業影響區和位置
一次地面人工增雨作業產生的人工冰核數量有限。在實踐中一般每次地面人工增雨作業發射火箭彈2-3枚或者是高炮彈40發左右。由于地面人工增雨作業的播撒方法的局限,催化劑催化的云體范圍有限,約為5km(火箭作業在播撒起點與終點間,高炮在彈爆點附近,另外攜帶的催化劑量和催化產生的人工冰核數量有限),其影響范圍隨過程演變將經過擴大、縮小的變化。由于云體還隨高空引導氣流向下流移動。因此,作業影響區類似于長軸為引導氣流方向的橢圓。為研究方便起見,我們把作業影響區視為一個半徑r km、園心向催化點引導氣流下游偏離(r-5) km的園形區域。根據有關研究,一次地面人工增雨作業的影響區域面積大約為300 km2[1],由于我們評估時采用區域平均法,為保險起見,可以將影響區域取為S≈450 km2,則r=(450/PI)1/2≈12 km。
3.2實測降水量
這是通過現有區域天氣自動站網可以實時取得的資料,其分布以Ws(x,y)來表示。在實踐中可以采用Ws(x,y)’=F(x,y,z)’= A+B1*X+B2*Y+B3*Z+C1*(X^2)+C2*(Y^2)+C3*(X*Y)+D1*(X^3)+D2*(Y^3)
+D3*(X^2*Y)+D4*(X*Y^2)+……來代替。
以最小二乘法的方法求解方程。確定最高次冪可以從低階到高階計算樣本殘差平方和與樣本方差的比值來確定,當比值<=5%時可以認為該次冪模擬函數能夠描述氣象要素的分布狀態,不再繼續更高次冪函數的求解。
3.3自然降水量
對于人工增雨作業影響區域外的自然降水可以從區域天氣自動站網中實時獲取,其分布以Wz(x,y)表示,實踐中可以用Wz(x,y)’=F(x,y,z)’= A+B1*X+B2*Y+B3*Z+C1*(X^2)+C2*(Y^2)+C3*(X*Y)+D1*(X^3)
+D2*(Y^3)+D3*(X^2*Y)+D4*(X*Y^2)+……來模擬。
參數及最高次冪確定同3.2.
4.效益檢驗
用Wz(x,y)反演出作業影響區內站點自然降水Rz(n),并與實測值Rs(n)比較,降水量單位均為mm。
求取平均增雨量R=1/n∑(Rs(i)-Rz(i)),n為影響區域內站點數,單位為mm。
求取平均增雨率為β=n*R/∑Rs(i)。
增水量以W=R/1000*S*1000*1000 m3=R*S*1000 m3
5.一次人工增雨作業效果檢驗的實例
2009年4月24日17時在(x0,y0)北緯25.80度、東徑114.86度進行催化作業后,24-25日過程區域氣象自動站雨量資料及站點地理位置資料(見表-1)。經查天氣圖和雷達回波顯示,降水云團偏東方向移動(90度)。
設作業影響區為半徑10km、圓心在催化點天氣下游5km點(X=X0+(r-d)*sinθ/111,緯度Y=Y0+(r-d)*cosθ/111, X0、Y0為催化作業播撒中心點,θ為云團移動方位角)即北緯25.8度東徑114.9度的圓。將站點位置取北緯25.8度東徑114.9度相對位置,并將單位換算成公里,即x’=(X-114.9)*111,y’=(y-25.9)*111。取最高次冪為3次,得自然降水分布函數為
由表-1可見,作業影響區內估測自然降水平均為19.7毫米,該次人工增雨作業后實測平均降水量為29.1毫米。科技論文。科技論文。因此,該次人工增雨平均增雨量為9.4毫米,增雨率為32%,受益面積為314平方公里,增雨量為298萬噸,經濟效益119萬元(以每噸0.4元計)。
表-1:站點降水資料
站 點 Rs X(度) Y(度) X’(km)Y’(km) Rz R 備注
章貢區林科所 30.9114.9747 25.7903 8.2942 -1.0792 30.4 0.5
章貢區橡膠壩 32.2114.9336 25.8728 3.7308 8.0783 33.1 -0.9
章貢區收費站 28.4114.8397 25.8539 -6.6908 5.9817 28.7 -0.3
章貢區通天巖 39.5114.9044 25.9244 0.4933 13.8133 38.9 0.6
章貢區龍村 29.8 115.041125.8142 15.6633 1.5725 30 -0.2
章貢區大學城 28.8114.8803 25.7961 -2.1892 -0.4317 9.5 19.3 估測點
章貢區市政府 32.1114.9275 25.8328 3.0525 3.6383 22.1 10 估測點
章貢區水泵站 29114.8778 25.8375 -2.4667 4.1625 18.5 10.5 估測點
章貢區市防辦 33.7114.9283 25.8422 3.145 4.6867 25.38.4 估測點
章貢區農科所 21.9114.9553 25.8078 6.1358 0.8633 23.2 -1.3 估測點
章貢區潭東 0.2114.865 25.7578 -3.885 -4.6867 29.3 -29.1 疑誤點
章貢區垇頭 0114.8233 25.885 -8.51 9.435 34.5-34.5 疑誤點
參考文獻
引言
國家的經濟正在蓬勃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建筑工藝要不斷的進行革新,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近年來,隨著人類需求的增加,水利工程也在快速的發展著,而在水利工程中基坑排水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基坑排水可以防止地基的承載能力下降,是工程強度的重要保證,所以對于基坑排水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完善基坑排水技術就是對水利工程的改革與創新。基于此,本文對基坑排水技術進行了探析。一、對基坑土質進行信息采集
基坑挖掘的施工流程與其他建筑工程流程相類似,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施工前的準備工作。首先施工單位要派勘測人員來采集施工場地的地質信息,例如勘測地層土的主要組成成分,進而確定場地土的類別,因為地基土的承載能力是上層建筑的施工依據,只有將地基的各項數據計算準確才能保證建筑工程的質量。必要時還要測量地下水的混合靜止水位,因為有些城市地下水的分布非常不均勻,這種現象在南方的地區非常常見,加之地下水具有流動性,所以對地下水位的測量顯得相當重要。
二、基坑降水方案的設計技巧
1、降深要求
基坑開挖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需要進入到強透水性的砂層,這時候,基坑內就開始大量的積水,為了保證整個基坑開挖過程的安全性,使基坑壁的內部結構保持穩定,避免大量涌水和砂土流失現象的發生,在進行降水設計時,必須把基坑降水和基坑支護的施工降水綜合在一起考慮,必須使基坑樁的承臺底高于地下水位0.5m以上。
2、降水方案
深基坑降水目前在我國比較常見的方法是管井井點降水和明溝降排水。其中,明溝降排水只是收集基坑中和基坑壁局部滲出的地下水,比較適用于降水深度不大的工程。對于基坑降水要求較高的工程,可設計管井井點降水。
三、基坑開挖前的相關準備工作
1、排水量的估算
排水量的估算主要包括對大氣降水、圍堰內積水、滲水的估算。為了減少排水的工程量,我們在建設水利工程的地基等基礎部分的時候一般選擇在枯水期,這時候大氣的降水量少,地下水的水位也比較低,比較好計算和施工。
2、泵站的布置以及水泵的選擇
泵站的位置的布置是極其講究的,它關系著水泵和吸、排水管路的設置。同時水泵的選擇也是相當重要的,不同的水泵有不同的特性,離心式清水泵對水質的要求比較高,而離心式渣漿泵和潛水排污泵則用于抽送含有纖維介質和大顆粒的高濃度水體。在選擇水泵時應注意考慮水體的水質及各個水泵的特性。
四、基坑排水的施工方法
1、井管施工
井管施工一般多用水沖沉井或鉆井工具如回旋鉆機造孔,當井管外徑40~50cm 時,回旋鉆機造孔直徑為70~80cm,為了防止造孔時井壁坍塌,可用比重為1.1~1.2 的泥漿護壁,從開始到井孔完成都要使孔內泥漿面高出地下水常水位,并略低于井口(0.3~0.5m 左右)。井管全部完成后,先在底管內填厚0.5m 的黃砂,再填厚0.5m 的細礫石、碎石,然后將鉆孔和井管間空隙用平均粒徑為含水土層平均粒徑8~12 倍的細礫石、粗砂回填,使之在抽水過程中起到攔砂濾水的作用,回填濾料的厚度不小于10cm。
2、粉土和粉砂基礎降低地下水施工
位于地下水位較高處的粉土和粉砂基礎,在基礎開挖過程中,由于滲水作用容易發生流砂、管涌,給施工帶來很大困難。因此,在粉砂粉土地基上施工,降低地下水位是一項關鍵措施。
3、明溝排水施工
這是一種應用普遍的方法,因為它的設備簡單、排水過程較方便。在開挖基坑時,采用截、疏、抽來排水,主要排的是圍堰和基坑的地下滲水、大氣降水。當可以利用地形條件自流排水時要盡量自排。
五、井管施工和開挖排水溝、集水井的施工技術
1、在進行井管施工時必須要在濾水管部位正確的安裝扶正器,扶正器的安裝距離是每間隔5-6m安裝一組,每組4~6片。這樣做的目的就在于防止濾水管在孔內的位置不居中,偏離中心,從而導致某一面沒有礫料或很少,沒能起到過濾的作用,形成涌砂。
2、在進行井管施工時必須注意選擇井徑和管徑,確保兩者間有一定的充足的合適的間隙,使用來保證水清砂凈的濾料有充填的位置。同時,在保證所需水量的條件下,要控制好管徑的加大或縮小,避免增加成本和施工的難度。
3、在修建集水井的時候,要控制好大小,集水井的大小一般應是選用的水泵在10-15分鐘的出水量,一般盡量大于這個要求。
4、管井建成之后,在選擇抽水設備要注意依據抽水試驗得出的結果,不能隨心所欲的隨便安裝水泵,以免導致井的出水量和正常的出水量不一致,從而引起流砂。管井在抽水時的水位不能超出第一個取水含水層的過濾器。
5、在修建排水干溝時要注意選擇的位置,盡量不要讓它的位置干擾到水利工程的正常施工,在修建時也要考慮排水的需求,根據滲水量和地形的坡度來設定干溝的斷面。
6、在用水泵排水時要注意選擇排出水的排水位置,要考慮距離的遠近。距離太遠,工程量大,排水慢,需要的時間多。距離太近,排出的水又會慢慢的滲入到基坑,影響工程的建設。在排水時,要派出專門的人員負責水泵和排水溝的維修和清理工作。
結語
通過對基坑排水技術的研究與思考,發現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基坑排水的過程要嚴格按照施工要求進行,否則將會造成工程的不合格,出現延誤工期等問題。而對于基坑的排水過程,要先對施工現場進行勘測,對于不同的地質條件要進行不同的分析,這樣才能保證后續施工的合理性安全性。其次要對施工現場進行預先的清理,提高的施工效率。再次,基坑排水技術需要不斷的創新才能適應工程的需要,必要時需要引進先進的技術。另外,現場的安全問題很重要,相關工作人員要進行嚴格的施工監督,合理安排施工人員,最大限度的提高施工效率。對于理論設計與實際的差別,要盡量避免,考慮全面,施工之前做相關實驗可以有效的保證工程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董俊營 水利工程基坑排水施工技術及應注意的問題 [期刊論文] 《科技創業家》 -2011年5期
[2]楊建柱 方成 李強 淺析水利工程基坑排水施工技術 [期刊論文] 《中國科技博覽》 -2011年31期
[3]鄭仙良 陳良宏 水利工程擋水圍堰與降排水實踐與研究 [期刊論文] 《科技與生活》-2011年8期
一、紅富士蘋果品種的普及與更新,縮小了我國蘋果與國際發展的差距。紅富士蘋果因品質優良、耐貯性好,在短短的20多年時間里,完全替代了我國栽培將近一個世紀的國光,成為生產的主栽品種,這在我國蘋果栽培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種品種的替代對我國蘋果所產生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縮小了我國蘋果栽培品種與國際流行品種的差距,提高了我國蘋果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同時,立足我國實際,選擇適應我國不同地域氣候特點的品種,選優工作在不停的進行著。我國先后選擇出了煙富系列、昌紅富士、紅錦富、禮泉短富、天富1號、寒富等大批優良品種,極大的豐富了我國蘋果品種組成,加快了品種更新,紅富士蘋果優系的發展正成為生產的主流,這為我國蘋果產業效益的提升打好了基礎,促使了蘋果產業實現了質的飛躍。
二、單果管理全套袋栽培技術,使得蘋果品質大幅度提升。套袋栽培是提高果實品質的有效措施,特別是對于改善果品外觀質量,提高對果實病蟲的防控,改善果品食用安全都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由于套袋栽培具有較好的市場銷售空間,高額的利潤回報,因而推廣快而面廣,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推廣到目前已經普及,套袋栽培占到了我國蘋果栽培比例的80%以上,成為最主要的栽培模式。
套袋栽培在改進果實品質的同時,加速了我國蘋果生產管理精細化措施的落實農業論文,疏花疏果、單果管理普及率達95%以上。這項措施的實施,有效的提高了果實品質,克服了果樹大小年結果現象,實現了蘋果豐產、優質、穩產,使生產效益得以大幅提升。
三、紡錘形整形,有效的解決了幼樹期進入結果期遲的生產難題。紡錘形整形,主枝保持單軸延伸,枝條以長放為主,很少應用短截,對樹體的刺激作用小,符合樹體生長特性,樹勢易穩定,有利成花結果。紡錘形樹形的推廣,成功的解決了紅富士進入結果期遲的生產難題,促進了紅富士蘋果在我國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同時,紡錘形整枝時,樹體級次少,結構簡單,有效結果枝充足,有利產量的提高,因而紡錘形成為蘋果栽培的主流樹形。
四、以拉枝為主的簡化修剪,加快了蘋果生產的普及。隨著拉枝技術的普及,使蘋果管理不再神秘,生產管理大為簡化,以往只有少數人員掌握的技術,隨著簡單化而普及。拉枝技術,廣大果農一看就會,一用就靈,得到迅速傳播,成為目前蘋果生產中修剪的最基本方法,顛覆了傳統的修剪方法。一般對于樹體萌生的有空間的枝條,采取長放長放再長放的方法,待枝長度超過1米后實行拉枝處理,通過“一揉二壓三拉四固定”,保持基角成90度,枝成水平或下垂,就可有效地緩和枝的長勢,促進形成花芽而結果。大量的生產實踐證明,下垂枝不但成花容易,而且所結果實果個大、果型端正,促進下垂枝結果成為修剪的主要環節。一般一個枝條從芽抽出后,要經一年長條、兩年成花、三年掛果、可持續多年結果,但枝齡過長,則結果能力下降,所結果實品質很難提高,一般枝齡在三至五年內,結果能力最強,因而在修剪時要對枝齡過長的枝實行回縮處理,以保持壯枝結果,提高結果能力,促進產量品質的提高,這是在蘋果進入盛果期后應抓的關鍵環節。以長放、拉枝、回縮等為基本方法的簡化修剪已成為樹體調節的關鍵站。
五、覆蓋栽培,有效的緩解了干旱對蘋果生產的影響。干旱缺水是我國蘋果生產的主要制約因素。近年來農業論文,氣候反常,降水少,干旱出現的頻率高,危害的范圍大,促使了覆蓋栽培的大面積推廣,以地膜、雜草、沙石等為主的覆蓋栽培有效的改善了蘋果生產中水分供給狀態,極大的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促使了蘋果產量、質量和效益的提高,特別是黑色地膜的應用,不但起到了很好的保墑效果,而且對雜草的生長具有很強的抑制作用。覆蓋黑膜后,果園除草用工量減少,覆蓋栽培已成為我國蘋果主產區的主要栽培方式。
六、配方施肥的推廣,使施肥的科學化程度提高。長期以來,我國蘋果生產中施肥管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特別是氮肥的大量施用,導致樹體虛旺,出現適齡不果現象。近年來,隨著國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這一現象有很大的改觀,氮肥的施用得到有效控制,配方施肥、均衡施肥已成為蘋果園肥料管理的主要方向。
七、沼肥的應用,促進了果品的有機生產進程。沼肥是將畜糞和鮮草等送進沼氣池,經厭氧發酵,充分腐熟后的有機肥,在果樹生產中應用,對產量和品質的提高非常有利。近年來,隨著國家綠色能源項目的實施,沼氣的普及,使得沼肥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沼肥的應用加速了我國蘋果產業無公害、綠色、有機生產進程,對于提高我國蘋果品質,提高我國蘋果國際競爭力,增加出口都是非常有益的。
八、機械作業的推廣,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隨著微型旋耕機、農用三輪車、機制噴霧器等小型農機的成功研發,由于很適宜我國蘋果以家庭經營為單位的生產現狀,加之售價相當,大多果農能負擔得起,以上農機成為果農的生產必備。小型農機的推廣,大大地提高了果園的勞動率,減輕了勞動強度,果園管理的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
九、食心蟲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果實的商品率大幅提升。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食心蟲對蘋果生產危害嚴重,危害較重的果園,蟲果率達60―70%,嚴重制約著蘋果生產的發展,自1993年我國實行套袋栽培后,這一現狀得到明顯改善,加之近年來地膜覆蓋栽培的大面積推廣,使得食心蟲結繭及出土均受到抑制。全套袋栽培,使得果實得到有效保護農業論文,食心蟲的危害已由主要蟲害降到次要蟲害,對生產的危害已大大減輕,有的已不再有蟲果出現,使得果實的商品率大幅提升。
十、栽植技術不斷完善,新建園成活率高、保存好。蘋果栽植后成活率低、保存差、園貌不整齊是以往蘋果生產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常導致樹體進入結果期晚,前期產量的提升緩慢,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北方春旱現象發生普遍,土壤墑情差所致。近年來,隨著栽培時間的前移,地面覆蓋保墑、枝干套育苗袋等系列措施的完善,大大的提高了新植果樹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使了幼樹健壯生長,為早果豐產打好了基礎。
一般在我國北方,秋季降水多,土壤墑情好,栽植果樹后成活率高,于是我國蘋果產區在沒有澆水條件的地方,多改春栽為秋栽,充分利用秋季土壤墑情好的優勢,以提高成活率。
地面覆蓋后有效的控制了土壤水分的蒸發損失,使天然降水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對促進樹體成活效果非常好。
應用瓦斯地質單元法劃分突出危險區域
沙曲礦井瓦斯地質規律研究
地表水平變形對高壓線鐵塔的影響研究
采高對下層煤回采巷道穩定性影響分析
豐陽煤礦底板比壓測試方法研究
科技論文量和單位使用中常見的問題
科技論文參考文獻著錄的目的基于水化學特征的深部巖溶地熱水循環機制研究
基于鉆孔數據的三維地質建模及可視化系統3DGMS的設計與實現
利用γ+β計數率判別鉆孔礦化類型方法探討
躍進溝銅多金屬礦床流體包裹體地球化學研究
三維地理信息服務系統符號庫的設計和實現
基于全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城市大比例尺測圖方法研究
RTK測圖與全站儀測圖對比分析
基于小波包-陷波器的電機斷條故障診斷的仿真
一種基于Web的電力營銷數據挖掘系統
改進DCSK系統及其DSP實現
基于TS模型的非線性系統模糊辨識算法
一種分布式蠕蟲病毒檢測系統
砂粒含水層基坑水平井降水模型試驗及其數值分析
速凝劑和鋼纖維對噴射混凝土性能的影響
原料成分對燒制水泥熟料固化重金屬的影響研究
利用蛋白質單分子膜仿生合成錐形碳酸鋇
焦作市區天然降水中的Fe與pH值的相關分析
DDNP廢水預處理工藝研究
焦克公路沿線土壤中重金屬的污染分布及形態分析
市域人地系統綜合分區研究
一種新的積分變換——弦變換
變破產下限廣義雙Poisson風險模型的破產概率
基于市場競爭態的河南旅游市場分析
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總目次
基于未確知測度理論的綜放面火災危險性評價研究
運用系統安全理論提高突出礦井的抗災能力
馮營礦礦井突水機理分析
高校宿舍火災數值模擬與分析
堅硬頂板松軟薄煤層刨煤機開采可刨性研究
長壁回采圍巖破損規律的數值模擬研究
隔膜式壓濾機在濟三煤礦井下的應用
河南伊川中生代盆地控油構造及石油勘探前景分析
Landsat衛星遙感影像在焦作市建成區擴展變化監測中的應用
基于小波分析的RINEX級GPS數據預處理軟件的實現
國家地籍數據庫的設計及關鍵技術分析
混沌跳時脈沖調幅超寬帶系統設計與分析
終端開路式交指帶通濾波器仿真設計
反求工程征與約束技術研究
基于多種安全技術的網絡防護模型
矩陣變換器雙向開關方式的研究
基于中間件技術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統研究
MPLS組播的改進應用研究
量子計算的研究與應用
自應力鋼管混凝土軸壓短柱力學性能研究
激光輻照薄板溫度場的有限元計算
內嵌預應力CFRP筋加固RC梁關鍵問題探討
鎂合金手機外殼的半固態壓鑄成形模擬及工藝參數優化研究
煤粉干式永磁高梯度磁選試驗研究
科技論文參考文獻著錄的目的
科技論文中文摘要的3種類型
0前言
強夯置換法適用于軟弱粘性土、泥炭、液化粉土等飽和細粒土中,它是利用強大的沖擊力破壞軟土的強度使土體由夯錘下強行被擠至旁邊,給墩體占去空間。強夯置換加固軟土的方法是80年展起來的,我國自1987年以后發展迅速,已有一系列工程采用強夯置換處理軟土或液化地基。強夯置換法具有施工簡單、節省材料、快速、承載力高及經濟效益明顯等優點。其主要缺點是噪聲和振動,因此不適合在城區采用。
1工程概況
大連某廠區位于某地區沿海鹽田中,擬建建筑物為水泥庫、水泥汽車散裝、石灰石予均化堆場、配料站、聯合儲庫、等各種水泥制備設施等30多棟。占地面積為37萬m2。
2工程地質條件
場地地層結構特征由上至下分別為:
2.2.1素填土:雜色,稍濕,松散,主要由頁巖、灰巖碎石及粘性土組成,碎石含量為80%以上。
2.2.2淤泥質粉質粘土:灰黑色,濕—飽和,軟塑—流塑,含有貝殼,局部夾有薄層粉細砂。
2.2.3中砂:黃褐色,濕,松散—稍密,含有少量石英質礫石。
2.2.4粉質粘土:黃褐色,稍濕—濕,可塑,含有鐵錳質結核及少量石英質礫石,局部夾有薄層碎石。論文參考網。
2.2.5紅粘土:紅褐色,稍濕—濕,可塑,局部含少量石英質礫石。
2.2.6全風化灰巖:黃褐色,稍濕,巖體全風化呈土狀,干鉆可進尺。
2.2.7中風化灰巖:青灰色,堅硬,巖體呈中風化狀,節理裂隙較發育,表面有溶蝕現象,方解石脈充填。部分鉆孔有溶洞,溶洞內充填軟塑~流塑狀態的紅粘土。
3自然地理及水文、氣候條件
施工區屬北半球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降水集中的特點。區內多年平均氣溫10.2°C。多年平均降水量658.7mm,降水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約占全年的降水量60%左右,最大日降水量171.1mm,年降雪日數12天,最大積雪厚度37cm。年平均相對濕度67%,多年平均蒸發量1548.1mm,最大凍土深度93cm。最大風速28~30m/s。
該區主要為海水,水量較豐富。水位埋深0.25~2.50m,水位標高-1.04~1.59m,受潮汐影響變幅較大。地下水化學類型為氯化鈉型水。
4技術要點
4.1技術要求
4.1.1在現有地面標高處,進行地基強夯置換處理。
4.1.2處理后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不小于170kPa。
4.1.3強夯置換墩穿越淤泥質粉質粘土,到達紅粘土層。
4.1.4置換墩點布置按設計圖紙進行,墩點間距2.5m,墩直徑≥1.4m。強夯范圍界線為建筑物輪廓線外延5.0米。論文參考網。
4.1.5強夯置換墩墩體材料采用級配良好的塊石、碎石、礦渣等堅硬粗顆粒材料,粒徑大于300mm的顆粒含量不超過全重的30%。
4.1.6地基開挖后,墩頂鋪設一層不小于500mm厚壓實墊層,其范圍與強夯范圍一致,墊層材料與墩體材料相同,粒徑不宜大于100mm,壓實墊層頂標高與基礎墊層底標高相同。
4.2強夯置換
4.2.1試夯
強夯置換正式施工前,由監理工程師在石灰石預均化堆場西北角選擇20m×20m的場地進行試夯,通過水準儀監測夯擊點,最后兩擊平均沉降量小于50mm為控制標準,以確定施工參數。
試夯采用履帶式吊車:QU-20;鐵質置換錘,錘重20t,錘徑約1.25m;強夯置換單擊夯擊能2000KN·m,夯擊次數由試夯確定。
4.2.2強夯置換施工工藝
強夯置換施工流程
(1)準備工作
(a)進行技術交底,
(b)收集、分析施工場地的地質資料,
(c)按設計要求準備相應的設備,
(d)按建筑設計平面圖進行強夯置換夯點的測量放線,將置換墩布設在實地。
(2)施工過程
(a)施工順序按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的順序施工。
(b)按設計圖紙布置強夯置換夯點,施工標高按強夯置換設計要求進行,保證夯錘直立,吊車就位,夯錘對準樁位起吊夯擊成孔,單點夯擊能2000千焦。
(c)裝載機向夯孔內填入碎石,繼續夯擊。
(d)重復步驟(b)~(c),經多次夯填,直至最后兩擊夯沉量小于50mm,完成全部碎石樁的施工。
(e)滿夯一遍。論文參考網。滿夯單擊夯擊能1000KN·m,布點按強夯設計要求進行。
4.2.3墊層施工
墊層應分層鋪設和壓實,墊層壓實方法一般采用碾壓法或人工振搗法。
碾壓法采用8~12t壓路機牽引4t重平碾分遍碾壓(也可用6~10t振動壓路機碾壓);每層鋪設厚度為25cm,用推土機推平后,往返碾壓4~6遍,每次碾壓均與前次碾壓后輪輪跡寬度重合一半,行駛速度為3.5±0.2km/h,碾壓時適當澆水濕潤,碎石含水量控制為2~4%,以利密實。每層碾壓最后兩遍的沉降落差應小于1mm。
振搗法系用振幅在0.4~0.8mm,振動頻率不小于2800r/min,電動機功率不小于2.2KW,重量大于65Kg的平板式振動器往復振搗,每層鋪設厚度為25cm,單位面積上振動時間不少于60s,振搗遍數3~4遍,每遍間隔不少于40min,作到交叉、錯開、重疊。
5施工檢測
強夯置換施工中采用超重型或重型圓錐動力觸探檢查置換墩著底情況。強夯置換處理后的地基竣工驗收承載力檢驗,應在地基處理施工結束后間隔28天方能進行地基檢驗。承開力檢驗除用單墩載荷試驗檢驗外,尚應采用動力觸探等有效手段查明置換墩著底情況及承載力密度隨深度的變化。強夯置換地基載荷試驗檢驗和置換墩著底情況檢驗數量均不應少于墩點數的1%,且不應少于3點。
6強夯置換樁的效果及其體會
經有關部門檢測,本工程地基承載力滿足建筑物的地基承載力要求。強夯置換不但具有施工方便、操作簡單、造價低等特點,而且還加快了施工進度,保證了施工工期,得到業主及有關專家的好評,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 JGJ79—2002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紅棗是黃土高原的特色產品,營養價值、藥用價值極高,栽培意義重大,特別是1999年以來我國退耕還林后形成了大面積山地紅棗林,僅陜西榆林地區的紅棗面積就達到160萬畝以上,紅棗已成為陜北地區的農業支柱產業。但由于每年自然降雨多集中在8~9月份,特別是9月份連陰雨對棗樹果實裂果影響極大,每年因多雨造成棗樹裂果自然災害減產達15-30%,2007年多雨自然災害造成陜北紅棗絕收,給榆林棗樹生產帶來數億元的經濟損失,所以紅棗裂果已經成為當地政府和棗農及科技人員的重大難題。研究防治紅棗裂果的技術,尋找防治紅棗裂果的途徑無疑對紅棗產業的發展和當地生態建設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l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區概況
試驗在米脂縣銀州鎮孟岔村山地微灌棗樹示范基地進行,該區域屬中溫帶半干旱性氣候區,全年雨量不足,氣候干燥,冬長夏短,四季分明,春季多風,晝夜溫差大,日照豐富,適宜棗樹生長,年平均氣溫8.5℃,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25.5℃,無霜期162d。年平均降水量451.6mm,主要集中在7~9月。最大年降水量704.8mm,最小年降水量186.1mm。
1.2試驗材料
試驗供試材料取自米脂縣銀州鎮孟岔村山地微灌棗樹示范基地。以具有不同抗裂能力的;靈寶棗、灘棗、晉棗、贊皇大棗、駿棗、梨棗、馬牙棗、長棗、狗頭棗、小木棗、米棗(為審定暫定名)共11個品種為試材。
1.3試驗方法
自然條件下紅棗裂果調查:從2009年8月28日到2009年9月29日通過對田間10個紅棗品種進行調查。在此期間降雨達13天,最大日降水量19.2m(見表1)。
浸泡條件下紅棗裂果調查:取自本地脆熟期的10個品種,從每品種同一植株上摘取成熟度、果個大小均一的果實30個,棗果保留果柄,帶回實驗室。將每個品種的30個果裝入尼龍網帶中,把口扎緊,浸沒于自來水中,冷水浸泡共172h,記錄浸水0h、12h、24h、48h、72h、96h、120h、148h、172h的果實裂果個數、果實重量、計算果實的裂果率、裂果指數、吸水率來比較裂果程度。
吸水率=(浸水后重量-浸水前重量)/浸水前重量×100%
裂果率=裂果數/浸泡果數×100%
施肥條件下紅棗裂果調查:梨棗在施用N、PK和未施肥處理后裂果率的比較。
品質測定:主要分析不同品種成熟期的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測定,包括對還原糖、總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測定。采用DNS法(3,5-二硝基水楊酸比色法)測定還原糖和總糖含量,折光計法測定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
2結果與分析
2.1自然條件下紅棗裂果性比較
降水日期
8-28
8-29
9-3
9-4
9-5
9-6
9-7
9-8
9-9
9-10
9-18
9-19
9-30
降水總量(mm)
降水量(mm)
3.2
3.3
4.7
2.9
6.3
19.2
12.3
14.9
1.3
5.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