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營銷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1 17:02: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數字化營銷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數字化營銷論文

篇(1)

在電力企業工作中,電力營銷數字一體化的概念涉及到網絡技術及其通信技術的應用,這是電力營銷數字一體化工作的核心工作,通過對這些環節的協調,更好的提升技術效益。這就需要進行數字化技術用戶電力營銷體系的健全,保證現有工作的不斷優化及其發展,保證電力營銷數字服務的不斷開展。

2要想深入的認識電力營銷數字一體化,就必須進行體系結構的分析。

在當下的電力營銷工作中,與客戶進行相關的溝通是必要的,客戶服務層次扮演著重要的地位,其是客戶及其企業溝通的橋梁。通過對客戶問題的解決,更好的滿足客戶的需求,這就有利于電力企業服務的改善,為客戶提供更加符合其自身的服務。在當下電力營銷數字一體化工作中,客戶服務層次需要發揮好自身的優勢,通過對網絡體系的應用,進行電子商務活動的開展,保證網絡營銷體系的健全。這就需要進行客戶服務的營銷業務體系及其數據處理體系的健全,更好的進行客戶服務層次的優化,更好的進行相關信息的反饋。通過對這些信息的加工及其處理,更好的進行客戶服務層次的反饋,保證客戶需求的抓住,保證相關的針對的開始。在電力營銷工作中,進行客戶服務層次的優化是必要的,這也需要數據處理中心配合相關工作,保證監督及其審查工作的協調。保證營銷決策層的領導。這就需要進行下屬的部門工作的績效考核工作的優化,進行不同部門的工作情況的收集,從而有利于進行電力營銷的決策。針對不同部門的數據信息的提供,進行相關決策的制定,保證電力營銷數字一體化工作的開展,實現不同部門的協調工作。

二、電力營銷數字一體化管理體系的優化

1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健全電力營銷數字一體化管理體系是必要的。

這就需要進行以客戶為中心的數字營銷策略,進行客戶管理的優化管理,進行客戶關系的緊密控制,實現客戶需求及其供電企業流程工作的協調。這也考察了營銷管理信息系統的工作連續性及其協調性。這也需要進行電力企業的營業、電量控制、用電檢查等的協調,保證營銷管理信息系統的不斷優化,進行原有業務流程的優化。這可以進行各種在線檢測及其營銷工作環節的協調,充分的落實好姿勢的營銷管理工作,保證電子流程化管理體系的健全,保證工廠流水作業式監督環節的協調。比如系統可以針對工作狀態及其性質,進行工作單的生成,針對工作單進行全方位的管理。這就需要各個部門進行權限及其時間的處理,保證管理系統的跟蹤及其控制環節的協調,這就需要領導做好相關的執行工作。在電力營銷工作中,進行多媒體客戶服務工作的協調是必要的,這可以進行電話報裝、網上報裝等方式的協調,更好的協調好供電企業及其客戶之間的聯系。為客戶的需求解決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其提供高效化、快捷化、個性化的服務,通過對客戶有用信息的獲取,保證企業的管理決策工作的良好開展。

2為了跟上時代的發展需要,進行數字營銷的創新工作是必要的,這就需要進行技術的創新,保證服務的創新,保證觀念的創新。

可以這樣說,電力營銷的數字化工作不是一場簡單的技術革命,其里面也包含了思想改革。其內部存在不同的營銷組合形式,其是當下數字時代的重要營銷方式。為了跟上時代的發展,有必要進行當下電力營銷信息系統的整合,保證客戶服務環節、負荷管理環節及其銀行聯網收費環節等的協調,實現技術創新及其管理創新的協調。這可以進行負荷管理系統的依靠,進行遠方抄表功能的應用,保證用戶表數的良好成帶去,保證接口程序的良好應用,保證電力營銷信息系統的電費的正確核算。再將其數據信息進行銀行數據庫及其客戶服務系統的傳遞,從而有利于客戶進行電費單據的收取,保證其電力營銷管理信息系統的良好工作,我們也要進行系統的接口工作優化,保證數字營銷網絡體系的健全。數字營銷要做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觀念創新。電力營銷的數字化建設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的革命,通過對工作效率的提升,可以有效提升營銷數字一體化管理的效率,這就需要進行營銷業務人員的整體素質的優化,保證電費的良好管理,保證電費站的相關崗位的協調,保證其獨立管理性,保證電費管理體系不同環節的協調,保證其集中化的管理,實現其整體工作效率的提升,保證數據信息的良好應用,數據準確度高了,工作量卻下降了,電費管理人員壓縮了三分之一。目前電費計算中心,一般定編人員4~8人,負責全局所有用戶的電量電費計算發行、電費賬務的統一管理,相當于過去20~40人的工作量,不僅節約人力,也節約了物力財力,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增加了企業效益。

篇(2)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2-2485(2012)12-015-004

數字時代下,新媒體技術與數字化終端的崛起與發展不只意味著動畫藝術形式與傳播方式的變化,更蘊含著動畫創作的方式與內容的發展變遷。如何培養出能夠在未來與世界動畫強國進行競爭的優秀動畫創作人才,是擺在中國高校動畫創作人才的教育面前的一大挑戰。

中國高校動畫教育一方面要培養動畫創作人才具備適時吸納數字技術優點,充分利用各種新技術與新設備,提高動畫創作的技術手段與視覺表現的能力。從目前國產動畫的創作過程來看,我國的動畫創作人員并不欠缺這方面的能力,高科技的應用早已經滲透在我國動畫創作的過程當中,中國高校動畫教育的貢獻功不可沒。我國早在2005年推就出了國內首部三維動畫電影《魔比斯環》,當是它的出現意味著中國動畫的制作水平已經在向高技術發展,它的重大意義就是告知全世界,中國當時就已經擁有獨立生產和制作三

維動畫的能力了。

另一方面,中國高校動畫教育要增強動畫創作人才提升其所創作動畫的內容與藝術形式的能力,實現內容與形式的合理結合。目前的國產動畫雖然應用著先進的數字技術和數字設備,可是創作出來的國產動畫片卻只能面對低齡化的受眾市場,近幾年屢創動畫電影票房紀錄的《喜洋洋與灰太狼》系列動畫電影就是很好的例證。國產動畫的低齡化創作趨勢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中國高校動畫教育對動畫創作人才民族文化培養的缺乏。目前,中國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動畫專業,從事動畫制作的人員也已經不在少數,中國的動畫產業看似前景一片光明的背后,卻是中國動畫片創作人才的極度缺乏,中國高校動畫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亟待提高。

2 中國高校動畫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高校動畫教育發展遇到了瓶頸,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近些年來培養出的動畫創作人才缺乏藝術創造力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很多人將其歸因為動畫制作的技術水平有限,畫面效果無法與國外動畫片抗衡。這種過時的觀點在今天看來是站不住腳的,目前,我國的動畫教育雖然在教學方式和教學設備上已經與數字時代的發展像接軌,配備了先進的動畫教學實驗設備,并搬用了國外的動畫教學課程設置。中國高校動畫教育出來的動畫創作人才的動畫技術制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況且,中國動畫這幾年在平面和三維的制作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雖然制作水準同國際動畫強國的一線水平還有差距,但也已經能夠獨當一面了。中國高校動畫教育這幾年培養出的動畫創作人才的動畫制作水準是呈直線上升的趨勢,但是停滯不前的創作思想卻阻礙了他們創作出高質量的動畫片。為什么配備了頂尖的教學設備和教學課程卻仍然難以培養出能夠創作出優秀的高質量動畫創作人員,這其中既包括中國高校動畫教育思路的狹隘問題,也有動畫教育人員對于動畫藝術認識不足的問題,導致了培養出的動畫創作人才難以勝任國產動畫的質量發展需要。

動畫創作人才的成功培養并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實現的。一個成熟的動畫創作人才并不僅僅要精通繪畫與電腦軟件的應用,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深厚的歷史文化知識與一定的創新能力。因為動畫是一種文化,動畫業被定義為文化產業,它被看作是多學科的互融性與交叉性,從實用性的、解決問題式的活動上升到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文化現象的大背景下的一種必然。作為現代設計中最重要部分的動畫,它集中了美術、設計、服裝、電腦技術、美學、文學、社會學、營銷學、電影學、表演等最為廣泛的要素,是最具有多科性和互融性的學科綜合體。因此,動畫的繁榮,決不僅僅靠熟練使用電腦、繪畫造型能力強就可以做得好的。

動畫這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雖然具有很強的外在形式的可塑性,但是合適的內容題材的選擇才是優秀動畫作品所必須具備的。喪失了主題內容的動畫作品,就好像沒有燃料的跑車一樣,縱然被設計制造的再精良,也只是件擺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2005年雷聲大雨點小的中國第一部純三維動畫電影《魔比斯環》,這部動畫電影的制作過程歷時五年,耗資上億的大片運用了當時最先進的三維動畫制作技術,到最后上映時卻面臨著“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沒有自己特色。不論是劇情的設置還是人物造型的設計方面都不免顯得有些俗套。從概念構思創新角度看來,《魔比斯環》并沒無可取之處,它既沒有達到預計中的走國際路線的效果,也沒有體現出任何民族性的特色。可是如果站在有利于動畫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魔比斯環》則填補了中國動畫史上沒有三維動畫電影的空白,證明了中國的動畫制作水準的提高。從這個例子看來,國產動畫的制作水準已經不是束縛其發展的主要枷鎖了,中國高校動畫只有想辦法提升動畫創作人才的創作構思、豐富動畫的表現手段,真正地體現出中國動畫的民族性特色,才能培養出能夠與從眾多動畫強國進行競爭,并找到突破的契機的優秀動畫創作人才。

相比之下,美國好萊塢在1998年曾經以中國的民間故事《木蘭從軍記》為故事素材,改編成的動畫片《花木蘭》在上映的第一周就取得全美票房冠軍。但是作為如此優秀的動畫故事素材的原產國,中國國內的動畫創作人員卻對如此耳熟能詳的素材“視而不見”,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動畫教育對動畫創作人才培養的失職,使得現在的中國動畫創作人員對本國優秀的民間文化不甚了解,這也是制約中國動畫發展民族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3 中國民間藝術文化對高校動畫教育的積極影響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是一個由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偉大民族。如此悠久的文化歷史背景和多樣的民族風格,必然使得我國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來培養出獨具一格且內涵豐富的民間文化。它是我國本土文化的基本組成要素,是最能體現出我們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而將優秀的民間文化中所包含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合理地應用到藝術創作當中去,最終形成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文化形態的過程,則成為中華民族體現自身民族特色的主要方式。

動畫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藝術產品,它的民族特色就如同戲劇一樣,主要從內容題材和表現手法上體現出來的民族品格的深度與廣度。動畫的民族風格是由本民族特定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況、文化傳統、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語言心理等多種因素決定的。在其內容、形式、格調、表現手法上,體現出本民族的審美理想與審美需要,尤其是本民族的文化心理需要,體現出與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氣質。

首先,從審美心理方面來講,就動畫而言,越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題材內容,就越容易引起國際動畫界的興趣,越能在世界動畫中標出自己的位置,同時也能契合外國觀眾獵奇的觀看興趣,從某種意義上說,越是民族的,越具有國際性。中國老一輩的動畫創作人員就是通過自身對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文化的學習和體會,將其運用到動畫的創作當中去,才在當時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例如:從萬氏兄弟于1926年完成中國的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到后來的《三個和尚》、《九色鹿》、《牧笛》等等,這些民族風格鮮明的作品在伴隨著中國動畫成長的過程當中,為中國動畫贏得了“中國學派”的美譽。無論是在表現形式還是在題材選取方面,民間藝術都為這些優秀的作品提供了廣闊的取材范圍。在題材選取方面,中國動畫多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通俗文學為原始素材,進行再創作。例如:《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就來自于神話傳說;來自于民間故事的有《馬頭琴的傳說》、《日月譚》、系列片《阿凡提的故事》等等;還有的取材于寓言和成語,例如《三個和尚》和《驕傲的將軍》。在藝術表現形式方面,由于我國民間美術、曲藝非常發達,藝術形式種類豐富,例如像國畫、剪紙、皮影、刺繡和書法這些獨特的表現手段都完全可以運用到動畫領域當中。中國動畫在發展的幾十年中,就是吸取了民間美術的營養,創造了許多新穎的動畫形式,而且在國際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例如:由于從國畫當中得到啟示,我國于1961年拍攝的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就為世界動畫界增添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新片種;在1963年,又拍出水墨動畫片《牧笛》,片中運用水墨表現了人物、家畜和山水,清秀的畫面體現出了鮮明的中國風格。

而這些具有中國本土化特色的動畫形式必然只能產生于自身豐厚的文化土壤。遺憾的是,早在二十世紀中葉就被世界動畫界所矚目的中國動畫走到今天卻迷失了方向,如今這一代的中國動畫觀眾對美國和日本的動畫片耳熟能詳,對國產動畫片卻漠不關心,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動畫的悲哀。

中國動畫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沒能在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20世紀60年代以來借鑒水墨畫、剪紙、木偶、皮影等本土藝術造型語言,創作的動畫片都比較優秀,但我們并沒有沿著此路走下去,更沒有創新。中國本土藝術造型語言非常豐富,但如何能將其轉化為動畫藝術形式,如何使傳統的本土文化符號轉化為一種能為當代人所接受和喜愛的動畫藝術形象,是需要中國高校動畫教育深入研究的重要問題。

從本土文化中尋找動畫語言,就不能僅僅把一些傳統文化樣式、民間美術題材和表現形式直接搬到動畫當中,要經過動畫創作人員經過自己的創新思考,將傳統的藝術形式轉化為現代民眾能夠接受的形式加以表現。如果僅僅是照搬中國水墨畫、民間剪紙、皮影等具體藝術形象,將無法脫離這些藝術自身的功能特點,掉入模仿抄襲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從本土文化、民間文化中應該尋找那些民族風格鮮明,造型獨特,而又適應于動畫藝術表現的文化資源作為動畫素材加以利用。我國的傳統文化與國際化、現代化是不相違背的,關鍵在于創作者如何構思、如何運用。作為現代的國內動畫創作人員,應該注重審視中國本土藝術中最具表現力的造型語言,不論是傳統木板年畫,還是皮影、壁畫等藝術形式當中,都有動畫創作所需求的造型元素,但如何把這些豐富的形象具體化、個性化并加以綜合提煉,仍需要創作人員進行一個再創作的過程。其實美的本質是一致的,但美的形式卻是多樣的。這形式的多樣性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由于自己對動畫的不同理解而發展的適合本民族的表現形式,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而對于中國動畫,照抄照搬不是辦法,重要的是在融會貫通之后,開創自己的民族風格,那樣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民族化是指動畫的精神內核,一定是反映中國人的價值觀念、風土人情、文化特色,沒有民族性便沒有個性與特色。

中國本土文化中包容著深厚的創作理念和創作形式,為我們今天的藝術創作行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也是很完整的參照。動畫不僅是一個影視形象,它可以通過一系列后續產品的衍生開發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社會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發展民族化的創作道路,堅持從本土文化中發掘寶貴的資源,不僅是國產動畫的發展出路,更是宣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途徑。

現在,中國動畫的發展正走到了十字路口,曾經的輝煌固然令我們驕傲,但殘酷的現實還是逼迫我們進行思考和學習。我們的動畫民族化的路子走了幾十年,突然走不動了。于是就有人提議放棄民族化創作道路,發展國際化道路。目前中國動畫的“洋化”問題越來越嚴重,而且是內容題材和形象設計多方面的“洋化”。這種傾向的出發點也許是為了迎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但是一味的模仿別人也就意味著喪失了自己的特色,這樣制作出來的動畫片當然不會被認可。解決現代化問題不能否定民族化,民族的特質、民族的文化才是中國動畫創作的根基。中國高校動畫教育需要在將民族性作為其發展根基的同時,必須深入探索現代化改革,使民族的精神特質符合現代社會審美的需要,才能真正融合在現代化的語境中,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動畫創作人才。任何藝術作品只有找到屬于自己的獨特個性之后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只有將民族的精神與時代的內涵相結合,在現代語境下探索展現民族特質的新道路,探索時代條件下民族新的動畫話語,實現新型數字技術與傳統民間文化相結合的動畫人才培養模式,中國動畫才能夠迎來振興的希望。

參考文獻

1 劉斌.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成人動畫競爭戰略.現代傳播[J].2006(4)

2 陳書祿.中國文化通論.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 劉嫻.中國動畫的民族化與現代化.中國電視,2005.(8)

4 婁淑芬,李明.中國動畫“民族化”之思考.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6,23(1).

篇(3)

1 數字技術概述

數字技術主要就是指借助多種信息,例如聲、像、圖、文等進行信息的加工、傳送、還原以及存儲。數字技術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速度快捷。通過數字技術進行信息傳播速度快,具有實時性的特點,能夠滿足現代化印刷出版行業的需求[1]。

2)保密性強。利用現代化數字技術能夠對一些重要信息資源進行保密,避免重要信息被竊取等問題的發生。3)效率高。將數字技術應用到印刷出版行業中還能夠提高整個印刷出版行業的生產效率,促進整個行業的優化升級,實現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2 數字化技術對出版文化的影響

在數字技術對出版文化的影響方面,主要涉及到對出版媒介的影響、對出版觀念的影響、對印刷出版產品的影響、對出版產品營銷方式的影響等等,下面結合具體的影響進行詳細的分析。

2.1 數字技術對出版媒介的影響

在傳統的印刷出版行業中,印刷出版的媒介主要為紙質,例如報刊、報紙等,而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印刷出版媒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網絡出版市場已經全面形成,很多現代化的數字讀物相繼誕生,一方面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另外一方面也改變了出版文化[2]。具體如下:利用數字化技術能夠建立印刷出版現代化信息系統,提高了印刷出版的效率,將出版媒介進一步擴展,形成了多樣化的出版媒介,適應了社會的發展需求。此外,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出版信息的存儲,能夠實現大量信息的傳播,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2.2 數字技術對出版觀念的影響

在傳統的印刷出版觀念中,主要是利用實物傳播渠道進行知識的傳播和擴散,而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及數字技術在印刷出版行業中不斷的應用,出版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知識的傳播渠道不再局限在實物,而是在印刷出版行業中,以數字化信息為渠道進行傳播,如各種互聯網渠道、各種移動終端等,在傳播文化的同時,也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使人們在知識和信息獲取方面更加多元化和豐富化,對印刷出版行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3]。

2.3 數字技術對出版產品的影響

在數字技術對印刷出版產品的影響方面,主要包括如下的內容:出版產品的形式變得多樣化,在數字技術未出現之前,出版產品的形式較為單一,農業論文主要以圖書、報刊的形式出現,而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電子出版產品、網絡出版產品以多形態的形式出現,擴大了出版產品的傳播范圍以及社會的影響,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印刷出版產品在數字技術的影響下會出現更多的形式,能夠滿足讀者的閱讀及使用需求,同時對印刷出版社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4]。

2.4 數字技術對出版產品營銷方式的影響

印刷出版行業的發展一方面實現了文化及信息的傳播,推動了社會文化的進步,另外一方面也具有盈利的目的。印刷出版行業結合社會的需求,出版相應的產品,并進行出版產品的營銷。在傳統的印刷出版產品的營銷方面,主要以紙質出版市場為主,通過不斷的占領紙質出版市場的份額,獲得相應的利潤[5]。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及與印刷出版行業的有效融合,印刷出版產品的營銷方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例如,互聯網營銷、利用數字化廣告獲利等等,在此種營銷模式下,印刷出版行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同時也獲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推動了印刷出版行業的優化升級,對整個印刷出版行業有著積極的影響。因此,在實際的工作中,應立足當下,結合目前印刷出版行業的發展現狀,將現代化數字技術進行有效的應用,以提高整個印刷出版行業的生產效率。

3 結論

實際上,印刷出版行業的發展代表著我國知識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印刷出版主要是作為知識的載體進行知識的傳播,同時也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印刷出版行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以數字化技術與印刷出版行業的融合最為典型,形成了獨特的出版文化,推動了印刷出版行業的優化

升級。

參考文獻

[1]董中鋒.論出版文化的亞文化[J].出版科學,2016,13(1):154-155.

[2]丁心鏡.新形勢下出版文化的歷史創新與時代擔當[J].中國出版,2013,11(15):109-110.

篇(4)

[中圖分類號] G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6) 06-0094-04

[Abstract] Published in the current issue of the digital trend,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publishing resources scattered, repeated construction is seriou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slow disadvantage behave more prominent, construction is imperative to the discipline of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digital platform. Specifically discusses the function positioning of sub disciplines of the university academic periodicals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the digital platform, process, elements and profit model are built, and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analysis, try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use for reference for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promote the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digitaliz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Digital publishing Public platform

當今全球出版業的形態正在發生巨大而迅速的變化,數字化和集約化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1]。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數字化大潮面前也在積極尋求對策。但目前各高校學術期刊的數字出版絕大多數仍然處于各自為政的階段:或將期刊的數字版本全數交給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這樣的專門數字機構,自己只負責紙質版本的出版;或自己建設網站和微信平臺等。但目前這種情況不僅會造成辦刊資源上的浪費,也勢必導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數字化道路上無法走得更遠。數字化時代,學術期刊應實現集約化數字出版。作為內容提供方的學術期刊,仍然應該專注于內容生產,確保自己的內容產品在整個數字出版產業鏈中占有優勢地位,這樣才有利于保證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的核心競爭力。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全、散、小、弱”的代表,辦刊資源分散,內容同質化嚴重,精品期刊數量不多,急需進行資源整合,分工合作實現專業化、集約化發展,以進一步提高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整體質量。從數字出版的角度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程度較之其他類型學術期刊更加緩慢,更加不適應數字化出版的要求,急需通過數字化平臺提升整體數字出版水平,實現數字化集約出版及產業化發展。

分學科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以下簡稱“分學科期刊平臺”)通過整合現有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資源,在按學科對期刊進行分類后通過構建的統一的數字出版平臺進行出版,并且通過數字平臺的統一運作最終實現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市場化運營。

1 分學科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分學科的學術期刊數字平臺大致可分為兩種: 一是由各專業學會主辦的專業期刊數字化平臺,如中國地學期刊門戶網、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網站等;二是由同時主辦多種期刊的主辦單位發起組建的專業化、數字化平臺,例如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國光學期刊網、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命科學期刊網、蘭州文獻情報中心資源環境科技期刊集群等[2]。此外,清華大學等10 所高校也都各自建立了獨立的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3]。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依托于中國知網的“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它突破了傳統的一校一刊、各自為政的高校辦刊模式,集中各高校的名刊資源,通過網絡手段強化傳播效果,實現建設高校權威專業期刊的目標,成為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的典范[4]。

以上這些數字化平臺大多實現了期刊編輯部的協同合作、出版資源整合、編輯人員交流學習、出版內容深度挖掘等。雖然目前大多數數字化平臺還處在發展的探索期,但是代表了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化的發展方向。當然,現有專業化學術期刊數字平臺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1)匯聚的資源量不夠多。大多數數字化平臺的加盟期刊數量有限,行業特色不鮮明,影響力較小。以最有影響力的高校系列專業期刊為例,它目前只集中了幾十家名刊的資源。這也制約了它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2)沒有實現真正的網絡協同采編。上述各數字化平臺中,絕大多數只提供各期刊的鏈接,作者在投稿時,只能選擇一種期刊網站進行注冊之后投稿,如要投向其他刊物,還需要重新登錄平臺連接至新的刊物網站再次注冊投稿,未能體現專業數字化出版平臺的便捷優勢。對于加盟期刊來說也作用有限,因為除基本的展示宣傳外,具體的出版工作各期刊的編輯還需要使用各個刊物自己的網站來實現[5]。(3)功能單一,技術不夠先進。現有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大多僅僅是期刊網站匯總,并未在后臺將各刊資源集成為專業數據庫,為用戶提供更為便捷的檢索和更為豐富的資源。(4)未建立有效的經營機制。現有專業化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中只有中國光學期刊網、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網站建立了經營機制,通過廣告、宣傳、會議等形式獲取利潤,其他數字化平臺均沒有考慮盈利性問題[6]。

因此,整合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出版資源,建立分學科期刊平臺,對于實現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數字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分學科期刊平臺功能定位

2.1 以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為核心的學術資源匯集平臺

數字出版時代,期刊出版仍然是“內容為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作為內容資源的提供者,在數字化平臺中將始終處于最重要的地位。數字化平臺應該把學術期刊作為核心資源之一,圍繞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組稿、審稿、發行等環節展開工作。

2.2 提供多元化的數字產品

分學科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實現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產業化運營。因此,數字化平臺應努力為終端用戶提供多元化的數字產品。除為用戶提供學術期刊和論文產品外,數字化平臺還可以增加圖書、會議報告、工作論文等形式的信息產品。此外,通過數字化平臺的社交網絡功能,可以深度挖掘用戶潛在的需求信息,并針對需求打造新的產品形態。

2.3 學術期刊和用戶合作共贏的開放式平臺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的最根本任務是溝通期刊出版者和用戶,使雙方都能在平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利益相關方的合作共贏。分學科期刊平臺是一個開放系統,平臺內各利益相關者通過契約建立相互合作的關系,集中優勢資源,實現各方的分工和合作。

2.4 服務于科學研究全過程的信息平臺

分學科期刊平臺由3類主體合作運營:期刊出版方,期刊經營方,數字出版平臺。其中數字化平臺應該是獨立的第三方,通過提供合作的網絡平臺和相應的服務運營實現價值增值。其核心價值應該是:通過服務集聚資源,實現價值整合和再造。

3 分學科期刊平臺構建思路

在分學科期刊平臺的構建中,上述3類主體可以再歸并為兩個基本部分:作為內容提供方的各專業學術期刊編輯部,作為技術提供方、最終產品方和最終產品營銷方的數字化平臺。

其中學術期刊編輯部是數字化平臺的核心部分。它提供的優質作品是平臺成功運營的基礎和保證。基于當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現狀,簡單地把各家學術期刊論文的電子版集結到數字平臺進行統一出版這種方式對于提高期刊的總體質量和競爭力沒有太大意義。要使數字化平臺真正能達到整合資源、提升總體競爭力的目標,作為內容提供者的各專業期刊編輯部所提供的必須是經過篩選之后重新整合的各學科優質論文資源。因此,分學科期刊平臺構建的第一步,應該是成立或調整各專業學術期刊編輯部。這些編輯部一般由各專業領域的學科領導者發起和主導,可以是實體的或虛擬的,職能是把專業領域內各高校的論文重新組合,淡化文章來源,以專業期刊編輯部的名義統一出版專業期刊的電子版。這樣集結起來的專業學術期刊編輯部應該涵蓋各個學科專業,最終目標是在各個學科專業領域通過的市場化運作把學術期刊做專、做強。

各學科專業編輯部的組成可有以下兩種方式:(1)加盟分學科期刊平臺的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編輯部都保持原有體制不變,依托于各自的主管和主辦單位,各編輯部自行負責期刊紙質版的編輯和出版。每期定稿后,由各專業期刊編輯部擇優選擇該學科專業的論文電子版整合后通過數字平臺進行。(2)各專業期刊編輯部統一進行文章的采集和編輯,完全以一個期刊編輯部的模式運行。編輯部內部制定一套完整的質量控制體系,包括系統評價制度、專家審讀制度、差錯處罰制度等。各專業期刊編輯部采集加工后的稿件統一交由數字化平臺進行數字。

在數字化平臺內,作為內容提供方的各專業學術期刊編輯部和數字出版平臺是一種契約上的合作關系。數字化平臺負責將各專業學術期刊編輯部的文章統一數字出版,并努力拓展終端客戶需求,實現期刊數字產品的多渠道。同時,數字平臺還可承接專業化學術期刊的廣告業務。

4 分學科期刊平臺的構成模塊

分學科期刊平臺的功能分為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服務于各專業期刊編輯部,實現對編輯部資源的統計分析,幫助其了解自身學術能力的數據接口; 另一個層面是服務于數字終端用戶,采用分布式設置,不僅匯聚平臺內部資源,同時也方便編輯部及其他合作者對互聯網資源進行再加工或轉載至其他開放的數字化平臺。具體來說,平臺應由3個功能模塊構成。

4.1 學術內容資源模塊

學術內容資源模塊除了要為編輯部提供對少量資源的瀏覽和檢索之外,還應該針對特定編輯部對數據進行個性化地再組織與分析,對資源內容進行深度挖掘,使之轉化成結構化的知識數據庫,從而為編輯部形成優勢內容方向提供高質量的參考依據,從而增加平臺價值,吸引更多編輯部加盟。最終就有可能將該專業領域的科研工作者鎖定在這個平臺上,促成平臺的良性循環。

具體地,學術內容資源模塊應包括以下功能模塊: 投審稿系統模塊、作者和專家庫的共享模塊、生產流程的整合和標準化模塊、期刊出版元數據的分析和挖掘模塊、期刊論文的語義挖掘模塊、學術搜索引擎的集成與應用模塊等。

4.2 數字技術模塊

分學科期刊平臺是依賴于數字技術產生與發展的。借助數字化平臺,作為內容提供者的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可以更深地挖掘學術資源的多重價值,發現不同用戶對內容資源的需求,從而與用戶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同時有利于形成具有良好競爭力的數字出版發展模式。

分學科期刊平臺的支撐技術主要包含系統架構、硬件設施以及軟件實施3個層面。目前,平臺的系統體系架構主要有B/S 和C/S 兩種方式。硬件設施主要是指服務器,其結構主要分為機架式、塔式和刀片式3種[7]。每種結構又適用于不同環境,需要按照平臺的需要自主選擇。支持平臺的軟件包括服務器操作系統、數據庫管理軟件、編輯出版應用軟件等。還可以根據期刊數字編輯、發行等的特殊需求,自行開發或委托第三方開發一些新的應用軟件,以完善和優化系統性能。

4.3 整合營銷模塊

整合營銷模塊主要是通過將內容資源按照市場需求整合包裝,交由終端營銷商進行統一營銷。它將改變以往數字出版商與編輯部直接單一的合作模式,不僅在數字資源方面實現合作,也實現渠道合作、品牌合作和戰略合作。整合營銷模式的特點是以終端用戶互動和分享數字內容為主。在這種模式下,無論是編輯部還是終端用戶都將成為數字化平臺的傳播者和宣傳者,在保證用戶獲得更個性化服務的同時,可以使平臺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平臺的資源數量和品牌影響力也會得到快速增長。

5 分學科期刊平臺盈利模式

分學科期刊平臺的最終目標,是實現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產業化和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平臺的盈利模式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一般說來,數字化平臺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過對內容提供方提供的內容資源進行專業的數字化,形成具有特色的電子書、數據庫和其他形式的產品。其中,最終產出的數據庫產品既可整庫銷售,又可借助在線平臺通過有償查詢或按需印刷等方式獲取多種銷售收益[8]。具體來說,分學科期刊平臺的盈利模式可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1)內容盈利階段。內容盈利模式是指數字化平臺將內容提供者的內容資源進行加工后形成數字產品進行出售,從中獲取利潤的一種盈利模式[9]。這種模式是大多數數字平臺的初期盈利模式,盈利方式包括內容收入分成、版權轉讓、產品銷售等。

(2)廣告盈利階段。是指依靠免費或低價數字內容吸引受眾,通過第三方廣告主獲取利潤。它是數字化平臺發展到一定時期開始出現的盈利模式[10]。這種模式與傳統報刊的盈利模式有相似之處,都是通過銷售讀者注意力來獲取經營利潤。與傳統報刊不同的是,數字產品的廣告空間更廣闊,投放更加便利和精準。

(3)品牌盈利階段。是指通過銷售數字出版的相關衍生產品或服務來盈利的一種方式[11]。這種盈利方式是在平臺形成品牌之后發展出來的一種更高端的模式。它以期刊品牌為依托,利用企業品牌、內容、渠道等各種資源的市場價值,延伸相關業務,拓展上下游產業鏈。

6 分學科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數字化平臺保障機制

6.1 政府的引導與支持

分學科期刊平臺的建設工作涉及諸多單位和部門,且與各方利益密切關聯,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并獲得政府的支持。政府的作用體現在:(1)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數字化平臺發展進行規范與扶持。(2) 通過相關政策引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方向。(3)通過相關法規政策規范和協調數字化平臺各利益相關方的合作行為。

6.2 人力資源保障

人才是分學科期刊平臺的重要支撐,也是平臺成功運作的關鍵。目前,數字化平臺的發展急需既精通期刊出版又通曉數字出版的復合型人才,主要包括數字產品生產加工人才、數字產品策劃研發人員、平臺運營維護人才等。

6.3 完善的契約機制

在分學科期刊平臺內部,在由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編輯部整合資源形成專業期刊編輯部的過程中,需要有完善的契約保障并約束各學術期刊編輯部及專業期刊編輯部的合作。在各專業期刊編輯部和數字平臺之間,也需要通過契約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責任,包括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利益分成方式、違約的處罰方式等[12]。完善的契約機制也是分學科期刊平臺的重要保障。

注 釋

[1] 吉海濤,郭雨梅,郭曉亮.數字化背景下學術期刊融合發展研究[J].編輯學報,2015(1): 75-77

[2]楊春蘭,李文竹.學術論文數字平臺: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的未來?[J].中國出版,2015(3):46-49

[3] 吉海濤,郭雨梅,郭曉亮,等.媒體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發展新模式[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1): 60-64

[4]劉天星.中國科技期刊集群發展之路探討[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6): 754-759

[5]魏常友,羅維.基于云服務的科技期刊管理與模式[J].編輯學報,2013(4): 372-374

[6]黃敏.關于新形勢下出版企業科技期刊集群發展策略的思考[J].編輯學報,2012(5): 461-465

[7]李紅.我國數字化專業科技期刊集群的形成與發展[J].編輯學報,2015(4): 323-326

[8]司靜輝,張秀梅,程煜華.構建開放式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3): 421-427

[9]劉肖,董子銘.內容、平臺、多元總合――數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綜述與思考[J].中國出版,2012(3): 26-29

[10]暢榕,陳丹.數字化平臺的建構模式與運營機制初探[J].科技與出版,2012(2): 57-60

篇(5)

(一)營銷費用投入大,收效不顯著。以外匯理財產品為例:國內主要商業銀行中行、建行、招行、民生推出外匯理財產品后,一些外資銀行如渣打銀行、匯豐銀行、荷銀也相繼加入了這一市場爭奪拼殺,各家銀行都使出渾身解數,爭奪投資者。本土商業銀行斥巨資投入投資理財服務業務,欲于外資銀行試比高。但其行為令人費解,仿佛誰投入越大,誰就是最大的贏家。經過調查,上海、北京、廣州、鄭州、重慶的消費者對于各銀行外匯理財產品的認知狀況普遍反映較差。他們被國內種類繁多的理財產品弄得眼花繚亂,不知所措,面對眾多“看起來差不多的”的產品,變的更加無所適從,邊際消費量一路走低。

(二)品牌意識薄弱,整合力不強。不可否認,我國當前的金融產品,例如上述所說的外匯理財產品,擁有很多“牌子”,金融機構看上去忙個不停,也做了很多努力去打造、去維護,但重視程度依然不夠,沒有進行全面系統的品牌規劃,絕大多數做的只是品牌的一個方面、一個局部,往往想到什么做什么:或廣告,或包裝,或渠道,每個企業都強調自以為重要的環節,但很少有企業把品牌的各個方面都做到位。幾年下來,其品牌資產并沒有得到切實有效的積累和加強。我國金融企業關于品牌的整合意識還比較薄弱,品牌的努力還停留在某個方面。

(三)產品營銷論文缺乏策略,隨意性大。對于營銷決策,本土金融機構還是更多地傾向于拍腦袋做決定,營銷人員不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營銷策略缺乏長期性、穩定性,從而最終影響了其業務的發展。

(四)營銷方法落后,人才缺乏。我國本土金融機構的產品營銷論文,主要依靠定性的、人為控制的直接管理方法,導致金融產品營銷論文的專業程度和效率較低。特別是信息的傳遞效率低下,使信息在上行下達過程中出現了人為拖延,導致高層與執行層步調上的不一致,影響執行層在面臨突發事件中的變通速度。

二、產品營銷論文按照“駱駝與兔子”理論提出幾點建議

“駱駝與兔子”理論是由我國營銷學專家路長全教授提出的。他認為,剛進入國內的外資金融機構,資金實力雄厚,因為自身規模效應的需要,在產品營銷論文中一般講求戰略管理,對體系、流程、規模、溝通要求高。在金融產品營銷論文中他們做得起大投入、大產出,所以可以稱之為駱駝,骨架大,有足夠的資本,在市場上可以靠一定時期的虧損來獲取未來更大的回報;而我國本土金融機構普遍較小,絕大多數在未來10年內都很難達到他們的規模,與他們相比是弱者,可以稱之為兔子,其最大的特點應該是要有速度,所以我國本土金融機構要談效率,談速度,談利潤,談策略。在缺乏大量金融資本支持的情況下,想用金錢和時間來堆積業績是絕對不行的。反思現狀,弱者與強者怎樣談競爭?按照“駱駝與兔子”產品營銷論文理論所闡述的觀點,惟有找一支營銷支點,在渠道上,在速度與策略上,在品牌的建立與促銷上與之抗爭。

(一)建立自己的品牌,找到營銷的靶心。國際著名營銷大師菲力普?科特勒曾經說過:營銷的藝術就是建立品牌的藝術。因為對于一個致力于建設長青基業的企業來說,她所塑造的品牌將是她在多年后賴以生存的法寶。從全球范圍內來看,今天最著名的金融企業,不論是匯豐,還是花旗,其最寶貴的財產不是企業雄厚的資金,不是豐富的管理經驗,甚至不是技術能力,而是品牌。原因何在?因為成功的品牌能使產品增值,成功的品牌能獲得更大的利潤,成功的品牌是市場的通行證。更為重要的是,成功的品牌是消費者的朋友,值得消費者信賴,因為沒有人會拒絕朋友的誠意推薦,而去選擇陌生的產品。

(二)堅持品牌形象和品牌核心價值的統一。縱觀全球,堅持全面完整的品牌塑造,是一些國際品牌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門,這已成為許多國際一流品牌的共識。例如美國花旗銀行宣揚的是其“開創優越理財典范,財富增值更為可觀;彰顯尊貴,專業周到的貼身銀行服務”,匯豐銀行提倡的是“環球金融,地方智慧”的專家性質。盡管花旗、匯豐的廣告中,人物、廣告語、情節都會經常變化,但在品牌營銷的各個方面,卻始終承載著他們“銀行專家,卓越理財”的品牌個性、精神內涵與價值觀。

(三)堅持品牌形象的全面塑造。品牌是所有因素的總和,是一個整合的概念。所以僅產品好、包裝好,或僅廣告好、概念好,都不夠。品牌應該是有關消費者認知產品經驗的總和:從產品性能、品質、包裝、價格到銷售環境,從產品陳列、售點廣告、賣場氣氛到銷售說辭、服務態度、員工行為、商務禮儀,從企業聲望、媒介輿論、大眾口碑到廣告氣質、設計風格,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都會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理解。在金融理財產品層出不窮的今天,消費者有太多的選擇。企業要成功得更快更久,就必須像所有成功的國際品牌一樣重視品牌的全面建設,在每一個細節上都竭盡全力。

(四)剔除主觀因素,用市場分析說話。國際大公司習慣進行大規模的市場調研,依據產品的成長性,將市場縱向劃分為產品的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建立監控體系,分別為不同時期的產品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不斷觀察各個時期的銷售量、市場份額、損失,以及客戶滿意程度,及時觀察發現產品營銷論文過程中的錯誤,從而進行正確的市場選擇和定位。處于導入期的金融投資產品剛投放市場,由于逆選擇等其他原因,金融投資產品設計還未定型,產品處于試銷階段,風險大、成本高,基本無利潤。并且金融機構難以在短期內建立高效率的分銷模型和最理想的營銷渠道,這時可以選擇高價格高促銷的雙高營銷策略,加強產品的包裝,制作出來能夠體現和說明投資理財產品特征的一系列具有視覺沖擊力,意念性的說明書、圖片、標志、廣告等,使金融產品新穎具有特色,滿足客戶求新心理強的特點,“先聲奪人”,迅速占領市場。產品經過導入期的試銷進入成長期后,大多為客戶所了解和接受,形成了比較廣泛的市場需求,同時銷售已經取得了比較成功的經驗,利潤迅速增長。但由于金融投資產品易于仿效,會出現“搭便車”的情況,將有大量的相關產品進入,市場同業競爭激烈。這時經過市場調研后,要積極創建新的解決方案,開拓新渠道、拓展新市場、建立新網點;加強促銷,建立和運用蘊藏著潛在價值的客戶機制,在適當的時機調整價格,找到很有發展潛力的客戶,增加客戶對本產品的信任感和忠誠度。同時,要適時地將客戶進行歸納,知道哪些是最有利可圖的客戶,哪些是最無利可圖的客戶。通過這樣的比較,降低企業不必要的成本和努力,從而達到利潤最大化。進入成熟期后,金融產品和銷售量基本已達到飽和狀態,銷售量增幅趨緩,利潤開始穩中有降。此時就應重新研究市場策略,在穩定老客戶的同時,積極尋求新客戶;要重新為產品定位,延長其產品的生命周期,以最有利的市場來贏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從而增加眼前利潤。新晨

(五)塑立優秀的企業精神,加強營銷人才的培養。“偉大的產品產生于營銷部門”,科特勒的這個觀點充分說明了產品營銷論文要以人為本,花最高的努力,去培養和尋找最合適的營銷人員。領導要以身作則,不可朝令夕改;營銷人員要熟悉崗內工作,理解和掌握工作要點,積極努力地去發現和解決問題,不論是企業廣告還是與企業目標相關的贊助活動,拿出自己的熱情,反復宣傳產品理念,成為金融產品的徹底傳播者。

篇(6)

(一)營銷費用投入大,收效不顯著。以外匯理財產品為例:國內主要商業銀行中行、建行、招行、民生推出外匯理財產品后,一些外資銀行如渣打銀行、匯豐銀行、荷銀也相繼加入了這一市場爭奪拼殺,各家銀行都使出渾身解數,爭奪投資者。本土商業銀行斥巨資投入投資理財服務業務,欲于外資銀行試比高。但其行為令人費解,仿佛誰投入越大,誰就是最大的贏家。經過調查,上海、北京、廣州、鄭州、重慶的消費者對于各銀行外匯理財產品的認知狀況普遍反映較差。他們被國內種類繁多的理財產品弄得眼花繚亂,不知所措,面對眾多“看起來差不多的”的產品,變的更加無所適從,邊際消費量一路走低。

(二)品牌意識薄弱,整合力不強。不可否認,我國當前的金融產品,例如上述所說的外匯理財產品,擁有很多“牌子”,金融機構看上去忙個不停,也做了很多努力去打造、去維護,但重視程度依然不夠,沒有進行全面系統的品牌規劃,絕大多數做的只是品牌的一個方面、一個局部,往往想到什么做什么:或廣告,或包裝,或渠道,每個企業都強調自以為重要的環節,但很少有企業把品牌的各個方面都做到位。幾年下來,其品牌資產并沒有得到切實有效的積累和加強。我國金融企業關于品牌的整合意識還比較薄弱,品牌的努力還停留在某個方面。

(三)產品營銷論文缺乏策略,隨意性大。對于營銷決策,本土金融機構還是更多地傾向于拍腦袋做決定,營銷人員不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營銷策略缺乏長期性、穩定性,從而最終影響了其業務的發展。

(四)營銷方法落后,人才缺乏。我國本土金融機構的產品營銷論文,主要依靠定性的、人為控制的直接管理方法,導致金融產品營銷論文的專業程度和效率較低。特別是信息的傳遞效率低下,使信息在上行下達過程中出現了人為拖延,導致高層與執行層步調上的不一致,影響執行層在面臨突發事件中的變通速度。

二、產品營銷論文按照“駱駝與兔子”理論提出幾點建議

“駱駝與兔子”理論是由我國營銷學專家路長全教授提出的。他認為,剛進入國內的外資金融機構,資金實力雄厚,因為自身規模效應的需要,在產品營銷論文中一般講求戰略管理,對體系、流程、規模、溝通要求高。在金融產品營銷論文中他們做得起大投入、大產出,所以可以稱之為駱駝,骨架大,有足夠的資本,在市場上可以靠一定時期的虧損來獲取未來更大的回報;而我國本土金融機構普遍較小,絕大多數在未來10年內都很難達到他們的規模,與他們相比是弱者,可以稱之為兔子,其最大的特點應該是要有速度,所以我國本土金融機構要談效率,談速度,談利潤,談策略。在缺乏大量金融資本支持的情況下,想用金錢和時間來堆積業績是絕對不行的。反思現狀,弱者與強者怎樣談競爭?按照“駱駝與兔子”理論所闡述的觀點,惟有找一支營銷支點,在渠道上,在速度與策略上,在品牌的建立與促銷上與之抗爭。

(一)建立自己的品牌,找到營銷的靶心。國際著名營銷大師菲力普?科特勒曾經說過:營銷的藝術就是建立品牌的藝術。因為對于一個致力于建設長青基業的企業來說,她所塑造的品牌將是她在多年后賴以生存的法寶。從全球范圍內來看,今天最著名的金融企業,不論是匯豐,還是花旗,其最寶貴的財產不是企業雄厚的資金,不是豐富的管理經驗,甚至不是技術能力,而是品牌。原因何在?因為成功的品牌能使產品增值,成功的品牌能獲得更大的利潤,成功的品牌是市場的通行證。更為重要的是,成功的品牌是消費者的朋友,值得消費者信賴,因為沒有人會拒絕朋友的誠意推薦,而去選擇陌生的產品。

(二)堅持品牌形象和品牌核心價值的統一。縱觀全球,堅持全面完整的品牌塑造,是一些國際品牌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門,這已成為許多國際一流品牌的共識。例如美國花旗銀行宣揚的是其“開創優越理財典范,財富增值更為可觀;彰顯尊貴,專業周到的貼身銀行服務”,匯豐銀行提倡的是“環球金融,地方智慧”的專家性質。盡管花旗、匯豐的廣告中,人物、廣告語、情節都會經常變化,但在品牌營銷的各個方面,卻始終承載著他們“銀行專家,卓越理財”的品牌個性、精神內涵與價值觀。

(三)堅持品牌形象的全面塑造。品牌是所有因素的總和,是一個整合的概念。所以僅產品好、包裝好,或僅廣告好、概念好,都不夠。品牌應該是有關消費者認知產品經驗的總和:從產品性能、品質、包裝、價格到銷售環境,從產品陳列、售點廣告、賣場氣氛到銷售說辭、服務態度、員工行為、商務禮儀,從企業聲望、媒介輿論、大眾口碑到廣告氣質、設計風格,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都會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理解。在金融理財產品層出不窮的今天,消費者有太多的選擇。企業要成功得更快更久,就必須像所有成功的國際品牌一樣重視品牌的全面建設,在每一個細節上都竭盡全力。

(四)剔除主觀因素,用市場分析說話。國際大公司習慣進行大規模的市場調研,依據產品的成長性,將市場縱向劃分為產品的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建立監控體系,分別為不同時期的產品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不斷觀察各個時期的銷售量、市場份額、損失,以及客戶滿意程度,及時觀察發現產品營銷論文過程中的錯誤,從而進行正確的市場選擇和定位。處于導入期的金融投資產品剛投放市場,由于逆選擇等其他原因,金融投資產品設計還未定型,產品處于試銷階段,風險大、成本高,基本無利潤。并且金融機構難以在短期內建立高效率的分銷模型和最理想的營銷渠道,這時可以選擇高價格高促銷的雙高營銷策略,加強產品的包裝,制作出來能夠體現和說明投資理財產品特征的一系列具有視覺沖擊力,意念性的說明書、圖片、標志、廣告等,使金融產品新穎具有特色,滿足客戶求新心理強的特點,“先聲奪人”,迅速占領市場。產品經過導入期的試銷進入成長期后,大多為客戶所了解和接受,形成了比較廣泛的市場需求,同時銷售已經取得了比較成功的經驗,利潤迅速增長。但由于金融投資產品易于仿效,會出現“搭便車”的情況,將有大量的相關產品進入,市場同業競爭激烈。這時經過市場調研后,要積極創建新的解決方案,開拓新渠道、拓展新市場、建立新網點;加強促銷,建立和運用蘊藏著潛在價值的客戶機制,在適當的時機調整價格,找到很有發展潛力的客戶,增加客戶對本產品的信任感和忠誠度。同時,要適時地將客戶進行歸納,知道哪些是最有利可圖的客戶,哪些是最無利可圖的客戶。通過這樣的比較,降低企業不必要的成本和努力,從而達到利潤最大化。進入成熟期后,金融產品和銷售量基本已達到飽和狀態,銷售量增幅趨緩,利潤開始穩中有降。此時就應重新研究市場策略,在穩定老客戶的同時,積極尋求新客戶;要重新為產品定位,延長其產品的生命周期,以最有利的市場來贏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從而增加眼前利潤。

(五)塑立優秀的企業精神,加強營銷人才的培養。“偉大的產品產生于營銷部門”,科特勒的這個觀點充分說明了產品營銷論文要以人為本,花最高的努力,去培養和尋找最合適的營銷人員。領導要以身作則,不可朝令夕改;營銷人員要熟悉崗內工作,理解和掌握工作要點,積極努力地去發現和解決問題,不論是企業廣告還是與企業目標相關的贊助活動,拿出自己的熱情,反復宣傳產品理念,成為金融產品的徹底傳播者。

篇(7)

一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意義

數字圖書館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產生的一個全新的概念。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數碼存儲與傳輸技術等的全面普及,人們對文獻信息的加工、存儲、查詢、利用等有了新的要求,數字圖書館也就應運而生。數字圖書館就足以數字形式存貯和處理信息,即對有價值的文本、圖像、語言、影像和科學數據等多媒體進行收集和規范加工,再進行高質量的保存和管理,并提供在廣域網上高速跨庫連接的電子存取服務信息系統。它的特點是:收藏數字化、操作電腦化、傳遞網絡化、信息存儲自由化、資源利用共享化。

數字圖書館的建立不僅使圖書館發生了革命性變化,而且也為文化傳播提供了全新的渠道。數字圖書館作為高科技經濟的基礎設施和必要條件,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貯、使用和消費之上的,它憑借高新技術。可以既經濟又迅速地傳播,十分方便人們利用。

數字圖書館的建設,極大地加強了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彌補了圖書館收藏不足與用戶需求旺盛的矛盾。隨著傳統圖書館的數字化和因特網功能的完善與普及,數字圖書館將成為不受時空限制的知識獲取大通道一二雞西大學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原則

1.需求性原則。

滿足讀者需求是高校圖書館工作的基本宗旨:因此在我校圖書館數字化建沒規劃中.首先確立的原則虛是以滿足讀者需求為目標的需求性原則;此原則的另一含義是在讀者眾多需求中選擇最主要的需求。

2.特色性原則。

沒有特色就沒有發展潛力特色性原則是圖書館館藏資源數字化建設的生命。我校圖書館在長期的發展建設中,根據學校的辦學性質、學科設置、科研方向以及自身的發展目標,確立了自己的館藏資源建設方針、建設重點和建設原則,從而形成了具有我校圖書館特色的核心學科藏書結構體系。我校圖書館必須圍繞這一藏書特色進行數字化建設。

3.可行性原則。

我校圖書館在進行數字化建設時,無論是傳統文獻資源的數字化,還是新建數字化資源.必須根據學校的投入力度和圖書館自身的能力水平量力而行。在可行性方面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擬開發數據庫已經擁有和預期擁有資源的豐富程度、數據規模、數據采集難易程度、開發周期長短等;第二,擬引進數據庫的內容與我校學科設置的相關程度;第三,數字化加工隊伍的技術水平與能力;第四,數字化加工設備的技術水平與能力;第五,經費保障力度。

4.通用性原則

數字化資源開發建設中必須注意通用性原則問題。即在開發建設中必須遵守網絡傳輸協議、數據通訊格式、文獻標引著錄規則等標準化原則,確保數字化產品的通用性和標準化,符合網上傳輸與資源共享要求。

三雞西大學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內容

1.引進數字化信息資源。

我校圖書館目前已擁有一定數量的數字化信息資源,主要包括部分期刊全文數據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科學技術成果數據庫。但這遠遠不能滿足數字圖書館建設的需求,還要繼續擴大期刊全文數據庫和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的容量,增添圖書全文數據庫,引進學校重點學科——采礦工程、機械設計、計算機應用、漢語言文學、

英語、俄語、市場營銷、旅游管理、會計學等方面的專題數據庫

2.自建特色數據庫

對我校圖書館所收藏的有特色的傳統文獻資源進行加工,并將其轉化成可為計算機識別、存取并進行網絡傳輸利用的特色數據庫。自建特色數據庫包括本校畢業生學位論文數據庫、古籍善本數據庫、工具書數據庫、學科專題數據庫等。

3.文獻的初始數字化加工。

主要指印刷型文獻的掃描、縮微,音視頻的壓縮等。需要相關的軟件及硬件,本建設項目要根據需要和加工成本核算決定引進數字化加工設備的形式和規模。

4.建立導航系統。

鏈接互聯網上的專業網站、搜索引擎、數據庫服務中心、數字圖書館等,建立網上虛擬資源系統,進行網絡資源利用導航。

5.參加CALIS建設。

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LS)是“211工程”的公共服務體系項目,是一個廣域網環境下的文獻信息共享服務系統,其目標是依托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本著“整體規劃、合理布局、相對集中、聯合保障”的建設方針,建立一個整體化、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的中國高校文獻信息的共知、共建、共享體系,推進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深化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為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提供有力的文獻信息保障。

積極參加CALIS建設,實現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

四雞西大學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目標

1.能提供網絡信息服務。

建立方便快捷的網絡化信息服務平臺,整合各種電子資源,實現信息的網絡化和多樣化及實現跨媒體跨數據庫資源的利用;建立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數據庫的集中管理;建立完整的網絡數據庫檢索指南和學科信息資源導航系統。

2.能提供信息檢索服務。

主要提供文獻代查代檢服務,包括文獻檢索服務、文獻查詢服務(文獻收錄及被引用檢索服務)

3.能提供網絡閱讀服務。

首先,讀者通過書目檢索、關鍵詞檢索以及基于內容的全文檢索等,實現在線閱讀各種文獻;其次,讀者可以進行任意翻頁、放大、縮小、查找等操作,獲得最新的圖書方面的信息;第三,讀者可在線發表自己的作品與評論。

4.能提供多媒體視頻音頻點播服務。

建立一套支持多人點播節目的視聽系統。內容包括多媒體外語教學影片、教學課件實習演示系統、古典音樂欣賞、歷史文化、經典影片等。

5.能提供網上學科導航服務。

建立重點學科信息網站,根據圖書館支持的重點學科發展的需要,收集網絡信息資源,重新組織整合為有序整體,方便讀者使用。

6.能提供電子閱覽服務。

建立完備的電子閱覽管理系統,提供館藏目錄系統查詢、鏡像服務器檢索、館內多媒體資源檢索、網絡信息檢索、網上讀書等服務。

7.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這是圖書館界的一項共同事業。可將其作為長遠目標去努力。

五雞西大學圖書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應關注的幾個問題

1.處理好數字化信息資源建設與傳統文獻資源建設的關系。

信息資源數字化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圖書館的最大發展變化。各國數字圖書館建設的著重點都是館藏資源的數字化。而目前數字化發展主要表現在以數據庫為主的新型電子出版物的迅速發展和現有館藏資源數字化的迅速增長兩個方面。有些人認為圖書館已進人網絡化、數字化時代,沒有必要再加強館藏印刷型出版物即傳統文獻資源的建設發展更沒有必要擴建館舍。事實上,印刷型出版物在數字化出版物迅猛崛起的同時,也在呈幾何級數增長。因此,我校圖書館在進行數字化建設時,同樣不能否定印刷型文獻資源的收藏補充,而應將兩種出版物合理配置,使其協調發展,確保我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結構體系科學、合理、實用。

2.正確認識圖書館數字化、網絡化、自動化與人、財、物的支撐。

在圖書館數字化建設中,人們往往認為,既然實現了數字化、網絡化、自動化,必然要節省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其實這是個誤解。先進的技術帶來的是先進的優質的服務,而非人、財、物的節省。信息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必須投入大量的財力,數字化信息資源的運作必須有現代化的設備以及高精尖的技術人員做支撐,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圖書館數字化建沒的高技術、高消耗、高投入的實際,糾正并防止數字化可以大大節省人、財、物的錯誤認識。

3.合理解決自主開發數字資源與人員能力不足的問題。

篇(8)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科技為我們展開了一副恢弘的藍圖,網絡和信息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更為便捷和深入,以往傳統的圖書出版和文獻出版正在被數字化。然而數字化的本質要求知識開放、共享和兼容,這對出版業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帶來了新的機遇。

學術研究的個性和創新性對內容的集成要求非常高,對各學科領域的研究歷史、現狀的了解和相關的文獻掌握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數字化就為這種集成提供了技術背景。學術出版讀者群小,發行量不大,不像大眾出版,發行數量大,在傳統出版背景下,造成了一部分學術圖書或期刊不能讓每個研究者都占有,影響了后來的學者的資料收集和研究進展。數字化出版就是將大量的學術資料集成化、整合化,便于學者的檢索、查閱和利用。隨著人民閱讀習慣的改變,數字化必將是出版產業發展的前景。

一、我國的數字出版產業背景

1.國際背景。數字出版源于西方發達國家,上世紀末英美國家的出版商就在積極開發在線數據平臺,并在出版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對我國的數字出版產業領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像Read Elsevi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Thomson Gal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等。國外出版企業經歷了充分的市場競爭,產業集中度較高,完成了數字出版的內容整合,進入到了商業整合階段,而學術專業出版在西方是出版產業中盈利率最高的部分。2007年,Read Elsevier、Thomson Gale等幾家兼具學術專業出版及教育出版功能的國際出版集團,為了提高整體的集團利潤率,紛紛將教育出版分支進行拋售,專注做學術出版。

2.國內背景。近幾年,受西方數字出版產業的影響,我國的數字出版產業逐漸形成和發展。傳統出版社開始涉足數字出版,成為數字出版的內容提供商;以北大方正、漢王科技等為代表的技術服務商,以其不斷的科技創新和閱讀終端開發為數字出版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盛大、百度、新浪等也參與到這一領域,為數字出版提供了各具特色的互聯網平臺。同時,隨著我國文化產業各領域的快速發展,國家政策予以了很大的支持,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綱要》、《“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等,以推進數字出版產業的縱深發展,為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我國現有的學術出版模式

1.以中國知網、北大方正、超星數字圖書館為代表的,出版模式相對正規,這些也是學術研究者主要使用的電子資源。中國知網主營出版學術期刊、優秀碩博士論文數據、全國重要會議論文數據和重要報紙數據庫等,北大方正阿帕比與超星提供的是數字圖書館的內容和技術服務,讀者下載安裝他們提供的數字閱讀器,以實現學術文獻的閱讀和利用。他們的共同點是聯合全國各大紙質期刊、圖書出版社等學術內容提供者,將這些學術內容進行數字化轉換,以特定的數字閱讀手段實現學術文獻和資料的出版和共享。優點是學術內容豐富海量、更新快、檢索處理也很便捷;缺點在于其營銷對象側重于高校和圖書館,以包庫的形式打包銷售,對個人用戶來說收費較貴。

2.以新浪愛問、百度文庫、豆丁網、道客巴巴為代表的學術資料共享的服務平臺商。這類平臺源于人們在互聯網上對知識的分享需求,上傳者上傳資料獲得網站相應的積分,再利用這些積分下載其他人上傳的資料,也可以付費購買,收費也不貴,實現學術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優點是信息量大、知識得到了最大化的使用,缺點是侵權風險大,內容繁雜,良莠不齊。

三、我國數字化學術出版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者和學術出版社的數字化意識不夠強。在信息化日新月異的時代,網絡成為主要的傳播途徑,研究者和各大學術專業出版社是數字化出版的內容提供者。但是,他們卻沒有意識到他們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固守在傳統的出版模式下,沒能跟上大眾出版的數字化進度。造成這種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研究者多對新技術新手段了解不夠,還沒有體會到數字閱讀和使用的便捷之處;二是出版社對數字技術采用不夠,也沒能建立起專業的數字出版平臺,大多還是和一些技術服務商和平臺提供商合作。

2.數字內容多是紙質版的電子化,頁面創新不夠。現下,所有的學術數字化出版物大多是先出版紙質版,然后將紙質版轉換成電子版出版,其內容、排版等沒有特色,閱讀體驗也不夠舒適。在大眾出版領域,這方面就做得很好,像唐茶字節社和豆瓣閱讀等,閱讀體驗相對較好。

3.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與常用軟件的兼容性不夠。無論是專著還是期刊,在上網格式和終端閱讀格式均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像萬方、中國知網、北大阿帕比等都有自己的標準。萬方使用國際通用的瀏覽器瀏覽頁面,知網等則采用自己開發的軟件實現學術資料的瀏覽。閱讀格式有PDF、CAJ、DOC等多種,使用者往往要下載安裝各種閱讀軟件以實現對資料的閱讀,在復制文本至文檔的時候還有缺失、不準確的現象,不便于對資料的使用,不利于學術資源的傳播、共享和有效整合。

4.版權保護有待加強。上面我們提到的第一種出版模式,在版權保護方面是做得比較好的,但是在第二種模式下,作者或版權人利益就很容易受到侵害,這就要求平臺服務商加強版權意識,在接受上傳者提供的學術資料時要嚴格把關,防止侵權現象的出現。同時,內容提供者也要有保護其成果的網絡版權意識。

四、我國數字化學術出版的發展方向

1.出版模式的多樣化。未來的學術出版模式應該探索出更好的、更便于讀者的出版模式,彌補現今出版模式的缺憾,實現多樣化、人性化。

2.技術手段的統一化。依賴于科技的進步和行業的規范,使得讀者擁有更豐富的閱讀體驗和更便捷化的使用手段。

3.內容高度集成化,檢索更加快速和便捷。學科的進步,必將帶來學術的細化,這也要求學術出版內容更集約,檢索手段更快速和準確,在海量的學術資源中擷取讀者需要的內容。

4.版權保護的政策更加完善,版權保護意識更強,使得我們的學術環境更好,合法的權益得到應有的保護。

參考文獻:

篇(9)

基于網絡而興的數字化媒介被稱為新媒介,已經成為當前發展最快、影響深廣的最強勢媒介。2011年以來,中國數字化媒介用戶持續增長、應用不斷豐富、網絡化和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數字化媒介已經成為產品營銷推廣的新力量。

由于數字化媒介用戶的增長、應用的豐富等,已有許多的企業抓住時機,利用各種新媒介對自身及產品進行推廣,而無論采取哪一種推廣方式,用戶在使用或者購買企業產品時,都取決于用戶的需求和態度、外部因素等諸多因素。因此,在數字化媒介推廣日益發達的時代,研究數字化媒介推廣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的優勢

企業在品牌建設的過程中,品牌的傳播是最重要的環節,只有通過正確的渠道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才能傳播企業的品牌產品形象,才能收到預期效果。而傳播與媒介密不可分,當前的媒介環境正進入一個數字化媒介時代,數字化媒介推廣是基于特定產品的概念訴求與問題分析,對消費者進行針對性心理引導的一種營銷模式,從本質上來說,它是企業軟性滲透的商業策略在新媒介形式上的實現,通常借助媒介表達與輿論傳播使消費者認同某種概念、觀點和分析思路,從而達到企業品牌宣傳、產品銷售的目的。

數字化媒介推廣不僅憑借著互聯網等數字平臺的信息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擁有“廣度”、“覆蓋度”,更有著傳統媒介所沒有的“深度”。新媒介的魅力在于,可以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從而產生“深度”。新媒介推廣借助于新媒介中的受眾廣泛且深入的信息,達到讓用戶一起參加到具體的營銷活動中。例如,利用微博進行的話題討論:請認證名人、微博名人就某一個話題展開討論,微博用戶在參與話題討論的同時,就會對于企業產品進行思考,對于產品有了進一步認知與了解,從而企業可以憑借這樣的方式擴大想要推廣的品牌、產品的影響范圍。總的來說,其優勢包括:讓消費者自主選擇,并有效互動;有效降低營銷成本;提升廣告的創意空間;更精準化的客戶定位,滿足個性化需求;巨大的數據庫營銷資源可供挖掘。

研究模型的提出

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由美國學者戴維斯(Fred D.Davis,1986)根據理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延伸態度-意向的關系,在信息系統/計算機技術領域發展,用于解釋和預測人們對信息技術的接受程度。該模型已經獲得了大量理論和實證研究的支持,旨在研究和預測使用者對信息系統接受的信念、態度和行為意向。TAM模型通過了解使用者與信息系統交互后的具體接受情況,嘗試研究人們為何接受或者拒絕信息系統,進而解釋使用者感知信息系統的有用性和易用性與態度、行為意向和真正使用計算機行為之間的關系。

當前,技術接受模型被廣泛用于消費者移動互聯網服務、網上購物、微博營銷的領域,并且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基于TAM 模型研究,以及對我國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使用問題的研究和歸類,本文拓展了技術接受模型,在感知有用及感知易用的傳統技術接受模型基礎上,新增了符合研究內容的外部變量。認為影響用戶接受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使用的主要影響因子有:感知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使用的有用性、易用性和安全性,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使用的溝通性、熟悉性、售后擔心程度等。這些因子影響著用戶對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使用的態度、意向和行為,其拓展后的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

研究設計及數據分析

問卷設計和發放回收過程。本次調查設計出27個封閉式問題,問卷的評定采用量表的方法,將量尺分為五部分,分別以“很符合(很認同)”記5分、“符合(認同)”記4分、“一般”記3分、“不太符合(不太認同)”記2分、“很不符合(很不認同)”記1分。共有204位社會大眾、產品推廣負責人、數字化媒介工作人員等參與本次調查,共收到問卷204份,經過答卷矛盾題排查無效答卷27份,得到有效答卷177份。有效樣本的基本情況描述:本次調查共177人,其中男性82人,占總數的46.3%;年齡中,26-35歲人數最多,為71人,占總數的40.1%,其次為18-25的68人,占總數的38.4%;職業中,全日制學生為46人,占總數的26.0%,其次為其他19人,占總數的10.7%。

數據分析。問卷信度分析從表1中可以看到,Cronbach s alpha系數為0.903,表明本問卷信度較好。

相關性分析。基于上述論述,為了驗證圖1的模型框架,我們提出了以下假設:H1: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有用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H2: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易用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H3: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安全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H4: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溝通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H5: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熟悉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H6: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售后”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H7: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有用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意向”沒有影響。H8: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態度”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意向”沒有影響。本次研究采用pearson相關對兩個變量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P

模型假設驗證。H1: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有用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如表2,檢驗統計量的概率P值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應拒絕原假設,認為感知有用性與態度存在顯著關系。感知有用性與態度為正相關關系,即感知有用性得分越高,態度得分也越高。H2: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易用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如表2,檢驗統計量的概率P值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應拒絕原假設,認為感知易用性與態度存在顯著關系。感知易用性與態度為正相關關系,即感知易用性得分越高,態度得分也越高。H3: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安全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如表2,檢驗統計量的概率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應拒絕原假設,認為感知安全性與態度存在顯著關系。感知安全性與態度為正相關關系,即感知安全性得分越高,態度得分也越高。H4: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溝通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 沒有影響。如表2,檢驗統計量的概率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應拒絕原假設,認為感知溝通性與態度存在顯著關系。感知溝通性與態度為正相關關系,即感知溝通性得分越高,態度得分也越高。H5: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熟悉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如表2,檢驗統計量的概率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應拒絕原假設,認為感知熟悉性與態度存在顯著關系。感知熟悉性與態度為正相關關系,即感知熟悉性得分越高,態度得分也越高。H6: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售后”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如表2,檢驗統計量的概率P值為0.096,大于顯著性水平0.05,應接受原假設,認為售后與態度之間無顯著性關系。H7: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有用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意向” 沒有影響。如表2,檢驗統計量的概率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應拒絕原假設,認為感知有用性與意向存在顯著關系。感知有用性與意向為正相關關系,即感知有用性得分越高,意向得分也越高。H8: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態度”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意向”沒有影響。如表2,檢驗統計量的概率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應拒絕原假設,認為態度與意向存在顯著關系。態度與意向為正相關關系,即態度得分越高,意向得分也越高。

結論

本論文基于TAM模型,結合我國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發展現狀和用戶使用多媒體推廣的行為的復雜性,構建了用戶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使用行為接受度模型。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和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感知有用”、“感知易用”、“感知安全”、“溝通性”、“熟悉性”,這五個因素對于“態度”有著積極的影響;“感知有用性”、“態度”這兩個因素,對于“意向”也有積極的影響。

研究表明,若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能讓用戶感受到有用、高效,體驗到簡單、方便操作,感到更加安全,溝通性更好,用戶也就更能接受和使用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服務。因此,企業在使用新媒介推廣時,可以加強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一是推廣過程的服務讓用戶感覺是有用的,如為用戶提供更加及時、精準、實惠的產品信息等,幫助用戶節約時間,提高效率。二是新媒體推廣的使用平臺是簡單易于操作的,用戶在購買、使用的過程中是方便快捷的,如操作界面清晰整潔、文字信息通俗易懂、操作流程方便容易,從而提高用戶與新媒體平臺的交互水平。三是提高用戶購買、使用產品服務的安全系數,以及提高瀏覽信息的真實性,讓用戶信任新媒體推廣。四是提高溝通性,可以開設用戶間溝通的平臺之外,增加企業與用戶之間的交流平臺,讓用戶增加對產品的了解,同時讓企業也更加了解用戶心理及對產品的需求。

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作為新興的營銷推廣方式,企業在注重營銷推廣效果的影響因素時,也不能忽略用戶內在對產品的需求,結合推廣效果的影響因素與用戶產品需求,企業對于推廣產品也就有了更積極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魏武揮.新營銷及其出路[J].新營銷,2009(10)

篇(10)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9-00-01

一、洞察數字媒體推動下的廣告營銷變革

數字時代的媒介將不再限于固定的形式和內容傳播營銷信息。媒介融合態勢下的資源共享正在推進,各自為政的方式越來越舉步維艱。對于媒體形式、投放時間和投放方法的考量,基于對消費者與產品或品牌的可行接觸點的識別,在盡可能全面的媒介覆蓋中與消費者進行信息溝通。

1.大眾化信息傳播到數字化一對一精準傳播

傳統媒體時代的大眾化信息傳播方式難以適應時代要求,建立在網絡和信息技術基礎上的一對一精準傳播模式將是市場營銷發展的方向。基于這一論斷,精準營銷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告營銷傳播,將會分析精準傳播的各項特征,預測其發展前景,指出應予以保留的廣告傳播營銷準則以及那些需要被摒除的單向傳遞信息的觀念。

2.營銷人員導向到消費者控制導向

基于對數字時代消費者獲取信息行為方式的洞察,不難發現數字化時代信息傳播方式的革命性改變,原先被媒介、營銷者所掌控的權力正被逐漸轉移至消費者手中。權力的“轉移”提示消費者的自身感受需要被更多的感知和理解,舊的營銷模式及策略亟待更新。

3.從推式營銷到自動卷入營銷

在傳統消費者行為理論中的消費者,他們是位于營銷渠道的終端,等待被各類魚龍混雜的信息轟炸的“被動”受眾,而在以web2.0平臺下,傳統信息傳播理論遭受質疑,原因是受眾業已成為參與信息生產、傳播和決策的渠道成員。他們的消費模式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搜尋信息、與他人交換信息,參考他人購買評價,購物后也會與他人分享購買心得。因此數字媒體推動下的廣告營銷應當從推式轉至自動卷入營銷方向。

二、基于菲利普?科特勒的全方位營銷理論提出“全媒體廣告營銷”模式

全方位營銷理論是指在營銷方面,除了傳統的銷售渠道之外,還要突破空間和地域的限制,建立一種多層次的、立體的營銷方式,如內外銷聯動、網絡營銷、公司團購、跨區域銷售等。“全方位營銷”的理論范式是由美國營銷學權威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科特勒營銷新論》一書中提出的。基于菲利普?科特勒的全方位營銷理論,筆者結合自身的探索實踐,本文提出了“全媒體廣告營銷”模式,這是數字傳播語境下的商業模式建構和廣告經營方法。

互聯網平臺的營銷模式大量出現。互聯網也感覺到在不斷資金損耗的過程中必須建立更為有效的商業模式。終端的接觸工具形態是三屏合一:電視、電腦、手機占據媒體的重要接觸點,呈現融合趨勢。營銷界曾有過“渠道為王”的說法,因為當時的渠道、頻道是稀缺的,傳輸是有限的;后期又予以修正,提出“以內容為王“;而到了今天,許多專家、學者重提”終端為王”。數字化開啟了豐裕的媒體資源,在新媒體環境下,頻率、頻道平臺化,媒體資源趨近于無限,包括現在非常重要的信息接受終端――家庭信息平臺、個人信息平臺、社區信息平臺共同構成了我們的多層面生活。“混媒”與終端革命在解構傳統受眾接觸、傳播范式的同時,也將受眾重聚在網絡上,并且使得反饋更及時、信息更全面。基于海量數據監測與觀察,以及大量主觀、及時、互動的需求反饋,共同構成此次研究實現并成功的可能性。

從傳播學角度出發,在傳統時代,大規模的媒介組織向大范圍的受眾傳遞大批量信息,即點對點的單向、線性傳播,根據有限的、不精確的反饋信息,傳遞被認為是適合大多數受眾需要的信息。今天,在不斷變革的數字技術推動下,大眾傳播、人際傳播中信息的聚合與擴散規律發生顯著變化。散布型、非線性的網狀傳播模式對傳統大眾傳播學研究提出新的課題。如果傳統的傳播理論及方法不能適應新的形式,就將失去其意義。因此,傳統媒介一對多的傳播研究需要被改為一對一、一對多以及同步及異步傳播的分類研究,并讓位給交互性研究為主的新方法,這成為全媒體商業廣告營銷模式的理論支點。

三、結論

“全媒體廣告營銷”模式在策略的制定方面,要求廣告主、廣告公司和媒體應當通力協作。廣告主提供與自身營銷目標相關的資料和主題,確定全媒體營銷的目標效果;廣告公司通過對市場的把握和了解,對廣告主的營銷目標進行預判,充分搜集媒體的各種信息,從而與廣告主進行有效的溝通,最終確定營銷策劃方案和媒體使用、投放方案;媒體則需要緊緊跟隨消費者的媒體接觸習慣和廣告主的營銷需求,利用自身的平臺和渠道不斷拓展新的媒體與廣告產品,同時與廣告公司有效配合,為廣告主提供最合適的全媒體營銷服務。在三者共同努力之下,全媒體廣告營銷模式才能夠得以實施及有效執行。

參考文獻:

[1]童兵.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最新報告(2010).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9,271-275.

[2]黃升民.“混媒”時代經營的四大法寶》,《新聞前哨,2010(10).

[3]張芝云.數字化時代的廣告傳播.人民網――學子論文,2010(12).

上一篇: 美術藝術論文 下一篇: 降水技術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精品卡通动漫中文字幕 | 亚洲大片在线观看网址 | 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范冰冰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 | 五月天在线亚洲 | 中文字幕一区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