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2: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早期護理干預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摘要] 目的 觀察早期護理干預對胸心外科手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取在該院胸心外科住院治療的120例手術患者,按照住院順序編碼,使用拋硬幣法簡單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早期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呼吸頻率降低、血氧飽和度升高、最大通氣量、時間通氣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拔管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3.33%(14/60),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0%(3/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早期護理干預能明顯改善胸心外科手術患者康復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
關鍵詞 ] 早期護理干預;胸心外科;康復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12(b)-0072-03
[作者簡介] 鮑秦琴(1986-),女,江蘇南京人,本科,護師,研究方向:護理。
胸心外科手術創傷大、手術時間長,麻醉藥物使用劑量高,手術過程對呼吸系統有嚴重的影響,容易出現呼吸道感染、肺不張、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等并發癥[1]。進行胸心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均較高。如何提高胸心外科手術患者術后康復效果,降低呼吸道感染率和死亡率是當前醫務人員關注的一個熱點之一,目前有研究報道,采用護理干預可以改善患者術后呼吸功能、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3]。為觀察早期護理干預對胸心外科手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現對該院2011年2月—2014年3月間收臺的60例胸心外科手術患者進行早期護理干預,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胸心外科住院治療的120例手術患者,按照住院順序編碼,使用拋硬幣法簡單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觀察組患者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42.4±12.5)歲,其中食道癌手術患者8例,肺癌手術患者26例,心臟手術患者12例,其他種類胸心疾病手術的患者14例;對照組患者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42.8±12.5)歲,其中食道癌手術患者10例,肺癌手術患者25例,心臟手術患者15例,其他種類胸心疾病手術的患者10例。兩組患者均采取氣管插管全麻。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胸心外科常規治療和護理,護理內容為:術前用藥及術前胃腸道準備,術后進行病情觀察及進行各種管道護理。患者手術前接受與手術治療有關的知識宣傳教育,詢問患者病史,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合適的健康教育方式和內容,讓患者改變不良的行為,戒煙戒酒。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和護理基礎上采取護理干預,方法如下。
1.2.1 病房住院環境 加強對病房環境的管理,每天定期打掃病房,保證病房干凈、整潔,保持房間通風,房間內空氣清新、溫度及濕度適宜。對有呼吸機的患者要嚴格執行消毒程序,減少灰塵及其他污染,減少肺炎發生率。同時對護理人員開展預防感染的相關培訓,嚴格無菌操作。定期更換被褥,夜間關燈休息或者使用暗光燈光,減少對患者的刺激。
1.2.2護理 由于手術后需要進行治療,因此必須對患者進行護理知識健康教育,指導患者進行治療。
1.2.3開展心理干預 大部分患者手術前出現抑郁、焦慮、恐懼等負性心理,擔心整個手術過程是否能順利,擔心手術麻醉效果及手術后疼痛問題,擔心手術費用過高而對家庭產生巨大的經濟負擔等,因此,手術前必須給患者心理支持。為了保證心理干預質量,該研究主要措施是:由具有三級心理咨詢證書的護士對胸心外科護士進行心理培訓,讓每個護士都能單獨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保證心理干預的質量。根據每個患者的心理特點制定合理的個人心理干預護理措施,多與患者進行交流,開展循序漸進的心理干預,消除患者心理負面影響。
1.2.4腹式呼吸訓練 囑患者采取平臥位,全身放松,吸氣時候盡量使腹部最大向外擴張,呼吸時腹部盡量向內收縮,并保持胸部保持不動,以不憋氣為宜,呼吸頻率控制5~6次min左右。
1.2.5有效咳嗽排痰訓練 讓患者端坐5 min,保持平靜,讓患者先深吸一口氣,讓聲門緊閉,使膈肌迅速抬高,增加胸腔的負壓,同時讓肋肩肌快速收縮,然后咳嗽,讓聲門迅速打開,讓氣體快速從呼吸道沖出,利用急速的氣體將痰液排除體外,每天讓患者練習數次,直到患者能熟練掌握。
1.2.6分散轉移患者注意 手術后通過給予患者讀報、看電視、聽音樂、按摩患肢皮膚等方式分散轉移患者注意力,提高對傷口疼痛的耐受能力。
1.2.7功能鍛煉 對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早期功能鍛煉的認知。
1.2.8 飲食睡眠護理 手術后患者要保證足夠的營養和水分,早期可以食用少量的高蛋白纖維素,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確定進食量,同時每天保證足夠的水分供應,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補充水分。如果患者無法通過胃腸補給營養,則必須通過靜脈途徑補充營養,禁止患者吸煙喝酒,或者使用辛辣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預防發生便秘,另外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生活規律。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手術后10 d的呼吸頻率、血氣分析、指脈氧飽和度指標,檢測患者手術10 d后大通氣量、時間通氣量、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等指標。觀察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胸腔引流管拔管時間及住院時間。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的比較使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呼吸功能的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較,術后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最大通氣量、時間通氣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等指標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拔管時間、住院時間的比較
觀察組術后拔管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3.33%(14/60),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0%(3/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292,P=0.004﹤0.01)。
3 討論
3.1早期護理干預在胸心外科手術中的作用
胸心外科手術的患者一般病情比較嚴重,大部分患者接受的手術均存在創傷面積大、住院時間長、患者住院期間存在較多的不安全隱患,這些均影響患者手術后的康復和生活質量,因此對胸心外科手術的患者進行早期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生活質量[4-5]。進行早期護理干預,改善患者住院環境,讓患者在比較舒適的病房中接受治療和護理,緩解患者煩躁的心情,對緩和緊張的醫患關系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手術前對患者進行護理,強化患者接受護理,保證手術后能順利進行護理,保證各項臨床治療有序開展。在進行護理過程中注重心理干預,制定合適的干預方案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的負面心理影響,使患者積極參與治療。研究結果顯示,通過早期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術后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最大通氣量、時間通氣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等指標分別為(13.04±2.32)次/min、(96.8±1.5)%、(69.4±2.4)L、(2.82±0.08)L/min、(1.20±0.14)L,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說明采取早期護理干預模式可以促進患者術后呼吸功能恢復,該護理模式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研究結果明顯高于文獻報道采用護理干預取得的治療效果[6-7]。主要原因分析:采取早期護理干預,能全面從術前、術中、術后各個環節對患者進行干預,及早消除影響患者術后的因素,因此效果明顯優于單純的護理干預。另外,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拔管時間(4.25±2.31)d、住院時間(10.52±3.62)d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說明采取早期護理干預能明顯促進患者術后恢復,縮短拔管時間和住院時間。研究結果與文獻報道相一致[8]。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提示早期護理干預模式能明顯降低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研究文獻亦證實了這一點[9-10]。
3.2 呼吸功能及咳嗽訓練的臨床意義
呼吸系統受損在胸心外科手術中比較常見,因此,手術前對患者進行呼吸功能及咳嗽咳痰訓練非常重要,及時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有效降低肺炎發生率,同時也能明顯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保證患者順利完成手術治療[11]。另外,也可以有效預防患者手術后發生呼吸道感染,影響患者手術后恢復。通過對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讓患者能自行熟練進行正確的呼吸,促進患者將殘留在肺內部殘留的氣體順利排出體外,提高肺部換氣量,減少肺部死腔的通氣量,增加肺交換氣量,保證機體能夠交換到充足的氧氣。開展咳嗽咳痰訓練可以有效促進患者將氣管殘留的痰液排除體外,降低患者手術后肺部發生感染的幾率。 研究文獻報道[12-13],通過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呼吸功能及咳嗽訓練能改善胸心外科手術患者肺功能的情況。
3.3胸心外科手術患者早期護理干預需注意的問題
為保證順利進行早期護理干預,需要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具體的每個細節均由科室護長組織全科室護理人員進行充分討論,盡可能平衡利弊,為患者制定一個最優的護理方案,在執行早期護理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仔細觀察患者的變化,在實施過程中要及時進行意見反饋,不斷改善。由于實際臨床護理工作中會出現一些不可控制的影響因素,比如新護士輪轉科室、護理人員個人經驗有限、溝通技巧不夠熟練、患者在護理過程中不配合等[14-15],因此對參與早期護理干預的護理人員必須要經培訓,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才能保證護理干預工作順利開展。
綜上所述,在胸心外科手術患者中開展早期護理干預能明顯改善胸心外科手術患者康復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該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由于研究樣本例數比較少,結果的驗證有待大樣本研究加以證實。
[
參考文獻]
[1] 林軍,樊梅.心胸外科護理隱患分析及預防對策[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8):361-362.
[2] 仲繼紅,陳雪蓮,王曉峰,等.心胸外科壓瘡全程預防干預的做法與效果[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0,23(6):637-639.
[3] 耿利瓊.圍手術期呼吸功能訓練對胸部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現代護理,2005,11(17):1421-1422.
[4] 廖星梅.術前護理干預對62例外科手術患者焦慮心理的影響[J].中外醫療雜志,2011,30 (11):170-171.
[5] 郭麗麗,申秀英.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心胸外科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8): 94-95.
[6] 劉春蓉.護理干預對心胸外科手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2012,5(9C):111-112.
[7] 陳愛榮.健康教育對心胸外科手術患者焦慮情緒及呼吸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5):24-26.
[8] 成聰利. 護理干預對心胸外科手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 中國保健營養,2012,8(1):2680-2680.
[9] 郭麗麗,申秀英.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心胸外科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8):94 -95.
[10] 邵愛仙,姚玉娟,沈麗娜,等.呼吸訓練技術對明顯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臨床指標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8):620.
[11] 范悅.心胸外科術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因素與臨床治療探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2(20):147-148.
[12] 劉黃華.心胸外科病房防止醫院感染的護理措施[J].中國當代醫藥,2012,9(13):139-142.
[13] 郭慧明.護理干預對心胸外科患者安全護理的影響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17):29-31.
[14] 林世紅,韋成信,戴艷萍,等.健康教育和呼吸功能訓練在心胸外科患者圍術期綜合應用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2):103-104.
(收稿日期:2014-09-06)
所謂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簡稱DVT,指的是患者的血液在深靜脈內發生非正常的凝結和阻塞的情況,血液的凝結和管腔的阻塞導致靜脈回流存在障礙,這是一種ICU患者常見的急性病[1]。要防治下肢DVT,就要對ICU患者的護理方式進行分析探究。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院在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一年內治療的重癥患者60例,其中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39例,患者的最小年齡為24歲,患者的最大年齡為68歲,平均年齡為45歲。其中意識清醒的患者有22例,意識模糊的患者有38例,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有8例,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有12例,患有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有13例。將這60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對照組30例,觀察組3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沒有明顯的差異,p值大于0.05,沒有對比意義。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的常規護理方法如下所示:護士要向患者介紹下肢DVT形成的危害,在ICU患者治療和康復的過程中指導和協助ICU患者翻身,變化患者的臥床,翻身的頻率為每2個小時翻身一次。加強ICU患者的靜脈輸液通路的疏通管理,防止患者出現靜脈穿刺,保持患者輸液通路的通暢。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干預模式如下所示:首先,觀察組患者同對照組患者一樣,進行上述常規ICU的護理,其次,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上護理干預,護理干預包括預防護理和治療護理。
預防護理過程中,先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術前評估,護士要對患者進行下肢DVT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進行分析和講解,從而引起患者的重視,使患者主動積極配合ICU治療護理。宣傳ICU治療后早期活動的重要性,幫助和指導患者下肢進行活動,保證患者臥床時,抬高下肢,并與病床形成20到25度的角,保證下肢的溫度,患者的室溫保持在22攝氏度左右。保護患者的靜脈血管,對患者的靜脈血管進行干預護理,避免進行有刺激性藥物的靜脈注射,避免患者出現靜脈穿刺,一旦出現穿刺情況,重新建立新的靜脈通道。采用濃度為50%的硫酸鎂對患者的下肢靜脈進行局部的濕敷,紅外線照射靜脈血管局部出現硬結的患者,照射的頻率為每日3次,每次照射的時間持續30分鐘[2]。
治療護理中,觀察ICU患者的體溫、呼吸、脈搏等基本的生命體征情況,對患者下肢在同一平面處進行每日至少2次的周徑測量,觀察患者的胸痛、呼吸困難、咳嗽等情況。觀察患者下肢靜脈出現凝血的趨向,給予下肢深靜脈出現凝血傾向的患者服用溶栓藥物和抗凝血藥物,檢測患者凝血的時間,對進行了導管溶栓手術的患者,保證患者絕對臥床休息,觀察患者在進行溶栓手術之后下肢的溫度、顏色,測量下肢的周徑[3]。
1.3統計學分析
文中所有的數據均采用SPSS13.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并采用X2對所有的計數資料進行檢驗,統計學差異用p值表示,當p小于0.05時,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上述常規護理和早期系統護理干預進行護理之后,對照組患者形成12例下肢深靜脈血栓相比,觀察組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僅有2例,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觀察組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概率與對照組形成了明顯的差異,p值小于0.05,統計學有意義。具體對比如表1所示。
3討論
ICU,即重癥監護室,在重癥監護室診治的患者,在治療疾病和恢復的過程中容易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DVT疾病是ICU患者最常見的病發疾病之一,DVT疾病的主要臨床癥狀是患者的下肢出現不同程度的肢體腫脹、疼痛、下肢皮膚溫度升高等,DVT嚴重者會出現肢體蒼白、發紺等情況,甚至是出現靜脈性的肢體壞死[4]。
DVT的形成嚴重影響了ICU患者的病情的恢復,對ICU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要提高ICU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病情的恢復情況,就要預防好ICU患者下肢DVT,對ICU患者患者的護理就顯得越發重要。
在治療ICU患者下肢DVT的過程中,關鍵的一點在于及早發現患者的DVT病情,只有及早發現病情才能及早治療。在ICU患者的護理過程中,由于患者的長期臥床,十分容易導致患者形成下肢DVT,出現下肢DVT疾病時,護理人員要給ICU患者提供舒適的環境,做好基礎護理的情況下,進行相應的早期系統護理干預,一方面,要做好DVT的預防,另一方面,也要做好DVT的相關治療工作。護理干預在ICU患者的護理中,有效的防治了DVT,提高了ICU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文靜;段文超.術前心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手術前心理狀態及生命體征的影響[J].安徽醫學.2011,14(10):17-18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085-02
顱腦損傷是由外界暴力作用于頭顱造成頭部的損傷,其中包括頭部軟組織損傷、顱骨骨折和腦損傷。重型顱腦損傷是腦外科常見急診,其病情變化快、治療困難、護理復雜、手術成功率較低 ,因此 強對重型顱腦損傷病人的病情觀察護理,嚴密監護生命體征及瞳孔變化,及時了解病情變化同時要準確判斷病情發展,為醫生提供重要的診斷治療依據,對病人預后恢復具有深遠的臨床意義。現將我院2008年6月~2012年6月期間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護理體會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院腦外科自從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間收治重型顱腦損傷患者48例,其中男3l例,女17例,年齡26~68歲,平均45.5±3.5歲 48例患者中,車禍外傷27例,高空墜落傷4例,重物撞擊傷1l例,毆打致傷6例。人院時經CT掃描,損傷部位:腦干7例,丘腦下部3例,硬膜外l2例,腦內2例,開放性顱腦損傷5例,廣泛性腦挫裂傷7例,硬腦膜下血腫l2例,合并其他臟器受損17例,其中脊柱或脊髓損傷4例,胸部受損5例,腹部受損8例。入院時應用GOS評分指標分析, 良好(5分)18例、輕殘(4分)13例,重殘(3分)l7例。非手術治療21例,手術27例。將48例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對照組和干預組。兩組患者在性別損傷時間、損傷程度、手術時機選擇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 (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及對癥治療措施。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對患者的意識、瞳孔和神志變化等進行嚴密觀察,注意患者昏迷程度及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對患者的辨識力、記憶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等情況進行評估,以準確掌握病情進展,嚴密觀察患者瞳孔變化( 雙側是否等大等圓),對光反射是否存在,眼球活動情況。 嚴密觀察病人神志變化,如患者突然出現意識淡漠、收縮壓下降 呼吸頻率增快等癥狀,應考慮是否有休克或低氧血癥發生。如出現躁動或突然嗜睡,脈搏及呼吸變慢,血壓升高并結合瞳孔的變化,應注意顱內血腫或腦疝形成,如患者血壓突然下降、脈搏增快 心跳呼吸減弱,提示出現腦干功能衰竭。
護理干預措施:
(1)常規護理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多數處于深昏迷狀態,要保持病室空氣清新,減少人員走動,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在此同時,要配備氣墊床,抬高頭部30度作于,以利靜脈回流,減輕腦水腫,床單應平整、干燥.松軟。每兩個小時給患者翻身一次,按摩受壓和骨突部位,預防壓瘡。大便后用溫水清洗外陰和,以減少局部刺激與感染。
(2)低溫護理
重型顱腦損傷后,由于腦血管自身調節功能障礙、顱內壓增高、高熱以及呼吸功能不全、休克等多種因素造成腦組織缺氧,導致腦損害。早期采取采用冬眠法進行治療,可有效降低腦組織耗氧量,減少病死率。在護理干預過程中,如果患者發熱,體溫高于39度(或者是39度以上者可用冰帽、冰枕冷敷以及酒精擦浴等,昏迷病人使用冰帽、冰枕者要嚴防凍傷。
(3)感染護理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導尿時選擇刺激性小的氣囊導尿管;恢復期幫助鼓勵患者早期進行膀胱訓練,保持會陰清潔,每日用0.9%NS進行膀胱沖洗,防止尿路感染;留置腦室閉式引流者,引流管應高于切口平面1O一15era,密切觀察引流液的色和量,做好記錄。
(4)輸液護理
迅速建立靜脈通路,及時補充血容量,監測中心靜脈壓;休克糾正后應控制輸液速度,以防加重腦水腫或心肺負擔;顱內高壓時應給予高滲脫水藥物,甘露醇應在3Omin內滴入,防止輸入速度過快而一定程度的加重了腎臟負擔。
(5)呼吸道護理
保持呼吸遭通暢,及時清除口腔和咽喉嘔吐物,嘔吐時頭偏向一側;嚴防舌后墜,有活動假牙應取下,以防假牙脫落,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死亡。必要時氣管插管或切開,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保持病室內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濕化氣道。
(6)腦脊液漏護理
有腦脊液外漏者應抬高頭部,用鹽水清洗鼻前庭及外耳道,用酒精消毒。耳漏者采取患側臥位,防止腦脊液逆流,引發顱內感染。囑咐病人勿用力濞鼻涕,以減輕癥狀。
(7)安全護理
昏迷或躁動患者應在床邊加防護欄,或適當約束患者肢體,以防止墜床或拔出治療管。
(8)心理護理
做好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工作,尊重患者隱私及人格,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重拾信心,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做好患者親屬思想工作,減輕消極 焦躁情緒,保持樂觀心態,幫助患者及家屬樹立治療信心。
(9)對消化道出血的觀察。嚴重的顱腦損傷可引起迷走神經興奮,胃黏膜血管痙攣,胃酸分泌增多,造成缺血甚至壞死。
(10)觀察意識狀態變化。隨時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護理人員呼喚患者的名字,并壓迫患者的眶上神經等方法判斷患者的意識程度,囑患者家屬經常同患者交流,消除其緊張的情緒,護理人員應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屬提出的疑問,幫助患者了解病情變化。
(11)對腦疝及腦水腫的觀察。在患者腦受損、受壓及創傷的過程中會出現缺氧、休克等現象,可使患者迅速出現腦水腫,嚴重的腦水腫使顱內壓急劇增高,形成腦疝導致死亡。護士應嚴密觀察,及時報告醫生,及時搶救治療。
2 結果
對照組24例患者康復出院7例,好轉13例,生活自理2例,因呼吸、循環的衰竭死亡2例,觀察組康復出院9例,好轉13例,生活自理1例,因呼吸、循環的衰竭死亡1例。兩組患者康復率和好轉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綜上所述,加強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觀察,實施嚴格的專業護理十分必要。顱腦損傷多由于暴力作用于頭顱引起的損傷,常引發頭部軟組織損傷、顱骨骨折甚至發生腦損傷,因此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須嚴密觀察病情和生命體征,及時發現異常并迅速處理,才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同時,由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病情復雜且變化快,對護理工作的要求較高,護理人員必須了解顱腦損傷的基礎知識及護理要點,因此護理人員的工作量比較大,在密切觀察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病情變化并加強巡視的基礎上,還應解決患者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滿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減輕焦慮,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對于顱腦損傷高熱的患者,在給予降溫的同時應加強營養,促進損傷的修復。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處于應激狀態,表現為分解代謝增加,基礎代謝率升高。需加強營養。護理人員應指導家屬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易消化飲食,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說明合理營養的重要性。目前認為顱腦損傷的發生機制為:起初僅為部分性損傷,在數小時至數天內會出現繼發性損害,在無血腫的損傷后24~36h,會出現急性細胞毒性水腫,也有少數為血腦屏障損害引起的血管源性水腫,這些都是導致顱腦損傷及顱內壓增高的原因。
為此,護理人員必須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術知識和技能,切實做好臨床觀察和專科護理工作,全面監測患者病情變化,以預防感染和各種并發癥發生,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2-0023-02
壓瘡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并發癥,約20%左右的長期臥床病人患有壓瘡,患病比例較高。壓瘡不經會增加患者的長期臥床痛苦,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死亡風險,直接危害著患者的生命安全。神經外科患者大都意識喪失、自主活動能力喪失,因此其長期臥床必然會導致壓瘡的發生,其發生比例也相對較高。筆者對我院神經外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高危患者實施了護理干預實驗,取得了較好的結果,現報道如下。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神經外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高危患者42例,其中30例男患者,12例女患者;年齡46~87,平均年齡62.5歲。重型顱腦損傷患者35例,其中13例硬膜外血腫,15例硬腦膜下血腫,7例腦挫裂傷;5例自發性腦出血,2例動脈瘤。治療組采用個性化護理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
1.2護理措施。
1.2.1常規護理。常規護理主要是針對神經外科高危壓瘡患者的癥狀實施相應的護理方法和措施,以減輕患者的病痛,減少并發癥的出現。對于神經外科高危患者壓瘡的常規護理主要有以下三點:
(1)避免患者的局部長期受壓。①鼓勵和協助病人經常更換;②保護骨隆突出處;③應用氣墊床,并保持充氣效果。
(2)避免潮濕和排泄物等的刺激。①保持床單的清潔,及時更換潮濕的被褥和床單,還要使用透氣性較好的床墊;②使用與病人體溫相適應的溫水對病人進行清洗。
(3)局部傷口的護理。①避免壓瘡區域繼續受壓;②對傷口處進行清洗及敷藥。
1.2.2個性化護理。個性化護理是常規護理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更能夠體現護理的人性化和“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3]。對神經外科高危壓瘡患者的護理干預措施主要有:
1.2.2.1環境護理。對于神經外科高危患者來說,需要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以減輕患者因長期臥床的負面情緒。為此,護理人員需保持恒定的室溫(18~22℃),同時,病房也要安靜、舒適、整潔,以減少因環境因素帶來的不良影響,從而為患者提供良好有益于其健康的環境。此外,還要使床鋪保持干燥和清潔,及時更換潮濕的被褥和床單。
1.2.2.2心理護理。神經外科的高危患者一般易產生焦躁不安的情緒,此時就需要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以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使患者客觀而真實的了解自身病情,以引導和協助其樹立良好的心態及穩定的情緒。同時,也要對患者的家屬進行相關知識的教育,為其講解壓瘡的預防方法,使其了解出現壓瘡的原因。此外,還要多主動關心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以及出現肢體癱瘓的患者[4]。
1.2.2.3皮膚護理。護理人員在對神經外科高危壓瘡患者護理時應注意,使患者的皮膚保持干燥和清潔,以減少皮膚的刺激。同時,在為患者
現在很多研究結果都顯示,C反應蛋白可以預測心血管疾病,同時也可以對2型糖尿病發病進行預測。美國一項調查顯示,對5888例老年人進行隨訪3年以后發現,C反應蛋白增高者,其糖尿病的發病率增加了2.3倍。多變量線性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BMI、ISI和C反應蛋白都是獨立相關的[3],而且還具有一定的統一性,這就說明胰島素抵抗啟動因子可能是慢性炎癥,在受到刺激時就會增加細胞因子分泌,比如說IL-6。多囊性卵巢綜合癥的臨床表現主要就是肥胖、月經稀發、胰島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癥、高胰島素血癥、不排卵行不孕,其中的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就是改變多囊性卵巢綜合癥病理的重要機制。通過本次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多囊性卵巢綜合癥肥胖患者的血清TG明顯超過了非肥胖患者,這就說明,多囊性卵巢綜合癥患者的肥胖情況是和血脂代謝紊亂有關的。本次研究中,非肥胖組患者的血清logCRP超過了對照組,這個結果是和其他文獻報道相一致的,這表示多囊性卵巢綜合癥患者可能體內有著慢性炎癥狀態,而且logCRP和BMI也是正相關的,這就表明,隨著患者體重的不斷增加,那么炎癥程度也會隨之增加。多囊性卵巢綜合癥患者的糖代謝失調主要特點就是高胰島素血癥、胰島素抵抗[4],很多研究都認為這兩會促進患者肝臟合成C反應蛋白,從而升高患者血清中的C反應蛋白,從而加重胰島素抵抗。參考文獻
[1]胡衛紅.喬杰.王黎娜.劉衛紅.HU Weihong.QIAO Jie.WANG Lina.LIU Weihong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與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代謝綜合征的相關性研究[期刊論文]-武警醫學2009,20(6):154-158
工作滿意度是指個體對其所在工作環境中各個方面的一種積極的、主觀的評價,即個體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的程度…,護士工作滿意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護理的質量、人員的流失,甚至護理專業的發展。國外自1940年起就開始對護士工作滿意度的研究,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早期,開始注意到護士的流失率,將流失率當作護士工作滿意度的一個衡量指標,70年代后,關于護士工作滿意度及多種影響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近年來,許多國內學者也致力于具體環境里護士工作滿意度的研究,包括對急診科護士、助產士、ICU護士、康復護士和社區護士等的研究。但對聘用制護士(俗稱合同護士)的滿意度則關注較少。
為了解我國護士工作滿意度的研究現狀,筆者收集我國1997—2065年有關護士工作滿意度研究的論文25篇進行分析,探討影響國內護士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及相應的對策,并提出研究中所存在的問題。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主要是根據中國生物醫學數據庫、清華同方中國期刊網和重慶維普科技期刊網3個光盤檢索系統檢索1997 2005年護士工作滿意度研究論文。
1.2方法:
采用文獻分析法,對護士工作滿意度研究論文就測量工具、研究對象及抽樣方法、統計分析方法、影響因素、對策研究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 1997—2005年護士工作滿意度的測量工具:見表1
表1結果示,國內關于護士工作滿意度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測量工具是根據基礎理論或參考大量文獻自行設計的問卷,且未經信、效度驗證,而信、效度是衡量測驗客觀性的兩個最重要的指標,測驗的客觀性又是決定一個測驗能否存在的必要條件,因此59.3%的研究結果是值得我們質疑的;而使用的標準化的量表也大多是引用國外的,有14.8%的研究論文是直接根據國外量表設計問卷的,由于國內、外在歷史文化、風俗習慣、醫療保健制度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因此直接引用國外量表易導致問卷內容不符我國國情;由此可見,目前國內尚未研制出一套標準的、可被推廣應用研究的護士工作滿意度測量工具,這方面的研究急待拓展。
2.2護士工作滿意度的研究對象及抽樣方法
2.2.1研究對象:76%是集中在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科等臨床科室,24%是關于精神科、保健科及社區護士的研究,其中僅有2篇是關于保健科及社區護士的,說明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管理體制還不夠完善,管理者對社區護士工作滿意度還不夠重視;絕大多數針對女性護士,極少數針對男性護士,說明目前護士群體中仍以女性為主體,再者男性護士還沒有廣泛得到社會的認可,使得對男性護士的關注極少;僅有8%的研究是主要針對聘用制護士(即合同護士),92%的研究則主要針對在編護士,說明管理層還沒有意識到合同護士工作穩定性、工作滿意度對醫院護理質量的重要影響;其他如年齡、職稱、學歷及工作年限等均是按不同比例分布在各個層次。
2.2.2抽樣方法:其中24%的論文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選取研究對象,而76%的論文均未明確說明研究對象的選取方法。說明絕大多數研究均未嚴格按照隨機原則進行抽樣,因此所抽取的樣本缺乏代表性。
3統計分析方法
調查所得資料絕大多數均采用SPSS軟件的不同版本進行分析處理。
4影響因素
研究表明,影響護士工作滿意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工資及福利待遇;②個人及專業發展機會;③工作負荷及排班;④家庭/I作的平衡;⑤管理方式及工作自主權;⑥工作被稱贊和認可;⑦社會、專業上交流交往機會;⑧與共事者(醫生、護士、管理者)及患者的關系;⑨工作環境和條件;⑩工作/職業本身。其他如工作年限、年齡、學歷、科室、班次及從事護理工作的目的等也會對護士工作滿意度產生一定的影響。統計結果見表2。
表2示,護士工作滿意度水平最低的影響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上四個方面,說明目前護士的工資及福利待遇還比較低而護士的工作量又比較大,尤其是合同護士,因此表現為付出與所得不成比例,心理嚴重不平衡,挫傷工作的積極性;護理職業的高風險性、經常擔心出現差錯事故及人身安全問題等工作/職業本身的特點也是導致護士工作滿意度低的主要原因,尤其對于急診科及精神科護士,說明我國目前護理管理體制還很不完善,還沿襲傳統的管理模式,不能對護士給予正確的引導以及滿足她們低層次的需求;護士對個人及專業發展機會的滿意度低,說明醫院、護理學院及學術團體所提供的繼續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太少,晉升機會也不多,而且由于工作量大、時間緊、缺乏經濟支持,護士也很少有機會參加護理科研工作和撰寫護理科研文章。
此外,28%的研究認為管理方式與護士工作滿意度之間是顯著相關的,說明研究者已經意識到管理方式對護士工作滿意度、工作效率及護理質量的重要影響,提倡變革傳統的管理模式,應用現代管理理論,以提高護士工作滿意度。
5對策
[摘要] 目的 探討人性化護理干預在腸癌低位保肛手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12月接受低位保肛手術治療的52例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兩組,每組各26例,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人性化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生存率及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96.15%,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5.38%;對照組護理總滿意率76.92%,術后并發癥發生率46.1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觀察組1年、3年生存率分別為96.15%、84.62%,對照組1年、3年生存率分別為76.92%、65.38%。結論 腸癌低位保肛手術治療期間給予人性化護理干預,能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1年生存率高,患者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推廣。
[
關鍵詞 ] 腸癌低位保肛手術;人性化護理干預;效果;生存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9(a)-0066-03
直腸癌作為臨床上一種常見惡性腫瘤,在下段直腸(腹膜反折平面以下)中比較常發,在直腸癌患者中占75%左右[1]。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吻合器的廣泛應用,腸癌低位保肛手術成為可能且在臨床上實踐,效果明確,但術后可能出現大便失禁、性功能障礙等并發癥[2],為此低位保肛手術治療期間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對我院接受低位保肛手術治療的腸癌患者行人性化護理干預,效果令人滿意。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2例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排除肝腎功能嚴重障礙、手術禁忌癥、精神異常等患者。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齡在46~71歲之間,平均(60.3±3.2)歲,病灶直徑在1.5~6.1 cm之間,平均(3.2±0.3)cm。其中高分化腺癌16例,中分化腺癌32例,低分化腺癌4例。隨機數字法將52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6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灶直徑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本組52例患者均接受低位保肛手術治療,常規操作。治療期間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圍術期人性化護理干預。
1.2.1術前護理 ①心理準備。護理人員先要查看患者病歷資料,了解患者病情、心態、病史、治療等情況,并加強與患者的交談,深入的了解患者內心情緒。對于害怕癌癥本身的患者來說,多安慰、鼓勵患者,用成功生存患者案例說事,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對于害怕術后大便失禁、愈合不良等患者來說,耐心、客觀的告知患者低位保肛手術的作用、注意事項及護理干預措施,讓患者對相關知識有所了解后消除其不安、恐懼心理[3]。②腸道準備。術前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對于營養不良患者來說,術前行營養支持療法,及時的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現象,提高患者手術耐受性。術前指導患者合理服用甲硝唑等抗生素藥物,有效預防術后感染;術前1 d行甘露醇導瀉,在排出無糞液體后停止(若患者體質較差,適當補充營養液)。另外術前及時的進行診斷,了解腸癌病灶部位、直徑等情況,術前晚上、手術當天早上用肥皂水灌腸,完成后指導患者左右翻身幾次,讓灌腸液體和腸壁充分接觸。對于伴有直腸狹窄的患者來說,通過導尿管灌注30~40 mL的蓖麻油,讓大便軟化,便于排出體外[4]。
1.2.2 術后護理 ①觀察護理。術后去枕平臥位6 h,頭偏向一側,在患者呼吸、心率等生命體征穩定后改為半臥位。術后第1天每隔15~30 min監測心率、呼吸、血壓等指標1次,同時對患者的面部表情、面色、體溫、尿量等情況嚴密觀察,并記錄好24 h排尿量。②導管護理。固定好相關導管,如導尿管、胃腸減壓管等,對導管中引流液顏色、性狀、容量全面觀察,一旦發現異常及時處理。每天檢查引流管是否出現擠壓、扭曲、變形等情況,保持引流管通常,避免血塊堵塞。每天更換1次引流袋,無菌操作。另外指導患者適時更換,早期下床活動。③飲食干預。叮囑患者胃腸蠕動功能恢復前不能進食,排氣后開始進食流質食物,且食物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等為主,保證患者身體處于營養良好狀態,有利于恢復。④并發癥預防。第一,切口感染。術后初期患者造瘺口處于開放狀態,便次多但糞便稀疏,流出的糞便可能造成切口感染。為此幫助患者選擇左側位,用塑料薄膜隔開腹部切口、造瘺口,預防感染[5]。第二,吻合口瘺。術后持續胃腸減壓,避免腹脹。術后行常規消炎止咳處理,避免因咳嗽增加腹壓,致使切口或吻合張力過大形成吻合口瘺。另外全面觀察腹腔引流液顏色、性狀及容量。第三,腸梗阻。術后鼓勵患者早日下床活動,術后48小時指導患者床上翻身練習,每隔2 h1次;術后第3天指導患者床上活動,術后第4天鼓勵患者下床活動[6]。⑤排便功能恢復指導。術后指導患者行縮肛運動,1次20~30下,早晚各1次。叮囑患者離床時行提肛運動,下蹲時放松,站立時則縮緊,起初2~4次/d,隨后慢慢增加次數。術后1個星期指導患者進行排便,餐后半個小時行排便訓練,3次/d,1次10 min。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生存率及護理滿意度進行觀察和分析。其中生存率通過隨訪獲取,統計電話隨訪1年、隨訪3年生存率。護理滿意度通過本院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完成,包括護理水平、護理態度、并發癥發生情況等內容,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及不滿意三個等級。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各項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率(%)表示,χ2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及并發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96.15%,對照組護理總滿意率76.92%,兩組比較χ2=4.13,P=0.04<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另外,觀察組出現并發癥4例,其中吻合口瘺2例,切口感染2例;對照組出現并發癥12例,其中吻合口瘺5例,切口感染4例,吻合口輕度狹窄3例,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χ2=5.38,P=0.02<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隨訪1年、3年生存率情況
觀察組患者術后隨訪1年生存25例(96.15%),隨訪3年生存22例(84.62%);對照組患者術后隨訪1年生存20例(76.92%),隨訪3年生存17例(65.38%)。兩組患者隨訪1年、3年生存率比較χ2值分別為1.17、0.8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目前臨床上腸癌以直腸癌為主,且75%直腸癌屬于低位直腸癌,傳統治療低位直腸癌以Miles’為主,雖有一定的效果,但創傷大,術后易引發切口感染、損傷、術后排便障礙等系列并發癥,增加患者痛苦[7]。隨著腹腔鏡技術、吻合器及吻合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腹腔鏡低位保肛手術逐漸成為低位直腸癌治療的重要手段,它不僅可以完整切除腫瘤病灶,而且可以避免因腹壁造口帶來的痛苦,且腹腔鏡具有微創、切口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能有效改善腸癌患者生活質量。但低位保肛手術前后若護理或預后不當可能引發感染、大小便失禁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8]。為此手術期間加強全面護理干預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研究報道稱低位直腸癌保肛術后患者排便功能受其早期功能鍛煉、飲食、活動等影響。王云霞[9]等人通過對行腹腔鏡改良Bacon’s低位直腸癌手術治療的30例患者進行肛周護理(及時擴肛、便后坐浴)、保持引流管順暢、早期排便功能訓練(縮肛、排尿中斷訓練、排便反射訓練、腹肌規律收縮)等護理干預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僅為3.33%,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3 d。肯定了低位保肛手術治療后全面護理及早期功能鍛煉在促進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上的作用。Marquis等人研究發現直腸癌患者術后及時的給予專科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李嚴[10]等人對行地位直腸癌保肛手術質量的79例患者行心理護理、腸道準備護理、引流管護理、皮膚護理劑出院指導等綜合護理干預后,沒有一例患者出現嚴重并發癥,其排便功能均基本恢復,表明術后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護理干預除了能保留患者外,還可以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張恒[11]認為中低位直腸保肛手術護理應包括以下幾點:術前心理護理、腸道準備、飲食指導、床上翻身、咳嗽等指導,術后病情觀察、引流管護理、并發癥(吻合口瘺、腸梗阻、排便障礙等)觀察和護理。謝細英[12]對收治的32例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患者行系統護理(改良組)后,康復質量優率高達84.37%,明顯高于行常規護理對照組的65.63%。另外改良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肯定了系統護理在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中的應用價值。
本研究觀察組患者經圍術期人性化護理干預(心理準備、腸道準備、觀察護理、導管護理、飲食干預及并發癥預防)后,護理總滿意率96.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92%;同時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5.3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6.15%。另外本研究術后并發癥以吻合口瘺、切口感染、吻合口狹窄為主,其中相關研究認為吻合口瘺術后發生率為2.5%~6.5%,其預防措施包括:①引流液性質及容量觀察。若引流量不變或驟加,且顏色呈現混濁、膿性、氣泡遺漏等特點,則表明可能出現吻合口瘺癥狀。②觀察患者體溫變化,若體溫升高與切口感染、白細胞上升等無關外,則可能是出現了吻合口瘺。術后每天進行2次擴肛,以預防吻合口瘺。吻合口狹窄主要可以根據排便不盡、糞便柱慢慢變細等現象判斷。其預防措施在于術后早期擴肛,2次/d,5min/次。同時指導患者合理飲食,減少吻合口狹窄發生。若已發生則通過手術松解或吻合口切除后再次吻合方式解決。另外,術后嚴密觀察患者體溫、引流管等相關指標,同時做好皮膚護理、洗手作業、腸胃護理等工作,有效預防切口感染。
綜上所述,加強腸癌低位保肛手術患者人性化護理能有效促進排便功能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
參考文獻]
[1] 盧湘華.腸癌低位保肛術手術治療護理體會[J].醫學信息,2014(2):216.
[2] 王慶紅,夏紅.46例低位直腸癌保肛術后的觀察和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1(27):278-279.
[3] 鄭小英,王玉文,韓桂英.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的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0(8):1007-1008.
[4] 袁菱.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1(18):1721-1723.
[5] 張馨.腹腔鏡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的護理[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3(12):70-71.
[6] 謝燕珍.78例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的護理觀察[J].吉林醫學,2014(10):2228-2229.
[7] 汪曉麗,劉新香.中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的術前術后護理[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2(11):134-135.
[8] 王錫山.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技巧及吻合口漏防治之我見[A]. 衛生部《醫學參考報—營養學頻道》、廣州抗癌協會腫瘤營養與支持治療專業委員會、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復大腫瘤醫院.2010廣州國際腫瘤營養與支持治療研討會、外科代謝與營養支持學習班、結直腸腫瘤循證治療學習班論文匯編[C].衛生部《醫學參考報—營養學頻道》、廣州抗癌協會腫瘤營養與支持治療專業委員會、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復大腫瘤醫院,2010:5.
[9] 王云霞,潘曉培,鄭榮.腹腔鏡改良Bacon,s手術治療低位直腸癌的術后護理及早期排便功能訓練[A].河南省護理學會.河南省外科創傷及災難救治護理專科知識學術會議(外科護理學組)論文集[C].河南省護理學會,2011:5.
[10] 李嚴,張瑋琪,張程.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的臨床護理對策[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9):150-151.
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對慢阻肺患者加強社區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癥狀情況,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重視和推廣。
關鍵詞:社區綜合干預 慢阻肺患者 癥狀情況 生活質量 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228-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主要是由于氣流受阻,不完全逆轉所致。近年來,隨著環境惡化和大氣污染的逐漸嚴重,慢阻肺的發病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在老年群體中比較多見,且反復發作。慢阻肺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胸痛、咳嗽、咯痰等,為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為改善患者的癥狀情況,提高其生活質量,加強患者的護理干預意義重大。本文回顧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間,本社區收治的76例慢阻肺患者的臨床資料,探究對慢阻肺患者進行社區綜合干預的措施和效果,護理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對象是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間,本社區收治的76例慢阻肺患者,所有患者均經過嚴格的臨床檢查,并符合WHO中規定的相關診斷標準[1];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0例;最大年齡76歲,最小年齡34歲,平均年齡(56.34±2.07)歲;其中慢性支氣管炎患者16例,肺氣腫1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6例,肺心病患者6例。根據患者治療期間采用的不同護理措施,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經過統計學分析未見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具體干預流程按照標準護理程序進行。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系統社區干預:①建立檔案:在社區中為每位患者建立社區檔案,落實好社區醫生聯系制度,對患者進行定期的電話隨訪,每月進行一次家訪,并做好患者的相關隨訪記錄;在社區中開展病友聯誼會,動員患者及家屬參加,提高社區中對慢阻肺患者的管理效果。②呼吸訓練:指導患者正確的身體擺放姿勢,幫采用縮唇呼吸[2]的方式防止患者氣道早期閉合,幫助改善患者的換氣和通氣功能。為患者建立腹式呼吸模式,幫助其進行深呼吸訓練,以幫助提高患者的肺泡通氣量。③運動訓練:注意觀察患者的個性身體情況,并制定針對性的運動方案,要求患者每周進行3-4次運動,每天運動30分鐘,以運動期間不存在不適感為標準。④健康指導:為患者發放關于慢阻肺的知識手冊,指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呼吸習慣,告知患者注意保暖,預防感冒,保證室內的空氣清新,告誡患者戒煙,并指導患者或家屬做好家庭氧療的工作。⑤飲食指導:針對患者的不同身體特點幫助制定其膳食處方,保證患者患者的營養攝入。鼓勵患者多飲水,保證患者每日的飲水量>1500毫升[3],以幫助稀釋痰液,促進痰液的排出。⑥心理指導:注意患者的心理變化,及時幫助患者排解不良心理情緒,鼓勵患者樹立積極治療的信心,要求患者家屬多與患者交流,幫助減少長時間的治療為患者帶來的負性情緒。
1.3 觀察指標。采用SGRO量表評估患者的社交活動、日常生活、焦慮情況、抑郁情況等,記錄患者的癥狀特點。
1.4 統計分析。本組研究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平均數(X±S)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動、焦慮和抑郁情況等各項指標結果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明顯,(P
3 討論
隨著環境的逐漸惡化及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逐漸加快,慢阻肺患者的發病率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不但為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較大的不便,也造成一定的社會負擔。當前,臨床中尚不存在治療慢阻肺的有效方式,但是,經過大量的臨床研究和實踐證實,對慢阻肺患者做好治療期間的綜合護理具有重要的意義,可有效的減少患者急性發作的次數,同時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活動能力,顯著提高其生活質量。為此,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幫助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做好有氧運動的指導,幫助降低患者的呼吸頻率。加強生活和飲食指導,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加強社區綜合護理干預,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動、不良情緒等得到明顯改善,并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路海云,王魯霞,趙惠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67例綜合護理干預[J].齊魯護理雜志,2011,18(07):109-110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611-02
腦梗塞是臨床上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2008年,腦梗死的發病率高達200/100萬,每年死于腦梗死的患者則高達130萬[1]。存活者中,也有70%以上的患者存在各種殘疾[2]。隨著現代醫學的迅速發展,腦梗塞的診斷和治療水平明顯提高,但致殘率仍居高不下,約80%遺有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3]。為降低病后致殘率,必須保持良好的肢體功能位,早期進行肢體功能鍛煉。早期功能鍛煉意味著在中樞神經損傷后修復過程發生的早期,就積極創造重建運動反射的條件,抓住早期可塑性強的特點,進行肢體功能鍛煉,不僅可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而且可縮短恢復時間,節約費用,同時避免再次損傷的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在臨床上存在著腦梗塞患者及家屬對肢體功能鍛煉缺乏正確認知,因此不能很好地配合肢體功能鍛煉,直接影響康復治療效果。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心理治療方法。在護理領域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提高生活質量[4]。本研究旨在探討通過對腦梗塞患者及家屬進行認知行為干預,能否改善腦梗塞患者的肢體功能。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選病例為2010年1月――2012年8月在我院內科住院治療的104例急性腦梗塞患者。所有病例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并經頭部CT和(或)MRI證實,同時符合下列條件:均為神志清楚的腦梗塞患者,伴有肢體運動功能障礙,且表示愿意參加本論文研究。按入院先后順序將所有病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52例,男28例,女24例,平均年齡60.5±11.6歲;對照組52例,男27例,女25例,平均年齡60.8±11.8歲。兩組病例在性別、文化程度、年齡、病情嚴重程度、伴發疾病積分及既往史積分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病例均采用神經內科常規治療與護理,對照組不進行認知行為干預,只做早期康復訓練。干預組在接受早期的康復訓練的同時,進行科學的認知行為干預。
1.2.1 干預方法
1.2.1.1 認知行為干預
1.2.1.1.1 認知干預 ①個體心理教育:首先取得患者的信任,傾聽患者訴說其痛苦和委屈,了解患者在學習、工作、戀愛及婚姻家庭中的一些矛盾沖突、應對方式、情緒反應以及對本病的感受和認識,同患者一起討論癥狀與自己認識之間的關系,讓患者逐步找出自己錯誤的認知,并布置家庭作業,以強化認知概念,最終達到正確認知的重建。②團體心理教育:給患者講解腦梗塞相關知識,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心理疏導,通過解釋、說明、支持、同情、相互之間的理解來改變對方的認知、信念、情感、態度、行為等,讓患者互相交流,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2.1.1.2 行為干預
1.2.1.1.2.1 肢體功能鍛煉早期進行,以防發生廢用性肌萎縮 腦梗塞患者若無意識障礙,生命體征平穩,神經系統病變不再進展,則在發病后24h就開始進行肢體按摩和關節活動,病情嚴重者可選擇在患者渡過危險期后的1周進行。①翻身、按摩:指導并督促患者家屬每2小時為患者翻身,變換為仰臥位側臥位半俯臥位,交替更換。在變動后,應及時將患者的肢體置于功能位上,同時用足托防止足下垂。并做好家屬的交接班。給患側上下輕柔而有節律的按摩使其放松,防止肌肉廢用性萎縮及壓瘡。②癱瘓肢體的被動運動:早期進行肢體被動運動,操作由護理人員幫助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活動癱瘓肢體的肌肉,防止關節肌肉廢用性萎縮。一般先活動大關節,后活動小關節,運動的幅度從小到大,由健側到患側,包括關節各個方向的被動運動,每日2次,每次30min。幫助患者做患肢肘關節屈伸旋轉,肩關節外展內旋,踝關節內外旋,膝關節屈伸,髖關節伸展及內旋,注意動作強度,切忌粗暴,同時教患者將自己的健腿置于患腿之下,沿小腿往下滑至踝處,用健肢帶動患肢上下活動。③在床上活動癱瘓肢體:訓練患者在床上翻身,鼓勵其鍛煉患肢,如把手挪到胸前,用手擦臉,反復屈伸肘關節。用健身球練手指的屈伸關節,恢復手指的肌力、靈活度、協調性。反復屈伸膝關節和髖關節及活動足趾關節,逐漸達到能上抬癱瘓肢體等。
1.2.1.1.2.2 床旁肢體功能訓練 指導患者由臥位坐位立位站立行走。①自我運動訓練:指導患者健肢主動運動或協助患肢被動活動;患肢主動運動是用意志支配發生神經沖動,使癱瘓肌肉收縮,然后做助力運動,進而做主動運動:鼓勵患者練習翻身及向上下左右移動身軀,翻身或移動身體時用健側肢體抓住床邊或床欄或在他人協助下練習起坐。②坐起訓練:由于病人長期臥位全身狀態不佳,突然坐起可發生面色蒼白,眩暈等不適癥狀。為避免上述癥狀發生,可由護理人員協助坐起,一般用活動靠背進行訓練,床頭角度由30°開始,每天增加5°-10°到80°為止,每天坐起時間從5min增加至30min開始,每天坐起次數及坐起時間,需靠背坐起有一定耐力后,改為不用靠背獨立坐起。③立位訓練:先使患者在幫助下扶支撐物站立,并多次重復至最后徒手站立;由坐位自己起立時,起立時先俯身向前,然后挺直軀干;兩下肢分開先健側后患側輪流支持體重,基本穩定后,即可轉入步行訓練。④行走訓練:患腿肌力已達IV級時,可開始用步行輔助器訓練步行,護理人員訓練患者站立行走時要站在其的患側,借助護理人員的內側腿拖帶患者患側下肢向前行走,并可用繃帶系于患者足部用健手將患肢前拉。
1.2.1.2 發放宣傳資料 包括腦梗塞的發病原因及誘因、臨床特點及預后、治療方法、肢體功能鍛煉的方法與手法、護理要點、患者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應對方法等內容。
1.2.1.3 家庭成員的教育 在康復治療當中,我們要關注家庭的心理康復。患者與家庭成員之間的接觸是最多的。而家庭成員對患者的看法及行為則可直接影響患者的心理及行為。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對患者的關心、理解,是幫助患者樹立正確人生觀的主要要素。因此,家庭成員在患者的日常生活當中應做好以下幾點:①家人對患者要熱情關心,多與他們交談并認真傾聽患者的訴說,讓患者盡情傾訴,暴露出心理矛盾和沖突,這樣一方面可以了解患者痛苦和癥狀的所在,另一方面使患者體會到家人的關心,使其感覺每交流一次就多一個精神支柱。②家人對患者要適當給予幫助如洗臉、喂飯、洗澡、處理大小便等,在這些過程中不要有任何不耐煩的情感,不要說任何傷感情的話。使患者感到不孤單,有繼續生活的勇氣。③鼓勵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避免養成患者依賴心理,重塑患者對生活的信心。并把有關知識傳授于家屬,使其幫助患者遵從教育計劃,協助患者做好早期的康復訓練。同時加強與患者家屬溝通,取得配合,盡量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使患者獲得良好的家庭和社會支持。
1.3 評價指標 ①神經功能缺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會制定的評分方法。②肌力:每日觀察記錄患者的肌力并記錄。肌力評定采用0-5六級肌力評定法。③功能獨立性評定:功能獨立分級標準為:108-126分為獨立,54-107分為部分依賴,18-53分為完全依賴。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進行數據錄入與分析,兩組患者的肌力和功能獨立性的比較采用行乘列聯表的卡方檢驗方法進行分析,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采用t檢驗的方式進行比較。
2 結 果
2.1 認知行為干預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 干預組患者中,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13.24,標準差為8.01,對照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25.83,標準差為7.59,兩組患者的比較情況,見表1。
3 討 論
以往大多數教育只局限在對腦梗塞患者肢體功能鍛煉的指導,而忽略對患者認知和自我管理方面的教育,忽略了家庭成員在患者康復治療中的作用。患者在功能鍛煉中存在的錯誤認知得不到及時糾正,因此就不能主動而有序地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影響康復效果。
3.1 認知行為干預能改善腦梗塞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和態度,主動配合肢體功能鍛煉 在日常的臨床護理過程中,采取必要的護理措施,加強認知行為干預,滿足患者對疾病知識的需求,有關疾病知識的講授使患者了解早期康復訓練的重要性,護理人員的演示使患者知道如何進行康復訓練、明確了康復訓練目的,所以患者及家屬能早期、積極、主動參與康復訓練;知識宣教使患者知道如何變換;行為演示與強化策略的運用大大提高了康復訓練的正確率,即講授后要求患者反復演示學到的康復訓練的方法,并且不定時的進行檢查,予以正性鼓勵,不斷強化,從而確保了患者康復訓練的正確性,提高了患者的運動功能。幫助減輕患者由于缺乏信息而導致的自卑、自責和內疚等對待疾病的不良態度,主動配合進行肢體功能鍛煉。
3.2 認知行為干預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積極進行肢體功能鍛煉 認知行為干預能滿足患者對病情的信息需求,消除患者對病情的不確定感,幫助減輕由于缺乏信息而導致的恐懼、焦慮和悲觀情緒。通過糾正患者的錯誤認識入手,進行“一對一”的干預,改變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知,使之充分認識到過度的恐懼、焦慮、悲觀對患者的預后是沒有幫助的,使患者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認知,增強對疾病康復的信心,積極配合進行肢體功能鍛煉。
腦梗塞患者的功能恢復主要發生在病后6個月內,尤其是頭3個月內,實踐證明,腦梗塞在發病的半年之內,是肢體功能恢復的最佳時期,切不可忽視,要重視合理的康復治療,盡早進行。腦梗塞的肢體功能鍛煉要根據病情越早越好。一般來說,只要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病情不再發展,48小時后即可進行[5]。康復治療在腦梗塞發病后前3個月效果最顯著,如不早期進行肢體功能鍛煉,肢體的運動可呈現異常行走模式,即誤用綜合征或廢用綜合征的形成,出院后再進行康復,常常事倍功半,不能達到預期目標,而腦梗塞的早期康復治療可以最大程度減少殘疾對正常生活的影響。
本研究中干預組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較好,肌力和功能獨立性都明顯優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 唐佩琴.康復護理對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6):9-10.
[2] 石麗.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5):84-85.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460-01
斷指再植的手術的成功與否與醫學的發展有著密切不可分割的聯系,我國現階段的現代化設備,已經完全具備了斷指再植的能力,這樣高難度的手術逐步的取得了成功。斷指再植通俗的說就是把已經斷掉的手指重新接起來的一個過程,通過外科的手術使得手指的血液和身體繼續融為一體,進行有效的血液循環[1]。斷指的程度不同也決定了手術的難以程度,為了結合現代的醫療設備提高斷指再植手術的成功率,我們更可以嘗試自我效能干預的方法來使患者進行自我管理的行為,護士及時的幫助患者增加了信心,可以使患者形成健康、積極的自我管理行為,從人文的角度來提高手術的成功率。只有患者積極的配合護士的工作,才能夠形成和諧的醫患關系,從而提高再植成功的幾率。鑒于以上原因,對我院70例斷指再植患者進行了自我效能的干預,收到了不錯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本資料
選取我院70例斷指再植患者,男43例,女27例,年齡20-50歲,平均年齡為(36.2±1.7)歲,參與本研究的患者均得到了本人的同意,以上患者均無高血壓史。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并無年齡、職業、性別、文化程度、手指受傷到斷指再植術時間等差異,一般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進行斷指再植術的外科常規護理,觀察組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斷指再植患者進行自我管理行為的干預,采取一定的措施。(1)鼓勵患者對于戰勝疾病產生極大的信心,樹立了信心和目標,才能夠使患者最大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護士的工作。我們都知道十指連心,所以斷指這件事情不僅僅會給患者身體上帶來很大的傷痛,也會給患者的心理蒙上一層陰影,因為身體的不健全而產生了厭世的情緒,不愿意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手術,對生活也失去了原有的信心,對于斷指再植手術以及醫護人員也沒有足夠的新人,認為從此以后自己的生活將是殘缺的、不完整的,所以護士應該用溫柔的態度對待每一位患者,幫助他們恢復身體的健康。(2)患者的家屬對于患者也應該給予支持的態度,在困難面前和患者在一起,支持他、鼓勵他,重拾對美好生活的憧憬。(3)護士應該在護理過程中告知患者的病情,并且舉一些做了斷肢再植手術的成功案例,讓患者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已經有病人戰勝了手術的困難,重返了美好的生活。境遇相同的一些人有了成功的經驗,會使患者產生共鳴,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前人已經做出了表率,這樣的自我效能很容易產生影響。(4)鼓勵患者,幫助患者確立小目標,在一段時間內能夠逐步的實現,實現了目標,就會加強患者的成就感,以后也會逐步的取得成功。(5)幫助患者遠離消極的消息,排解負面情緒。任何的手術都會有一定的風險,不要在患者面前提那些失敗的例子,這對患者的積極性造成了很大的打擊,應該幫助患者回避那些負面的事件,也是護士義不容辭的責任。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手術是否成功,以及取得的具體成效。
1.4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12.0軟件,作統計學的分析,采用t檢驗進行計量資料的對比,采用卡方檢驗進行計數資料的對比,p
2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為94.3%,對照組患者手術成功率為82.9%(見表一)。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手術成功率有明顯差異,應當進行比較,在統計學上具有意義。
3討論
斷指再植術會失敗的原因也有,會產生的狀況是血管危象[2]。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患者的情緒低落和緊張,身體的不適應,手術的不恰當,患者的生活不規律,吸煙喝酒等情況多有發生,術后患者也不應該提早下床活動,應該等到患者的身體慢慢恢復才可以走動。
絕大多數的斷指情況都是由于意外傷害導致的,這會使患者突然之間身體和心理都受到較大的傷害,使患者處于一種煩躁和焦慮的狀態,患者對于自己的手指是否能恢復到從前產生了懷疑,對自己的未來生活也產生了困擾,大大的加重了心理的負擔,更容易引發血管危象的發生[3]。所以說,護士應該幫助患者重新找回生活的自信,形成一個健康完整的人格。
社會認知理論包括自我效能,這是一種信念,是一種人們在遇到困難時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能力。自我效能更是一種心理上的行為,從心理上從根本上克服障礙的存在,并且逐漸成為了一種手段,被應用到現代醫學的發展當中。該研究中,觀察組的患者和對照組的患者進行對比,斷指再植患者的成功率更高一下,觀察組患者也更愿意配合護士,更能夠提高自身的自覺性,幫助自己恢復身體的健康,這足以說明了自我效能干預對斷指再植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重要意義。因此,該方法可以運用到臨床中,并有意義。
參考文獻
1.1 一般資料
本次觀察對象共124例,均為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分娩的產婦,全部產婦均行擇期剖宮產術分娩,麻醉方式均采用硬-腰聯合麻醉。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124例產婦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62例,年齡24~38歲,平均(27.24±1.15)歲;孕周36~40周,平均(37.92±1.61)周;初產婦45例,經產婦17例。對照組62例,年齡23~39歲,平均(27.51±1.26)歲;孕周36~40周,平均(37.91±1.62)周;初產婦46例,經產婦1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剖宮產術常規護理,包括完善術前檢查、常規健康宣教、指導患者術后飲食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舒適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1 術前護理 ①環境護理:患者入院后,要保持病房干燥、清潔,合理擺放室內設施,室內溫度以24~25℃為宜,相對濕度以50%~60%為宜,病房要保持通風,光線要柔和,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的住院環境;④術前訪視:手術前1 h,對患者進行術前訪視,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及術前準備情況,對患者提出的疑問給予耐心解答,同時給予心理支持與鼓勵,使患者放松心情,以積極樂觀的態度迎接手術。
1.2.2 術中護理 ①麻醉前是患者心理狀態最緊張時期[6],患者入室后,護理人員要用和藹可親的語氣與患者交談,從而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減輕患者的緊張情緒;②手術期間要保持手術室內安靜,注意保暖,密切配合手術進行,盡量滿足患者的需求,給予患者心理支持與鼓勵,在患者出現宮縮時,幫助患者按摩腹部,指導患者做深呼吸,并對每一步操作進行解釋,以取得患者配合,提高術中舒適度;③在患者臂撐處加護墊或海綿墊,使雙臂處于舒適狀態,同時注意約束帶松緊程度,防止過度壓迫神經、血管,以減輕患者生理上的不適感;④在胎兒娩出時,告知患者可能產生的不適感,并第一時間恭喜患者,臍帶處理完畢后,幫助患者進行母嬰接觸,對于嘔吐者,及時清理嘔吐物,減少嘔吐物對患者的刺激。
1.2.3 術后護理 ①患者回到病房后,密切監測患者的血壓、脈搏、呼吸、體溫及血氧飽和度等情況,出現異常,立即報告主治醫師;②術后用溫水幫助患者擦凈陰道積血,保持會清潔;指導患者正確的哺乳;③疼痛是剖宮產術后最為常見的癥狀之一,對于疼痛程度較輕者,可采用談話、播放音樂等方法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以減輕其疼痛程度,對于疼痛嚴重患者,給予適量止痛藥物;④患者回到病房后,首先給予被動按摩,幫助患者用熱水泡腳,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同時指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以減輕長期臥床帶來的并發癥,提高患者的舒適度[7];⑤飲食護理:術后6 h內禁食,6 h后適量給予排氣類流質食物,如蘿卜湯等,以促進胃腸蠕動,避免胃腸麻痹而引起腸黏連,使患者盡早排氣,減少腹脹,補充體內水分,術后24 h內避免或盡量少食糖類、豆漿、淀粉等產氣類食物,以防發生腹脹,待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或排氣后,逐漸給予半流質飲食或恢復正常飲食,進食量由少逐增。
1.3 觀察指標
①分別在入院時及剖宮產后24 h對兩組患者進行焦慮(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②在患者出院前發放自制調查問卷,調查內容主要為患者舒適度及護理滿意度,舒適度分為舒適、一般、不舒適;滿意率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調查問卷由專人負責,患者以無記名方式自愿填寫,本研究共發放問卷124份,收回124份。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第 一 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服務,歡迎您的光臨lunwen. 1KEJI AN. C OM.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改善情況的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時SAS評分及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產后24 h的SAS評分及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1)。
2.4 產后出血情況
觀察組無產后出血,對照組有5例(8.06%)發生產后出血,兩組患者產后出血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剖宮產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分娩方法,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剖宮產率呈不斷上升趨勢[8]。剖宮產雖有諸多優點,但畢竟為有創性手術,多數患者在剖宮產前會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緊張等不良情緒,從而嚴重影響患者住院期間的舒適度,且對手術的順利進行也有不利影響[9]。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模式已經從“以疾病為中心”逐漸轉向“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舒適護理是建立在整體護理上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通過舒適護理可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降低患者圍術期應激反應,從而達到提高患者舒適度、提升護理質量的目的。
國內學者對剖宮產患者圍術期的護理工作進行了大量臨床研究,于風華等[10]觀察了舒適護理在剖宮產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結果顯示,給予舒適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100.00%,而采用傳統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滿意度僅為82.86%,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觀察組無產后出血,而對照組有5例發生產后出血,說明舒適護理不僅可提高剖宮產產婦的護理滿意度,且可降低產后出血率,利于剖宮產產婦的術后恢復。鄧鳳梅[11]也觀察了舒適護理在剖宮產產婦中的應用效果,結果顯示,給予舒適護理的觀察組在心理狀況、舒適度及滿意度方面均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舒適護理可改善剖宮產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患者圍術期舒適度。本院近年來對收治的剖宮產產婦給予舒適護理干預,通過心理護理、環境護理、疼痛護理等相關干預措施,在改善患者不良情緒的同時,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產后24 h的SAS評分及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患者的舒適度為98.3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41.94%(P<0.01);觀察組患者護第 一 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服務,歡迎您的光臨lunwen. 1KEJI AN. C OM理滿意率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2.58%(P<0.01),與上述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再次證實了舒適護理在剖宮產產婦中應用價值。筆者認為,舒適護理是目前較新型的一種護理模式,護理人員要不斷加強個人素質及專業技能,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改善護理觀念、提高護理服務水平,真正做到“一切為了患者”“為了一切患者”“為了患者一切”的服務理念,在提高剖宮產產婦舒適度的同時,提高護理質量,樹立現代護理形象。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可改善剖宮產產婦的心理狀態,提高住院期間的舒適度,值得臨床借鑒采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