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1: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視覺與藝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網頁的內容與形式必須統一和諧
任何設計都有一定的內容和形式,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是設計網頁的基本原則之一。一方面,內容占據主導地位,是設計存在的基礎,被稱為“設計的靈魂”;另一方面,形式不僅直接影響設計作品的表現,而且也有自身的審美價值,具有相對獨立性。它要兼顧整體效果與細節的視覺效果。如圖1《龍門飛甲》的電影主題網站的設計,網頁視覺效果相當成功。設計師通過考慮電影宣傳效果及網站整體功能要求的同時,在設計形式上賦予變化創新,不僅實現了形式美的表現,也深化了作品的內涵。
(二)主題元素突出
不同類型的網站都有自身所特有的主題,并按照閱讀習慣和視覺心理將主題形象地傳達給觀者,使觀者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它,并滿足觀者的視覺審美需求。適合主題的需要是網頁設計的前提。將自己的設計思想與網頁的主題精髓相融合,才能展現網頁設計所特有的審美形式。作為主題要素,要想成為觀者的視覺焦點就必須注意編排的位置,從而使觀者產生深刻的視覺印象。
二、創新性的視覺藝術表現在網頁設計中的運用體現
(一)加強網頁整體布局,合理分配版面提高網頁整體美感
在網頁設計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整體一致性不僅存在于某個網頁設計中的每個元素之間,也存在于整個網頁上——一個網頁必須被視為一個完整的單元,這就要求網頁設計在整體的風格,色彩上保持統一。網頁的整體性不僅包括功能上的整體性也包含了形式上的整體性,作為信息傳達的重要載體,需要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環境里被人們所理解和接受,從而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這就要求網頁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首先考慮網頁的整體布局與版面的合理分配。
(二)傳統與創新相結合,合理運用視覺色彩提升視覺沖擊力
色彩作為網頁設計的一個表現元素,不僅具有吸引瀏覽者視覺和維持網站形象的效果,而且具有有效傳遞頁面主題信息的功能。在網頁設計中,我們可能第一眼感知到的設計元素就是色彩了,如果設計色彩過多,用色過于混亂,造成了瀏覽者的視覺疲勞,久而久之容易導致網站瀏覽量的下降,難以達到視覺傳達的目的。如圖2,十二星座系列的官方網店的制作,運用主色調為藍色的夢幻主題,彰顯十二星座的特點,給人以遐想的夢幻空間,突出整個網店的風格和主題。
(三)靈活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發揮各大軟件的優勢
做出一個優秀的網頁設計作品,要靈活掌握相關電腦軟件,如:“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AI”等,我們要熟練掌握這些設計工具軟件,做到活學活用,并且就其特有屬性將各種軟件巧妙地結合起來。例如利用多維空間、動畫3D技術等,靜中求動,在二維空間中追尋三維甚至多維的智能化的設計。又如,我們將平面設計軟件Photoshop與動畫軟件Flash軟件進行穿插配合使用,把動畫設計能在時間和空間上將物體進行運動的表現優勢運用在網頁設計制作中,從而使畫面更加生動活潑,賦予強大的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如圖3、4運用平面軟件與動畫軟件相結合穿插的使用,實現了網頁的智能化設計,使畫面更加生動。
目前,崇尚物質享受和高消費的享樂主義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通過無處不在的傳播媒體的渲染,借助視覺符號的大量運用,已經暢通無阻地滲透、貫穿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憑借當代傳媒的推波助瀾,我們的文化工業初具規模,文化消費市場已經形成。由于資本的介入和操縱,商品化邏輯的無限擴張,大眾的拜物主義傾向日益顯著。與此同時,西方“后現代主義”的文化思潮也隨著當代傳媒技術優勢的不斷強化而日益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念。隨著西方后現代精神潛移默化的影響,導致傳統“深度”模式的消解,“后現代”一語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陳詞濫調。傳統的藝術理論和藝術觀念遭遇“審美泡沫”的圍困,傳統的美學理念喪失了為我們的生存賦予意義的功能。傳統的藝術立場事實上已經和當下的社會文化環境的總體氛圍格格不入。關于這一點,許江先生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感慨之言:“……對繪畫的詩意微妙的品味,對文學的傾心閱讀,讓位給了圖像的快速瀏覽和奇觀化的感官刺激。讀圖代替了品畫,代替了美感,刺激震驚代替了凝視沉思,進而戲謔惡搞代替了詩意與思想的浸潤,低俗嬉戲代替了品位的追求?!雹亠@然,當代審美經驗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改變,“低界契合”的審美時尚消解了具有相對穩定及深刻理性內容的審美理想。
當下,消費文化正在成為大眾文化的主流,視覺藝術產品生產和消費的非審美動機往往占據主導地位,滿足娛樂性的感官需要動機首當其沖,娛樂化的視覺傳媒產品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的必需。在技術性生產與復制的類型化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情感的同化作用下,大眾的心理和感性嚴重物化,審美成為一種客體的、物質的、量化的存在。在視覺傳播的審美刺激機制作用下,傳媒精心策劃和倡導的“審美時尚”與“理想生活”已經成為大眾的文化摹本和生活藍圖。有目共睹,媒體正是通過大量生產以“明星”或“成功人士”為代表的具有召喚性結構的“偶像商品”,利用作為偶像符號的不斷刺激來提高受眾對于“傳媒高峰體驗”的心理依賴。在媒體的蓄意誘導以及普遍存在的從眾心理的雙重作用下,大眾的消費欲望走向非理性的盲目膨脹。在媒體所刻意建構的虛擬世界里,一切都轉化為形象與符號。傳媒產品給大眾提供了夢想、體驗、參與和互動的巨大空間,其中的視覺內容具有強大的形象要素包容性和身份認同感。在文化工業大量制造的虛擬影像的包圍中,大眾對商品的符號價值趨之若鶩。
雖然,所有這些真實可感的社會文化圖景的種種變異不能全部歸之于傳媒,但卻全都與當代傳媒所營造的社會文化環境的總體氛圍息息相關。無論從理論上講還是從事實上看,審美取向的趨同與盲從意味著審美理想的放棄和主體性的喪失,娛樂性感官刺激的依賴勢必斷送文化品格的提升,追逐符號價值的欲望膨脹不可避免地加劇了人格結構的貧乏。歸根結底,人的精神向度和文化品格決定視覺藝術產品的文化特征和價值取向。價值取向的異化和扭曲必然危及社會文化的和諧與健康,破壞視覺文化藝術可持續發展的維系。人的精神向度和文化品格的墮落直指教育的異化。其中,關系重大的核心問題就是視覺藝術教育的社會文化責任問題。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體現著不同的社會價值觀,當代傳媒語境下視覺文化藝術的生產與消費的價值取向無疑就是社會價值觀問題的重要線索。
二、視覺文化藝術的生產與消費的價值取向問題
藝術生產不同于一般的產品生產,藝術消費亦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費。一般而言,人的文化價值追求反映了從主體方面的需要與利益角度向文化所提出的價值要求。價值取向的基本內容包括文化價值追求與文化價值標準兩個方面。文化價值追求與文化價值標準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文化價值取向這一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作為文化價值主體,人的文化修養及其自我價值體系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環境及其所接受的人文教育的品質。我們必須強調,視覺藝術教育作為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優化人的品質,激發人的潛能和天賦,樹立具有人文精神和終極關懷意義的文化理想。
如今,席卷全球的“泛娛樂”化現象不僅充斥于“傳媒娛樂”的視域,并且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社會形態,影響了當代視覺藝術及其教育的文化價值取向。正如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學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所指出的那樣:“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致死的物種?!雹陔m然,大眾對娛樂在生理心理上的天然需求無可非議,但文化產品的生產不能只為娛樂的需要而嘩眾取寵,文化產品的消費不能全面淪落為戲謔、惡搞式的無聊游戲,否則只能造價值的缺失和虛無,導致社會生活中到處出現對文化價值資源的濫用和敗壞現象。
有史以來,視覺藝術從來就不是某種純個人的、超文化或超意識形態的存在。歷史地看,西方“進化論”和“西方中心論”文化觀嚴重地動搖了我們傳統文化的社會基礎,擾亂了歷史文脈傳承的自律性。河清先生指出:“……在西方現代進步觀念的影響下,我們極力地追求“現代”和“當代”。在藝術領域,把西方的“當代藝術”當作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方向。在“時代進步”的名義下,人們輕而易舉地忘卻了文化藝術的地域屬性,以致中國“當代藝術”,首先在文化觀念上就以“世界主義”來否定、排斥自己的文化精神。”③事實上,在藝術教育或視覺傳播的復雜活動過程中,視覺藝術本體價值觀和傳統的藝術立場總是不斷遭遇狹隘的機會主義和進化論的先鋒派觀念的沖擊,不斷強化的“全球化”邏輯更是全面加劇了傳統人文價值的主體立場的萎縮。這種“全球化”理念并非單純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它在文化本質上是直指文化價值取向的同化和對民族文化的顛覆?,F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已經帶來了全球化的文化身份危機。
視覺藝術對人類經驗與認識的獨特貢獻是其他人類活動所難以提供的,在建構視覺藝術及其教育的多重價值的復雜活動過程中,堅持維護立足本土的視覺藝術活動的文化主體性價值并積極彰顯視覺藝術的本體價值無疑是我們應有的文化態度。作為涵蓋多重價值的社會文化活動,當代傳媒語境下視覺文化藝術的生產與消費的價值取向是不容忽視的社會文化導向問題。在視覺文化藝術范疇確立健康的社會文化導向不僅是視覺藝術教育理應承擔的義務,同樣也應當是藝術生產和藝術消費所共同維護的人文立場。
三、傳媒和視覺藝術教育的文化定位與社會責任
傳媒和視覺藝術教育都是共同推動社會文化發展和繁榮的要素,為了更好地擔負起文化傳播與文化傳承的社會責任,文化定位是關鍵。
視覺藝術的專業教育培養視覺文化藝術產品的生產者,傳媒的商業運作則培育視覺文化藝術產品的消費者,文化藝術產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都作為文化價值主體而相互依存。當然,生產者和消費者在社會生活中并非截然不同的社會角色,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不同的社會角色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往往相互轉換。在當代傳媒所構建的視覺文化語境下,視覺藝術產品具有矛盾復雜的多層面的公共精神性質的文化特征,涉及文化的多層次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媒產品承載了越來越多的社會文化功能。人們對傳媒產品的消費需求已經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費行為在滿足生活需要的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活動?,F在,人們已經普遍習慣于通過各種“傳媒沉浸”體驗來了解世界,傳媒產品讓受眾接受隱含于商品背后的象征意義而滿足其文化上的需求。傳媒作為大眾文化的載體和引導消費的工具,它在文化價值取向方面的媚俗傾向是不爭的事實。毋庸諱言,資本與媒體合謀的根本目標就是無限擴大商品的消費需求。傳媒產品通過符號化的手法打造商品品牌,以娛樂化的手段來強化世俗的號召力。從這個角度看,營利的需要決定了傳媒產品的文化定位。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環境里,許多傳媒產品都在客觀上助長了放望、逃避現實的心理傾向,消解了獨立意識和批判觀念,使受眾在無形中降低了人性的品味。文化盡管有娛樂的功能,但娛樂顯然并不能取代文化。
在以學校為主的視覺藝術教育方面,無論是作為專業教育還是普及教育,都是現代意義上的終身教育的一部分。更何況學歷化社會中的泡沫教育現象所反映的教育的異化正成為令人無奈的現實。雖然學院教育作為制度化的專業教育是傳媒所無法替代的,但從終身教育的視角來看,傳媒在視覺素養的普及教育作用方面與學院教育相比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畢竟能夠接受規范的專業視覺藝術教育的人數十分有限。無須贅言,文化環境就是社會形態的反映,教育和傳媒的文化定位關系到社會形態的塑造,兩者都有共同構建文化藝術的精神家園和引領大眾的社會文化責任。我們迫切需要從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土壤的主體意識出發,反省并凈化我們的學術研究動機,擺脫工具理性的束縛,關注文化生態環境,在當代傳媒和視覺藝術教育的學術研究領域中培養一種批判性的精神氣質和關懷社會的人文精神。
不可否認,價值觀念沖突并非單純的認識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同時,不同價值觀念之間的交流、寬容、認同甚至融合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們不能因為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的多樣化事實,就放棄應有的主體立場和責任意識。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媒體與學院在文化價值取向的引導和研究方面都負有不可推卸的社會文化責任。我們應當本著維護視覺文化藝術本體價值的歷史責任感,尊重視覺文化藝術的自律性,義無反顧地追求我們的文化理想。
注釋
許江:《中國當代視覺文化藝術的境遇與責任》,《中外文化交流》,2007年05期。
(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
如果我們把視覺藝術中的現代實驗與現代文學中的理論建構做一個對應性的比較,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各種現代文學理論接踵而出,儲備了太豐富的話語資源,而且,它們越來越超出了作為文學理論的慣有視野,將自己變成了一種更寬泛意義上的、具有更充分言說能力的文化理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許會覺得,想從“元敘事”層面去建立單獨的藝術理論話語,幾乎是不可能的,甚至也是不必需的。對藝術研究者來說,如果承認文學理論的母體價值,那么,他一定會發現,文學理論會變得十分慷慨。
與此同時,我們也會感到,文學與視覺藝術的門類界限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樣大。總是在一些需要大家共同考慮的問題上,文學和藝術證明了自己的創造需要。人類文明也是這樣延續和拓展其進程的。因為人類面臨著共同的處境和共同的命運:我們都不過是永恒事物中短暫的存在一作為生物,我們無意識而生,違意志而亡;作為人類,我們無法超越自身的歷史性處境,但卻希望接近自由。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那樣的多,但所有這些問題,卻又貫穿著命運性的單純。現代文學理論與形形的現代藝術實驗看上去似乎間接的關系,實際上存在著直接聯系的潛力,這使我們想到了人類問題的單純性。這也許就是本文思考的最終意義所在。我希望通過一種互文性思考,從現代文學理論中獲得提示,揭示出現代藝術理論同樣想提出和解決的問題。
現代藝術中的實驗一倘若不是全部,至少大部分一可在現代文學理論中發掘資源,獲得對應的研究策略。我們可以在二者之間列出一條粗淺的對應線索:
20世紀初,三大潮流支配歐美藝術界:以凡?高為先導的表現主義;以高更為先導的原始主義和幻想風格;以塞尚為先導的構成主義。可被歸結為兩條線索的走向:第一、抽象與表現:形式自律性的探索;第二、幻想與超現實:非理性的追求。其中所包含的種種藝術流派和現象,與現代文學理論可對應如下:1、抽象與表現:形式自律性的探索:(1)世紀之交:象征主義。發端于高更“綜合主義”發展形式為:摩羅、德*夏凡納、奧狄龍?雷東、勃克林、納比派的藝術。對應文學理論一一波德萊爾“應和論”瓦萊里“感性體驗與抽象思維平衡論”葉芝、龐德、休姆“意象主義詩論”。(2)野獸派、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對應文學理論——俄國形式主義、布拉格學派、語義學與新批評派、符號學。(3)表現主義:發端于凡?高;以德國表現主義為主要發展形式。對應文學理論——克羅齊直覺表現論、科林伍德表現論、柏格森直覺主義。2、幻想與超現實:非理性的追求。原始主義與幻想藝術、形而上畫派、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對應文學-文化理論為——象征主義理論;柏格森直覺主義與意識流理論、精神分析理論;現象學、存在主義、闡釋學、荒誕派戲劇理論;以法蘭克福學派為代表的社會批判理論。
以文學理論的成熟性為參照,所謂“現代藝術理論”,也許惟有形式主義和視覺語言分析理論——包括符號學、格式塔視覺心理學一一才獲得了系統而成熟的品格。不過,在視覺藝術領域,形式主義也首先是由藝術家倡導的,那就是法國后印象派,尤其是塞尚所開創的道路。塞尚之所以被奉為“現代藝術之父”,原因在于他的“畫面自有其真實性”的思想,這個思想主導了20世紀上半葉現代藝術的主要奮斗目標。它表達了這樣的觀念:藝術是現實世界的等價物,而不是現實世界的模仿。塞尚就像歷史的決策者,為20世紀前期的實驗藝術運動制定了法律,從野獸派、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直到抽象主義,無不以追求形式自律性、建立客觀化的藝術真實為目標。而在藝術理論領域,英國的布魯姆斯伯里集團(TheBloomsburyCircle)所倡導的形式主義藝術論。
貝爾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也不過是希望把塞尚的觀點賦予理論形態而已。事實上,作為現代藝術最初的理論話語,形式主義藝術論本來就是作為后印象派的自覺回應而出現的,正是布魯姆斯伯里集團的羅杰?弗萊,把塞尚、凡?高、高更等人的實驗,稱為“后印象主義”。
克萊夫?貝爾極力想說明而看來又無力說明的“有意味的形式”,到了蘇珊?朗格的符號論藝術美學、阿恩海姆的格式塔視覺心理學理論中,才獲得了較完備的邏輯陳述。假如我們對20世紀前期的文學理論稍有了解,便很容易看出,形式主義藝術論的這一套觀念,在俄國形式主義、布拉格學派、英美新批評派、結構主義文論中,能得到精致的說明。我們注意到,正如語言學方法在“形式主義-結構主義”文論的歷史遞進關系中顯示了愈益深入的重要性,從克萊夫?貝爾、羅杰?弗萊,到蘇珊?朗格、阿恩海姆,一種類似語言學的分析方法也越來越發揮了視覺傳達研究的價值。在克萊夫?貝爾和羅杰?弗萊這里,形式還是想被說清卻終于無以言說的“意味”到蘇珊?朗格這里,形式成為“情感的符號”,明確了作為情感傳達的類語言功能;而到了阿恩海姆那里,視覺形式最終變成了思維的載體,來公然爭奪語言的權限了。要是仔細考察阿恩海姆來回運用的那些關鍵詞——視覺思維、完形、場、張力、力的構式、異形同構、簡化原則,等一一我們會發現,它們不僅套用了心理學、物理學的概念,還有從語言學得來的啟示,特別是為形式主義詩論所過濾了的語言學。
這樣,20世紀前期的視覺藝術理論和文學理論,便可在藝術本體論的共同訴求中,兩心無猜、投桃報李了。也正是在藝術本體論這里,文學和藝術理論開始獲得現代性。塞尚說,“畫面自有其真實性”俄國形式派稱,文學作品是“意識之外的現實”。兩樣說法,實在只是同一種想法而已。從野獸派到抽象主義所倡導的“非描繪性”,也不過是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論在視覺藝術語境中的出場罷了。
雅可布森提出“文學性”,克萊夫?貝爾提出“有意味的形式”“文學性”使一部書寫文本成為了文學作品,“有意味的形式”使視覺圖像成為了藝術作品。而且,在一種被表述為“張力”(tension)的共同感覺要素中,“文學性”和“有意味的形式”獲得了本體論的統一。在我看來,對藝術本體論而言,張力論的價值是怎么強調都不過分的。正是張力論,將形式本體論研究推進到了語言學層面,從而使“文學性”或“有意味的形式”不再顯得好像是故弄玄虛了。
二鏡頭畫面中優秀的構圖形成良好的視覺體驗
俗話說,在電影鏡頭的任何事物都經過導演精心準備和安排。在鏡頭畫面中,單個鏡頭的設計,要從作品主題、風格、表達等方面設計與完善,增強感染力、側重鏡頭畫面本身的表達內容。這與平面設計中畫面構圖的作用是同樣的,引導觀眾領悟導演所要傳達的主題思想。而在長鏡頭中的物體是不斷變化的,構圖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這就要求導演在拍攝之前就要構思好在長鏡頭中將要出現的事物,應該按照何種布局來組織畫面,給觀眾良好的視覺體驗。電影《環太平洋》中,指揮官從機器人中出來,整個銀幕對著他矯健的身軀,然后鏡頭分別給指揮官和小女孩臉部特寫,給人劫后余生的真實感覺。在《摩登時代》的最后部分,男主角被關入水缸,性命堪虞。在水缸和圍觀人群中用一塊黑布隔開,增加了男主角水中逃生的危險和影片的戲劇性。多個短鏡頭在水缸、男主角、黑布和人群之間快速轉換,在視覺和心理上帶給觀眾緊張刺激的感官體驗。短鏡頭的運用配合劇情發展,強烈地刺激了觀眾的腦細胞,緊張的節奏感極強。綜上所述,電影畫面中事物的種類、大小、顏色、形狀、位置,甚至事物之間的鏡頭轉換都體現出導演是否能熟練運用視覺元素,巧妙為電影故事鋪路。
三文字設計在電影藝術中的信息傳達和美學功能
文字在電影中是不可或缺的,它充當著語言信息載體,文字與圖形的組合影響著語言信息的傳遞,文字的外在形式成為了點線面構成的抽象視覺符號。在電影《變形金剛》中,片頭字體作筆畫變異的處理,金屬質感般堅硬,直線造型為主,加上字體變形的動態特效,以及機械聲音的襯托,體現了影視字體與平面中字體的與眾不同。在平面設計中,字體有很多設計方法,要靈活運用,使文字動態化,以更好地傳達信息,提高影視作品的藝術水平?!吨袊匣锶恕菲^中用墨綠色的黑板做背景,文字有多排上下組合形式的中英文字體,呈畫面劇中排列。由于文字長短不一,具有一定的節奏感。最后一排文字最長,增強了畫面的穩定感。片頭設計中還出現一連串不同寫法的“我”字,不用顏色,手寫體,打印體,在短促間轉換,形成一段動畫,最后打出“我們XX社”幾個字,將自己公司的品牌形象推廣給觀眾,成功地為自己做了推銷廣告。將電影海報設計中文字圖形化,使其具有深刻的內涵。設計師將文字與圖形進行重新組合以達到完美的效果,從而打破文字與圖形相互分離的局面,看上去具有文字內涵。如影片《冰河世紀2》的整張海報,由簡單的字母和數字構成,色彩帶有冰川特有的藍,并在空間上做了三維效果,使整個畫面構圖清晰明確,加上帶有裂痕的冰川材質與文字結合,底部設計成融化的效果,點綴動畫主角夸張的形態,表達了高度的幽默感,文字與圖形互相融合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字體設計方法在電影中應根據影視設計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和實際情況來選擇:字體本身形狀的變形、夸張和結構的改造;字體外在視覺效果,如火焰、水花、發光以及質感等。這樣可以提高電影整體的藝術和文學水平。
四象征圖形在電影藝術中的信息傳達和美學功能
平面設計中對象征圖形的運用很常見,象征圖形又被稱作輔助圖形,主要是用來輔助識別。通過象征物的聯想,使得受眾獲得抽象意義。作為一種輔助與補充的設計要素,象征圖形能以其豐富多樣靈活運用的造型符號,使不同角色的不同內涵趨于完整,易于識別,強化電影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增加電影藝術的審美情趣。象征圖形采用圓形、方形、直線、三角等幾何形作為視覺元素,可根據電影場景設計的需要,進行多樣的組合排列,產生富于情趣的構成形態,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在影視作品《變形金剛》中,機器人的標志設計,像機器人的臉,讓人看到這個標志就能聯想到那些可以任意變形的高智慧機器人。還有《蜘蛛俠》主角衣服上的蜘蛛圖形,《蝙蝠俠》主角身上的蝙蝠的簡易圖形,《超人》主角胸前帶有字母“S”,與鉆石輪廓相似的圖形。象征圖形對角色的闡釋發揮了很大作用,讓觀眾對角色過目不忘。象征圖形能夠更加清晰地傳遞信息,幫助導演將電影主題思想完好地傳達給觀眾。象征圖形在運用上受到地理和人文因素的影響,體現著不同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這要求在電影運用中要弄清楚受眾的文化背景,不能違背觀眾當地的民族風俗習慣。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人們,信仰也有著差異性。只有在尊重他們的前提下,合理設計才能得到當地觀眾的認可和歡迎。
五在其他方面的運用
平面設計與動畫電影:兩者都要對視覺元素進行有機地控制和調動,達到視覺感知,來以此引發受眾心理的認同,最終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20世紀加拿大著名動畫大師諾曼•麥克拉倫在他早期的創作中就大膽嘗試運用平面抽象元素進行運動與節奏的研究,他1965年導演的動畫片《Mosaic》中,是由一個亮點按照對角線的運動方式開始動起來的,這些亮點向外擴展到一定大小后再縮小,數量隨著時間的變化成倍增長,就好像夜空中閃耀的星星一樣,隨著背景的顏色變化而富有律動感,之中有構成的手法。這部動畫片給予觀眾簡潔、明快的平面視覺語感,使我們感受到不一樣的動畫風格。包裝設計風格在電影中的運用還表現在植入或鑲嵌在電影中的廣告。另外,產品的外包裝設計在電影中起到至關緊要的作用。設計好產品外包裝成為了設計師考慮的問題:怎樣才能讓產品在短瞬即逝中吸引觀眾的眼球,這對設計師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例如,在《變形金剛3》中“,舒化牛奶”出現在電影角色的手中,其外包裝設計得很顯眼,和周圍的環境相比較為突出,起到了很好的廣而告之的作用。這說明,平面設計在電影廣告中的運用非常重要。
1裝潢藝術設計中視覺語言概念
在裝潢藝術設計的過程中,視覺語言主要是一種藝術形式,屬于設計語言的表達形式之一。對于裝潢而言,視覺語言具有綜合性與復雜性的特點,是藝術表現形式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可以當做直接的載體語言,人們可以通過視覺方式,直接感受裝潢藝術的美好,利用視覺感知,全面評價裝潢藝術。對于視覺語言而言,無論從抽象角度還是具體角度,都可以展現出裝潢藝術的內涵,因此,其可以廣泛應用在裝潢藝術設計中。在裝潢設計期間,視覺語言可以激發人們對于美好事物的感受,但是,在實際應用期間,還需要借助相關媒介對其進行表達[1]。在裝潢設計期間,可以利用文字方式、視覺形象、版面設計方式與色彩等對各類信息進行表達,實現設計目的。在實際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將裝潢設計語言作為信息互通的媒介,在畫面表達的情況下,對語言文字進行全面的處理。而語言文字是信息傳播的主要方式,但是,并不是對信息本身進行傳播,而是將表現力作為目的,利用語法結構方式或是詞語等,對其進行全面的闡述。在信息傳播期間,圖像可以對其進行準確的傳達,有利于觀賞者全面了解與掌握設計因素,對其產生正確的理解與感悟[2]。一般情況下,人們會利用視覺方式,對自然形態進行了解,通過語言習慣,全面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在裝潢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需要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在實際設計期間,可以利用圖形符號方式,創造更美妙的語言藝術,有效提高裝潢藝術設計質量與水平,滿足現代化設計要求,發揮視覺語言設計作用,滿足其實際發展需求[3]。
2裝潢藝術設計中視覺語言的應用措施
在裝潢藝術設計過程中,設計者需要科學應用視覺語言方式,通過先進的設計措施對其進行處理,保證自身工作滿足相關規定,在提高設計質量的情況下,增強其藝術感與可靠性。在設計期間,設計者需要通過抽象具體的圖像或文字對其進行處理。在設計期間,無論應用哪種語言設計方式,都需要符合相關設計要求與特點。而在實際設計中,設計特點包括美學、文化、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特點,在全面分析經濟效益的情況下,提高視覺語言應用效果,滿足其實際發展需求。具體設計措施包括以下幾點:
2.1色彩語言方式的應用措施
在實際設計工作中,設計者需要科學應用色彩語言開展相關工作。主要因為在人們心理活動變化的過程中,色彩具有較為重要的影響,經過相關專家的研究可以發現,人們對于色彩具有一定的注意力,不同色彩會導致人們形成不同的主觀情感與客觀情感,因此,會引發不同的聯想。例如:在茶葉包裝設計的過程中,會利用不同顏色對不同品種的茶葉進行設計,且對于不同商品檔次的茶葉而言,也會通過不同的顏色對其包裝進行修飾,為人們營造不一樣的視覺沖擊[4]。因此,在裝潢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需要從不同角度考慮人們的需求,利用色彩方式對其進行設計,保證設計質量滿足相關標準。同時,設計者需要根據色彩語言的應用要求,全面了解相關設計標準,逐漸提高裝潢藝術設計效果,達到預期的設計目的。例如:在對餐廳進行裝潢藝術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可以利用不同的色彩設計方式對其進行處理,為了提升居住者的食欲與舒適感,設計者可以利用橙色與黃色具有溫暖輕松特點的顏色,不可以一味的選擇白色、青色等偏冷的色調,避免為居住者營造負面的環境[5]。
2.2圖形語言的應用措施
在裝潢藝術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可以利用圖形語言方式,科學開展相關設計活動。在此期間,設計者需要掌握圖形語言的應用技巧,提高裝潢設計品的生動性與形象性,滿足現代化消費者的實際需求。設計者需要對不同的因素進行分析,利用圖形語言刺激消費者產生豐富的聯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將裝潢設計作為目的,抓住消費者的眼球,保證自身設計質量滿足相關要求。設計者需要樹立正確觀念,創新設計方式,提高裝潢藝術設計質量[6]。例如:在裝潢藝術設計中,設計者利用具有民族特點的筆墨紙硯對其進行處理,利用紋樣、中國畫等元素,科學實施裝潢藝術設計工作,凸顯民族傳統文化的作用。但是,在融入相關元素期間,需要根據裝潢設計特點與實際要求,對其進行科學的處理,不可以出現照搬照抄或是過于夸張的現象,在融入藝術元素的基礎上,全面提高裝潢設計質量。同時,在凸顯裝潢設計古典美的過程中,還要重視藝術設計的現代感,保證圖形語言應用效果,滿足其實際發展需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裝潢藝術設計增添一定的藝術感[7]。例如:在對書房進行裝潢藝術設計的過程中,為了可以營造古色古香的氣氛,設計者需要根據書房裝潢設計特點、居住者的實際要求等,將中國傳統剪紙、圖騰等藝術融入實際設計中,設計傳統的圖案,對其進行全面的掌控。同時,需要加大書房設計藝術感,根據書房讀書與工作要求等,為消費者設計賞心悅目的環境,烘托相關氛圍,滿足其實際發展需求。
2.3文字語言的應用措施
在應用文字語言的過程中,設計者需要樹立正確設計觀念,通過科學的工作方式對其進行處理,保證自身設計工作符合相關規定。通常情況下,設計者應用文字語言設計方式,可以利用文案、文字創意設計對其進行處理。而在文字創意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可以利用裝飾與書法方式對其進行處理,與傳統的設計方式相比較,可以提高設計美觀性與可靠性。在設計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美觀性與個性特點,但是,觀賞者不容易理解設計意圖,導致設計者無法利用語言文字方式傳遞設計感受,且在實際設計期間,很少設計者會利用標準的字體對其進行處理,裝潢設計語言字體較為特殊,無法從整體方面表達設計情感。由此可見,在裝潢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應用語言文字設計方式,可以利用裝飾形式對其進行處理,在凸顯設計意圖的情況下,全面提高裝潢設計工作成效,滿足其實際發展需求。
2.4編排語言的應用措施
在裝潢設計過程中,設計者需要科學應用編排語言,保證自身設計工作符合相關規定,逐漸優化其工作體系。首先,設計者需要掌握裝潢藝術設計色彩要求、圖形要求與文字要求,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設計元素,對空間相互關系與位置進行掌控,以便于開展設計活動。其次,設計者需要全面應用不同的色彩、圖形、文字等,對裝潢版面進行設計,在凸顯作品藝術感的情況下,全面提高設計成效。最后,在應用編排語言的過程中,設計者需要利用不同的視覺語言對其進行編排處理,有效突出設計藝術感,保證裝潢藝術設計工作滿足相關規定,全面提高設計質量與可靠性。
2.5材料語言的應用措施
在應用材料視覺語言的過程中,設計者需要科學分析相關設計要求,保證工作質量滿足相關規定。主要因為在裝潢藝術設計期間,不同材料會表達不同的藝術特征,例如:雖然陶瓷材料與玉石材料等表面較為光滑,但是質感會給人們帶來冰涼與清冽的感覺。麻繩表面較為粗糙,與絲綢等存在較大的視覺差異。因此,在裝潢藝術設計期間,設計者需要根據居住者的實際要求,科學應用各類設計材料,保證視覺語言的應用效果滿足相關要求,全面提高設計工作成效與可靠性,滿足其實際發展需求。
3結語
在裝潢藝術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需要科學開展相關設計活動,制定完善的設計方案,創新工作方式,積極應用視覺語言設計形式,發揮圖形視覺語言、文字視覺語言、色彩視覺語言的應用作用。
參考文獻
[1]曹美玉.裝潢藝術設計中的視覺語言及其應用分析[J].北方文學(下旬刊),2015(7):143-143.
[2]王旭.淺談裝潢藝術設計的視覺語言及應用[J].西部皮革,2016,38(16):35-35.
[3]王欣慰.裝潢藝術設計中的視覺語言及其應用[J].青年時代,2015(17):91-91.
[4]石少坤.論裝潢設計中的視覺語言應用[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11):578.
[5]張吉紅.淺談裝潢藝術設計的視覺語言及應用[J].居業,2015(20):54,57.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爵士樂(Jazz),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于美國新奧爾良的一種流行音樂現象,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中國大陸最早出現爵士樂是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由于歷史原因,爵士樂曾一度消失在中國大陸的音樂生活之中,至20世紀80年代以后才重新受到部分學者、教育工作者和音樂愛好者的關注。然而高等藝術院校爵士樂專業的建設工作卻一直時隱時現。欲言又止,諸多理論問題也是頭緒難尋。呈現為一種自生自滅的自然狀態。為此,筆者就我國藝術院校爵士樂專業建設若干理論問題作如下思考和解讀。以求對該專業建設和發展帶來一些有益參照。
一、拓展爵士樂專業的學術視野
拓展專業的學術視野,實現學術上的互補和相互滲透,其目的就是意識到學科之間的普遍性、特殊性、個別性的規律及相互關系,這對我國爵士樂專業的發展和深化,具有重要的戰略性意義。音樂學學術視野是否狹窄,主要表現在其與其他相關人文學科之間、音樂學各子學科之間,甚至子學科的內部是否相互疏離甚至隔絕,此現象在當今音樂學學術研究中并不鮮見。為此。爵士樂專業的學術視野同樣未能幸免。
1.拓寬學術視野的必要性
爵士樂是較早進入高等藝術教育的流行音樂現象,事實上已經成為流行音樂這一新興學科的基礎教學內容。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它已經逐漸成為當代流行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新專業,爵士樂教育的定義與理念、內容與方法、發展方向等,簡言之即專業的“定位”問題,一直是其辦學理念、學科定位討論的焦點。這種學術討論是高等藝術院校爵士樂專業教育的基本要求。
探討學科“定位”,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在音樂學學科內,爵士樂與其他子學科的關系,以及它在人文學科中的學術價值與人文意義。然而客觀情況是,爵士樂專業目前還未能與其他學科實現學術上的良好互補和相互滲透,甚至有時未能取得其他學科的認同,孤立發展的尷尬局面依然存在。相伴而生的是,爵士樂自身也存在固步自封的局面。這種情況在我國高等藝術院校爵士樂教育發展中尤顯突出。值得深思。
同樣,考慮到學科發展的自身規律,也應該重視爵士樂專業學術視野的拓展問題。在當代學科發展趨勢中,各種學科注重“跨學科”、“交叉學科”發展。爵士樂專業的孤立,勢必成為不利發展的因素。所以尤其需要學術視野的拓寬,并且努力形成跨學科、交叉學科的新局面。
2.爵士樂專業的學術范疇
在高等藝術教育中,“專業”,是依據確定的培養目標設置于高等學校或相應的教育機構的教育基本規格和要求。從學科高度看,專業是學院辦學理念、目標定位的具體體現。這一點在藝術人文類的專業中,則意味更深。因為考慮到藝術人文類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專業,除了意味著的技術、職業,還意味著專門的學問。即其學術內涵。加深對“專業”的認識,首先應該為爵士樂勾勒其學術語境。把爵士樂專業的建設放在深層的學術研究視野當中,使它具有學術的高度、深度和廣度。
爵士樂的學術研究有兩個大的方向:一是爵士樂理論與技術;二是對爵士樂的解讀與闡釋。對于專業發展來說,兩個方向應該齊頭并進,相互聯系,相互支撐;但叉各有目的與意義,它是涵蓋社會、文化、哲學、美學、歷史、創作、文本、技法等范疇的綜合性的人文品質。
3.音樂本體研究
爵士樂本體研究應該包括幾個不同的層面,即爵士樂理(J8.ZZ Theory)研究,爵士樂風格與表演研究。爵士樂發展歷史研究,爵士樂與都市文化及方法論研究等。
英文通常把爵士和聲、節奏、記譜法以及演奏技巧等理論統稱為Jazz Theory。之所以統稱,是因為這類理論主要面向爵士樂的教學和表演。但它們只是爵士樂本體研究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全部。
眾所周知,爵士樂的教學與古典音樂有共同的基礎.亦有其特殊的側重和方法。如爵士和聲、即興演奏、獨奏,爵士風格語匯、爵士編曲、作曲等。這一領域常見的一個問題是,人們常常會孤立地講解爵士樂的理論,缺乏與其他音樂的充分參照。因此常常造成學生對爵士樂特性理解的偏誤,由此引發的教學爭論非常多見。
爵士樂的歷史研究告訴我們,這種音樂體裁的根基深植于西方古典音樂,尤其是受到現代音樂、都市流行文化土壤的滋養,因此它與音樂學其他專業不僅不是隔絕的.還應該是貫通的,甚至可以作為現代音樂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傳統音樂學分支學科中起到連接作用。換句話說,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爵士樂的獨特性,需要有綜合的音樂理論知識。
爵士樂風格與表演研究是內容更為豐富的一個領域,主要包括:爵士樂風格語匯與表演形態的研究,代表演奏家、作曲家的個案研究,爵士樂與其他音樂體裁、風格的融合研究,爵士樂組織形式與文化現象關系的研究;爵士樂風格與受眾、交流及審美關系的研究等等。顯然,上述研究是更加需要跨學科、交叉學科的研究視域和不同學科理論的積淀。
爵士樂作為都市文化和流行音樂現象,其研究方法和學習方法不僅僅局限于單一的技術操作層面,它往往涉及社會學、文化學、哲學、、心理學等學科,尤其與現代社會重大事件和變革息息相關。爵士樂涉及現代社會事件、重大變革、意識形態、審美趣味、精神信仰的現象并不鮮見。因而不能忽略爵士樂作為團隊意志和精神力量載體的重要作用,其推動力和號召力不容小覷。
另外.還有一些“學習方式”問題也引發學術界的普遍關注。它涉及到實際教學不太關注,但又非常重要的課題.即流行音樂家是怎樣學習的。學校流行音樂教育與流行音樂家的成長之間是什么關系等,這些問題仍然需要參考其他音樂學分支學科的研究成果和教學方法。
這些不同層面的本體研究有一個共同課題,即探尋爵士樂“本體”特殊性及相關理論問題的闡釋與分析。這兩個關聯的課題構成爵士樂分析的方法論問題。此問題的出現,是因為爵士樂研究者們普遍發現,古典音樂成熟的音樂分析理論并不能完全適合于爵士樂分析,它需要跨學科、交叉學科的相關理論和方法來加以研究解決。
4.音樂歷史與文化
爵士樂專業的學術視野不應僅限于單一技術層面的研究,爵士樂本身既是歷史現象也是文化現象,并且與人類社會歷史進程和文化發展同步,不能將其從人類社會進程和文化發展關系中加以割裂。因為,脫離具體社會和文化語境的爵士樂本體研究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脫離文化理解的爵士樂專業技能學習恐怕也難與時代特征相契合,更何況爵士樂本身即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產物。把爵士樂專業契人大的音樂和人文學科背景中去,找到它的位置,找到它與其他專業學科關系的契合點,最大程度地使其在整體上構成完整性、系統性;并使其變異性、多樣性能夠成為人文學科交流與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一范疇的研究,需要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等學科方法和知識的介入。
美國爵士樂評論家、音樂學家馬歇爾?斯特恩斯(Marshall Stearns)“爵士樂研究學會”(世界上最大的爵士樂綜合研究機構)的創始人,曾在1953年說:“爵士樂研究學會的主要目標是在我們的社會中培養一種對爵士樂本質和意義的理解和鑒識。更具體地說,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協會要把研究者和音樂家們在爵士樂早期實踐中獲得的知識與技巧收集整理起來。與社會學者以及其他學者專家的研究結合起來。通過這種方式,爵士樂及其相關課題便可以獲得學術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而這也是它完全應該得到的。這樣,美國文明中一個至關重要而又受到忽略的領域,將得到闡釋?!笨梢?,多學科、多視角成為爵士樂研究主要目標,其中的本質、意義和價值判斷業已成為爵士樂研究不容忽視的重要目的。
5.爵士樂研究在中國的文化意涵
中國的爵士樂肇始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它在當時影響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也曾經是近代中國大都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爵士樂是“夜上海…‘不夜城”的音響記憶,當時舞廳、時裝、唱片等時尚生活方式無不打上了爵士樂的印記。上海流行音樂留下的經典歌曲唱片中,處處留下了爵士樂隊的風格印記。同時,中國的音樂作品也曾被美國爵士樂吸收。雖然時至今日爵士樂仍不是中國的“主流”流行音樂,但是爵士樂在中國當代大眾文化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蘊含了豐富的時代特征、人文內涵和現實意義,值得關注、梳理和研究。
中國的研究者有一份特別的工作,或稱扮演了一個特殊的角色,那就是大量翻譯、轉譯、引進歐美學者的爵士樂研究成果,是名副其實的“二傳手”。這項工作不僅為我們深入了解、學習爵士樂積累相關材料,而且為我們真正進入爵士樂的研究打下基礎。
美國爵士樂教育的發展,正處于一個他們稱之為“重塑爵士樂教育”的階段,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觀點,是因為他們對發展了半世紀的爵士樂高等教育的反思所致。這一概念的提出,其實也正是對專業發展、學術語境的不斷追問,以此獲得更為寬廣的學術語境和發展方向,使爵士樂專業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所謂學術性質的背景,就是要讓專業教學始終處在“問題意識”的不斷追問之中,始終保持它的探索性、融合性和時代性特征。
二、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作用
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在音樂學領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多體現在形而上的理論研究與具體的音樂實踐之間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有效鏈接,各行其是。爵士樂在中國的發展也面臨著此類問題。尤其是理論研究尚未達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缺乏相應的理論思維支撐,與實踐相比尚有較大的差距,無法形成對實踐的有效引領,實踐層面也尚未形成特有的風格與特征;反之,也影響到了爵士樂的理論建設和發展水平。
1.爵士樂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特征
從爵士樂的發展歷史來看,在最初是沒有太多理論和觀念的,而越來越豐富的實踐積累最終導向了爵士樂的理論“自覺”。例如“二戰”后“比波普”爵士樂出現以后,爵士樂手已經非常注重自身的音樂理論修養。另外如調式爵士(Modal Jazz)的出現則直接是來自爵士樂和聲理論的創新。爵士樂作曲家喬治?魯索的和聲教材出版,啟發了邁爾斯?戴維斯等音樂家的調式化音樂創作。歐洲古典音樂歷史中。巴赫、拉莫、D.斯卡拉蒂、舒曼、瓦格納等大音樂家既是創作者,也是理論探索者??梢哉f爵士樂同古典音樂一樣,從無視規則的大膽游戲,逐步走向了越來越系統的理論積淀,甚至出現“理論先行”的情況。認識爵士樂的發展,值得強調的是,不可忽略爵士樂對理論重視的這個關鍵時期,正是在這一時期,爵士樂藝術價值和時代特征開始獲得更多認可,出現了數量可觀的理論性研究成果。
從教學來看,和歐洲古典音樂一樣,爵士樂的學習同樣是理論與實踐并重并行的,同時它又有一些獨特的手段與要求。從理論與實踐的交互滲透過程來看,從某種意義上說,爵士樂的學習要求更高。
例如古典音樂演奏者的學習圍繞“曲目”展開.因而曲譜是學習的“中心”,而在爵士樂手學習中(特別是獨奏和小型樂隊中),“聽”是核心,然后重視即興的“表達”,樂譜是參照而不是唯一,其目的是為了盡快把握一首“爵士標準曲”(jazz standard)。例如爵士樂手使用Fake Book,Real Book,只是輔助使用.甚至要隨時辨別其記譜的錯誤。而唱片、錄音、現場。對學習者來說,比譜子要重要得多。
再者,爵士樂專業的學習要進行大量音階與和弦及和弦連接(chord changes)的訓練,以及大量的樂句語匯積累,而這些內容不僅以“音色…‘速度…‘流暢性”等傳統演奏的標準去衡量,更加重視和體現對這些材料掌握的靈活度及個性化的組織運用,具有強烈的即興感受和領悟性質。可以說,爵士樂專業學習的“實踐”理念,有相當獨特的感性特征和內涵要求.要想在教學中達到這方面訓練的目的,相應的理論指導和現場領悟是非常重要的。
當代爵士樂大師。如喬治-拉塞爾(George Rus―sell)、派特-馬蒂諾(Pat Martino)、派特?邁錫尼(Pat Metheny)、喬?帕斯(Joe Pass)、Wynton Marsalls等,幾乎個個都身兼演奏與教學的雙重任務,那些稱得上成熟的,但并非一流音樂家的爵士樂手也都從事教學工作。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爵士樂教學的特殊性和社會需求度,也反映了它自身專業屬性和社會屬性并存的特殊存在方式。那么爵士樂在高等音樂教育中也就非常有必要找到自己的位置。
2.現狀:理論與實踐的脫節
從音樂學領域的現狀來看,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近代學科追求獨立和學科建設自律的趨勢下,理論研究追逐形而上的探索,與音樂實踐的有效連接被邊緣化。各行其是的發展結果造成理論和實踐的“兩張皮”現象,不論是理論自身建設還是對實踐的觀照均顯示出乏力的一面。這些問題同樣存在于爵士樂教學之中,只是顯現一些特殊性而已。
首先,當前爵士樂教學理論內容過于狹窄,還停留在基礎層面。所謂基礎層面指普及性知識介紹和講解,爵士樂理論被爵士樂常識所取代。人們似乎更看重爵士樂的表演環節,隨心所欲,無拘無束。表層現象遮蔽了作為理性存在觀念意識和理論品格,僅從玩的心態將其理解為個性化欲望得以表達的自主行為。
爵士樂成為大學專業課程的重點、難點在于確立一定的教學標準,一定的理論體系。但該領域中爭議頗多。較早建立普適性教學內容的雅梅?埃伯索爾德(Jamey Aebersold)就引來諸多批評,認為他的爵士教育內容狹窄。目前常見的爵士和聲,爵士器樂演奏技巧出版物絕大多數屬于爵士樂的“常識”知識,它們遠不能完整地構成這門音樂藝術及其文化的架構。因此,“爵士樂理論”與爵士樂研究,還是一個亟待加強和需要大量學術投入的研究領域。
美國學者認為,現有的爵士樂常識教學還遠遠不夠充分。常識部分的教學并不能給“風格…‘個性”“意義”“價值”這些對爵士樂極為重要的部分帶來根本性的影響,更無法解決“創造力”的問題;而且即使“常識”部分,也還有大量值得商榷的東西。
爵士樂在中國的發展也面臨著此類問題。尤其是理論研究尚未達到一定的深度、高度和廣度,缺乏相應的思維觀念和理論積淀,與實踐相比尚有一定差距,無法形成對實踐的有效掌控和引領。其次,我國爵士樂的實踐層面也尚未形成獨特的風格、個性與特征.反之,也影響到了其理論建設的水平。
綜上所述,建構具備鮮明中國風格特征的爵士樂理論與實踐體系是推動藝術院校爵士樂專業建設的基礎,其有效互動的規律與發展還有待有識之士付出艱辛的勞動。
三、注重音樂本體研究
由于音樂語言缺乏語言藝術中相對明確的語義性和造型藝術中的具象性,因而在接觸音樂作品的內涵問題時,是很難將內涵與聲音形式這二者分割開來而完全采取二元化方式進行闡釋的,這是由這門藝術自身的獨特性質所決定的?!虼?,對其本體研究的重要性再一次擺在我們面前。這就要求我們應對音樂本體,即它的符號意義、符號結構、構成方式、技法演進等有足夠專業性的認識和把握能力。
1.本體研究的意義
相對于古典音樂,爵士樂的本體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爵士樂本體研究的意義,一方面體現在爵士樂理論研究的充實與拓展。另一方面,它也是爵士樂專業教學的基石。過去學界對爵士樂的研究成果更多集中于歷史、人文的闡釋與梳理,對聲音形態研究則相對仍處于不對等的發展現狀中。如前所述,爵士樂的本體研究有一個基礎性領域,即本體內容和它的方法論。
比如爵士樂重視即興演奏,這就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研究領域。在古典音樂中,音樂作品分析的首要“文本”是曲譜。在理念上,我們認為曲譜是作曲家作品的具體體現,而在爵士樂中這個問題變得棘手?,F實中很多爵士樂的作品沒有固定的作曲家“手稿”,它的第一文本是“音響”(唱片),而同一個作品常常有很多不同版本的“音響”。由于即興演奏的結果,這些錄音每次都有或大或小的變化。另外,很多爵士音樂家的作品,是對傳統“標準曲”的改編演繹,而不是原創。這些問題不僅給文本分析帶來不確定的因素,也讓我們發現爵士樂的作品觀念與古典音樂的作品觀念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面對爵士樂本體分析的這個“對象”.首先給研究者在確定作品版本方面帶來一定的難度。但這恰恰是爵士樂自身所獨具的特征。
從更寬泛的角度看,爵士音樂的本體研究,包括演奏、創作、編配、風格化等諸多方面,可以說,本體研究是“專業化”教學的前提。爵士樂本體研究面臨大量的工作,學術前景非常廣闊,同時也非常具有挑戰性。因為對爵士樂語言的研究不同于古典音樂的研究,它尚處在“分析工具”的探討階段,經典音樂學的作品分析手法面對爵士樂的表演和作品文本,尚存在許多不能被真正解決的問題。我國爵士樂本體研究則基本上處于吸收、消化的階段。
2.爵士樂本體研究的兩個主要方面
總體來說,針對藝術院校的專業建設,爵士樂本體研究有兩個大的方面:一是爵士樂語言研究,如爵士樂和聲、爵士樂編曲、爵士樂與其他音樂體裁的融合等;二是爵士樂風格語匯研究,如搖擺樂、比波普、調式爵士、融合爵士等等,其中還包括代表性音樂家的個人音樂語匯研究等。
爵士樂在音樂本體的豐富性方面已經獲得了較為一致的認可。與搖滾樂、民謠等音樂體裁相比,爵士樂是流行音樂領域在音樂形式和語匯方面影響最大的類型。爵士樂的和聲、節奏不僅輻射到流行音樂當中,也對歐洲古典音樂在近現代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坦率地說,僅就爵士樂目前的理論狀況、“爵士樂”的觀念和概念、籠統的爵士樂語匯提煉等,還遠遠達不到支撐一個專業領域所需要的知識體系。
爵士樂體裁內的風格流派細分令人驚訝。不同風格的爵士樂在形式與內涵方面可能有顯著的差異。因此.很多研究者認為,至今沒有哪種爵士樂的常見定義是可以全面概括“Jazz”一詞的內涵的。風格,也是我們研究爵士樂本體及音樂內涵的重要方面。
在當下的爵士樂教學中,Jazz常常被簡化為“即興演奏”,缺少全面的風格分析和教學演示。學生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單純的爵士音階與和弦學習以及即興演奏的實踐方面。由于對風格概念的認識較為模糊,再加之聆聽欣賞范圍的有限性,為此學生很難真正進入爵士樂的世界。
以美國高校的爵士樂教育為例?;仡欉^去幾十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爵士樂教學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學校課程中缺乏對爵士樂音樂語言、風格知識的傳授,而更多的是進行樂隊排演,強調音樂競賽的成績等。該狀況在培養杰出爵士樂人才方面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
四、探索爵士樂民族化的有效路徑
所有的外來藝術樣式在本土的呈現過程中,除具備其原本的意象和形態之外,在與本土文化的融合過程中,尤其看重精神層面的解讀與表達,這是其生長發育的要素。爵士樂這一西方大工業時代的產物如何實現與中國文化之間的對話呢?
1.爵士樂民族化發展的意義
爵士樂在過去一個世紀的音樂生命力和文化影響力,絕不只是體現在“流行”這一點上,在很大程度上還體現在它與其他音樂和文化交融時表達出的自由、包容和創造性方面。爵士樂是非裔美國人的創造,但更是各種音樂基因混合的后代。它的萌發地美國港口城市新奧爾良,本身即是一個歐洲、拉美、非洲文化的匯集地,正是這種特點給不同音樂文化的碰撞創造了歷史機遇。
爵士樂幾乎在剛剛形成體裁特征的時候,就已經吸引了德彪西、拉威爾、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米約、肖斯特科維奇等歐洲作曲家,他們均嘗試借用爵士樂的節奏或音調特征來豐富自己的創作。在隨后不久的“第三潮流”創作中,格什溫、科普蘭、伯恩斯坦等一批作曲家則證明了爵士樂在音樂融合方面的巨大潛力。
爵士樂蓬勃興盛之后,在歐洲各國掀起了爵士樂熱潮,更重要的是,爵士樂在歐洲產生了新的品種和更多的流派。隨著爵士樂音樂手法及音樂理論的不斷成熟,至20世紀50年代后創造力開始爆發,成為一種開放的音樂結構和游戲規則,它幾乎可以吸收、消化所有音樂類型的元素,從各種民族民間音樂到古典音樂再到現代音樂,爵士樂已不再只是一種音樂體裁。20世紀60年代,爵士樂與拉美音樂結合時,產生了它受眾面最廣泛的新類型――拉丁爵士樂。這正是爵士樂在20世紀后半葉搖滾樂、電子音樂等新興類型沖擊下,還能長久立于不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爵士樂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我國上海曾獲得過短暫而驚人的發展。它并不比歐洲古典音樂的引入晚太多。但是由于特定的歷史與政治、人文環境的影響,爵士樂沒有取得像古典音樂那樣在中國的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流行音樂在內地重獲生機。此時的爵士樂也并不像一般的流行歌曲、搖滾樂那樣大范圍流行。這種情況也引發了很多討論。不少人認為爵士樂是“小眾音樂”,甚至是曲高和寡的藝術形式。今天,諸如此類的討論還在持續。
我們從爵士樂在中國簡短的歷史中可以獲知,爵士樂這種音樂體裁的活力本質上源于它的多元文化背景,更依賴它體裁成熟后的融合力、兼容力和創造力。由此可以得到一種啟示:爵士樂不僅可以同中國元素結合,而且這應該是它在中國獲得良好發展的真正出路。只有充分與中國的民族音樂和文化交融,中國的爵士樂才可能更好地發展下去。
2.爵士樂的民族化與專業建設
爵士樂這一西方大工業時代的產物如何實現與中國文化之間的對話?我們不妨將問題分成兩個具體的方面來考慮:
怎樣的“民族化”爵士樂是有靈魂并能獲得長久生命力?
整個20世紀,外來藝術形式的沖擊和引發的爭論“蔚為壯觀”,其中如何將歐美藝術體裁“民族化”是一個核心命題。爵士樂同樣面臨這一命題。通過考察我國近現代音樂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民族化的兩種主要傾向:其一是中西結合,創作有中國民族特點的音樂作品;其二是直接以西方音樂語匯來表現中國文化意象和時代精神。如前所述,爵士樂在與本土音樂元素結合方面不是一個“難題”,而恰恰是爵士樂自身的“長處”,真正衡量其民族化成功與否的關鍵是作品的精神內涵。
現今國內舞臺上,爵士樂常常以改編歌曲的方式出現。特別是在電視節目中,表演者以“爵士風格”對民歌、革命歌曲、影視歌曲和經典流行歌曲進行改編,包括對唱腔、樂隊編曲風格的設定。這似乎成了爵士樂得以施展的唯一方法和機會。但是其中不難發現,這類改編雖獲得了短暫性的“新鮮感”,卻無法給人留下太多回味,甚至很快就被人遺忘,很少能留下一個經典的演繹版本。其中的原因還有待于我們不斷去追問和深究。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爵士樂在我國有過一段“淺嘗輒止”的發展歷程。我們今天不難發現那個時代一些稍具爵士樂特點的流行歌曲作品,如《夜上?!贰睹倒迕倒逦覑勰恪返?,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成為了華語流行音樂的經典。甚至個別作品被美國爵士樂隊翻奏,登上美國流行音樂排行榜。這其中的原因正是因為那些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旨趣,使它們成為那個時代的印記。這些作品給今天音樂人的啟示是.具有本土意識和時代精神的創作才能深入人心。歷久彌新。
不論改編還是創作,人們都似乎更關注音樂手法、不同音樂風格樣式間的融合,因為這些東西更關乎我們這個時代對“創新”的渴望和訴求。但是,如果兩種音樂體裁的結合缺乏“道理”,缺乏充分的考量和精心設計,匆忙地“混搭”,恐怕就只能是短暫的新鮮感而難以長久,更談不上去感染、感動聽眾了。
同時,從專業教學的角度看,爵士樂的民族化發展。只靠單純具備爵士樂背景的音樂人才是很難實現的。只有掌握了爵士樂手法,同時有著良好的民族音樂意識和文化認知的人,才有可能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
這其實是一個爵士樂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要求,值得展開認真討論。概括地看,教學單位要充分考慮到專業的靈活性、人才的適應性以及“民族化”表達的藝術訴求。因此,爵士樂專業的人才培養類型或許應該分為“爵士樂人才”與“接受過爵士樂系統訓練的音樂人才”兩大類型。
這就要求我們在培養爵士樂人才的時候,注重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培養,特別是對本土音樂及文化的認知。教學中,綜合的音樂文化熏陶不只是一個知識層面問題,而且應該有非常具體的訓練內容和方法,以具體的學習實踐引導學生以富有創見的形式把握中國音樂文化的語境,以有效的方式進行音樂形式與內涵方面的“融合”。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中國音樂和中國文化的修養,應該在專業課程中加以體現。比如輔修中國傳統音樂課程,對民歌、民樂的學習,同時契合爵士樂的學習方法和內容,將民樂學習與創作、改編及表演實踐結合起來,而不僅僅是知識了解。
何種舞臺空間是爵士樂在中國發展的最佳環境?
(一)文化本土化、道路民族化
1.立足本土文化
古語云“只有本土的才是世界的”,因為以小觀大,世界文明是由各具特色的本土文明組成的;但還應該懂得“只有世界的才是本土的”,因為以大觀小,沒有跨文明的全球意識,就不能篩選、優化、提升本土文明。所以當今的本土文明應該是“全球背景的新‘再本土’”。[1]藝術本土化要建立在了解世界的跨文化的全球意識之上結合積累在個體身上的文化心理和審美心理創造出來。
筆墨當隨時代,中國水彩當從世界的角度來表現中國文化精神。他絕對不是水彩相貌的“中國畫”,而是獨有中國氣派的、開放的、貫通中西當代文化的產物。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古典文化中講變化,在變化中求創造。要把主導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與主導當代中國的現實價值觀和理想有機結合起來。
2.體現民族性特征
民族性在《辭?!分惺沁@樣解釋的:“民族性,指作家,藝術家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表現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化作品具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
中國當代水彩畫只有具備了民族性,才能從世界性范圍內的水彩行列中獲得一席地位。水彩畫無論走到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要強調民族文化的發揚、發揮語言特色的。水彩的魅力在于它既有象油畫一樣的色彩表現力又具備中國水墨畫的自然韻味。這是任何畫種都無法取代的。
(二)語言創新化、風格多樣化
風格越是獨特,藝術觀點也就越是顯得明確。水彩畫的語言包含了情感的交融、松動的用筆、把主觀的意念融入到客觀的思想中。各種不同薄厚的水彩紙所產生的變幻的效果有所不同,帶有創新性的水彩作品使水彩畫語言帶來生動美,節奏美文學藝術論文,流動美。畫面中諸多因素都要綜合起來應用,有造型、氣韻、力度和情感等。應去嘗試新的材料、符號語匯,充分關注色彩、材質、造型自身的表現性和直觀性。梵高就是利用他的藝術天賦,運用輕快的色彩語言,抒發著靈魂最深處的傷痛感情,由此引起共鳴震撼人心。他自己曾經表明“‘畫畫不是畫物體的原狀……而是根據畫家對事物的感受來畫論文提綱格式。’又說:‘是的’,‘不真實’但比死板的事實更加真實。”
(三)觀念更新化、題材變革化
重復自己不經意,否定自己不容易。觀念更新化的水彩絕不是中國畫式的水彩,是構成,是取舍,是繪畫的型與型的關系。要畫出別人所沒有見過和超越大眾的普通視覺和手法。觀念更新化的水彩是表現基本的顯著的特征,比實物所表現的更完全更清楚。[2]中國當代水彩破繭而出需要觀念的變化來進行推動。現代藝術是革新美學,當代藝術是革新思想觀念。只有各式不同形態的風格能體現不同的思想觀念帶來的不同社會反映。水彩的題材選擇十分廣泛,最至關重要的乃是功力和眼力不夠。像王肇民老先生說過:“我認為創作有三個起碼的標準:(1)在內容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2)在形式上有時代氣息和自己的風格;(3)畫得比現實更高、更美、更有社會意義。[3]
(四)理論體系化、思維時代化
1.理論體系化
當任何一種藝術門類的實踐從自然地狀態逐漸走向自覺的狀態時,就到了立論的時候了,這就必須要有相應支持的理論作為支撐,歷史上很多文藝高峰期總是有正確先進的理論為之做奠基。
“宗白華看來,作為審美對象的‘美’,其所具有的客觀存在特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主觀動機或目的為轉移的;審美活動的主體絕不可能僅只在自己心里去尋找這個‘美’的對象‘事實’,因為‘如果沒有客觀存在著美,人們做夢也不想研究美學,國家也不能提倡美育,設立美術館。”,[4]藝術家所持有的美的感受和美的取向不單來自于本身主觀意識,也來自于理論的支撐和導航,當代水彩畫之所以沒有一個完善的體系,停滯不前,理論體系不夠健全是重要原因。
2.思維時代化
一位具有時代思維的藝術家,除了要有深刻而真實的個性體驗以及獨特的藝術語言外,也必定能通過某種過人的藝術敏感捕捉到個人與時代,傳統與變化,主體語言和個性表達之間的深刻而微妙的關系。杜威認為“思維,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認識世界與反映世界的能力,它是人類在長期勞動實踐中獲得的。從藝術形成學角度來看文學藝術論文,勞動既創造了人類,也創造了藝術。”[5]
結論
小境界只能娛人耳目,大境界能夠震撼心靈。雖然中國水彩畫起步較晚,但是中國獨有的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為我們提供了很多靈感和空間。需要我們去粗取精,西畫中用,站在時代語境下,發揮我們長處和創造潛能,創造出符合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多元化的藝術佳作。
[1] 翟墨著,《融創時代·當代藝術手記》,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第1頁。
[2]《藝術的歷程》貢布里希著,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版,第7頁[3]王肇民著,《畫語拾零》,湖南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第6頁
[4] 葛路、克地《中國藝術神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8
李春鋒是一位藝術探索者,他以純正的心性感悟藝術真諦。他以生活為源頭,以筆墨來覺悟生命境界。追求藝術是李春鋒的一種生活方式。畢業創作中國畫《灰色的天空》被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收藏并獲“美苑杯”學術獎。中國畫《墨韻1》《墨韻2》參加美國Northea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學術交流展并被收藏。
關鍵詞:室內設計;建筑設計;一體化
現如今伴隨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飛速發展,對于住宅審美的要求越來越高,從傳統的只在乎房屋實用性轉變為實用和美觀兼并,因此這對室內設計和建筑設計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1]。若需要使室內設計和建筑設計實現一體化的效果,就需要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將一體化貫穿其中,進而使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的細節環環相扣,才能做到建筑無論是外表還是內部均實現美觀與實用兼備的效果。
1室內設街與建筑設計的含義
人們常說的裝修設計便是室內設計,其范圍涵蓋功能布局、環境的設計、空間的設計和界面的設計,通過合理的規劃將空間的使用效率發揮到最大,同時也能將個性化設計程度表現到最大化,對此需要對房屋的用途及業主的喜好和實用性來綜合考慮后進行精心設計[2]。而建筑設計涵蓋建筑外部、建筑內部和公共設施,這需要通過一系列專業的建筑勘探和地理、氣候與人文因素綜合考慮來進行設計,同時還需要對建筑物的風格和建材等依據實際情況來進行選擇,當設計的建筑物為住宅時還需要考慮周圍具有服務性的景觀建筑的設計[3]。在設計中,首先要考慮建筑的結構,這將關系到建筑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其次根據建筑的使用用途和業主的要求進行設計,在進行建筑材料的選擇時需要選擇安全性好、性價比高的材料;最后通過水電、制冷暖設備和安保設備與建筑有機結合來完成建筑設計。
2現狀
室內設計從引入至今僅經過短短幾年的發育,在建國時期大多都是以簡便的家具擺放作為居民內部裝飾。在當今,室內設計主要分為以下方向:①建筑商在進行交易后給予業主交付毛胚房,由業主自行選擇內部設計;②通過建筑商的集體性內部設計并且裝修過后交付業主[4]。在兩者中均存在不合理的現象。業主在進行毛胚房的裝修時,往往會因為對建筑商在初期房屋建設時的水電設置不熟悉,導致在裝修的過程中根據個人喜好的差異耗費大量時間精力作二次修改,易造成人力和精力的浪費[5];裝修時,大部分業主均沒有室內設計的基礎知識,通常會隨心所欲地進行裝修,這容易在裝修過程中出不安全因素,如在裝修中不經意間破壞承重墻等[6];綜合起來最終將會影響到業主的入住時間、使用壽命和安全性。但是由建筑商進行設計又會出現缺乏個性化的問題,所以說的房屋裝修模式仍然有不少弊端。
3意義
室內設計與建筑設計實現一體化具有相對特殊的意義,主要體現為:①對建筑的整體空間結構進行優化進而節約資源。在進行建設時建筑設計者和室內設計者可以對兩者的沖突進行磨合,進而避免出現浪費和損失;②通過對業主的審美和個性化需求,并且結合建筑的結構和風格作出符合業主品味和要求的設計;③能夠由設計師充分和建筑工人進行溝通,高效的完成一系列裝修工作;同時在采購物品時也能根據一定的專業知識采購性價比高的物品。
4途徑
4.1兩者設計師均參與總體設計
在實現室內設計和建筑設計的一體化過程中,兩者設計師需要進行足夠的溝通。當進行建筑設計時,室內設計師需要及時和建筑設計師進行整體結構方面的溝通,如室內設計師有進行室內設計時的想法需要對房屋結構有要求時可以及時與建筑設計師進行溝通,通過該種方法將能夠充分利用空間,進而實現一體化設計[7]。建筑設計在室內設計中一直被視為框架,如果設計不當將會給室內設計帶來極大的限制。所以只有在建筑初期兩者設計師能充分溝通彼此的想法才能實現二者的結合。
4.2將兩者的風格相互融合
通過對業主的個性化要求和建筑設計的整體風格,將室內設計在心理活動、文化內涵和視覺效果等方面進行設計。人的主觀印象與所看到物體的顏色、大小和形狀有關,且視覺是人們直接獲取外界信息的一種感官方式,所以在進行一體化設計時著重從視覺方向入手。在這個過程中需挖掘前沿的設計信息并將其融入其中,讓其在視覺上達到流行和和諧的高度。在軟裝設計上可選擇具有一定顏色和圖案的器具,或者搭配使用某種燈具來襯托其中的藝術感。在進行室內設計時需要參考該室的功能來進行設計,如對政府部門進行室內設計時要使用干凈整潔且稍帶些嚴肅的風格進行設計;進行幼兒園的室內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兒童的尺度,可適當搭配一些低飽和度的色彩進行童趣空間的表達??赏ㄟ^一些元素進行室內與室外風格的融合,常用的有色彩或圖案等。通過將風格的融合,使得一體化的效果更顯著。
5結束語
在社會經濟和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生活審美的追求更加看重,在進行房屋設計時設計者應該主動積極的將室內設計與建筑設計達成一體化[8]。在原理均可通用的設計類行業中,室內的設計與建筑的設計二者之間往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在在結構等方面又有些制約,在進行建筑和室內的設計時兩者的設計師可以在溝通中對兩者的沖突項進行磨合、互補項進行結合。設計師在進行室內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將前沿設計理念運用其中,并且對可用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在所呈現的視覺效果、文化內涵上均與建設的風格實現一體化,給人一種和諧美的感受。
參考文獻:
[1]徐超.室內設計與建筑設計在“時空”維度中的關系[D].河北大學,2007.
[2]趙淑麗.住宅室內設計與建筑設計的一體化[J].商品與質量,2016,(10):144.
[3]常美娜.色彩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工程技術研究,2016,(6):242.
[4]李艷彩.景觀元素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工程技術研究,2016,(6):251-252.
在當今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藝術,關注藝術教育,在兒童教育領域更是如此。沒有藝術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沒有藝術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藝術教育更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有利于豐富兒童的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兒童的智力開發,有利于增強兒童的自信心。兒童的生活狀態是靈活,開朗,充滿想象力和快樂的,不受限制和約束的,僅有知識與技能的藝術教育是不完整的藝術教育,沒有藝術素養的兒童是不完整的兒童。兒童的生命發育需要自在輕松和照料滋養,需要天然的環境,需要整體的、長遠的發展。
關鍵詞:
兒童;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是人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6歲至14歲”的兒童時代開展藝術教育是世界教育共通點,通過對兒童開展藝術教育可以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增強兒童的感知能力,培養兒童對美的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增進兒童的形象思維和空間想象力,更進一步培養兒童的創造性能力都是極為關鍵和重要的。但是,歷來對兒童的教育著眼點在于如何培養兒童良好的習慣、人格與情感方面,專注于兒童日常行為的規范指導,而藝術方面的教育只是附帶其中。本文就兒童藝術教育的審美特征,藝術教育與兒童教育的關系,兒童藝術教育與自然的關系,藝術教育與兒童所處的環境幾方面加以分析。
1藝術教育的基本特征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環節?!笆侵戈P于藝術本質、特征和發展規律、創作規律、鑒賞規律的教育?!€包括藝術實踐、藝術創作技巧、手法的專門教育和訓練?!且环N特殊的職業教育和文化藝術素養教育,包含著美育的內容,具有形象性、生動性、愉悅性等特征?!币虼?,藝術是情感的表現,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把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作為重點,并致力于藝術教育。美國政府曾頒布一項《藝術教育國家標準》,文件明確規定藝術對教育的貢獻遠遠超出了其內部的價值,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學科,并強調指出藝術是生活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斷言“在教育中,藝術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連接世間難以描述的和情感深刻的各種事物的橋梁。用最簡單的話說: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進而系統介紹了藝術教育擁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另外法國和德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和藝術傳統,這些國家都非常重視藝術教學的價值,都將普及藝術教育納入被普遍認可的固定化模式之中,使其成為國家改革和發展的重點。早在十九世紀初,達爾文就提出:“我真不明白為什么對藝術愛好的喪失會引起心靈的另一部分———能夠產生更高的意識狀態的那一部分能力的———喪失?!聦嵣?,失去這種趣味和能力就意味著失去了幸福,而且還能進一步損害理智,甚至可能因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如今,我國教育工作者也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他們指出:“沒有藝術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是枯燥無味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就沒有完全的素質教育?!薄八囆g教育作為一種全生命的教育不僅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它也極可能成為當代整個教育觀念、教育行為改變之突破口?!?/p>
2藝術教育是兒童教育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