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1: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職稱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自上而下地轉變重科學輕人文的觀念。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存在著重科學教育輕人文教育的傾向,這種觀念影響到高校的學科建設、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也影響到在校生的學習和發展。在當今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競爭空前激烈的時代,學校和學生都更多地表現出實用主義和急功近利的傾向,重理工輕人文、重實用輕修養,很難在高校中形教育應有的氛圍。在這種情況下,文學教育依靠一些政策的支持,雖在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卻未能真正引起關注,很多時候成了點綴性的課程。要想真正發揮它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需要高校體制內自上而下地提高對文學教育的重視,學校提供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如從課時保障、師資配備等方面給予充分的重視,為文學教育提供優厚的環境。在教師層面上,也要轉變觀念。把承擔文學教育課程看作是重要的工作,努力探索適合自己所在學校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在學生層面上,要增強學生學習文學課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
近年來,隨著思想和人才培養觀念的轉變,文學教育課程作為素質教育課程的一部分進入了人才培養計劃,并加以實施。對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就文學課程體系而言,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影響著它功能的最大限度的發揮。除大學語文外,各高校開設的文學課程,一般都采用相關教師申報什么課程就開設什么課程,這樣看起來開設的課程不少,但實際上是雜亂無序的,缺乏體系性和科學性。從教師角度而言,某一學期開不開設自己承擔的文學教育課程視自己完成教學工作量的情況而定,因此,有些培養計劃中的課程,在某一學期卻不能真正開出,影響了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從學生角度而言,一般學校規定選修的固定學分,如筆者所在的學校規定文學類選修是6學分,即選修兩門文學類課程即可。這樣學生對文學課程的選擇也是十分有限的,同樣造成了課程體系的不完整。由于上述原因,表面上看起來文學教育課程不少,但對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人文精神、綜合素質卻不能產生應有的作用,所以,要對文學的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在考慮課程體系優化問題時,首先要解決缺乏統一性的問題,要求凡承擔文學教育課程的教師,必須保證每學期都會開設課程以供學生選修。在此基礎上,學校根據科學性和需要性的原則,對文學教育類課程進行以下三類課程的優化設計。
1.知識類課程。此類課程以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培養綜合素質為目的。開設中國文學概論、西方文學概論,輔助開設中西文化比較類課程。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學、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在中西文學文化的對比中,更好地思考中國文化的精神與品格,優長與缺陷,更好地確立自己的文化人格。
2.鑒賞類課程。此類課程開設的目的是使學生感知和體驗文學作品,提升文學鑒賞能力、審美感受能力,培養人文精神。可開設古代詩詞欣賞、古代散文欣賞、現代小說欣賞、現代詩歌欣賞、世界名著導讀等課程。這些經典作品是美的存在、是人文精神蘊含豐沛之所在。學生通過閱讀、欣賞、感知、體驗可以獲得美的熏陶、情感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養。
3.能力訓練類課程。此類課程以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為目標。可以開設寫作課程。在課程中學生可以進行文學寫作、新聞寫作和論文寫作的訓練。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國大學生表達能力整體不高,特別是理工專業的學生。寫作訓練可以強化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同時,寫作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按照上述三類設計具體課程,使高校文學教育課程具有比較科學完善的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各院系在課時性質、學時學分等方面進行優化,文學教育類課程會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三、優化文學教育課程教學方法,適當使用現代教育技術
教學不是單向傳播體驗的過程,而是一種雙向傳播交流活動。針對非語言文學類專業開設的文學教育課程,教師要在短時間內向眾多學生傳授大量文學知識,往往采用簡單省時的講授法,成為“填鴨式”教育。這導致師生間缺乏交流和溝通,使學生興趣下降,也未能達到文學教育課程開設的目的。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優化教學方法。除講授法外,筆者認為,要在文學教育的課堂上廣泛采用啟發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并適當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1.啟發式教學法:我國最早的教育家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其大意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這雖是古老的教學方法,但對目前的文學教育教學而言,它可以改變“以講為主,以講居先”的格局,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積極探索精神。如在講授先秦散文時,經常選的篇章是來自《左傳》的“段于鄢”,其中分析鄭莊公人物形象是重點。梳理完課文后,教師可拋出一個啟發性的問題:母親姜氏想讓共叔段代替莊公為國君,你覺得兩兄弟誰更適合做國君?同學們陷入思考,一會兒,開始踴躍發言,大家共同認為共叔段無才無德不適合做國君。對莊公的認識發生了分歧,有的同學說莊公趕走弟弟、幽禁母親,不仁不孝,不適合做國君。有的同學說莊公行事老到、善于謀劃,具有政治家的素質和風范,適合做國君。針對分歧,教師講述了春秋的諸侯爭霸的時代環境,引導大家分析在這樣的時代作為一國之主應具備怎樣的素質和才能。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變得饒有興味,更好地體會了莊公這個形象。
1.1一般資料本組108例新生兒黃疸干預指標,均符合2000年9月全國新生兒黃疸與感染學術會議(廣州)建議的足月兒和早產兒推薦干預方案[1]。108例中,男56例,女52例,足月兒66例,早產兒42例。3~d34例,6~d46例,10~15d28例。血清總膽紅素≥205.2mmol/L65例,≥256.5mmol/L38例,≥300mmol/L5例。隨機分為治療組56例,對照組52例。2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2組均給以對癥、支持、糾正缺氧、糾正酸中毒、保暖、有感染者抗感染等綜合治療。對照組在綜合治療基礎上給白蛋白1g/kg,1次/d共5d。治療組在綜合治
療基礎上給茵梔黃注射液(江蘇常熟雷允上制藥有限公司,批號ZZ-4717,蘇衛藥準字(1999)第168502號)每d10ml加入100g/L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1次/d,5d為1療程。
1.3療效標準顯效:治療5d,皮膚粘膜黃染消失,血清總膽紅素正常;有效:治療5d,皮膚粘膜黃染減輕;無效:不符合上述標準。
1.4治療結果見表1。2組顯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討論
新生兒黃疸,即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指新生兒期由于膽紅素在體內積聚并致皮膚、鞏膜及粘膜黃染的臨床現象,是新生兒期、尤其是新生兒早期的常見癥狀。輕度黃疸對新生兒無害且可能有益,因為膽紅素是一種有效的抗氧化劑[2]。本但若血中間接膽紅素濃度過高,則可使基底神經節黃染,引起膽紅素腦病,造成不可逆性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致死或致殘。因此,應積極查找引起黃疸的原因并清除體內過多的膽紅素,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祖國醫學認為新生兒黃疸為“胎黃”,系由娠母感受濕熱,傳于胞胎,故面、腿、身皆如黃金色,或由于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運不佳,濕熱內蘊不得輸泄,以致濕熱毒邪留在體內,透發于外而面部皮膚發黃[1]。所以治療應以利濕清熱退黃為要。茵梔黃注射液主要從茵陳、梔子、黃芩、二花中提取而來。方中茵陳利膽退黃,黃芩清熱燥濕,二花清熱解毒,梔子中含有梔子素、紅花素,黃酮類等,能減少血中膽紅素,加強膽囊收縮,促進膽汁排泄。茵陳除濕利膽退黃,其中所含茵陳酮、β-蒎烯等,除能顯著增加膽汁分泌和利膽外,還能拮抗溶血,改善丙氨酸轉移酶及退黃等作用[3]。全方共奏利濕清熱、解毒、保肝、利膽、退黃之功能。能迅速緩解癥狀,可使血中膽紅素得以控制。有效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超級秘書網
結果表明,新生兒黃疸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茵梔黃注射液,比對照組顯效快,能迅速降低血中間接膽紅素濃度,有效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且價格低廉,藥源充足,無毒副作用,為治療本病較理想的方法,尤其適用于基層單位。
語文素養、思維品質、自知能力、價值觀和世界觀等人文素養,對工程素質有著巨大影響,是培養和提高工程素質的前提和基礎。提高人文素養能促進學生工程素質培養的效果。語文教育在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語文素養包括語文知識、閱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等,直接關乎人的思維品質、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對于獲取工程知識、形成工程能力和培養工程意識具有重大作用與影響。楊雄里院士說:“在我看來,科學上的造詣和語言文字功底有某種必然的聯系,因為科學研究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而思維是通過語言文字來進行的。語言文字修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人的思維能力強弱;文學修養又能影響到人的語言表達能力。科研成果需要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一個連語言都不能很好運用的人是決難寫好科學論文的。”
(二)工程素質對語文教育的制約
工程素質的核心是科學精神,求真、求實、求新、求變的科學精神促進了社會的發展。現代工程、網絡信息技術和高科技產品,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也直接影響了人文理念和素養。科學技術本身就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教育和終生學習的主要內容,自然也是語文教材選篇的重要內容。科學可以改變人的世界觀,達爾文進化論顛覆了西方的神創論,基因的發現揭示了生命遺傳和變異規律,天體物理和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提出則改變了人類的宇宙觀;科學改變了人的價值觀,知識和信息成了無價之寶,生態環境被重點保護;科學改變了人的發展觀,地球科學的發展消除了人類對于自然的恐懼,也告誡人類地球系統的復雜性和脆弱性,警示人類要愛護地球,傳統粗放式工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遭到抨擊和禁止,人類應該“敬畏”和尊重自然。科學的進步使人類的發展觀經歷了從認知自然、開發自然到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變化,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三)語文教育要為提高工程素質服務
具有良好人文素養的主體在工程活動中會表現出對工程安全和環境保護的重視,以及對工程質量和生命意義的追求等。沒有良好人文素養的工程管理者和技術人員,在面臨個人利益與集團利益、個人生命財產與人民生命財產選擇時,由于缺乏正義、誠信和職業道德,而成為假冒偽劣工程的干將和奴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工程素質的靈魂,二者相輔相成。因此,高等教育中的語文教育,應以提高人文素養、培養人文精神為目標,更好地為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服務。
二、提高大學生工程素質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
語文教育兼具兩種功能,一是人文功能,即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二是工具,即提升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對于大學語文而言,人文性是其課程定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因此,高等教育中的語文教育應樹立“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的理念,發揮其獨特的人文教育功能和作用,為培養高素質工程人才服務。
(二)在語文教育中融入科學精神
語文教學既要解決學生熟練運用漢語言文字,利用語言進行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繼承民族精神和人類遺產,提高文化修養和培養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等問題,又要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有機結合,可以通過科學典故講解進行滲透,也可以通過尊重歷史文化的求實精神加以熏陶,鼓勵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等,尤其應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對比分析能力。
[作者簡介]周峰(1980- ),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科學系,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語文教學、文秘教學等。(湖南 長沙 410151)
[課題項目]本文系湖南省創造學會2011年科研課題“精細化人才培養視角下我院《實用語言藝術》課程標準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XCZXH2011K115)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03-0131-03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中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因此,作為高職院校中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之一——大學語文課程標準的制定就顯得日益突出了。
一、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標準的內涵
(一)課程標準的界定
《教育大辭典》是這樣解釋“課程標準”的:“規定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文件。一般包括課程標準總綱和各科課程標準兩部分,前者是對一定學段的課程進行總體設計的綱領性文件,規定各級學校的課程目標、學科設置,各年級各學科每周的教學時數、課外活動的要求和時數以及團體活動的時數等;后者根據前者具體規定各科教學目標、教材綱要、教學要點、教學時數和編定教材的基本要求。”一般來說,課程標準是對學生接受一定教育階段之后的結果所作的具體描述,是教育質量在特定教育階段應達到的具體指標,是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考試命題的依據,是規定某一課程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教育內容、實施建議的教學文件。
(二)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標準的內涵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標準是根據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以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形成為重點,教育教學提供較詳細的指導而構建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其內涵主要包括課程內容標準和課程考核標準兩部分。
二、制定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標準的必要性
(一)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需要
雖然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開設了“大學語文”或類似課程,但教學的現狀并不令人滿意。筆者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
1.對高職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出現偏差。高等職業教育(簡稱高職)作為教育的一種類型和層次,其教育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囿于專業認知,絕大多數專業課教師和學生認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就是來學技術、學技能的,就是為了將來找份好工作,多掙錢,不下崗,因此,學不學大學語文關系不大。有的甚至認為大學語文課是多余的,還不如多花些時間學習專業課。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認識并不是局部存在,而是帶有相當的普遍性。
實際上,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不僅僅只需要具備從事成熟技術的應用和工作能力,還必須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即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叔子指出,大學之道在育人而非制器。而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恰是一門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的,融語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為一體的,旨在培養高職學生綜合職業素質和能力的公共基礎課程。
因此,我們才能更進一步認識到,高職大學語文還擔負有與學生的專業知識相結合,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的重任。亦即讓學生的語文潛能向現實的職業素質轉化,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相適應,成為現實社會需要的有文化、有技術、有道德的高素質勞動者,實現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
2.高職院校人文與技術教育嚴重脫節。近些年,為適應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以及由此產生的經濟發展轉型對大批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高職教育發展形勢喜人,已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由于過分強調高職教育的技術屬性(僅僅造就一批適應大工業化的機器生產的技術熟練的技師或者技術工人),忽略甚至無視高職教育的人文屬性(學生還應該懂得如何自由地生活和發展,怎樣才使勞動更具有精神的愉悅感),造成了目前高職教育中人文與技術教育嚴重脫節的現象。諸如在專業設置上“重理輕文”,人文類課程一刪再刪,教學過程“重客觀知識,輕個體知識;重技術效率,輕技術倫理;重物質效益,輕精神發展”,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即使專業能力尚可,也缺乏終身學習和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最終還是有悖于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
加強高職院校中的人文素質教育,大學語文課程的改革責無旁貸,語文教育本是人文素質教育最好的載體之一。周慶元教授認為,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包括這樣幾層含義:一是指漢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思想認識、歷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導學生開掘漢語漢字人文價值,注重體驗漢族人獨特的漢語感受,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發展個性,培養健全的人格。但是傳統的大學語文教學過多地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而無人文性。即使目前選入了一些有鑒賞意義的文學作品,但與當前學生的心理特征、時代背景有些不太契合。因此,必須對高職大學語文教學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要在課程觀上滲透“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其次,要在課程內容上擺脫專業學科和文體體例的限制;再次,要在課程結構上走出篇章加寫作的框架;第四,在教學形式上,務必沖破“課堂中心”的藩籬,使教學更顯生活化、人性化。
(二)主動適應高職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更是提出了對高職教育改革的宏觀要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各高職院校以各自的教學環境為起點,按照高等職業教育的特征和市場需求,本著提高質量、辦出特色的原則,以專業設置和課程模式改革為重點,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時代在發展,人們對高職教育的觀念也在與時俱進,為了跟上時代的發展和理念的變化,高職大學語文教學再也不能墨守成規,故步自封。因為改革不僅僅牽涉到一門課程或一個專業,必須以整個高職教育體系為對象,以課程建設與改革為核心,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大學語文教學改革也應在其中有所作為,來適應高職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三、制定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思路
(一)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特點
1.將高職專業人才精細化培養理念納入課程標準中。精細化管理是源于發達國家的一種管理理念,是現代科學管理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一個全面和科學的管理模式,是社會分工的精細化以及服務質量的精細化對現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在傳統的教學大綱不能夠完全準確把握高職人才培養的內容和評價準則的情況下,把精細化理念引入高職人才培養是高職人才培養觀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要求在對高職各專業進行充分調研和分類的前提下,將各專業能力標準、德育標準、職業素質標準、人文素質標準、心理素質標準、創新創業能力和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標準等有機結合,依據高職課程標準的內涵和高職人才精細化培養方案的要求對大學語文課程標準進行研究、整合,來適應不同專業對于人才培養素質的要求。
2.課程標準是對學生課程學習結果的行為描述,而不是對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標準應該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制定,應是學生學學語文課程后應達到的教育質量指標和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它更強調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課程目標、理念、設計思路。具體體現為:在原有的結果性目標 (知識技能,如“讓學生全面掌握閱讀、日常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基本知識和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加入了體驗性目標(態度、情感、意志、文化意識、價值觀,如“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
3.課程標準的考核評價更注重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的統一,重視評價的發展性特點和過程體驗。我們經常說,考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在實踐教學中往往由于客觀條件所限,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混為一談。如古代詩詞的教學內容大多有背誦經典名篇的要求,相對應的在考核內容里也會要求學生背誦。殊不知目的不僅在于背誦,更在于引領學生從這些名篇中找到樂趣,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發現人類精神財產的偉大和寶貴,著重培養學生的歸納、領悟、表達和再創造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考核評價還要注意反饋。課程評價包括兩個內容:測量和評價。測量是考核教學效果的一種手段,主要是定量地描述所要實現目標的實現程度,實際上是對學生的學業成績作出考核。評價則是對測量所得的結果,對照目標作出分析并提出改進措施,注重的是對課程實施效果價值的評判。
4.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標準同樣要突出專業能力標準和職業技術標準。高職大學語文區別于本科大學語文最明顯的特征就是要與高職各專業的聯系和整合。忽視了這一特征的高職大學語文就僅僅是中學語文的“翻版”,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學,整個社會也對包括其在內的中國語文教育痛加撻伐。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根據社會需要為各行各業培養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因而語文教學也應圍繞專業,強調不同專業確立不同的能力標準和職業技術標準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酒店管理、市場營銷等管理類專業,根據其人才培養目標,就應把溝通協調能力作為語文能力訓練的重點,并注重實用文體的寫作訓練;機械、電子等專業應把思辨和應用文寫作能力作為訓練重點,并注重經濟應用文寫作;文科類專業應強化朗讀、寫作等方面訓練,這樣使語文直接同專業掛鉤,同將來的職業掛鉤,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標準的制定要素
1.基本信息。包括:課程名稱、課程類別、課程編碼、學分、課程管理單位、適用專業、授課對象等。
2.概述。包括:課程性質、課程定位(本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和前導及后續課程)、修讀條件、課程目標(知識、技能目標,情感、態度目標)、課程內容與要求、參考課時、教學方法建議等。
3.課程實施和考核。包括:課程實施建議(教學和師資條件)、教材與教學資源、課程考核方案等。
4.課程教學設計。(1)課程教學設計原則要求。在對學習需要、學情、學習內容和教學內容進行準確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出課程教學設計。(2)課程教學設計參考方案(如圖所示)。
5.其他說明。對以上不能涵蓋的內容作必要的說明。
(三)制定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注意事項
1.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積極推進。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要制定相關政策引導、促進,規范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標準的制定。如出臺各高職院校實施和制定課程標準、制定規范等政策,在教學評估指標體系中設置相應評估指標等。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應直接組織有關專家制定課程標準。
2.貫徹現代職業教育理念,注重基礎,發展能力。將高職專業人才精細化培養理念納入課程標準中,注重前期的調查研究,主動與專業能力標準和職業技術標準對接。滿足受教育者就業、謀職、職業發展、個體職業生涯的需求,提高他們的終身學習能力和社會適應性。
3.與時代進步、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緊密結合。時展日新月異,不論是反映在科學技術領域還是反映在語言文字方面的變化都需要我們去不斷學習,及時總結、更新和調整。制定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標準是為了規范高職大學語文教學,使教學有章可循,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但是,大學語文是一種依賴性很強的課程,與社會經濟、政治、科技發展帶來的勞動力市場變化即時相關,必須及時更新調整,促進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現象:誠信缺失即道德缺失。就業市場中的大學生就業誠信缺失大致包括:就業前就業材料的“注水”,避實就虛,夸大其詞,各種就業證書的“克隆”、作假,各種職務的“加官進爵”等;就業過程中的“騎牛找馬”,“一女多嫁”,重復簽約,惡意違約等;就業之后的頻繁改行、“跳槽”等。
2原因:大學生誠信缺失成因是復雜的,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有畢業生本人造成的,也有用人單位和就業體制造成的。(1)主觀方面:大學生初次就業,經驗不足,對就業工作程序和政策了解不夠透徹,有時甚至曲解“自主擇業”,放任自流;對就業形勢缺乏宏觀的把握,過高或過低估計就業形勢;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就業期望值過高或過低,就業心態盲目自信或自卑;責任意識、法律意識淡薄等等。(2)客觀原因:首先,社會大環境的負面影響。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誠信危機”現象,不同程度引誘和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導致大學生的效仿和跟隨,挺而走險,出現誠信缺失現象。其次,高校誠信教育薄弱,誠信教育缺乏針對性,缺乏誠信守諾的心理輔導,缺乏誠信守諾的道德品質的指導,缺乏誠信守諾的行為督導。最后,誠信教育評價體系不完善,沒有規范標準去評價誠信度,去衡量誠信行為,從而失去了約束力,失去了誠信的內在驅動力。
3.影響與危害。畢業生誠信缺失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不僅損害了大學生自身的形象,降低個人信譽,而且給學校帶來巨大的壓力,直接損害所在學校的聲譽,導致用人單位對學校產生信任危機。
二、就業誠信現象之評價
1.評價的目的和方法。(1)目的:這種評價以形成性評價為目的,旨在通過診斷就業市場中的誠信問題,為不斷深化的就業體制改革和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反饋信息,以規范大學生就業行為,加強大學生就業誠信教育,提升高校在社會上的美譽度,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2)方法:大學生就業誠信的評價,作為學生評價的一種評價類型,就評價的基本模式來講,可以套用最常用的泰勒模式。因為,誠信如同其他的品質一樣都是抽象的、內在的,是不可直接觀察的。所以,其評價方法,也同評價其他心理品質與思想品德等方法相同,可以通過外界的行為得到表現,可以通過就業行為來觀察了解,見徽而知著,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抽象,從外面到內在。具體來講,“刺激—反應法”、“現象一本質法,“效應—本體法”等幾種方法可供評價就業誠信時選擇,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是正確的。
2.兩個觀點。(1)上面提及的“刺激—反應法”等評價方法所建立的誘導或假設條件畢竟不是真實的,所以,應該用鑒定的標準反復核對,問他的理由和意圖是什么,這種鑒定方法涉及到真實性和合理性等重要問題。下面僅舉一例:假設我們要評價S們的誠實,并將他們置于可以欺騙的情形中。S1欺騙是因為他無論如何看不出欺騙有什么錯;S2欺騙以獲得一點好處;S3欺騙是因為不想遵從權威;S4沒有欺騙是因為周圍有人,使他有犯罪感;SS沒有欺騙是因為他是一個紳士的JL子,而除了在某些環境之外,“紳士的兒子是不欺騙的”;S6沒有欺騙是因為對他來說信守規則更有趣,等等。現在,我們可以說S1—S3欺騙了,而S4—S6沒有欺騙,S6的沒有欺騙僅僅是對誠實感興趣,這一點也遠遠是不夠的。其他無法作更進一步的鑒定。從嚴格意義上講,他們顯然是不同誠實的人,不同不誠實的人,因為他遵循不同的規則和推論。由例子可以得出兩點:第一,如果我們預先將道德領域如誠信限定為一些特殊情境(以誠實、講真話為“公共標準”),我們將容易忽視不同類型的理性;第二,除非我們能發現“的頭腦中在想什么”,否則我們將容易忘記在行為中使用什么概念,這是至關重要的。可見,我們對道德的評價,同樣包含對誠信的評價,都必須注意道德思想和行為的不同的方面,這些方面并非來源于任何關于“心理結構方式”的理論或假設,而只是簡單地來源于對道德的思考和行動是什么意思的考慮,來源于這種考慮所必然包含的東西,而這些來源都是動態的。(2)第二個觀點由第一個觀點啟發而來。因為一個人可能以一種不合理的、無法容忍的、有偏見的或不明智的方式持有完全正確的信仰,反之亦然。所以,我們要把一個人扮演一種特定角色如就業角色時的功過和他的信仰的正確性區分開來。不言而喻,對就業中的誠信缺失現象,我們應引起足夠的關注,加以及時的引導和教育,但對誠信缺失的不同情況應區別看待。就業前就業材料的制假與欺騙、就業過程中的違約和就業后的跳槽等來源于不同的道德基礎,所以,諸如就業中的善意違約、跳槽等就不應一棍子打死、全盤否定。首先,畢業生違約可以理解。當今就業市場并未真正市場化,就業市場不夠規范。有的畢業生違約是現行就業體制造成的,違約自然在情理之中。協議的簽訂,基本功能在于給當事人一種相對穩定的行為預期,但有的行為預期長達幾個月,過長的行為預期,可能會使畢業生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或改變對用人單位的看法。“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畢業生選擇更好的用人單位,也是人之常情。其次,畢業生違約是一種權力。就業協議與其他協議一樣,在簽訂協議的同時,就一定會賦予簽約人違約的權力。違約是對義務的違反,也是對個人權利的遵行。在一定限制條件下,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都有權改變原有的意向,雙方均可以選擇履行協議,也可以選擇違約。我國勞動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勞動合同可以解除。”可見,解除合同是法律賦予的一種權利,而就業協議與勞動合同都是用人單位錄用應聘者時所訂立的書面協議。只要畢業生不是惡意的,沒有給用人單位造成惡劣影響,且由畢業生承擔違約責任后,在平等自愿、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可以解除就業協議。最后,畢業生違約是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就業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合理地配置人才資源。部分畢業生違約也可以看作是人力資源重新組合、優化配置的過程,它利于畢業生尋找到更能發揮才能的位置,更利于社會的發展。“強扭的瓜不甜”,如果畢業生迫于無奈暫時不解約,但“身在曹營在漢”,工作時不專心,不忠誠于用人單位,遲早也會改行跳槽。當然,這種人力資源的合理優配,帶來的不僅有直接成本的損失,而且還有間接成本、機會成本、誠信成本的損失。
三、應對與措施
1.2大學生缺乏社會求職經驗。大學生在高校校園中,與社會實踐有一定程度的脫節,因而在就業求職過程中缺乏社會經驗和求職技巧,這也是問題之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大學生成為了就業的弱勢群體,迷失在就業選擇的路程上。
1.3大學生缺乏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目前,大學生群體還未建立完全的自主意識,對自主創新缺乏探究精神,由于缺乏一定資金的支撐,還必須依附于家庭的資助,因而在創業過程中還舉步維艱。由上可知,在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過程中,要將大學生就業作為日常教學,納入大學四年的全程,并進行分階段、分層次、多渠道的高校輔導,進行系統化的就業體系創新與優化。
2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全程、分階段的重要意義分析
2.1大學生全面發展和順利就業的需要
大學生的就業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與其個人的發展和前途息息相關,高校也義不容辭應當承擔起為大學生指導人生航向的重任,必須在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下,為大學生構建大學四年全程的就業指導體系,通過分階段、有步驟、分層次的就業輔導,為大學生做好就業知識準備和就業心理調適。
2.2高校教學優化改革與創新教學的需要
高校是為社會培養全方位人才的基地和搖籃,其培養出的大學生的素質如何,就業狀況如何,直接影響到高校的聲譽和地位。因此,高校必須以社會實際需求為出發點,進行教學的優化改革與創新,有針對性地對教學課程進行調整和優化,根據社會需求調整專業學科課程以及教學模式,以全程、分階段的就業輔導,為大學生提供優化的就業指導體系,使大學生能夠適應社會需求,受到社會的關注和歡迎,用高評價和高反饋信息,證實高校的綜合實力和教學水平,促進高校的發展。
3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的全程、分階段優化體系措施
大學生就業指導必須遵循全程性原則、系統性原則、發展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和全員性原則,以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識、培養自身素質、提升自我評價能力為目標,對大學生進行職業決策、就業信息獲取、就業技巧等方面的教學培訓,在大學四年的全過程中,進行就業指導規劃的體系構建:
3.1適應性教育———大學一年級的就業探索期
初入大學的一年級階段,是高中生向大學生轉變的角色適應期,高校輔導員必須對大學一年級學生介紹大學的意義、特點及專業,鼓勵一年級大學生一入高校,就規劃在大學四年的奮斗目標,并以奮斗目標為出發點,進行個人生涯的擬定和設計,這是大學一年級的就業指導的側重點,在對大學生進行輔導的過程中注重理想與現實的結合,用正確的大學成才方法,實現由高中向大學的適應性轉換,進而輔導大學生制定成才方案及四年的分期具體步驟,體現總體目標與階段性目標的有機結合。在適應性教育的就業探索期內,教師主要以課堂講授的方式進行,具體講授內容應當包括:人生理想、道德修養教育;所學專業的認識與教育;角色轉換期的適應性心理教育。總之,在大學一年級的適應性探索期內,必須讓新生明確其專業與就業職業之間的關聯,初步確立大學新生的人生目標和職業生涯規劃,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為大學知識的積累奠定基礎。
3.2認識性教育———大學二年級的就業定位期
大學二年級學生要進行逐步的人格塑造和智力成長,在大學二年級期間努力構建自己的知識架構,用適應性學習階段轉為專業學習準備階段,在公共基礎課結束轉入專業課程的過程中,要進一步確定自己的學習方法,確立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定位,高校輔導員要在大學二年級的期間內對大學生進行以認識性教育為主的輔助,具體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深入了解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職業定位;確立初步的職業目標,進行自我的認識和定位;重視職業規劃團體輔導,解答大學生職業咨詢;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進行職業遷移能力的教育。
3.3專業性教育———大學三年級的就業實踐期
大學三年級已經是大學專業的完全學習期,也是學生儲備其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進行職業規劃實施的重要時期,大學生在這一期間內應當以自己的專業為主,結合自身的能力與特點進行學習,高校輔導員要根據學生的專業發展水平,輔助其與職業目標相適應,進行職業與專業的調適,進行具體的輔助與指導,重點包括:對大學生就業思想的指導,樹立正確的擇業指導;國家相關就業政策的指導;社會相關就業信息的提供與指導。
1.社會在高校創業教育中的作用
社會在高校創業教育支撐體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其在整個支撐體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第一,營造創業光榮的氛圍。大學生創業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對責任與夢想的追逐。如果說,僅僅只是時下有些人臆斷地講就業難,大學生就不去積極尋求創業目標,是不合理的。實際情況是大學生不僅有創業的想法而且有理想的創業領域。可以看出,大學生去創業,并不是僅僅為了就業。第二,完善創業的引導機制。社會應該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一定的導入機制。大學生在創業的前期需要社會給予一定的幫助,包括創業領域資訊、創業政策解讀、創業前景分析、創業業務指導等。大學生創業是在社會的大環境中,社會給大學生提供引導機制也是把大學生引入社會的一個必經環節。如果缺少這樣的環境,大學生創業時亂碰亂撞可能會給社會相應的領域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從這層意義上講,社會為大學生提供創業教育引導和支持是一種雙贏手段。第三,社會成功人士的幫助。社會是由單個人構成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促成社會關系的產生。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不可避免與廣大的社會人士交往。如果社會人士能夠支持幫助剛剛創業的大學生,那么對于大學生的創業成長意義非凡。社會人士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創業不久的大學生:一是經驗,二是資金,三是人際關系。這樣看來,每一個有創業熱情的社會人士,對于大學生創業者而言都是寶貴的社會資源,大學生在創業時要充分利用這層資源。
2.優化和完善社會支撐體系
首先,社會應該營造一種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轉變傳統的觀念,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加大宣傳的力度,通過各種傳媒廣泛開展宣傳活動,鼓勵廣大電視媒體開設創業方面的節目,積極營造一種創業光榮的文化氛圍,培養全社會全民族的創業精神。其次,應該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大學生畢業面臨的不僅僅只有選擇就業、考研、出國。社會應該注重培養創新型的人才,以此將轉變社會傳統的教育觀點作為創業教育首要的任務。自主創業不僅是大學生就業的有效途徑,更是培養社會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再次,建立健全創業教育的扶持機制。自主創業面臨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創業者必須得到、社會、學校、家庭等的支持,創業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社會可以幫助創業者提供市場分析、營銷策劃、技術指導、投資分析等方面問題的咨詢和服務指南。
二、高校創業教育的學校支撐體系
1.學校在高校創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學校是創業教育的主戰場,學校對于學生創業方面各種素質、能力的培養教育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高校是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具體建設者。目前來看,中國高校還沒有完善的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面對當前創業教育緊迫性的局面,高校急需加強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高校在教師資源、教學經驗上有扎實的基礎,因此高校責無旁貸地成為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具體建設者。高校是創業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教學的形式可以多元化,教學可以是理論講解、案例分析、實際問題研究解決等內容。高校是創業教育主要改進或完善者。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是否完善,檢驗者是社會,反思者應該是高校。
2.高校完善創業教育支撐體系要重點關注的方面
更新教育理念,創業的意識要逐步培養,這樣學生才不至于臨近畢業不知所措。高校可以將創業教育提升到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教學環節中去,師生應改變認為大學生在校期間只需把專業課學好就可以的觀念。完善教育機制。高校應加強師資培養,重點幫扶,實行一對一創業指導,完善學生管理制度,為大學生就業提供良好的環境。高校可以給大學生創造創業實踐的機會,讓大學生走出校園接觸外面的社會,參與到創業的具體工作中去。選聘實踐能力強的教師任課。大學生創業教育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應該是并重的。高校也可以聘請在社會中創業成績優秀又熱心教育的創業成功者進入課堂傳道授業。
我國傳統意義上的養成教育是狹義的養成教育,主要是指個人道德行為和道德意識的養成。而廣義的養成教育,主要是指對受教育者有策劃、有目的的長期培養和訓練,是充分利用受教育者的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去形成積極的、正向的素質能力和行為習慣的教育模式〔2〕。它的主要教育方式是以“高校”為主體,在“家庭和社會”的配合下,按照大學生身心形成和發展規律,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和手段,影響施壓于大學生,促使其養成文明習慣,培養社會所需的各種能力〔3〕。
(二)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特點
特點之一:規范性。通過規章制度,使大學生的行為實現“三化”(即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達到行為自我規范的目的。可概況為兩個“轉變”,即不自覺行為到自覺行為的轉變;不文明習慣向文明習慣的轉變。特點之二:實踐性。養成教育的實踐過程是使受教育者在實踐中養成文明行為和優秀品質的過程,“實踐”是大學生養成教育的最基本環節,是大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一環,對受教育者陶冶情操、磨煉意志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點之三:長期性。大學生養成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受教育者經過“教育—認識—再教育”的過程養成良好習慣。特點之四:生態性。養成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并使之成長”,這種培養類似于養育,通過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促進和幫助大學生良好素質以及行為習慣的養成并持之以恒。
二、大學生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一)缺乏“好”習慣養成
首先,缺乏規范的生活好習慣。具體表現為:宿舍臟亂差的現象嚴重、就寢時間隨意、通宵上網等現象普遍存在〔4〕;部分大學生不吃早餐,在課間餓的時候隨便買些餅干、方便面之類的零食充饑,還有一部分學生吸煙酗酒的習慣嚴重;部分學生經常光顧網吧、KTV、錄像室、電子游戲室等娛樂場所,無節制地沉迷其中。其次,缺乏文明的行為習慣。具體表現為:公共場合出口成“臟”,亂丟垃圾,隨地吐痰,在食堂打飯或購物插隊;在教室的桌椅上隨意涂鴉,在教學樓內隨意大聲喧嘩,部分大學生在圖書館的公共圖書上任意撕頁,上課接聽手機,考試找人替考或替他人考試,踐踏草坪等等。最后,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多數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后,能夠主動學習,有理想、有抱負,做好人生規劃,不斷充實自己。但是也有部分大學生無理想、無追求,表現為:首先,學習目的不明確,不了解所學專業發展前景,對自己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學”。其次,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缺乏主動性、自覺性,不知道自己“學什么”。還有部分學生學習能力較差,不知道自己“學了什么”考試經常不及格。好習慣養成缺乏的原因。大部分學生不能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不能主動解決問題,不能勇于面對失敗,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數不少的學生,因為高考的奮斗目標已經實現了,認為沒有必要繼續前進,于是學習態度散漫。“60分萬歲”成為了學習目標。
(二)缺乏責任意識,集體觀念淡漠
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為了在競爭中謀得一席之地,大學生就需要不斷的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在自我能力、競爭力提升的時候,卻忽視了國家利益,忽視了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把自己的個人得失和利益放在首位。大部分大學生的“三觀”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渴望成才且把個人命運同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但受到社會上其他因素影響,部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觀念發生變化,忽視集體利益。凡事在思想觀念和道德觀念上產生偏差,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受到追崇,強調個人利益,凡事只考慮個人發展。
三、以養成教育為基石,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一)加強制度體系建設,注重管理育人,規范養成
管理育人就是通過一定規章制度的管理來規范和約束大學生的行為,使大學生通過外在約束的作用養成良好習慣,健康成長以達到育人的目的。規章制度的制定是管理育人的關鍵,科學規范的規章制度是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標準和前提,管理過程即是大學生的日常行為由他律轉化為自律的過程,大學生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行為,都應被宿舍、教室管理制度以及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所包含。同時,更要引起關注的是,要從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特點出發,結合當今社會發展形勢,去制定方方面面的規章制度。等。對于已制定的規章制度必須嚴格執行,做到有章必循。
(二)適時抓住教育契機,開展大學生養成教育
緊抓一切教育契機,適時對大學生開展養成教育。首先是抓住幾個關鍵期,新生入學的軍訓以及入學教育就是大學生進入養成教育角色的第一個關鍵期,在軍訓的過程中,讓新生感受到責任感與使命感,激發、培養和彰顯大學生的團隊精神、集體意識和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增強組織紀律觀念和增強國防觀念,并掌握一定的軍事知識和技能,可以說,新生軍訓為其今后四年的學習、生活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另外,緊抓特殊紀念日這個教育契機,開展養成教育,紀念日不僅簡單是歷史的見證,而且會帶來意外的教育效果,比如雷鋒紀念日,“五四”青年節,母親節等,對學生進行主題教育,使學生們在感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同時,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提高他們為建設更加美好的未來而勤奮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集體活動本身為學生提供了交流思想,增進友情、關心集體、幫助他人等高尚品德的實際鍛煉契機。
(三)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強化養成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每天處于教室、餐廳和寢室的時間最多,因此可以把這三個場所作為加強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基地。首先,通過高雅文明的教室文化,對大學生逐步進行滲透,對他們時刻進行熏陶,為創建文明、和諧的學習氛圍,陶冶情操,以形成養成教育的良好育人環境。其次,學生食堂文化建設。在就餐時學生自覺排隊,維持良好秩序,餐后自覺將餐具送至餐具回收處,保持干凈整潔的就餐環境,愛惜糧食,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等等,在就餐中給學生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再者,寢室文化建設。寢室是大學生的第二個家,從某種意義上講,寢室就是大學生生活和娛樂的“小社會”,直接影響其行為習慣的養成。在環境育人的過程中,寢室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健康有益的寢室文化,在大學生間產生積極樂觀的情緒,同學之間團結互助,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養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優秀的道德品質,和諧的文化理念。
(四)“樹榜樣、立典型”,示范養成
在大學生養成教育中,要善于發現并運用正面典型的力量,在潛移默化中感召學生,用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核心價值觀教育引領學生。這是我們培養學生正確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的主要做法,比如說女教師、司機和警衛戰士等“最美”人物的出現,以及其它許多好人好事的顯現,讓我們看到了社會上閃光的一面。為了更好地發揮這種示范帶動作用,除了社會上出現的英雄人物、先進人物以外,還應該樹立大學生身邊的典型人物,如某高校的“實踐•成才”報告團,選取學習上取得優秀成績,生活中面對困難自強不息的學生代表。樹立優秀教師典型,發揮教師的教書育人示范作用。通過以上做法使大學生無形中接受心靈凈化,發揮養成教育的作用。
大學是人生一個重要的選擇過程的開始。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后,主要有三個出路,一是就業;二是創業;三是專升本。這三條路徑,多數選擇就業,選擇升學和創業的是少數。所以對高職院校來說,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有一個規劃,引導他們做好就業、升學或創業的準備。創業對于一名高職學生來說是一個充滿吸引力的詞匯,高職設置的很多專業,如獸醫、會計、食品加工等專業因其專業本身的特點和高職的辦學機制的優勢,使得畢業生一進入工作崗位就能很快適應工作,所以這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小規模創業或畢業工作一段時間后再創業是較有優勢的。創業對于一個高職畢業生來說是有很大誘惑力的,但并非每一個人都適合走這條路。那么,如何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創業素質,激發起學生創業的激情,幫助指導學生為創業做好心理、技能等各方面的準備,是大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是指導大學生思考并規劃未來發展,主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成功道路。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步要實現三個目標:一是了解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項怎樣的工作;二是意識到完成職業生涯規劃這個工作對自己未來人生發展非常重要;三是做出承諾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完成這樣這項工作。這一過程也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勇于對自己承擔責任的過程。對于創業者來說必須具有規劃自己人生目標的能力,所以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的第一步,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要擁有自己創業的夢想,激發起學生創業的激情,鼓勵學生建立起為實現自己未來創業夢想做好準備的決心。
2探索自我、發現優勢,鼓勵大學生自覺培養創業的基本素質
創業的過程困難重重,能否堅持直至成功需要具備良好的創業素質。因此,對于把創業作為人生目標的人來說,不只要有激情,要做好創業的心理準備,同時還必須充分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清楚自己是否具備創業者的基本素質,能夠清楚地告訴自己“我適合創業”,并以此不斷激勵自己遇到挫折時不退縮。職業生涯規劃的核心內容就是職業定位,要對自己進行職業定位需要學生們思考并回答三個問題:我將來要從事什么工作,我將來要到哪里工作,我職業發展的路徑是什么,進行職業定位的前提是對自我的“特質”進行分析,這也是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二個步驟——自我探索階段。自我探索要完成四項任務:職業興趣探索、性格偏好探索、工作技能探索和工作價值觀探索,對這四個方面的分析實質上是讓學生清楚自己:我喜歡做什么,適合做什么,我能做好什么,我在職業活動中最看中的東西是什么,在指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的過程,教師可以將創業者的基本素質按興趣、性格偏好、工作技能和工作價值觀四個方面分類,在進行自我探索的過程中重視指導學生對自己是否具有創業者的素質進行評估。特別強調的是評估不是目的,目的是讓學生意識到將來創業必須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如\9墨圊恬面業果自己還有欠缺的話,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進行自我訓練。如創業者必須對成就有高度的欲望、對把握自己的命運有強烈的自信心,這也是我們所說的創業激情。工作價值觀主要有成就、獨立自主、挑戰性、服務他人、人際交往等,因而在工作價值觀探索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認清自己工作價值觀的同時,指導學生確立創業所需要的工作價值觀,如強烈的成就感、對獨立自主和挑戰性工作的追求等。
3掌握技能、學會方法,指導大學生自覺學習
中國的類書開始于魏文帝時期的《皇覽》,其后撰述綿延不絕,卷帙浩繁,規模宏大。韓國的類書由于多是個人所著,所以篇幅一般不大,像中國的《冊府元龜》、《永樂大典》等規模較大的叢書是很少見到的。但編者不詳的稗說文學叢書《大東野乘》卻是一個例外,全書共72卷,72冊,亦可謂朝鮮類書中規模較大的一套。朝鮮的有些類書與詩學關系甚密,如李啐光的《芝峰類說》、權文海的《大東韻府群玉》、李裕先的《林下筆記》等。但目前學界對這些類書的文獻價值認識還不夠,很多文獻未被開掘。《大東野乘》是具有百科全書性質的類書,內容豐富多樣,其中包含了大量有關詩學的內容。如其中《國朝詩家》一目中有言“金宗直,學蘇黃。崔慶昌,學唐。徐居正,富贍。金時習,超邁。林亨秀,風流豪逸,詩亦翩翩”,以簡潔之筆,寥寥數語就概括出諸詩人的詩歌的藝術風格和詩學淵源。此外,在《慵齋叢話》中有這樣的評論:
高麗文士皆以詩騷為業,惟圃隱始倡性理之學。至我朝陽村梅軒兄弟能明經學,又能于文。陽村定四書五經口訣,又作淺見錄入學圖說等書,習翼之功不少。
反映出歷史上朝鮮文壇重視“詩騷”之學多于“文章”之學。我國明學逐漸興盛,也到此時朝鮮也開始倡導“性理”之學,說明朝鮮在歷史上緊跟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進程,體現了兩國文學在歷史上發展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這些具有詩學價值的文獻資料中也包含編者的詩學觀念,具有較大研究價值,如朝鮮新羅末期崔致遠,是朝鮮大學者、詩人,其一向被朝鮮和韓國學術界尊奉為朝鮮漢文學的開山鼻祖,《慵齋叢話》中對其評價:
我國文章,始發于崔致遠。致遠入唐登第,文名大振,至今配享文廟。今以所著觀之,雖能詩句而不精,雖工四六而語不整。有如金富軾能贍而不華;鄭知常能嘩而不揚;李奎報能押闔而不斂;李仁老能鍛煉而不敷……
可以看出崔致遠在中朝歷史上以至今天學界都有相當高之文名,但作者成倪認為其詩歌和文章寫作“雖能詩句而不精,雖工四六而語不整”,評價并不很高,因此可以看出歷史上對崔致遠的評價并不完全一致。
又如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有一首樂府詩《胡無人》: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堅胡馬驕。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姚。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云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敵可摧,旄頭滅,履胡之腸涉胡血。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無人,漢道昌。陛下之壽三千霜。但歌大風云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在《大東野乘》卷五車天輅《已卯錄補遺》,《五山說林草槁》一目中有這樣的評語:
胡無人,其終“胡無人,漢道昌,陛下之壽三千霜。但歌大風云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蕭士贊注日:“一本無陛下之壽一下三局者是,使蘇子由見之,必云如何也”。此注大可笑,穎濱嘗日:“李白詩有不識理處,漢高大風歌,安得猛士守四方者,乃帝王安不忘危之意也,白日安用猛士守四方何也。”今注白詩者,去此三句,以解嘲于穎濱,楚則失矣,齊亦未為得也。白既以《胡無人》命篇,乃日胡無人則漢道昌矣,陛下當壽三千霜矣,今日但歌大風而已,將安用猛士也。語意甚明白,彼二子不及知,異哉!
李白樂府《胡無人》究何所指,注家意見不一。難以定論的原因主要是兩個:其一,中唐詩人段成式著《酉陽雜俎》,有“及(安)祿山,,(李白)制《胡無人》”之說,是否如此,別無旁證。其二,敦煌殘卷唐詩寫本及一些其他版本李詩無詩末“陛下之壽”等三句,有無這三句,對詩的內容會有不同的理解。在這里車天輅,明確指出《胡無人》命篇的寓意是,“胡無人則漢道昌矣,陛下當壽三千霜矣,今日但歌大風而已,將安用猛士也”。李白《胡無人》的種種疑團,不僅是我國學者歷來爭論的對象,在域外也是意見不一,在眾多意見當中車天輅的觀點不失為一種解釋。此外,在《大東野乘》中還有許多類似評點詩歌的資料,也值得我們借鑒和考究,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我國古代詩人、詩歌在域外的傳播情況和影響力以及域外文人對我國古代詩歌、詩人的評價。
《大東野乘》的資料中還記載了諸多詩人的生平、籍貫、官職等,如在南孝溫《師友名行錄》有許多這樣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