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1: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物聯網發展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1智慧農業特點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農業是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新潮流,傳統農業的模式已遠不能適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農產品質量問題、農業資源不足、普遍浪費、環境污染、產品種類需求多樣化等諸多問題使農業發展陷入惡性循環,而智慧農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一條光明之路。智慧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最大的特點是以高新技術和科學管理換取對資源的最大節約,它是由信息技術支持的根據空間時間,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一整套現代化農業操作與管理的系統,其基本涵義是根據作物生長的土壤性狀、空氣溫濕度、土壤水分溫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等調節對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地內部的土壤性狀與生產力,另一方面確定農作物的生產目標,調動土壤生產力,以最少或最節省的投入達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環境,高效地利用各類農業資源取得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豐收。
1.2智慧農業系統架構
物聯網智慧農業平臺系統由前端數據采集系統、無線傳輸系統、遠程監控系統、數據處理系統和專家系統組成[3]。前端數據采集系統主要負責農業環境中光照、溫度、濕度和土壤含水量以及視頻等數據的采集和控制。無線傳輸系統主要將前端傳感器采集到的數據,通過無線傳感器網絡傳送到后臺服務器上。遠程監控系統通過在現場布置攝像頭等監控設備,實時采集視頻信號,通過電腦或3G手機即可隨時隨地觀察現場情況、查看現場溫濕度等參數和進行遠程控制調節。數據處理系統負責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存儲和處理,為用戶提供分析和決策依據。專家系統根據智慧農業領域一個或多個專家提供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推理和判斷,幫助進行決策,以解決農業生產活動中遇到的各類復雜問題。
2物聯網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
物聯網技術是新生事物,是多學科技術的集成。隨著世界各國對物聯網行業的前景看好和企業的大力投入,物聯網產業正飛速的發展,并滲透進每一個行業領域。可以預見的是,越來越多的行業領域以及科技、應用會和物聯網產生交叉融合,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方向的轉變也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
2.1物聯網定義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英文名稱叫“TheInternetofThings”,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包含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延伸和擴展的網絡;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體與物體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目前公認的物聯網定義是通過智能傳感器、射頻識別(RFID)、激光掃描儀、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等信息傳感設備及系統和其他基于物-物通信模式(M2M)的短距無線自組織網絡,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巨大智能網絡[5]。物聯網被公認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物聯網的基本特征可概括為全面感知、可靠傳送和智能處理[6]。它是以感知為前提,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全面互聯的網絡,其原理和實質是在物體上植入各種微型芯片,用這些傳感器獲取物理世界的各種信息,再通過無線傳感器網絡、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等交互傳遞,從而實現對世界的感知。
2.2物聯網架構
物聯網架構可分為以下三層:感知層、傳輸層和應用層。
2.2.1感知層
采用各種傳感器,如土壤溫濕度傳感器、光照傳感器、二氧化碳濃度傳感器、風向傳感器、風速傳感器、雨量傳感器等來獲取作物的各類信息。其中的一項關鍵技術是射頻自動識別,射頻識別(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技術是一種利用射頻通信實現的非接觸式自動識別技術。RFID技術與互聯網、通訊等技術相結合,可實現全球范圍內物品跟蹤與信息共享[7]。感知層是物聯網識別物體、采集信息的來源。
2.2.2傳輸層
傳輸層由各種網絡,包括互聯網、無線傳感器網絡、移動通信網和云計算平臺等組成,是整個物聯網的中樞,負責傳遞和處理感知層獲取的信息。其中無線傳感器網絡是農業領域應用較廣泛的一種網絡。無線傳感器網絡(WirelessSensorNetwork,WSN),是由監測區域內隨機分布的大量種類繁多的微型傳感器組成,它們通過無線通信方式迅速自行組網,對網絡覆蓋區域中被感知對象的動態信息進行采集、計算和處理[8]。由于可以對特定的區域進行大面積監控,單個節點成本低,使得傳感器網絡非常適合于農業領域的信息采集工作[9]。
2.2.3應用層
應用層是物聯網和用戶的接口,與行業需求相結合,實現物聯網的智能應用。例如在農作物大棚或園區,利用無線傳感器網絡獲取作物實時生長環境中的溫濕度、光照強度等信息,收集每個節點的數據并進行存儲和管理,實現整個監測區域的信息動態顯示,并根據各類信息進行自動灌溉、施肥、噴藥、調溫控光等操作,對異常信息進行自動報警。
2.3物聯網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案例
對土壤水分及其變化的監測是生態、農業和水土保持等研究中的一項基礎工作[10]。蔡鑌等[11]針對棉花莖桿直徑變化的測量參數,結合Zigbee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設計了棉花精準灌溉監控系統。該系統由無線監控網絡和遠程數據中心2個部分組成,給出了系統總體架構,設計開發了無線傳感器網絡節點,并給出了軟件流程。該系統使人們隨時獲得棉花作物精確的需水信息,并實現精準灌溉。由于采用了無線數據傳輸方式,該系統解決了有線通信方式存在的難以擴展、難以升級等問題,具有低功耗、低成本、擴展靈活等優點。趙玉成等[12]針對我國農業生產活動的特點,提出在農田土壤肥力監測領域應用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方案和思路,實現把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與土壤肥力監測相結合,達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標。將無線傳感器網絡應用于土壤肥力監測,可實時、動態地測定土壤中養分和肥料的含量,從而有效地指導施肥,使肥料得到更高效的利用。在農業生產活動中,農田土壤肥力信息的監測、采集與處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將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應用在土壤肥力監測,分布在農田土壤中的大量傳感器節點通過無線通訊網絡與匯聚節點進行信息交換,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土壤肥力監測的實時性、可靠性,且實施成本較低廉,性價比高,維護簡單,節點的擴展也非常容易,提高了農田作業中土壤肥力信息采集、監測的自動化程度。滕紅麗等[13]提出了一種基于ZigBee無線傳感網絡的作物環境監測系統的設計,該系統在ZigBee協議和CC2530芯片基礎上,通過對系統軟硬件設計,實現了作物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照度、CO2濃度等參數的實時監測,為作物產量提高提供了有效保證。在農業溫室環境下,溫室環境測控系統可對溫室內外環境進行自動檢測、顯示;可按不同作物的要求進行多因子綜合調節與控制;還能對溫室內各環境因子的數據長期存儲,滿足科研和生產的需要,為智能農業專家系統的開發積累豐富的資料數據。將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應用在溫室環境測控系統,極大地提高了系統的實時性、可靠性,且系統開發成本較低廉,性價比高,維護簡單,節點的擴展也非常容易,提高了溫室環境下農作物種植環境信息采集、監測和控制的自動化程度[14]。朱偉興等[15]基于物聯網技術開發了保育舍環境可視化調控系統,采用Zigbee無線技術將舍內各保育床及周圍設備組成無線網絡系統,系統依據分布于各保育床內的傳感器獲得的環境參數,精確調節各保育床內的小氣候環境。通過WIFI無線技術將服務器與IN-TERNET無縫連接,使用戶端延伸并擴展到豬舍及室內設備,實現環境與設備之間,環境與人之間進行信息交換。該系統性能穩定,信息無線采集、環境自動調控及遠程可視化調控均達到實際需求,適合保育豬舍環境智能化精準管理,可應用于自動化、智能化的牲畜養殖中。王文山等[16]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研究了果園環境信息監測系統總體結構,將系統分為數據采集模塊、數據傳輸模塊和數據管理模塊三部分,研究了數據傳輸模塊,實現了無線組網和數據的遠距離傳輸,在山東棲霞果園的實際應用效果良好。頓文濤等[17]針對國內的食品安全問題,對構建食品安全物聯網體系進行了研究,設計了一種食品安全物聯網管理體系,主要由四個方面組成,分別為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食品監管及食品追溯。利用物聯網技術收集食品產業鏈數據、構建食品安全物聯網體系,對食品從源頭到餐桌的各個環節進行追蹤監管,能有效加強食品安全。在農業資源利用方面,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北美一些發達國家通過衛星監測來收集國家土地利用信息,然后再對所采集的信息進行一系列的分析處理,最終實現了大范圍內的農業統籌規劃管理。近年來,我國運用GIS、傳感器和GPS定位相結合的技術,通過WSN與無線通信實現了對農業資源的規劃管理。為了更加準確地獲取農田狀態信息,在作物施肥、病蟲害監測和防治、土壤養分監測等農田信息采集、管理,以及農業環境變化和農業污染監測等方面都使用了GPS定位技術[18]。
物聯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市場前景廣闊。物聯網產業在發展的同時,還將帶動傳感元器件、自動控制、機器智能和微電子技術等一系列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產生前所未有的產業集群效應。有研究表明:我國物聯網產業在公眾市場業務領域以及智能交通、公共安全、電力安全、平安家居、健康監測、環保、重要區域防入侵等諸多行業的市場規模均超過百億甚至千億,市場規模將遠遠超過移動通信、互聯網、計算機等新興市場。物聯網的發展離不開電信企業的支持。一方面,對于物聯網而言,電信網絡是不可或缺的關鍵通道,物聯網的構建全靠電信網絡的支撐。從“物”上獲得的所有信息,需要經過各種各樣的傳遞和處理,將其價值產業化、最大化。在無邊界的信息傳遞和處理中,電信網絡既是最可靠商用的,又是最成熟、穩定的。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升級換代,電信網絡越來越有能力承擔海量信息的傳遞和處理工作。另一方面,電信企業將成為信息處理和運營的主角。業界學者與專家普遍認為,信息處理和運營將成為發展物聯網產業的關鍵,將成為物聯網產業未來直接面向用戶的平臺,在發展物聯網產業中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電信企業而言,物聯網的吸引力在于擁有海量用戶。傳統電信業務的用戶在物聯網興起以前,主要只是單一說話的人,有限的人數決定了用戶的上限,而當下的運營情況正趨于飽和,逼近上限。例如,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移動電話普及率已經達到飽和,甚至超過100%;最近幾年,移動通信網絡將覆蓋全球80%以上的人口。在物聯網的世界里,電信企業則能夠擁有海量的用戶群。因為在物聯網的世界里,不只人在說話,一切“物”都將“開口說話”,其中,每一個“開口說話”的“物”都將是電信企業的一個用戶。也許每個用戶的ARPU并不高,但用戶數量規模卻非常可觀。若以聯合國人口基金會顯示的2014年全球人口77億為基數,將與77億人口相關的機器和物體迅速擴展到500億乃至上萬億是輕而易舉的,這些海量數據都將成為電信企業的可能用戶,電信企業將通過物聯網這扇大門,邁入一個無限廣闊的新天地,迎來海量用戶。由此可見,電信企業發展物聯網是必要的,更是迫切的。
1.2電信企業發展物聯網產業的可行性
繼計算機、互聯網后,物聯網被社會各界一致認為是世界ICT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信息專家認為,物聯網一方面可以大大節約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可以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一些現有的物聯網應用類似于封閉式的專網,由于應用簡單化,標準不統一,自為一體,各種資源不能共享。因此,在網絡的規劃布局上只能自我封閉,導致重復建設,浪費資源,也不能利用資源為社會提供廣泛的信息服務。電信企業擁有遍布全國城鄉的、無處不在的網絡覆蓋,作為可信度極高的、為社會提供全方位通信服務的老牌企業,電信企業有條件也有能力實現廣泛的、流動式的物聯網服務。物聯網設備能夠統一接入電信企業的通信設施中,實現在任何復雜環境下信息數據的傳送和處理,并提供多種模式(如B2B、B2C、B2B2C等)的物聯網服務,最終找到成熟有效的商用模式,并實現商用模式的服務。電信企業要想達到目的,就要通過物聯網這扇大門,邁入一個更為廣闊的新天地。
(1)物聯網B2B模式的應用服務
電信企業應該大力開發供應鏈管理的應用服務,為了實現物品庫存信息和生產信息共享,在供應鏈相鄰企業之間必須相互聯網,以確保供應鏈相鄰的各個企業之間實現互聯互通。
(2)物聯網B2C模式的應用服務
電信企業應大力拓展公共汽車路線跟蹤查找、遠程遙控抄表信息查詢等查詢類的信息應用服務,應通過配置物聯網設備,采集相關被查詢對象的有用的狀態信息,隨時隨地向社會提供信息查詢服務。
(3)物聯網B2B2C模式的應用服務
電信企業應積極開發諸如食品溯源等事關國計民生的信息應用服務。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從最初的原材料采購環節開始,到食品加工全過程都進行追蹤,并記錄相關信息,供生產者和消費者查詢。當購買最終食品的消費者有疑問時,就可以借助食品上的文字提示,按提示進行溯源查詢,并與早已記錄的信息核對,確認該食品是否為放心食品。綜上所述,電信企業發展物聯網是可行的、可操作的、受歡迎的。與此同時,人與人通信已趨于飽和,物與物通信才剛剛開始。因此,電信企業借助物聯網的發展,能夠實現轉型升級的戰略目標,有利于電信企業的持久發展,也利于其開拓發展空間無限的信息服務市場。借助物聯網產業的發展,電信企業將實現持久永恒地服務老百姓、服務全社會的戰略目標,這也將是電信企業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2電信企業發展物聯網面臨的問題
電信企業推出的路燈監控、手機支付等M2M(MachinetoMachine)的應用服務,都屬于物聯網的雛形產品。類似于互聯網發展初期的單個局域網,構成物聯網基礎的也是M2M應用。然而,要想從M2M順利過渡到物聯網,電信企業還面臨著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發展M2M業務還處于摸索階段,甚至可以說,物聯網開發的M2M業務還只處于概念培養期。電信企業作為通信網絡的建設者和運營者,在建設物聯網的過程中,雖然擁有網絡資源優勢,但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要平穩地從M2M業務跨入物聯網時代,我國電信運營商需要面對三大問題。
2.1產業鏈中的企業相對封閉,資源松散
物聯網產業鏈紛繁復雜,要想建設和發展物聯網,不是一家企業就能實現的。電信企業必須借助自身優勢,協同物聯網產業鏈中的各個相鄰企業共同合作才能求得發展,這是物聯網整個產業鏈發展的關鍵所在。電信企業運營的M2M業務各有千秋,總體來看還不夠成熟,只在少數領域(如遠程跟蹤監控等)推出了較為成熟的產品,但這些產品多數僅提供感應和傳輸方面的業務,無法提供智能化服務。目前,電信企業實現的僅是單個產品的銷售,短期內還難以形成整個物聯網產業鏈的系統化協同運營。因此,電信企業要重點扶持M2M業務的發展,全面實施技術改造與升級,統一服務標準,制定成熟完整的解決方案,與交通運輸、物流配送、汽車制造等行業精心合作,共同發展,實現多贏。
2.2產業鏈中的企業發展參差不齊,技術標準不統一
由于物聯網是由通信網絡聯接而成的,自然需要協同統一的協議基礎,就像互聯網運行需要TCP/IP一樣。目前,物聯網的骨干傳輸網絡已由電信網、互聯網和廣電網構建而成,相互之間已形成利益共同體。與互聯網統一的技術標準不同的是,現有的物聯網技術(如RFID等)還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標準。因此,整合并建立統一的物聯網技術標準和規范,成為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重點。中國是制定物聯網技術國際標準的主導國之一,在2008年ISO傳感網標準大會上,我國制定并提出的有關物聯網的技術標準(包括運營支撐系統等標準)都已被聯合國有關機構接受并確認。由于現有的IPv4協議的地址資源已臨近枯竭,而物聯網又特別要求“一物一地址,萬物皆在線”,因此,解決物聯網地址容量受限的關鍵是推動IPv6協議的普及。
2.3運營中央核心處理能力不足,嚴重影響物聯網業務的深度開發
需要通過不同功能的M2M系統間的信息鏈路進行物聯網的智能化處理,將智能感應融入到整個社會網絡的運轉中,由中央核心處理單元協同各系統共同運作,實現智能化處理。在這一過程中,電信企業應發揮數據分析與數據挖掘的優勢,從建設基于云計算的M2M支撐運營中心入手,建立各M2M系統的關聯協同運作機制,引入云計算整合改造中央核心處理單元,提升網絡整體處理能力,與產業鏈各方協調合作,共同促成物聯網的成熟與完善,使整個物聯網產業正常運行。
3電信企業發展物聯網的策略
基于驅動物聯網產業發展的視角,針對物聯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以下應對策略。首先,關注物聯網運行中的每個物體都必須要有一個標識(即信息),根據相關環境的變化,通過傳感器對一些動態變化的狀態信息進行采集;其次,在移動環境下,通過電信企業的傳輸網絡,遠距離對采集到的狀態信息進行傳送;最后,中央核心處理單元要對采集到的狀態信息進行相關處理。基于這一視角,對于電信企業而言,在物聯網運營過程中,要歷經“物”的信息標識、信息傳輸和信息處理三大環節,在不同的環節則需要重點采用不同的策略。
3.1統一標識“物”的標準,具備標識服務功能
通過標識,讓物聯網的“物”活起來,和人一樣會說話。標識是用于識別每個“物”的原始信息,可以用符號、數字或者它們的組合來描述“物”的標識。在物聯網平臺上存儲“物”的標識可以用一維碼、二維碼或者智能卡類的存儲形式,也可以用拍照、紅外或者手動鍵入等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發送ID信息。一維碼過于簡單,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二維碼比較復雜,包含不易識別的數字、字符等信息,得以在物聯網中廣泛應用。例如,二維碼在手機中的應用。RFID標簽技術含量高,擁有環境適應性強、抗污染能力強、遠距離閱讀以及動態更新等很多優勢,因此,RFID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主要標識應用。目前,西方發達國家應用條形碼、RFID等比較普遍。我國電信企業也應積極參與“物”的標識標準的制定和推廣,促使政府有關部門制定國家標識標準,并與國際標準兼容,以實現物聯網中“活的物體”在全球的流轉。電信企業作為標識服務提供商,還應建立統一管理標識的平臺,向用戶及各種物體提供統一的管理和標識服務。
3.2統籌規劃分配IP地址,建立科學的IP地址管理機制
物聯網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把世界上的人和物都納入到物聯網的服務范圍,因此,物聯網將需要使用海量的IP地址,而目前全球范圍內的IPv4地址將遠遠不夠用。據業內有關專家估計,在不久的將來,IPv4地址即將用盡,因此,急需對IPv4設備進行技術升級,向IPv6設備轉移。專家建議:從一開始開發物聯網業務時,就應該考慮采用IPv6地址。同時,電信企業還應未雨綢繆,構建科學的管理體制,統籌分配好IP地址,既要考慮滿足全社會對IP地址數量的需求,又要滿足對IP地址穩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3.3構建云計算智慧平臺,具備強大的數據收集與處理功能
由于泛在化物聯網需要采集海量數據,電信企業面對如此龐大的數據,必須周密安排,扎扎實實地做好隱私保護、數據處理等相關操作,不能草率行事,也不能只是呆板地實現數據傳遞。應對采集到的海量數據進行存儲,同時,縝密分析各種信息、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變成一個具有智慧的“人”,才能得心應手地自行發出各種指令,或者按照決策指令實現自我控制。要變成具有智慧的“人”,必須建立智慧平臺。這就要求電信企業能夠運用相關的云計算技術,構建云計算的服務與處理平臺。利用這種充滿智慧的服務平臺,一是能夠通過分析處理采集的海量數據,向用戶提供額外的服務功能;二是當不可避免地采集到的用戶數據信息屬于個人隱私時,能夠向用戶提供有效的服務功能,以實現保護用戶隱私的目的。
3.4深度挖掘標識平臺服務能力,促成產業鏈協同發展
由于物聯網神通廣大,世界上的人和物都可能成為物聯網的服務對象。為了應對海量用戶,電信企業應該深度挖掘“物”的標識與“物”的平臺服務能力。一是要充分調動物聯網產業鏈中上下游利益相關的應用開發商的積極性,引領產業鏈上下游的應用開發商積極參與開發大眾應用業務,不斷豐富并擴大使用物聯網業務的領域,借助物聯網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使人們養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習慣;二是要使物聯網產業鏈上下游的利益相關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協同物聯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向全社會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公平高效地全面提高物聯網的服務水平。
4電信企業發展物聯網的建議
在物聯網產業蓬勃發展的環境下,基于驅動物聯網產業發展的視角,電信企業不僅要扮演電信網絡提供商的角色,還應積極進入應用領域服務提供商的層面,向全社會提供附加值更高的、服務層面的信息業務。例如,中國電信已經研發出服務于交通領域的應用業務,能夠把交通堵塞、事故多發地、空閑停車位等方面的信息通過物聯網的傳感器隨時收集起來,隨時傳送到互聯網上,再隨時通過手機或電腦提供給社會公眾。除了隨時向社會公眾提供服務公眾的信息外,電信企業還期望介入行業客戶中,為團體消費者提供特有的、管用的信息服務。然而,電信企業在物聯網巨大市場的爭奪中才剛剛起跑,在物聯網產業規模化前,電信企業必須抓住機遇提前部署。
第一,物聯網的成熟、大規模商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電信企業需要有序發展物聯網產業鏈中的各個產業層,扎扎實實地在某一個行業或企業中做出有示范效應的、成功的物聯網應用服務,以此樹立示范,形成良性循環。
第二,電信企業要對傳感網所采集的信息進行有效的處理和管控,隨時發現問題,隨時解決問題。此外,還要加強業務平臺和數據中心的建設,促成新的商業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第三,電信企業根據自身長期的運營經驗,每次新技術大規模推廣時,瓶頸常常卡在終端環節上。因此,電信企業要盡快豐富終端產品的種類,終端產品的研發應該適度超前于網絡建設。然而,物聯網終端方面的問題更為突出,對此電信企業必須高度重視終端上的問題。
第四,電信企業要促成物聯網產業鏈的各個層面都有成功的商用模式,從而探索出一個屬于自己的成熟有效的商業模式,形成良好的商業圈,扎扎實實地開發物聯網業務,使物聯網業務的開發真正落到實處。
第五,電信企業要高度重視制定物聯網的技術標準,加強產、學、研、用的緊密合作和協同創新,打造物聯網技術產業標準體系。在制定標準時,電信企業應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協同創新機制,才能制定出迎合產業發展的、適合行業應用的物聯網標準體系。總之,物聯網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物聯網產業在現階段發展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但只要政府相關部門大力支持,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則,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再加上扶持政策的傾斜,尤其是終端層面的政策傾斜,就能更好地促使電信企業參與發展物聯網步入健康、良性、正能量的循環。
一、企業信息化的基本內容
企業信息化是指企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做出決策,以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和競爭力水平。具體內容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完善企業的組織結構和管理制度
結合企業發展規劃,合理構建企業的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以信息技術對企業管理模式的影響為依據,構建企業的兩個基本數據庫,一個數據庫用來描述企業日常生產經營活動和管理活動中的數據及其關系;另一個數據庫用來描述企業高層決策者的決策信息。
(二)實現管理信息化
建立相關的自動化及其管理系統,廣泛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技術,縮短產品的開發周期,實現產品設計自動化。建立企業的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以實現管理信息化。在市場分析、原料采購、生產調度、庫存管理、成本核算、產品營銷等過程中全面采用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以實現企業管理的現代化和決策的科學化。
(三)完善企業的網絡系統
通過建立Intranet,給企業提供查詢信息的通用平臺,并利用這一網絡結構,將企業的各個自動化系統與管理系統及數據庫以網絡的方式進行重新整合,從而達到企業信息資源的最佳配置,形成企業內部一個統一的信息系統,這樣可使各部門對發生的業務作出快速反應,使企業中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在信息流的科學管理下,實現有序流動;通過建立Extranet,使企業與合作伙伴、供應商、客戶和消費者之間實現信息共享;通過接入Intemet,可實現內聯網、外聯網的互相連接,加強企業內外部信息的交流。企業可通過網絡大力宣傳自己的產品,樹立企業形象,實現對市場的預測和市場對企業的信息反饋,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信息支持。
(四)杜絕浪費、節約資金、減少消耗、降低生產成本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企業要依靠網絡和信息系統加工處理和傳遞企業內部信息,以便合理配置企業各種資源。企業需要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建立高速、大容量的外部采集、加工和傳輸系統,制定合理的產品價格,縮短產品設計、生產、流通周期,調整生產任務和生產結構,開發新產品,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對企業采集的各種信息應及時進行存儲、加工、分析、預測,以提高企業管理者的決策水平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五)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員工素質
隨著企業信息化的發展和網絡財務的深入進行,企業的生產、管理都將緊密圍繞著信息流來組織實施。面對這種局面,企業需要一批高素質的數據處理人才、信息技術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來幫助企業決策者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及時做出決策,保證戰略管理的實施,有效進行信息戰略控制。培養企業員工具備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的意識和能力,樹立良好的信息道德,形成企業信息文化氛圍,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加速規范化、標準化、數字化人才的培養和信息服務體系的完善。
二、企業信息化的發展過程
(一)企業信息化的初級階段
這一階段是企業信息化的準備工作。重點解決企業內部不同部門間信息的共享及信息的交流問題。企業的商業運作大都從簡單、低成本和極初等的技術應用開始,然后開始企業的網站建設,企業通過建立自己的網站,可以增加企業與外界接觸溝通的機會,使企業了解國內外同行業及相關行業的發展狀況,同時也可以宣傳自己的產品,向外界自己產品的信息。企業網站擔負著信息和收集信息的雙重功能,所以,完善的網站建設是企業信息化的初級階段。
(二)企業內部管理信息化階段
這一階段,內部管理信息化深入到企業實質性的業務運作中,實現企業的一體化集成管理,基本管理流程通過信息化手段來實現,供、產、銷的業務連貫,財務管理和業務處理一體化,具備一個實時有效的計劃和預算等。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業務流程信息化過程中,改革傳統的業務結構,使業務流向優化業務方式、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獲得最大利潤的方向發展。加速業務運作,節約資源,提高效能。
(三)實現企業間的網絡化管理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對外部資源的利用。激烈的市場競爭已經促使企業在有效管理內部資源的同時,必須注重外部的工作,跟蹤客戶的情況、開發市場,密切與供應商的聯系,以保證對市場變化的第一反應。如實現企業間供應鏈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等。因此企業要明確目標、循序漸進、分布實施。以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處于低成本、高效率的運作狀態中。
(四)實現與電子商務的協同階段
新經濟環境下,各種資源可以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優化組合。企業信息化到了一定程度,已經完成從傳統管理模式向現代管理模式轉變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開放的互聯網標準與供應商、客戶、經銷商、銀行等相關部門實現業務數據層的鏈接,并將這些信息全面融入到網絡財務的全新模式中;而協同商務是指供應鏈與客戶關系管理的集成,它執行供應鏈中從供應商到最終用戶的物流功能,協同管理對企業供應鏈上的合作伙伴實行統一管理、利益共享、互相協商。
三、信息化與網絡財務的關系
企業信息化是基礎,網絡財務是核心。他們有著共同的技術基礎和相同的發展目標。信息化包含網絡財務,網絡財務是企業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企業信息化推動了網絡財務的發展
企業信息化是指企業培育和發展具有信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等功能的智能化工具,并使之服務于企業的管理活動中。企業信息化為企業開展網絡財務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信息環境,并對企業組織流程、業務流程及管理觀念產生了重大影響,在企業信息化過程中,企業與供應商、消費者、金融機構等相關部門建立了緊密聯系,并通過信息網絡收集傳送財務信息,進行業務處理。互聯網的高效率應用到企業的業務過程中,使企業實現財務、業務的協同管理,真正發揮網絡財務作的用,網絡的實時作用只有通過企業信息化建設才能夠體現。但如果只有信息化的基本設施,信息資源不能共享,也不能使信息流發揮作用,因此說企業信息化建設與網絡財務的關系是基礎和發展的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06-0063-02
一、引 言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稱傳感網,指的是將無處不在的末端設備和設施,包括具備“內在智能”的傳感器、移動終端、工業系統、樓控系統、視頻監控系統和“外在使能”的各種資產、攜帶智能終端的個人與車輛等,通過各種無線或有線的通訊網絡實現互聯互通,從而提供安全可控乃至個性化的實時監控、定位溯源、報警聯動、遠程控制、安全防范等管理和服務功能,實現任何智能物體間的“管、控、營”一體化。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和移動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產業的革命性發展。目前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物聯網產業具有產業鏈長、涉及多個產業群的特點,其應用范圍幾乎覆蓋了各行各業。并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物聯網技術將催生新的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其發展前景十分可觀。鑒于此,2010年8月,教育部審批通過了35所高校獲批開設物聯網相關專業,新設專業將自2011年開始招生。在2011年,又有27所高校設置的“物聯網”專業通過了教育部的審批。
二、教學實踐與教學方法的初步探索
筆者所在的大學還未申報物聯網專業,但與物聯網技術相關的支撐專業門類比較齊全,如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工程及測控技術及儀器等專業。基于此,筆者在2011年連續兩個學期開設了物聯網技術導論的公選課,學生選課非常踴躍,170人的選課規模每次都爆滿,從這可以看出當前本科生對物聯網等新生技術具有非常強的學習欲望。針對物聯網技術的特點,在現有教學技術的基礎上,對教學方案進行了初步探索。
1.合理選擇教材
筆者結合選課學生的特點:不僅有理工科學生,還有社會科學類學生,選擇了周洪波博士所編寫的《物聯網技術、應用、標準和商業模式》一書。此書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指導學生了解物聯網世界,且不需要較強的專業背景,適應不同專業的學生。
2.嚴格修訂教學大綱,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教學大綱不僅是進行教學內容及進度的依據,也是考試考查的依據,更是教學質量評估的依據。一個好的教學大綱,非常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講述物聯網產業的發展與機遇,讓同學們明白物聯網技術無論是在經濟、生活以及國家戰略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前景。讓同學們掌握互聯網、物聯網以及它們的區別與聯系,并了解基于四大技術的物聯網支柱產業群,分別為RFID從業人員、傳感網從業人員、M2M人群以及工業信息化人群;其次,著重講述物聯網產業鏈,即Device、Connect以及Manage(DCM)三層系統,或者也可稱之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讓學生了解物聯網的通訊與連接,包括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長距離無線通訊技術、短距離有線通訊技術和長距離有線通訊技術。在物聯網應用方面,通過物聯網在城市市政管理、農業園林、醫療保健、智能樓宇和交通運輸等方面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和探討。并通過介紹各種傳感器的原理與技術,讓同學們對整個物聯網系統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3.教學方法和教學互動
物聯網是個實用性很強、發展前景很廣的技術。將來物聯網會發展到什么程度,對人類的科技和生活會產生什么影響,都是一個未知數。因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非常注意和學生互動,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盡量去描繪50年,甚至100年后因物聯網的存在,人們的生活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上課過程中,筆者既有講述的環節,有和學生互動的環節,更有讓學生分組討論的環節。筆者希望此課程是個開放的課程,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更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通過運用多媒體等途徑來呈現物聯網所存在的問題和發展前景,請同學們利用已有知識,并發揮自己的想象嘗試提出解決方案,設置懸念,然后抓住重點、熱點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為理論知識。從而使課程生動形象,對錯分明,環環相扣,印象深刻,氣氛活躍。當然,這種講課方式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建立在師生間平等、相互理解的基礎上。這種授課方式,就是師生間的相互溝通,實現這種溝通,理解是基礎,也即心靈交融,才能實現交往、溝通。
4.考核方式
為了適應物聯網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筆者在考核方式上突出強調學生對物聯網技術的基本概念掌握和發展前景設想,同時考查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從而實現對學習過程的督促與考核,客觀完整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考核的評價標準上學生的成績由學生上課過程中的討論報告、出勤率和最終課程論文三個部分組成。其中討論報告占20%,出勤率占20%,最終課程論文占60%。這種考核方式既能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物聯網技術,又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主動性,并能讓學生初步掌握科技論文的寫作格式和寫作方法。
三、結束語
物聯網是一個新興的產業和技術,筆者依據物聯網專業的特點,結合我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從物聯網專業設置的現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經過幾個學期的教學探索,摸清了教學規律,優化了教學過程,改進了教學方法,使學生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放的思維和協作能力,能夠暢想未來,把握經濟、社會和科學發展的大趨勢,以適應社會經濟和本科生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成為能夠適應21世紀新挑戰的復合型高端人才。
參考文獻
1 周洪波.物聯網技術、應用、標準和商業模式[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2 康曉慧、羅霄鳳、張梅等.植物病理學方向研究生教學改革與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2(2):1225~1227
2中國喜劇的研究現狀
在中國知網中檢索項選擇篇名,檢索詞鍵入中國電視情景喜劇,發表時間選擇2004年到2014年,共得10條檢索記錄。檢索項選擇篇名,檢索詞鍵入整合營銷傳播,共得567條檢索記錄。兩次檢索沒有重疊的檢索結果,表明本選題有一定的創新之處和研究意義。經過分析和歸納,筆者發現國內研究中國電視情景喜劇的論文主要集中在碩士論文的研究。
李保剛的碩士論文《中國電視情景喜劇的發展研究》通過分析我國電視情景喜劇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我國電視情景喜劇的未來發展加以展望。裴潔的碩士論文《中國電視情景喜劇的發展研究》梳理出中國電視情景喜劇發展的歷史脈絡,從傳播的角度總結中國電視情景喜劇在制作、形式和內容方面的特點和國產情景喜劇本土化成長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
王睿的碩士論文《中國電視情景喜劇的接受美學研究》從接受美學的角度針對中國情景喜劇的現狀提出發展策略。魏爽的碩士論文《當代中國電視情景喜劇的審美流變》通過對電視情景喜劇發展脈絡的梳理和不同時期中國電視情景喜劇的代表作的分析,進而全面了解不同時期代表作品在題材、內容、表現手法上的突出特點及審美的變遷。
就大數據時代而言,青年編輯具有一定的優勢,主要體現在:
①青年編輯對互聯網、物聯網、移動智能終端以及社交網絡等平臺較為熟悉,運用起來更得心應手。
②青年編輯的思維敏捷、思想活躍,好奇心更強,適應新事物、學習新知識的速度更快。正因為青年編輯具有新時代的種種優勢,所以更應該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我,從而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大數據時代對于青年編輯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青年編輯要積極探索新技術在收發稿件、編輯加工、稿件校對、圖文編排等編輯出版環節中的應用,利用新的技術和手段提高編校效率、拓寬思路。為此,在基本編輯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應具備下列幾方面的素質。青年編輯應該熟練應用一些基本軟件:主要的繪圖軟件Visio、Origin7.0、Chemoffice、AutoCAD;圖片效果處理的常用軟件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數學公式編輯軟件MathType以及排版軟件Latex等。青年編輯要了解編輯行業不斷更新的新技術:DOI作為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是云計算背景下最佳的“大數據”樣本存儲和應用技術;CrossRef推出的CrossMark可使讀者了解該篇論文的“前世今生”,包括這篇論文是否更正或修改過,哪篇博客或哪些媒體介紹過該論文,以及該論文被下載的次數等;ORCID使作者能夠跨學科、跨機構地將自己的身份連接到研究對象,如數據集、設備和引文等,且該身份是唯一的;Cited-by引文追蹤服務可以使出版商和作者了解該論文或期刊的引用情況;FundRef主要用于資助情況(機構、項目名稱等)的規范化,也可讓資助者了解產出情況。青年編輯應熟練地掌握和應用英語,只有具有一定的英語閱讀和英語寫作能力,才能迅速地了解并跟蹤國際學術發展的走向和國際科技期刊的前沿信息,及時發現并糾正英文摘要和英文題目中出現的錯誤并檢查英文文獻的引用是否恰當,才能使科技期刊與國際接軌,提高期刊的影響力。
二、積極面對改革
在我國科技期刊編輯還埋頭于日常繁瑣的編輯業務時,國外期刊的經營模式和出版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期刊這種規模小、實力弱的發展狀態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國際化”趨勢,更無法與國際出版集團相抗衡。為此,、教育部、原新聞出版總署等一直在積極推動科技期刊改革。面對不斷深化的體制改革,青年編輯的首要任務是轉變思想觀念,認清科技期刊的改革形勢和政策環境,不再閉門造車,從傳統的繁瑣重復的工作中走出來,努力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提高網絡運用能力和計算機運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改革做好準備。
[5] 戴國華,余駿華. NB-IoT的產生背景、標準發展以及特性和業務研究[J]. 移動通信, 2016,40(7): 31-36.
[6] 楊旭,李俊宏. 無線多址接入網絡編碼中繼的信道分配算法[J]. 無線電通信技術, 2014,40(1): 21-25.
[7] 鄢林. 物聯網中有線與無線通信接入選擇研究[D]. 成都: 電子科技大學, 2012.
一、會議主題
2015年是網絡強國戰略的起步年。網絡強國離不開自主可控的安全技術支持,只有實現網絡和信息安全的前沿技術和科技水平的趕超,才能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真正自主可控,才能實現從戰略層面、實施層面全局而振的長策。當前,信息網絡應用飛速發展,技術創新的步伐越來越快,云計算、大數據、移動網絡、物聯網、智能化、三網融合等一系列信息化應用新概念、新技術、新應用給信息安全行業提出新的挑戰。同時,國際上網絡安全技術事件和政治博弈越來越激烈和復雜,“工業4.0”時代對網絡安全的沖擊來勢洶涌。我們需要全民樹立建設網絡強國的新理念,并切實提升國家第五空間的戰略地位和執行力。本次會議的主題為“科技是建設網絡強國的基礎”。
二、征文內容
1. 關于提升國家第五空間的戰略地位和執行力的研究
2. 云計算與云安全
3. 大數據及其應用中的安全
4. 移動網絡及其信息安全
5. 物聯網安全
6. 智能化應用安全
7. 網絡監測與監管技術
8. 面對新形勢的等級保護管理與技術研究
9. 信息安全應急響應體系
10. 可信計算
11. 網絡可信體系建設研究
12. 工業控制系統及基礎設施的網絡與信息安全
13. 網絡與信息系統的內容安全
14. 預防和打擊計算機犯罪
15. 網絡與信息安全法制建設的研究
16. 重大安全事件的分析報告與對策建議
17. 我國網絡安全產業發展的研究成果與訴求
18. 其他有關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的學術成果
凡屬于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領域的各類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和成果介紹均可投稿。
三、征文要求
1. 論文要求主題明確、論據充分、聯系實際、反映信息安全最新研究成果,未曾發表,篇幅控制在5000字左右。
2. 提倡學術民主。鼓勵新觀點、新概念、新成果、新發現的發表和爭鳴。
3. 提倡端正學風、反對抄襲,將對投稿的文章進行相似性比對檢查。
4. 文責自負。單位和人員投稿應先由所在單位進行保密審查,通過后方可投稿。
5. 作者須按計算機安全專業委員會秘書處統一發出的論文模版格式排版并如實填寫投稿表,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電子版的論文與投稿表。
6、論文模版和投稿表請到計算機安全專業委員會網站下載,網址是:.cn。
聯系人:田芳,郝文江
電話:010-88513291,88513292
[1]張延宇,曾鵬,臧傳治.智能電網環境下家庭能源管理系統研究綜述[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4,42(18):144-154.
[2]王春梅,李揚.計及用戶舒適性的家庭智能用電調度優化[J].電網與清潔能源,2016,32(4):58-62.
[3]劉經浩,賀蓉.一種基于實時電價的HEMS家電最優調度方法[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5,32(1):132-137.
[4]高思遠.智能家居能源調度算法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5.
[5]SHAOS,PIPATTANASOMPORNM,RAHMANS.Developmentofphysical-baseddemandresponse
[6]袁泉.大功率儲能變流器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2:3-5.
基于ZigBee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統的設計
參考文獻
[1]邱凌.淺談智能家居[J].網絡信息技術應用與自動化,2008(5):1-2.
[2]周怡.ZigBee無線通信技術及其應用探討[J].自動化儀表,2005,26(6).
[3]王權平.ZigBee技術及其應用[J].現代電信科技,2004(1):33-37.
[4]高小平.中國智能家居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電器與能效管理技術,2005(4):18-21.
[5]楊誠,聶章龍.ZigBee網絡層協議的分析與設計[J].計算機應用與軟
基于Cortex—A9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統的硬件設計與實現
參考文獻
[1]范麗娜.智能家居系統中家電控制的研究與實現[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2011.
[2]徐金波.基于Android與Zigbee的智能家居系統設計與實現[D].南昌:南昌航空大學,2015.
[3]張亮.嵌入式智能家居控制系統的設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25):55-57.
[4]熊瓊.基于ARMCortex-A8與Android平臺的智能家居系統設計[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4.
智能家居實訓室在高校的建設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夏長鳳.高職院校智能家居實訓室建設的探討與實踐[J].電氣自動化,2014,36(3):28-30.
[2]江進,王浩存.物聯網智能家居實訓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4(10):38-39.
[3]胡軍.智能家居體驗中心系統的硬件設計與實現[D].浙江:浙江工業大學,2014.
[4]徐魯寧,郭曉功,胡斌.高職院校物聯網專業實訓平臺建設探索[J].河南科技,2014(10):258-259.
[5]彭玲,黃松發.關于高校物聯網實訓室建設的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36(10):8848-8849.
[6]蘭宇飛.高職院校實驗實訓室建設的實踐與探討[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2,21(3):24-26.
[7]彭文華.高職院校“物聯網應用實訓室”建設方案初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7(27):6782-6783.
基于Cortex—M3的智能家居監控系統的設計
參考文獻:
[1]鄭魏,李智敏,駱德漢.智能家居無線網絡設計與實現[J].電視技術,2013,(21).
[2]申斌,張桂青,汪明,李成棟.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家居設計與實現[J].自動化與儀表,2013,(02).
[3]張佳茜.基于WIFI的家庭無線網絡設計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2,(26).
[4]崔小玲,侯思祖,張璇,吳勝明,岑彥.基于STM32的智能終端的設計與實現[J].電力系統通信,2012,(05).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力,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也越來越普及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在網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網絡環境對圖書館在很多方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因此,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對高校圖書館的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面對挑戰,圖書館應如何應對?怎么能與網絡時代接軌關系到高校圖書館的生存與發展。
一、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現狀
(一)大量讀者的流失。網絡以其方便快捷、低廉和無限制的特點正在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信息獲取方式,越來越多的人把對文獻信息的需求從利用圖書館轉到在互聯網上查詢,既節約了時間,同時也保護了人們對信息需求的隱秘性,最重要的還在于減少了人們查閱資料時的一些繁雜手續,這種現象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讀者流失,圖書館紙質文獻的借閱量明顯下降,到館讀者大幅度減少,與此同時也減弱了圖書館讀者服務與教育功能,使得傳統的高校圖書館備受冷落。
(二)部分高校圖書館網絡化環境尚未形成,自動化水平較低。這部分高校圖書館的數據庫建設未成規模,信息資源共享極為有限,同時軟件的通用性、成熟性還需進一步檢驗。
二、網絡時代下高校圖書館改革與發展思路
(一)加強現實館藏資源的數字化建設。高校圖書館實現網絡化的基礎就是建設館藏書目數據庫,具體來說就是對館藏各種類型文獻以數字化方式進行組織,在圖書館主頁上展示高校圖書館的館藏信息資源,并提供給用戶使用,例如提供館藏書刊的目錄或根據讀者需求有償提供原文等。
高校圖書館可把部分館藏資源進行數字化轉換比如教學參考書、需求量較大的圖書、重點學科用書等,以此來減少因復本過少引起的拒借現象,從而提高館藏圖書資源的利用率,擴大共享范圍。
(二)重視信息資源的共享與共建。網絡環境中的高校圖書館不再是一個獨立的藏書機構,而是網絡的一個重要環節。高校圖書館要改變現有的收集、整理、傳遞文獻信息模式,逐步過渡到數字化、電子化的信息模式。同時要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建成各種數據庫,實現國內外網絡化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由于條件有限,高校圖書館不可能收藏所有的文獻信息資源,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圖書館實現資源共建共享,還可以解決經費不足這個問題。
(三)建設特色數據庫。重點學科資源建設是高校圖書館一項長期性的基礎建設,能滿足高校師生對特定領域信息資源的深層次要求,因此,建立重點學科專題數據庫對于高校圖書館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建設中應突出專業特色,包括本專業的專著、教材、專業期刊以及分散在其他報刊中的本專業文獻等等,形成具有學科優勢、完整系統的特色數據庫。
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科研課題的任務,科研課題從立項到課題的完成,需要大量的信息資源,因此高校圖書館有必要建立科研課題導航索引,組織專人負責,為各課題建立檔案,將分布在網絡上的相關信息進行集中,分類整理、加工。
高校學生的學位論文是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完成的科學研的書面報告,經過答辯通過的學位論文,一般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特別是博士學位論文在某些學科具有重要價值。我國的學位論文基本都沒有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所以,高校圖書館應建立本校的學位論文數據庫,加強學位論文收集工作,建立完善的學位論文呈繳制度,促進學位論文的開發利用。
三、高校圖書館未來發展模式--數字圖書館
(一)數字圖書館的概念。數字圖書館是由英文“Digital Library” 翻譯過來的,但到目前為止,對數字圖書館的概念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實踐也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們所說的數字圖書館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有高度價值的多媒體信息,如圖像、文本、語音、科學數據庫等進行收集整理、規范化的加工處理,使其轉化為數字信息,然后通過互聯網連接起來并進行高效地傳播、接收,使處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戶能夠隨時的利用數字信息,接收各種服務,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信息資源共享。
(二)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的區別。與傳統圖書館相比,數字圖書館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靜態的藏書建筑物,也不再以實有性的建筑物作為標志,而是以“讀者需求為中心”,擁有超大規模信息資源的信息空間,是一個實現了虛擬性與現實性并存的動態多功能信息服務機構,它是由眾多圖書館或信息中心組成的數字資源庫,具有快速占有并便于提供信息資源的能力;數字圖書館強調的是“虛擬館藏”,收藏對象發展到以電子文獻為主,典藏的“圖書”不再孤立地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圖書館中,而是永久性存流動在信息網絡上;數字圖書館要面對快速變化的用戶需求的挑戰,因此館藏發展將從根據用戶的潛在需求轉變為根據用戶的現實需求來提供信息。
(三)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的原則。高校數字圖書館要“因校、因需、因人制宜”,定位一定要準確,要將有限的經費投入到重點特色化建設中去,要充分利用學校的科研、學術及人力資源優勢,制定出切實可行,利于本校發展的數字圖書館建設方案。
高校數字圖書館需要統籌安排、統一經費使用,建立起相應的信息資源建設管理體制,共享共建。同時要加強數字化管理人才的培養,尤其是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定期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以提高其業務水平,以便更好地使用數字圖書館對人才的需求。
四、結語
高校圖書館是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為教學科研服務的重要任務,網絡時代的到來給高校圖書館的工作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同時也讓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應放眼未來,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加強與網絡技術發展的聯系,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才能滿足讀者對知識的需求,更好的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