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教師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1 17:01: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美學教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美學教師論文

篇(1)

近年來,高師美術教育在“藝考熱”、擴招熱及火爆的藝術品市場推動下,其辦學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多數高師院校打破了單一培養教師的傳統,面向市場設置應用型藝術設計專業,形成一種辦學模式多元化的強勁態勢。同時,在基礎教育新課改和以數字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推動下,教師教育專業化、教學過程數字化兩種趨勢也十分明顯給高師美術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培養目標趨于多元化

(一)設計藝術成為高師美術教育新的生長點

傳統上,我國美術教育大體延續著美術學院工藝美院和高師美術教育三大類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術學院設置國、油、版、雕、史論等傳統專業,培養專業美術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工藝美院以實用設計門類劃分專業,培養應用型專業設計人才;高師美術教育大體沿襲了美術學院的專業設置,以培養各級各類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為專業培養目標。但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這種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社會對純藝術類人才需求量不斷縮小,中小學美術教師在大中城市也漸趨飽和,而設計類實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遞增。至90年代,設計類專業成了中國美術教育的熱點。全國各大美術院校都爭相開辦設計類專業,而高師美術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繼增設了“平面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以教育部屬六所師范大學為例,華東師范大學設有綜合繪畫、美術教育和環境藝術設計三大學科,并按“綜合繪畫和美術教育”、“環境藝術設計”兩個方向招生;東北師范大學設有美術教育、油畫、水彩畫、中國畫、雕塑、環境藝術與服裝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與電腦美術設計等7個系,其中只有美術教育系為師范類專業;陜西師范大學設油畫、國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四個系,并按照美術教育、繪畫、裝潢設計三個專業培養人才;北京師范大學下設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專業,專門培養從事美術、書法、藝術設計教學、創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級人才;西南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繪畫及雕塑四個本科專業,只有美術學為師范類專業;華中師范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本科專業,其中藝術設計為非師范類專業;華南師范大學現有美術學、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三個本科專業,設有美術教育、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新媒體藝術等系,多數為近年來新興的非師范類應用型專業。

高師美術教育培養目標的多元化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而是席卷全國的大學綜合化總趨勢的一部分。從高師美術教育的角度看,這種綜合化趨勢是從兩個層面展開的:一是美術教育的綜合化。在以往,美術學專業有師范類與非師范類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中,“師范類”被“教師教育”所代替。這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而是為培養主體多元化開辟了道路。當前,不少藝術學院都開設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其在師資、科研、教學基礎等方面的優勢立刻顯現出來,并對師范院校的美術教育形成了強勁的挑戰。二是教師教育綜合化。近年來,綜合性大學舉辦教師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趨勢。1991年,在歐洲教師聯合會上,由歐共體12個成員國60位專家共同提出了“教師教育大學化”的口號,認為“大學應該在教師培養和培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國,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鼓勵綜合性高等學校和非師范類高等學校參與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工作,在有條件的綜合高等學校中試辦教育學院。2003年11月,全國一百多所非師范類院校召開會議,共同《非師范院校積極參與教師教育的行動宣言》,明確指出:“中國教師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從數量滿足向質量提高轉變的歷史新時期。實現這種轉變,鼓勵師范院校綜合化和綜合大學參與教師教育,是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睂嵺`證明,綜合性大學辦教師教育,能夠充分發揮其辦學經費充足、硬件設施先進、學校認同感較好等優勢,他們的畢業生后勁足、適應性強,更加受到中小學校和同行的好評,這也成為高師院校實現培養目標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養目標多元化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專業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科專業的綜合化。但在現有的高師本科教學模式下,學科專業化和教師專業化二者間存在著不可協調的矛盾,因而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也是大勢所趨。主要途徑有:一是形成“大美術”的理念。今天,美術在人們的觀念中除了傳統的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外,還有建筑設計、工業造型、服裝設計、家具設計、環境設計、廣告設計、染織設計、裝潢藝術、多媒體網頁設計等等,在這些專業中還可以分出多個分支,它們都是美術的范疇。二是實行按院招生制度。當前,多數高等師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實行按院招生制度。學生入學后不分專業,統一進行基礎教學,在充分了解各專業的具體情況及就業形勢之后,再由學生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三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不少高師院校,已經開始試行彈性學制和靈活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學師資、“3+1”的中學師資培養模式。小學師資前兩年學習基礎公共課和主修專業,后兩年進行輔修專業和教育理論的學習與教學實踐;中學師資前三年進行基礎公共課、主修課程和綜合課程的學習,最后一年學習教育理論并進行教學實踐。(2)輔修及雙專業、雙學位模式。許多高校都允許學有余力、并對教師工作感興趣的學生選擇輔修教育類課程,修讀雙專業并獲得雙學位,為其以后取得教師資格證打基礎。(3)“4+X”的教師教育模式。其中,實行“4+0”模式者,學生畢業即就業;實行“4+2”模式者,學生本科畢業后再讀兩年碩士學位,培養目標是重點中學的骨干美術教師;實行“4+3”教師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碩連讀的辦法獲取碩士學位,學生畢業后可以到美術類高校擔任專業課教師。

二、教師教育趨于專業化

(一)“教師專業化”已經從理論走向現實

我國傳統的美術教育注重技能訓練,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其職業意識更傾向于是一個畫家而非美術教師。這種狀況隨著教師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隨著“教師專業化”理論的提出而有所改變。教師專業化理論最早是由社會學家卡爾·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來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組相繼發表的《國家為21世紀準備教師》兩份報告,指出公共教育質量只有當學校教育發展為一門成熟的“專業”時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國,1993年頒布的《教師法》明確提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000年,《職業分類大典》也將教師歸人“專業技術人員”。從2001年4月1日起,國家首次全面開展教師資格認定工作。這些都從法律和制度層面奠定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礎。教師專業化是針對其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性不突出,以至于產生較大的職業可替代性提出來的,意在提高教師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和專業地位。盡管與“畫家”的名頭相比,美術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仍比較低。但隨著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術教育必將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職業而獲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進專業發展是高師美術教育的義務

在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本質上看仍屬于職業教育,其課體系基本上是參照美術學院繪畫專業設置的,教師專業化程度很低。為此,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三個層面來提高未來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一是加強專業課教學。教育部于2005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明確指出,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具備初步美術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根據這一目標,《課程方案》從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專業基礎、專業技能以及身心素質等方面提出了五條規格要求并從課程體系中辟出一個專門領域——“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其中“中小學美術教學論”與“美術教育實習”為必修課,“中國美術教育史”、“教學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外國美術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為選修課,其目的就在于體現課程的師范性。二是增強人文內涵。多年來,我國的高師美術專業一直以培養畫家、雕塑家和設計師為取向,注重專業技能課訓練,忽視美術史論課學習,這種知識結構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新頒布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薄镀胀ǜ咧忻佬g課程標準》也指出:“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具有人文學科的特征?!边@在美術課程觀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在新課程方案中,美術欣賞課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僅需要教師對美術實踐有親身體會,更需要教師具備全面的文化素養,因而需要在美學、美術理論、藝術概論、中外美術史乃至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有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還應在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有一定的修養,成為一個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的人。三是要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一般說來,教師的知識可分成兩類,即“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其中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在教師的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師美術《課程方案》中的實踐性課程達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會實踐(軍訓、社會調查、就業指導、勞動等)、畢業創作、畢業論文答辯、藝術實踐、藝術考察等,這些都有利于推動學生的專業發展。

三、教學過程趨于數字化

(一)數字化改變了人們關于美術的感知方式

篇(2)

那么,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根據審美教育的特點和創新精神的本質屬性,我認為審美教育是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一、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1、這是由"創新精神"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

創新精神也叫創新態度,是一個人對于創造活動所具有的比較穩定的積極的心理傾向,從心理成分方面說,創新精神是由認知、情感、行為意向三種成分構成的。認知成分是指創造者對創造活動的意義的了解和評價,情感成分是指對創造活動的喜惡等體驗,行為意向是指對創造活動的反應傾向。這三種成分互相促進,互相制約,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創新精神。②也就是說,構成創新精神的三種心理成分決定著一個人想不想去創新,有沒有創新的愿望和動機,是不是對創新抱有極大的熱情和興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艱難、鍥而不舍的精神去積極地進行創新。這就必須從創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發,從審美教育入手

。俄國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一千次相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的發展。富有詩意的創造開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覺更加敏銳,喚醒創造性的思維。"③審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動人,就是用具體的、鮮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學生,以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使他們積極地去行動,而賦予創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學生,去培養他們創新意識、激發他們創新的熱情、磨礪他們的創新意志。

2、這也是由審美教育和歷史學科的特點所決定的。

教育學認為,無論自然形態的審美對象,還是社會形態的審美對象,它們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點。審美教育就是通過美的具體、鮮明的形象來感染人;審美教育也是通過美的事物來影響人們的心理活動,從而使人們心理上產生感受,情感上產生共鳴。審美教育的特點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動人,并激勵人們去行動。

中學歷史教材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審美教育的因素。歷史是人類生活和斗爭的記錄,歷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寶,若"漢魏之文苑、晉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書畫與雕刻、唐之詩、五代以后之詞,元以后之小說與劇本,以及歷代著名之建筑與各種美術工藝品,歷史學上各時代偉大與都雅之人物、事跡,無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④史之所存,美之所在,歷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寶庫。而其中更不泛富有創新精神的審美因素,這些具體的、鮮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學過程中應用、體現,就必然會充分影響學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正如段繼楊先生所說:"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加強美育是理所當然的。"⑤

二、歷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現實作用

1、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就是求佳意識。這種意識表現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險,敢于向困難和權威挑戰等心理傾向。具有這種意識的人從不滿足于已知,樂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蘇霍姆林斯基說:"將勞動人民的強大創造精神及其對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種種觀念滲進兒童的心靈和智慧,在他們的心靈中,就會激發出為人類的創造精神、思維和技巧而驕傲的情感。"⑥歷史教材中具有創新意識的美的形象極其豐富:從哥白尼"日心說"的提

出,到哥倫布的"新大陸"發現;從瓦特的改良蒸汽機到萊特兄弟的飛機;從第一次把圓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的祖沖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確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從萬里長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從云岡、龍門石窟的大佛到希臘的雅典衛城;……這些都是人們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美的創造的歷程。這些具有創新意識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動學生,形成強烈的創新意識。

2、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創新熱情是隨著創造者對創造目標及其意義的認識而產生的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創造熱情是創造的動力,它一旦與創新意識結合,就會形成穩定的創造動機,從而掌握創造者的整個身心,發揮強大的動力。

要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也必須從審美教育入手。馬克思說,美感就是人在創造性勞動中感到各種本質力量發揮作用的樂趣。"美感是一種力量,是一種追求,它推動人去創造,去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任何艱難險阻??茖W家、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創造者,之所以能長期進行創造性勞動,就是因為他們體會到創造的本質是美的。"⑦李時珍為了祖國的醫學事業而嘗遍百草;鄧稼先為"兩彈"事業奮斗到最后一息;諾貝爾因實驗被炸得遍體鱗傷卻歡呼勝利……歷史教學中,這些美的形象對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3、磨礪學生的創新意志

創新意志是創造者自覺地確定創造目標,克服創造活動中的困難以實現創造目標的心理品質。

篇(3)

一、為學生呈現形象美

當教師為學生傳遞美和指導學生發現美的時候,學生未必能夠體會到,這是由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所決定的。小學生的注意力不是非常穩定,有時候注意力比較集中,有些時候不夠集中。因此,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這不能夠使學生有效地理解抽象的美。這就需要教師通過運用一些比較形象的方式為學生呈現美,要么通過多媒體的形式,要么通過配上音樂的形式,要么通過圖畫的形式,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表演。圖畫在呈現美的時候顯得比較直觀。比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的時候,倘若一味地講解爬山虎的腳、莖、葉,那么就會使學生失去興趣。鑒于此,教師需要讓學生親自參與,選出幾個學生在講臺上畫爬山虎。結果學生都很認真,在畫完之后還相互找不足,并且按照教材上的講解不斷地修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爬山虎的認識與理解。接下來,教師讓所有的學生在下面畫爬山虎,然后再進行比較,看看是誰畫得最美。這樣,所有的學生都進行參與,一方面,使學生有了親身的感受;另一方面,學生通過教材上的講解,每個人都非常地快樂,并且也非常投入,在快要下課的時候,學生的手里都有一幅美的作品。

二、指導學生感悟情感美

在小學語文審美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感悟情感美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通常來講,教師需要在小學語文審美教學中滲透情感,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有效地感染學生。其中,學生產生情感的重要因素就是感悟。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點撥、引導、啟發,以使學生感悟語言的美。只有如此,才能夠使學生自主地探索、體驗和實踐,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并且漸漸地進入感悟的理想狀態。事實上,只要是名篇佳作,都包含著作者真摯而又濃烈的情感。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需要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真正內涵,且要為學生再現作者的創作激情,使學生切實體會到課文豐富的情感,以不斷地激發學生美好的情感,從而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受到啟發和教育。

三、整體建構的審美教學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所有課文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由于課文敘述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展示了作者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審美、情感、思維、知識等教育要素的綜合體。學生不能夠對感知形象進行整體上的把握,就不會有獨到的見解。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整體建構的審美教學:

1.從整體上把握詞語

盡管課文中的詞語是一種小的單位,可也是一個個的整體,教師一定要用心去發現和留意。比如,在《碧螺春》這篇課文中,形容碧螺春的詞語是非常多的,教師可以通過詞串的形式指導學生積累詞匯,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碧螺春的形、味、香、色。教師一定要常常注意課文中一些詞語間的聯系,把一些相關的詞語組成有機的整體,使學生在整體當中體會美。

2.從整體上理解內容

學生對美的體會來自于“知覺的整體性”,而需要從課文的整體內容所構建的氛圍和意境層面上獲得“知覺的整體性”。因此,教師在進行講解的時候,首先一定要從大處著眼,指導學生融會貫通。其次應當抓住課文的難點和重點知識;最后開拓學生的視野,把教材當成學生進行學習的向導,達到見木知林的目的。

3.整體回歸結構

審美教學的實施一定要按照“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思路。首先,縱觀全文,對課外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和整體的感受;其次,化整體為局部,分別加以理解,明確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最后,化局部為整體,對課文的前后內容實施連貫的回歸與思索,把握文課文的主旨。這樣,學生就能夠從整體上進行體會,從整體上進行審美,實現一定的深度與廣度。

四、拓展創造美

在小學語文審美教學中,拓展創造美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事實上,將所學習到的知識轉變為一種能力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而不斷地增強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是審美教學的最終目的。學生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重要方式就是創造美。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審美教學的時候,需要循序漸進、因勢利導,且要因人而異,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以提高學生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且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使自我得以完善,實現自己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審美教學,并且要滲透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發現美,并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心理上的滿足,從而讓學生在享受美的過程中,陶冶情操,收獲知識,以及健全人格。

參考文獻:

[1]段昱宏.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加強審美教育[J].小學時代:教師,2010(04).

篇(4)

二、信陽歷史文化遺產在美術教學中的開發利用

21世紀初,我國開始關注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并在新的美術課程標準中專門設置“綜合·探索”學習領域,使美術教學不再局限于美術學科本身,而進一步拓展至自然、文化、社會等范疇。因此,教師要敢于開發利用當地的美術教學資源,以拓展美術教學內容。

1.改變教學觀念

部分教師仍以課本和課堂為中心,只注重學生美術技能的培訓,只看重學生的考試分數,不注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這樣的結果只會導致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低,教學效果差。還有的教師對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民間藝術理解不夠,誤以為“鄉土”就是過時的代表。殊不知隨著社會的進步,大到世界各民族,小到各村寨部落,都因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歷史而驕傲,越是本土的越受到追捧。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觀念,不能把教學局限于書本和課堂,而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積極搞科研,要認識到美術教科書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要掌握和了解本地的歷史文化和民間美術等資源,并善于研究,理解這些歷史文化資源的內涵和意義,并將其與美術教學相結合進行研究,根據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這些資源進行整理、篩選、分類和整合。

篇(5)

1. 在閱讀中感受美 朱光潛說:“美感起于形象直覺”。要想感知文學作品的美,首先應從朗讀開始。朗讀可以為學生創造一種情境氛圍,讓審美主體體會審美客體的形形的美,得到美的感受。在朗讀中,除了教師富有魅力的范讀外,更重要的是對朗讀技巧的指導。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描寫了一幅“春風圖”,畫出了春風溫暖 、柔和這一特點,又是通過觸覺、嗅覺、視覺、聽覺顯現出來的。如何通過朗讀,在學生眼前呈現這一幅充滿春天的氣息,充滿春的活力的畫面呢?這除了在停頓、速度和節奏上進行指導外,主要在語調和語氣上加以指導。“泥土的氣息”,“春草味兒”,“醞釀”須讀重音,給人以嗅覺的美感。“清脆”、“婉轉”和“嘹亮”應讀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想響起一支充滿青春活力的純甜交響曲。通過朗讀,學生仿佛感到春風柔和,聞到春風的芳香,聽到春風傳送的和悅的聲音,看到一幅美麗的“春風圖”。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就為欣賞打好了基礎。

2. 在課文分析中發掘美 中學語文課本中絕大多數文章都有其可欣賞的美點?;蚴且饩成铄?,或是構思精巧,或是形象感人,或是煉字精妙。教師恰當的分析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引發學生的興趣,可以在愉悅中不露聲色、不著痕跡地完成語文的學習任務,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因此教師在分析課文時必須巧妙地利用各類文章的不同美點,去傳授知識,感染學生,教育學生。

2.1 體味美的意境。所謂意境是作者內心感情和外界景物相交融匯而成的一種特殊的藝術境界。文學作品正是因為創造了這樣一種意境才獲得獨特的審美價值,從而引起了讀者心靈的共鳴和震顫,給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如《天山景物記》所描繪的多姿多彩的天山景物,它展現的綺麗的雪峰、溪流以及迷人的夏季牧場,天然湖泊的動人畫面——無不讓人去遐想、回味,從而領略草原嫵媚、溫柔的詩情畫意。其物,奇幻迷人,名臻其妙。如:對野馬,雪蓮等的美境描寫,則給人以不同的情趣和美感。通過分析,不能不令人油然而生出向往天山的欲望,而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也會在心底升騰。又如:楊朔散文不僅色彩清美,情調幽雅,而且還常常追求一種空靈含蓄,意象朦朧之美。“哪里似乎蘊蓄著一股迷人的空氣,一股不絕縷的想象力?!薄鞍岩饩d不盡的生活真理寄托于夢幻般的形象中”。作者在描寫海市的出現時寫道:“只見海天相連處,原先島嶼一時不知都藏到哪兒去,海上劈面立起一片從來沒有見過的山巒,黒蒼蒼的,像水墨魚一樣,滿山都是古松大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隱隱露出一帶魚村。山巒時時變化著,一會兒頭上幻出一座寶塔,一會兒洼里又出現一座城市,市上流動許多黑點影影綽綽的極像是來來往往的人馬車輛。又過一會兒,山巒城市慢慢消下去,越來越淡,轉眼間,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見了。原先的島嶼又在海上重現出來。”作者讓我們走進了那“海天茫?!薄翱彰鞒吻濉钡目侦`縹渺的海市幻境之中。學生在體會意境時,領略其美妙無窮的神韻,從而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

2.2 感知美的形象。形象美,是文學作品的生命。不管哪篇文學作品,作者總以它栩栩如生的形象打動讀者。教師在分析人物時,一定要把握住人物的崇高形象的分析來教育感化學生。如:《荷花淀》中勤勞純樸而又富有愛國心的水生嫂。《梁生寶買稻種》中淳樸、無私、樂觀、認真可愛的梁生寶;虛情假義、卑鄙的周樸園;虛偽、兇狠、愛財如命的守財奴形象葛朗臺等等。在教學中,緊扣作品的語言,分析這些人物的性格,評價形象的社會意義,同樣可以讓學生受到美的教育。

2.3 體味美的語言。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要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在分析課文時應引導學生熱愛語言,培養學生學習運用語言的興趣,注重讓學生認識和感受所學課文的語言美。中國漢語的語言美表現為韻律美、修辭美、朦朧美、想像美等方面,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認識和感受。

(1)韻律美 漢語是講究韻律美的,尤其是詩歌、散文。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和體會語言韻律美。

(2)修辭美 巧妙的使用修辭會使文章增加美感有助于情感的表達。在教學中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領會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等的精妙,讓學生感悟它們的美。如:《荷塘月色》一文中對“月下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描寫就運用了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通過分析這些修辭方法的運用,就會讓學生感受到一個普通荷塘的美妙。

還有朦朧美,想像美。在學習課文時也要仔細體味。

篇(6)

2.音樂審美教育的開展

2.1提高音樂審美認識程度

要在音樂課堂上體現出音樂審美的特征。從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音樂隨處都在,小到未出生嬰兒的胎教音樂,大到老年人聽得經典歌曲,不同年齡段的人們有著不同的音樂審美關,就中學音樂教學來說,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形式,進而增加學生對于音樂的感受和認知,從音樂中發現生活的另一種美。

2.2提高審美認識能力

在學生現有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審美能力,增強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提高學生對音樂審美的興趣。要加強學生審美認識的能力,就要讓他們親身去感受,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自己聽音樂、老師在課堂上教或是受家人影響,無論哪種方式,都能加強對音樂認識的能力。

3.音樂審美的研究對策

3.1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感知能力

不同風格的音樂給人們帶來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輕快的音樂給人帶來放松的感覺,沉悶的音樂給人帶來壓抑的感覺,音樂節拍的快慢、節奏的強弱都會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應注意提高學生對于音樂審美的感知能力。所謂的音樂感知能力,是人對于音樂中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調試、音區、音色、和聲等音樂要素在聽覺上能做出相應的心理反應。人對“音樂語言”的理解能力即音樂的感知能力,這也是音樂審美能力的先決條件。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就離不開音樂語言的學習。多聽、聽不同風格的音樂,而非聽那些稍縱即逝膚淺的流行音樂,多去用心感知音樂,進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篇(7)

借助學校網站、教師博客、《雨竹》??绕脚_開辟名家名畫作品賞析欄目。比如齊白石的《蝦》系列賞析、徐悲鴻的《奔馬圖》賞析、凡•高的《向日葵》系列等,讓學生從小接觸經典的藝術作品,引導他們認識名家美術作品的多元性,學會寬容和尊重大師的作品,與大師直接對話,并且撰寫欣賞心得,以幫助他們在童年時代就獲得較高的藝術發展起點。

2.加大宣傳力度

在學校宣傳窗、海報欄、美術教室等場所定期舉辦學生優秀美術作品展以及學生個人畫展,張貼學生創作的能夠體現兒童天性、天真樸拙的優秀美術作品,如書法、國畫、剪紙、青花、線描等一系列作品,這一舉措能拉近孩子的心理距離,更易被孩子們接受。今后筆者還準備將一些優秀的國內外名家名作引入學校公共空間,為本校學生努力打造更完整的藝術欣賞氛圍。

3.相關活動配合

因本校的校園文化理念是“詩意雅韻”,每年借助校園藝術節這一契機,定期開展全校性的詩配畫比賽,由學生自選一首喜歡的古詩,以硬筆書法的形式書寫之后,配上與詩歌意境相符合的畫面,以此表達學生的審美感受。這一舉措具有一定的跨學科色彩,實現了抽象的文字思維與美術的形象思維之間的聯系與互換。除定期開展詩配畫比賽,近年來圍繞學校民樂特色,開展“樂之繪”美術比賽,也是全校學生共同參與的一項大型活動,學生的繪畫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4.豐富學校圖書館美術藏書

筆者學校有個南京市級的示范圖書館,有兩萬冊的藏書,其中就包括一定數量的美術類讀物,給愛好美術的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擴大美術閱讀視野的好機會。

5.家校聯手

另外,利用家校平臺,號召家長在家中給孩子創設一定的藝術氛圍,使孩子耳濡目染,快速提升其審美品位。

二、凸顯主體,鼓勵學生“美”的學習

1.合理利用美術學習單

在過去的美術欣賞教學中,筆者曾有過這樣的體驗,就是過分重視了教師的分析與講評,而忽視了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自主理解?;蛘呔褪呛唵螁枂枌W生,你覺得這幅畫怎么樣?那么,學生大多數情況下回答的可能就是“我覺得很好、很漂亮”這樣很空洞的一些評論。一些經典的美術作品所蘊藏的內涵和意境,可能不是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所能完全洞悉的,而教師所秉承的又可能是成人化的視角,這就造成了教與學的斷裂。因此,筆者開展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嘗試,根據上課內容,設計了相關問題,編制成美術學習單,學生回家后,在家長幫助下上網檢索相關資料,或者去查找搜集相關的實物,再結合自己的審美感受填寫相關問題,由此獲得對于欣賞主題的感性認識和初步的理性判斷。

2.“我當小老師”

“我當小老師”即學生評畫環節,具體的做法是,展示欣賞對象后,要求學生根據先前閱讀的資料,大致描述自己的欣賞感受,然后由教師引導學生走上講臺,拿起教棒擔當小老師,從相對專業的角度進行稍具深度的分析,如色彩、線條、情緒、內容等。這一方法還能夠讓學生展現自己的欣賞水平,形成熱烈活潑的課堂環境。

3.同伴互助

在筆者的課堂里,對全班學生進行“七彩虹”的分組,每一組代表彩虹上的一種色彩。人員的組合上也是由繪畫能手領銜,搭配能力層次高低不同的學生,互幫互助,尤其在進行集體畫創作或是手工制作時,學生們長期的合作訓練,能讓每一個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任務,深知自己是彩虹橋上不可或缺的顏色,從而得到樂趣和歸屬感,身心同時得到愉悅,得到美的熏陶。

三、拓寬視野,挖掘“美”的社會資源

美術教學不應該只在教室里開展,教師無論是有意識地組織開展教學,還是鼓勵學生通過課外時間請家長協助共同開展,課外美術活動都是美術教學重要的補充和延伸,是非常必要的。

1.積極挖掘本土資源

合理借助利用本土優質文化資源,實地觀察欣賞,感受藝術和生活的聯系,激發保護與創新精神。如棲霞寺石窟文化、南朝石刻、燕子磯公園、城南老建筑群等,并將這些素材穿插在校本教材中,成為書本知識的有益補充,增添教材的本土性、地方性。對于本土的文化資源,如果光讓學生從網絡或書籍上查找圖片,還是會顯得有些距離感,所以讓孩子們去實地游覽和觀察,現場震撼力很強。筆者曾帶著學生組成“我身邊的南朝石刻”尋訪小組,去尋訪棲霞區內的南朝石刻,讓孩子們現場感受經歷了1500多年風雨的南朝蕭秀、蕭恢墓石刻,孩子們顯得十分好奇和激動。他們想象中的石刻應該是非常華美的,但是現場很樸素,甚至顯得有點殘缺破敗,雖然帶給他們些許失望,但是他們很快就被石辟邪、石碑的雄壯所打動,仔細研究上面的花紋,并且在本子上臨摹下來石獸、石碑的樣子,回校后還寫了尋訪日記,身臨其境的體驗大大強化了他們的審美感受,欣賞能力也得到了較好的鍛煉。

2.參觀博物館、美術館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具有多個豐富底蘊的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名人舊居等,這些場館中的美術教學資源,有的可以直接拿來用,有的可以通過教學讓學生簡潔地體驗與感受,還有的可以與美術知識融合,形成新的綜合知識,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感官認知,也在與藝術品近距離的接觸中感悟了美的力量,從而獲得審美能力的提升。

3.感受四季變化

在美術學習中,能夠逐步建立或者基本具備藝術感覺的兒童,不僅僅是研究眼睛看到、耳朵聽到、身心感受到季節的變化,而且是領悟到了季節變化帶來的不同感受。更重要的是,四季更替的變化能夠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具備一種與眾不同的眼光和思維。假如小學生能夠在看似平常的景致里捕捉到細小的事情,而且這些現象讓人能夠注意到它,它帶來的刺激就會長驅直入地進入小學生的意識。筆者曾經帶領學生在校園里同一處地點“曲荷滴翠”處觀察景色,四季的變化使得景物在造型、色彩上產生變化,孩子們通過觀察寫生,在這種記錄中再現了真實,又藝術化地升華了真實。創造四季美景的經歷讓學生們提升了敏銳的感知美的能力,也培養了其表現美的技巧。

篇(8)

二、模擬展示與評價

這類評價方式多適合設計•應用類的課型,這種課可以讓學生完成作品之后,舉行個小型展覽會,小型的推銷會,讓每組學生選代表推銷自己的產品,其他組學生闡述選擇與不選擇的理由。這種方式將評價的自完全交給同學,真正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例如,《食品造型》這節課我便采用了這種方式。中國的飲食文化非常發達,烹飪藝術名揚天下,中國食品講究色、香、味、形俱佳,這充分體現在了同學的作品當中。同學將分組完成的作品擺放到教室前提前布置好的展臺上,放眼望去,感覺像是來到了廟會的小吃一條街。一組同學用橡膠、獼猴桃和橘子瓣做成了沙灘上的椰子樹,那顏色的搭配真是讓人賞心悅目,二組同學通過對菠蘿的加工再改造,一只可愛的小刺猬便出現在了眼前,那形象怎一個“萌”字了得。還有的組用西紅柿、葡萄橘子瓣蘋果做成了大龍蝦,用面包、葡萄、獼猴桃、草莓做成了貓頭鷹……我正在目不暇接間,學生已經開始了對自己產品的推銷,“評審團”也在發表著自己的觀點,此刻,學生儼然成立本堂課的主人,我只有找機會給他們稍作一下“場外指導”。學生們在活動中自然達到的自評、互評的目的,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他們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進步的能力。

三、表演展示與評價

表演展示既將學生的作品作為道具進行現場表演,使學生感受到它的使用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審美意識。例如,《服飾色彩藝術》這節課就可以采取這樣的評價方式。教師講授完創作知識與要領之后,同學們分組進行創作??梢猿楹灈Q定每組的創作主題,比如職業裝、晚宴裝、休閑裝、運動裝等。學生們可以用大張的報紙或彩紙進行創作。作品完成之后,每組選出幾個“模特”簡單的“穿”上他們的作品進行服裝表演。首先出場的幾個同學一邊踢著球一邊向“舞臺中央”跑來,哦,他們設計的是運動裝;看另一邊,幾個身著華服的麗人向我們款款走來,沒錯,他們設計的是晚禮服,還有休閑裝、登山服等,欣賞的同學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走秀結束后,學生要評選出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并說明理由。學生從中發現了作品的優點與不足,這樣,教師無需多費口舌,也就達到了評價的目的。

四、作業展示與評價

這是最普通常見的評價方式,適合于留有繪畫作業的課程。在課堂知識講授完畢后,根據教學目標布置課堂作業,這就涉及了學生專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的一個問題,有些同學由于上過繪畫培訓班,會按時按量完成作業,可以利用多媒體實物展示臺,在大屏幕上投影出這些同學的優秀作品,同學可以針對作品發表自己的看法。還可以各個班級之間進行交流,就是把優秀作品拿到其他班級去展示,請其他班級同學做出評價,使得這個環節更加豐富。想在整個年級小有名氣的學生更是使出渾身解數,把自己的作品不斷修改,還來征求我的意見,爭取達到完美??梢娺@樣的一種評價對學生繪畫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怎樣的推動效果。

篇(9)

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不僅為了使學生對世界有個更全面的認識,最重要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眾所周知,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怎樣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感觸美則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因為這種能力需要經過后期的培養,而美術教學可給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激發學生發現美、探索美的熱情。因此,師范美術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2.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在美術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可提高學生辨別美丑、善惡的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進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學生生活閱歷不足,辨別善惡美丑的能力有待加強,稍有不慎容易誤入歧途,而在美術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傊瑤煼睹佬g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對提高學生的綜合審美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應結合美術教育實際情況,將審美教育當做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加以落實,以充分發揮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綜合審美素養的作用。

二、師范美術教學中審美教育實施途徑

在師范美術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包括很多內容,要求教育工作者結合教學實際,尋找實施審美教育的有效途徑。大量實踐表明,采用以下方法可獲得較好的效果,因此,美術教師可結合自身狀況加以靈活的應用,為審美教育在美術教學中的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的條件。

1.培養學生的形式美感

學生學習美術時,最先接觸的是美術的審美形式,即,構成美術的肌理、質感、色彩、線條等基礎元素。但如沒有美術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很難對上述形式美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因此培養學生的形式美感,成為美術教學中審美教育的組成內容。師范美術教學中,線條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基礎美術元素,線條的疏密、干濕、濃淡、粗細等可表現質感不同、形式多樣的事物。因此,教師應從線條入手培養學生的形式美感。即,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求學生加以認真的分析與欣賞,并要求學生進行白描訓練,以對其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加深對線條表現力的感受。

2.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師范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是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首先,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分析研究著名的美術作品,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與認識。同時,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加深學生對美術作品表象的認識;其次,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開展臨摹課,通過實際動手促使學生審美情趣的提高;最后,根據課時情況,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寫生,一方面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另一方面通過寫生,讓學生充分意識到美術之美與社會、自然間的聯系,無形之中實現提升學生審美情趣的目的。

3.培養學生的審美理想

無論是感受事物之美還是由此引發的情感反應均是審美活動的表現形式,一定程度上受審美理想的約束。同時考慮到青少年身心發展尚不成熟,對是非標準的把握不夠準確,因此,美術教學中教師應采取多種教學手法,例如學生討論法,進行相關題目的創作等,實現培養學生審美理想和觀點的目的。另外,美術教師講解作品時,應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探討空間,而不是憑借自己的權威,認為自己的說的都是正確的。例如,教師表達對某美術作品的看法時,應注意使用“我認為……”“我覺得……”等,使學生認識到教師的理解與認識并非不可改變,以引導學生積極發言,通過與其他學生交流觀點,加深對美術作品深層次理解,以及全面的認識。采用這種方法教學,可確保學生理性的分析、評價美術作品,避免評價的盲目性。

4.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師范美術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不能忽略對學生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學生一般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因此,美術教師應充分把握學生的這一特點,鼓勵學生運用肌理、質感、構圖等知識,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創作出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美術作品。另外,美術作為一項與生活聯系密切的藝術,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認識生活,引導和鼓勵其去認識生活中的美,并加以想象去創造美。例如,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選擇典型的美術作品,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感受美術作品的美,從而激起他們創作的熱情與欲望,逐步培養學生審美創造能力。

篇(10)

2學導式教學法在健美操教學中的主要優勢

當今時代是各項知識、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健美操教學也不能固步自封,否則培養出的學生也都跟不上時代節奏,學導式教學為健美操開辟出新的教學途徑,由以前的“逼我學”變為現在的“我要學”,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欲望,使健美操教學的綜合水平顯著提高。

2.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對于健美操這樣對身心有益的課程,不僅能強健筋骨,還能陶冶情操,深受青年學生的普遍喜愛。況且,學生處于好奇心較重的年紀,對于未知的領域有著強烈的挑戰欲望,教師可以借助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在授課過程中利用音樂、多媒體和趣味理論等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此外,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順應了當今的教育趨勢,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當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已是大勢所趨。當今是科技經濟高速發達和開放的時代,學生思維活躍,具備了一定的表現欲,學導式教學恰恰滿足了學生展示獨立認識能力的需求,在其原有認知能力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潛力,使其積極主動地了解健美操的各項技能。與此同時,經過與之前傳統教學模式的對比,采用學導式教學法進行健美操教學后,學生主動進行訓練的時間和次數逐漸增多,使聽、看、思、練融為一體,為全面掌握健美操技能提供時間和技術保障。這不僅能讓學生加強刻苦鉆研精神,提高專業技能,還能刺激教師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自己的理論儲備,在授課與練習中不斷完善教學成果。由此可見,讓學生產生學習健美操的熱情,提升其學習的能動性,主動解決問題才是當今健美操教育的成功所在。

2.2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學導式教學法雖以學生為主體,但并不意味著教師的職責有所弱化。學生在自學和練習健美操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產生疑問,只有帶著問題上課,聽課的效率才會提高,這時就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啟發性引導,答疑解惑,并鼓勵學生勤于思考的行為。因此,健美操教師需要精心的備課,將整套健美操流程爛熟于心,對于新穎的理論見解也要積極學習。反之,若教師的課前準備不夠充分,甚至自己對整個健美操都還不太熟悉,那么教學的效果更會差強人意,不僅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的提問也很難應對,學導式教學的最終目的和效果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學導式教學法為教師隊伍提出了新的課題,無論是新入職的教師還是從業多年的老教師,都要積極學習新的理論知識,認真了解每一個動作要領,從而使整個教師隊伍的職業技能有所提高。究其根源,學導式教學是學生自學和教師導學相配合的教學模式,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指導,改變了枯燥乏味的機械模仿式教學法,由教師講得多變為學生練得多,更加注重實踐教學,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

2.3有利于教師針對性教學

通過學導式教學法,教師能夠直接迅速地找到學生學習健美操的疑惑和不足,能比較全面有計劃地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水平。此外,教師還要總結學生出錯的原因和特點,到底是集體性的普遍錯誤還是個人疏忽導致的錯誤,找出學生犯錯的癥結所在,并因材施教,給予不同類型的指導。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不能因優等生和學困生的成績差異造成對待他們產生教學態度的差異,對待優等生,要重在引導其追求更高的層面,提高其領悟藝術的能力;對待學困生,要重在提高其自信心和自控力,當其取得進步時給予更多的鼓勵和關懷。這種鼓勵與指導相結合的因材施教法,能夠使學生自我突破、自我創新,在訓練中激勵全體學生共同進步。在進行針對性訓練時,教學方式應以面授為主,進行定時定點的傳播式學習,一次性訓練健美操的時間不宜過長,先使學生達到對訓練內容和場地環境的適應為主,再循序漸進地進行力度和進程的培養。其次,教師要將學生視為學導式教學的主體,要充分維護其主體地位的價值,對于理論授課采用探究式學習方法,更加注重課題性引導,使學生通過自我認知能力的提高帶動學習成績的提高。因此,學導式教學在培養優秀的健美操人才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中介和橋梁作用。

上一篇: 汽車法律法規論文 下一篇: 組裝工藝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本在线视频观看免费 | 亚洲欧美国产制服日本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色欧另类欧日韩 |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 亚洲日韩mⅴ在线 | 在线激情小视频免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