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1: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體驗式學習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商務英語口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亟待創新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亟待改革與創新。多數高校依然采用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方法,教師是整個課堂的主角,缺少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學生處于被動聽課、記筆記的狀態,這樣的教學模式無法培養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無法推動和促進商務英語口語教學。因為口語訓練本身就是一個實際交流的過程,沒有學生的積極發言、溝通和交流,就無法提升學生說英語的膽量,也不能讓學生養成英語口語表達習慣,無法達到理想的商務英語口語教學效果。
(二)缺乏情境體驗訓練
口語訓練需要在情境中進行對話交流、交際,真正的商務英語口語都是在特定情境下產生的,需要在特定情境中展開訓練,也就是說商務英語口語教學離不開情境。然而,目前的大學商務英語口語教學卻偏離了這一方向,一些高校不是沒有單獨開設口語課,就是將口語課教學當作普通英語語言課處理,整個口語課教學從不設置任何情境,只是讓學生機械地記憶或背誦一些商務英語口語單詞或短語,目的是讓他們熟練掌握商務口語表達方式,充實、完善他們的商務英語口語語料庫,事實上這并不能培養與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相反,會讓學生在口語交流中倍受約束、倍感壓力,無法有效運用原本掌握的語料知識。
(三)理論教學與實踐運用脫節
理論知識教育是商務英語口語教學的前提,因為學生只有掌握足夠的商務英語語料知識,具備合格的理論基礎,才能在實際表達中胸有成竹。但是,理論教學也要同客觀實際聯系起來,即教師要確保課堂上所教授的商務英語口語課程內容及理論知識等能夠滿足實際商務工作交流的需要,能夠幫助同學生順利實現就業。然而,實際教學中,由于授課教師多為英語語言學專業出身,沒有實際的商務工作經歷,缺乏商務實踐,導致商務英語口語教學缺乏目標和方向,理論上的口語訓練與真正的商務工作相脫節,口語教學課堂無法發揮實際意義。
(四)課堂氣氛沉悶、缺乏活力
口語教學課堂應該是生動活躍、積極向上的,應該伴隨著學生接連不斷的對話與討論,然而,實際的英語口語教學課堂卻略顯沉悶,由于缺乏特定情景、規定任務、特定要求,學生不知道應該表達什么內容、完成什么任務,從而處于思想游離、思緒放任的狀態,在沉悶的氣氛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不到鍛煉,教學效果自然不佳。
三、體驗學習理論在商務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模擬仿真,在體驗中學習
眾多教育專家認為,教育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體驗與感受知識的過程,學生接受、理解與掌握知識需要一定的情境體驗與切身感受,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一個自由、開放的情境,讓學生自由發揮,盡情展示自我、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有了各種體驗,才能加深對理論知識與周圍環境、世界的理解與感悟,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有效鍛煉,內在動力和潛能才能得到不斷開發。
通過模擬仿真方式,為學生模擬特定情境,讓學生深入其中,產生主觀的感受和體驗,在不斷實踐訓練—總結—再訓練的循環中,培養學生積極的體驗式學習習慣,從而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獲得良好教學效果。
商務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學校擁有的各種資源,例如,實訓教室、多媒體設備,等等。利用實訓教室模擬各種真實的商務會談、商務貿易交流活動,并預先布置安排實訓任務,讓學生進入高度仿真的商務實訓課堂,在任務驅動下積極表達、主動交流。為了提高模擬情境的真實性,教師還可以事先從學生手中收集一系列物品,例如,帶有包裝袋的各種食品、各種文化用品、衣物,等等,將這些實物分類聚集,并貼上標簽,這樣能使學生產生一種更加客觀、真實的商務交流感受,真正提起精神進入商務交易、口語交流狀態。
(二)運用多媒體,進行聽說互動
英語語言教學是一個系統化過程,即語言的聽、說、讀、寫密不可分,其中聽和說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學生要想流利地表達,就要在具備一定英語語料庫儲備后,接受一定的聽覺訓練,因為只有不斷聆聽英語表達,才能感受到英語語言的節奏、韻律,形成英語語感,了解英語表達的方式和習慣。因此,教師在商務英語口語教學中,要注重聽力教學,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模仿、一邊表達,用“聽”帶動“說”,采用聽說結合、彼此互動的方式展開口語教學。
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國際商務談判會議的視頻,使學生明確談判會議的主題,并把學生分成小組,分別代表中方談判員與英方談判員,讓學生用心傾聽中英雙方的談判發言,逐漸走進情境,懂得雙方發言人的想法和建議,隨著談判過程不斷走向,各小組學生為維護本方利益就會產生舉手表達、躍躍欲試發言的沖動,此時教師則可以關閉多媒體視頻,讓學生在原定情境中,繼續延續商務談判。這樣各小組學生便能夠紛紛靈活運用視頻中聽到的一些商務談判英語詞匯、表達法,表達自己的觀點。例如:“Weareheretosolveproblems.”“Ihopethismeetingisproductive.”“Letmeexplaintoyouwhy.”等。
一堂生動、傳神、滿富活力的商務英語口語交流課自然而然地,不僅能夠鍛煉學生運用商務英語詞匯與表達法進行規范的表達的能力,還能讓學生通過模仿視頻中談判者的語音、語氣提高口語水平,達到口語教學目標。
(三)深入實際,真實體驗
體驗式學習模式不應局限于學校的模擬課堂,而應走向實際,深入真實的工作崗位,學校要同一些商貿公司、外貿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創造更多實踐、實習機會,讓更多學生提前感受真實的工作環境,接觸最真實的商務英語交流,這樣才能實現商務英語口語理論教學與實際應用、實踐訓練的有效對接,從而達到體驗式學習的目標。
二、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足
英語是一種針對學生的工作以及生活實踐產生的語言,隨著近年來國際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英語教學也變得越來越普遍,在教學過程中受到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中職學生的綜合能力是評判一個人綜合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徑,在未來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國家之間進行交流和結合的機會越來越多,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需要采取不同交際手段,為了提高交際成功率,需要對對方的文化背景進行了解和掌握。但是當前很多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的教育力度不夠,使得很多學生不能對西方文化進行深刻的體驗,導致很多學生對外國文化的了解不足,學生學習過程中效率不高。
(二)學生的英語理解能力和體驗意識不夠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涉及一些比較難懂詞匯,有的比較生澀,很多學生由于基礎知識不夠扎實,閱讀量較少,因此在遇到一些生僻單詞時往往不知道具體的意思,對學生的體驗式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嚴重時會阻礙雙方的交流,出現這種問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的英語理解能力以及體驗意識不夠。
(三)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的西方文化的融入不夠
西方文化是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當前很多中職院校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只是進行一些理論知識的傳授,對西方的文化和禮儀的教育不夠,因此導致教育過程中的實踐力度不夠,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
(四)課外活動的開展不夠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隨著近年來素質教育的不斷拓展,在教育過程中加強課外活動的拓展,是很多中職院校在教育過程中實施的一個重要措施。但是當前很多中職院校在教育過程中,對課外活動的拓展比較少,往往注重一些實踐理論課程的教育,缺乏一些生動形象的課外活動,一般都是進行課堂教育,而且是傳統的教育模式,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地位,最終導致學生對英語的學習過程中興趣不高。
三、加強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體驗式教學
(一)加強文化體驗,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在中職英語的教育過程中,跨文化意識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由于職英語主要是作為一種交際語言在使用,尤其是隨著當前國際交流越來越多,對學生的英語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而言,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各個西方的文化的體驗,有助于提高其跨文化意識,從而提高英語學習能力。文化是中職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學生在進行中職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西方文化的體驗,英語文化涉及到中國與外國的文化,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傳統、習慣以及禮儀,因此加強對西方文化的教育,是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以及應用能力的必要過程。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加強學生對其他國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從而才能在英語交流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到對方的意思,防止出現理解誤差,對雙方的交談造成影響。加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體驗、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需要對不同的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分析,在中職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通過有目的以及有計劃的學習,使得學生可以對一些語言文學的表象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比如有的英語在表達過程中,并不是字面意思,尤其是在一些比較正式的交談場合中,更需要對單詞的意思進行延伸,否則有可能會導致學生的理解誤差。比如“It’sFriday.”在某種場合并不是單純地表示今天是星期五,因為在歐美國家,星期五是黑色的,是令人感到煩悶的一天,所以也叫做黑色星期五。因此在表達過程中,有可能表達的是對當天的情緒一種描述。加強中職英語的學習,需要接觸的不僅是自己母語文化范圍內的東西,更多的是接觸外來文化,因此需要建構一個比較完善的文化框架,對不同的文化內容以及背景進行思考以及理解,最終能夠實現對自己的母語文化和外來文化之間的融合,并且能夠將這種區別應用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加深對西方文化的理解,也有助加深對中職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各種知識的理解。在加強學生的文化體驗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現代化技術、多媒體設備等,利用圖片、文字、音樂等多媒體形式,加強學生對英語中的各種知識的理解能力,從而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積極運用英語知識。
(二)加強學生在閱讀訓練中的體驗
中職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要求,尤其是對一些比較復雜的英文文本,需要學生加強理解能力的提升,才能對全文的意思有大概的了解。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學生的英語閱讀訓練,從而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量,使得學生可以對各種知識都有一定的涉獵,在進行中職英語的應用過程中可以應付自如。加強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英語體驗,不僅需要對教材中的閱讀部分進行學習,還需要閱讀更多課外的讀物,比如各種英文名著,就是英語文學教學過程中的輔助教材,這些作品也是學生對外國文化進行了解和掌握的有效的途徑,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對一些文化差異問題進行很好的理解,從而有助于學生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英語文化相關的作品有很多種類,在英語閱讀和體驗的過程中,不同的作品可以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因此,為了不斷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加強學生對英語知識的體驗和理解,需要對閱讀的作品進行豐富和完善。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閱讀材料的選擇過程中,要堅持由易到難的原則,閱讀的范圍也應該逐漸拓展,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實際情況加深閱讀材料的難度,比如最開始進行教育時只需要選擇一些比較簡單的文學作品,然后可以逐漸加深,對一些文學名著、科技文化作品等進行閱讀,從易到難的發展,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而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更好的體驗。另外,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應該要選擇一些帶有趣味性,同時又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作品,使得學生對更多的社會動態以及文化進行了解,加深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和體驗。
(三)加強課外活動中對英語的體驗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的補充,單純地依靠課堂教學的有限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教育,很難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應該要加強課外活動的拓展,利用一些有趣的活動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輕松地掌握更多中職英語常識。比如可以在課后開展一些實踐,以舉辦一些音樂欣賞會、讀書會等,也可以模擬職場英語的場景,還可以開展一些英語角、英語沙龍等活動,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得學生在實際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英語應用能力,能夠在交流和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英語知識的內涵,從而提高自己的讀寫譯以及視聽說的能力。在課外活動中加強學生的體驗,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要讓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課外活動中來,因此要積極發揮學生的主動作用,而不是在學習過程中被動地學習。因此所開展的課外活動應該要生動有趣,避免傳統枯燥的課外活動形式。
(四)聯系生活進行體驗
英語體驗需要與實際生活進行有效的聯系,很多英語文化作品都是來自于生活的,因此在加強學生的英語的體驗以及理解的過程中,需要聯系生活,結合生活的實際,有助于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結合實際生活,指的是在英語體驗的過程中,將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其中,根據實際生活中的場景,聯系到英語對話中的場景,從而加深學生的英語體驗。
根據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的原理,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對立統一地存在的,當間接經驗教育模式一度成為壓倒性的教學模式時,與之相對立的直接經驗教育就一定會有人提出來,并不斷發展。體驗式學習理論就是最重要的直接經驗教育模式之一。體驗式學習模式的思想和實踐自古以來就有,不過被學者有意識地、系統地提出來卻是20世紀以后的事。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體驗式學習理論已經被教育界認可,并不斷推廣到教學中。本文旨在通過梳理體驗式學習理論的發展歷程并歸納其基本形態,探索發展我國成人教育的新思路、新對策。
一、體驗式學習理論的發展歷程
沒有任何理論是從天而降,體驗式學習理論亦然,就其存在雛形而言,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體驗式學習。作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孔子的某些教育思想完全符合體驗式學習的標準,而古希臘三圣賢之一的亞里士多德指出,就那些我們一定要會做的事情而言,必須在能做之前,就應該通過做它來學習它。但體驗式學習真正開始形成自己的理論,卻是20世紀以后的事,概而言之,此理論的發展大致經過以下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世紀初至4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主要內容是“直接經驗+反思”。針對美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注重間接經驗及其廣為詬病的弊端,杜威從實用主義哲學出發,詳細論述體驗式學習的本質。杜威認為,教育的本質是經驗的改造。兒童經驗是教育的基礎,其主要目標則是積累兒童的經驗。愛玩、好動,即“做”是兒童的天性,并且這些經驗都是具體、現實的,在這些體驗中,兒童以及學員不但體驗活動,而且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形成“反思性思維”,通過活動結果來檢驗最初的假設和猜測,實現學習者對經驗、體驗的改造。杜威的理論后來被概括為“直接經驗+反思”。第二階段,從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代表人物是羅杰斯,核心內容是“直接經驗+情意體驗”。杜威的“直接經驗+反思”模式曾風靡一時,然而,從20世紀40年代初開始,歷經近十年研究未達到理想效果后,這一模式的影響力急劇下降,但其尊重人性、強調個性、突出情意的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得到繼承和發展。在羅杰斯看來,學習絕對不能只有一種模式,其基本形式包括認知學習和體驗式學習。前者主要指理論知識,如文學、語法等;后者則是指知識應用,如計算機操作、學醫等,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內容:個性參與、內發動機、自我評價和滲透影響。由此可見,羅杰斯的體驗式學習比較強調個性的發現和培訓,強調學習要滿足學習者的需求和愿望,后人將其模式概括為“直接經驗+情意體驗”。第三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這一時期在思想上并沒有新突破,代表事件主要是一些組織的成立,這一階段的體驗式學習模式被稱為“戶外運動模式”。
20世紀60年代以來,過分強調以直接經驗為主的體驗學習模式之弊端持續顯現,而課程本位教學活動逐漸回歸。體驗式教學的堅定支持者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把重點從理論研究轉向社會實踐,主要表現為建立一些以踐行體驗式教育為主旨的學會。1971年,“主題冒險”組織成立,同年,美國體驗式教育學會成立,不久后,發端于蘇格蘭的戶外訓練運動引進新的教學方法。這些組織以及新的教學方法把體驗式教育看作一種教育哲學和方法論,旨在通過置學生于直接經驗和反思中增長知識、發展技能和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同時期,發端于蘇格蘭的戶外訓練運動也在教育界掀起一波采用新教學方法的浪潮。第四階段,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在代表人物戴維庫伯的努力下,創造體驗式學習理論中迄今為止影響力最大的“體驗式學習循環模式”。20世紀70年代,在建構主義興起的背景下,學者開始從新的視角、以新的方法研究學習。人與人的互動、人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建構備受學者關注。建構、主體間性、施動者、過程、嵌入等概念和視角引進學習研究并被廣泛應用。學習不能只是依靠體驗和反思,這些方法與途徑并不能使學習效果最佳化;學習被認為是通過經驗轉化創建知識的過程,而知識則來源于人們在互動中獲得的經驗以及經驗轉化成知識與行動的過程。庫伯在綜合杜威、羅杰斯等學者理論的基礎上提出“體驗式學習循環模式”,它主要包括四個階段:
第一,具體體驗。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通過嵌入在某特定環境中的人與物活動,產生感悟并獲得特定知識。
第二,觀察與反思。學生認真回顧在特定環境中的經歷,并獨自或集體分析與反思。
第三,抽象的概念化。學生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即建構一個分析框架或理論模型。
第四,主動檢驗。學生在新的、相似的情境中主動檢驗自己的分析框架或理論模型。庫伯提出的體驗式學習的實質是綜合學習,它包括上述四個環節,這四個環節分別代表最有效的四種學習方法:感知學習、反思性學習、理論學習和實驗。第五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代表人物是賈維斯,提出情境學習模式。庫伯的理論一開始在成人教育中由于應用效果好而得到迅速發展與傳播,但隨著其應用范圍的不斷推廣,學者發現,這個理論模型并不適合學科學習,因此,這一理論模型對學校教育影響極小。賈維斯在反思杜威和庫伯等人理論的基礎上,經過深入研究后發現,從原始經驗中進行的體驗式學習只是一種感性的學習方式,它最大的不足在于把第二手體驗完全排斥在學習過程之外。通過大量實驗,賈維斯發現庫伯的體驗式學習理論過于關注互動與建構,而過濾掉其他一些重要因素與變量。為此,他提出情境學習論,其核心內容如下:知識與具體、特定的社會環境即情境緊密相連,是在某一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建構的。學習的本質是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與他人、他物的互動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學校或培訓機構應通過社會互動或其他教學活動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即學校或培訓機構應該把學生置于特定的社會情境中學習,使學生通過學習或培訓獲得真正完整的知識。情境學習理論強調學習的社會情境以及人與情境的互動和相互建構,這既有利于課堂學習的去情境化、抽象化,也有利于增強課堂的互動性,鼓勵學生相互討論與思考,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體驗式學習理論的三種基本形態
(一)情感體驗式
在有關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塑和教育中,情感體驗式學習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主要目標是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他們對人生或對特定情形的態度。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這種教育方式的目標、任務也不同。就本文要分析的成人教育而言,情感體驗式學習旨在打造團隊精神、激發學員潛能;但在國民教育中,其目標則變得相對寬泛,包括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科學的人生態度和塑造健全的人格。
情感體驗式學習通常從對真實情境的體驗開始,在此基礎上,學生既獲得表層知識,又發生深層情感、價值觀以及人生態度的積極轉變。在此學習方式中,核心是要喚醒事件情緒。情境中的事件越具有情緒喚醒功能,情感體驗式學習的記憶效果越好。在學習過程中,要抓住兩個關鍵點,才能實現最佳學習效果:一是選擇典型的體驗情境,即那些情緒足、情感沖擊力強的情境;二是通過個人寫體會或集體討論等方式,積極引導學生認真反思并客觀評價情感經歷,加深學生情緒信息的編碼和記憶。
(二)行動體驗式
這種學習方式的主要目標是獲得操作技能與行為經驗。語言和文字交流以及實際操作是獲得實用技能尤其是動手技能的基礎,也是主要途徑。很難想象,沒有交流、沒有實際行動能獲得技術、提升能力。為提高實用技能,在行動體驗式學習中,學者和專家設計門類齊全、形式多樣的行動體驗式學習。當然,行動體驗式有時候也包含情境式體驗學習的形式與內容,但體驗式學習的內容并不局限于認知或情感,它的重點是行動。因為行動體驗式學習的核心內容是獲得并切實提高操作技能,操作技能的本質不是情感而是行動。掌握或精通任何一項技能,都需要反復實驗、不斷操作,需要在不同結果的基礎上不斷對試驗中的操作進行反思、調整、完善,這是行動體驗式學習的本質。一般而言,行動體驗式學習包括三個關鍵步驟:實際操作、結果反思以及行動修正。
(三)認知體驗式
顧名思義,認知體驗式學習的主要目標是增加學習主體的認知,獲得第一手知識并提高認知技能。它對學習地點、學習場所的要求相對較低,無論在社會實踐還是在課堂情境中,無不適用,相較之下,前者較為普遍。在理論上,每個人無時無刻都有意無意地在現實世界中獲取新知識。不論是外出旅游,還是實地調研,甚至是去水果園摘水果以及與朋友或家人聊天,都屬于認知體驗式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沒有固定過程可言,有時候它只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而在另外一些場合,它則可能是極其復雜的試驗或研究過程。這種學習方式有四個常見步驟:感知和體驗真實世界、進入實際;在此基礎上回顧和反思本人的感知經驗;建構理論框架或理論模型;在實踐中檢驗理論框架或理論模型。
三、體驗式學習理論對成人教育發展的要求與啟示
(一)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
不論是在古代的私塾教學中,還是近現代以來從西方引進的現代教學中,教師一直是課堂的主體,是教學的主體,而學生則一直是被動的接收者、受動者。在此歷史背景的影響下,成人教育這個特殊的教育領域亦未能走出學生在教學中被動學習的窠臼。根據體驗式學習理論,針對特殊的教育對象和教學環境,學生可以是教育的主體。如果實現這個“歷史大逆轉”,就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1.轉變思想觀念,這是基礎工作。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先在教師、學生以及整個社會包括相關職能部門中樹立學員是教學的主體這個思想理念,才有可能最終真正實現學員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思想觀念的轉變極其困難,個人有路徑依賴,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同樣有路徑依賴,對于中國這個人口近14億的超級人口大國而言,要在教學這個極其重要的領域實現全民式的思想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無能為力,可以通過試點的形式,在全國思想比較開放的城市率先進行,然后向全國推廣。2.設置相關課程,這是關鍵步驟。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因材施教的思想,針對成人教育的特殊授課對象,要設置一些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要設置一些以學生授課、學生動手實驗、學生相互討論、學生相互點評、學生相互打分的課程,既讓學生適當扮演教師的角色,又讓學生通過動手、思考等途徑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既能增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也可以加深他們對課堂的印象,使知識的獲得更加深刻。此外,即使沒有設置專門的課程,也可以在教學中多增加一些互動環節,這其實也是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要因教育內容、教育對象而異。同時,所謂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其本質是一種教學形式,其目的是提高教學效果,不能為了形式而形式,也就是說,不要為了強調學生的主體性這種教學形式而采取形式主義,最終忽視教學效果,造成本末倒置。
(二)要使學生重視學習情境
中國教育長期以來忽視學習情境,不論是在升學教育中,還是在中、高等教育中,學習情境基本以課堂為主。近年來,實驗、社會調研才逐步增加,但在中小學升學教育中,學習情境仍然不被重視。成人教育較之于其他教育,更應該重視學習情境。營造成人教育的學習情境,關鍵要把握以下兩個原則。1.把握學習情境的生活性。學習情境的獲取與設置,絕對不能為書本上的知識內容所束縛,而是應該面向學生的真實生活。換言之,就是要在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就地取材,及時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學習情境的核心標準是能夠體現知識發現的過程、滿足知識應用的條件以及體現知識在生活中的價值與意義。2.把握學習情境的懸疑性。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習情境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即在學習情境中設置懸疑。學習情境中的懸疑性并不是知識本身,二者最大的區別在于,學生在課本上不可能找到現成答案,同時,教師也不會直接為他們提供答案。學生只有經過艱苦而又趣味盎然的探索,才能最終獲得答案,在此過程中,學生真正理解知識的現實內涵,并獲得情感體驗。
(三)要使學生形成反思的習慣
儒家思想十分重視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孔子在《論語》中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但思考并不等于反思,反思是思考的一部分,與一般思考相比,反思不僅強調要對理論進行檢驗,還強調要及時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1.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反思起點。生活是最好的教師,這句話同樣適用在體驗式學習理論中。生活無處不是學習。學生通過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吸取教訓,“吃一塹長一智”。經歷的事件越重要,吸取的教訓也會越深刻。一些印象深刻的非重大事件同樣可以是反思的好對象,前提是要形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如堅持在日記中反思。2.在教學中形成反思思維。日常生活中的反思是一種自覺的、習慣性的反思,而課堂上的反思,則更多的是一種思維上的反思———是在教師或同學的幫助下形成的,而且更多的是理論、方法、思維上的反思。相比之下,這種反思更加抽象,更加具有哲學色彩,同時也更加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通常需要教師學生的精心設計。
參考文獻:
[1]徐靜.我國成人教育發展的問題與制度反思[J].繼續教育研究,2016(6):40-42.
二、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的定位、設計與建設
1.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的定位。
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作為實踐類課程,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定位于服務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等主干課程,促進學生將理論課的知識鞏固和應用到會計信息化實驗中。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的創新,一方面要解決會計信息實驗課程不夠完善的問題,另一方面還要通過實際動手、實際操作,促進學生不斷體驗和感悟的知識建構過程。因此,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應根據會計專業理論課的開設情況進行定位,而不是過分強調計算機技術的講授,否則會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當然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的確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這些需要在大學通識課程和前設課程中予以解決,給學生打下較好的計算機基礎。
2.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的設計。
以會計信息系統核心課程為基礎,構建覆蓋財務會計信息化、管理會計信息化、審計信息化的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模塊,按照操作類、管控類、設計類設計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從而形成全方位、多模塊的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體系支撐平臺,增加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比重,使學生從事實驗課程的學時達到了總課時的30%以上。會計信息化實驗課課程體系按照“分流培養、分類成才”教學理念,以“會計信息系統”為核心課程,按照操作類、管控類、設計類設計開發具有操作性、實用性和前沿性的會計信息化相關課程。除會計信息系統作為核心基礎課以外,建立操作類課程群、管控類課程群和設計類課程群。操作類課程群包括ERP財務會計實驗、企業合并報表實驗、審計軟件綜合實訓等;管控類課程群包括企業集團財務管控實訓、預算會計軟件綜合實訓、全面預算信息化實訓、企業資金集中管理實訓等;設計類課程群包括企業會計信息化實施、財務軟件設計理論與方法、Excel財務軟件開發技術和XBRL財務報告語言等。
3.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建設。
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需要根據學生的素質和接受情況,分批逐步建設,而不能一蹴而就,并要根據實際教學效果不斷進行探索和調整。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應堅持“系統性、綜合性”的特點,建設實驗教材、實驗案例和實驗軟件。系統性是指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由企業會計理論知識體系、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實驗教學體系;綜合性是要突破會計知識體系的界限,將企業管理、會計、財務等知識進行整合設計。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建設的具體內容包括:(1)進行創新型課程的探索,從教學角度以體驗式教學提升學生解決實際會計與財務管理問題的能力;(2)堅持理論聯系實踐的方式加深和鞏固會計理論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3)通過整理和收集最新的案例、經驗和知識,形成以實驗指導書、實驗指導視頻、實驗指導多媒體軟件、其他實驗資料等為一體的實驗教材建設;(4)通過體驗式教學搭建仿真教學平臺,通過仿真企業環境、財務管控流程、會計核算流程、軟件開發流程,在實戰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的拓展與創新
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需要通過教學管理與控制,將教學與競賽相結合,拓展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的第二課堂,創新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的管理和控制。
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的步驟主要包括實驗資料的前期準備、教學軟件的調試和準備、實驗分組與管理、實驗報告與反饋等四個步驟。(1)實驗資料的前期準備。實驗資料是指以實驗教材為基礎,由實驗指導書、實驗指導視頻、實驗指導多媒體軟件、實驗案例等相關資料組成。實驗資料的準備充分與否,對于學生是否能按照教學目標開展實驗至關重要。實驗指導書中應盡量減少操作步驟的描述,鼓勵學生通過實驗教師的引導,自主思考實驗步驟、方法和路徑,不要簡單地按照既定的操作步驟完成實驗。(2)教學軟件調試與準備。在實驗教學之前,實驗教師需要在實驗室環境中進行教學軟件調試與準備,并最好在教師自己的電腦上也裝一套教學軟件。對于在教學過程中碰到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備份后還原到自己的電腦上進行調試和檢查。(3)實驗分組與管理。實驗教學最好采取分組的方式進行,鼓勵學生在遇到問題后首先在自己的小組內討論解決,然后再與實驗教師進行討論。對于簡單、重復的問題可較快解決,較難和復雜的問題與實驗教師討論解決,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實驗教師的教學效率。為了避免出現“搭便車”或者拷貝其他學生實驗結果的問題,不同的實驗要通過小組內輪換角色完成,同時可以通過賬套號控制、賬套主管控制以及關鍵界面截圖控制等方法進行管理。(4)實驗報告與反饋。實驗報告是考評學生實驗過程和成果的主要內容,包括實驗數據和實驗報告兩部分。實驗數據是學生在實驗軟件中的數據備份。實驗報告由實驗目的、內容、步驟、結果和總結等構成。對于實驗報告中反映的問題,實驗教師應及時逐一跟學生進行反饋和溝通,不僅讓學生及時發現自己實驗的錯誤,而且通過與學生的討論發現實驗設計中的問題。
2.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的創新和嘗試。
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思考和創新,針對學生出現的錯誤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可能的原因,不急于告訴學生答案是什么。對于學生提出的新想法和新思路,要和學生一起設計和實踐,并可以作為實驗思路的補充。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成因,策劃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加以執行。充分體現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干中學”,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體現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驗教學體系。
3.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與競賽相結合。
通過組織并參加不同層次的會計信息化大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2014年由中央財經大學舉辦首屆北京市大學生ERP管理會計應用大賽,北方工業大學會計專業大三學生組成參賽小組,取得總分第四名和三等獎的好成績。將教學與競賽相結合,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創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將競賽作為會計信息化實驗的第二課堂。在模擬中培養學生會計專業素質,在競爭中鍛煉學生分析同行對手、應對市場變換能力,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的會計理論和會計信息化知識應用于經濟管理實踐中,真實地解決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實際問題。
引言
在我國早期社會,學者們將研究性學習也叫探究式學習。在研究性學習當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進行了互換,教師起輔助作用,只是進行了指導和參與工作等等,而學生在研究的過程當中變成了主角。。我國的教學改革早期,最大的改動之一要數研究式學習,意味著我國在教育教學方面正在穩步向前的邁進著。研究性學習,對于小學生而言,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占據著重要部分,是教小學生如何將自己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的重要方法,是初步學習數學的關鍵。但是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取得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總會出現這樣那樣或多或少的問題。怎樣將研究性學習更好的與數學學習融合在一起呢?這些問題都是我么近年來研究的有待解決的問題。
對于數學的研究性學習,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數學的研究性學習為我國數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貼合新課改中北師大版的小學數學。更多的老師會在授課的時候引用各式各樣的教學活動,來吸引學生更多的自主進行研究。當然,對于小學生來說還有更多的是需要老師的引導。但是,如果研究性學習運用的不好,就會取得相反的效果,與預期效果相差甚遠。長久的經驗積累得知,越是那些難解的研究課題,就會越容易使研究活動失敗,就會出現諸多問題.
一、學習方面
1.問題:大多數的小學生中,對待數學這門學科都產生了強烈的排斥感和恐懼心理。這種情緒的產生主要因為學生對于數學存在不同程度的錯誤理解。有的學生是認為數學很難、沒有意思、不易理解。也有的學生自己的能力不夠,像數學這種難題就不適合自己去解答,而且也解答不出來。這樣就導致了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永遠處于失敗一方,不但得不到老師和家長們的獎勵反而會惹來批評。還有就是小學生的依賴心理太明顯,不懂得主動的對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和總結,總是投機取巧的希望老師能吧整理好的知識點交他們,剛開始的時候是可以,老師引導。但是,時間一長就會造成許多孩子的過于依賴。而且缺少語言方面的訓練,表達能力不足。多數的小學數學老師沒有過多的去訓練學生語言,總覺得數學是靠大腦思維,不是語言溝通。這些原因,讓許多剛剛接觸數學的小學生產生對數學錯誤的理解,認為數學只需要做不需要說。
2.解決方法:要制定一套自主學習的氛圍,讓小學生從小養成能夠進行積極自覺地學習數學知識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多進行交流,并且要發展語言優勢,訓練表達能力。對于那些從小阻礙數學上,心理有陰影的同學,數學老師和家長多多進行談心,切記不能急躁易怒,那樣反而減輕不了心理壓力,卻促使其加重了心理障礙。這樣對他們以后的初高中學習數學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慢慢的減退學生都是心理壓力,讓學生們沒有芥蒂。
二、教材資料方面
1.問題:由于新課改的關系,許多地區的小學數學教材都采用了北師大版的。雖然新課改的教材有很多好的地方,但是也有一些老師和家長認為北師大版的數學教材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老師們認為新教材里增加了許多圖畫知識,主要的教學內容減少了,其中在學習代數的部分時更加明顯,新教材外觀圖景過于眾多,里面的知識內容減少。還有一些地區的老師認為新課改的教材不適應農村的學生來學習,它較適合大城市的孩子。書中的許多事例農村小孩沒有經歷過,他們不會理解。
2.解決方法。新課改所提供的教材,建議老師選擇性的使用。教材或是教科書它只是提供給老師、學生在學習時的一條基本線索。老師應該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的選擇使用,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生的能力選擇。要切合實際,來總結經驗。不斷的完善,進而不斷的發展。
三、教師方面
1.問題:大部分數學老師的教學方法還停留在“古代”時期,
新理念教學沒有深入到老一代數學教師的思想中。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是普遍的存在預習、講授、復習、做作業等老一套的學習方法。大多數的老師對于新課改的教學方法還是有諸多不認可的地方,不敢大膽的去嘗試,怕學生們接受不了、理解不了、適應不了北師大版教材,怕使用這種新教材會得到相反的效果。由于方方面面不同的原因,促使大部分教師還意識不到,在課堂上可以使用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大部分的數學老師在上課的時候還是停留在黑板、粉筆、教科書上,導致那些需要電子信息技術來講的知識并不能夠更好的完成,只能通過老師口述來講解,效果可想而知。大部分老師也不是完全的不用,但也僅限在公開課上亮亮相而已。
2.解決方法。對于這種情況,我們第一要做的就是將課本上的知識學好,基礎打牢。要大體上掌握教材的整理內容,找到 詳略主要重點。掌握電子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合理運用,更好且熟練的操作電子信息技術,進行都是實踐。如果不切實的運用到課堂上去,就永遠不會知道信息技術是否對教學效果有益,優勢在哪里。在剛開始的運用中,總會遇到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過我們可以從失敗的過程中總結經驗,已取得解決的方法。
總結
研究式學習主要就是讓學生們學習的過程當中,要進行溝通。交流與合作,自覺且主動的進行研究學習。研究式的學習方法與傳統意義的教學相比較來看,更加靈活具有針對性。讓學生們自主的進行探究學習,主動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們要親自融合入行動當中去,積極樂觀的進行探究學習。
2013年的盛夏之際,希望更多的同學們能夠在學習數學當中,尋找到更加好的學習方法更好的掌握所學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數學成績,在高考當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參考文獻:
[1]孔企平:《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03頁。
一、引言
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方面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目前我國進行的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其中心和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主要實現途徑是課堂教學。因此課堂教學改革成為課程改革的重點。教學改革,離不開教師的直接參與。教師教學水平直接決定著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的成敗。為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建立積極有效的教師教學評價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教學評價是整個教育評價的重要環節。從理論上說,教學評價主要由兩個目的:一個是提高教師的效能,即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明確目標、衡量結果、評判等級、獎優罰劣或解聘不稱職的教師來保證教學質量。另一個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即通過評價,發現問題,提供給教師自身的優缺點信息和建議,協助教師不斷完善自我,提高業務素質和專業發展水平。
與上述兩種評價目的相對應的評價制度是:獎懲性教師評價和發展性教師評價。作為終結性評價和量化評價,獎懲性教師評價以獎勵和懲處為最終目的,通過對教師工作表現的評價,做出解聘、晉升、調動、降級、加薪減薪、增加獎金等決定,這種評價直接與教師的切身利益相關聯,勢必會影響教師的坦誠態度,導致教師的積極參與度不高;而發展性教師評價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為最終目的,它是一種雙向的教師評價過程,建立在雙方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和諧的氣氛貫穿評價過程的始終。在新的教學理念引導下,發展性教師評價成為教學思想領域中越來越重要的部分。
不論是獎懲性教師評價還是發展性教師評價,都需要評價主體來評價。教育評價具有多元主體性。而作為教育評價的子系統—教學評價的多元主體性也存在其合理性。“教師評價主體是教師評價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
教師教學評價的主體一般有:學校及教育主管部門的管理者(領導)、同行、學生、教師、家長、專家等。評價的目的直接影響著評價主體的選擇。評價主體需要的差異性使得評價方式和結果不同。學校管理者對教師進行評價是要考核教師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工作要求,主要是考核教師的外在行為表現,教師績效評價的主體應為學生、同事、領導;教師個人對評價的需求是出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使教師發現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以使其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這時的評價主體就應該是教師自己,因為教師最了解自己的教育價值觀念,最了解自己的內在心理活動。因此在對教師教學進行評價活動時,要根據不同的評價目的,選擇合理的評價主體,并將經濟、效率等因素考慮在內,力求評價的最優化。
二、對教師教學評價的主體性分析與探討
1.管理者(領導)評價
管理者評價主要由學校領導來執行,學校領導評價中獎懲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并存,其中大部分學校以獎懲性評價為主。教師教學評價直接與學生成績掛鉤,尤其是以升學率作為對教師教學的認可度。發展性評價主要是學校領導通過聽課的方式對教師進行督促和指導,且日益成為學校關注的重點。但學校領導忙于行政工作,無暇顧及教師教學,這也是學校領導疏忽于教師發展性評價的重要原因。
2.同行評價
從理論角度出發,教師教學評價應由其同事和學校教學負責人(如教導主任)來具體操作,他們在教室里聽課、檢查教學,更廣泛更全面地收集相關信息,但這一作為的負面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一些因素如利益關系、個人主觀態度等會影響同行與領導對教學工作評價的投人,以致影響對其評價的客觀性,無法了解評價者的真實想法。某校在對1985年以來的“同行評價和領導評價”的分析中得出,同行評價主要或只能作為教師自我教育的手段,不能作為決策依據,要么全優要么全差要么棄權的評價結果存在著相當大的普遍性。
3.自我評價
教師教學自我評價注重教師在整個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促進教師主體意識的形成,因此教師教學自評有利于教師自我反思、自我改進和自我提高。開展有效的教師教學自我評價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成長。
教師自我評價是教師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評價對象依據評價原則,對照評價標準,主動對自己的工作表現做出評價的活動。它是一個批判反思的過程,更是一個自我提高的過程。教師的自我評價有利于教師自我反思、自我改進和自我提高,對提高教師素質、提高教育質量有重要作用,是實施教師終身教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措施之一。“我們的自我評價充滿著危險。作為教師,我們工作中都有盲點,有時我們看不清它們,因為它們離我們太近。”同時不應忽視的是,教師自我評價可能會導致個人夸大自己的績效。人們有把自己不良的績效歸咎于外部因素的傾向。
4.專家評價
專家評價方式屬于直觀評價范疇,是以評價者主觀判斷為基礎的一種評價方法,應用較為廣泛。專家評價由于專家本身的特殊身份和獨特的視角,評價著眼點更多的放在評價教師教學水平和能否達到教學目標等方面上。充分發揚專家的鑒賞加評價方式,并對教師存在的問題給予相關的建議,將有助于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5.學生評價
教學過程的理論研究表明,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活動的過程,學生既是教學的對象,又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效果在他們身上得以體現。教學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科學技術與文化知識、技能,引起學生在能力、素質等方面的理想變化,因而教學中的主要矛盾是學生。教師的教學是否已經使學生獲得了預期的學習效果,這是教學評價中最重要的內容。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學生最有發言權。但亦有學者對此提出異議。章立早認為,教育評價本質上是一種對教育現象的“價值判斷”活動。“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是人們認識外界環境或自身狀況的兩種最基本的方式。所謂“事實判斷”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價值判斷”,是個體根據一定的價值標準,在事實判斷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價值作出評判,主要解決是好還是差的問題。教師評價直接關系到教師是否被聘任和能否晉升職務等切身利益,必須以嚴肅和公正的態度來處理。由于學生年齡、知識、經驗和判斷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教師的教學意圖不一定全部都告訴學生,因此學生對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情況只能具有“事實判斷”的資格,也就是說只能描述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情況,沒有資格對其進行“價值判斷”,即沒有資格評價是好還是差。
把評價的權利教給學生,師生共同在交流中學習、在學習中發展,是現代教學評價的一個新理念。構建合理科學的教學評價規范和制度,是中小學學生參與教學評價的重要保障。
6.家長評價
從已有的研究看,家長評價更多的是集中在學校管理、學校規劃上,而較少地對教師具體教學做出評價。家長對教師教學的評價主要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基準,以獲得知識的多寡、班級升學率為評判標準,也就是說更多的是從教學結果而非教育過程來關注教師教學。課堂教學作為相對封閉的環境,教師對家長參與課堂教學是排斥和反對的,他們認為家長參與會擾亂課堂秩序,不利于正常教學活動的開展。而家長對參與教學評價亦不積極,在中國尤其如此。中國傳統的尊師重教思想使得學生家長對學校存有敬畏心態,家長會是中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主要方式,而這種單向的家長—學校交流也是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主要討論話題,即使這種家長會的交流方式也是很有限的。因此,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參與學校教學評價,將是一個長期和逐步深化的過程。
三、建立以自我評價為主,多元主體的參評體系
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與者是教師和學生,因此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要求教師和學生更多地在評價中發揮作用。現代教學評價強調自我更新自我調控,更多的從自我接受的角度評價教學工作。在評價方式上講究自我評價為主,對自身的課堂教學活動不斷進行判斷反思和分析,不斷自我提升,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一)統一和具體化教師自我評價的標準性
教師教學自我評價要能夠有效地得以開展,合理、科學的評價標準是基礎和關鍵。學校的管理者和上級行政負責人要組織教師與專家共同商討,確定教師自我評價的標準和尺度。具體說來,教師自評的標準采用半開放式評價,為教師提供基本的分析框架,但不過分細化各項指標,留出教師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的空間。同時,指導教師采用可操作性強的評價尺度,如現今流行于教師群體中間的博客日志、反思日記,引導教師詳細具體的分析自我,并發現不足自我改進。再如通過教師學習者的經歷和教學自傳獲得教學洞察力,提高課堂管理水平,等等。為了使自評的內容更加真實、客觀,避免教師在進行自我評價時出現不顧實際地抬高自己、文過飾非的現象,必須將自我評價與教師的晉升、提拔、獎懲等各種個人利害關系脫鉤,使教學自我評價的教育性原則得以正確地體現,其正確的導向作用得以充分地發揮。
(二)建立規范的學生參與教學評價制度
學生參與教學評價,帶來的是教學、學習與管理等多方面的積極互動,影響的是學生、教師等的促進性發展。因此,深刻認識學生參與教學評價,積極探討學生參與教學評價的策略或實踐方式,建立合理的規范與制度是當務之急。
建立一種規范學生參評制度是合理科學評價的必要條件。制度是行動的保障,沒有制度規范與指導的行動,易帶來實踐中的松懈、拖拉甚至敷衍。通過制度規范的制定,可以對學生參與教學評價的意義、目的、要求、程序以及整個參與方式等進行規范。學生依照參評標準對教師教學評價,更能反映教學中的問題和不足,以及教師的優勢和特點。當然,學生參評工作需要學校做好相關的保密工作,以避免在日后的課堂教學中因學生參評而帶來的負面影響,對中小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三)評價主體多元化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傳統的識字方法是為識字而識字,其基本模式是“讀準字音——識清字形——理解字義——學會運用”這樣四步曲。顯然,這樣做發揮充分了教師主導作用,但學生主體地位就顯得不足,久而久之,學生對學習字詞就會覺得索然無味,學得字詞多了,就容易產生混淆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是閱讀與寫作的基礎,它直接關系到小學生讀書、作文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除要求認識3000個左右常用漢字,還要求學生學會識字方法,具有獨立識字的能力。”可見,識字教學并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識字,而是要讓他們利用識字方法,形成自主識字的能力。低年級的學生識字質量,識字教學效果在整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中占重要的地位。把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與多媒體計算機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將圖文、聲音和視頻并用,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使學生樂學、會學,讓學生步入愉快的識字的殿堂。經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進行識字教學是多快好省的,正是以學為主,培養兒童主動分析字形和獨立識記字形的能力。是提高識字效率和質量的最佳方法。
一、以“媒”為載體,激發識字興趣,提高識字效果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記憶那些沒有生命的漢字是學生最初學習的難點。所以,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幫助他們攻下字形關,培養他們辨字形的能力,掌握書寫漢字的基本技能成為了主要任務。而多媒體技術能將枯燥的漢字變成一幅幅有聲有色的圖畫。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就要精心設計教學情境,通過多媒體環境下生動形象的表演,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一)情景交融,激發識字興趣
美國著名的創造教育家托蘭斯認為:“要使創造教育成功,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天性好動,運用多媒體,創設動態畫面,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處于一種輕松和諧的氣氛中自覺、自愿地學習。例如上《要下雨了》一課。教學“悶”,采取以情景激趣的方法,先出示圖1:天空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再出示圖2:一人在屋子里,一顆心不停地上下跳動,進而出示謎語“門里一顆心”(悶)最后讓學生聯系剛才的情境,說說“悶”的意思或用“悶”說一句話。一個無生命的字,因為有了電腦多媒體的介入,變為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圖案。如:學生在學“飛”字時,教師在屏幕上畫了一幅圖;一只白鴿在展翅飛翔,旁邊出示“飛“字馬上有學生說:“飛”字中的“撇、點”就像白鴿展翅飛翔,位于身體的中上部,而“橫斜鉤”就像白鴿的身體要圓滑,才能減少風的阻力,飛得高。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有趣地記住并會運用生字。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創設寬松、民主、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主動識字。我的具體做法是:
1、用兒歌創設情境識字
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如果單純地教學認字,學生勢必會感到枯燥,因而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上課之前教師可以尋找一些兒歌或自編兒歌,展示在電腦屏幕上,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例如“高”字,用兒歌:一點一橫長,口字頂房梁,大口張著嘴,小口往里藏記憶。其他同學受到啟發也紛紛編兒歌記字,例如:“畫”,一塊豆腐切四塊,放在鍋里蓋上蓋;“閉”人才進了門;這樣記漢字,學生不僅記得深刻,而且能滲透學習策略與方法,有利于創新性思維的培養。長期堅持下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也能編出有利于記字的兒歌,例如:“團”字,學生編成國字玉出門,人才進了門。“富”字,學生編成一個寶,沒有玉,一張口,一塊田。
2、變文為圖,創設情境識字
采用多媒體聲像系統為先導,通過多彩的畫面和美妙的音樂,可誘發學生探索知識的強烈欲望,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增強認知的整體效果,加強感染力,有利于提高認知效果。例如“滾”字,它的右邊是識記的難點。教學時,學生只要點擊鼠標,電腦屏幕上就會顯現:先把“衣”字的上下拉開,然后再把“公”字推進來。看過演示后,有學生就主動地編了這樣一個歌訣:“‘滾’字左邊三點水,右邊‘衣’字上下兩分開,一個‘公’字鉆進來。”又如:在教一年級下冊第十課《松鼠和松果》的第三自然段:沒有了松樹,沒有了森林,以后到處光禿禿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們吃什么呢?到哪兒去住呢?我出示課件畫面茂密的松樹林,師在音樂聲中教師描述:原來這兒是一片茂密的松樹林,可是,十年以后,松樹(),二十年以后呢,松樹(),那么,總有一天()。通過觀看圖片,學生想象說話后,再問: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沒有了松樹,沒有了森林,只剩下一座怎樣的山?(出現光禿禿的山的畫面和詞語:光禿禿)。這時候,學生對光禿禿這個詞的意思早已理解了而且學得興趣盎然。
(二)以“媒”促識,提高識字效果
在識字教學中,學生是否集中注意力進行識字,將影響學生的識字效率及識字效果。多媒體技術采用動畫圖片,把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于所動的畫面,克服了分散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1、以“媒”促識,幫助學生分析字音
我們的漢字中形聲字占絕大部分。形聲字是由一個或幾個表意的形旁和一個表音的聲旁相結合的方法造出來的字。多媒體技術可將呆板的方塊字演變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使漢字的形和義的關系顯而易見,從而提高識字的質量。如教學第三冊《歸類識字(一)4》中的“牙——鴉、蚜”,我先在計算機上出示“牙”,讓生齊讀,再出示生字的拼音ya,讓學生齊讀,接著出現“鴉”,告訴學生這是“烏鴉”的“鴉”,同時在旁邊出示一只烏鴉。然后,再度出現生字拼音ya,讓生齊讀,并出現生字“蚜”,告訴學生這是“蚜蟲”的“蚜”,同時在旁邊出示一條蚜蟲。在學生認識了這兩個字后,教師再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前者是“鳥”字旁,而后者是“蟲”字旁呢?學生通過看圖很快就知道了,“鳥”和“蟲”表示字義,是形旁,“牙”表示字的讀音,是聲旁。正因為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利用多媒體揭示形聲字的規律,所以學生能用“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特點獨立識字。
2、以“媒”促識,幫助學生記住字形
字形教學是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漢字好比是一家機器,是用一些部件和零件按一定順序組裝起來的,基本零件就是筆畫,而部件則是篇旁,掌握好字形的關鍵就在于筆畫、筆順和結構。多媒體的恰當運用,能使識字教學化難為易。
(1)在我國的漢字系統中,有相當一部分形近字,它們或換偏旁,或加偏旁,區別不大。小學生辨別能力還不精確,很容易張冠李戴,而多媒體的使用卻讓這一難題迎刃而解。如:在拼音識字《馬牛羊》一課時,為了防止學生把“牛”與“午”混淆,我特意,在大屏幕上向學生顯示了這兩個字的區別,將這兩個字中間的“豎”用明顯的紅色顯示,用動畫形式將“豎”伸長或縮短,并配上相應的動聽的音樂,伸長出頭便是“牛”,縮短不出頭便是“午”,學生很快就掌握了這兩個字的區別。再
如:“木”和“休”,字形相似,如何區分呢?我利用多媒體圖像出示一棵樹,打出“木”字,再將一個小人移到樹旁,讓他靠在樹上休息,打出生字“休”。簡單的兩幅圖將兩個字的音、形、義區別得明明白白。
(2)在利用計算機進行教學時,可利用實物圖片進行字形匹配,特別是象形字的教學,例如火字的教學,在屏幕上可展示一堆火燃燒的畫面。這使得漢字的筆畫結構與生動鮮明的表象聯系起來,進一步鞏固了聯想記憶。
(3)此外,漢字中有許多筆畫難寫易錯的字,常使識別能力不強的低年級孩子混淆搞錯。如“襪”字,孩子們很容易將“衣字旁”寫成“視字旁”。這時,我設計了一個動畫。先出示一件衣服,再出示一條褲子,最后出示一雙襪子。然后把“褲子的褲的衣字旁”和“襪子的襪的衣字旁”變紅再變形成“衣”字,然后又變回到“視字旁”回到“褲”和“襪”字的上面。這樣通過反復呈現,形象強化,學生就記憶猶新了。學生在書寫時便很少會再漏寫了一“、”,這樣,無形中促使孩子準確地記住了字形。
3、以“媒”促識,幫助學生擴大識字量
(1)隨文識字,擴大識字量
在進行識字教學的同時,我們教師還可以將集中識字的教學方法結合在隨文識字中,對某些生字進行偏旁部首的更換,使一個生字的學習可擴展成三個或五個生字的學習。
(2)集中識字,擴大識字量
低年級學生以識字為主,尤其是一二年級的教材中設有集中識字的大量內容。我利用課與課內容之間的聯系,將課的內容整合在一起集中識字。利用熟字學習生字或進行比較,是對于掌握漢字結構的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例如:二下語文教材中的形近字、同音字特別多,將相近的幾課內容合并,利用電腦制作課件,把幾組同音字和形近字標出相同的部分,隨機一組一組的展示給學生,讓他們發散思維,進行字的聯想。例如電腦出示第一組:票、飄、漂——車()()亮()揚;第二組:完、玩、元、園、圓——()成()旦花()()球;第三組:直、植、值()日()樹筆()讓學生練習。這樣邊讀邊記憶漢字,擴展了學生對形近字,同音字的
二、以“媒”為手段,激活再識字欲望,鞏固識字
1、組織游戲,強化生字運用。
低年級學生識字的一大特點就是學得快,忘得也快。課堂上,教師設計識字游戲,可以讓學生在熟悉的語言文化環境中輕松記字。學校引進了大量現成的CAI課件,為低年級學生自學識字創造了很好的條件。教師也可在教學中事先輸入所學的生字,讓學生操作鍵盤來認識生字。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學會自學。如:讓學生自己操作鼠標找準生字讀音;對號入座;看拼音寫字等等,而對錯同樣由電腦提醒。例如:教師在網上搜集一些字謎給學生猜一猜,學生很感興趣,既鞏固了生字又教會學生一種識字方法,好多學生都能自編字謎啦!運用多媒體設計一些有趣的游戲,可促使學生更扎實地掌握生字。如教學“清、情、請、晴、蜻、睛”時,設計換篇旁認生字游戲:給“青”加上三點水,學生立即回答:清潔的清,再隨機動態顯示更換篇旁,學生快速作出反應。
2、搭建平臺,激發運用生字。
兒童心理學表明:教學中應善于找出學生的缺點,給予適當的評價,可以大大激發學習生字的興趣,鞏固生字,激活再識字欲望。我平時經常運用多媒體開展生字競賽、組詞競賽、寫句競賽,是提高識字教學效率的好方法,學生們在競賽中掌握了知識,鍛煉了自己的能力。老師經常組織的各種形式的比賽練習,更激起了他們的參與競爭、檢驗自己的濃厚興趣,
3、反復閃爍,突破重難點。
漢字中比較難的筆劃,可以用反復閃爍的方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和重視,從而解決識字中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頭”字時,關鍵在于前兩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不同,在計算機屏幕上學生很清楚地看到這一點,而兩點后面一個“大”字,又和前面學過的“大”有不同之處,即最后一筆改成了點。在教學時,教師采用了反復閃爍的方法,提醒學生注意這一變化,學生一下子就領悟到了。教師在課最后的鞏固與練習時,班上學生很清楚地說出了這幾個字的注意點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利用多媒體進行識字教學,彌補了傳統識字教學的不足。孩子們聯想擴詞、用詞造句,及時糾正學習中的失誤,提高感知、認知、確知和反饋的程度。及時品嘗成功的喜悅,學習興趣大增強。同時使教師實現了圖像、文字和語言的互補。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興趣意味著自我活動。”計算機對識字教學的輔助,使更多的學生會更積極自主地參與學習,真正成為課堂的小主人。值得注意的是:計算機媒體在寫字教學中始終處于輔助作用,切忌喧賓奪主,還要和各種多媒體優化組合,為識字教學及識字教學中的素質教學開辟一條開闊的途徑。
參考文獻:
如在新授定理“a,b∈R+,(a+b)/2)≥(當且僅當a=b時取“=”號)”的應用時,給出了如下的例題及引申:
例1已知x>0,求y=x+(1/x)的最小值.
引申1x∈R,函數y=x+(1/x)有最小值嗎?為什么?
引申2已知x>0,求y=x+(2/x)的最小值;
引申3函數y=(x2+3)/的最小值為2嗎?
由該例題及三個引申的解答,使學生加深了對定理成立的三個條件“一正、二定、三相等”的理解與掌握,為定理的正確使用打下了較堅實的基礎.
例2求函數f(x)=sin(2x/3)+cos[(2x/3)-(π/6)]的振幅、周期、單調區間及最大值與最小值.
這是一個研究函數性質的典型習題,利用和差化積公式可化為f(x)=cos((2x/3)-(π/3)),從而可求出所要的結論.現把本例作如下引申:
引申1求函數f(x)=sin(2x/3)+cos[(2x/3)-(π/6))的對稱軸方程、對稱中心及相鄰兩條對稱軸之間的距離.
引申2函數f(x)=sin(2x/3)+cos((2x/3)-(π/6))的圖象與y=cosx的圖象之間有什么關系?
以上兩個引申的結論都是在相同的題干下進行的,引申的出現較為自然,它能使學生對三角函數的圖象及性質、圖象的變換規律及和積互化公式進行全面的復習與掌握,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
2引申要限制在學生思維水平的“最近發展區”上,引申題目的解決要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之上,并且要結合教學的內容、目的和要求,要有助于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
如在新授定理“a,b∈R+,(a+b/2)≥(當且僅當a=b時取“=”號)”的應用時,把引申3改為:求函數y=(x2+3)/的最小值,則顯得有些不妥.因為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熟悉不等式的應用,而解答引申3不但要指出函數的最小值不是2,而且還要借助于函數的單調性求出最小值,這樣本堂課就要用不少時間去證明單調性,“干擾”了“不等式應用”這一“主干”知識的傳授;但若作為課后思考題讓學生去討論,則將是一種較好的設計.
3引申要有梯度,循序漸進,切不可搞“一步到位”,否則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影響問題的解決,降低學習的效率
如在新授利用數學歸納法證明幾何問題時,《代數》(非實驗修訂本)課本給出了例題:平面內有n條直線,其中任何兩條不平行,任何三條不過同一點,證明交點的個數f(n)等于(1/2)n(n-1).在證明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注意觀察f(k)與f(k+1)的關系有f(k+1)-f(k)=k,從而給出:
引申1平面內有條n直線,其中任何兩條不平行,任何三條不過同一點,求這n條直線共有幾個交點?
此引申自然恰當,變證明為探索,使學生在探索f(k)與f(k+1)的關系的過程中得了答案,而且鞏固加深了對數學歸納法證明幾何問題的一般方法的理解.類似地還可以給出
引申2平面內有n條直線,其中任何兩條不平行,任何三條不過同一點,該n條直線把平面分成f(n)個區域,則f(n+1)=f(n)+_______________.
引申3平面內有n條直線,其中任何兩條不平行,任何三條不過同一點,該n條直線把平面分成f(n)個區域,求f(n).
上述引申3在引申1與引申2的基礎上很容易掌握,但若沒有引申1與引申2而直接給出引申3,學生解決起來就非常困難,對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是不利的,從而也降低了學習的效率.
4提倡讓學生參與題目的引申
引申并不是教師的“專利”,教師必須轉變觀念,發揚教學民主,師生雙方密切配合,交流互動,只要是學生能夠引申的,教師絕不包辦代替.學生引申有困難的,可在教師的點撥與啟發下完成,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創新的意識.
如在學習向量的加法與減法時,有這樣一個習題:化簡++.
(試驗修訂本下冊P.103習題5.2的第6小題)在引導學生給出解答后,教師提出如下思考:
①你能用文字敘述該題嗎?
通過討論,暢所欲言、補充完善,會有:
引申1如果三個向量首尾連接可以構成三角形,且這三個向量的方向順序一致(順時針或逆時針),則這三個向量的代數和為零.
②大家再討論一下,這個結論是否只對三角形適合?
通過討論學生首先想到對四邊形適合,從而有
引申2+++=0.
③大家再想一想或動筆畫一畫滿足引申2的這四個向量是否一定可構成四邊形?
在教師的啟發下不難得到結論:四個向量首尾相連不論是否可形成四邊形,只要它們的方向順序一致,則這四個向量的代數和為零.
④進一步啟發,學生自己就可得出n條封閉折線的一個性質:
引申3+++…++=0.
最后再讓學生思考若把++=0改為任意的三個向量a+b+c=0,則這三個向量是否還可以構成三角形?這就是P.103習題5.2的第7小題,學生很容易得出答案.至此,學生大腦中原有的認知結構被激活,學生的求知欲被喚起,形成了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良好局面.
5引申題目的數量要有“度”
引申過多,不但會造成題海,會增加無效勞動和加重學生的負擔,而且還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對解題產生厭煩情緒.筆者在一次聽課時,有位青年教師對一道例題連續給出了10個引申,而且在難度上逐漸加大,最后引申的題目與例題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解題方法上都相關不大,這樣的引申不僅對學生學習本節課內容沒有幫助,而且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學效果也就會大打折扣.
一、前言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知識獲得、能力提高以及品德發展的黃金時期,但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根據一個研究小組對1600名學生下發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約20%的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約30%的學生認為學習內容枯燥乏味,約10%的學生不愿意上學。厭學這一現象逐漸成為中學生諸多學習心理障礙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險性的問題,厭學逐漸成為學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1]。
厭學,是指學生對學校生活和學習失去興趣,產生倦怠情緒并持冷漠等心理態度以及在行動中的不良表現。厭學行為是學生消極地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學生經常表現出三種逃避:逃避學校,常常無故曠課或以各種借口請假不上學;逃避課堂,躲在寢室甚至是廁所里或者人在教室心在外、趴在桌子上睡覺、玩手機看其他和課堂無關的書;遠離學習任務,不聽講、不做筆記、抄襲或者不完成作業[2]。厭學現象可導致學生輟學的發生。因此,幫助中學生走出厭學泥沼是中學教師必須面對的一大挑戰。
布朗芬布倫納在其生態系統理論模型中,將個體生活于其中并與之相互作用的不斷變化的環境稱為行為系統,該系統分為4個層次,由小到大分別是:微系統、中間系統、外層系統和宏系統。這4個層次是以行為系統對個體發展的影響直接程度分界的,從微系統到宏系統,對兒童的影響也從直接到間接。微系統是指個體活動和交往的直接環境,這個環境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對大多數嬰兒來說,微系統僅限于家庭。隨著嬰兒的不斷成長,活動范圍不斷擴展幼兒園、學校和同伴關系不斷納入到嬰幼兒的微系統中來。對學生來說,學校是除家庭以外對其影響最大的微系統。中間系統是指各微系統之間的聯系或相互關系。布朗芬布倫納認為,如果微系統之間有較強的積極的聯系,發展可能實現最優化。相反,微系統間的非積極的聯系會產生消極的后果。外層系統是指那些兒童并未直接參與但卻對他們的發展產生影響的系統。例如父母的工作環境就是外層系統影響因素。兒童在家庭的情感關系可能會受到父母是否喜歡其工作的影響。第四個環境系統是宏系統,這一系統是指存在于以上3個系統中的文化、亞文化和社會環境[4]。
對中學生厭學問題的成因進行分析,能夠為解決厭學問題提供有效的、可靠的支持。中學生產生厭學的成因非常復雜,以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為視角,能夠對中學生厭學的成因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
二、中學生厭學的成因
1、學生個體原因
大多數學生是因為學習成績長期處于落后狀況而慢慢產生厭學情緒。中學生在入學時由于基礎知識、學習能力的差異較大,部分學生難以適應中學階段的繁重學習壓力。隨著學習內容的日增月累、學習節奏逐漸加快,他們感到力不從心,這加重了他們的厭煩心理,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另外,中學生的學習主要受外部動機的影響,缺乏“我要學”的內部動機,處于一種“要我學”的學習狀態中。他們認為,學習就是為了應付老師和家長,還有少數學生甚至從來沒想過自己為什么要學習,只是在學校漫無目的地“混”日子。再則,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情緒和思想不穩定,過于關注自我。他們的心理承受力、克服困難的意志力較差,容易出現學習考試焦慮。他們一旦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或偶然的失利,便產生嚴重的失落感和自卑感。此外,因為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易受到外界各種不良環境的影響,如網絡游戲、黃色書刊等,這些因素可能導致厭學、拒學心理的產生。
2、微系統因素
(1)家庭的不良影響。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家庭結構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目前我國家庭結構正向規模小、結構簡單、形式多樣的趨勢發展變化。家庭結構對中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正常的家庭結構――即指父母均未發生離異――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學生的認知能力、人格、情感以及價值觀的養成,而與之相對的異常結構家庭主要指單親家庭、再婚家庭或隔代家庭,這類結構家庭中,學生情緒浮動大,甚至對其心理健康情況有負面作用,這些都直接影響學習成績和學習態度。近年來,隨著離婚率的上升,離異、單親家庭的子女越來越多,在父母離異的過程中,父母吵架、爭執,甚至拿孩子作為發泄對象,導致孩子變得憂慮,對人、對事麻木冷漠,他們極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單親家庭的學生由于缺失從父母親處得到的關愛,在性格上大多內向、自卑、抑郁、敏感、執拗,久而久之,沒有精力去學習,長時間積累下來,這類學生極易產生厭學情緒,不能聚精會神地聽講,學習成績不佳,進而更加重了厭學情緒。另一方面,有的單親家庭或是隔代家庭子女由祖輩看管,大部分祖輩只關心孩子生活上的問題,對于教育和學習缺乏關心或者不具備相應的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長此以往,對自我要求低的孩子變得不熱愛學習,甚至厭棄學習。
此外,家庭教養方式也是影響中學生學習態度的重要原因。父母教養方式是指撫養、教育子女日常活動中表現的行為傾向,是父母教育觀念和行為的綜合體現,也是影響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發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3]。家庭教養方式大致分為專制型、民主型、溺愛型和忽視型。民主型的家庭教養方式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自由平等,有利于發展孩子的認知能力,發現并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優點,發揮特長,進而激發起孩子的學習熱情。反之,有的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過嚴,甚至不顧及孩子的實際能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高度期盼使孩子不堪重負,在沉重的精神壓力下感覺希望渺茫而導致厭學。有的家庭對孩子過度關照,百般疼愛,甚至是溺愛,這種始終生活在家庭溺愛環境里的孩子承受不了挫折,在學校和社會中遇見困難,則緊張、恐懼、空虛、無所依靠、不思進取,在學習壓力下往往會采取逃避的態度,甚至對教育者產生敵視心理,對一切都看不慣,厭學厭世。
(2)教育者的問題。在如今現代化的社會,很多教師的教育觀念落后,缺乏教學技巧和教學藝術,而且教學評價方式不當。他們仍舊按照傳統、刻板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照本宣科地把知識“灌”給學生,教學過程和課堂氣氛難免沉悶、毫無生氣,學生便對學習失去了新鮮感,從而失去了學習的欲望,長久以往容易產生厭學問題。
(3)學校機制的欠缺。由于素質教育理念未得到落實,應試教育的影響仍未真正消除,片面追求升學率現象仍然占據教育的一線陣地。在這種情況下,學校肆意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如作業量過大、教學進度加快、考試次數過多等,慢慢消磨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學校的教學模式陳舊,學生的課外文化生活單一枯燥,促使一些中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
3、宏系統因素
雖然中學生主要接觸的環境是家庭和學校,但社會作為一個大環境,對處于其中的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有著潛移默化、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現今社會,由于網絡的高度發展,各類觀點、論調的傳播十分迅速,其間不乏“讀書無用論”、“書讀得多不如錢掙得多”的錯誤言論。作為心理不成熟、尚缺乏正確判斷力的中學生,面對社會上各種非主流價值觀,目睹現實生活中一些學歷不高,甚至小學都未畢業的人如今卻成了“爆發戶”,一些知識分子和大學生卻還在為著生活發愁,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容易引起他們對學習本身價值問題的思考,喪失了學習的內部動機和興趣,逐漸產生了厭學心理。此外,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視、網絡等媒體在給中學生帶來豐富信息的同時,也給中學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使他們容易沉迷于黃色書籍或網絡游戲等一系列不良活動中,從而產生厭學心理。(作者單位:銀川市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1]周秀菊.初中學生厭學情況調查分析及矯正――滕西中學學生厭學調查報告.學周刊,2010(4).
一、利用多媒體,增強實驗效果
演示實驗,就是教師利用實驗器材、儀表向學生做演示示范實驗,或創設必要條件將自然現象及其變化規律等再現出來。這是物理教學中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重要手段,是認識事物規律的起點,也是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思考總結,從而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得出正確結論。但是,有的演示實驗觀察現象細微,且由于條件的限制,教師只能在講桌上進行演示,有些學生看不清楚實驗現象,這就增加了學生在理解過程中的難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利用多媒體將演示現象放大,使其在銀幕上清晰地顯示出來。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觀察思考,又縮短了觀察時間,從而增強了演示實驗的效果。
例如,在“測定物質的密度”這個實驗中,其實驗目的就是練習使用天平,學習使用量筒,學會利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的密度。在這個實驗中,學生第一次學習使用量筒測量液體的體積和測量小金屬塊的體積。因此在做實驗之前,教師應先教學生如何使用量筒,如何正確讀數。而量筒的刻度較小,教師演示講解,大部分學生看不清楚。這時可利用投影技術,將刻度放大,學生就容易看清。在講“磁場”和“電流的磁場”這兩節課時,磁場的概念比較抽象,條形磁鐵、蹄形磁鐵、同名磁極之間和異名磁極之間的磁感線分布以及直線電流的磁場的磁感線和通電螺線管的磁場的磁感線分布形狀各不相同。傳統的演示方法一股是:將玻璃板放在磁鐵上面,將鐵屑均勻地撒在玻璃板上,輕輕敲動玻璃板,使鐵屑在磁場的作用下形成平面的磁感線分布圖形。因平面放置,學生看不清楚,教師只好端著玻璃板走到講臺下,讓一部分學生看看,這樣既浪費時間,還有許多學生看不清楚。利用多媒體,則完全可以改變這一局面。
將教材上所講的幾種演示情況投影到銀慕上,使全班學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各種情況的磁感線分布,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磁場的認識,使抽象的問題容易理解。
二、利用實驗課件,提高學生實驗操作技能
大多數物理實驗,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都是第一次接觸該實驗所用的儀器。學生在進入實驗室之前,學生對儀器的使用和實驗操作方法了解甚少。依靠教師的演示講解,許多學生很難看得清楚,等到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時,仍有無從下手或不得要領的感覺。因此學生在做實驗之前,先觀看一段所做實驗的操作錄像,在看實驗操作錄像的同時,教師利用慢放、暫停、回看等方法,向學生講清楚實驗需要注意的問題和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經過形象直觀的開導,能夠為學生做這個實驗指出一條正確的操作方法。這樣必然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實驗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進行正確地操作、觀察、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