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職業能力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1 17:00: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職業能力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大學生職業能力論文

篇(1)

每年的冬春季節,潮水般的大學畢業年級學生就開始涌向各類人才市場,大學生們在這股潮浪中咀嚼著求職的酸甜苦辣,訴說著求職的困難,有人抱怨招聘單位過于挑剔,有人埋怨今年的畢業生怎么這樣多啊!那么,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除了有各種客觀原因以外,是否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呢?大學生在進行職業決策時是否也存在認知偏差呢?200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卡尼曼教授提出的預期理論能夠幫助我們回答這個問題。

一、卡尼曼教授的預期理論

大學生所進行的職業決策,是要在各方面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在多種可能的方案中尋找自己最滿意的方案,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心理學家對于復雜問題的解決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先后有西蒙和卡尼曼兩位教授由此而獲得了諾貝爾獎。西蒙教授的研究表明,在對一個復雜問題進行決策時,人們不可能搜索到最優方案,而只能尋找到滿意的方案。

卡尼曼教授對人在不確定情況下進行判斷和決策的問題進行了深人研究,他和特沃斯基根據心理實驗的結果提出了著名的預期理論(或稱前景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不確定條件下,人們由于感知覺和思維加工能力的缺陷,不可能對問題作出符合實際的概率推斷,他們通常只是按照經驗或直覺來進行判斷,其結果有可能偏離理性的假設,從而出現下列的認知偏差,它反映出人們在決策中的非理性成分。

1.代表性啟發式錯誤。這是指人們在對事物作出判斷時,只考慮到它的典型特征,而忽視了它在總體中出現的概率。例如,卡尼曼從由工程師和律師組成的百人團體中隨機抽取若干成員,將他們的性格特征簡單地介紹給被試,每介紹一個人時,就要求被試判斷其屬于工程師的概率。在該實驗中,卡尼曼將被試分成兩組,告訴一組被試在百人團體中有70人是律師,30人是工程師;告訴另一組被試在百人團體中有30人是工程師,70人是律師。實驗結果發現,兩組被試在對所介紹成員判斷的結果是基本相同的,并沒有受到百人團體中工程師和律師基本比例的影響,也就是說,人們在作出判斷時只考慮了對象是否符合工程師的典型特征,而沒有考慮他在總體中所占的比例,顯然判斷的結果就可能和實際情況有所偏差。

2.錨定現象。這是指人們根據某些初始信息所作出的初步估計(被稱作錨定)對于最終的決策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果最初的錨定不切合實際,那將給進一步的決策造成麻煩,但人們又很難意識到這個問題。例如,讓兩組學生憑直覺分別推斷下面兩個算式的結果:1×2×3×4×5×6×7×8和8×7×6×5×4×3×2×1,學生對于第1個算式的估計值明顯要低于對第2個算式的估計值,這是因為兩個算式的起始值(1和8)在估計中產生了錨定的作用。

3.框架效應。這是指對于同一個問題如果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表述,那么,決策者作出的選擇也會不一樣,即問題的構造方式不同會影響決策者的選擇,例如,在手術前征求病人意見時,告訴他該手術成功的概率為80%,或者該手術的失敗概率為20%,這兩種不同的方式對于病人所產生的心理效應是不一樣的。

4.小數定律。這是指人們在對期望值作出判斷時,往往會忽視樣本的大小,認為小樣本中事件發生的概率和總體中事件發生的概率相接近。例如,在拋投硬幣的游戲中,人們都知道如果拋投次數足夠多的話,那么,正面和反面出現的次數是非常接近的,顯然這是在大樣本時的結果。但是,如果在某次游戲過程中,連續出現了5次正面,許多人會認為下一次將出現反面,其實由于硬幣是質地均勻的,每一次拋投硬幣時,正面和反面出現的概率都是0.5。那么,為什么會產生上述判斷錯誤呢?就是因為人們把小樣本看作和大樣本具有相同的期望值。

5.損失敏感。這是指在不確定決策中人們對于損失的感受性要大于對收益的感受性,例如,被小偷盜走200元造成的痛苦比單位發放200元獎金帶來的興奮要強烈得多。

6.可獲得性偏差。這是指人們在作出判斷時往往對顯著的、易于記憶的信息給予較大的權重。例如,你的某個朋友在某城市被搶劫了,這件事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你就可能認為該城市的社會治安是很差的,而不管該城市有關治安情況的統計數字究竟如何。

二、職業決策中的認知偏差

卡尼曼的預期理論揭示了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決策時的一些認知偏差,大學生在進行職業決策時也是面臨著許多不確定性,那么,出現認知偏差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1.職業決策中的代表性啟發式錯誤。對于某些待遇高、條件好的工作崗位,許多畢業生都認為是非常典型地和自己的興趣、個性及能力相匹配,認為自己最適合這些崗位的工作,于是都涌向這些單位。而實際上這些崗位所需人員很少,在人才市場上所占比例也很小,因此,大學生求職的命中率就很低,這正是由于代表性啟發式錯誤使得大學生在投遞求職信時忽視了該崗位在總體中的基本概率。

2.職業決策中的錨定現象。大學畢業生在開始尋找工作時所設定的目標,對于整個求職過程將產生較大的影響。例如,某些心理專業的畢業生,開始就把目標設定在到條件較好的高校從事心理咨詢工作,于是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數的幾個高校,但是高校的心理咨詢崗位畢竟有限,因此,就在所難免地屢屢碰壁,這就是錨定現象造成的認知偏差。如果他們能夠跳出高校這個圈子,嘗試到其他領域去尋找心理咨詢的崗位,就可能會遇到更大的求職空間。

3、職業決策中的框架效應。大學生進行決策時,對于每個職業和崗位都有自己的不同表征,這對于職業選擇將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對于到基層和艱苦地方去工作,有人認為是國家的需要,對自己也是很好的鍛煉,有人卻認為那里條件太艱苦,又很難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不是自己的理想崗位。對于同樣的職業,不同的大學生持有截然相反的觀點,這正是由于框架效應產生了認知偏差。

4.職業決策中的小數定律。畢業生在尋找工作崗位時,往往會搜集有關企業的業績狀況,如果近年來該企業的業績較好,就認為這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其實僅僅根據該企業“近年來”的信息所得到的只是小樣本的數據,是不能像對待大樣本數據那樣進行推斷的。畢業生之所以從該企業近年來的較好業績就斷定這是一個有前途的企業,正是小數定律發揮了作用。

5.職業決策中的損失敏感。許多大學畢業生對于待遇低、條件艱苦的地方不愿意去,主要是認為在這些地區工作會給自己帶來損失,并且過分地看重了這些損失,這正是損失敏感造成的認知偏差。

6.職業決策中的可獲得性偏差。大學生在進行職業決策時,總是要參考各方面的信息,其中最容易得到的信息是來自于親戚朋友或媒體宣傳。例如,熟悉的朋友經常說起某個崗位的工作條件比較好,人們就會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崗位。再如,演藝界的明星們經常被各種媒體大肆宣傳,使人們很容易獲得關于大牌明星的各種信息,于是人們就誤認為演藝界到處都是明星,在那里獲得成功的概率很高,于是報考藝術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多,其實他們成為明星的概率并不像人們想象得那樣高,只是人們很容易就能得到有關的信息,并且會在頭腦中形成深刻的印象。

三、卡尼曼預期理論對職業指導的啟示

根據卡尼曼的預期理論,大學生和所有的人一樣都可能發生認知偏差,在職業決策時也不例外。那么,學校的職業指導者怎樣幫助大學生減少這些偏差呢?

1.盡量多地掌握有關的信息。在進行職業決策時,首先要盡可能地搜集有關單位和崗位的各種信息,不僅要了解該崗位的典型特征,而且要知道在人才市場上該崗位對人才需求的數量。在了解信息時,不要以偏概全,不能僅僅根據最容易獲得的信息就作出判斷,也不要從小樣本的信息來推斷出總體的情況,在初始判斷時特別要謹慎。只有這樣,才能夠減少代表性啟發式錯誤、可獲得性偏差、小數定律和錨定現象所造成的認知偏差。

篇(2)

 

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蔓延,就業形勢進一步嚴峻,大學生求職就業難問題更加凸顯。提高高校學生就業能力成為高校和大學生迫在眉睫的任務。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實踐中有很多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鑒和參考。

一、高校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模式與做法

(一)加強學生表達能力培養[1]

許多大學生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具備較強的就業能力,但因為自身缺乏良好的表達能力,無法向用人單位更好地“推銷自己”,不能在面試環節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從而造成求職就業困難的局面。高校在課程的系統設計方面,將表達能力的培養分為大學生表達能力的基礎培養階段、全面提升階段以及強化沖刺階段,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大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強化非專業素質培養[2]

提高學生非專業素質,符合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有助于大學生順利就業。非專業素質是一個與專業素質相對的概念,與專業素質相比,這些方面的素質往往更具有基礎性、根本性的特征。非專業素質一般是指除專業性的知識、能力之外的其他文化知識、通用能力、必備人格等。與學生就業密切相關的幾種非專業素質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質、社會適應能力、心理素質和創新能力等。

高校非專業素質教育實施方案常見的有:

1. 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高校在立足專業素質培養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大學生非專業素質培養,把提高大學生的非專業素質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從組織機構、資金支持上保障非專業素質教育的順利開展;把大學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輔導、素質拓展訓練以及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有機結合,構建完整、科學的非專業素質教育平臺。

2. 不斷創新大學生就業指導

轉變就業指導觀念,從教授學生求職擇業技巧的“成品包裝”向指導學生科學合理規劃人生,有目的選擇職業發展道路的“產品設計”轉變,構建科學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首先,要把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來抓。其次,建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制度職業規劃論文,形成從大一到大四的貫穿整個大學教育的完整體系。在一般性的就業指導課程之外,在條件允許情況下有目的地開展各類素質拓展訓練活動,培養學生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錘煉學生勇敢、堅毅的優秀品質。

3. 廣泛開展各種科技創新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鍛煉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高校應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科技創新活動,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生科研氛圍。在學校教學中應該增加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高校應結合專業素質教育開展各類校內科技創新比賽或者知識普及活動。鼓勵學生利用假期等時間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從感性上把握社會的整體就業形勢。高校應積極建立更多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將社會實踐活動與教學實習實訓結合起來,建立穩定的社會實踐與實習實訓雙重身份的育人基地。

(三)優化人才培養模式[3]

1. 創新辦學模式,推進工學結合、訂單培養和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

高校要走開放式的專業建設路子,倡導和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密切與行業企業的聯系,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續發展機制,在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制訂、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與行業、企業建立長期穩定合作制度,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選擇一批辦學水平高、辦學特色鮮明和應用性強的專業,充分發揮技術、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資源優勢,積極與有關部門、行業、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合作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緊缺人才。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高校要以培養學生的全面職業素質、技術應用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主線,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通過學校和合作企業雙向介入,使學生將在校的理論學習、基本技能訓練與在企業實際工作經歷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為生產、服務培養實用人才。

2. 強調通識教育和學科交叉,培養復合型人才

要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應用型人才,高校可以借鑒美國大學的教育模式,強調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在第一、二學年接受通識教育,主修和輔修專業教育之外服務于學生的智能、情感和社會化等方面發展的教育,逐漸具備學科內交叉、跨學科交叉的基礎知識結構;從第三學年開始,強調文理學科交叉滲透,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志向和社會需求更科學、更合理地選擇方向進行深入的學習并取得相應的學位。當今世界的許多重大問題都需要從多學科的角度,運用多種知識才能解決,通識教育有利于培養知識面寬的復合型人才,確保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適應不同工作的就業能力。

3. 強化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各項建設.促進就業指導工作專業化、正規化

首先應建立和強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的各項職能,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充分發揮信息采集、就業政策與職業咨詢、擇業技術、技巧指導等功能作用,以更好地指導學生就業或創業;其次應加強高校就業指導部門與基層的院系及相關專業人員的聯系與溝通.在高校內部組成上下貫通的指導網絡:最后應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的軟硬件建設,當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就業指導專兼職人員隊伍。

(四)鼓勵自主創業[4]

2009年2月3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做好當前經濟形勢下就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實把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全方位促進就業增長cssci期刊目錄。如何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完善落實各項扶持政策,鼓勵自主創業、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認真思考:出臺優惠政策職業規劃論文,為創業者提供政策支持;轉變就業觀念,投身基層農村;為大學生創業就業提供良好的環境等。

二、學生層面的模式與經驗

(一)進行科研性學習[5]

科研性學習是指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對一些現實問題的調查與研究,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學習方法。它能有效地幫助大學生深化理論學習、培養動手能力、提高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為此,應從指導教師、資金投入、過程控制和質量測評等方面創造條件,以推動大學生科研性學習。

(二)提高綜合素養

創業是一個復雜而又艱巨的過程,它對創業者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每一位大學生應練好“內功”,即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綜合素質,增強創業意識,只有具備充分的競爭力,才能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中立于不敗之地。首先,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鍛煉。其次,塑造良好的創業心理素質。再次,培養全面的綜合素質。在創業中需要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管理經驗、法律常識、創業知識和專業知識。所以,高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要加強對大學生獨立創業素質、自立自強的創新意識、銳意進取的心態、奮發向上的精神、獨立思考的思想、獨立展示自我、主宰自己的前途的能力等綜合素質進行培養。

(三)自我效能培養[6]

自我效能是由美國社會學習理論創始人、心理學家班杜拉在他的社會認知理論研究中提出的概念。強調認知與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個體在執行某一行為操作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該活動所具有的信念和自我判斷,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個體在實際活動中主體能力的發揮,是構成自我的一個現象學特征。

1.開設專門的訓練課程,將培養納入教育體系

將自我效能的培養作為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納入到正式的課程體系中,將它的理論和應用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介紹給學生,使他們對自我效能功能作用、影響因素有明晰的認識,了解到高與低的自我效能個體在完成某項任務時個體在活動的動機、持久性上的差異和對活動結果的帶來的影響,使他們能夠產生努力提高自我效能的強烈內在動機,能夠自覺、主動地從意識層面上加強對自我效能的培養。

專門課程的開設可為自我效能的培養提供一個可操作的教育環境,在專門設置的課堂環境中教師可就如何有效地提高自我效能信念做出示范,對如何運用自我調控能力對行為施加影響進行客觀分析與詳細講解,讓學生對提高自我效能信念有更為直觀的感性認識。在相互交流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也通過集中對話、反思和討論使各自觀點得以闡明,充實加深了對自我效能的深度理解,這些都有助于學生在今后自覺和主動地發展自我效能。

2. 與教學活動相結合,潛移默化地影響

(1)積極引導學生設置合適的學習目標

過高的目標會使個體在付出大量努力后達不到預期效果而遭受挫折,過低的目標又會使個體在活動中既得不到能力的提高也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兩者都對自我效能的發展沒有助益;確立的目標要具體直觀,使教與學的活動的開展有更多的可控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參照比較的標準;近期目標要與遠期目標相結合,利于在實現長遠目標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動力和堅持性。

(2)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合作和支持

教師與學生之間結成學習的伙伴,教師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共同努力以達到教學目標;學生也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為他們提供積極關注的學習氛圍。大學生正處于青年階段,在心理上逐漸走向獨立,但他們的自我認識又較成年人不完善,作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的“重要他人”的教師,積極反饋和適時鼓勵都能增加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有利于個體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形成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信念。

3. 建立積極和多維度的學生評價體系

評價的標準不宜采取單一形式。應當認識到學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對他們的評價也應該是各方面能力的綜合。使大學生不再將大學階段活動的重心僅僅限于對成績和分數的過分追求上職業規劃論文,讓他們能夠發展各個方面的才能。

在活動(不局限于學習活動)結束后對之進行客觀評價,當獲得成功和進步時進行積極歸因,相信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和努力勤奮是使活動進行順利的重要因素;當遭受失敗和挫折時也要勇敢面對而不是逃避,不能因為某次的失敗而對自己能力產生懷疑,而是客觀地進行分析失敗的原因,為以后的相關活動提供有效經驗,同時調整自己、自覺加強和提高各個方面素質以迎接新的挑戰,最終形成一般層次上的自我效能。

4. 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

參加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這既是將理論知識有效應用于實踐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學生多方面能力素質,如自我效能信念易于在類似的實踐任務中產生遷移并得到鞏固加強。在活動中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不但有利于相關活動的進行、問題的解決,重要的是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模仿的方式學習其他人的優點,同時在團隊合作中發揮了各自特長。R.Schwarzer(1997)在研究中發現不依賴領域為轉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使個體在應對不同環境的挑戰或面對新事物時有總體的信心,它是從具體任務和目標活動中積累的具體任務自我效能,通過泛化延伸逐步建立了對類似活動、不同領域或活動的效能信念。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在獲得實踐知識和實踐能力得到鍛煉的同時,更能形成一般的自我效能。

三、結語

要切實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提高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高校必須加強學生表達能力培養、重視對學生非專業素質培養、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同時要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對于學生而言,則需要從進行科研性學習、提高綜合素養、自我效能培養等方面著手,努力提高就業能力。總之,提高學生就業能力不是高校或者學生單方面的工作,必須構建高校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工作模式。

[參考文獻]

[1]鄢瀾,劉丸源,馮小明.加強表達能力培養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2.

[2]溫旭明,晁懷翔,劉寶.強化非專業素質培養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J]. 黨史博采,2008,7.

[3]翟玉肖,王素萍,周雪霞,韓慧瑛.優化人才培養模式[J]. 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文教資料,2009,23.

[4]吳友石,王振巖,李幸平.鼓勵自主創業,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J].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5]黃敬寶.科研性學習——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方法[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篇(3)

關于大學語文的教學,現在的局勢真可以用“戰國時代”來形容一當然,這也絕非壞事,戰國恰是成就諸子百家的非凡時代一正是這樣一個爭鳴的狀態,使得許多同仁及有識之士對本課程的價值、意義及解決方案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凡的成果,為進一步的探索鋪平了道路。筆者所在的學院是一所著眼于培養學前、小學師資的高職學院,本課程以兩節一學年的方式開設,約72課時。筆者長期從事小學藝術教育專業的語文(相當于高中階段)及大學語文教學,愿意解剖自身處境,為這樣百家爭鳴的局面,為大學語文的教研,提供一個案例,以供同行及研究者做進一步的探討。

一、小學藝術教育專業與語文素質要求

2001年,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誕生了一門新型的課程——藝術(綜合),隨即推出九年義務教育《國家藝術課程標準》,將該課程的性質確定為人文性、綜合性、創造性、愉悅性與經典性。為了培養與之配套的師資,2002年我院率先開辦小學藝術教育專業。“定位于一專多能型的培養目標,著眼于專業與教育能力兼備的培養規格,課程結構上力求基礎全面、專業凸顯。”也就是說,作為小學藝術教育專業學生的素質,“應該比專業藝術院校的學生素質更高更全面才行”。

我院該專業培養規格有這樣兩條,“通過藝術各門類學科的交叉滲透與非藝術相關學科關聯的學習實踐,獲得廣泛的良好文化藝術素養”(福建兒童發展職業學院.藝術教育(綜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具有進行教學分析、反思、評價,總結的能力,文字、語言表達和人際交往的實際應用能力,能掌握學習方法,具備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對專業教育理論及教育發展新動態進行研究的能力”(福建兒童發展職業學院.藝術教育(綜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良好的語文素質對提高專業感受力、想緣力和表達力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這是基于以下前提:各類藝術均與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聯系緊密,語言藝術在其中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藝術的創造需要一種內在的動力,也就是說藝術類學生需要將所學的文化知識內化成情趣和氣質,并與專業素質融為一體,成為專業成長助推力。

二、大學語文與課程體系

單純地討論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容易陷入某種想當然,筆者認為不可單純地著眼于某-(1課程,問題產生于一個錯綜復雜的關系之中,解決的途徑也必須是建立于這樣的關系之中。正所謂“廣攝四旁,圜中自顯”。

(一)大學語文與其它語文類課程。在我院的《藝術教育(綜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公共文化課程中的語文類課程分別設置有語文(相當于高中階段)、教師口語、應用寫作、大學語文四門。

1.語文(相當于高中階段)是基礎課程。高中階段語文教學的要義即:使學生“獲得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并為學生的不同發展傾向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由于學生水平因素的制約,完全按高中模式進行教學濕然有困難,好在沒有高考的壓力,給因材施教留出余地。筆者認為,可行的做法就是處理教材,結合學生對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的思考,添加關于藝術隨筆的閱讀與寫作教學,使學生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能在自己喜愛的領域有所發展。現實中,高中階段的教學只能使學生具備初步讀寫能力,準確地說,就是學生的探究性閱讀能力還相當薄弱,認識也還處于膚淺層面。因此,在表達實踐中,其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培養。

2.教師口語是-一門偏重于技能的課程。語音標準,口齒清晰是對藝術類學生的基本要求。對此,學生重視,學習熱情也高。該課程以一節兩學年的方式開設,同時,結合普通話水平等級考試,解決普通話語音問題,此外,通過朗誦、演講、辯論等口頭一般表達技巧的培養,有效地分解了語文(相當于高中階段)課程在口頭表達訓練的壓力。但由于課時量少,對于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還停留在淺嘗輒止的層面,在思維的敏捷性、條理性以及深刻性上還存在不足。這部分不足將在大學語文課程中得到提高和強化。

3.應用寫作,“具有很強的普適性。通過以例說‘法’、以例學‘法’,使感性體驗與理性認識相得益彰”(詹昌平.應用寫作·編寫者的話·校本教材),同時,針對性地練習與專業切近的事務性文體寫作,如串詞、策劃案、廣告文案、調查報告、教案以及簡歷的制作等。有效分解大學語文寫作教學方面的壓力,并與大學語文形成互補關系。

以上三門課程均在特定時間段里達成各自的教學目標,與大學語文構成一個循序漸進的策略。大學語文課程正是基于這樣的語文類課程體系中,在語文素質與言語生命力培養中,肩負著整合、提升、強化的重任。

(二)大學語文與專業主干課程

在專業主干課程和主要職業技能訓練上,有藝術專業基礎課程以及分音樂方向、美術方向、表演藝術方向的專業主修和輔修課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專業課程中有一批藝術鑒賞與藝術理論課程,如美術基礎理論、藝術欣賞、藝術概論、美學原理、兒童歌曲創作(音樂方向必修)、音樂欣賞(音樂方向必修)、中外美術簡史及欣賞(美術方向必修)、中外舞蹈簡史(表演藝術方向必修)等。這些課程大多處于五年制的中后期,與大學語文類課程有著密切的聯系。

為了使大學語文提高學生語文素質與能力的總目標更具可操作性,筆者將之歸結為“能說會寫”四字。“能說”即面對公眾條理分明地發表見解(要求脫稿表述)。“會寫”即能寫文章,對于小學藝術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即屬于藝術類文章的寫作。一般而言,專業教師不會進行專門的寫作指導,但卻期望學生能“寫出思路清晰且具有說服力的文章”。

一個關鍵,即學習者對于本專業的理論課程投入過少,將直接導致整體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成為一大難題,同時也將波及大學語文對語文素質與能力提高這一愿望的實現。

三、大學語文的教學策略

所謂教學策略,即“可以具體操作的整體化實施方案”,是對課程實施的謀略與策劃。

(一)引導正確的認識,讓大學語文——母語高等教育成為言語成長的內在需求。藝術類學生通常具有這樣的個性特點:性情開朗活潑,感性思維能力強,其中尤以審美感受力最為出色。此外,樂于接受新觀念,熱衷自我表現,注重專業技能學習,忽視人文學科的學習,紀律觀念較差。表現在語文課的學習上就是學習熱情不足,甚至出現排斥的現象。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不涉及個人意義,且具有某種緊迫性,那么,學習者就不會全身心地投入這種學習。因此大學語文教學首先要解決的是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的問題。也就是要揭示出課程與學生個人之間的意義和價值,且處于某種緊迫狀態。其次,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重要的強化母語的人文素質課程,不是通過基礎階段教學就可以完成的。在教育不得不看就業市場眼色的今天,對于語文教育,尤其需要一份特別的遠見與信心。

(二)“能說會寫”的有效達成。應該說,“能說會寫”是整個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大學語文處于高等教育中語文學習的最后時期,必然面臨把關、整合、提升與運用等問題。說與寫,即是應用,是言語能力的最終體現。,

1.以“人文·藝術”專題教學為線索,于具體講授中凸顯語文。(1)將講讀課時壓縮至總課時數的一半,為“能說會寫”訓練留出余地。雖然講讀課是“見效慢”的直接體現,但精彩的講讀課卻是深度閱讀的示范與引領,是“能說會寫”的前提。為避免陷入“內容不夠深入”以及“不能引人入勝”的境地,教師須全面深入文本,找準“語文點”,才可指望學生跟隨而來。因此,融會貫通、深入淺出,進而引人入勝是大學語文講讀課的至高境界。(2)為了保證課程的精彩度,可多位教師優勢互補,以接力課方式進行授課。(3)自編大學語文教材,以藝術精神、美學漫步、文化價值三個專題二十一個篇目,期望學生關注藝術之根本、審美的價值取向以及各文化形態之間變化與交流等論題。此外,在思想成熟,眼界開闊,塑造自主的人格,認識自我生存狀態等方面,編選有大學靈魂、思想自由、青春呼喚、生存智慧等相關專題與之匹配。(4)通過閱讀優秀文藝作品,培養學生閱讀分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使其具有較扎實的語文根底,從而能更好地學習其他專業課程。

2.以藝術類文章的寫作為“會寫”的日標。這里所說的“會寫”——藝術類文章的寫作——包含有創作,但更多的是指伴隨著專業學習而進行的一系列文字表達。這樣的文字表達是有層次的,低的層次是一些片段的、零散的體會、感受和理解,高的層次是較為深入的、系統的對藝術的欣賞、闡釋和評論。大學語文與專業理論課程有望合力經營的即是后者。文章寫作與文學創作有天壤之別,文學性寫作是屬于藝術思維,屬于感性思維,但藝術文章寫作更多的是理性思維、屬于抽象思維。從事藝術文章寫作,與其他文章寫作一樣,需要經歷發現問題、搜集資料、比較鑒定、取舍定奪、深入開掘以及駕馭語言的艱苦過程,必花費腦力,發揮潛能,才可完成。教學中,需要注意的還有:

(1)使學生將寫作意識滲透于日常的專業學習中。如果懷有寫作的意圖,那么,在專業學習中,就會更加細致地觀察——一如繪畫中的寫生練習一般,充滿了細致豐富的感受——這樣的經歷和意識有助于在語言書面化的時候精致地選擇詞匯,而不至停留于含混粗疏的措辭。

(2)消解對借鑒的認識誤區。在前人研究的精華面前,初學者總是直不起腰米,不知道該怎樣吸收與運用所收集到的資料。因此,學生首先要學會“轉述”——即用“自己的語言和筆調敘述資料的觀點,并在文中為引用的觀點的來源加以說明并表示感謝”。墩師不僅應教會學生具備分辨“合法轉述”與“非法轉述”的區別,還應使其具備“合法轉述”的能力。比如可練習從材料中提煉他人的觀點,并用自己的話加以表達(這一步最為關鍵)。至于該如何緩解專業理論功底不深的擔憂,最好的辦法是先將自己的思路寫下來,再查找資料并加以充實。

(3)雖說“文無定法”,但終究還是有“法”可依的。主題、材料、結構、表達、語言等是文章構成要素,應遵從其基本規律。在此,筆者認為,尤其應當使學生牢固掌握的是文章寫作的基本原則——清晰、精確、簡練。對于文章,“清晰”意味著深入思考,分出層次,“精確”意味著察無誤,敢下判斷,“簡練”意味著舍棄多余,直取價值。也就是說“清晰”重在分析細化,“精確”重在揭示本質,“簡練”重在去除多余。

篇(4)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1-0033-02

我國的高等教育已邁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從精英教育步入大眾化教育是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這對提高全民素質和增強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1]但大規模擴招帶來的師資不足和教學條件與設施匱乏也導致教育質量下滑,這也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如何提高創新型人才培育的教育質量、加快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步伐、加強實踐教學改革、確保教學方法和質量適應快速增長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廣泛探討的問題。[2] [3]指導學生怎樣學習,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積極的互動,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4]培育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模式,以企業為主體,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技術依托,構建以現代企業制度為規范的組織機制是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5]目前我國大學生實踐教學環節存在一些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現階段大學生的實習實訓模式和畢業論文質量總體欠缺,實踐教學環節效果不佳,這些都對大學生的應用技能培養、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的質量產生重大影響,急需進行深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教學改革措施。

一、實習實訓收效甚微

在目前的普通本科教學中,理論教學被廣泛重視,理論教學課程占據了本科教學的大量教學資源,無論是學時安排還是師資配置,但學生在校外實習企業的實習實訓教學內容卻十分薄弱,且課時不多、形式單一。例如,在低年級的認識實習中,學生往往是把時間花在了去實習的路途上,去實習的來回時間很長,尤其是在大城市或實習單位很遠的情況下更是如此。而到單位具體實習的時間也很短,好的情況下還有企業的教師比較詳細地講解一下,不好的時候只能大批的學生一起走馬觀花地參觀一下,學生獲取的實踐知識甚少。另外,企業教師指導模式也相對簡單。一般只是以簡單介紹為主,很少有和學生互動討論學習的時間和機會,學生一圈看下來實習也就結束了。更有甚者,出于企業單位的安全管理等規定,實習的帶隊教師和實習學生只能坐在車上在工業園區穿行一會,實習就結束了,連下車的機會都沒有,更談不上學習討論了。而高年級的學生生產實習或專業實習雖然持續時間較長,但由于目前有的實習企業因為工作場所有限,出于安全考慮,實習企業只是將學生安排在某個房間內自由活動,沒有更多的機會與企業的指導教師學習和討論,學生的積極性也受到很大影響。可見,各種不同類型的校外實習實訓中都普遍存在著許多問題,嚴重影響了本科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

合理地選擇和確定實踐教學基地,采用校企互惠的合作機制,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出適應市場經濟、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創新型應用人才。

二、畢業論文抄襲嚴重

每到學生畢業論文撰寫階段,大學應屆畢業生上網下載論文和設計甚至就成了高校里的熱門話題。據某大學網上調查公布的結果顯示,有超過半數的學生承認自己在完成論文時有抄襲的行為。雖然目前有的工科畢業生的畢業設計比例要求達到55%以上,但學生大都傾向于做畢業設計的主要原因是感覺其相對比較省事和方便,少數喜歡做實驗論文,而設計不要做實驗且網上下載更為方便,抄抄改改就完成了。加上少數指導教師責任心不強,把關不嚴,這更加助長了抄襲造假的不正之風。目前,大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抄襲問題十分嚴重,且沒有得到相關學校和教師的足夠重視。近年來隨著各大高校招生人數的不斷擴大,學生畢業論文的總體水平呈現出下滑的趨勢,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優秀率連年下降。其中,抄襲現象的日益嚴重是導致學生畢業論文優秀率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還有就是在畢業生的最后一個學期,絕大部分學生都在忙于找工作或在實習單位上班,沒有時間和精力認真去做畢業論文。[6]

可見,畢業論文題目的選定應考慮學生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同時應與社會和企業實際相結合,嚴格規范畢業環節的指導內容和模式,杜絕畢業論文的抄襲和造假行為,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誠信意識,以達到切實提高應用型本科畢業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的目的。

三、畢業答辯走形式

高校在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管理過程中的松懈是直接導致畢業設計和論文質量下降的根源。雖然學校制定了關于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選材、開題報告、外文翻譯等硬性指標,也有論文撰寫格式、答辯過程和評分標準等系列文字規定,但這些都流于形式。有的學校論文評閱評語簡單、答辯不規范、答辯委員提問簡單、沒有針對性,學生回答隨意而錯誤很多;有的學生在回答教師的提問時答非所問,專業素質很差,所學的一點專業知識還沒離開學校就已經還給教師了。另外,學生畢業論文答辯成績評定不客觀,標準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成績評定比較隨意,出現畢業答辯走過場、答辯流于形式等現象。這些問題導致學生對畢業論文不重視,進而產生只求通過不求優秀的思想,給下一屆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長此以往會產生惡性循環。這一點在每年四月的研究生面試過程中也會體現出來。在面試中,教師會經常問參加面試的學生其畢業論文內容如何以及論文的完成情況,很多參加面試的研究生回答的都是論文還沒開始準備。一般學生畢業論文答辯大都在每年的六月份,可想而知這部分還沒開始準備畢業論文的學生有多少時間和精力用在畢業論文的寫作上,而這部分考研的學生相對還是比較優秀的學生。可見,需要進行嚴格規范的答辯和評分,杜絕畢業論文答辯走過場的現象。

四、促進職業教育發展

近來,教育部提出要將國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學校中的600多所學校轉向職業教育,實施技能型和學習型兩種高考模式,強調中國解決就業結構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所以2000年后近700所專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將逐步轉型做現代職業教育,重點培養工程師、高級技工、高素質勞動者等。這些高校將淡化學科、強化專業,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可見,中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將從現有的55%提高到70%-80%。而中國當前的職業教育培養出的技術技能人才學制短,不能繼續攻讀更高學位。今后中國將搭建人才培養的立交橋,讓學生可以從中等職業一直學到專科教育、本科教育、專業碩士,甚至專業博士。

應用型本科生的實習實訓效果和畢業論文質量是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成果,是在企業和學校指導教師的共同指導下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初步嘗試,是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培養、增強學生綜合運用本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極為重要的教學過程。高質量的畢業設計和論文對培養高素質人才、實現教學目標,對學生就業與發展都有著顯著的作用。大學生畢業后是否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要求,與在校期間的實習實訓能力、畢業論文質量等息息相關。因此,科學合理地組織好應用型本科生的實踐教學,對于學生提高綜合就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我國目前的普通高校教育向職業教育轉型的重要時期。中國高等教育將發生革命性調整,高等教育中的職業教育將會得到更大地發展和壯大。大學生的實踐實訓能力的提高將是一個硬性指標,加強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水平,努力培養大學畢業生的職業技能和水平,對建立應用型大學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也是未來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

實踐教學環節是培育學生技能的重要手段,在高校教學中必須重點關注,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出滿足現代職業教育要求的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王薔馨,屈伯俊.關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質量觀和教學改革的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09(145):9-10.

[2] 楊春生,孫琴,吳偉.創新型工程應用本科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J].江蘇高教,2010(1):82-84.

[3] 陳永金,張保華,劉加珍,周長輝.基于環境科學學科特點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科教論叢,2009(1):216-217.

篇(5)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 A

新聞傳播學作為一個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學校在培養新聞傳播學類學生時,其主要著眼點是學生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提升學生在職場的競爭力應該充分考慮其在校期間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和畢業后的實際操作能力。不同的學生對未來的不同的預期,學生在自己職業預期的指引下,有意識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接觸相關項目,從而達到構建自己職業能力的目的。

一、職業預期與職業能力

大學生的職業預期是指其為自己將來職業做出的設定和選擇。職業預期的實質就是在專業內二次選擇,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做一次選擇。每一個專業培養學生都是按照教學要求,學生要達到什么樣的學分,以及每門課程要達到什么樣分值才能結業,這種設計是根據本專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根據大多數學生的需求設定,每個專業的專業課程都可能成為未來學生就業的方向。新聞傳播類學生畢業后,既可能是做記者,也可能是做媒體經營人員,還可能做企業宣傳人員。在就業專業化的格局下,記者這一崗位又可以分為經濟新聞記者、時政新聞記者、社會新聞記者等多個方向。所以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要為自己將來從事的職業做出一種選擇,并依據自己的職業預期有意識地構建自己的職業能力。

職業能力即是要從事某項工作所具備的基本能力,它包括一般職業能力、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一般職業能力是一種基本能力,是要從事該項工作的基本要求;專業能力是從事某項工作時在專業上的基本要求;職業綜合能力是出色地完成本專業工作所要具備的能力,包括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的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個人能力等諸方面。

職業預期是職業能力構建的根本指南,職業能力培養是增加職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新聞傳播類學生一旦確定了自己的職業方向或者目標崗位就需要著力構建自己的職業能力,使增強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實現自己的職業預期。

二、職業能力構建的誤區

大學畢業后要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困擾大學生的問題。一些大學生在就業時考慮得更多的是“我要做什么”,很少去考慮“我能干什么”,作為大學畢業生,首先是要衡量自己能干什么,再去決定自己要干什么。新聞傳播類學生在構建自己職業能力時,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就容易進入誤區。

1.通修所開課程導致個性缺失

由于新聞傳播類就業口徑較寬,學生不知道如何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因為這種現象的存在,學生就不在專業內進行細分,或者進行再選擇,于是把學校開設的相關課程毫無選擇地進行選修,畢業進入社會時,可以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調動知識支撐其崗位需求。但是。由于本科在校的學習時間有限,要用大量時間來學習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并不是每一門課都能精通,這就導致學生原來全才預期發生偏差,甚至全而不才。也就是目前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動手能力不強,甚至不能獨立完成一項具體工作。大學生眼高手低直接后果是就現在一些學校的就業率不及中職或中技,以及大學生完成大學學業后回到中職或中技去學習。也就是說,大學生在校中沒有自己的職業預期,就很儲備自己的職業能力。也就是說在職業預期時,不能把自己培養成全才,而是嬰把自己培養成專才。

2.職業預期飄浮常換更換預期

不少大學生在校期間根據自己的主觀意愿去想“我要干什么”,由于人的成長具有階段性,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想法,或者不同的階段受到外界的影響不同,不少學生在受到外界影響會不斷地調整自己對未來的預期。不同的職業預期所要具備的知識是不同,所以這些學生就根據某一階段對自己未來的設定選修相應的課程,有的甚至完全不同的就業預期,這樣導致學生所修課程沒有系統性,其后果同學生畢業后,所學很多課程,卻沒有能真正可以增強其競爭力。

3.理論實踐能力不能同步發展

職業能力由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構成,對于新聞傳播類畢業生而言,既要能講出理論,也能動手操作具體事件。可一些在學生構建自己職業能力時片面理解能力,一部分學生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于理論知識點,爛熟于胸。可是讓他們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操作一項具體工作卻無能為力,甚至案例分析也會不會做;相同,另外一部分學生雖然可以動手操作一些具體項目,但問及他們為什么這樣做時,卻無法回答。所以學生在構建自己的職業能力時,既要學好理論知識,也要善于操作實際項目,更重要的是,不僅培養自己的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做到二者都不偏廢。

三、職業能力構建的路徑選擇

職業能力構建關鍵的一步就是使自己從通才、全才向專才轉換,落實到在校的新聞傳播類大學生的職業能力構建簡單地說就是打牢基礎,突出專長,重在運用。

1.學分與修業時間突破原框架

大學教學計劃是按知識結構和職業能力安排,一般有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和專業選修課等幾個體系構成。其中專業選修課是學校根據本專業學生在達到的基本能力所安排,學生根據自我的興趣和愛好自主選擇。目前眾多學校開設的選修課是在本學院或本專業內開設,學生自主選擇。這種選課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發揮學生自主性,滿足學生的職業需求,但其存的問題也不能規避。新聞傳播類學生就業口徑相對寬,每一個崗位的要求也不一樣。有論者認為,隨著傳媒科技的發展,新聞傳播業崗位人才需求也正在細分。如果一個的預期是畢業后從事財經新聞工作。這就需要學生要具備經濟學知識、政治經濟學知識,統計學知識以及財務知識等,而對于一般新聞傳播類專業組織教學的院系一般僅根據本學科知識配置教師和課程,這就需要院際之間、校際之間打破原有的專業壁壘,允許學生跨專業選修相關課程,且所獲得的學分互相承認。

與跨專業選課同等重要的是靈活學制,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實踐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中止在校學習,而選擇校外見(實)習,后恢復在校學習,補充學分。在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學校推行靈活的學制。目前國內大學正在推行以學分制教學改革。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學校可以推行彈性學制,要求學生相應的時間內完成課業修完學分即可申請畢業和學位。允許自主選擇畢業時間,鼓勵學生在校期間,不選課或少選課而到相關崗位從事相應的工作。

通過課程選修和休學實踐,學生基本可以為自己的未來職業預期構建所需要的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基本具備期望崗位知識與能力的要求。

2.課堂教學與考核方式的突破

課堂教學是針對大多數學生組織的教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主要在于傳授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課堂教學本身需要突破原有大一統的內容灌輸,在傳播必要有知識點后,留出必要有時間讓學生自修。主要體現在案例分析上。在

應用教學環節,針對同一門課程,可以細分內容,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職業預期進行案例選擇和分析。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傳媒經濟專業《傳媒經濟概論》、《新媒體產業導論》、《媒介資本運營》等課程教學中,遵循這一原則,完成課堂教學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相應課程細分的案例進行分析。如在新媒體贏利分析的案例分析課中,學生根據自己對新媒體的理解,自己的愛好,選擇諸如電子雜志、地方門戶網站等媒介的贏利模式進行分析。因為是學生自己的愛好,其準備較為充分,教師根據學生對案例的分析有針對性的評析又有效地補充了學生分析的不足。對同一門課而言,課堂教學實現了必修知識的掌握。通過案例課使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得到了充分地發揮。

與大課教學相對應的是,對課程考核的方式需要多元化。對課程的結業考試或考核使用得最多的是統一考試、課堂論文和課程設計等幾種方式。幾種方式各有優劣。目前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同一門課程考核方式相同,但不同的學生對自己未來的預期不同,針對課堂結業的方式可以嘗試多元化,由學生根據自己的預期和自己的擅長選擇適合自身的考核方式,也就是說,同一門課程可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考核。由學生申請,教師和相關部門根據課程的性質、特點進行審核,確定是否同意其申請。

3.根據職業預期選擇論文方向

獨特的學業個性是大學構建職業競爭力的重要路徑之一,在學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可以通過論文選題構建自身學業個性。要求大學生撰寫論文是考核其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撰寫好學生要有較扎實的理論功底,論文的要求決定了學生必須對所選題目涉及到的知識進行補充和強化。所以在論文撰寫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論文方向,通過完成論文促使學生強化理論知識的學習。

新聞傳播類學生的論文可以是論文,也可以是項目設計。論文主要是運用某個工具解決某一個問題,或者把某些現象上升到理論。項目設計則是根據要達到的目標,運用一定的理論知識完成一項工作。前者注重理論培養,后者注重實際動手能力。學生畢業需要就業,可以選擇做一個項目策劃;畢業后需要考研或者從事其他非實務性工作,可以選擇做論文。不管是項目設計還是撰寫論文,學生都可以自主選擇,這種選擇都導向是構建自身的競爭力。該項學習不能為完成而完成。要著實通過這種方式去了解一個行業,并能把握這個行業動向;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使自己能完成預期職業所要完全的基本工作。

4.構建導師制實現教與學互動

對學生核心競爭力的構建需要充分發揮兩個基地兩個導師的作用。即校內實踐基地、校外實習基地和理論導師、專業導師。卡爾頓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與新聞機構聯手合作開設了覆蓋全國的實習項目。這些實習項目主要是針對三、四年級學生進行的一周到三周的新聞實踐,諸如到CTV新聞、TSN、CANWEST新聞、探索頻道、加拿大地理雜志等媒體進行實習,并讓他們獨立制作影視節目。。校內實踐基地學習根據理論教學需要建設的實踐基地,該基地可以保證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校外實習基地既要保證理論知識的轉化,更重要的是,促使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校內的教師擔任的是理論導師,因為學校教育強調學理性,校內教師具備較強的水平,可以解決學生在實際運用中理論知識不足的問題,

篇(6)

[1]魏連秋,張義紅.數學建模競賽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11(8):7780.

[2]姜啟源等.數學模型[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大潛.數學建模與素質教育[J].中國大學數學,2004,(10):4143.

[4]張克新.依托數學建模競賽,促進數學教學改革[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3(3):4850.

參考文獻:

[1]李家才.論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J].教育創新,24(9).

[2]岳曉東.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我見[J].高等教育研究,24(1).

[3]葉取源.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2(9).

[4]李玉華.大學生素質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OO1.

參考文獻:

[1]朱路芳.發揮科研在培養創新人才中的作用[J].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0.

[2]劉娟.高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彭城職業大學學報,2001.

[3]寧永錄.加強創新能力培養,造就跨世紀優秀人才[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

[4]張國才.團隊建設建與領導[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參考文獻:

[1]文思隆著.合唱、指揮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選.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篇(7)

畢業論文是實現高等教育培養目標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是衡量教學水平、學生畢業與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在當前就業形勢嚴峻的大背景下,畢業論文暴露出質量不高、抄襲之風嚴重等問題。畢業論文是存是廢,存的話如何尋求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成為高等教育界面臨的一大難題。

一、畢業論文質量下降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大學擴招

自1999年開始,我國大學開始擴招,為莘莘學子邁入大學大門提供了更多機會,使高等教育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但在擴招過程中,生源質量的下滑和教師隊伍建設滯后,嚴重影響了本科教學質量,進而導致了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下降。

2.就業與考研壓力迫使

如今,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時代,大學生就業形成“買方”市場,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市場準入”,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更多地忙于各種職業證書的考試,尤其是進入大四階段,研究生、公務員、各類證書及應聘單位招聘考試接踵而來,根本無暇顧及畢業論文。用人單位為了招聘到優秀人才,一般從每年的十月份就開始啟動招聘了。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從大四上學期末就開始奔走于各大招聘會,甚至有些學生在大三時就忙著聯系就業單位。而畢業論文恰恰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這也是大學生找工作的黃金時段,就業與完成畢業論文之間產生了沖突。學生每天疲于奔走各種招聘會,根本沒有時間沒有心思做畢業論文,結果只能抄襲。

考研的學生同樣面臨這種窘境。初試通過的學生也要在這一學期參加復試。隨著各高校考研復試成績所占分量逐年增加,考研學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準備復試,只能將畢業論文的事情束之高閣。

3.能力評價體系缺失

畢業設計的質量,可以全面而直接地反映畢業生的能力與水平。但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畢業生時,往往看重的是畢業生是否黨員、學歷高低、證書的數量及級別,或者重視實習經歷,很少有用人單位將學生的畢業論文作為遴選人才的依據。再者,學生畢業論文優秀等級的評選結果(特別是省優)往往都是在學生畢業之后才確定,即使學生畢業論文質量再好,也無法證明。

(二)內部因素

1.指導教師配置不足

隨著連年的擴招,每個專業的學生人數急速增加。在教師增長人數跟不上學生擴招速度的大背景下,一名教師指導十幾個學生甚至更多的現象屢見不鮮。據華中科技大學周光禮教授《中國博士質量調查》:46%的博導同時指導的學生超過7名,最多的高達47名,更何況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一般承擔任較多的教學任務,特別是一些“雙肩挑”的教授、副教授,還要忙于科研,工作壓力本來就很繁重,難以有充裕的時間去細心指導畢業生,有的學生甚至從開題到答辯與指導教師只見過一兩次面。

2.學生思想認識扭曲

部分大學生認為畢業論文質量的高低對獲得畢業證與學位證沒有太大影響,細心一點的學生在論文創作開始前就咨詢往屆畢業生學校對論文要求嚴不嚴,有無因論文不合格而不能畢業的學生,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沒有”。受這種思想認識的影響,很多大學生不愿意花時間去查資料,不愿意在實驗室做實驗,只有粗制濫造、弄虛作假,反映出當今大學生誠信與道德意識的缺失。

3.教學監控不到位

畢業設計質量評價應堅持隨機抽查與集中檢查的原則,堅持專項檢查與全面檢查的原則,堅持學院自查與學校檢查相結合的原則。不少學校認為,伴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發達,本科教育所承載的專業內涵水平降低了,對大學生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種通識教育,所以對于學生畢業論文的要求就放低了。在具體落實中,許多所謂的檢查都是走馬觀花,浮于表面,做做樣子。即使發現了問題,整改效果也難以讓人滿意。

二、畢業論文的存廢之爭

早在2004年3月29日,中國青年報記者就撰寫了《本科畢業論文摻水嚴重能否取消》一文,引發了有關畢業論文去留問題的大討論;2006年3月23日,該報又發表了《本科生畢業論文是不是雞肋》。有些學者提出大學生培養目標不同,各校應對畢業論文區別對待,不應“一刀切”,使大家對畢業論文在思想認識上有重要變化。2009年10月,《成都商報》報道了“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擬從2010年起在教學計劃中刪除畢業論文,而以在報上發表新聞作品等有具體篇目及質量要求的畢業設計來代替”的消息,再次引發媒體與學界關于該問題的大討論,最后校方倍感壓力,表示學校不會取消,只會優化本科畢業論文。2010年5月7日,浙江工商大學出臺新規:凡學生作為惟一或第一作者在公開出版的報刊上或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專業論文;在學校認定的專業刊物上獨立發表美術或設計作品,或在國家級、省級美術作品展覽中參展;學生以科研作品形式參加國家、省級各類學科競賽獲獎;獲準立項的國家級及省級大學生創新項目,以及學生以第一授權人獲得專利的科研作品,由學生本人向所在學院提出申請,學校同意后可以作為畢業論文(設計)代替。此外,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委員會認定可以代替畢業論文(設計)的其他學生科研作品,也可以替代學生的畢業論文。此舉意味著工商大學的在校學生有機會享受在本科畢業時可以不寫畢業論文的特權。規定一出,爭論之聲不絕于耳。

贊同廢除畢業論文者認為論文摻水不如取消。最具代表性的是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涂艷國教授。他認為,本科畢業論文并非必不可少。在美國,不僅本科生不寫畢業論文,連碩士研究生都不用寫畢業論文。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取消本科畢業論文可能是大勢所趨。絕大多數高校的師資力量、圖書資料和實驗設備不能適應完成本科畢業論文的要求。從現實來看,本科畢業論文質量不高,而且弄虛作假和形式主義傾向嚴重。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讓“摻水”論文泛濫,不如取消本科畢業論文。

還有學者認為,從本科論文標準看,目標缺乏現實依據。上海交通大學熊丙奇教授認為本科生和碩士生,其實難以寫出什么創新的論文來。

反對廢除畢業論文者認為畢業論文是大學教育的必要環節,絕對不能取消。最具代表的是中山大學高校研究所鄭永庭教授:取消畢業論文制度是因噎廢食、削足適履,不能因為當前本科畢業論文抄襲現象嚴重就否認這項制度的合理性。面對存在的問題,我們要考慮解決的辦法,逐步去完善這項制度,而不是消極應對,簡單地將其取消。

而復旦大學副校長周魯衛教授觀點趨于中立,建議應該根據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同而對畢業論文要求不一:有些是培養精英人才、研究型人才,有些則是培養就業型人才,“不可能讓所有的大學生都寫出有創新、有學術價值的畢業論文”[1]。

綜合以上觀點可以看出,在畢業論文存廢上各家觀點針鋒相對。我們認為,畢業論文不能“一刀切”,可以多元化發展。

三、方向探索

如今,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研究生教育“本科化”,本科教育“職業化”。我國研究生教育逐漸發達,本科教育所承載的專業內涵水平降低了,對大學生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種通識教育。對于本科畢業論文,我們也應作出相應的改革。畢業論文不能“一刀切”,不是每個學生都擅長理論研究。多元化的畢業論文形式,體現了學校對實踐教育的重視和對學生評價體系的轉變。正如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俞振偉副教授所言:“比如文科專業,很難讓一個本科生提出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學術觀點,但卻可以做一項非常有意義的調查報告,或者對一個學術流派進行一次梳理,重要的是做論文的這個過程對大學生來說非常有意義。”[1]

應該說,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以在報上發表新聞作品等有具體篇目及質量要求的畢業設計來代替畢業論文是對畢業論文多元化的一種有效嘗試,只不過它在一片反對聲中消逝了。而浙江工商大學出臺的本科生可用科研作品代畢業論文的新規定,是對畢業論文改革的再次大膽嘗試,我們認為這種嘗試完全必要并且可取。

參考文獻:

[1]本科生畢業論文是不是雞肋[N].中國青年報,2006.3.23.

[2]彭江,陸娜.畢業論文應超越“存廢之爭”[J].教育與職業,2010.01.

[3]浙商大校辦.浙江工商大學關于印發普通本科生科研作品代替畢業論文(設計)暫行辦法的通知[Z].浙商大教〔2010〕111號.

[4]高慧,涂道伍.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7).

[5]本科畢業論文是“美麗擺設”?建議取消引爭議[N].廉江新聞網,2004-04-09.

篇(8)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012-0142-02

當前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法律人才已經成為我國提高法學教育質量、提升法學應屆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方向和重點。根據教育界對創新型人才培養文化環境作用的研究,重視大學校園文化的功能,對于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的法律人才至關重要。由于大學就業文化往往不是當代大學校園文化中的主流,所以就業文化往往不受高校重視。其實,加強校園就業文化建設,創新就業文化形式,是推動我國法學教育發展、提高法學教育質量、提升法科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校園就業文化的內涵

校園就業文化是高校大學生在校園文化熏陶下形成的積極追尋自身價值、正確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校園就業理念總和。就業文化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校園就業文化作為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溝通高校和社會的一座橋梁,對大學生就業和擇業有著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高品位的校園就業文化體現著一種尊重科學、追求真知的進取精神和創造精神,在這種精神的長期感染和熏陶下,校園就業文化能夠使大學應屆畢業生淡泊名利,響應國家“先就業、后擇業”的政策。高校校園文化還具有導向功能,可以引導大學生主動接受一定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使在校大學生向著社會所期望的方向發展,使之符合學校所確定的目標。因此,推動高校就業文化建設,是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形成科學的職業價值觀,發揮就業導向作用的重要載體,是促進高校應屆畢業生與社會良性互動的有效形式。

二、“法律文化節”的功能分析

(一)“法律文化節”有利于法科學生提高綜合素質

法律職業從某種程度上說屬于“精英職業”。因此,需要高等院校法學院系培養出高素質的精英式法律人才。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和培養過程中,重智商、輕德育,重知識傳授、輕能力與素質培養的現象始終沒有得到改變。高等院校中法學院系淪為國家統一司法考試的“培訓班”,絕大多數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門將本科生的司法考試通過率作為判斷高校法學專業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在追求司法考試通過率的當代,法科學生的綜合素質被普遍忽視。事實上,法律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只有全面提高法科學生的綜合素質,法學專業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才會提升。

“法律文化節”作為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展示學生才華的重要校園文化活動,對法學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通過“法律文化節”等校園文化活動,不僅可以豐富法科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還可以培養法科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道德修養,使他們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努力成為具有過硬法律知識和技能背景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法律人才。

(二)“法律文化節”有利于法科學生形成職業價值觀

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是法學專業學生在大學期間就應當形成和確立的。因此,引導法學專業學生樹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正確職業價值觀,就成為高校法學院系就業指導過程中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作為就業指導重要載體的“法律文化節”活動,在完成這一任務的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從文化價值的導向來看,“法律文化節”是指通過舉辦一些帶有法律職業因素的節目和活動使高校法學院系的法科學生無形中在思想觀念、心理素質、行動方式、價值取向等各方面對自己將來從事法律職業產生一種認同,進而實現對法科學生的精神、心靈和性格全面塑造的目的。因此,構建良好的法律職業文化氛圍,對法科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使他們在大學期間就能理智地確立自己的職業價值觀。

(三)“法律文化節”有利于法科學生增強就業信心

法學專業本科應屆畢業生就業率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充足的就業信心則是法科學生順利就業的重要前提。作為就業指導的重要載體,“法律文化節”可以在增強學生就業信心方面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校園文化具有滲透性強、影響持久、形象生動、直觀易懂等特點,能活化就業指導的內容,使就業指導的形式更加生動活潑,就業指導更有活力,更有吸引力,更易為人們所接受,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從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通過“法律文化節”這一校園文化活動,可以讓法科學生在踏上工作崗位之前就能提前體驗法律職業,讓學生感受到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的魅力,從而使他們盡早做好從事法律職業的準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法律文化節”讓法科學生對未來的法律職業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還激發了他們為這一職業奮斗的熱情,從而增強了他們從事法律職業的信心。

三、“法律文化節”的內容構建

本文認為“法律文化節”的內容構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模擬法庭審判賽

通過模擬法庭審判活動,可以讓法科學生在未進入社會從事法律職業之前,就能用法律人的思維來解決社會問題,使法科學生能深刻體會到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系所在。通過模擬法庭審判活動,法科學生可以較為清楚地認識到法官、檢察官和律師職業的職業性質。

具體而言,高校法學院系的模擬法庭審判賽可以選擇程序較為完善的刑事案件進行模擬審判。模擬法庭審判賽可以是某個法學院中幾個班級之間的模擬法庭審判比賽,也可以是多個法學院法科學生之間的模擬法庭審判比賽。

(二)法科學生演講賽

卓越的法科學生應當具有一流的口才,而演講比賽是培養法科學生口才能力的最佳途徑。“法律文化節”的內容中,應當包含法科學生的演講比賽。通過演講比賽,可以培養和鍛煉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演講能力的法科學生,通過演講比賽,可以為法科學生畢業以后從事律師工作打下扎實基礎。

法科學生演講賽的形式可以是采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比賽形式,也可以是法學專業的學生與同一高校中其他院系學生之間的比賽。培養法科學生演講的才能,不僅應當鼓勵法科學生參加不同高校法學院系之間的演講比賽,而且應當鼓勵學生參與英語類演講比賽。因為,卓越的法律人才必須具備國際視野和熟練掌握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所以“法律文化節”演講比賽中可以設置法科學生的英語類演講比賽。

(三)法科學生辯論賽

2007年,麥可思研究院在《中國企事業對大學畢業生職業技能需求報告》中將“有效的口頭溝通”排在畢業生五大能力之首。因此,大學生口才能力的培養關系到他們對未來的把握和職業發展。善辯是優秀律師必須具備的能力。自古以來,律師就有“訟師”名號。在現代社會,律師行業也有“鐵嘴銅牙”的職業形象。“法律文化節”中應當有辯論賽這一活動內容。

一般而言,法科學生辯論賽應該以社會中的熱點法律問題為辯題。辯論賽可以采取法科學生對賽法科學生模式,也可以采取法科學生對賽非法科學生模式。為了促進地區高校之間法學院系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可以采取大學高教園區內法學院系之間的法科學生辯論賽模式。

(四)法學論文寫作賽

想要成為一名卓越的法律人才,除了具備演講和辯論能力之外,還應當具備較好的寫作能力。目前,很多法學應屆本科畢業生(甚至是研究生)的寫作水平不高,因此很多應屆畢業生在求職應聘時往往失去較好的工作機會。

為了培養法科學生的寫作能力,“法律文化節”的內容中應當包含法學論文寫作比賽。在文化節舉辦期間,可以由法學專業老師擔任評委,對學生提交的論文進行評獎。法科學生在校期間,通過文化節期間的論文比賽以及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和課程論文的訓練,在他們畢業時就掌握了較好的寫作能力。通過論文寫作經驗的積累,法科學生在參加各類企事業招聘時就能從容應對。

[ 參 考 文 獻 ]

[1] 鄭文堂,李諫,孫宗瑞.大學生就業文化探析[J].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04,(6):75.

[2] 蔣毅.高校校園文化和大學生就業[J].理論月刊,2005,(12):180.

篇(9)

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與發展,大學生就業體制發生了巨大轉變,同時全國各高校不斷擴招,使大學畢業生不斷增多。面對就業形式轉變帶來的沖擊,各高校及其畢業生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Super在1955年提出了職業成熟度的概念[1],后經過Crites等人的研究,職業成熟度理論開始完全建立起來。而我們正需要以這樣的理論了解和科學指導大學生,促進其職業成熟度的提升,從而避免職業決策困難,提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幫助其順利畢業[2]。

1.研究意義

一方面,職業成熟度是個人心理上的一種成熟,它同其他心理概念一樣,容易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職業成熟度概念在被引入國內的過程中,必須經歷一個本土化的過程。

另一方面,當前畢業生對于職業可選擇空間越來越大,就業壓力與日俱增。因此,科學且提前地為大學生提供就業咨詢,促進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發展,減緩就業壓力是當務之急。而且對大學生職業成熟度進行研究不僅能加深對大學生職業心理發展特點的了解,還能為畢業生職業輔導效果的評估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

2.職業成熟度的概念

本文采用西南大學鄭海燕的職業成熟度定義[3]:職業成熟度是指個人掌握的與其職業發展階段相對應的職業發展目標的程度,主要包括知識和態度兩個成分。問卷則采用《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問卷》,共41個項目,9個因子,信效度指標良好。

3.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發展特點

從安徽農業大學抽取400名大學生作為被試,文理科比例1:3,大一至大四分別為100份,回收398份,有效問卷377份,占總問卷數的94.25%,其中男生205名,女生172名;文科88份,理科289份;大一99份,大二95份,大三94份,大四89份。

3.1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各個因子水平的比較

除功利性和靈活性因子外,絕大多數因子平均值位于中等偏上水平。總體來說,本次調查的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得分不高,各因子之間差異較大。由此可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在大多數因子之間的發展是不均衡的。在職業決策態度中,功利性和靈活性的得分顯著低于其他因子的得分,這表明本校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缺乏對環境的隨機應變能力,更在意社會地位高低和職業薪資待遇;在職業決策知識中,專業知識和人際交往的策略性知識顯著低于其他因子的得分,這表明本校大學生在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職業知識和社會經驗方面存在欠缺。

3.2大學生職業成熟度之于年級間的差異

從表面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在年級之間的差異并不顯著,但在職業決策知識分問卷上,年級差異顯著。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1)本校大學生成熟度的發展大致呈現出U型的發展趨勢。通過比較發現,大多數因子之間都存在差異,但主要體現在四年級與其他年級之間,由此可以判斷三年級是我校大學生職業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2)在分問卷上,大學生職業決策態度得分最低的是二年級,到四年級的時候驟升,達到最高點。獨立性因子、靈活性因子、功利性因子的得分都隨著年級的增長而下降,在四年級時降到最低點,由此可見,越是臨近畢業,需要選擇職業時,學生對于他人的依賴性越強,隨機應變能力越低,越功利化。(3)我校大學生掌握的職業決策知識隨年級的增加而曲折地增多,尤以人際交往策略知識增長最快。

3.3大學生職業成熟度之于性別間的差異

從整體上看,本校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在性別之間差異比較明顯的,主要體現在職業決策知識分問卷。從檢驗結果看,專業知識、人際交往策略性知識、靈活性、獨立性、功利性均達到顯著水平。表明在職業決策態度上,雖然男生比女生更看重功利因素,獨立做出職業選擇的能力較強,但缺乏靈活性。

3.4大學生職業成熟度之于專業間的差異

從整體看,我校大學生職業成熟度之于專業間的差異不顯著,從分問卷、各個因子上看差異不顯著。

4.討論

4.1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各個因子水平的差異

從整體水平看,本校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得分不高,靈活性和功利性因子的得分與其他因子得分明顯偏低。總的來說,當前本校大學生職業心理發展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對具體職業的認識缺乏了解。

劉慧在對中學生的職業成熟度的調查中發現,中學生的職業心理中突出的問題是擇業的主動性不高和對職業世界知識缺乏了解[4]。通過本研究可以確定,大學生對于某一職業領域知識的缺乏是普遍存在的,而導致該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學校對職業教育的深度和廣度的欠缺。雖然本校針對各個年級每年都會開就業必修課程,但效果不佳。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對當前就業形勢、本專業市場需求等信息的教學不足,導致學校與社會、理論與實踐相分離,平時的生活、學習中缺少科學的指導,有關工作基本上是由學生工作人員兼任。

在職業決策態度方面,個體積極探索職業世界的主動性和自信心在逐步提高。有調查研究顯示,大學生普遍感到就業壓力,競爭意識增強,51%的大學生愿意對職業培訓進行投資,希望通過深造提高自己的競爭力。50%的大學生清楚自己未來三年到五年的發展計劃,這也說明大學生在職業發展中的主動性正逐漸提高[5]。與此同時,隨著大學生主動地探索,知識儲備量的增加,職業決策知識的提升,社會經驗的增加都會使能夠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的自信心提高。

4.2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年級差異

Super和Crites都認為職業成熟度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的[6]。朱云力和馬遠的研究結果也是如此[6]。而本研究中,本校大學生職業心理的發展趨勢呈U型,出現這種發展趨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4.2.1大學教育中對于職業規劃部分知識的缺乏。現有的大學職業規劃教育研究明顯不足,而在已有的研究中,多數是理論研究,對于如何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相對較少。

4.2.2大學低年級對自身職業發展的思考基本上處于“想象”階段,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兼職經驗和接觸社會機會的逐漸增多,思想會逐漸成熟,這解釋了本研究結果中大一學生職業成熟度各因子得分普遍高于大二學生得分的原因。而大學生真正接觸職業世界大部分是在大四階段,畢業面臨就業,必須真實地與市場接觸,收集招聘信息。

4.3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性別差異

在本次本研究中,男生職業成熟度高于女生,這與張進浦,劉利敏等的研究結果一致[7][8]。國外的研究則認為女性職業成熟度高于男性,這可能與研究的被試文化背景有關。

中國傳統觀念認為女性的理想角色是“賢妻良母”,主要以家庭為主[9]。雖然如今講究男女平等,但是女性對男性的依賴心理依然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大學生為追求事業而拓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和人際交往范圍的行為。而男性則主要以事業為重,是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傳統觀念也使男性比女性更注重職業問題,對職業信息格外敏感,對外部世界的活動更關注。

靈活性因子得分的性別差異目前還沒有能夠驗證的依據。

4.4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專業差異

本校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專業差異上各個因子及分問卷的得分差異均不顯著,這與現有研究結果不符,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本研究采集的樣本在專業分類上不具有代表性,分組過于籠統,而沒有將農學專業、藝術類考慮到。文理科取樣比例按照1:3進行選取還需要重新考慮。另一方面,由于學校傳統、教育理念的差異,本校對文理科的師資投入等都會對大學生的職業成熟度產生影響。

5.結語

5.1本校大學生在職業心理發展上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1)對職業規劃迷茫;(2)對人際交往知識策略匱乏;(3)對希望從事職業相關的知識掌握有限。

5.2大學生職業成熟度隨年級的升高大致呈現U型的發展趨勢,大三則是學生職業成熟度的關鍵轉折點。

5.3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性別差異顯著。男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更有優勢,掌握的技巧和策略較女生更多。

參考文獻:

[1]Super,D.E.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53,8:185-191.

[2]李晨. 職業成熟度結構與測量模型的效度概化及問卷編制.湖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3]鄭海燕.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結構及其發展特點[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劉慧.中學生職業成熟度的發展特點[D].西南師范大學碩士生學位論文,2003.

[5]劉夏亮.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J].成才與就業,2005.

[6]朱云立.職業成熟度理論及其在大學生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生學位論文,2003.

篇(10)

[

關鍵詞 ]大學生職業指導創新

[作者簡介]吳建華(1972-),女,湖南道縣人,武漢紡織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吳國斌(1972-),男,湖南益陽人,武漢紡織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組織行為教學。(湖北武漢430073)

[課題項目]本文系2 014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非常規突發事件中臨時團隊結構特征對應急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4YJA630068)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2-0103-03

我國高校都開設了職業指導類課程,主要是職業生涯規劃課、就業指導課和各類實習、實踐活動,以幫助大學生早日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進行規劃。但是,這些課程和實踐活動真的能提高大學生未來的就業能力嗎?國內許多學者從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程建設、課程改革、教學實踐和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高校職業指導教育不夠專業、系統,而且與社會脫節,使得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無法成長為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集中體現為實踐能力弱、綜合素質差、缺乏創新精神等。因而我們需要重視大學生職業指導教學內容、方法的研究,這對提升大學生職業指導質量、提高大學生就業滿意度、實現大學生人才資源合理利用具有現實意義。本文以A高校職業指導課程設置為例,研究經濟管理類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經濟管理類專業大學生職業指導類課程設置

經管專業的課程主要包括國際貿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市場營銷、會計學、電子商務和物流管理與工商管理等。A高校經濟管理專業的課程分為學校統一開設課程和學院開設課程,如右上圖所示。

A高校的課程結構體系中,職業指導類課程放在了院管課程的專業必修和專業選修中,主要包括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就業指導、各類實踐和畢業環節、專業方向綜合實踐、各類科研訓練和設計。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程有24個學時,安排在第1學期。就業指導安排在第8學期,共8個學時。各類實踐主要指金工實習、專業實習、erp模擬、學年論文、管理信息系統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約64學時。對于金工實習,工商管理、人力資源專業安排在第2學期末,物流和信息管理專業安排在第3學期末,國際貿易、會計學則安排在第6學期末。專業實習在第5學期末,共4周。ERP模擬安排在第6學期末,時間為l—2周。畢業實習安排在第8學期,共4周。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在第7學期,共30個學時的上機時間。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提交分別在第6學期的第2周和第8學期的第12周。而專業方向綜合實踐和各類科研訓練和設計主要以選修課的形式體現,如商務禮儀、科技文獻檢索、創業管理、創業財務、專題講座等。

二、經濟管理類專業大學生職業指導類課程問題分析

1.對課程改革的緊迫性認識不足。職業指導類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建設,涉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隊伍、教材、教學設施設備、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建設。A高校經濟管理專業的目標是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這對學生的職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A高校一直強調職業指導的重要性,但并沒有改變傳統的職業指導方式,在設計職業指導類課程時忽視了大學生的家庭背景、生理與心理特征、專業和性別差異,也沒有關注不同專業學生在就業地域、就業傾向、職業選擇等方面的不同,不能解決學生的個性化就業問題。同時,當前科學技術領域既不斷分化又不斷綜合,新知識和技術大量涌現,這些都要求我們擺脫原有職業指導模式的束縛,探索新的職業指導途經。但A校沒有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要的變化重新構思職業指導課程的知識結構、課程體系、教學環節和教學方式。

2.職業指導課程整體不夠優化。A高校的職業指導類課程沒有針對經管類專業建設目標妥善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因材施教、時間安排比例等方面的問題。A高校的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程24個學時,安排在第1學期,教學方法以講授為主,輔以適當的書面練習,如寫一份學業生涯規劃書,主要幫助大學生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知識。但大一學生剛從相對封閉的高中學習環境中脫離出來,對未來希望從事的職業一片茫然,只對其進行理論教育會使之更加困惑無助。而后續的金工實習是到校內工廠實習,主要是讓學生建立市場、信息、質量、成本、效益、安全、環保等基本意識。校內實習工廠和學生的目標企業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而且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今后所從事的基層崗位以銷售、行政、財務等文職為主,因而,金工實習并沒有發揮太大的職業助力作用。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以學生自己尋找選擇為主,一些學生在家人和朋友的幫助下找到了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單位實習,但有些學生的實習與專業不太相關,甚至有些學生干脆不實習。A高校對所有學生的職業發展課程的時間安排都是相同的,但實際上不同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會不同,不同行業和專業未來的就業環境和職業發展趨勢會不同,所以在課程時間設置上應有所區別。

3.職業指導課程對就業能力的培養效果不佳。職業指導需要學生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學生需要對職業生涯進行自我認知、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確立未來的職業目標。家庭的作用主要是家庭教育和支持。社會則需要提供各類社會實踐實習機會,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就業服務咨詢及就業崗位。學校則需要和企業建立聯系,適時召開校園招聘會、設置職業指導類課程、建立專業職業指導教師隊伍、提供職業發展測評、支持各類學生社團等。

A高校四年制經濟管理類專業除了分散安排實驗、上機之外,還安排了30~ 32周的實踐教學時間。但實際上,專業實踐和畢業實習基本上由大學生自行安排,而金工實習和上機實踐對經管類學生認識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和就業環境幫助并不大。職業指導就主要依靠第一學期的職業發展規劃課程和最后一學期的就業指導。職業發展課程的效果受到教學內容、教學師資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影響。教學內容基本是按照已有教材展開,但現有教材的內容體系不夠完善,實踐操作性較差,沒有考慮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就業市場需求狀況。有些教師采用了國外引進的教材,但由于各國社會環境和文化有差異,直接引進的教材并不適合中國的學生。A高校的職業生涯課程教師主要由畢業留校人員和學生工作部門的行政人員承擔,他們并沒有專門接受過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系統學習,缺乏課堂教學經驗和相應的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在教學方法方面,A校則以課堂教學為主,缺乏社會調研、角色扮演、互動游戲和野外訓練等與理論相結合的實踐安排。

三、經濟管理類專業大學生職業指導類課程的創新思考

1.強化職業指導類課程創新意識。大學畢業生數量隨著高校擴招不斷增長,出現就業難問題。為了突破這一困境,許多高校逐漸將本科培養目標從研究學術型轉向復合應用型。社會迫切需求能直接從事生產管理、營銷管理和社會服務等工作的專業人才,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更應隨之改變。為了幫助大學生早日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進行規劃,增強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高校應將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放到與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一樣的高度,不能僅僅在大一和大四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這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是不利的,而應該將職業指導類課程貫穿于本科四年中,幫助大學生從踏入學校開始就形成職業發展的意識,形成科學的就業觀,明確自我職業目標。在大學學習中期,高校應該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能力和技能,并為大學生提供轉化的平臺和機會,如舉辦各類管理競賽、提供創業園地、給予經費支持等。在大學學習末期,高校則應幫助大學生調整就業心態、組織校園招聘、進行勞動人事法規教育等。

上一篇: 科學研究論文 下一篇: 比較教育學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亚州精品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 日韩精品福利性爱 | 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另类激情校园动漫卡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