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0: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體育健康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0.前言
隨著基礎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在開展新課程實驗過程中,積極參與關于水平四學生評價方式改革的研究,在《教育部中小學評價與考試改革的指導意見》和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建立了一套以“學生成長記錄袋”為基礎,結合學生體質測試及模塊評價.以改革學科評價方式為重點,旨在激勵學生全面發展和促進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為主要目的.以對學生學習活動全過程評價為主的水平四綜合評價體系,使學生評價與貫徹新課程理念相對接。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通過隨機抽取蘇州市吳中區東山中學初一(1)班為實驗班男生23人,女生21人,初一(2)班為對照班男生22人,女生24人,實驗時間為一年。
1.2研究方法:實驗法、數理統計法、文獻資料法、專家咨詢法
1.3新課程理念下的水平四綜合評價體系的構建思路
1.3.1構建學生成長記錄袋,記錄學生身體形態、身體機能等可測部分,還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及學習表現進行記載。將參加校以上運動會比賽作為加分條件,視情況加5一l0分。
1.3.2運動能力、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等生理指標的考核,參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但將其分值調整為占總分的40一50%。1.3.3拓展原評價中的出勤及上課表現,將努力程度、參與態度、合作探究、心理健康、等納入評價體系,分值為20%。
1.3.4對平時上課認真但由于受先天條件的限制而無法取得優晃的同學,經本人申請小組討論,可以自己的特長展示而獲得加分.視情況加5—10分。
1.3.5對體育基礎知識和運動常識進行考查,但采用講授和自主探究相結合的辦法,通過教師講授、學生自主探究、分組討論交流等多種形式進行,分值為20%。
1.3.6評價采用等級加評語的方式。等級分優(85分以上)良(75—84分)及格(60一74分)不及格(59分以下)。在期末對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簡短評語,交班主任一并寫入該學生的報告單中。
2.研究結果
2.1學生的學習興趣指標的統計(表1)
采用中學生興趣量表在實驗前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習興趣進行統計并檢驗。量表來源自汪曉贊(2005)的博士論文《我國中小學體育學習評價改革的研究》,分體育學習消極興趣、體育學習積極興趣、運動參與程度、自主與探究學習、對體育的關注和對體育的認識六個維度。
由表l看出,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實驗前各項統計并無差別.而實驗后具有高度顯著性的差異,說明實驗班采取的綜合評價體系效果顯著。
2.2身體素質和體能指標的統計由表2看出,實驗前各項指標的T檢驗中P均大于0.05,而實驗后P值均小于0.0l,說明該綜合評價體系更有利于實現技能及身體健康領域的學習目標。
2.3學生體育課成績、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水平統計由表3看出實驗后實驗班在體育課成績和體質健康測試中均明顯優于對照班,說明該綜合評價體系更有利于學生體育課成績和體質水平的提高。
3.分析與討論
3.1科學合理的評價對學生起著重要的“指南針”的作用科學的評價體系更應該公平、公正、合理的評價每一個學生.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也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更有利于更好地實現體育與健康的課程目標。
3.2通過特長展示加分,能夠使既使通過努力也無法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也可以達到理想的成績,從而獲得成功的快樂體驗,這也體現了新課程強調的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體育課中獲得樂趣的理念。
3.3變原來一味填鴨式的灌輸體育與健康知識為多種渠道的學習方法,更能是學生在學習中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基本知識。
3.4學生學習成績評定不僅有教師參與,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進行多主體評價。在評價過程中,建立自我評價表及小組評價表,組織學生學習如何進行自評及小組評價。然后,教師結合自評及小組評價結果進行綜合評價,從而體現了評價的公平性、公正性,主體性和民主性。
3.5過程性評價使受先天條件影響的學生也能夠從中看到取得優異成績的希望,受到鼓舞和激勵,同時也對自恃身體素質好的學生具有一種約束和鞭策,從而能夠激勵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體育與健康課的學習。
4.結論
4.1該綜合評價體系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提高運動參與領域、心理健康領域及社會適應領域的學習目標。
4.2該綜合評價體系可以促進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技能和運動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實現健康領域、技能領域的學習目標。
一、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據《大眾心理學》刊載的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文章介紹,大學生心理方面的發病率為16%~42%,其中神經癥,明顯高于一般人群。據《東南早報》報道,一名××大學的研究生因患有抑郁癥而跳樓身亡。可見,心理障礙對高校學生正常生活和學習及身體健康的影響是很大的。
1.生活與學習環境的因素
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是一個不穩定的動態過程。進入大學,面對陌生的環境、生疏的集體生活和學習方式的差異,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獨立能力和適應能力差,對新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環境等不適應。其中還有部分大學生由于離開了父母,失去了家庭對他的約束力,加之學校管理不到位,便產生了很多不良的嗜好,如吸煙、酗酒、熬夜、沉迷電子游戲、熱衷泡網吧、飲食不規律等,這些因素都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傷害。
2.家庭與社會環境的影響
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就業競爭激烈;家長們望子成龍,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越來越趨向一種感情支配下的病態心理,由此產生的非理造成對孩子的傷害;同時,社會上一些人在道德、精神方面發生的種種不健康現象,諸如職業道德的缺乏、貪污腐化現象嚴重、黃色網站滲透進校園等,對大學生的影響甚大。
3.個性特征的影響
部分大學生意志力薄弱,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較弱,容易產生過激行為。
4.對心理健康的重視不夠
學校健康教育與心理衛生工作相對薄弱,大學生本身缺乏心身保健意識,心理保健知識更是貧乏。盡管不少學生意識到自身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但得不到及時的幫助、疏導和有效的矯治,使得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增多;高校體育教學重視身體素質而忽視心理素質的現象比較嚴重。
二、體育活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獨特功能
1.體育活動有助于解決大學生的身心矛盾,減輕心理壓力
大學生的心理有其自身的特點,他們在激烈的競爭和完善自我的奮斗中承受著不同的壓力,反映出不同的心理變化。通過參加某些體育活動,就會使運動中樞神經興奮,興奮從大腦傳到肌肉;肌肉的工作狀況也可以通過運動神經傳至大腦,使運動中樞興奮,并釋放出一些能引起精神愉快的物質,從而抑制由于挫折而造成的焦慮和抑郁,起到轉移、分散注意力和放松神經的作用,使學生忘掉那些失意、壓抑以及悲傷等不愉快的事情,最終以良好的心理狀態去面對挫折,克服心理障礙,減輕心理壓力。
2.體育活動能增強人的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質
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會隨著病程的延長而失去自信心,陷入一個封閉的小環境中,對周圍充滿了不信任感甚至敵意。而體育活動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它總是與人群發生交往和聯系,尤其是集體體育活動的項目(籃球、排球、足球、體育游戲。這些活動會增強大學生之間感情上的交流,使他們忘卻煩惱和痛苦,減輕孤獨感;使大學生變得開朗、活潑,增加親密感和安全感;使大學生體驗到合作的樂趣,有利于擺脫猜疑和不信任,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3.體育活動可滿足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
現在大學生上體育課,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來選擇項目的。自己的能力與水平的高低都會在活動中表現出來,使大學生在活動中認識自己,體驗體育活動的樂趣和成功的愉悅,這樣,會使大學生精神百倍,以愉快積極向上的態度去迎接每一天。
4.體育活動能改善人的智力
體育活動能讓人的大腦獲得充分的氧氣,消除大腦疲勞,從而改善人的智力。焦慮癥患者往往由于內心的緊張和不安,造成思維混亂,邏輯性變差,學習與工作效率降低。如果經常選擇一些可促進腦細胞發育、提高心理功能的項目(爬山、打拳),就能使大腦供氧充足,腦細胞功能增強,從而有利于人恢復到正常的心理狀態,有效地緩解或消除心理疾病。
5.體育活動可消除疲勞
在身心疲憊的情況下,做一些輕松的體育活動,對其身心可以起到調節的作用。大學生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延緩疲勞的出現,并可鍛煉意志,做到不向命運屈服,不向困難低頭。
三、合適的體育活動項目有益身心健康
1.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方法
要想提高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就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把學生的心理特點與體育活動的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如開展太極拳、游戲、慢跑等體育活動,可使學生身心放松,緩解其強迫癥癥狀;開展足球、排球、籃球等體育運動,可使人際關系融治,消除其人際關系敏感的困擾;經常開展健美操、體育舞蹈、體育游戲等娛樂性較強的活動,使學生身心放松,緩解心理壓力。只有了解和掌握這些特點,才能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改善學生的心理環境,使他們的身心素質得到培養與提高。
2.選擇好的活動項目
要教育學生懂得,當決定采用體育活動的方式來調治心理疾病時,要選擇有效的體育活動:一是自己特別喜愛的活動項目;二是自己比較熟悉的、感覺有趣的活動;三是有針對性的磨練自己的意志的活動。正確的、合適的體育活動,不但能改善學生的心理環境,而且還能培養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對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3.適宜的強度與時間
大多數研究者認為,中等強度的體育活動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較大的益處,活動時間以半小時為佳。
參考文獻:
2體育教學與健康管理
體育,顧名思義就是身體教育,是指以身體練習為手段,以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提高全面素質、豐富文化生活、促進人類全面發展的教育過程。體育教育本來就是為健康服務的,體育與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很早之前,體育課就改為體育與健康課。體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能力,而不僅是增強學生的體質。因為學生的體質與很多因素有關,而體育教學影響的只是一個方面,作用是有,但不是唯一的。體育教學不單純是傳授運動技能或技術,也不等同一般的身體鍛煉。它首先是教育,是培養人的健康管理的意識與能力,是培養人的終身體育意識與能力,是為人的終身健康服務的。健康管理是人對其身體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及時發現健康問題;并對個人的健康現狀及發展趨勢做出預測,以達到健康警示的作用;提出個人健康改善的行動計劃,對不同危險因素實施個性化的健康指導,以達到改善健康狀況,防止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提高生命質量,降低醫療費用的目的。
3如何進行健康管理
3.1樹終身健康管理的理念
高職校的學生正值人生的大好年華,精力旺盛,總以為病不倒,垮不了。學習最重要,不鍛煉身體也無妨。年輕人往往忽略體育鍛煉,缺乏健康管理的理念。抽煙、飲灑、過勞、熬夜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大有人在。人們之所以經常出現這種危害健康的行為是因為人們對其危害性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健康管理必須貫穿人的生命的全過程。當身體出現各種微小的病變時,能及時發現、預防,預防不僅節約衛生資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健康水平,減少發病率,延長健康壽命。
3.2了解個體的健康狀況與健康需求、制定針對性的健康規劃
每個人的健康需求是不同的。人生的不同階段,健康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人的一生大體可分為生長發育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由于這三個時期人的生理、心理、社會學的特征不同,因此其鍛煉的目標、內容和形式也不相同,生長發育期的要求是促進生長發育,成熟期的要求是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沛的體力,衰退期的要求是延緩衰老、延年益壽。高職校的學生在管理健康時,進行運動鍛煉主要是張揚個性各釋放壓力。可從事相對激烈、對抗或強度轉大的運動。豆芽菜型個體可從事健美鍛煉;小胖墩型個體可從事減肥鍛煉;中年時期鍛煉的強度就要開始下降,主要從事長時間低強度的運動;老年時期應從事更低強度的運動。
3.3掌握科學的鍛煉、保養身體的知識與方法
不同的運動項目適合不同的人群。運動既不能缺乏,也不能過度。每人都應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的鍛煉方式,并科學地進行健身鍛煉。在運動中要學會評估合適的運動量與運動強度,并注意運動損傷的預防。
3.4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人們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識。可理解為人們的較固定的行為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多種說法,并無定論。我們可以從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中去尋找健康的生活方式。影響健康的因素中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先天的主要是遺傳的因素,后天的有環境因素、營養飲食因素、生活作息規律等等。有些因素是可控的有些因素是不可控的。我們應該對影響健康的可控因素進行有效的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即生活習慣是需要培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這是由于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接受客觀世界的各種刺激,而這些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腦皮層,形成各種定型,也就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習慣。習慣形成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監督的自動化的行為模式。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三方面:合理的膳食、鍛煉的習慣、良好的心態。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在課上適時對學生進行良好生活方式的教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向學生灌輸這方面的內容。
3.4.1合理的膳食
“民以食為天”。飲食營養是影響人體健康的最重要因素。飲食營養是人體健康的物質基礎。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膳食結構發生了迅速的變化,部分居民膳食中肉類、油脂的消費大幅度增加,導致膳食向高脂肪、高熱能、低谷類的不正確方向發展。因營養問題所致的慢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病、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癥、惡性腫瘤的發生率也逐漸增多,且此類慢性疾病已成為人們喪失勞動能力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據衛生部統計,2002年我國約有700萬人死于慢性病,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所以講究營養要講合理營養,也就是每日由食物攝入營養物質要適度,既不能缺乏,也不能過度。體育教學中有機會要向學生講述如何吃得營養、吃得科學、吃得有利健康。要讓學生了解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水、膳食纖維等七大營養素。了解飲食營養的原則。如食物的數量應滿足能量的消耗;食物多樣營養平衡;合理安排進餐時間。合理的膳食要求摒棄不良的飲食習慣,注意飲食均衡。現在年青人不吃早餐大有人在。因為早上睡懶覺,沒時間吃飯或錯過了早餐時間。人體經過一晚的代謝,早餐是最重要的。不吃早餐因影響膽汁液的分泌還容易形成膽囊結石。不良的飲食習慣有:暴飲暴食;長期偏食;飲料當水;零食當正餐,光顧不衛生的小食攤等等。
3.4.2鍛煉的習慣
體育鍛煉被人們作為維護管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是大量的科研數據作證明的,也已被人們熟知。科學的鍛煉對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上都是一個非常積極的手段。經常參加適合個人特點的體育鍛煉是保持人體生理機能,促進健康的方法。體育鍛煉能夠從根本上增強人體各器官的功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提高機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從而提高健康水平。
3.4.3良好的心態(情緒)
要管理健康必須要會管理情緒。當今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工作節奏越來越快,精神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種種跡象表明,心理問題越來越成為不可忽視的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態是管理健康、預防疾病的重要環節。良好的心態、穩定的情緒是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管理健康就要管理好心態(情緒)。情緒對健康的影響機制是長期的、持久的不良情緒會導致神經系統的機能失調。如果不良情緒經常出現,長期存在,它會引起過度的神經緊張,造成機體的病變。如神經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高血壓等,進而導致一些器官、系統的疾病。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中樞神經、內分泌和免疫三個系統是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緊張的情緒刺激可通過下丘腦及其它控制分泌的激素影響免疫功能。如影響T淋巴細胞的成熟,抑制抗體反應,降低巨噬細胞的活動能力,干擾淋巴細胞的再的循環,抑制y球蛋白形成,降低抗體活性等,從而降低機體對病毒、細菌或過敏物的抵抗力而致病。同時,機體免疫力功能的抑制也是引起腫瘤的原因之一。體育與健康課上,要讓學生防止不良情緒致病,就需要教會學生控制和調節情緒,及時化解那些強烈的、持久的不良情緒。體育與健康課上,體育教師要從兩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1)加強修養、心胸坦蕩。要讓學生明白人生的終極目的是什么,一個人有了正確的的人生觀、價值觀,當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了問題,就能正確認識和對待。一個人如果能淡泊名利,就會覺得生活充滿生機。反之便會自尋煩惱,早衰早喪。做人一定分有信仰,修身養性,仁智者壽。有了高尚的情操與品格,就能承受不良的刺激,把不良情緒的反應降到最小最低,從而保持身體的健康。(2)掌握心態和情緒的調節方法。如何調節與控制過量的情緒反應是學生的一項心理素質。方法很多,主要有調節需求(降低欲望)、知足常樂;意志控制;轉化控制;冷化控制;分散刺激;放松精神;積極預防;藥物控制等等。
二、將衛生健康融入到體育教育中的教學方法
(一)將衛生健康知識運用于體育教育課堂中當中小學體育教師在做課程準備時,傳授學生相應的衛生保健知識,確保學生著裝干凈、透氣和舒適,指導學生做好之前的準備活動,防止在體育活動過程中造成不必要的運動損傷。在體育課程進行過程中,教授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時注意肢體衛生情況,避免碰觸到皮膚、五官受到感染,尤其是小學生比較調皮,很容易在體育活動時發生磕碰,在不衛生的情況下,發生感染現象。當結束了一堂體育課程,體育教師應指導學生做好體育活動之后的過程,調節身心,督促中小學生做好大量運動之后清潔衛生工作,防止在劇烈體育運動、身體疲勞后因衛生上的疏忽帶來的疾病。因此,將衛生健康知識帶入體育教學中尤為重要。
在大學生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的指導下,“教育健康”已成為高校體育教學的核心目標。近年來有關部門對全國126萬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的抽樣調查表明,我國大學生心理疾病患病率達20%-23%,研究如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極為迫切。高校體育教育課堂正是學生們放松心情、自我調節、滿足興趣、增強自信心、克服某些心理障礙的場所。所以結合體育課堂教學特點,適時、適地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教學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一、營造和諧、友善的教學氛圍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前提
友善、活躍的教學氣氛,必須建立在師生相互理解、親近、信賴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也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前提。活躍的課堂教學無形中給學生創造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學習環境,它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使學生在愉快教學情境中消除緊張、壓抑、焦慮、恐懼、痛苦等不良心理因素,同時使他們逐漸朝著朝氣蓬勃、勇于創新、主動積極的心理素質方向發展。
1.關心幫助學生。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通過交往形成了理解和信賴的師生關系,兩者的和諧默契主要是建立在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幫助上。這種關心和幫助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料”,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動力。例如,在排球教學中,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因完不成教學大綱規定的考試標準而產生了厭倦、恐懼、自卑、焦慮的心理,尤其是女大學生,表現得更為突出。為了解決這部分學生學習的困難,消除她們緊張的心理,及時和學生一起分析存在的技術問題,在課內外單獨地輔導和幫助,經過一段時間的共同努力,學生們從那種消極的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考試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這種進步不僅僅是靠學生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教師的關愛,使學生們對學習有了信心和動力。
2.理解尊重學生。理解和相互尊重是師生具備健康心理的必要條件,也是師生雙邊活動和諧融洽的心理基礎。學生需要理解,更重要的是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如果教學過程沒有理解、尊重、信賴、平等的環境,良好的心理素質就得不到發展,即使學生在課堂上產生某些不當行為,教師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出原因所在。諸如學生沒能按照教師布置的練習和方法去認真完成任務,紀律渙散,有時甚至和教師發生沖突。一旦發生這些情況,教師應冷靜地分析,盡可能地運用友善和藹的語言去說服他們,尊重他們的自卑心,消除隔閡,使他們感到教師的真誠相待是一片愛心和溫情。反之,若用挖苦或過于嚴厲的語言訓斥,甚至進行體罰,反而加重了學生的心理壓力,其緊張的學習心理就難以消除。
二、挖掘教學過程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體育課堂教學過程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其教學過程具有時空性的特點,它由過程的開始、發展、結束三部分組成。整個過程所采用的組織方法、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等蘊藏著諸多的心理健康因素,只要教師能及時地抓住這個機會,無形中可使學生的心理障礙得以緩解乃至消除。
1.利用開始部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調動內需。大量研究表明,學生在體育課堂學習中碰到的最大“敵人”,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夠,而是在學習中存在著一定的運動動機障礙,其根本原因是教師僅注意知識技術的傳授,而缺乏動機激發的意識和手段,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需力,致使他們對學習缺乏足夠的熱情,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為。體育課的開始階段是教師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最好時機,這時教師的主導地位和作用較為明顯。教師可通過語言、表情、手勢等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學習的欲望和內在需要感,也使一些原來不愿參加活動或對體育課沒有興趣的學生,消除某些主觀干擾,逐漸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在教學的實踐中,我們一般應采用誘導學生情緒的方法,促使學生形成學習的積極心態,利用考試標準作為學習的杠桿,給學生制定近期目標和遠景目標,通過一段時間的鍛煉,達到了目標并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這樣,學生們的自信心就會被激發出來。另外,教師還可以運用積極的表情,良好的情感,活躍的教學氣氛來誘發學生內在的動因,引發學生的欲望與興趣。
2.根據教材特點,運用與創設情境,減輕心理壓力。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教材內容大部分沿用舊的傳統的運動競技項目,一般以田徑、球類項目為主。這些教材競技性強,技術難度大,對一些從未從事過專業訓練的大學生來說是難以輕松愉快掌握的,學生很容易產生運動性心理障礙。為了減輕因教材問題而產生的心理壓力,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根據教材特點:一是有針對性地利用現代教育和現代教育媒體中的相關資源,創設聲像結合、圖文并茂的課堂教學情境,從不同角度的信息傳遞去刺激和感染學生。如在教學生正確掌握籃球“跳投”技術時,利用教學錄像帶、多媒體教學片,讓學生重復多次地觀看對照,了解該復雜技術的結構、重點以至動作的各個細節,啟發思維。又如,在健美操和藝術體操的教學中,教師們把音樂和技術動作完全地融合在一起,創設了一種輕松快樂、賞心悅目的教學情境。二是教師有目的地、有步驟地組織學生在游戲、小組競賽、分析討論等多種課堂情境中去體驗學習體育的樂趣。
3.采用分層教學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合理使用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消除運動心理障礙的有效手段。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一般根據教材的結構特點與學生的心理、生理的狀況,將學生按一定層次水平,進行分組教學,把教學內容分成若干,由低到高,使絕大多數中、下水平的學生能在這些具體目標的引導下,滿懷信心地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循序漸進地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采取的辦法是:多安排練習的時間和鍛煉機會,在他們學習有困難時,及時給予輔導幫助,使其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減輕學習的心理壓力,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逐步達到教學的目標。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提出更高的標準,嚴格要求,使較高水平的學生也不至于過分驕傲自滿,從而培養他們勇攀高峰的精神。
4.用誘導聯系的方法可以緩解學習中緊張害怕的心理。根據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可知,學生在學習技術的初始階段,對那些結構嚴密、難度較大而肌體一時不能適應卻又不易分開的動作,一般采用誘導練習。使動作的難度降低、強度變小,容易消除學生緊張害怕的心理。如:為了使學生盡快掌握籃球行進中傳接球技術,在教學中,首先,在原地做傳球動作;然后,在做行進中側身跑傳球的模仿動作,并逐步過渡到用較慢速度的跑動傳接球;最后,在中等速度的跑動中完成整個技術過程。又如,排球中防守教學,對大學生來說要完成好防守動作談何容易,原因是害怕心理占了主導地位。為了解決心理上的問題,盡快使學生掌握技術,我們常選用拋球、輕扣球等;最后,做完整的防守教學過程。這一系列的誘導性練習,能夠緩解學生的害怕心理。
5.在游戲中培養機智勇敢的品質。教學中的游戲和比賽不僅是學生的身體和運動技能的競爭,更是雙方心理、智慧、意志等綜合素質的較量。其特點是:有一定的情節和思想性,并具有競爭中的娛樂性;能充分發揮個人與集體的才智和創造力。它還可以提高學生掌握和運用體育知、技術技能的能力。顯然,可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常常選用一種結合學生熱身的活動,編制輕松愉快的游戲內容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如“搶球和護球”的游戲,其目的就是提高學生技、戰術水平或發展某方面的身體素質,它具有較強的競爭和對抗性;再如“進攻與防守”對抗性的游戲,結合教學讓學生在對抗性比較強的情況下,利用身體素質和已掌握的技術完成教學任務,培養意志品質。這種方法使學生從中體驗到強烈而復雜的心理波動,讓他們感受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敗。
三、重視學習情況反饋,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一、引言
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競爭性的增強,使得家長和社會對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來愈高。中小學生除了日漸加重的學業和考試負擔之外,來自社會、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環境等方面的精神壓力也愈來愈大。長期的心理壓力困擾會導致各種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現象的產生,如:厭學、棄學、離家出走、焦慮、抑郁、早戀、自卑,甚至犯罪、自殺等。過重的心理壓力不僅影響他們的身體發育,還會嚴重影響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關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時有報道[2]。據中國遼寧省教育研究院的專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調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獨生子女中,心理變態率竟高達50%以上,有35%的中小學生和20.3%的大學生存在有心理異常現象。香港也有調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學生試圖自己來對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壓力,然而,3.8%的人在過度壓力的情況下想自殺。《新民晚報》1995年12月4日刊載張弘的文章“人才濟濟處,心病何趨多?”調查表明,大學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這些現象正在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和高度重視。
在國內外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文獻中,對于心理壓力的誘因還缺乏較全面的分析,同時,關于如何指導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礙,怎樣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之一。為了探討解決當前青少年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并努力促進他們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很多人在不斷研究體育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現代社會所需的人材,不單要求有健壯的體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我們的社會,各種競爭日趨激烈,「優勝劣敗的機制被廣泛運用,訊息流動大大加快,整個社會的進行節奏急劇加快,與此同時,各種消極、腐朽的社會現象也在充分暴露。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發展的人,在當今社會上就難有所作為。
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個方面[1]:
(1)智力正常。所謂智力,就是人認識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人們從事各種活動最基本的心理條件。觀察能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斷能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組成因素。從智力測量角度來衡量,智商在60至90以下的都是智力低常,即心理不健康。
(2)情緒健康。情緒穩定是情緒健康的重要標志。情緒穩定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處于相對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喜怒無常是情緒不健康的表現。心情愉快是情緒健康的另一個重要標志,還是導致癌癥和其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意志健康。行動的自覺性和果斷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標志。自覺性是指一個人行動中有著明確的目的性。果斷性是指能適時作出決定并加以執行,與優柔寡斷和草率決定相悖。頑強是意志健全的表現。意志的頑強性與我行我素的頑固性是不同的。意志薄弱也是意志不健全的一個表現,這種人常常碰到困難和挫折就氣餒、心灰意冷。
(4)行為協調。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他的行為有條不紊。心理不健全的人行為是矛盾的,做事有頭無尾,思想混亂,語言支離破碎,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是在正確人生觀和信念的支配下,樹立遠大的理想,使思想、認識、行為相一致。
(5)人際關系和協。人的交際活動能力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單是維持心理健康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家庭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引導兒童與其他兒童交往,這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體育活動促進心理健康?
健身活動作為一種有效的增進身體健康的手段也必然會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對這一假設進行的檢驗首先來自于臨床心理學,一些疾病(如消化性潰瘍、原發性高血壓等),在通過體育活動輔以治療后,不僅生理疾病減輕,心理方面也得到了顯著改善。目前,對體育活動促進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價值的結論,概括如下:
1、體育活動能促進智力發展?
體育活動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在此過程中練習者必須組織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覺(觀察)、記憶、思維和想象。因此,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能改善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的協調作用,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的交替轉換過程得到加強。從而改善大腦皮質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的發展,使得大腦思維想象的靈活性、協調性、反應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經常參加體育活動還能使人在空間和運動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發展,使本體感覺、重力覺、觸覺和速度、高度感等更為準確,從而提高了腦細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蘇聯學者M·M·科爾佳娃用電腦測驗法對出生6個星期的嬰兒進行試驗,結果表明,經常幫助嬰兒屈伸右手指活動能加速嬰兒大腦左半球的語言中樞的成熟。此外,體育活動還能緩解肌肉緊張和日常生活的緊張,能降低焦慮水平,緩解緊張的內在機制,改善神經系統的工作能力。
2、體育活動能提高自我知覺和自信心
體育活動在個體的健身活動的過程中由于活動的內容、難度、達到目的,與其他參加活動的個體接觸,不可避免地會對自己的行為、形象能力等進行自我評價,而個體主動參加體育活動一般都會促進積極自我知覺。同時,個體參加體育活動的內容絕大多數是根據自我興趣、能力等選擇的,他們一般都能很好地勝任健身的內容,這有利于增強個體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體育活動中尋求到安慰和滿足。對我校隨機抽取的205名小學生調查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比不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有更高的自信,這說明健身活動對樹立自信心有影響。我校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單雙杠、跳馬等項目的運動,則會使學生在運動中不斷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膽怯心理,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戰勝困難,越過障礙,克服和消除靦腆、膽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礙。鼓勵學生參加乒乓球、網球、羽毛球、跨欄、跳高和跳遠等活動,可克服猶豫、徘徊、優柔寡斷的心理障礙,經常鍛煉個性會變得堅強、果斷。
3、體育活動能增加社會交往
體育活動能增加社會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際關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來越缺乏適當的社會聯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趨向冷漠。因此,體育活動就成為一個增進入與人接觸的最好形式。通過參加健身活動,可使人與人之間互相產生親近感,使個體社會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有利于個體忘卻工作、生活帶來的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并在體育活動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從而,給個體帶來心理上的益處,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際關系。在我校體育教學和活動中,一般說來,二人結伴進行運動的較多,多進行羽毛球、乒乓球、籃排球和足球等運動。學生有了進行某項運動的興趣,也就會去尋找合適的伙伴。通過鍛煉,不僅增進球藝,更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機會。我校體育教學和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關心和愛護集體的榮譽。積極組織各種體育比賽,學生不管是否上場參加比賽,重要在“參與”,符合體育的精神。在賽場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級乃至不同學校的學生,為了觀看或參加比賽,可以拋開平時怨恨、隔閡和距離,一起喜怒哀樂。這種非言語性的間接交流,對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溝通等都是極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體育競賽的形式,卸脫平日過重的心理負擔,平衡心態,促進人際交流。、體育活動能減輕應激反應
體育活動能減輕應激反應,這是因為體育活動可以降低腎上腺素感受體的數目和敏感性:再者,經常進行體育活動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壓而減輕特定的應激源對生理的影響。Kobasa(1985年)指出,體育活動具有減輕應激反應以及降低緊張情緒的作用,因為體育活動可以鍛煉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堅韌性。在體育活動中讓一些高應激反應的中小學生參加散步或慢跑訓練,或接受預防應激訓練。結果發現,效果很好。
5、體育活動能消除疲勞
疲勞是一個綜合性癥狀,與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關。當一個人從事活動時情緒消極、或當任務的要求超出個人的能力時,生理和心理都會很快地產生疲勞。然而,如果在從事體育活動時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保證中等強度的活動量,就能減少疲勞。有研究表明,健身活動能提高諸如最大輸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這就能夠減少疲勞。因此,健身活動對治療神經衰弱具有特別顯著的作用。
6、體育活動能治療心理疾病
根據(1983年)的調查,1750名心理醫生中,有60%的人認為應將體育活動作為一個治療手段來消除焦慮癥:60%的人則認為,體育活動是治療抑郁癥的有效手段這一。就目前而言,盡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體育活動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機制尚完全清楚,但體育活動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手段在國外己開始流行起來。(1993年)曾調查兩種體育活動方式對于醫治嚴重抑郁癥住院患者。一種活動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種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練體操等體育活動結合放松練習。結果顯示,慢跑組患者報告在抑郁感覺和身體癥狀方面明顯地減輕,并報告自尊感增強,身體狀態明顯好轉。相反,混合組患者未報告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變化。可見慢跑或散步等有氧運動更有利于心理健康。1992年,拉方丹等人對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練習和焦慮、抑郁之間的關系(實驗控制十分嚴格的研究)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有氧練習可降低焦慮、抑郁;對長期性的輕微到中度的焦慮癥和抑郁癥有治療作用;鍛煉者參加鍛煉前的焦慮、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健身活動的程度也越大;健身活動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沒有提高,焦慮、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我校在課余時間安排的體育活動興趣小組和各種體育比賽,可以給郁積的各種消極情緒提供一個發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產生的沖動通過參加體育運動得到轉移,可消除情緒障礙,減緩和治療某些心理疾病,而且能培養學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對現實,奮力奪取勝利的良好心理素質,也有利于適應現代社會的競爭形勢。而下棋、打太極拳、氣功等運動項目對調節神經活動,增強控制能力,克服急躁沖動的弱點有一定的益處。在我校的教育中,體育課堂即德育課堂,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結論
通過加強對學生體育活動的鍛煉,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能起到積極作用。體育運動能促進身體形態的發育,改善人體機能,提高運動能力,并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培養良好的情緒和意志品質,形成優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積極作用。由于體育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作用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身體運動而實現的,所以,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充分加強體育課和學生的群體活動,并配以教師的指導和啟發,使他們通過體育鍛煉,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
1、“健康第一”思想的含義
對于“健康”這個概念,我們不能狹隘地理解,需要充分的認識到,健康不僅僅是對于疾病的抵御,還有就是肉體、精神以及生理等各個方面的完善狀態,確立生理、心理、社會相結合的多元化健康觀。2、決定“健康第一”思想實施的因素近些年許多高校對體育課程設置做出了許多的改革,設置了多樣的體育課程就是比較明顯的改善,例如改革后的體育課程設置了基礎課、選項課、保健科、體育理論課以及體育保健課等等,但是這些課程并不只是有利無害的,雖然看似全面的滿足了學生的體質發展的需要,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卻引人深思。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體育教育還存在著許多的因素制約著“健康第一”思想的順利實施。
二、高校體育教育在“健康第一”指導思想下的改革探析
“健康第一”教育思想主張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過程,讓學生能在教學過程中親身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并在成功體驗中發現自我,在練習過程中學會培養良好的品格。“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對高校體育教學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應以促進學生身心和社會適應水平的提高為目標,關注廣義的健康意識的養成。結合高校青少年的心理訴求,建立完善的體育教育體系,將“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貫徹落實。
1、轉變對體育的認識
對學生來說,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也就是說,當學生對體育有了明確認識的時候,才會積極主動的投身學習和鍛煉;因此要使學生認識到什么是體育,體育鍛煉對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性,以及這些知識技能對自身及社會的意義,激發學生的主動興趣,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元化的課程設置,引起學生對于體育課程的主動情緒。
2、體育教學系統的改革
課程項目、場地、器材的安排是教學系統的關鍵因素,可以說是硬件條件。對于高校體育教學應鄙棄慣性教育體系,拓寬教育思路與結構,通過調整體育課程結構拓寬體育授課面,結合各高校設施及教育條件合理設置項目、規范課程體系,認真研究課程內容比例、考試安排等基本要求,不脫離實際,反復論證新設課程,并不斷總結完善,課程項目、場地、器材的安排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興趣的前提。建議可補充休閑、娛樂體育項目如:橄欖球、保齡球等項目。教學方法的選擇在體育教學中可以說是軟件條件,為了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和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就需要要求學生反復多次的進行重復的練習,而為了讓學生保持練習的積極性,就需要采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比如:游戲法、比較法、競賽法等等,從而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同時結合先進的教育方法引起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動力。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表揚性、勉勵性。同時可以通過意識引入或創設結合教育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形象的情景如:音樂渲染、表演引領、語言描述等。以迎合學生的心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創新能力,在樂趣中掌握運動技能,達到“學中有樂,樂中有學”。
3、完善評價體系
先進的體育教學體系要求教學科研,較好地掌握科研的方法,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因事制宜,改變傳統的評價體系,使傳統的“以競技運動為中心”教學考評方式轉向到“啟智、求知、育人”的主要目的上來,并且能夠靈活的用科學的思維去進行總結,并且掌握現代體育教學理論。尊重學生的學習情感與體驗,并且注重學生生理、心理的發展規律,從而構建一套架構合理、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設計、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學習過程中,當遇到動作的質量不規范和其他困難的時候,教師應該及時、有效的對其進行鼓勵性的評價,從而提高學生聯系的積極性和興趣,因為正確的評價體系能夠讓學生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之中,并且發揮出自身最大的潛能。
4、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
“健康第一”思想對體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體育教師不僅僅要擁有較高的素質教育意識,還需要教師能夠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學實施方式應滿足學生的需要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并且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發揮其學習的潛能。教學組織過程注意學生身體、興趣和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差異,制定相應的組織方法,確保更多的學生能完成課程學習目標,并能體驗成功的樂趣。所以說,要想落實好“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就需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同時,教育主管部門還需要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招聘機制,從而引進高水平人才,優化體育教師素質。
2素質教育視域下中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習力的特征
2.1體育與健康學習的自覺性
素質教育胸懷的廣闊性與愉悅性,指導著學校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讓中學生愉悅的進行體育與健康學習參與,是素質教育的一種哲學意蘊。素質教育視域下的中學體育與健康教學等工作,目標高度契合于《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的“健康第一”、“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2]”等基本的理念。在以知識技能為學習內容的體育與健康教學開展過程中,素質教育視域下的體育與健康教學表現出了“自然與生態性”、“成長的愉悅性”、“人際交往的博納性”等教育情懷與追求。
2.2體育與健康參與的廣泛性
素質教育是一種兼容并包、廣泛接納的教育理念。素質教育視域下的中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注重學生運動參與的開闊性,這種開闊性既包括人本層次的開闊,如:教師對學生的接納、學生對他人(教師、同伴)的接納、師生對自然環境的接納(場地、器材等)。也包括運動時間(在校、放學后、假期)、運動地點(家庭、學校、社區等)的開闊性。素質教育視域下中學生體育與健康運動參與的開闊性,是通過學校體育與健康這一平臺,培養中學生善于接納、勇于承擔、樂于創新等胸懷的有效途徑,是打造素質教育特色體育與健康工作的重要方法。
2.3體育與健康關系處理的博納性
體育與健康學習與參與過程中的關系處理包括多方面的內容,中學生在體育與健康學習與參與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同伴、學生與場地器材、學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素質教育視域下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注重對中學生體育與健康關系處理能力的培養。通過培養中學生在體育與健康學習與參與中的關系處理能力,達到提升中學生的責任感、集體意識與博納胸懷的目的。例如:在素質教育中學體育與健康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在“體育與健康教學目標”一欄,我校創造性的提出了“發展學生博納情懷,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這一目標。
2.4身心健康成長的主動性
素質教育關注中學生發展的過程與可持續性,中學體育與健康教學與學校體育與健康工作是培養與發展中學生運動技能與良好體育與健康行為習慣的手段。關注中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習與運動參與的體驗,培養中學生的終身體育與健康意識與習慣,是體育與健康教學與學校體育與健康工作的己任。素質教育視域下的中學體育與健康工作的開展,對促進中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習與情感體驗的提升、培養中學生的終身體育與健康意識與習慣,有著獨特的教育方法與路徑。探尋素質教育視域下中學體育與健康教學對中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可持續性,是素質教育不懈的追求。
3素質教育視域下中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習力培養策略
3.1學校要引導體育與健康教師發展
在學校體育與健康教學與體育與健康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體育與健康教師作為主導者,體育與健康教師的責任感、專業水平、創新意識,對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學校在體育與健康教師成長的過程中,要勇擔體育與健康教師發展的領航員,通過教師在崗培訓、人才交流、省市體育與健康教師培訓、基本功比賽等途徑,滿足體育與健康教師的成長與發展的需求,塑造優秀的素質教育師資,為中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習力的培養,提供更為全面的人力資源支持。素質教育在關注中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習體驗的同時,注重體育與健康師資培養“反哺“體育與健康教學的價值。
3.2不斷改革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的主陣地
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中學生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習得的主要平臺。體育與健康課堂這一平臺的堅實度與厚實度,對中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習力的發展起著決定作用。因此,素質教育視域下的中學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提出了:“怡情導學、悅性主學、悅動互納、快樂展示和博采善思”的基本范式。在這一基本范式的引領下,需要從體育與健康教學理念創新、體育與健康教學設計、體育與健康課堂評價方法等角度入手,在全面調動師生積極性的基礎上,促進中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習力的有效提升,不斷豐盈的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主陣地。同時,學校要積極發揮體育與健康興趣小組的引領作用。
(一)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生學習評價內容
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水平五或水平六)改變了過去按運動項目劃分課程內容和教學實數的框架。新課程標準十分重視對學生體育學習情況的綜合評價,強調在評價學生的體能和運動技能的同時,要重視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健康行為等方面的發展,以真正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理念,真正體現評價的公平性和教育功能。具體評價內容如下:
1.體能的評價。體能主要包括與運動技能有關的體能和健康有關的體能,《課程標準》更強調對與健康有關的體能進行評價,可以從學習目標中選擇幾項體能進行評定。在對學生的體能成績進行評定時,可參照中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結合學生的個體基礎與進步幅度進行體能成績評定。另外允許學生自主選擇考核項目。
2.知識與技能的評價。高中體育教學評價強調學生對體育與健康的認識,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方法的掌握與運用,以及專項運動技能的掌握與運用情況。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實行的選項教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運動愛好在學校確定的范圍內選擇運動項目作為學習的內容。
3.學習態度的評價。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目標就是要樹立學生有終身體育的意識,把這種學習的態度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成績評定的重要內容。那么學生學習態度的評價主要包括學生在體育與健康課上的出勤與表現、學生在課外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參與體育活動和健康教育活動的行為表現等。可從能否主動地參與體育活動、能否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參與體育活動、能否積極投入健康教育活動、等幾方面進行學習態度的評價。
4.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的評價。體育與健康課中,學生的情意表現主要為:能否戰勝膽怯、自卑,充滿自信地進行體育與健康活動;能否敢于和善于克服各種主、客觀困難與障礙,挑戰自我、戰勝自我,堅持不懈地進行體育與健康活動;能否善于運用體育活動等手段較好地調控自己的情趣等。學生的合作精神則主要表現為:能否理解和尊重他人;能否遵守規則、尊重裁判;能否在學校和社會的體育與健康活動中履行自己的權利和義務,表現出負責任的社會行為等。
5.健康行為的評價。新課程標準把學生的健康行為也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的內容之一。學生的健康行為評價內容主要有:是否有不良生活習慣,是否學會制訂并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是否注意個人的衛生,是否為維護公共衛生而努力等。
(二)怎樣進行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生學習的評價
1.評價時運用好兩個標準。
(1)由單一評價標準向多元評價標準轉變。依據《課程標準》評定學生學習成績的內容,可以將學習成績評定標準分為絕對性標準、相對性標準、個體差異標準。這三種評價標準各自都存在著優點和缺點,如果單一地使用任何一種評價標準,都難以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要使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真正起到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效果,應將多種評價標準結合起來使用,即評價標準多元化。
(2)允許體育教師根據教學實際制訂相應的評價標準。《課程標準》把制訂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標準的權利下放給體育教師,由體育教師根據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針對各評價指標制訂相應的評價標準。這不僅有利于體育教師更客觀、更全面、更準確地評價學生,提高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質量,同時還有利于發揮體育教師的主人翁精神,激發其參與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推進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改革與發展。2.評價時選擇好幾種方法。
(1)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定量的評價方法比較適合于對學生的體能和運動技能做出評價,但很難評價學生的體育學習態度、鍛煉習慣、意志品質、健康行為等。這樣就要求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起來:一是在對某些可量化的因素進行定量評價以后再對那些不能量化的因素進行定性評價,二是對某些因素進行量化后得到的結果進行定性分析,這樣就使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2)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體育與健康課的教學實踐中,學習目標主要是在“過程”中完成的,其中許多目標如果不在“過程”中進行評價,放到學期末再終結性評價是毫無意義的。因此,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的方法必須多元化,集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三位于一體。這樣既保證評價結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調動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積極性。
(三)學生學習評價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強調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和可選擇性。《課程標準》提出,在確定體育學習評價內容時,除了要注意其評價內容
的全面性以外,還應給予學生一定的選擇權,讓學生選擇自己所擅長的項目參與評價,既體驗成功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在評價方法的選擇上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體育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可能因有運動天賦而體育學習成績好,在體育學習中的優點就多些,有的學生則恰恰相反,這是個體差異的反映,老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正確對待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性。隨著體育的發展,學生可通過不同渠道和不同層面獲得體育的知識與體育技能。如果單單以體育教師的評價來對待學生,是很片面的,是不合理的。因此既要強調教師對學生的外部評價,也要強調學生對自己學習情況的評價,學生互相之間的評價,還可讓家長參與評價。
4.學生的進步與發展。學習評價過程中,體育教師絕不能以一次成敗論英雄,而是要從優化學生的學習心理出發,采取激勵的手段和方法,促進其主動全面地發展。
綜上所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評價與傳統的體育學習評價相比,更為強調評價體系的多元化,教師應突出評價的反饋與激勵作用,關注學生發展的過程,為每個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創造機會和條件。
二、以多種手段貫徹“健康第一”理念
中學生身心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關注。學校體育教學要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更好地為學生身心健康服務,使他們擁有健康體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
(一)從教學目標貫徹“健康第一”理念
《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非常強調“體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健康是每個人生存、生活、學習和工作的保證”,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并把“全面鍛煉學生的身體,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作為新的體育教學目標。所以,在校體育教學必須以學生為本,激發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熱情,主動從亊體育活動,養成體育緞煉的習慣,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終身進行體育的意識,同時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達到全方位“健康第一”的總目標。
(二)從教學內容貫徹“健康第一”理念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核心是滿足學生的需要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課程設計到評價的各個環節,始終把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放在中心地位…”傳統教學以教材為中心,教師必須按照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被動地安排教學,課堂氣氛沉悶。新的課標要求體育教師要根據學生基本特點選擇教學內容,注重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技能,使教和學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以增強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以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健康體魄,從而提高學生健康水平。
(三)從教學模式貫徹“健康第一”理念
從系統的觀點看,體育教學模式是“按照某種教學思想設計的具有相應結構和功能的關于體育教學活動的教學程序”。要求體育教師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利用體育教學優勢,制定走班學習,選項學習,采用模塊式進行教學。讓學生走向體育,走向健康,同時根據學生自已的強項、興趣和愛好任意選擇所喜歡的體育項目進行學習。發揮學生充分的自,為他們所喜愛項目的學習提供了有利空間,為體育課的有益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四)從教學評價體系貫徹“健康第一”理念長期以來,在體育教學評價中往往把評價內容的中心放在身體素質、運動技能的考評上,對教學其他的目標,如體育態度、體育意識、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很少兼顧,而這些都會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運動習慣的養成等方面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我們的評價一定要對學生有一個積極促進的作用,可以根據自已學校狀況,以及對學生情況的了解,教學采用的形式,制定出自己的評價體系,使我們的學生更加喜歡、熱愛體育運動、經常參加體育活動,養成強身健體的習慣,直至終身體育,達到“健康第一”的目地。
三、貫徹“健康第一”理念對教師要求
(一)思想重視
體育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其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作為教師就要幫助學生提高健康意識,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教師必須牢固“健康第一,終身體育鍛煉”的教學思想,積極探索適應學生特點的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相適應的新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改善學生身體形態和機能,達到體制將抗標準。
(二)轉變觀念
教師要致力于建立充分體現尊重、民主和健康發展精神的新型師生關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把學生看成發展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努力成為學生的促進者和服務者,以實際行動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三)建立新型教學結構
新課改理念要求體育教師改變原有單一、陳舊的教學模式,建立和形成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方式中不知不覺學會體育技能,使學的開心、學的有趣、大膽表現,身心愉悅地完成學習任務。
四、以“健康第一”實施體育課程教導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關注。學校體育教學要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更好地為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使他們擁有健康體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
(一)精選體育教學內容
體育教材要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照顧他們體育興趣,滿足現實的體育需要。盡可能擴大選取范圍,特別是游戲性教材內容。如利用游戲,培養學生的健康心態。游戲是學生喜愛的活動項目,通過游戲,學生的思想、智力、意志、體力得到鍛煉提高,特別是對那些有自卑感、較孤僻的學生,多讓他們參加集體性的游戲活動,因為在游戲中,讓學生分成幾小組,每一組的學生為了在集體比賽中獲得好成績,就會互相督促,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形成好的群體力量,同組的同學就會互相吶喊助威,從而促使學生間進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形成情感互動,行為互動,克服了一些不良的個性品質,使情感得到升華,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個性發展。
(二)精簡競技體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