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0: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企業監管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構建優秀企業文化,促進企業管理提升
(一)以居安思危的理念,構筑核心價值觀
想要將企業的發展問題解決,就應該通過居安思危的理念,樹立出向管理要效益的意識、精細化管理意識以及風險控制意識,能夠做出過緊日子的準備,將扭轉高成本運作、粗放式管理運營模式徹底扭轉,確保企業轉型升級。這對于企業的生死存亡有著直接關系,所以,企業核心價值體系必須更新,以此來引導全體員工改變原本“大手大腳”的習慣,投身到企業管理活動當中去,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
(二)以貼近市場為先導,完善文化體系建設
現代化的市場是瞬息萬變的,只有適者才可以生存。如果將市場經濟比作大海,那么企業就是出海的輪船,如果無法根據風向來調整帆的朝向,那么輪船就無法在風起云涌的大海當中行使到目標之地。企業進入到市場經濟時代,需要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對于各項制度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與梳理,希望其能夠更加貼近于市場的發展,確保員工的積極性能夠調動起來。而在面臨建設質量效益型國際強企的今天,市場形勢的不斷變化,企業就更應該通過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促進企業管理,確保實現管理制度、組織機構以及領導機制的完善。
(三)以品牌形象建設為核心,樹立新風尚
品牌形象是一個企業的臉面,同時,也是無形的形象資產。比如:在某企業一項工程的建設中,業主對文明施工和工地形象建設的要求極為嚴格,使得該企業感受到壓力與挑戰,由于前期忽視了文明施工,為了確保工期目標與成本目標,在人力、財力以及物力的投入當面都存在諸多顧慮,而且監理與業主要求多次進行整改,這樣使得成本花費較多。在參觀學習了標準化文明工地建設,學習了相應的建筑規范之后,該企業也轉變了本身的理念,懂得“知恥而后勇”的精神,將該區域嚴格的文明施工規范進行了學習與掌握,拋開了以往的“應付”、“湊合”的錯誤思想,從深遠的角度上認識到標準嚴格執行對于良好企業形象的重要性,從而通過如此的企業文化來促進企業管理的進一步深入。在這一項工程成功之后,也穩固了該企業在這一個區域的市場地位,從而在這一區域的后續工程市場開發中捷報頻傳。同時,通過文明工地與形象品牌建設模式,在企業內部進行了推廣與學習,并且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這樣,就為企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今后強勁的發展勢頭有所積淀,為企業積累下用之不盡的無形資產。
中小企業及其民間融資的特點要求政府履行中小企業民間融資的監管責任,民間借貸市場只有在合理監管情況下才能得以規范、有序和完全運行。1.中小企業的外部性要求政府給與扶持中小企業的存在和發展產生正的外部性。首先,中小企業吸納較大比率的勞動力就業,緩解了政府的就業難題。目前GDP占全國58.5%的中小企業創造了75%的城鎮就業機會。其次,中小企業是新創企業的雛形,有望發展成大型企業。如果中小企業存活率低也就表明創業成功率低,這將大大降低全民創業的積極性。創業創造崗位是就業政策導向,創業活動帶動勞動力就業,產生了外部經濟。新創企業的健康發展是創業者和政府的共同目標。再次,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是產業演進和經濟轉型的引擎。科技創業是新興產業形成的根本,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推進產業升級。科技創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對經濟轉型產生外部性。承擔經濟社會管理職能的政府要享有中小企業溢出收益就必須扶持中小企業,保障中小企業健康發展。2.宏觀調控要求政府將非正規金融市場納入監管和調控范圍貨幣政策的作用對象是正規金融機構,非正規金融機構沒有納入宏觀調控范圍。非正規金融市場的存在讓金融市場重新洗牌。非正規金融市場的高利率和風險特性影響存款人的儲蓄行為,經濟理性的存款者會根據自身風險偏好特性選擇非正規金融機構。這樣,正規金融機構的儲蓄量和可放貸量減少,政府調控標的規模縮減,宏觀調控效率降低,調控目標將難以實現[4]。另一方面,產業政策效力也會削弱。一些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低端產業由于民間融資的支持而難以打壓下去,而需要政策扶持的新興產業卻得不到足夠的資金支持。民間金融的存在,削弱國家政策的實施效果。要達到宏觀調控目標,政府需要將非正規金融機構納入監管范圍。3.非正規金融市場的無序和混亂要求政府加以規范由于非正規金融市場監管缺失,一些黑惡勢力趁機渾水摸魚,擾亂金融市場秩序。如溫州高利貸與黑惡勢力勾結放貸,一旦借款者不能如期歸還借款,高利貸者將以暴力手段討債,這也是溫州老板跑路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政府監管缺失和法律不完善,民間借款合同簽訂不規范,合同糾紛調解缺乏法律依據。政府在非正規金融市場沒有發揮“守門人”作用,導致民間金融市場無序和混亂,民間借貸亟需政府規范。4.民間金融市場高風險性要求政府加強監管民間金融市場存在較高的風險和風險誘因。第一,民間金融游離于國家金融監管范圍之外,沒有國家強制力作為擔保,缺乏完善的風險控制機制,容易導致風險失控。第二,民間融資不但要求借款企業承擔較高的利息成本,還提高了企業資產負債率,增加了企業的財務風險。第三,民間金融機構自身規模小,抵御經營風險的能力差,發生破產倒閉的風險較大,容易給存款人帶來儲蓄風險。無論就借款人還是存款人而言,民間金融市場的高風險性都要求政府加強金融監管。
中小企業民間融資監管的可行路徑
1.識別行政事業單位所辦企業資產日常管理重要事項的風險
1.1有些所辦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缺乏投資規劃,投資項目分析力度不夠,沒有規范的論證程序,導致投資缺乏嚴謹性,很多投資項目沒有達到預期投資效果,投資效益不高,甚至投資失敗。
2.2有些所辦企業在制定信用政策時,風險意識淡薄,片面追求銷售額的增加,忽視客戶的信用資質,只求銷售數量不求銷售質量;內部風險控制制度不健全,各部門權責不明確,業績考核指標短期化,只注重短期效益,未將應收賬款的回收情況納入考核體系,導致大量應收賬款無法收回造成壞賬損失。
2.加強行政事業單位所辦企業資產日常重要事項管理監管
2.1加強對外投資監管首先,指導督促企業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對外投資決策機制,保證投資方向要合理,要與國家政策相符合,投資規模要在企業可承受度范圍之內,并且與企業駕馭能力相符合,優化債務規模與結構,嚴控資產負債率過快增長,確保企業穩健經營。其次,建立健全投資風險檢查監督機制,完善投資業務日常監測和預警工作體系,加強投資業務監管指導,督促完善投資業務內部控制制度,規范企業投資行為和操作程序,加強審計監督,建立重大資產損失責任追究制度。
2.2加強應收賬款及壞賬監管指導所辦企業加強風險管理,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建立完善企業的信用政策,防止壞賬的形成;督促企業加強日常的應收款項管理,建立健全銷售責任制,定期做分析和調研,建立健全壞賬準備金制度;督促企業健全應收賬款的事后管理,必要時成立清收小組,催討應收賬款,積極探索應收賬款的處置方法;建立健全壞賬的核銷的管控和審批制度,加強責任追究制度。
二、行政事業單位所辦企業資產處置監管
1.識別行政事業單位所辦企業資產處置風險有些所辦企業在資產處置過程中,缺乏充分的透明和充分的競爭,很難保證交易的公開、公平、公正,導致企業資產的流失;管理層級過多,鏈條過長,所有者虛置狀況嚴重,管理效率下降,甚至造成一些資產歸屬模糊,為企業資產流失埋下隱患;外部監督弱化,財務和審計監督不到位,侵犯企業資產的行為時有發生。
2.加強行政事業單位所辦企業資產處置監管
2.1規范產權交易行為,企業資產的轉讓應當依法評估并按規定進行評估備案。同時,應當遵循等價有償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除按國家規定可以直接協議轉讓的以外,應當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平臺公開進行,應當采取拍賣、招投標方式進行,不適用或者不便于以拍賣、招投標方式進行的,經相關部門批準可采取協議轉讓或者以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方式進行。
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我國擁有私營企業1000余萬家,占我國全部注冊企業數的90%以上。私營企業的發展,在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拉動民間投資,帶動地區發展,增加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實現科技創新與成果轉讓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私營企業管理水平相對落后,在科技日新月異、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這些私營企業隱藏著巨大的經營風險,如果不及時改善管理水平,特別是財務管理水平,則很可能會走向衰敗。
筆者對一家私營企業進行了深入的調研,為其改善財務管理提出了具體的方案和措施,并已取得較好的效果。文章將該企業的情況呈獻給各位讀者,期望能夠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1企業情況
該企業為批發零售企業,在當地的同行業中規模最大,總部有3個倉庫、4處分部,外地有6個分店,經營的品種達上百種,年銷售額上千萬元。該企業從夫妻店起步,經過多年的打拼,在廠家和客戶間樹立了良好的信譽,事業呈上升趨勢。但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原先個體工商戶式的管理出現了許多問題,業主工作非常辛苦,但對企業的經營感到困惑,用老板的話是“糊里糊涂,心里沒底”。我們接觸后的初步印象是規模較大、管理落后、抗風險能力差。
2存在的問題
(1)個體工商戶式的管理模式。該企業雖然規模較大,但仍采取個體工商戶式的管理模式,沒有規范的企業組織機構、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等,業主大事小事一起管,以命令代替制度,以權力指揮行動,每天忙于處理各種瑣碎小事。
(2)沒有真正意義的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該企業財務人員的工作僅僅是記錄商品的進銷存數量、銷售額和盤點盈虧,沒有對成本費用、銷售利潤等進行核算,不能提供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存貨周轉率、現金流、各部門業績和財務風險等重要信息。這種狀況是造成業主“糊里糊涂,心里沒底”的根本原因,是威脅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巨大隱患。
(3)財務管理手段落后。該企業雖然經營的品種達上百種,年銷售額上千萬元,并設有分部和分店,但呈分散經營管理狀態,從來沒有同時匯總的數據。購置了幾臺電腦,但遠沒有發揮先進設備的作用,財務人員主要采用手工和電子表格進行核算。有一個倉庫應用了管理軟件,但由于是盜版軟件,每個月得重新錄入各種數據。財務人員工作時間很長,但效率不高。
(4)人員不穩定。該企業的薪酬在當地相對不低,但由于業主視員工為“經濟人”,將員工放在自己的對立面,企業缺乏人性化氛圍,業主與員工的關系緊張,雇員要承受高強度、無情感所帶來的體力上和精神上的壓力。因此,員工流失率高,人才匱乏。
(5)管理細節不規范。例如,該企業雖然業務頻繁,使用的單據包括進貨單、調撥單、批發銷售單和零售銷售單等,但所有單據均沒有連續編號,出了問題后很難查找原因,也就無法保證數據準確。
3解決對策
我們一方面向業主建議企業的長遠發展方向應該是建立現代的、規范的企業管理,另一方面我們提出了一些短期見效的改革措施:
(1)明確業務流程和相關規定。規范成文的業務操作流程對企業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人員流動率比較高的企業。因此我們針對該企業的情況,運用圖表和文字說明為該企業制訂了進貨過程、調撥過程、銷售過程(批發和零售)、銷貨退貨等操作流程。操作說明:①倉庫收到貨后,按規定進行驗貨;②驗貨無誤后由倉庫制單人填制入庫單,復核人復核,保管員簽字;③入庫單一式兩聯:入庫單倉庫聯留倉庫備用、核對會計帳;入庫單財務聯交總部會計用來登記商品明細帳、應付供應商賬;④按實收數填寫商品入庫驗收單,如發現購進單隨貨聯與驗收商品的數量不一致,則還應填寫商品溢余短缺報告單。商品溢余短缺報告單一式兩聯,制單員、復核人、倉庫主管簽字后,商品溢余短缺報告單倉庫聯留倉庫備用;⑤商品溢余短缺報告單業務聯交業務員與供應商聯系;⑥會計每天提供商品入庫報表供倉庫人員核對。
(2)應用正版管理軟件。我們經過認真地考察,為該企業選用了適用的網絡版管理軟件。該軟件是集進銷、存、財務于一體的中小企業標準財務解決方案,實現了由基本的管賬應用到全方位的管理應用,價格不高,操作簡便,非常適合該企業的業務特點和管理現狀。我們非常重視軟件的初始化工作,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初始化設計,使軟件與該企業實際情況相結合,充分發揮軟件的功能,保證成功實施和高效率。軟件正常運行后,該企業結束了商品分散經營管理的狀態,財務人員得以連續地對商品的進銷存進行核算,可以對應收應付款進行及時準確地管理,還可以核算成本費用,為提供企業的進銷存、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存貨周轉率、現金流、各部門業績等業主非常關心的信息。例如應用該軟件后,我們發現該企業的月末存貨占用資金是營業額的6倍,造成資金呆滯,并有發生存貨跌價損失的風險。我們還初步認為有一個分部長期處于虧損狀態。軟件的成功實施,是該企業取得當前管理進步的最大因素。
(3)制訂財務制度與培訓。我們結合該企業實際,制訂了一系列的財務管理制度,如費用報銷制度、商品盤點辦法、單據管理制度、財務軟件使用規定等。我們還制訂了財務人員的職責,具體規定每位財務人員每月應完成的工作和應提供的報表。我們對相關人員進行了培訓,幫助他們理解財務管理制度和熟練操作管理軟件。我們還有意識地向他們輸灌財務管理對企業的作用,引導他們充分發揮管理軟件的功能和作用,為企業提供重要的財務信息。
4長遠發展的改革思路
我們克服了人員不穩定等不利因素,實施上述措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還必須采取以下的長遠改革:
(1)逐步建立現代的、規范的企業管理,包括企業性質、組織結構、決策程序等;
(2)引進職業經理人,采取現代的人力資源管理,營造團隊合作氛圍;
(3)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內外部資源,進一步提高效率和效益,防范經營風險;
(4)進一步采用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技術。
二、企業會計監督制度建設和完善的基本思路
從前面的論述不難看出,現代企業要想獲取快速、可持續發展,塑造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加強和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尤其是會計監督制度。保持會計行為與執行者的純潔、科學,需要一系列制度的加持和影響,而其路徑和方法更需要細致的探討。
1.健全會計人員的管理及監督制度
其實,在現代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會計人員早已成為企業財務部門的核心。建設和完善具備企業特色的會計監督制度,其實主要的對象就是會計人員。做好了對會計人員的監督,就基本保證了企業會計部門的穩定和持久,也就為企業會計行為與財務工作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健全會計人員的監督制度,其實是為了加強人員管理,塑造會計管理文化和氛圍,引導科學、合理的會計職業素養,不斷提升會計人員的綜合能力。如,要完善《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制度》、《會計人員內部監督制度》、《會計日常審查制度》等,通過一系列制度的建設來確保會計人員的工作處于制度、章程的范圍內,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利于企業發展。要知道,近年來很多企業內部出現的會計人員違法亂紀、違反會計準則的行為屢見不鮮,不僅導致了諸如會計信息失真、企業財務狀況惡化等不良后果,而且給企業帶來了直接的損失。因此,通過類似監督制度的建設和完善,能夠很好的督查、引導會計人員的行為,確保企業會計工作的科學、有效進步。
2.建設和完善針對會計行為的監督制度
建立健全現代企業的會計監督制度,要著重從企業會計行為模式與路徑入手,確保監督制度落到實處。企業的會計行為,包括日常會計執行,賬務管理,財務運行管理,一般性會計落實等。對于會計行為的監督,更多要通過人為監督與制度監督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其中制度監督是基礎與核心。要建設和完善諸如《會計審查制度》、《會計后期監察準則》、《會計內部監督章程》等系列制度,形成完善的會計監督制度體系,以制度化力量推動企業會計行為的科學、健康與穩定發展。要把企業的會計監督納入到企業日常管理的重大日程上來,切實提升內部監督的效能。針對企業會計行為中的重大問題或違規行為,要依法、依規明確權責與義務,嚴肅處理,確保企業會計行為、會計管理的純潔。要行為良好的會計管理與監督規范,確保會計執行力度和效率,最大限度的提升會計工作的執行力。只有當前會計監督制度真正得到貫徹落實的時候,企業會計工作的效能才能得以顯現,企業財務工作才能因此受益。
3.加強外部監督,推進會計的社會監督機制建設
除了企業要加強內部會計監督制度建設以外,外部監督的完善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要推進社會監督機制的行為,以全社會的力量確保企業會計行為的有序,確保會計人員的行為科學化。首先,要全面推行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要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就必須從法律上規定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將行政權力的壟斷保護改為政策、法律上的扶持。此外,要注重培養注冊會計師隊伍,大力發展注冊會計師事業,建立以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為主要形式的社會監督評價體系。另外,必須加強注冊會計師隊伍自身建設,加強職業道德觀念和風險意識,提高業務水平,注重執業質量,向企業提供高水平、高質量的服務,在社會上樹立起使外行人信賴,內行人尊重的公眾形象。認真遵循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與工商、稅務、證監、國有資產管理等執法機關齊心協力嚴格執法,共同作好會計監督工作。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保險業從此打開了通往世界保險市場的大門。對中國保險業來說,加入世貿組織不僅要面對保險市場競爭所提出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對國際市場游戲規則的把握與認同。因此,了解國際保險監管發展趨勢,借鑒國際保險監管先進經驗,對我國保險監管體系的形成和制度建設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議,是當務之急。
1.我國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現狀及其不足
我國目前采用的償付能力監控指標是在借鑒歐盟償付能力額度制度和美國風險資本管理的基礎上形成的,其中包括定性和定量監管兩個方面。定性監管主要規定了保險條款、費率、準備金的提存,規定了保險公司單個風險自留額和全部風險自留額,并對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進行了規定;定量監管主要是采用了英國的最低償付能力額度思路。但與實施這種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體系和監管指標尚有許多不合理、不完善之處。
1.1缺乏完整的保險會計準則體系。
保險公司不僅同一般企業一樣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而且還承擔著社會保障的責任,關乎廣大投保人的利益。保險公司的兩重性質決定了其會計行為規范的兩重性:一方面需符合一般財務會計原則,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證保險公司對外財務信息的披露,要求真實、公允地反映保險公司會計期間內的經營成果和資產負債表日的財務狀況,要求保險公司的財務信息與其他行業保持可比性;另一方面要符合監管會計原則,主要服務于保險監管當局為保證保單持有人利益而監控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需要。因此,保險公司在會計制度的設計上,不僅需要建立適合于保險行業的財務會計制度,還需要重視監管會計制度的建設。目前,國際上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都建立了專門的保險監管會計制度,而我國僅于2004年下發了《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報告編報規則——準則公告第1號:固定資產、土地使用權和計算機軟件(征求意見稿)》,保險監管會計制度建設總體尚處于初始階段。
1.2缺乏統一的保險企業會計制度標準。
目前我國的保險企業會計制度實行兩種標準,一種是適行于上市公司和股份公司《金融保險企業會計制度》(2002年1月1日頒布),另一種是非上市和股份公司實行的《保險公司會計制度》(1999年1月1日頒布),兩種制度最大的區別是在《金融保險企業會計制度》中更加強調了會計的謹慎性原則,更有利于反映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由于兩種制度對會計要素的確認原則及方法不同,對評估保險公司的實際財務狀況及償付能力也會帶來直接影響。
1.3監管指標不全面,預警作用不明顯。
保險財務監管指標體系的建立不僅要做到滿足現狀,更要能夠對以前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并對以后的經營態勢做出合理預測。我國在借鑒美國保險監管指標體系基礎上建立的財務指標體系只是側重于公司盈利和經營性風險的分析,涉及綜合性財務狀況和準備金方面的指標較少。而美國的保險監管財務指標僅對產險公司就設立了11個指標,從綜合財務狀況、利潤經營狀況、流動性和準備金等多方面來綜合考核公司的經營狀況。我國只借鑒了美國監管指標體系的一些指標,沒有設立一套類似于美國的對歷史數據財務狀況的追蹤分析系統,在美國對歷史數據財務狀況的追蹤分析系統中3年前提出過警告的公司中,有80%的公司最終都破產了。
1.4缺乏對財務指標的動態監管。
我國評估保險公司財務指標的償付能力是以1年內公司認可資產減認可負債的差額作為標準的,只測算這一時期保險公司的靜態償付能力,沒有考慮保險公司長期持續經營的要求,不能真實反映不同保險公司的實際償付能力。另一方面我國使用的一系列財務比率法是定量指標體系構成的,它們在選擇上是否恰當、合理,都會影響到預警系統的運行效率。在2003年下發的《保險公司最低償付能力額度及監管指標管理規定》中只是從認可資產表、認可負債表、最低償付金額幾方面對保險公司的財務情況監管,并沒有聯系保險公司在一定假設條件下的現金流入、現金流出及其對財務狀況的影響做出預測。
2.加強我國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的建議
2.1進一步重視并加強保險償付能力的監管。
我國保險監管當局對財險公司和壽險公司分別規定了最低償付能力標準,但這些規定并沒有被很好地執行,一些中資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的概念和風險選擇的意識不強,掛賠現象嚴重,整體償付能力依然薄弱。保險公司承擔著廣大被保險人可能發生保險事故而引致的賠償或給付責任,只有本身具有足夠的償付能力,才能保障被保險人的安全,增強消費者的信心。因此保險監管應進一步重視并加強對保險公司的最低償付能力的考核,結合國情,參照國際慣例,改善目前最低償付能力的計算方法,使其更加科學化、合理化,確保保險公司對所承擔的風險具有足夠的賠償或給付能力,保證公司良好的財務穩定性和較高的置信度。同時要注重建立應急機制和化解風險的渠道,一旦發現償付能力不足,應立刻采取諸如辦理再保險、轉讓業務、增加資本金、調整資產結構或是限期整頓、停止部分業務、直接接管等補救措施,重新塑造保險公司的財務信用體系,以維護社會保險園地的正常秩序,促進保險業務的健康發展。
2.2建立完善的保險業法定會計準則體系。
加快保險企業會計制度的規范化、標準化和統一化建設,認真研究并借鑒國外保險會計的規范和標準保險業法定會計準則體系,結合我國保險業發展實際和監管要求,不斷建立完善體現保險行業特殊性的保險業會計準則體系。保險公司可以先按照保險行業通用會計準則(GAAP)編制通用會計報表,再按照保險法定會計準則(SAP)調整為監理會計報表從而滿足投資者和監管部門的不同需要。
2.3建立有預警性和評級等級制度的監管模式。
集中保險公司的資產獲利能力、資產質量、投資收益、準備金充足率、資本金充足率等體現償付能力安全性的各項財務指標,并分析3到5年的財務跟蹤指標和財務評價等級制度,通過多年跟蹤的財務指標來分析發現保險公司經營狀況的征兆,評價公司今后的發展趨勢,并且采用財務評價等級制度的方式對公司的大小和財務狀況進行分類,提高監管的精細化程度。目前,以NAIC(全美保險監督官協會)的IRIS(保險監管信息系統)和RBC(基于風險的資本管理方法)為代表的保險機構償付能力風險預警機制已經在世界各國廣為應用,我國的保險監管應盡快改變傳統的主觀性和經驗性做法,加快監管信息化建設,提高監管效率和質量。
2.4建立由靜態監管向動態監管轉變的監管模式。
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進行動態監管的主要內容包括:(1)動態評價保險產品負債與其相對應資產的實際形態是否匹配;(2)不僅是對決算期進行評估,而且通過對未來任一時點現金流量狀態進行模擬,來反映和評估保險公司的所有經營狀況;(3)借鑒美國做法進行利率假設,通過適當的概率分布來確定利率和變化,并考慮公司的各種資產和負債的配置,將公司現金流公式化,計算出各種利率假設下公司的現金流入和流出,以此來評價公司的償付能力。
2.5加強保險行業自律。
成功有序的監管離不開行業組織的自律配合,保險行業協會是保險人或保險中介機構組成的社會團體,其在規范保險市場方面發揮著政府監管當局不具備的協調作用。因為行業組織在起市場主體間聯絡、信息、技術咨詢和共享服務等作用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還能獨立充當市場秩序的維護者和行業經營行為的仲裁者。監管當局應積極支持保險行業組織的建設,以行業的自律擔負起監管的輔助作用,通過保險行業協會加強各保險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維護保險市場正常的競爭秩序,從而避免同業過度競爭造成虧損和償付能力的不足。
2.6提高保險監管從業人員的素質。
加入WTO,中國保險監管業面臨考驗,保險監管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加入WTO,意味著中國保險監管在物質或者有形的層面上迅速地向國際靠攏、與國際接軌,但保險監管同時也是一種文化、一種理念,文化和理念上的轉變問題是不可能通過WTO或其他什么協議可以簡單解決的。但事實證明,有形和無形兩個層面之間是緊密相連的,二者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只有達到協調一致,才能稱得上是有效的、與國際接軌的保險監管。這里的關鍵問題是所有保險監管從業人員的普遍素質。從現狀看,我國保險監管隊伍是相當不錯的,精練、充滿朝氣。但是必須看到,我們從事保險監管的歷史畢竟太短,對市場經濟和開放條件下保險監管理念、技術和手段的了解、認識和掌握有限。在不少人的觀念中還留存著計劃經濟和封閉經濟體制下政府行為模式的烙印。人的觀念不轉變、素質不提高,所謂的接軌是不會有生命力的。應當看到,在監管機構、監管形式和監管內容上,當前我國保險監管與國際潮流不一致。比如,全球兼并盛行而我國的保險監管則要求產、壽險分業經營,國際保險監管日趨放松對微觀層次的監管而注意對償付能力的審查,我國卻強化對費率、條款的監管。對此,一方面,我們應積極地予以正確評價,我國的保險監管方面基本反映了我國的保險業水平及發展要求,如產、壽險分業經營就促進了我國長期以來發展不足的壽險業務迅速增長,又如從全球購并歷史來看,合總是以分而發展為基礎的。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從國際保險監管中看到我國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黃亞鋒著.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的構建,《保險研究》,2001年06期.
[2]曾靜.完善我國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的思考,《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3]戴娟.借鑒國際經驗加強保險監管體系的建設,《保險研究》,2004年05期.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轉型,小微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越來越大,尤其是在目前創業的浪潮中,眾多小微企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小微企業不論是在注冊登記數量上,還是在銷售收入、上繳稅款等方面都有了快速的提升。除此之外,小微企業創造了大量的工作機會,讓數億人員順利就業,由此可以看出,小微企業在支持經濟增長,激發經濟活力、緩解就業壓力、優化經濟結構方面,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然而,在小微企業欣欣向榮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也必須正視其中存在的問題。客觀來看,目前小微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并未受到企業管理層的高度重視,會計信息質量普遍不容樂觀,長期來看,低質量的會計信息不僅會阻礙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還會嚴重影響小微企業的社會形象和聲譽。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管與小微企業的公司治理、內部控制、企業文化等因素都息息相關,需要從多角度思考會計信息監管的問題,積極思考對策。
二、小微企業會計信息監管工作的現狀分析
(一)小微企業記賬業務質量堪憂
小微企業財務基礎薄弱,財務人才較為匱乏,很多小微企業選擇記賬,僅僅也只是因為報稅的需求,因此,記賬業務質量不高已經成為制約小微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監管的重要問題。首先,記賬是一種被動的工作方式,相關會計憑證難以得到及時的傳遞和妥善保管,在利潤、成本、銷售、采購等環節的管理上也容易出現漏洞,本身就容易造成財務會計信息失真。如果記賬人員只是根據實際收到會計憑證的時間來進行記賬,那么是不能客觀反映小微企業的實際生產經營狀況的。其次,記賬人員和小微企業的出納人員之間的配合也不夠默契,缺乏主動配合精神。很多小微企業的出納多采用家人或者是創建者本人擔任,缺乏基礎的財務會計業務知識,管理過程中較為隨意,規范性差,有的甚至還會出現現金收付和銀行存款管理混亂,以至于出現賬實不符的情況。另外,記賬機構往往不能妥善處理成本核算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小微企業本身就很難提供出完整的成本核算相關資料,因此記賬人員難以全面履行會計職能,再加上對小微企業本身的經營管理模式也不甚了解,在核算過程中難以很好地堅持成本核算原則。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記賬人員會直接將人員工資、采購成本計入生產成本,或者轉入銷售成本之中。
(二)會計核算規范性差
客觀來看,目前小微企業的財務會計人員隊伍建設還十分滯后,很多財會人員并非科班出身,綜合素質較差,導致小微企業的會計核算基礎工作質量不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沒有嚴格執行已經頒布的小企業會計準則,很多小微企業在會計實務中仍然沿用老制度,只是簡單地把自身的會計科目名稱和會計報表欄目參照準則進行了修改。二是小微企業并沒有制定適合自身發展情況的會計政策,會計核算過程中的隨意性很大。嚴重的時候還可能誘發做假賬的風險,嚴重影響了財務會計信息質量。三是小微企業缺乏對憑證的審核程序,內部控制建設滯后,很多小微企業甚至就根本沒有涉及內部控制工作,導致憑證不真實、憑證開具錯誤、經濟事項表述模糊等問題時有發生。
(三)會計信息質量監管缺位
客觀來看,小微企業的大量興起和快速發展,的確給會計信息監管工作帶來了很大的調整,以前的經濟主管部門職能發生變化,不再繼續履行會計管理職能,財政部門在面對數量眾多的小微企業時也會出現捉襟見肘的情況。目前,財政部門仍然主要通過執法檢查、資格管理、繼續教育等渠道落實對會計人員的監管職能。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財政部門通過資格管理實現了對會計從業人員的源頭管理,為會計工作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有助于會計信息質量的提升,但是由于相關信息變化較快,能否實現管理的及時性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另一方面,雖然會計執法在大型企業中已經較為平常,但是行政部門的執法觸角還是未能廣泛深入到數量眾多的小微企業中,即便是開展檢查,發現問題,也常常顧忌財會人員的就業問題而未能直接給以處罰,威懾力受到影響。與此同時,很多會計信息的使用部門,也只關心自己工作所涉及到的一部分數據或者信息,很難有一個機構能夠針對小微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進行全面系統的監督和管理。以稅務部門為例,稅務部門在日常的稅收征管和稅務檢查中,如果發現不合規現象,一般都不會同財會人員進行直接溝通;提供中介服務的機構為了迎合客戶,也不會就會計信息質量向客戶提出改進意見,因此小微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監管工作長期停滯不前。
三、強化對小微企業會計信息監管的主要對策
(一)探索適合小微企業現狀的會計信息監管模式
根據現有的情況和條件來看,小微企業應當逐步形成中介監管為主,政府及內部監管為輔的會計信息監管模式,以便更全面地發揮社會中介機構的監督管理作用。社會中介監管力量的主要構成是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應當在現有業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能夠服務小微企業的工作模式,幫助其解決會計信息監管過程中的實際困難。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會計師事務所可以開展會計業務咨詢、年報審計等業務,幫助小微企業對會計信息質量進行把關。稅務師事務所可以開展納稅情況審計、納稅籌劃、納稅申報、完善稅務制度等服務,并在此過程中規范涉稅工作,減少錯誤的發生。除了上述中介機構之外,其他各類型中介機構還可以開展大量的管理咨詢業務,在內部控制建設、內部組織機構設置等方面為小微企業保駕護航。在政府和內部監管方面,首先政府部門應該嚴格執行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從法制層面督促小微企業會計信息規范性、真實性、準確性問題,并且不斷完善小微企業適用的會計制度。與此同時,財政部門還需要針對小微企業加強關心和指導,幫助小微企業做到依法建賬,對小微企業的財務會計人員也要做好監督管理工作,定期核實人員信息,開展相應的專業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將政府部門的職責落到實處。在內部監管方面,應該推動小微企業盡快完善會計核算制度、內部控制制度等體系,在平時開展各類自查等。
(二)強化對會計人員、信息監督人員的培訓和教育工作
會計信息監管工作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和復雜性,因此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是十分迫切。要想切實提高小微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和監管質量,離不開一支專業水平過硬、職業道德高尚的財務會計人員隊伍,因此,規范人員培訓和教育工作,是小微企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首先,小微企業的財務會計業務培訓應該有其鮮明的特點,培訓內容和課程的設計上應該更接地氣,能夠滿足小微企業的日常管理需求,同時又能夠盡可能地簡單易操作。培訓內容大體可以圍繞會計稅收知識、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小企業會計準則》等內容展開。其次,小微企業還需要做好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和監督指導工作,針對每一次的學習,都應該通過備案、考核、反饋等機制督促相關工作能夠落到實處,嚴格執行培訓紀律,提升培訓質量,不能讓繼續教育和監督指導工作僅僅只停留在口頭上。最后,政府有關部門也需要給予小微企業相應的支持,鼓勵小微企業能夠為財務會計人員創造業務交流的機會,并且及時更新小微企業財務人員信息的變更情況,做好相應的信息采集工作,逐步讓小微企業的財務人員管理工作規范起來。
(三)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和企業管理制度
根據廣大小微企業的現狀,要想提升其會計信息監管質量,需要從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和企業管理制度入手。從內部控制的角度來看,內部控制體系需要盡快建立和完善,在財務工作方面,需要設置獨立的財務機構,明確相關負責人的權利和義務,落實不相容職務相分離的基本內控原則,逐步設計實施能夠相互制約、牽制的職務體系。在企業管理方面,小微企業需要轉變觀念意識,建立起能夠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法人結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小微企業很難直接采用一般企業的治理模式,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現代法人治理結構的基本前提條件是所有權和經營權的相互分離,而小微企業在這一方面做的并不十分徹底。曾經有專家學者提出,小微企業的管理制度,需要考慮自身的實際發展階段、需要、背景等綜合因素,探索出真正適合小微企業的治理結構。比如,如果企業處在發展創業階段,可以重點考慮家族管理方式。除此之外,小微企業會計信息監管工作離不開高素質的財務會計人才,小微企業需要重視對財務會計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在企業內部應該形成一套健全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在企業外部可以積極爭取專業素質過硬的財務會計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專業化的財務會計人才隊伍,為財務會計信息的監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通常來說,小微企業實際感受到的會計信息供給壓力較小,因此可以考慮擴大會計信息的需求范圍,增加小微企業的會計信息供給壓力,從提升需求水平的角度出發,平衡信息的供給質量和需求質量。
四、結語
提升小微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切實強化會計信息監管工作,需要外部監管部門和小微企業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我們必須意識到,提高小微企業會計信息監管水平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化工程,難以做到一蹴而就,因此,在日常工作過程中,應該著眼于提升財務會計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綜合素養,并在此基礎上加強上述人員的法制觀念教育,樹立起嚴謹的財經紀律和財務制度觀念,繼續做深做實財會人員的后續教育工作,及時更新其知識結構,從財務會計信息的源頭上打好基礎。
作者:嚴紹毓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信陽市中心支行
參考文獻:
客戶檔案與文書檔案、科技檔案有所不同,它屬于供電企業專門檔案,專業知識性強,具有如下特點:
1.檔案保管期限長。因客戶檔案關系到供用電雙方責權利的保障,只要供電單位具備能力,原則上為永久保管。
2.檔案中包含有用戶房產證、身份證、營業執照等復印件。
3.在日常供電業務中,隨時產生“銷戶檔案”。
4.續檔量大,具有動態管理的特點。對新增的客戶增容、更名過戶、遷址、移表等業務文件資料,應及時補充到原客戶檔案中,而不能替換原文件資料。
加強規范管理,提升客戶檔案管理水平
1.嚴格檔案制度,規范基礎業務管理。根據檔案管理的工作要求,結合營銷管理工作實際,由檔案專職人員協同市場營銷人員,對供電客戶資料管理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研討分析,經廣泛征求意見、基層調研、反復修改,共同編制出《供電客戶檔案管理規定》、《供電客戶檔案分類編號方案》及《電力客戶檔案保管期限表》等管理制度,使單位供電客戶檔案管理有章可循,積極推動客戶檔案管理規范化、標準化、一體化工作進程。
2.保障檔案安全,建設標準庫房設備。在領導的重視關注下,按廣東電網公司檔案安全保護工作規范要求,對各供電公司建立起供電客戶檔案專用庫房,并相應安裝了檔案密集柜,配備了電腦、彩色打印機、抽濕機等硬件設施,使客戶檔案庫房建設符合國家標準,為確保檔案安全、最大限度延長檔案壽命提供保障。
3.設定檔案分類,制定編號原則。為加強供電客戶檔案分類的穩定性和唯一性,避免因業務變更導至類別變化,從營銷業務性質考慮,將供電客戶檔案分為“高壓客戶”和“低壓客戶”兩大類,低壓客戶又可細分為“低壓非居民客戶”和“低壓居民客戶”,以電壓等級區分,10kV及以上電壓等級的用戶為高壓客戶,380V及以下電壓等級的用戶為低壓客戶。大類用英文字母標識,H表示高壓、L表示低壓。檔案編號力求簡明合理、減少代碼差錯、便于續用庫藏空間,按檔案的分類劃分,客戶檔案號由供電公司代號—類別號—柜號—案卷順序號組成。具體如下:
4.利用網絡技術,加強客戶檔案信息化建設。將供電客戶檔案“卷內目錄表”和“客戶檔案歸檔范圍表”,嵌入單位電力營銷信息管理系統中,利用系統信息庫數據,通過相關系統功能模塊操作,使客戶檔案歸檔內容在系統中能自動生成,并打印出歸檔案卷卷內目錄表,從而使檔案目錄可隨著系統實際業務的流轉和變化及時調整檔案目錄最新數據,保持檔案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且改變了供電企業客戶檔案以往手工書寫檔案目錄的落后形式,大大提高了人員的工作效率。
企業年金基金,是指根據依法制定的企業年金計劃籌集的資金及其投資運營收益形成的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基金。它在保障雇員退休待遇、解決社會老齡化問題、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2004年下半年以來,隨著我國《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資格認定暫行辦法》等規定的陸續出臺,企業年金投資證券市場的規模將越來越大,年金基金財務風險的度量與控制成為年金計劃發起人、年金計劃受益人、年金基金管理人、及政府監管機構等多個主體日益重視的現實問題。本文對此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索。
一.企業年金的分類與年金基金的財務風險。
企業年金計劃分為兩種:受益確定型年金(definedbenefit,簡記為DB)和繳費確定型年金(definedcontribution,簡記為DC)。兩者在繳費及待遇支付等方面的管理模式不同,其形成的年金基金所面臨的投資風險也有所區別。受益確定型年金(DB)是指企業根據員工的工資水平、工作年限、為企業貢獻程度等因素來約定其員工未來退休后所獲得的養老金標準,即企業所需支付的養老金;企業據此確定所需要的各年繳費,并全部承擔年金資產管理的投資風險。繳費確定型年金(DC)是指通過建立個人賬戶的方式,由雇主和雇員定期按照一定比例繳納保險費,雇員的退休金水平取決于帳戶中資金積累規模及其投資收益。退休金可以由員工一次性支取,也可以分期支取,直至其個人賬戶余額為零。對于標準的繳費確定型年金,雇員自已進行投資決策,并承擔其個人賬戶資金的投資風險。但在實際運作中,往往將年金賬戶具體的資產管理交由專業機構負責,年金賬戶所有人只是擁有選擇資產管理機構或選擇具有某種風險回報特征的資產組合品種的權力。例如,美國的401(k)年金計劃是繳費確定型年金(DC)最主要的類型。401(k)計劃既可采取企業集中投資也可采取個人分散投資的方式。在前一種方式下,通常由企業指派專人或設立專門的投資委員會負責401(k)資金的投資并對這部分資金的增值保值承擔較大的責任。在采取后一種方式的情況下,企業通常經過一定的篩選程序,聘請投資咨詢公司從眾多投資銀行、商業銀行、信托公司和保險公司等針對企業年金設計的一系列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不同風格的股票基金等產品中選出候選基金,供參與計劃的職工自行選擇,企業職工有權決定自己賬戶資金的投資方向同時也承擔投資的風險。法律規定,計劃發起人至少向職工提供三種風險——回報特征存在明顯差異的投資產品,投資目錄每三個月應更新一次等。而香港實行的養老公積金制度,即所謂的“強積金”制度,則由投資管理人設計出若干種基金投資品種,其中有保守型基金,如:保本基金、保證基金、債券基金等;有穩健型投資,如:均衡基金、平穩基金;也有勇于承擔風險型的基金,如:股票基金等;任參與年金計劃的職工自選作出投資決定。有關法規將我國的企業年金規定為繳費確定型年金,年金所需費用由企業和職工個人共同繳納;但年金投資運作統一由企業委托給受托人,由受托人選擇投資管理人運營所有的資金,負責年金資產的保值增值,職工個人沒有投資決策的權利。
受益確定型年金(DB)與繳費確定型年金(DC)的主要區別是DB年金基金具有事先確定的、因承諾支付職工退休金所形成的負債支出。支出的金額與未來退休時的社會平均工資水平、退休職工的在職工作年限、退休職工領取退休金的時間(即退休后的生存時間)等因素有關。要通過對DB年金基金進行合理的資產配置及繳費,來滿足這一事先約定的支付承諾,即所謂的“以支定收”。因此,受益確定型年金(DB)基金在運作過程中,除了都要面臨傳統的風險,如政治風險、經濟政策風險、經濟周期風險、利率風險等之外,更重要的是DB年金約定的負債支出可能會超過DB年金基金的資產價值,使DB年金基金無法滿足事先承諾的退休金支出,即發生財務風險,又稱之為基金化不足風險(underfundrisk)。例如:醫療水平的提高使退休職工壽命、進而領取退休金的時間延長;經濟增長及物價水平上漲使退休時的社會平均工資水平提高;這些因素都會造成年金基金未來的償付支出增加,如果年金基金的資產管理收益及繳費累積沒有相應的增長,則可能會沒有足夠的資產來償付負債,進而影響參與年金計劃的職工的正常生活,甚至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因此對于受益確定型年金基金的管理必須要考慮負債因素的變化。對于繳費確定型年金(DC)而言,DC年金計劃則屬于“以收定支”,沒有事先約定的償債支出,而是根據年金基金投資及繳費形成的積累額,多收多支、少收少支。盡管DC年金基金的管理人沒有類似于DB年金基金情況下存在事先確定的、剛性的負債約束,但如果DC年金帳戶通過繳費及資產投資而在退休時積累的資產總額過低,也將影響退休員工的生活水平。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繳費確定型年金基金的運作也需要考慮未來工資水平變化對基金資產管理的要求。
二.年金基金財務風險的度量指標。
受益確定型年金基金的資產管理要考慮負債變化引起的基金化不足風險。其衡量指標主要有兩種。一是用基金化比率來表示,計算方法是:
t時點的基金化比率(Fundingratio)=年金基金在t時點的資產價值(A)/年金負債現值(L)
其中,年金負債現值(L)是考慮未來經濟和工資增長情況、職工壽命、年金計劃規定的退休金給付水平等因素,在一定精算假設的基礎上,計算出年金計劃未來的償債支出流,并根據設定的貼現率水平,折算成t時的現值。
另一個指標是盈余值(Surplus),計算方法是:
年金基金在t時點的盈余值=年金基金資產價值(A)—年金負債現值(L)。
例如:美國通用汽車(GM)公司受益確定型年金計劃(DB)的運行狀況如下表:
年份年金基金資產的
市場價值(A)
(單位:10億美元)精算負債現值(L)
(單位:10億美元)基金化比率
(Fundingratio)盈余(Surplus)
(單位:10億美元)
199346.95063.0250.74-16.075
199450.40857.5740.88-7.166
199567.43667.8600.99-0.424
199671.29570.2781.011.017
199771.29572.5010.98-1.206
199872.28073.5700.98-1.290
199975.00776.9630.97-1.956
200080.46273.2691.107.193
200177.86676.1311.021.735
200267.32276.3830.88-9.061
200360.86079.6170.76-18.757
200486.16987.2850.99-1.116
來源:“ModernizingtheDefined-BenefitPensionSystem”,ByMulveyetc.JournalofPortfolioManagement,winter2005
受益確定型年金基金在運作過程中,其基金資產價值與精算負債現值都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基金化比率和盈余值這兩個指標是不斷變化的。為此,在度量受益確定型年金基金的財務風險時,往往更多地關心指標實際值偏離事先設定目標值或目標區間的幅度或概率。例如英國的《社會保障法》將目標基金化比率的波動范圍設定為90%~105%,如果實際基金化比率低于90%,即看作是償付能力不足,存在財務風險,年金計劃的管理者必須在3年內將資產價值增加到負債的90%,在未來7年內將資產價值增加到負債的100%。
對于繳費確定型年金(DC)而言,盡管不約定未來的償付金額,資產管理的風險更多地轉嫁到參與年金計劃的職工身上;但為了保證年金參與人的年金帳戶在退休時積累的資產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退休后的生活需要,許多發達國家將繳費確定型年金(DC)退休時的年金資產價值與當時的收入(finalsalary)之比(稱之為替代比率,replacementratio)做為衡量繳費確定型年金基金財務風險的重要指標。
三.企業年金基金財務風險的監管
企業年金計劃是退休職工老年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但由于年金基金的資產管理采取市場化的方式,一旦年金基金發生財務風險,償付能力不足,將影響到退休職工老年收入保障的穩定性,甚至是社會的穩定性。因此,必須加強對企業年金基金財務風險的監管,以保障年金計劃參與人的權益。
對于事先明確設定退休金支付水平的受益確定性年金(DB),年金基金管理人有剛性的負債約束,因而發生財務風險的可能性較大。為此,許多國家是通過建立第三方擔保的方式為年金計劃受益人設置一道安全屏障。如美國由政府設立養老金受益擔保公司(thePensionBenefitGuarantyCorporation,簡記為PBGC),通過向所有設立年金計劃的公司收取保險費并進行投資,用積累資金對發生財務危機的年金計劃提供擔保或理賠。PBGC收取的保險費有兩部分,一是固定比例的保險費,如1991年1月1日以后,每個年金計劃每年向PBGC按每個受保人19美元的比例繳納保險費;另一部分是可變比例的保險費,主要是PBGC針對基金化比率不足(即存在一定財務風險)的年金計劃,加收額外的保險費,以督促年金計劃提高償付能力,降低財務風險。至2002年4月,PBGC累計向35000個受益確定型年金計劃中的大約4400萬受益人提供了受益保護。
對于繳費確定型年金(DC),年金基金管理人對年金受益人沒有事先設定的、剛性的償付承諾,因此更需要加強對年金基金財務風險的監管,以防止年金計劃受益人的基本利益因年金基金管理人的投資不善或違法行為而遭受損失。在這方面,許多國家對繳費確定型年金(DC)建立了擔保或補償機制。其基本制度是設立擔保的最低收益率水平,如果年金基金的實際投資收益率低于擔保收益率,由年金基金管理人用自有的儲備金或自有資產彌補缺口;如果仍然無法彌補,則由政府基金給與一定補償,但年金基金管理公司將會被清算。在這一制度設計中,關鍵是擔保最低收益率水平如何確定。與我國同樣作為新興市場的智利、阿根廷、波蘭三國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智利以過去36個月的所有企業年金的平均收益率R作為基礎,其擔保的最低收益率是平均收益率R的50%和R-2%這兩個數值中的較小值。企業年金實際收益率低于這一水平,則基金管理人要有自有儲備基金彌補缺口。而如果某個企業年金的實際收益率比所有年金的平均收益率R高50%或超過平均收益率R達到2個百分點之上,則超額收益部分充實為儲備基金,不計入年金帳戶的實際收益。阿根廷設定的擔保最低收益率為平均收益率R的70%和R-2%這兩個數值中的較小值。能夠計入個人年金帳戶的最大收益率是超過平均收益率R的30%以內或超過平均收益率的2%以內,超額部分轉入儲備基金。通過這些機制,實際上是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了因不同年金基金管理人投資收益的差別,導致職工從年金帳戶中所獲得的退休金收入存在過度的差異。特別某些低收入職工和文化程度較低的職工在選擇年金基金管理人方面的能力較差,與其它收入及文化程度較高的職工相比,前者所獲得的收益率可能會非常低,建立擔保最低收益率機制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平衡職工之間的收益差異,更多地體現企業年金作為促進社會公平、防止貧富差距過大的社會保障機制,而不是演化為獲得最大化投資收益的手段。
我國目前在企業年金基金財務風險監管和年金最低收益保障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我國《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只在第五十八條規定:“投資管理人從當期收取的管理費中,提取20%作為企業年金基金投資管理風險準備金,專項用于彌補企業年金基金投資虧損。企業年金基金投資管理風險準備金在托管銀行專戶存儲,余額達到投資管理企業年金基金財產凈值的10%時可不再提取”。僅從管理費中計提20%作為投資風險管理準備金是否充足?是否應建立政府主導的年金收益擔保機構?考慮職工工資收入增長及通貨膨脹等因素,年金投資資收益保障是否不應只限于彌補虧損而應該保持一定的正收益率?這些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ArunS.Muralidhar著,沈國華譯:《養老基金管理創新》,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首先,在美國爆發的次債危機引發了蔓延至全世界的金融危機,這其中的“罪魁禍首”之一就是以銀行次級按揭貸款為基礎資產發行的資產證券化產品,以萊曼兄弟為代表的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等金融機構過去大量購買了此類產品并從中獲得了高額的利潤,但是美國房地產市場在2007年的下落以及利率的走高產生了大量的次級按揭貸款壞賬,而這其中的損失主要由購買了資產證券化產品的金融機構承擔,導致了許多大型投行的巨額虧損甚至破產。受之影響,全世界的資產證券化市場都受到了沉重打擊,在2006年資產證券化的全盛時期,美國發行在外的資產支持證券總額達到8萬億美元,僅次于國債成為了最大的債券品種。但是這兩年市場大幅度的萎縮。受之影響,我國的資產證券化業務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中國人民銀行自2002年以來先后12次升息,其中自2006年升息2次,2007年升息6次,這都大幅度的增加了企業債券的融資成本。這也從負面影響了資產證券化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