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0: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目標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縱觀我們的傳統教學模式,我們發現有很多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學習正情緒不強.為什么會這樣呢?跟我們的課堂有直接的關系,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的生命主體性被忽視了,課堂成為了“工廠”、“作坊”,學生被視作為接納知識的容器,如果知識消化慢了,往往會被視作為“次品”,師生關系緊張,有些男生逐步成為學困生,并對高中生物學習有了抵觸情緒.
2.教與學關系處理失當
傳統的教學觀一直存在誤區:“認為教師教的越多,學生則成績越好!”導致片面解讀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而事實上,教與學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復雜而又有規律.“教”未必能夠保證“學”的全然發生,教學的效果可以預期,但是無法精準地達成,因為學生的學習效果,除了與教師的業務素養有關外,更多地決定于學生本身,尤其是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
3.教學氛圍過于嚴肅
這與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所形成的“師道尊嚴”的傳統文化不可分割,即使新課改的實施讓我們的高中生物課堂有了一定的變化,教師都積極地學習課改精神,課堂上學生獲得了更多的話語權,不過學生的表達還是被框在教師預設的軌道上,“自由言說”、“創新表達”的機會卻很少,師生關系身上依然深深的烙印著“師尊道嚴”.教師長期扮演著“知識權威者”的身份,嚴肅的執行教學任務,學生則成為教師的“附庸”,成為教師單向知識的“輸入容器”,師生關系處在尷尬的“我講你聽、我說你記”的惡性循環中,這種單向作用的師生關系嚴重的阻擋了師生之間情感、信息的自由傳動.
二、基于“情感目標”高中生物教學的幾點建議
1.用生態系統理論構建我們的課堂
我們生物講“生態系統”,其實我們的課堂也是一個生態系統,注重生態化課堂的構建,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情感,促進師生共生共長,具體應體現如下幾點:
(1)和諧自然.
這與自然生態是一樣的,強調課堂環境(氛圍)的構建,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實現生態化教學的基礎條件,只有身心和諧,環境寬松,學生才能放飛思維,踴躍展示,最終實現對生命本體的超越,情感的提升.
(2)生命靈動.
生態課堂是關注人的課堂,關注學生、關注教師,不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健康的人格,生態課堂是以人為主體,不僅僅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更關注人的成長,即師生共生共長,伴隨著生態課堂人的生命價值獲得提升,生命潛能得以充分挖掘.
(3)整體、發展、開放.
目前基礎教育階段的知識都是系統化的,生態課堂的教學內容也應該系統化,知識與知識間應該有所聯系,先學的知識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即知識教學呈現出整體性和發展性.同時知識的獲得過程又不拘一格,應該具有開放性,讓學生自己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來學習.此外,教學的對象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應注重班級群體的發展.例如,在“人與生物圈”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們可以給予一定的指導后,放手讓學生調查、收集生物圈的有關資料,通過讓學生觀察本地生物圈的變化,聯系實際討論如何保護我們的共同家園──生物圈,這樣的教學設計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了學習活動中來,而且感覺到學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發現式活動,在實踐中與自然親近,學生在獲得信息、處理和加工信息的過程中充分認同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感受到“珍愛生命”是人類的共同責任,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獲得長足發展.
2.提供多元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情感
中學生物教材中蘊涵許多德育功能的內容,這些內容除個別部分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外,絕大部分都是不帶有明顯的感彩的,但在反映客觀的科學事實中往往仍會隱含著某些“隱性”情感.因此,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除了應用好顯性的材料外,更需要充分挖掘出隱性材料,并作一定的引導和設計,從而給學生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生物學是一門理論性和社會性都非常強的學科,知識點包羅萬象,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學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對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常常有事半功倍的效用,像多媒體教學、野外觀察、實驗操作等等都是可供選擇的教學手段.學生進入教學的初始狀態.經驗豐富的教師會格外注意并分析學生的準備狀態,如在教師正式教學之前,學生對將要學習內容的興趣、積極性、關注程度等,教師要對這些資源進行一定的判斷,以此為基礎,調整自己的教學手段,為此我們在進行課堂預設時要多備幾種教學手段,以應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突發性的反應.
3.引導學生體驗式學習
在生物課教學中,實驗是重要課型,也是我們激發學生學習情感的重要抓手,無論是演示實驗還是分組實驗,都必須提高開放度,讓學生有充分的體驗,例如,要讓學生預習教材中的演示實驗,邀請學生參與演示實驗的課前準備及課堂上的實際操作,并鼓勵他們把自己設計的實驗帶回課堂進行演示.實驗完成后,要讓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思維的積極性.對于分組實驗,更是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設計,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是提升學生情感、科學態度的重要抓手.例如“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實驗,我們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選擇所鑒定物質的實驗材料?”“在實驗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①富含還原糖或脂肪或蛋白質的植物材料很多,但并不是每一種材料都是可取的.
如在“還原糖鑒定”實驗中,要選含糖量高,生物組織(或器官),而且組織的顏色較淺,或近于白色,如蘋果或梨的果實,有些植物葉子中也含有大量的還原糖,例如甜菜,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能不能選用葉片作為實驗材料?
②注意實驗前材料的處理.
蘋果和梨在實驗前應該洗凈、去皮,保證研磨比較充分;鑒定脂肪用的花生種子必須提前浸泡,而且應注意浸泡的時間,時間過長則組織太軟,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時間過短則不容易切成片;同樣鑒定蛋白質用的大豆也要提前浸泡,這樣容易研磨成漿;如果用雞蛋蛋白的話,應該進行稀釋.
目前網絡網絡安全人才極其缺乏的現狀,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1)學校開設的課程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實際需求。學校的課程重理論輕實踐,學生動手的機會不是很多。很多學生在學完大學必修課程后,沒有或者很少有機會接觸實際的網絡安全實踐項目,自己的能力與公司用人標準差距較大,導致學生所學的知識和網絡安全的實踐內容脫節。2)很多學生熱衷于選擇校外的培訓班進行網絡安全知識的培訓(主要有IT行業的CISP認證、NCSE認證等),增長自己在網絡安全某一方面的操作技能和項目經驗。IT行業認證對彌補基礎網絡安全人才不足和培養應用型人才固然較為實用,但是很多認證培訓不規范,培訓內容往往缺乏必要的計算機理論基礎和系統性知識。IT行業認證只能小批量、短期的培訓,不能形成規模,無法填補網絡安全人才的巨大缺口。因此,培養網絡安全員、網絡安全工程師等網絡安全人才還得建立以高等學歷教育為主,以中等職業教育和各種認證培訓為輔的網絡安全人才培養體系[3-8]。基于上述原因,我們認為在網絡安全相關課程的教學中,有必要并且必須借鑒IT行業認證一些優秀培訓班的經驗,結合網絡安全或信息對抗專業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注重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環節教學,形成獨有的實踐教學特色,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網絡安全人才。
網絡安全理論與技術課程實踐教學目標、實施
1實踐教學目標
網絡安全理論與技術課程和其他計算機應用技術類課程一樣,在設計實踐教學的目標時,應該考慮到教學的目標層次。1)會應用。第一個層次就是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借助實際工程項目中的某一具體功能和實例對教學環節中的教學實踐進行全面而細致的設計,讓學生在教學中通過實際的項目練習來鞏固所學到的知識,并且依照課堂中講的實例(或文檔說明)把所要求的功能重新實現一遍,這樣就能夠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使學生對以后的學習產生很大的興趣。2)明其理。第二個層次就是要培養學生通過實踐教學環節的學習后,自己學會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方法不僅只是簡單的教會學生應用某一知識點,而且還要使學生深入地明其理,最后還能夠觸類旁通。3)懂擴展。第三個層次是在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建立實際工程項目開發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設計能力和溝通能力,最終使學生對以后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和信心,并且能夠勝任一定的項目開發工作。
2實踐教學的實施
實踐教學的實施是一個關鍵環節。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盡量做到少講多練,樹立實踐第一的原則。在知識點的教學實踐中,每一個知識點的開設都與實際工程接軌,并組成系列化實踐教學的模式,這些知識點是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增強學生工程意識為主體的。在實驗環節中,老師協助學生建立實驗小組,確定具體的實驗題目和內容,這樣有利于建立互幫互學、積極探索的學風,并激發學生對實踐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此外,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帶領學生參觀一些比較知名的企業和實訓基地,讓他們萌發以后從事IT行業的目標和動力。
網絡安全理論與技術課程實踐教學內容
網絡安全理論與技術課程實踐教學內容分為基本知識點和綜合實驗兩個部分。
1基本知識點內容
展示教學目標的形式:要從兒童的年齡特征出發
展示教學目標的形式有三種:一是口述形式,教師用語言敘述目標;二是書面形式,教師將目標寫在黑板上或教學掛紙上;三是投影形式,教師用投影儀將目標投影在銀幕上。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識字不多,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差,展示目標的形式采用口述形式為宜,即教師用非常通俗的語言講述教學目標的內容。中高年級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可采用書面形式或投影形式。
目前大多數教師對低年級數學課,一般都采用書面形式展示目標,或把目標寫在小黑板上,或教師帶學生對照書本念一遍,或教師讓學生齊讀一遍,等等。這樣學生對目標理解不深,起不到很好的激勵作用,但卻占用較多的教學時間,由此分析,這種方式使目標的展示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了。因此,有必要認真研究展示目標的方式和時間。
展示目標的方式和時間:要從教材內容出發
展示目標的時間有三種情況:一是新授前展示;二是新授中展示;三是新授后展示。展示目標的方式也有三種:一是一次性展示;二是逐步展示;三是隨講課提綱展示。如何做到適當展示目標?這要從教材內容的實際出發。
(1)對于通過一個例題或一個實驗要求學生同時達到幾條目標的教學,采用新授前一次性展示目標為宜,這有利于保持例題的講解或實驗操作的完整性,有利于發揮目標的激勵。
例如:人教版第十冊數學P52例1:設計一座廠房,在平面圖上用10厘米的距離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離。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通過這個例題的講解,要求學生同時達到三條目標:①知道什么叫比例尺;②知道比例尺的通常寫法;③知道求比例尺的方法。
(2)對于能夠分解為幾個層次,而每個層次只要求學生達到一條目標的教學,采用在新授過程中逐步展示目標為好,這樣使新授過程更有條理,將問題一個一個的解決,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又如:人教版第七冊P64“小數的性質”,這節教材可分解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通過例1、例2小數大小的比較,從中導出小數的性質;第二層次通過例3、例4,說明小數性質的作用。要求學生分別達到兩條目標:①懂得小數的性質(理解);②會運用這一性質化簡小數或將一個數改寫成幾位小數(應用)。
(3)對于段落層次很明顯的教學,可以采用隨板書提綱展示目標,其操作程序可設計為:板書提綱——講課——再板書提綱——講課——總結(揭示目標)。
例如:講授人教版第八冊數學P60第一節“分數的意義”,教師在新授過程中逐步板書下面的提綱:
①分數的產生;
②單位“1”的含義;
③分數的意義。
新授結束后,教師針對提綱進行總結,并在每條提綱的前面加上外顯性動詞,在后面加上水平層次的述語,即提綱變成了目標:
①知道分數的產生(識記);
②懂得單位“1”的含義(理解);
2中職教學管理三維目標的設計與實施
2.1中職教學管理三維目標的設計
中職院校在教育過程中設置合理的三維目標,對于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進行目標設計時,應該要根據三個方面的基礎要素進行具體的設計,一般說來要根據中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學校管理的總目標以及學校發展的現狀為基礎進行專業的目標設計。學校管理的總目標對教學管理目標的設計是一個整體的導向,加強學校管理總目標的合理制定,也是制定教學管理目標的前提和基礎。而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則對教學管理三維目標的確定有更加詳細的指導作用。在制定教學三維管理目標的過程中,需要對中職院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的了解,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管理目標,有更強的針對性。
2.2中職教學管理三維目標的實施途徑
2.2.1加強課程設置的改革在課程的設置方面,應該要根據當前時代對人才的需求進行全新的構建,當前很多中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具體的管理目標的設置出現了偏差,因此導致教學課程的設置上也出現了缺陷。加強中職院校管理三維目標的落實,需要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比如學生的專業技能、人文精神面貌、科學知識等,都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要掌握的技能。對此,要對當前教育過程中的課程進行重新設置,加強人文課程、科學技術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等方面的結合,使得學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比如在人文社會課程的設置方面,可以加強語言課、思想政治課、體育美育課等方面的設置,使得學生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奠定堅實的語言基礎。在專業技術課程的設置方面,應該要體現中職院校的辦學特色,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術能力的培訓,尤其是一些動手操作技能的培訓,更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掌握的內容。專業技術課程的建設應該要充分利用校園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利用各種資源加強專業課程的實踐教育,根據崗位的素質要求對學生的專業能力進行培訓。最后加強綜合實訓課程的設置,是實現中職院校教學管理目標的重要步驟,由于中職院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實訓課程的設置,將學科內或學科間相近的幾門課程相互交叉整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綜合新型課程,實現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的全面培養,最終實現中職院校教學管理的三維目標。2.2.2加強教學評價的改革中職教育過程中,考核評價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可以積極發現教育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并且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解決,以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在當前的中職教育過程中應該要加強教學評價手段和方式的改革,利用一些全新的理念,對教學的目標的實現結果進行全新的評價和考核,使得教師能夠及時掌握教學目標的實施狀況,對當前的教學管理模式進行詳細的了解,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教學手段的變革,最終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同時促進教學目標的落實。在改革評價體系的過程中,可以借鑒國外職業教育的一些先進經驗,在考核內容方面,要實現多元化,對考核的內容進行改革,強化對過程的考核,考核的內容不僅要涉及到學生所學的各種理論知識,更應該要注重對實踐過程的考察。與此同時,還可以加強中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結合,構建企業本位技能考核評價體系,對教學管理目標的實施狀況進行科學的評價。2.2.3加強教學資源的整合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各種資源的整合力度不夠,因此導致教學效率不高,為了提高教學過程中的三維管理目標的落實,需要對中職院校教育過程中的各種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比如對教師資源、多媒體資源、教材資源等都進行相應的整合與管理,最終可以促進教學過程中各種實際問題的解決效率不斷提升,積極落實三維管理目標。
(二)高校盲目擴招當前,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高考擴招成了一大趨勢。社會的發展需要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藝術設計人才也一樣。通過對相關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可知,近20年來,我國某美術高校的招生人數一直在不斷擴大,已增加了將近30倍。高校擴招會促使藝術設計畢業生的數量大幅增長,為社會提供了更多藝術設計方面的人才。但倘若高校不結合社會供需的實際情況進行盲目擴招,就會導致大量問題的出現。比如,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某高校進行了擴招,但由于缺乏專業的師資隊伍、完善的教學設備,該高校的教學質量出現了嚴重下降,學生無法獲得優質的教育。
(三)教學方式方法方面的問題通過對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可知,現代教育中存在著很多不足,是阻礙藝術設計教育工作取得進展的因素。現行教學大綱中的套話較多,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缺乏現實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僅僅是爛熟于心的紙上談兵。另外,學校提供給學生的思考空間以及實踐機會也十分有限。究其原因,在于我國當前的高校美術及藝術設計教育體制存在著諸多問題,即教學內容空泛、教學目標模糊、教學手段落后以及課程安排不合理。另外,在許多高校,美術及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師大多只注重學生的技巧培訓,而不重視對學生的實踐指導。還有一部分教師不致力于做學問,不及時對自身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容進行革新,過度追逐名利。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工作就會面臨諸多問題,遇到教學瓶頸。
二、發展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相關措施
(一)課程設置要連貫在設置美術及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時,教師應將課程的連貫性放在突出位置,既注重培養學生的基礎技能,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提升。而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時,要加強其理論、專業、設計以及造型等基礎知識的傳授。學校還要及時把握市場最新動態,將教學與市場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或者通過定期舉辦相關講座,舉行畫展、設計制作展或攝影比賽等,來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思路和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創作能力、想象力以及表現力等,同時還要堅持與時俱進,實現科技與藝術設計專業的協同發展,加強對網絡技術的開發和研究,幫助學生掌握美術及藝術設計專業軟件的相關應用原理,全方面地提升學生素質,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同時,學校要優化設置課程組合,保證課程的連貫性,節省教學成本,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高校在開展美術及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時,要注意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入到世界流行時尚文化中,推進我國傳統文化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二)轉變教學觀念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經濟的發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廣闊知識面的綜合型人才廣受社會各界的歡迎。因此,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需轉變教學觀念,結合不同專業的基礎教學和專業課程,對學生的藝術潛質以及審美能力進行培養,使學生的創新能力、藝術品位得到大力提升,并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和實踐充分結合起來。另外,學校還需對當前社會的實際需求進行深入分析,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及專業課程安排,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及特長進行個性化的培養,并為他們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相信依靠這種方法,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美術技能才能得到有效提升,高校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美術人才。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藝術要取得持久的進步和發展,就必須要創新,而創新需要我們有+扎實的美術基本功和創新能力。對于高校美術及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創新性就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不同的藝術元素進行想象和組合,通過再創造所呈現出來的新的、合理的、完整的形象。對此,在上專業寫生等具體課程時,教師應允許學生在具備了一定的功底之后,適當地在作品中表達自己的觀點,發揮想象,并將其作為考察的一部分。具體的創新內容既可以是空間上的創新,也可以是構圖上的創新。此外,教師要合理把控學生的想象,避免他們走彎路或不切實際的創作,對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及時予以肯定并指出其存在的問題,提高其創新的水平。
(四)完善教學內容美術院校需結合實際對課程內容進行拓寬,即將學生文化素質的提升作為教學的重點,提供給學生更多與外界接觸的機會。通過學習其他課程或辦講座,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就會得到深化,他們的專業技能以及文化素養便會隨之得到提升。另外,教學內容的設置需具有針對性,即要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對藝術設計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探索,變之前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技巧、技法只是幫助學生完成繪畫或設計的工具,藝術設計學習的真正核心應是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以及創新能力。只有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才能幫助學生獲得全面發展,進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優秀的綜合型藝術人才。最后,高校藝術設計教育需結合自身實際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藝術觀。
一、高中學生的體育,如何體現“高層次的基礎教育”的精神
(一)體育是高中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體育是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體育也理所當然地是高中教育的組成部分。關鍵是高中學生的體育是不是具有基礎教育(或稱高層次的基礎教育)的性質。這里僅從高中學生的體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來論述高中體育的基礎性。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講到《基礎教育的緊迫任務是實施素質教育》一文中指出:“體育是素質增長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可忽視體育。健康的身體既是良好道德素質的載體,也是知識的載體,抓智育沒有載體不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沒有載體也不行。重視體育不只是要求學生有一個好身體,還要通過體育培養良好的身體素質、優良的品質和心理素質,體育對于促進人的和諧發展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體育和健康不能等同,但是健康是離不開體育的,體育的功能也首先是為了健康,為了體質的增強。因此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體素質在內的國民素質,是離不開體育的,任何忽視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是不完全的教育。
(二)高中學生的身體發展尚處于發展階段
體育課程的特點主要是通過體育活動的教育過程,完成體育的目標,也是完成教育目標的一部分。體育課程是理論與實踐結合十分緊密的學科,而體育的實踐活動是本學科的主要特征。因此,制訂體育課程和編寫體育教材時,必須以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為基礎,反映其生理和心理特征,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高中學生的生長發育、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發展具體情況如何呢?他們的年齡一般集中在15~19歲之間,剛進入緩慢的增長期,除少數發育指標外,大部分指標仍處于正向增長期。80年代和近幾年對全國學生前后進行的近100萬學生體質與健康的調查、測試與研究,所獲得的有效數據表明,在高中年齡段的漢族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如50米跑、1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立定跳遠、引體向上(男生)、斜身引體(女生)等項目的指標,除個別項目略呈平穩的下降趨勢外,絕大多數項目的指標都呈緩慢上升趨勢。因此,抓住高中階段的有利時機,全面地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內臟機能的發展,對他們的整個人生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為終生體育打好基礎的關鍵時期。高中階段要教會他們鍛煉身體的方法,增進健康,提高身體素質,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打好強身健體的基礎,既保證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也為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歸根到底是全面鍛煉身體,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培養對體育的興趣,養成經常鍛煉身體的習慣,逐漸形成較為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因此,高中學生的體育教學,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仍是主要目標,這一基礎的目標是不能動搖的。
(三)高中學生體育價值觀的特點
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動力是什么?動力,來源于動機。學生是否喜歡上體育課,對體育課的態度如何,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內部趨動力。高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不能否定興趣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他們對體育課程的學習意向、愿望、興趣已不是他們唯一的趨動力。而且高中學生對于興趣內涵的理解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也可以說他們的體育價值觀有了“轉變”。如果把體育的功能概括為生物功能、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高中學生的價值觀是與其功能相對應的。而且逐漸地從比較單純地追求興趣的心理滿足,向比較理性的、為了實現體育的生理的和社會的功能轉化。
學生體育價值觀的內涵及其分類,可作下列表述:
心理價值觀:追求和滿足自己的心理要求,尋求和
│享受體育的樂趣,把興趣、愛好作為
│自己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趨動力。
│生物價值觀:把體育活動作為鍛煉身體的一種手段
│,追求鍛煉身體的實效性,認為生命
學生的│在于運動,把改善身體健康狀況、增
體育價值觀〈強體質作為參加體育鍛煉的趨動力。
│社會價值觀:加強對參加體育鍛煉的理性認識,并
│且與個人的幸福、未來事業的發展和
│社會責任相聯系,把服務于集體、社
│會、國家相聯系,責任感和榮譽感成
為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趨動力。
把學生體育價值觀這樣分類,不表明它們之間是截然分開的。特別是興趣對各級學校的學生,都是他們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動機之一。但是,對體育的興趣有直接的興趣和間接的興趣。直接的興趣是學生在體育的學習鍛煉中,通過參加豐富的體育活動內容,追求體育成績和競爭中獲得的。而間接的興趣則是學習目的明確、把參加體育鍛煉作為達到身心發展目標的自覺活動。這種興趣是必要的,而對高中學生來說,間接的興趣逐漸得到升華。如果說初中以下學生體育價值觀,是以滿足心理的價值為主要傾向,而高中學生生物的、社會的價值觀則逐步成為主要傾向。這里講的只是一種“傾向”性,而不否認幾種價值觀的融合兼顧性。特別是興趣幾乎是伴隨人們終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之一。
高中學生與初中以下的學生不同,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體育觀,提高他們的體育意識,是體育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高中學生的體育與成年體育、康復體育、競技體育和單純的娛樂體育也不相同,他們仍然需要用多種多樣的體育手段與方法全面鍛煉他們的身體,促進他們身心的全面發展,這也是高層次的基礎教育在體育課程、教材和教學中的體現。
(四)普通高中的“普通”性,決定了它的“基礎”性
普通高中的體育課程,不僅與競技體育中的運動訓練不同,而且與職業中等技術學校的體育課程也不相同。高中體育課的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是否具有“普通性”和基礎性?回答應當是肯定的,而且這種普通性與其它學科相比較,更具有其現實性。因為體育課程既是學科課程之一,又具有普遍性,其目標的內涵具有教育目標的基礎性,與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具有直接的、主要的關系。不論學生未來的去向如何,都必須具有強健的體魄和通過體育的教育活動所獲得的相關素質。即使有少數高中學生,把體育作為未來的一種職業,畢業后希望自己成為一位優秀運動員、教練員、體育教師或體育的管理人員,但是就學生的學習而論,也必須在學好基礎課程的前提下,因材施教,通過各種途徑發揮自己的特長。不能把普通的體育課,改成某一運動項目的運動訓練。將來不論做任何事情,包括做一位體育的專業人才,都必須打好思想、科學文化和身體素質的基礎。即使是運動技術的提高,也必須在身體素質全面提高的基礎上才能發展與提高。這里還必須強調指出,不經過科學選材、增加訓練時間、強化訓練、提供多種特殊的條件,只是通過體育課是不可能培養出專業運動員的。
(五)基礎教育與學科發展的關系
課程教材必須反映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新學科的知識,體育課程教材也不例外。但是,教材內容的發展與更新,也必須體現基礎教育的特點和教材相對穩定的特點。體育,就社會文化的一部分而論,它既是一個傳統的概念,又是一個欣欣向榮不斷發展的事業。新的體育項目不斷增加,健身方法也不斷增加并向科學化發展。但是,作為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的體育,特別是學生必修課程中的體育教材內容,是不能完全與社會文化體育相提并論的。競技體育的項目層出不窮,新的競技項目,作為文化是一回事,作為教材內容又是另一回事。例如,拳擊運動,特別是女子拳擊以及散打等項目,搏擊劇烈,最容易傷害身體,不符合高中體育教學目標。這類的運動項目對學生既無強身健體的價值又無教育意義的項目,絕對不宜選入普通高中的課程教材。但是,新的體育思想和有關強身健體的研究成果,則必須在體育教材內容中有所反映。例如,不顧學生的具體情況,過分要求學生達到某種不切實際的目標,或無氧鍛煉的時間過長等,科學已證明對青少年的身體鍛煉不僅是無益的,而且是有害的;而有氧鍛煉對改善人體健康,增強體質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在高中體育教材的構建中就必須予以充分的重視,體現基礎性和科學性。
(六)高中的基礎教育是義務教育后“高層次”的基礎教育
在論證了高中體育的基礎性的同時,還必須明確高中的基礎教育性質與初中是不完全相同的,它是九年義務教育后的“高層次”的基礎教育。它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1.普通高中的辦學任務和培養目標與義務教育不完全相同
就體育課程和體育教學的目標而言,在與初中體育的目標相銜接,繼續鍛煉學生身體,增強體質,學習體育知識技能,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幾個方面都提高了要求。例如,在身體鍛煉方面,從初中強調促進學生的正常生長發育,改善健康狀況為重點,向培養強壯型體魄,提高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方面轉化。特別是要加強正確的體育價值觀的教育,強化體育意識的培養,使學生養成積極、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把鍛煉好身體作為自己的社會責任。并且在體育學科能力方面有較大的提高,即具有自學、自練、自我調控、自我設計鍛煉計劃、自我檢測和評價體質狀況能力等。
高中學生應具有與高中教育階段相適應的體育運動文化和體育衛生保健的知識水平。
2.體育教材內容的層次提高了
高中學生的課程,有的是采用小循環排列的,作為課程的學科名稱是相同的,但具體的內容和難度、高度卻不相同。甚至個別科目的內容也是相同的,但知識的深度、廣度卻不相同。體育教材的內容,從運動項目和身體鍛煉的手段名稱來看,大體都是相同的。例如,初中有田徑、體操、球類、民族傳統體育、韻律操和舞蹈等,普通高中幾乎都重新開設,繼續學習、鍛煉,但是其動作的難度、定量要求、熟練程度、技術和戰術(如球類教材)都有較大的提高。其中較大的差別是加大了學生對教材的選擇性。在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更加注意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特長。
3.辦學模式的改革與變化
高中的辦學模式與初中有所不同,普通高中的辦學模式正在從比較單一的升學預備教育模式,逐步實現普通高中辦學模式的多樣化。例如,一部分普通高中可以升學預備教育為主,有所側重地為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打下堅實的基礎,為高等學校輸送合格的新生;一部分普通高中,通過分流,辦成兼有為升學和就業兩種預備教育的學校;還可以試辦以就業預備教育為主的學校;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還可以辦一些特色學校。
新大綱與高中各種不同辦學模式的關系如何呢?首先不論是哪一種辦學模式,都必須重視體育,體育課程是任何一種辦學模式必修的基礎課程之一,并保證貫徹執行新大綱的內容和規定。如果辦具有體育特色的學校或班,在使用新大綱時,應相應地有所變化。由于升學和就業的去向不同,在完成新大綱基本要求的同時,在限選和任選教材的授課時數和有關的規定范圍方面可靈活使用。
4.為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地學習提供了條件
高中學生對體育運動文化的渴求,新的體育思想、內容和方法的探索,都比初中學生強烈得多。高中學生的“高層次”,表現在體育教學的內容、方法等方面,更加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加了由學生自己組織練習,自我創造、創編鍛煉內容,并將學生在課堂上的創造性的學習,作為評價教學質量的依據之一。
5.增加娛樂性和有利于社會交往的內容
高中學生接近成人,他們通過體育的手段作為社會交往,加強人際關系的可能性大為加強。在體育教材內容中,除豐富了韻律操和舞蹈內容外,拓寬了任選的教材內容和有關體育文化娛樂的運動項目。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這樣結論:普通高級中學《體育教學大綱》,同各科教學大綱一樣,是義務教育后的高層次的基礎教育性質的一門學科的大綱。因此,它所確定的體育教學目標、教材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估指標體系等,都反映了它的基礎性和高層次性,既要與義務教育相銜接,又要在初中的基礎上提高要求。新大綱還是一本試驗大綱,經過試驗,總結經驗,修改提高,將在下個世紀開始使用。它是一項跨世紀的工程,也是編寫體育試驗教材的依據,上好體育試驗課的依據,管理和檢查體育教學試驗工作的依據和評估體育教學試驗結果的依據。
二、確立普通高級中學體育教學目的的理論依據
《九年義務教育體育大綱》,提出了“一個目的和三項基本任務”。這次新制訂的高中大綱,沒有用目的和任務兩個層次,而是只用了“體育目的”一個層次。這里的體育目的包含的三個內容基本精神,大體與《九年義務教育體育大綱》的“三項基本任務”相類似。但除了相關內容的層次不同外,其立意也不完全相同。怎樣理解目的、目標、任務、目標體系的相互關系及其內涵,要進行必要的辯析。
目的和目標,英文都是goal,外文中它們之間并無明顯的差別。在我國的漢語中,也是同義的成分大于差異部分,只是在使用時由于語言環境和表述內容的習慣等不同有所差異。在漢語詞典中把目的釋為:“想要達到的地點、境地,想要獲得的結果。”而目標則釋為:“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標準。”習慣上認為目的帶有最終的意思,而目標則帶有層次性、階段性,如總目標、分目標等。在心理學詞典里,把目的釋為“行動所要達到的結果”,目標則是“行為所需達到的目的”。兩者都是刺激(或稱激發)人們為之努力爭取達到或追求某種結果的趨動力。
高中《體育教學大綱》規定的體育教學目的,未用體育教學目標,既有詞語上的考慮,認為這里規定的體育教學目的帶有整體性、終端性和自上而下的規定性,又有與其它各學科教學大綱的一致性的考慮。
關于高中體育教學目的確定的理論和結合實際的問題,筆者體會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研究:
(一)確定高中體育教學目的要根據社會需要、學科特點和學生發展的“三個基本要素”
體育在學校不論從教育方針的角度,還是作為一個學科,其教育教學目的的確定一定要根據社會的需要、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發展這三個要素。但是,在確定高中學生體育教學目標時,認識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體育作為一門學科教育,要不要反映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把社會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作為教育目的的內容?增強體質是不是體育教學目的的學科特點之一,應放在突出的位置上?體育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之一,是按照自己的學科體系進行教學,還是只要按學生自己的需要“活動起來就行了”等,這些問題都需要認真地進行研究。特別是近些年來,對學校體育功能的開發與討論有很大的發展。學校體育功能的討論,特別是關于多功能論和為主論的討論。這些都關系到如何確定高中體育教學目標的問題。
在體育教學目的(也可以作為目標)的討論中,都認為體育教學的目的應當是包括與體育功能相關的多種目標,但又都認為應有所側重,如:
以改善健康,增強體質為主的目標;
以學習和掌握體育知識技能為主的目標;
以對學生進行競技教育,提高運動水平,為國家輸送運動員為主的目標;
以使學生得到快樂,滿足娛樂心理,享受體育樂趣為主的目標;
以培養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動性、積極性,經常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為主的目標;
以學生終生體育為主的目標;
以學習和提高體育的文化素養,培養競技意識為主的目標;
以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培養優良品德,進行思想教育為主要目標;
以身體活動為手段,以鍛煉身體改善健康狀況,增強體質為主要特征,促進學生(生理和心理健康)身心發展,達到育人為主要目標;等等。
我們在研究和討論這些問題時,必須樹立教育的整體觀,把學校體育放到教育的范疇,充分體現體育的學科特點,并且根據學科特點研究和論證體育教學的目標。提出的這些目標,盡管有的過分強調為主論,不免有些偏頗,但一般都應是普通教育中的體育教學目標之一。目標的提出只是實現目標的一種愿望和要求,如果選用的教材內容、教學手段與方法得當,符合實際,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就可以把可能性變成現實性。但是,如何把可能性變成現實性,是受多種條件制約的,而且也不可能“一次完成”。應當辯證地考慮和研究這些問題,既不能單一化,也不能絕對化,同樣也不能把目標的內涵無限度地泛化。應當抓住育人的總目標,分階段、分層次,從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出發,通過體育教學(或整個學校體育)的特殊性教育、教學過程,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其別是通過身體的活動和鍛煉的過程,達到改進學生健康狀況(包括心理健康)、增強體質的目標,體現學科的特點,最終達到育人的總目標,為提高整個國民素質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確定高中體育教學目的的法規依據
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依據教育方針和普通高中的性質和教育目的,在普通高中《課程計劃》中,提出了四項培養目標,這四項目標涵蓋了各個教學科目的教育、教學目的。其中第三項目標是:使學生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身心保健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情操和初步的審美能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質,一定的應變能力和待人誠信友善、處世積極樂觀的情感。
這一項是特指體育目標的,目的在于強調使學生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身心的發展與保健的能力。
(三)確定高中體育教學目的是從我國實際出發的
編訂高中《體育教學大綱》和確定體育教學目的,必須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反映我國普通高中的實際情況,反映我國的學校、教師、學生的實際。特別要體現社會主義中國的實際。具體情況主要表現在:
1.全國有高級中學3278所,完全中學有10713所,總計高中學生713萬人。普通高中絕大部分辦在縣城或鎮上,縣高中或縣城的兩級中學,相當一部分是縣重點中學或省重點中學。
2.全國在校高中任教的體育教師31210人,達到大學本科的教師1473人,占36.7%,其中大部分學過體育專業。一般能做到按體育課堂常規教學,上體育課。
3.在全國高中學生713萬人中,男生428萬人,女生285萬人,大體男生占60%,女生占40%。男生略多于女生,每班學生在40~60之間。學生平均年齡集中在16~19歲之間。據1996年學生體質測試,高中學生生長發育正常,健康狀況一般較好,身體素質總體上逐步有所提高,唯耐力素質相對較差。運動能力和水平,一般學生與尖子運動員反差較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體育文化素養,比初中有所提高,體育的社會價值觀有所加強。更加重視自身的健康,逐步認識到強健的體魄對個人、國家、社會的重要性。同時不再滿足于一般的體育活動,更加重視體育的理性和身體鍛煉的實效性。對體育的技術動作要求有一定的難度,對個人以及團體間的競爭意識和參與的欲求加強了,關心體育比賽及技藝的欣賞,崇拜體育明星,有的受社會和體育大賽的影響成為所謂“體育迷或球迷”。特別值得重視的是近年來在高中女生中形成一股足球熱和崇拜足球名星的傾向。
4.高中的體育場地、器材一般都比較好,大部分有200米跑道的運動場,體育器材一般都能達到國家教委提出的體育器材設備目錄要求的標準。
以上這些實際情況,對貫徹普通高中《體育教學大綱》,改革體育教學,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是,由于受追求升學率和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學生的體育,特別是高三畢業班,往往把學生的體育不能擺到應有的位置,甚至有的人把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實際上體育也是文化知識的一部分),準備升學高考與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對立起來。只看到時間是常數的一面,擔心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占用了學習的時間,而不懂得或認識不到學生按規定上好體育課,參加必要的體育活動,不僅可以改善學生的健康狀況,體質得到增強,保證有效的學習,而且體育也是學生應具有的文化知識。參加體育鍛煉對于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創造精神和發展個性,培養堅強的性格和頑強的意志品質都大有裨益。學生參加了體育活動不僅不會影響文化課的學習,相反會促進學生的學習。事實已經證明,假設每天以8小時學習為限,如果參加1小時體育鍛煉,會獲得8-1>8(學習效率而言)的實際效益。在學生的體育課本里,必須在理性上使學生提高認識,在實踐上運用有效的內容與方法,切實達到這一目標。
在確立我國普通高中體育教學目的時,是從我國的歷史和文化的背景,特別是我國現實的發展出發的。不考慮這些特點,盲目地照抄外國的東西,就會脫離我國實際,是不可行的,也是不科學的。
查字典為您提供“中學語文教學論文題目列表”解決您在語文教育論文中的難題
中學語文教學論文題目列表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中學語文教學論文題目列表”,更多內容請點擊查字典論文頻道。
體育教學目標,是由學科教學目標,學段、學年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組成的。教學目標呈系統性和層次性,在教學目標系統中,下位目標都是其上位目標的具體化。課時教學目標是其最基本單位,體育教學目標基本是靠課時教學目標來實現的。
一、體育教學目標結構和層次
附圖{圖}
1.學段體育教學目標
學段體育教學目標是在小學體育教學目的、任務的基礎上,根據本學段教育與教學特點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本學段體育教學內容,確定本學段學生在體育知識、運動技能和情感發展等方面的目標,并通過一定的運動負荷實現身體發展的目標。
2.年級體育教學目標
在學段體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對本年級各項教學內容進行縱橫分析,并根據本校本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體育教學目標。
3.單元體育教學目標
在年級體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對本學期各項主教材進行縱向分析,根據學生具體情況,確定各項主教材的單項體育教學目標。
4.課時體育教學目標
以本年級體育教學目標和單項教材教學目標為依據,對各單項教材深入進行縱向分析,找出本年級各單項教材所應解決的主要問題,結合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確定各項主要教材的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分別制定各課時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的區別
教學目標不是教學過程,而是具體、明確的教學結果,是以學生學習以后的變化為依據,表現在學懂、學會、產生興趣和追求等方面。教學目標是可以觀測的學生身心變化,用外顯行為動詞表達,它的實現是以學生為主體的。
教學任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觀期望,它是以教師為主體的。
教學任務是教師期望和假設,缺乏量和質的規定性,觀察和測量都難以進行,因而教學效果也難以評價。教學目標將教學任務進行量化的規定,可觀察、測量,也可作為學生學習行為評價依據。
教學任務僅限于教師所用,而教學目標則是師生共用的。描述教學目標可用具體的行為動詞,因而對教學過程的階段、深度、層次有明確的限定。教師依據目標而教,學生則借助學習目標明確學習方向,進行自我學習和自我檢測,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不僅比教學任務容易操作,有利于教學過程和效果的控制,重要的是將教學任務化為教學目標,能有效地促進由重教向重學轉化,讓學生得到發展。
三、小學體育教學目標的分類
小學體育教學目標分為運動負荷目標,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和技能目標。每個領域的目標又由低級到高級分為若干層次,其表達方式如下:
(一)知識領域的學習水平層次分級
1.記憶
①能記住動作要領和有關知識。②了解動作要領和有關知識。③知道動作要領和有關知識。
2.理解
①能說出某動作要領和有關知識。②會講某動作要領和有關知識。③懂得某動作要領和有關知識。
3.簡單應用
①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做某某動作。②能運用已學過的某某知識和原理。③能回答(講出、說出)某某道理。④能回答(說出、講出)某某動作做出的道理。
4.復雜應用
能用已學過的知識,解釋某某道理。
(二)技能領域的學習水平層次分級
1.體驗
能照示范、照片(圖片)嘗試(親自)體驗(體會)某某動作。
2.模仿
①能做出某某動作。②能做到某某樣子(程度)。③會做某某動作。
3.組合
①能將某某與某某動作連貫做。②能做出某某聯合動作。③能連貫做出某某與某某動作。
4.協調
①學生能不停地做出某某與某某動作。②能熟練地做出某某動作。③能不停頓做出某某正確動作。
5.熟練(自動化)
能準確自由地做出某某動作。
(三)情感領域的學習水平、層次分級
1.接受
①學生能注意聽教師講解,認真看教師示范。②學生對教師提出的某某要求能給予配合。③學生愿意聽教師講解,看教師示范,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
2.興趣
①學生樂意按教師的某某要求去做。②學生對某某練習,精力集中(干勁大,情緒高昂),感到欣慰。③學生對某某動作樂意多次重復練習,產生愛好、傾向。
3.自覺表現,形成觀點立場
學生認識到某某活動(練習)的價值,在沒有人指導的條件下也能自覺地做,由傾向、愛好,經過內化形成觀點、立場,并經常習慣地自覺表現。
(四)運動負荷目標
運動負荷是指學生在體育運動中身體所承受的生理負擔量。適宜的運動負荷量,對增強學生的體質,掌握運動技術、技能,培養優良品質都具有重要意義。運動負荷的大小,是由練習的密度和強度即練習的重量、距離、速度、時間、數量和動作的質量等因素組成的。
課時教學目標中的運動負荷目標應該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適度、適量,并且落實到每一個學生。這樣更有利于全體學生體質的增強,能力的提高。
四、體育教學目標的編制
編制正確的教學目標,是實施目標教學的前提,是教學成功的首要條件。
小學體育教學目標的編制,必須遵循思想性、科學性、操作性、層次性和可測性的原則,依據教學三要素和教學目標分類理論進行編制。以一課時為例,方法如下:
1.要認真學習和鉆研體育教學大綱和體育教材,根據單元教學目的,疏理出本課時的知識點以及要完成的技術技能的要求。
體育教學目標,是由學科教學目標,學段、學年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組成的。教學目標呈系統性和層次性,在教學目標系統中,下位目標都是其上位目標的具體化。課時教學目標是其最基本單位,體育教學目標基本是靠課時教學目標來實現的。
一、體育教學目標結構和層次
附圖{圖}
1.學段體育教學目標
學段體育教學目標是在小學體育教學目的、任務的基礎上,根據本學段教育與教學特點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本學段體育教學內容,確定本學段學生在體育知識、運動技能和情感發展等方面的目標,并通過一定的運動負荷實現身體發展的目標。
2.年級體育教學目標
在學段體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對本年級各項教學內容進行縱橫分析,并根據本校本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體育教學目標。
3.單元體育教學目標
在年級體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對本學期各項主教材進行縱向分析,根據學生具體情況,確定各項主教材的單項體育教學目標。
4.課時體育教學目標
以本年級體育教學目標和單項教材教學目標為依據,對各單項教材深入進行縱向分析,找出本年級各單項教材所應解決的主要問題,結合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確定各項主要教材的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分別制定各課時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的區別
教學目標不是教學過程,而是具體、明確的教學結果,是以學生學習以后的變化為依據,表現在學懂、學會、產生興趣和追求等方面。教學目標是可以觀測的學生身心變化,用外顯行為動詞表達,它的實現是以學生為主體的。
教學任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觀期望,它是以教師為主體的。
教學任務是教師期望和假設,缺乏量和質的規定性,觀察和測量都難以進行,因而教學效果也難以評價。教學目標將教學任務進行量化的規定,可觀察、測量,也可作為學生學習行為評價依據。教學任務僅限于教師所用,而教學目標則是師生共用的。描述教學目標可用具體的行為動詞,因而對教學過程的階段、深度、層次有明確的限定。教師依據目標而教,學生則借助學習目標明確學習方向,進行自我學習和自我檢測,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不僅比教學任務容易操作,有利于教學過程和效果的控制,重要的是將教學任務化為教學目標,能有效地促進由重教向重學轉化,讓學生得到發展。
三、小學體育教學目標的分類
小學體育教學目標分為運動負荷目標,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和技能目標。每個領域的目標又由低級到高級分為若干層次,其表達方式如下:
(一)知識領域的學習水平層次分級
1.記憶
①能記住動作要領和有關知識。②了解動作要領和有關知識。③知道動作要領和有關知識。
2.理解
①能說出某動作要領和有關知識。②會講某動作要領和有關知識。③懂得某動作要領和有關知識。
3.簡單應用
①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做某某動作。②能運用已學過的某某知識和原理。③能回答(講出、說出)某某道理。④能回答(說出、講出)某某動作做出的道理。
4.復雜應用
能用已學過的知識,解釋某某道理。
(二)技能領域的學習水平層次分級
1.體驗
能照示范、照片(圖片)嘗試(親自)體驗(體會)某某動作。
2.模仿
①能做出某某動作。②能做到某某樣子(程度)。③會做某某動作。
3.組合
①能將某某與某某動作連貫做。②能做出某某聯合動作。③能連貫做出某某與某某動作。
4.協調
①學生能不停地做出某某與某某動作。②能熟練地做出某某動作。③能不停頓做出某某正確動作。
5.熟練(自動化)
能準確自由地做出某某動作。
(三)情感領域的學習水平、層次分級
1.接受
①學生能注意聽教師講解,認真看教師示范。②學生對教師提出的某某要求能給予配合。③學生愿意聽教師講解,看教師示范,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2.興趣
①學生樂意按教師的某某要求去做。②學生對某某練習,精力集中(干勁大,情緒高昂),感到欣慰。③學生對某某動作樂意多次重復練習,產生愛好、傾向。
3.自覺表現,形成觀點立場
學生認識到某某活動(練習)的價值,在沒有人指導的條件下也能自覺地做,由傾向、愛好,經過內化形成觀點、立場,并經常習慣地自覺表現。
(四)運動負荷目標
運動負荷是指學生在體育運動中身體所承受的生理負擔量。適宜的運動負荷量,對增強學生的體質,掌握運動技術、技能,培養優良品質都具有重要意義。運動負荷的大小,是由練習的密度和強度即練習的重量、距離、速度、時間、數量和動作的質量等因素組成的。
課時教學目標中的運動負荷目標應該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適度、適量,并且落實到每一個學生。這樣更有利于全體學生體質的增強,能力的提高。
四、體育教學目標的編制
編制正確的教學目標,是實施目標教學的前提,是教學成功的首要條件。
小學體育教學目標的編制,必須遵循思想性、科學性、操作性、層次性和可測性的原則,依據教學三要素和教學目標分類理論進行編制。以一課時為例,方法如下:
1.要認真學習和鉆研體育教學大綱和體育教材,根據單元教學目的,疏理出本課時的知識點以及要完成的技術技能的要求。
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表明,實施教學目標評價是深人開展初中物理教學改革有效的、主要的途徑。教學目標評價在物理教學中發揮著愈來愈明顯的作用。但是,我們也看到,在實施教學目標評價的過程中,不少學校存在著重視認知領域、忽視情感領域的傾向:一方面,在認知領域有了一套初具規模的教學目標體系和評價體系。目標評價漸趨規范化、標準化和科學化。另一方面,與認知領域相比較,情感領域教學目標的研究卻明顯滯后。個人認為,健全、完善的物理教學目標評價,應該包括感知、技能與情感三大教學領域。只有加強情感教學目標的研究和實踐,才能使認知、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評價得以深人發展,也才能使初中物理教學改革進人一個新境界,促使物理教學任務的全面實現。近兩年來,我在實施認知、技能領域目標評價的同時,對情感領域教學目標與評價進行了一些探索與思考。
一、明確情感教育的目的與內容
明確情感教育的目的與內容是實施情感教育目標評價的前提。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個人需要而產生的態度的體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結合認知、技能內容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目的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激發和調動學生的情感,保證物理認知、技能領域的目標貫徹,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果;二是結合物理認知、技能知識的教學,促使學生產生、形成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各種情感并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質。總之,加強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情感教育與認知、技能教育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同步升華。
二、情感教育章節目標的制定
制定和實施章節情感教育目標,是制定和實現物理教學情感教育的基礎,為了實現情感教育的整體目標,必須制定詳盡得體的章節情感目標。在實踐中,我一般按以下三步進行;
(1)充分利用各章節的情感教育因素。章節情感教育目標的制定,必須以各章節情感教育內容為基礎,由于各章節的情感教育因素不像物理知識、技能內容那樣明確具體,它們大都蘊藏在物理知識、技能之中,需要個人去發掘。實踐證明,要充分發掘物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準確地把握各個知識技能內容的個性和特點,教師要認真分析每個章節、每個段落和每個定義、公式、定律的形成過程以及各個實驗操作過程,對這些知識、技能以及形成過程的性質和特點把握得越全面、越深刻、越細致,情感教育因素就發掘得越準,掌握得越透徹。
(2)確定各章節情感目標的水平層次。各章節的情感目標內容找出來后,還必須確定各情感目標所要達到的水平層次。在實踐中,可以根據學生情感的實際水平來確定,既要高于學生實際水平,又不能超過學生接受能力的臨界線,使學生既渴望接受又有能力接受。
(3)用可操作性的語言表述章節情感目標。情感教學目標的表述必須做到明確具體,不但要便于師生操作和檢測評價,還要使學生知道在課堂中應該怎樣做才能達到目標,真正起到目標的導向和檢測作用。我一般“通過或結合。。一,意識、接受、感受、形成……”來表述,這種表述側重指出了教學過程中怎樣做是符合要求的,具有過程性特征,有利于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準確地評價學生的情感。
三、正確運用實施情感教育的原則及方法
制定、實施情感目標的基本原則,就是在制定、實施情感目標時必須遵守的基本要求。個人認為,其基本原則應包括:
(1)滲透性原則。物理學科的情感教育,是利用物理知識、物理實驗和物理知識的應用有關的素材進行的,所以,情感教育必須寓于物理知識、技能教學之中,使傳授知識、技能與情感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要積極地挖掘和充分利用物理學科自身的教育因素,科學準確、潛移默化地滲透到物理教學的活動中去,做到科學性與情感性的有機統一。
(2)層次性原則。制定、實施情感領域教育目標應依據教學目標的水平分類,按照由近及遠,由淺人深,由低到高的內在邏輯順序,表現出不同的層次性,應從低起點開始逐步提高層次。
(3)反復性原則。由于人的情感具有不穩定性特點,在制定、實施情感目標的過程中,對于某一情感的培養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材實際進行反復滲透教育,不斷鞏固、強化。
根據上述原則,在實施情感教學中采用了如下四種教學方法:
(1)以知育情。人的情感是在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且認識越深刻,情感越深、越穩定。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教材中所隱含和顯露的情感教育內容,老師要講清講透,學生要弄通弄懂。
(2)以情育情。情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具有感染性,一個人的情感可以使另一個人產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系的情感。這是實施情感目標的又一重要途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