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0: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科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1受季節影響大閑置時間長
目前,農業生產中使用農業機械設備的時間主要在春季、秋季這兩2個季節,主要進行春播和秋收作業,其他季節一般處于閑置狀態,由此導致了農業機械設備的總體使用效率不高。但是,考慮到農業機械設備的特點,即使不使用也要進行必要的維護和保養,從而增加了農業機械設備的日常維護成本。
1.2工作環境條件差
使用管理混亂農業機械設備一般在農村使用,工作環境條件普遍比較差,而且在使用時間上又相對集中,從而造成其零部件早期嚴重損傷,大大影響其使用可靠性、質量穩定性,致使農業機械設備老化速度加快。同時,農業機械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管理混亂的現象。在春季、秋季這2個農忙季節,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頻率較高,但是卻得不到有序的管理,一方面處于高強度的使用之中,另一方面缺乏及時的、必要的維護保養,從而影響了農業機械設備的正常工作,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縮短了其使用壽命。
1.3技術培訓不到位維護保養不及時
一方面,有些農業機械設備沒有詳盡的技術指導手冊,駕駛操作人員得不到必要的技術培訓;另一方面,駕駛操作人員大多不認真閱讀農業機械設備技術指導手冊,不遵守有關規定和要求,在作業中存在“重使用、輕維護”的現象,不能及時對農業機械設備進行維護保養。
1.4維護保養費用高
整體使用效益受影響農業機械設備在使用一定時間以后,會頻繁發生故障。由于農業機械設備的零配件價格較高,維護保養費用較高,頻繁的維護和保養會增加其使用成本,降低其整體使用效益。
2科學管理農業機械設備的對策和措施
考慮到農業機械設備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農業機械設備的自身特點,要想實現對農業機械設備進行科學管理,全面提高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可靠性、質量穩定性,減少農業機械設備故障的發生,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2.1合理安排作業時間
避免疲勞使用要充分認識到合理安排農業機械設備使用時間的重要性,針對農業機械設備在春秋季節作業時間相對集中的情況和實際需要,對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時間進行合理安排和優化,制定具體的使用計劃,既要使其滿足農業生產需要,又要保證其有合理的休息時間。建議采用輪流作業和間歇作業的方式,降低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強度,避免疲勞使用給農業機械設備帶來損傷。
2.2科學合理配置
實現物盡其用要根據農業生產特點,合理配置農業機械設備,增加其功能,盡量選擇多功能的農業機械設備,使其在農閑時間能夠從事其他農業生產項目,保證其得到合理利用,提高農業機械設備的整體使用效益。
2.3加強技術培訓
提高人員技能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用于農業生產的農業機械設備種類逐漸增多且更新很快,相應的使用保養技術知識和故障類型也不斷增加。為此,農機駕駛操作人員必須不斷地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加強對不同農業機械裝備的了解和研究。同時,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農機駕駛操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從技術層面對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維護、保養管理工作進行指導,以提升對農業機械設備日常使用、維護、保養的水平。
3正確使用農業機械設備的要點
3.1科學合理操作
農業機械設備故障大部分是由不科學的操作造成的。因此,規范農業機械設備操作行為是避免農業機械設備出現故障的有效途徑。科學操作農業機械設備包含的內容很多。例如,柴油機、拖拉機、聯合收獲機等農業機械設備在購置以后,必須進行磨合,加注符合要求的油、燃油、冷卻水等;使用中,駕駛操作人員應注意檢查油、燃油、冷卻水是否充足,一旦發現不足,就應及時添加;啟動后,應進行預熱(在冬季,預熱更為重要)。保證農業機械設備在其能夠承受的最大負荷范圍內運轉,并注意負荷的增加應均勻,以此降低零部件的磨損,延長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壽命。
3.2認真細致檢查
農業機械設備正常工作時,駕駛操作人員應對各項儀表進行嚴密的監視,一旦發現有異常現象,就應立即檢查、排除故障。農業機械設備部件之間存在間隙的位置很多,如活塞和氣缸套配合間隙、氣門間隙等,平時維修中應選擇對應規格的零部件,并按照正確的操作步驟進行安裝,認真調試零部件之間的間隙,最終保證農機處于最佳的性能狀態。農業機械設備正常工作時,不同機型對零部件之間的間隙有不同要求,只有保證零部件之間的間隙在合理的范圍內,才能發揮其最大效能。
3.3定期進行維護保養
預防農業機械設備發生故障的最佳途徑是定期對其進行維護保養。柴油機、拖拉機、聯合收獲機等農業機械設備維護保養內容主要包括日常的清潔、清掃和整理,定期清洗油道、更換濾芯,定期傳動系統,更換油,對農機內外部件進行全面的檢查,及時更換出現問題的部件。另外,選擇優質的燃油,并保證其具備良好的濾清性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灰塵等雜質進入機械摩擦表面,從而達到降低機械磨損的目的,提高農業機械裝備性能。駕駛操作人員必須明白維護保養對于保持農業機械設備良好技術狀況的重要性,努力提高維護保養技能。
2、模型、掛圖、想象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態度不端正以及學習目標不明確等現象,導致在課堂上對教師講授的內容沒有興趣,也不能集中注意力聽課。而農業機械化課程作為農科專業的基礎課程,學生們一開學就要接觸,肯定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使用模型、掛圖、想象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在課堂上多動腦、做思考。比如在講授“內燃機的結構”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掛圖先給通過展示不同種類的內燃機的結構,把學生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黑板上,教師可以一遍引導學生們看圖片,一邊講解內燃機結構的相關理論知識。最后,再讓學生們自己在腦海里想象內燃機的模型,并結合圖掛畫出來。結合模型或者圖掛來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變的更具體、生動,一方面利于學生們的理解和記憶,一方面也提高了農業機械化課程的實效性。
3、實物教學法
傳統的農業機械化的教學只能依靠圖片、模型結合教材內容來教學。而這門課程最大的特點就是和實際農業生產中的機械設備操作具有很大的關聯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僅僅依靠的圖片或模型很難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并且不能全面展示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利用實物教學法,讓同學們在觀察和操作實物中學習教材知識,避免了死記硬背、照本宣科的學習模式。教師在課堂上利用和教學內容相關聯的實物來教學,有利于增加學生們對教材內容的感性認識。學生們通過在課堂上對實物的觀察,將抽象的知識和具體實際相結合轉化成具體的實物,從而大大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利用實物教學法來講授農業機械化的知識,教師引導學生們觀察、觸摸、體感實物。比如說,在講授“二沖程內燃機”這部分知識時,由于二沖程內燃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比較抽象,如果緊靠教師的講解和學生們的想象,教師很難清除的表達教學內容,學生們也很難完全掌握教學知識,而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根據筆者調查研究,如果教師不結合實物在講授這節課時,只有30%的學生能聽懂教師講的內容,其中還不乏似懂非懂的學生。因此,教師應該首先給同學們展示實物,讓同學們對二沖程內燃機有一個系統的感性認識,然后在講解有關其結構和工作原理等理論性的知識,這樣學生們通過對二沖程內燃機的實物觀察和體驗,就能比較容易的理解相關理論了。數據表明,利用實物教學法來講課,70%的學生基本能掌握教學內容。
摘要: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越來越重視的課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認知。當前,世界環境日趨惡劣,食品安全令人擔憂,由此衍生出的農業生產問題,成為環境惡化、食品安全無法保障的罪魁禍首。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眼光剖析農業經濟發展,對農業經濟作用于人們生活,構建良好生活環境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立足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具體剖析其內涵及發展必然性,再借由分析不同經濟體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策略,來具體探求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實際策略。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分析
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具體內涵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定義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基本戰略中重要的一環,作為我國第一生產力,農業自古便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因此,落實農業經濟中可持續發展手段,對于我國經濟發展而言,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廣義上來說,可持續發展的整體目標在于滿足人們基本生活的同時,確保能源、土地和森林等眾多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再生,并保證其利于子孫后代繁衍生息。然而,將其定義在農業可恥系發展戰略之中,其實際定義卻又有了全新的不用解釋。當前我國提出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主要是通過對農業生產技術及方法的變革,確保有效利用當前現有資源,并在不破壞農業基本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保證整體農業發展可持續、有效、有益于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發展。其不但注重農業生產本身,也將農村經濟建設、農民意識培養、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保護等眾多內容涵蓋其中,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并利于中國社會長治久安穩定和諧發展的全新經濟發展政策。在農業可持續發展政策中,可持續發展推動農業經濟與社會形態與生態環境完美契合,從而促進農業生產向生態農業與有機農業轉型,最終形成良好的綠色農業經濟產業形勢,促進并推動整個農業可持續發展建設完成,并最終促進全國、乃至世界的可持續化發展。
2.農業經濟可持續化發展目標
可持續化發展戰略對人類文明建設與社會發展而言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推動人類生活由原有鋪張浪費、任意破壞逐漸轉向節約環保,促進持續發展,不僅為改善人類現存環境,甚至對人類未來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因此,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推行與操作過程中,時刻注重可持續發展戰略基本目標,并在此基礎上確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現實目標。該目標是以生態環境建設與科學技術水平相契合為前提,確保農業經濟發展時刻以可持續發展為理論基礎,推動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穩步結合,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地位。由此可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刻堅守環境資源可持續利用,先進科技的巧妙融合,并結合人們環保意識提升,最終建設處可持續的、可再生的農業經濟體系,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基本目標。
3.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具體價值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對人類社會與環境建設而言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在推行與落實期間,將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科學化建設。當前,細致探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現存的具體價值可以發現,其重點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可確保農產品的穩定供應,從而滿足人類在社會活動中的基本物質需求。眾所周知,人類在社會活動中,支撐人類社會行為的重要因素便是物質需求的滿足。農業生產體系的形成,也是為確保人類發展中物質需求的滿足。然而,當前社會發展中,物質需求的質量與數量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綠色生態、重產重質對人類生活需求供給而言,意義重大。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保證了物質供給滿足人們需求,并同時確保持久供給的可能性得以實現,對人類發展進步而言,擁有實際價值。其二,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民個人收入穩步提升,確保農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將帶動產品質量穩步提升,并確保農產品收益日漸提高,從而保障農民利益獲取,進而有效保障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三,捋順人與自然間不可逆轉關系。人類作為生存與自然之中的社會群體,其依托于自然的基本關系不可逆轉,在長遠的歷史思考與社會實踐中,人類創造了諸多奇跡,卻終究跳脫不了生活于自然中的規律之內,因此,和諧共存、理性融合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是符合于自然規律,又配合當前人類發展而言,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手段,因此,確保可持續發展理念落實于農業經濟發展之中,擁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的必然性
縱觀當前農業經濟發展局勢不難發現,以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為例,欠發達地區在農業生產模式上主要仍然沿用傳統的農業經濟生產方式,這類方式在技術水平上遠遠落后于發達地區,而起粗放式發展現狀不但使生產效率呈現地下狀態,同時在人口、勞動力分配等問題上也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科學解決。由此可見,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早已不適用于當前社會需求,其不但無法滿足人類對物質的需求,甚至大大制約了當地農業經濟發展腳步,增加農民本身負擔,并迫使大量農業生產勞動力外流,無法支持當地農業發展進步。與此同時,傳統農業又具有典型的人海需求,其要求參與農業生產群體的數量要達到一定規模才能滿足一定的生產需求,因此促使當地人口數量產生膨脹式發展。然而,有限的勞動生產狀態,又迫使部分新增勞動力時刻被窘迫現狀壓制,不利于其發揮本身能動性,促進整體經濟增長。最后,礙于發展手法不客觀,資源環境破壞浪費嚴重,造成土地荒漠化、草場退化、森林砍伐和水源污染等多種情況,從而惡化了生態環境,降低了產品質量,嚴重損害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化農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傳統農業的諸多缺陷。首先,其確保了勞動生產規模與勞動生產效率,從而大大滿足了當前社會人們對農產品的社會需求。其次,其解放了剩余勞動力,并確保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農產品數量,以化肥、農藥和地膜等眾多科學手法,大大提升農作物產量,實現反季節蔬菜、水果上市,有效推動了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最后,其高密度、專業化生產模式,為產業集群化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在產品營銷、運輸、銷售等環節大大節省了農產品生產方負擔,可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穩步增長。然而,在短期收益成果顯著之后,現代化農業面臨著長期發展中必然需要面對的問題,農藥、化肥使用過度而導致的土地結塊、堿化問題,已經成為當前農業經濟發展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問題、相對的,農藥殘留、環境污染、地膜廢棄后導致的土地污染等問題已經影響到種植土地、地下水等多個方面。因此,在現代化農業生產帶來無限收益的同時,人們也開始思考,這種殺雞取卵,舍本逐末的方法是否真的科學,是否有益于人們發展。由此,探尋全新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是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點需求。該發展模式應以農業發展為主要目標,并結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確保經濟發展的延續性與可再生性。由此,可持續發展策略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針對可持續發展理論,應用可持續發展原則,確保可持續發展落實成為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發展法相。生態農業建設,有機農業開發,將自然與農業有機結合,從而打造符合生態需求的農業經濟形態。由此可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策略的提出擁有一定的必然性,其是應時代需求而生,為時代需求服務的重要策略。隨著人類生活質量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改善令其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健康與食品安全問題,因此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落實與推廣成為當前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表現。
三、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手段
1.不同發展情況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全世界范圍內均得到了高度重視,在此其中,發達國家應對當前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與食品安全問題,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中開拓出屬于自己發展形勢的戰略策略。隨著對社會形態與自然形態的深入了解與研究,發達國家總結出資源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維護是確保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因此其在本國農業經濟發展中采用了全新形式的低投入農業戰略,從而確保農業投入更加趨向于信息投入、管控技巧的科學性投入、借由生物本身的調節協作機制,最終達到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與自行調節。在該投入戰略中,人為因素被盡可能降低或消除,全力依靠自然本身來達到生態再構造,環境再建設目的。相較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無論在發展技術與手段上,抑或是扶持資金來源都無法與發達國家同日而語,因此在戰略選擇上無法借鑒或復制發達國家成型模式。針對以農業生產與農產品銷售為主要經濟來源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確保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手段需要符合當前自己本身國情。因此,發展中國家在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計劃制定過程中,著重于強調在本國國內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致力于食品安全保障、農村綜合開發、生態資源保護為主要發展目標,從而推出扶持落后地區經濟建設、落實生態環保建設與農業科技發展融合、敦促農業管理機構創新環保農業技術、培養農村從業人員環保意識培養等多種角度出發,正確打造符合發展中國家基本國情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2.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基于發展中國家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迎合當前國家國情,通過因地制宜原則,切實打造了符合我國當前基本國情,適用于我國當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實質戰略。第一,生態農業。剖析生態農業,其主要側重點在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著眼點,探索并實踐出與生態環境相平衡的實際體系,借由不同區域的不同優勢,通過協調發展、再生理念植入,最終達到科學與生態的融合,確保環境科學良性發展,促進人類活動與自然活動的和諧共生。第二,三色農業。所謂三色農業,其將農業按顏色劃分,以綠、白、藍三色代表。分別指以綠色資源為主,借由土、水、光、氧為生存條件的畜牧業生產。該類生產以自然為依托,確保與自然和諧共生,彼此互惠;以微生物科學為基礎,借由生物工程研發酵母酶的白色農業。該類農業深入探索發酵與酶菌利用,從而實現有機降解與資源分類;以陸路資源順延至海洋資源開發,從而探索出全新形式的農業生產形態,借由科學合理開發,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第三,精準農業。精準農業其重點針對我國大部分以傳統農業為主的經濟不發達地區,借由先進科技對相關土地進行遠程信息分析,遙控及變率處理,并針對相關問題做出相應解決方案,從而確保對所監控地區的精準化指導與調整,從而實現該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與科學性,保證環境、人力資源調配得體。最后,集約型可持續發展農業。集約型可持續發展主要針對我國人多地乏,資源不足情況,以提升土地使用率,確保農業生產整體性提升,保證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有效重組,實現投入最小且收益最大。與此同時,集約型可持續發展戰略可統一調配與指導相關組織者,確保整體發展的科學與環保,從而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在農業經濟發展中作用。
參開文獻:
[1]董傳嶺.資源環境約束下的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2]袁久和.我國中部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態評價與發展對策[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3(1).
[3]賈苗.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策分析[J].中國農業信息,2013(19).
[4]彭曉潔,冀茜茹,張翔瑞.江西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與對策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1(9).
[5]姚延婷,陳萬明,李曉寧.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8).
農業經濟學課程論文范文二:農業經濟創收途徑研究
在我國,農業人口仍然占據著很大的比重,保證農業生產的高效益仍然是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的質量關系著我國的未來。因此,我國領導層也十分重視農業發展,不斷為農業生產提供優惠政策,尤其是三農問題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但是,我國農業生產仍存在許多問題,經濟效益并不理想。為此,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加速農業發展。
1農業經濟效益的內涵
人類所有的活動都有一定目的,而這些有針對性的活動往往需要通過消耗或投入相應的成本才能實現,而有了這些成本的付出,人們便能從實踐活動中獲得相應的收益,而成本和收益之間的比例則是所謂的經濟效益。農業中的經濟效益也一樣,即通過一定量的農業勞動,投入人力和原材料,來獲取農業收成,得到相應的經濟效益。然而,經濟效益有高低之分,高效益意味著低成本、高收入,事半功倍;而低效益則是高成本、低收入,事倍功半。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低效益是目前所面臨的現狀,深入發展農業生產的首要目標就是必須改變這一現狀,實現農業的經濟創收。
2我國新形勢下農業經濟收益現狀及原因
2.1農產品生產的單位利潤相對較低
在我國,農產品的銷售價格一直以來都很低,使農民從農業生產中獲取的經濟收入非常少。近幾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大多數農產品單位利潤都微乎其微,有些甚至是虧本銷售,且每年的市場環境也不穩定,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這便大大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熱情,也十分不利于農業進行大規模生產,造成了我國農業低收益的現狀。
2.2農產品生產成本相對較高
近年來,我國物價相對走高,然而農產品價格的上升卻并不明顯,這無疑是對農業生產的又一重大打擊。在生產中,例如化肥、澆灌、農藥等各種生產成本的大幅度提升,擠壓了原本就薄弱的利潤。此外,隨著我國整體需求的上升,也引發了銷售環節的胡亂漲價,使得農業生產成本飛速提高,嚴重影響農業發展。
2.3我國農民的科技素質相對較低
我國農業發展中另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是我國農民的科技素質較低,他們沒有獲得相應的田間作業和管理技術的支持,只能憑借自己的勞作經驗,這無疑降低了農產品的商品率。調查發現,農民大多根據農產品的經濟收益來決定自己的生產結構,但是大多高收益的農產品都需要更高端的技術支撐,農民無法獲得這些支撐,進而導致所生產的農產品因管理不到位而質量不達標。
2.4我國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
農產品銷售市場信息不對稱也是阻礙我國農業經濟創收的重要原因。我國農產品市場的供求信息不能通暢傳遞,大多農民只能在家等著客戶找上門,缺乏銷售渠道,給銷售帶來極大不便,即使是能銷售出去,由于信息不對稱,農民大多也只能被動接受客戶提出的價格,利潤極低。此外,由于他們缺少對農產品進行儲藏的技術,尤其一些瓜果蔬菜,不方便長時間存放,加上沒有銷售途徑,這便給他們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
3新形勢下實現農業經濟創收的途徑
3.1多管齊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要實現農業創收,必須從多方面入手。第一,要保障農業的生產安全,設立健全的農業保險體系,由于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環境,給農民帶來極大的風險,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幫助農民規避風險,而由國家統一進行政策性保險無疑是對其巨大的支持。第二,相關政府部門要落實工作,加大農業的執法力度,還農民一個良好的環境。第三,應提供信息服務,實現銷售信息的對稱。
3.2加強教育,提高農民的農業管理素質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農業生產方法已經不再適用,然而,農民因教育的欠缺,并不能跟上時代步伐,適應新形勢下的農業發展。因此,必須加強對農民的教育,使其能夠擁有先進的農業知識,使農業生產符合市場要求,切實提升農民的生產管理素質。
3.3崇尚科學,加大農業科技支撐力度
當前,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一股農業生態旅游的熱潮,而農業科技旅游也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這一現象是在已經取得輝煌工業文明成果的后工業社會里,人們希望回歸自然的一種精神需求,是人們追求自然、崇高質樸的一種審美需求。所謂農業科技旅游就是依托古今農業科技發展的歷史遺跡,現代農業科技景觀設施等所進行的休閑旅游活動。當我們從審美角度去分析認識這種活動時,就能夠發現,農業科技景觀旅游的興起是必然的。我國楊凌高新農業示范區發展計劃局在對西安市民進行旅游調查顯示,近40%的人有到郊區特別是田園風光景觀旅游的愿望,有近35%的人有想親自經歷農耕和養殖作業的愿望,其余25%愿意到度假山莊去療養。[1]同時,對于長期居住城市的人們,還有青少年來說,則更青睞既能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增長知識的農業科技景觀旅游。因之,對農業科技景觀旅游活動進行審美觀照,便具有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業科技景觀旅游是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的重要途徑
審美不是人類天生的稟賦,也不是人類在進入藝術領域后才增長的才干。審美作為人類特有的有意識活動,是伴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產生而產生的。美產生于勞動,美的事物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它直接呈現于對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線條、形體),在這些感性形式中凝結著人們的勞動和創造。這些形式成為人的智慧、靈魂和力量的標志,能喚起人們的愉悅而成為美的事物。因此,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美也在不斷發展。我們用上述觀點來觀照古今農業科技就能發現,農業科技景觀旅游的美學因子實則包括三個層次:一是農業美學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動態美、韻律美、藝術美。二是體現了美的創造者———勞動者及勞動本身的美:人工美、功能美、技術美。三是農業美賴以產生、發展的社會美、時代美。人們在農業科技旅游中,能夠深切體悟、領會農業美學本身無窮的迷人魅力,同時,通過對農業科技的了解,認識勞動者的精神世界,從而增強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再次,認識農業的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美學的發展,把握社會、科學、美學發展的規律,以利于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因此,農業科技旅游可以提高對農業科技的認識,更好地發揚農業科學精神,進一步推進農業科技意識的覺醒和提高。這種農業科技活動,是人的社會實踐的擴大,同時也是人們審美范圍的擴大,審美客體和審美主體的互動,自然而然提高了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在審美的同時,又受到思想的洗禮,知識的豐富,這就是農業科技景觀旅游有異于它種旅游形式,是滿足現代人審美需求的重要途徑。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認為,農業科技景觀旅游必然地會成為當前一個時期內我國旅游的又一個熱點,且會越來越熱。
二、農業科技景觀的審美內容
農業科技景觀是地球上的一種景觀形式,它除了具有一般景觀所具有的客觀的地物、地貌特征外,它更是社會的一種空間,是人類生活的棲息地、生產勞動的場所,因之,它也就具備了視覺審美的內容。農業科技景觀內容,從宏觀上,所有與農業科技有關的地物、地貌和人群,都可包含于內,從微觀角度分析,即以人的視覺所觀察到的具體的農業科技景觀,有水利、梯田、農具,技術及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及其設施等,這些景觀各自有不同的審美內容。
(一)水利設施的社會美、動態美我國從古到今,有關水利建設的成果不可勝數,工程景觀多有遺存。從遠古的大禹治水,劈山導洪,古今之龍門,傳為禹所開鑿,今人睹之,亦稱其奇。四川都江堰、京杭大運河,陜西關中農田水利,新疆坎兒井等均為天下名勝,近現代以來的長江三峽工程等大型水庫,均為世上奇觀。在技術上,過去自然條件的自流灌溉,到今天的節水灌溉,材料、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水利設施景觀旅游,人們首先受到震懾的是它的社會美。當人們看到巨大的山峰被劈成兩半,或滔滔大江被攔腰鎖住,或暗河百里而清流歡騰,或“玉龍”隨著人意而暢流不息,自會感嘆人類的力量是偉大的,是無堅不摧的。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正是這種強大的力量,才創造了我們今天的繁榮與進步。筆者曾于2003年參觀了新疆吐魯番地區的坎兒井,對這一點感受頗為深切,曾作詩一首對其贊頌。詩云:“生民自居造化力,掘地飲水舉世奇。雪水奔涌五千里,清凌潤口兼沁脾。灌出良田碧似洗,育得果瓜含餳飴。我披驕陽飲此水,江山同醉花影迷。”這恰是這次旅游產生的效果。同時,通過水利景觀的旅游,可以加深人們對水的認識。人們對水的傳統的認識是人與水的對立,水只是一種物,隨人處置,故或視其為洪水猛獸,排之去之,或視水為索取無厭的物,灌溉、發電、不加節制地利用之,浪費之,污染之。要說審美,水之美也僅僅成為哲學家思想家借水論人,詩人、作家借物抒情,畫家、音樂家發泄牢騷的寄托物罷了。現在,環境的惡化使人們對水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親水意識增強了,愛水護水,人與水和諧相處,通過水利科技景觀,特別是節水灌溉技術、設施的參觀,更能很好地理解人喜擇水而居和依水傍水的環境美,依供定需、量水而行的規律美,人水共處、相得益彰的和諧美。我國古代的水利工程,其技術美亦令人叫絕。被稱為“活的水利博物館”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已有22600年的歷史。它以無壩引水、自流灌溉為其特色,位居成都平原頂端、岷江的出水口,居高臨下,分為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要工程。魚嘴分水,飛沙堰瀉洪排沙,寶瓶口進水,三者珠聯璧和,協調運行,互相制約,飲水入田,分洪減災。特別值得稱道的是,都江堰工程科學地解決了引水泄洪排沙的世界水利技術難題。由此可見,古代水利工程確實具備了科學美。
(二)梯田景觀蘊含的韻律美、智慧美梯田是“在坡地上沿等高線修筑的階臺式或波浪式斷面農田”。[2]一般說來,在磅礴逶迤的山坡峻嶺上修建的梯田,將巍巍山嶺依起伏之勢,劈山積土,累石為界,便形成了高阜之田,其平如盤,層層映綠。[3]是體現農業進步的一種科技景觀資源。梯田景觀在世界各地均比較引人注目,其有名的如菲律賓伊富山上,2000多年來一直沿山修筑水稻梯田,位于馬尼拉以北250公里的安第斯山上的水稻梯田,它被譽為“當地土著……通往天堂的天梯。”世界文化委員會已將巴納韋高山梯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我國從古至今,華夏兒女生生不息,辛勤勞作,開山劈石,壘土造田,在荒山禿嶺上開掘出了梯田。創造了舉世震驚的成就。著名的云南哈尼梯田至少有1300年以上的開發歷史,并至今持續使用和發展,以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共構人類生產生活空間的傳統人居環境和農耕文明的典范,上百萬畝農業生態奇觀,既是人文景觀,也是自然景觀,更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科技活動的結果,是民族文化、古代科技、自然生態的巧妙結合的典范。當我們欣賞哈尼梯田時,一面面山坡,一道道山梁,一片片梯田,縱橫交錯,氣勢磅礴,讓人驚艷,30多公頃的梯田世界是中國大陸的最神奇的景觀之一。20世紀的最后一年,哈尼人為其千百年來創造的梯田奇觀申報了世界文化遺產。在我國各地,在中國各個歷史階段,都遺存有大量的梯田景觀。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大寨梯田,山西昔陽縣大寨村的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大寨幾輩人數十年的艱苦勞作,改變了原來
的生產條件,人力造出的梯田首尾相連,層層依偎,高低錯落,綿延不絕。當我們欣賞這些高低錯落、蜿蜒在等高線上的田塊時:觀賞水田,則田如層境,波光粼粼,細瀑清泉,飛花濺玉,水車飛鳥,別有天地;觀賞旱地,則綠波涌濤,千迭起伏,山隨田動,田隨山高,一派生機,盡奔眼底。此時,梯田形成的“蛇形線”沿山轉,寬適當,長不限,繪的是“靈動”的感覺,這就是梯田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的韻律美。當然,我們觀賞梯田,往往被勞動人民的力量所折服,被勞動人民的精神所震懾,越是條件艱巨的地方,勞動人民越能發揮聰明才智,創造奇跡,創造出新的生態環境,這就是梯田所帶給我們的社會性的人工美。
(三)技術景觀蘊含的技術美、功能美在我國漫長的農耕文明發展史上,技術的發展往往成為農業科技發展的標志,在農業生產實踐中,人的本質力量———自由自覺的創造和才能、智慧、意志、情感等最直接、最集中地表現出來,推動農業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推動了我國原始農業向傳統農業以至現代農業的發展,也證明了勞動人民征服自然的能力越來越高,例如,精細農作技術的形成多熟制的應用,水利設施的多樣等,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益和效率,也提升了勞動人民的生產知識層次。在這里,重點例說的是我國的天文歷法知識。這種知識,在我國遠古時代就非常普及。《尚書•堯典》有:帝“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故“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于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后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4]《尚書堯典》有:帝“乃命羲和,欽差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遠古時代,是民由漁獵而進入耕稼,因而仰視天文以測寒暑季節,以備衣食住行之需,農耕稼穡,皆侍觀察昏旦中星。所以我國極其豐富的天文歷史知識,為我國傳統農業科技的發展奠定了物候學基礎。現在保存下來的北京古觀象臺,模仿元代儀器,制成筒儀、渾儀、渾象、圭表等,還有紫薇閣、漏壺房、晷影堂等建筑。清康熙年間耶穌會士監制西式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地平經緯儀,象限儀、紀限儀、天體儀等。清乾隆初年戴進賢制作璣衡撫辰儀,這里有世界現存古觀象臺中保存最舊的連續觀察記錄。倘佯在這些古代人們精心發明出來的科學觀測儀器中間,我們怎能不為其精巧絕倫而攝心動魄,感受到祖先的聰明才智,從而激發我們民族的自豪感呢?我國傳統的歷法,就是本著“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天文”條)的原則設立的,所以年分十二月,又訂立了二十四節氣,還在一年中有許多與各地農業生產活動相適應的節日,這些都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容,當我們隨著農業生產實踐活動,來審視這些古代歷法、節氣時,便可體悟出我國傳統農業發展到何等發達的程度。當我們欣賞春蘭夏荷秋菊冬梅四季花木,或歷經春種夏收秋播冬藏各種農時時,我們在這種游覽中體驗到的是一種美的律動,美的演變,自當令人陶醉,從中我們看到了農業技術發展、應用的作用和魅力。
(四)農具演進中蘊含的形式美和藝術美在人類歷史上,工具是生產技能的客觀化,是科學技術的物化。農業科技的發展,在農具的演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我們在農業科技旅游中,去欣賞從原始農牧業到現代農業生產工具,除深刻地了解農業發展歷史外,更能欣賞農具中蘊含的形式美和藝術美。我們知道,新舊時期的石器,便具備了砍砸功能,如現知最早的非洲奧杜韋文化的阿舍利手斧,一端較為圓潤,適宜手握,一端銳利,適宜砍砸。我國山西丁村尖狀器,也體現了這種雙重需要。在勞動過程中,人們又發現了對稱、圓形、椎形、方形等行制,同時又體現出光滑、比例和諧、均勻對稱等美感要求。在傳統農業活動中,我國農具豐富多彩,僅元代《王禎農書》所描述的農具就有200多種。在歷史上發生重大作用的如曲轅犁、三角耬、龍骨車(翻車)等。各地都有多種多樣的適宜當地農活的農具,無論從材料、形制、功能等方面,把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下不斷地解放出來,才會發展到今天的農業機械化農具的開發應用。我們說,人類從事生產勞動的直接動力是滿足生存的物質需要,但勞動工具的發明創造以及使用,卻體現人的本質力量,人的自由,使人從自己創造的成果———工具中看到現實對人的智慧、理想、意志和創造力的肯定,并由此產生愉悅的情感,因此,生產工具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逐漸獲得了審美價值。所以,當今天人們在一些博物館,特別是農業或農史博物館時,在農舍小院看到各種仍在使用的農具時,當我們看到現代農機具的既有科學原理,又制造精美、使用便捷省力的特點時,我們便深深地獲得了一種歷史演進的審美享受。
因此,我們在農業科技景觀旅游中,對農具的形式美、藝術美的欣賞表現為:首先,審美的意義。人們制作農具,就是為了實用,而農具的外觀的美一般要服從實用,所以,農具的外觀就具有了形式美,例如整一、對稱、均衡、比例、和諧、多樣統一等,在實用的前提下,符合了普遍的形式美規律。其次,農具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晶,設計師、能工巧匠在制作過程中,凝結了他們的聰明才智,顯現了勞動人民的創造力,這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農具產品上直接體現自己的本質力量,故而美便存在于其中了。再次,農具在社會的演進過程中,有些轉化為工藝品,用于裝飾或者其他生活領域,如我國春秋時期用作身份地位區別的禮器圭、璧等,據考古學家考證,它們的前身就是石器時代的石斧、石環等。而石鏟則發展為玉鏟,用于佩帶,成了一種飾物。即使在現代,我們為了美觀,給有些器物如兒童玩具手槍柄上刻上交叉斜紋等,也是這樣,早先在真正的武器手槍柄上刻交叉斜紋是為了防滑,而在兒童玩具手槍柄上只起裝飾的審美作用。所以。當我們發現農具的這種作用時,就使得其審美價值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五)現代農業科技景觀中體現的時代美、技術美隨著現代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科技日新月異,這種變化速度快,涉及面廣,與傳統農業科技形成鮮明對照。在農業科技景觀旅游中,我們能強烈而清晰地感受到這一點,即時代的流動性、革新性,并由此引起時代觀念和審美需求的變化,這就使農業科技具備了時代美。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引起了農業生產的根本性的變化,如設施農業(即大棚農業)改變了千百年來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動植物克隆技術開拓了育種保種的新的領域,無土栽培技術把農業從賴以生存的土地中“解放”出來……這些無不閃爍著技術的光芒,同時也使我們從農業科技景觀旅游活動中充分得到技術審美。在現代農業科技景觀旅游方面,在全國范圍內,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的農業科技景觀旅游具有代表性。在楊凌示范區的眾多景點中,不同的景點分別代表了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最新水平,如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設施,光、溫、濕均采用電控裝置,蔬菜花卉種植采用無土栽培,計算機自動控制滴灌技術,運用基質、水培等多種栽培方法展現了現代農業全新的發展模式。昆蟲博物館是國內展覽面積最大、展出昆蟲種類最多、展覽檔次最高、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昆蟲科普基地。中國動物克隆基地集教學、科研、參觀、游覽于一體,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山羊群體,有世界上首例體細胞克隆山羊,以及它們的“基因”傳代。國際節水科技博覽園薈萃了國內外節水設備的精品,體現了節水技術的豐富性、綜合性、先進性。人工模擬降雨大廳是世界第二大規模的人工模擬降雨試驗設施,能夠非常逼真地模擬自然界的各種降雨情形。還有世界名優牛羊良種高科技繁育示范園擁有世界十大著名優良品種。中富綠色硅谷的克隆植物工廠化育苗、設施農業、自控溫室以及各種名優特種質資源令人嘆為觀止。這些農業高新科技已超乎人的想像,指示出人類可以一步步運用智慧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贏得更大的生命自由,并據此可以期望人類憧憬的美轉變為愜意的生活現實,對高科技的美學詮釋,就是人類本身潛能的自我審視和陶醉。同時,當下時興的“農家樂游”人們也并不是一味去尋找原始的農村風貌鄉俗,實際上也是對現代農業經營的一種觀照和認識。我國的現代農業呈二元結構表現出來。
其表現一,在同一家庭小規模經營體制下,傳統的農業經驗、技術與適用的農業機械、必要的農業技術設施、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如生物工程技術等并存,依靠自然力、人力、畜力的傳統生產技術與依靠機械力、生產力及社會力的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
其表現二,同一農業生產區域內,小規模的家庭經營與較大規模的農業企業或農業園區的農業技術相結合,這種二元農業技術結構,通俗地說,就是“鐮刀+收割機”并存。故我國現代農業是一個傳統農業與高科技農業并存的時期。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各地開展的“農家樂游”,可以使我們在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鮮明的對比中,更清楚地領略現代農業科技的內容,從而提高旅游者的文化性,產生審美愉悅,同時受到教育,升華認識層次,收到審美活動“凈化”心靈的作用,更深刻地認識現代農業科技的時代美、科技美。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我國各地迅速的興起了農業科技游,而且我們相信,這種旅游活動也必將越來越廣泛,越深入。
參考文獻:
[1]楊陵區發展計劃局.《楊凌區觀光農業建設項目》招標書[Z].2004.
2農業院校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改革方向
農村和農業環境保護具有自身的特點,如農業污水性質沒有工業廢水性質復雜,也不像城市污水處理和控制技術工藝路線相對穩定。雖然多數為生物處理工藝,農村和農業污水處理通常會結合地理、生產、以及居住條件等因地制宜。因此農村污水處理應用技術相對單一,但處理形式多種多樣。因此環境工程課程改革可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
2.1調整課程建設目標,形成適合農村農業環境工程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
依據目前我國農村和農業對環境保護人才的市場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側重對農村和農業環境保護實際能力的培養。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加強實踐和設計課程的教學,形成面向農村和農業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學內容體系。建設具有專業院校特色的實踐基地,完善實踐課程體系。加強課程設計的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果。
2.2建設具有農業院校特色的污染控制課程教學內容
我國農村水環境保護課程教學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發展緩慢。近年來,國家從路線、政策和基金等方面,對農村和農業環境保護都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投入,農業院校有責任義務為農村和農業環境保護培養工程性人才。課程教學中,在突出基本知識與原理的基礎上,設置農村和農業處理教學的大綱和內容。如:將《水污染控制工程》中污水的穩定塘和污水土地處理及適用于小型污染水的技術內容規定為一定課時必講內容;由于農村和農業環境污染控制往往與農村地理狀況、居住和生產緊密聯系,增設應用案例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多種處理方式的聯合應用;在處理固廢尤其是沼氣工程中的固廢等,還要考慮后續沼渣和污水綜合處理等。因為農村和農業環境工程保護技術發展迅速,應補充相關新技術及應用內容,甚至專設講座;配套與農業水環境治理相關的前修課程,如農用化學品污染,面源污染控制等,為課程學習打下基礎。
2.3建立完整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
環境工程的教學體系應該包括理論、實驗、實踐、課程設計和工程意識教育等環節,農業院校在完善實踐課程體系上應做出更大努力。理論教學基礎上可以設置驗證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等不同類型的實驗性。因為環境工程實驗的綜合性強,普通意義上的驗證性實驗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如《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實驗中《污泥性能測定實驗》是污水生物處理的一項重要指標,但不同來源的污泥其性能不同,實驗過程中還必須測定多項指標,是綜合性強且時間持續時間也非常長(通常需要一周)的實驗,應該設置綜合性實驗來完成;污水處理效果根據污水來源、工藝等不同而不同,設計完整創新性實驗,包括污水來源選擇、不同工藝設計、實驗設備綜合應用、檢測指標與檢測手段選擇等。可以較好的鍛煉學生從整體上系統解決實際工作中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建立農村和農業企業為主的生產實習基地。實踐類教學被證明是對學生今后工作幫助最大的課程類型之一。僅靠短期的如參觀城市環保企業等的認知性教學實習難以達到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也無法讓學生了解農業環境工程保護的實際內容。設置2個月以上完全進駐實習單位的生產實習,聘請合作單位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實地指導老師,跟隨實習點的工作節奏鍛煉學習,實習期間要求撰寫實習的工作日記、調研報告和實習專題報告,作為考核實習的依據之一。教師定期到實習單位檢查實習情況,及時發現問題,作出總結。實習合作單位的選擇是建設農業院校特色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的關鍵。合作單位應該是農村環境保護企事業單位如鄉鎮級的環保單位;擁有農村和農業環保處理設施的農業生產單位,如大型或家庭式畜禽和水產養殖場;新農村美好鄉村居民居住和旅游地的環保處理設施單位等;大型或家庭式沼氣單元等。我國正在大力發展農村和農業環境保護事業,這些單位其實非常缺乏有專業理論知識人員,期望與相關科研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也期望有理論知識的人員指導。在校的大學生已具備相當的書本知識,可以應用甚至幫助實習單位的工作,在實習中發現問題可以及時與學校老師聯系,幫助或協調問題解決。在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包括行政管理、專業技術、協調能力等都會得到極大提高。相反,城市環保事業單位組織機構相對成熟,企業技術穩定、生產運轉順利。學生即便是蹲點實習,但基本就是每天例行上下班,如,一個成熟氧化溝工藝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基本是全自動化控制,正常生產運轉中,參數短期內不會也不可能調整,學生感性認識收獲不大。依靠科研項目,通過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新項目,引導學生在農村污水控制方面進行實驗,如畜禽污水處理、農產品安全生產等,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2.4完善教學體系,加強課程設計
學習24小時后的知識保持率統計顯示,講授5%,閱讀10%,視聽結合20%,示范30%,討論組50%,實踐練習75%,向他人講授/即時應用90%[10]。應用所學知識進行工程設計是最有效的學習手段,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應用課程是目前大學教育難以取代的優勢[10]。課程設計是將已經學習的知識進行實際應用的教學方式之一。農業院校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課程設計往往被忽略,完成理論、實驗和實踐教學后,加強課程設計教學,突出理論應用,訓練大學生工程整體設計能力。并將課程設計開設在實踐教學的后期,設計的內容可結合實踐課程中發現的問題,更利于學生的創新。
2.5制定合理的實踐課程考核制度
實踐課程考核因為指導人員、地點和單位性質的不同,相對理論和實驗類課程難度更大,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積極促進教學。制定合理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實踐課程考核體系,可以針對不同的實習內容綜合考察。學生實踐中的表現由實習單位指導教師和校內指導老師聯合評判,并以實習單位老師為主,考察學生的實習主觀能動性,如到勤率、工作表現等。第二項考核內容依據學生的書面報告,如工作日記、調查報告和專題報告等是否完整,質量水平如何。設置不同權重,實習是否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思考、提出問題等都是考核的重要內容。因此,可以將現場考核的權重加大,充分體現現場工作能力的重要性。另外,考慮實習的難易,對不同實習單位加不同的權重分。
一、推進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科學化
推進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科學化,不斷提高各級干部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基礎性工程。農場黨委把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擺在干部隊伍建設的突出位置,以多種方式集中培訓各級各類干部,努力推進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科學化。近年來,農場黨委強化學習型組織建設,把政治學習改造主觀世界與增強工作能力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擴大培訓規模與改進培訓方式相結合,在推動干部教育培訓科學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有效地促進了干部思想觀念的轉變、知識結構的改善和能力素質的提高。為進一步推進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科學化,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農場黨委著重進行了四個方面的探索。
一是注重把握理想信念、黨性教育的時代特征。明確新的時代條件下黨性修養的內涵和要求,教育廣大干部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二是創新教育培訓的內容和方法。根據不同層次、不同崗位、不同行業干部的知識結構和實際需求,倡導圍繞墾區建設現代化大農業和“抓城、強工、帶農”城鄉一體跨越發展方針,進行專題調研、研討和學習,以增強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培養一大批政治堅定、能力突出、作風過硬、群眾信任、善于領導科學發展的優秀干部,培養一批熟悉社會建設和管理的優秀干部,以此推進墾區現代化大農業建設。
三是創新教育培訓的體制機制。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引進競爭機制,提升教育培訓水平。抓住農墾總局、分局黨校的干部培訓主陣地作用,選派優秀干部到各級黨校學習。精心組織各類各期干部培訓班,聘請各高校專家教授授課。選派優秀干部到著名高校脫產學習、到沿海發達地區學習考察、掛職鍛煉等方式提高各級干部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突出實踐特色。定期安排機關和生產一線干部進行工作大交流,安排干部到生產一線、艱苦地區和復雜崗位鍛煉,讓他們在應對復雜局面、處理疑難問題和突出的矛盾中接受教育、提升能力。
二、推進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科學化
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形成干部選拔任用科學機制,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科學化,關鍵是選拔任用制度工作的科學化,以科學制度保證把人選準選好。農場黨委圍繞貫徹落實《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建立健全干部選拔任用制度,努力推進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科學化。
近年來,八五八農場黨委堅持正確用人導向,按照德才兼備、注重實績、群眾公認原則,不斷完善民主推薦、考察、醞釀、討論決定等環節。同時,建立和完善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全面推行中層干部競爭上崗制度,實行黨委會討論干部票決制。這些措施有力地推進了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科學化。一是擴大民主,改進和完善干部選拔任用的啟動程序。首先,改進干部選拔任用提名方式,擴大提名范圍,落實群眾的參與權,實現提名環節的公開化、規范化,落實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倡導競爭性提名,落實群眾的選擇權。變以往的“暗箱操作”為“陽光作業”,變少數人“相馬”為廣大群眾“相馬”。其次,擴大推薦環節的民主,擴大群眾的參與程度,注重社會公論、搞好民意調查。再次,改進民主推薦方式,在組織民主推薦的基礎上,鼓勵以個人名義對表現確實優秀的干部進行署名推薦,按照“誰推薦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干部推薦責任制,增強推薦人的責任感、使命感。二是知人善任,提高領導干部識人用人的本領。密切聯系群眾,注重調查研究,善于發現那些埋頭做事、作風扎實、群眾信賴、清正廉潔的干部,做到因事設崗、以崗選人,人盡其才。能不能選好人用能人,是執政能力高低的體現,選任人民滿意的干部是干部選拔工作的生命線,因此堅決區分和遠離不講黨性、不重品行、為了個人私利和仕途升遷撈資本、做虛功、拉關系、搞奉迎、弄虛作假,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造勢”和“謀官”上的人。三是樹立導向,形成尊重老實人的良好氛圍。
三、推進干部考核評價工作科學化
干部考核評價既是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基礎,又對引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有導向作用。八五八農場把完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作為推進干部工作科學化的重要手段,不斷提高考核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努力推進干部考核評價工作的科學化。
二、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及思路
(一)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發展的原則。農業循環經濟是根本改變農業粗放型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發展的經濟,不是停滯不前、靜態的經濟。要避免兩種傾向,即只講經濟發展,不講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只講保護資源環境,不講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不講為人類造福。二是群眾自愿、市場機制的原則。發展循環經濟必須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實現經濟主體內部、之間以及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物質良性傳遞。不搞強迫命令,主要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法規進行引導。在循環經濟具體模式的選擇上,尊重農民、企業的經營自。三是規模經濟原則。農林生物資源循環經濟是現代化、規模化的經濟,不是小農自給自足封閉式的田園牧歌,在考慮循環經濟項目時,要注重規模效益和工業化程度。既要發展一個農戶內部、一個企業內部、一個產業內部、一個部門內部的循環經濟,還要發展企業間、產業間、部門間乃至全社會范圍內和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循環經濟。四是整體利益原則。發展農林生物資源循環經濟的出發點必須從全社會、整個環境生態的角度講究節約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經濟主體和單個產業的資源節約與循環經濟應該服從于全社會的資源節約與循環經濟。五是“雙贏”原則。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效益兼顧。要避免兩種傾向,即只講經濟發展,不講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只講保護資源環境,不講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
(二)實施思路
緊緊抓住農業循環經濟的實質,節約和保護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發展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充分調動各級政府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積極性。總結、鼓勵、宣傳、表彰、扶持一批農業循環經濟的典型地區、典型企業,建設一批農業循環經濟的重點工程、重點項目,鼓勵支持引進、推廣、研發一批農業循環經濟技術。
三、環農業的發展模式
(一)能源循環綜合利用模式
在新農村建設中,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重點發展適合農村的清潔能源。一是在農村地區推廣使用太陽能、風能,利用轉換技術將太陽能、風能轉換為獨立源和電源。為大棚生產和農民生活提供熱能。可以大大減少其它傳統能源的使用。對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有重要意義。二是通過普及立體種植的技術,大大提高單位土地面積、太陽能的利用效率,同時還應加強種養結合,如稻田養魚、鴨,果園養雞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三是大力發展沼氣,農村有利用沼氣的條件和優勢,從農產品廢棄物綜合利用的角度出發,建立多種與養殖場鏈接的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鏈。不但為農村提供新型的能源途徑,改善了農村能源利用結構,而且有效降低了農業,特別是畜禽養殖業的面源污染,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
(二)農村庭院型發展模式
利用農村庭院這一特殊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資源條件,建立高效農戶生態系統。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輔以加工業,通過立體經營的種植業、鏈式循環的養殖業和技術密集的加工業,進行綜合發展,多次增值利用。獨立地形成一個無廢棄物的循環式結構,其特點是以庭院經濟為主,把居住環境和生產環境有機結合起來,以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資源和太陽輻射能.并用現代的技術手段經營管理生產,以獲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凋統一。
(三)農業廢棄物再利用模式
農業廢弁物再利用的方式有能源化、肥料化和飼料化。以沼氣發酵為主的能源生態工程可將農作物秸稈和家畜排泄物等廢棄物能源化、肥料化。既為農戶提供清潔的生活、生產能源。給農田提供清潔高效的有機肥料,有機物飼料化利用生態工程也是再利用運作模式的義一重要內容,比如將農作物秸稈經過青和氮化發酵制成飼料。此外,還應加強對農產品加工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的綜合利用途徑。在整個循環路徑的物流中沒有廢物的概念,只有資源的概念。各環節實現了允分的資源共享,變污染負效益為經濟正效益。主要分為加工廢棄物集中利用模式和加工廢棄物就地利用模式。
(四)綠色有機農業模式
積極發展無公害、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建立無公害、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等方式科學使用化肥、農藥和其他農用資料,或者用新型生產資料、技術來代替常規生產資料和技術,有效減少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數量的使用。降低土壤重金屬、水體富營養化等污染程度,以達到減少污染排放、改善種植業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安全質量的目的。同時.通過改造農田排水系統,建設生態型溝渠。在溝渠邊套種經濟林木或生態樹種.既可有效吸收農田排水中的氮、磷等影響水質的物質又可以改善生態環境。
四、發展對策
(一)加強水土資源的管理,高效利用,防止永土流失和污染
土地是農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針對我國耕地、牧場、森林銳減、土壤退化、污染等情況,應禁止濫砍濫伐、過度放牧、盲目開墾。嚴格控制對耕地的非農占用,適當縮小農用宅基地的面積。還要改變過去簡單粗放的耕作方法,綜合高效使用土地,并且把對土地的使用和養護結合起來。此外,還應減少化肥、農藥、地膜的使用,治理土地的白色污染。在水資源方面要做到要節約用水,綜合用水,減少水體污染。在灌溉方面,采取噴灌、微灌、滴灌、滲灌等方法。提高用水效率;在種植養殖和生活用水方面町采取綜合循環的辦法,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必須防治水污染。一方面,相關部門應加大對水資源的保護力度。嚴格控制工業排污;另一方面,農村養殖生活排污,要進行無害化處理,以減少其對水源的污染。
(二)開發農村新能源,發展生態農業,減少環境破壞和污染
根據農村的資源優勢,可開發使用太陽能、沼氣、秸稈電、風電、用于燒飯、照明、取暖等。有些山區水流量大、落差大,還可發展小型水電。既能滿足農民日益增加的對能源的需求。又能改變農民過去靠砍柴割草燒飯取暖的落后做法從而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嚴格限制化肥、農藥、除草劑、藥品、添加劑等的使用。種植業應選用優良品種,少施化肥,多用天然有機肥料;綜合防治病蟲草害,如采用農作物間作、輪作、清潔田園、生物制約等做法。以減少病蟲害發生,降低其危害程度,盡可能少使用或不使用農藥、除草劑等。簡化農用生產資料的包裝,降低農業白色污染。養殖業要加強管理,定期檢查,防止疾病發生和傳播,保證飼料的營養和無害,控制添加劑的使用;注意畜禽圈舍衛生,及時清理糞污,消滅蚊蠅。農產品的加工要遵循嚴格的綠色加工、貯藏、運輸、包裝等程序。總之,只有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能,確保農產品實現生產、加工及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才能提高我國農業和食品加工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發展循環農業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促進了農業向深度和廣度拓展。提升了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所以,發展無污染、無公害的生態農業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
(三)綜合利用農業廢棄物,整治農村環境,確保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農業廢棄物主要有農田和果園的殘留物,如秸稈、雜草、落葉、藤蔓以及農用翅料薄膜等;畜禽糞便以及欄圈用的鋪摯物。未經任何處理而任意堆放這些廢棄物,易污染環境,滋生蚊蠅。若進行簡單的處理.如焚燒、深埋等,則易造成對空氣、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影響農民的生活質量。因此,有必要加強農村廢棄物綜合利用開發,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農作物秸稈利用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一個切入點。以農作物秸桿為原料可發展秸稈飼料、秸稈能源、秸稈肥料、秸稈食用菌以及秸稈建材和工藝品,不但避免了資源的浪費,還帶動了農村第二產業的發展,調整了農村的產業結構,同時也解決農村勝利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此外,對農村養殖所產生的大量畜禽糞污,也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和重復利用,將其通過厭氧發酵提取沼氣,解決農村的燒飯、照明等生活用能;再把厭氧發酵后剩余的殘渣作肥料使用。
(四)轉變政府觀念。加強對發展循環農業的宣傳、規劃和協調工作
在發展思路上,要徹底改變重開發輕節約,重速度輕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長而忽視資源和環境問題的傾向。在農村經濟發展上要確定科技先導、資源節約、生態保護、效益提高的基本方向。同時,因循環農業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很強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在政府統一領導協調下,組織農業、環保、畜牧、科技、國土資源、水利、財政、稅務、質檢等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密切配合,積極推動,才能保證各項丁作順利開展。因此,借鑒發達國家發展循環農業的成功經驗,結合本地情況,制定發展循環農業的總體規劃,確定出不同階段的發展目標、建設內容和實施措施,做好與各部門發展規劃的協調工作。是發展循環農業的必要條件。最后,還應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轉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增強農民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環保意識。
(五)增加資金投入,扶持和激勵發展循環農業
發展循環農業需要一定的基礎設施條件,如河道、管道、溝渠、井溏等灌溉設施;人畜飲水設施,鄉村道路,電網通訊設施,改廁排污設施,還需進行小流域治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濕地保護等生態環境建設。因此。政府應增加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為發展循環農業提供必要的硬件設施。此外,各級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實對農業和農村的預算支出,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或積極運用貸款貼息、補助等各種手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和農村。多層次、多渠道籌措資金,增加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同時,各級政府還要適當安排生態農業建設專項資金,用于開展生態農業規劃、技術培訓、試驗示范等補助。對生態農業建設項目,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應在資金上給予必要的支持.如對秸稈加工、沼氣工程和畜禽場配套改造工程,可重點安排資金啟動和建設,樹立先進典型,推廣成功經驗,讓農民從中受益,從而引導和帶動農民走上發展循環農業之路。
(六)加強科技研究、開發、推廣,為發展循環農業提供技術支撐
發展循環農業需要相關技術的支撐,沒有技術上的可行性或者循環利川資源的成本太高,循環農業就沒有經濟上的可行性。大力支持和鼓勵有關發展循環農業科技上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如在沼氣生產技術、立體種養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無害化生產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農業節水技術、太陽能風能利用技術等的研究與開發方面。政通過科研立項,加強農業部門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現有的科研平臺和科研隊伍,聯合攻關發展循環農業所遇到的技術難題,并且要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加快新品種、新成果、新技術的推廣示范。
(七)健全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確保循環農業健康發展
二、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化發展方向
1.進一步發展合作社管理
所謂農村合作社,是一個由各類農村個體經營散戶組成的合作組織,與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相比,該組織的內部管理更為民主化,更加符合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科學化發展的特點。雖然這一管理模式只是同類農業產品經營者之間的簡單聯合,但是卻十分貼合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形勢,能夠很快的適應當前我國市場發展的現狀。目前,我國的農村合作社組織主要在東南地區,該地區農業產品的市場較為廣闊,并且,由于合作社一般都是臨近市場發展,受空間限制較高,遠距離開拓市場,會帶來較大的行業發展風險,這同時也是農村合作社組織的一大弊端。因此,為了有效的推進合作社的發展,我國也出臺了很多相應的鼓勵政策,并且,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空間距離對管理的影響力也將越來越微弱,農村合作社組織,將成為未來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化發展的一項重要管理內容。
2.徹底擺脫傳統管理模式
我國傳統的農業經濟主要靠人力資源進行管理,但是,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快速發展時代,知識是當前與行業發展的主要競爭因素,這就使得傳統管理模式必將被社會所淘汰,退出農業經濟管理的歷史舞臺。但是,由于我國屬于傳統型的農業大國,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在我國的農業管理中運用十分廣泛,所以該模式也不可能一下子便退出歷史舞臺。因此,在施行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化發展時,對于傳統管理模式的先進之處也要給予保留,逐步的促使這一模式退出歷史舞臺。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1-0130-02
農業院校包括林學、農學、園藝等很多需要較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專業。作為實現本科生培養目標重要的一環,畢業論文環節是培養大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及創新能力的重要實踐環節。同時,畢業論文質量也是衡量學校與本科生教學評估的一個重要依據。做好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工作,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與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團隊協作能力,貫徹以素質教學為導向的本科生培養計劃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本科生的擴招,學校自身在師資與教學資源上的不足,以及大學生受到找工作與考研的影響在做畢業論文時重視程度不足等原因,造成現在的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下降[1]。
一、農業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
1.師資與設備不足影響著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質量。當前農業專業的畢業論文開始要求必須是學生本人通過做科研獲得畢業論文所需的數據,因此,畢業論文要求每位畢業生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才可以完成,同時相應的導師也需要付出較大精力與時間對畢業生進行指導。在當前多數高校存在擴招的情況下,一些影響畢業論文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首先,擴招導致師生比過低,有些老師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比重大,對畢業生的指導投入的精力與時間不足[2]。其次,由于一般本科院校本身對實驗室、儀器設備資源投入有限,導致當前許多老師沒有足夠的實驗室空間,再加上部分儀器設備由于老化、損壞等原因而不能及時更新,每逢畢業季到來,經常會出現實驗室扎堆,低值儀器不夠用,高值儀器缺乏的問題,從而影響畢業論文的質量[3]。
2.畢業論文完成時間經常與學生找工作和考研相互影響。許多院校的本科生畢業論文常常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個學期,考研的學生面臨著考研復試,沒有心思認真做畢業論文,而沒考研與考研落榜的學生多數心思放在找工作上,對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不夠[4]。許多學生追求短平快,希望老師給個簡單的題目,自己草草應付了事。農業類專業的學生多是實驗類的畢業論文,由于本科畢業生開始做實驗時多為生手,經常由于一些實驗細節沒有注意或自身的粗心大意而沒有取得良好的實驗結果,而在實驗失敗或沒有取得較好實驗結果的情況下欠缺足夠的時間重做,缺乏嚴謹數據支撐的論文質量可見一斑。
3.缺乏科研素養培養導致論文質量不高。當今許多學生來自于獨生子女家庭,動手能力較差,缺乏與人展開良好協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由于放在大四最后一個學期開展畢業論文,許多學生在不具備一定科研素養的前提下就開始實驗與論文的撰寫,因此,許多學生實驗記錄的亂七八糟,當要寫論文時常常自己都搞糊涂了。在查找文獻、數據分析、基本的Excel、word與文獻插入軟件使用均相對生疏的情況就進行畢業論文的撰寫,所以經常看到一些畢業論文中存在文字編排錯亂、文獻輸入格式不規范、制圖存在錯誤等問題,從而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
二、對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實踐與思考
1.提前選定學生,早點開展科學實驗。提前選定一個合適人選,再由選定的學生在本班內選擇同學進行組隊,形成團隊。這樣選定的學生,容易培養較好的合作性,易形成一個相互幫助與學習的良好團隊,有利于培養每個同學的科研素養。在選定好學生后,先指導學生學習儀器的使用方法,讓學生務必掌握常用的儀器,在熟悉基本的實驗儀器后即帶領學生開展實驗,在大二或大三上學期開始,這樣避開其考研與找工作較為忙碌的大四。讓學生對實驗儀器有較多的親手操作機會,增加其熟練程度。同時由于形成團隊,一些工作量大的實驗由大家共同完成,既減少單個同學工作量,又提高了效率,并有助于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實驗開始早,一些失誤與操作不當所造成的實驗失敗可以有較充足的時間進補救或重做。
2.科研素養的培養與訓練。鑒于多數學生在進實驗室之前的科研素養普遍較低,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先讓這些學生對照實驗室內已制作好的簡易儀器說明書進行自學,抽時間進行考核學生的正確使用儀器的能力,必要的親身示范。擬定一個題目,讓學生試著寫預實驗方案。要求學生把實驗細節都寫得非常細致,如試劑的配法,步驟要寫詳細,這樣使學生對實驗步驟了然于胸,在開始實驗時可以有章可循,有案可據。在進行實驗記錄時,要求學生把實驗數據與細節記到指定的實驗記錄本上,簡單明了,條理清楚,具有必要的注釋,便于數據的錄入、核對與分析。在數據分析階段,先讓學生熟悉相關文獻嘗試自我鉆研,然后找時間對數據進行親手示范,讓學生逐漸掌握數據的處理方法。一些數據處理的軟件如Excel、Origin、SPSS等采用親手示范的方法教會學生,逐漸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
3.科研的興趣激發與對學生的激勵。一定的激勵有助于提高多數學生的積極性。以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為榜樣激發大家對科研的興趣,鼓勵大家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全程跟蹤并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使學生均能克服困難最終取得理想結果,獲得一定的成就與自豪感,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由于現在部分學校對學生均要求學生要累積有一定數量課外素質教育學分,因此對從事相關實驗的有重要貢獻的學生均在發表文章中進行署名,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的課外素質教育學分,另外一方面有利學生考研及找工作,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與此同時,積極鼓勵并指導學生申請SRTP項目,凡申請到SRTP項目的學生每名同學均可以用于課外素質教育學分加分,由于肩負開展實驗并完成項目的責任,同時也事關自己的切身利益,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可以得到更進一步的提高。
4.畢業論文撰寫能力的提高。經常在撰寫畢業論文時,有些學生馬虎對待畢業論文的寫作。因此,對于教師來講一定要強調畢業論文撰寫的重要性。這兩年多數高校開始對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在答辯前,杜絕一些學生靠抄襲混畢業的行為,對個別學生畢業論得太差的同學要求其進行二次答辯。通過宣講學校的要求,使學生端正態度,重視畢業論文寫作。教師在畢業論文撰寫時期要催促學生及時完成,及時跟進并指出學生畢業論文的不足,防止學生寫作方向走偏。對于錯別字及一些格式錯誤等也要引起足夠重視,指出其存在的錯誤,督促并檢查學生進行修改。
5.答辯能力的培養。在畢業論文成稿后,馬上要進行畢業論文答辯,這是向大家匯報自己成果的關鍵時期,更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提高答辯的質量,要求學生提前做好畢業答辯PPT,對答辯要說的話可以寫好答辯臺詞,反復練習,以控制好時間滿足畢業論文答辯要求。要求學生對本人的畢業論到了然于胸,非常熟悉。為了避免學生在答辯環節出問題,可以組織學生提前進行預答辯,讓老師與其他學生在下面挑錯誤。經常在預答辯時可以發現很多學生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應對能力,減少在正式答辯時犯錯的機率。
三、結語
本文基于本人在指導畢業論文中的實踐與體會總結了一些經驗與做法,在這兩年的本科生畢業論文環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當然一些不足之處也一直在激勵著筆者在此方面的探索。畢業論文是對每一個本科生在大學四年學習效果與各方面能力的一個綜合考查,如何提高畢業論文質量是每位教師需要探索的課題。只有在不斷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吸取別人的經驗與教訓,取長補短,才可以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唐琳,羅玉雙,王文彬,等.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實踐與思考[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10):109-110.
[2]張利霞,常青山.對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思考[J].科技資訊,2014,(17):180-182.
[3]李春艷,李誠,龔江,等.農業類本科生科研實踐能力培養評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3,(32):56-57.
[4]顏安,張文太,盛建東.新時期提高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4,(7):249-251.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Graduation Thesis of Agricultural Undergraduates
CHANG Qing-shan1,ZHANG Li- xia2,ZHAO Yan1,WANG Lei1,GUAN Jun- chao1,YU Yu- lei1,XUE Jun -peng2,XU Kai-feng2
如何在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真正地、更好地落實科學發展觀,引導農業高校大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和諧發展,是當前農業高校教育領域里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一、面對“金融海嘯”和“就業難”,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給諸多個性鮮明的大學生一個共同的公平的起跑線
就業是民生之本。高校畢業生就業既是大學生個人生存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社會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面對“金融海嘯”,經濟變差是近兩年來不爭的事實;而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更是一個從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中國教育“熱點中的熱點”,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成長中的煩惱”中的煩惱。“十一五”期間,我國將有2700萬的普通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每年凈增70萬人左右。據教育部統計,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559萬人,比2007年增64萬人;2009年達61I萬人,比2008年增52萬人;但就業市場卻是有減無增,2008年大學畢業生實際就業率不到70%。應屆高校畢業生能否找到飯碗,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f21。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對象是大學生,是諸多個性鮮明的“人”,如何更好地開發大學生人力資源、提高大學生就業成功率、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之光普照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主旨所在。作為農業高校教育整體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強調“以生為本,服務至上”,關心其疾苦,考慮其需求,盡一切可能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以家庭出身分高低,不以智力高低定親疏,不以成績好壞分優劣,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業高校畢業生的根本利益作為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領導主抓、中心統籌、院系為主、全員參與”層層落實的就業工作運行機制,大膽解放思想,更新工作方式,創新就業服務手段,完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運用信息技術,改善就業招聘工作方式,充分利用因特網,實現畢業生就業管理與服務的自動化,建立就業信息庫,提高信息的準確度和規范性,讓更多的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掌握對方的供需信息,避免盲目性,降低畢業生就業成本,保障學生各項權益,盡可能給諸多個性鮮明的大學生一個共同的公平的起跑線,給農業高校大學生中的“每一棵小草”以開花結果,張揚主體意識、證明自己價值的機會,讓農業高校畢業生及其家長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公平。
二、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必須尊重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性.激發其創造潛能,必須改變“千人一面”的傳統就業指導模式,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因此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引導學生又好又快發展。
(一)必須更新就業指導工作理念,堅持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尊重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性,激發其創造潛能
從事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教師尤其要注意消除計劃經濟體制下和小農經濟條件下根深蒂固的“權力本位”,“重管理,輕服務”,“重共性,輕個性”,“重從眾,輕創造”,“功利性、工具性、季節性、一次性”等就業指導工作理念,克服服務內容單一陳舊,方法簡單生硬等缺陷,著眼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諧農村、和諧社會對大學生成材就業的新要求—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首創精神,注重激發學生發展的潛能:尊重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性;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尊重學生的意見與見解;尊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尊重學生的創造成果。要根據畢業生的就業趨向、就業質量和就業層次,配合學校有關部門適時修訂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育計劃,為大學生就業把握好方向,確立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招生導向,科學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和結構,當好人才培養的風向標,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秉承和拓展河北農業大學前身—直隸高等農業學堂“農業教育非實踐不能得真諦,非試驗不能探精微,實習、試驗二者不可偏廢”的辦學宗旨,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克服“在黑板上種小麥”、光說不練的天橋把式,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能力與加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改變“千人一面”的傳統就業指導模式,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就業擇業能力,真正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拓展能力,具有發展潛質和主動競爭能力的高校大學畢業生。
《二)必須堅持面向全體與面向個別相結合,職業生涯的常規教育與專門規劃指導相結合,進行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的全程指導
我們所辦的教育,不僅僅是面向青少年學生的教育,而應該是面向全社會、全體人民的教育;不僅僅是對在校在讀期間負責的教育,而應該是對人的一生負責的教育;不僅僅是面向少數尖子生的教育,而應該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從橫向看,是惠及人人的“普世教育”;從縱向看,是伴其一生的“全程教育”。所以,在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上應該消除三個誤區:消除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指導就是對畢業生指導的誤區;消除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指導就是就業知識與技巧指導的誤區;消除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指導就是學生畢業階段指導的誤區。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馬克思的觀點—學校教育就是“通過文化使個體社會化的活動”,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應該包含兩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但又不可分割更不能相互代替的方面。第一,“學生綜合素質的積蓄過程的指導—就業的準備性指導”,即既要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發展個性方面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常規教育,又要在專業發展方面要給予個別的或特殊的指導,通常由全體教育工作者來完成;第二,“勞動就業基本知識與具體操作層面的指導—就業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即除常規教育外,還要根據學生不同時期的特點和不同時期的不同要求,對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包括職業設計與規劃、職業教育與培訓、社會認識與市場分析以及就業方法與技巧等方面予以有針對性的專門規劃和指導,通常由學校就業指導部門來完成。面向農業高校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面向農業高校全體學生的教育,面向農業高校全體學生的就業指導,向社會化的下一個階段—社會輸送合格的公民“坯子”,這是農業高校高等教育的職責;具有前瞻性的專業定位和學科側重,對于學生將來的社會就業和職業發展大有裨益,以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和科學化的就業指導更好地為農業高校大學生服務,引導他們學會自我設計、自我決策、自我發展和自我心理調適,主動提高其職業發展能力、競爭能力、生存本領,讓每位農業高校畢業生在社會上都能尋求到一個合適的位置,這是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追求。
三、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必須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做一個“和諧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