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0: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國正以飛速的發展與世界接軌,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越來越多。中(東)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也對交際禮儀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在中(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交往的觀念交往的方式都有著明顯的差別。
一、打招呼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謝
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
三、招待客人
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說:“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四、節日禮儀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Year’s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fool’sDay(愚人節),ThanksGivingDay(感恩節),Christmas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五、詞匯語言的文化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the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學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比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又如: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等。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六、文化等級觀念
中(東)方文化等級觀念強烈。無論是在組織里,還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級、地位就是非禮。盡管傳統禮制中的等級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級觀念至今仍對東方文化產生影響。在中國,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后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
在西方國家,除了英國等少數國家有著世襲貴族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外,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倡導平等觀念。特別在美國,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Ifworkinghard,evencowboycanbe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國人不講等級,只要彼此尊重,父母與子女可直呼其名。他們的家庭觀念往往比較淡薄,不愿為家庭做出太多犧牲。
當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的禮儀上的差異還有很多,比如服飾禮儀、進餐禮儀,秘書禮儀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約,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討。總之,中西方之間有各自的文化習慣,由此也產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習慣。因此,隨著我國進入WTO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貿易的不斷增加,我們不但有必要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前往別的國家去之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而且必須加強專業禮儀人才的培養,提高全民禮儀意識,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我們自己帶來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還能在現代社會的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取得良好的結果或效益。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編,《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關鍵詞:化妝品;廣告語;文化差異;措辭;句法;詞法
一、引言
化妝品市場在發達國家的迅速發展,為許多著名化妝品品牌提供了巨大商機,如蘭蔻,資生堂,倩碧等。人們購買化妝品的原因并不總是基于個人需要,也因為品牌背后的隱含意義:象征了優越的經濟實力和較高的社會地位。因此,化妝品公司利用了消費者的心理特點,想盡一切辦法說服他們購買自己的化妝品,如利用化妝品廣告宣傳。然而,化妝品廣告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是語言。本論文從語言學方面比較中西方化妝品廣告語,期望找出其反映的文化差異以及導致語言差異的原因。當然,本文也希望為廣告商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中文廣告語
(一)語音方面:多使用雙關。
雙關語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方式。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因此,成功撰寫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雙關語廣告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語言字面的含義,用作雙關語的詞通常與產品的某種特點或品牌名稱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例如:
1.趁早下“斑”,請勿 “痘”留。(某化妝品廣告語)。
這個句子與辦公室的流行用語“趁早下班,請勿逗留!“有著相同的發音。廣告商使用“斑”和“痘”,完全表達了產品能有效祛斑、祛痘的作用。中文中,“斑”和“班”的發音相同,“痘”和“逗”的發音相同。然而,他們的意思卻完全不同。這里廣告商在廣告中運用相同的發音表達了完全不同的意思, 也表述了產品的效果,這就被稱為雙關語。
2.金斯頓曾在她的作品中說:“只有中文里有雙關語”。(金斯頓,1982)在中國的文化中,雙關語非常受歡迎,因為中文里,很多字聽起來相似。幾千年來,中國是一個基于人際關系的國家,因此,中國人不喜歡用文字直接表達他們的情感和想法,而是通過間接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真正意圖。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雙關語是處理人際關系中最普遍的交流方法。
(二)句法方面:多使用排比句。
排比是利用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并排,達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例如:
1.“擁有健康,當然亮澤。”(潘婷洗發水)
2.“明星風采,純純關懷。”(美加凈)
3.“清涼舒爽,全家共享。”(六神沐浴露)
“擁有”和“當然”,“明星”和“純純”,“清涼”和“全家”是平聲。“健康”和“亮澤”,“風采”和“關懷”,“舒爽”和“共享”是仄聲。這樣的設計能夠很好的吸引消費者,因為它可以給他們帶來美好和溫暖的感覺。
(三)詞匯方面:多使用平和的詞語。
蘭蔻空間,一個寧靜和諧的享受空間。(Lanc?me .cn)“寧靜”和“和諧”通常用來描述一個人的情緒或周圍的自然氛圍。中國社會提倡和諧,這個廣告中,很明顯廣告商非常了解中國人的性格特征,所以在這里用“寧靜”和“和諧”給消費者留下了一個美好的印象,因為它能夠親近自然。
三、英語廣告語
(一)語音方面:多使用重復。
重復是最主要的修辭方式之一,基本上,使用重復的單詞和短語意在強調、明了、擴大或深化情感效應。在一些化妝品廣告中,廣告語撰寫人經常使用該方法重復強調某些信息。例如:
(1)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ou from OLAY total effects! (olay.com)
(2) Real women have real curves. (dove.us)
(3) Maybe she’s born with it. Maybe it’s MAYBELLINE. (maybelline.com)
(4) A new fragrance. A new look.(dior.com)
廣告商通過重復使用“happy” 、“real”、 “maybe”、 “new”等詞,意在指出化妝品的優點,以喚起消費者的興趣。
(二)句法方面:多用簡單句式,少用復雜句式。
使用簡單句式比使用復合句式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因為讀者不愿意花太多時間閱讀復雜的句子,另一個原因是這樣既能夠減少廣告的成本,又能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例如:
(1) A sea of modern beauty! (h2oplus.com/ )
(2) Because you’re worth it. (lorealparisusa.com)
如果廣告商希望建立一個基本概念或主題,并希望它能深入人心很久,廣告語中更推薦使用簡單句。通常這樣的廣告語只需容易記住的幾句話。以上的兩個例子,每個都只有一句話,每句都在10個詞以內,而且每個詞都很簡單。從英文化妝品廣告語中不難看出西方人的性格特點。西方人十分開放、簡單,并且西方國家的歷史也沒有中國歷史長。例如,美國重視個人價值,認為自己與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相信他們是自己命運的主宰。他們認為應該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還經常令人吃驚的坦白自己的政治觀點,無比珍惜受到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權。 (hungarianamerica.com/fulbright/fhb1.html)
(三)詞匯方面 :多使用形容詞。
(1) Get luminous looks for holidays,
Wrap yourself in rubies,
Wrap yourself in our holiday gift,
Find your best face.
(2) Your lips will be smooth, replenished and indulged with sublime and reshaping color. (Lanc?me)
形容詞“luminous”, “best”, “smooth”, “replenished”, “indulged” and “sublime”都是用來形容良好膚質的詞。好的膚質是所有人(尤其是女性)渴望擁有的。這里廣告商使用這些形容詞很容易就表達出了產品的效果。
四、總結
本文回答了東西方國家化妝品廣告語之間是否存在差異。答案是肯定的:東西方國家化妝品廣告語之間存在差異。作者不僅從語言中找到了這些差異,還從文化背景方面指出導致這些差異的原因。結論是東西方文化中的審美觀、個性特征、家庭觀念、歷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發展都有所不同。最后,作者建議廣告商在撰寫化妝品廣告語時應意識到文化差異的重要性。撰寫者應考慮目標客戶所在地的風俗和文化特征,這是十分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Anderson, M. Social influence effects of advertising using highly attractive models [D]. Allian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04.
[2]蔡基剛. 英漢寫作修辭對比 [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
引言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孕育出了該民族的語言,同時。一個民族的語言又是了解該民族文化的窗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得以反映的一面鏡子;文化是語言賴以扎根的土壤,學習語言就必須學習文化。
2008年一部反映中國文化的好萊塢動畫大片《功夫熊貓》在中國上映了,電影一上映就備受國人關注,并取得了驕人的票房成績。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文化差異等因素,·部英文對白的動畫片要想贏得中國觀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叻夫熊勘這部影片卻輕巧地跨過了這條鴻溝,被廣大中國觀眾所接受認同。
這是因為好萊塢夢工廠的這部片子中體現著中國傳統的文化元素。自然能夠得到本土觀眾的認可。如果這部片子體現的是純西方的思想內涵,那么它在中國的票房收入肯定會大打折扣。由此可見,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了解文化差異不僅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l了解文化差異的重要性
隨著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作為通向世界大門的語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辦,在神州大地上更是掀起了一股英語熱,越來越多的人對英語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然而在英語走近我們生活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人與人之間由于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解。
對于大多數中國人而言,英語學習是在特定的中國文化環境中完成的。這個環境既指生存的外部文化環境,也指個體的心理環境,這兩種環境的綜合作用,決定了中國人學習英語固有的特點。
3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從本質上說,教授中國人英語,是讓兩種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在業已形成的中國語言文化環境中的英語語言文化的移入、吸收和消化。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除了要使學生有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能力。
因此,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的建構是必要的,然而給他們提供課本中語言知識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更為重要而迫切。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呢?
3.1通過課堂教學挖掘教材文化信息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特色詞匯的導人是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的差異在詞匯層面上必然有所體現,教師應讓學生了解由于民族自然環境、社會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的不同造成英語詞匯在許多方面與漢語詞匯存在著不對應的現象,幫助學生了解這些差異。
此外,大學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內容豐富,不少課文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其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教師可以利用課前幾分鐘,講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國家的主要知識,尤其是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還要引導學生隨時隨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3.2開展課堂活動創造聽說的文化語境
大學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并非教而會之,需要大量的、反復的語言實踐活動才能掌握。課堂活動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重要途徑,教師通過精心設計,創造出具有英語文化特色的交際情景,讓學生去用英語交際來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如組織學生進行pair-work(結對練習)、soup-discussion(小組討論)、role-play(角色扮演)、short-play(短劇)等課堂活動,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獲,以情趣為動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具有英語文化氛圍的英語教學活動中來,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營造較為輕松愉快的“輸人”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3.3利用多媒體等各種輔助手段多方位體驗西方文化
近年來,各種多媒體英語資源的蓬勃出現為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多媒體的應用,改變了以前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書的單調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不僅增大了教學容量,而且加大了課堂信息量的輸人,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
1 Introduction
“Language and culture,intrinsically dependent on each other,have evolved together through the history.”(Claire Kramsch,1998)“On one hand,language as an integral part of human being,permeates his thinking and way of viewing the world,language both expresses and embodies cultural reality. On the other,language,as a product of culture,helps permeate the culture,and the changes in language uses reflect the cultural changes in return”.(Claire Kramsch,1998)Language is the base of entire culture,and it is only in language that culture can be wellpresented and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On the other hand,language is influenced and shaped by culture;it reflects language. Language reflects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and predicts the developing orientation of culture.
2 Comparison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2.1 Similar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A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of human life are roughly similar,people in China and the West will naturally produce the same or similar association,giving the same significance of the animal words when they understand animals from the basic attributes of the animals. For example,in Chinese,fox is the synonym for cunning and craftiness. When people use such phrases like as cunning as “a fox”,“old fox” to describe a person,they often consider him or her sly and tactful. I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fox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this kind of meaning.
2.2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A few of animals have the same or similar symbolic meanings both in China and the West,but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majority of animals are different in the symbolic meaning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Now,I’ll give several peculiar animals to testify my view.
2.2.1 Dragon and Phoenix
Dragon has come to be regarded as the symbol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and China is called huge dragon of East. In China,the traditional symbols of royalty are the dragon and phoenix. The dragon stands for the emperor and the phoenix for the queen. Besides,as an auspicious creature that supposedly brings good luck,the dragon gave rise to the saying that parents“wang zi cheng long”―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that is,to be successful.
To Westerners,however,the dragon is often a symbol of evil.They regard the dragon as a fierce monster that destroys some other things;therefore,in their opinion,it must be destroyed.
2.2.2 Bat
To Chinese,the “bat” is a symbol of good fortune,wellbeing,and happinessall positive qualities. The reason for such associations is probably that the name of the creature is pronounced the same as the word“fu”. Thus the traditional design shows the bat and the deer together is very popular in China,because the words pronounced is the same as “fu lu”―good fortune,happiness,wealth and position.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the bat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negative qualities.“As blind as a bat”,“carry as a bat”,“He’s a bit batty”typical expressions of the negative associations.They may be even worse.Mention of the bat often evokes the image of an ugly,sinister,bloodsucking creature.This may be caused by the “vampire bat”。
3 Factors Leading to the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which would cause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Such factors are as follows:
3.1 Diversity in Spiritual Culture
3.1.1 Belief Systems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people believe the universe is created and controlled by a divine power.Man and the universe are separate entities.And therefore,there are laws of nature that must be followed.With such a view of the universe,people in the West developed a dualistic world view.Their goal of life is to be more objective and rational.Chang is considered progress. The scientific method is usually their approach to problems in life. People are considered as equal to one another. However,people in China regard the universe as a harmoniously selfoperating organism in which each part is related to other parts in a system of hierarchy. With this view of the universe,Chinese developed a holistic world view. They hold man and nature are interrelated;man is a part of nature and man’s goal of life is to keep harmony with nature.Stability is highly valued. Therefore,their attitude toward life tends to be more subjective.
3.1.2 Pattern of Thinking
From the pattern of thinking,Chinese pattern of thinking is not the same as the Western. Chinese pattern of thinking is the threedimensional type,while the Western pattern of thinking is streamlined.
3.1.3 Value Systems
Most Western countries value individualism and people strive hard to achieve individual identity in terms of possessions and achievement in their professions.China place high value on the collective.So group harmony and cooperation are preferred,rather than competition.
3.2 Diversity in Behavior Culture
3.2.1 Social Rituals
Chinese people always like to ask the person’s name,age,unit and earnings,who he or she meets. While Westerners quite hate this kind of people who like to ask the other’s age,income,and other personal private matter.
When Chinese people receive gifts,they often let them on the edge,and don’t gaze at the gifts(for fear other saying they’re greedy). On the contrary,Westerners will open the gifts in the front of the guests and express their satisfaction when they receive gifts. Hospitality is a kind of Chinese quality.
3.2.2 Customs and Habits
In western countries,many people like pets. English people view dogs as human being’s best friends. Many English expressions with the dog can be found,such as:a lucky dog,a clever dog,a top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Love me,love my dog;He works like a dog.
To Chinese people,however,the dog is derogatory term.People have negative attitudes to the animal dog,such as rubbish,henchman. Western customs and habits are different from Chinese ones in many aspects. It is hard for English speakers to understand why servile follower is a pejorative term in Chinese.
3.3 Diversity in History Background
Chinese history differs from British and American history. They have their own historical cultures,which reflect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China is an ancient country with 5000 years’agricultural cultivation.In ancient time,agriculture is the fundamental trade,so people are all familiar with farming and they have lots of vocabularies about farming.Besides,the animal cattle are the main farm labor,which do much farm work for people.Consequently,Chinese people cherish a deep affection for the cattle.As is known to all,the English people,traditionally,is a nomadic nation.They wandered from place to place,looking for pasture for its animals and had no fixed place. They like horses and they are good at riding. Horses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s than cattle in England.They are not only as the main entertainments,but also as the main transportations for their lives.
4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language learners can use the animal expressions in an appropriate and correct way,also they can avoid misunderstanding in communication and reading,and reduce mistakes in translation. What’s more,language learners can understand clearly the reasons why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ultures from the aspect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But this paper does not completely reveal the whole reasons,English learners should insist on reading a lot of books and publications to achieve the task.As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this study is helpful for language study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References:
[1] 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John B.Thompson.高.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M]. Ltd:Polity Press,2005.
中學英語新課程標準對英語課程的任務里有這樣的描述: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事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生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可見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于英語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發展交際能力。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
但英語教學中,我們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即培養學生造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在此,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被提了出來。我就初中英語教學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了分類,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比較教學。
1.稱呼語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現過“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語。“c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以comrade相稱,他們就會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上課時的問候語往往是“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應地把“李老師”稱為teacher li。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李老師=teacher li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別扭。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系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 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現在這種習慣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接受。)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么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們通常習慣于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說“no, 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和英語國家人的不同風格。
3.贊美及回答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現等。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而我們對于別人的贊美往往謙虛地說:“沒有,沒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說驕傲。
4.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為什么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國家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5.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介紹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現的頻率相當高,但對于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就會覺得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7.節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體現,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13 merry christmas!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中國傳統文化屬于大陸文化,其發展的沃土是持久的農耕經濟。在農業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勞動人民與土地密切相關。因此,人們在文化上更重視本民族的文化傳承,有著較強的安土重遷思想,追求穩定,排斥冒險,較為保守內斂。從儒家追求的修身養性、克己復禮、實現內心寧靜,到道家強調“無為而治”、用“坐忘”和“心齋”等方法尋求絕對的自由,再到佛教超脫世俗、追求“無我”和“空”的境界,都強調一種心態的平和、內在的修養和精神的寧靜。由于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的休閑觀推崇體靜心閑,認為休閑是在怡情養性中兼求養生。“從靜中觀物動,向閑處看人忙,才得超塵脫俗的趣味;遇忙處會偷閑,處鬧中能取靜,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從洪應明的《菜根譚》中不難看出休閑對于中國人個體生命的意義。只有當人們內心趨于寧靜,對世間萬物的感知能力才會愈發細膩、敏銳,從而在與自然相互交融的過程中達到內心清明澄澈,實現精神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和諧統一,達到休閑的目的。中國的傳統休閑運動以靜態為主,體現出一種靜態美和柔和美,側重于康體和養生,追求個人的一種自在清凈,如太極拳、八段錦、琴棋書畫、花鳥蟲魚等持中守恒、含蓄內斂的休閑運動。
(二)西方文化對休閑價值觀及運動的影響
西方文化主要屬于海洋文化,其發展的背景是發達的海洋貿易。海洋的廣袤無垠和流動變幻使人們大氣、開放、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又因為海洋無法由私人占有,使人們有較大的自由度,較少形成保守思想和狹隘觀念。海洋的艱險環境又培養出人們機智強悍的品質和熱情勇敢的冒險精神。因此,西方人崇尚力量的品格和自由的天性,具有強烈的個體和開創意識。無論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還是工業革命后英國在世界范圍內拓展殖民地,以及頗具移民文化的美國,都體現出一種對外征服和探索的傾向。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西方人倡導“生命在于運動”,在健體的過程中愉悅身心,同時注重個體自身需求和完整性,認為休閑是人的本性需要,人們能在其中實現并完善自我。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游嬉使緊張的身心得到弛懈之感”,就是強調休閑活動對于個人機體恢復和身心發展的重大意義。受此價值觀的影響,西方的傳統休閑運動以動態為主,趨于激烈與競爭。人們在舒緩筋骨的同時,注重張揚個性,尋求感官刺激,偏好集體和團隊活動。因此,除了摔跤、拳擊、攀巖之外,籃球、橄欖球和足球也都為人們所喜愛。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背景下的休閑運動項目差異
當代中國人的休閑運動注重調適心靈,強調內在性而非對抗性。2004年零點指標數據網對北京、上海、廣州、太原、成都、長沙6個城市居民作了調查,報告顯示參與人數最多的休閑運動項目是散步(占62.4%),其次為騎自行車和羽毛球。同2001年相比,乒乓球、游泳、羽毛球的參與人數激增2倍以上。這些運動都沒有肢體的沖撞和對抗性,更多的是心理素質的展現。在西方國家,以美國為例,在參與休閑運動最多的30-40歲的人群中,僅在運動量方面是同齡中國人的10倍,而在運動類型上更喜歡攀巖、劃水等戶外項目,如登山、滑翔、潛水等極限運動已經成為了上層人士的象征。
中圖分類號:D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5-107-01
一、中西方法律文化差異的原因
(一)中西方法律文化物質基礎不同
認為,“法作為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其最終決定因素是物質生活條件,包括相互聯系的統治階級物質生活條件和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由于中西方所處的經濟模式有諸多的不同,所以中西方法律文化也就有了差異。
1.中國的由農業主導的自然經濟
可以說,在古代中國,農業是法律文化產生的社會生產實踐條件。由于生產能力的低下,人從屬于自然,“靠天吃飯”,沒有充分完成人與自然的分裂,而是天人合一。而人對自然的依賴關系又必然導致對群體的依賴關系,形成了農業經濟條件下普遍存在的人身隸屬的依附關系,沒有充分完成人與群體的分化。所以,就個體來講,人沒有任何獨立和自主,依附性的活動關系又必然形成依附性的文化意識,拿中國來講,在農業文明時期,群體本位的倫理文化就始終左右著意識形態的發展,社會需要的只是服從和“聽命”,提倡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綱常,完全泯滅了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即人的自由本性。這種倫理依附性的文化精神是中國人治傳統的根源。而且,在農業文明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限制了人們的活動范圍,人們生活在狹小的熟人社會之中,熟人社會往往靠倫理、道德、習俗等社會規范調整人們的日常行為,對于國家制定的維護君權統治的法律卻沒有親近感,更無自覺的應用意識,不可能產生出信法、尚法和法律至上的現代法治觀念。
2.西方的由工商主導的商品經濟
相對古代中國的農業實踐,西方國家在自然經濟的懷抱中興起了獨立的工商城市。例如.在希臘.一些城邦首先創造了不同于農業文明的城市文明。它們依托地中海的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靠發展工商業.頒布法律.管理行政等手段進行統治并初步形成了專門調整工商貿易關系如商業匯票、海商信貸、風險融資等方面的規則。這種悠久的商品經濟傳統,平等主體的權利型、契約型交往,孕育了現代法治的觀念。西方的工業文明更使人在對自然的關系上成為主體,市場經濟的平等、自由的本性解除了人身依附關系對人的束縛,使人在社會關系上也日益獨立自主,完成了人與自然的分裂和人與群體的分化,工業文明的時代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主體性時代,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充分發揮,使人潛在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被釋放了出來,人的生存方式發生了改變,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完善需要法律至上的治理方式。西方法治觀念就是在這種基礎上形成的。
(二)中西方法律文化的思想基礎不同
1.中國“天道”的哲學思想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由著獨特的哲學思想基礎,也就是中國傳統的“天道’,它主要由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天或大自然的客觀規律,自然法則;二是天或神的合乎道德的意志。天道,在古代哲學理主要指陰陽之道、五行之道、仁道。所以,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規律、道理就要順從天道、體現天道、實踐天道。而天地自然陰陽五行的根本涵義是倫常之道。自然的陰陽秩序、五行秩序實為親親尊尊、尊卑有等的秩序。董仲舒云:“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于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這種人倫化的天道就產生了倫理化、等級化的中國法律文化觀念和制度。
2.西方“人文”的哲學思想
西方人文精神是以文藝復興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為主流,包括后來的人本主義或人道主義和18世紀啟蒙運動的自由、平等、博愛和近代民主精神。它是建立在反對宗教壟斷和封建專制的基礎之上,尤其是對經院神學的批判,從根本上動搖了以神為本的基督精神,為“人的發現”“一切為了人”的現世精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西方人文精神決不是依附和追隨現實統治,為之辯護;而是以批判精神為武器對抗現實的黑暗統治。它積極關注世俗生活中的人的地位、尊嚴、權利,但作為精神追求,又充分展示人的自由天性和潛能的理想社會提供豐富的精神資源,如自然原則、契約自由、分權制衡、民主政治等等”,后來西方興起的法治國家和社會也就是這種人文精神指導下的必然產物。
二、探討中西法律文化的差異對中國法制建設的啟示
西方法律文化傳統由許多優秀的精神,其中始終貫徹的正義、自由、平等權利等法制因素,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專制、特權、宗法家族關相比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它所尊重的分權制衡、主體意識、權利本位、罪刑法定等原則,也成為現代法治社會尋求的價值目標和大眾普遍服從的法律意識,使西方法律文化更能為現代社會所需要,所認同。這也是中國法律文化中急需充實和修正的部分。
同時,中國法律文化的本土資源,也已有很多可繼承利用的優良部分。比如:中國法律文化傳統體現的樸素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和無神論精神;日臻成熟的法律藝術;立足于社會總利益的“集體本為”;行為規范的多元素綜合結構等。
總之,要提倡兼收并蓄的態度,既在傳統文化理搜尋精華,從理解國情里發現規律,從西方成果里匯總經驗,從移植中縮短距離。利用本土豐富的法律文化資源,兼容世界一切法律優秀文化成果一定能促進中國現代法制建設的巨大進步。
參考文獻: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
翻開世界地圖,我們可以發現當今世界的主流文化來源于三種不同的文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臘文明。在這三大文明中,西方文明和中國文明所表現出的文化是最有特色的,印度文化居中。中國人認為印度與中國同屬東方,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而西方則認為印度文化屬西方文化的部分,他們更感興趣的是中國文化。著名的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就說過這么一段有理有情的話:“我很想向任何人建議進一步親自看一看中國哲學的偉大經典和中國技術發展的歷程。它是如此令人神往,因為印度文明雖然也是有趣的,卻更多的是歐洲文明的一部分。但中國文明則具有完全不同的、難以比擬的美,而且這種唯一完全不同的文明能激勵人們對它產生最深的愛和最深厚的研究愿望。”[1](P53)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可以用兩種顏色來代表,用黃色來代表大陸文明的中國文化,以藍色象征海洋文明的古希臘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而居于中間的是印度文化。所以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異,具體體現在地理環境、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社會習俗中。筆者著重討論中西文化的差異對于旅游文化的影響。
那么為什么兩種不同顏色的文明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這可以從地理環境方面作為切入點來看,“對一個民族而言一定的地理環境決定他們的生活方式,并強加給他們某些限制,而這種受限制的生活方式又影響了他們的精神和文化”[2](P30)。黃色的大陸文化是以務農立身安命,藍色的海洋文化是以冒險經商求富,這是由他們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的。中國在地理形勢上是“內陸外海”的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亞荒原,東面、南面是浩瀚的大海,西邊是阿爾泰山及沙漠戈壁,西南處是喜馬拉雅山。滄海茫洋與高山大漠形成包圍華夏的特殊地理環境,再加上黃河傳流而形成豐腴的土地及古代那里十分豐富的植被,不似今日干旱枯燥,當時氣候與現在也有差異,較現在溫暖而濕潤,形成了悠久的農業文明。黃土、黃河及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中國古文化的起源,所以中國文化又被稱為黃色文化。
西方文化的發源地,是位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臘,所以古希臘的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后來的西方文化。古希臘是一個半島,它的陸地部分由一系列小山脈組成,這些山脈屬于巴爾干中部主脈的支脈,并將希臘切割成獨立的部分,而巴爾干主脈將希臘大陸分成兩個完全不同的部分。西部巖石凌厲、滿目荒涼、交通不便,而在東部則有世界上最為發達的海岸線,有許多天然港灣依傍著東地中海域的愛琴海。也就是古希臘特有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古希臘文化是以海洋為依托的。由于沒有豐沃的土地,古希臘人民是靠海洋為生的,所以西方文化又稱為藍色文化。
正是中西方處于不同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古希臘和中國分別走上了不同的文化道路,并影響著其他方面的種種特征。由于海洋是寬廣的,又是多變的,所以西方文化中人們思想流派眾多,個體意識強烈,主動性多,易激動,不穩定。而中國人則因耕種性而形成思想穩固、人際意識強烈、被動性多、喜靜不喜動等特性。中西的這種差異表現在社會生活和人生態度上,則顯出鮮明的特點。如西方以個人為重,四海為家,而中國以社稷為重,鄉里為重,家庭為重,個人次之;在姓名的排列上,西方人以自己的名字領先,父名次之,族姓居后,中國人反之:宗族在前,輩分次之,自名最后;其他如地址順序、時間順序也都如此,西方人是具體或個體在前,整體在后,中國人則倒過來。
其次,在觀念意識上也有很大的差異。較明顯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實踐觀念。中國占統治地位的哲學是儒家哲學,它的特點是重現實和人情,重行動和功利,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中國人的實踐性或現實性。但這種實踐性表現較多的是在日常生活、倫理道德和政治觀念上,較少體現在科學精神上。在科學上,中國人玄想較多,試驗較少。而西方人什么都要求你拿出試驗數據來,即便是社會科學也不例外。
二是守紀觀念。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有自己的紀律、制度和規章,要求人們服從和遵守。但各國的文化觀念和體制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了守紀觀念的不同。例如,進劇場看戲,西方人最能約束自己,如同進教堂那般虔誠;而到學校課堂上課,他們卻顯得很放松和隨便。反之,中國人進課堂如同進佛堂,恭恭敬敬、老老實實地聽課作功課;而現今有些中國人到劇場中,就無所顧忌,大聲吆喝。
三是人情觀念。一般說來,歷來以講人倫道德和孝敬忠義為重的中國,人情味要比講物質利益和以法為重的西方更深厚濃郁。中國人對較為親近的人,例如父母、子女、兄妹、親戚、朋友、同學、同鄉、同事以及有各種利益關系的人,人情味濃厚關系密切。
西方人則與此不同,或者說是基本相反。我們經常聽到的是西方人父子、夫妻、朋友間如何在經濟上斤斤計較。
二、對旅游文化的影響。
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進;智者樂,仁者壽。”這句話正好說出了由大海所淘養出來的西方人和由大地所哺育出來的中國人之間的不同。體現在旅游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異。
“旅游文化是文化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旅游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必然建立在一般文化的基礎之上”[3](P16)。正是在中西兩種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孕育出了不同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中最突出的差異是審美觀上的差異。“從某種程度上說,審美觀分為精神性體驗和物質性體驗兩種”
[4](P7)。旅游文化也可以分為精神性體驗文化和物質性體驗文化,前者指一般的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因素,后者指自然山水、園林、建筑、工藝、烹飪等因素,相對而言,旅游文化較多涉及的是物質體驗文化與精神性體驗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的園林強調的是“雖由仁作,宛如天成”。人工模仿天然物制作,要使人分不清哪是天然,哪是人工,使之渾然一體。同樣在審美中,則講聽曲、小游、閑談一并構成古代園林的組成部分,這是讓人們體驗一種輕歌曼舞與林木婆娑相融合的人間仙境生活。西方人則不同,他們往往將精神性和物質性截然分開。一類是人工的公園、庭園、娛樂場,另一類是純自然的森林公園、動物園。
再如建筑、宮殿和一些博物館,突出的要么是純精神審美性的繪畫和雕塑,要么是物質性較強的精美工藝,較少將它們混放在一起。
翻譯是用譯語傳達原語言的意思,具有傳譯性。前蘇聯翻譯家巴爾胡達羅夫曾給翻譯下過如下的定義:“翻譯是把一種語言的言語產物在保持內容方面也就是意義不變的情況下改變為另一種語言的言語產物的過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并反映著文化,為了保證翻譯者能用準確精辟的譯語去揭示出原語言的意義,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到,翻譯的過程不僅涉及語言問題,也涉及文化問題,也就是說,原語言和譯語之間的文化差異影響著翻譯的成功與否。這些文化差異及對翻譯帶來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宗教文化背景的差異及對翻譯的影響
1. 宗教文化背景的差異
中西方在宗教文化背景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西方社會的影響非常深遠,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和生活等的各個方面。歐美人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多信基督教,“上帝(God)”這個概念就具有濃厚的基督色彩。西方宗教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有很多體現。如在教堂舉行婚禮、向“主”宣誓、向上帝祈禱“God help me!”,甚至看到別人打噴嚏的時候也會習慣性的說一句“God bless you”。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儒、道、佛是中國的三大宗教,其中,以佛教對我國的文化影響最深。基督教里的“上帝”在佛教教徒心目中便稱為“老天爺”,許多詞語或俚語便來源于佛教。如:“浮屠”、“臨時抱佛腳”。
2. 宗教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這種文化差異會給翻譯帶來困難。在翻譯過程中,不結合原語與譯語背后蘊涵著的文化差異而去盲目地翻譯,會使文化信息很難完整準確地傳遞到譯入語中,從而產生文化的不對等現象。因此,不同的引起的文化差異不容小覷。如果譯者不了解宗教文化背景,勢必會給翻譯帶來困難。
二、思維方式的差異及對翻譯的影響
1. 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國家人們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著本質的不同。中國人表達事物是總是按時間和事理發展順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進行闡述。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們的思維方式是先整體后細節、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眾所周知的地名的敘述便為一例。而不同的思維方式創造了不同的文化體系。
2. 思維方式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中西不同的思維風格造就了各自的句子重心,如在翻譯中不加以調整,會影響翻譯的質量。如:It is important to eat a balanced diet.(平衡飲食是重要的。)原文的語義重心是“It is important”,而漢語譯文中很自然地置于句尾了。可見,同一句話讓有不同思維的人來理解是有差異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再比如,之前提到的對地名的敘述中,中國人在大腦思維信號中第一個想到的是“國家、省”, 而西方人首先想到的是“人、門牌號”。我們通常會把外國語的順序稱為“倒裝句”,然而,事實上,中國話的語言順序往往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語言順序相反。從這種截然相反的思維方式,可以看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往往采用的是“演繹法”,而外國人的思維方式往往采用的是“歸納法”。
三、地域、歷史、風俗習慣的差異及對翻譯的影響
各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生存環境和歷史條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例如:英國是一個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國家,所以天氣時常變化莫測,陰雨連綿,人們對天氣容易產生特殊的感情,因而英國人見面都喜歡談論天氣。所以“A lovely day, isn’t it?”之類的話,就成了人們見面最常用的打招呼用語。而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大國,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所以對土地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如比喻花錢浪費,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
首先一定要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人與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人受不同的區域文化背景影響,在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差異。中西方文化內涵的差異必然造成詞義、句義、聯想意義、比喻意義等語言現象的差異,不同的文化傳統可以影響人們思維語言的表達。
1.人生觀差異
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使得儒家思想一直占據著根深蒂固的統治地位,中國人向來以自我貶仰的思想作為處世哲學,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準則。中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的。西方國家價值觀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展自己、表現自我。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征崇尚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因此中國人的表達習慣先整體后局部而西方國家則習慣先局部后整體。舉個例子,我們班級有56名學生。英語表達:There are 56 students in our classroom.但是中國學生就習慣 Our class has 56 students.這樣非正規的表達方式。這就是觀念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2.價值觀差異
正是因為中西方傳統的影響,形成了差異極大的人生觀,也就有了價值觀的差異。中國文化推崇團體之上的價值觀,一切以集體利益為主,不計較個人價值。而在西方文化上,則呈現了截然相反的觀點,它推崇個人主義,強調個體存在的價值,注重個人隱私。這也是當中國人以關心的口吻提及外國人的婚姻年齡狀況,總是引起極大的反感。這就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之一。比如“老”在中文里表達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爺爺、老先生等,“李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國人往往以年齡大為榮。和別人談話時,年齡越大,資格越老,也就越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姜還是老的辣”。然而,西方國家極少有人愿意倚老賣老而自稱”old”。在他們看來,“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詞,是“老而無用”的含義。在西方文化中,老人叫做senior citizen.老人更期望別人恭維他們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是多么年輕。
3.思維方式差異
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西方人在思維表達方式上習慣把主體做什么先表達清楚,而后再添加其他東西,而中國人則習慣把要表達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如以下例句“I met one of my old friends in the bookstore this afternoon.”中文翻譯應該是“我遇到一位老朋友在書店今天下午”。然在漢語中我們則會說“今天下午我在書店遇到了一位老朋友。”英語中不被分開的“我遇見老友”這一主體在中文中就被隔開,被整合了。英語的文章通常有一個比較明顯的主題,通常在篇章的開始。而后文章的發展就以此為主,在各個段落幾乎都能找到以此相關的內容,而且段落主題句通常在開頭句。中國的文章以語義為中心,語義自然銜接,前后貫通,上下呼應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體現整體思維就可以。在英語文章中我們可以通過大量的連接詞語充分理解上下文的聯系,而中文就無法這么直觀。
二、文化差異與教學結合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就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英語教師也應當不斷鉆研中西文化差異,并且和教學有效融合。
1.與詞匯教學結合
在詞匯教學中要注重講解詞匯在兩種語言的語義差別,真正明白詞匯的概念。如“practice”一詞,學生學習就只掌握“練習,實踐”之意,但是它作為“習慣,習俗”學生常常忽略,這就造成理解偏差。再如有關這一顏色“白”,在西方文化里有美好、希望、幸福、快樂的涵義,如“a white day”(吉日),“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白色代表不祥。
2.與聽力教學結合
中西文化差異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體現尤為明顯,而中學階段就常常以聽力形式加以檢測。所以在聽力教學中要強調中西文化差異,指導學生得體使用語言。正確使用社交用語,包括如何表揚、如何道歉等等。學會使用委婉表達,避免使用禁忌話語。
3.與閱讀教學結合
在學校學習中我們更多是通過閱讀各類文章來加深鞏固英語學習。閱讀能夠接觸各類話題,這些原汁原味的文章無窮盡地體現中西方文化差異,學生在閱讀時往往因為對這些差異了解度不夠,造成語義偏差,不知所云的情況。教師應該在平常的閱讀教學中,始終注意強調這些差異,引導學生深層次的學習。
4.與寫作教學結合
在課文學習和寫作教學中都要注意講解中英文體的差異。文章要分析結構特征及表達方式,體驗文章的韻味,欣賞文章的措辭,學會文采的應用。然后讓學生以范文為例練習寫作。比如議論文、事實說話、事實證明。不要把個人觀點強加于人,過急體現個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