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習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1 17:00: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音樂學習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音樂學習論文

篇(1)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于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并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達爾文曾說過;“就我記得,在學校期間的性格來說,其中對我后來發生影響的,就是我有強烈而多樣的興趣,沉溺于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深入了解任何復雜的問題和事物。”可見,興趣對學習是很重要的,語言在音樂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音樂藝術的造型基礎與創造核心。如果在音樂教學中失去了優美、生動的語言、就會使其變得枯燥、無味,失去了藝術的魅力。俗話說“言為心聲,音為心語。”。如:《抬花轎》這首歌用的是流行歌曲的旋律,我們給它配上一個有趣的故事,歌詞是“八只小狗抬花轎,老虎坐轎把扇搖,一只小狗跌一跤呀,老虎狠狠踢一腳……小狗抬轎到半山腰呀,……一二三,向上拋,老虎跌個大老跤……”孩子們邊聽故事邊學歌曲,學的可認真了,并且孩子們自發的加上了相應的動作,很快的就學會了這首歌曲。

2設計打擊樂伴奏促進幼兒學習

教完歌曲的詞曲后,我一邊讓孩子們演唱,一邊用打擊樂器伴奏。這樣增強了幼兒的參與意識,不但能主動地去參與音樂實踐,去直接感受音樂,并克服了音樂課以唱為主的枯燥乏味,使活動氛圍生動活潑;同時也鞏固了節奏概念,增進了幼兒對音色的了解,掌握了樂器的使用方法,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如中班活動《加油干》中,孩子們學完這首歌后,重點讓孩子們用鈴鼓、碰鈴、圓舞板合奏這首歌,孩子們興趣十足,在愉快地勞動中都能較熟練地掌握節奏,并引導幼兒不斷地完善創新,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會初步感知節奏、音色、情緒的不同變化,進而把這些體驗逐步升華并加以理解。幼兒從內心品味著成就感,漸漸對用打擊樂來為歌曲伴奏更有興趣了。

3歌曲表演激發幼兒情感表達、體驗

幼兒天生好玩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往往是喜歡通過各種動作表現出來。所以,要提高音樂活動的質量,就應根據孩子好動好游戲的心理特點,把孩子的音樂學習與游戲、舞蹈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孩子通過自身的活動,在音樂世界里蹦蹦跳跳、輕輕松松的獲得知識、技能。如《找小貓》是小班幼兒非常喜歡的音樂游戲,在游戲中我扮演“貓媽媽”、孩子們扮演“小貓們”,躲的時候提醒他們可以躲在小椅子后面。而當游戲進行的時候,我發現孩子們不滿足于僅僅藏身于椅子后面,有一部分孩子一唱到“找個地方躲躲好”的時候,就已經往邊上的小桌下、鋼琴后面躲藏了。見此狀況,我也未加阻止,依舊扮演媽媽嗎“鎮定地”去找小貓,而被我摸到頭以后,小貓們也乖乖地回到了座位上。可見孩子們在游戲中會有自己的想法和創意,他們的興趣很可能會轉移到躲藏的地點上去。針對這樣的狀況,我覺得可以適當滿足孩子們的需要,讓他們在遵守規則的情況下,有所創意的游戲。通過有趣的“找小貓”游戲,培養了幼兒聽聲音迅速躲藏保護自己的能力,幼兒在愉快歡樂的游戲中學習音樂,發展音樂聽覺能力和節奏感。

4通過創編歌詞激起幼兒創編興趣

讓幼兒給熟悉的歌曲增編新的歌詞或改變部分歌詞,這既能提高幼兒唱歌的興趣,也有利于幼兒創造力的培養。在活動中,我把注意力放在保持和增強幼兒對創造型活動的興趣方面,如小班音樂《小手爬》里唱“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頭頂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小腳上”。這首歌曲的音樂以它特有的活潑、輕快的節奏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活動中采取邊唱邊和幼兒一起玩的形式,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歌曲和動作。在我發出“我們還可以把什么變到歌里去?”的問題后,孩子們的思維一下子就打開了,孩子們大膽地創編:“臉蛋、辮子、肩膀、膝蓋、小背、小腿”等都跑到我們的歌里來了,孩子們越唱越高興,都愿意到前面表演給大家看了。這個活動在孩子們愉快的情緒體驗中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這首趣味無窮的歌既激發了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又開闊了幼兒的眼界,還打開了幼兒思維的窗戶,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思維想象能力。因此在大量的音樂活動中,幼兒的智力得到了很大地發展。

5音樂在一日活動中的滲透,讓幼兒潛移默化受熏陶

篇(2)

音樂有其獨特的特征,因此對幼兒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幼兒音樂教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意義深遠的新型課題。“幼兒音樂教育”是對幼兒進行的音樂啟蒙教育。它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培養和發展幼兒對音樂的興趣。音樂教育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幼兒的音樂能力和增強幼兒的審美能力,還能夠使幼兒在音樂活動中通過感受﹑體驗﹑表現“美”的內涵,從而使幼兒獲得身心發展的“和諧之美”。幼兒只有學會認識音樂﹑駕馭音樂﹑學會尋找和體會音樂之“美”,才能進入音樂的天地并借助音樂獲得積極的人生體驗。從而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的成長。所以,幼兒音樂教育是幼兒能否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國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任教內容和任教方法這兩個方面:

一、任教內容方面

在音樂教育中,教師一般都側重于對幼兒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對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當然,教師對幼兒的技能培訓在教學實踐中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音樂教育中需要突出如何讓幼兒在潛在的美感中體會到音樂的節奏、旋律、音色以及樂曲的整體結構。培養他們把美感輻射到音樂教育的各個環節之中去。使審美教育在循環反復中得以提高和發展。從而提高幼兒的心理審美素質。例如:演奏《泉水叮咚響》時,一般來講教師主要注重孩子如何去唱好這首歌曲,而沒有依靠讓孩子體會曲目的音調、節奏來吸引他們對音樂的濃厚興趣。而我則用一個水壺裝上水放到教桌上,再用吸管吸上水,從很高的位置往水壺里滴水。同時讓孩子們閉上眼睛仔細去聆聽水壺里發出的”叮咚”聲,引導他們去想像這個聲音發出時歌曲里面的環境,聲音之間的和音符,然后再叫他們去模仿這個聲音,去幻想在這個幽靜的環境之下音樂所輻射出的內涵和潛在的微妙感覺……這樣會使教育內容更豐富、得體。

二、在教育方法方面

在這方面主要體現在模仿性成分太多﹑教具的陳舊﹑教材內容呆板等問題上。

1.模仿性成分太多。包括音樂題材,表演的動作,游戲的主體內容等。很多教師都是復制原有的音樂游戲,而且在教導的方法上都是按照原來的基本要求去實施和開展。比如按照教材里的所有內容原本的予以輔導或者大量模仿別人的教材,這樣取得的效果是不明顯的。

2.教具的陳舊。教具就像教師手里的魔術棒。如果發揮的淋漓盡致則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則沒有任何意義,而且容易使孩子產生抵觸情緒。因此,選擇具有生動、新穎對孩子具有吸引力的教具將對音樂教育的的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3.教材內容呆板。幼兒對新鮮事物較感興趣。如果教材內容呆板,孩子們會表現出的漠不關心的樣子和淡然情緒。這種模式會削弱幼兒對音樂的探索性和創作性。因此,在教材的內容上下功夫也是幼兒音樂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針對現在音樂教育的狀況,結合自己多年的幼兒音樂教育的一些探索、實踐和經驗,大膽思考、改變教育思維與模式,旨在通過音樂教育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健全他們的啟蒙思維。讓“音樂”成為兒童生活的靈魂。那么,幼兒有什么樣生理特點?我們又該如何針對幼兒的生理特點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呢?這是開展幼兒教育是否成功的核心內容.根據幼兒的的生理特點和個性,以及對幼兒教育的見解,綜合自己的實踐經驗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剖析如下:

(一)以幼兒對新生事物具有“趣味性”的特點,采取“以趣引趣”的教育方法

興趣是幼兒產生學習動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幼兒從事活動的內在力量。因此,我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使音樂活動充滿情趣,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激情及動力。主要在體現于教材趣味化﹑設計趣味化﹑教法趣味化三個方面:

1.教材趣味化。我在選擇教材時,總是盡量選擇從歌詞到旋律,從體裁到形式,從結構到風格,都能貼近幼兒生活的教材。體現兒童情趣的教材,同時根據相關的題材加以改編,體現生動、活潑、趣味性。如歌詞“汽車”演變成“汽車,嘟嘟嘟”;“流水”演變成“流水,嘩嘩嘩”又如歌曲《走路》,小兔走路蹦蹦跳跳,“蹦蹦跳跳”的旋律平行,節奏短促跳躍,表現小白兔跳的生活特點;小花貓走路靜悄悄,“靜悄悄”旋律下行,漸漸減弱,表現小花貓的生活習性。這樣就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這些動物的動作特征。比喻貼切、生動有趣。孩子易記、易學、易懂,適合幼兒的興趣愛好。

2.設計趣味化。音樂教育活動設計的好壞,往往決定了音樂教育的成敗。因此我對每一個音樂教育活動都要根據教材對結構內容進行精心設計。使之情節化、承上啟下、自然過渡。這樣就能使幼兒從一個陌生的主題走向一個熟悉的、感知的、進程性的意境。在這個意境中不僅讓孩子感受音樂,而且讓孩子表現對音樂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使音樂活動順利有序的進行。通過老師的精心安排,使幼兒感到音樂活動的趣味性。比如教孩子唱《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曲時,我自己充當孩子們的媽媽,讓孩子們充當歌曲里的那個孩子,在唱歌的過程中我用雙臂去和孩子們擁抱……把親情和故事的情節化為一體,把這首歌曲設計成一個動人的故事。而且根據故事的氣氛引導孩子的表情,從而把教材設計得趣味化、條理化、結構化。

3.教法趣味化。“好奇”是幼兒的心里特征。“形象”是幼兒的思維方式。幼兒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心理,與此同時他們也善于用”形象”的思維去對”好奇”的事物加以思考、想像、揣摩。我利用這兩個特征抓住幼兒的心理把音樂題材的內容變得“好奇和形象”,充滿藝術色彩。我把同樣的題材“趣味”化之后變得引人入勝,新奇和形象﹑生動。幼兒便于接受并積極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去。我對這個方法體會尤為深刻。比如教孩子們做“貓和老鼠”的音樂游戲。我用相應的樂器作背景,用道具比作貓和老鼠,再結合動畫片《貓和老鼠》的內容,讓孩子去想老鼠本來怕貓的,為什么貓老是被老鼠弄得暈頭轉向?讓他們去模仿貓和老鼠的動作,用自己的形象來融入到這個游戲中去,利用他們”好奇”的心理把音樂游戲推向一個新的。

(二)以幼兒情感化為特點,采取“以情動情”的教育方法

達爾克有句名言:“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是情感過程”。因此對音樂教育的重點應該著眼于引導幼兒對音樂情感因素的體驗。那么,怎么利用音樂感受達到情感交流,讓幼兒輕松愉快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中去呢?我得出的經驗是由“情”轉變成“愛”。只有用“情”去打動幼兒;以“愛”去溫暖孩子;用強大的感染力去體貼他們;用微笑去撫慰他們,他們才會在“愛”的情感氛圍下茁壯成長。

另外還應加強師生的情感交流,努力創造一種平等、寬松、和諧的氣氛,以此來激發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因此,教師的情感、氣質在教育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教師要以自己在審美欣賞中的情感表現出感染力。另外教師對音樂也要有敏感性,具有善于發現、捕捉、審美的能力。教師加強與幼兒心與心的溝通與交流。采用以“情”動“情”的教育方法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形體訓練《花兒笑》進行時,我讓孩子意識到眼前就是一片花叢,然后再引導孩子們一起表現出驚奇、喜愛,然后想去聞花的香味,也想去摘美麗的花朵,又怕別人看見的表情。但又要讓孩子們知道假如去摘花的話則是損壞自然的一種不良行為。讓幼兒從心里變化中和老師一起去體會、尋找、去看、去聞、去摘然而又沒有去摘等一系列動作化情感。同時在語言、體會、表現都恰到好處時結合題材,把情感融入到每一個細節的音樂活動中去,讓幼兒在情感的底蘊中去領會每個動作的情感內涵。

還有就是要求教師在教育的同時讓幼兒和音樂產生共鳴。如樂曲《歡樂的牧童》,教師不僅要引導幼兒去體驗牧童歡樂的心情與感受,還要讓他們聯想到遼闊的草原,藍藍的天空,引導幼兒去體會和感受草原的美麗。描述時要有激情,形象的表現高興的動態細節,讓孩子說出內心的情感體驗,情感的表達會逐步的變得細膩、深刻。

(三)寓教于樂是幼兒音樂教育的又一特點,采取以“樂”為教的教育方法

音樂藝術有娛樂的特點,這是吸引幼兒積極參與音樂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音樂娛樂性的特點,引導幼兒在玩樂中學習、在快樂的氣氛中體驗生活。把音樂教育寓于愉快的音樂感受和音樂表現之中。引導幼兒在愉快的,富有藝術特點的教育活動之中受到教育。以“樂”為教的教育方法促使幼兒變得活潑、開朗,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和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四)幼兒具有潛在創造力的特點,采用“以新帶新”的教育方法

奧爾夫體系的核心觀念之一就是在不斷的創新中獲得新的生命力。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要培養幼兒在自我探索中獲取知識,在自我探索中增強創造力。教師是幼兒創造力的挖掘者。因此,我較注意啟迪幼兒的形象思維來創造表達歌曲的音樂形象。比如改變歌曲的格調。本來用小提琴演奏的曲目,我用鋼琴來演奏。改變了原有的格調,再結合教具,采用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發掘音樂活動中幼兒的潛在思維和創造力。比如和孩子們做《烏鴉喝水》的音樂游戲時,我把《烏鴉喝水》這個故事的內容用簡短的歌詞和輕快、明亮的的歌調編寫成一首兒歌。再用相應的教具來讓孩子加入到烏鴉喝水的音樂游戲活動中去,根據這個故事的構思引導他們去表演,使孩子們在輕松而快樂和充滿稚氣的童聲環境中動動腦筋,開發潛在的智慧和創造力。其次,也根據這個故事的內容讓孩子去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讓他們自己去唱,去演。這就需要教師去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善于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去發現,鼓勵和培養孩子們如何去創新。以”以新帶新”的教育方法促進幼兒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超級秘書網

(五)針對幼兒的個性和優勢采取”因人施教”和”靈活運用”的方法

每個幼兒會因成長的環境差異而產生不同的個性,不同個性的幼兒對音樂的領會和敏感程度是有差別的。因此,針對個性不同的幼兒采取”因人施教”和靈活運用”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在教學中發揮幼兒的積極主動性,使幼兒成為真正的主人。

2.要針對他們的不同特點和需要,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養,對有藝術天賦的幼兒要注意發展它們的藝術潛能。而且不可以整齊劃一。

篇(3)

二、從當代音樂學學科建設和各分支學科的研究與發展的層面,許多專家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于潤洋就音樂學的學科建設問題發表了三點意見:“1.擴大學科的學術研究視野: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西方也存在此問題。我們的狀況不令人滿意的是,學科之間相互溝通與交融不夠。我們的學科是從西方來的,西方的思維是一個分析的思維,它自然地形成各個分支;中國的思維是普遍聯系的、綜合的思維,這一點我們特別要加深認識。我理解音樂學的學科本身具有很強的邊緣性,它的子學科本身也具有邊緣性。我們要吸取其它各學科的東西,一個學科的發展,常常是出現在交叉點上。我主張要關注人文學科的發展,包括自然科學的發展。2.方法論上,要加強理論與歷史的融合;應該有一個基本的立足點,我的經驗及通過我接觸過的理論,我覺得是歷史唯物論與歷史辯證法。當然還要關注當代哲學的發展,重要的是吸收,吸收非的東西,這也是推動和發展的基礎。3.加強對音樂本體的認識和闡釋的能力:我們的音樂學有時比較忽視音樂本體的研究。搞作曲的覺得你們脫離實際。目前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課程在加強作曲技術理論,加強他們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和分析音樂的能力。另外,音樂本體的研究也有問題。本體研究缺少理論與歷史的參照。音樂文章常常是枯燥乏味,不知道其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王次zhào@①認為:“建設一流大學的標志是:一流的學術成果、一流的人才、大師級的學術帶頭人。”所謂大師級的學術帶頭人應具備的條件是:“1.對自己學科的歷史與現狀很精通——有廣博的知識和寬廣的知識結構;2.對學科前沿的把握;對學科前瞻性的思考——要有開闊的視野,對學術研究的最一般的原則要把握。”趙宋光在談到音樂學的學科建設問題時,提出了音樂學的“七大分支”的規劃構想“歷史的音樂學這一大塊,仍保持為一大分支;體系的音樂學這一大塊,劃分成三大分支:音樂學元理論、音樂文化人類學、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應用的音樂學這一大塊,劃分成三個分支:音樂教育學、音樂學技法理論、為音樂實踐服務的科學技術理論。每一個大分支內,可有若干小分支歸屬其下。”茅原將音樂學學科劃分為十二個小的分支:1.聲學;2.音樂美學;3.音樂史學;4.作曲技術理論;5.民族音樂學;6.文本評論;7.樂器學;8.詞典學與術語學;9.圖書檔案研究;10.音樂圖解學;11.大眾媒介;12.邊緣學科。而每一個分支又可劃分出若干子分支。謝嘉幸認為:“從音樂學院的學科分類,我分成兩個層面,九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兩個層面:1.理論層面(音樂美學、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學、音樂心理學)。2.實踐層面(音樂教育學、音樂表演理論、作曲技術理論、音樂科技)。”莊元認為音樂學學科的構架應是:“1.音樂學的基礎理論研究。2.音樂的應用理論研究。3.音樂的開發性研究。”俞人豪說:“從音樂學的歷史發展和學科分類來看,它有歷史音樂學、體系音樂學和音樂民族學組成,雖然每一部分的下屬分支學科越來越多,研究的范圍越來越廣,但它的基礎性學科依然是音樂史學、音樂音響學、音樂美學和音樂民族學。我認為現在對此特別需要肯定和強調。因為近年來音樂學外延的無限擴張和各種冠以音樂什么什么學的學科已經幾乎淹沒了它的基礎和主體,使音樂學變成了一個似乎無所不包的大框,什么內容都可以往里裝。”伍國棟認為:“民族音樂學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學科,其條件是什么。我覺得其它音樂學的學科成立有四個條件:1.本學科有相對獨立的,與它學科有區別的學術視野及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但要與其它學科有聯系;2.有一定的發展歷史;3.此學科應有一批突出的學者;4.此學科應有一批比較有影響的代表著作、經典性的著作。”劉承華認為:“音樂文化學學科建設的著力點是:1.開展音樂文化學的學科建設。2.加強音樂文化學在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比重。3.加強音樂文化學對相關音樂學科的滲透。”

三、取當代音樂學的分支學科的視角,許多代表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戴嘉仿從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與教學角度,認為:“1.如何看待我們的歷史?這個問題好像很簡單。但是,由于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其最后的結果就不能不帶有主觀性。如何更寬宏地看待中國近現代音樂的歷史。香港音樂家劉靖之對上世紀西方音樂傳入后中國音樂的發展基本是全面否定。有人認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發生是新音樂史,是有些片面。我認為,對待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應該用寬容的態度。2.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要加強專題史與斷代史的研究。對音樂學系的學生,以后不要開通史,要從專題史與斷代史入手,使學生多接觸一些研究方法。不同的系要求不一樣。對表演專業等等,音樂史的教學主要是知識性的;對音樂學系的學生可以看書掌握知識。在專題史與斷代史的研究中,則對研究方法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伍國棟針對“民族音樂學的實踐層面”從“1.音樂行為直接觀察和介入的田野作業實踐層面。2.音樂對象特定技能操作的工藝掌握實踐層面。3.音樂綜合考察材料的描述解釋實踐層面。”三方面進行了探討。王安國在《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實踐中的若干問題》發表了為國家制定中小學音樂教育課程標準意見。著重談了以下六個問題“1.關于音樂審美的價值。2.音樂審美對人的創造力的發展。3.音樂審美能力與音樂知識、技能的關系。4.母語文化與世界文化。5.綜合理念與綜合學科。6.樂譜價值與譜式的選擇”。謝嘉幸在《建設兼有音樂學與教育學雙重品格的音樂教育學》中指出:音樂教育學的學科發展還存在著許多問題:1.首先是學科的性質與定位問題。2.其次是音樂教育學的學科建設問題。3.音樂教育學在專業音樂院校中的功能和價值是什么。等等。楊和平在《當代音樂學中音樂文獻史料的整理與研究》——對建立中國音樂文獻學的初步構想中認為:“當代音樂學中的音樂文獻學就是將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優秀的音樂作品搜集、整理起來,提供給當代音樂學研究者和后來的音樂學研究者所用,并通過對這些音樂作品的分析研究,總結出音樂藝術的發展規律,提供給今天或明天的作曲家進行創作時的借鑒、參考之用,還要將歷史上傳承下來的優秀的音樂文化的方方面面,發揚光大、不斷豐富發展。加快中國音樂文獻學學科建設,是我國音樂學研究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是我國音樂學研究保持音樂生態平衡的基礎。……音樂文獻學還要重視對當下健在的音樂家的研究。”莊曜在《信息時代的數字化音樂教育》中說:信息時代的數字化教育,對“1.學習資源的開發;2.學習的評價方式;3.音樂的觀念變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幫助。但問題是,它不能取代現實,不能只成為音樂教學模式的簡單的轉化。”莊元在《音樂傳媒與傳播》就“音樂傳播與大眾傳媒研究的必要性和音樂傳播研究的領域”談了自己的觀點。此外,馮效剛發表了《關于音樂表演藝術研究科學性問題研究》;馮文慈提交了《從事中國音樂史學的心態自述》;楊易禾提交了《音樂表演美學學科建設管見》;田耀農提交了《民族音樂學的緣起、建構、解構與重構》等論文。

篇(4)

文獻“是記錄人類科學文化知識的一切載體的總稱”④。因此,對于撰寫音樂論文來說,確定一個選題后,首要任務便是搜集相關音樂文獻,并通過案頭整理、分析和研究進行適當的取舍。因此,在針對音樂專業學生開設的《論文寫作》課程中,還應講授有關文獻與文獻學的相關知識。音樂文獻相較于其他學科的文獻雖有共通性但更具其學科的特殊性。音樂文獻不但包括以書面文字記錄下來的文本類資料,還包括與音樂有關的各類實物樂器、樂譜、圖像以及錄音、錄像等,上述種種都應納入文獻搜理的范圍之內。

目前音樂專業學生在撰寫論文時搜集文獻的途徑一般以圖書館藏書和網絡資源為主。相對于圖書館中書籍類的文獻來說,網絡上的文獻資源更加多元多樣,但其中也不乏謬誤和糟粕之說,因此鑒別網絡文獻真偽以及針對選題篩選可用材料也是音樂專業《論文寫作》課程中應當授予學生的重要內容。目前常用之網絡文獻資料較多,如CNKI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即中國知網)、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即維普資訊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超星數字圖書館等等,皆可從中獲得相關學術期刊論文、碩博論文、會議紀要、年鑒等作為可靠的文獻參考。

二、歷史研究奠基礎

恩格斯曾說過“我們根本沒想到要懷疑或輕視‘歷史的啟示’;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了解任何事物之基礎,就是想要明了其歷史,音樂也不例外。對于音樂專業的本科生來說,在其必修課程里安排的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或歐洲音樂史)等史學類課程都是與歷史音樂學密切相關的,是音樂學學科中關涉歷史研究領域的重要基礎內容。在音樂專業畢業論文中單純的闡述某一音樂現象或某一樂種歷史的研究算是最初級的追源溯流,對于學生來說掌握一定程度的相關歷史便可完成。然而,若上升至對某一音樂歷史的研究,則不但需要熟悉歷史,更要掌握音樂史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步驟,包括對前人已有研究的分析與總結;對史料搜集整理與辨析使用的能力;對史學研究狀況的通達與展望等。

此外,與音樂歷史有關的音樂考古學、音樂圖像學等也對研究歷史有極大的幫助。利用考古學的學科知識對與音樂相關的實物史料進行研究這是音樂考古學和音樂圖像學的基礎工作,可以認為是歷史音樂學中的一個范疇。東方音樂也好,西方音樂也罷,乃至世界其他地區、國家、民族的音樂,都或多或少留存下相關的實物材料,即經歷了歷史淘滌留存至今的一切與音樂有關的遺物或者遺跡。這些埋藏在地下若干年的古物,經過考古學家的發現與挖掘,在音樂學家的辨析與整理后得以重見天日,像當代世人展現出古代人類社會中音樂的面貌,比如墓穴中挖掘出來的古代樂器、棺槨中的生活用具,再比如石壁上繪述音樂的壁畫、雕刻,亦或是圖書館、博物館中收藏的樂譜等,對于歷史音樂學的研究來說皆是重要的實物史料。

三、學科交叉助認知

在音樂學學科分支中有不少是與其他學科領域交叉授粉的。其中有的涉及自然科學,有的涉及人文科學;有的涉及社會科學,有的涉及精神科學。

一般認為自然科學是增加人們對所生活的整個自然界的認知、總結眾多自然規律從而引導人們更好的認識世界本質的學科知識。當自然科學類學科與音樂學交叉授粉后,就形成了諸如音樂音響學、音樂心理學、音樂生理學等分支學科。作為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在選題時關注與自然科學相關的內容是有一定難度的。若要展開此類研究,必須要具備一定程度的相關自然科學的學科知識,比如物理學、解剖學、數學等,這也是較少有音樂學本科畢業生傾向此類選題的主要原因。但是這些有關音樂的自然科學基礎和原理知識也有助于音樂專業的學生更好的認知音樂的本質。比如音樂音響學有助于音樂專業學生從本質上了解體鳴樂器、氣鳴樂器、弦鳴樂器、膜鳴樂器甚至電鳴樂器的發聲原理,從而在演奏時有更好的感受和領悟。再如音樂生理學、音樂心理學則有利于學生認識人體發聲的原理以及大腦接受音樂的感知過程。這些自然科學的學科知識對于音樂專業學生不但在實踐中起到引導的作用,在論文寫作中也會有所幫助。

音樂學學科中還有一些是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精神科學密切相關的分支學科。這些邊緣學科有的是從哲學角度探究音樂的內容和本質,如音樂美學;有的是研究社會與音樂關系的,如音樂社會學;還有的是以實地的田野調查為基礎,挖掘世界各民族傳統音樂存在與發展的,如民族音樂學等等。這些交叉學科的學科知識是音樂專業學生撰寫論文時極大的理論支柱。不但引導了學生的選題方向,更促進了學生理論研究的深度。在思考和撰寫論文時,若能準確結合這些學科的知識,則更有助于學生把握論點,充實論據,提高論證的說服力。

四、結語

音樂專業教學中的《論文寫作》課程是專門針對各院校音樂專業學生開設的,因此在傳授基礎寫作技巧的同時,更應當緊密的結合音樂學各學科知識,突出該專業特色與亮點,引導學生選題和撰寫。音樂學學科范疇極寬泛,在實際的理論研究中與其他學科交叉的情況也較多,這也是音樂學理論研究不斷拓展和創新的體現。

篇(5)

第一,音樂知識的西洋化傾向,已對我們民族音樂構成了沖擊。

教學內容全盤西化,很難看到使用中國人自己編寫的教材,學生只會演奏這些教材中的部分章節,只知道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等……除了這些教材之外,不知道我們民族還有很多值得驕傲的音樂文化遺產。這樣長期下去,帶來的嚴重后果是學生不會演奏自己民族的音樂作品。

在強調民族性的同時,我們并不否認西方傳統音樂文化教材是西方一代代音樂家為后人留下的音樂文化精髓,我們要讓我們的學生去學這些優秀的人類智慧結晶,但同時應注意逐步做到洋為中用,融會貫通。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加強和提高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學習和認識,更要把它溶化進我們民族音樂文化的血液之中,從而豐富我國的音樂文化,進而繁榮世界音樂文化。

第二,注重基礎知識、技能教育,缺少趣味性和想象能力的培養。

在當前器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一味強調技術訓練,已或多或少地忽視了音樂的趣味性和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有些教師和家長強迫學生長時間枯燥無味地去死啃一首首練習曲,純粹為技巧而學習,這樣只能把孩子培養成演奏家,不僅使本來學習積極性很高的學生感到學習器樂成為負擔,也使本來很活潑的學生失去了靈性。

現在有很多學生小學畢業時,就已經考過了八級、九級,有很扎實的演奏功底。但表現情緒在演奏樂曲中普遍死板,從內涵去分析缺乏美感,從理性上剖析缺乏對曲子的理解。很難讓人們聽到美妙的聲音和豐富的色彩,表達不出音樂作品深層次的情感韻味。

當然,技術訓練是必要的,但不是最終目的。教師在教學時,應盡可能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啟發和誘導學生,盡可能把作曲家寫在紙上的音符形象化、生動化,使學生在強烈的求知欲望下去練習,這樣才能觸及音樂的真諦,音樂的精髓。日本著名的兒童音樂教育家鈴木靖一說:“重要的不是把孩子培養成專業音樂家,而在于培養優秀的業余人材,這些人也能在他們所獻身的崗位表現出高水平的能力。”

第三,只管教學,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實用能力。

篇(6)

一、當前高校音樂理論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傳統音樂文化主體意識的失落。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港臺及西方商業性、娛樂性低俗流行音樂占據我國社會音樂生活的主導地位,社會主義民族化的主旋律幾乎被淹沒。音樂教師難以駕馭音樂課堂教學,全國統編音樂教材實施阻力較大,高校不少學生對流行歌曲、搖滾樂十分迷戀,對嚴肅高雅音樂(包括民族音樂)缺乏認同。在高校里,我們相當一部分專業音樂教師用西方音樂理論和評價標準來討論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本民族的音樂價值缺乏正確的估價,對中國文化缺乏應有的尊重,造成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主體意識的失落。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滲透在思想、文化、藝術、道德各方面的生活中,通過積累、沉淀、世代相傳,形成民族風俗習慣和民族精神。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僅有娛樂功能,更有其教育、認識和審美功能。

2.音樂理論課與實踐的結合問題。音樂是一種聽覺的藝術,學習任何音樂理論,都不能離開音樂的實際音響,都應與音樂的感性體驗相聯系,在感受音樂實際音響的過程中加深對音樂理論諸問題的認識。而目前高校的音樂理論課教學中,理論與實際音樂音響缺少必要的結合與聯系,枯燥單調的“純”理論課失去了音樂鮮活的感性特征,因此,學生們對音樂理論課的學習缺乏興趣,出現了“重技輕理”的現象。

3.音樂理論課教學的廣度與深度的問題。目前高校音樂理論課的教學是短視的并帶有功利性色彩,教學中不注重知識的廣度與理論深度,這在教學雙方都有所表現。教師沿用多年的老教材照本宣科,不能把音樂理論諸多問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與教材的相關內容結合起來進行講授,使授課沒有新鮮感;學生對音樂理論課的學習也不求甚解,平時不努力,考試臨時抱佛腳,只要成績及格就行,更談不上針對某一音樂理論問題自覺地查閱相關的圖書資料,以求甚解,課堂內外不能形成較濃厚的學術氛圍。

4.教學手段和設施設備落后陳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引進現代化教學手段高校音樂理論課教學勢在必行。目前多數院校的音樂理論課教學仍在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上沒有變化,多年一貫制。

二、高校音樂理論教學的探索性意見

(一)在教學指導思想上

1.在教學指導思想上主要在創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師范音樂教育體系勢在必行,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的文明古國、禮樂之邦。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在世界上也是唯一的從遠古不間斷傳承下來的音樂文化,我們應當珍惜、發揚光大。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1990年元月在全國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的講話《繁榮文藝必須大力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中指出“在當前國際和國內形勢下,弘揚民族文化不僅直接關系到文化的興衰,而且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義。弘揚民族文化是振興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發揚愛國主義精神,頂住一切外國壓力的一個重要條件。為了實現祖國的統一,弘揚民族文化又是溝通海峽兩岸的橋梁,是加深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相互了解,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

2.加強音樂理論教學與其它課程的聯系兩個方面來探索。音樂理論課的教學通過這種與其它音樂專業課的橫向聯系,能夠把音樂理論與音樂實踐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全面促進與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文化素養。其次,要加強音樂理論課教學與哲學、史學及社會學等學科的橫向聯系。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為指導,運用哲學和方法論去研究音樂理論及一切音樂現象,才能把握客觀音樂現象的真正脈搏。要正確認識音樂理論問題,學會運用哲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非常必要的。史學是以人類歷史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研究歷史最基本的前提是實事求是精神,即以史料為客觀依據,以科學的態度來研究歷史。音樂發展到今天,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音樂理論課教學中涉及到的一切音樂現象,都是特定社會歷史時期的精神產物,音樂也有著社會性與歷史性特征。在音樂理論課的教學中,要以歷史的眼光看待音樂發展史上的諸多理論問題,對音樂家及其音樂作品的評價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這一點在音樂史論課的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社會學是探討社會現象、社會關系、社會生活等一系列相關問題,研究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以及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科。音樂也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作品的產生、傳播到被社會所接受的過程,都是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現實的反映,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也就是說,任何音樂現象都是社會歷史現象,因此,運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去對待和研究音樂理論諸問題,這也是搞好音樂理論課教學的科學方法之一。

(二)在教學方法上

1.提高音樂理論基礎課的文化品位。純音樂理論對于音樂基礎較差(不識五線譜,甚至也不識簡譜)的學生來說,很難產生學習的興趣,相反,容易產生畏難情緒,這就給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俗話說:“興趣是比責任感更好的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變痛苦教學為愉快教學,我們在講述枯燥無味的概念的同時,最好能加進一些中外音樂史中的趣味性故事;中西樂理的對比;舞蹈音樂的特征和實例等內容,以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提高了該課的文化品位和課程的含金量。

2.簡明扼要,深人淺出。在講述每一個概念時,應盡可能的簡明扼要,深人淺出,避免繁瑣。比如學生演唱音不準,歸根到底是音程的關系不對,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在理論上搞清有關音程的基本概念,能識別和構成各種音程及其轉位,判斷它們的協和程度。

3.理論聯系實際。學習理論的目的全在于應用,學習音樂基礎理論的目的也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重視理論的同時,大力加強視唱、練耳(聽覺訓練)、記譜等方面能力的訓練。通過視唱練耳的訓練,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音高和節奏的聽辨能力、音樂的記憶能力、音樂的審美能力;積累和豐富音樂詞匯。它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將會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

4.選用合理的教材。選用合理的教材是在有限的課時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前提。

建國初期,我國音樂院校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前蘇聯的教材。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對我國的音樂教育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這些教材選用的音樂都是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音樂,不可能表達我國傳統音樂的音感特征。學生在聽覺上積累了大量的外國音樂語匯,而對本民族的音樂語言反而感到生疏,進而認為土氣、低級,產生妄自菲薄的思想。為了彌補不足,我國從事視唱練耳教學的教師陸續編寫了一些視唱教材,如上海音樂學院視唱練耳教研組編的《視唱教程》、《多聲部視唱教材》(上海文藝出版社,1960年)、《單聲部視唱教程》(上、下)、(二聲部視唱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年)、許敬行、孫虹編著的(視唱練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等,這些教材并不完全排斥外國音樂,而是以中國民歌和中國樂曲為主,它們對培養學生熟悉本民族的音樂作出了可貴的貢獻,為如何編寫有中國特色的視唱練耳教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三、高師音樂理論課的教學改革構想

師范音樂理論課的教學改革對充分認識音樂理論課在整個音樂專業教學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有重要意義,需要積極探索音樂理論課的教學規律,加強音樂理論教學與其它音樂專業課的聯系,做到互相促進,全面提高,在教學中應加強音樂理論教學與哲學、史學與社會學的橫向聯系,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指導高師音樂理論課的教學,要進一步豐富音樂理論課的教學手段,不斷增加教學設施設備的科技含量,及時改進音樂理論課的教學方法,讓音樂理論課在整個音樂專業的教學中發揮更大作用。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呈三足鼎立之勢,一是政治、外語、體育等公共課;二是教育理論課;三是專業技能及專業理論基礎課。這種體系性的引人使中國專業音樂與師范音樂教育逐步走向系統化、規范化。培養了大批的各方面的音樂優秀人才,提高了全民族的音樂水平,促進了中西方音樂文化的交流,推動了中國音樂創作、表演和教育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這種體系的全面引人,從客觀上確立了“歐洲音樂中心論”的地位,阻礙了中國民族優秀音樂文化的弘揚和發展。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以下是筆者關于教學改革的構想:

1.音樂教改應在思想、課程、內容、教法上突出師范性和民族性,尤其應以理論課程設置、教材教學內容民族化為突破口。四大件應著重講授原則與方法,強調舉一反三、融匯貫通,而不是用西方的思維模式來指導我們的創作師范生學習。四大件主要目的是為將來從教適應工作、自學提高、進一步深造、增強分析作品能力、接觸認識中外經典作品并具備初步的編創能力,打好基礎。換言之師范生學習四大件和其他音樂理論不是為了當作曲家,而是為了當好各級各類學校普通音樂教師和部分專業課分科教學的教師。

2.音樂理論課教改應該精減科目、濃縮內容,擴大知識復蓋面、減少重復,并要強調各課程間的滲透貫通,增加應用性內容與基礎性訓練,這是教改的出發點和指導思想。課程內容的調整,首先應著手教材體系的民族化,以我為主,增強民族傳統音樂主體意識,逐步過渡到建立獨立的民族課程和教材體系:(1)和聲學—教改的方向是刪減內容、改革教法、中西并重、訓練多樣。(2)復調音樂—師范專科大多不開此課,本科在高年級以必修或選修的性質開設。(3)曲式與作品分析—從曲式人手對作品全面剖析,分析作品應成為本課的主體內容中西兼顧,不可偏頗,理論結合實際,并盡可能的做到樂譜、音響對照、視聽同步、理性思索與感情體驗合一,這應是本課的特色和教改出發點。這門課還應與音樂文獻欣賞、音樂人文歷史知識、和聲風格分析滲透教學,不應只限于音樂材料組合發展、曲式框架的純理性分析。

3.師資隊伍與其他改革是為了發展,發展要落實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上。在技能課如聲樂、鋼琴、中外樂器選修、視唱練耳等教學中實行分級達標管理方案,參考中國音協器樂考級辦法,定出各技能課各期各級達標練習曲、樂曲、歌曲曲目的選擇也要充分考慮民族性特點。

篇(7)

高額的學費受到不少關注,但其實更應該重視的是授課教師是否具有真正的專業資格,教育的方法是否科學,是否正確,是否有助于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等等。

2.往往會被老師、家長忽視的是學生是否具有學習音樂的潛能

這其實是選擇學習音樂的關鍵所在。大部分家長有過于強烈的功利意識,一直操控著孩子們學習音樂的大舵,很多學生其實是在家長的逼迫下學習音樂。由于各類考核,直接給教師造成了過重的心理壓力和教學負擔,導致了追求“急功近利式”的教師評價體系,重在看授課水平和教學成績。我國的傳統音樂教育,尤其是以“應試教育”為特征的傳統的基礎教育,不僅沒有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反而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許多學者、專家都著文說道中美學生的差異,認為中國的學生聰明、勤奮、基本知識扎實、善考試,但是在動手能力、自主性、創造性方面明顯不如美國學生。有這樣一個故事:女孩的媽媽有解不開的小提琴情結,很小的時候每次路過離家不遠的一家樂器店,她總要遠遠的望著里面的小提琴,愣上老半天。但是,因為家里窮,父母又不支持,她想要摸一摸小提琴也很不容易,更別提學習小提琴了。女孩的媽媽心一狠,美麗的小提琴之夢立刻化作一片無涯的憧憬。于是,等她懷上女孩的時候,女孩在媽媽的肚子里聽到的基本上全是美妙無比的小提琴曲。當然,那是女孩長大以后媽媽告訴她的,女孩說,她早已記不得當時聽到的是什么了。女孩是一名初中學生,可小提琴早已過了十級。對于媽媽十多年來不論刮風下雨堅持每周送她去老師那里上課的舉動,女孩的心中充滿了感激,她說她至今還記得五歲那年的一個晚上媽媽在回家的路上過橋時一不留神被積雪滑倒在地的情景。但是,每當有人問她喜不喜歡拉小提琴的時候,女孩總會一個勁兒地搖頭,并顯出非常尷尬無奈的神情。女孩的好幾個朋友都說,女孩曾經講過,在她的眼里,小提琴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最最最令人討厭的東西。”我們總是高呼“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事實上,在這種急躁的揠苗助長的心態里,兒童的天性摧折了,發展的基礎斷裂了。

二、兒童校外音樂教學指導

作為學校以外的教學機構,應該有它的獨到之處,在教學器材、教學方式、教學種類上有比學校著更大的優勢、更好的發展空間、更輕松的發展環境等等。校外培訓機構應充分利用這些優勢,以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平臺來提高能力,以人為本,以孩子為主體,尊重孩子的興趣選擇,提高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培訓機構應該要有專業性強的教師。許多專業好的老師會覺得在學校無法全面展示他們的專業才能,那么校外培訓機構應集中這些人才,使其師資隊伍雄厚,能讓孩子在這里真正學習到專業知識。筆者認為社會音樂培訓機構應該根84據孩子的興趣、天賦來思考孩子到底適合聲樂、舞蹈還是鋼琴等等。在培訓初期,可以讓孩子接觸各類藝術,入門后觀察孩子的喜好,發現每個孩子的特長,再因材施教,將愛好相同的孩子分到一個班進行系統教學。興趣對孩子的各種能力都有很大影響,比如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反應能力、欣賞能力等。孩子學到的東西是自己感興趣的,自然會用心,這樣就可以保證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了。筆者曾在藝術培訓中心進行過實習,在教學方面一直遵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個原則。在聲樂課的選歌過程中我會考慮到學生的年齡性格、興趣愛好,盡量做到讓孩子在有興趣的基礎上學唱歌曲。在教唱的過程中,筆者會在孩子學會旋律之后,讓他們跟著伴奏音樂唱歌,這樣能帶動學生的情緒,使他們產生歌唱的欲望。同時也會引導孩子有表情地演唱,根據歌詞創編一些簡單的肢體動作加強表演性,這會讓學生享受整個教學過程,能讓孩子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在實踐中我把這一教學方法與純粹的老師彈琴學生唱歌的這一方法進行對比,發現前一種教學方法指導下的孩子較之后者在課堂的表現更突出,思維更活躍。當然最初也有些孩子面對新的教學方法會不適應,課堂上表現不自然,但幾堂課之后他們就開始喜歡上這種教學,在輕松的課堂環境中,孩子表現非常優秀。因此,作為專業的藝術培訓機構,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以下方面:

(一)尊重兒童為主體

培養其興趣成功的音樂教育是通過多元化的音樂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發掘其創造能力。從傳統的在老師指導下的被動學習方式變為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課堂內外的各種音樂實踐中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自我認知、自我表現和自我發展的需要。因此校外音樂培訓機構應該適當地轉變教學觀念,用先進的科學的教學方法來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把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轉變為有機會參與教學、參與實踐、參與音樂體驗、發現知識、掌握知識的主動地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個人喜好,注重對孩子喜歡的事物進行培養,對于孩子良好的興趣要進行引導,通過發展孩子的興趣將其培養成孩子的各種能力。當孩子練習鋼琴很長的時間沒有進步的時候,父母就不要一直逼著孩子彈鋼琴了,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調整:一要激發孩子的積極性,給孩子適當的新奇的獎勵,引發孩子對鋼琴的興趣;二是適可而止,不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用來學習鋼琴了,要知道“條條大路通羅馬”。

(二)鼓勵為主,培養兒童自主學習的能力

1.激發學生的興趣

培養主動學習的欲望。運用各種方法手段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例如在教授樂理知識時,學生可能對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理解感到太抽象,這時就要發揮老師的教學想象力以及創造力,老師先不解釋何為二分音符,何為四分音符,而是引導學生模仿小狗的叫聲(汪汪),小貓的叫聲(喵———),鬧鐘的聲音(嘀噠),大鐘的聲音(匡———)等,這些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聲音對學生來說是容易接受的,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感性認識,由此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從而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樂理知識。

2.創設廣闊的空間

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廣闊的自主學習的環境,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在教學中尤其強調讓學生自主參與,比如舞蹈課上,教師應安排課時讓學生自主編舞,教師改變以往以示范為主的方法,鼓勵兒童在與同伴合作中自己創編舞蹈動作,兒童的舞蹈活動變成了以兒童為主角的多姿多彩的表演活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也得到了充分展現,將原來純粹的音樂舞蹈教育特色拓展為多渠道的綜合藝術活動。這樣能激發學生創造潛能,給他們探究問題、探索知識的空間,讓他們放飛想象的翅膀、自由創造。使他們的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同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3.放飛想象的翅膀

鼓勵學生自由探究。音樂是動態的,所以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的身體和思維都能運動起來。如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所說“音樂教育首先要通過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喚起人們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放開學生的身體,發散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親身去感受、自由地探究音樂的奧妙。

(三)發散思維,培養兒童創造能力創造性人才的培養要素主要包括創造精神和創造力。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人們特別重視音體美的教學。作為校外音樂培訓機構,有專業的老師,濃郁的藝術氛圍,因而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為學生創設思維空間在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活動時,不要給學生設定框架,要提倡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積極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發散思維。歌聲乃人之情也,我們可以想象到,一個毫無感情或者情感淡薄的人是無法發出悅耳的聲音的,人的心理狀態會對發聲器官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在聲音訓練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從簡單到繁雜,從易到難,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如:發聲練習:5、4、3、2、5、4、3、2、1—跳音練習,教師可設置拍皮球游戲,讓學生自己拍,通過對音樂的探究、親身實踐和認真的觀察去體會音樂。學生就能很容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跳音的發音就是皮球起落的感覺。理解了這一點,就能唱出優美的音色來。著名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認為干涉兒童自由行動的教育家太多了,她強調教育者必須信任兒童內在的、潛在的力量,為兒童提供一個適當的環境,讓兒童自由活動。兒童的天性自然,具有特別強的創造性思維,要把學生作為主體,不要讓學生進行過多的模仿,盡量給予孩子更多的表現、發展和創造的空間,注意兒童音樂素養的培養。樹立以兒童為主體的藝術教育觀,重視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特征和個別差異,了解兒童的內在需要、不同興趣愛好和潛在的發展可能性,使每個學生通過藝術教育在原有水平上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

篇(8)

教學經驗告訴我們:音樂教學法作為師范生的一門教學能力訓練課,其理論部分不僅教師教起來乏味,學生學起來亦深有枯燥、單調之感。因為,僅僅依靠課堂講授,一是難以讓學生認識到教學能力的重要;二是很難轉變學生對該學科的偏見,即學教學法理論不如學技巧課(音樂、鍵盤和器樂)來得快。所以,我們必須從教學方法上加以改革,改變過去單一的“灌注式”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吸收”。經過對近三屆學生的教學實踐,筆者體會到,課堂討論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討論課的前提

首先,課堂討論這一教學方法的使用應有選擇。在講授概念集中、觀點和理論較難理解的章節(如“音樂教育與德、智、體、美四育之間的關系”、“國外五種音樂教學體系”、“怎樣評價一堂音樂課”、“音樂欣賞是一切音樂教育的基礎”)時,適合采用這種方法,也可以安排在前后內容有密切聯系的章節之后、以及在實踐課和見習課之后。對于一般容易理解部分的章節,不必搞討論,以免流于形式。其次,討論必須建立在平時課堂精講和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只有當學生對課程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而對某些概念吃不透,掌握不準,通過看書、見習或做模擬教學之后又發現存在疑雁點時,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展開討論。再次,教師事先必須做好安排,為有效利用課堂時間,應有意識地擬定幾名學生重點發言,內容要盡量要求既有深度,又有廣度,還要有說服力。這樣可以避免課堂上面面相觀,即使是啟發,也需要時間。

二、討論課的準備

課堂討論的準備工作,應該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教師方面,二是學生方面。教師方面主要是要恰當地選擇討論思考題,這是確保討論成功的至關重要的一環。值得注意的是,討論題不是太抽象(太抽象容易使學生望而生畏,討論不起來),也不能太簡單(太簡單容易人云亦云,大家沒興趣)。在這個問題上,筆者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的。

(1)加深對比較難的概念的理解。如“奧爾夫教學體系中‘節奏人手’的核心”、“奧爾夫教學法中學生年齡階段的心理差距”、“原始的歌唱與情感”、“審美心理的形成”等等。

(2)前后概念的比較。如“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學說與奧爾夫的‘節奏’入手的異同”、“唱歌是提高識譜能力的簡捷方法”、“節奏訓練在視唱教學中的作用”、“歌唱的潛意識與審美”等等。

(3)綜合思考題。如“音樂教育與德、智、體、美四育之間的關系”、“中學音樂課為什么不能以唱歌教學為主”、“欣賞是一切音樂教育的基礎”等等。學生方面,要根據思考題立意,除參閱教師提供的輔助資料之外,還要根據線索擴大范圍,多查閱、多搜集有關文章、報導及實例,必要的還可以做些調查和實踐,以掌握更多、更準確的理論依據和數據,為在課堂討論中言之成理、言之有據而做好充分的準備,使之既有深度、有具體事例剖析,又有廣度,能舉一反三,以理服人。但是這兩方面的準備工作僅僅是為了課堂討論取得好的效果的一種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借助于思考題的啟發,使學生頭腦中的模糊想法歸結為一個系列問題,并通過討論暴露出來,以達到對音樂教學法理論理解。

三、討論課的實施

課堂討論的實施一般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布置階段,二是反饋階段。布置階段是指在課堂討論的前一周,先把思考題發給學生,人手一份,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準備。與此同時,要向學生講清課堂討論作為音樂教學法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音樂教學法概念的有效方式,希望大家根據各自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多查閱、多觀摩、多思考,認真準備思考題,相信通過討論肯定會有所啟發和收獲,但如果馬虎對待,收獲當然不大。提示他們在準備中對暫時不理解的概念和內容可以記下來,在討論課上提出來,以求其問題的解決。此外,還要要求學生將發言材料整理成書面文章交上來,作為一次平時考核。文章確有見地的,將被推薦給有關報刊和雜志。這樣一來,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課堂討論的熱情和興趣,其認真程度也相應地得到了提高,課堂效果和教學質量也逐漸上升。可見,課前的布置交代是課堂取得較好效果的必要保證和先決條件,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反饋階段主要是指課堂上的組織討論。一般可以分小組進行,也可以全班集體討論。如果教學計劃安排的好,時間允許的話,我們主張以小組形式為宜,這樣可以使海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尤其對那些有膽怯心理的學生,既可以減少心理緊張程度,又為培養其口頭表達能力提供必要的條件。在進行小組討論時,人員不宜過多,以五到八名為宜,其中要設組長和記錄員各一名。組長負責正常討論,記錄員負責把討論中碰到的難點及不同看法的爭論焦點記錄下來。教師可巡回參加各個小組的討論,但只發表一些啟發性的意見和提示,盡可能利用這個機會,多聽取來自學生方面的教學反饋,千萬不能讓自己變成小組的主角。對學生討論中不完整或不正確的發言,教師也不必急于糾正,可以在適當的機會,有的放矢地提些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即使爭論起來也無妨。這種采用“生問生答”的教法,可以使他們在激烈的論辯中,自己發現問題、糾正錯誤。

小組討論結束后,要安排一次各組長及記錄員的集中匯報,因為教師不可能完全了解每個小組的討論情況。這樣的匯報,實際上是安排各小組的代表集中再討論,老師從中可窺一斑,同時,各組的意見也相應地得到了溝通和交流。此外,教師還應該把各組的原始記錄加以整理,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一次課堂總結,既是對討論中遺留問題的解答,也是對全部內容的歸納。

篇(9)

(一)加強旅游專業的音樂教材建設。

我國旅游教育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包括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高等院校教育、成人教育等。但旅游音樂教育近幾年才剛剛起步,旅游音樂教材建設相對滯后,所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普通院校或藝術院校編寫、使用的專業音樂教材,由于這類音樂教材專業性強,而旅游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素質相對于音樂專業學生又比較低,造成了旅游教育專業學生在使用這類教材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難度。因此要想在旅游教育中有效的開展音樂教學,就必須根據旅游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著重素質,重實用,重“與旅游專業相結合”的原則,逐步加強旅游專業的音樂教材建設。要積極鼓勵旅游專業教師參與編寫音樂教材和講義,旅游專業教師身處教學第一線,他們最能夠從旅游專業和學生自身特點出發,他們自編、參編的音樂教材和講義能夠與旅游專業緊密結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二)建立適應旅游專業的音樂教學模式。

在旅游教育中開展音樂教學,要在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他們的演出技能,注重實踐,讓學生學后能夠運用到社會中去。建立適應旅游專業的音樂教學模式,需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吸收、消化有關音樂理論,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第一,鼓勵教師跳出固定的音樂專業教學模式,在原有的教唱、試聽等傳統教學方式外,結合旅游專業學生的特點,運用模擬旅游景點講解等靈活多樣的方式授課,為學生創造一個活躍、寬松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越來越濃。

第二,教學可以從課堂移到旅游景點。例如帶領學生到內蒙古大草原實地參觀,當學生面對著藍天、白云、草原、羊群……此時播放蒙古族民歌,使學生更能深切地體會到蒙古族音樂的高亢、悠揚、燎亮、奔放的特點,把傳統枯燥的課程變得生動而實際。

第三,組織學生在教學之余到社會去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演出活動,鼓勵藝術表演技能強的學生參加各級文藝比賽,還可以帶領學生到蒙古族民俗旅游村等地進行實踐演出。這些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文化藝術活動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蒙古族民族音樂的審美情趣,同時還增強了學生的實踐經驗,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有利于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三)加強對旅游專業音樂教師的培訓。

為了適應現代音樂旅游的發展,適應21世紀對旅游從業人員綜合素質的高水準要求,也就需要一支高素質的旅游專業音樂教師隊伍。而目前,旅游音樂教育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教育觀念、教師知識結構也不盡合理,實踐能力還較弱,這勢必影響教學、教研水平的提高。加強對旅游專業音樂教師的培訓,是當前的重要任務。我們應當大力開展各級各類旅游教師的音樂知識培訓及各種音樂進修;組織旅游專業的音樂公開課:開展旅游專業音樂教學競賽等。通過這些活動,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使教師掌握更多的音樂知識,同時還能增進旅游專業音樂教師間的學習與交流,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

(四)注重旅游專業音樂教育的本土性。

篇(10)

二、設計有效問題,開展合作學習

新課改大力提倡合作學習。在小班化教學中,教師可以靈活展開合作學習。這主要是因為在小班化教學中,由于人數較少,教師可以在有限的合作時間中參與到各小組的討論中去,扮演“參與者”、“引導者”、“監督者”等角色,保證合作學習的開展。教師要注重問題的設計,以有效的問題促進學生合作提高。例如在學習蘇少版小學六年級音樂《天鵝湖組曲》這一課時,教師以有效的問題引領學生展開合作學習,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兩段樂曲,讓學生認真聆聽,享受音樂帶來的震撼力。其次,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合作學習。1.請從四個方面分析兩段樂曲的不同(速度、力度、節奏、旋律)。2.天鵝主題旋律中運用了什么樂器進行演奏?要表現什么樣的音樂形象?3.四小天鵝主題富于跳躍感的節奏刻畫出小天鵝什么樣的形象?學生合作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循環播放”這一功能,來回播放《天鵝湖組曲》,讓學生聆聽,感受,分析。教師主動融入各小組的合作,促進合作學習走向高效。

三、搭建合作平臺,提高教學效果

(一)大空間,開辟音樂活動場地

教師要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學的“大空間”,為學生開辟獨特的音樂活動場地,讓學生徜徉在音樂的海洋中。合唱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營造合唱氛圍,教師親手制作了合唱架,形成“合唱專屬臺”。每當合唱時,教師都會請學生上“合唱專屬臺”進行表演,感受獨特的音樂學習方式。在學習蘇少版小學五年級音樂《美麗的星座》這一課時,教師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進行合唱練習,掌握二聲部的結合。在練習時,有總指揮,有負責高聲部的,有負責低聲部的,兩者需要融入感情進行合唱。練習結束后,兩個小組分別上“合唱專屬臺”展示合唱成果。這樣的教學別出心裁,學生樂于融入其中,音樂課堂瞬間變得更有魅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室中開辟“明星舞臺”、“戲劇舞臺”,并配上背景圖,讓教室變成學生音樂活動的天地,引領小班化教學走向精彩的明天。

(二)大舞臺,展示學生音樂風采

小學生都喜歡表演,都希望自己在同學中脫穎而出,博得他人關注。因此,在開辟音樂活動場地后,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表演的機會,讓學生有機會在大舞臺上,展示音樂風采,展示未挖掘的各種潛能,如跳舞、表演等。例如在學習蘇少版小學三年級音樂《讀唐詩》這一課時,教師給予學生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在舞臺上綻放。自古以來,詩詞與音樂有著獨特的聯系,二者的融合給予人美的享受。在學習《讀唐詩》相關內容后,教師設計了合作活動,讓學生上“舞臺”展示風采。本次活動,教師將全班學生分為四組。每一組自選《讀唐詩》中的任意一首古詩,配樂朗讀。在這個環節,教師提供配樂曲目作為參考,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等。第二環節是演唱古詩。學生需要在對古詩了解的基礎上,進行演唱,將古詩中的情境通過“唱”的方式表達出來。每一個小組需要根據以上要求進行排練,排練結束后以分組抽簽方式上臺展示。這個活動學生非常喜歡,都以極大的熱情融入合作排練。

上一篇: 倫理管理論文 下一篇: 企業供應鏈管理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字幕乱码无线精品精品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久久免费清高视频 | 亚洲日本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国产欧美制服中文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