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0: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統計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學生數學和統計學基礎差異下新疆高校經管類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從新疆高校特別是綜合性高校的教學實踐看,經管類專業對學生的數學基礎課程(主要指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和難度因專業不同而不同,更多表現在經濟學專業和管理類專業的側重點不同,經濟類專業的要求高于管理類專業。同時,受教學設施、師資隊伍等因素影響,新疆部分高校的計量經濟學課程較多采用合班授課形式。再者,教材甄選與學生專業要求有一定差距,這就導致學生數學基礎存在差異,致使學生的統計學基礎存在嚴重的分化現象,這種情形在新疆高校的民漢合班教學中更為明顯。這些都給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增加了難度。
(一)合班教學內容不當
受教學設施、師資隊伍等因素影響,新疆部分高校的計量經濟學課程較多采用合班授課形式。由于民族和漢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差異顯著,這就使合班教學中的學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數學和統計學基礎分化現象。最重要的問題是,合班教學時需要兼顧教學內容設計和編排、課時數量和學生實際情況等因素,這勢必增加教學內容設計的難度。一是民漢合班導致設計教學內容存在一定難度。與新疆高校各專業中的民考漢學生相比,漢族學生的數學和統計學功底和理解能力要明顯好于民族學生,這就使民漢合班的學生出現數學和統計學基礎功底兩極分化的現象,這種合班授課形式導致教師出現教學內容偏多或偏少、難度偏深或偏淺的問題。這就需要對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調整。二是教學過程中偏重于計量軟件實踐操作的講解,忽視了計量經濟學基礎理論的教學內容。在這種驗證式的教學過程中,側重于要求學生掌握軟件的用法,但是從理論層面上看,學生并不理解案例操作背后的原理,從理論上不能闡述操作步驟中暗含的相關計量經濟學原理,更有甚者根本不會結合實證結果對所研究的問題給予專業的解釋。三是教學內容不能反映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由于目前的計量經濟學教材選用國內權威教材,教學案例大多是摘錄國內經濟發展的數據,缺少反映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數據,無法讓學生了解新疆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二)教材及軟件甄選的科學性和實踐性不協調
目前,在新疆高校的此類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教材及軟件甄選的科學性和實踐性之間的不協調性問題,主要表現如下:一是受師資力量的影響,同一高校的計量經濟學教材由于教師所教授計量軟件的類別不同,再加上教材的多樣化,一般很難統一成一種教材。二是對于新疆高校學生來說,根據主編的學術聲望和出版社級別所甄選的教材有的內容過多且難度較大,增加了授課難度,降低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三是在新疆高校經管類專業中,有的學院以計量經濟學理論為教材甄選的主要依據,有的高校則注重某種計量軟件操作的實踐指導性為教材甄選原則。
(三)數學和統計學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自我效能感較低
新疆高校特別是經管類專業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漢的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相比,其本身語言理解能力相對較差,而且他們本身對數學和需要數學基礎的統計學課程缺乏興趣,學習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這與計量經濟學的連貫性要求有差距,因為學習計量經濟學必須有良好的數學和統計學基礎,而且其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主要表現在:有些學生在一些前期內容上“卡殼”后,如得不到及時解決,會明顯影響后續章節內容的學習;有的學生聽不懂的內容累積到一定程度,往往會產生放棄本課程學習的念頭;有的學生特別是少數民族學生,對數學、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這樣的課程自我效能感特別低,有的學生從開始就徹底放棄了學習此類課程。所以,在民漢學生合班的計量經濟學授課過程中,民族學生自我效能感較低,學習狀態和掌握程度呈現兩級分化的狀態。
(四)新疆高校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師資力量薄弱
教授經管類專業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師應該有深厚的數學背景、經濟學和統計學基礎,還要具備計量經濟學軟件操作的應用能力。目前,新疆高校從事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的教師具備這樣要求的明顯偏少。這就導致新疆高校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理論教學與經濟模型脫離、與實際案例脫節、與相關計量軟件分離的問題。具體表現在:第一,有的高校講授計量經濟學的教師是非經管類專業的學科背景,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知識結構雖然能夠講授計量經濟學,但由于學科功底不夠深厚,使其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計量軟件分析經濟現象數量關系的能力較弱。第二,有的高校理論教學與軟件教學完全由兩個學院的教師承擔,理論教學由經濟類專業的學院負責,而計量軟件由數學或計算機學院的教師負責。從學科融合角度看,導致計量經濟學中的經濟模型與實際操作之間的講授產生脫節,影響教學效果。第三,有的高校僅注重某種軟件的操作應用能力,學生根本不了解經濟計量學的基本理論,使學生缺少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導致學生學完該門課程后,不能結合實際情況運用所學到的知識。
(五)驗證式實驗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目前,新疆高校的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模式主要是以講授、驗證式實驗教學模式為主,通常采用先講授后實驗與邊講授邊實驗兩種教學方法,但在教學實踐中,該方法仍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填鴨式”地向學生展示軟件操作、驗證書本內容,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相應內容,亦步亦趨地模仿教師所展示的內容。第二,此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很少考慮學生統計思維和解釋數據能力及其運用計量模型解釋經濟社會現象的統計素養的培養。
三、學生數學和統計學基礎差異下新疆高校經管類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的改進
(一)根據學生差異調整教學內容
1.加強統計學內容與計量經濟學內容的銜接。統計學原有基本內容應該保留,保持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同時也要注重概率論與數量統計、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內容的銜接。
2.針對民漢合班教學形式,建立概率論與數量統計、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課程授課教師之間教學溝通機制。注意三門課程教學的前后順序,避免內容重復講授,而且授課教師應根據學生基礎,對于涉及的數學基礎與概率論及數量統計部分,如有必要可適當多分配一些課時。對一些重要但難度較大或因課時受限的內容,應予以簡單介紹,以滿足“吃不飽”的學生,同時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內容設計中應多引用有關新疆經濟發展的案例,這樣既可以了解新疆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也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編制《計量經濟學案例庫和習題庫》,使教學內容與實踐相結合。其中,案例庫由教師負責編制,習題庫由優秀學生的實踐調查報告和國內最新習題組成。
(二)教材和軟件甄選應體現科學性和實踐性的統一
1.在計量經濟學教材管理方面,學校應建立教材質量及其使用價值的評價機制。教材應樹立知識與能力并重的理念,不僅要注重理論和統計方法,注重數學推導,同時還要增加計量經濟學軟件的教學課時數。
2.教材甄選應突出“理論+實際案例+軟件”的特色。同時,根據長期的實踐積累,整合本校計量經濟學師資隊伍,發揮教師的優勢和特長,綜合各類軟件優勢,編寫實驗教學手冊,提綱挈領地向學生介紹各類軟件,給出相應的參考資料和網站,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彌補教學軟件單一的弊端。
(三)調動自我效能感較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計量經濟學章節體系內容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論推導———統計檢驗推導———案例”的順序安排的。針對基礎較差且理解能力較低的學生,教師設計教學環節可以從實際例題出發,調整該順序,即采取“案例———統計檢驗推導及驗證———理論推導———再舉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開,結合案例來講解相應的理論推導及概念內涵,然后再通過舉例進行鞏固,最后使學生系統掌握章節的核心內容。
2.針對民漢學生基礎差異分化的實際情況,加之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方法性較強的課程,可設計PBL型的案例題,將學生置身于實際問題情境中,通過“講解+提問”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軟件操作和實證分析能力。同時,在教學中應減少對概念、理論推導等內容論證的時間,側重對計量分析方法的應用步驟和背后暗含的理論講授,使學生掌握針對不同計量分析數據進行相應處理的方法及實證結果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的能力。
3.教師應與學生多溝通,掌握學生基本情況,將學生分成小組開展學習活動。根據授課內容教師可安排專題性講座,及時消除學生畏難情緒,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設計案例習題,由學帶領組內學生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和計量分析,同時組織小組對實證分析結果進行討論,并由組內選派一名學生講解案例分析過程及相應的結論。
(四)提升計量經濟學課程師資的專業能力
1.注意各學科教師之間的銜接。師資隊伍中應包括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專業的教師、統計學教師和計量經濟學教師,并加強彼此間的溝通,以保證在教學實踐中,各專業教師根據教學對象的專業性及學生特點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設計符合相關專業的教學大綱,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2.提高計量經濟學專業教師的經濟理論水平。教師只有較深的理論功底,才能帶領學生借助經濟理論對所研究的經濟現象和問題進行經濟模型的構建,運用經濟理論知識處理數據和模型檢驗,結合實證分析結果和經濟理論解釋經濟現象。這是計量經濟學教學的靈魂所在。
3.加強教師專業培訓。整合本校計量經濟學師資隊伍,根據本校經管類專業特點,選派教師參加主要計量經濟學軟件與專業培訓提高教師實際操作能力和專業水平。
(五)革新教學方法
1.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結對子組建實驗小組”、“好幫差”等形式,引入PBL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開展基于問題情境的教學,為學生設計基于現實經濟世界的真實問題,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經濟學知識,通過分工協作、分析討論并最終解決問題的方式,逐漸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兩組護生入科后均由教學組長統一帶領介紹兒科病房的的環境、規章制度、常見病、多發病的病種及護理流程。然后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即入科后跟帶教老師上班參與臨床學習,帶教老師根據教學大綱主動傳授,護生被動接受的方法完成實綱規定內容。試驗組:帶教老師根據護生已有的兒科知識,以兒科病房中的常見病及常見急癥為基礎,以教學大綱要求完成實習的內容為目標,設置有代表性的問題案例。具體內容如下:(1)案例一般資料。如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護理知識及技能,及在這些病例中涉及到的護患溝通技巧、護理核心制度、健康教育、常見的技術操作流程,如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離制度,吸氧、嬰幼兒灌腸、肌肉注射、頭皮靜脈注射、留置針單手送管法等。(2)根據各病例特征設立“問題”情境。如:晨間護理發現熱水瓶放置在床邊桌上,桌面上有牙簽、水果刀,患兒床邊熟睡卻未拉上床檔;肺炎合并心衰的處理、墜床、高熱驚厥、嬰幼兒窒息的急救等。護生入科用1d的時間,由帶教老師集中進行兒科相關知識宣教,提出相關要求,告知護生必須掌握的重點內容;運用模具進行模擬教學,邊講解、邊指導兒科常見的技術操作項目如肌肉注射、頭皮靜脈注射、留置針單手送管法、高熱驚厥的急救、新生兒、嬰幼兒心肺復蘇等。第2~3天由帶教老師將所設立的問題情境介紹給護生,對模擬演練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所估計,并組織護生學習。然后安排一定的時間讓護生小組討論,并通過看書、看錄像、網絡等形式查閱相關資料,對情景模擬活動做充分的準備。然后老師和學生分別扮演各種角色,進行模擬演練,通過這些“問題”情境的設置,觀察護生是否能察覺到患兒的病情已發生變化,是否能關注到患兒所處的環境不夠舒適和安全,如何采取措施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提高護生觀察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模擬演練后,將學生分給臨床實習老師進行一對一帶教,出科時進行操作和理論考核以及問卷調查,比較兩組護生的帶教效果。
1.2評價指標
出科前對兩組實習護生的操作和理論考試成績、患兒家屬及帶教老師對護生的滿意度進行比較。帶教老師滿意度調查方法:護生出科時由其一對一的帶教老師填寫調查表,調查內容包含服務態度、溝通技巧、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等內容,共發放70份,回收70份,回收率100%;患兒家屬滿意度調查方法:護生出科時隨機選擇10名患兒家屬對護生做滿意度調查,調查內容包含服務態度、溝通能力、操作熟練度等內容,12組學生共發放120份調查問卷,回收120份,回收率100%。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操作與理論考核成績比較
試驗組操作與理論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患兒家屬及帶教老師對兩組護生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患兒家屬及帶教老師對護生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3.1問題情景教學法激發了護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傳統的臨床帶教一般都是護生被動的接受帶教老師的傳授,跟著老師的思路走,自覺性、獨立性、個性均被淹沒,缺乏獨立性思維,學習積極性不高[3]。兒科患兒是相對特殊的群體,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兒、小皇帝、小公主,家屬對實習護生基本都有抗拒心理,不喜歡護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做治療性操作,護生動手的機會受到限制,心理受打擊,使其學習主動性更加不高。問題情境教學法,是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設置各種情境,引入入勝,提出問題誘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查閱資料,策劃情景。角色扮演給學生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機會,護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思考和參與教學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潛能[4],有效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情境教學法能使學生身臨其境,縮短了課堂與臨床之間的距離,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知識的運用更加靈活,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無縫對接。表1顯示,試驗組護生出科考試時,操作與理論成績均高于對照組。
3.2加強了與患兒及家屬溝通的技巧
溝通能力是護士的核心能力之一,醫院對本科護生溝通能力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高[5],而她們在學校多注意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溝通技巧的培養,進入臨床實習前接觸的社會關系較為簡單,不善于與人們交流,尤其兒科護理工作中,應根據患兒的年齡、心理特點來組織溝通內容,而兒科患兒家長經常對實習護生不予理睬,使護生產生恐懼心理,更不愿意與其交流。問題情境教學法演練過程中,護生經常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提高了語言溝通的能力和掌握非語言溝通技巧,同時通過模擬情境中不同角色的扮演,能夠揣摩患兒家屬的心理,體驗家屬的感受,能夠大膽地跟患兒及家屬去交流;熟悉疾病的發病過程、臨床表現、護理要點,能夠更好地為患兒及家屬做好健康教育,在與患兒及家屬交流時有了自信心,減輕了恐懼心理,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提高患兒及家屬的滿意度。
3.3問題情境教學提高了護生的臨床實踐綜合能力
問題情景教學以帶教老師作為主導、護生為主體,帶教老師利用護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結構,以教學大綱所要求完成實習的內容及兒科臨床常見病為框架,設置不同的場景,護生在形象、直觀的教學環境中對老師所提供的信息進行選擇推斷,提出問題,查閱資料,鞏固知識和運用知識,練習臨床技術操作技巧。由于提前模擬了臨床的工作環境,熟悉了臨床護理工作的核心制度,懂得了溝通技巧,熟練了技術操作,對臨床實習產生的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及陌生感有所減少。同時通過開展創設問題的情境教學實踐使護生的臨床思維和決策能力得到鍛煉,在跟隨帶教老師前已進入角色,增強了自信心,進入臨床后不再縮手縮腳[6],能夠運用護理程序對兒科常見病、多發病及急癥案例進行整體護理的能力得到提高。
(2)目前,統計學在各個學科中已經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統計學是一門科學系統的研究方法。每一種科學都是對客觀事物潛在的規律進行研究的,規律需要在反復的實驗中不斷地重復出現才得以確立,這些規律通常都會重復出現,而那些不會重復出現的事物就不能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比如說四季都在運轉,不停的更替,這樣才能在不斷的重復中研究出變化的規律。統計學就是對不斷變化的事物進行潛在規律研究的一門科學。所以,統計學是其他學科得以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缺乏了統計學的科學研究是不能成功的,是缺乏新意的。其二,統計學是管理工作的最佳工具。正如同政治家離開了統計無法科學地施政一樣,企業家一旦脫離了統計,那么他的決策就會存在著不合理性。每一項工作在進行管理之前都需要對整體有一個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全局。所以,學好統計學就能夠更好地開展任意的工作。
2財經類專業中統計學的改革發展與現況
我國的統計學相對于國外來說起步較晚,但是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尤其對于財經類的專業來說,統計學的定位和專業知識體系的改革和創新都要和其專業的主要學科協調和統一,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二者的和諧發展。因此,財經類專業統計學的改革應該建立在對統計學的具體應用的分析基礎上,比如可以對統計學理論在社會經濟中的有效運用進行實證分析。這是對統計學改革必須要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只要明確了統計學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才能更好地實現對統計學的改革,不斷地對統計學進行完善。根據上述的結論,財經類專業的統計學改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2.1財經類專業統計學的課程體系改革
根據相關教育學理論的規定,高等院校的專業教育的知識體系是通過它的課程設計來進行體現的。所以,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財經類專業統計學在進行課程改革和設置的時候要嚴格貫徹以下指導思想:首先,要注意將理論和實際的管理進行有效的結合,比如可以將統計學的理論和經濟管理的實踐活動進行有效的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統計學;其次,要根據專業的主要應用領域和層次來安排統計學的課程,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同時還要強化技能性和操作性課程的比重;最后,要建立具有“參與型”的專業意識課程,并且打造相應的課程平臺,這樣就可以在實際的教學中實現統計學由“主導型”的課程體系逐步地向“參與型”的課程體系過渡。第一,要設置相應的通識教育課程。設置這一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為培養統計學專業性的“參與型”人才打造基礎平臺。比如設置哲學課程,就可以為財經類專業的學生提供一種更為開闊和新穎的思維和研究方式;而開設數學、英語這些課程則主要是為了對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和方法進行鞏固,另外,它還可以成為學習專業課程的一種工具;設置這些通識課程就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統計學的學習。第二,設置科學合理的經濟管理理論課程。由于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將來所要面對的工作環境和研究領域主要是經濟建設,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培養出“參與型”的人才。所以作為統計學人才,他們不單單要掌握一定的經濟管理方法,同時還需要有“參與型”的意識,在實踐中獲得更多的經驗。由于經濟管理理論的課程是非常復雜的,所以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和統計學相關的理論,在課程設置的時候就要有目的地選擇那些和統計學關系最為密切的并且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的學科,來設置經濟管理理論課程。第三,設置最佳的統計學專業課程。統計學作為一門研究型極強的科學方法,在對其進行課程設置的時候要從多方面進行綜合的考慮,保證統計學的課程設計實現最佳的學習效果。在設置的時候要對以下方面進行綜合的考慮:(1)選擇最佳的統計方法論基礎課程,以滿足學生學習統計學的基本知識需求;(2)要設置相關的社會經濟統計學基本理論,可以有效地實現對統計學知識的延伸;(3)選擇出那些具有遠大發展空間的行業的統計方法理論課程,幫學生通過實例來更好地學習統計學,并掌握一定的分析能力;(4)與宏觀經濟統計核算相關的課程。設置以上課程是由淺到深的漸進模式,不僅有效地將統計學的知識體系進行點與面的有效結合,同時也是對統計學“參與型”課程意識的重要體現。這樣的課程設置,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統計學。第四,注重技能性和操作性課程的設置。財經類專業的統計學在注重統計學理論學習的同時,還需要加強落實操性課程的設置,實現學與練的最完美的結合。技能性和操作性課程作為統計學課程最完備的補充,它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進行與統計學相關的實踐或者操作性訓練,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統計學知識。同時,還可以借助相關的統計軟件或者多媒體等對學生的技能性進行綜合的訓練,幫助學生練就熟練的技能。
2.2財經類專業統計學教材的改革
課程建設的核心部分就是教材建設,教材在統計學的學習和改革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理念的深入開展以及教學大綱的不斷修改,財經類專業統計學的教材也隨著不斷進行更新。統計學的內容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它的內容會根據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最新的、最先進的研究成果來進行更新或者完善。與傳統的統計學教材相比,目前的統計學教材具有以下顯著特點:首先,教材的內容更為明確地突出大統計學的思維,并且徹底地與社會經濟統計學的知識框架相脫離,這樣就不用再受傳統思維和知識框架的束縛,能夠更好地對社會經濟統計和數理統計這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其次,將統計學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及時地補充進教材中,及時地對教材的知識進行更新和完善,并且對統計學的基本范疇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將那些沒有實用價值的、一些標志性的概念全數刪去,更加強調了變量這一概念。與此同時,教材還對統計學所要研究的目標、統計學與其他學科課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科學系統的論述,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更加一目了然地對統計學的理論知識進行了解和掌握。最后,在統計學教材中加入了多種統計分析方法和對各種統計學分析方法原理的討論,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另外,在統計學教材中還突出了對統計學基本思想的分析和探究,幫助學生更好地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將學與練進行完美的結合。
2.3建設統計學試題庫
隨著統計學課程和教材的不斷改革和完善,部分高校在完成以上兩個環節的同時,還創新性地建設了統計學的試題庫,并且積極地將這一板塊進行補充和完善,使試題庫建設取到了顯著的成就,這樣就可以為有效開展“考教分離”這一環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目前,我國高校的統計學試題庫建設主要有兩種:其一就是一種可以根據試題庫內的試題進行隨機的自由組合生成試卷的方式,這套試題里基本上包含有單項、多項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簡答題、論述題和計算題等多種類型的題型,并且所生成的試卷會覆蓋統計學所學的全部知識,不會出現內容的重復或者遺漏。這類試題庫主要是用來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習成果的,一般用于期末考試等。其二就是試題庫的試卷都是已經生成的成套試題,這一類的題型基本上是以考察學生的分析和應用能力為主,比如這類試題都會設置一些有針對性的開放試題,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回答,注重對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的考察。另外,財經類專業的統計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經常地開展一些與統計學相關的科學研究,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對統計學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究和學習,為學生以后進行深一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實施多模態教學方法
多模態是指除文本外,包括語音、圖像、圖表、空間,以及其他可以用來構建意義的各種符號資源,學生通過各個感官綜合能力的訓練進行學習。這種多媒體形式的應用使得對知識點的掌握比單純用語言講授更清晰、更形象、更吸引注意力。因此,多模態教學方式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多模態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能動性,立體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學習的效率。根據本院學生實際情況,借鑒國內外課堂教學改革的經驗和做法,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手段,更新教學方法,促使教育技術、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形成“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同時搭建互聯網學習平臺,采用制作網頁、論壇、人人網、微博、QQ、飛信等學生流行使用的現代溝通方式進行多模態的學習。利用該平臺可以實現實時課程信息、實時交流溝通、在線答疑等功能,學生的疑難問題可以得到及時解決,老師也能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在利用多媒體技術構建多模態教學模式的同時,應該注意肢體語言的配合效果,采用用眼神、手勢、語音、語調的變化等其他模態來補充、輔助、強化口頭話語,以此達到各模態相互協同的效果,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隨著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輔助教學成為了教學改革的新發展趨勢。多媒體軟件的使用可以擴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習興趣。因此,在網上設立應用經濟統計學課程平臺,設立課程主頁,主頁內容包括課程介紹、統計相關領域基本情況、課堂教學信息等,作為課程的第二課堂,給學生提供課程多媒體課件,課后習題講解。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準備不同的輔助教學內容,包括典型的例題和習題以及案例。為各層次的學生準備豐富的數學知識資源,進一步拓寬、加深教學內容,使學生能更深入地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方法和數學思維。在主頁上設置與有關應用統計方面的網頁的鏈接,建議學生課外閱讀。電子教案也放在網上,供學生課后復習。同時平臺上設立留言板,學生對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可以給老師留言,老師也要及時反饋給學生解決方法,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了解統計學在實際中廣泛的應用。
三、實踐“自主—互動”式教學模式
一、引言
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只有定性的結論已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實現生物科學結論定量化是人們長期追求探索的目標;生物統計學是生物學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論與方法,生物統計學是生物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素質,與生命活動有關的各種現象中普遍存在著隨機現象,大到森林陸地生態系統,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許多隨機因素的影響,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隨機現象,而生物統計學正是從數量方面揭示大量隨機現象中存在的必然規律的學科。因此,生物統計學是一門在實踐中應用十分廣泛的工具學科,它是生命科學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對后續生命科學課程學習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時,生物統計作為數理統計在生物學領域的應用,是教學難度較大的一門課程。因此,在生物統計學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針對各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強實踐訓練,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進行改革和大膽探索。
二、二十一世紀對生物統計學課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紀對生物統計學課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紀上半葉農業和遺傳統計學首先獲得了發展,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物統計學、統計流行病學、隨機化臨床試驗學已經成為攻克人類疾病的一個里程碑。這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顯著提高了人類的期望壽命。
21世紀人類基因組,基因芯片等實驗科學產生出的巨量數據,需要新工具來組織和提取重要信息。
將數據轉化為信息需要統計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洞察力、技術和訓練。
未來的生物統計學將會與信息技術密切結合,較少側重傳統數理統計,而會更多注意數據分析,尤其是大型數據庫的處理。生物統計學越來越不同于其它數學領域,計算機和信息科學工具至少和概率論一樣重要。
(二)生物統計學對大學生素質培養的作用。
生物統計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通過樣本來推斷和估計總體,這樣得到的結論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錯誤率,這是統計分析的基本特點,因此在生物統計課程的學習中培養了一種新的思維方法———從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和分析科學試驗的結果。
生物統計學是通過個別的試驗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結論,屬于歸納推理的范疇。但其有別于簡單枚舉法和科學歸納法,是一種或然性歸納推理或者概率歸納推理。在生命科學的研究中絕大多數涉及到的是隨機事件,因此,生物統計學不僅是試驗設計與統計方法的教學,更重要的還是大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這對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很有必要。
生物統計學包括試驗設計和統計方法兩個有機聯系的組成部分。通過試驗設計的教學可提高大學生設計研究課題試驗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確課題的研究目的、試驗因素與水平以及試驗設計方法等方面的內容。通過統計方法的教學除讓學生弄清各種統計方法的內涵外,還需要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選擇最適合的統計方法,以揭示資料潛在的信息,達到研究的最終目的,從而提高大學生科學研究素質。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一)加強電子課件及網絡平臺建設。
生物統計學是應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原理研究生物界數量變化的學科,而概率統計的理論和思維方法對本科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加之課程學時的減少(由原來的60-70學時,降到現在的40學時左右),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入門,并使學生在了解概率統計思想的基礎上,掌握常用統計分析方法的應用及使用條件是課程的教學難點。為此,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了與教材配套的課件,通過在課堂上把抽象內容形象化與直觀化,收到了良好教學效果。建設了一個生物統計學教學網絡支撐平臺,現有課程簡介、教學大綱、師資力量、授課教案、電子版《生物統計學》教材、課程錄像、實習指導、在線測試題、參考文獻、其它教學資源等欄目,免費向全校師生開放。
(二)將多媒體教學優勢與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機結合,用較少的學時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觀化的特點。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將多媒體這些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結合,多媒體教學就可能會帶來一些弊端諸如:(1)內容多,幻燈片變換快,由照本宣科變為照屏宣科,為新的“滿堂灌”;(2)課件圖片多,內容以展示為主,缺乏啟發性;(3)教學內容常用滿屏的方式顯示(即所謂“死屏”),老師照著屏幕上的內容給學生講解,失去了傳統教學方法,老師邊講邊板書能給學生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特點,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體在教學中只能充當工具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多媒體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觀化的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制作課件時,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精煉教學內容,模仿傳統教學書寫板書的過程,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顯示教學內容的動畫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仍然保持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姿教態,在授課的過程中與學生保持互動,根據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知識的能力,掌握屏幕上顯示內容的速度,必要時輔以板書進行講解。這樣做既發揮了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又充分照顧到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內容沒有縮減,學時減少近三分之一的情況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長期堅持教育教學方法及教學規律的研究。
生物統計學的理論基礎是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從這個層面上講,它有非常濃的數學味道,但是它又有別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生物統計學更主要強調的是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思想和方法在解決生命科學中一些具體問題的應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存在一個“度”的把握問題,如果將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原理講得太多,一是學時不允許,二是學生難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講解,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會誤入亂套公式的歧途。經過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重點掌握統計方法的功能與用途,方法與步驟,防止各類方法的誤用,淡化定理的證明與公式的推導。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學時減少很多的情況下,將一些次要的統計方法去掉,也要保證有足夠的學時講授理論分布與抽樣分布、統計假設測驗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掌握生物統計學中所蘊含的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思想精髓,從而避免學生亂套統計公式。
(四)密切跟蹤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動向,探索生物統計學解決前沿問題的理論與方法。
統計學在生物學中的應用已有長遠的歷史,許多統計的理論與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應用發展而來,而且生物統計是一個極重要的跨生命科學各研究領域的平臺。現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的蓬勃發展,使得生物統計在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領域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課程建設中,隨時注意納入生物統計學在前沿領域研究應用的內容,增強課程的活力,提高教師和學生面向生物產業主戰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生物統計學要不要開實驗課,怎樣開實驗課,一直存在爭議,在此認為生物統計學不僅應該開設實驗課,而且還要將實踐教學的重點放在計算機技術和統計軟件的應用上,讓學生不僅掌握統計方法,而且加深對原理的認識,獲得就業或升學的必備計算機統計技能,提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一)開展統計軟件的實習,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素質。
20世紀20年展起來的多元統計方法雖然對于處理多變量的種類數據問題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但由于計算工作量大,使得這些有效的統計分析方法一開始并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很好推廣開來。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使得復雜的數據處理工作變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技術,通過計算機軟件將統計方法中復雜難懂的計算過程屏障起來,讓用戶直接看到統計輸出結果與有關解釋,從而使統計方法的普及變得非常容易。在課程體系改革中,各課程的教學時數與達到培養目標所需完成的教學內容相比還是不足的。為此,可以通過標準的統計軟件的教學實習來達到以點帶面,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素質。
為此我們建立了一個專用于實習教學的生物統計電腦實驗室。現共有50余臺電腦,并連接到校園網。實驗室配備有指導教師,負責對上機的學生答疑。除按教學計劃進行的正常實習教學外,實驗室還對優秀學生免費開放,鼓勵他們結合教師的科研活動,應用所學生物統計學知識,學習新的生物統計學知識,掌握應用計算機解決生物統計學問題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教學。
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必須將本課程的實踐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堂教學外,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教學。
在原綿陽農專期間,主要在作物育種、作物栽培、動物營養等課程實驗與實習中,根據相關內容加入了試驗設計方法以及數據統計分析的相關內容。
組建了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以后,由原來的單一農科專業變成了理、工、農三大學科均有專業的格局。雖然專業的學科歸屬不同,但有一點是相通的,其內涵均屬于生命科學的范疇。以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劃分,均屬于實驗科學。
掌握正確的實驗設計方法,從不確定性數據中挖掘事物的客觀規律,是實驗科學工作者必備的技能。因此,我們將原來只是在農科專業上延伸實踐教學的作法推廣到全院的所有專業,結合實驗課教學的改革,對發酵工藝學實驗、植物細胞工程實驗、食用菌實驗、微生物學實驗等課程的內容全部或部分改為用生物統計學指導學生自主進行實驗設計,把過去單一的實驗流程、樣品觀察或檢測實驗改變為試驗條件的優化試驗,提出在不同條件下對樣品測定的比較試驗設計、單因素試驗設計、多因素試驗設計、正交試驗設計、均勻試驗設計,對試驗結果要求學生使用統計學的方法對進行分析和討論,最后得出最佳試驗條件。
這樣的實驗教學改革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從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的角度看,改驗證性實驗為設計型、綜合性實驗,增強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從生物統計學角度看,將課程的教學實踐延伸到課程外,彌補了學時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統計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知識得到很好的內化。
此外,在學生課外科技活動中指導學生選用正確的實驗設計和數據的統計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檔次;在畢業論文(設計)中要求學生采用恰當的生物統計學方法進行設計與分析,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設計)。
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訓練了學生的統計思維能力,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掌握生物統計學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了學生學好用好這門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學生從復雜的生命現象中挖掘事物客觀發展規律的能力。
精品課程是集科學性、先進性、教育性、整體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優秀課程。作為精品課程的載體,應具有一流的教師隊伍、一流的教學內容、一流的教學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學管理等特點。與之相比,我們在生物統計學精品課程的建設上,才剛剛起步,今后還要在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將生物統計學建設成體現現代教育教學思想、符合現代科學技術和適應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深受學生歡迎的一門課程。
參考文獻:
[1]何風華,李明輝。生物統計學多媒體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2004,25(6):25~27
[2]洪偉,吳承禎,陳輝,等。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學科、隊伍建設與科學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學。提高學生統計分析素質的實踐與探討[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6(2):67~68.
二、語言的經濟屬性
語言不僅具有工具屬性和文化屬性,而且還具有經濟屬性,因為語言具備經濟學最本質的特征:價值和效用;費用和效益。總體說來,語言具備商品性質和人力資本性質。語言的商品性質。人類學家Sapir(1921)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曾將語言類比為商品,意大利哲學家Rossi-Landi把語言類比為經濟過程,把語言社區看作語言市場,“詞語、表達法和信息像商品一樣在流通”。從語言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語言的商品性質體現在以下方面。如同其他商品,語言的獲得也是需要付出勞動和資金成本的,所以語言的習得又被看做一種經濟投資;跟商品一樣,語言具有可交換性,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達意圖的有效工具,其經濟價值體現在使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夠有效地表達和能被理解的互換性特征;同時語言的選擇跟其他商品的選擇一樣,受市場供需法則的支配,受到其在該社會范圍內被使用的程度、學成后為投資者帶來的效益和效用等因素的影響。語言的人力資本性質。Vaillancourt認為,“正如通過工作經驗或通過數學、歷史學等學科的正規教育所獲得的知識技能一樣,語言本身也是一種人力資本”。因為它能滿足人力資本的三個基本要求:具有生產力性質,可以降低勞動力與他人交流的成本,并能夠提高勞動力市場上的身價;語言技能必須通過人體現出來,具有和人的不可分離性;語言技能的獲得也是需要付出時間和資源等成本的。作為一種人力資本,語言可以補充或替代其他類型的人力資本,因為語言作為工具可以幫助人們獲取其他的技能和知識;同時人們還可以利用不斷完善的語言技能直接從事語言相關的職業。人力資本不同于物力資本和資金資本,它是人格化的知識和技術,是“活資本”,具有創新性和創造力,在資源配置和戰略調整等方面具有極強的市場應變能力,對技術革新,科技的進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英語通用語的經濟學價值
英語作為通用語,從經濟學來看可以實現兩個層面的價值:宏觀層面的社會價值和微觀層面的個人價值。宏觀社會經濟價值:根據語言經濟學的觀點,語言可以直接服務于整個國家和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效益。瑞士經濟學家F.Grin指出,語言在瑞士國民生產總值中的貢獻度占到10%。英語通用語一方面降低全球經濟貿易往來的成本,另一方面在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同時促進全球經濟的增長。
1.英語通用語幫助消除交流障礙,降低交易成本。
沒有一種通用語,語言分散和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是無法共存的。正如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交換要通過貨幣這個中介來完成,經濟全球化環境下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往來要通過語言這個中介來完成。如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曹和平教授所言“語言是社會領域的黏合劑因素,貨幣是經濟領域的黏合劑因素,它們共同構成了形成一個國家的軟性國力”。正如秦始皇統一了貨幣,消除了商品交換的貨幣障礙,減少了交易成本,促進了經濟貿易的發展,世界通用語的使用促進了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知識的共享和勞動力的有效流動,成為加快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的一大推動力,正促使人類奔赴名副其實的“地球村”。
2.英語作為通用語加速資本流通,促進經濟增長。
英語作為通用語的另一個經濟價值在于它加速了全球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快了人力、物力資本的流通。英語作為通用語的使用,加速了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使經濟、貿易等各方面的交流跨越國界,使人才的分配更加趨于合理。社會發展到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多的體現為知識的競爭。英語作為通用語,打破了科學、技術、知識等的國界,使得全世界知識共享成為可能,為各國技術引進、經驗借鑒打開了方便之門。同時在資金引進和資金全球流通方面,英語通用語無疑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英語通用語的微觀個人經濟價值,不僅體現該語言使用者物質利益的增加,同時表現在語言使用者精神層面的享受。
3.語言學習是一種經濟投資。
Grenier認為:“人們對語言的投資和他們對教育以及其他人力資本的投資出于同樣的理由—即為了最大化預期凈收益的現值。”將英語作為投資的首選,反映了其廣闊的應用市場和潛在的經濟價值。習得英語通用語意味著更高的收入,更多的機會,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如Kachru所言“英語為掌握該門工具的母語和非母語使用者提供空前的流動性和前進的動力。”
4.英語通用語成為文化資本的象征。
英語作為全球強有力的語言通貨,已經成為每個市場消費者必備的入場券。英語的學習不僅僅被認為成一種教育活動,一種工具的學習,越來越多的人將英語看成是一種消費品。具備這種語言能力,可以享受好萊塢大片、實現國際旅游、品味異域文化和情調,因而掌握英語已成為身份的標志、品味的象征。另外,通曉一門被廣泛使用的語言意味著更大的交際空間和潛在的交往能力,可以實現個體從語言網絡外到語言網絡內的轉變,進而享受該語言社群所提供的服務。同時,由于精通該語言,在處理國際交流事務中獲得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也是很難量化的英語的個人經濟價值的體現。
(二)立法宗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資關系的確立是用工單位和勞動者雙向選擇的結果,而勞動合同就是雙方達成的協議,為保護雙方的合法權益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其一,該法關注的對象為勞動者成本,這是由政府、用工企業和勞動者三者之間博弈產生的結果,為此要考慮到三方的成本,即企業的用工成本、勞動者的擇業成本以及政府的監管成本;其二,該法對宏觀經濟的作用,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該法將起到引導作用,即對勞資關系進行有效調節,營造企業、勞動者、社會共同收益的局面,使宏觀經濟實現良性循環;其三,勞動合同法的立法目的是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而這一結果是在博弈中實現的,要尋求勞資雙方利益的契合點,實現權利分配的平衡。概括而言,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就是將勞動合同合法化,更好地保護勞資雙方的權益,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
(三)立法功能。勞動合同法擬定和實施以來,在處理立法功能過程中一直存在這樣一個爭議:如何協調效益與公平之間的關系,二者雖然并不是對立的關系,但在立法上要體現出側重點,從企業和勞動者各自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得出的結論也是不同的。鑒于我國的現實情況,市場經濟活動中的勞資雙方在力量上并不對等,勞動者的維權意識較差,弱勢地位非常明顯,勞資沖突事件也因此成為一個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勞動合同法的立法更應該側重于公平。具體而言,該法的立法功能如下:傾向弱勢主體,減少勞資矛盾;降低交易成本,保護勞動者產權;遵循平等、自愿、工資續付等原則;為照顧社會經濟效益,實施傾斜性保護,即矯正市場活動中存在的不公平現象。
二、勞動合同法的履行、效力和違法責任
(一)勞動合同履行、效力的經濟學分析。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訂立勞動合同需要成本,如用工企業的招聘成本、締約成本,勞動者的應聘成本以及二者共有的機會成本,不同市場類型下的勞資雙方的效益也不同,在完全市場競爭中,企業獲得的勞動和勞動者獲得的報酬均同,所以在理論上這種情況對勞資雙方都有利,但是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我國的勞動力數量多且廉價,市場供求關系多是供大于求,形成買方市場,如果不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勞動者權益很難得到有效保護;壟斷競爭市場與完全競爭市場正好相反,勞資雙方的交易成本會上升,因此在簽訂勞動合同時更應慎重。除有償性等法律屬性外,勞動合同履行時還具有人身性、外部性、延續性和不平等性等經濟屬性,即基于經濟學分析得出的特點。我國勞動合同法的履行要以其法律效力為基礎,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的,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使之能夠與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充分體現出國家的立法政策。
(二)勞動合同權利訴求和違法責任的經濟學分析。勞動者在市場活動中處于弱勢,其合法權益也容易受到侵犯,而勞動者權利訴求需要一定的成本,主要包括經濟成本、法律成本以及精神和時間成本,其中,經濟成本分為顯性和隱性兩部分,顯性成本指的是維權程序上的支出和行政處理過程中的支出,隱性成本指的是在尋求司法保護中可能會存在一些誤工費以及機會成本;法律成本包括為建立利益格局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除立法外,在司法、執法等法律系統運行的環節中所消耗的費用;精神和時間成本指的是維權過程中所付出的精神代價和貨幣的時間價值。違法責任與權利訴求是相對應的,指的是違反勞動合同法的行為,主要體現為用工企業的違法成本,如果用工企業的違法成本較低,預期收益較高,這種情況下,勞動者的維權成本就會上升,表面上看企業違反勞動合同法可以節約自身的用工成本,但是如果綜合考慮到企業生產效率的下降,這也是得不償失的,因此,無論是用工企業還是勞動者都應遵守勞動合同法,為自身帶來更大的權益。
三、勞動合同法的實施現狀及改進建議
(一)實施現狀。用工企業是參與市場活動的主體,趨利的特性促使其要盡可能降低勞動成本,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使各類企業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和博弈,對于外資企業,多看重我國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因此該法律將直接影響到勞動密集型的外資企業,這類企業或者選擇撤離中國市場、或者選擇承擔更多的用工成本,也存在違法經營的情況;對于國有企業,勞動關系的調整已是一種必然,將進一步促進國有企業管理模式的變革,國有企業只有依照勞動合同法來維護勞資關系,才能在市場經濟中保持健康發展;對于上市企業,應該是利大于弊,雖然增加了用工成本,但是也使企業的人事制度趨于穩定,使其社會責任感得以增強;對于民營企業,用工成本和風險同時增大,短期內將面臨著很大壓力,但是對促進經濟轉型是有利的。新《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側重于公平,實施傾斜性保護,因此對勞動者是有利的,現階段當務之急是應提高我國勞動者的維權意義,法律監管部門應為勞動合同法創造良好的實施環境,更好地促進社會就業。
(二)改進建議。新《勞動合同法》的內容還不夠全面,在執行過程中暴露出很多問題,如對勞動合同期限的安排,勞動合同法的擬定充分借鑒了國外有益的立法經驗,也擴大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簽訂范圍,但是對相關的條件卻并沒有進行規范,為此應明確固定期限的適用范圍,使用工企業更樂于接受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對于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解除,經濟補償金的數額應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出具體安排,更好地約束簽訂勞動合同的行為,以穩定勞動關系。此外,政府應做好引導和復制工作,積極引導用工企業轉變用人觀念,增強勞動者依法維權的意識,同時還應充分發揮工會的積極作用,使勞動合同法在實施過程中能夠兼顧到二者的利益,使和諧的勞資關系得以建立。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255-04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簡稱ISI)出版的一部自然科學領域基礎理論學科方面的重要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SCI收錄全世界出版的數、理、化、農、林、醫、生命科學、天文、地理、環境、材料、工程技術等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核心期刊約3 500種。ISI通過它嚴格的選刊標準和評估程序挑選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減,從而做到SCI收錄的文獻能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SCI是國際通行的一種對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成果進行評價的比較客觀、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標,它在衡量國家、科研機構或大學的科研實力,評價科研人員學術水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數據來源
本文以檢索北京交通大學2007―2009年被SCIE收錄的論文為例,采用Web 0f Science的“分析檢索結果(Analyze Results)”對2007―2009年北京交通大學發表的1 215篇論文(其中:2007年358篇,2008年405篇,2009年452篇)進行多種類型的統計分析,討論北京交通大學的學科研究發展現狀與趨勢。
二、統計分析
1.論文被SCIE收錄作者分析。北京交通大學2007―2009發表的論文被SCIE收錄數量在20篇以上的作者一共有24位,具體收錄篇數及所占比例(見表1和圖1)。
由圖1及表1可以看出,其中只有四位作者的論文收錄量逐年增加,四位作者分別是JIAN,SS、NING,TG、WANG,YS、LiJ。三年論文收錄量持續下滑的作者七位,而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的論文是逐年遞增的。這說明,雖然前二十四位作者的論文收錄量中有29.2%作者的論文量呈下滑走勢,但是被SCIE收錄的論文作者范圍在擴大,也就是說更多的老師積極投稿,并且被SCIE收錄。這表明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不同學科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學校提倡的科技創新、激勵教師發表高質量學術成果的舉措已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2.論文被SCIE收錄合作國家/地區。分析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論文被SCIE 收錄合作國家/地區分析(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所發表的被SCIE收錄的文章中,與國外作者合作的文章所占比例較少,但趨勢是上升的,與國外合作者的國別逐年增加,合作文章數目逐年增加。從2007年的358篇文章作者反映出,與美國、新加坡、德國、日本、韓國、新西蘭、加拿大、英國等15個國家/地區的作者合作發表67篇文章;2008年的405篇文章,其中與美國、新加坡、臺灣、德國、日本、意大利、荷蘭、加拿大、英國、北愛爾蘭等22個國家/地區的作者合作發表文章88篇;2009年在被SCIE收錄的452篇論文中,分別與美國、加拿大、日本、德國、英國、臺灣、新加坡、葡萄牙、蘇格蘭、西班牙、比利時、喀麥隆、斯洛文尼亞等24個國家/地區的作者合作發表文章119篇。根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簡報》的統計,近些年中國發表的SCI論文中,國際合作產生的論文一直占中國SCI總數的20%左右。表2表明北京交通大學的論文參與國際合作的機會逐年增多,但并未達到平均水平,有進一步開發、提高的可能性,應進一步加強學校整體科研能力、提高科研人員國際合作意識。
3.論文被SCIE收錄語種分析。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論文語種分析(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的論文語種平均90%以上為英語,這是因為SCIE檢索工具是美國研制的,編輯語言為英語,收錄文獻時,英文文獻被首先考慮。
4.論文被SCIE收錄主題內容分析。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論文的主題內容分析見表4。由表4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每年超過20篇的學科主題有6個,分別是光學、多學科物理學、多學科材料科學、電力與電子工程學、應用物理學、應用數學,其中屬于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學科有5個。可以看出SCIE側重收錄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成果,工程技術領域收錄的數量不多。北京交通大學被收錄的論文大多數由本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重點學科產出,說明學校重點實驗室和重點學科的建設正穩步、健康地向前推進。
三、提高北京交通大學論文被SCIE收錄的措施
從以上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的論文數逐年遞增,但增長幅度與排名靠前大學收錄論文的增長率相比有較大差距,為了進一步提升學校的研究水平,必須采取更為有力的措施,力爭在SCIE收錄論文的數量與質量上有較大突破。
1.學科帶頭人的傳、幫、帶。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發表的論文被SCIE收錄數量在20篇以上的作者一共有24位,這些作者都是學科帶頭人,因此在鼓勵中青年教師和學生向這些知名度高的專家和教授請教的同時,學科帶頭人應以自身的經驗和學識帶動一些教師和學生,提高撰寫科研論文的水平,進一步提升北京交通大學的科研水平和知名度。通過分析,雖然近三年來收錄論文達到20篇的作者有下滑趨勢,但因為在學校鼓勵、學科帶頭人示范作用下,其他老師也在不斷提高質量,增加論文被收錄機會,因此,論文收錄數不降反增。
2.制定一系列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政策。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的論文參與國際合作的機會較少,因此,學校的相關部門應該制定一系列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政策,鼓勵優秀人才去著名學術機構學習進修,參加國際著名學術機構的科研活動和學術團隊,擴大科研人員的學術視野和跟蹤國際科技前沿動態的能力,增強國際合作意識。
3.投稿時盡量用英文。SCI本身的期刊源多數來自于英美,占總數的60%以上。而我國科技人員撰寫的被SCI收錄論文中英語語種達90%以上。從北京交通大學2007―2009年的統計結果看,1 215篇論文中只有115篇發表在中文期刊上,其余1 100篇是國內的英文期刊或外刊,占總數的90.6%。由此可見,用英文撰寫是進入SCIE的一個重要優勢。
4.確切了解SCIE的收錄范圍。SCIE側重收錄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成果,工程技術領域的內容收錄較少。所以,準備發表文章的作者應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從而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科學評價體系中獲得認可,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李玨,方國輝.基于Web of Science的中南大學科研論文定量分析[J].圖書館,2008,(2).
[2]韓潔.SCI功能及局限性探討[J].圖書情報論壇,2008,(1).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內涵、功能各異,但在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中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且具有內在的統一性。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是人類文明整體的兩翼
人類的行為既要合目的性又要合規律性,人文為其合目的性提供基礎,而科學則為其合規律性提供基礎,兩者互補才是行為合理性的保證。然而,科技的迅速發展給人類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社會造成了許多道德、倫理、貧富、環境等問題。于是,歷史上的科學主義者和人文主義者以形而上學的態度各執一端,認為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也是分離的。科學主義者和人文主義者的這種局限性,雖然歷經批判在理論上呈衰微趨勢,但事實上的分離不僅是存在的,而且呈擴大的趨勢。
現實生活中,一方面,經濟社會的發展過分追求科學技術的進步對GDP的貢獻率,社會對掌握一技之長的勞動者的需求經久不衰,而培養勞動者的高等乃至中等、高中教育又分為文、理等學科,學生們為了就業謀生往往又存在著重理工、輕人文的功利化傾向。另一方面,人文素質教育被邊緣化,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對智力開發、專業知識的灌輸趨之若鶩,而對于詩書禮樂、傳統經典、人文關懷、如何做人之類的人文教育實際上不夠重視,特別是理工科類院校,不僅人文類必修課程開得少、不系統,即便是不得不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時上也常常打折扣。如此培養出來的人才是不全面的。
造成這種人的發展不平衡和不協調狀況的根源是文化教育中的科學和人文兩者長期的分離。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實質上分離的現象還有理論支撐而加劇分離傾向。實踐證明,這種“互相包含、難分彼此”的統一論,更加劇了人文素質教育的邊緣化。所以,越是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越要提倡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與協調,由此,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人類文明的協調發展。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是具體人的精神世界的統一
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要從“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育人”的高度出發,在教育實踐中確實把人文素質教育擺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把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統一起來,使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在具體的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統一起來。
知識經濟的綜合性,要求現代教育必須是文化科學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能力培育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教育,必然要求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統一。為了適應知識經濟的時代要求,不僅需要我們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特別是高新科學技術知識,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而且要培養和造就一大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學技術前沿的科學家、發明家、學術帶頭人和工程技術方面的拔尖人才,以帶動和促進全民族科學技術水平與創新能力的提高。
但是,知識經濟所要求的知識結構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知識,還應當包括人文知識,即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人文科學知識。實踐證明:成功的科學家、藝術家,他們往往既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又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所以,要把素質教育貫穿于從幼兒園到大學教育的全過程,使受教育者具有厚實的科學和人文的知識結構,同時受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熏陶,從而在具體人的精神世界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統一。
通過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統一,推動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在具體人的精神世界相統一的表現形式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基本原理或觀念層次上的相互啟發,也可以是方法層次上的互相借用。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在具體人的精神世界相統一的表現形式的最高層次是學科上的整合與重構。也就是說,在知識經濟時代,各門學科都必須兼具科技與人文的豐富內涵, 任何單一學科發展都有礙于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具體的統一。比如醫學,它的形式是理學和工學,但它的本質是人學,在學科整合上必須突出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又比如建筑學,它是集力學、數學、材料學、地質學、美學等學科在內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只有具備了建筑學與美學的設計師和建筑師才能設計和建造既堅固耐用,又美觀漂亮;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觀賞價值的建筑物。通過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協作進步,推動了在某個具體的人身上那種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才能既有人文方面的精神,又有科學方面的精神,同時,具有良好的科學與人文素質,使得人們在對待科學技術問題時,既能夠遵循著科學精神,又能夠顧慮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問題,實現著用一種人文的精神來觀察和正確處理科學技術的自身與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形成的各類社會問題;在處理各類人文問題時,不只遵循著人文精神,也遵循科學精神的指引,使人文精神體現更多科學精神,能夠在正確地把握和理解人與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處理好“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統一的時代價值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統一,有利于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教育的應用價值在于使人成其為人,教育的發展在于通過改變人的命運進而改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但傳統的教育觀受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教育思潮的影響根深蒂固,破壞了教育目標的整體性,使受教育者的個性發生扭曲,割裂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造成了教育上的不協調,也使受教育者個人的發展不完善。在現實教育實踐中,上述兩種教育觀的歷史影響依稀可見,尤以科學主義的教育觀根深蒂固。雖然也有不少人只關注心靈、情感、人格以及個性的發展,對科學知識一知半解,沒有真才實學。但主要的傾向是不少人只重視學習應用性、技術性的專業,而輕視基礎理論和人文學科,不注重實際能力的培訓,從而出現了智商高而德行低、學歷高而修養差、知識多而能力差的現象。“知書”而“不識禮”,遇到困難和挫折,心理脆弱,逃避現實,容易走向極端。這說明,如果教育只講科學不講人文,或是只講人文而不講科學,培養出來的往往是“單向度的人”。克服這種狀況的根本出路就是改變教育理念,通過加強科技與人文的教育,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在具體人的精神世界的統一,才能構建一個完整的現代人的精神世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統一,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使科學技術的發展更有利于造福人類社會。美國著名物理學家戴森在他的著作《宇宙波瀾》中有一個鮮明觀點:科學與道德主要之點是科學要充滿人文關懷。楊振寧博士也認為,科學家每一個人的活動都聽命于某一種心情,這就是科學家的社會責任。他說:如果我們退一步問,我們所鉆研的這些問題的深遠意義是什么?每一項研究結果的長遠價值是什么?那么,我相信基本的、最終的價值判斷標準就不會取決于為了科學的科學,而是取決于科學是否對人類有益。這是關于科技工作者社會責任感的典型詮釋。特別是當今科學研究對象已不僅僅是天然的自然,而是越來越成為人化的自然、社會化的自然。這種變化在性質上主要恢復和保持人的整體性,消除科技對人類社會以及自然環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面對這種變化,如果科學工作者沒有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的指導,就很難樹立高尚的社會責任感。這種情況在生物學、醫療、心理學、生態環境科學研究中表現的尤為突出。特別是醫學的研究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最需要人文精神、人文關懷,但據南方醫科大學鄭木民校長主持的一項科研課題的調研顯示,90%的醫患糾紛是醫務人員缺乏人文素養、人文關懷造成的,純技術的因素只占10%,這反映出加強對醫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統一,有利于落實科學發展觀,使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又好又快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現代化的關鍵是人的現代化。為確保現代化的快速實現,國家提出了“科教興國”的重大戰略。首要關注點是處理好人的素質問題。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合統一的首要價值,就是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價值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應用型人才培養已經成為課程建設及其一般本科院校特別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探索、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體系,建立起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以更好地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這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近幾年來,作為新建地方院校的廣西財經學院對此進行了積極探索,本文結合該校統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
一、圍繞應用型人才類型定位,科學制定統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1.統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
根據教育部統計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對經濟管理類統計人才培養目標的界定,結合廣西財經學院實際,我校統計學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具有良好的數學和經濟學、管理學素養,掌握統計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思想,能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經濟管理類專門人才。具體表現為“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高素質”培養目標要求。“寬口徑”是指所培養的學生有廣泛的適應性,既是統計人才又是經濟管理人才,其知識結構能夠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厚基礎”是指所培養的學生有較扎實的經濟管理的理論基礎、統計學基礎、計算機基礎和數學基礎,增強學生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的適應性;“重應用”指所培養的學生主要是應用型經濟管理統計人才,要著重培養學生應用經濟理論和統計方法去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包括調查研究、分析和預測和參與政策咨詢和決策的能力等,體現了作為方法論、管理工具的統計學學科性質;“高素質”是指所培養的學生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包括專業素養、品德素質、心理素質和較強的獲取知識、更新知識和進行知識創新的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
2.以“雙體系、雙平臺、多模塊”框架構建應用型統計學專業課程體系
按照知識、素質、能力一體化教育的思想,在課程體系設計過程中,我們注意把握以下幾方面:一是保證統計學專業基礎課程的學時、學分,夯實專業基礎;二是給足統計學專業主干課程學時、學分,力求專業主干課能講深講透;三是強化實踐教學,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實踐相結合;四是突出統計學專業“市場調查與定量分析”核心競爭能力培養要求;五是邀請用人單位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以更好地適應生產實踐、社會發展需要。從2006級統計學專業開始,我們按照學校的統一架框要求,按照“雙體系、雙平臺、多模塊”框架構建了應用型統計學專業課程體系。“雙體系”是指在人才培養中堅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統一,構建教學與科研互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的教學體系。理論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和選修課,其中的專業基礎課程包括數學、計算機和經濟學、管理學等重在夯實專業基礎;實驗實踐課程體系分為兩個模塊:模塊一為學校各專業統一規定的軍訓、就業指導等實踐課程,模塊二則是根據統計學專業要求設置的獨立實踐實驗模塊。“雙平臺”是指加強通識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精神和修養的公共基礎理論課程平臺,以及幫助學生拓寬口徑、加厚基礎,以適應專業和人生發展的統計學專業基礎核心課程。專業主干課程有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多元統計分析等8門,約占理論課程總學分的25%,該模塊作為統計學專業核心內容,既保證了統計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教學,也突出了統計學專業的核心知識、能力培養。“多模塊”是以“雙體系”、“雙平臺”為基礎支撐,按照統計學科專業的服務方向和人才規格要求以及學生的興趣特長、人生志向等,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設計多個不同的學習模塊,即“社會經濟統計”、“市場調查與數據分析”、“風險管理與精算”三個專業方向,讓學生自主選擇,因材施教。三個方向的課程設置,既突出本方向的知識、能力要求,也考慮到了統計學與經濟學、管理學的結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創新能力。
二、加強實踐教學和職業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
1.整合、優化實踐課程體系設計,突出統計應用主線
從2005級到2009級,我們每年都在不斷總結、逐步完善實踐課程體系設置,到2008級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實踐課程體系,實踐實驗課程學分超過總學分的26%。實踐實驗課程包括兩方面:一是獨立實驗實踐課。以ERP(企業資源計劃)為平臺,構建以統計核算、分析為主,會計核算、業務核算相互支持的企業實踐課程群,使學生了解、把握企業的創辦與整體運作,用數據解讀企業經營,此課程群包括ERP沙盤模擬對抗、創業計劃實訓等。同時,結合統計工作過程,設置了SPSS軟件應用、統計分析綜合實訓等獨立實訓課程,從應用計算機技術處理數據到分析報告撰寫進行強化,加強統計學專業核心能力的掌握。二是課內同步實驗實踐課。主要包括專業主干課程的課內同步實驗實踐課,如多元統計分析、計量經濟學等課程的課內實驗,一般安排本課程總課時的1/4課時,主要實訓內容為EXCEL、SPSS應用、課程論文等。
2.加強實踐教學的基礎建設,為學生提供實戰型實訓平臺
實踐教學的基礎建設重點是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一是校內實驗室建設。這幾年來,我校重點建設了一批專業實驗室和綜合實驗室,并努力使其成為集實踐教學、科學研究及社會服務為一體的產學研創新實踐基地。統計學專業建成了自治區級重點建設實驗室――財經科學實驗中心分室的統計實驗室、數學建模實驗室,以及目前廣西高校唯一的市場調查與數據挖掘中心,配備了SPSS、CATI(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系統)等先進統計教學軟件。二是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目前已經建成了國家統計局廣西調查總隊實踐教學基地等多個實踐實訓基地,每年安排統計學專業學生到基地實習,參與實習單位研究項目的數據收集、數據處理等工作。在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在共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我們一方面吸引和聘請基地依托單位的專家和相關人員一起參與實習教學計劃的制定與管理;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我校作為廣西高校唯一經濟管理類統計學專業的學科專業優勢,積極幫助基地依托單位開展職工統計業務及軟件應用培訓等,合作開展項目研究與開發,使實習基地同時成為人才培訓和師生科研的基地。
3.充分利用好課外實踐創新平臺,課外實踐創新活動納入本科教學全過程
統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不僅需要理論教學和實驗、實訓教學等第一課堂,還需要結合統計學專業特點,積極指導、組織學生開展學術講座、創業大賽、市場調查和數學建模等課外實踐活動,使課外實踐活動成為第一課堂的延伸和拓展,這對于促進統計學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明確統計學專業學習目標,學會如何做人做事、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和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等具有積極意義。這幾年來,我們組織學生開展的主要課外學術科技活動有:一是開展學生科研項目立項,探索以問題和課題為核心的探究性教學模式。另外,也吸收了一些優秀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研究。二是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和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數學建模大賽等科技創新活動。三是組織學生參與廣西統計信息服務中心、中國-東盟博覽會等實習單位的數據收集、處理和分析等統計工作,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培養了實際工作能力。四是開展職業技能教育,增強學生的就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如會計從業資格、統計職稱等,邀請政府部門、企業高管或相關業務專家到校開展專題講座、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創業指導。此外,為了更好地貫徹因材施教原則,指導學生學習和成才,我們實施了本科生導師制,從學生的思想、生活、學業和就業等各方面進行更系統、更有針對性的指導,起到了教學相長的作用。
4.改革畢業實習方式,強化畢業論文(設計)的現實性和專業特色
針對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畢業實習難、分散形式效果較差的現實,我們在加大實踐基地建設力度的同時,逐步改革畢業實習方式,變“放羊式”畢業實習為集中實習為主、集中與分散實習相結合,切實提高實習效果。對于畢業論文(設計)工作,一是改革畢業論文指導方式,將社會實踐、學年論文、畢業實習和學生平時的一些競賽活動與畢業論文緊密結合,使學生較早了解畢業論文的有關要求及素材積累;二是向實習單位或用人單位征集部分畢業論文(設計)現實問題選題,并且適當邀請實踐基地部分專家或業務骨干參與學生畢業論文指導,通過畢業論文撰寫為實際工作部門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三是進一步強調統計學的專業特色,要求論文必須用數據說話,以檢驗學生綜合統計分析能力,減少抄襲現象的發生。
三、整合教學內容,加強課程建設,突出實踐應用
根據統計學專業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培養要求,以打破“學科本位”,突出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我們對課程體系的各知識點進行合理梳理、歸類,特別是對統計專業課程中內容交叉重復部分進行整合,進一步明確各門課程內容歸屬,合理確定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使課程體系中的知識點不重不漏,課程內容更科學適用。之后,將各門課程按照內在聯系和教學要求歸并成若干個課程模塊,分塊建設。制定分階段課程建設規劃,重點是專業主干課程建設,明確課程建設的目標和具體內容,包括教學大綱、教案、電子課件、參考材料、試題庫、課程網站等內容,進而形成了每一門課程完整的課程檔案。
在教材的選用與建設方面,對于專業課程,選用理論內容體系較完整、豐富,與經濟社會實際緊密結合、實踐性強,面向21世紀的優秀新教材、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或國外優秀教材;對于實踐課程,目前部分選用兄弟院校現成教材、實驗指導書,部分實訓教材通過自編完成。下一步,我們計劃用1-2年時間完成本專業完整的實踐教材體系建設,形成本專業特色系列實踐教材,如統計學案例教程、商務研究方法與應用等。這些實驗(實訓)教材可作為一些專業主干課程的同步實驗教材,也可作為統計學專業獨立實驗教材。
四、以人為本,改革教學方式方法,進一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在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確定后,如何教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我們鼓勵教師探索不同教學方式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近年來,我們嘗試對《統計學》課程內容進行分模塊、與非統計專業的專業教師合作進行教學,即將非統計學專業的《統計學》課程分解為“統計學基礎理論和方法”、“統計理論與方法在本專業中的應用”兩大模塊,前一部分內容由統計專業教師上課,后一部分內容由統計專業教師和非統計專業的專業教師合作上課,將統計方法教學與各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分析結合起來。在《統計學》(或《統計學原理》)教學過程中,試行“讀(閱讀)寫(寫作)議(討論)講(講課)”教學模式改革。“讀”是指在課外閱讀統計教材及相關教學資料,通過教師引導,使學生讀好書、會讀書,奠定學生良好的理論素養和數據意識;“寫”是指學生在閱讀基礎上,結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有計劃、有目的地撰寫讀書筆記、調查報告、課程小論文等;“議”是組織學生開展案例討論、課堂辯論,實施交互式教學;“講”是讓學生充當教師角色,就統計教材或現實某一問題進行講解,之后教師進行評議。分模塊教學、“讀寫議講”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把統計理論方法與非統計學專業的專業學習、課內教學與課外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分模塊教學、“讀寫議講”教學方式改革得到了學生普遍好評,教學效果顯著。《多元統計分析》、《市場調查與分析》等專業主干課程也借鑒此思路進行了教學改革,采取“課堂講授+實驗(實踐)教學+課程論文”教學方式,重點培養學生“寫”(分析)的能力,強調統計理論方法在社會實踐和現代經濟管理中的運用。目前,我們正在針對不同課程特點,分別制定各門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學方案,將“重思想、重應用”的教學理念貫徹到每一門主干課程教學過程中。經過上述訓練,學生應用統計理論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大增強,研究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陳相成.經濟管理類統計專業的改革發展思路[J].統計研究,2008,(5).
[2] 蔡敬民,魏朱寶.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考與實踐――以合肥學院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