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科研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1 17:00: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學語文教科研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小學語文教科研論文

篇(1)

一、在啟動和組織“校本教育科研”的動機上,必須淡化“功利”

學校啟動和組織教育科研必須先端正并明確目的。中小學校教科研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目前學校教育發展或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實際問題,以期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其代表性的三個特征就是“為了學校”、“基于學校”、“在學校中”。也就是說中小學的課題研究必須從身教育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中來選“題”,從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找“題”,從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中命“題”,從教師自身課堂實踐的矛盾沖突中定“題”。只有這樣,教師在科研實踐中才能漸進生成先進的教育思想,形成精湛的教學藝術。這才會使中小學教科研充滿生機與活力,并在符合“科學性”與“方法論”的前提下學校的科研氛圍日趨濃厚。

事實上,目前學校教育處于一個確實需要實踐工作者研究的階段。有好多實踐性的問題應該說大家都了解,但卻都不知道怎樣去解決。比如擇校問題,學生早熟“交友”、盲目追隨偶像、考試,還有學生發展性評價方面的問題等。但中小學校又不同于專門的教科研部門,廣大教師更不同于專業教科研工作,不可能也不應該要求走專業化研究的路子。但是教師卻有自己的“別一天地”,有自己教科研的獨具優勢——豐富多采、生動活潑的學校生活,富有個性的成百上千學生,以及由此所構成的絢麗多姿、目不暇接的教育風景,還有那年復一年常見常新、活生生的教育教學實踐及活動,以及由此積淀并內化的豐富而厚實的經驗體會和感受體驗。這些都為廣大教師投身教科研的活水源頭,也為學校教育科研提供了堅實的“基點”。“霧里看花”或“玩空手道”,是萬萬不能的。教育科研本身也有其“嚴肅性”,不容世俗的“功利”化。學校教育科研必須淡化“功利”色彩,切實從實際需要出發,把校本教育科研定位于“實在、管用、有效”上,具體的教科研工作都要在前提下啟動并組織實施。

二、在主攻方向上,要避免“跟從”,注重“創新”,選取“校情”中的熱點、難點、疑點和關鍵點

中小學教科研的基本任務是解決中小學教育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問題。“教育實踐”是中小學教科研課題的主要源泉,也是一線教師研究的重點。具有“創新意義”的課題研究,應該具有“校本”、“師本”特征。我們如果就學校及教師本身教育實踐中的問題進行調查、歸類,找出共同特點,再結合先進的教育理念對其進行修正、提煉,去偽存真,這是很有意義的事。各學段的中小學,既有它的共性,更有各自的個性。正是由于各校獨特的校情,才使“校有特色”成為辦學者努力追求的目標,這方面的研究就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教科研只要致力于從學校教育教學的表象出發,并引發進行一些較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和研究,有計劃地進行問題篩選經驗提煉資料尋疑現狀分析意向轉化,這本身就是“創新”。

要重視從“弱項攻關”和“強項冒尖”兩個維度來確定研究的主攻方向。“弱項攻關”就是要針對學校教育發展中存在的明顯薄弱點引導重點研究,全力攻關力求有所突破,由弱變強;“強項冒尖”就是對已經顯示出來一定優勢或具有較大潛力的優勢項目,通過專題組織研究,予以重點強化,使之成為代表學校乃至更大范圍產生名牌效應。教科研的選題往往反映整個研究的價值,引導著研究的方向,也制約著教研工作的程序和方向。尤其在“走進新課程”以后,教育理念的巨大變革,課程資源的開發挖掘,教學模式的重新構建,教學內容的優化組合,教學方法的擇善而從,師生關系的重新確立,教學評價的多元化趨勢等無不是課題選擇的“源頭活水”。

三、在教改過程中,要做好“生成過程”資料的積累、記錄和整理

廣大中小學教師在教改過程要重視探究,注重教改的實效。首先要弄清“基本概念”及教改的范疇,其次要注意“材料的積累”。一個課題的實施乃至于一個教師的成長,更需要自身大量的實踐活動,需要經歷一個艱苦磨練的過程,哪怕是實施中的失誤與偏差也是很寶貴的研究成果。因此,在專家論證、名師指導后的“操作過程”、“自我練兵”更是萬萬不能忽視的。只有扣住“研究內容”,層層推進,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偽存真,才能使教科研方案的假設及成果渾然一體。否則就會給人以無本之木之嫌。教科研的實施,是一個從假設到驗證、再到推廣,或者是調查分析、經驗概括、實施推廣的過程。對廣大教師而言,就要保持清醒的認識,不要過高地企求自己的某項研究能解決系列重大的所有問題。我們研究思考的過程,也是自身漸進提高的過程。起碼可以使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事業心、責任感得到提高,這種潛在的積極效應往往影響久遠、深刻。從這個意義上講,廣大教師關注教改過程及資料收集、記錄整理,這與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同樣有意義、有價值。

四、在認定和評價教科研成果時,謹防“虛空”,關注“實效”

對于廣大中小學教師來說,從事的主要是“應用性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動研究法”,研究的目的在于應用,并在應用中再進行研究、改進和發展。課題“研究”并不是主要為了結集論文、展示成果、獲得獎項,而是為了積淀經驗、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規律,并加以總結、推廣。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應具備的基本條件應是:研究中小學教育問題,其成果必須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研究而獲得,并對中小學教育改革和發展有一定社會價值,甚至對教育科學發展有一定學術意義。這樣的研究才是最有價值和意義的。當然成果成熟度的要求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用理想化的成熟度標準去衡量不很成熟的中小學教師科研成果,就會挫傷實踐者的積極性。我們還要注意鼓勵涉足于科研的教師的堅定信心。

中小學教科研成果的評價認定,我想除了對課題研究本身的成果的認定外,還應該包括對學校教科研機制狀況的評價認定。我們有必要關注學校是否形成有效的教科研機制。學校要在提高教師的主體意識、引導教師志愿參與,倡導教師及教研組間的合作競爭方面做工作。要通過機制創新以激勵、塑造、發展和凝聚教師在“研”字上做文章,在“實”字上求真效。要倡導中小學教師與高校教師專家、教研員結成研究共同體,學校部分教師之間結成研究共同體,在形成濃郁學術氛圍上下功夫,這才是中小學教科研的真正價值所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濃厚“校本研究”的氛圍,實現“科研興校”的宏偉目標。

五、教改及科研成果推廣應用方面,力戒“依葫蘆畫瓢”,要學會變通、合成和更新

從一定意義上講,一項研究成果的完成,不是終結于研究結題報告或得獎。而更要看重該成果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是否能得以推廣應用并轉化為學校或一定區域的教學效益。離開了成果推廣和轉化為效益這一環節,教科研就失去了研究的價值和存在的實際意義。在成果推廣應用方面,目前必須重視解決三個方面問題:

一是“變通”。我們對好的教改成果不能依葫蘆畫瓢,照辦照套,即使是純粹本地區本學校的成果,也會因人、因時變遷、由外部環境變化而難以適應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考慮到兩個方面,一是現在可行嗎?二是怎樣變通更可行?我們要把變通貫穿于教改的始終。

二是做好嫁接與合成。教改過程是一個靈活度大、綜合性強、變量多的動態過程。要比較精細地做好相關成果重新嫁接與組合的工作,不斷適時地調整、補充與完善。

三是創新很重要。在課改實驗中經常出現這樣一些情況:同類型課題別人的教改成果突然又給人產生耳目一新的啟發,自己又產生一種創新的靈感,并引發了對相關其它問題的研究興趣;或者有時覺得自己的教改實踐又遇到了全新的問題或障礙,與原來的設計方案相去甚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潛下心來苦心鉆研,或許通過審視自己設計好的教改課題,在重視認識、反省后,覺得有充實、完善的可能,這就必須進行關鍵性改進,也許會使教改更趨科學。總之我們要關注自己教改的改造、創新,這更有利于落實“實在管用有效”。

六、謹防“科研熱鬧非凡,課堂教學老套不變,教學質量原地打轉”,倡導教師要“能教善研會研”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某些學校說:“科研教研熱鬧非凡,課堂教學老套不變,教學質量原地打轉”。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源是因為教學科研的內容、教研方式與教學實際“兩張皮”所造成。中小學廣大教師要直接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不可能也不應該走專業研究者的路子。務必要把“教學、學習、研究、推廣應用”有機結合。這就要注意處理好以下關系:

篇(2)

(二)建立健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體系

教師在進行科學實驗教學的時候,要從教學目標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完善,建立健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體系。教師首先要把教學教材中的的各個知識點進行充分的研究,確保在教學工程中不會遺漏知識點。其次,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完善教學內容與方法[3],使小學生更快的接受與掌握科學實驗。最后,教師要將上述兩點相結合,綜合考慮,逐步完成小學科學實驗的教學目標。另外,教師還要激發小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他們在課余生活中也積極地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總結經驗與方法,最終使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內容滲入到小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對種子的發芽實驗的教學中,根據教學的目標,教師可以采用與學生對話的方式,循循善誘,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開展積極地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過提出問題、實驗猜測、設計實驗、進行實驗以及驗證推測的途徑,有序的進行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工作,最終很好的落實教學目的。

(三)優化教學方法

教師在進行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時候,要與小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不能只在講臺上講解實驗原理。教學方法對于小學生的學習質量以及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聯系,因此,教師一定要優化教學方法,在制作教學方案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學生的喜好,依據學生的喜好合理制定教學方法。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對科學實驗的掌握程度,進行不同的指導,以鼓勵學生為主,提高他們對科學實驗的興趣,保證小學生可以配合教師的工作,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小學生總結實驗結果,鼓勵他們提出問題,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4],指導小學生在科學實驗中不要怕失敗,要在失敗中總結經驗,不斷地去改進試驗方法,最終掌握科學實驗的方法。

篇(3)

一、在啟動和組織“校本教育科研”的動機上,必須淡化“功利”

學校啟動和組織教育科研必須先端正并明確目的。中小學校教科研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目前學校教育發展或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實際問題,以期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其代表性的三個特征就是“為了學校”、“基于學校”、“在學校中”。也就是說中小學的課題研究必須從身教育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中來選“題”,從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找“題”,從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中命“題”,從教師自身課堂實踐的矛盾沖突中定“題”。只有這樣,教師在科研實踐中才能漸進生成先進的教育思想,形成精湛的教學藝術。這才會使中小學教科研充滿生機與活力,并在符合“科學性”與“方法論”的前提下學校的科研氛圍日趨濃厚。

事實上,目前學校教育處于一個確實需要實踐工作者研究的階段。有好多實踐性的問題應該說大家都了解,但卻都不知道怎樣去解決。比如擇校問題,學生早熟“交友”、盲目追隨偶像、考試,還有學生發展性評價方面的問題等。但中小學校又不同于專門的教科研部門,廣大教師更不同于專業教科研工作,不可能也不應該要求走專業化研究的路子。但是教師卻有自己的“別一天地”,有自己教科研的獨具優勢——豐富多采、生動活潑的學校生活,富有個性的成百上千學生,以及由此所構成的絢麗多姿、目不暇接的教育風景,還有那年復一年常見常新、活生生的教育教學實踐及活動,以及由此積淀并內化的豐富而厚實的經驗體會和感受體驗。這些都為廣大教師投身教科研的活水源頭,也為學校教育科研提供了堅實的“基點”。“霧里看花”或“玩空手道”,是萬萬不能的。教育科研本身也有其“嚴肅性”,不容世俗的“功利”化。學校教育科研必須淡化“功利”色彩,切實從實際需要出發,把校本教育科研定位于“實在、管用、有效”上,具體的教科研工作都要在前提下啟動并組織實施。

二、在主攻方向上,要避免“跟從”,注重“創新”,選取“校情”中的熱點、難點、疑點和關鍵點

中小學教科研的基本任務是解決中小學教育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問題。“教育實踐”是中小學教科研課題的主要源泉,也是一線教師研究的重點。具有“創新意義”的課題研究,應該具有“校本”、“師本”特征。我們如果就學校及教師本身教育實踐中的問題進行調查、歸類,找出共同特點,再結合先進的教育理念對其進行修正、提煉,去偽存真,這是很有意義的事。各學段的中小學,既有它的共性,更有各自的個性。正是由于各校獨特的校情,才使“校有特色”成為辦學者努力追求的目標,這方面的研究就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教科研只要致力于從學校教育教學的表象出發,并引發進行一些較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和研究,有計劃地進行問題篩選經驗提煉資料尋疑現狀分析意向轉化,這本身就是“創新”。

要重視從“弱項攻關”和“強項冒尖”兩個維度來確定研究的主攻方向。“弱項攻關”就是要針對學校教育發展中存在的明顯薄弱點引導重點研究,全力攻關力求有所突破,由弱變強;“強項冒尖”就是對已經顯示出來一定優勢或具有較大潛力的優勢項目,通過專題組織研究,予以重點強化,使之成為代表學校乃至更大范圍產生名牌效應。教科研的選題往往反映整個研究的價值,引導著研究的方向,也制約著教研工作的程序和方向。尤其在“走進新課程”以后,教育理念的巨大變革,課程資源的開發挖掘,教學模式的重新構建,教學內容的優化組合,教學方法的擇善而從,師生關系的重新確立,教學評價的多元化趨勢等無不是課題選擇的“源頭活水”。

三、在教改過程中,要做好“生成過程”資料的積累、記錄和整理

廣大中小學教師在教改過程要重視探究,注重教改的實效。首先要弄清“基本概念”及教改的范疇,其次要注意“材料的積累”。一個課題的實施乃至于一個教師的成長,更需要自身大量的實踐活動,需要經歷一個艱苦磨練的過程,哪怕是實施中的失誤與偏差也是很寶貴的研究成果。因此,在專家論證、名師指導后的“操作過程”、“自我練兵”更是萬萬不能忽視的。只有扣住“研究內容”,層層推進,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偽存真,才能使教科研方案的假設及成果渾然一體。否則就會給人以無本之木之嫌。教科研的實施,是一個從假設到驗證、再到推廣,或者是調查分析、經驗概括、實施推廣的過程。對廣大教師而言,就要保持清醒的認識,不要過高地企求自己的某項研究能解決系列重大的所有問題。我們研究思考的過程,也是自身漸進提高的過程。起碼可以使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事業心、責任感得到提高,這種潛在的積極效應往往影響久遠、深刻。從這個意義上講,廣大教師關注教改過程及資料收集、記錄整理,這與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同樣有意義、有價值。

四、在認定和評價教科研成果時,謹防“虛空”,關注“實效”

對于廣大中小學教師來說,從事的主要是“應用性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動研究法”,研究的目的在于應用,并在應用中再進行研究、改進和發展。課題“研究”并不是主要為了結集論文、展示成果、獲得獎項,而是為了積淀經驗、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規律,并加以總結、推廣。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應具備的基本條件應是:研究中小學教育問題,其成果必須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研究而獲得,并對中小學教育改革和發展有一定社會價值,甚至對教育科學發展有一定學術意義。這樣的研究才是最有價值和意義的。當然成果成熟度的要求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用理想化的成熟度標準去衡量不很成熟的中小學教師科研成果,就會挫傷實踐者的積極性。我們還要注意鼓勵涉足于科研的教師的堅定信心。

中小學教科研成果的評價認定,我想除了對課題研究本身的成果的認定外,還應該包括對學校教科研機制狀況的評價認定。我們有必要關注學校是否形成有效的教科研機制。學校要在提高教師的主體意識、引導教師志愿參與,倡導教師及教研組間的合作競爭方面做工作。要通過機制創新以激勵、塑造、發展和凝聚教師在“研”字上做文章,在“實”字上求真效。要倡導中小學教師與高校教師專家、教研員結成研究共同體,學校部分教師之間結成研究共同體,在形成濃郁學術氛圍上下功夫,這才是中小學教科研的真正價值所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濃厚“校本研究”的氛圍,實現“科研興校”的宏偉目標。

五、教改及科研成果推廣應用方面,力戒“依葫蘆畫瓢”,要學會變通、合成和更新

從一定意義上講,一項研究成果的完成,不是終結于研究結題報告或得獎。而更要看重該成果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是否能得以推廣應用并轉化為學校或一定區域的教學效益。離開了成果推廣和轉化為效益這一環節,教科研就失去了研究的價值和存在的實際意義。在成果推廣應用方面,目前必須重視解決三個方面問題:

一是“變通”。我們對好的教改成果不能依葫蘆畫瓢,照辦照套,即使是純粹本地區本學校的成果,也會因人、因時變遷、由外部環境變化而難以適應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考慮到兩個方面,一是現在可行嗎?二是怎樣變通更可行?我們要把變通貫穿于教改的始終。

二是做好嫁接與合成。教改過程是一個靈活度大、綜合性強、變量多的動態過程。要比較精細地做好相關成果重新嫁接與組合的工作,不斷適時地調整、補充與完善。

三是創新很重要。在課改實驗中經常出現這樣一些情況:同類型課題別人的教改成果突然又給人產生耳目一新的啟發,自己又產生一種創新的靈感,并引發了對相關其它問題的研究興趣;或者有時覺得自己的教改實踐又遇到了全新的問題或障礙,與原來的設計方案相去甚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潛下心來苦心鉆研,或許通過審視自己設計好的教改課題,在重視認識、反省后,覺得有充實、完善的可能,這就必須進行關鍵性改進,也許會使教改更趨科學。總之我們要關注自己教改的改造、創新,這更有利于落實“實在管用有效”。

六、謹防“科研熱鬧非凡,課堂教學老套不變,教學質量原地打轉”,倡導教師要“能教善研會研”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某些學校說:“科研教研熱鬧非凡,課堂教學老套不變,教學質量原地打轉”。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源是因為教學科研的內容、教研方式與教學實際“兩張皮”所造成。中小學廣大教師要直接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不可能也不應該走專業研究者的路子。務必要把“教學、學習、研究、推廣應用”有機結合。這就要注意處理好以下關系:

篇(4)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所以說,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首先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知識和道德修養,還應努力追求恰如其分的課堂教學用語。

1課堂語言的規范性

在教學中,語文教師應使用規范的普通話傳遞信息,表達感情,使學生體會到漢語的優美、動聽、富有表現力,從而學習普通話。在日常教學中,還有部分教師使用夾雜著方言的語言教學,甚至不能使用普通話教學。久而久之,會造成學生對語音把握不準,無法欣賞到文學作品的意蘊等不良后果,這勢必會降低課堂的教學質量。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到,讀音準確無誤,沒有語病和口頭禪。語言的規范是使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主要保障,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尤其是應當注意課堂語言的純潔性,力求達到清晰、簡潔、嚴謹,避免不規范的語言出現,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

2幽默風趣的語言表達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富有幽默感,就能夠為學生提供愉快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充分發揮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利用風趣幽默的語言,使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此外,如果教師在作業批改中,也采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則不僅能夠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且能夠使學生容易接受。例如,批改學生作業時,我發現有些學生喜歡用“的”,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批注:不該用“的”的時候,你總是用,該用“的”的時候偏偏不用,最后總結說,“的”用得太多,并且有時運用得不很恰當,希望以后要準確、恰當地用“的”。當學生看到教師的批注時,不僅沒有思想壓力,而且樂意改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采用風趣幽默的語言進行語文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3達意達情的準確性

準確性,或稱之為科學性。這是教學語言的基本特征,也是語文教學最重要和最起碼的要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如果教師自己的表達不準確,則必然不能表達出蘊含于課文中的情感,有時甚至會引起歧義,造成學生理解的失誤或產生新的疑點。因此,無論是分析課文,還是評講作文,無論是概括主題,還是歸納技巧,都應該一語中的,切中肯綮,讓學生豁然開朗,恰如撥開迷霧見日月。而要做到這點,語文教師的語言必須準確、鮮明、簡練。所謂準確,就是要觀點明確,語意清晰,發音標準,遣詞得當,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乎邏輯,用語具有專業性和學術性。尤其是課堂上的口語和書面語,更應仔細推敲,哪怕是一個停頓,一個標點,也不可馬馬虎虎,科學術語往往因一字之差而面目全非,對事物的表達,也往往因一個關鍵詞語的使用不當或疏漏而導致錯誤的結論。所謂鮮明,是指語言要褒貶分明,飽含真情實感,愛什么,恨什么,贊揚什么,反對什么,涇渭分明。要保證課堂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的課堂語言必須精煉。所謂簡練,是指語言言簡意賅。論述簡明扼要,提綱摯領;分析鞭辟入里,絲絲入扣;描繪畫龍點睛,入木三分;見解獨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

4教學語言力求抑揚頓挫,富有音樂的美感

所謂抑揚頓挫,就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語調要高低錯落、語速適中、快慢得體、語感優美、富有節奏。那種平淡的滔滔不絕,只會讓學生昏昏欲睡,尤其是在朗讀一些優美的散文和詩詞時,更講究語言的節奏感,要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字正腔圓、繪聲繪色、聲情并茂的讀出感情,讀出境界,讀出境界之外、味外之音。這樣的教學語言,使學生聽起來興趣盎然,很快走進課文的意境當中,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

5形象性

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不僅要做到規范,富有變化,而且還要形象化。講到最典型人物、最生動事例和最感人情節時,應當繪聲繪色、精心刻畫,讓學生如臨界其境,不僅如見其人,而且如聞其聲。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藝術,就能把抽象化為具體,將深奧內容講得淺顯,將枯燥講得風趣。魯迅在講課,就用農民討媳婦不需要杏臉柳腰、弱不禁風的美人,而是應當要腰臂圓壯、臉色紅潤的姑娘。這一生動形象的例子,就能很好的說明美的階級性這一抽象理論問題。

6肢體語言不可忽視

篇(5)

教育科研,越來越得到中小學校的重視。但是,通過調研發現,教育科研效果未盡人意,一些學校往往是開題熱火朝天,過程冷冷清清,結題草草收場。究其原因種種。但是筆者發現,制約教育科研的最主要因素是學校、教師在選題上不夠確切。一些學校、教師在選題時比較盲目,所選擇的課題不適合本校或教師個人進行研究,導致課題研究舉步維艱,效果不理想。為避免選題的盲目性,根據這幾年成功的科研案例和對權威論著觀點的歸納,我認為選題一般應遵循下列主要基本原則:

1.可行性原則

可行性原則是指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選擇,應當考慮課題經過一段艱苦的研究以后應當是可以實現的或有可能被解決。

選題是否可行,需要考慮以下因素:①研究者個人具體情況。比如:知識基礎、專業特長、教育工作的實踐經驗、教育科研的科研經驗、志趣和可以利用的時間。②看課題的難易大小是否合適。小而容易的課題研究順利,成功率高。就一般規律而言,選題應從易到難,從小到大。③教育情報資料的充實。要占領本選題資料的最高點。④是否抓住了時機。⑤還要考慮花費在教科研的時間因素。

例如:有個教師選擇了這樣一個題目《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方法對比實驗研究》。在我們審核時,我就發現一是題目大,二是實驗研究要有對比實驗班。這根本不符合我們這里的實際情況。因為我們這里一個語文教師只承擔一個班級的語文課教學,無法進行實驗對比,更何況實驗法操作起來特別麻煩。我建議她把課題改為《小學低年級趣味識字行動研究》。這樣一改,研究范圍更小了,目標也更具體了,研究方法也簡便易行。后來,這個課題成果在吉林省科研成果評選中獲得一等獎。所以,在選題上既不要過高估計自己、好高騖遠,也不要妄自菲薄、畏懼困難。既要從實際出發,又要有科學態度和敢為人先、勇于攻關的精神和勇氣。

2.創造性原則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認識前人沒有認識或沒有充分認識的教育規律,解決他人雖然認識但還沒有解決或沒有完全解決的教育問題。因此,教育科研的課題必須具有獨創性和新穎性。由于實際情況不同,課題的創新要求一般可分三個層次:

2.1獨創性。要從教育實踐提出的新問題中、新生事物的萌芽中、新鮮經驗中選題;還要從教育領域里的新概念、新理論、新思維、新設計、新方案中選題;還可以從不同觀點的爭議中,不同學派的對立中、原有理論和新的實踐的尖銳矛盾中選題;還可以從教育科學的知識空白中選題。這是高層次的創新課題,它要求提出沒有人提過的新問題,開辟無人涉及過的研究領域,創立新的理論體系、教學流派和教學模式等。

2.2再創性。這是中層次的創新課題,其中,有的是將別人的研究課題加以組裝、分解和改造后再生出的新課題;有的是將已有的研究課題運用到新的領域、情境、學科等實踐中,又在某方面有所創新。

2.3自創性。這是低層次的創新課題,它只要求對自己是前所末有的,對自我發展是有利的,但并不要求對社會對別人有什么創新價值。

3.需要性原則

篇(6)

肇始于21世紀初的語文課程改革經過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盡管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也應當承認,就目前的課改現狀來看,還有不少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還停留在字面意義上,缺乏實質性的理解,在教學實踐中缺乏有效的教學策略。不少教師在教學中存在教學目標的把握不到位,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教學方法不靈活,習題課的優化設計不足等教學策略問題,導致語文的課改進程不如當初設想的那樣順暢。課改效果低于預期目標,已經成為當前語文課改遇到的突出問題。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掌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介等方面相關的策略性知識,在教學實踐中真正實施有效教學,這樣才能確實提高教學效果,把課改工作不斷推向深人。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采用的一系列具體的間題解決行為方式。具體地說,按教學活動的進程把教學設計分成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媒介的選用等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于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

1、有效的教學目標設計。課程與教學目標是一定教育價值觀在課程與教學領域的具體化,它是教學的起點,對于教師在開發課程與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對課堂教學起到統率和整合的作用。

根據美國課程論專家舒伯特關于典型的課程與教學目標取向的理論,有效的語文教學目標的主體應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位,教學目標的維度應把握教學效益的底線,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語文教師應重視過程性目標設計、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的有機融合。而一個好的教學目標的表述,應以學生為第一人稱描述教學目標(或師生共同作為主體),而不是教師;教學目標必須是分領域、分層次陳述的;一個好的教學目標表述應體現“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這幾個方面。行為動詞應盡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觀察的;要有具體的表現程度;必要時,附上產生目標所指向的結果行為的條件;教學目標的出示時機應打破“課前出示目標”的單一化傾向,在教學“情節”和“場景”中相機呈現或“自然流露”。教學目標設計的評價指標清晰具體,針對學生實際狀態,考慮學生發展可能。

2、有效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內容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語文教師應該與文本進行深人“對話”,充分發掘語文學科的教育價值,針對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對選用的教材內容作出適當處理,包括增刪、換序、整合、新編等,優化教學內容。

有效的教學內容是要通過問題來呈現的。因此語文教師要提高問題設計的能力,要能用精、少、實、活的問題激活課堂,用精練的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直指教學目標,達到高效目的。教師在設計有效教學問題時,一是要注意主問題的界定。主問題是指從教學內容整體的角度或學生的整體參與性上引發思考、討論、理解、探究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問題。二是要注意主問題的特點。主間題一般來說具有“三力”,即吸引學生參與的牽引力,在教學過程方面具有形成一個教學板塊的支撐力,在課堂活動方面具有讓學生共同參與、廣泛交流的凝聚力。三是注意主問題的設計。要依據語文學科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起點來具體設計。在教學內容設計的主要評價指標方面,既要體現教學文本與生活世界的溝通,又要體現教學內容的靈活性,還要體現語文學科教育價值。

3、有效教學的策略。語文教學方法是豐富多樣的,且具有相對性。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既有優點,也有缺點,不存在絕對好或絕對壞的方法。某種教學方法可能有效地解決某些教學的問題,而對解決另一些問題則無效。某種教學方法可能較為有效達成某種教學目標,但可能不利于其它教學目標的達成。有效的教學策略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學策略也永遠沒有最好,因此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因人因文而異。目前國內外比較流行的策略有以下幾種:

(1)自主學習策略。自主學習策略的核心是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其著眼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學”。這類教學策略的具體形式雖然也是多種多樣,但始終有一條紅線貫穿始終,那就是“自主探索、自主發現”。所以這類教學策略也通常被稱之為“自主學習策略”或是“發現式”教學策略。

(2)合作學習策略。合作學習,是目前中外教育界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學習策略,是培養新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徑。合作學習是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按性別、知識基礎、能力—組織能力、活動能力、交往能力、學習能力作有機調配),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促進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小組合作是語文學習中互動合作的主要形式。合作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有師師、師生、生生合作等互動方式,合作成員間要明確學習目標,團結協作,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共同解決學習中的難點、重點、疑點問題,從而使每個學生均有不同程度的進步與收獲。

(3)探究學習教學策略。探究學習教學策略是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科學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試驗、操作、調查、收集、處理信息,以及表達、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新的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它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探究學習教學策略更趨向于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探究性學習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習環境,學生的想法即使與標準答案不一致也應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探究性教學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重視學生探究態度、體驗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培養,講究實施策略。

(4)問題教學策略。問題教學策略就是解決探究性學習的難點、呈現新課堂亮點的策略,即通過將學習內容轉化為一定形式的有價值、科學性的問題,引導組織學生在主動探究中,解決問題,掌握知識,增強問題意識。

(5)情景教學策略。情景教學策略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的引人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激發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其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對培養學生情感,啟迪思維,發展想象,開發智力等方面確有獨到之處。情境創設按照呈現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有“語言描述”、“計算機多媒體(聲音、圖像、視頻)”、“模擬場境”、“現實情境”、“問題提出”等類型。

4、教學媒介選擇的策略。教師在設計教學時,除了考慮教學方法外,還要考慮選用什么樣的教學媒介為教學服務。隨著科學技術和教育研究的發展,講授法已遠遠不再局限于教師的口頭講授。除教材和教學參考書之外的大量教學輔助物業已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在知識驟增的今天,教師不僅要了解教材的組織及其在教學中的作用,而且要了解和掌握科學技術為我們提供各種現代化教學媒介或教學手段的特征與作用,并能將它們結合到自己的教學技巧中,做到教有實效。雖然有多種不同的媒介選擇模式,每種模式所運用的選擇標準又有所不同,但在選擇和運用媒介的過程中卻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教學目標。在選擇媒介時,教學所要完成的任務和要達到的目標是首先要考慮的。有些媒介可能更容易激起學生對剛學過的陳述性知識的回憶,另一些媒介可能更適合于演示需要學生掌握的動作技能。換句話說,某些媒介比其他媒介更適合于某種學習條件。

(2)學習者的特征。幾乎所有的教學設計專家都同意,學習者的特征是媒介選擇時所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然而,在哪些特征比較重要這一點上,卻沒有一致看法。許多教育工作者相信,學習者的學習風格不同,他們能從與他們的學習風格相配的媒介中獲益最多。但那些學習風格上的差別是什么,它們如何與不同的教學媒介有效地相配,還很不清楚。

篇(7)

一、多媒體英語教學的優勢

1.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打破了“黑板+粉筆”的原有教學模式,化難為易,化煩為簡。多媒體教學為我們提供了克服傳統教學弊端的全新的教學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成為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向。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喜好,刺激學生的思維,讓孩子們一節課有多個興奮點;還使教材和媒體之間優勢互補;多媒體教學新奇活潑的形式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學習過程,它集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于一體,生動直觀,還能創設教材難以提供的情景,體現多媒體的綜合效果,能改善教學環境,優化教學結構。

2、多媒體電腦的交互性和智能化,成為醫治中國學生“啞巴英語”這一通病的良藥。利用多媒體電腦的強大功能,學生們不僅可以和多媒體電腦設置的虛擬人物對話,還能依據電腦的評判(包括語音、詞法、句法甚至習慣用語)修正自身的錯誤,這對于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無疑是十分有益的。課件中的跟讀、模擬、問答練習、角色扮演等交互式練習,也有利于學生認知發展和思維練習。

3、多媒體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優勢可幫助教師傳遞大量的信息,能提供多種形式的練習方法,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機會更多了,有利于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課堂容量的大大擴充,使課堂內容更加充實。英語教學要求突出口語交際功能,讓學生多學多練。但課堂時間有限,輕易出現課堂教學容量不大的缺陷。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輔助教學則不同,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從期望得到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出發,將教學內容重新編排、認真篩選,事先編制好教學內容和程序,節約了大量的時間,使教學節奏明顯加快,教學密度增大,因此就能從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壓縮出時間來進行大量的口語練習,使學生們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時間。

現代教育技術的確讓我們的課堂得到了最優化,但縱觀目前多數學校媒體教學開展的實際情況,本人以為仍有幾個新問題需引起人們的重視。

二、多媒體英語教學存在的新問題

1.要熟悉到推行教育技術是整個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事情。實施教育技術的核心是教育的整體改革,只有實現了教育的整體改革,教育技術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否則便會束縛教育技術的手腳,使它得不到健康的發展,發揮不出潛在的功能。實施教育技術的根本目的也在于促進教育的整體改革,所以,我們要從戰略高度考慮,只有形成高屋建瓴之勢,才能全面推廣。這就需要得到整個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共識和關注。我國的教育技術部門工作人員雖然已經形成了一支力量,但究竟只占教育界的小部分,長期以來只扮演教輔的角色,其中存在一定的歷史原因,勢單力薄是現實情況。將推行教育技術的責任完全落在教育技術部門的身上是不合情理的。

2.其次是觀念熟悉上的偏差,信息化條件下,不少教育工作者仍在用舊的觀念看待教育新問題,不了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技術觀念的具體內容。因此,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推進教育的整體變革,不知道如何發揮信息的優勢來培養21世紀所需的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3.部分教育工作者對計算機存在懼怕感,認為計算機太復雜了,學起來太麻煩,加之目前仍存在“高考”、“中考”的壓力,多數人忙于應付日常教學,突擊性工作等,或各類文化進修,對計算機這種“可有可無”的教學媒體置之不理,導致一些教師不努力探索,舉辦的計算機培訓班熱了一陣,參和人數逐期減少。

4.用于課堂教學的多媒體課件制作相對繁瑣,要耗費大量時間,現存的課件使用又不能得心應手。(出售課件的制作部門往往考慮市場商業因素,真正適合教學的課件數量不多),以至使一部分教師心存反感,故相當一部分教師拒絕使用這些先進的教育手段,并認為這些“新玩意兒”沒給他們的教學帶來多大的改進,也造成一批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中老年教師較少涉足多媒體教學。這樣計算機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不僅沒有解放教師,反而使教師感到是一種負擔,久而久之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對多媒體教學只能敬而遠之了。而對于多媒體教學已初步開展起來的學校,則往往存在這樣的現象摘要:相當部分的教師僅僅是在公開課或評優課時,為達到“使用先進教學設備”的要求,才使用或臨時請人幫助做上課時使用的教學軟件,匆匆學一點有關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有的本人對計算機輔助教學了解甚少,操作環境又不熟悉,課件設計、制作均由他人代其完成,上課出現些失誤,甚至造成干擾。多媒體技能的把握滯后于多媒體的運用。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將多媒體權當作單一媒體來使用,放一段錄像、一段音樂,出現一些文字內容,課堂整體效果可想而知。

5.也有的只為體現本節課“教學手段的先進和時尚”用多媒體取代教師的教學,忽略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師教學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勿庸置疑,多媒體引入課堂教學后教師的一部分功能將由它的一些功能代替。但其功能仍只是媒介,無法代替教師成為主導。是否使用多媒體教學應是有目的的,它取決于教師的教學組織需要。反之,僅將它當作一種擺設和裝飾,也將毫無意義。所以這些新問題未澄清,將制約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健康發展。

因此,作為新世紀的教育工作者,應清醒熟悉到教育要快速發展,必須把最先進的信息技術作為教育的工具,計算機應用于教育,使教育技術信息化,將是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陳至立部長提到摘要:“我們要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地大力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怎樣使這些真正落到實處呢?

三、多媒體英語教學存在新問題的應策略略

1.學習一些理論,課件制作應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

課件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理論素養的一種體現,它顯現出制作者對教育、教學、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對現代教學技術的領悟。可以肯定,沒有先進理論的指導,是不可能制作出真正成功的課件的。這就要求我們的課件制作者要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筆者從實踐出發,認為有幾種理論是課件制作者(設計者)所必須把握的,如“信息傳播論”、“系統論”、“最優化理論”和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一定“情境”中,通過“協作”和“會話”實現“意義建構”的“建構主義理論”等。教育信息化、關鍵在教師。計算機多媒體教學作為一門新的教學技術,不僅要求教師懂得計算機的使用,而且要求教師在理論指導下學會自己設計和制作教學軟件,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項工作除要求教師自學外,最好形式就是組織教師集中進行培訓,邊進行理論輔導邊上機操作,這樣即能節省時間,又能提高學習效果。

2.確定一個原則,課件制作最終是為課堂教學服務。

多媒體輔助教學作為一種“電教”方式,它姓“教”不姓“電”。課件制作時,我們要給計算機正確定位。計算機作為一種功能強大的媒體在教學中應發揮什么功能呢?按照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學生主動地、積極地認知思維過程,學習過程是通過學習者和外部環境之間的交互活動而展開的。因此,將計算機作為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認知工具才是正確的定位。基于此,課件設計者不應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而應著眼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喜好,超越傳統媒體的局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教學的最優化。我們不要“為多媒體而多媒體”。教學設施再高檔,也只有適用于具體的教學目的時才具有效力。不能把英語課上成一堂“圖片展示課”或“音樂欣賞課”,毫無交際性和交互性可言。這就需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仔細體味編者意圖,廣泛搜集相關素材,精心策劃制作課件。教學需要多媒體,但用了多媒體未必就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益。運用多媒體技術是為了搞好教學,但教學不是為了多媒體。

3.把握一個趨向,課件制作應該向積件方向發展。

“教無定法”,固定化的多媒體課件不能鼓勵學生的思維多元化,也難以發揮教師的教學特色和教學個性。經過不斷實踐和反思,現在課件制作開始向積件方向發展。積件是根據教師和學生的需要組合開發的教學資源庫、教學策略庫和教學軟件平臺。建立積件后,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需要的教學資源、選擇恰當的信息呈現方式和適宜的教學策略,還能利用國際互聯網的資源優勢,為學生創造最優化的學習環境,實現個性化教育。目前市場上出現了一些初具雛形的積件,它們雖然還不完善,但已受到普遍歡迎,這也是課件制作向積件制作發展的趨向的有力證實。

篇(8)

課堂導入語的“異”,是指形式和語言的奇異、奇特和標新立異。如果你著裝漂亮 ,必定會吸引過往路人的注意。同樣,作為教師,如果能使得自己授課前的導入語新穎奇特,那么必定會吸引孩子們的注意,能在剎那間擒住孩子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課間十分鐘是孩子們的“黃金時間”,在這十分鐘里,他們盡情玩耍、嬉鬧。上課鈴聲一響,孩子們都陸續走進教室,平時成績比較好,自制力比較強的同學很快地進入到課堂角色中,而部分自制力弱的同學還沉浸于剛才的玩耍嬉鬧中,如果用一種陳舊的課堂導入語:“這節課,我們將要學習……”“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那些自制力弱的學生,根本聽不進去,當他們“醒”過來時,老師上到哪兒都不知曉。這是影響學生聽課效率,造成孩子的思維與教學環節上的脫節的因素,也是造成班中學生“兩極分化”的原因之一。

生活在科技日新月異發展年代中的孩子,在電視和報刊的影響下,知識面不斷拓寬,那些理性、陳腐的陳述,逐漸被他們淘汰,他們需要的是那些新穎、奇特、標新立異、能夠引起他們興趣的導入語。

在教學《稱象》時,我事先準備了一些實驗器材,在導入這堂課時,我是這樣開始的:“你們瞧,老師帶來了一些器材,這節課,讓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頓時,孩子們的眼睛同時射向了講臺,靜候實驗的開始。

“聽聽讀讀”這類課文兼并了“聽、讀、記”的特點,孩子們往往對這類課文比較感興趣,在授此類課文時,教師尤應注意以課堂導入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聽》這課時,我的導入語非常簡單:“同學們,你們聽――”隨之,便播放出一段配樂的朗誦,孩子們頓時便進入了“聽”的角色。

由此可見,導入語的“異”不僅能有效地體現教師課堂用語的藝術性,還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 過渡語要“順”

順則通,通則美,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過渡語是起了承接、小結的作用,是教師鉆研教材、抓住內容之間聯系的切入口,是教師在找到激發學生思想火花知識點的基礎上,組織提煉語言,貫穿整個教學環節的必要步驟。

例如教《找駱駝》一課,為了更能讓學生明白老人是經過仔細觀察才知道那只駱駝特征的。我的過渡語是這樣的:“你們瞧,老人清晰地說出了駱駝的特征,卻說自己不知道它往哪兒去了,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通過這段過渡語的設置,既幫助孩子理順了文章的脈絡結構,又使孩子在腦海中對全篇文章作了一個小小的總結。

《真正的好孩子》中有一個片段,講黃鶯和喜鵲爭相夸自己的孩子,烏鴉卻在一旁不做聲。在處理這個片段和下一個片段“小鳥回巢”銜接時,我用了這樣的過渡語:“漂亮的外表,動聽的歌喉,真讓人羨慕不已,然而,光靠這些,就能稱得上是好孩子了嗎?讓我們接著往下看吧……”這樣,非常自然地過渡到了下一片段,整堂課也隨之和諧起來。

因此,一位語文老師如果在課堂中注意自己過渡語的藝術,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還能使孩子在課堂中領略到那種語言和諧之美。

3 提示語要“精”

“精”在字典中的解釋是“精巧、細致,提煉精華,除去雜質。”提示語就好似一盞明燈,在黑暗中,為你照明前進的方向;提示語又好似一個舵手,在你快要觸礁時,讓你轉變航向,順利駛向彼岸;提示語又好比一支號角,在疲乏的時候,能激起前進的動力。

篇(9)

〔中圖分類號〕 G625.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1―0071―01

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是最基本的教學基本功。人們常說:“言傳身教。”言傳是第一位的。盡管教育手段和途徑豐富多彩,但其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仍然是教師的課堂語言,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無法替代的。而對于奮斗在教學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的語言修養就顯得極為重要。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語文課,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熟練掌握語文教學語言的運用技巧和藝術。一位出色的語文教師,應該用優美的語言渲染創設課文美好的意境,用真情激起學生心靈的震撼,用啟迪撥開文本的重重迷霧,用誘導引發問題深遠的思考。

一、以情激情,教師的語言要具有感染性和形象性

一堂四十分鐘的課,對于大部分好動的小學生來說,可能是一種難耐的“煎熬”。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更應努力駕馭好課堂語言,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盡量用生動有趣的課堂語言來彌補教學內容本身的枯燥,使學生從課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樂趣。如,教授《秋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小朋友,現在是什么季節?(多媒體顯示畫面)教師敘述:“秋天,天那么高,那么藍。藍藍的天空飄著一朵朵白云。地里莊稼成熟了,瞧!稻子黃了,黃澄澄的,像鋪了一地的金子;高粱紅了,沉甸甸的穗子把稈兒都壓彎了;棉花開了,雪白的一片。這么美好的季節,這么美麗的景物,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走進大自然去親自感受一下。今天讓我們一起隨著課文里的小朋友去郊外‘秋游’。”

二、深入淺出,教師的語言要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

在教學中,教師要用啟發性的語言和適當的情境去點燃學生的好奇之火,去打開學生的思維之門,用語言把學生的心點亮。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的講授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曾聽一位教師講《臺灣的蝴蝶谷》,多媒體課件中翩翩飛舞的美麗蝴蝶讓整個課堂為之一亮。孩子們置身于蝴蝶的世界,聽著教師極富感情地描述:“人們把蝴蝶比作會飛的花朵,蟲國的佳麗,有生命的燦爛圖畫。同學們,在你們的眼中,那五顏六色、上下飛舞的蝴蝶像什么呢?”學生們一個個浮想聯翩,靈感大發。有的說像空中飄飛的樹葉,有的說像彩色的紙片,有的說像五彩的花瓣,有的說像五彩繽紛的風箏,有的說像五顏六色的星星,還有的說像彩色的雨滴。這種課堂靈感的引發,正是由于教師巧妙地激發了學生的思維,點燃了學生們智慧的火花,才使得語文課堂變得如詩如畫。

三、嚴密準確,教師的語言要具有規范性和美感性

教學語言的精煉、規范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要力求準確、簡練、鮮明。所謂準確,就是要發音標準,遣詞得當,觀點明確,語氣清晰,推理符合邏輯,造句符合文法,用語具有學術性和專業性。所謂簡練,是指語言言簡意賅。見解獨到深刻,耳目一新。所謂鮮明,是指語言要褒貶分明,飽含真實感情。這樣的語言才會有感染力、吸引力和穿透力,才能像春雨一樣浸潤學生的心田,同時把科學知識的美好的思想一道帶進去。

教師在運用語言“傳道、授業、解惑”時,要充分駕馭課堂語言,善于發揮漢語的優勢,注意語言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講課時,語言要有音樂節奏感,優美生動,當高必高,當急必急,當緩必緩。關鍵之處應有重音,重點之處應有反復,難懂之處應仔細咀嚼。教師應從講課語言的聲調變化之中顯示出講課內容的重點與難點、深度和廣度。要學生馳騁想象的地方,應以聲傳情,并輔以適當的手勢。還要較為熟練地運用語言的“整齊美”、“錯落美”、“節奏美”,使學生從課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樂趣,這也是語言的規范性和美感性的魅力之所在。

篇(10)

【摘 要】藝術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來,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呼吁關注藝術教育,特別是農村學校的藝術教育問題。努力做好農村小學藝術課程教學工作是每一個藝術教育工作者應重視的問題。文章針對目前農村小學藝術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如何更好地完成藝術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改進農村小學藝術教育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農村小學 藝術教育 現狀 對策

藝術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來,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呼吁關注藝術教育,特別是農村學校的藝術教育問題。農村小學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約,藝術教育非常薄弱,藝術教育現狀與現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遠,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往往得不到重視,給農村學校的健康發展帶來了阻力。農村藝術教育得不到普及和發展,學生的素質就得不到提高,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成為一句空話。下面就相關文獻對農村小學藝術教育狀況進行綜述。

一 農村小學藝術教育教學的現狀

1.對藝術教育的重視不夠

不少學校對藝術教育重視不夠,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藝術課可上可不上,隨便對待,簡單應付。有的學校雖然開設了藝術課,但形同虛設,隨意性較強,經常被主課占用,一學期沒有上過幾節藝術課,使學生不能接受應有的藝術教育,造成大多數的農村孩子缺乏藝術知識和技能,學生的藝術素養低。

2.專業師資隊伍緊缺

從一定意義上講,教師的質量決定著學生的質量,教師的水平決定著學生的水平。藝術課程師資力量嚴重缺乏是造成現狀的原因之一。農村小學,受過藝術專業化、系統化教育和培訓的教師為數甚少,很多藝術課教師都是半路出家,對音樂、美術等專業知識了解甚少。有的學校藝術課教學基本上是由非藝術學科老師兼任,由于教師水平有限,嚴重制約了小學藝術課程的發展,使得藝術教育發展不平衡。沒有一支合格的師資隊伍,又怎能實現藝術教育的正常化?

3.條件制約,教學設備短缺

全國政協委員于海曾這樣感慨:“我國有50多萬所農村中小學校,1.4億多中小學生,80%以上的學校沒有藝術課的專用教室,因為沒有藝術教育經費的投入,所以根本沒有能力添置藝術教育器材。”學校對藝術教育的經費投入甚少,藝術教學設備簡陋、配置不足,有的學校能有電子琴、畫夾、顏料等教學用具就不錯了,更不用說能配備音樂、美術專用教室;有的學校管理不善、使用不當,不能保證教學的正常開展,嚴重阻礙農村藝術教育的開展,更談不上開展藝術實踐活動。

二 農村小學藝術教育教學的對策

針對上述農村小學藝術教育的現狀,我認為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效果較好。

1.轉變觀念,提高對藝術教育的認識

學校藝術教育是面對全體學生的普及教育,學校領導和教師應堅定信念,建立起正確對待藝術教育的思想,從思想認識上到位,充分認識藝術教育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尊重藝術,尊重藝術教育,愛護藝術人才,形成良好氛圍。 2.保證經費投入,加強教學設施等硬件建設

器材的配置是開展藝術教育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順利實施藝術教育的物質基礎。多渠道爭取藝術教育投入,加大器材設備的配備力度,改善教學條件,為藝術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硬件保障。學校可充分調動藝術教師的積極性,鼓勵他們自制一些適合自身教學特點的藝術教學用品,補充教學設備的不足,為農村孩子也能走入高雅的藝術殿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健全組織機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配好藝術教育師資,建立相對穩定的、合格的藝術師資隊伍。一方面是針對現有藝術教師,加強培訓工作,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水平,使教師盡快適應學校藝術教育的長遠需要;另一方面錄用教師時以專業技能為標準,同時兼顧錄用人的綜合素質。采用多渠道培養方式,壯大藝術教師隊伍,建設一支有敬業精神、有較強業務能力的骨干教師隊伍。

4.深化改革,狠抓藝術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依然是藝術教育的主渠道,學校應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教學目標與計劃要求開足藝術課程,經常檢查督導,保證藝術教學落到實處。教師應認真鉆研《藝術課程標準》,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明確藝術學科的教學目的,深化藝術教育改革,加強藝術教學研究,積極開展藝術教研活動,相互交流經驗,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構建生動活潑的藝術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藝術學科教學質量。

5.活躍校園文化活動,為藝術教育營造良好的氛圍

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需要學校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通過校園文化活動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是有效的途徑。學校可成立各種興趣小組,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相應基礎、特長和愛好自愿參加,經常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定期舉行校園藝術節,開展歌唱、舞蹈、繪畫、工藝制作等多種形式的藝術活動,為學生個性化和全面發展提供廣闊的天地。此外,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比賽、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把課堂教學與課外藝術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這些活動,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特長,學生的音樂素質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高。

6.利用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村藝術教育

農村的自然環境是寶貴的藝術教育資源,學校應充分利用內部和外部環境所蘊含的藝術功能,切合當地實際,在日常的課堂學習中考慮學生的本體特性,從他們熟悉的藝術形式入手開展有效的藝術教育活動。如:結合當地的風景等進行素描活動。平時可向社會和家長展示藝術教育的成果,宣傳藝術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通過這些資源,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藝術水平,為學生個性化和全面發展提供廣闊的天地。

農村藝術教育的起點較低,決定了農村小學的藝術教育之路更艱難。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創造條件,營造良好氛圍,著力特長師資隊伍的建設,讓農村小學的孩子與城市的孩子一樣接受藝術的熏陶,享受優質教育,走在同一起跑線上,讓藝術之花開遍農村小學校園。

參考文獻

上一篇: 加工合同論文 下一篇: 機器人技術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久久成人免费视频这里都有 | 午夜三级理伦在线观看 | 日韩AV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成Av人在线免播放观看 | 亚洲成A人片77777国产精品 | 日韩一级欧美动漫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