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經濟師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1 17:00: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評經濟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評經濟師論文

篇(1)

根據國家計生委的統計調查,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中國婦女生育水平開始持續下降。總和生育率從1970年的5.81降到1980年的2.31,首次接近更替水平,2000年第五次普查數據顯示,中國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30,達到低生育率水平,人口快速增長的勢頭得到基本控制。針對在低生育率水平下,我國21世紀人口問題的核心及人口政策的導向,成為近年來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關于未來人口戰略目標的不同觀點

就未來人口戰略目標而言,目前的主要爭論集中在:是否應以減少人口數量為戰略目標。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形成了以下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應以減少人口數量為戰略目標。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有葉文振(2002)、李小平(2004)等人,他們認為在新的百年里繼續有效地減少人口數量依然是我國人口政策必須考慮的主要矛盾和先于一切的大事。理由有三:其一,人均意識與人均資源劣勢要求減少人口總量;其二,資本有機構成的潛能,要求減少勞動力供給總量;其三,人均收入水平的加速提高,要求縮減人口總量。最后的結論認為,中國應以減少人口數量為戰略目標,在100年后將中國人口降到8-10億并力爭更低,200年后降到3-5億。與第一種觀點截然相反,另外一些學者認為,結構問題已經一躍成為21世紀中國人口問題的核心。宋健(2002)認為人口數量問題成為“籠中之虎”,盡管威猛,卻盡在掌握之中,中國人口轉變的獨特性,造就了中國人口結構問題的獨特性,隨著人口和社會經濟的發展,21世紀人口戰略目標應該由數量問題轉移到結構問題上。持此觀點的學者雖然不是很多,但這至少警示人們人口結構問題的嚴重性。第三種觀點認為,統一人口數量與結構、提高人口素質才應成為長期追求的目標。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們從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出發,多方位的尋求平衡發展。李建新(2001)駁斥了“一味追求人口數量減少的觀點”,認為在追求減少人口數量過程中所引起的加速年齡結構老化則必然會不利于可持續發展,他引用中國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變遷的歷史事實,論證了“人口數量多少并不決定一個國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命題。蔣正華等人(2000)認為根據中國的國情目前追求最優人口數量是不現實的,當前所做的是將總人口控制在人口最大容量內的前提下,實現人口結構、人口地區分布的合理布局,實現人口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學術界在人口戰略目標上的激烈辯論,說明中國人口未來長遠發展目標的確定是一項異常復雜、困難的任務,需要慎之又慎。

關于有無必要進一步降低生育率的不同觀點

在人口總量壓力與人口結構壓力并存的情形下,能否進一步降低生育率,是學者們關注的另一熱點問題。對未來人口目標的不同觀點,體現在對于生育政策的走向問題上有不同的見解,歸納起來有三種意向:1)進一步降低生育率,將總和生育率降到1.5甚至1.0以下,并長期保持下去,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人口過多與人均資源長期緊張的問題,這樣才可能在生活水平和生存環境上追趕發達國家;2)穩定目前低生育率,這是人口總量未來能否停止增長并轉向負增長,最終實現現代人口轉變的關鍵;3)提高生育率,穩定總和生育率在更替水平2.0左右,是實現人口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最優的穩定狀態。這些意向最終體現在對生育胎次政策的主張上:1)主張繼續推行一孩化,從而進一步擴大獨生子女家庭的比例(;葉文振,2002;李小平,2004);2)維持目前的生育胎次政策或穩定總和生育率于1.5~1.8左右(馬瀛通,林富德,2000);3)調整現行的胎次政策,擴大二胎比例或逐漸向二胎政策過度(李建新,2000,2001;于學軍2000),一方面,對生育率水平特別低的地區(如北京等地生育率已降到1.0以下),應采取措施,刺激生育率回升到更替水平;另一方面對生育率較高地區,通過生育政策把生育率控制在2.0左右的水平上,這樣既達到控制人口增長,又達到調控人口數量的目標。以上學者們對未來生育與政策調整問題基本上屬于理論探討,目前尚無嚴密的計算和論證,對這些調整可能帶來的后果也無系統的論述。

關于人口調控的不同觀點

從上述的討論中可看到,無論從我國目前人口數量問題還是結構問題上看,我國的人口是需要進行調控的。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并逐步完善,人口控制機制應如何確定,現行的管理體制有無存在的必要或應向什么方向發展,已倍受關注。在人口調控問題的研究中形成了以下觀點:第一,只能由政府計劃調控,理由有二:其一,由于市場經濟對人口調節的時滯性,即使對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而言,政府對人口的宏觀調控也是必不可少;其二,人口的生產不同于物質資料的生產,通過對兩種生產的調節機制進行比較分析,認為人口生產并不受勞動力市場供求規律調節,因此人口控制不應該也不可能由市場調節,只能計劃生育。第二種觀點認為,今后的人口調控應主要通過競爭、勞動力市場等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導家庭的生育行為、控制人口數量,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一方面,隨著生育率的下降,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邊際效應必然出現遞減的現象;另一方面,通過對20世紀最后20年來中國婦女生育水平變動的研究,認為近20年來人口發展主要由經濟等客觀因素所決定,當人口政策符合經濟規律的要求時才能起到顯著的作用,主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該轉變職能,把婚姻、生育之類的私權歸還于民。我國人口問題研究觀點述評

我國學術界在上述三方面的人口問題研究中既存在不同的立場和視角,也存在差異顯著的推斷和論證邏輯。總體來看,各觀點均有其合理性與局限性,這主要是由于我國人口轉變的特殊性及目前我國人口問題的復雜性決定。

一方面,歷史上長時期人口快速增長,導致人口基數龐大。人口基數龐大、增加速度快,對中國資源環境能源形成嚴重的壓力。再加上人口運動的慣性和人口再生產自身規律的作用,人口與生態環境的矛盾還會進一步尖銳化,因此人口數量問題是理論界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及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近幾年中國人口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如果按照自然趨勢發展,中國現在及未來一段時間內會像許多發達國家一樣持續處于人口轉變的第二個階段,但是由于70年代開始實行了較為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人口發生了快速轉變,致使中國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發達國家上百年才完成的現代人口增長模式轉變過程。這就導致了我國人口結構問題日益突出,使得21世紀中國面臨著人口數量及結構的雙重壓力。

第三,中國人口轉變的經濟基礎不同于發達國家。中國的人口轉型是在經濟追求高速發展的時期出現的,與工業化幾乎同時發生,而歐洲是在工業化完成后的經濟高度發達的背景下才出現的。西方發達國家進入人口老齡化時,人均GDP一般在10000美元左右,而中國僅為1000美元,顯然,中國的人口的轉變缺乏經濟基礎。

總體而言,對前面提到的人口問題雖然存在不同的觀點,但各種觀點的爭論使人口問題的研究更加全面。具體而言:

在未來人口戰略目標上,學術界把人口目標與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并深刻認識到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是人口問題,找到了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矛盾;研究的視角更加強調學科之間的交叉性:在確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及適度人口方面將人口學、經濟學、資源環境學等結合起來,跨學科的特點突出;在分析人口結構問題時,選取了改進之后遞進式生育預測方法,這種預測方法更適合于中國人口發展的規律。在人口生育政策的導向及人口控制的調節機制上,對人口政策的探討不再僅限于關注人口數量,而是從多角度多層面去審視人口政策實施的條件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響。對于這些方面的探討,可使未來的人口政策更符合實際,從而能盡可能的縮小負面效應,這是其合理的一面。其不足之處在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城市地區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技術條件與經濟條件已經完全成熟,因此全國的人口的生育率水平更多地取決于農村經濟的發展。

對我國未來人口研究及人口政策制定的啟示

上述針對人口問題的觀點,是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我國人口問題而提出的,這些觀點對我國未來制定人口政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以從中得到以下啟示:

篇(2)

根據國家計生委的統計調查,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中國婦女生育水平開始持續下降。總和生育率從1970年的5.81降到1980年的2.31,首次接近更替水平,2000年第五次普查數據顯示,中國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30,達到低生育率水平,人口快速增長的勢頭得到基本控制。針對在低生育率水平下,我國21世紀人口問題的核心及人口政策的導向,成為近年來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關于未來人口戰略目標的不同觀點

就未來人口戰略目標而言,目前的主要爭論集中在:是否應以減少人口數量為戰略目標。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形成了以下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應以減少人口數量為戰略目標。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有葉文振(2002)、李小平(2004)等人,他們認為在新的百年里繼續有效地減少人口數量依然是我國人口政策必須考慮的主要矛盾和先于一切的大事。理由有三:其一,人均意識與人均資源劣勢要求減少人口總量;其二,資本有機構成的潛能,要求減少勞動力供給總量;其三,人均收入水平的加速提高,要求縮減人口總量。最后的結論認為,中國應以減少人口數量為戰略目標,在100年后將中國人口降到8-10億并力爭更低,200年后降到3-5億。與第一種觀點截然相反,另外一些學者認為,結構問題已經一躍成為21世紀中國人口問題的核心。宋健(2002)認為人口數量問題成為“籠中之虎”,盡管威猛,卻盡在掌握之中,中國人口轉變的獨特性,造就了中國人口結構問題的獨特性,隨著人口和社會經濟的發展,21世紀人口戰略目標應該由數量問題轉移到結構問題上。持此觀點的學者雖然不是很多,但這至少警示人們人口結構問題的嚴重性。第三種觀點認為,統一人口數量與結構、提高人口素質才應成為長期追求的目標。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們從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出發,多方位的尋求平衡發展。李建新(2001)駁斥了“一味追求人口數量減少的觀點”,認為在追求減少人口數量過程中所引起的加速年齡結構老化則必然會不利于可持續發展,他引用中國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變遷的歷史事實,論證了“人口數量多少并不決定一個國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命題。蔣正華等人(2000)認為根據中國的國情目前追求最優人口數量是不現實的,當前所做的是將總人口控制在人口最大容量內的前提下,實現人口結構、人口地區分布的合理布局,實現人口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學術界在人口戰略目標上的激烈辯論,說明中國人口未來長遠發展目標的確定是一項異常復雜、困難的任務,需要慎之又慎。

關于有無必要進一步降低生育率的不同觀點

在人口總量壓力與人口結構壓力并存的情形下,能否進一步降低生育率,是學者們關注的另一熱點問題。對未來人口目標的不同觀點,體現在對于生育政策的走向問題上有不同的見解,歸納起來有三種意向:1)進一步降低生育率,將總和生育率降到1.5甚至1.0以下,并長期保持下去,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人口過多與人均資源長期緊張的問題,這樣才可能在生活水平和生存環境上追趕發達國家;2)穩定目前低生育率,這是人口總量未來能否停止增長并轉向負增長,最終實現現代人口轉變的關鍵;3)提高生育率,穩定總和生育率在更替水平2.0左右,是實現人口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最優的穩定狀態。這些意向最終體現在對生育胎次政策的主張上:1)主張繼續推行一孩化,從而進一步擴大獨生子女家庭的比例(;葉文振,2002;李小平,2004);2)維持目前的生育胎次政策或穩定總和生育率于1.5~1.8左右(馬瀛通,林富德,2000);3)調整現行的胎次政策,擴大二胎比例或逐漸向二胎政策過度(李建新,2000,2001;于學軍2000),一方面,對生育率水平特別低的地區(如北京等地生育率已降到1.0以下),應采取措施,刺激生育率回升到更替水平;另一方面對生育率較高地區,通過生育政策把生育率控制在2.0左右的水平上,這樣既達到控制人口增長,又達到調控人口數量的目標。以上學者們對未來生育與政策調整問題基本上屬于理論探討,目前尚無嚴密的計算和論證,對這些調整可能帶來的后果也無系統的論述。

關于人口調控的不同觀點

從上述的討論中可看到,無論從我國目前人口數量問題還是結構問題上看,我國的人口是需要進行調控的。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并逐步完善,人口控制機制應如何確定,現行的管理體制有無存在的必要或應向什么方向發展,已倍受關注。在人口調控問題的研究中形成了以下觀點:第一,只能由政府計劃調控,理由有二:其一,由于市場經濟對人口調節的時滯性,即使對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而言,政府對人口的宏觀調控也是必不可少;其二,人口的生產不同于物質資料的生產,通過對兩種生產的調節機制進行比較分析,認為人口生產并不受勞動力市場供求規律調節,因此人口控制不應該也不可能由市場調節,只能計劃生育。第二種觀點認為,今后的人口調控應主要通過競爭、勞動力市場等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導家庭的生育行為、控制人口數量,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一方面,隨著生育率的下降,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邊際效應必然出現遞減的現象;另一方面,通過對20世紀最后20年來中國婦女生育水平變動的研究,認為近20年來人口發展主要由經濟等客觀因素所決定,當人口政策符合經濟規律的要求時才能起到顯著的作用,主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該轉變職能,把婚姻、生育之類的私權歸還于民。

我國人口問題研究觀點述評

我國學術界在上述三方面的人口問題研究中既存在不同的立場和視角,也存在差異顯著的推斷和論證邏輯。總體來看,各觀點均有其合理性與局限性,這主要是由于我國人口轉變的特殊性及目前我國人口問題的復雜性決定。

一方面,歷史上長時期人口快速增長,導致人口基數龐大。人口基數龐大、增加速度快,對中國資源環境能源形成嚴重的壓力。再加上人口運動的慣性和人口再生產自身規律的作用,人口與生態環境的矛盾還會進一步尖銳化,因此人口數量問題是理論界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及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近幾年中國人口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如果按照自然趨勢發展,中國現在及未來一段時間內會像許多發達國家一樣持續處于人口轉變的第二個階段,但是由于70年代開始實行了較為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人口發生了快速轉變,致使中國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發達國家上百年才完成的現代人口增長模式轉變過程。這就導致了我國人口結構問題日益突出,使得21世紀中國面臨著人口數量及結構的雙重壓力。

第三,中國人口轉變的經濟基礎不同于發達國家。中國的人口轉型是在經濟追求高速發展的時期出現的,與工業化幾乎同時發生,而歐洲是在工業化完成后的經濟高度發達的背景下才出現的。西方發達國家進入人口老齡化時,人均GDP一般在10000美元左右,而中國僅為1000美元,顯然,中國的人口的轉變缺乏經濟基礎。

總體而言,對前面提到的人口問題雖然存在不同的觀點,但各種觀點的爭論使人口問題的研究更加全面。具體而言:

在未來人口戰略目標上,學術界把人口目標與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并深刻認識到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是人口問題,找到了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矛盾;研究的視角更加強調學科之間的交叉性:在確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及適度人口方面將人口學、經濟學、資源環境學等結合起來,跨學科的特點突出;在分析人口結構問題時,選取了改進之后遞進式生育預測方法,這種預測方法更適合于中國人口發展的規律。在人口生育政策的導向及人口控制的調節機制上,對人口政策的探討不再僅限于關注人口數量,而是從多角度多層面去審視人口政策實施的條件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響。對于這些方面的探討,可使未來的人口政策更符合實際,從而能盡可能的縮小負面效應,這是其合理的一面。其不足之處在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城市地區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技術條件與經濟條件已經完全成熟,因此全國的人口的生育率水平更多地取決于農村經濟的發展。

對我國未來人口研究及人口政策制定的啟示

上述針對人口問題的觀點,是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我國人口問題而提出的,這些觀點對我國未來制定人口政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以從中得到以下啟示:

第一,在不斷完善的市場機制下,生育政策應隨之做出相應的調整。無論原有的生育政策在過去發揮了多大的作用,但人口政策總是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的產物,它也只有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才能發揮其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及完善,無論生育政策的導向如何,對生育的調節手段應該發生轉變。

第二,生育政策應分地區區別對待。雖然改革和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十分迅速,但是地區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因此在生育政策的選擇與方式上也應有所不同。在上海、廣州等地綜合生育率低于1.0的地區,特別是佛山(0.55)等超低生育率、經濟基礎好、思想觀念超前的城市,穩定低生育率水平的條件已經完全成熟,應將低生育率穩定機制從政策控制機制向群眾自我約束機制轉變。在經濟基礎落后的西部高生育率地區,應深入群眾實地調查,確定出與當地實際情況相宜的生育調節方式。

第三,促進人口流動,改變生育觀念。在城市總和生育率已經較低且基本穩定的的條件下,控制農村人口成為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關鍵。而促進人口流動,加快城市化建設不僅是人口向城市的簡單的轉移,更重要的是人口生活方式、思想意識的轉變。發達地區經濟條件的引力,與落后地區人口過剩的推力,使得落后地區人口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在流動中改變生育觀念,轉換生育行為。

參考文獻:

1.李小平.論中國人口的百年戰略與對策[D].戰略與管理,2004

2.葉文振.數量控制:21世紀中國人口生育政策導向[D].市場與人口分析,2002

3.宋健.結構問題是21世紀中國人口的核心問題[D].市場與人口分析,2002

篇(3)

1景觀對象的識別與篩選

依據基站選址、景區景點分布和游客游覽路線圖識別和篩選與建設項目相關的景區景觀對象。對于移動基站建設項目,一般將擬建址周邊500m范圍內的景區景點和游覽路線中的游客休憩區作為景觀對象進行評價。

2景觀敏感度評價(S)

1)視角(Sa,1~3)對于觀景者來說,移動基站架設高度越高,基站相對與觀景者的視角(仰角)越大,景觀被看到或被注意到的可能性越大。一般視角(仰角)達到20%~30%,可為中等敏感(分值為1);達到30%~45%為很敏感(分值為2);>45%為極敏感(分值為3)。

2)相對距離(Sd,1~3)

顯然,移動基站相對于觀景者的距離越近,景觀的易見性和清晰度就越高,景觀敏感度也高。以塔型高度為45m的落地塔為例,考慮到樹木及建筑物遮擋,將100~200m以內距離作為前景,為極敏感(分值為3);將200~400m作為中景,為很敏感(分值為2);400~500m可作為遠景,中度敏感(分值為1);>500m為背景,不敏感。

3)視見頻率(Sc,1~3)

在一定距離或一定時間段內,景觀在觀景者視域內出現的機率越大或持續時間越長,景觀敏感度就越高。在實際評價過程中,一般用與基站建設相關的景觀對象客流量和旅客停留時間來反映該基站的視見頻率,分值按其重要程度而升高。

4)景觀醒目程度(St,1~3)

基站與背景景觀環境的對比度,如形體、線條、色彩、質地和動靜的對比度較高,景觀越敏感,景觀醒目程度分值越高。如將基站架設在森林中,并且采用與周邊樹木相似的樹狀塔型,將很大程度上降低移動基站的景觀醒目程度。

3景觀閾值評價(P,1~3)

景觀閾值是指景觀體對外界干擾的耐受能力、同化能力和恢復能力。影響景觀閥值的最直接的因素是植被,植物群落成份越豐富、結構越復雜、群落的自調節能力就越強,閥值也越高[9]。一般來說,森林或成片人造高大建筑物(歷史古跡等人文景觀除外)的景觀閾值較高,孤立高大樹木、成片灌叢、草本景觀閾值較低,容易受到破壞,移動基站選址應避免出現在此類景觀內。

4景觀特殊價值分析(T,0~1)

視線范圍內如果出現特殊價值的景觀和通過上述景觀評價尚不能完全反映其美學和生態學特性的景觀,如歷史文物、獨特的生物資源等均需要專家進行特殊的評價和分析,在整體規劃中要具體考慮。

實例研究

1研究區概況

玄武湖公園位于東經118°46''''54″~118°48''''29″,北緯32°03''''51″~32°05''''16″,是國家級鐘山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AAAA級旅游區。公園占地面積472hm(其中水面368hm、陸地104hm),是古都南京名勝古跡的薈萃之地,是全市最大的綜合性文化娛樂休息公園。玄武湖中分布有5塊綠洲,形成5處景區,分別為環洲、櫻洲、菱洲、梁州、翠洲。5洲之間,橋堤相通,別具其勝,山水城林相融之美彰顯。梁洲為5洲中開辟最早、風景最勝的一洲,主要景點包括:湖神廟、銅鉤井、攬勝樓、盆景館、戲魚池、芳橋等,并設有南北兩處觀景臺。一年一度的菊展,傳統而壯觀,故有“梁洲秋菊”的美譽。為滿足游覽及景區管理需要,擬在梁州架設1處移動通信基站,采用落地景觀塔架設,設計塔高為28m。為避免或減輕對景區景觀產生明顯不良影響,選擇了3處基站擬建址(詳見圖1),本文分別對這3處擬建址進行景觀影響評價,提出最佳選址方案,并給出景觀保護措施。

2基站建設方案的景觀影響評價

篇(4)

2處理系統運行效果

2.1去除效果

水解酸化加接觸氧化工藝廢水系統處理效果見表2。處理系統各設備運行穩定,工況良好,廠內廢水經處理后,出水水質達到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表4(1998年1月1日后建設的單位)中規定的一級標準的相關限制要求,系統的去除效率較高,治理效果良好。

2.2運行費用

處理系統的運行費用主要為藥劑費、動力費用及工資福利費用。(1)藥劑消耗。本項目藥劑消耗藥劑按工藝要求其劑量及成本見表3。(2)動力費用。本系統新增電氣設備總裝機容量為13.72kW,按軸功率計常用設備實際耗電約6.40kW,每kWh以0.55元計,則新增動力水電費為0.14元/t。(3)工資福利費。本工藝管理方便,操作人員無需新增,工資福利費不計。(4)處理成本估算。處理單位水量新增的日常運行費用估算見表4。

篇(5)

市場經濟時代的社會不公平現象很大程度上體現在經濟領域上,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另外在社會文教方面也具有突出的表現,特別是當前普遍關注的住房、醫療和教育問題。而在經濟法視覺下,主要解決的社會不公平問題,是在市場競爭中的類似競爭規則不公平的問題。

二、經濟法視覺下公平價值分析

經濟法是現代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產物,一方面是為了克服市場自發形成缺陷和不足,另一方面能夠促進社會公平問題的解決。在市場經濟時代,經濟和市場是引起社會不公平的主要原因,而從經濟法的角度來看,經濟法是有效的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公平問題的重要手段。第一,經濟法克服市場機制中不公平的缺陷現代市場機制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在市場經濟唯利性的促進作用下,很容易導致市場競爭的盲目性和不公平性,特別是對那些投資回報周期比較長,風險較大、利潤較低的公共領域,難以有效的得到必要的投資,從而造成公共供給的不足。再加上市場經濟的盲目性,容易形成投資過熱和泡沫經濟等。而經濟法的出現就是對這些市場缺陷和不公平性的一個重要解決措施,經濟法具有法律的強制性和保障性,通過宏觀調控有效地調節市場失靈的不公平性,首先能夠排除市場障礙,防止市場壟斷,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其次,通過經濟法給予市場經濟活動的指導和服務,引導和促進其按照按照社會公平的方向發展,抑制房價、穩定物價,通過各種所得稅進行市場調節,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公平的實現。最后,通過國家的直接投資經營參與,提高市場的規范化,促進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的公平競爭,通過國家投資保障資產增值和分配,維護全民利益,保障社會公平。第二,在提高效率的基礎上保障社會公平經濟法的價值目標一方面要提高市場經濟效率,另一方面也要維護市場公平,從而保障社會公平。但是對于效率與公平之間的問題一直都存在爭議,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必須要更好的提高市場效率,只有效率提升了,自由競爭才有發展的可能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經濟法要在公平規則的基礎上保障經濟效益的提升,特別是起點公平和機會公平是經濟法價值的核心。從經濟體制上來看,公平和效益的先后問題難以得到有效的定論,改革初期我國提出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但是從經濟法的角度來看,必須在公平的基礎上進行社會效益的提升,經濟法的本質上是一種具有強制性的法律,必須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障社會公平,防治破壞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

篇(6)

黨的十七大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針對現階段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進行全面規劃和部署。在經濟發展方面提出很多創新思路,概括地講主要是“一個轉變”、“三個格局”、“六個體系”。

一、“一個轉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報告》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提出,并進一步明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

一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保持經濟協調發展,必須協調好投資、出口與消費的關系。近年來,投資、出口增速較快,而消費增速相對緩慢。要保持經濟協調發展,必須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尤其是要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一要堅持走內需主導型發展道路。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不可能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外需上,尤其是在當前世界經濟復雜多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擴大內需具有突出的戰略意義,關系到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二要不斷擴大國內消費需求。要以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尤其是要走好新農村建設這一著“活棋”。通過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消費需求,啟動農村市場,從而帶動內需和消費。三要拓寬消費領域和改善消費環境,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我國仍處在工業化的過程中,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仍呈規模發展之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在鞏固發展第一、二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其中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優先地位,從加工業優先發展逐步轉向服務業率先發展。一要圍繞現有產業來延伸,促進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加快融合、互動發展。二要圍繞需求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拓展新型服務領域。三要發展農村服務業。加快構建和完善包括生產銷售、科技、信息、金融和生活服務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四要培育充滿活力的服務業市場主體,優化服務業組織結構。

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我國經濟增長仍然是通過大量消耗能源資源實現的。2006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僅占世界的5.5%,卻消耗了約占世界50%的水泥、30%的鋼材、15%的能源。大量消耗的能源資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礦物資源,絕大多數需要進口,大量進口我們又缺少價格話語權。因此,必須加快增長方式轉變,實現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低代價增長。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從目前的不足30%向發達國家的70%以上提升,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這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關鍵因素,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環節。管理創新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條件。

二、形成“三個格局”

形成“三個新格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這三個格局涵蓋了城鄉、區域、社會經濟結構,是更新、更深層次的改革。

(一)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報告》指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這是我國發展新階段提出的新任務,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應當明確認識到,中國現代化的“短板”在農村,只有農村實現小康才能實現全面小康,只有農村實現現代化才能實現全國的現代化。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農民居民化趨勢明顯,為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創造了條件。

一是要城鄉規劃一體化。打破城鄉界限,從整個行政區域范圍進行整體規劃,以節約土地、優化資源配置為原則,統籌城鄉發展。二是要城鄉市場一體化。統籌城鄉市場發展,建立完善城鄉一體的市場體系。完善商品流通市場,構筑城鄉一體的流通體系;完善各類要素市場,促進生產要素和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互動交流;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三是要產業發展一體化。要根據資源、環境、土地和勞動力條件,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四是要公共服務一體化。建立城鄉共享的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五是要交通一體化。建立覆蓋城鄉的交通體系,建設城鄉之間人員往來、資源流動的通道,加強城鄉之間的互動交流。六是要社會管理一體化。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主線,促進城鄉人口合理流動。

(二)優化國土開發格局

《報告》提出把優化國土開發格局作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任務。這是從我國資源開發與區域發展的實際出發,按照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要求,統籌區域發展的新思路。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就是要在調整國土開發格局的基礎上,按照資源、環境與人口、經濟相均衡的原則,統籌規劃,優化開發,合理布局。引導人口相對集中居住,產業相對集聚發展,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構建均衡、和諧、效率和可持續的國土開發格局。當前,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的重點,一是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同時,還要促使改革開放過程中的一些特殊政策優勢逐步均等化。按照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思路,“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按照主體功能區的規劃,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基本原則就是“尊重自然、有限開發”。二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三是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首先,要從國情實際出發,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其次,要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托,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三)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

《報告》明確指出,在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和堅持平等保護物權的前提下,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這是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實踐,對基本經濟制度做出的新闡釋,對于完善所有制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報告》明確提出,要通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進一步實現平等競爭、相互促進。

一是要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通過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通過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使國有資本向關鍵領域集中,進一步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通過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引入競爭機制,促進競爭主體機會平等,創造充滿活力的競爭新局面。通過加快建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促使國有企業像其他企業一樣,稅后利潤中的相當部分要回報給出資人,而不是任由企業支配。在各項改革的基礎上,要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制度,使國有資本得到有效監管和經營。同時,通過推進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合作經濟。

二是提升非公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競爭能力。與國有企業相比,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處在競爭弱勢地位,要消除體制障礙,從全局的高度重視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必須破除一切不利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

三是要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所有制經濟都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但是,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產權制度基礎上,要通過股權合作、戰略投資等現代產權形式,進一步增強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內在聯系。三、建立和完善“六個體系” 建立和完善“六個體系”,是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格局所進行的重大戰略調整。

(一)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報告》明確指出,要深化對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當前,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要突出三個方面的重點。

1.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要以突出公共化為重點,不斷拓展和充分發揮財政調控、收支、管理的重要職能作用。完善公共財政體系,一方面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拓寬公共財政覆蓋領域,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全社會。另一方面,要根據主體功能區建設的要求,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公共財政的內涵和外延,使公共財政手段更加靈活,作用更加積極有效。

2.完善現代金融體系。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建立現代金融體系涉及金融機構體系,重點是提高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競爭力;金融市場體系,主要是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金融監管體系,主要是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3.完善國家規劃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國家規劃體系是一個創新概念,主要包括發展規劃,如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和區域性、行業性的發展規劃;發展計劃,主要是促進經濟協調發展的各項計劃;產業政策,這是國家規劃的重要內容和保證,其實施是落實國家規劃的重要過程。完善國家規劃體系對于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十分重要,特別是把計劃列入規劃體系中,更有助于規劃的完整性、可行性。

(二)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報告》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為此,必須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1.建設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區域創新體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創新效率,降低創新成本,使創新所需的各種資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各種知識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種服務得到及時全面的供應,是大幅度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根本途徑,也是把國家目標與區域發展結合起來,提高國家整體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大力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

2.建立技術創新體系。一是優化研究結構,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為自主創新提供技術支撐。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二是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3.完善創新體制與機制。一是加強創新管理體系建設。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法制保障、政策體系、激勵機制、市場環境。二是完善企業創新機制。企業技術創新機制通常分為決策機制、運行機制、調節機制、擴散機制。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主要是由于技術創新機制不完善。

4.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對于鼓勵自主創新、優化創新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要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落到實處。

5.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在經濟全球化和擴大開放的背景下,要正確處理引進與創新的關系,利用好全球科技資源,繼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擴大和深化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6.激發創新主體的活力。一是調動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大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力軍,要繼續發揮創新的表率作用。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最具創新活力的企業群體,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要在科技政策和經濟政策上給予更大支持。二是造就創新人才。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培養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使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創新人才大量涌現。

(三)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1.完善產業體系結構。第一,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先進制造業是現代產業結構的核心,是產業競爭力的具體體現。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意味著我們將從“加工型經濟”向“制造型經濟”轉變。為此,要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第二,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服務業是現代產業中最具成長力的產業,也是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依托。加快發展服務業既符合現代產業發展的趨勢,也符合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實際。第三,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加快解決我國能源供給和需求的矛盾,根本出路是要加快新能源開發和產業化,要在優化能源結構的基礎上,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對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提出新的要求,要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和經濟結構的變化,進行合理布局,做好各種運輸方式相互銜接,發揮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形成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運輸體系。第四,協調發展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隨著現代經濟技術的發展,知識資源“成為先進經濟的核心資源”,推動建立在知識資源基礎上的虛擬經濟快速發展,虛擬經濟正在“取代實體經濟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的動力”。在這一大背景下,產業選擇和結構調整必須要兼顧物質資源和非物質資源開發,協調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發展,堅持在提升實體經濟水平的同時,注重發展虛擬經濟,以使我們在新的競爭中贏得主動。

2.強化體系功能,提高體系化程度。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重點,要放在努力提高產業體系化程度上,圍繞重點企業和核心技術,完善產業體系,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一是加強優勢產業。對于比較優勢產業,重點是加強體系建設。以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為核心,加強產業聯系,促進合理分工,形成優勢互補,利益共享。二是調整弱勢產業。對比較弱勢產業,要加大調整力度,促進產業向區外轉移,包括部分具有加工優勢的產業以投資合作方式向境外轉移。三是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四是推動資源向優勢產業、企業和產品集聚,建設一批規模實力強、核心競爭力明顯、產權結構合理、創新能力突出的大型企業集團,作為產業體系的龍頭。五是加強產業平臺建設。建立創新型工業區,作為資源集聚、產業集群、經濟集約的重要平臺。六是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增強產業體系的活力。

(四)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

《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的新要求,這是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的關鍵環節,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因此,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當前,經濟發展與能源資源緊缺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發展的能源資源約束已近極限,并且正在擴大為全球性問題。解決能源資源緊缺問題,增加供給是重要的,但關鍵還在于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國際能源機構估計,假如全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取節能措施,那么2030年前,全球能源需求年均增長將由1.6%降至1.2%,年均增速將低于過去30年的2%。我國正處在工業化的重化工業階段,對能源資源的需求仍然要持續增長,能源短缺將是長期現象。因此,加強能源資源的有效利用,促進節約發展,是緩解能源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徑。目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還很低。我國每單位能源消耗生產的GDP,僅相當于發達國家的1/4左右;單位資源產出水平僅相當于美國的1/10,日本的1/20。為了保證資源的有效利用,必須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就是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在推進發展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既要重視經濟增長指標、又要重視資源環境指標;既積極實現當前發展目標、又為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為此,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標準,加快技術進步,加強體系建設。通過建立完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實現能源資源有效利用的科學化、體系化。

(五)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就明確提出過,在十七大報告中再次加以強調,可見其對于體制完善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當前,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的重點有:

1.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適應經濟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要求,圍繞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打破行政壟斷和地區封鎖,健全全國統一開放市場,使各種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同時,要加強市場現代化建設,利用信息化手段,發展經銷、采購和配送網絡;提高市場組織化程度,變小市場為大市場,變小物流為大物流,發展運輸、倉儲、加工、配送一體化的大型市場組織;發展連鎖經營,采用統一采購、集中配送、購銷分離等現代流通方式。

2.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如發展土地、技術、產權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促進資源通過市場實現最優配置。同時,要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不斷培育新的要素市場,進一步增強市場體系的活力。

3.完善價格形成機制。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的形成,要以市場供求關系為基礎,同時要把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作為價格形成的重要參數,適當增加其在價格形成中的權重。這有利于引導經濟向節能環保和效益方向發展。

4.規范發展行業協會和市場中介組織。各類中間機構是市場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經濟越發展,各類中間機構越重要。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中間機構發展同時存在著總量短缺與結構過剩、定位不準與服務不規范的問題。隨著發展空間的擴大、發展機會的增多,各類機構會越來越多。所以,在不斷擴大規模的同時,必須加強規范發展。

5.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只有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才能保證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要加快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

(六)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

《報告》強調提出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這是全面提升我國開放經濟水平的重大戰略措施,對于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包含三層含義:

篇(7)

(一)基于法律價值公平

在法律方面,公平可以理解為義務與權力的合理分配,使之處于一種平衡,在法律中對公平的體現,不同的法律也有其特有的含義,有的可以賦予其每人都平等的原則,有的可賦予其公正、自由的原則,公平對于不一樣的法律有不一樣的作用,對于公平,沒有詳細的介紹,可從原則性與道德規范兩方面確定。

(二)基于法律價值效率

社會需要法律來規范,其解決眾多沖突,緩解各種關系,避免不必要的沖突,最終凸顯于利益關系。法律在于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行,對于存在的沖突進行平衡,對于利益的獲得要在法律規范的情況下,取之有道。而法律的效果則是對利益與效率進行合理的限定,進行有效率的組織活動,效率對于經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基于法律價值效率,是利用民商法來規范的。效率的提高需要有一定的規范性才會得到大幅度提高,把私人的工作逐漸轉變到集體大眾型活動,將私人利益轉變成公眾利益。

二、基于公平與效率談民商法與經濟法的價值取向

(一)基于公平與效率談民商法價值取向

在民商法之中,公平之法律價值是其中基本的法則,公平對民商法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對于民商法的自愿、平等方面有著促進作用,公平在民商法之中是非物質的其作用是加強條件與經濟的公平,對于經濟的各個方面都是追求最有利的,民商法對每個主體不采取不平等的待遇;效率價值在民商法之中的展現,是對利益的展現,對于經濟是自由合理的。民商法是對利益追求的最大化,效率的法律價值在民商法中展現則是展現自愿、自由等等,而這些原則則會使私人的經濟利益最大化,間接促進整體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民商法在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公平與效率談經濟法價值取向

經濟法的公平主要表現在經濟的公平原則,對于公平,可以理解為對于存在一些價值的行動,對于其獲得具有平等的權力,使之處于一個適當狀態,在經濟法中,其公平是針對不同條件的主體所展現出的,讓各方面都是公平的,將各種不合理的因素進行排除。對于效率,并不是都是高效的,其存在一定的缺點,同時也不是一直是有效率的,市場的發展需要提高效率,與此同時需要對市場進行合理的調節,經濟法對于市場上的這種效率中的缺點就可以進行修改,促使效率的提高。

三、民商法和經濟法之間的對比

二者有很多相似的價值取向,基于公平價值,二者是對經濟的調整,對市場間的調配以及相應的平等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二者都離不開其具有的價值,公平體現于民商法主要是其目標、特點、本質,民商法離不開公平原則,對于經濟法,公平作為其理念。基于效率,對于民商法和經濟法,其效果是一樣的,其目的是獲得利益,促進社會的發展,實現共同進步,二者之間基于公平與效率,其目的大致是相同的,都是對市場進行調整,進行合理的分配,使之展現出平等的原則和高效的原則,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為社會的進步貢獻其自我的價值,與此同時,其存在著不同的價值取向,比如說民商法針對私人,經濟法是針對整個社會。

篇(8)

(1)在全面系統分析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論文以煤炭資源地質條件準確描述擬合、規律探索與預測為基礎,以資源條件與開采指標關系模型構建為橋梁,以煤炭資源評價與管理為主體,結合技術經濟分析、資源利用管理的調控政策研究,初步構建起了以煤炭資源評價預測、技術經濟分析、開發開采決策連成一體為特色的煤炭資源評價與管理理論與方法體系,實現了評價與管理的一體化、計算機化、實時化,實用化。論文關于煤炭資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幾乎覆蓋了煤礦企業這方面的主要工作與存在問題。

(2)針對煤炭資源條件與開采指標數據多源、多相、精度不等、分布復雜、異值不可避免等特點,論文推導了有關穩健數據處理公式,開發了計算機程序,并大規模應用到資源評價與關系模型構建研究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論文實例研究表明,用穩健方法建立關系或預測模型,可大幅度提高精度,同時可以較好地析離出以往決策不合理部分、虛假數據或異值,具有去偽存真的效果,能避免有悖于采礦規律的模型出現,使預測值更加符合實際。

(3)論文總結歸納了煤炭資源條件單因素評價的基本內容、資源條件數據變化程度的常用估計方法,分析探討了影響開發開采的主要煤炭資源條件因素、影響方式及其量化方法。根據平頂山礦區實際資料,運用數理統計、方向統計、分形幾何等方法,揭示了該礦區主要井田內斷層的若干統計規律,篩選出了斷層對開采影響的基因素,得到了斷層破壞指數的最優形式,建立了這一指數與開采指標的關系模型,提出了未采區或工作面內斷層破壞程度及開采指標的預測方法及模型。實例分析表明,作者建立的工作面斷層破壞程度預測模型與俄羅斯學者提出的模型相比,可提高精度一倍以上。

(4)論文收集了平頂山八個礦二千多個煤厚數據,進行了煤厚分布的正態性檢驗,分析討論了煤層穩定性幾種評價方法的理論與統計關系,從理論上解釋了現場煤層穩定性分類出現矛盾的原因,說明了用多個指標評價同一資源條件因素時應注意的問題。

(5)通過基于不同目的的煤炭資源條件綜合評價研究實例,深入探討了綜合評價中關系模型構建、隸屬函數與權重確定、算子選取方法及其效果。在此基礎上,總結提出了煤炭資源條件綜合評價的六個特點,四個原則,五種方法,正是這些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總結、提煉,構成了礦井煤炭資源評價理論方法框架體系的重要內容。本論文中的煤炭資源條件評價方面的部分成果已在平頂山大莊礦、徐州三河尖礦、淮北岱河礦等煤礦得到實際應用。

(6)討論總結了煤炭資源條件與開采指標關系模型構建的方法、步驟及注意問題,分析了采前采后評價值的誤差特性,歸納提出了未采區評價值確定的采前評價結果校正法與預測模型法,并進行了實例研究;通過實例分析討論了描述工作面資源條件與單產工效關系的穩健多元回歸模型、灰色GM(0,h)模型、模糊綜合評價——穩健回歸模型、模糊綜合評價——穩健趨勢面模型、模糊控制預測模型、人工神經元網絡模型的特點與效果。

(7)有些開采指標關系模型,如成本、售價等,要求全面考慮資源條件、開采指標隨空間、時間變化而變化的特征。但現有研究大都是針對特定年份或特定時間而擬合的,建模中一個煤層乃至整個礦井往往采用一個評價值,由此建立的模型過于粗糙,難以滿足規律分析、指標預測等方面的要求。論文以資源條件與噸煤開采成本為例,提出了兼顧資源條件、開采指標空間——時間動態特征的關系模型構建方法,以曲線描述成本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規律,以回歸模型、神經元網絡等模型反映資源條件與開采成本的關系,用專家評議或層次分析法、神經元網絡法確定權重,以工作面作為資源條件評價單元,利用平頂山礦區十一對生產礦井最近6~8年的幾百個采面、近百個年成本數據進行迭代構建了具有前述特征的關系模型,同時提出了基于基礎數據增刪的模型調整或重構方法,特殊情況(某些開采指標數據出現突變、逆變等)的判斷及模型修正方法,開發了相應的軟件系統,擬合及預測精度較為理想,比較符合實際。這些工作使實時、動態評價、預測成為可能。

(8)討論了煤炭資源經濟可采性評價的意義與評價原則,研究了費用效益法、采與不采對比法進行經濟可采性評價的基本方法、模型及評價實例,根據平頂山礦區實際資料,揭示了開采工效、成本、灰分、售價增減對煤層經濟可采厚度的影響,工作面單產與含矸煤層經濟可采厚度的關系,礦井地質條件與經濟可采厚度的關系,煤量類別與經濟可采厚度的關系,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議。這方面研究成果已在平頂山、皖北等礦區得到應用。

(9)分析了我國煤炭資源回收狀況,討論了與采出率有關的現行可采儲量與礦井設計可采儲量、全礦井永久煤柱攤銷、回采煤量與工作面采出率等概念及計算公式上的欠缺及改進方法,提出了儲量發生增減時攤銷方法、簡便公式,給出了性質及適用條件,研究了合理采出率的確定、實際采出率測算等問題,提出了煤炭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評價的內容、目標、方法及方案對比評 價、開發效益評價模型,給出了研究實例。

(10)基于現行放頂煤開采采出量及采出率確定方法,推導出了這種工藝采出量及采出率的誤差估計模型,根據兗州南屯礦實際數據,計算出了誤差估計模型中相應參數(即由統計產量改算實測產量所需的參數)的相似維、實驗及理論變異函數,基于地質統計學理論,得到了三種采樣方式、不同采樣間距與上述參數估計誤差、采出量相對誤差的關系。該成果為進一步研究放頂煤開采采出量及采出率的測算、標準制定等問題提供了依據及途徑。

(11)采用公式推導與模擬方法,分析了有償使用或資源資產化管理對資源浪費的抑制能力與不足,探討了我國資源管理改革的取向,對資源稅與資源補償費、資源資產評估參數的獲取、儲量級別對評估價值的影響、礦產資源資產與礦業權的關系、激勵機制與調控模式的構建等問題進行了理論探討,基于資源價值理論及非“三下”開采資源補償費費率標準,推導出了“三下”開采資源補償費的計算公式,提出了考慮儲量誤差的資源價值評估模型及實現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需解決的關鍵問題與技術路線。

(12)論文討論了煤炭資源資產價值及級差收益的概念、構成,提出了地質勘探成果價值、劣等資源的勘探費、劣等資源開采成本與售價、標準勘探費、標準投資、標準采出率、標準開采成本、標準售價、理論開采成本、理論售價等一系列概念、確定方法與模型;針對研究目的、要求、測算對象的特點,建立了煤炭資源資產價值與級差收益確定的理論模型和實際測算模型;收集了平頂山礦區十一對生產礦井600多個工作面數十萬個資源條件與開采經營數據及有關圖紙資源,構建了一系列具有空間、時間動態特征的資源條件與開采指標關系模型、評價參數確定模型,開發了軟件系統,對平頂山礦區十一對生產礦井進行了實際測算,得到了各礦各煤層從1990年到20__年以礦區為基準的期內煤炭資源資產價值與級差收益、剩余煤炭資源資產價值與級差收益,分析得到了標準開采成本、標準售價、劣等資源條件、平均資金利潤率、絕對地租、壟斷地租對資源價值與級差收益的影響,提出了成果應用的領域與途徑,測算達到了動態實時、可靠實用。

關鍵詞:煤炭資源評價煤炭資源管理開采指標動態預測

開采采出率資源資產價值級差收益

StudyonTheTheoryandMethodofCoalResourcesEvaluationandManagementinUndergroundMine

Atract

Inordertoconductthemakingdecisionanddesignofcoalexploitationandproductivemanagementinundergroundmines,increaseexploitationdegreeandminingbenefit,andenhancerecoverycoefficientofcoalresources,meanwhiletocoiderthecurrentsituationinchinaandthefeaturesandexploitingconditionofcoalresources,inthisthesisthetheoriesandmethodsforevaluationandmanagementofcoalresourceshavebeenstudied.Thetheoriesandmethodsincludetousethecombinatioofseveralaroaches,suchastheoryanalysiswithpracticalexperience,techniquewitheconomy,macrocosmwithmicrocosm,partwithwhole,qualitativeanalysiswithquantitativeanalysis,numericalcomputationwithcomputersimulation,andinheritancewithiovation,andtoalysomeprinciplesandtechnology,suchasminingengineering,technical-economics,minegeology,minesurveying,andmathematicalanalysis,includingmathematicalstatistics,analytichierarchyproce,fuzzylogic,robustdataproceing,artificialneuralnetwork,graysystem,fractalgeometryandgeostatistics.Asaresult,thethesisputsforwardsomenewtheoriesandmethodsfortheevaluationandmanagementofcoalresourcesinundergroundmines,deducesandintegratestherelatedresearchachievementsathomeandabroad,andprimarilyformsanaliedsystem.Thesystemcanbeusedfortheconditionalevaluationandforecastofcoalresources,technical-economicanalysisandexploitingdecision,makingtheintegrationofevaluationandmanagement,doingnumericalcomputation,andguidingtheproductiveactivities.Themainachievementscanbeincludedasfollows:

1)Todiscuandsummarizetheprimarycontentsofsinglefactorevaluationofcoalresourcescondition,thecommonly-usingmethodofevaluatingindexchangedegree,andresearchtheindieability,principleandeffectsofrobustproceingtobeuseddata.Inaddition,onthebasisoftheconcentratedinvestigationofthestatisticforecastoffaultanditseffectonmining,thestatisticaltestaboutcoalthickneandcoalseamstabilityevaluation,andthequantitativeanalysismethodofsinglefactoranditseffectonmininghavebeenaccomplished.

2)Toanalyzethecharactersandprinciplesofsyntheticallyevaluatingcoalresourcescondition,presenttheeentialprinciple,characterofthelistingclaificationmethod,integratedindexmethod,systemscientificmethods,graphicalrepresentationandvisualization,andthetechniqueof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Andtwoevaluatingitancesaregiven.

3)Todiscutheestablishingmethodsandsteofrelatedmodelsbetweencoalresourcesconditionandminingtarget,andstudytheforecastmethodsandaroachesbasedonthevirginfieldevaluationvalues.Bymeaofsomeitances,toexpoundtheeentialityandeffectwhileusingrobustproceingtosetupthecomputingmodels.Takingthemodelresearchonthedailyoutputandworkefficiencyoftheworking faceofcoalminingasexample,alsotoanalyzethemodelestablishingmethodsandnoticeableproblems.Forestablishingrelatiohipmodelsbetweencoalresourceconditioandminingcost,thethesispresentsthemodel-establishingmethodscoideringthetemporal-atiallydynamicalcharactersofresourcesconditionandofminingtargets.

4)Todiscutheprinciples,methodsandmodelsforthedeterminationofcoalminingfeasibilityineconomy,workablethickneandreserves,andtoputforwardtherelatiobetweeneconomicallyworkablethickneandotherfactorssuchascost,price,ecificproductivity,workefficiency,andgeologicalconditioninsometypicalmines.

5)Tosetforththerecoverystatusofcoalmininginchinabymeaofindividualdataofrecoverycoefficient,alsodiscuthedeficiencyandimprovingmethodsofsuchconceptsandcalculatingformulaasworkablereservesanddesignworkablereserves,mine-widepermanentpillaramortize,extractionreserves,facerecoverycoefficientetc.Toputforwardamortizeways,simpleformulas,propertiesandalyingconditiowhencoalreserveschange.Onthebasisoferrortheory,geostatisticsandfractalgeometry,thethesiscompletestheerrorestimation,samplingandcalculationmethodsofrecoveryreservesandrecoverycoefficientwhentop-coalcavingminingmethodisperformed.Inaddition,thethesisdiscueshowtodeterminerationalrecoverycoefficientandevaluaterational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ofcoalresources.

篇(9)

中圖分類號:F253.9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為提高北京市物流服務水平,降低北京市物流服務成本,推進物流信息的標準化,帶動北京市經濟發展,北京市建立了目前區域唯一的綜合性物流信息平臺——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為保證平臺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平臺必須注重其服務管理,包括平臺的服務定價管理、運營計費管理、客戶關系管理。本文以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為研究主體,重點分析平臺的服務定價管理,通過對第三方B2B平臺收費定價的研究,基于雙邊市場理論構建平臺只收取注冊費的收費形式的模型,探討了平臺的收費定價問題。

1 理論分析

1.1 第三方B2B平臺分析

第三方B2B平臺是由買賣雙方之外的第三方中立企業建立的電子商務系統。它為買賣雙方提供了一個交易的平臺,已經成為B2B電子商務發展的方向。對于交易雙方它有三大優勢:第一,使交易方不需要直接連接多個被交易方界面,只需訪問第三方界面,節省大量費用;第二,大量賣方通過第三方平臺信息,可以吸引更多的買方訪問平臺,從而增加賣方的商業機會;第三,第三方平臺可以使買方搜尋需要的產品和服務,買方不限于和特定的賣方交易,這使買方可以獲得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第三方B2B平臺的盈利方式一般有:廣告費、風險投資、會員費和交易費。其中廣告費和風險投資是主營業務收入的補充,注冊費和交易費是主要的盈利方式。由于交易的不可檢測性,第三方B2B平臺往往采用注冊費方式。收費的多少不但決定了買賣雙方參與平臺的數量,而且關系到平臺的自身利潤。

1.2 雙邊市場理論簡析

對于雙邊市場的概念,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清晰的嚴格定義。Rochet和Tirole(2004)提出了用價格結構非中性來判定雙邊市場的原則,這一觀點正逐漸被該領域學者(有限度地)接受。Rochet和Tirole(2005)更是在自己和其他學者前期研究的基礎上,試圖從價格結構和網絡外部性兩個角度對雙邊市場進行界定。大體上看,所有的學者都認為,所謂雙邊市場應包括以下幾個特征:一是存在一個雙邊或多邊的平臺結構,即有一個平臺運營商提供有形或無形的平臺服務,同時存在兩類或更多類的終端用戶通過這個平臺服務發生交易或相互影響。二是不同類型的終端用戶之間存在著顯著的交叉網絡外部性,這種外部性效應可以通過平臺服務得以有效實現。三是平臺企業定價時存在著價格結構非中性,即不僅雙邊市場的價格總水平,而且雙邊市場上價格結構也會影響平臺的交易量。

通過上述定義可以發現,在不考慮價格影響的情況下,從交易雙方看,供給方的數量越多,買方用更低價格獲得商品的機會越大,就會有更多的買方加入平臺。買方數量越多供給方以高價出售產品的機會越大,就會有更多的供給方加入。這就是雙邊市場中的正交叉網絡外部性。從交易一方看,平臺中供給方越多,由于競爭關系供給方賣出產品的機會就要下降,供給方即不愿加入,這就是負直接網絡外部性。

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務平臺不但向交易雙方提供交易服務,還提供信息服務(如相關產業信息服務、咨詢服務等)。在不考慮網絡外部性情況下,交易雙方對平臺的服務是很看重的。因此,平臺就可以通過信息服務去綁定交易雙方,這就與雙邊市場中的客戶十分相似。下面我們采用雙邊市場理論來探討一下北京市物流信息平臺的收費定價問題。

2 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注冊收費定價模型構建

4 結論

本文從市場的實際情況出發,關注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會涉及到的僅僅收取注冊費的收費形式,通過構建不同收費形式的壟斷模型,探討了僅僅收取注冊費的收費形式下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的最優定價策略問題,得出了幾點主要結論:

當平臺采用注冊費收費方式時,平臺對買方和賣方采取相同的收費標準,且對買賣雙方的最優收費水平分別為:

此收費模式下,平臺的最優收費水平的高低分別與平臺兩邊的交叉網絡外部性及平臺向買賣雙方(客戶)提供的服務有關。

參考文獻:

[1] K Bhargava, V Choudhary. Analysis of an intermediary''s strategies in electronic markets for decision technologie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Charlotte, North Carolina, 1999(2):82—92.

[2] Byungjoon Yoo.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business model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s[J]. Handbook of Telecommunications Economics, 2002(1):209—227.

[3] Armstrong 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0(5):37—40.

篇(10)

一、先進學校名單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高級中學

貴州省赤水市第二小學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三中學

二、先進個人名單

一等獎

安徽 徐曉玲 福建 林秀欽 廣東 鄧紹宏 廣西 許媛 貴州 范本艷 河北 趙 欣 湖北 龔倫軍 云南 楊紅 浙江 范源清 顧俊芳

江蘇 周國偉 王建忠 孟 軍

二等獎

安徽 梁 好 福建 林 盛 廖友國 柯碧田 唐惠煌 莊春鳳 陳建杰

廣東 鄧 旭 廣西 許 媛 何 珍 馮 平 陳賀允

貴州 穆 菁 羅 艷 曾利和 河北 付會玉 趙 欣

河南 羅保愛 湖北 龔倫軍 方蓮英

湖南 王菊紅 吉林 蘇麗華 張 碩 李和義

江蘇 陳 楓 束麗文 謝鴻瑾 山東 黃艷艷 程顯龍 孫 娜

上海 劉金艷 四川 徐小瓊 梁 崗

天津 劉 越 浙江 吳樟英 王軍女

三等獎

福建 林 盛 肖婷婷 柯碧田 莊進平 楊蒼洲 王建鵬 陳佳民 陳姍菁

康麗芳 許長安

甘肅 劉曉峰 王紅萍 周根旺 廣東 陳少貞 鄧紹宏

廣西 許 媛 陳賀允 馮 平 何 珍 貴州 王高良 陳 英 羅利瓊

河北 郭海紅 秦 梅 史建勛 河南 朱 麗 莊鳳平 羅保愛

黑龍江 張雪梅 李翠敏 李 萍 湖北 萬 晶 王鳳英 張建新

湖南 黃明勛 吉林 李偉芳 王文娟

江蘇 張 珊 遼寧 趙艷英

山東 陳立功 四川 梁 崗 徐小瓊

云南 余曉潔 楊曉玉 重慶 盧 璐 唐 英

浙江 范源清 聞洪波 方祝發 宋偉仙 許偉澤

北京地區獲獎名單

一等獎

白 敬 畢小芊 柴振榮 陳麗輝 程 芬 崔長友 崔 琳 鄧麗群 范寶東 范秀清 馮 帆 高奇越 高 穎 龔學志 郭俊彬 韓沁彤 韓向華 郝梅梅 郝向榮 何麗芳 胡文杰 胡玉強 黃小梅 賈慧蓉 賈 婷 姜 畔 解 薇 康菁菁 亢學麗 李 超 李海燕 李海穎 李浩敬 李 婕 李 靜 李 磊 李 曉 李學會 李永輝 劉海娜 劉 靜 劉俊鳳 劉 凱 劉 麗 劉 沙 劉 舒 劉學惠 劉一成 樓 樺 馬文麗 潘雪飛 彭玉華 祁永博 秦山丹 任 薈 邵立平 沈景娟 宋 輝 宋子男 孫鐵民 孫 薇 孫雪梅 孫雪巍 孫 艷 孫治英 唐 燕 陶小蘇 田 虹 田 彤 佟會敏 王愛國 王長青 王東紅 王建富 王 晶 王 靜 王麗娜 王 楠 王榮海 王 瑞 王世華 王香玲 王曉菁 王曉菁 王曉靜 王曉瓊 王秀琴 王 艷 魏賀淼 魏 然 吳恭平 武 月 席蓉蓉 晏 潔 楊 洋 易 靜 尹紅芳 于淑敏 苑 靜 張貝迪 張慧萍 張景芳 張留英 張偉華 張曉軍 張彥華 張依雯 張玉梅 趙立伶 趙明勇 趙榮旺 趙鑫馨 趙 燕 朱 彤 莊春妹

二等獎

艾天燕 愛 丹 安晶卉 安欣穎 安雪飛 白鳳穩 白秀梅 白雪梅 鮑 瑋 薄淑紅 蔡明艷 曹冬生 陳彩霞 陳海芳 陳金成 陳 瑾 陳立娟 陳麗輝 陳麗娟 陳 雪 陳玉梅 程 旭 仇鳳霞 崔婷婷 代 瑩 鄧 晶 鄧科軍 狄永杰 丁 燕 董金鳳 董淑萍 竇長穎 杜艷艷 段海娟 方春梅 馮 琦 付海紅 高貴平 高海伶 高 靜 高 梅 郭春梅 郭海波 郭紅兵 郭新剛 郭迎濱 郭 穎 韓春霞 韓 鵬 韓曉慧 郝婉華 何 淼 何 偉 胡秀杰 胡 燕 黃 杰 黃小梅 黃秀英 黃 英 霍永躍 紀愛朋 賈娜娣 金 迎 康夢蘭 賴妙瓊 郎海英 雷米新 雷米新 李寶蘭 李赤瑜 李東穎 李 端 李方亮 李國青 李海波 李海霞 李 浩 李浩敬 李宏爽 李建敏 李金梅 李金榮 李 靜 李 黎 李 同 李雪玲 李雪梅 李雅娟 李 巖 李艷輝 李艷軍 李燕云 李一佳 李 影 李永蓮 李子路 厲江南 梁 好 梁秀敏 林翔宇 藺玉松 劉東芬 劉鳳艷 劉 福 劉洪發 劉鴻雁 劉 輝 劉建萍 劉進波 劉 軍 劉麗娜 劉 敏 劉 銘 劉守宏 劉 碩 劉艷萍 劉 穎 劉元元 劉 震 路鳳敏 路 寧 呂 媛 馬 芳 馬加良子 馬立紅 馬 薔 馬穩盼 馬穩盼 門衛華 孟祥陽 孟雪蓮 孟 灼 閔 敏 那 敏 牛衛忠 牛彥芳 牛 彥 龐 暉 祁金花 祁有娟 錢磊俊 邱立君 榮 旭 茹建偉 芮愛忠 沙 莎 邵立平 申秀紅 沈嘉煜 沈金瑞 沈景娟 石京麗 史天慧 舒 芳 宋麗榮 宋應富 宋正紅 蘇 晶 蘇 珂 蘇 娜 孫 浩 孫紅梅 孫樂芩 孫佩琴 孫 萍 孫婷婷 孫治英 孫 忠 譚 強 湯 平 唐鳳萍 田光華 田亞軍 脫國梅 萬 靜 王 哲 王彩蓮 王長青 王 超 王 琛 王翠菊 王桂鳳 王 涵 王好生 王會紅 王建華 王 建 王 靜 王 娟 王 蕾 王 麗 王麗娜 王連長 王琳娜 王 楠 王 琪 王 茜 王 清 王群英 王世強 王栓保 王 維 王香玲 王小平 王曉燕 王 新 王雪麗 王亞玫 王彥軍 王 英 王園園 王月青 王躍梅 王 蘊 魏秀娟 文春宇 吳 然 吳 雙 吳 思 吳雅麗 夏換龍 肖光耀 熊麗平 徐 靜 徐 平 徐學宏 徐峪森 徐志欽 薛長浩 閆立娟 閆艷華 晏玉香 楊 斌 楊海濤 楊 潔 楊 靜 楊麗蘋 楊 敏 楊 銘 楊松珍 楊小麗 楊秀艷 楊云華 姚靜薇 殷 毅 尤 飛 尤曉宏 于大哲 于 瀾 于麗萍 于姍姍 苑 靜 臧超英 曾 莉 張愛軍 張春梅 張改蓮 張海燕 張 健 張 杰 張金朋 張 昆 張莉萍 張 利 張 慶 張 蓉 張如燕 張升軍 張素艷 張 威 張文娜 張小剛 張曉紅 張亞坤 張 艷 張艷霞 張 燕 張倚天 張 穎 張 蕓 趙海娜 趙繼蓮 趙麗華 趙 瓊 趙 蕊 趙婉麗 趙萬超 趙雪嬌 趙 艷 趙艷梅 趙燕武 趙玉娟 趙云紅 鄭紅麗 鄭云杰 周 蕾 周蘇平 周衛東 周宗文 朱 紅 朱建玲 朱 莉 朱 迎

三等獎:(略)

關于獲獎名單的說明:

1.獲獎名單中省份、人名均按拼音順序排列。

上一篇: 思維能力論文 下一篇: 一年級數學下冊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在线不卡中文字幕资源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 | 亚洲片在线观看天堂 | 午夜福利无遮挡h动漫 | 亚洲欧洲国产欧美一区精品 | 日本欧美大码a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