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與經濟管理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1 17:00: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行政與經濟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行政與經濟管理論文

篇(1)

為什么經濟法與行政法不能清楚的區分開?這里面的癥結在哪里,作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傳統與現實的交叉論證。傳統法理認為法律部門的劃分標準應有獨立的調整對象,并以此為標準建構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經濟的建設,經濟立法日益增多,經濟立法理念逐漸得到發展,私法中的平等、自治觀念受到人們的青睞并被公法所吸收(當然也出現了私法公法化的現象)。學者們為論證這些現象的重要性、劃時代性,千方百計要給它們在傳統的法律體系中謀求一席之地。為此,學者們千方百計地論證經濟法的獨立地位,殊不知這已是不同語境下的法律現象。首先是經濟法與民法進行論戰,但隨著《民法通則》的出臺,經濟法學者們不戰而退,縮小自己調整對象的范圍,把它定位于經濟管理關系,這樣又引發了經濟法和行政法的論爭。為了給自己的論證增加法理支持,人們開始對法律調整的對象進行改造,如有學者提出“按社會活動的領域和法律調整的宗旨來劃分法律部門”。那么我們要問:如果提出一種新的標準論證經濟法的獨立性,我們可以說經濟法是獨立的法律部門,但這種獨立的法律部門與行政法的獨立是兩種性質的獨立,在此基礎上論證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分是沒有意義的。

2.對現代行政法了解的缺乏。很多經濟法學者在論證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分時,明顯地表現是對行政法了解的缺乏,當然這也有行政法學者的原因。經濟法學者對行政法理論的了解還是停留在傳統的理論上,隨著經濟的發展,行政法自身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和變化,其中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行政法理論的發展。隨著行政法理論的發展,行政法的調整手段也在發生著變化,已從傳統的以命令、強制為主轉變為間接調整方法的運用。由于我國現代行政法研究較晚,因此行政法學者大多只注重對總論部分的研究和論證,表現在我國現有的行政法教科書中幾乎只涉及到總論部分的闡述,對分論部分的研究極為薄弱,部門行政法學與一般行政法學相比極不發達。的確,部門行政法的研究比較弱,但這與狹義的經濟法的本質屬性無關。

(二)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1.狹義的經濟法應屬于經濟行政法。我們看到,現在所說的狹義的經濟法在法律性質上即是經濟行政法。經濟行政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國家行政機關在經濟管理活動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即經濟行政管理關系),這種管理關系大多是無償、不等價的經濟關系,并且通過特殊的意識活動如行政命令、指示、調控、計劃、指揮及監督等方式形成,經濟行政管理關系日益注重對被管理者權利的考慮和把握,這反映了行政關系是由兩方面構成的:一是經濟行政機關對相對人經濟活動的管理;二是相對人對經濟行政機關行政權行使的監督,經濟行政法從法律屬性上應是部門行政法,即為行政法的亞部門。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經濟行政法的研究相對落后,以至有的學者稱:我們可以把經濟法劃歸于行政法范疇,但是行政法學者對這些經濟行政法的理解僅僅是形式化的、限于手段層面的,因為從客觀上說,行政法學者與經濟法學者相比,在對經濟及經濟學的了解方面應該相對欠缺,故而影響其對國家調控經濟活動形成深刻認識,自然也影響經濟立法、執法等活動的效能。筆者并不想否認經濟法學者的貢獻,也不想否認經濟法的作用,我們想說的是經濟法學者不必要把經濟法的研究領域限制在狹義的范圍內,它應有更為廣闊的研究領域。

2.廣義的經濟法應是對整個經濟關系進行綜合調整的法律。我們認為:經濟法規范不可以由任何一個部門法所囊括,而是散見在各個法律部門的規范中,形成了經濟法規范的法域,這才是經濟法的本來面目。經濟法原本沒有必要與民法、行政法進行區別,經濟法應該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應該從國民經濟整體、系統的高度研究我國的經濟現象,以期待為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進行理論的指導。而這種廣義的經濟法就是我們所說的經濟法學的研究范疇,它包括經濟憲法、經濟民法、經濟刑法、經濟行政法等,認識到這一點對研究經濟法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經濟法和行政法區分的評析

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分,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調整對象方面

行政法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以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范圍為標準,行政法一般分為一般行政法和特殊行政法。一般行政法是對一般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總稱,如行政基本原則、行政組織法、行政程序法。現在的行政法教科書主要論述的是一般行政法的內容,把它作為行政法學總論的部分;特別行政法是對特別的行政關系加以調整,如經濟行政法、軍事行政法、教育行政法、公安行政法等,一般把它作為行政法學分論部分。由此而看,行政管理涉及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衛生、外交等。所以說行政法不調整經濟關系是不正確的。并且,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發生在經濟領域的行政管理關系會日益增多,這是一個不容否定的事實。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我們需要解決的是使用什么樣的行政手段進行經濟管理,經濟行政管理的“度”應是怎樣,我們不能由一種“對經濟全抓全管的政府”的這一極端走向“對經濟完全不管的政府”的另一極端,從而把調整行政管理關系作為主要調整對象,把確認和規范行政權作為主要調整功能的行政法排除在經濟管理之外是不可想象的。

對于有的學者認為行政法調整的是與經濟關系沒有直接聯系的組織經濟關系,也就是行政法所調整的對象不直接具有經濟內容,并以此把經濟法和行政法分開的說法,是值得商榷的。我們需要問的是:什么是“直接的經濟內容”,什么又是“間接的經濟內容”?直接和間接本身就是對一事物或一種社會關系而言的,如果說經濟法調整具有直接的經濟內容的社會關系,而行政法調整具有間接的經濟內容的社會關系,至少說明一點,這些學者看到了行政法也調整具有經濟內容的社會關系。

直接和間接的區別是什么呢?這里所講的“直接”或“間接”主要是從法律調整的手段而言的。隨著現代國家行政法功能的擴展,“秩序國家”向“給付國家”轉型,傳統秩序國家觀念下的命令行政已不適合現代行政法功能的變革趨勢,行政法一貫奉行的單方意志性在現代行政法理論和實踐上都已發生動搖。

(二)調整手段方面

用傳統的觀點看待行政法的調整手段,基本上都將行政手段看作是命令與服從式的,強制性的和單方意志性的。而現實中,民主思想的激蕩,福利國家的出現,使得現代行政法的功能大大突破了傳統的保護國家安全和獨立,維護社會公共秩序以及確保財政收入的消極行政作用,而向積極整備環境、經濟、地域空間等秩序行政方面,以及社會保障、公共義務的供給,資金補助行政等給付行政的方面擴展。行政調整手段由以前的行政主體與相對人之間不平等的地位已向平等協商的方向延伸。在行政法理論與實踐中出現了行政指導、行政合同、行政事實行為等現象。這些非直接權力性的行政手段的出現是現代行政法中合作、協商、民主精神發展的結果,也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市場經濟調節失靈和政府干預雙重缺陷的一種補救方法,它是傳統意義上行政職權行為無法替代的。這些行政行為引起的法律關系將成為現代行政法調整的主要社會關系內容。同時,這些調整手段也是國家調整各種經濟管理關系時無法回避的手段。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現象,而簡單的認為行政法制調整手段是命令與服從,是直接的行政命令方式,從而把行政法與經濟法簡單的區分開來,這是很幼稚的。

此外,我們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具備獨特的調整方法是否應是劃分獨立法律部門的一個標準?從法律層面上來講,調整方法只有民事、行政、刑事三種,當代的法律實踐還未催生出其他的調整方法。因此用調整方法來劃分法律部門是不科學的,即便是以此為標準,也不能把經濟法和行政法完全區分開來。

(三)主體方面

對于經濟法主體是否包括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的問題,目前學界尚未達成共識。有的學者認為:人為地賦予國家不同于行政管理者的經濟管理者的身份缺乏法律依據,毫無實際意義,且更易造成權力膨脹和權力運作的矛盾。法理學認為:我國法律關系的主體主要包括自然人、集體主體、國家和其他的社會構成。其中,國家機關,包括國家的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監察機關等,它們在其職權范圍內活動,能構成為憲法關系、行政法關系、訴訟法關系等多種法律關系的主體……由此可見,認為經濟法的主體包括權力機關、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而行政法的主體只有行政機關是缺少法理學支撐的判斷。同時,我們還需要搞清楚一個問題:行政主體和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不同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由行政主體和相對方構成,因此行政主體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一部分。在區分行政法和經濟法主體時,必須在同一層面上進行討論,即對經濟法主體和行政法主體進行區分,而不是經濟法主體與行政主體的區分。如果只進行經濟法主體和行政主體的區分,勢必將縮小行政法主體的范圍。

(四)本質屬性方面

從現代意義行政法的起源來看,它產生于資產階級國家權能劃分之后行政職權獨立的基礎之上。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掌握國家政權的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專制勢力的束縛,他們提出“民主”與“法治”的口號,以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用法律來控制政府的權力。資本主義行政法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因為它在當時的目的就是為了控制政府權力的濫用,以充分保護公民權利。資本主義行政法的基礎理論被歸結為“控權論”。

與“控權論”對應的另一種理論是“管理論”。“管理論”產生于社會主義國家,它是在無產階級政權徹底粉碎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體制的背景下形成的。因為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后,國家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是鞏固革命成果,恢復國民經濟,建立和維持社會秩序的問題,強調和加強政府的集中管理是理所當然的。在這個時期,人們顯然不會和不可能過多地考慮控制和制約行政權的問題,相反,人們主要關注的是如何運用行政權去進行管理,去高效地實現鞏固政權和建設國家的目標。由此來看,單純的認為行政法即控權之法是不科學的。我們必須用辨證的方法歷史地來看行政法的作用。

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控權論”和“管理論”都不能適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需要。在資本主義國家,當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自身的缺陷暴露無遺,其盲目性、滯后性的經濟問題的出現又引致一系列的社會危害,如高失業率、環境污染等,管得最少的政府已不能符合時代的需要,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不得不積極干預社會經濟生活以解決日益尖銳的各種社會矛盾,于是是政府的行政權得以擴張。與此同時,由政府主持的經濟立法現象也日益增多,這種立法更加注重社會的整體效益和整體利益。社會主義國家政權鞏固后,各方面發展步入正軌,特別是經濟的復蘇要求政府改變以往全方位管制的作風,要

在行政法范圍內加強對行政權力的限制。比如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由計劃向市場轉型,政治上也加強完善社會主義民義制度。在行政法上體現為一系列控制政府行政權力的法律規范的增加,例如《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的制定與實施。由此可見“控權論”和“管理論”相互滲透,借鑒對方的合理成分,以使自己的理論得以完善和發展。于是,一種新的行政法理論基礎應運而生并得以實踐,這就是“平衡論”。“平衡論”認為:行政權與公民權既要受到控制,又要受到保障;公民權既要受到保護,又要受到約束;行政權與公民權之間也應相互制約,又要相互平衡。“平衡論”彌補了“控權論”與“管理論”的缺陷,又吸收了兩者的長處。該理論貫徹于行政法的全過程,是行政立法、執法、審判的指針,也是評價行政法的根本標準。目前,“平衡論”為大多行政法學者所贊成,并且在客觀上被各國法律實踐所證實。

三、結束語

明確經濟法地位的確立不一定非要求證它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對于經濟法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法律部門的劃分是對現行法律規范的概括,是屬于理論范疇的主觀意識,法律的創制和實用從來都是對現實中利益的沖突而為之。因此,法律部門的劃分不應成為各家的“圈地運動”,況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現象日益復雜。我們需要對經濟現象進行總體、綜合的考慮,由此可見,經濟法學的任務是極為重要的。

在當今的學術界,對于經濟法學科的獨立性問題,已經形成了共識,但是這種學科獨立性的確立工作還遠未完成,這寄希望于經濟法的基本理論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在這種學科的建設時,我們一定不要囿于傳統的部門法的理論構架,而應按照經濟法自身的特點來進行理論的建設,否則對經濟法的理論研究就如同走沼澤地,越陷越深。此外,對經濟法學的研究應綜合運用法學、經濟學、社會學以及哲學等各學科的研究方法,關注時代的要求,回答時代的課題,為市場經濟建設立章建制,促進經濟法立法的修改、完善,從而推動經濟法的實施,以完成經濟法學的學科使命。

論文關鍵詞:經濟法行政法行政經濟法

論文摘要:經濟法的基本理論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分清經濟法與行政法的不同之處,對于明確經濟法的地位,促進經濟法與行政法的有效實施,完成經濟法學的學科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余凌云·行政契約論[A]·行政法論叢,1998,(1)

[2]羅豪才·行政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篇(2)

摘要: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進程當中,國民經濟的增長會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響。其中,勞動力的配置情況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國民經濟

前言:

要素生產的效率、要素投入數量的多少等,都會對經濟產出的規模產生直接的影響。站在經濟學的立場上,將農村勞動力由農業適當的轉向非農業,能夠使勞動力配置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從而推動國民經濟的更快增長。因此,在國民經濟增長當中,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所做出的貢獻,應當進行細致的研究,從而使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更加科學、合理。

一、勞動力自由流動的作用

在不同部門當中,對于勞動力的配置,可以進行如下假設:在一個國家當中,包括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城市地區是現代經濟部門,主要進行非農業經濟活動。農村地區是傳統經濟部門,主要進行農業經濟活動。在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之間,如果政府完全限制了勞動力的流動,那么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中的勞動力市場就會處于相互獨立的狀態,同時都能夠保持均衡的勞動力市場。如果在這兩個地區之間,對于勞動力的流動沒有限制,在自由流動的作用下,二者的勞動力市場就會相互融合,從而形成統一的全國勞動力市場。在新古典經濟理論當中,產業或地區之間的薪資待遇差異,是不同產業和地區之間勞動流動的根本性原因。而這種差距反過來可以通過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得以消除。此時,在不同產業和地區之間,勞動力就能夠得到相對均衡的配置狀態[1]。在二元經濟結構當中,為了研究城市與農村勞動力市場從封閉轉變為開放,假設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不會產生費用。在勞動力自由流動之前,由于城市地區缺乏勞動力,因此薪資待遇相對較高。而農村地區由于勞動力充足,因此薪資待遇相對較低。在勞動力市場開放之后,由于城市和農村之間,存在著薪資待遇的差異,因此,農村勞動力會向城市流動。此時,農村地區由于勞動力減少,因此薪資待遇會逐漸上升。而城市地區由于勞動力增加,因此薪資待遇會逐漸下降。理論上說,當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的薪資待遇達到相同的時候,勞動力的流動就會停止。在福利方面,由于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無論是城市地區還是農村地區,都會發生變化。由于勞動力的流入,城市地區的工資率下降,因而企業的福利將會增加。而在農村地區,由于勞動力流出,使得工資率上升,也會帶動福利的增加。因此,在勞動力自由流動的作用下,社會總福利的水平將會顯著提高。

二、不同部門勞動力配置邊際生產率的測定

在不同部門勞動力配置的邊際生產率估計當中,通過相應函數的建立,能夠分析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會給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產生不同的影響。所以,在GDP的研究當中,應當將其分解為農業和非農業的GDP,并且分別進行生產函數的建立[2]。在農業GDP當中,主要是農業物質、土地、農業勞動力的投入函數。而在非農業GDP當中,主要是資本、非農業勞動力的投入函數。在非農業的勞動力投入當中,農村轉移的勞動力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農業與非農業GDP的綜合,等于全國GDP,所以,可以綜合這些因素,進行方程組模型的聯立,從而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測定。在這種函數模型當中,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評估,需要對農業勞動力的投入進行準確的計算。而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處理情況,能夠直接影響到農業勞動力投入的計算。對此,可以假設農村勞動力具有同質性。這樣,農村專業勞動力與未轉移的勞動力的生產率相同,就能夠進行準確的計算。此外,可以對農村勞動力的同質性進行驗證。根據相應的統計檢驗,如果證明該條件為真,則說明農村專業勞動力與未轉移勞動力的生產率相同,因而農村勞動力總量與農村轉移勞動力數量之差,就是農業勞動力的投入。而如果統計檢驗的結果為假,則說明農村轉移勞動力與未轉移勞動力之間的生產率不同。那么就需要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數量利用生產率差異系數進行調整,然后在按照上述方法計算。

三、函數模型的結果評估

從農業GDP的生產函數估計結果當中,能夠看出,所有的結論與之前分析的結構基本一致。從中可以看出,對于農業GDP的發展來說,農業物質投入所產生的影響,要大于土地面積和勞動力投入等因素,這種情況與中國的實際國情十分吻合[3]。正是由于中國農村勞動力剩余量十分巨大,使得農業勞動力生產率始終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在非農業GDP的生產函數估計結果中,也與之前的分析結果一致。對于非農業產出來說,資本的投入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就勞動力投入來說,其對非農業GDP的影響要高于農業GDP。通過函數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對于非農業國民經濟增長來說,具有積極的作用,而對于農業國民經濟增長來說,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對此,要想真正評價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國名經濟增長的貢獻,還需要對二者之間的凈效應進行計算。同時,這也是農村轉移勞動力與未轉移勞動力之間邊際生產率的比較[4]。通過對比計算發現,無論是在中西部地區還是東部地區,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都會對勞動力生產率帶來十分積極的影響。所以,由此證明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國民經濟增長具有十分良好的貢獻,并且能夠同時促進農業和非農業勞動力生產率的提升。

結論: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進程當中,國民經濟的增長會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響。其中,勞動力的配置情況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農村勞動力向城市中的轉移,能夠有效平衡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勞動力分配,從而使二者的勞動力生產率和工資率得到合理的優化與改善。在這種情況下,國民經濟增長將會得到顯著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國民經濟增長,具有很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與西方經濟學國民收入理論比較的再研究張建君;經濟評論2006-07-15

2、中國經濟失衡根源在于國民經濟初次分配制度的缺陷基于人的發展經濟學視角巫文強;改革與戰略2010-06-20

國民經濟學論文范文二:創新國民經濟管理論文

摘要:總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創新涉及的內容比較多,而創新又是現代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過程,因此我們對國民經濟管理理念創新進行了探討分析,希望能夠為其創新和改革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創新國民;經濟管理

1從管理層面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的創新環節

內容理念的創新。我們比較習慣的國民經濟管理內容無外乎是物資資本以及貨幣資本的投入產出,對自然資源進行管理,物資資源的流動,貨幣資金的存取等來進行經濟管理,管理內容也僅在于資金的運作、物資的調動,勞動力也是這些運作和調動中的一個內容。這樣的國民經濟內容單純以物質和資金流動來當做主線。因為傳統的粗放經濟模式,人們對于物資的需求比較高,占的比重也比較多,而如今有了變化,因此需要對內容理念進行創新。

2從運行層面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的創新環節

(1)政府組織的變革

政企分開以及政經分開,政府組織不直接參與經濟活動領域,由民營企業進入其中,參與競爭,給民眾創業提供條件,給經濟創新提供基礎,清除創新路上的阻礙,提供便利。尤其是政府組織的領導,應該要打破行政壟斷,讓組織結構退出經濟領域。如果政府在經濟領域過度的活躍,乃至于與民眾爭奪利益的時候,那么就不能夠讓經濟的自由全面發展得以實現,從民眾可以自由競爭的經濟領域中退出來,對民眾組織進行扶植,建立社會公共經濟組織,促使民眾組織得到健康的發展。

(2)國民經濟管理組織中的社會自組織生長起來

構成國民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設立第三部門來對法治經濟秩序責任進行承擔,能夠幫助政府緩解負擔,同時提升了經濟的民主性,對法治社會的完善具有非常大的幫助,這也是國民經濟管理一直以來都希望能夠實現的目的。社會自組織系統是必須存在的,企業和國家之間形成的社會自組織系統能夠確保國民經濟管理的正常運行。新的國民經濟管理組織除了注重上下級關系之外,微觀主體活力也是其關注的焦點,希望能夠將微觀和宏觀主體聚合能量給無限放大。

(3)權利平衡和分割的組織結構

政府進行國民經濟管理是利用其行政身份,而當其職能發生了轉變之后,其有了更多的責任,因此,新的國家經濟管理組織中,權利應該劃分得更清楚,防止相互之間的推諉現象,避免責任無法追究的情況發生。

3結語

總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創新涉及的內容比較多,而創新又是現代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過程,因此我們對國民經濟管理理念創新進行了探討分析,希望能夠為其創新和改革提供一些幫助。

篇(3)

1.政企關系類型日趨多樣化

當前世界各國政府與企業關系大體上有三種:第一種是"警察與司機關系",政府與企業沒有隸屬關系,政府只需要告訴企業什麼是不該做,企業其余事情政府一律不過問不干涉。這種政企業關系在歐美發達國家比較普遍。第二種是"手足關系",即政府與企業之間相互依賴,官商一體。日本的政企關系屬于該種類型。第三種是"父子關系",企業隸屬于政府,不是獨立的市場主體政府對企業的一切活動都擁有決定權。改革開放前中國的政企關系大致屬于這種類型。

我國經過近20年的改革,政企關系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再是原來的純粹的"父子關系",而是在逐步向包括上述三種類型的混合型政企關系過渡:政府與部分國有企業之間、一些鄉鎮政府與其所轄的鄉鎮企業之間依然保持著"父子關系";政府與民營企業、三資企業之間是監督與被監督的"交通警與司機"的關系;一些地方政府與其所辦的企業、部分鄉鎮政府與鄉鎮企業之間則形成了利害相關、生死與共的"手足關系",政府與企業一體,政府企具有了業化傾向。

2.政府職能部門與企業的關系日趨突出

以前,每當談起政府與企業關系,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專業經濟管理部門與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但是經過近二十年的改革,其他所有制企業迅速發展,鄉鎮企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重要支柱。政府與企業關系不再局限于專業經濟管理部門于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而政府職能部門與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企業整體之間的關系日益引起關注。這是因為職能部門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具有特殊性:首先是職能部門與企業的關系涵蓋所有專業領域;其次是職能部門僅僅在某些特定職能上與企業發生關系;第三是職能部門與企業的關系是隨機的,非緊密性的;第四是職能部門視企業為均質的,不論企業性質如何,規模多大,都按同等方式平等對待;第五是職能部門與企業的關系多為由法律調整的法律關系,這種關系很難由行政手段調整。因此,職能部門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是現階段政企關系中的基本關系,在國有企業改革進展到一定階段后,職能部門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將是政府與企業關系的全部內涵。

3.企業與所在地政府之間的關系重要性增強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國有企業與上級主管政府之間的關系逐步理順,而越來越多的與所在地政府之間發生關系,如就業、稅收、企業社會負擔的轉移、企業支援地方建設等關系。同時,大型民營企業、三資企業也面臨如何與所在地政府打交道、建立良好關系的問題。這些企業絕大部分的日常經濟活動都發生在所在地,要受所在地政府約束與管轄。當地政府對企業的態度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否順利進行,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企業對當地政府的支持也會促進當地的社會經濟良性發展。

4.政企雙方在職責上越位與缺位行為同時并存

政府的越位行為表現在與國有企業政企不分、干涉企業經營、亂收費等方面。其缺位行為表現在國有資產出資者缺位、公共服務提供者缺位、市場競爭監督者缺位等行為。企業的越位行為表現是一些國有企業私自處置企業資產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強迫企業職工購買企業股份等行為。其缺位行為表現有國有企業沒能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功能、企業不能按國家政策規定保障下崗職工權益、不履行保護環境職責產生嚴重污染以及偷稅漏稅等行為。

5.政企關系的當事主體呈現多元化狀態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與企業關系不再僅限于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而是政府與國有企業、鄉鎮企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之間的關系;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也不只是企業與專業專業經濟管理部門之間的關系,還要處理與政府職能部門的關系,不僅要與主管政府打交道,還要處理好與企業的本部以及各分支機構所在地政府的關系。政企關系主體日益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所呈現出的上述變化是改革開放的必然結果,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必經的階段。對于我國的各級政府和各類企業來說,這些變化是新生事物,在處理雙方關系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種種問題,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會影響良好政企關系的建立,從而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康運行。

二、政企關系新變化產生的原因

1.市場經濟體制取代計劃經濟體制

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取代計劃經濟體制對政府與企業關系的變化帶來了兩方面的影響。

一方面,為適應市場競爭,企業必須成為市場的主體,成為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成為能夠獨立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企業法人,從而與在法律上是行政法人的政府具有平等的主體資格,兩者之間不再存在行政上的隸屬關系。法律上保證的這一平等關系,對政企關系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為建立新型的政企關系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據。

另一方面,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政府職能進行轉變以提高效率,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傳統體制是下中國政府的經濟職能具有明顯的弊端。其一是政府的經濟職能與其他職能高度集中在一起,缺少必要的獨立性;其二是政府的經濟職能在很大程度上排斥和取代了市場機能,用經濟計劃和行政命令排斥和取代了市場機制;其三是強調用政府的經濟職能(當然同時也使用其他職能)同時解決宏觀和微觀兩方面的問題,政府的經濟計劃和宏觀管理直接"侵入"到企業的微觀經營管理內部。這種狀況直接阻礙了中國經濟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進展,轉換政府職能以越來越成為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迫切要求。因此對政府職能進行了轉變,經過其主要表現是:(1)部分專業經濟管理機構改組為經濟實體或行業協會,不再承擔政府職能。(2)暫時保留的專業經濟管理部門亦將生產經營權大幅度下放給企業,并進行了大規模的機構和人員精簡;(3)政府管理方式發生了初步轉變,如減少指令性計劃和行政命令,強化宏觀調控職能等;(4)積極探索建立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實行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分離的新路。政府職能的轉變,為政企關系的變化消除了一個直接障礙。

2.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對外開放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引進了外資,也產生了同時產生了幾種新新性質的企業: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外資獨資企業。這些企業與我國各級政府在一開始就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因而為我國原來單一的政府和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增添了新的內容,也為政府職能的轉變提供了探索的渠道。

3.所有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我國20年的經濟體制改革,是沿著兩條線進行的,一是經濟運行機制的改革,確立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基礎的,國家主要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調控宏觀經濟穩定運行。二是所有制改革,構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所有制基礎。所有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非公有制經濟從無到有,到1997年迅速發展到占經濟總量的1/4,涌現出了一些新的公有制實現形式。非國有制經濟的壯大與發展,為政企關系的轉變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的出現,也是國有企業與政府的關系出現了紛紜復雜的局面,導致了政企關系新變化的出現。

三、合理的企業與政府關系模式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企業對政企關系的轉變前景十分關心,并紛紛提出了自己所希望的政企關系模式。綜合起來看,合理的企也與政府關系應該具備以下原則:

1.主體平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是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企業法人;同樣,政府是公共秩序的維護者,是依法行政的行政主體,是能夠承擔行政行為責任的行政法人。企業法人和行政法人之間不存在行政上的隸屬關系,因而從主體資格上看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組織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2.法治原則。行政機關和企業是不同的主體,必然有不同的利益關系,調整這種關系的準則職能是法律。行政機關的活動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必然會影響私人利益,因此,行政活動職能在法定范圍內,依照本機關的職責和權限行事,所實行的行政行為必須有充分確鑿的證據并且符合法定程序。當行政權力被任意行使侵害企業權益時,企業有權要其行政機關補救或賠償。企業也必須依法進行經營活動。

3.權利、義務對等。政府的權利是征收稅賦,義務是為納稅人提公共服務;企業的權利是獲得政府的公共服務,義務是向政府交納稅賦。

4.平等保護原則。在職能部門面前,不論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都是企業法人,因此,任何企業依法經營都要受到平的保護,任何企業違反法律都將受到相應的處罰。

5.高效原則。辦事效率是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的工作態度和業務能力的表現,是政企關系是否協調的重要標志。政府辦事效率搞可以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同時推動企業效率的提高。國際經驗表明,高效、廉潔的政府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起飛與發展的關鍵。因此政府的辦事效率不僅是政府內部問題而且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

6.經濟原則。經濟原則適用三種情況:

(1)政府機構設置應遵循經濟原則。一般來說,要實現政府的公共管理與服務職能,行政機構過小和公務員太少是不夠的,但機構龐大人員冗腫也是不行的,因為會導致人浮于事、職責不清的問題,形成政府內部自我服務的惡性膨脹。因此,機構設置應考慮經費問題,盡可能的降低納稅人的負擔或把有限的資源更多的應用于科學、教育、衛生等事業上去,造福于民。

篇(4)

一、公路經濟管理措施探討

(一)法律方面

我國目前在公路的管理方面還較為混亂,相對于一些發達國家來說,我國在公路管理的有序性和發展性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缺少一套較為完備的健全性的法律保障機制。我國在對于高速公路管理的相對落后性上使得公路管理方面不能完全體現出其對于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從法律方面來看,立法上對于加快高速公路建設以及管理上需要適應相關的時展的需求,這是當下時展的必然選擇。因此,要想充分發揮公路經濟管理方面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就首先需要在遵照法律的基礎上積極制定相關的交通建設方面的法規等。例如,關于明確公民在高速公路交通活動方面所享受的權利以及應該履行的義務方面,進行相關的公民交通權利以及義務的相關規定,使得人們能夠明確規范自身的相關行為,從而能夠使得在發生糾紛的過程中能夠有章可循,進而減少一些交通方面的矛盾,構建和諧社會。因此,要想在公路經濟建設方面充分促進國家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應該要盡早完善公路相關的法律和法規,能夠從更大程度上實現交通管理的有關的科學化和法制化發展,不但能夠有效健全我國的公路管理體制的相關方面的需求,還能夠保證我國的公路健康發展的主要需求。

(二)行政經濟方面

高速公路自身在自然壟斷條件和主要的需求特征方面,我國的高速公路目前主要就是少數的企業實行壟斷性經營。我國高速公路之所以能夠被少數的企業所壟斷,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公路自身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規模性以及不可替代性,這樣使得公路的建設和管理的投資以及經營風險大等,這樣能夠造成一般的企業對于公路投資方面難以承擔。由于少數的企業在壟斷的情況下,使得我國的高速公路管理方面存在著一定的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等現象。因此,政府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扮演較為重要的角色,主要就是通過一些經濟手段干預相關的市場發展,承擔起維護公共產品有序發展的重要責任。在組織和建設管理公路的過程中,在使用良好的交通服務的基礎上,賦予特定的企業在公路建設上的壟斷的相關權利。未來能夠有效減少企業在進行公路管理過程中遇到的相關問題,管理部門以及一些賦予了企業壟斷性經營權的基礎上面加大對于該情況進行治理的力度。例如,主管部門可以使用微觀規制的方法。微觀規制主要指的就是政府賦予企業特許的相關經營的同時,允許政府對其進行相關的治理。在這樣的處理方案下,一方面主要是適應了一些公路的實際運營發展的相關規律,另外一方面主要就是體現了政府對于宏觀經濟方面的發展目標和需求,從而減少一些因為企業壟斷帶來的一些不利的影響和問題。除此之外,政府賦予了企業在公路建設權限的主要表現方面在于其特許的相關經營企業簽訂的相關特許經營合同內容。因此,相關方面需要明確合同的雙方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在雙方權利和義務都得到明確的基礎上,進而保障公路建設和管理的合理性運行。

二、成本方面

在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方面,主要涉及的是公路施工項目的成本費用的相關預測和計劃、公路施工成本費用的分析以及公路工程的成本費用的相關控制。公路施工項目相關的成本費用的計劃和預測是任何一項工程在施工之前需要進行科學計劃和論證的部分。相關的工作人員通過對于編制工程施工的預算方面來完成項目施工之前的相關成本管理的工作。預算管理作為工程建設的一個較為重要的環節,在整個公路管理和建設的整個過程中都反映著成本管理的問題。公路施工項目的成本費用相關管理的另外一個主要的環節是計劃成本,計劃成本主要是項目經理部門按照工程計劃期間內的相關工程資料,在工程的施工之前提前編寫出相關的成本計劃等,形成完整地成本控制計劃。因此,在實際的公路施工項目成本費用的管理過程中,應當要嚴格地執行相關的開工之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從而制定出完備的成本計劃,以免造成一些資源上配備不合理的問題。

三、總結

總之,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交通運輸部門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將扮演著更多地角色。除此之外,運輸市場也會逐漸面臨著更多的問題,這不僅是機遇又是挑戰。因此,關于如何提升我國的公路的經濟管理效率并且制定出適合公路運營的管理模式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筆者主要分析了公路經濟刮泥的體制和措施,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的公路建設。

公路經濟論文范文二:經營性高速公路經濟管理論文

一.高速公路經濟管理體制的重要性

1)保障大眾社會的出行利益高速公路已經成為了現代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的外出旅行,都離不開高速公路。從其性質上來說,高速公路是一種開放性和公益性的工程,但從其本質上來講,它是一種公共產品。對于公共產品的管理,其管理結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大眾的利益。為了進一步保障人們的出行利益,建立健全管理體制,加快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已經成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2)有利于國有資產的安全高速公路是國家持有的,它是國家的特有資產。加強對高速公路的管理,換句話說,也就是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管理。在管理高速公路的時候,不論高速公路的投資者是誰,管理者和經營者是誰,總體還是屬于國家的,它是一種無形資產。既然高速公路是國有資產,加速高速公路的經濟管理的意義就更為突出。用經濟管理體制的規范與約束來管理高速公路,這對于加快高速公路的發展,做好高速公路的養護與維護工作而言,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3)滿足生產力的客觀要求經濟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每個不同時期有著每個不同時期的發展特色。社會生產力的客觀需求也會因為各種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就實際情況而言,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生產社會化程度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的必然產物,只要是社會化生產基礎上的商品經濟,無論它是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還是私有制,都必須符合市場經濟體制。作為國家的發展基礎,交通運輸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與此有關的各類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完善,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和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也是日益增加。面對如今的發展現狀,建立相應的經濟管理體制,加快高速公路的改革,也是適應社會化發展的客觀需求。

二.經營性高速公路經濟管理改革的措施

在管理的同時不斷積累有關的經驗,在后期的改革中,才能不斷探討出更加有效的改革措施。高速公路的發展情況隨著經濟的發展也在不斷變化,為了更好地管理高速公路,其有關的改革措施也要綜合多方面進行考慮,盡可能考慮完善。以下主要從三方面來闡述關于高速公路經濟管理的改革措施。

1)經濟和行政手段高速公路的發展并不是獨立運行的,它與國家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如今它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速公路是一項比較重要的基礎設施,它的規模性、公共性、不可替代性和非營利性,以及它的投資數額大、施工周期長、投資回收楊苗河北省高速公路石黃管理處石家莊050000時間長、經營風險大等特點,導致很多的企業不愿意參與其中。在這種發展情況下,政府必須出來干預,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主動承擔起高速公路的責任,與此同時組織高速公路的施工和建設,并提供良好的服務,只有一家企業來負責管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一切都與它有關,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該企業就是一種壟斷性企業。現如今的管理方式正是如此,高速公路作為國家的資產,它的一切與國家設立的相關單位有關。政府對高速公路的經營進行規制的措施,不僅符合了高速公路的發展規律,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政府的宏觀經濟目標。

2)法律手段高速公路的管理中運用法律手段來管理,不失為一種好的管理方法。尤其是在那些經濟發達的地區,高速公路每天的車流量都不計其數。做好高速公路的管理,與加快城市的發展具有密切的關系。首先,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法律規范,以此來約束一些違規的行為。一套規范的法律是保證高速公路運行的基礎,同時也是建立經濟管理體制的基本需求。在管理的過程中,會運用一些已有的法律法規,與此同時,相關人員還應不斷完善這方面的法律法規,使其更加完善。早在2004年,國家就出臺和修訂了《公路法》和《收費公路管理條例》,這兩項法規已經對相關的收費做了具體的規定,但是對于經營性的高速公路的法律法規,并沒有出臺,因而在管理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也沒有相應的法律來參照,使得很多問題不能被及時解決,時間一長,問題的嚴重性就更加突出。為了進一步改善現狀,相關部門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經營性高速公路經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盡可能實行一種綜合性的執法機制,對高速公路中的力量和管理資源進行統籌分配,從而形成快速的反應機構。此外,為了進一步提升高速公路行政的辦事效率,保障高速公路的正常運行,還需要不斷完善管理信息體系,從而提高管理水平。

篇(5)

 

一、企業集團會計風險的誘因

1、會計資料信息不真實是主要原因之一。任何企業活動都需要有真實的會計資料信息來對應,這些資料信息也是企業集團的屬性體現,是外界了解企業集團運營狀態的重要依據。而部分企業集團為了自身的某些利益要求,肆意更改會計信息,營造表面現象,使得會計信息資料沒有真實性,甚至存在大量的假帳。這樣會引起外界對企業集團的錯誤認識,無法得出客觀的評價,為企業活動帶來更大的風險。而對于外界投資者來說,會計信息的失真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判斷,而當發現自己的錯誤決定后又回抽資金,如此形成連鎖反應,后果不堪設想。

2、違背是重要的成因。謹慎原則要求企業集團在會計核算時還應該對將來可能產生的費用支出或者資金流動方向作出基本評估,并計入本期損益。也就是對未來可能要產生的費用或損失提前做好準備和分配,規避資金風險,讓會計資料能夠真實、可靠地反映出企業財務狀況,確保財務的穩定性。而我們縱觀此次美國的金融危機。表面上看來,是由次貸問題引起的外債償付危機。由于大量不確定性的風險投資造成外債過高。而緊張的外部環境使得這些資金無法回籠造成銀行資金流斷裂而壞賬急速擴大,外債無力償還,繼而引發股市、匯市的頻頻波動。這一些都源于對未來資金損失項目和風險預計不足,沒有保持足夠的謹慎態度,金融機構盲目降息,降低資金投放門檻財務管理論文,最終導致了資金的斷流,引發了這次金融危機。

3、監督乏力不力致使企業集團無法合理分配資金,財務出現混亂。當會計監督不力時,我們會看到盲目的生產投資,雜亂無章的資金流動,經常是行政花錢、會計記賬,一切等事后核算。企業集團中出現的亂消費、無計劃的生產、盲目攀比等不良財務支出,會計監督失去了應有的約束力,最終會引起財務系統的紊亂甚至癱瘓。

4、無法把握整體經濟脈搏。在我國,存在很多企業圖一時的利益,不考慮和充分預計國際經濟形勢,盲目生產、兼并或者簽定短期巨額合同,這樣有可能在短期獲得利益,但是一但國際經濟形勢發生變化由此很可能給企業財務帶來嚴重考驗,使得企業抗風險能力大大降低。

5.會計人員素質亟待提高。部分企業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不高,無法在崗位中發揮足夠作用,有的因為素質不夠良好而在工作中表現出服務態度欠缺,操作行為不規范,粗心大意而出現會計差錯;還有個別企業會計的道德素質低下,對企業缺乏忠誠,勾結外部人員肆意侵害企業利益,引發經濟案件,這一類的會計人員屬于違法人員,應當以法律的方式處理;其次是會計崗位職責的設計缺乏束縛和管理,會計核算方面存在紕漏,操作章程、制度均不夠完善,嚴重影響會計人員的辦事效率和質量,影響企業集團各部門之間協同工作。

二、金融危機下企業集團加強會計工作的意義

1、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是現代企業集團發展的根本需要。在加強宏觀調控、改善經營管理以及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會計工作是一項基本的經濟管理工作,也是重要的環節,針對一個企業集團而言,制作并提供客觀的會計資料,是對會計工作的起碼要求,也是會計工作的主要任務,而實際的會計工作中,會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都取決于基礎工作是否到位。而會計基礎工作的質量已經涉及到會計資料使用者及時知情的合法權益;影響到會計資料基本功能的發揮;影響到利益分配,以及整個社會經濟秩序的運作。而這一切都源于會計基礎工作。可見真實的會計資料,詳盡而客觀的會計信息對于一個企業是多么的重要。

2、抓好會計基礎工作,符合會計工作秩序規范化的基本需要。理想的會計工作,應該以良好的會計基礎工作為本。最近幾年,我國非常重視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隨著國有企業的資產重組和股份制的實施,更多的人開始關心企業的會計報表和它的真實性,要求得到企業真實客觀的財務信息,這在客觀上也要求會計工作要符合基本規范。

3、會計基礎工作關系到會計工作效率和會計工作者素質的提升。會計基礎工作的良好有序進行是整個會計工作系統正常運行的重要保障。如果基礎工作都做不好,會計信息根本就談不上準確、真實、客觀了,也談不上有效率地進行會計工作財務管理論文,也無法實現會計工作水平的提升。現實情況告訴我們,部分企業集團會計工作出現秩序混亂、欠缺管理、假賬、賬目不清現象,這樣的會計工作是不可能發揮會計效果的。

三、金融危機下企業集團的會計策略

1、是保障信息客觀真實的重要手段。在現今經濟體制中,信息存在著不對稱性,而強制性會計披露制度可以規避這一問題,也是投資者利益不遭受侵害的基本保障。推行強制性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也是符合加強資源配置效率的基本要求的,是市場監管的重要手段,也是企業集團應該盡到基本義務。針對信息的不對稱性,會計信息的披露前提以及時、準確、客觀為主。

2、建立和規范企業的財務治理結構是對企業活動進行有效管理的基本措施。在現代企業機構中,企業治理結構是實現內部控制的結構保障,建立合理、規范的企業財務治理結構,是有效控制、實施企業活動的關鍵。基于此,首先要發揮的價值信息優勢,制訂企業合理的產銷評估數據,降低無產勞動帶來的損失;抓住企業產品特點,提高產品功能,降低成本。這些突進都是要依靠財務部門的合理方針的制訂來實現。除此之外,還要拓寬財務考核領域,以財務為中心的考核體系。核算產品的有形、無形成本;將成本管理的中心轉移到成本控制;推行成本責任制,在內部劃分核算單位,設立中心,公正地評價成本中心的績效,使財務部門在全員和全過程財務控制中發揮重要作用。

3、實行財務的集中管控必不可少。

(1)對采購供應系統進行集中統一采購,在采購中進行對比,篩選優勢成分,降低成本。取消核算實體的物資部門,由集團總部物資部門全面負責,減少中間不必要的環節。同時,對硬件資源和人力資源進行優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2)資金要實行集中管理。利用結算中心實施資金集中管理,取締下屬企業的分戶,將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權限上移到總部,以統一的銀行賬戶直接對外,保證了資金使用的效率,也強化了資金管理。

(3)銷售要集中管理。作為企業的終端業務,銷售業務開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效益。對其實行集中管理可以將產品的優勢最大化,銷售決策權集中于上層,能夠更加果斷的把握銷售時機,也是最終實現集中管理的必要前提。

4、讓會計行為必須實現規范化、有序化。企業集團的任何經營活動都是最終通過會計核算反映出來的。因此,加強會計控制自然要從加強內部控制入手。首先是要提高會計監管的力度,提供足夠的監管資源,分配監管責任,監管工作定期報告,真正實現財會工作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監督、完善的有效機制。再次,是要對會計事后業務進行監督,進行內部審核,實行自動網絡與外部對賬相結合財務管理論文,實現網絡自動化與人工操作的有機結合。最后,會計人員的任何活動都要依法進行,遵守相關的會計法律、法規,擁有良好的道德標準。

5、適時調整負債結構,組織低成本存款,定期與活期存款比例進行合理配置。貸款結構進行優化,提高資產質量。重點項目的資金投入要加大,正確計算和科學地對資金預測,靈活調撥資金,大力壓縮庫存現金,降低無息資產的占有比例,有效地轉化為有息資產,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使用效率。

6、企業人員的素質是企業活動開展的前提。首先,應從企業領導做起,提高全員的企業共存意識,只有企業全員齊心協力謀求發展,企業才有可能獲得良好生存。做好財務管理,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其次對員工實施嚴格的錄用制度,提高人力資源的整體質量,只用有用之才。適時的對現有員工進行技能考核,了解員工的實效狀態。

總之,金融危機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定問題積累后的集中爆發,它的出現要引發是經濟系統全方位的思考。會計思想在當代企業集團中的合理運用是規避風險,規范企業活動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會計國際趨同及國外相關組織近期動態,會計研究[J],2008年第5期

篇(6)

【摘要】民營經濟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尺度,其面臨的行政障礙問題的妥善解決,是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保障。

【關鍵詞】民營經濟;行政障礙;發展保障

當前,民營經濟已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尺度,民營經濟也已進入到深入發展階段,在宏觀經濟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民營經濟面臨著諸多行政障礙問題,如果這些矛盾和問題能夠得到妥善的解決,將對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一、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行政障礙問題

(一)政府管理職能不完善,有關政府部門缺乏協調和配合,管理混亂、失調、低效,政府對企業的工作難以形成合力

從目前的現狀看:政府各職能部門大多忙于事務性工作,對民營企業的日常業務指導工作不足,在資金融通、解決場地、水電路提供、市場開發、人員培訓、信息服務、稅費征收等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和條件方面缺乏支持,在企業經營項目選擇、產業方向發展、消費分配、依法經營等方面缺乏引導,在規范經營行為等方面缺乏事前監督,事后處罰也大多嚴于國有企業,部門制約、部門限制現象嚴重,政府所應具有的宏觀調控功能即規劃、領導、組織、引導、協調、督促、規范、服務、保障等方面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二)由于重視程度的差異,存在一定的政策缺陷,政策環境不公平的

各地區長期存在“重公輕私”、“重大輕小”現象,由于重視程度的差異,占多數的民營中小企業面臨著不公平的政策環境,這其中既有存在于不同所有制之間,也有存在于同一所有制內部由于性質或規模大小不同所帶來的不公平政策環境。其中,較為突出的政策缺陷有:稅費政策上針對性差、隨意性強、標準高;貸款(金融)政策上始終游離于融資計劃之外,獲取成本也要高于國有企業;用地用房政策上尚未將其列入城鄉建設總體規劃之中,實行合理的土地有償使用制度;產業指導、技術指導政策上存在明顯欠缺,政策的導向與調整作用不甚明顯;在法律保護政策上也較為缺乏,與現實也有一定程度的脫節。

3.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完善、針對性差,不適應當前民營經濟發展形勢。

改革開放以來,對于民營經濟方面也制定了一些法律,這些立法為民營企業的廣泛建立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民營企業立法遠不完善,主要表現在:現行諸多法規大多法律效力較低且不系統,各種經濟成分企業法律地位和權利上的規定不平衡,有些法律、法規現實操作性差,不少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遇到麻煩,缺少相應的法律保護;此外,地方性法律、法規也較匱乏。

二、民營經濟發展中所存行政障礙問題的成因剖析

(一)行政軟件上的原因(行政觀念、行政道德、行政心理等行政因素)

1.對民營經濟發展認識不一,思想保守、觀念陳舊、認識滯后,導致行動遲緩。目前,仍有一部分行政部門、行政人員用過去的一些舊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來看待民營經濟,成為束縛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雖然各級政府對發展民營經濟的重要作用已有所感知,但思想解放還不到位,認識還不夠深刻,還缺乏從戰略高度對于發展民營經濟重要性的認識,這種長期的錯誤思想影響,使不少部門和人員對民營經濟有偏見,這也導致他們在實際工作中缺乏發展意識,更缺乏相應的公平待遇意識。

2.政府部門利益驅動導致其行為普遍商業化,即重收費、輕管理、輕服務。由于政府機構、職能改革遲滯,因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權力必然轉變為一種壟斷性的利益資源,各類行政主管機關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導致行政行為市場化、商業化,某些行政機關為了獲取利益,故意封鎖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并制造信息傳輸失真,使決策實施變形。例如:一些部門或地區統計上弄虛作假,會計中的兩賬并存,情況匯報中的擴張或化小,建議中某些追求私利的導向,使行政運行過程發生或明或暗的紊亂;還有的部門對法律法規、中央政策(例如禁止亂收費、亂攤派等),不僅不做積極的宣傳,貫徹執行,反而攔截封鎖,拖延抵制,為自己違法亂紀提供方便。

3.現行政府機構冗員,行政人員素質較低,缺乏現階段行政所需要的精神追求和行政知識,難以掌握行政規律及抵擋利益的誘惑。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人員過多、素質較低現象仍較突出,加之現實中又存在社會強烈的功利氛圍的沖擊,催生了一些行政人員較強的利益追求及非正當謀利的欲望,行政人員的精神追求失去合理的依托,就易于將自己同化于社會功利個體,為以權謀利提供了動力。因此,這些缺乏規范行政所需要的精神追求和行政知識的行政人員難以掌握行政規律及抵擋利益的誘惑,為謀求個人或小團體的私利而任意妄為,使辦事結果與政府的有關法律法規相悖。

(二)行政硬件上的原因(體制性因素)

1.政府行政職能轉變沒有完全實現,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明顯落后于經濟的市場化進程,政府機構改革嚴重滯后。應該承認,政治體制改革較經濟體制改革的滯后性是行政行為障礙現象放任和蔓延的深層原因,現階段我國政府行政職能的轉變滯后于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的建立,政府在雙軌運行狀態中行使應由市場主體擁有的權力,由于改革措施的不到位,致使管理界限不清晰,市場機制不完備,法制建設不完善,為行政行為障礙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機會,加上民營經濟在某些方面還需要政府服務的支持,更為誘發行政行為障礙提供了體制上的便利條件和繁衍土壤。

2.行政權利結構不合理,各個機構之間的權力關系沒有理順,政出多門、各自為政、職責交叉現象仍嚴重影響著行政效率的提高。據調查顯示:政府職能部門存在辦事環節繁多,相互推脫,辦事效率較低等突出問題。從這些反映可以看出,現階段行政權力結構還不盡合理,政府內部各個機構之間的權力關系沒有理順,政出多門、各自為政、職責交叉、多頭負責的現象仍嚴重影響著行政效率的提高;由于溝通不良、協調不夠,有些應由政府管理的社會領域,卻無人管理,出現“管理真空地帶”,有些社會領域各行業管理部門爭著管,出現多頭管理,重點管理,各管理部門各自為政,互相扯皮,互相拆臺。

3.政府行為規范不健全,行政責任機制不完善、不配套,加之監督不力,極大地削弱了對不規范政府行為的制約力。政府缺陷的諸多表現顯然都同行政人員的非規范運作相關,由于受行政職能不確定、立法機制不完善、執法主體不明等因素的制約,完整的行政人員行為規范還沒有建立起來,行政行為規范很不健全。而且,由于社會轉型時期行政活動的復雜性、行政職能的不確定性及行政改革的不深入和不配套,使行政責任機制也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行政責任機制很不完善,同時,現階段對政府的監督,無論是內部監督還是外部監督,都存在監督不力的狀況,極大地削弱了對不規范政府行為及相關行政人員的制約力。

三、消除行政障礙、為民營經濟提供發展保障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提升認識,從戰略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問題

要徹底擺脫舊觀念的束縛,摒棄掉舊的思維定式和辦事方式,必須從戰略的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總體規劃和專門的行業管理之中,要做到同其它企業一樣同布置、同檢查、同落實、同考核,把發展民營經濟納入政府工作目標,認真推行目標管理。一是建立目標責任制,把目標任務分解到人,責任到人,簽訂目標責任書,對民營企業發展的數量、規模、產值等指標作具體量化,形成層層有任務、人人有壓力、上下聯動、一級抓一級的發展局面,二是定期考核,嚴格目標督查管理,并把結果作為考核各級政府政績的主要內容,獎優罰劣,加壓驅動,鞭策促進,整體推進。

(二)加強政府行政管理機構,完善政府職能

,加大政策扶持,優化其發展的政府環境

首先,要逐步完善相關機構建設,進一步協調民營企業發展中面臨的政策、法律、管理問題,進一步強化政府指導、服務和協調等工作,統籌安排本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工作。其次,要合理配置決策、執行、監督機構的人員及相應的責、權、利,堅決克服人浮于事及人員力量不足的兩極化現象,同時應進一步修訂完善規章制度,規范行為程序,并加強監督力度,有力促進秉公執政,保證執政的公正有效性。第三,應盡快修改原有限制甚至歧視其發展的不合理政策,一些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規定要及時消除,盡快做到平等對待及落實到位,加大政策的促動作用。第四,積極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認真履行職責,積極拓展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水平和辦事效率,把支持和服務民營經濟發展體現到具體行動上來。

(三)健全法制環境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健全的法制環境是民營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完善并廣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法律規范和保障。為了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各地區應加快立法步伐,研究、制訂、完善一些地方性的配套法規,把民營經濟的發展納入法制軌道。其次,要健全行政立法機制,加強行政立法,規范行政行為,使政府行為與民營經濟發展相互適應和彼此配套,政府行政立法要避免空洞無力,要盡可能的明確、具體,并要有相應的制裁強制措施,相應監督主體也要制訂法規明確行為,確保給予有效的監督制約。再次,要盡快制定強有力的統一的收費政策,堅決制止“四亂”,對屢禁不止的“四亂”行為,嚴肅查處。同時,企業也要敢于舉報,敢于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張玉仁.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與前景[J].當代經濟論壇,2007,(1).

[2]李連進,王強.政府行為在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N].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6,(3).

篇(7)

所謂轉型期,指的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導致中國社會形態的改變,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層面的改變。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政府的管理論文"target="_blank">行政管理理念正在從傳統的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理念向現代的民主行政理念轉變。而民主行政理念必須建立在堅實的民主政治基礎上,不僅需要制度上的配合,更需要從文化與治理觀念上著手。事實上,公民參與是實現直接民主而且有效的一種方式,而目前,我國公民在參與公共政策的實踐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本文對其中主要的障礙作粗略的分析,以期對推進我國公共政策民主化進程有所裨益。

一、公民參與的概念及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意義。

1.公民參與的概念。

所謂“公民參與”,就是為了落實民主政治、追求公共利益及實現公民資格,由公民個人或公民團體從事包括所有公共事務與決定的行動,這些公共事務是以公民本人切身的地方性事務為基礎,再逐步擴大到全國性的公共政策,因此,可以由每一個公民時時刻刻的關心與適時的投入來實現;而公民參與的行動必須是建立在合法性的基礎上,并且依參與者根據本身所擁有的知識與能力、花費的成本、預期的影響力等,理性地選擇最有效的途徑與策略[1]。

2.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意義。

(1)公民參與公共政策有助于提升公共政策的科學性。信息的完備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必要條件,也是公共政策制定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由于政府在公共事務治理過程中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信息的有限性,在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公民的積極參與,可以為政策制定提供豐富的信息,很好的彌補政府的這一缺陷。因此構建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公民參與機制,為公民參與公共政策提供多種方式,通過多元利益主體之間的充分利益博弈整合公民的利益訴求,是公共政策建立在利益得到充分表達和相對平衡的基礎上,降低政策成本,提高公共政策科學性的不可缺少的條件。

(2)公民參與公共政策有助于公共政策的貫徹執行。公民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地位不容忽視,這是因為政黨和政府制定的政策所要解決的社會公共問題都與公眾的利益密切相關。在大多數現代國家里,特別是人口眾多和地域遼闊的國家中,公眾不容易直接對中央政府的決策發表意見,但可在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中發揮更重要和更直接的影響作用。

有許多政策只有依靠公眾的合作與參與才能得以貫徹執行,如環境保護、社區發展、社會治安等方面的政策,若沒有公眾的支持,即使政策制定出來了,貫徹執行仍相當困難。要保證政策有較高的支持度,就不能忽視政策制定中公民的有效介入[2]。

二、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困境。

由于我國國情的特殊性,在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實踐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產生這樣那樣的困境。就現階段而言,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主要障礙總體上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公民文化因素的制約。盡管民主社會最大的希望是,公民個人最大限度的參與政治事務和公共事務的管理,這種參與將培養人類能力并因此獲得人性的全面發展。但是,我們知道,公民從年輕時代首先學習的就是“如何更好地服從”這門課,只是后來才了解到權威不過是約定俗成的東西。直到成年期,才真正發現可以參與作出具有約束力的決定。這時,傳統的文化意識已經把公民變成為一個順從者,政治文化因素影響了青少年不斷形成的對民主社會中公民身份有意義的理解[3]。

2.公民自身的局限性。現代公共政策往往帶有較強的專業性,在知識方面,普通公民常常不能理解政策質量標準中包含的知識,所以他們可能會對專業領域或科學界認定的政策質量標準無法提出質疑。在能力方面,他們是否具有參與政策應該具備溝通技巧,是否充分地理解政策過程和決策方式,是否充分地理解參與者的期望受政策限制,是否充分的理解公共問題解決的利益取向等,都是公民參與的巨大障礙。此外,由于部分參與者經常代表的是現存組織的群體需要,表達著他們的特殊利益,而不是公民的普遍利益。因此,這些現象的存在,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影響公民參與公共政策。

3.公民參與的代表性和廣泛性欠缺。公民參與的代表性和廣泛性欠缺,主要是指部分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為了達到體現自己意志的公共政策能夠順利出臺這一目的,通過操縱公民參與,導致公共政策過程中公民代表缺乏代表性和全面性。綜觀近幾年的公民參與實踐,部分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在公共政策過程中也非常重視公民參與,在公共政策出臺之前,廣泛征集公民的意見,有的還召開大型的聽證會。但是,由于參與公共政策的公民產生方式不盡合理,參與的公民是由上級組織指定,而非通過制度化的嚴格程序產生。在上級組織指定參與公民的過程中,把一些與政府部門觀點相左的公民排斥在外,更有甚者,參與者本人就是公共政策的既得利益者,或是與政府有利益關系等狀況,都導致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代表性和廣泛性欠缺。

4.相關利益者話語權的缺失。相關利益者話語權的缺失,主要是指公共政策過程中,由于政府以及公民自身等原因所導致的相關利益主體缺位,致使相關利益者的利益訴求在公共政策中得不到體現。一方面,現實中的公共政策制定方式主要是封閉內向型的,政策制定在相當程度上是與公民分離的,常常成為及少數專家和領導封閉式自我意志的表現。

另一方面,由于公民參與意識淡薄等原因,導致相關利益主體缺位,相關利益者的意志和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不到體現。本來作為公共政策相關人的公民,他們能夠親身感受到公共政策給自己經濟、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對公共政策的制定最有發言權。然而由于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相關利益者話語權的缺失,就會導致公共政策所整合的利益不夠全面[4]。

三、完善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幾點對策。

1.構建參與型公民文化,提高公民參與的認知水平和能力。阿爾蒙德認為“民主國家為普通人提供一個有影響力的公民參與決策過程的機會”[5]。而我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清官情結、臣民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公民參與,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公民認為政策制定是政府的分內之事,與自己關聯不大,形成了公民參與的文化困境。構建參與型的政治文化可以從地方性的事務做起,尤其是與公民最切身的事務相關聯,才會引發公民參與的動力;當公民在這些地方性事務的學習中學會參與并適應后,將會逐漸培養起參與更廣泛的公共事務的能力與興趣,并能進一步明確參與公共政策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和義務,在參與過程中逐步提高認知水平和能力。

2.把握好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所謂公共利益就是“在特定社會條件下,能夠滿足共同體成員的生存、享受、發展等公共需要的各種資源和條件的總和。”[6]所謂總體利益就是“目標群體的全部利益,是整體利益與所有部分的相對獨立的利益之總和。”[7]在現階段,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應該是以總體系統觀為指導的總體利益,因為這樣既能發揮對部分進行整合的整體優勢,又能調動系統所有組成部分的積極性,從而使系統具有較大的總體利益。

3.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實行政務公開。公共政策實際上是一種信息活動,若參與公共政策的公民不能夠掌握有關公共政策的相關信息,那么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很難體現其價值。把公共政策各方面的情況作出全面、科學的描述并公布于眾,使公民能夠科學地了解公共政策的目的,并對相應的應對策略作出科學與準確的判斷,以便更好的行使公民的政策參與。

4.構建公民參與的保障機制,切實保障公民參與權。從理論來看,公共政策供給取決于社會各階層達成的保護自己利益話語權的均衡。

從制度上保障公民可以依照法定的程序和制度參與公共政策,確保參與公共政策的公民能夠充分完備的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在實踐中,公民參與的保障機制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構建:一是組織結構方面,實現地方基層自治;二是法制環境方面,建立“公民參與法”,充分保障公民參與的實施。

參考文獻:

[1]李圖強。《現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參與》[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年。

[2]陳振民主編。《政策科學—公共政策分析導論(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3]李圖強。《現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參與》[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年。

[4]高富鋒。《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路徑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08年第46期。

篇(8)

1、綠色消費是開展綠色營銷的前提。消費需求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是不可逆轉的客觀規律,綠色消費是較高層次的消費觀念。人們的溫飽等生理需求基本滿足后,便會產生提高生活綜合質量的要求,產生對清潔環境與產品的需要。滿足綠色需求,是綠色營銷的出發點。

2、綠色觀念是綠色營銷的指導思想。綠色營銷以滿足綠色需求為中心,為消費者提供生產、流通、消費過程中能有效防止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及損害健康的產品。綠色營銷所追求的是人類的長遠利益與可持續發展,重視協調企業經營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力求實現人類行為與自然環境的融合發展。

3、綠色體制是綠色營銷的法制保障。綠色營銷是著眼于社會層面的新觀念,所要實現的是人類社會的協調持續發展。在競爭性的市場上,必須有完善的政治與經濟管理體制,實施環境保護與綠色營銷的方針、政策,制約地方政府、部門和企業的短期行為,以全社會和全人類的共同努力,維護全社會和全人類的長遠利益。

4、綠色科技是綠色營銷的物質保證。技術進步是產業變革和進化的決定因素,新興產業的形成必須要求技術進步;但技術進步如背離綠色觀念,其結果有可能加快環境污染的進程。只有以綠色科技促進綠色產品的發展,促進節約能源和資源可再生、無公害的綠色產品的開發,才是綠色營銷的物質保證。

二、我國企業實施綠色營銷的障礙

綠色營銷是市場營銷的發展趨勢,雖然我國企業實施綠色營銷盡管理論上已具備了可能性,但在實施過程中,我國綠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尚處于萌芽階段,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第一,從政府方面看,主要采用經濟手段來保護環境,執行過程中,以權代法、以言代法、有法難執的現象普遍存在。一些經濟手段標準模糊,行政干預手段難以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由于地方保護主義和發展區域經濟的需要,一些地方政府從局部利益出發,忽視環境保護,使企業沒有外部壓力去實施綠色營銷。同時,由于綠色產品的營銷涉及到供應、生產和銷售等各個環節,涉及的環節多,內容復雜,最終導致政府不能從客觀上有力調控企業實施綠色營銷。

第二,從企業方面看,絕大多數企業仍未確立綠色營銷理念,企業的生產管理方式落后。我國企業由于生產方式滯后,投入高、產出低,不僅浪費能源,同時還產生大量的工業“三廢”。如果繼續沿用這種舊的生產管理方式,必然對環境造成更大的污染,所生產的非綠色產品也將逐漸失去市場。

第三,從消費者方面看,綠色產品由于相對而言成本高,從而價格高。由于我國消費者整體消費水平不高,再加上政府和企業對綠色產品宣傳力度不夠,致使目前大多數消費者還沒有把環境保護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缺乏環保意識,對企業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還不能做到自覺抵制和進行有理有力的監督。同時,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口素質偏低,綠色消費意識淡薄,這種狀況直接影響了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選擇。三、企業實施綠色營銷對策建議

1、增強環保意識,積極主動開展綠色營銷,培育企業的綠色文化。企業承擔環保義務是其義不容辭的職責,如果企業仍然無法擺脫“外部不經濟性”的束縛,不僅與綠色營銷,更與時展相悖。因此,要開展綠色營銷,企業首先要轉變自身觀念,加強環境管理和對污染物的治理凈化,促使外部不經濟的內部化,積極主動出擊,適時適地地調整營銷戰略,樹立全新的綠色營銷觀念。

2、潛心開發研制綠色產品,加快綠色產品創新。所謂綠色產品,指對社會或環境的改善有所貢獻的產品或減少對社會和環境所造成損害的產品,或指對環境及社會生活品質的改善優于競爭者所提供的產品。綠色產品同傳統產品一樣,具有下列三個表現:第一,主要表現——核心產品成功地符合消費者的主要需求;第二,技術表現——是指產品各種技術質量標準;第三,策略表現——產品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而且有利于企業實現贏利目標。綠色產品除具有上述三種表現外更重要的是加上第四個表現,即綠色表現。

從產品能否維持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及從企業應負的社會責任來評價,綠色產品必須體現以下四種綠色理念:一是企業在選擇生產何種產品及應用何種技術時,必須考慮盡量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二是產品在生產過程中要考慮安全性,產品在消費中要考慮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三是業設計產品及包裝時,要降低原材料消耗,并減少包裝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四是產品整體概念考慮產品的設計、產品形體及售后服務,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

3、加強對綠色營銷組合的研究,靈活運用綠色營銷組合策略。企業的綠色產品需求與綠色價格、綠色通道、綠色促銷相互配合,才能引起消費者廣泛注意。綠色價格的制定要樹立“環境有償使用”的新觀念,同時注意綠色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利用人們求新、求異、崇尚自然的心理來定價;綠色渠道的通暢是成功實施綠色營銷的關鍵,企業應結合自身情況決定是否選用中間商,如選擇則要考慮中間商的綠色信譽;綠色促銷則需要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綠色形象,要與環保部門保持良好關系,尋求支持,并積極參與各種與環保有關的活動,以擴大企業綠色影響。

4、積極采用環境標志,認真貫徹執行國際環境公約、ISO14000國際環境管理體系系列標準和綠色標志制度。環境標志,又稱綠色標志、生態標志,是由政府部門或其授權的部門按照一定的環境標準頒布的特定圖形,用以表示某種商品不僅質量合格而且生產使用和處理過程等也符合環保標準。要想在國際市場上保持競爭優勢,企業必須花大力氣發展符合“綠色標志”的拳頭產品,同時認真貫徹執行ISO14000環境質量管理標準,實行清潔工藝生產,在國際上為我國企業贏得良好的海外形象。

當今,在可持續發展日益成為世界主題背景下,實施綠色營銷戰略,樹立企業綠色營銷和品牌形象是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之一。它有助于企業順利進入國際國內市場,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論文關鍵詞:綠色營銷;現狀分析;對策研究

論文提要綠色營銷在中國起步較晚,雖得到一定發展,但面臨著全社會性綠色消費需求尚未形成、絕大多數企業綠色營銷理念仍未確立、生產管理方式滯后、營銷組合策略不相適應以及政府措施不力等障礙。必須采取相應對策,積極創造條件,努力使綠色營銷逐步成為本世紀中國市場營銷的主流。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泰鋒.綠色營銷與我國企業發展[J].上海企業,2000.6.

篇(9)

在經營管理方面,我國水利行業國有資產管理的經營效果不佳,收支不平,長期處于虧空的狀態,即支出大于收入。因此,得到的收益往往無法滿足公司職工工資的需求,以至于職工工作積極性下降,繼而產生一系列問題。      關鍵詞:水利,國有資產管理論文,改革 

由于當前會計制度的影響, 我國水利行業很難像以前一樣獲得足夠的折舊費用以及修理維護費,以至于我國國有資產沒有起到實質上的作用,因此,我國水利行業國有資產管理需要完善,適當地進行體制改革。 

二、我國水利行業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性 

長久以來,我國水利行業國有企業一般都依靠上級單位,獲得些許收益滿足自身短期目標,其規模較小,一般只能滿足員工的溫飽需求,在水利行業這個大背景大市場下沒有形成系統的規模和完善的市場主題。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日益發展壯大,這種小型的國有資產分散化管理早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水利行業國有企業的存亡收到一定的打擊。要想讓我國水利行業能夠蓬勃發展,必須進行國有資產體制改革,從根本上解決市場離散這種不適應當下發展的狀態。我國水利行業國有企業應該跳出現有的經營管理模式,從一個嶄新的角度研究分析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內容,并不斷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三、我國水利行業國有資產管理改革 

針對上述我國國有資產管理改革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現從經濟管理學方面討論該問題,并學習國外相對較好的管理方式方法,研究分析我國水利行業國有資產管理理論,提出可行的改革思路,實現我國水利行業國有資產管理又好又快發展,給企業帶來較大的效益。 

(一)政策上給予價格支持、收益補貼 

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利行業普遍都享有定價的權利,但我國水利行業就沒有該項權益。經濟學認為價格影響市場,由于我國水利行業定價的權利不屬于水利部門,因而該部門難以在市場這個大環境下有足夠的戰略地位。當前我國仍在積極實施相關的財政政策,增加內部需求,繼而促進經濟增長,因此工業用水會不斷增加;由于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水的需求量也隨之加大,生活用水也勢必不斷增加;我國人口眾多,水利灌溉需求相對較大,農業用水也很難有所下降。由此可見,我國對水利行業有很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就供給方面,我國是一個能源消耗大國,會產生大量非公益性的供水,因此應該適當抬高這些非公益性用水的價格,采取分階段定價的方法控制人均用水,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工業方面,由于工業發展會給環境帶來一定威脅,所以需要抬高工業用水定價,對造成污染的企業給予相應的處罰,這樣有利于工業向經濟環保方向轉型;為了促進農民務農的積極性,水利部門還可以適當降低農業用水價格。 

我國水利行業自行定價的戰略很難完全實現,主要是因為國內和國外經濟體制上存在的些許差異。事實上,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水資源的價格其實并不高。水利部門并沒有從收取的水的價格上獲得太大利潤,有時甚至會獲得些許虧損。因此,有關部門應該對水利部門給予相應的補償,即對水利企業給予相應的補貼。國家可以從工業、農業、居民用水三個方面的用水對水利部門給予相應的補貼;另外,有些收益高用水量大的企業也應該定期給水利部分付一定的費用。 

(二)各部門樹立正確觀念 

水利部門是水利行業的巨頭,應該時刻保持正確的責任意識;水利部門必須履行期其相關職能,管理好國有資產,為國家做貢獻。另外,水利部門需要明確一種態度:水利部門的職責是做好防洪防澇等災難性事件的防護工作,確保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保障用水需求。所以安全是前提,在保障人民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其公共價值。 

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應該足夠意識到我國水利行業國有資產的需要,即促進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確保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將保值放在優先考慮的戰略地位,只有保值得以保證,才能進一步實現增值。另一方面,國有資產管理企業還應該依據市場要求行事,根據公司自身經營管理模式,指定一系列良好且適合自身發展的經營管理模式。 

水利國有資產經營企業應該認識到水利國有資產是以公平正義為前提,而不是將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所以,水利國有資產經營企業不應該以犧牲公共利益為手段謀取利潤,時刻保持公平合理的經營理念。 

水利資產受益者應樹立的觀念是節約用水,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是國家的重要資源之一。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水利資源受益者應該珍惜水資源并付諸行動,提倡水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的思想。 

(三)開展科學經營管理模式 

針對科學經營,本節主要從機會成本分析、進入壁壘分析和要素投入分析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因為水利部門在分配公司資源時,會產生一定的機會成本。一般來說,水利部門會選擇放棄利潤而產生公共利益。因此,完善合理的補償模式非常必要,國家和其他收益群體應該給水利部門提供適當的補助,積極促進和支持水利部門犧牲自身利潤而產生機會成本;我國對水利部門及水利工程單位的管理非常嚴格,具有一定的壟斷性,政策上予以一定的強制管理,而相較于民辦企業其競爭力較弱,受到較大的抨擊,這些公司企業的高層必須全面分析研究其自身的狀態,以應對諸方面的打擊與挑戰;短期內我國對水利行業的投入可能不會有明顯的增長,因此當前最可行的解決辦法就是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投入一定的人力資源以應對當前的挑戰。在開發新技術新的經營管理模式的同時,將重心放在培養企業職工綜合水平上,增強企業員工的內部教育,增加公司效益。 

(四)資源配置量化管理 

篇(10)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怪圈,其根源來自二方面。國內方面,以權力剝削為龍頭的武力財力剝削混存所引發的分配不公造成了貧富懸殊,進而使產、消不平衡,加之套用凱恩斯理論使投資越來越大于消費,從而加劇了產、消不平衡。這是主要原因,而非純經濟因素引發的社會矛盾經濟問題則是各種原因中占絕對多數的重要因。國際方面,因人民幣升值,游資逐利進入中國,以炒作方式推動股價、樓價從而帶動物價全面上漲,從中獲取成倍的差價利潤以掠奪巨額中國資源財富;借中國加入WTO和迷信國外權威之機,在全球推行其經濟理論經濟法規,以企控制中國經濟靈魂;控制搶奪中國市場,擠壓中國出口。所以,要奪取當前這場經濟戰爭的勝利,必須具有同時打贏國內國外二場硬仗的戰略戰術。

一、國際如何對中國發動經濟戰爭

戰爭是一種強弱沖突不平衡的結果,找準對方弱點開戰是戰爭的導火線。如:不能診斷中國特色經濟毛病,卻用外國經濟理論治理國內特色經濟;加入WTO,政府政策法規受制于國際,獨立性或者說中國特色越來越不能發揮能動性,又不適應不熟悉國際規則;其關鍵點在抄搬國外管理理論被動適用國際規則;其危險點在于短時間內大量變現庫存資源,國民財富以貨幣形式決堤般外流。

在這種背景下,國際對中國發動了經濟戰爭。首先是外資潛入中國投資、置業;第二鼓噪中國經濟形勢大好,以誤導中國變現寶藏資源來提高GDP,同時外資大量進入中國炒熱中國經濟;第三將股市、樓市等炒熱,借助中國國內資本推動股價樓價大幅走高,推高能源價格增加中國發展成本,進而帶動中國物價全面通脹;第四不斷施壓迫使人民幣升值,拉攏別國擠壓中國國際市場;第五是拋售股票、房地產等,套現走人;第六即下一步拋售人民幣使之貶值而讓美元升值。通過美元、人民幣反向升值貶值運行一個來回,則巨大的中國財富就會白送給美國等寄生國家。譬如近期,美國持續降息,使各國對美元匯率一直上升[1]。這使中國國內出口企業面臨困境,廣交會訂單縮減30%以上;同時,人民幣升值加快又使得熱錢大量進入中國,流動性過剩加劇,加大了通貨膨脹;再者,中國美元儲備居高不下快速增長也就是加速貶值,從而美國實現了奈賬;最后,美國次貸危機實際上是將國民不勞而獲的結果轉移到外國,尤其是美元儲備高的國家。

二、經濟戰爭的性質

美國等國家害怕中國經濟快速超越自己,又覺得軍事能力不夠,于是就專注經濟侵略,其性質為爭奪理論、文化、經管、技術等的控制權,以及陰流子(資金)[2]的控制權和市場控制權。

(一)精神戰:爭奪思想文化經管技術的控制權

中國搞特色社會主義,今天出現了所謂經濟過熱問題,卻又仿照資本主義經濟理論與方法不斷加息提高準備金率,在治理特色經濟時又不搞中國特色,當然調控無效。在沒有準備好自己的經濟理論和制度條件下加入WTO,不得不被動適用國際經濟法規準則,從而陷中國特色經濟于無能之中而不能自拔。如果不盡快清醒過來,建立自己的符合自然法則的經管理論和經濟制度,就會失去思想文化和經濟管理的控制權。

譬如,加息提高準備金率,一個處方一年就開了十幾次,還不見效就不應再模仿下去。中國當前的經濟問題不完全由經濟因素引起,因而凱恩斯那一套純經濟金融手段解決不了現今中國的經濟問題。對于這種落后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必須加以創新,免得受制于人。

(二)貨幣戰:爭奪陰流子與財富的控制權

陰流子是集能力信譽和欲望需求一身的幣符抽象物,是量子經濟學基礎。

1.在物價、匯率、股市上動作,以無形之手掠奪他國財富搞垮他國經濟。通過陰流子手段控制資金會取得軍事戰爭掠奪實物財富的倍乘效果。

2.境外資金潛入中國加劇流動性過剩

這猶如暗渡陳倉,運兵中國作戰,是地道的貨幣戰。大量外資進出必將削弱國家調控宏觀經濟的能力。

3.境外炒作資金的動機動向

國外游資不是來支援中國經濟建設的,是來逐利的,甚至是來掠奪中國財富,顛覆中國經濟的。據說通過上市國企,資產已外流2萬億元啊。

(三)市場戰:用貿易壁壘、世貿規則、拉幫結派控制市場份額等是經濟列強的慣用伎倆。應對辦法雖然很多,但根本的一條還是基于優質低價開拓市場占領市場。這就要求中國國民勤儉節約,增強國力。同時提高利用國際法的能力,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四)公關戰:境外資金所有者和管理經營者抱團、滲透到中國重要的經濟組織中去、與政府共生與官員勾結、聘用學者發表影響政府決策的言論。

三、戰略原理

(一)遵循531理論與問題基礎論點發生對稱中和反應的原理[3]

經濟發展一般原理是問題基礎論點(主要包括經濟基本問題、三大要素二個根本點、總矛盾等)與531理論(主指計消市產模式、力-消-產順序周期律、陰流子手段等)發生對稱中和反應后釋放出能量驅動社會經濟發展。

(二)用計消市產模式[4]替代國際經濟理論擺脫其經濟法規的控制

資本主義經濟理論與管理方法是在經濟危機的教訓中發展起來的,產生得早思想落后,擺脫不了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命運,但往往通過輸出、轉移國內經濟災難到新興市場國家而短期避免危機。由于邊際消費傾向和謹慎動機、投機動機等作用,凱恩斯有關國民收入用于投資和消費的矛盾論會使投資越來越多消費越來越少,人為降低生產服務消費率,是導致生產過剩進而內生經濟危機的一個機制。

我們應實行計消市產模式協調好GDP規模、質效和公平三者間關系。一是用計劃消費統籌協管有關安全穩定的經濟問題,在計劃消費制度下實施全社會共生存福利保障;以市場生產激勵競爭和規范企業經濟活動,讓市場與生產全面放開,采用超資本主義方式激勵機制。

(三)鼓勵升官發財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人文政治環境

解放思想認可升官發財的積極一面,鼓勵每一位士兵當將軍,使升官發財與法治行為結合實施。但同時必須建立多快好省建設TMS社會[5]的政績考核體系,其中生產服務消費率、零失業、CIP(投資置業系數)[6]等是重要經濟指標,而GDP、CPI等應改成參考指標。在當前,以科舉資格、競聘崗位、契約考核、法治行作前提的升官發財作激勵力,使官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消費服務而謀劃公共項目建設,以已有的公共規模消費帶動陰流子放量使用,通過放大陰流子流量擴大就業和個人收入,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稍微泡沫式繁榮。

除上述創建特色自然理論、制度外,還應以靜制動應對經濟侵略,穩定經濟大局使物價、人民幣和股市等慢慢爬升,時間一長就會套住投機資金變其為投資。

四、戰術技巧

戰術技巧的總思路是,控制物價、匯率股市,掌控足夠的資源能源;鎖定境外游資使其進入時間拉長,當利潤略高于利率回報時,投機就變為投資。

(一)自主控制人民幣升值的步伐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人民帀升值是必然方向,同時國內勞動力價值也應升值。但這必須自己掌握控制權,做到人民幣平穩緩升,同步提高最低工資和總體工資水平。這樣做,就是不讓逐利外資大量涌入國內造成CPI連年高漲,不讓國民勞動力創造的利潤被外資洗走。

人民幣升值是經濟發展勞動力價格上漲的必然,可順應國際要求因勢利導地繼續維護人民幣的穩定并減緩升值,但決不能讓人民幣貶值美元升值的逆轉出現。這樣,人民幣才能成功走向國際充貨行列而立于不敗之地。

(二)救市治市維護滬指在4000~8000點間運行(注:本文寫于奧運前,現已錯過時機,參數應修改為止跌而緩升)

股市是物質的,準確地說是陰流子運動場。股市的作用至少有三:一是通過融資形成全社會共有經濟,是全民共生存的高級基礎;二是通過投資者擇行業擇股票合理配置利用資源,提高資金、資源利用率,產生效率利潤;三是再分配功能,政府通過調控股市可調整貧富結構。奧運行情的出現意味著戰勝了國際敵對勢力,維護滬指在4000~8000點間小幅波動,不給外資下抄底上套現的機會,使其進退二難。股市是虛物質的而不是影子,是可以救起的。基于股市三大功能,政府是必須救市的。目前救市是一場同外國顛覆中國經濟勢力的較量。就目前來說,空方近乎耗盡,沒多少可賣的籌碼了,中國有黨領導的十億人民,是任何力量都戰勝不了的,因此救市必成,如果政府想要有奧運行情就會有。調節印花稅是調節股市活躍度、表明政府態度的一種手段,不能說無用。但如政府調動社保、財政等儲備資金的少部分入市抄底,既能托市又能贏利。

(三)穩定樓價的重要性

樓價雖然超前上漲,但土地資源是無價之寶,從長遠來說樓價是無頂的,因此應長期穩定樓價,使其較長時間在現價水平上下波動,讓套現外資又回來投資,保衛金融系統性安全。

(四)調整物價結構控制通脹穩定物價

控制物價上漲的同時也不讓物價大幅滑落,但應集中精力調整物價結構以改善人民生活,按節能減排的策略補償環保綠化,尋找和開拓新能源,促進產、消平衡。

(五)將盲目的流動性過剩轉化為有計劃的社會基礎投資

隨著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減息,涌入中國市場逐利的外資越來越多,勢必加劇中國的通貨膨脹,因而應減緩人民幣升值停止加息轉而緩慢減息。為控制CPI,對流動性過剩做到收放自如,勢必提高準備金率。央行提高準備金率回籠的貨幣不能擱置倉庫,否則就是將人們的能力信譽束縛廢棄,就是打包欲望壓縮消費。因而,我們應將回籠的資金投資到社會公共設施和改善人民生活福利的基礎建設上;投放到自由民間資本不感興趣的利潤洼地,用于回補經濟過冷的行業;用以增強國家計劃消費和調控貧富差距的力量。這樣不僅不會收縮生產與消費,反而能收縮自由資本的盲目流動性并保持GDP規模朝著改善產業結構、人民生活的方向穩步增長。如此,國際眼紅中國經濟發展并企圖限制中國經濟超越他們的國家就會成徒然。

(六)劃分生產幣與消費幣

為保障生產為消費服務,使生產結構與消費結構合理匹配,應將國內貨幣劃分為生產金和消費金二種,并使消費金經消費市場后將消費信息載入生產市場。這樣做,就是要防止流動性資金,特別是境外炒作資金擾亂產、消結構,進而累積生產結構性過剩而消費結構性不足的經濟危機。

(七)基于抑制貧富差距疏通產-消通道[7]的思路

由于富人是少數,生活再奢侈,消費總量也有限;窮人雖多卻又消費不起,再多窮人的勤儉生活,消費總量也同樣有限。因此,消費規模落后生產規模,二者比例嚴重失衡,或消費不足或結構性失衡在現經濟政策下是必然的。在分工合作的社會關聯經濟條件下,勞動成果的儲備基本是富人權利,天天勞動仍衣食難保是窮人無法自控的事。當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時,分配不公就越加惡化,貧富差距就越大,消費結構與生產結構就越加不平衡,勞動者尤其失業者經濟自控力就越差。結果是,經濟越發展,分配越不公,需求者未掌握必要的生活資源,不需求者卻難以處理多余的生活資源,從而產-消通道不暢,經濟危機就越來越近。由此可知,貧富懸殊是問題的關鍵。只有基于財產所有權與使用權適當分離的原則建立公平分配機制,抑制貧富差距疏通產-消通道,才不會給敵方乘虛而入搞垮中國經濟的機會。

(八)不斷加工資降利潤,出口價不隨人民幣升值而變高

提高產品的人力成本降低產品利潤即加薪降利,不給游資獲取勞動人民血汗的空間。以按勞按需分配相結合原則提高低保、退休工資、勞動者工資以疏通產-消通道。產品按原美元估價換算成人民幣出口,出口產品價格不隨人民幣升值而升高,保持出口旺盛。

(九)圍追堵截境外炒作游資

誘入外資為經濟建設服務是對外開放的重要目的,但須以技術、行政手段監控游資動向,鎖定法治投機炒作顛覆我經濟的外資,盡可能掌握這些資金的監管權,使其轉而為中國經濟建設長期服務,在若干年后讓其取得合理回報退出。立法治理境內外利益攸關者抱團公關,不給其炒作獲取超企業平均利潤的差價機會;要以行政、法律手段限制資源無限變現、控制土地過快開發,不給游資通過市場掠奪天然資源、國家庫存的機會。

參考文獻

[1]中國經濟網.美不顧一切再次降息給中國設圈套破解難度大[EB]..

[2]金小明:論陰流子經濟學[J].遠東中文經貿評論(新加坡),2006(1):129~134.

上一篇: 音樂學專業可論文 下一篇: 思維能力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视频在线精品 | 亚洲欧洲的州日产国码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四区 | 日本一卡精品视频免费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 | 免费乱理伦片在线观看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