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英語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1 17:00: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化學英語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化學英語論文

篇(1)

2跨文化英語教學

跨文化英語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既包括培養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使用語言能力外,還強調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這種能力可使學生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下能將英語語言看做是信息傳遞的媒介,將英語當做工具來使用,融合目標文化與自己所在國家文化。目前很多學生在英語學習時,通常把重心放在掌握更多的詞匯或是學習語法規則上,這都是老師在英語教學中不恰當的引導所導致的。英語教學中,知識通常被大量地灌輸,但學生缺乏在真實環境中使用的機會,使得在課堂學習的大部分知識被白白浪費掉。跨文化英語教學法的實施,不僅能使學生了解英語詞匯或語法的正確使用環境與規則,而且可以在考試中作為聯想記憶法的依據,使學生快速回憶詞組或語法的正確使用法則。但是包括Valdes在內的一部分教學研究者一直質疑在英語教學中植入文化的想法,因為他們認為文化與語言不分家,語言教學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對文化元素進行講解。其實,語言教學中文化的教學部分遠遠不夠,這也就是為什么即使在國內我們每天都在使用漢語,但仍要在中小學開設語文課程來提高學生對于祖國文化的了解。英語教學中的教科書,許多只是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有些甚至出現了在英語語言中都不常出現的用法,完全失去文化的真實性。最近Kramsch的一項研究同樣也證明了在教學中對文化進行教學或有意識地將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Kramsch在其研究中分析了運用交際教學法(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Method)和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TeachingMethod)的效果。兩個課堂雖都很好地利用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課堂討論以及角色扮演活動等,增加學生對語言進行練習的機會。但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僅僅局限在對于語言語法準確性或是教科書中語言點的討論,絲毫沒有對教科書中文章真正要表達的文化意義感興趣,僅僅局限在學習語言學方面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效果使得教科書中精心挑選的課文變得毫無意義。因此,即使語言教學中確實存在文化的因素,但對文化進行明確的教學也是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跳出語言的束縛,將語言真正地當做信息傳遞與交換的工具。當學生在看待英語語言時,能夠從單純地把它當做是一門課程轉變到把其當做是一種信息傳遞的媒介,英語教學也應該會變得更容易進行。Kramsch還提出,跨文化語言教學(InterculturalLanguageTeaching)是交際語言教學的升華,但似乎兩者其實并沒有先后順序,教學中植入文化甚至可以說促進了交際教學法的實施。

3課堂教學實例分析

這里要介紹的實例是澳大利亞悉尼TESOL專業(對外英語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成功地將中西方文化元素融入教學中,使課堂氣氛變得融洽活躍。特別要聲明的一點是,以此課堂教學作為實例分析,主要是鑒于其對于我國國內高校英語教學啟發的特殊性。在TESOL專業,中國學生較多,與國內高校英語學習者相似,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在學習與使用。雖然與國內中學課堂還是有所區別,例如,授課教師母語為英語,班級中會有來自世界不同地方具有文化差異的同學,這些條件都更適合對于跨文化語言教學法的施行。但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模式是可以被用來借鑒的。在教學案例中,教師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然后要求每個小組對兩段典型的分別為澳洲以及中國小朋友設計的寓言故事進行討論。小組先進行組內討論,之后再進行組間討論。澳洲的故事以袋熊(wombat;澳洲特有的動物)自我成長的故事為主線,而中國的故事是以3只小豬如何從不聽話的小豬變成聽媽媽話的乖巧3兄弟的故事為主線。故事顯著的區別激發了學生們很高的熱情,課堂上,很多中國學生都踴躍發言,從不同角度解讀故事背后所蘊涵的兩種文化間的差異,包括澳洲文化中的個人主義以及中國文化中的孝道。中國學生在討論中使用英語進行表達時,語法錯誤仍然很多,口語表達也不是很流利,但教師沒有刻意去糾正所有的錯誤,而是以抓住他們要表達的意思為主。由于有故事情節作為參照,雖然老師不會過多糾正語言上的錯誤,但可以很明顯地發現不少中國學生能夠根據寓言材料,自發對出錯的語句進行修改。討論之后,老師才開始對寓言中的一般現在時用法進行歸納。新鮮的文化差異能夠激發學生對于英語文化的探索,其中的過程便是學生進行自主性英語學習的過程,這比教師苦口婆心反復重復語言點效果要好得多。這樣的教學模式成功地在不降低英語語言學習效果的前提下,將英語課程轉型為文化差異性討論。在課程內容上,也更符合大學生的口味。

篇(2)

二、話語隱含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具備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讓大學生能夠運用英語來進行信息交流,并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為他們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得他們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學生想要利用英語來進行信息交流,就必須要能在英語交際的過程中講話者所表明的觀點和態度,并能夠對講話者的話語進行分析、推理、判斷和綜合概括。

(一)話語隱含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自2005年2月以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由100分制改為710分制,其中聽力所占比例大大增加。這充分的證明,大學英語將更加的重視學生聽力能力的發展。將話語隱含理論運用到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去,能夠有效的引導確實去正確的理解會話語的言外之意。在實際的語言交際中,人們往往會因為各種原因,經常有選擇性的避免通過語言來直接的表達出自己的真實觀點或者意圖,而是會采用比較委婉間接話語來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或達到自己的意圖。面對這種情況,如果能夠有效的利用話語隱含理論,那么就能夠在交際的過程中了解到對方的弦外之意,而學生在聽力考試時更是能夠“知己知彼”,有技巧的捕獲各種話語發出者的弦外之音,進而能夠正確的解題。由此可知,大學英語教師與高校學生如果能在聽力的教與學中高效的利用話語隱含理論,那么聽力理解的教學工作就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話語隱含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通常情況下,許多中小學英語教師都是教完音標就覺得完成了任務。這就直接使得很多學生到大學后在學習英語時不能夠通過語音的方式來傳達自己的意味深長的言外之意或者是理解他人的言外之意。這樣的后果就使得很多學生即使是過了四級、六級也很難在與外國人用英語交流時通過發音來表達自己的言外之意或者是理解他人的言外之意。其實就如我們的母語——漢語一樣,通過不同的發音方式往往能起到表達言外之意。在實際交際過程紅能夠表達出會話隱含的言外之意的有語音因素、知識因素。其中語音因素主要包括了重音(stress)、音長(length)、停頓(pause)和語調(intonation),知識因素主要包括了背景知識、情景知識、相互理解這幾方面。在實際交際的過程中通過不同的重音、音長、停頓、語調可以讓一句話表現出不同的意思。例如“Sheisyourgirlfriend.”這一句話,如果是重讀主語“she”,那么就能夠表達出一種疑惑的語氣,表示質疑;如果是均衡重讀,那么就表達一般陳述,是在陳述一個事實;而如果是重讀賓語“girlfriend”,那么就包含了肯定、欣賞或驚喜的態度在里面。知識因素幫助學生理解話語之中的隱含之意十分重要。學生要掌握英語就必須要了解其背景文化,缺乏背景文化的支持,在理解言外之意方面就會存在嚴重的缺陷。會話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之上的,情境因素幫助學生理解言外之意十分重要,不論是在聽力考試中還是在英語交際的過程中都必須要對產生會話的情境有充分的了解。而相互理解則是指的會話的雙方必須要明白自己的話能夠被對方所理解。

三、會話隱含理論所帶來的英語教學啟示

在任何一門非母語的語言教學中,讓學生能夠理解其所包含的隱含信息都是一個十分復雜的認知過程,而能否正確的領會話語中的隱含信息則直接的關系到能否正常的使用這門語言進行交流。英語作為一門學生們學習的第二語言,如何讓他們能夠真正的理解講話人的話語中的隱含意義,是長期以來困擾教師以及學生們的難題。通過話語隱含理論的運用筆者認為要幫助學生學會領會英語會話中的言外之意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篇(3)

二、英語文學學習的重要性

首先,賞析英語文學文化賞析有助于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學生只有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能在輕松的學習中獲得好成績。因此,在當前的教育形式下,教育者一定要打破傳統英語教學記單詞學語法的方法,盡最大可能的不要讓學生產生厭倦的情緒。文學是人類文化的高級體現,其語言工具能夠形象的反映生活,抒感與表達思想。讀者可以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體會到作者的思想元素與思維方式,這樣學生內心深處的美感才能被有效的引發,并產生強烈的共鳴。具體到大學英語課堂上也是一樣,學生會在文學作品的熏陶中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其次,賞析英語文學能夠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賞析英語文學作品,不光能夠讓學生了解到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與文化常識,且文本中的詞義、意象、情感、意境、主題、思想與社會意義也都能夠在賞析的過程中實現重新建構。教師在引導學生賞析英語文學文化賞析的過程中,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能夠運用英語文學技巧的機會,這樣既能夠讓學生理解作品中的具體事實,也能夠進一步理解作品中抽象的概念。學生的理解,包含對字面意思的理解也包含對英語文學文化賞析作品更深層次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賞析英國文學,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的領會作者的態度,意圖與某段某句中的邏輯關系,最終根據所分析出的結論對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必要的判斷。這樣不光能夠擴大學生的詞匯量與鍛煉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最終也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實踐到所學到的語言知識。此外,賞析英語文學文化賞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大學是培養一個人人文素質的搖籃,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的過程中,很多大學的英語教育還在過分強調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很多教師引導學生考取這樣那樣的證書,結果讓學生疏于思考。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首先要從乏味的說教中走出來。將人文教育有效的引入大學英語課堂。學生一定要閱讀,賞析與評論一定量優秀的英語文學作品,才能掌握正確的語言使用方法,最終成章成為有情懷與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與此同時,在學生不斷閱讀英語文學的過程中,還能感悟歷史與感悟人生,在潛移默化中完善整體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進一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

篇(4)

2商務英語教學的現狀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從培養符合社會和崗位需求的人才出發。高職教學有別于本科的教學,高職教學更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是高職辦學的特色。一切學科都需要跟崗位需求相結合,高職商務英語教學也是如此,開設了商務實訓課程,努力使學生擁有實際操作技能,理論學習的同時加強實踐。因此,高職商務英語教學的課程設計也是從這一目的出發,包括語言和商務知識的傳授,同時進行商務環境模擬。這是商務英語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要求。只有語言能力過關,商務知識專業的學生才能從事對外貿易活動。但是這兩點雖然具備了從事商務活動的基本條件,但卻不能保證能夠順利開展商務活動,這是因為各種交際活動歸根結底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所以相互尊重,尊重對方的文化習俗,不觸碰對方的禁忌是根本保證,這就需要了解貿易國的文化和習俗。目前高職英語教學普遍對文化的重視性不強。

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學生沒有這方面學習的需求,高職的學生普遍基礎薄弱,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對英語的學習還是停留在過四、六級的需求上。雖然教師在課堂上有時也會給學生滲透一些文化知識,但卻會有學生因此而反映教師教學不專注課本,課外知識導入過多。二是整個學生培養方案中沒有英美文化這樣的課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按照大綱教學就不會進行過多的文化知識的導入,了解文化差異是順利進行交際的必要條件,只有交流順利才能進行進一步的貿易談判、商務往來,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一定要從教師和人才培養方案這個根本來明確文化的重要性,加強對學生的商務文化的培養。同時也要讓學生理解這類課程設置的意義,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商務宴請是貿易往來中非常常見的一種活動,有利于促進商務關系的建立和維護,但是如果處理不當也會適得其反。簡單的一次宴請會涉及許多文化方面的內容。如座位安排禮儀、餐具的使用禮儀、上菜的順序、搭配酒類的習慣、餐桌上取食的禮儀、餐桌上交談的禮儀、用餐后或用餐中離席的禮儀,以及勸酒布菜的中西方區別,等等。此外如果宴請的對象是西方人,那么就要注意宴會時間的選擇,一定要在工作時間中進行,因為西方傳統注重家庭和個人私有時間,占用他的休息時間,即使是商務宴請這樣的活動也會給對方造成不快,同時也要注意按時參加宴會不要遲到。而在中國和日本等一些國家,商務活動從業人員加班和應酬是工作常態,人們喜歡在酒桌上解決問題,開發客戶,維護與客戶的關系。因此了解這些差異,盡量避免給對方帶來不快,是商務活動能夠順利展開的必要條件。

3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了解了文化對于國際貿易順利開展的重要性和原因之后就要對學生進行文化的滲透和導入,來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和學習的興趣。那怎么來實現這個目的呢?下面針對目前教學活動存在的問題來給出一些解決方法。首先,教師需要明確教學思想和教學目的。要從根本出發,雖然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但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思想行為和教學傾向性會對學生的學習重心產生影響,因此想要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就需要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目標重視文化的滲透和導入。其教學活動是根據不同的商務環境、文化進行實用型商務人才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明確這一點,只有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商務文化的重要性,在商務英語教學中,才會滲透商務文化,也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狀。目前有的教師本身就不重視文化在日常教學中的滲透,因此要督促教師從自身做起,提升教師自身的文化素質,這樣才能將文化知識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對文化的作用有所了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其次,運用多種手段,采取周刊選讀、分組討論、網絡查詢等各種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通過任務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對其他國家的禮儀、文化、習俗都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可以借助網絡資源、有聲資料,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接觸到文化知識,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組織能力、交際能力。

通過社會調查、小組討論、案例教學、分角色扮演,進行互動式的教學。教師還需要掌握跨文化外語教學的具體方法和技能,在進行課堂練習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盡量多地給學生交流發言的機會,讓他們實現語言知識、商務知識和文化知識的有機融合,培養既具有語言能力又具有跨文化商務溝通能力的商務英語復合型人才。最后,要重視日常教學中跨文化知識的導入。因為英語、商務和文化三者之間關系緊密、相互聯系,因此培養企業需求的實用型商務英語人才,就不能忽略對學生能力和文化的培養。所以我們需要培養既有扎實的語言能力,又有專業的商務詞匯和表達,以及跨文化的知識多能型人才。我們對前兩項都非常重視,也一直是教學的重點,而文化意識的培養就經常被忽略,而這對于學生今后的交際和可持續性發展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無法要求老師在短短的三年學制中能教授學生所有的文化差異,這是根本做不到的,我們要做的是培養學生的非語言交際能力,幫助學生意識到文化差異在交際中會引起的誤會和失誤,引導他們意識到文化對于交際的重要性,從而掌握學習方法和方向,具備繼續學習的能力。非語言交際是跨文化交際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據研究大概有70%左右的信息是通過非言語交際方式來傳遞的。因為非語言交際傳遞的信息不直接,只有相同文化基礎的人才能意識到,因此它所傳遞的信息甚至比語言所傳遞的信息更有影響力,一個簡單的手勢或動作,如果觸碰了對方的文化禁忌,就會引起誤會,進而會導致無法進行正常的交際,更不要說進行商務談判與合作了。所以要重視不同文化中肢體語言所代表的不同意義,也就是不同文化下的非語言交際方式。在不同文化中,肢體語言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語言交際方式。在日常教學中,高職學制只有三年,無法在課堂上進行大量的跨文化信息的導入,但是可以讓學生課后多花點時間去查找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每節課拿出一點時間讓學生進行講解。這樣既鍛煉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及語言的運用能力,也掌握了文化知識,如此在達到學生學習英語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篇(5)

英語教學大綱的前言中提到:“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活動的全球化使外語,特別是英語,日益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和與各國交往的重要工具。”在信息化突飛猛進的今天,如何使學生學好和運用好英語這一對外交流的工具,是擺在我們大學英語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教學模式

信息化教學是一種與傳統教學有很大差別的全新的教學模式。傳統教學的大學英語教學基本上還是根據行為主義理論,強調的是刺激——反應,教師的作用只是起到一個外部刺激作用,教學當中忽視了學生內在心理反應。根深蒂固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學為中心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的位置上,學生成了知識灌輸對象。它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另一方面,“統一式”授課也是弊端之一,教師面對的是全班學生,滿足不了學生個性差異的要求,因而教師提供的有效信息量有限。九十年代的多媒體教學,雖然在教學形式上有所變化,但也脫離不了教師的“導”的作用,只是把“人”灌變成了“電”灌。而英語的信息化教學它是利用文本書籍、光盤軟件、網上資料三大資源為基礎,強調的是以學生自學為主體,培養他們的存儲能力、檢索能力、多媒體表達能力、道德情感能力、協作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美感。例如:在學習weather這一單元的時候,我先要求學生:運用教學軟件。例如:金山詞霸,東方快車等,查出一些有關天氣的單詞進行讀寫背;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分工,到網上尋找有關天氣的資料和國家城市的天氣情況;對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隨時請老師或小組的同學討論幫助解決并記錄在個人文件夾上;把讀到的和查到的東西通過小組合作制成網頁。教師歸納總結存在的典型問題,集體評議每小組網頁的質量和藝術性并布置下次學習內容。整合課要求以單科為主線,其余學科為發散點或支撐點共同組成綜合性課件。并由學生們自己完成,學生們完成工作后,進行綜合討論評價,打通學習小組間知識的局限,讓每一個工作小組在評價別的小組工作的過程中全面掌握資源庫中的知識。評價時需要作評定記錄。

這種教學法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育教學理念,它在課堂教學、知識結構、課程安排、能力評價、協作學習、師生關系等方面都發生了質的變化。真正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核心思想。

二、學習模式

網絡信息化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學習模式。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是以教師為主體的,這大大妨礙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也限制了教師的知識空間。新的教學模式不但開闊了學生的學習視野,而且也給教師在專業知識上、信息化素養上、知識范圍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隨著學生創造思維的不斷發展,教師可從學生活躍的思維浪花中體會、學習到非常規的思維方式,進而促進教師知識的全面發展。

學生間的交流是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大學英語的常規教學,學生的知識信息主要來源于教師,學生的學習交流一般都是在課后與放學這一段時間內,而且大多都是以本族語為主,而網絡就為學生的英語交流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首先教會學生在一些網站如www.hongen.com\www.pen12.com等的BBS上留言,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網上去,讓同學或其它人為他解答問題。他也可以通過閱讀,查資料等方法去解答其它人的一些問題。當他為別人成功地解答好一個問題的時候,心里就會充滿歡樂和成就感。特別是對那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平時見到老師都會臉紅,更談不上向老師提問了,而在網上,他們就可以無所顧忌地提出自己的問題。為了便于交流,我教會了學生上網用英語聊天,到一些著名的網站去和同學、網友用英語進行交談,這樣學生們既增強了運用英語的能力,還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在聊天中也使學生對英語越來越感興趣。這對于學生們的協作學習很有好處。另外,互聯網技術也縮短了學生在放學后的距離,當學生在學校還有問題沒有解決時,可以存放在個人主頁上很方便地進行相互交流。

三、教學方式

信息化是一種培養綜合能力的教學方式。網絡信息化的教學特點:信息資源永遠開放;傳播媒介多向交流;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知識是跨越時空限制的。這一特點決定了網絡環境下的英語教學過程是:開放性與全球化;學習過程的交互性;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這恰恰迎合了人本主義和素質教育的宗旨。這也說明,一旦網絡環境下英語課堂組織起來,必然帶有松散性、不確定性、難控制性,在不脫離學校模式、班級模式的課堂形式下,這種教學設計,的確是前所未有的一種新嘗試。由于英語信息化教學是利用現代技術學習國家教委規定的課程,因而在要求學生學習好英語課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信息化素養,提高學生的電腦技術水平。

篇(6)

二、活化學生在英語課堂中的角色

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是中心,是學習的主體,教不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學比教重要。一堂好的課不是教師的表現而是學生是不是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了。教師在英語課堂中只是起催化劑的作用,要激勵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在學生個體的學習過程中,不是被動地受制于環境,而是能主動發展,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建構起英語知識,因此學生的意識和內省的作用在英語學習中不可忽略。在英語課堂中,教師想方設法調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活動”起來,完成具體的學習任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對他們將來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有很大的好處。教師可利用課堂前五分鐘,安排學生喜歡的英語活動,如英語演示、英語歌典、英文短劇、英語故事等,讓學生在課外做好準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到這些活動中,激發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這些小場景中,加深鞏固所學英語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怎樣學”,讓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策略,哪些策略學習效率高,哪些策略導致學習效率低下,棄之那些效率低下的學習策略。教師引導學生采取各種學習方式如搜集主題資料、課堂討論、匯報發言、演講、辯論賽、演劇、互批作業、學生講課等形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形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同時,強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的中心。

三、活化課堂教學評價方式

傳統的教學評價單一不能適應當今靈活多樣的英語教學。教學評價方式針對現在不同的英語教師,英語水平層次多樣的學生,要有開放的、多元的評價機制。在評價主體上,不應僅局限于權威機構的評價,還應該是老師和學生的自評、互評,評價要注重知、情、意的整體評價,側重于對學生英語綜合能力提高的評價。把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地結合,能更好地促進英語教師的綜合素養的提升,學生的長遠發展。教學評價的目的在于改進教學,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依據,因此要把評價結果看作是英語教學中發現問題、改進問題的源動力,推動英語教學的不斷發展。

篇(7)

2我國高校英語文化教學現狀概括

我國高校的英語教學實際情況是,很多學校平均每周分配給英語教學的時間只有四節課,三小時左右,并且絕大部分用于教授精讀。按照教學進度,每兩周需要完成一個單元的教學,包括5節閱讀、2節聽力課、1節口語課,教師們總感覺講解詞匯和課文的時間都不夠充裕,更不用說騰出時間進行文化教學。雖然很多學校學生在四、六級考試中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績,但因不了解文化差異而在實際交際中,特別是與外籍教師交往的過程中常常錯誤百出,令外籍教師尷尬的同時又感到費解,因為他們認為成績好的學生也應具有較好的交際能力。有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在與外籍醫生交流的過程中,也常常因為不了解對方的文化引起對方的誤解,甚至影響到合作關系。正如Wolfson所說的“,在與外國人接觸當中,講本國語的人一般能容忍語言或句法錯誤。相反,對于講話規則的違反常常被認為是沒有禮貌,因為本族人不大會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因此,文化錯誤(即大多數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覺得不合適或者不能接受的語言或行為)比語言錯誤更加嚴重,更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感情上的不愉快,這違背了學習語言的初衷。3簡述大學英語教學范圍內中英文化間的差異種種

在大學英語教學范圍內,中英文化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3.1環境理解上的差異。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差異,所以中英文化中對環境的理解迥然有異。比如:中國的秋天(autumn),萬物開始凋零,故常有“悲、涼、傷、愁”之感,正如名句“秋水共長天一色”,游人思故里的畫面躍然紙上;而英國的秋天毫無“愁”反倒有“寧靜,歡樂”之情調。

3.2政治理解上的差異。通過一個明顯的例

子,就能了解中英文化中對政治理解上的差異:“inpidualism”(個人主義)在英語文化,尤其在以實用主義哲學為“主要思想基礎”的美國文化里,人們對其懷著崇尚的情感,贊成并追求之。而在中國文化中,個人主義是被唾棄的觀念,被認為是自私自利的狹隘觀念,在情感上是被排斥而不被接納的。3.3動物理解上的差異。對動物的理解上大概是中文化中差異最大的部分了。比如中國比較崇拜的“dragon(”龍)在漢語里是吉祥、避邪之物,但在英語里是指碩大、兇殘的怪獸,是制造水災,危害人類生存的惡獸。

4文化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認知原則研究

首先,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介紹中西方在宗教信仰、歷史典故、歷史背景、生活習俗、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文化的差異,使學生系統地掌握一些背景知識。如宗教信仰差異是影響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最大障礙,因此應該有意識地介紹對西方影響較大的書籍,通過選用典故,講解詞語來源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其次,由于文學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導致了不同的文學現象的發生,因此,要想了解某語言國家的文化,閱讀一定量的文學作品會有很大幫助,從中可以找到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和信息;最后,教師在語言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總結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詞匯和習語,比如:現在比較熱門的商業英語中的“in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5如何將文化教學靈活的導入大學英語教學中來

根據學生的認知度,我們可以把文化教學導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方法歸納為以下三種:

5.1運用情景法創造語言文化氛圍。由于真正的目的語環境很少,教師應在教學中積極為學生創設虛擬的目的語環境,讓學生親身體驗目的語文化。例如設計情景對話、角色扮演等活動,指導學生根據具體的語境正確選擇得體的語言、表情和語調進行表演。這樣,不僅鞏固了學生所接觸到的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語言實踐的機會。

5.2語言承載法的應用。教師在教學中就語言中所承載的某一文化現象進行直接闡述說明,使學生習得英美文化。例如,講授Thanks giving一詞時,教師要注意其文化內涵,要有意識地介紹感恩節的來歷、慶祝方式、相應的風俗習慣,包括食物、禮物等。

5.3通過對比法讓學生了解英漢間的差異。在前文中我們已經提到過,英漢文化間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在教學中只注重語言形式而忽略文化差異,學生往往會犯錯誤。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英漢文化間的差異,并且結合語言教學特別是注重詞匯、習語、禁忌語、委婉語、比喻等文化內涵的對比教學。

6結論

現階段大學英語學習者的語用能力相對較差是不爭的事實,這證明,學習者有語言能力并不一定代表他同樣也有語用能力,所以,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應該提高對學生的語用能力培養的重視,并進行適當的教學改革。假如英語語用能力由語用語言能力和社交語用能力兩部分組成,那么語言教學也可以相應的從這兩個角度著手。通過對文化的學習可以達到培養社交語用能力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應多加引入文化因素,從而提高學習者的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青.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與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篇(8)

2大學英語文化哲學中滲入傳統文化元素

隨著全球經濟的深入發展以及先進科學技術的高度應用,國家之間形成了文化傳播以及文化交流的新局面。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要求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間更進一步的相互學習交流和借鑒優秀的文化元素,然而在這過程中也帶來了一定的矛盾和沖突。針對不同文化間的矛盾沖突問題,許多學派進行了討論并提出了觀點,從總體來看,大部分研究者都把問題的焦點放在了外語教育的目標文化語上。在大學外語教學的過程中,通常強調的是對英美文化的學習,主要培養學生使用英語時的交際能力以及英美文化敏感度,很少在外語學習中加入本民族語言的文化學習。在跨文化交際方面,主要培養學生分析西方文化在行為規則、價值取向、思維模式等方面的能力,在西方文化模式的認同、適應方面得到了過分的強調。這樣,使得具有深遠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受到了威脅和挑戰。目前,大多數高校開設的課程中,僅有大學語文等少部分學科與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相關,而且都基本上被設置成了輔修的課程,較大程度上忽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4]。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僅應該把其中的英語綜合能力以及英語跨文化交流作為主要的學習內容,而且還應該注重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中國文化進行傳承和傳播,從而增加我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3增強學生自主學學英語文化哲學的能力

大學英語在高校課程設置中屬于一門知識面廣、學習量大的基礎公共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師資力量嚴重缺乏以及學生英語水平高低不一等問題,導致教師注重集體同步走的效果。教師忽略了英語優秀學生不能深層次的學習英語知識,而英語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則跟不上教學的步伐,從而不能很好的達到教學效果[5]。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推動下,大學英語課程相應的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的人文關懷理念逐步發生了轉變。大學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逐步轉變了傳統的以教學為主、學生被動聽課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科學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教材,并合理選擇學習的方式方法,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習。同時,當學生在自主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遇到難題和疑問,教師可以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

4大學英語教學中創設外國文化學習氛圍

篇(9)

二、F學校大學英語層次化立體化教學模式的特色分析

1.層次化滾動制分級教學

F學校大學英語層次化立體化教學模式“層次化滾動制分級教學”的特色主要基于著名語言學家Krashen在1985年提出的語言輸入理論,在此基礎上的層次化滾動制分級教學要求注重學生的個性化,以學生為本,根據學生入學時的英語水平差異,充分考慮學生專業的差異性進行分班教學。分班教學采用4級。不同級別具有不同的語言輸入,在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評估和教學手段上各有差異。因此,層次化滾動制分級教學是一種動態的教學方法,他可以保障學生在當前的英語水平上選擇適合自己的級別。并且層次化滾動制分級教學實行“可上可下”的管理模式,即根據學生的英語成績、學生英語能力的變化,學生可自我選擇“跳級”或“降級”,這種開放式的分級教學模式能使學生根據自我現實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級別,在不斷的英語點滴積累中逐步提升,

2.課堂教學與網絡自主學習相結合

大學生英語教學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基于計算機和課堂兩種途徑進行英語教學改革。我國高等教育司也多次提到,新的英語教學模式就是要利用好現代信息化技術,發揮網絡的力量,是學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實現自主化學習的目的。在大學生英語教學改革的背景下,我國多個院校對自主化學習進行了有效探索,但是實踐表明大多數院校的自主化教學又走入了放任式學習的誤區。F學校在英語教學探索中充分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構建的大學英語層次化立體化教學模式實現了“在老師指導和監控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特點。在層次化分級教學體制下,F學校對于低級別的學生采用了以課堂教學為主,以網絡教學為輔助的模式。主教材采用《大學生體驗英語》,相對教學內容較簡單,擬定課時為每周4個學時;網絡自主學習則是利用了《大學生體驗英語》主教材配套的自主學習系統而進行的,擬定課時為每周2個學時。這樣課程教學與網絡自主學習的課時比例為2:1,將更多的時間用于教師傳授,以便學生盡快掌握相關的英語知識和英語學習方法。F學校對于高級別的學生采用了以網絡教學為主,以課堂教學為輔助的模式。自主學習利用了F學校“體驗英語自主學習體統”,選取了其中難度最大的第八級。要求學生在老師規定的實踐和地點通過上機學習而完成教學內容,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老師還定期定時到現場進行指導或監控,規定時間為每周不小于2小時。對角課程教學,學校將其安排在隔周進行,時間為每周2消小時,因此該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面授的時間比例為3:1,相對來說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更長。在自主化學習模式下,教師主要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在隔周的面試中,教師要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整體情況進行反饋,同時對下周自主學習的目標提出要求。層次化分級教學體制下,面對“自主學習和教師面授”教學模式,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學習任務,可以選擇略高于自我能力的任務,這樣有利于在自己學習承受范圍內,不斷嚴格要求自己,獲取新的語言知識,逐步提高自我自主學習能力和水平。

3.基礎必修和高級選修相結合

這是F學校大學英語層次化立體化教學模式的又一重大嘗試和探索。F學校充分考慮了學生英語能力和學習水平的差異性,設置了基礎課和高級課程兩檔。其中基礎課程主要對英語基礎知識進行講解,這寫基礎知識是學好英語的前提和基礎,因此,F學校規定每個專業大學生必須進行學習。但是F學校英語課程改革小組一致認為,英語是一門拓展學生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因為獨立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不能僅僅傳授基礎的語言知識和語言學習技能,對于一些包含人文風情、生活習慣、文化素養等方面的英語教學知識,學生應該積極進行了解,因此F學校大學英語層次化立體化教學模式將基礎必修和高級選修相結合。要求學生在進行完1-4級的基礎必修課程學習以后,有計劃的組織教師開展“后四級”各類語言、文化類英語課程選修課,鼓勵學生進行選修。其目的正是要求通過學生選修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體現大學英語作為素質教育課程重要構成部分的內涵。

篇(10)

一、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結晶,也是文化的表現形式,任何語言都是某種文化的反映,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而文化制約著語言形式,成為語言的內涵和語言表現的基本內容,是語言所賴以存在的基礎。所以僅僅會說一種語言或能用某種語言去讀去寫,并不意味著完全掌握了這種語言。因此,語言學習不能獨立于文化學習之外,文化的學習當然也不能脫離語言學習而單獨進行。作為教師,在語言教學的同時還必須對學生進行系統全面的文化教學;因為語音、詞匯、語法這些語言形式提供的只是語言理論和語言使用的客體信息,離開了語言內的文化涵義和文化背景,語言就失去了傳遞信息的作用。

然而,現在中國的一些教師還沒有認清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還沒有從傳統的英語教學誤區中走出來。他們只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譯幾種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英語語言所表現的英美文化沒有給以足夠的重視。學生也僅僅是為聽而聽,為讀而讀,為寫而寫,這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成績;殊不知因為忽視了文化的學習,使得說與寫的內容空洞不深入,缺少深刻的思想,甚至因不了解目的語文化與本族語文化的差異而犯錯或鬧出笑話,最終導致交際的失敗。

正如前面所說,文化是語言表現的基本內容,文化知識的缺失和匱乏最終導致語言學習的失敗。基于以上兩點,我們認為在語言教學中,必須重視文化背景知識的教授,重視中外文化所存在的差異,促進學生的文化知識積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和交際能力。

二、英漢文化差異的表現

(一)價值取向的差異

每一種文化都有著特有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因而也形成了獨特的價值觀,價值觀是社會文化的核心部分。文化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體現在價值觀的不同上。

首先是關于群體取向與個人取向的問題。在中國,提倡凡事以家庭、社會和國家利益為重,個人利益讓位于集體利益。這種取向使得中國人講究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但也使中國人性格內向、含蓄、謙虛,并缺乏個人進取精神和競爭意識。與中國文化相反,西方人極端崇拜個人主義、個人權力和自由,在英文詞典的合成詞中,以self為前綴的合成詞就有一百多個,如self-control,self-reliance,self-esteem等,從這可以看出“個人”在英語文化里的重要地位。“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是他們的信仰,他們完全依賴自己而存在,有著極強的獨立性。

再一點就是人們對于隱私的態度。“隱私”這個概念對于中國人來說非常難以掌握。在中國,我們可以隨便問一個人的年齡、工資、婚姻等,這樣會顯得關系友好和親密。然而在英語文化里這是很大的忌諱,對于講英語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對自我的侵犯。

(二)日常生活與社會習俗的差異

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喜歡用“吃了嗎?”或“去哪兒?”來打招呼,在我們的文化里,這是一種傳統而又友好的問候方式;家中來的客人離開時,主人會送出門口,并對客人說“再來”或“慢走”以示對客人的熱情客套。然而在英語文化中,這是讓人難以理解和接受的。他們習慣用簡單的“Hello”、“Good morning”向人問候,分手時更是一句“Bye”或“See you”就可以了。

在中國,我們有著一套非常嚴格的稱謂體系,把身份分得一清二楚,而英語里的稱謂就比較籠統模糊。如在漢語里我們有“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父”等詞,而在英語里,“uncle”一個詞匯就涵蓋了以上所有意思。在英語文化里,人們習慣直呼其名,甚至小孩子對父母或祖父母、學生對老師都可以這樣稱呼,這在中國卻是完全行不通的。

(三)動物聯想意義差異

不管是在哪種語言中,人們時常會把某些品質或特性與某些動物聯系起來,這些品質或特性又往往使人產生某種聯想,而這種聯想也往往因民族和文化不同而各異。下面我們就舉例談談英漢文化關于動物的不同聯想意義。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們對于狗這種動物的態度。在英語中人們用“lucky dog”來形容那些幸運的人;把狗說成是“man’s best friend”,視狗為可愛的同伴,人類最好的朋友,更加說明了英語文化里狗的地位。然而在中國文化里,狗往往使人聯想到令人厭惡的東西,并多用于罵人,如“狗腿子”、“狗漢奸”、“狗東西”等。

在兩種文化里人們對于貓頭鷹也有著截然不同的聯想意義。說英語的人認為貓頭鷹嚴肅認真,滿腹經綸,更把它當作智慧的象征,于是在英語里就有了“as serious as an owl”和“as wise as an owl”的說法;而在中國,貓頭鷹被看作是不祥的鳥,人們常把它與死亡聯系在一起,因此懼怕見到它或聽到它的叫聲。

龍在兩種文化里都來自傳說或神話,卻被蒙上了不同的比喻色彩。在西方,dragon是邪惡的象征,是兇殘的怪物。而在中國,自古以來龍就是皇權的傳統象征,是一種高貴地位的說明,所以在漢語里有“望子成龍”的說法,而中國人也稱自己為“龍的傳人”。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文化里同一種動物有著不同的聯想意義,在學習中要注意這些差異。

(四)詞匯內涵的差異

語言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同的語言其文化內涵存在著很大差異。

以詞匯“西風(west wind)”為例,在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里,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是不同的。在《西風頌》中,英國大詩人雪萊對west wind進行了高度的贊頌,把它作為力量和希望的象征。在對西方文化影響較深的希臘神話中,west wind還有一個擬人的稱呼叫Zephyrus,他的妻子是花之女神,他的兒子是果實之神,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在西方文化中,west wind是和春天、生命緊緊聯系在一起的。然而在漢語中“西風”卻成了凄涼、蕭條的代名詞。如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寫道:“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又如一些顏色詞為不同語言或文化所共有,然而他們的文化內涵卻截然相反。舉例來說,在西方,人們習慣用“blue(藍色)”來表示沮喪或消沉,但在中國文化中藍色卻被用來表示肅穆、嚴肅;“green(綠色)”在不同文化中也有不同內涵,在西方它可能被聯想為“缺乏經驗”,而在中國文化中,綠色代表春天、新生和希望。

三、文化差異與英語教學

英漢文化之間存在著如此多的差異,必然會對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造成障礙。我們在教學中就不僅僅要進行單純的語言教學,更要注意文化的教學。我們要清楚,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運用方式往往表現各民族獨特的文化特征。所以,只有通過對中英文化差異進行比較,在教學中把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結合起來,而且運用多種方式,如大量地閱讀英文原版報刊、看英文電影、錄像,讓學生處于英語的環境之下,這樣便能幫助學生積累英語文化背景,提高對英漢文化差異的理解,增強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敏感性,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真正達到英語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杜瑞清.英語教學與英美文化[A].西安外國語學院《英語學科研究文集》[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470-47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上一篇: 通信高級工程師論文 下一篇: 工業化學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香蕉尹人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一区二区 | 视频一区二区美女引诱 | 日韩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影音先 | 婷婷精品人人爱视频 | 在线亚洲人成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