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0:0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繪畫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世間的色彩紛繁多樣,中國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將自然界中的色彩加以研究提煉,總結出了“五色論”———青、赤、黃、黑、白。民間繪畫中的用色,與中國傳統的五色論息息相關。首先,民間繪畫的色彩多為紅、黃、藍、綠這樣的飽和色,色彩純度高,色塊單純艷麗、鮮明飽滿,這充滿生命張力的色彩充滿著喜慶吉祥的韻味,使得其他色彩都黯然失色;其次,民間繪畫多運用色彩對比,如色相對比、冷暖對比和互補色對比等。有訣曰:“黃馬紫鞍配,紅馬綠鞍配,黃身紫花,綠眉紅嘴。”現代色彩理論指出,紅與綠,黃與紫是互補色,互補色并置會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且兩種顏色相互襯托更顯艷麗;再者,民間繪畫用色也會注重色塊的大小比例,通常是將一種顏色設為主體色彩基調,其他顏色的小面積色塊起反襯和裝飾的作用。如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黑紅搭配,在臉譜、春聯中經常會運用,這樣的色彩搭配體現著朦朧的原始美感,具有現代裝飾色彩效果。
2、構圖上———畫面飽滿、散點透視
中國民間繪畫的構圖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是采用與西方“焦點透視”相對應的“散點透視”,不受時間及空間的限制,視點可以自由游動,畫面飽滿,這在民間年畫中多有體現;二是具有中國裝飾繪畫構圖特點,如剪紙紋樣中的太極式構圖。
二、民間繪畫理論對幼兒美術教育的作用及建議
1、提升幼兒審美能力
中國民間繪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可以幫助幼兒提升發現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首先,民間繪畫質樸、率真,這不僅僅表現在物化的藝術語言上,而且要追溯到心靈的純真、樸實,“民間美術的率真使它的創造如童年的天真,既沒有裝腔作勢、無病,也沒有矯揉造作。”民間繪畫中所表現出的自然、質樸與幼兒繪畫中異想天開的趣味相契合。在民間繪畫的熏陶下,幼兒的心靈得到凈化,創作時更加純粹、隨心所欲;其次,民間繪畫所采用的“散點透視”實則是無透視,這樣沒有規則和秩序,更有利于幼兒異想天開地表現事物,天上的、地下的、想象的、現實的都可以隨心所欲地安排在畫面中;再者,民間美術色彩豐富、對比強烈,傳達出喜慶、生機、熱情和活力,幼兒開朗、活潑、生命力旺盛,這決定了他們更喜歡高純度強對比的色彩。我們可以根據幼兒的心理發展層次,創設富有民間美術色彩的生活與活動環境,通過藝術的滲透,增強幼兒對民間繪畫的情感。
2、加深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民間繪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是一種物化了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通過民間繪畫中喜聞樂見的造型語言和藝術形式表現出來,這樣的形式更易于幼兒接受。再者,民間繪畫是民間藝人通過對生活的提煉和升華而創造出來的作品,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在教育時可以先讓幼兒喜歡這些民間藝術,再進一步揭示民間繪畫的精神內涵,使幼兒了解其中隱含的深刻人文精神底蘊。
2.小學美術教育中現代繪畫藝術創新意識培養策略
2.1豐富教學課堂
內容傳統的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往往是帶領學生玩游戲,要不然就是讓孩子們上自習,這樣就會影響到小學生的美術學習水平,不利于培養他們較高的藝術欣賞能力。所以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要積極轉變自身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孩子們學習美術的熱情,給予他們更多的學習空間,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在今后的學習中敢于思考、敢于實踐,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創作出屬于自己心目的藝術形象。尤其是在進行小學美術教學時,教師應該要抓住孩子們的心理特點,及時調整教學方案,發動學生去提高實際操作能力,讓他們養成良好的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們發現美術視界的奧秘,讓他們找到學習美術的樂趣。比如教師可以采用情景式的教學方式,為孩子們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比如在教孩子們畫大公雞時,就可以先讓孩子們通過多媒體來了解公雞的模樣,在向孩子們展現公雞不同形態的過程中,使他們對公雞有一定的印象,在畫畫時可以將自己看到的以及心目中的公雞形象畫出來。這樣的畫畫過程,就是培養小學生創新的過程,讓他們敢于用畫筆描繪出自己的心中的事物形象,增強他們學習美術的自信。
2.2豐富學生的繪畫形式
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美術課程就是用畫筆來繪畫,這樣就會約束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無法達到現代繪畫創新意識的培養目標。小學教師在進行美術教育時,可以不斷豐富學生的繪畫形式,改變他們的傳統思維模式,用不同的角度來認識美術,擴大學生的美術視野,增強學生的藝術素養,為他們以后美術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比如教師在教孩子們畫大樹時,就可以采用吸管吹的方法,將事先已經準備好的顏料用吸管吹出大樹的形狀。孩子們在看到這樣的繪畫方式時一般都比較好奇,從而激發他們參與繪畫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繪畫創新意識,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培養創新思維。
2.3提高教師的美術專業素質
小學生美術教學質量的高低與教師的素質有著較大的聯系,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小學教師應該要積極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他們的美術學習需求來調整教學方案,從而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美術創新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們的差異性,結合孩子們不同的興趣來引導他們學習美術,掌握更多的美術學習技巧。除此之外,小學生在進行美術創作時,教師還要給予他們相應的鼓勵和認可,讓學生有足夠的信心進行美術實踐,從而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科學的思維,提升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理念。
二、繪畫藝術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情感的突起以及深化表現都和感性形象的運動密切相關。繪畫的藝術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身在其中的人是不由自已的。繪畫藝術這種不可抗拒的特點,是動因于內的,學生看到繪畫作品或者參與繪畫實踐,皆需從內心情感的角度出發,或者用作品打動別人,或者被他人的作品所打動。例如,學生看漫畫展覽,在幽默的畫面前,會忍俊不禁。但是遇到悲傷的畫面,學生又情不自禁,甚至流淚。這些都是繪畫內外主體發生情感共鳴的真實再現。此外,繪畫藝術的欣賞與實踐中始終存在著愉悅性,這就意味著在此過程中既可以滿足欣賞者個人的情感生活,還可以滿足欣賞者自身的獨創性。人從出生開始,內心中就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好奇心理激發著人的創造力,使人對事物產生興趣。黑格爾曾說:“審美中存在著個人的解放。”所以,我們認為繪畫藝術的欣賞過程中包含著對個人創造性的激勵,而且是通過令主體產生愉悅來達成進一步的激勵作用,這也反映了繪畫藝術對成就全面發展中大學生的作用。
二、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對高校繪畫授課內容的影響
我國高校繪畫教育發展的幾十年里,繪畫的基礎課程一直是以素描和色彩為主,此外,還有課余時間的寫生練習,寫生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基礎知識,是為了將來能夠更好地進行創作。教育內容一直沿用寫實主義的造型觀念,用寫實的方式再現客觀事物、表現客觀事物的真實性,導致高校學生的繪畫語言蒼白,缺乏創造力。當代藝術在自身標準缺失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校繪畫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一般會強調要避弊端及取長補短,即使是這樣,每位學生的繪畫作業也會因人而異,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教師布置作業是油畫靜物,有的學生會用印象派的色彩、有的學生進行蘇俄式的寫實,還有的學生會使用浮世繪的平涂等,教師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繪畫作品徘徊在寫實與表現之間。另外,由于受教師授課內容和方式的限制,以及學生自身能力的限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不可避免地進行模仿,使學生自身的繪畫能力得不到充分發展。例如當代藝術家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的單色平涂、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和蔡國強的“煙火系列”等作品都成為高校教師教學內容,而這些藝術家的代表性的作品則成為學生學習和模仿的對象。
三、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對高校繪畫判斷標準的影響
2.高一、高二階段的教學應突出化學的社會性
化學教育的社會化,能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為化學教育專業化作好精神準備。還能讓大多數學生掌握一定的化學知識,認識生活中的化學現象。開展化學社會性教育,可產生積極的誘導因素,使學生喜歡化學,這是學好化學的先導,也是化學專業思想穩定的必經之路。3.結合筆者所在校大多學生來自農村這一具體實際,開展化學教學工作。
(1)結合教材講授化學史結合教材內容概括介紹我國造紙、制火藥、瓷器的燒制;石油、煤的最早使用;侯氏制堿法的貢獻;結晶牛胰島素的人工合成……。介紹拉瓦錫對“燃素”的否定、道爾頓原子科學的假說、凱庫勒苯環結構的夢得、門捷列夫元素周期律提出,以及居里夫婦釙、鐳元素的先后發現……。介紹化學及其應用的新成就和發展趨勢。這不僅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能陶冶學生的愛國之情,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激發學生頑強刻苦和奮發向上。
(2)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遵循化學教育社會化,應使未來公民掌握有應用價值的知識這一宗旨,加強化學教學同工農業生產相聯系,應成為中學化學教學的方向。例如:
①貴州紅壤、黃壤多,土壤呈微酸性(pH多在5~6之間),且土壤粘性重、缺腐殖質、團粒結構較差、不利于農作物生長。因此,土壤改良時,應施以石灰和增加有機肥的使用等。
②肥料的合理使用。貴州農村大都有糞尿拌灰或把潮解的硝銨埋在草木灰里的習慣,為改變這一狀況,必須結合化學知識,讓學生了解銨態氮肥(如NH4NO3、NH4HCO3)及酰胺類肥料[如CO(NH2)2]等遇堿(草木灰中含有堿性鹽類K2CO3等)都會反應放出氨氣,從而使氮肥肥效降低。總之,在化學教學活動中,應結合教材適當對學生進行環境化學、農業化學、醫藥衛生化學、生活用品中的化學等方面知識的教育。這樣,不但能鞏固學生的化學知識,還能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精神。使學生明確化學科學對升學、科研生產、生活、工作的所有領域都能發揮巨大作用。
2范疇化理論與二語顯性詞匯教學
2.1范疇化理論和基本詞匯教學
范疇是人類認識和理解世界的基礎,也是人們思考問題和信息交流的基礎。在認識外部事物過程中,人類總是從自身的經驗出發,獲得范疇,形成概念。范疇化的過程就是人們對周圍客觀事物進行分類、形成概念的認知過程。傳統的客觀主義的范疇觀認為范疇由范疇成員的所有共有特性來決定,范疇的邊界是清晰的、明了的,判斷一個事物是否屬于某一范疇就看它是否具有該范疇成員所有的共同特征。但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心理學和人類學研究則對這一觀點提供了反證。在P.Kay等人對焦點色研究的基礎上,E.Rosch通過對椅子、鳥等不同范疇進行分析比較,發現許多范疇都是圍繞一個“典型”(Prototype)構成的。典型是一個范疇中處于中心位置、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或幾個成員,構成人們認知的參照點。同時范疇中各成員的地位不盡相同,它們處在一個從“中心”位置到“邊緣”位置、從“典型”成員到“非典型”的連續體上。以顏色為例,“紅色”這一范疇中,“鮮紅”作為該范疇的典型成員要比“棕紅”和“深藕紅”更具代表性,更容易為人們所辨認,因為后者并不是那么“紅”或者說并不是經典的“紅”。但“深藕紅”之所以仍然歸入“紅色”這一范疇,是因為它與其它“紅色”系成員之間具有某種相似性,這種相似性被維特根斯坦稱作為“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范疇的“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又催生了“基本層次范疇”的概念。基本層次范疇是那些具有顯著特征的、能讓人們以最小的認知努力就能獲取最大量信息的范疇,也是最先被幼兒習得的用以指稱事物的命名性范疇。此外,在基本層次范疇之外還存在著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高層次范疇”和更具體、更具概括性的“低層次范疇”。關于基本層次范疇在人類認知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心理學家還做個一個有趣的實驗。受試者是一群德國中學生,測試者首先向受試者做了以下說明,“假設你鄰居家的小孩被一條灰色的德國雜交狼犬咬傷了,讓你趕緊向小孩的媽媽報告,你會怎么說呢”。結果受試中絕大部分學生的答案是“你家孩子被狗咬傷了”,而不是強調“德國狗”或“德國雜交狼狗”等。由此可見,“狗”作為基本范疇詞匯在日常信息交流中的重要性。顯然,相對于“狗”這一基本范疇詞匯來說,比它更高一級的高層次范疇“哺乳動物”或“動物”這一描述就顯得太過籠統、表達不夠明確,而其低層次范疇“德國狼狗”或“德國雜家狼狗”雖明確具體卻顯得冗余,并需要雙方付出更大的認知努力。因為無論是對于報告者還是小孩的媽媽來說,關心的是“被狗咬傷”這一事實,而不是強調什么類型的狗。基于以上理論,在英語教學中重視基本范疇詞匯顯得十分重要。盡管對一種語言來說其詞匯是難以窮盡的,但并非所有的詞都同等重要。衡量一個詞的重要性,通常主要依據詞在書面和口語文本中出現的頻率,即詞頻。語言學家研究發現英語中那些出現頻率最高的高頻詞匯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們所說的基本范疇詞匯是對應的。頭2000個高頻詞匯對英文文本的覆蓋率就達到了80%,3000高頻詞的覆蓋率是84%。高頻詞通常都是些詞長較短、派生能力很強的、可作為詞干使用的單音節或雙音節詞,這其中還包括全部的功能詞。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基本范疇詞匯應該是二語學習的首要目標,據此有學者主張一些供學習者使用的英語詞典有必要將高頻詞標示出來,以便獲得學習者更多的注意。
2.2范疇化的典型理論與多義詞教學
詞匯學習的另一個難點是一詞多義。一詞多義是人類自然語言的普遍現象。根據對韋氏大字典的統計,英文中40%的詞語是超過一個意義的,其余60%的低頻詞或派生詞或復合詞才只有一個意義。傳統的的結構主義語言學認為詞語(語音形象)與其意義(概念)之間并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二者間的關系完全是任意的、無章可循的。但認知語言學的范疇化理論及類典型理論卻對此做出了不同的解釋,認為詞義也可以同其它概念結構一樣,納入到語義范疇中進行研究。就多義詞的詞義范疇來說,其作為義項的各范疇成員間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有些詞義處于更核心的地位,構成該語義范疇中的“典型”成員,而其它義項都是根據家族相似性,通過轉喻或隱喻機制、典型范疇輻射或意象圖示等認知途徑逐漸向邊緣語義(peripheral sen-ses)延伸而成的。語義延伸機制為解釋中國學生某些難以掌握的抽象化介詞如off,through等詞提供了很好的認知理據(張肖,2011),對于高頻多義詞的語義解析來說同樣也顯得比較有說服力。以“settle”一詞為例,《柯林斯高階英漢雙解學習詞典》中所列出的該詞的義項不少于12種,但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發現班上絕大部分學生對該詞的了解僅限于對settle down(定居)這一固定詞組及意義的了解,相當一部分學生甚至先入為主地認為set-tle只有動詞這一種詞性,在意思上也是唯一的,表示“安定、定居”,只有一兩個學生道出了該詞的第二種意思,即“解決(爭端等)”。因而,當筆者讓學生用中文翻譯課文中“I settled back for some light reading and thebrief flight ahead”一句時,很少有學生能解釋出“settleback”一詞的意義。但是,倘若學生們能事先查閱“set-tle”一詞用作名詞時的釋義的話,恐怕就是另外一番情景。事實上,柯氏詞典中對“settle”用作名詞時的釋義為“a long wooden bench with a back(高背長靠椅)”。知道了這一典型詞義,也就不難理解settle的其它動詞義項了,如“(舒服)的坐下”、“(鳥、蟲等的)棲息”、“(目光)落在…上”等。它們之間正是借助典型范疇輻射從基本義衍生到抽象義的。多義詞的語義延伸機制也體現了認知語言學的經驗現實主義的哲學觀,即人類認識外部事物都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由認識自身構造和經驗到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即人→物→過程→空間→事件→性質。理清了多義詞各義項間的聯系及認知理據對掌握多義詞的深度知識來說無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無論對于語言教師還是語言學習者來說,在多義詞詞匯習得時不僅要做到“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作為語言教師,更是要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對于詞匯的認知語用學意識。
二、突出“聯”字,在推進校企合作上求創新
針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與學生實際應用存在學用脫節、課堂所學無法有效指導入園實際工作等問題。要進一步轉變教學模式,拓寬學生實踐教學渠道,通過社會化運作模式,深度推進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組織學生入園開展實際工作,采取邊學邊做、以做促學、以做驗學的方式,促進“學”與“用”的有機結合,實現聲樂理論與實際應用的無縫對接。要采取高職院校附屬幼兒園、聯合辦學、合作建立實訓基地等途徑,建設一批適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訓練聲樂技能的實踐場所,搭建好技能訓練平臺。同時,定期組織專業教師和學生深入幼兒園,進行聽課、看課、教學研討和模擬授課等活動,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帶領學生到幼兒園觀摩主題特色課程和日常歌唱教學,幫助學生了解學前兒童音樂教學等方面技能,有效檢驗課堂所學知識,掌握科學的學前兒童音樂教學方法,提高實際工作能力,讓學生從聲樂專業角度深刻理解開展幼兒園音樂教學的價值,自覺運用所學理論指導實際工作。
三、突出“練”字,在強化學生技能上求提升
實踐出真知。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要強化學生的日常聲樂技能訓練,必須緊密結合學前兒童的教學和活動,在實際應用上下功夫,使學生的學習路徑由“教”向“學”轉變,由“接受知識”向“解決問題”轉變。一是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聯合幼兒園定期開展聲樂練習實踐活動,由學生組織學前兒童編排和演練活動,設計一些小合唱、表演唱、獨唱、二重唱等節目,學生也可以進行范唱和展示,不斷提高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二是加強學生日常聲樂技能訓練,建立和完善專業技能考核體系,將學生聲樂實踐技能納入考核內容,每學期定期舉辦專業技能競賽、聲樂匯報演出,著力打造一批聲樂技能訓練的精品活動和品牌活動。建立和完善競賽的組織和考核制度,逐步實現學前教育聲樂專業技能競賽的常態化、綜合化和制度化,通過競賽活動的互相比學,為學生搭建學促交流平臺,不斷提高學生藝術技能整體水平。三是注重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組織和指導學生參與幼兒歌曲、音樂節目的創作、編排和演練,開展相應的展演活動,切實提高專業學生的綜合技能和專業本領。
二、多元文化與俄語詞匯
語言既具有人類的心理屬性,又具有人類的社會屬性,即是人類刻有社會文化印記的一種現象。詞匯作為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熱點的語言要素,它常常敏感、迅速地反映出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變化。彼得改革、衛國戰爭、十月革命、蘇聯解體、普京執政這一系列重大史實事件都在詞匯層面刻畫出烙印。時代和歷史賦予詞語豐富的社會文化蘊含,或在詞匯意義的基礎上承載文化象征義、文化比喻義、或附加文化引申義和文化色彩義。多種文化元素在詞匯層面展示出豐富、精彩的內涵。具體與抽象、物質與精神、有形與無形在多元文化的語境中彼此交織、互為觀照。它們豐富了俄語詞匯,充實了教學內容,讓學習者感受到異域文化的色彩紛呈和西方文化帶給俄語的強大沖擊。詞匯更新速度加快,手機詞匯、股市詞匯為21世紀俄語注入了時尚和活躍的元素。特別是網絡流行語具有詞匯構成類型多樣,表達方式新穎、幽默,私語化程度明顯等特點,對現代俄語詞匯的發展有著積極和消極的雙重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是時代文化的反映,是語言發展的必然。歷史發展,社會變革構成宏觀的文化語境,影響著詞匯的更新,也向教與學提出了與時俱進的要求,傳授文化背景知識,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三、傳統的俄語詞匯教學模式
洪堡特指出,詞是“事物在心靈中成像的反映”。有了詞語,人就創造了一個概念和意義的世界。詞匯不僅是語言系統最重要的層面之一,而且是語言系統賴以存在的主要支柱。如果詞匯貧乏,詞義含混,就會造成理解和表達的障礙。語言學家威爾金斯曾經說過:“沒有語法,人們表達的事物寥寥無幾,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事物。”我國高校專業俄語詞匯教學一方面受到關注,另一方面也受到傳統模式的影響和制約。在傳統的俄語教學中,重視詞匯基本意義及數量的掌握,輕視詞匯意義的內涵及外延。片面孤立地記憶,忽略文化因素以及具體的語境背景導致學生的識記能力很強,但運用能力偏弱。師生對詞匯辨析非常重視,有時甚至要把近義詞、同義詞、形近詞、易混詞逐一詳查,厘清細微差別,費時費力,導致學生言語技能訓練時間的減少,其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四、多文化語境下俄語詞匯教學的應對策略隨著外語教學理念的更新、俄語生源的改變、課堂時數的限制,專業四八級考試的導向,新版教學大綱的推行,我們也改變了原有的做法,突破傳統的新型詞匯教學改革可謂大勢所趨。
(一)詞匯教學的內容
近年我國俄語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與社會對俄語人才的需求已經不完全匹配,俄羅斯國家、社會和俄語語言自身都發生了很大變化。2012年10月《高等學校俄語專業教學大綱》(第二版)已經出版發行,《大綱》中明確規定:基礎階段學生應掌握的詞匯量為3500-3800詞,其中積極掌握2200-2400詞,提高階段俄語詞匯認知總量應達8000詞,積極掌握4000-5000詞。
(二)詞匯教學的探索與策略
計算機輔助研究、心理語言學研究、應用語言學研究從不同學科視角對詞匯教學獻計獻策,推動了研究進程的深度和廣度。提議從掌握構詞規律理解詞義、歸納詞匯類別、分組加以記憶等幾大角度進行詞匯教學,并列舉出了提高詞匯量的一些做法根據字母表記錄單詞;根據正字法(拼寫特點)將單詞分組;將各種詞性的同根詞分組;按同義詞—反義詞分組;根據主干詞寫文;利用詞源學知識指導詞匯記憶等。除此之外,也充分考慮到培養興趣、發展邏輯和抽象思維能力以及口、筆語同等重視等多個方面的問題。現代教學法研究已經深刻意識到了詞匯教學在外語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從詞匯教學的圖式認知理論、詞匯的理據理論、詞匯教學的策略和教學效果的檢測方式等方面進行積極探討,力求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思考力、分析力,提高識記能力和運用能力。作為重點教學內容之一的詞匯背景與民族文化差異問題在《大綱》中有較為詳細的說明。詞的背景意義和文化伴隨意義(包括不對應詞背景詞、伴隨意義詞,俄語詞匯的民族文化特點(包括人名、地名、動植物、顏色、數字、民俗形象、文學形象、熟語),新詞和外來詞的來源及特點被列入詞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出濃郁的時代色彩和文化氣息。克服傳統教學法的弊病,結合目前俄語教學現狀,以相關學科理論知識為指導,以貫通性文化主題為圓心,以形象語義場為輻射,借助俄語國家語料庫科學、全面、系統地就上述問題展開研究,有助于探尋出多元文化語境下俄語詞匯教學方面的新途徑。
1.解讀詞匯背景知識
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當時的蘇聯在宇航學領域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宇宙飛船代號(前者的變體形式)的命名反映出歷史、經濟、地理等系列因素的影響,也傳遞當時俄羅斯的民族精神、社會意識。它們在俄語中都是具有積極內涵的詞語,潛隱著開端、誕生、青春等聯想伴隨意義。上世紀70-80年代,隨著俄羅斯航天技術日趨強大,寓意的強國理念。在蘇聯不復存在后,開始啟用Заря一詞。這些稱名可以視作俄羅斯在不同發展階段民族文化的映像和積淀。從2002年起,包括奧地利、比利時、西班牙等在內的12個國家加入歐盟,共同認可一種盟內貨幣—歐元(евро)。該詞是通過對Европа一詞截短而成。在20世紀初它只是英語中的一個前綴,后來進入歐洲其他語言中,呈現出明顯的國際化傾向。政治、經濟局勢、科學、技術、文化等領域全球化加速了國際性語素復雜化、普及化的進程。俄語對евро的借用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鑒于這一詞素構詞能力的迅速提升,所構之詞屢見于旅游、經貿、建筑、服務、醫療、交通等各類話題。到了90年代中期以獨立名詞的身份被加以借用。Евро已經超越了詞語本身的限制,成為多義性的象征,新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聯盟的象征。背景知識溯源將詞匯教學置于廣闊的空間與平臺,給學生以啟迪,拓寬了他們的思路和想象域,收效可想而知。
2.應用語義場理論
曾選取“樹木/植物”這組形象語義場,該場又可以描述成幾個子場。所有列入的形象單位具有語義“樹木/植物”的本義,而轉義旨在對人進行各個方面的評價性描述。圍繞主話題呈現詞匯,進行詞匯訓練。這種設計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語義場理論的思想。
3.采用圓周制教學法,擴展層級主題鏈
教學圓周是教學法文獻中常用的術語,借自數學同心圓概念,表示同一平面上同一圓心而半徑不同的圓。俄羅斯語言學家據此提出的圓周制教學理論借用同心圓的概念使教學層層深入,圓心是貫通性文化主題—與人類現實某一重要的領域相關,在內容上圍繞同一主題、具有提出問題性質的的教學材料,它在語言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并執行組織功能,按照一定的層級構成,具有高度的語言、交際和文化價值。在詞匯層面表現為語言單位的集合。彭文釗博士在《如何進行主題文化概念的課堂教學?———以概念的圓周制教學為例》一文中對此有較為詳細的解讀:在第一級教學圓周的構成上,包括孤立的詞匯、成語和格言組成。基礎詞匯的構成形式是詞匯表,是核心結構,量小而抽象。第二級教學圓周形成語言文化場的中心結構。這是根據文化主題給出的不單單是一個個的詞,二應當是詞匯群組,沃氏稱之為詞匯語義群組ЛСГ,它是有共同語義和共同稱名的詞匯、成語、格言單位的集合,包括派生的限定搭配和述謂搭配。第三極教學圓周給出的是包括專門、專業或術語性詞匯,涵蓋文學、藝術等更加寬泛的領域。三級的教學目的依次為實現交際—專業提升—擴展領域。應當指出,貫通主題在實際教學中得以實現,但是它的重要性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借用圓周制教學以及貫通性文化主題的概念,有助于挖掘和凸顯俄語詞匯文化內涵。它構建出新的途徑和模式,揭示詞匯擴展的內在機制和過程,可以有效地提高俄語詞匯教學的知識性、趣味性、文化性。
2以“人”為核心的音樂教育的轉向
我們熟悉的當代著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就是一個具有“復雜性思維”、注重人文學科的音樂實踐者,當地起與當代社會文化思想轉型同步的音樂家的稱號,是莫蘭教育思想在音樂教育中典型的文化個案。2007年,在中國教育部召開的新課程出臺六年后修改課標的全體會議上,有教授發言說教育最重要的是如何培養人與培養什么樣的人。所以培養人的首要問題是屏定“人”,這應該是音樂教育需要思考的一個巨大的問題[1]。
3音樂教育轉型研究方法
音樂教育的轉型需要眾多學科的參與,包括人文社科學、教育學等理論知識,與音樂教育自身的知識相結合,最終形成新的音樂教育理論。許多資料都顯示,上個世紀的音樂教育課程在傳統教學上一直影響著音樂的發展方向,可是當代社會文化思想的轉變,提出了音樂教育的教學方式也應該有所改變,對于傳統音樂教育的教育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形成當代社會自己的音樂教育新教學方式,為培養全素質多方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做貢獻[2]。
詞匯習得是語言習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學生而言,詞匯是最基本的東西,因為詞匯是傳遞信息的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大部分的英語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語法規則之上,詞匯只是輔助內容,由此導致學生們很難完整地理解單詞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的含義,更不用說選擇正確的詞語來表達他們自己的想法。詞匯理解能力的欠缺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為解決詞匯掌握不夠導致的一些問題和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在詞匯教學中導入文化教學是當務之急。
一、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并不僅僅是一種符號系統,它還在文化的積累和傳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形式與內容、承載與被承載的關系。語言中儲存了一個民族所有的社會生活經驗,反映了該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因此,在語言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并加強文化教學。
二、詞匯中的文化內涵
語言作為在文化中最積極、最活躍的部分,社會生活的變遷、民族文化的發展都在其中得到直接和迅速的反應。語言的這一文化載體功能首先是通過詞匯顯示出來的,詞匯就是構建語言的基石。因此,語言中的文化差異首先在詞匯中體現為詞匯中豐富的文化內涵。英漢詞匯的文化內涵極為豐富,但在許多方面存在著不對應現象,兩種語言之間的語義和文化的對等是極為少見的。
詞匯的意義可以主要劃分為概念意義和內涵意義。英漢詞匯中文化內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現在內涵意義上。
1.概念意義
詞匯的功能之一就是指代或描述某種事物。概念意義是一個詞的基本意義,它是抽象的,與客觀事物不發生直接的聯系。概念意義是交際的核心因素,不正確理解詞的概念意義,就會引起交際沖突。與詞匯的內涵意義相比,詞匯的概念意義較為固定,容易理解。
2.內涵意義
內涵意義超出概念意義以外,往往與客觀事物的本性和特點有聯系。一個單詞的內涵意義就是指當人們聽到這個詞時,腦海里所聯想到的一切含義。例如,當美國人聽到“politician”這個詞時,常常將它與“食言、沒有原則的人”聯系起來。當他聽到“peasant”時,腦海里就會浮現出一個“沒有教養的、粗魯狹隘的人”這樣的人物形象。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人們對詞匯中內涵意義的理解千差萬別。例如,英語中的“idealism”是作為哲學術語,一種意思是“唯心主義”,不包含任何褒貶之意,而漢語中的“唯心主義”則具有貶義;英語中的另一個意義是“理想主義”,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漢語中的“理想主義”往往含有脫離實際的意思,含有貶義。類似的還有:“individualism”和“個人主義”,“intellectual”和“知識分子”等等,其內涵意義都不能劃上等號。
三、在英語詞匯教學中引入文化教學的必要性和方法
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語法教學始終在語言教學中占據首要位置。英語課堂上的詞匯教學枯燥而且單調,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一些孤立的單詞。一些學生記得大量的單詞,卻依然在跨文化的交際中錯誤百出。
從傳統詞匯教學上的缺陷中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相應文化背景的傳輸,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獲得關于單詞用法的全面知識。有許多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技巧都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文化內涵的傳授。如交際教學法指出,教師不應該只是向學生一味灌輸新詞匯,而是應該使詞匯習得的過程更有趣、更能被接受。與傳統的朗讀和不斷重復新詞不同,比較法能更清晰地向學生展示英漢對應詞匯中不同的文化背景。這要求教師在講解中要清楚明了地闡釋為什么在使用時不能簡單地用相同意義的對應詞來完成跨文化交際任務,所有這些都是通過對應詞細微差別的比較實現的。
要有效地在詞匯教學中引入文化教學,以下方法很重要。
1.教師自身要有很強的文化意識。在上課之前,他必須要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手段獲取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整理之后在恰當的時間教給學生。例如在講到“sorry”這個詞時,教師要使學生明白,在西方國家,這個詞在很多情況下并不表示真正的道歉或是悔過,有時候,它只是一種情緒上表達的需要。
2.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與英美文化相關的書籍,這樣學生才能了解更多文化背景信息。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多看多聽,多抓住機會與外國人交談,通過這些方式使學生們真正掌握單詞的文化內涵。
3.在上課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附帶的單詞表,引導學生發現詞匯中對概念意義的內涵引申。對單詞表中每一單詞的不同中文意義做講解,并針對實際情況舉例說明實際用法。
4.教師要盡量使詞匯習得的過程變得有趣和容易被接受。例如在介紹新詞時,教師可以配合使用大量的圖片,簡短的詩歌或是朗朗上口的歌曲,簡筆畫也可以成為一個相當實用和有效的工具。在學習生詞的用法時,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場景模擬類的活動,使學生更多地參與詞匯學習與應用。
5.在講述有特殊內涵的新詞時,教師要把它同對應的中文意義作仔細的對比,告訴學生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是怎樣使用這一意義的,兩者在用法上有什么語用方面的差別。
6.教師可以收集一些有意思的交際失誤的故事講給學生聽,也可以跟學生分享自己在詞匯學習上的心得與體會,在平等融洽的氛圍里引導學生注意文化內涵在詞匯使用中的重要性。
7.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創造一些相關的場景,讓學生利用新學過的詞或是慣用表達編成對話或是故事。等學生表演完后,教師通過提問讓學生思考表演過程中的失誤與經驗,以此提高學生對所記單詞的實際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Rivers, W. M. and M. S. Temperley. A Practical Guide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