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6:59:4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倫理道德觀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菲爾丁及其“散文體滑稽史詩”理論
亨利·菲爾丁是英國18世紀杰出的小說家、戲劇家。他早年從事戲劇創作,尤其致力于喜劇藝術的繼承與發展,希望像以往的喜劇大師那樣,以喜劇的形式達到諷刺現實、針砭時弊的作用。然而,現實情況卻是,他的劇作雖然廣受好評,卻由于抨擊朝政而被禁止上演,菲爾丁本人也由此遭受迫害,結束了他的戲劇生涯,生活陷于困頓之中。為了養家糊口,菲爾丁曾經從事律師、編輯等職業,極大地豐富了他的社會閱歷,不僅為他的小說創作打下了扎實的生活基礎,也更加奠定了其創作的價值取向。
在整個英國文學發展史上,菲爾丁的小說理論及其創作實踐始終占據著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長篇小說《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以史詩般的宏大規模向我們展示了豐富生動的社會生活畫面。正是由于這一點,菲爾丁不僅開創了反映社會狀況的小說創作,將英國現實主義小說推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在英國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似的意義。同時,這部作品也恰好體現了他所謂“散文體滑稽史詩”理論的藝術特色與創作意蘊。
與其他文學巨匠一樣,菲爾丁的文學觀念對他的小說理論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雖然他并不盲從于新古典主義的近乎教條的文學法則,但是,古典文學傳統在他身上仍然起了很大的作用。按照他的觀點,從本質上說,小說是敘事文學的一種,它源于古希臘羅馬的史詩。這種將敘事文學歸類為史詩的做法,并不是菲爾丁的首創。十七世紀以來的許多作家和批評家都認為:“對人類生活的任何敘事形式的模仿,都應該盡可能的同化于由亞里士多德和他的無數闡釋者為歷史制定的原則。”菲爾丁就是從這種觀點出發,提出了他的“散文體滑稽史詩”理論。他的“散文體滑稽史詩”理論實際上是借助于古典文學的權威,來證明小說這種文體存在的合理性。在其第一部小說《約瑟夫·安德魯斯傳》里,菲爾丁就提出了他的“散文體滑稽史詩”理論。他從史詩的構成要素、史詩所具有的“教益或樂趣”,以及亞里士多德對嚴肅與滑稽的區分標準,來說明他所創作的這種文學體裁所具有的史詩特點,從而得出了小說是史詩這種敘事文學的延續這一結論。然后,菲爾丁又把嚴肅史詩與他的“散文體滑稽史詩”相區別。在他的論述中,前者的重點在于歸類,在于尋找理論的根源;后者的重點在于對這種新興文體的特點進行解釋——現實主義小說其實就是一種以散文體寫的喜劇史詩。
盡管在英國文學史上,菲爾丁的史詩理論第一次系統表述了一種小說詩學,但是,我們不應該過分夸大這一理論對他創作的實際影響。事實上,這種史詩理論只是菲爾丁為自己的虛構作品所找的理論依據罷了。菲爾丁譴責文明世界的偽善和庸俗,贊揚純樸的人的善良,與啟蒙時期“返回自然”的思想相似。他借山中隱士之口敘述城市文明條件下經歷的不幸,但他不贊成隱士解決問題的辦法,希冀通過人們的道德改善去達到社會和諧。
《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是菲爾丁的代表作,全書的中心情節是描述棄兒湯姆·瓊斯的生活遭遇。該書剛剛出版不久,英國當時著名文學評論家撒繆爾·約翰遜就對這部作品所反映的道德觀問題提出了質疑。他認為,這部作品將邪惡的主人公描繪得富有魅力,使人無從分辨是非。然而,約翰遜的這一見解卻是出于對小說的誤讀。實際上,菲爾丁并不贊成主人公湯姆·瓊斯的荒唐行為,但他所持的是另一種與約翰遜不同的道德觀。正如伊恩·瓦特所指出的,菲爾丁只是試圖向我們展示這樣一種道德觀:“他相信道德決不是根據公眾輿論而對本能進行壓抑的結果,道德本身乃是一種向善或仁愛的自然傾向。”因此,菲爾丁才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位品性優良,但卻難免過失和荒唐的主人公,并且試圖向讀者表明,與瓊斯形成對照的布利非才是人們應當反感和唾棄的。
與十八世紀的許多啟蒙思想家一樣,菲爾丁認為,道德來自于人的天性,美德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善。因此,正是通過湯姆·瓊斯與布利非之間的鮮明對比,菲爾丁充分肯定了發自天性的“自然道德”,而反對虛偽做作的“文明道德”。瓊斯從小雖然淘氣頑皮,但是,從他對待黑喬治一家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優良品性。他和黑喬治一同偷獵,然而,所得的大部分都給了黑喬治一家,若是被人發現,瓊斯又總是獨自承擔罪名。他還不時地給貧窮的黑喬治一家以各種照顧,用奧爾華綏送他的禮物賣錢來救濟他們。瓊斯這種寬厚的心腸,在鄉村里受到了很多窮人們的稱贊。用蘇菲亞的話來說,瓊斯的為人堪稱“英雄般的高貴和天使般的善良”。瓊斯的天性中就帶有優秀的品質,這一直是作者所強調的,同時這種品質也多次在不同的事件中反映出來。
作品中最能突出他的高尚道德的有兩件事情,一是他前往倫敦的途中遇到強盜搶劫;二是他幫助耐廷蓋爾先生和南錫完婚。正是通過這兩件事情,菲爾丁向我們展示了瓊斯超于常人的高尚品質,也充分肯定了那種出自天性的“自然道德”。
第一件事是這樣的:走出巴爾涅特不遠,瓊斯和巴特里奇遇到了一位樣子文雅的陌生人與他們結伴同行。當聽說瓊斯身上帶有一百英鎊時,這個人突然掏出槍,向他們索要那筆錢。瓊斯準備將自己的全部財產——三個多畿尼交給他,可是當強盜要求要那一百鎊時,瓊斯堅決地拒絕了他,因為那一百鎊不是他的,而是蘇菲亞遺失的。于是,他們打斗了起來。最后,強盜不敵瓊斯,被瓊斯制服。受了驚嚇的巴特里奇這時要求干掉這強盜,可是當瓊斯聽說這個強盜是因為妻子要生孩子,家里困難迫不得已才搶劫時,不僅將他放了,還把自己僅有的幾個畿尼的一大半給了他。那位行劫的漢子對他感激不盡。瓊斯來到倫敦后,借住在密勒太太家。他聽說她的表妹夫家里生活困難,就慷慨地將自己所有的錢拿出來,讓密勒太太用來資助那家窮人。最后,密勒太太的表妹夫親自來感謝這位恩人時,瓊斯不禁大吃一驚,原來這位安德生先生就是他在途中遇到的強盜。由于瓊斯的幫助,這家人有了床睡,有了面包吃,他妻子的病也好了很多。安德生對瓊斯感激不盡,瓊斯也把能夠幫助別人當作最大的快慰。這件事集中體現了瓊斯的諸多高貴品質。在遇到強盜時他勇敢而果斷,在錢財上他仗義疏財,對待弱者他富有同情心。
另一件事也發生在密勒太太家。她的女兒南錫愛上了房客耐廷蓋爾,南錫懷上了身孕,耐廷蓋爾卻迫于父命,要娶一位富家小姐。眼看南錫的名譽就要毀在這件事上,瓊斯絕對不會坐視不管,他為南錫和耐廷蓋爾奔走,終于促成了二人的好事。與瓊斯的高尚品質形成對照的,是布利非的虛偽陰險和自私自利。這位富家少爺,表面上一本正經,滿口仁義道德,然而,他的一切行為都出于自私卑鄙的利害考慮,其一舉一動剛好和瓊斯構成了巨大反差。瓊斯是不飾雕琢的天然質樸,布利非則將自己的自私本性掩飾起來,裝出一副篤信宗教,老成持重,循規蹈矩的模樣。他早就知道瓊斯的真實身份,因為怕危及自己的利益,一直將這件事隱瞞起來。他之所以追求蘇菲亞,也完全是因為看中她家的財產。瓊斯被捕入獄后,他竟然派人制造假證,企圖置瓊斯于死地。然而,在鄉紳奧爾華綏面前,他卻偽裝成一個正人君子,騙取他的信任。這樣的人物恰恰使得瓊斯略帶瑕疵的美德更加得以彰顯。
三、“靈”與“欲”的人性倫理道德觀
許多人說中國社會的一大特征是它的超穩定性。這樣的說法實在是不確切的。歷史學家早己揭示出,不間斷的動蕩不安倒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特征,即便是在同一個朝代期間,社會的動蕩也從不停歇。至于“天翻地覆”的改朝換代,更是有規律地呈現出周期性。真正具有超穩定性特征的并不是中國的社會,而是在這個社會中起著主導作用的文化,它的根本實質,就是倡導以德主治,就是以“三綱五常”為其內容的道德的普遍性訴求。董仲舒早就說過:“王者有改制之名,無易道之實。”(董仲舒:《春秋繁露•楚莊王》)改變的是“制”,不變的是“道”。
“道”的穩定與“制”的動蕩,二者相伴而行,構成了中國歷史長河的奇特畫卷,也見出這穩定與動蕩之間是有某種必然聯系的。從“道”這一面說,圣人只是出現在遠古,而且即便如此,與圣人同時出現的,也還有桀紂這樣的“獨夫”,現實意義上的圣人,就從來沒有出現過。梁啟超說:“所謂圣君賢相者,曠百世不一遇,而桓、靈、京、檜,項背相望于歷史。”(梁啟超:《新民說•論進步》)歷史上沒有圣人,人性也被證明并不是“四端”,“性善論”的本體論論證根本就不成立。但即便如此,以圣人的存在和“性善論”為基礎的道德普遍性訴求的“道”卻總是在被竭力維護著,其原因,就在于這樣的“道”可使皇帝“攘奪人民之子女玉帛”變得合法化,不會有任何哪怕是道義的約束。
皇帝以德主治的結果,并不是仁義周流天下,而是相反,“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民人轉徒于溝壑”,餓殍遍野,民不聊生。除了造反一途,別無他法。但因為巨大的不道德收益的誘導,這些有“鴻鵠之志”者,其最大的理想也不過是“彼可取而代之”,“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對于“道”,他們不僅不愿意,反而照樣加倍維護。因為從人性的角度看,如果可能的話,每個人其實都是不愿意受到任何約束的。許多開國皇帝,原本游民出身,但在打下江山以后,都要立即宗奉孔孟,就因為孔孟之道可以滿足他們的這種可能性,其結果,當然是下一次的改朝換代。所以,以德主治的“道”,實在是有著使社會總是趨于動蕩不安的內在規定性的。
西方的“堅船利炮”使中國社會遭遇“數千年未有之奇變”,多次的應變,多次的失敗以后,人們的思想終于深入到了作為社會根本的文化。“五四”的實質是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西方社會經過文藝復興,確立了以(人的)權利為核心要素的現代文化,并且導致了西方社會的飛速發展,它的巨大力量,足以蕩滌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人權的確立有賴于科學的態度,它對事實的尊重使人們認識到人性的本真,并最終將人從宗教的牢獄中解救出來。同樣是基于科學的態度,人們意識到人性必須要受到制約,否則的話,將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人您意,萬人赴死”并最終將整個社會推入巨劫大災的悲慘局面,于是人們想到了法律,并最終建立了民主。在的早期,人權、科學、民主以及與這些理念相關的個人主義、平等、自由等等成為運動中人們最熱衷于談論的話題,人們用這些東西作為思想資源來抨擊、批判中國的傳統文化。
但抨擊的焦點卻主要集中在作為道德內容的“三綱五常”上面,對于道德的普遍性訴求這個中國文化的精神,人們要么不予理會,要么對之給予相當的肯定。從一個大的歷史的角度看,這其實是有著某種必然性的:畢竟,傳統文化的慣性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我們知道即便像嚴復這種當時接受西學程度最深、宣揚西學最力的人,還在呼吁“國會議員須有士君子風”,我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慣性就應該有清晰的認識。正是道德的普遍性訴求這個中國文化的晶核導致了的左右分化它的道德性與以道德批判為職責的有著天然的共識它的普遍性訴求所蘊涵的激進基因與的暴力革命一脈相承。于是,在把道德的內容從“三綱五常”置換成了諸如“民族、人民、集體、國家”等東西以后,道德的普遍性訴求重新在中國站穩了腳跟,并最終合乎歷史邏輯地又成為中國社會的主導力量。因此,1949年以后的中國社會與傳統社會在道德的普遍性訴求這一點上有著本質的同一性一一不同之處或許在于其普遍性訴求的程度更強罷了,而這也只不過是因為中國已經不再是“天下”的緣故。一個明顯的事實是,1949年以后中國政治生活中的許多理念,剝掉其華麗的外衣后,都可以在傳統文化中找到各自的對應物,最典型的。如“大救星”——“圣人”,等等。
在道德教育本質與現實關系方面,一些學者認為,道德作為人類一種精神活動,是對可能世界的把握,所反映的不是“實是”而是“應是”。它并不是人們現實生活的摹寫,而是把這種現實行為放到可能的、應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加以審視,并且用理想的標準對現實行為作出善惡的評價。這種“應是”與“實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運動構成了人類的道德活動并且推動人類向至善的方向前進。個體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也有些學者提出道德教育現實與超越性本質的立足點是什么的問題。認為,道德的超越性必須建立在現實性的基礎上,應該使超越性追求與現實性規范辯證統一。
道德教育在面向現實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必須回答其與市場經濟的關系,也就是說,在當前社會轉型道德的“應是”是什么。學者們認為,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為政治、經濟、文化等制約是不容置疑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有文明的人際關系來強化和維持自身模式運行。市場經濟必定要求社會具備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的道德規范體系。因此,當前的道德教育及其理論困惑正是這種體系改組轉變的陣痛反映。有學者提出,道德問題必須放在社會環境中去考察,沒有純粹的道德。還有學者提出,德育的內容不是自身規定的,它首先取決于社會規定。當前市場經濟尤其是轉型期環境有很多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因素必須加以克服。在當今社會背景中,道德教育必須有自身特有的強有力的適應機制。
二、對傳統道德教育的批判與繼承
有學者提出,在建立當代道德教育體系的過程中,要以民族化為基礎,強調民族性與世界性。道德傳統是民族文化的積淀,其核心是群體價值觀。民族性的道德傳統又是在不斷發展的,只有在原有的傳統基礎上不斷更新,才能逐步建立當代道德教育的理論體系。離開了傳統的現代化是不可能存在的。有學者進一步指出,對中國傳統道德教育進行研究,不僅應該重視其內容,更要注意其方法。從總體來看,它與西方的理智主義道德教育傾向有明顯的區別。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所走的是情理合一的道路。道德情感的陶冶與修煉在道德人格形成中既作為中介和動力又作為評價機制起著核心作用。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方法上,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思想都具有現代轉型的社會價值。如果說跨世紀人才素質培養需要立足于民族和傳統這塊根基上的話,那么,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的精華為這種外在要求提供了內在的根據。歷史證明,道德教育如果忽視民族文化的根基——道德傳統,那只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如果說上述觀點主要是從傳統教育思想中挖掘寶藏的話,那么另一種觀點則側重在對傳統道德教育的“批判”。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道德教育基本上是消極的。它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趨于保守和愚昧,壓抑著人的主體精神。盡管傳統的道德教育思想對當代道德教育體系的建立有一定影響,但其意義究竟有多大令人置疑,而且對傳統的道德教育支離破碎的理解,在研究思路上往往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有學者還通過對傳統文化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分析,認為應該現實地、具體地看待傳統,諸如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與儒家文化并非極度相關。還有學者認為,幾千年來,以儒家為代表的道德體系是依靠政治制度來維持的,與其說是道德毋寧說是一種社會約束機制。因此,我們必須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研究傳統道德教育,決不能在現代道德及其教育體系中簡單位移傳統道德教育。
尚有一種觀點認為,對傳統道德教育思想的全盤否定或接受都是不妥的。在內容的選擇上應考慮現實條件,即便是精華部分尚有現實的可行性以及方式、方法問題。不能因為西方有學者“關注”我國傳統文化而“弊帚自珍”,也不能因為有人“否定”而“全盤拋棄”。應該從現實社會條件出發,充分認識到現代社會并不完全排斥傳統的道德內容,而且現代道德教育的花朵只會開在由傳統道德教育這棵樹根生長出的枝條上,關鍵是“改良”和“嫁接”。此外,有學者提出應該挖掘革命傳統教育中的道德內容和方法,其中的合理性因素是不能忽視的。
三、對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的借鑒
大多數學者認為20世紀以來西方道德教育理論及其研究對我國當前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有學者指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歷史性概念,作為歷史的是可變與不變的統一。不變的是道德的永恒精神即自律精神,人類自律是超越自然性的自由。而具體的道德原則、規范在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是可變的。不同的民族有其不盡相同的道德價值體系。另外,就其可變而言,其變化發展又是有規律可循的,一定的道德價值、規范體系總是社會條件尤其是生產方式、經濟體制的反映。我國作為現代化的后發展國家既不可能跳越西方工業化所走過的道路,又應當避免西方現代化過程中的偏差。有些學者研究并闡發了西方道德教育的發展過程,認為20世紀以來西方的道德教育理論是發展變化的,它與社會背景、歷史條件相對應。60年代以來,道德理論及其教育中的否定極權主義和相對主義與二戰后人們認為道德是相對的有關。而60年代以后的主情道德教育又是與民主化運動、人本主義等密切相關的,出現的反對灌輸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微觀操作模式研究,也是與之一致的。尤其是最近一二十年來西方道德教育理論中反對價值觀念自由,“回歸規范教育”的動向特別值得引起注意。
四、關于德育的現實操作與德育學科的理論建設
任何企業都既是獨立自主的經濟實體,同時又是具有獨立法人人格的倫理實體。一方面,企業作為具有獨立法人財產權、自主經營權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在其從事以盈利為目的任何經營管理活動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會形成具有各特性的倫理理念和道德規范。首先企業在其管理活動中,必然發生企業內部與企業外部的各種諸如:企業與社會、企業與國家、企業與市場、企業與顧客、企業與企業、企業與企業家、企業與國際市場等利益關系,即企業自身權益與社會各方面權益的關系,在這些市場性或非市場性的關系中蘊含著深層的倫理關系;其次,企業在其管理活動中,還必然存在企業內部管理者之間、管理者與員工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的各種經濟的和非經濟的關系,要正確處理好這些關系,也必須把握好其中的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另一方面,企業的道德建設對企業的管理活動又有重要的能動作用。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和正當性的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只有得到社會、顧客,特別是企業內部員工的認可支持,才能實現企業目標,維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倡導高尚的倫理思想,實踐科學的道德規范,可以增強企業內部凝聚力、競爭力、從而大大降低內部管理成本;可以在企業之間維護正當的財產權力、契約關系和交換活動,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在企業和非企業之間,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鞏固和提高市場地位、競爭力,為實現企業的長遠利益奠定基礎。如果企業在其管理活動中道德淪喪,把企業目標僅僅歸結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員工沒有敬業精神,管理者,對顧客不講誠實服務,交易以次充好、以假劣充真優,對國家偷漏稅,為小利而舍大義,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信息傳遞日益迅速的今天,這樣的企業必然是沒有長遠發展前景的。因為,企業管理失去道德紐帶,必然會損害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相互信任,擾易秩序,使交易難以為繼;必然會破壞企業在社會、公眾中的聲譽,毀損自己的企業形象,惡化社會關系;必然導致企業內部責任心,敬業精神喪失,導致員工之間的信任危機,凝聚力減弱,最終使企業自身走向崩潰。
2大力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方面的道德建設
企業內部管理方面的道德建設,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2.1要堅持企業集體主義。我們所說的“集體”是批能夠體現企業全體成員利益,既維護企業集體又發展職工個性社會主義真實集體。作為正確處理企業與國家、企業與員工具性的道德原則,企業集體主義是指以企業為倫理本位,以兼顧國家、企業、員工三者利益關系為主要內容的處理企業與國家、企業與員工關系的規范體系。在企業內部,企業集體主義表現為企業與員工之間的權力和義務的雙向結構模式。要堅持企業集體主義原則,一方面要求員工必須以企業整體利益為出發點,爭取和維持正當的個人利益;維護企業的集體權威,對企業忠誠奉獻;樹立企業為我,我為企業,企業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的思想。另一方面要求企業要尊重職工個人的價值,保持個人的正當利益。促進個人才能的發展;把職工看成企業的真正主人,以主人來尊重和信任他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國家利益、企業集體利益,固然沒有個人利益,但沒有對個人正當利益的保護,沒有個人才能的發揮和價值的實現,同樣也沒有企業集體利益。我們反對那種割裂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關系的錯誤思想和做法,與此同時,努力建立既維護集體、又發展個性的集體主義模式。
2.2要塑造企業員工的角色道德。企業員工的角色道德就是企業員工在各自崗位上從事勞動的過程中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塑造企業員工的角色道德是提高員工素質的靈魂,是企業管理道德建設的基礎工程和突破口。因為,企業員工是企業的行為主體和企業道德的行為載體,能否塑造好員工的角色道德,不僅決定著企業整體道德水準的高低,而且也決定著企業產品、服務質量的優劣和企業形象的好壞。依據企業員工與企業的關系,以及企業集體主義的價值導向,企業員工角色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愛崗敬業、忠于職守的職業良心;忠于企業、自覺為企業作貢獻的集體主義觀念和責任意識;互尊互愛,維護企業和氣生財的團結精神。職業道德是員工角色道德的集中表現。塑造企業員工角色道德的關鍵是抓好職業道德建設。
2.3倡導企業公正的原則。企業公正主要是指企業內部成員人事任免、利益分配上的公平和正義的道德原則。我們之所以倡導企業公正原則,是因為只有堅持企業公正,才能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企業發展;才能增強企業的凝聚力,真正實現企業集體主義和企業人道主義;才能消除企業中的特權干預和平均主義,使企業充滿活力;才能保證勞動者的人格平等和勞動權利平等,強化職工對企業的忠城。企業公正,主要包括人事任免公正和分配公正。企業人事任免公正就是堅持以德、能、勤、績為標準,嚴格考核,公平競爭,能者上,庸者下。堅持人事公正,是每一個企業保持活力、競爭力的前提。要落實人事公正的原則,就要建立起合理高效的人事管理制度;嚴格考核,競爭上崗;破除裙帶意識,堅持任人唯賢;完善人事監督機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分配公正,包括起點上的平等和結果上的平等。起點的平等,就是要求職工獲取收入的機會要均等;結果上的平等,就是要求事實上按勞動者的勞動績效實行分配,合理拉開收入差距。要貫徹分配公正的要求,就必須打破平均主義,拉開收入差距;要建立有利于效率提高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機制;要嚴格考核,把每個職工的勞動成果與利益分配緊密結合起來;要把利益分配與效率提高統一起來。[
3大力加強企業對外經營和公共關系中的道德建設
3.1樹立“義利并舉,以義取利”的經營理念。“義”是對社會、國家、顧客或他人的利益的尊重;“利”則是企業的利益。“義利并舉”就是說既重視社會、國家、顧客利益,也要重視企業自身的利益;“以義取利”就是在為社會、國家、顧客提供優質產品和優質服務,滿足他們需要的基礎上,謀取企業自身的正當利益。只有講求高尚道德,使贏利與社會道義相協調,才能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企業才能長盛不衰。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的企業,其生命力總是短暫的。從經營實踐看,凡經營最成功、效率最高的企業,都不是把贏利作為最終目標的企業,而是以社會服務為已任,把為社會作貢獻放在第一位的企業。日本松下幸之助在談及其之所以能立于不敗之地時,強調靠的是“率直的心”,“在義在誠”;中國同仁堂藥店則將“養身濟世”作為經營宗旨。許多百年不衰的大企業的共同點,就是不以追求利潤為唯一目標,還有超越利潤的社會目標。當前,我國企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是,許多企業都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為唯一目標,為贏利甚至不擇手段。這不僅會斷送企業自身發展前途,而且也會危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凡是有抱負、立足于企業長遠發展的企業經營者,都應該樹立“以義取利”的道德觀念。
3.2堅持誠信的原則。“誠”即誠實,就是真誠待客、貨真價實;“信”即信用,就是恪守信義、履行合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堅持誠信的道德原則,有助于正確履行契約,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實現交易雙方的利益追求;有助于企業樹立良好形象,鞏固和提高自己的市場地位,增強競爭力。視誠信為企業的生命,是成功企業的共同點之一。如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提倡“一團火”精神,給人以“真、善、美、和、愛”;海爾集團的“高標準、精細化、零缺陷”的星級服務目標。正因為如此,王府井百貨大樓的服務和海爾集團的家電在國人心中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和信譽。企業要做到誠信,就要樹立誠信是企業的生命的倫理意識;在生產和服務中重視質量,不以假充真,不以次充好;在宣傳自己的產品時要實事求是;在銷售中要貨真價實,不欺詐,不謀暴利;在售后服務中要真誠履行承諾,甚至為顧客提供出乎意料的良好服務。
3.3堅持“顧客至上”的銷售道德準則。“顧客至上”,就是企業要以顧客為服務本位,為顧客著想,以顧客的需要和意志為轉移,讓顧客滿意,使顧客在享用到產品和服務的同時,獲得方便感、滿足感、被尊重感和精神愉悅感。企業之所以要堅持“顧客至上”的道德原則,這是因為,企業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消費者的信賴和消費,沒有廣大消費者的支持,企業就無法在市場競爭中生存;顧客是企業行為的目的,企業必須重視顧客的滿意度;顧客作為市場買方的行為主體,是企業一切經濟活動的度量員和裁判員。堅持“顧客至上”的道德原則,要求企業在產品的技術性能上滿足顧客的需要;在產品使用上要具有簡易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廣告要實事求是,符合法規,不誤導消費者,在產品價格上要公平合理,使顧客樂于接受;在交貨期上要信守合約、不誤日期;在售后服務上要熱情周到,給顧客帶來方便等等。
3.4平等競爭,共存共榮。市場經濟就是通過市場機制使社會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市場競爭是市場經濟運行的重要機制。平等競爭,就是要求各個享有獨立法人人格的企業,遵循法律和道德規范,運用正當的手段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的競爭;共存共榮,就是說通過競爭使彼此共同經營發展和共同繁榮。競爭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內在機制,只有企業彼此之間有競爭,才能實現優勝劣汰,推動企業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競爭是必然的,是企業不可回避的。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求得生存和發展,就要充分發揮自己內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人才素質、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這是最根本的;要以自己的優質產品、優質服務贏得消費者,擴大市場占有率;要掌握市場信息,做到知已知彼;要在增強競爭實力、提高競爭藝術的同時,采用合法和合義的競爭手段,實行平等競爭;要確認企業“法人人格”獨立性,確認企業包括企業生存權、名稱權、名譽權、經營秘密權、技術秘密權、專利權等在內的“法人人格”;企業還要努力擴大經營規模,增強綜合競爭力。
二、理解形象,深化體驗。主要是孕育與道德形象相聯系的情感體驗,它能進一步促進情感的內化,通過調動學生的種種感官,對課文、插圖和練習的學習,全面地感知道德形象,掌握主人公正確的行為動機和目的。在此基礎上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展開想象、聯想和心理換位的思考,使道德形象變得鮮活、具體而又豐富。如上《媽媽的好幫手》,教學時先指導學生讀課文,初步了解畢紅為什么主動當媽媽小幫手?她是怎樣當媽媽的小幫手的?在學文過程逐步引出四幅插圖,利用彩圖直觀作用使學生知道畢紅幫媽媽做了哪些事?再看圖學文,加深愛媽媽的情感體驗,明白爸爸媽媽工作辛苦,懂得作為小學生在校要好好學習,回家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自己從小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又如上《按時上學》,可設計下列問題:①小英九就整理好書包上床睡覺了,她為什么要這樣做?第二天上學小英會遲到嗎?②小強九點半了還在干什么?他早上上學會遲到嗎?我們應該向誰學習?要是你看見小強遲到了,你能幫助小強找到遲到的原因,使他也養成按時上學的好習慣嗎?通過比較分析和心理換位的思考,學生頭腦中孕育了與道德形象相聯系的道德情感,理解了道德形象,進一步加強了情感的體驗。
三、挖掘內涵,提高認識。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后,孕育出豐富的情感,建立了正確的道德形象。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抓住時機,挖掘教材的內涵,幫助學生提高道德認識,為促進道德認識的內化打下堅實的基矗如教學《今天的功課今天做》,由于一年級學生不留課外書面作業,口頭作業往往被誤認為沒有作業;以為書面作業做完了,就完成功課了;根本不考慮作業前有無復習功課,作業后是否認真檢查。針對這些認識上的錯誤,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在引導學生觀察第二、三幅圖時,設計如下問題:當小亮來找小春打球時,小春是怎么說的?
其實,漸悟和頓悟亦可理解為兩種不同的認識方法。主張日積月累、由淺而深的常規之道的是漸悟,表現在修身養性方面即是“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的功夫。道德教育過程中,對倫理道德觀念及規范日積月累的教與學,多是循漸悟之道而行的,我們平常所論道德認知,多是從漸悟角度展開的。其實道德認知和一般人類認知一樣也還有另外一面,即“頓悟”。
頓悟即習佛上的“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作為一種認識方法,即所謂“一旦豁然貫通”(朱嘉)、“發明本心”(陸九淵)或“反求本心”(熊十力)的功夫等。由佛學而滲透開來的頓悟早已成為我國哲學史、文學及美學史上重要概念。作為一般認識門徑的頓悟既與漸悟有很大的區別,也有互補或統一的一面,無論過分強調漸悟,還是過分強調頓悟都是荒謬的。以辯證的眼光不難看出,歷史上的“南頓北漸”的宗派之爭,有其偏頗各執的一面,同時也可看出現實生活中對于遵循分析思維、循規蹈矩過分強調從而被理性思維縛綁手腳的單純漸悟的方法論局限性。在中國現存的道德教育中因循理性思維的一般局限,人們多對道德認識“頓悟”的一面視而不見,或者視之為神秘的東西的而予以回避。因此對于道德認知的這一被忽視的側面予以研討是當務之急。
頓悟與直覺是相似但并不完全相等的概念。頓悟作為一種認識過程屬于直覺的一種,直覺顯然還包括在一種道德情境中憑直感立即作出判斷的含義,而頓悟似乎更多地強調直覺之前的沉思默想等知情意的醞釀過程。但是直覺和頓悟之間相同的一面顯然大于這些意義上的細微不同,本文是從直覺與頓悟相通的一面去進行以下論述的,亦即,本文的“直覺”作為認識的過程、方法和能力,也可稱之為頓悟的過程、方法和能力。
二、道德直覺的必要與可能
在道德教育中之所以需要培養道德直覺,首先是因為道德學習過程中運用道德直覺的必要。而這一必要性主要可歸結為兩點,一是道德基本概念的意會性質(或自明性)。西方倫理學史上許多人都對這一性質有所揭示。如18世紀的情感派就曾認為人的道德認識與其說是一種經驗推理,不如說是依靠人類所固有的道德感(所謂“第6感官”?)而直覺到事物或行為的善惡價值。喬治·愛德華·摩爾(GeorgeEdwardMoore〕?認為,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是“善”,而善是自明而不可推導的。“‘善’是一個單純的概念,正如‘黃’是一個單純的概念一樣;也正如決不能向一個事先不知道它的人闡明什么是黃一樣,你也不能向他闡明什么是善”。人們對善的認識因而只能是直觀的,而不是描述性的推導,因為善是自明的,無須借助其它事物或性質來證明,更不能從別的東西中推導出善。我們不能同意善和義務等道德基本范疇是完全自明、拒斥邏輯推導的極端觀點,因為這一觀點的片面性不僅因為其對立學派的強大存在遭到了實際的揭示,而且這一觀點確有走向神秘主義和否認倫理學的科學性的危險。但道德基本概念有其可以訴諸邏輯分析的一面,也有其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直覺性的一面。正因為如此,情感派的摩爾、普里查德到中國陸王學派及所有非理性主義的倫理學家才能有經久不衰的立論依據。正如英國學者波蘭尼所指出的“意會知識比言傳知識更基本,我們能夠知道的比我們能夠說出來的東西多,而不依靠言傳的了解,我們就什么也說不出來”。道德概念的意會性的存在,決定了通過直覺方式進行道德認知的必要性。除了道德概念必須通過直覺加以理解之外,道德行為所處的情境的復雜性和緊迫性等也決定了直覺存在的必要性。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道德責任往往是多重復雜同時是相互矛盾的,加上道德情境可能存在的解決問題或履行義務的緊迫性(如救火、救人的情境)根本不容許人去進行復雜的邏輯分析或象功利主義、快樂主義倫理學家所倡導的那樣計算結果如何最大限度地滿足個人或大多數人的幸福。人唯有通過道德直覺進行當機立斷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才能獲得問題的解決。這里他“以為他的道德觀念和直覺地完成的行動仿佛是自明的、當然的、沒有疑義的”。
道德直覺既有其道德學習上的必要性,也有其存在和培育的可能性。這一可能性來自于道德學習主體道德智慧的積淀。根據社會遺傳理論,每個人都有類的稟賦,千百萬年人類的一些社會經驗都以心理結構的形式實現了社會性遺傳,積淀于每一個體的心理。所以,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在來不及作出合乎邏輯的證明之前道德主體就已然有了先在的道德判斷和行動。在心理學“直覺”的解釋中,容格所謂“原型”的觸動,苛勒所謂“格式塔”的“完形”。實質上都是在一定情境之下,道德個體憑借并調動這些老祖宗的遺產對對象實施迅速觀照和會意的結果,除了族類經驗,道德學習個體自身的經驗也可以以簡約、內隱的形式積淀在意識的最深層。就象類的原型和圖式起作用時一樣,當道德情境刺激之下,人們的這種個體經驗積淀也能為人所喚醒,不自覺地作出“非邏輯”(實為“隱邏輯”)的決斷,而無論是類或個體道德經驗的心理積淀都已成為心理學所證實的一個客觀事實。關鍵的問題在于如何使每一個個體能夠最大限度地享受這些內存的直覺潛能,開發個體的直覺能力?這就不得不把論述的焦點移回到作為人類自身再生產活動的教育過程中來。
三、道德直覺能力的審美培育
關于直覺能力的培育,杰羅姆·S·布魯納(JeromeS.Bruner)在《教育過程》?第四章“直覺思維和分析思維”中提及6種增進直覺思維的可變因素,即傾向性因素、給某個領域提供各種經驗、教學中強調知識的結構、啟發式程序、鼓勵推測、發展自信和勇氣。龐學光在《淺論道德直覺及其培養》則直接提出了培養道德直覺的4種方法(第一,?給學生豐富、系統的道德知識。第二,重視學生道德經驗的積累。第三,進行多樣化的道德思維訓練。第四,重視和加強藝術教育)。布魯納曾指出,詩人和藝術評論家具有“直覺信心”,“需要在沒有穩定的意見一致的標準下,著手選擇一個形象或者表述一個評論。”教學過程就是要鼓勵這種自信和勇氣。龐學光也認為“對于道德直覺的培養來說藝術學科具有獨特的價值”。他們都對藝術對直覺培養的價值作了不同程度的肯定,視為途徑之一。但是道德教育不能僅僅借助外在的藝術過程去培養道德直覺能力。只有使道德教育本身引入審美因素使之成為一種審美范式的德育,才有可能充分發揮審美的直覺培育功能。本文即是將藝術品及道德教育過程本身的審美因素統一起來論述審美對道德直覺能力的培育的。
審美活動何以能夠培養直覺和道德直覺能力,這必須從分析直覺的特征和發生機制入手。首先,關于直覺的瞬時性與情感作用。直覺、道德直覺能在一剎那間“豁然貫通”地把握對象。這就是所謂直覺的瞬時性特征。瞬間性特征與直覺的許多特征和心理機制均有聯系,但筆者認為其主要的決定因素是主體的情緒、情感因素,即布魯納稱謂的“傾向性因素”。“這種傾向性因素對直覺的作用是使直覺傾向于對某個領域而不對別的領域進行直覺思維”,情感作為傾向性因素可使主體對對象作出與主體心理隱性需要和圖式相契合的方向性選擇,由于情感之中往往有理性的積淀,故有可能直接切入對象的本質,(也有可能導致謬誤)。
情感對于直覺除了這種導向作用之外,還有直覺的發動機制。情感雖然不是認知,但它可以為人的認知內驅力提供能量,從而最大限度地激活主體的心理活動,從而象高效計算機那樣自動將合乎當前問題情境的策略從內存中調出,迅速解決問題。因此,如果說有什么因素能夠增進直覺能力,那么首要因素當屬情感。審美活動(包括立美活動)被人稱之為“情感的體操”,是因為無論是創美過程還是審美過程,都是情感表現和觀照過程。審美活動所激起的情感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隨意聯想、想象和幻覺能力,喚醒沉睡的思維網絡,在一瞬間把握事物的本質。對道德教育而言,審美情感不僅對道德認知的對象會產生“賦值”作用,使認識主體有一定直覺的傾向性,??而且利于通過審美活動中的情感交流訓練提高“移情能力”,在接受道德觀念、實施道德判斷和行動時迅速“反求本心”,實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通感”。
其次,關于直覺的非邏輯性與形象思維。布魯納指出:“直覺是指沒有明顯地依靠個人技巧的分析器官而掌握問題或情境的意義、重要性或結構的行為”。
“沒有明顯地依靠個人技巧的分析器官”較為準確地揭示了直覺的非邏輯性或非理性特征。“非邏輯性”指主體在直覺對象并未進行自覺的歸納、演繹等理性分析活動。但非邏輯并不是“反邏輯”或“無邏輯”,而是邏輯活動在內隱的不自覺狀態。之所以產生這種邏輯的內隱,是由于直覺活動中人是“以形象和概念共同反映事物本質”。直覺活動之所以優于單純的“概念”思維,是由于形象和概念相互配合、補充、促進形成的合力。“形象比概念靈活、更能在問題情境不明確的情況下發揮創造性探索作用。它能表示概念、說明概念、擴展概念、并能啟發創造出新概念”。正是與形象思維相融合,理性思維才顯得“鹽在水中,有味無痕”起來,因此,能夠將形象思維和理性思維結合的活動將有利于直覺能力的培養,而審美活動恰恰是具備這一特征的典型。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曾正確地指出,審美判斷是單稱判斷(如“這幅畫是美的”),但仍帶有普遍性(我覺得美的東西別人也覺得美),這顯然不同于一般的單稱判斷(當我說“這酒對于我是快適的”?時,?別人的主觀感受未必一定與我同一)。這一矛盾的統一在于“想象力和知解力的自由諧合”。審美判斷一方面是感性、個別的,另一方面又是主觀、普遍的,超越感性又離不開感性、趨向概念又無明確的概念。正是因為審美活動的感性、理性思維的統一,才有利于主體在思維活動中發揮左右腦的共同優勢,實現概念與形象聯合的“非邏輯”性或“超邏輯”性。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過分強調分析思維的作用,改造這一范式的出路顯然在于實現時道德教育的形象思維嫁接----實踐德育的審美模式。
最后,關于直覺的整體性與物我同構。分析思維的特征是主體將對象各細部進行認真觀照,由局部而整體,由小到大地認識事物。即“分析思維是以一次前進一步為其特征”。也正是因為思維的開端為局部、為分析,所以其認識事物的整體及本質有一個漫長而不保險的程序(不保險在于整體往往不等于局部相加)。
而直覺思維則相反,?它是“由大而斜?直接抓住整體切入對象的本質從而實現“豁然貫通”的。道德直覺也是如此,道德直覺對道德觀念及道德情境的把握也是整體性的、未經分析直接從整體入手的。在道德情境復雜和緊迫的情況下,主體正是憑借這種對情境的直接整體性把握才能迅速作出道德判斷并訴諸行動的。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6)06-0088-03
1 背景
當今社會,圖書館工作人員很少把他們的主要精力放在職業行為的道德倫理問題上。然而,一些重要體制中的道德準則引導著職業行為,從一定意義上講,參考咨詢中的職業道德是圖書館信息服務的道德基礎。因此,圖書館參考咨詢職業道德是包含在社會意義的道德范圍之內的一個重要的倫理建設,理解道德和準則問題需要把它放到一個特定歷史環境當中。職業中的道德價值一日不可或缺,它們在職業當中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衍化、進步、完善。正是基于此,這些價值觀形成了現代社會參考咨詢道德倫理的理論基礎。
2 參考咨詢的道德倫理內涵與現狀
參考咨詢的道德倫理,是指在圖書館的參考咨詢服務工作當中,處理各種咨詢業務與讀者關系時所要遵守的道德準則。像所有其他的工作一樣,圖書館的參考咨詢也存在各種矛盾而又復雜的道德倫理問題。而且在如今的信息化社會中,讀者可以很容易在網絡上查詢各式各樣的網絡信息資源,從而使圖書館的參考咨詢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道德挑戰和倫理困境。
相信很多圖書館從業人員都不會對工作中出現的道德倫理困境感到陌生,而且盡管沒有明確的答案,很多專家學者也都在思考這些問題。例如:從公共圖書館來說,是否應該允許乞討人員及無家可歸者使用圖書館,是否需要收集一些具有明顯傾向性的政治類書刊,是否應該在館內的電腦上安裝網絡凈化軟件,是否應該在提供一些定制信息服務時適當地收取一些費用;從學校圖書館來說,是否應該接納學校周邊居民作為讀者,是否要向學生推薦一些政治教育類的書籍,當館藏建設與讀者需求沖突時如何平衡二者的關系等。這些道德倫理問題在圖書館的參考咨詢與其他日常工作中隨處可見,而且,由于參考咨詢是與讀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因而結果如何受很多主觀因素的影響,其道德倫理方面的建設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圖書館行業的從業者與專家學者所肩負的社會責任。作為圖書館事業發展良好的國家代表,美國的參考咨詢工作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其關于參考咨詢道德倫理方面的問題也比較具有參考意義。
3 美國圖書館參考咨詢發展背景
當美國公共圖書館在19世紀中后期開始建立的時候,圖書館提供的服務是十分有限的。當時實行的是閉架借閱,只有圖書管理人員才能夠走進書庫;那時候也沒有參考咨詢臺,那些放在大廳的桌子只是用來提供借還書的。在那樣的環境下,是不適宜讀者咨詢問題的,讀者也沒有太多的問題要問。然而圖書館是一個重要的信息集散地,圖書管理人員也應該有義務為人們提供信息并解答他們的提問。圖書館參考咨詢之父薩繆爾?格林(Samuel S. Green)曾說過:“最理想的圖書館是使得每個人都有問題要問的圖書館,那些來到圖書館咨詢問題的讀者都想要使自己的問題能夠很好地被接受;而圖書館員就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幫助讀者找到滿意的答案。”
到了19世紀末,美國圖書館館藏開始得到開放――開架借閱使得讀者可以隨意瀏覽書庫中的圖書從而找到自己所需的書籍。此時圖書館開始出現了一個“信息咨詢臺”,這個“信息咨詢臺”的工作者準備了與各門學科有關的參考咨詢知識。在較大的圖書館組織機構內,已經開始由專門經過培訓的人員來擔任參考咨詢部門的工作了。
總之,在19世紀后半期參考咨詢工作伊始,圖書館倫理道德問題還不是一個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中令人感到局促不安的時期。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精神文明的進步,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在增加,圖書館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也愈加復雜。不管如何,圖書館和圖書館員在19世紀已經開始準備把維護公民權利作為一個不可侵犯的道德義務了。根據美國圖書館專家杜威的理論:一個圖書館員的道德權利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它將有可能影響到整個社區的人們的思想。杜威還強調圖書館員要分清良莠以便正確引導讀者,所以,圖書館參考咨詢人員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并要有從社會大局上對人們認真負責的精神。
閆瑞彬:略論美國圖書館參考咨詢的道德倫理問題
4 美國參考咨詢的相關道德條例與應用
1939年,美國采用了獲得批準通過的《美國圖書館協會倫理規范》,對圖書館及其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與讀者之間的關系等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規范,內容包括圖書館工作人員與上級管理者以及讀者、工作人員相互之間以及與專業本身之間的關系等。之后,又經過不斷修訂形成了《倫理規范》,其內容包括以下方面:給讀者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包括系統組織的文獻資料、平等的服務態度、準確的服務內容;支持知識獲取自由原則,拒絕所有對圖書館館藏文獻進行的審查行動;尊重圖書館讀者的隱私與秘密,不得泄露讀者所尋找、詢問、 借閱、獲得以及傳遞過的所有文獻與資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倡導信息擁有者與使用者之間的平衡關系;熱心誠懇地對待工作中的同事,創造平等良好的工作環境;嚴禁利用圖書館、同事或讀者的關系謀取個人私利;將個人理念與工作職責區分開來,不因個人私念干擾圖書館整體的工作目標;努力提升專業知識水平,不斷提高服務技能,并培養有志于圖書館專業發展的同事。
目前,美國已經頒布實施了諸多圖書館方面的法律、條例、準則等,如:國會圖書館法(Library of congress)、美國信息法(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美國社會檔案法(the 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美國醫學圖書館協會準則(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s)等,以此來保障讀者自身所享有的各項權利。在這一大的時代背景下,美國參考咨詢人員的角色應承擔的責任越來越錯綜復雜,其主要責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提供信息給提出要求(請求)的讀者;評價、選擇參考咨詢的資料;幫助圖書館讀者解決他們研究領域中的特殊信息需求;指導讀者使用最佳信息搜索策略;在信息搜索過程中幫助讀者明確信息疑問和需求;指導教育讀者使用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保護讀者的閱讀隱私權利;平等對待每一個讀者的每一個提問并滿足他們的需求答案等。
除了上述圖書館員要遵循的法律條令,美國圖書館員還有許多需要恪守的條例。其中有很多涉及圖書館的道德倫理方面,而且主要是以充分滿足讀者需求為目的。這就使參考咨詢人員在執行上述道德法則時往往會與現實發生很多矛盾與沖突,面臨著兩難的境地。例如:早在1975年,Robert Hauptman教授就關于圖書館參考咨詢的道德倫理做過一個實驗,他在13家公共和高校圖書館開展此項實驗,經過深思熟慮,他向參考咨詢人員咨詢了這樣的問題:怎樣制作一個小型的爆炸裝置,并想知道這個小型爆炸裝置的性能,他甚至問到這個爆炸裝置能否把一個農莊給炸掉。結果,調研的結果是沒有一個參考咨詢人員基于道德問題的考慮而拒絕回答他的問題。其他專家學者也在工作和研究中做過類似的調研,例如:有學者曾經咨詢參考咨詢人員怎樣制作咖啡因,結果他得到了答案并且那些館員為他提供了盡可能多的他所需的資料。
上述案例是典型的圖書館參考咨詢人員遇到的考量其道德倫理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參考咨詢人員既要遵守法律,充分保障讀者的權利,又要考慮到現實中的問題。按照美國圖書館法,如果參考咨詢人員不能夠很好地滿足讀者提出的問題或者拒絕讀者的咨詢,他們將違反美國現行的圖書館法從而造成一種違法的行為。如果他們滿足了特殊讀者的要求,那么他們將會給社會或個人帶來一定的危害。雖然美國法律已經規定了每個公民都有平等地享有獲取信息的權利,但是基于現實,美國參考咨詢人員不得不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工作內容。
美國圖書館參考咨詢人員現在所焦慮和擔心的正是讀者要咨詢那些被限制的內容(如暴力、殺人等),這些問題會對社會造成潛在的危害。但因為美國有“信息自由”這個觀念,而“信息自由”的原則是支持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平等地擁有最基本的知識和信息獲取的權利。鑒于此種觀點,圖書參考咨詢人員解答特殊個體的特別問題顯然是不合適的。美國圖書館界一直聲稱,參考咨詢人員不是來猜測和判斷哪些特殊的信息應該怎樣運用,哪位讀者的問題對社會有害不宜解答,如此,參考咨詢人員就成了“鑒別大師”。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到底怎樣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符合道德倫理感到茫然,所以參考咨詢工作人員經常被迫做著艱難而痛苦的抉擇。Robert認為圖書館的參考咨詢人員也應該像其他有良知的社會中人一樣有最基本的道德義務去保護社區中的人們,包括咨詢問題的人,他提醒我們圖書館參考咨詢的道德義務要延伸考慮到他人和社會,而并不是僅限于提問題的圖書館讀者本人。圖書館參考咨詢人員一方面要盡量滿足讀者需求,維護他們的個人權利;另一方面則要考慮到對社會的影響等方面。
5 啟示
參考咨詢是圖書館一項極其重要的信息服務方式,美國早在1995年就成立了“美國圖書館協會參考咨詢與讀者服務分會”來促進與支持各類型圖書館為所有的群體提供參考咨詢與信息服務。根據美國圖書館的現實要求,參考咨詢館員不僅要具有豐富的知識與經驗,而且還需要有各種技巧與心理學的知識。尤其是在當前美國參考咨詢中的道德倫理兩難境地的情形下,館員需要在堅持法律條文的指導性、方向性、原則性的前提下,更應當注重現實情況的靈活性、多變性。
總之,圖書館作為一種服務職業就應該有義務考慮到認真仔細、全面負責對待每個讀者的提問。他們應該充分考慮到讀者所提出的問題,并對其進行分析看是否會對他人、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然后再做出妥善處理。從法律上講,此種處理方法從根本上是維護了公民的權利而不是剝奪了公民的信息知情權;從道德倫理上講,圖書館參考咨詢人員盡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人性上為讀者提供了最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俞菲.《美國參考咨詢和信息服務人員行為指南》簡介[J].圖書館雜志,2000(1):61.
[2] 張鳴.美國參考館員行為規范淺析[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4(10):21.
[3] 陳秋艷.基于倫理規范的參考咨詢職業道德思考[J].圖書情報工作網刊,2012(9):5-9.
[4] 張鴻運.美國圖書館協會倫理規范及其他[J].圖書與情報,2010(5):13-17.
[5] 趙娟.論圖書館信息倫理問題及其對策[J].圖書館學刊,2007(4):27-29.
在社會實踐中人們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需要結成一定的組織!也需要一種行為去協調和控制組織內人與人、人與物以及組織與外部環境的關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管理、管理的精髓是溝通信息,處理人際關系,調動人的積極性。而倫理道德是規范人的行為,協調人際關系,為了更好地發揮組織中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挖掘其潛在能力,我們必須研究在管理過程中與管理有關的人際關系、人的心理活動,人的行為模式等,這就是所謂的管理道德。因此,研究圖書館的管理道德!是圖書館管理的內在要求。它可以促使我們更好地指導圖書館的管理實踐。
1.什么是圖書館的管理道德
圖書館的管理道德是倫理道德在圖書館管理中的特定表現,是圖書館在處理館員之間,館員與讀者之間以及圖書館與外部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它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這種行為規范是通過社會輿論、信念和傳統習慣等非強制性的手段發生作用的。
我們認為,圖書館的管理道德有兩層含義,一是圖書館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道德,即館長、館員和讀者的管理道德。二是圖書館作為一個單位或組織的整體管理道德&這二者既有區別。也有聯系,館長、館員和讀者的管理道德是圖書館管理道德的基礎!前者對后者起著決定性的主導作用。因為作為管理者的館長的道德行為的選擇,以及決策中的道德取向必然會決定和影響圖書館的道德規范!影響著作為被管理者,館員及讀者#的道德行為,在圖書館管理實踐中,館長、館員和讀者的道德具體化為圖書館的管理道德。反過來說,圖書館的管理道德是館長、館員和讀者管理道德的具體體現。
圖書館館長、館員和讀者的道德素質決定著圖書館管理道德的環境,圖書館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對人的管理!也就是說對讀者和館員的管理,對人的管理決不是簡單地用各種規章制度、行政條例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還需要為被管理者營造有利于學習和工作的良好環境!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學習和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地發揮,這種安適的環境不僅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技術環境!還包括良好的道德環境。
作為管理主體的館長、館員,其本身的道德素質對作為被管理者的讀者有著重要影響,特別是大專院校的圖書館、館員的道德素質對大學生讀者來說,影響更重大、館長、館員的道德信條、道德風范、道德實踐對學生讀者來說,會產生導向作用、同化作用及潛移默化的作用,館長、館員以良好的道德風貌以身作則!對學生讀者進行言傳身教的教育!可以促進圖書館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和發展。
現代化的管理中,圖書館的管理水平與倫理責任具有內在的統一性,一個單位或組織的倫理道德不僅會自然地融入其管理體系之中!而且合乎倫理的管理行為也是管理體系有效運行的基礎、圖書館作為兼具學術性和服務性的事業單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社會組織的分工來看,它不是一個以贏利為目的的社會組織!它不追求利潤,但它具有重要的社會責任,它必須處理好圖書館內部館長、館員、讀者三者之間關系,必須處理好與其他社會組織的外部關系。以此來獲得必要的資金資源和外部環境,就社會責任而言!圖書館的管理道德、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對社會的文明和文化建設具有促進作用。圖書館在協調相應的社會關系時,既要依靠強制的社會力量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使自己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去追求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還要依靠管理倫理道德這種自覺的社會良知來支配自己的行為,使圖書館把自己的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而大大地提高館員倫理道德素質。
倫理道德與管理并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包容的,管理以一定的道德作為基礎,道德推動管理水平的提高。在管理中蘊含著的道德意識。行為規范是圖書館健康發展的推動力,圖書館的管理必須合乎倫理道德的準則"如果把圖書館的管理比作一臺機器。那么,管理道德就是使機器運行的油"我們知道!管理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它能否發揮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的道德覺悟,管理主要是對人的管理,對人的管理只要被管理者樂于接受!管理才能行之有效。這就說明管理要以一定的道德作為基礎。因此,把倫理道德和現代管理很好結合起來,才能凝聚館員的向心力,激勵館員的工作熱情。才能協調好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營造有利于圖書館存在和發展的社會環境,才能真正實現讀者第一,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文獻信息需求。
2.如何提高圖書館的管理道德
為了提高圖書館的管理水平,更好地為讀者服務,就必須加強圖書館的管理道德建設,提高圖書館的管理道德水平。那么,如何提高圖書館的管理道德呢,我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
2.1提高館長、館員的道德素質
作為管理者的館長、館員,在道德品質以及自信心,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因素都對管理道德有著重要影響。反過來說!這些因素也是館長、館員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體現。要改善#提高圖書館的管理道德,就必須提高館長、館員的自身素質,一方面!在管理崗位上的館長、館員有一定的職權!特別是館長,而館里對其職權的運用很難進行嚴密#有效地監督、控制。所以權力能否正確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館長、館員的良心、良知。另一方面,!圖書館管理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館長、館員個人道德修養。如果館長的素質低下!很可能造成決策失誤,或者轉向腐敗。為了避免職權濫用,最好的辦法是提高館長、館員的各種素質,主要是道德方面的素質。同時,要求館長在管理活動中尊重館員的價值,適應和滿足人性要求,其本質在于激勵館員的積極性,發揮館員的創造性!引導館員們去實現預定的目標。因此,我們倡導把民主#理性化思想貫穿于管理全過程,管理面前人人平等,實現以權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為中心的管理轉變!讓館員們體會到自己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彼此之間的關系是一種職務行為關系,每個人都在按規則履行著自己的崗位職責,把自己看成是圖書館的主人,參與圖書館的決策、計劃和管理。
2.2館長、館員必須以身作則
道德準則要求管理者必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在圖書館里!館長#館員的言行起著建立某種文化基調的作用。這種文化基調同時具有示范和啟蒙作用,并常常向廣大讀者傳遞和暗示某種信息。例如,館長如不能任人為賢,而是任人唯親,把和自己關系好的人進行嘉獎或提拔重用!則就表明拉關系、走后門這種不正之風能暢行無阻#行之有效。于是,關系文化,就可能在館內盛行!從而使館員把精力放在搞人際關系上,而不去腳踏實地工作!去創造業績。如果館長批評或懲罰不認真工作。只會拍馬屁的投機分子,館員就會明白,投機取巧不可取。還是腳踏實地去工作,去創造業績。由此可見,館長管理道德風范對館內紀律和風氣的重要影響。同樣!館員在對讀者的管理中也要多從讀者角度去思考問題!要以身作則,要求讀者做到的,館員自己必須首先做到。如果館員在閱覽室里大聲說話,隨意用手機打電話。這樣,就會給讀者這樣一種印象。圖書館并不像想象的那樣神秘,與其他公共場所一樣,隨便嘮嗑打電話。如果是這樣,圖書館豈不是變成了茶館。所以,館長、館員作為管理者,必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嚴于律已、寬以待人,只有這樣,才能嚴肅綱紀、管理有方,反之,就會風氣不正,制度形同虛設,管理混亂。
2.3增強館長、館員的職業道德修養
我們知道,各行各業不僅有自己專門的業務要求,而且也有與其職業相對應的道德規范和準則,這就是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是個人道德行為最常見,最重要。最具體的表現形式,所以,要提高館長,館員的道德修養,就必須加強對他們職業道德的教育和訓練,只有進行經常性地教育和訓練,才能使職業道德的規范,準則轉化為館長。館員的內在品質和行為習慣,職業道德的教育和訓練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不論是館長還是館員,一方面要努力學習!學習好黨紀法規,努力改造主觀世界,樹立起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的道德信念與道德良知,同時堅決抵制不良的道德行為,另一方面亦應該結合自己具體的職責。義務#任務和活動方式等,分別進行各種不同層次的人生觀#道德信念#道德品質等方面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徹底改正自身不良的道德行為,按照職業道德的要求,忠于職守!做好本職工作!使自己的職業道德水平不斷地提高"只要館長。館員的職業道德水平提高了,圖書館的管理道德水平毫無疑問地會同時提高。
加強圖書館的管理道德建設,說到底是圖書館現代化管理的實踐需要!管理道德有很強的實踐性,一種倫理道德如果失去了它的實踐性!也就失去了它的全部精神內涵"圖書館管理道德體系一旦建立起來!將會極好地理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將會充分發揮館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熱情#周到地為讀者服務,使讀者在良好的環境中利用文獻,從而較好地達到圖書館的管理目標。
圖書館管理道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但我們可以簡單地把它歸結為兩大部分:一是管理道德的價值理論;二是管理道德的實踐結果。前者是圖書館管理活動中的思維準則,它指導管理活動的實踐;后者是管理活動的行為結果。管理道德的價值蘊藏在管理活動的過程中,并通過管理活動表現出來。圖書館管理道德的價值,從作為價值學和哲學的一般范疇來看,是人們在圖書館的管理活動中,將各種普遍現象和內容進行了本質的概括,將各種具體的、特殊的價值形態進行了全面的抽象和總結。說到底,圖書館管理道德的價值在于滿足讀者對知識、信息無限追求的需要,滿足館員自我存在和管理活動的需要。當然,圖書館管理道德價值有其自身的特點,并有巨大的導向作用。
1圖書館管理道德價值的特點
1.1受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
管理道德的價值和特定的文化氛圍相聯系,任何一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生活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因此,他們的活動行為總是帶有時代文化的烙印。每一個管理者的思想理念都深深受到他們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影響。管理作為人的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整個管理過程,從決策到組織人員配備、計劃、控制、信息溝通直至各個具體的管理環節,每一項職能無不受到文化的影響。特別是社會意識形態,直接影響和制約圖書館管理道德的價值和實踐。我們這里所說的“意識形態”,不僅指一般政治意義上的“意識形態”,更主要的是指民族、階級、專業、職業、教派、政治團體等群體的觀念、信仰、思維方式等。這些意識形態是受其各自群體的地理環境、氣候、生活習俗、文化活動等環境所制約和決定的。因此,圖書館的管理者有必要了解價值觀的演變,以便理解管理道德價值發展的基本力量,從而有效地控制管理道德的實踐活動。而我們管理者的動機和行為都受到自己所處的社會價值系統的影響。所以,圖書館管理道德價值服務于不同的社會階層。
1.2圖書館管理道德價值具有社會性
在現代社會中,人總是屬于一定的管理系統。現代化管理實踐中的主客體關系,在一個確定的管理系統中,都具有交互主體性。一個人或一個組織,它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圖書館,館長、館員、讀者這三者之間是交互主體。管理道德的交互主體性要求把對方看作與自己平等地位,有著相同作用的主體或客體。尊重對方、尊重他人,從而互相承認,互相協作,形成一個理性的、和諧的公共生活秩序。圖書館管理活動的主體和客體交互作用的過程是:館員管理讀者,讀者以館員工作條例或職業道德規范來監督館員;館長管理館員,館員以行政管理規范監督館長;館長同樣也要抽時間管理讀者,讀者以人性化管理和管理條例不完善、不合理為由,要求修改管理條例,改善服務環境等,同樣也督促著館長改變工作作風,改善服務環境。圖書館的這種主客體交互作用的過程,本身就是社會群體的活動。可見,圖書館管理道德價值,絕非某一主體或個人所能創造的,而需要館長、館員、讀者乃至社會的共同努力、參與。這就是圖書館管理道德價值的社會性。
1.3管理道德價值的二重性
現代社會的管理活動要求將倫理道德作為一種擴展意義上的管理秩序,并形成為調整管理行為規范體系。管理道德價值是管理實踐活動指導思想的準則,而管理活動作為社會實踐是管理主體,即圖書館管理者的工作內容。管理的目的是為社會服務、為讀者服務。也就是說,為滿足社會的需要、讀者的需要而獲得社會效益。否則就沒有什么價值可言。這種為滿足社會客體的需要,也就是對社會、對讀者具有價值性。可見,管理道德的價值是以對社會、對他人有價值的價值。只有實現了價值的社會性,進而才能實現館員的自身價值。這就是圖書館管理道德的二重性。沒有第一個對他人(讀者)、對社會有價值,也就沒有第二個對自身有價值。其實,在圖書館的管理活動中,管理道德價值的社會性與館員的自身價值是同時實現的,二者不分先后,不能分離。
1.4圖書館管理道德價值的創造性
圖書館管理道德價值是一種創新活動,它既不是現成的東西,也不能立即見效,而是通過管理活動過程中人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對館內各種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條件進行變革、調整、重新組合,獲得新的管理績效,實踐管理道德的新價值。可見,只有經過一系列的過程,管理活動才能創造出新的價值,滿足讀者和社會的需求,達到社會效益。所謂創造性,是對過去的改變和超越,即改變過去的原貌原樣,使管理活動出現新的氣象、新的局面,從而創造出新的價值。在管理活動中,館員的個人奮斗目標和愛好,決定了管理道德發展的內容和方向。如果館員對電腦及其自動化等方面很感興趣,那么,他在工作中就會自覺地利用網絡、多媒體等工具進行管理活動的改革與創新,為讀者服務。從而實現了管理活動的目標:在服務管理中創造了管理道德的價值。也就是說,在管理活動中實現了圖書館管理道德價值的創造。
1.5圖書館管理道德價值的審美性
我們知道,現代社會的管理活動,無非是管人、管物這兩大類。圖書館的管理活動包含著這兩大類,既管人,又管物。所以,就需要有高超的管理藝術。既然是藝術,就存在著“美”的管理道德價值。“美”作為一種道德價值的評判標準,是指主體運用內在尺度在觀念上去評判客體,它既有物質的價值,也有精神的價值,是物質和精神的綜合境界。“美”的對立面是“丑”,而美的東西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美好的,為人們共同欣賞和贊美。
圖書館的管理活動與一般的管理活動一樣,它不僅是一種單純地追求績效的活動,而且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多個層面的意義。無論是管理的主體——館員,還是被管理的客體——讀者,都受到特定社會的浸染和熏陶。圖書館的管理活動是一種社會的集體行為,這種行為是要用審美的道德價值觀來衡量的。館員在管理活動中,既創造了物質財富,也創造了精神財富。更重要的是,管理活動本身也有助于提高館員和讀者的思想文化修養,陶冶著人們的情操。我們認為,文化心理是管理活動的靈魂,人才是管理活動的主體,因此,決定圖書館管理效率和發展趨向的是具有各種各樣的感情、欲望、思想所支配的無數個館員的合力,只有激發和調動他們的各種潛能才是發揮了圖書館管理活動的藝術精華。這也是圖書館管理道德美的所在之處。
2圖書館管理道德價值的導向作用
圖書館管理道德的價值觀要求館員在日常管理活動中,樹立起服務觀念,做好本職工作,改進和創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館員的服務得到讀者的認可,從而在服務中實現館員的自身價值。可見,管理道德的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它可以引導館員不斷地努力工作,在管理中實現其自身價值,從而得到社會的認可。
管理道德價值的導向作用不是用行政手段強制實行的,而是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的作用,通過內心信念的轉變、調整來實現的。所以,我們要加強宣傳引導,借助于社會輿論的力量,在讀者和館員中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用良好的道德習慣來約束、調整、引導每一位館員的職業管理行為,在服務中實現其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
2.1引導館員成為知識信息的導航員
館員不僅要充分了解館藏,還要充分了解讀者的心理、思維、閱讀需求與傾向,并針對讀者的實際需求進行知識、信息、情報資源的收集和整理,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讀者提供相對應的服務。館員要對館藏、信息資源進行搜集、加工、整理、排序,使雜亂無章的信息變成有序的知識體系,并使信息資源在館員的加工、整理下不斷地增值。館員要方便讀者,并引導讀者進入知識的殿堂,利用各種形式為讀者咨詢,宣傳網絡資源及各種類型數據庫的檢索,開展課題查全、查新業務,編制二、三次文獻等,以此來引導并服務于讀者。
2.2引導館員進行創新服務
2.2.1服務技術及其設備的創造與更新
服務技術與設備的創新是其他方面創新的前提與基礎。管理道德的價值導向性引導館員利用圖書館的優勢及資源進行設備的開發研究與技術的創新。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等技術手段對信息資料、館藏載體、借閱設備、場所設施等進行優化、更新、改造。
2.2.2服務觀念的創造與更新
服務要創新,觀念必須先行。現代社會人們對知識、信息質量本身和與此相對應的服務要求越來越高。現代圖書館管理道德的價值導向作用使得館員必須改變傳統辦館觀念和服務觀念,改變傳統的“借借還還”、“重藏輕用”的老觀念、老意識。樹立起“開放辦館”的新意識,以及“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的新觀念。
2.2.3服務方式及其手段的創新與更新
服務方式及其服務手段的創新是提高服務水平的重要標志。圖書館管理道德價值的導向作用要求館員的服務方式必須多樣性,服務手段必須現代化。除了傳統的借還、復印方式之外,還要利用數字、網絡技術為讀者服務,實現服務手段、方式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2.2.4服務內容的創造與更新
現代社會是知識、信息爆炸式時代。知識更新飛快,信息瞬息萬變。這樣,管理道德的價值就要求館員進行“快”、“新”、“準”的服務。于是,館員必須深化服務內容,充分挖掘館藏資源和虛擬網絡資源的內在價值,充分實現服務內容的創新。
2.3引導館員作為教育者
圖書館是沒有圍墻的大學,是讀者終身學習的場所。無論什么樣的圖書館,其教育功能都非常突出。因此,館員不僅僅是服務者,而且是一個教育者。在解答讀者的提問過程中;在服務讀者、引導讀者閱讀過程中,都默默地體現了服務育人、管理育人這一社會理念。館員對知識信息具有批評、審美、凈化、整理的責任。在有聲有色的導讀活動中,能夠促進讀者文化素養的提高,接受健康思想的熏陶。館員良好的管理道德形象、豐富的管理知識、有效的管理手段,都在潛移默化地引導讀者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不斷探索、提高。因此,館員在讀者中的教育作用是圖書館道德的價值觀所決定的。
圖書館管理道德的價值指導圖書館各種具體的管理活動,使圖書館的管理活動具有合理性、科學性和人本性。圖書館管理道德價值指導讀者的管理思維是一種看不見的隱性網絡,它把讀者聯系起來,把館員統一起來,以一種共性的思維指導圖書館的管理活動。現代社會中的倫理觀念是多元化的。因此,作為現代化圖書館的管理者絕對不能用一元化的管理道德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管理活動,而應該自覺主動地應用多元化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來指導圖書館的管理活動,并把這種多元化的管理道德價值作為圖書館管理活動的總指導原則。
參考文獻:
[1]萬君寶等.管理倫理[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2對物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
郴州職業技術學院物業管理專業畢業生(32人)從事物業管理行業的僅有4人,占畢業人數的12.5%,為什么會是這樣的結果?根據物業企業的反饋,培養的畢業生不能快速適應物業管理崗位群,而物業企業對物業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比較迫切,這就說明對物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與市場脫節。以職業能力為導向培養物業管理專業人才才能避免這個問題,從而打破“畢業即失業”的現象。
2.1提升物業管理專業的認可度
隨著接觸專業課后,同樣的問卷再一次發放給物業專業學生,發現“你將來的就業方向是()”,這個問題只有10%選擇將不會從事物業管理相關工作,比剛進校的情況有所好轉,一是因為大二的學生開始接觸專業課,除了課程知識的講解,專業課老師開始對他們進行專業輔導;二是由老師帶隊去物業企業參觀、調研,讓學生體驗和感受真實的物業管理;三是請業界人士為學生做專業講座,現身說法。通過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對專業的了解更深入,對專業認可度有所提高。鑒于此,為了使學生盡早地了解專業,消除對專業片面的理解,在設計培養方案時,首先應該讓專業課前置,同時,專業課設置時應有實踐環節,比如,帶學生去企業感受和體驗;其次,舉辦專業講座。通過業界人士工作經驗的分享以及探討物業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會讓學生對專業發展的前景充滿希望,從而打心底里認同并熱愛專業,為將來走上就業崗位做好心里準備。最后,配備專業輔導老師。從學生進校開始,專業輔導老師就應對其進行這個專業是學什么,干什么,專業發展前景以及針對學生的疑問進行答復,并引導學生做就業規劃。這樣,學生就能有目的地學習。提升學生對專業的認可度,才能讓其愿意學專業、愿意做專業。
2.2課程教學改革
以職業能力為導向培養學生,就需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就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通過做中學提升學習的興趣和效果。首先,注重課程教學的實踐環節,尤其是專業課程,應分為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在實踐課時里應說明開設的形式,如:課內實踐或者企業調研等。其次,通過課程改革從而推動考試方式的變更。傳統的考試方式為30%+70%,前者為平時成績,包括出勤、紀律、作業和課堂參與等,后者為卷面成績,純粹的理論考試,需要強大的記憶力。即使學生考試成績過關,可實際的業務依然處理不好。鑒于此,可以把后者70%改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業務處理,比如:讓學生針對性地草擬一份《物業管理合同》、《管理規約》或者針對業主即將入住,草擬一份入住方案等實際業務的處理,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查閱資料,可以去相關企業調研。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溝通能力,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能切切實實地處理事情;另一部分為理論考試。理論是指導實踐的,沒有理論的實踐就會不停地碰壁。所以,專業的理論知識必不可少。最后,利用寒、暑假,鼓勵學生去相關企業接觸崗位。學校可以幫助學生聯系實習基地,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找物業企業,從大一開始,每個寒暑假不間斷地去實習,學校給予學分的認可。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真實地感受到工作的內容,并且可以通過觀察學習如何處理相關事件,這是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幾年堅持下來,學生畢業就能成為企業可用之人。
2.3專業師資培養
無論制定培養方案,還是課程改革,由于師資不專業,水平不夠,都只能成為一紙空文,“雙師型”教師引進困難,業界人士課時費高,培養學校自己的專業師資刻不容緩。首先可以通過鼓勵老師考取“注冊物業管理師”職業資格證,資格證的考取過程就是學習物業專業知識的過程。其次,鼓勵專業教師“走出去”。除了走出去學習,還應該利用寒、暑假到物業服務企業掛職鍛煉,這樣不僅能提升自己,還能為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實習基地的建設以及實驗室建設等做好準備工作。最后,與物業服務企業緊密合作,共同打造專業師資團隊。比如,(1)師資相互交流學習。專業教師由于對理論、理念等知識掌握比較牢固,可以加入物業服務企業培訓團隊,為其提供相應課程的講解,幫助物業服務企業的在崗人士提升理論知識和文化素養。物業服務企業的優秀專業人士承擔一門或兩門專業課程,把多年的從業經驗帶到課堂,現身說法。(2)“訂單式”培養。由于“訂單式”培養就業的狹隘性,可以用“虛擬班”的形式來做。如果有興趣或者通過篩選的同學,另外成立一個班,這個班的學生在校學習的課程、班級等不變,只有另加課程的時候,這個“虛擬班”才在一起。企業可以結合自己的人力資源發展需求,給這個班的學生另加課程,可以是實踐的,也可以是理論的,師資大部分來源于企業,也可以是在校師資。這樣一來,學生畢業時成為企業可以立馬用得上的人,也不會影響學生就業時的其它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