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6 00:52: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朱熹觀書有感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哲理詩在小學古詩教學中并不鮮見,但讓學生正確解讀哲理詩,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尤其是《觀書有感》、《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類和讀書有關的古詩,學生在把握上存在著理解難度。為此,我先展開對比,讓學生將兩首詩做一個整體比較。
這兩首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首先從詩人來說,《冬夜讀書示子聿》的作者是陸游,《觀書有感》的作者是朱熹,同為宋代著名詩人。學生根據課前準備的資料,將兩位詩人的生平資料進行比對。陸游為宋代愛國詩人,其詩作大多書寫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南宋無能者的痛斥。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一生著書立說,創辦書院,講學傳道。
這兩首詩的內容有何異同?《冬夜讀書示子聿》從題眼可知,這是一首寫讀書的古詩,是陸游和兒子談讀書的詩,而《觀書有感》是朱熹對讀書的一些感悟,講的是自己瞬間的體驗。
在說理上,這兩首詩又有何異同?從共同點上來說,這兩首詩都是哲理詩,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冬夜讀書示子聿》從教導兒子的角度,講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觀書有感》則從自己的瞬間領悟入手,體驗到“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思。
這兩首詩的哲理含義有何不同?陸游通過實例告訴兒子,讀書是知行合一的,既能讀到真知又要實踐真知,否則便是空紙一文,毫無用途。《觀書有感》中,朱熹感悟到讀書能夠使人明智,可以使內心的湖面清澈如鏡,讓一個人保持聰明和睿智。
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梳理了兩首古詩的異同,從整體上把握了哲理詩的含義,從內容上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二、拓展,豐富哲理詩韻
古詩教學的目的,并不只是讓學生會默寫,背誦古詩,而是要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受到詩韻的熏陶,思維得到發展,將哲理滲透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要想做到這點,拓展學生的思維,就要從課堂教學設計入手。
“這兩首古詩中,你理解最深的有哪句話?”學生從《冬夜讀書示子聿》中找到一個成語“紙上談兵”,這是陸游舉出例子以告誡兒子。我從古詩的第一句抓起:“‘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通過這句話,你想到了什么?”有學生想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也有學生想到:“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那么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哪個字眼能夠表明讀書的真髓?學生從“紙上”和“躬行”找到這首古詩的關鍵所在,紙上代表的是理論,而不是實踐,只有將理論付諸實踐,才能收獲真知,否則便是膚淺的說辭,對積累知識毫無益處。
在《觀書有感》中,何謂活水?從詩的字面意思來解釋,那是半畝方塘的源頭,是清澈的源流所在。在古詩中,大學問家朱熹難道僅僅只是在談論方塘的清澈,追問方塘的源頭嗎?并非如此,作者如此追問,是以方塘的清澈象征人的睿智,以此闡釋讀書之于活水的關系:正因為不斷地讀書,才能用知識武裝自己,使自己獲得滋養,更明智。
三、存疑,延伸哲理詩韻
古詩是語文閱讀教學園地里的花朵,每一朵都有著異常豐厚的積淀,學生一旦走進詩境,領悟到其中的意蘊,必能拓展思維。為此,我引導學生從唐詩談起,進行研究比對,看看《冬夜讀書示子聿》、《觀書有感》這兩首古詩有何特征,與此種詩歌類似的還有哪些古詩。學生認為,這兩首詩的哲理意蘊非常豐富,之前學過的《游園不值》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也有著豐厚的哲理意蘊,與這兩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還有《題西林壁》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那么,還有哪些詩能給人這樣的感悟呢?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要繼續探索,我讓學生在課外多找相關的古詩,進行自主探究,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自己體會。
哲理詩的豐富內涵,對我們來說,有什么用呢?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認為可以將哲理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如談到讀書要理論聯系實際,就要用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談到要積累豐富的知識,蕩滌自己的心靈,就要用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3、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月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 朱熹《觀書有感》)
4、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觀書有感》)
讀書就應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宋陸九淵《讀書》)
會當凌絕頂,一攬眾山小。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宋劉過《書院》)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少年不知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書到用時方恨少。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那么,如何讓學生能夠感受詩歌的魅力呢?我覺得古詩詞應奏響“四步曲”。
一、激趣導入,理解詩題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古詩詞年代久遠,教師若能在開始階段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將使課堂充滿無窮魅力,像磁鐵一樣深深地吸引著學生。
江蘇省特級教師顧曉梅在教學《觀書有感》前讓學生說說形容山和水的詞語,最后老師補充“源頭活水”,進一步引導:這個詞語出自今天將要學習的古詩《觀書有感》,那么,它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學完這首詩你就會明白。這個導入環節短、準、新、巧,一下子激起了學習學習的興趣。激趣導入方法多樣,還應根據年段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對于低年級的孩子,猜謎語、讀兒歌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題目有時就是詩歌的眼睛。一般情況下,它常常起到點明主題,交代主要內容,揭示一首詩中心的作用。因此,“理解詩題”是學習詩詞的第一步。有些詩的題目就高度概括了詩的內容,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讀了這樣的詩的題目就可以問問學生,這首詩寫的是誰送別誰,去哪里?既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這首詩的興趣,又為這首詩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如果是一首詞,而學生又是第一次接觸的話,還應該讓學生對照比較,了解詩詞的不同:詞有詞牌名和題目;詞的每句話長短不一,因此詞又叫“長短句”;詞可以分為上下闋等。
二、知人論世,了解詩人
學習古詩,還應該了解詩人極其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她)的作品的風格、特點,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詩的意思,突破理解上的難點。比如學習《觀書有感》,就應該讓學生了解作者朱熹及其哲理詩的特點,從而知道詩的題目雖然是“觀書有感”,寫的卻是關于讀書、做學問方面的道理。學習《清平樂?村居》,有必要向學生介紹辛棄疾的生平,從而知道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來看,他向往這樣的農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雅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
當然,這一步驟既可以在學習詩之前,也可以在之后,根據教學的需要而定。
三、通曉詩意,體悟詩情
這是學習古詩的關鍵一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前提。教師應緊緊把握古詩句的獨有氣質,制訂清晰的朗讀目標。朗讀,要求讀準節奏、押韻、停頓,還可以引入古詩平長仄短的吟誦方法,讀出古詩的韻味。書聲瑯瑯的課堂,學生定會樂在其中。
理解詩意的方法,根據年段特點應有所不同。低年段可以采用“看看想想,猜猜說說”的方法,結合課文的插圖進行,學生定會覺得興趣盎然。中高年段應側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可以借助工具書來理解字詞,可以教給學生通過組詞釋義的方法來理解
字詞。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學生的認識又較初步感知階段深化了。這時,教師應該及時地把學生帶回到全詩的把握上來,著重體會詩人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或明確詩歌所表明的道理。例如,學習《泊船瓜洲》,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詩人在泊船瓜洲時會在內心問自己:“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是怎樣的一種感情?學習《題西林壁》,問問學生為什么看到廬山千變萬幻的峰巒,詩人就會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講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探究,引導學生悟情明理,把古詩讀懂讀好讀活。
2、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謅媚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
3、內無妄思,外無妄動。——朱熹《朱子語類》
4、心統性情者也。——朱熹《近思錄》
5、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朱熹《近思錄》
6、一心可以興邦,一心可以喪邦,只在公私之間爾——朱熹
7、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先于讀書。——朱熹
8、我們的性格即我們的自身——朱熹
9、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朱熹
10、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朱熹
11、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謅媚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朱熹
12、十年浮海一身輕,歸對梨渦卻有情。世上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朱熹
13、禮即理也。——朱熹
14、責己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易從。——朱熹
15、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謂遠矣。——朱熹《朱子全書》
16、為學讀書,須是耐煩。——朱熹
17、鳥畏死,故鳴哀;人窮反本,故言善。——朱熹《論語集注》
18、人之進學在于思,思則能知是與非。——朱熹
19、仁者,以天下為已責也——朱熹
20、涵養、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21、圣人之所以為圣也,只是好學下問——朱熹
22、不以小惡掩大善,不以眾短棄一長——朱熹
23、自敬,則人敬之;自慢,則人慢之。
24、月盈則虧,日中則昃——朱熹
25、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成功之路也——朱熹
26、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27、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28、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
29、涵養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30、守正直而佩仁義——朱熹
31、自敬,則人敬之;自慢,則人慢之。——朱熹
32、讀書之法無它,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朱熹
33、自修則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34、在天為命,在義為理,在人為性,主于身為心,其實一也。——朱熹《近思錄》
35、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朱熹
36、朋友,以義合者。——朱熹
37、活到老,學到老。
38、自修則人不得以非理相加。——朱熹
39、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40、圣人所說底話,光明正大——朱熹
41、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是要多讀遍數,自然上口,永遠不忘。——朱熹
42、涵養、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43、大學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朱熹
44、虛心順理,學者當守此四字。——朱熹
45、立志不堅,終不濟事。——朱熹
46、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朱熹
47、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賢地位。——朱熹《范純仁語》
48、嘉賞未嘗喜,抑挫未嘗懼。——朱熹
49、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惻隱之心,人之生道也。——朱熹《近思錄》
50、蹉跎莫譴韶光老。——朱熹《四時讀書樂》
51、志者詩之本也——朱熹
52、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53、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
54、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朱熹
55、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則以石為玉而又炫之也。——朱熹
56、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
57、當務之急,不求難知;力行所知,不憚所難為——朱熹
58、天下事,壞于懶于私——朱熹
59、唯能不為,是以可以有為,無所不為者,安能有所為耶——朱熹
60、世路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朱熹
61、"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朱熹《四書集注》"
62、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朱熹
63、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朱熹
64、書冊埋首何日了,不如拋卻去尋春——朱熹
65、不能感人,皆誠之不至。——朱熹
66、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朱熹
67、自古圣賢,皆以心地為本。——朱熹《朱子全書》
68、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則以石為玉而又炫之也。
69、存天理,滅人欲——朱熹
70、言常苦于有余,行常苦于不足。——朱熹
71、自古圣人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信——朱熹
72、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朱熹
73、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74、為學,正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朱熹
75、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6、慎勿談人之過,切勿矜己之長。——朱熹
77、胸懷坦蕩,正大光明。
78、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朱熹《四書集注》
79、人之操履無若誠實。——朱熹《宋名臣言行錄》
80、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朱熹
81、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朱熹
82、謙固美名,過謙者,宜防其詐。——朱熹
83、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朱熹
84、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朱熹
85、師嚴道尊,教乃可施——朱熹
86、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朱熹
87、未得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
88、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89、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朱熹
90、憂在內者本也,憂在外者開也——朱熹
91、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92、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朱熹《勸學詩》
93、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朱熹
94、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95、讀而不曉就思,思而不曉就讀。——朱熹
96、心平則氣自和。——朱熹
97、學者須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學問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則且胡亂恁地打過了,此只是志不立。——朱熹
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但在過去的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在操作時往往急于求成,會步入以下幾個學詩的誤區:(1)教師為了趕進度,不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誦一首。(2)教師沒有精心備課,指導時隨意提幾個問題,草草了事。(3)為了節省時間,教師一講到底,學生沒有自主學習思考的時間。(4)教師僅把詩歌大意告訴學生就算完成任務。這些方法僅僅滿足于語義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學生難以從根本上體會詩歌最美的情感。我將以《觀書有感》一詩的教學為例,談一談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自主學習古詩的方法,讓學生能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展開想象,體會詩歌蘊藏的美感,感悟詩歌要表達的道理,做到舉一反三,提高古詩學習的興趣,做學習的主人。
《觀書有感》是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兩首》中的一首。作為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一些自學的方法,比如認識生字詞,用工具書查閱疑難字詞的意思。因此在學習之前,首先布置學生預習古詩,自讀古詩,把詩中生字的讀音掌握,一些不明白的字詞自己查字典弄懂,并在書上對仍然不懂的地方做一些標注。
在教學一開始,就讓學生回顧過去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后加以總結并板書,讓學生明白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是先讀一讀,再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懂,然后對古詩所表達的情感、志向進行感悟,最后拓展與本詩有聯系的詩歌,并加以背誦記憶。當學生明白學習古詩原來是有“法”可循時,對于學習古詩也就不再有畏難情緒。在課堂上,我們就可以用這樣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觀書有感》。
一、讀。讀準字音,讀出韻味
學生在課前已經做了預習,這部分的學習,只要對重點字詞的讀音加以點撥,如“徘徊”“渠”這兩個詞語的讀音常常會讀錯,必須在課堂上提出來,讓學生知道正確的讀音,并且讀準,才能讓學生有深刻的印象。在課堂上,教師應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讓學生讀出韻味這一部分,通過出示已經畫好停頓的句子:“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指導學生讀出節奏,讀出韻腳以及合適的聲調,如:“問渠哪得清如許?”要讀出疑問的語氣來。當然,這里的韻味還只是淺薄地讀出了詩歌的“抑揚頓挫”,還需要通過第三部分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詩中的景色,想象畫面,讀出詩中的畫面,領悟詩歌的道理,才能進一步讀出韻味。
二、解。解決字詞,理解詩句
有了學生課前的預習,可以節約很多的課堂時間,在理解字詞時,教師可以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聯系生活,聯系上下文,給生字組詞等。在本詩中,“鑒”是鏡子的意思,大多數學生通過查字典理解了這個詞語,但是字典上對于“鑒”有四種解釋,這里就要告訴學生,遇到不理解的生字,不僅要查字典,還需要聯系上下文來理解。“渠”在詩中是代詞“它”,指代詩中的方塘。而在過去的教學中,發現學生的作業中常常有學生把渠理解成“水渠”。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先讓學生給“渠”組詞,學生會組詞“水渠”“渠道”“溝渠”等,這時告訴他們這些詞語中的“渠”意思是“人工水道”,而我們詩中講的是一塊半畝大小的方形池塘,并不是“水渠”,由此告訴學生“渠”在詩中的意思是代詞“它”,同時聯系我們過去學習過的“家祭無忘告乃翁”中的“乃”是第二人稱代詞,指代“你,你的”。“吾家洗硯池頭”中的“吾”是第一人稱代詞,指代“我,我的”。通過對以前學過的古詩的回顧,加深“渠”的意思的印象。
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就可以讓學生嘗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讓學生先自己嘗試著說一說,在學生說之前,教給學生“連詞成句,調換詞序,添加詞語”的方法,讓學生能夠用完整通順的句子表達出詩意。有了方法的指導,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將詩句的大概意思說清楚了。
三、悟。感受詩景,悟出詩志
《觀書有感》一詩,前兩行寫景,后兩行寓理。感受詩中的景色,悟出詩人通過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志向是學習古詩的重點也是難點。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流于形式,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強加于學生,學生也是一知半解,全盤照收,以能回答作業中的問題為目標,死記硬背,并不能做到真正的感悟。
詩是通過意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感情的。意境就是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的美,也即“詩情畫意”的美。古詩詞教學中只有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產生移情和共鳴,讓學生展開想象,引起聯想,由此及彼,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再現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在理解了詩句意思后,先讓學生反復誦讀《觀書有感》前兩行,想象詩人所看到的畫面,學生一般都會想象到“有一塊不大的方形池塘,池中的水清澈明凈,好像一面打開的鏡子,倒映著天上的云朵,水面波光粼粼,天空的倒影在隨波移動。”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有了想象,再來指導學生邊想象畫面邊誦讀詩句,這時學生在“意象”的召喚和引領下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于是,朗讀時的情感就能噴涌而起,一瀉千里,真正做到讀出詩歌的韻味。
詩歌中的情感要靠“意象”去顯現,《觀書有感》借半畝方塘中清澈明凈的“水”這一意象,引發詩人的疑問――“問渠哪得清如許?”繼而詩人通過思考得出“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答案。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去想象“源頭活水”從何而來,思考怎樣的水才是“源頭活水”?沒有了“源頭活水”方塘里的水會怎樣?通過想象和思考,讓學生明白“源頭活水”對于方塘的重要性。詩句中簡單的一問一答,道出一個深刻的道理,只有博覽群書,博采眾長,才能讓自己的心智保持如水般的明凈。道理很淺顯,要讓學生明白,卻非易事。常言道“學貴有疑”,在學生領悟了詩歌的意象以后,讓學生聯系詩歌的題目提出問題,善于發現的學生就會產生疑問“為什么全詩一字未提‘書’,題目卻是《觀書有感》?”再讓學生通過對整首詩歌的理解來明白“方塘”就好像是人的心智,“源頭活水”就是讓心智保持明凈的源源不斷的知識。最后加以總結,讓學生知道要想明白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志向、道理,需要在閱讀時,多提幾個“為什么”,將“學”與“問”切實結合起來。
四、拓。拓展閱讀,活學活用
古詩詞語言凝練,用詞精妙,講究音樂美、意象美、建筑美。將古人流傳下來的經典文字埋藏在記憶里,既能提高一個人的語感,又能提高人的內在修養。這也是古往今來,人們閱讀、記憶古詩的主要目的。對于小學生而言,學完一首古詩,不僅要把這一首古詩記住,還需要延伸該詩人的作品,延伸同類型的作品,這樣做不僅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還能加深學生對本詩內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
以《觀書有感》為例,在學完這首詩后,教師出示朱熹的《觀書有感(其二)》,讓學生用課堂一開始所提出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第二首古詩,學生很快就能通過合作交流,將第二首詩中的疑難問題弄懂,如“艨艟”一詞的讀音和意思,“向來”“中流”的意思。接著用連詞成句、調換詞序、添加詞語的方法說一說每句詩的意思,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對于《觀書有感(其二)》詩歌中的意象及詩歌表達的道理,則通過比較閱讀的方法加以學習,讓學生比較這兩首古詩,說說這兩首詩歌的異同,通過比較,學生不難發現,這兩首詩相同之處很多,題目、作者是相同的,讀音上都有押韻的特點,都運用了比喻等修辭,同樣都是通過景物來表達一個關于讀書的道理等等。不同之處在于詩歌借助的景物是不同的,一個是“方塘”,一個是“艨艟巨艦”;還有表達的道理也有所不同,一個是說“要多讀書,多汲取知識,才能保持心智的明凈”,另一首則表達了“要多積累,當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基本功扎實了,藝術的創作自然能水到渠成、流暢自如。
有了兩首詩的比較學習,學生也自然對作者的創作風格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白朱熹是宋代的理學家,也是一個善于借助一般景物來闡述深刻道理的詩人,由此可以引發學生對朱熹,對說理詩的興趣,從而在課后對朱熹的其他古詩文、說理詩進行誦讀與積累。
當今的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課堂是向兩頭開放的,學生帶著問題、信息走進課堂,一堂課上好后,學生帶著許多新的問題離開課堂,課堂教學結尾變成了問號式,省略號式,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根據綱要的精神,傳統的學習方式應當改變而且也必須改變,這里所說的改變并不是說將以往的教育方式進行全盤否定,而是在分析學習內容的基礎之上對教育教學方式進行恰當調整,將那些不適用的學習方式調整為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際,學會生活,學會生存,讓他們樂學、會學、善學,使學生主動適應而不是被動接受學習內容,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長。
1、“天光云影”出自南宋朱熹《觀書有感二首》“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2、天光云影:指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寫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書中豐富的內容和深奧的道理。
(來源:文章屋網 )
18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陸游〈文章〉)
184.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宋。陸游《書憤》)
18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楊萬里〈小池〉)
186.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87.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宋。辛棄疾〈菩薩蠻〉)
188.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宋。辛棄疾〈南鄉子〉)
189.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宋。姜夔《揚州慢》)
19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191.春*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192.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193.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
194.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觀書有感》)
195.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宋祁《玉樓春》)
196.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宋。俞文豹《清夜錄》)
197.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梅堯臣《雪梅》)
含塘字成語有三個:
1、荻塘女子:鷺的一種別稱。出自清·厲荃《事物異名錄·禽鳥·鷺鷥》:“東坡詩稱鷺為雪衣兒,杜牧賦稱風標公子,《廣記》云,獲塘女子。”
2、半畝方塘:半畝池塘,形容很小的地方。出自宋·朱熹《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
3、發堿決塘:因發大水使堤岸潰決。出自《淮南子·主術訓》:“夫防民之所害,開民之所利,威行也。若發堿決塘,故循流而下,易以至。”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