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0: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管理系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引言
財務管理理論結構是人們基于對財務管理實踐活動的認識,通過思維活動對財務管理理論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其排列和組合方式所作的界定。國內外財務管理學者對于財務管理理論結構體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何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財務管理理論體系仍需要進一步研究,有必要構建與現代財務管理發展水平相一致、結構嚴謹的財務財務管理理論體系,本文在借鑒和總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財務管理理論結構體系進行整體性探討。
二、財務環境是財務管理理論結構體系構建的邏輯起點
環境決定一切,財務管理理論的發展離不開環境的影響和制約。一切事物都是以時間、地點等環境決定的。財務管理理論告訴我們,有什么樣的財務管理環境,必然有什么樣的財務管理理論與之相適應。財務管理本質、目標,他們都是在一定的經濟環境中人們對財務管理的一種認識。財務管理環境決定了財務管理的本質,進一步決定了財務管理的內容與方法。財務管理環境是財務管理理論體系賴以生存的土壤,是財務管理理論體系產生的基礎,沒有財務管理環境,就無從說財務管理理論體系。所以,以財務管理環境為出發點來構建財務管理理論結構符合推理邏輯。而且,理財環境還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它包含了財務管理實踐的全部內容,孕育著財務管理理論要素的全部“胚胎”,以此為起點構建的財務管理理論結構可以揭示財務管理發展過程的全部因素和客觀規律,因而是全面的、完整的財務管理理論結構,所以,以財務管理環境為財務管理理論結構體系的邏輯起點,最符合財務管理理論的發展要求。
三、以環境為起點的財務管理理論結構體系構成要素分析
從財務管理理論結構體系的邏輯起點選擇出發,財務管理理論結構體系主要包括由財務管理環境、財務管理假設、財務管理目標、財務管理程序和方法、財務管理原則、財務管理內容、財務管理運行、財務管理機制、財務管理組織等內容構成要素。
1、財務管理環境
財務管理環境是企業財務管理賴以生存的土壤,是企業展開財務管理的舞臺,企業的財務決策、財務策略的制定都離不開環境的認識和把握。它主要研究理財環境的內涵、構成要素及其對財務管理理論和實踐的影響、制約及要求等問題。財務管理環境是財務管理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財務管理環境是客觀存在的,具有客觀性的特點,財務管理內外環境息息相通不斷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共同構成研究意義上的財務管理發展的整體環境,即理財環境,或稱財務管理環境,深刻認識和認真研究理財環境,從理論上講,有助于正確認識財務管理的性質、特點及其發展變化的原因和內在規律,塑造科學的財務管理目標,并圍繞該目標確定一套與理財環境相適應的理財觀念和制定一套具有現實意義的理財原則、程序與方法;從實踐上看,有助于企業做出正確的財務決策,選擇和規劃企業財務管理行為,增強企業財務管理的適應性和有效性。
2、財務管理假設
科學源于種種假設,這是因為對于任何科學的研究產生一系列未被確知難以直接論證的問題,因而科學的產生都要要依賴于某種特定的假設。假設是在兩種情況下提出來的:一是現在無法證明這一命題;二是多種命題可供選擇時選擇其中一種,至于為什么樣這樣做,或無法證明或現實條件有限。美國學者坎寧在《會計的基本假設》中把會計基本假設看成是會計賴以存在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環境的基本前提或基本假設。坎寧對會計基本假設的定義對財務管理同樣是適用的。我們可以將財務管理假設定義為,財務管理假設是財務賴以存在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環境的基本前提或基本假設,財務管理假設可以說是人們主觀認識作用客觀財務環境的結果,它取決于人們的認識水平,具有主觀性特點,這也是目前對于財務管理假設的認識有不同觀點的主要原因;同時,財務管理假設由具有客觀性的特點,因為財務管理環境是客觀存在的,這也是所有研究者都納入財務管理理論的重要原因。管理財務管理假設可以由若干獨立假設共同組成的連貫一致的體系。這個體系應該符合合理性、獨立性、非矛盾性、可檢驗性等條件。
3、財務管理目標
目標是一項或一系列活動預期希望達到的境界和結果,目標是人們針對其活動預先設定的,是人們努力的方向,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財務管理目標是人們從事財務管理實踐過程中所希望實現的目的,它所回答的問題是財務人員為了什么做。財務管理目標主要揭示財務管理職能如何具體化為財務管理目標,以及財務管理目標實現的內在規定性,為財務管理系統運行提供一個規范性的概念框架。財務管理目標理論在財務管理理論結構中處于承上啟下作用,有了該層次財務管理理論結構才具有整體性和目的性。財務管理目標是構建財務運行機制的方向和標識,是人們賴以選擇各種理財手段的依據和標準。它是財務管理理論和實務的導向,是在認真研究財務管理環境和已經確立的財務管理假設的基礎上確定的,既對財務管理的內容、財務管理的原則、財務管理方法等基本理論問題起導向作用,也對財務管理的通用業務理論和特殊業務理論起導向作用。
4、財務管理原則
財務管理原則是管理者在對財務管理環境有了更加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制定的,它是將已經形成的對財政管理的理性認識在回到財勢管理實踐中去的過程,是從認識到實踐、從精神到物質的過程,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財務管理的原則將具體地承擔起指導財務管理實踐的任務。財務管理原則可以根據財務管理假設和財務管理目標來推演,有效市場假設可以推演出市場中心原則、雙方交易原則、信號傳遞原則、引導原則、交易行為自利原則、比較優勢原則等財務管理原則;財務主體假設可以推演出性性理財原則、風險成本與收益均衡原則、貨幣時間價值原則、資源配置原則等原則;持續理財與財務分期假設可以推演出財務分期原則、可持續理財原則等原則;委托假設可以推演出財務關系協調原則、財務約束和財務激勵原則等原則。
5、財務管理程序和方法
財務管理方法,也稱財務管理工具,它是為了實現財務管理目標,完成財務管理任務,在進行理財活動是所采取的各種是手段。財務管理的程序是財務管理過程中相互配合、緊密聯系、有序的管理環節,包括預測、決策、計劃、分析、控制五個環節。財務管理程序和言法屬于財務實踐層次,它受到財務管理原則的指導和約束。
6、財務管理內容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對全國近百家中小企業的抽樣調查顯示,盡管各級政府把提供創新服務作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首要大事來抓,創新服務的實際收效卻并不令人滿意,對于此,文章在界定創新服務體系效率的前提下,深入分析了中小企業創新服務體系的對象和內容失效的原因,并從淡化創新服務的政府色彩、建立以經濟中介作為創新服務體系的主體以及加強創新服務制度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服務體系的建議。
近幾年來,我國的中小企業在拉動地區經濟增長、解決就業等方面顯示出的巨大活力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如何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也成為當前政府關注的焦點。國家開展了“產學研工程”和“技術創新工程”,各省市紛紛設立了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市場、創業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機構,為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動提供技術、資金人員以及場地等支持,財政預算也加大了扶持力度,僅2006年一年,中央財政安排的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就達到74288億元。
然而,盡管各級政府把提供創新服務作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首要大事來抓,創新服務的實際收效卻并不令人滿意。通過對全國近百家中小企業的抽樣調查顯示,81%的企業認為在從事技術創新過程中缺乏外部創新服務的支持,42%的企業對當前的創新服務表示非常不滿意,67%的企業認為當前的創新服務體系需要進行重大改變。針對該問題。我們在調研過程中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創新服務體系效率的界定
一般來說,一個完善的創新服務體系由核心層、松散層、衍生層和政府四部分構成。核心層包括孵化器、大學、科研機構、技術交易機構、科技咨詢評估機構、技術經紀人等,提供的服務集中在技術層面。松散層包括律師事物所、會計事務所、管理咨詢公司、人才培訓機構、金融機構等專業化服務提供機構,為企業提供創新過程中必需的信息、資金、人員、管理、市場拓展等輔助服務。這兩個層次主要由獨立的中介企業構成。衍生層是由上兩個層次中的企業衍生出的機構,即為這些服務機構提供服務的企業。政府作為創新服務體系中的特殊主體,以直接配給資源和間接的政策干預兩種方式發揮作用。
在本次調研設計的問卷調查中,是從創新服務的提供過程著手,即從創新服務是否為創新主體所認可的角度來界定該體系的效率。創新主體對創新服務的認可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創新服務需求的企業獲得了服務,二是企業獲得的服務能夠有效促進其創新。滿足了這兩點的創新服務就可以說是有效的。否則即為失效。
在本次調研過程中發現,區域創新系統中針對中小企業的創新服務體系存在兩種失效:一是接受服務的企業不是最需要扶持的企業,稱為對象實效:二是企業得到的服務不是對其創新活動貢獻最顯著的服務,稱為內容實效。
二、中小企業創新服務體系的對象失效的原因
從資源配置效率的角度來看,創新服務對象的選擇應當滿足兩個標準:一是服務對象應當是經濟當中創新活動的主要承擔企業:二是創新服務對企業創新活動的貢獻率較大。
1、創新基金多投向大型企業。如果我們不考慮行業、經營戰略等方面的具體特征,只是按照規模的大小將其劃分為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兩類的話,就會發現,當前我國的創新服務主要流向了大型企業。以融資服務為例,目前國內對企業的新增貸款90%集中在大約10%的優質大型企業,資金向“大企業、大項目、大城市”集中的趨勢十分明顯。在企業的類型選擇上,銀行總是以“大”為先。長期以來,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大企業抗風險能力、技術含量高已成為商業銀行的共識。在這種經營理念的驅使下,在通常情況下,商業銀行都把上市公司作為貸款營銷的首選,因為上市公司大多是中國企業的大哥大、企業集團的最好代表。在經營體制上,實行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而且受到股民的監督;在經營效益上,都是當地的納稅大戶,政府高度扶植;在風險防范上,由于企業的規模大、實力強。具有很強的抗風險能力。面向中小企業的創新基金雖然投入很大,但對申請資格的要求卻非常不利于小企業,如要求企業良好的經營業績,資產負債率不超過70%,每年用于高新技術產品研究開發的經費不低于銷售額的5%,等等,這些標準對于大多數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小企業來說是很難達到的。正因為如此,在創新基金的受益者中,真正意義上的中小企業并不多。
2、中小企業有創新的內在動力。那么,將創新服務主要提供給大企業是否合理呢?這要取決于大企業和小企業誰在技術創新中的作用更大,以及誰更需要創新服務,三螺旋理論、企業群理論和強調網絡這種新的產業組織形式的區域創新網絡理論都同時強調了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區域競爭力提升中的作用。實際上,三螺旋理論中的大學和區域創新網絡理論中的網絡都不是區域創新的主體,真正的區域創新主體應是一種知識、技術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究創新為核心的企業實體,即科技型中小企業。大企業在科技成果的轉化中雖然起著重要作用,占較大投資,但其在數量上不占優勢。隨著科技成果日益增多,中小企業對高新技術商品化、產業化的作用日益增大。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首先在數量上能容納大量的科技成果,其次他們對市場的反應比較敏感,對失敗也有較強的承受能力。也正是由于科技型中小企業沒有規模經濟和資金雄厚的優勢,其較弱的自身實力和激勵競爭市場才決定了他們必須不斷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技術創新。并將這些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以維持生存和發展。
3、小企業不僅是經濟當中的創新主體,也比大企業更需要外部的創新服務。大企業在市場當中已經擁有了一定基礎,資金、人員、外部關系以及研發系統都已走上良性循環,外部創新服務對其所起的作用只是錦上添花。小企業的能力缺項則往往非常嚴重,外部的創新服務對其而言是一種雪中送炭,能否獲得創新服務的支持會在很大程度影響著這些企業創新的成敗和今后的發展。因此,從創新服務的投向來看,中小型中小企業應當是創新服務的主要對象,我國當前創新服務向大企業傾斜實質是發生了服務對象上的錯位。大企業的數量少,創新服務對其的邊際貢獻低:中小企業的數量多。創新服務的邊際貢獻大。創新服務向少數優質的大企業傾斜雖然會減少創新服務機構自身的風險,但卻降低了創新服務的配置效率,致使大量急需創新服務的中小型中小企業得不到所需的創新服務。
三、中小企業創新服務的內容失效的原因
在調研中還發現,即使選對了服務對象。創新服務體系也不并一定是有效的。創新服務機構向企業提供的可能不是企業當前在創新過程中最需要的創新要素,此時,創新企業雖然獲得了創新服務,但這種服務并不會對其創新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也就是供給和需求產生了矛盾,由此產生內容失效。
1、中小企業的需求狀況——所需創新服務與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通常意義上,人們往往容易將創新服務理解為向創新企業提供資金、人才等直接服務,資金、人才等投入要素確實能對創新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這種作用并不是在企業發展的所有階段都能發揮最大的功效。通過調查發現,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成長的不同階段。企業對創新服務的具體需求是不相同的。種子期是技術創新成果中試、放大和產品化試驗階段。創建期是指在實現技術創新成果產品化以后,商品化的產品進入市場的階段。在這兩階段,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呈急劇增長趨勢。成長期是新產品獲得消費者認可后,銷售快速增長的時期。在這一階段,企業對資金的需求相對較小,更需要信息和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專業服務。當經歷了一段以遞增速度發展的快速擴張期后,企業將進入成熟期。這一時期企業工作的中心是對原有產品或原有的生產過程加以改進,開發下一代的新產品或新工序,鞏固市場地位以及尋找新的增長機會。由于此時企業自身的財務狀況較好,且也比較容易籌得資金,所以資金對于創新的貢獻不大,而信息和技術咨詢等服務相對來說更能有效地促進創新的進行。
2、創新服務體系的供給狀況——機構服務不到位、質量差。在我國當前為中小企業提供創新服務的各類機構中,發展最快的是創新基金、生產力促進中心和孵化器。創新基金的主要功能是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生產力促進中心基本掛靠在各級政府的科技部門,服務內容主要集中在為中小企業申報創新基金提供咨詢、項目可行性編寫服務。高新技術企業評審咨詢,企業診斷咨詢,管理、經營等高層次人才培訓,建立綜合信息平臺等方面。但在實際運行中,多數的生產力促進中心由于缺乏專業人才,其對外宣稱的管理咨詢、信息以及培訓等服務往往都是形同虛設,實質只是政府科技職能的延伸機構。孵化器是推動科技型企業成長的一類重要機構,我國的孵化器數量雖然已居世界第二,但層次較低,主要由高新技術園區的創新中心、大學科技園和海外學子創業園等構成。孵化器的功能定位中雖然包括咨詢、人員培訓、信息等高端服務,很多孵化器的主要服務卻仍然停留在為在孵企業提供廉價的辦公場地、解決水電等硬上,行政色彩很濃,高端的軟不僅數量少,質量也較低,基本沒有能力為企業提供個性化的創新服務。
3、創新服務體系內容嚴重失效。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目前的創新服務體系仍然是政府主導型的。服務內容集中在科技型企業發展初期所需的一些硬性創新要素上,如資金、場地等。由于創新服務機構的服務對象定位趨向于大企業,相當一部分處于種子期和成長期、對這些服務確實存在需求的小企業沒有能力獲得服務,而大企業通常又都已渡過了種子期和成長期,其從創新服務體系獲得的資金、場地等硬性創新服務對其來說可有可無,真正需要的信息、咨詢以及管理等能夠幫助其擴張和進一步發展的個性化的軟性創新服務卻無從獲得,使得我國區域創新系統中的創新服務發生了嚴重的內容失效。
四、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服務體系
一、保險公司建立信息、資金、單證三位一體財務管理體系的必要性
保險公司,特別是國有獨資保險公司,其規模一般較大,但管理較為粗放。從信息管理系統來看,不僅沒有建立成功的電子商務,利用銀行電子支付系統也不充分,而且現有的各營業網點之間、上下級之間尚不能進行網絡化管理,數據不能共享;基層公司的業務處理和財務處理沒有實行標準化、系統化的電子處理程序,業務、收付費、記賬、統計、分保等環節信息重復錄入、數據人為調節,結果造成信息傳輸慢,數據失真,甚至出現弄虛作假的情況。這種狀況不能適應保險市場上的競爭,更經不起入世后外資保險公司先進管理方式和運營方式的沖擊。外資保險公司進入我國之后,不可能建立很多機構和招聘很多人員,他們主要依靠先進的信息網絡和相應的營銷策略開展業務。如果我們的經營管理方式不加以改變,我們目前網點多的優勢不僅發揮不了作用,而且會成為成本高效率低的包袱。因而中資保險公司,特別是國有獨資保險公司必須加快信息技術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基層公司的業務和財務處理程序。應把現有營業網點的各種數據信息連接起來,形成先進的信息處理系統,實現通保通賠,統一管理,將網點多的傳統優勢發揮出來,然后在現有信息網絡的基礎上建立電子商務及電子支付系統,使中資保險公司向國際水平靠近。
在資金管理方面,目前國內保險公司也未形成有效的資金調配、使用及運用系統。資金分散在各營業網點及各級公司,公司各機構之間、上下級之間缺乏科學的資金管理和調控手段。例如基層公司中已簽單但有多少保費沒有收回,多少保費滯留在保戶、外勤、人手中,基層公司內部未入賬或虛入賬的資金有多少,現有的資金管理系統不能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地監控。資金的收付缺乏有效的控制制度,資金管理不統一、不規范,“三假一私存”等現象時有發生,從而造成資金流失、浪費,甚至出現違法亂紀的情況。各網點及各級公司日常需要多少業務周轉資金缺乏科學的界定,存款普遍存在盲目性,而且各網點及上下級之間缺乏統一的支付手段,使資金的流動性大大降低,從而降低資金使用效率,增加資金管理成本。外資保險公司進入我國保險市場之后,隨著競爭的日趨激烈及保險市場的國際化,費率會逐步降低,賠付率將逐漸提高,資金運用取得的投資收益將成為保險公司利潤的重要來源。而我們目前的資金管理辦法無法適應保險業務的發展趨勢。因此,中資保險公司必須建立一套科學的適應現代信息技術和支付方法的資金管理、資金調控及資金運用系統。
保險業務中的絕大多數單證都涉及財務與資金,但基層公司單證的印制、領用、保管、使用、編號、銷號等制度既不統一又不規范,各種單證之間的銜接、制約不緊密,財務核算過程中單證的傳遞,會計憑證的附件等不規范,單證有意無意的流失情況經常發生。單證混亂往往造成數據失真,資金流失,因此必須加強單證的管理。此外,新的信息處理技術及新的支付手段的出現,對紙質原始單證及電腦生成的電子單證有了新的要求,單證管理也要系統化、科學化。
二、信息、資金、單證管理系統的內容、功能及相互關系
信息管理、資金管理和單證管理三者既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綜合成為保險公司統一的財務管理體系。
1.信息管理(數據處理電子化)系統
大型保險公司的營業網點遍布全國各地,保險業務面向各行各業,涉及千家萬戶。要充分發揮各個保險機構的職能和作用,就需要建立完善的電子化和網絡化信息管理系統,從業務處理(簽單、理賠),到收保費付賠款,再到財務核算及統計分析,在大范圍內(如地市、全省或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網絡,而且能與銀行的電子支付系統、因特網等外部信息系統連接,實現數據共享,網絡化管理,形成保險公司先進的開放性的信息管理系統。這樣既能方便保戶,提高競爭力,又能迅速處理所有財務信息,使公司各級管理者準確、快速、完整地得到相關的財務信息。
信息處理實現電子化、網絡化管理之后,業務處理中心和財務處理中心可以對公司的財務和業務信息集中處理。
在信息處理系統中,各險種的簽單、理賠等業務信息由相應的計算機軟件進行處理,形成業務處理系統。業務處理系統將信息傳送給收付費系統,收付費系統進行收付款業務的處理,并將收付款及應收應付信息反饋回業務處理系統。業務處理系統綜合保單信息及收付費信息生成基層報表,形成面向基層科室的各項業務資料及面向外部、內部員工的業績考核資料,用于基層公司的業務管理和調控。
運用電子商務后,電子商務系統直接聯系保戶并與業務處理系統連接,進行簽單并進行信息處理;運用銀行支付系統后,銀行支付系統與公司收付費系統連接,保戶可以利用電話、因特網等手段直接交費,公司也可直接劃撥賠款或儲金,并通過公司的收付費系統進行信息處理。各種信息均與公司的業務處理中心和財務處理中心連接,由中心進行核保核賠及賬務處理,并生成業務報表、財務報表和統計報表。
信息管理系統形成后,要統一內部業務流程和管理模式,統一各類分析數據和表格標準及格式,避免數據重復錄入、自由修改,基本實現數據共享、網絡化應用。系統還要有較強的查詢功能和各種報表的生成功能,以便各級管理人員根據權限隨時查詢各級、各類業務和財務統計資料,隨時對經營情況進行監控。
2.資金管理系統保險公司資金的收付遍布各營業網點,如果運用銀行支付系統,資金的收付更加分散。各收付點及公司上下級之間的資金調度,銀行帳戶的管理,現金的保管,銀行存款與現金的存取,資金的收付程序以及其他涉及資金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必須統一納入資金管理系統,進行嚴格有效的管理,既要保證資金的流動性,保證賠款支出及展業部門的業務支出,又要保證資金的安全性和增值性。
資金管理系統包括管理資金的人員崗位職責和資金的流轉渠道。資金管理要保證管理人員職責到位并相互牽制,保證資金流轉暢通。
資金的管理必須從源頭管起,信用管理是資金管理的起點。信用管理員根據公司的信用管理制度對要求簽單并索要正式發票但尚未交付保費的保戶、業務外勤及代辦審批信用度和信用期,符合
規定的開據保險單和正式發票。應收保費管理員對應收保費進行跟蹤清收,對信用期內未交費的保戶、業務外勤或代辦按制度進行處理,保證資金回收,或解除保險責任。收付員、核算員、主管出納和主管會計按照規定的程序對資金的收付進行管理。
資金的流轉系統要保證資金的流動性、安全性和資金使用效益。各支公司的保費收入存入收入基本戶,檢查未達賬及銀行退票等事項,并隨時將其余額轉入公共基本戶。各支公司或網點的賠款基本戶和費用戶核定最高限額,保證賠款和費用支出,定期或定額由公共基本戶補充。資金要集中到公共基本戶,公共基本戶在統籌全轄業務資金的條件下,按照資金運用的有關制度,將節余資金上劃或用于資金運用,以提高資金效益。
在資金流轉系統中,收款員將收到的支票和現金存入收入基本戶。核算員從賠款基本戶提取現金交與付款員,付款員從賠款基本戶開支票或用現金賠付,當日將結余現金退回核算員。核算員負責其他存款戶和費用戶的管理,并負責將收入基本戶的資金劃入公共基本戶。主管出納負責公共基本戶及全部資金調控;在應用銀行電話付費或因特網付費時,主管出納負責銀行支付系統資金與公共賬戶資金的劃撥,并及時補充各付款單位的賠款資金和費用資金。主管出納和主管會計要利用計算機網絡系統隨時監控所轄各賬戶的資金余額與流向,保證資金的流動性與安全性,同時,集中盡可能多的資金在國家允許范圍內或爭取國家政策進行穩妥的資金運用,提高資金效益。
如果采用更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和支付手段,也可以取消基層公司的收入基本戶和賠款基本戶,利用公共基本賬戶實行通保通賠。
3.單證管理系統單證是連接資金管理與信息管理之間的紐帶。首先,公司的資金與數據不能孤立存在,二者必須通過單證相對應,彼此相互支持和制約;其次,資金的收付流轉,數據的錄入必須有單證及單證制度做依據;此外,資金的流失總是伴隨單證的流失而形成的,單證的管理是資金安全的重要保證。因而,單證的印制、保管、領用、流轉、以及根據單證進行資金收付及數據錄入等一系列程序和制度必須進行統一管理,形成單證管理系統。
保險經營活動中主要有兩種單證,一是業務單證,二是財務單證。業務單證有些與財務沒有直接關系,有些與財務有直接關系,是財務活動的依據。從財務管理角度講的單證包括財務單證和與財務有直接關系的業務單證。
單證管理系統的建立主要包括單證管理制度和單證流轉渠道。單證管理制度包括各種單證的管理權限以及單證的印刷、保管、領用、填制、傳遞等制度,單證流轉渠道指單證的流向及各種單證的正本、副本、各聯在使用中相互交織而形成的流轉網絡。在單證管理系統中,必須結合和適應信息管理和資金管理,合理設計單證的管理制度和流轉渠道,以保證信息的真實及資金的安全。
三、全面建立三位一體的財務管理體系以信息管理系統、資金管理系統和單證管理系統為主要組成部分的財務核算和財務管理體系是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企業經營管理條件下較為先進的財務管理方式。保險公司這樣的金融企業,其數據、資金和單證具有量大、面廣、分散、傳輸頻繁的特點,綜合建立三位一體的財務管理體系對其經營和發展更為重要。財務部門要積極參與公司的信息技術建設,制定財務管理體系的總體規劃,實施先進的財務信息、資金和單證的管理辦法,并制定縝密的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將信息、資金和單證的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三者相互協調、相互制約,成為有機的整體。
財務部門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改革現行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體制,簡化核算層次,精減核算人員,準確高效地進行業務和財務數據的收集、整理、傳送、分析工作。在財務管理活動中還應對所轄各項管理指標和考核指標的制定、考核、調控納入信息管理系統,建立基于公司效益和員工貢獻度的激勵機制,對全轄范圍進行直接、及時的財務處理和財務控制,為公司領導提供準確、及時的財務信息,及時編制各類對內對外會計、統計報表。
(一)、前方工作運用
(1)、隧道測量工程測量前的工作準備:
由于,在隧道工程測量中一多半的工作時間都是在隧道里。但是,隧道里的工作環境一般的比較惡劣,如:光線太黑、空氣惡劣、路面不平有少許暗溝等。因此,在隧道測量時的測量工作人員在上班之前必須要準備以下測量工具,強光探照燈、測量儀器和其它的輔助工具,其強光探照燈是在洞中測量中必不可少的一樣。
在溪洛渡工程測量中每個單位用的測量儀器都不相同如葛洲壩測量隊在右岸導流洞測量中用的是徠卡402、405、拓撲康502型紅外線測量儀,而水電六局在左岸導流洞測量中用的是徠卡702、402、1202、等型號的紅外線測量儀。在溪洛渡測量隊中大部分的測量隊都用的是紅外線激光測量儀。以方便在洞中找點。
(2)、隧道測量的程序及運用:
在測量隧道中由于時代的變化、科學的進步,我們運用的計算工具也在不斷的變化。在如今我們測量工作中一般運用的是CASIO4500、4800、4850等型號的科學計算器還是一種有編程功能的計算器。
在隧洞測量時測量人員要根據現場的要求來進行編程,邊角程序如:
邊角后方交會
BJHFJH
L1ABCD:Lbl5:{KSP}
L2pol(C-A,D-B)
L3Q=90(1-K)+KSIN-1(SSINP/V)
L4T=W+180-P-Q
L6Rec(S,T):X=A+VY=B+W
L7Goto5
說明:
1、測邊的已知點作為P1(A,B),未測邊的已知點作為P2(C,D)。
測邊對角為銳角時K=1,測邊對角為鈍角時
2、K=-1。
3、角度P是以測邊方向為起始方向,順時針觀測另一個已知點方向的右角。
注:理想圖形要求實測的S邊相對于已知邊P1P2越短越好,角P越接近180°越好。
坐標反算
ZBFS
L1AB:Fixm:{CD}
L2pol(C-A,D-B)
L3W<0W=W+360
L4lntW+0.01lnt(60FracW)+
0.006Frac(60FracW)
說明:
1、本程序用于計算直角坐標值已知的兩點間的邊長和坐標方位角。
2、起算點和目標點的坐標分別為(A,B)、(C,D)。
3、起算點改變時應重新調用程序以改變A、B的值。
4、邊長值和方位角值分別自動存放在“V”和“W”中。“W”的單位為:度“°”。
隧洞斷面圖如上的程序如下:
直線斷面放樣程序(2)
ZXFY2
L1Lbl0:{ABH}:ABH:POL(A-X,B-Y):
L2L=ICos(J-G)
L3M=Isin(J-G)
L4V=H-N
L5V=16.83W=
((V-16.83)2+M2)
Goto5
說明:
1.本程序用于計算直線段的如圖斷面樣式的隧洞程系放樣程系。
2.坐標A,B,H,是測算出來的坐標數據。
3.已知的坐標X,Y是從圖紙上的起算點坐標。
4.J是方位角,是隧洞的軸線方向。
5.M是偏中,V是實際高程,W是實際測量出來的頂拱位置。
后方交會3HFJHCX
L1ABCDEF:Lbl5:{OPQ}
L2I=-O+P:J=Q-P
L3G=Abs(I/90):H=Abs(J/90)
L4G=1I=I+0.01″
L5G=2I=I+0.01″
L6G=3I=I+0.01″
L7H=1J=J+0.01″
L8H=2J=J+0.01″
L9H=3J=J+0.01″
L10K=(A-C)+(B-D)/tanI
L11L=(D-B)+(A-C)/tanI
L12M=(C-E)+(F-D)/tanJ
L13N=(F-D)+(E-C)/tanJ
L14U=(K+M)/(L+N)
L15X=C+(K-UL)/(1+U2)
L16Y=D+U(K-UL)/(1+U2)
L17Goto5
1、本程序用于利用3個合適的已知點進行方向后方交會法計算測站坐標。
2、觀測、計算時將3個已知點按順時針方向對應排列,已知點的直角坐標分別為(A,B)、(C,D)和(E,F)。對應3個已知點的方向值分別為O、P、Q。
3、L3至L9行的作用是當兩相鄰方向間的夾角出現直角或平角時將導致不能計算時進行自動處理。
4、為提高解算精度和防止錯誤,宜盡可能使測站點與3個已知點組成較理想的圖形,如采取測站點靠近3個已知點組成的三角形的中心區域、避免出現“危險園”圖形和增加已知點組成多組后交圖形比較計算等措施。
5、當已知點發生變化應重新調用程序。
邊角后方交會
(Filename)9BJHFJH
L1ABCD:Lbl5:{KSP}
L2pol(C-A,D-B)
L3Q=90(1-K)+KSIN-1(SSINP/V)
L4T=W+180-P-Q
L6Rec(S,T):X=A+VY=B+W
L7Goto5
說明:
1、測邊的已知點作為P1(A,B),未測邊的已知點作為P2(C,D)。測邊對角為銳角時K=1,測邊對角為鈍角時。
2、K=-1。
3、P是以測邊方向為起始方向,順時針觀測另一個已知點方向的右角。
4、理想圖形要求實測的S邊相對于已知邊P1P2越短越好,角P越接近180°越好。
(3)、測量過程及人員安排
儀器架設在待測斷面前,位于儀器無棱鏡觀測的最好方向便于觀測,(豎直度盤定天頂方向為0度,順時針注記)測量的豎直角讀數,。記錄儀器高、觀測的豎直角、斜距水平距離和高差便于檢查。如隧道洞內干擾很大,可能影響儀器的穩定。所以在測量過程中要不斷的查看儀器是否氣泡居中,與免影響測量的精度。
在測量的人員安排是有固定規定的,在測量放樣中每個人都有他的一定作用呀!一般情況下,一組放樣人員需要4人,帶班一人,輔助3人,具體如,觀測一人、記錄一人、扶棱鏡一人、做點一人,這是一般的安排,但是,具體的還要分人員的數量和工作效率來安排具體的工作人數。
(二)、展圖過程及方法:
1.通過全站儀的內存數據傳輸到計算機上后為GSI格式的數據文件,在通過南方CASS5.1、6.0來毒氣數據如圖:
點擊后進行下一步:
轉換后的數據為.DAT文件,可以直接在CASS上展圖了。
選擇好你轉換后的數據文件名后就點打開,根據CASS6.0的下方命令提示來一步步的完成操作。
(三)、超欠挖的計算
超挖大家可能都比較清楚就是在比預定或者是在工程上所說的設計的面積大了就叫超挖,欠挖也就是比設計圖紙面積小的叫做欠挖。
打開邊界的命令符號顯示如圖;
點擊新建后選中超欠挖的線段和設計的線段后,然后點擊反鍵或者回車以后選擇超挖的位置正鍵單擊后如圖:
綠色線段是面域后的圖塊。然后,單鍵點擊線段后旁邊的對象特征中的面積一格中就會顯示面積數目。
做完一個后記錄到xls上根據斷面樁號的超欠挖面積,如圖表的樣式
填入圖表后根據xls的計算功能來計算超欠挖的面積。體積計算以兩個相鄰面積為底的梯形公式計算。
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國有企業必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和改善企業管理。提高國企的科學管理水平就是要實施財務管理,而不少企業管理的薄弱環節正是財務管理。只有通過建立、健全和強化企業的成本管理、資金管理及財務分析,引進國外財務管理中先進的、適合我國國情的操作方法,制定企業長遠發展規劃,進行年度預算,才能建設由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財務管理體系。
企業財務管理體系是企業管理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企業在一定的戰略目標指導下,對于企業的經營活動和投、融資活動實施有計劃、協調運作的各項財務管理活動,通過有明確職責、適當的風險控制機制來貫徹落實的價值化管理體系;它包括為制定、實施、實現、評審和保持財務管理方針所需的組織機構、規劃活動、機構職責、慣例、程序、過程和資源等;其目的在于幫助企業實現自身設定的財務表現水平,并不斷地改進財務行為,不斷達到更新更佳的境界,從而促進財務管理水平的提高。[1]
本文將以企業現代財務管理體系的原則及要素為切入點著重分析財務管理體系的建構模式,探索建構現代財務管理體系的新途徑和方式。
一、企業財務管理的構建原則與基礎分析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財務管理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到企業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之中。財務管理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財務管理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在這里,本文將分析企業財務管理體系的構成原則及要素。
(一)企業財務管理體系是市場競爭的基礎
(1)企業財務管理體系的必要性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的弱點主要是體系不健全,絕大多數企業仍在沿用傳統的方式方法,以記賬、算賬、報賬為主,甚至財務報表說明都不夠真實和準確,不能跟上和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要求。由于企業財務管理體系的不健全,不能給決策層提供科學、真實、準確、及時地反映企業財務的現實狀況及未來發展趨勢,致使一些企業由輝煌到倒閉。但是有些企業的破產純粹是忽視了財務管理體系和其財務管理體系未起到相應作用而造成的。
隨著我國加入WTO,市場競爭將愈來愈激烈,對企業財務管理體系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市場競爭需要企業有健全的財務管理體系,因為企業資本的安全和取得最大利潤是其工作目的,這點上勢必導致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的市場中失敗。
(2)企業財務管理的現狀
我國企業的財務管理體系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符合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逐步建立起來的,而且還具有具體的表現形式。
第一,在成本控制方面,實行制造成本法進行核算,結合企業經濟責任制,逐步建立了制造成本法與目標責任制相結合的成本控制制度。
第二,在財務分析方面,在與國際慣例接軌同時,建立了規范的財務報表體系,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國國情的財務分析體系。
第三,在資金管理制度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資本金制度,實行資本保值增值、資本保全原則。同時,取消傳統的專用基金專款專用、專戶存儲制度,企業資金由企業統籌運用、統一管理。
第四,在籌資方面,依法建立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當前金融市場需求的籌資機制,采用了包括發行股票、債券等各種證券在內的各種籌資方式,擴大了企業資金來源渠道。
總之,隨著我國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到目前,我國企業已初步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務管理體系。
(3)企業財務管理體系的主要內容
第一,科學的現代化財務管理方法。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市場需要,采取財務管理、信息管理等多種方法,注重企業經濟的預測、測算、平衡等,求得管理方法與企業需求的結合。
第二,明晰市場發展。一切目標、方法要通過市場運作來實現,市場是競爭地,優勝劣汰的地方。企業財務管理體系的運作要有的放矢,適應和駕馭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以求得企業長足發展。
第三,會計核算資料。企業的會計數據及資料是企業歷史的再現,這些數據和資料經過整理、計算、分析,具有相當的借鑒價值,因此,要務求會計資料所反映的內容要真實、完整、準確。
第四,社會誠信機制。要求具體的操作和執行者在社會經濟運作中遵紀守法,嚴守慣例和規則,不斷樹立企業誠實、可靠的信譽,絕不允許有半點含糊,因為企業誡信度的高低預示著企業的發展與衰敗。
(4)建立企業財務管理體系的條件
第一,思想配合行動。領導者、決策層在思想上要重視,企業的總會計師和財務主管應是建立財務管理體系的第一責任者。
第二,以人為本管理思想。企業財務管理體系需要素質較高的財務人員,在財務管理中,光有熱情是不夠的,必須要有較高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能夠掌握和使用科學有效的現代化管理手段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適合企業財務管理體系的要求。
(二)財務管理體系構建原則及構成要素
現代企業財務管理體系應遵循的原則是指導企業財務管理活動的行動指南,它反映了財務管理的環境和財務管理活動的本質,它是連接財務管理理論和實踐的橋梁,并有助于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2]
財務管理體系原則不同于財務管理原則。財務管理原則是指人們對財務活動的共同的理性的認識,是聯系財務理論和財務實踐的紐帶。而財務管理體系的原則是指財務管理在企業財務實踐中通過不斷的摸索總結出來的適用于多數企業財務管理實際的經驗,與財務管理理論并無直接關系,而是與企業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慣例、制度等相關。
(1)財務管理體系構建的原則
第一,以事實為依據原則。正確的決策需要管理者用科學的態度,以事實或正確的信息為基礎,通過合乎邏輯的決策理論和決策方法做出的正確決斷。這就要求企業明確規定收集信息的種類、渠道和職責,確保財務數據和相關的非財務數據及信息準確、及時、可靠,決策者利用獲得的這些信息基于事實分析,權衡經驗與直覺,做出相關的決策。
第二,系統管理原則。在財務管理中采用系統的方法,就是將財務管理體系視為一個大系統,在理財過程中遵循整體性、層次性、目的性和環境適應性的思想,對組成財務管理體系的各個子系統加以辨識、理解和管理,以達到實現財務戰略、財務方針和既定的財務目標。
第三,高層管理者重視原則。財務管理體系建立與否、保持實施狀況如何、體系運行效果能否滿足需要,都與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密切相關。高層管理者應以身作則,按照財務管理體系運行的要求進行各項財務活動。
(2)財務管理體系的構成要素
第一,財務實施。為使財務管理規劃中的各項目標實現,需要將財務管理具體措施予以落實,并在實施的過程中加以調整和改進。
第二,財務規劃。財務規劃是財務管理體系建立、實施、保持的基礎,同時也是財務管理體系持續改進的方向。其主要由財務戰略、財務方針、資金及其運動、財務管理環境、財務目標、財務管理方案等要素構成。
第三,財務績效檢查。財務活動實施后要對其實施效果進行評價,以了解企業前期財務運行狀況、把握現在并對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進行改進。
二、現代企業財務管理體系的構建模式
現代企業管理是一個科學的管理體系,包括企業的計劃、生產、技術、質量、營銷、財務等眾多子系統。其中,財務管理是聯系企業各組成部分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是企業管理中最具綜合性的管理活動,它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是現代企業管理工作的中心環節。[3]
現代財務管理體系著重于企業內部資源配置的優化,是基于資產展開的一種精細化的管理。它基于企業環境的要求而產生,該體系和傳統的財務管理體系又有著本質的不同,與傳統體系相比,現代財務管理體系能夠及時對企業各個方面的資源配置產生指導、評估和預警的作用,而傳統的財務管理更多的是停留在反映方面。
在現代財務管理體系的構建中,應該注意財務預算管理體系、財務控制體系、監督核查體系、風險管理體系、投資決策體系和財會人員培訓體系等這六個方面。下面本文將談談現代企業財務管理體系建立的模式和途徑。
(一)財務預算管理體系建設
企業預算是企業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和價值最大化的一種方法。預算體系具體內容包括資本性支出預算、長期資本籌措預算、銷售預算、產量預算、采購預算、成本預算、各項費用預算、現金預算和總預算。通過預算體系的建立,可達到對所屬部門的協調、控制和考核作用,使企業的基本經濟活動得到有效的管理,從而為企業送入市場奠定基礎。
預算管理是當今信息社會對財務管理的客觀要求。[4]市場經濟越發達,要求企業的管理水平越高,預算管理將會越得到重視。從一定程度上說,一個企業預算管理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預算管理水平集中代表了企業的管理水平。因此,企業必須根據自身特點和市場變化情況,編制以財務預算為中心的全面預算體系,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預算管理,實施財務政策,科學理財。搞好財務管理體系建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搞好財務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增強財務預警能力。企業應注重市場信息的收集和反饋,并根據市場信息的變化安排企業工作,盡可能做到早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2)圍繞目標利潤編制生產預算、采購預算、人工預算及其他各項預算。企業制定合理的目標利潤及編制全面預算,有助于企業開展目標經營,為今后的業績考評奠定基礎。
(3)圍繞效益實績,考核預算結果,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積極采取措施糾正偏差。企業在日常經濟活動中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工作記錄和考核責任預算執行情況的信息系統,并將實際數與預算數相比較,借以評價各部門的工作實績,發現偏差及時糾正,強化會計控制。
(4)搞好銷售目標利潤預測。銷售預測是全面預算的基礎,同時也是企業正確經營決策的重要前提。只有搞好銷售預測,企業才能合理地安排生產,預測目標利潤,編制經營計劃。
(5)各部門制定經營和預算計劃。企業各部門或項目設立自己的經營預算計劃,據此制定自己的計劃。計劃處匯總各部門和各項目的計劃,發現潛在問題及其缺口,提出初步調整建議。
(6)編制預算方法。編制預算方法的時候,由于目前分塊編制預算,缺乏完整的全面預算體系,導致各種預算相互矛盾,企業內部各部門相互不協調甚至矛盾激化的狀況,所以我們要做到從企業的戰略目標出發,根據市場情況,全面均衡考慮各種分預算,系統編制相互協調的全面預算。
(7)編制預算方式。我們要克服只是簡單推行靜態編制預算的做法,推廣使用各種先進的預算編制方式,根據變化的市場情況推行彈性預算編制方式;根據企業內部強化長遠管理的要求,克服預算編制的短期行為,推行滾動編制方式。
(二)財務控制體系建設
資金管理主要是對企業現有的各項資產運行狀況、資產耗費和資產保全等內容進行監督和控制。[5]建設財務控制體系應該包括以下一個內容:
(1)建立和完善內部會計控制體系。這個主要包括有貨幣資金、實物資產、對外投資、工程項目、采購與付款、籌資、銷售與收款、成本費用、擔保等經濟業務的會計控制。
(2)對各項資產運行狀況進行控制。財務部門要聯合各個資產實物管理部分對資產運行地點和價值轉移等方面進行監控,保持資產的流動性、安全性和時效性。
(3)對資產的耗費進行控制。加強成本費用管理。既要控制資產的有形損耗,又要控制資產的無形損耗;既要降低資產價值的構成成本(如買價、運雜費等),又要降低資產的管理成本(如儲存成本、資金成本、機會成本等);既要降低資產的運行成本又要降低資產的使用成本(退貨、售后服務等)。
(4)實行資金管理責任制,抓好內部財務制度建設。企業在財務收支上要實施嚴格的財務監控制度,強化內部約束機制,合理安排資金調度,確保重點項目資金需求,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5)挖掘內部資金潛力,狠抓貨款回籠,調整庫存結構,壓縮存貨資金占用,增強企業支付能力,提高企業信譽。
(6)建立自補資金積累機制,防止費用超支現象。企業按稅后利潤提取的盈余公積金,可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合理制定稅后利潤分配政策,促進企業自我流動發展。
(三)監督核查體系建設
監督核查體系是旨在保障集團或公司成員安全的體系,主要包括了三個子體系:財務審計,目的是保證財務報表真實性;商務審計,目的是保證內部合規性;法律審核,目的是保證外部合規性。[6]
(1)強化對企業法人代表的管理,真正貫徹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約束其行為。對企業主要負責人應加強任期審計和離任前審計,防止其違反財經政策,損害投資者和債權人利益。
(2)調整財務部門的組織結構,加大管理會計的建設力度,形成會計實務系統和會計管理系統兩大部分。財務部門要監督企業已發生的經濟業務是否合理合法,是否符合企業各項內部管理制度。
(3)建立快捷靈敏的企業信息網絡。企業應逐步建立起以會計數據處理為核心、與銷售和財務報表分析等信息系統相連接的信息網絡,及時反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各項信息,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4)建立活而不亂的資金循環機制,抓好資金的流程管理。首先,隨著國際金融業競爭的加劇,各種新型金融服務相繼產生,企業將獲得更方便、更全面、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而風險也更大的金融服務。企業必須研究面臨的資本市場和籌資渠道,加強金融風險的管理,謹慎控制財務風險,科學確定資本結構,重視資產負債的風險收益匹配管理,研究企業資本結構和資產結構的動態變化和相互關系,保持良好的財務狀況;其次,為保證資金“滿負荷”高速運轉,財務部門要對企業的資金統一管理,集中調度,有償使用,可以進一步完善現有內部銀行等資金統管形式,內部使用資金模擬銀行結算,改變只計單利不計復利或只計現值不計終值的現象,拓展資金成本核算內容。最后,要規范企業融資行為,克服重商品輕信用的現象,保持良好的融資信譽,樹立良好的財務形象。
(5)建立資金補償積累機制,抓好資金的后續管理。財務部門要監控企業資金的分流,防止過多分流到工資福利、非生產投資等方面;合理制定企業稅后利潤分配政策,盡可能用于企業擴大再生產,促進企業自我滾動發展;財務部門要認真實施資本金保全制度,監督管理好資本金。
(6)建立資金投入效果的保證機制,抓好資金的源頭管理。決策失誤是資金低效甚至無效的重要原因。企業財務部門要改變僅限于對企業內部價值信息進行綜合處理的作法,多方收集企業外部的有用信息,主動研究市場,自覺參與企業投資項目的預算、論證;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和風險程度,準確比較項目的投資回報率和籌資成本率,把好項目的財務預算關;在充分考慮企業償債能力的前提下,設法籌足項目建設資金,防止急功近利,盲目舉債,加大籌資風險;加大對在建工程的財務監督,跟蹤考核項目資金的使用效益。
(四)風險管理體系建設
現代社會中,企業的外部環境和市場供求變化莫測,特別是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用戶需求和競爭對手等情況,對企業來說都是難以控制的因素,因而我們應重視風險,增強風險意識、分析風險性質、制定風險對策,減少和分散風險的沖擊。[7]
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和動蕩的市場環境,現代企業財務管理通常以兩個先進的系統作保證:一是敏感的風險預警系統,二是信息數據處理系統。由于風險貫穿于企業經營的始終,因此企業應通過建立自身的風險預警體系,及時發現存在于平靜背后的危機,校正企業行為,將風險的損失降至最小。
風險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財務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工作。要建立適應企業自身特點的財務風險識別系統,確定什么樣的因素要納入風險識別體系;其次,要以科學的風險評估方法確定風險可能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損失,即損失的量化,為控制和化解風險提供決策依據;三是要強化風險管理,實施風險控制,通過建立先進的信息處理系統和企業內部經營活動實施監測,實現針對市場變化的快速和準確的反應。
(1)對風險的信號進行監測。我們不僅要對未來的風險進行分析,還要對風險的信號進行監測。如果企業財務狀況出現一些不正常情況,如存貨激增、銷售下降、成本上升等,要密切關注這些反常情況,及時向企業有關部門反映,以便采取措施,防止嚴重后果的出現。
(2)在籌資決策上應慎重分析比較,選擇最適合的籌資方式,以避免企業陷入債務危機。如果財務杠桿率過高、借入資金過多,一旦投資利潤率下降、利息負擔過重,就會威脅企業財務的安全。因此,國有企業要加強銷售客戶的信用調查,合理確定賒銷額度,避免呆賬損失。
(3)加強籌資活動的風險意識。籌資管理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取得企業所需要的資金,包括籌資數量、籌資時間、籌資來源和籌資方式等。為了規避籌資風險,企業在籌資過程中遵循謹慎性原則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籌資數量適當。不同時期企業的資金需求量是不一樣的,企業財務人員應采用一定方法,預測資金的需要數量,合理確定籌資規模。這樣,既能避免因籌資不足,影響生產經營活動,又可以防止籌資過多,造成資金閑置。第二,籌資時間與用資時間相適應。這樣。既能避免過早籌集資金形成資金投放前的閑置,又能防止取得資金的時間滯后,錯過資金投放的最佳時機。第三,采取多種形式的籌資組合,以分散籌資風險。權益資金的風險一般小于負債資金的風險,但資金成本較高。采取多種籌資方式籌集資金,可以揚長避短,分散籌資成本。
(4)加強投資活動的風險意識。投資管理須考慮投資規模,同時還須通過投資方式和投資方向的選擇,來確定合理的投資結構,以提高投資效益、降低投資風險。由于投資時間的長短不同。其謹慎性原則的運用也不相同。短期投資是指影響所及不超過一年的投資,如應收賬款、存貨等。長期投資是指影響所及超過一年的投資,如固定資產投資、長期有價證券投資等。由于長期投資涉及的時間長、風險大,更需要運用謹慎性原則規范企業投資行為。
(五)投資決策體系建設
現代財務投資決策體系是建立一套完備的投資決策程序以確保投資決策和戰略的有效整合。
投資決策程序主要涉及5個方面:
(1)市場感覺評測
針對投資項目的商業感覺是否良好,項目看起來是否有較好的回報,項目前景是否看好。實施市場感覺評測一般是包括總裁在內的成功商業人士組成的臨時評測委員會。
(2)專業投資評測
投資項目的戰略制定是否符合商業規律,是否符合公司整體戰略;投資項目從專業財務和經濟分析上來看是否可行并具備良好的回報。實施主要通過集團或公司的投資部門。
(3)經營性評測
公司的各項資源(人力、資金、管理、信息)是否能支持投資項目的運營,項目的運營在什么方面和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現有業務的運作。這種評測一般是由職能部門負責人和主要項目主管組成的執行委員會實施。
(4)投資人評測
從投資者和決策者的角度看投資項目的可投性和盈利性。由總裁或董事會實施。
(5)實施評測
跟蹤項目的實施過程,準確掌握項目執行信息,及時反饋并調整戰術或戰略;項目結束后進行項目后評估,總結經驗。一般這項評測是由投資項目執行部門和總部主要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的項目組進行。
(六)財會人員培訓體系建設
財務工作管理對象特殊,財務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
(1)加強財會隊伍的建設,注重培養和選拔既有專業知識又善于管理的年輕人才,會計崗位要嚴格把握任職條件,會計人員必須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2)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會計基礎工作規范》關于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規定是“敬業愛崗,熟悉法規,依法辦事,客觀公正,搞好服務,保守機密”;
(3)增強法制觀念,會計人員應當按照會計法律、法規和制度的規定進行工作,證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合法、真實、準確、及時、完整,不但要為本單位領導的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還要使單位外部的投資者、債權人、社會公眾以及社會監督部門能依照法定程序得到可靠的會計信息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六章對單位及其負責人和會計人員的法律責任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規范了會計人員的行為,為開展正常的財務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法制環境
(4)嚴格會計人員的管理制度,提高會計工作質量水平。沒有會計人員的參與,會計造假就不可能最終出現。提高會計人員素質,保護會計人員的合法利益,是杜絕會計造假的保證。因此要加強財會人員尤其是高級財會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的財會知識培訓,不斷提高對財會工作的管理水平,要支持和鼓勵財會人員嚴格執法,對堅持原則,公正執法的財會人員公開表揚和獎勵,對打擊報復財會人員的行為和責任人,要協助有關部門依法嚴肅追究其責任。
(5)強化高層管理人員責任,約束高管人員行為。盡管高管人員承諾對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但會計造假還是層出不窮,因此應該通過立法將高管人員對其會計造假行為進行處罰,追究其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有效的會計監管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從各個方面進行統一協調、綜合平衡。它是保證會計工作有序運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必要保證,最終達到杜絕會計造假現象的發生。
(七)建立有中國特色的企業財務管理體系
西方財務管理理論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完善,已形成了以財務管理目標為核心的現代財務管理理論體系和以籌資、投資、資金運營和分配為主的財務管理方法體系。我國的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現狀,決定了我們不能照搬套用西方做法,而應積極探索適應當前市場經濟不發達條件的財務管理內容和方法,吸收利用西方財務管理理論中的先進成分,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財務管理理論體系。
三、結語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企業管理提出了集約化、體系化的基本要求,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大系統中一個重要組成部門,財會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必將引起管理科學的革命性創新。今后一段時期,企業只有加強財務管理,使之有機地融合在整體性管理體系中,以促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才能跟上當今企業信息化發展的潮流。
隨著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向市場化、經營化方向發展,企業財務部門要根據經營的實際需要,構造一套與財務管理的地位、作用、職能相適應的組織機構。而財務管理體系建設,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它對我國計劃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宏觀調控作用的加強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申筱潔現代企業財務管理體系淺析[J]企業經濟,2001(1)
[2]于秉群企業現代財務管理體系的構建[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4(4)
[3]梁德儀現代企業制度與財務管理模式財務與會計2003年第7期,第17頁
[4][美]羅伯特、c.希金斯著。沈藝峰等譯。財務管理分析(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
19世紀80年代起,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企業開始了科學管理的運動。在以羅泰為首的工程師們倡導下,產生了標準成本計算、預算控制、經營分析等管理手段的方法,上述方法被看作是管理會計萌芽階段;在經歷了執行型管理會計階段及決策型管理會計階段后,標準成本分析、差異分析、量本利分析、責任會計等用于決策和業績評價方法也應運而生;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管理會計進入到了全面戰略管理階段,戰略管理會計也相應出現,其關注企業外部和內部信息,提供財務和非財務信息。此時作業成本法、平衡計分卡、質量成本管理、經濟增加值計算等管理會計工具紛紛出現并運用到企業管理實踐中,戰略管理會計系統逐步形成。
2.國內管理會計的發展歷史及研究現狀
1978年后,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時期,學術界對西方管理會計研究成果進行了大量的引進、消化、吸收,也相繼出版了大量的教材,在管理會計學科的引進和拓展上,我國會計學者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量本利分析、責任會計、標準成本、變動成本、轉移定價、邊際貢獻和全面預算等這些管理會計技術在我國企業里得到了應用。但是由于信息獲取成本比較高、管理會計工具可操作性相對低,國內管理會計應用很不到位,甚至于很多企業沒有建立專門的管理會計崗位,財務人員的工作仍主要集中在記錄與核算,僅充當“企業賬房先生”的角色,管理會計的職能沒有得到發揮。
二、當前國內管理會計報告體系存在的問題
管理會計的服務對象為企業內部管理者,工作成果主要是以管理會計報告的形式呈現。因此,構建科學合理的管理會計報告體系既是提高企業管理者決策效果的需要,也是衡量管理會計工作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雖然我國管理會計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企業管理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應用,但目前仍然停留在理論和方法的研究上,而對報告體系構建的研究較少,管理會計的系統性、可操作性及戰略決策支持作用有待提高。具體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1.管理會計理論與實際結合不緊密
目前國內管理會計研究還主要停留在理論階段,研究過程中涉及的案例也是以國外為主,不能有效結合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管理會計報告也未結合服務對象、考慮報告使用者的實際需要。總體而言,目前國內管理會計可操作性不強,理論研究不能緊密聯系實際。
2.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缺乏獨立性
從國內企業來看,由于管理會計受重視程度不高,財務工作仍然主要集中在記賬、報賬、對外提供財務信息的階段,很多企業都未設立管理會計崗位,相當部分管理會計工作由財務會計或相關崗位完成,管理會計工作仍然依附于財務會計工作,尚未形成獨立的而有效的報告體系。
3.管理會計報告體系未能結合企業戰略需要
國內企業在運用管理會計工具時往往未能從戰略視角考慮,管理會計方法及其報告體系仍然在較為封閉的靜態環境內運行,只著重于服務內部管理,而未涉及顧客及競爭對手等外部相關信息。當企業的競爭處于較低級狀態時,傳統的管理會計方法還能發揮作用,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科技及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企業發展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為了適應市場環境變化和市場競爭,企業管理已全面進入以戰略管理為中心的時代。目前企業的管理會計報告體系顯然還不能滿足戰略管理的需要。
三、戰略管理視角下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功能
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科技及信息化的進步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機會也帶來了挑戰,為了適應市場環境變化和市場競爭,管理會計作為管理工具應當適應戰略管理的需要,在戰略視角下形成完善的報告體系,并至少具備下述幾項功能:
1.控制功能
控制功能實質上是監督功能,通過管理會計報告系統進行信息反饋,進而實施過程監督來減小企業戰略執行偏差,促進戰略目標的實現。一方面,可以將戰略執行情況與戰略目標比對,對產生的差異進行分析,及時采取偏差糾正措施;另一方面,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最初指定的戰略目標可能與環境不在適應,通過信息反饋可以及時發現問題所在,并適時調整戰略計劃。
2.決策功能
管理會計報告系統應具備戰略視角,及時向公司管理層提供對戰略決策有用的信息。一方面,及時反映市場環境變化,關注顧客需求及競爭對手相關信息;另一方面,挖掘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及價值鏈關鍵點,研究其產品或勞務能為客戶提供的價值,從長期來觀察并預測產品和勞務能給企業帶來的總收益,做到知己知彼,在適當的時機采取有效措施,保持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
四、基于戰略視角的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構建思路
為滿足戰略管理需要,管理會計報告的內容應該是全方位的,既要反映企業內部信息,也要反映企業的外部環境信息;既要關注企業的自身利益,也要關注客戶利益;既要順應企業長期戰略目標,也要符合短期經營目標。概括而言,戰略視角下管理會計報告體系要從顧客利益、財務指標、業務流程及企業發展能力等角度來設計。
反壟斷法規制的壟斷行為包括:聯合限制競爭行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企業合并審查、行政壟斷。然而,市場經濟中壟斷行為的種類是紛繁復雜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特別是壟斷行為的經濟、法律性質各不相同。筆者在此提出的問題是,所有這些壟斷行為在市場經濟及反壟斷法中各處于何種經濟、法律地位,它們相互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它們的行為各具何種經濟及法律特征?筆者以為,有必要對它們進行分析、比較、研究。
一、各種壟斷行為相互變化關系的經濟學分析
(一)市場結構動態演繹壟斷形態的變化
我們知道,經濟學理論在研究市場競爭模型時提出了四種類型的市場競爭結構,[1]包括完全競爭的市場、壟斷競爭的市場、寡頭壟斷的市場、完全壟斷的市場。筆者認為,應當以動態發展的觀點來看待這四種市場結構的相互變化關系,即假定這四種市場按完全競爭的市場一壟斷競爭的市場一寡頭壟斷的市場一完全壟斷的市場的方向發展變化,通過這種變化來考查企業聯合限制競爭行為、企業并購、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及行政壟斷之間的動態變化關系。[2]
完全競爭與壟斷競爭的市場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數量眾多,且它們的規模都不是很大,其產量都只占市場極小的份額,因此,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單獨影響產品的市場價格,按照競爭模型假定的條件,企業可以處于均衡生產的市場競爭之中。由于企業在市場上生產經營的逐利性,企業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總是處于有利的地位并不斷的追求更多的利潤,它會不斷地尋求擴張的途徑。企業擴張的途徑有兩種,一是通過自身積累逐步擴張,二是通過兼并或收購其它企業擴張。由于企業靠自身積累擴張不僅速度慢而且效率低,不能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需要,因而它往往會通過第二種手段即通過并購擴張。通過并購擴張的好處就是擴張的速度快、效率高,而且企業可以逐步擴大市場的份額。在假設的這兩種競爭市場結構中,如果所有企業都在競爭中不斷地進行并購,可以預見的結果是,完全競爭及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將逐漸地發生改變,競爭企業的數量將不斷地減少,它們相互之間并購的困難也逐漸增加,直到市場上出現幾個較大規模的企業形成相互依賴、互相競爭的格局時,此時即產生了寡頭壟斷的競爭格局。按照寡頭壟斷的競爭模型,其中任意一家企業都不能單獨影響市場的價格與產量,它必須顧及到其它對手的反映。這時,它們之間繼續并購的可能性已越來越小,如果要獲取超額壟斷利潤的話,它們必然意識到:如果它們之間能夠進行合作,通過協調產量和價格就可以達到控制市場的目的,從而實現壟斷利潤,于是聯合限制競爭行為即企業聯合限制競爭行為產生了。通過以上假設的市場競爭結構,我們看到,企業并購的過程在不停地改變著市場結構,且企業隨規模的擴大對市場的影響力也在擴大。這就是說企業的并購最終導致了聯合限制競爭行為的產生,通過這一過程也讓我們看到了企業并購與聯合限制競爭行為的動態關系。
以寡頭壟斷競爭的市場為起點,假定其中兩家以上的企業能夠相互協調關系、克服各種困難和阻力繼續進行合并,這時寡頭壟斷的競爭格局將繼續發生變化。很顯然,這幾個寡頭通過合并會出現一個規模更大的寡頭,它將占據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此時它所取得的市場勢力使它如果要對市場進行控制,例如操縱產品價格、改變供應數量,可以不再需要顧及其它企業的反映了。也就是說,寡頭壟斷市場進一步并購的結果產生了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如果這個取得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話,它就可以通過這種濫用行為獲取高額壟斷利潤。這個過程讓我們看到了市場支配地位的形成過程,同時也說明了企業并購與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之間的動態關系。
(二)各種壟斷行為相互變化關系評析
經濟學家與法學家們對各種壟斷形態的成因分析和探討已經非常深刻和全面。對各種壟斷形態的生成原因進行具體的分析,毫無疑問是為了加深對它們的進一步認識,這不僅有利于夯實反壟斷法的理論基礎,也有助于司法實踐中的反壟斷執法。法律經濟學這一學科的誕生使得法學家和經濟學家紛紛用經濟學的方法來分析各種壟斷行為產生的原因及其可能對經濟產生的危害,從而構建起科學的反壟斷法律制度。眾所周知,壟斷行為本身是經濟活動的產物,企業所從事的經濟活動本身又屬于一種行為科學,因此,企業的各種活動產生的各種形態,特別是壟斷行為形態,從經濟科學與行為科學上來看必定存在某種內在聯系或者某種內在規律。因此,如果能從各種壟斷行為生成的原因、各種壟斷行為本身之間的動態聯系上進行分析,并將它們按成因進行分類,建立起它們之間的有機動態聯系,對構建動態體系的壟斷行為理論是大有裨益的。反壟斷法關注企業聯合限制競爭行為、企業并購審查、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三大主要問題,競爭理論的四種市場結構成為分析這三種壟斷形態的基礎。其實,除以上三種主要的壟斷形態以外,其它壟斷形態還有:行政壟斷、特許經營,分銷體制,濫用知識產權等等。筆者認為,所有這些壟斷形態都是圍繞這三大壟斷形態產生的,或與它們存在不同程度的關聯。因此,不僅僅要對企業并購、聯合限制競爭行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各自進行相互獨立的分析,還應當找出它們之間的動態聯系、它們與其它各種壟斷形態的關系。通過對市場結構動態變化的分析反映了市場支配地位的形成過程,揭示了反壟斷法三大支柱之間的動態關系。
二、各種壟斷行為法律性質的比較分析
(一)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與聯合限制競爭行為的比較
1.單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與聯合限制競爭行為
根據前述企業并購行為逐漸引起市場結構改變的過程分析,企業之間聯合限制競爭行為與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分別位于兩個不同的市場結構時期。從市場結構變化的過程來看,可以說聯合限制競爭行為是企業實施壟斷最初級的一種行為方式,即在這個時候,由于企業互相依賴而不能獨立于其它企業控制或操縱市場價格與供應,因此,如果要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只有采取互相聯合的形式,共同采取行動。而到了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階段,因為企業的并購行為致使市場結構進一步發生變化使得其中某一企業具有了市場支配地位,該企業可獨立于其它企業控制市場價格與供應而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因此,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是企業壟斷行為的一種終極形態,也是一種高級形態。
兩種形態對比的結果其實質是都形成了對市場的價格與供應進行操縱與控制的能力,唯一的區別是聯合限制競爭行為是通過協議或默契配合等形式進行的,參與企業各自仍然是獨立的市場主體,仍然獨立承擔法律義務,因此這種聯合存在不穩定的因素。政府政策、市場環境、企業內部等內外因素的變化都可能使這種聯合解體;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則不同,它是由一個企業獨自采取的行動,完全不依賴于其它任何企業,甚至不顧及政府的監督。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由于是一家企業的行為,因此,它可以采取更多的形式、更多的手段來達到對市場競爭的控制與操縱,因此,它也更為復雜、更加隱蔽,或者說更難以監管。例如,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方式有:拒絕交易、搭售、掠奪性定價、維持價格、價格歧視、濫用知識產權、價格回扣、共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這些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方式的案例在美國及歐盟已經大量出現,從美國與歐盟的審判實踐來看,對各種形式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分析都大量使用了經濟學原理的分析,并且各種形式案例的經濟分析使用了不同的經濟學方法,表現出各不相同的特點,這些特點與聯合限制競爭行為是明顯不同的。
筆者認為,就兩者的這種不同,可以將聯合限制競爭這種壟斷行為看作低級階段的壟斷行為,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則看作高級階段的壟斷行為。這兩種形態之間的關系就是與企業并購的關系,即假定聯合的企業如果通過并購成為一個企業,則它也就演變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形態,這與《歐盟競爭法》第82條第1款中的規定“一個或多個在共同體市場內或者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地域內占有支配地位的企業濫用這種支配地位的任何行為,可能影響成員國之間貿易的,因與共同市場不相容而被禁止”是相符盼。根據壟斷力的來源方式不同,行政壟斷的壟斷力來源于政府部門而非企業合并,且這種壟斷力不受任何市場主體的制約和因響,因此,行政壟斷是壟斷行為中的極至形態即最高形態。
2.共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與聯合限制競爭行為
共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規定于《歐共體條約》第82條第1款:一個或者多個在共同市場內或者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地域內占有支配地位的企業濫用這種地位的任何行為,可能影響成員國之間貿易的,因與共同市場不相容而被禁止。共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最早出現提出是歐共體委員會1989年處理的意大利“平板玻璃案”。[3]該案的基本事實是:Societa公司等三家公司是意大利平板玻璃市場上的主要生產商,他們之間達成協議,共同擁有相同的批發商網路,相互交換生產和技術情報,并且進行價格固定和分配產量指標等。歐共體委員會認為,其共同分銷各自的產品并且建立了銷售結構上的聯系,已經不單純是一種反競爭的協議或者行為,而是三家公司在意大利平板玻璃市場上共同占有市場支配地位,并且濫用這種地位的行為。對于這種違法競合行為,既可以適用條約之第81條也可以適用第82條做出處罰。但是,歐共體委員會最后還是按照條約第81條而不是第82條對三家公司予以罰款處罰。通過對歐共體委員會的觀點進行分析,筆者認為,共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與聯合限制競爭行為比較如下:
共同點是:第一,其行為都是由兩個以上相互獨立的企業做出,這些企業都具有相互獨立的市場主體資格,因此它們各自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第二,兩種行為在性質上是相同的,即都屬于限制競爭的壟斷行為;第三,兩種行為的行為方式是相同的,即都是兩個以上企業之間的聯合行為,都采取了合同、協議、決議等方式;第四,兩種行為都具有市場支配力,即都能夠影響或操縱市場價格與產量等。第五,既符合共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又符合聯合限制競爭行為特征的壟斷行為屬于反競爭行為的競合,可以選擇適用《歐共體條約》第81條或第82條。從歐共體委員會的實踐看,都選擇適用第81條,[4]或者“不排除選擇兩條同時適用的可能性”。[5]
不同點是:第一,共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企業,它們之間通過協議聯合后的行為上就如同一個企業實施的行為一樣。第二,正是由于第一種原因,共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比聯合限制競爭行為更為穩定,相互之間不會或不可能出現欺詐現象,而聯合限制競爭行為則由于各自所保留的獨立性而使這種聯合具備不穩定性。第三,兩種行為的行為特點也可能不同,前者具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特征,因而可以采取的行為方式將是多種多樣的,如掠奪性定價,拒絕交易、搭售、超高定價、知識產權濫用、價格歧視等,而后者的行為特征則不具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這些特征,如只是按照協議約定的制定價格或按照協議分配的產量組織生產等。第四,共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與聯合限制競爭行為的法律規定不同,以歐盟競爭法來看,前者為《歐共體條約》第82條,而后者為第81條。第五,雖然共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與聯合限制競爭行為都必須是兩個以上企業的行為,但對于前者而言,行為本身可以是多個企業實施,也可以是一個企業實施,這就是說,共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不以共同行為為要件,它以單獨行為為必要要件,而以共同行為為任意要件。因此,假設共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數個企業合并為一個獨立法人的企業,它就由數個企業的共同濫用行為變為一個企業的濫用行為。
通過以上比較分析,筆者認為,我們在掌握這兩種壟斷行為相同特征的同時,更應當注意其不同特征。
(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與企業合并控制
以寡頭壟斷競爭的市場為起點,假定其中兩家以上的企業能夠相互協調關系,克服各種困難和阻力繼續進行合并,這時寡頭壟斷的競爭格局將繼續發生變化。很顯然,這幾個寡頭中就會出現一個更大規模的寡頭,它將占據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且它所擁有的市場勢力使得它如果要對市場進行控制、操縱產品價格和供應數量可以不再需要顧及其它企業的反映了。也就是說,寡頭壟斷市場進一步并購的結果產生了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這個時候市場結構發生了變化,互相競爭的企業數量更少,而企業的規模更進一步擴大。如果這一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濫用其市場支配地位的話,它就可以通過這種壟斷行為獲取高額壟斷利潤。這個過程說明了企業并購是產生市場支配地位的前提,這個過程也讓我們看到了企業并購與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之間的動態關系及對企業并購控制的重要性。需要注意的是,筆者在此的分析是假設企業以采取并購為策略追求企業增長與經濟擴張,而不是靠自身積累擴張來達到企業發展的目的,如果是后者則又另當別論了,當然盡管靠的是自身積累,但其結果仍然是市場支配地位的形成。
(三)單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與共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以上述共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意大利平板玻璃案”分析為基礎,將單獨與共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進行比較,可得出如下結論:
共同點:都屬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不同點:實施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市場主體數量不一樣,前者只是一家企業具有市場支配地位,而后者需兩家以上企業共同占有市場支配地位,其中任意一家不一定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如“意大利平板玻璃案”中,三家企業合起來市場份額達到意大利市場普通平板玻璃銷量的79%和汽車用平板玻璃銷量的95%,因此其中任意一家就有可能單獨并不具備市場支配地位,因而也就不可能單獨實施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四)行政壟斷與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雖然依上述企業并購過程,我們無法闡述它與行政壟斷的關系,但我們知道,所謂行政壟斷是指行政機關(包括享有行政權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干預市場競爭的行為。筆者認為,行政壟斷實際上也是一種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首先因為這兩種濫用的表現形式極為相似,如強制交易,限制交易、劃分市場、獨占市場等都是利用能影響市場的力量;其次,市場是由各種市場主體組成,除參與市場經營活動的主體外,政府及代表政府行使權力的各個部門其實也是一種市場主體,不同的是它是市場管理者,對其它市場主體行使監督管理的權力。正是因為它擁有這種權力,因此,政府部門就可能濫用這種權力而構成行政性的壟斷行為。由此,筆者認為,行政壟斷屬于行政性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這種壟斷是壟斷者獲得的市場支配力達到極至的結果,這種壟斷力不是來源于企業本身,不是來源于企業并購,而來源于市場監管者的政府這一特殊市場主體。
綜上所述,通過聯合限制競爭行為、企業并購、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及行政壟斷的比較分析,我們加深了對各種壟斷形態經濟及法律特征的認識。由此,我們可以構建一個有機的壟斷形態理論分析體系,并將其它所有壟斷形態置于此體系之中,而且也將過去對各種壟斷行為的相互獨立的靜態認識提高到現在相互關聯的動態認識:聯合限制競爭行為一企業并購一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一行政壟斷,而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并購是其重要的手段;并在反壟斷法理論上發現聯合限制競爭行為、企業合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政壟斷各自的重要地位。因此,筆者認為,應當說,從理論上反壟斷法有四根支柱,而不是前述的三根支柱。且以上述動態經濟學分析為基礎,筆者進一步認為,可以將聯合限制競爭行為視為壟斷行為發展的初級階段,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視為壟斷行為發展的高級階段,行政壟斷視為壟斷行為發展的最高階段。上述所有這些認識最終為反壟斷法規制各種壟斷行為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
三、反壟斷法理論體系之構建
通過演繹前述市場結構的變化過程以及將聯合限制競爭行為、企業并購行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政壟斷相互進行比較后,可以看到,企業并購將企業的聯合限制競爭行為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聯系起來,聯合限制競爭行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行政壟斷的性質與特征也更為突顯出來。為此,筆者得出的結論是,企業并購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企業并購能夠促進企業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它也是產生壟斷的來源,因為它可以改變市場結構直到為企業聯合限制競爭這種壟斷行為創造條件,它也可以繼續創造市場集中度直到企業在市場上取得支配地位并導致它濫用這種支配地位。從市場結構變化的過程來看,可以說聯合限制競爭行為是企業實施壟斷最初級的行為方式。此時,企業由于互相依賴而不能獨立于其它企業控制或操縱市場價格與供應,因此如果要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只有采取互相聯合的形式,共同采取行動,它們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且聯合并不穩定,聯合隨時有可能破裂。而到了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階段,由于企業取得了市場支配地位,該企業可獨立于其它企業控制市場價格與供應而獲得高額壟斷利潤。由于它是由一個企業獨自采取的行動,完全不依賴于任何其它企業,甚至不顧及政府的監督等,也就是說它可以任意實施它愿意采取的行為,只要這種行為能達到限制競爭的目的。因此,它可以采取更多的形式、更多的手段來達到對市場競爭的控制與操縱。例如,從歐美等國家或地區反壟斷實踐來看,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表現方式有:掠奪性定價、拒絕交易,搭售、價格歧視、超高定價、濫用知識產權、價格回扣、共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也正因為如此,它更為復雜、更隱蔽、更難以監管。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是企業壟斷行為發展的高級階段,也是一種高級形態。
以上述結論為前提,筆者認為,除行政壟斷外,所有壟斷形態都可以用這種理論加以說明。行政壟斷是壟斷行為中是較為特殊的,因為它不是企業的行為而是市場主體的監管者——政府或者行使政府權力的經濟組織的行為。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其實也是市場的主體之一,它是市場的特殊主體,它行使的是對其它市場主體的監督管理職權,因此,可以說它也是市場上是具有支配地位的主體,行政壟斷是政府部門濫用這種支配地位的行為。由于這種支配地位是任何其它市場主體所無法具有的,因此,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是所有私人性壟斷行為中的高級形態,也是所有私人性壟斷行為中危害最大的,而行政壟斷與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相比則是所有壟斷形態中危害最大的。因此,筆者認為,行政壟斷行為是壟斷行為發展的最高階段。
對市場競爭的動態過程及其引起的市場結構的發展變化進行探討,可以發現不同市場結構時期壟斷行為的產生及其相互關系,這加深了我們對各種壟斷行為經濟及法律特征的深刻認識。以動態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四種競爭市場結構的相互變化,即假定這四種市場按完全競爭的市場一壟斷競爭的市場一寡頭壟斷的市場一完全壟斷的市場的方向發展變化,通過這種變化來考查企業聯合限制競爭行為、控制企業并構、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政壟斷之問的動態變化關系,以動態的經濟學理論揭示了各種壟斷行為的形成過程,它們主要的變化在于壟斷力來源的變化。通過揭示企業并購與聯合限制競爭行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及行政壟斷之間的動態關系,我們就此可以構建一個有機的壟斷形態理論分析體系,并將其它所有壟斷形態置于此體系之中。構建這樣一個完整的、有機的、動態的反壟斷法理論體系,可以使我們加深對各種壟斷形態的認識,而且也將過去對各種壟斷行為的相互獨立的靜態認識提高到現在相互關聯的動態認識,并從中發現聯合限制競爭行為、企業合并審查、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政壟斷各自在反壟斷法理論中的重要地位,最終為反壟斷法規制各種壟斷行為提供充分的理論依據。
注釋:
[1]“Structurehasbeenusedtorefertocharacteristicswhichconstituteamarket’spattern,status,competition”,“AnexcellentdefinitionofmarketstructurehasbeenofferedbyBainwhotakesthetermtomeanthosecharacteristicsoftheorganizationofthecompetitionandpricingwithinthemarket”.
[2]波斯納在該書中對“寡頭壟斷定價的相互依賴理論”,“共謀定價的統一理論”,“運用經濟學進路發現和證明共謀,無論是明示的還是默示的”三部分作了詳細論述。為此,筆者提出此動態設想。
2. 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由于獲取知識的渠道過于單一,同時缺乏有效的學術交流與互動,諸如鉆牛角尖,閉門造車,編纂數據等不健康的研究情緒與方法層出不窮,更多的研究生因為遇到一兩個難以解決的難點,一時間無法攻克,又缺乏廣泛交流的平臺,從而阻滯了研究的步伐,最后由于時間的原因,退而求其次,使得研究虎頭蛇尾,導致最終的學術論文質量不高,說服力不強,應用性較差。
3. 在論文評審過程中,為了保障學位論文的寫作質量,研究生部頒發了學位論文寫作規范,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修改與完善,但是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格式錯誤仍然層出不窮,嚴重影響了論文的外在質量,同時也將部分研究生學習不夠嚴謹,學術不夠認真,馬馬虎虎粗心大意的科研態度暴露無疑。
4. 在論文答辯過程中,許多學生答辯準備不充分,語言表達不連貫,不能充分完整地表達所著論文包含的主要內容及相關方法,導致評審教師不能完全理解學生所著論文的核心內容,無法提出合理化完善建議,在影響答辯成績的同時,也降低了論文的寫作水平。
二、研究生學位論文過程管理體系的改革與創新
基于當前研究生論文過程管理中出現的問題,總結同類院校學位管理的經驗,并結合豐富的學位論文管理工作經驗,筆者對原有的研究生學位論文過程管理體系進行了大膽的改良與革新,在原有學位論文管理控制體系的基礎上,將原本學位論文管理控制節點由4個(論文選題、中期檢查、論文評閱、論文答辯)拓展到8個,充分體現過程控制的重要作用,建立了新的學位論文過程管理體系。
1. 開題動員座談。各學院在開題開始兩周前召開開題動員座談會議,會議圍繞著指導研究生研究方向,系統闡述所學專業前沿科學及當前研究熱點問題,鼓勵研究生創新意識,提高論文寫作熱情等方面進行。其主要目的是,讓研究生充分了解學科內有價值的研究方向,著眼學科內研究熱點,講解重要研究方法的發展與現狀,引導研究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立足實踐,大膽創新,著重解決研究生在選題方向上的困惑與問題。同時闡述論文寫作的重要性,端正研究生科研態度,并指出態度問題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給研究生敲響警鐘。
2. 論文選題。論文選題評審的重點是論文題目的創新性及實用價值,我們不鼓勵為了創新而創新,也必須避免題目空洞,沒有研究價值的情況出現。在這一環節需要各學院按照學生情況分組答辯,每組安排5名導師及1名學院秘書對論文開題進行嚴格審查并記錄。對于選題不合理的研究生,導師給出建議,研究生按照導師的綜合建議修改論文題目,并形成開題報告,上交備案。
3. 論文進度階段匯報。在論文選題到論文送審這個過程中,各學院要求每名研究生對自己論文研究的情況進行定期的總結,主要內容包括研究現狀、遇到的問題、取得的成果、今后的研究計劃等方面。研究生按學院與導師要求每周做一次自我總結,并相互交流研究經驗,分享研究心得,并吸取導師與同學建議,完善自身論文研究。
4. 中期檢查。這個環節主要是為了全面了解研究生論文寫作與研究的具體情況,導師對于研究中出現的問題給出建議,對于研究中出現的偏差及時糾正,積極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研究方向與研究手段與方法。中期檢查主要是對研究生論文寫作的階段性考查,起到監督與促進的雙重效果。
5. 學術論壇。為了加強研究生間的學術交流,豐富研究生知識儲備,將學術論壇引入到學位論文過程管理體系中來。在中期檢查與論文送審過程中,學術論壇將舉行兩次。第一次各學院舉行學術交流,互相學習與促進,同時選拔表現優異的研究生參加第二次校級學術論壇交流。學術論壇旨在拓寬研究生的眼界,促進學院內部及全校范圍內的學術交流,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創造優秀的科研環境。
6. 論文審查。論文審查包括論文格式審查與內容審查兩個環節,二者重要性一致。第一,嚴格按照《東北電力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撰寫規范》對論文格式進行審查,對有問題的論文改后再審,對于問題嚴重且不加以認真修改的論文,不能送審。第二,學位論文內容審查采取盲審的論文評閱方式,同時內審與外審相結合,從論文的寫作內容、創新程度、科研價值、語言使用等方面對論文進行綜合評分,對于評分處于60-70分之間的研究生,建議其改后答辯;對于評分低于60分的研究生,建議其仔細修改并延期答辯。
7. 答辯輔導與預演。論文審查通過后,由學院組織,以課題組為單位,對學生進行答辯輔導,并模擬答辯場景,提醒研究生論文答辯過程中需注意的重點問題,緩和緊張心理,理清答辯思路,做好充分準備。
8. 論文答辯。成立論文答辯委員會,以學院為單位組織研究生答辯,并對答辯結果進行嚴格審查,并做出建議授予學位或者不建議授予學位的決定。對于未能夠通過答辯的研究生要嚴格按照學位管理規定上的要求,延期答辯。必須保證答辯環節的公正性,高標準嚴要求,對于學術水平不足以滿足要求的研究生不能放寬要求。對于延期答辯后仍未達到評審要求的研究生,從嚴處理。
三、新的研究生學位論文管理體系實施情況與效果
通過開題動員座談這一控制節點,基本解決了研究生在選題上盲目的情況,論文選題的合理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論文研究創新點選擇也更加深入,同時緩解了研究生由于迷茫的緊張心理,更好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論文進度控制實現了對論文寫作的過程控制,實時監督與反映研究生當前學習研究情況,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術論壇環節很好地實現了研究生之間的學術交流,促進了學術研究的積極性,豐富了研究生的理論知識。答辯輔導與預演在緩解答辯壓力、提高答辯質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生的論述能力得到了普遍提升,論文通過率也有了改善。
2當前施工項目管理存在的問題
2.1忽視全過程的項目管理
當前很多企業在進行施工項目管理過程中,往往將經濟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很多施工單位在不了解項目實際情況的情況下,就盲目承攬工程。很多總包企業也并未對分包企業進行詳細的資質審查,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組織機構及施工隊伍。在項目的初期為了趕工期,沒有對任務進行合理的分配,對人員也沒有進行相關的培訓,忽視對于項目全局性整體性的計劃。導致整個施工項目的進行最終缺乏組織和計劃。在項目進行過程中,缺乏實時的施工反饋與控制,忽視對整個管理過程的計劃和安排,對于相關的項目策劃僅僅停留在施工組織設計上,并沒有成型的項目管理規劃或者手冊。以至于最終項目管理的效率低下,且極容易出現各種質量問題和成本、工期超支的問題。
2.2施工項目管理制度不健全
施工項目的管理需要依靠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以及組織架構,才能保證工作流程的順利實施,以及各級責任制度落實到位。然而目前很多施工企業并沒有形成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建筑行業涉及的工種較多,且大多是室外高空作業,基于這樣的工作環境建筑業的人員流動非常頻繁,使得施工項目的管理工作更加困難。很多企業的管理制度并未落實到基層操作人員,管理層的職責也不明確。導致各層工人對于自己的工作流程以及職責都不清楚,由于缺乏相應的管理制度和獎懲措施,無法帶動起施工人員的積極性。管理制度沒有落實以及獎懲制度的缺失,導致了施工現場項目管理無法落實,且管理效率低下。
2.3項目三大目標的管理不協調
施工項目管理的三大目標包括了成本、進度和質量。在施工現場管理的過程中往往無兼顧三者的關系,從而導致了項目管理的失衡。施工項目的三大目標是相互制約相互關聯的,往往追求過低的成本,就會對工期和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而只有成本、工期和質量三者都達到了一定的均衡點,才能實現項目的整體最優。然而目前,很多項目管理者往往比較注重對項目成本的控制,從材料的選購、施工人員的安排、分包單位的選擇上都會對成本進行控制。然而對于工期和質量,卻有一定的忽視。很多項目往往都會超出了合同規定的工期,而有一些更是由于項目管理不當而導致了施工的質量問題。這樣一來將大大降低施工項目管理的質量,不利于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3施工項目管理的要點
3.1加強施工過程的管理工作
施工過程的管理是施工項目管理中較為重要的一環,只有對施工項目的全過程都進行全方位的管理,才能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首先,應在施工開始前,做好嚴密的計劃工作,對工程的總量進行合理的計算和安排,將項目分解到各個工作單元和工序,保證各個工作都有相關操作人員和管理人員,并進一步制定出相關的資源調度和進度安排計劃。然后,在工程實施的過程中,要定期對工作的完成情況進行審核,考察工程的實際進度和資金使用量與計劃之間的差別,并繼續合理的調整和資源的調配,保證整個施工工作的合理進行。最后,在每期末需要對整個工程進行核算和考評,總結出相關的經驗,對整個實施過程進行實時地監督,只有通過對施工過程的全程監督才能保障前期計算工作的落實,保障施工過程按照計劃有序進行。
3.2合理進行現場管理
在進行施工現場的管理時,需要對現場的具體場地布置進行合理的安排,根據各類材料、人員以及機具的使用情況,配合實際的工程進度,對場地進行合理的分區,在保證工程施工效率的基礎上,促進現場的文明施工。對于場地的分區需要做到“施工區、運輸區、生活區、材料區、辦公區”五區清爽。現場文明施工可以分為±0.00上下兩個部分,±0.00以下要注意材料堆放與通道布置,及時清理施工垃圾和抽水,以保證基本觀感;±0.00以上要全面提升現場布置水平,達到一流水平。做好施工場地的平面布置,合理安排場內臨時設施,使場地內排水順暢。
3.3建立健全施工項目管理組織體系
合理的管理組織體系能夠有效的對施工現場的管理任務進行分解,讓不同的人員明確各自的責任以及權力。因此需要對施工現場管理進行組織體系的設立。建立項目以生產副經理為首的現場施工管理領導小組,各工序工長及材料、機械、行政管理員為兼職施工管理員,每個班組也設立兼職施工管理負責人一名,組成項目施工管理機構。項目的管理層必須經過嚴格的考核,健全項目經理管理制度,明確項目經理的責、權、利的關系,保證項目經理的基本職業素養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對于基層施工人員,要定期對他們進行培訓,保證所有員工都對項目管理的知識深入了解。在進行崗位安排時,應有一定的彈性和多樣化,根據不同人員的特長、管理技能等綜合因素進行合理分配。
3.4做好相關激勵措施
要保證施工項目管理制度順利實施,必須做好相關的激勵和獎懲措施,從激勵和約束兩個角度對相關人員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激勵。首先,必須制定嚴格的項目審查制度,對里程碑計劃進行合理的監督,重點抓好在建、竣工、分包項日的審計對規模大、工期長的項日實行年度和終結審計。對于日常實際工作中超出成本預算以及進度沒有達到要求的部分進行嚴格的考核和糾偏,采取措施最大程度的保證項目計劃的完成。在每期期末還需要對人員的各個行為進行表彰和懲罰,這樣才能真正在施工人員內部構建一種良好的互相競爭與和諧上進的氛圍,通過經濟激勵與榮譽稱號等措施,促進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并鼓勵他們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保障施工的順利進行。
3.5保證施工三大目標的相互協調
工程的建設質量與工期是對立而統一的。如果施工單位過分追求速度,不合理的壓縮工期,則必然會降低建設工程的質量;而在另一方面,如若工期設定得合理而前后連貫、松弛有度,注重保證質量,則會減少返工和維修的時間。對于建設工程的質量與成本,同樣存在著對立與統一的關系。如若施工單位過分追求減少建設成本這一目標,則必然會降低建設質量;而另一方面,如果項目的資金計劃設定得合理而連續,充分考慮了質量的控制,則會降低返工和維修的成本,反而會從一定程度上減少成本的投入。因此在進行施工項目的管理時,應尤其注意項目三大目標的協調統一,在進行項目的計劃時,應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合理制定項目的工期、成本和質量,并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實時對這三大目標進行控制,保證三者的相互協調與統一。
我國再保險業發展的歷史不長。建國后我國保險業及再保險業務一直是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獨家經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由于是國家保險公司,風險由財政兜底,人民幣業務一直不辦理分保。隨著其他保險主體的出現,1988年根據《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的規定,國內開始辦理30%法定分保業務,由人保再保部代行國家再保險公司的職能。1996年人保組建集團公司,成立了中保再保險有限公司。至此,國內才有了一家經營再保險業務的專業公司。1999年3月,中國再保險公司在中保再保險有限公司的基礎上組建成立,從此我國再保險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再保險的監管主要集中于對法定分保的具體規定。法定分保一直采用比例分保的形式,1995年以前《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規定的分保比例是30%,且禁止國內保險公司向國外保險公司分出或者接受保險業務;1995年《保險法》頒布后將分保比例降低為20%,并取消了禁止向國外分出的規定,只保留了金融監督管理部門的限制權。1996年頒發了《人身險法定分保條件》和《財產險法定分保條件》,1999年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頒發了《法定分保條件》,2000年又在此基礎上制定了《人身險法定分保條件實施細則》和《財產險法定分保條件實施細則》,對法定分保的業務范圍、業務申報、保費準備金、現金賠款、再保手續費、分保帳務結算等各方面作出了詳細規定。
(二)我國有關再保險的主要現行法律規定
1.再保險的定義原則
《保險法》第28條對再保險定義為:“保險人將其承擔的保險業務,以承保形式,部分轉移給其他保險人的,為再保險。”可見,保險公司只能將自己承保業務的一部分進行分保。
《保險法》在“保險合同”一章中還規定了再保險所應遵循的原則,如再保險合同的誠信原則和再保險合同的獨立原則。
2.對經營再保險業務主體的規定
我國除了中國再保險公司為專業再保險公司外,其他都是保險公司兼營再保險業務。《保險法》第92條規定:“經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核定,保險公司可以在分業經營的原則下經營分出保險和分入保險”。也就是說,再保險業務的經營需要經過授權,并且不得經營超出原保險業務范圍之外的再保險業務。
3.對分出公司自留額的限制
《保險法》第98條規定:“經營財產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當年自留保費,不得超過其實有資本加公積金總和的四倍”。第99條規定:“保險公司對每一危險單位,即對一次保險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損失范圍所承擔的責任,不得超過其實有資本金加公積金總和的百分之十;超過的部分,應當辦理再保險”。
4.對分出公司、分出范圍的限制
《保險法》對此未作出直接限制,但保留了監管部門的限制權。《保險法》第103條規定:“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有權限制或者禁止保險公司向中國境外的保險公司辦理再保險分出業務或者接受中國境外再保險分入業務”。
5.對分出公司分保計劃的審查
對于個別風險的再保險安排,《保險法》保留了保險監管機構的審核權。《保險法》第100條規定:“保險公司對于危險單位的計算辦法和巨災風險安排計劃,應當報經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核準”。
《保險公司管理規定》第87條作了進一步規定:保險公司應于每年11月1日以前將下一年度的分保方案報中國保監會批準;分保方案如需調整,也須報中國保監會批準。保險公司的分保方案應包括合同分保、用匯計劃、保費自留額及臨分方案等內容。
6.對優先分保的規定
《保險法》第102條對分出業務規定了優先分保;《保險公司管理規定》第88條對分出業務的優先分保作了進一步規定,還對分入業務規定了優先分保;保險公司需要辦理再保險分出業務的,應優先向中國境內的保險公司辦理;但國外分保條件明顯優惠的,可向境外保險公司辦理。在同等條件下,再保險分入公司應優先接受境內保險公司的分出業務;再保險分入公司接受的再保險業務需要辦理轉分保時,應優先向境內的保險公司辦理。
7.對法定分保的規定
《保險法》第101條規定:“除人壽保險業務外,保險公司應當將其承保的每筆保險業務的百分之二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再保險”。由此可見,我國的法定分保比率不僅比1988年《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規定的有所降低,實施的領域也僅限于非壽險業務,壽險業務只有優先分保的規定。
二、我國現行再保險法規存在的不足
1.沒有專門的再保險法規
我國沒有專門的再保險法規,主要在《保險法》和《保險公司管理規定》中對再保險作了某些規定。然而即使在《保險法》中關于再保險的規定,也沒有專門的再保險章節,而是分布在《保險合同》和《保險經營管理》兩章中。《保險公司管理規定》中雖有專門的再保險章節,但總體來看,我國的再保險規定主要是對再保險業務的規定,而沒有對于再保險組織的管理規定。任何法規中都沒有明確再保險公司的管理是否應遵守保險公司的規定。可見我國對于再保險的監管還不是十分重視。
2.法定分保規定很完備,但商業分保方面的制度還不健全,與國際再保險監管差距甚大
長期以來,主要實施法定分保是我國再保險業的鮮明特征,因此我國關于法定分保的措施與其他國家相比較為完善。從分保方式上,主要是比例分保,便于操作,也有利于我國的再保險公司承擔更大規模的業務。法定分保的比率統一劃定為20%,相對于其他實行法定分保的國家,也是適中的,既能滿足我國保險公司的分保的一般需求,也留下了商業分保的空間。
但在商業分保方面,僅在《保險法》中規定了再保險業務的原則以及自留額的限制。應該說,我國采取的態度是鼓勵市場競爭和自由經營的,各個保險公司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再保險公司,不象有的國家禁止本國保險公司向國外分出或者限制分出的數額,如印度。但還缺乏進一步的指導和制度保證,尤其是對于如何選擇國外再保險人和保證國外再保險人的償付能力方面沒有任何措施。這是我國再保險制度的一個根本缺陷。
3.再保險市場缺乏明確的準入與退出制度,造成市場壟斷性過強
《保險法》中沒有對再保險公司設立的授權、資本金及組織形式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也沒有明確說明再保險公司是否應遵守保險公司的規定,當然也就不存在對其償付能力不足的處理,使再保險公司的設立無法可依。從實際情況看,我國現階段只有一家國家再保險公司,其他專業再保險公司的設立尚未提上議事日程。而保險公司之間的橫向互保又因為同處于競爭對手地位而有很大的局限性。這樣造成了我國的再保險市場壟斷性過強,業務集中在向中國再保險公司的縱向分保系統內,不利于市場競爭機制的形成。長此以往,必將影響我國再保險市場的成熟和擴大。
4.沒有一套科學的對國際再保險人的選擇與監督機制,使分出業務難于開展
正是因為缺少一套科學的對國際再保險人的選擇與監督機制,才形成了我國相對封閉的再保險市場。而且,一方面對國內保險公司在商業分保的選擇上敞開大門,另一方面又不給予其指導和控制,完全由保險公司去承擔選擇的風險。而再保險的復雜性和國際市場的變幻莫測決定了保險公司自身選擇的先天不足,難免出現失誤。我國保險公司因選擇的國際分保接受人破產而導致自身損失的例子近年來屢屢出現。在這里,國家作為總監控人的角色沒有很好的發揮作用。國家要么把國外的再保險人引進來,親自監控其業務的開展;要么有相應的制度來保證其對單一合同的償付能力。這方面,美國的雙重管理體制值得借鑒,再保險人或者在國內獲得授權,遵守國內的一切相關法律規定,或者在美國建立財務上的償付保證。
5.再保險合同的監管過于簡單
對于再保險合同的規定,只體現了誠信原則和與保險合同相獨立的原則。雖然再保險合同的訂立要遵循合同自由原則,但是再保險合同有很多特殊條款,如直接給付條款、喪失償付能力條款等都值得注意。隨著保險業務的發展,及投資連結保險和分紅保險等新險種的不斷推出,投保人的收益越來越多的和保險人的經營成果聯系在一起,有可能會對保險人的再保險安排提出要求,甚至附加批單。相應的,保險人在其再保險合同中就應有所體現。另外,保險市場的主體不斷增加,競爭日益激烈,保險人的倒閉就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在再保險合同中強調有關的特殊條款,可以更好地保障被保險人的利益。
三、對構架我國再保險監管體系的思考
再保險監管相對于直接保險監管要簡單的多。關鍵是償付能力監管,包括直接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和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前者主要通過核定其自留額標準來實現,后者則可以要求其提供相應的資金保證。雖然再保險監管的對象是再保險行為,但監管的重點卻是直接保險公司,從而間接地監管再保險公司。
1.繼續實施法定分保,完善優先分保,保證再保險市場初期的良性發展
法定分保政策是再保險市場發展初期的普遍做法,與WTO對于發展中國家“逐步自由化”的原則是相一致的。而且,通過法定分保,國家再保險公司可以及時了解各保險公司經營狀況和保險市場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相應的對策,從而強化行業監管的力度。所以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應繼續實施。
在法定分保政策實施的同時,應鼓勵商業分保的開展。因為法定分保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培育再保險市場的成熟,是一個階段性的措施。因此可在有條件的時候降低法定分保的比例,改變法定分保的方式,逐步從法定分保為主過渡到以商業分保為主。例如對于車險以外的其他險種考慮采用溢額方式,每筆業務按不同比例分保,或者不同的公司根據業績不同采用不同的分保比例等。
2.完善準入與退出機制,逐步建立我國的再保險市場
(1)我國再保險市場發展的階段分析
曾有專家指出,我國再保險市場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強調保護,即政府成立國家再保險公司,實施法定分保,制定相關管理措施,建立有關業務統計指標。第二階段:國家再保險公司在接受法定分保的同時,也接受商業分保,同時成立商業再保險公司。允許境內各公司之間分保和互換業務,允許各類分保集團的存在,允許少數外國公司在國內設立專業再保險公司,做到有限制地開放國內市場,減少法定分保比例。第三階段:市場管理和公司運作走向成熟化階段。國家再保險公司過渡到完全市場化競爭,外國再保險公司可以直接進入,各直接業務公司可以自主選擇分保市場。從我國的現狀來看,基本度過了第一階段的封閉與保護下的成長階段,已進入第二階段,應該進行適度的開放了。
(2)市場準入的原則
對于國內再保險公司的準入,原則上應與直接保險公司相同,但對資本金和高級管理人員的要求應高于直接保險公司。
對于國外再保險公司的準入,則不能以其在當地的資產衡量其所具有的資金實力,而應以其總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擁有的資產為衡量標準,否則會極大地降低跨國再保險集團的承保能力,因為它放到每一個國家的資產畢竟是有限的,而且,它最終償付時,也不會以當地資產為限,而是調動總公司的資產。對其信用狀況的考察,可參考國際上對再保險公司的信譽評級。當然它的設立也要遵循一定的條件。
(3)跨國專業再保險公司的準入條件
通常對于跨國專業再保險公司的準入條件沒有直接保險公司那么嚴格,因為它沒有授權也可以做業務,如果過于嚴格,它就會在獲得國民待遇與獲得授權經營的成本之間作出權衡了。而且,將其引入國內,最大的受益者將是國內的保險公司,因為他們分出業務的安全性與便利性都大大增加了。一般的,跨國專業再保險公司的準入條件包括:總公司的資本金要求;在國內設立代表處的年限;法人代表的資格要求,如無犯罪記錄、具有居民身份或長期居住中國等;營業范圍的要求,如不做直接業務;組織形式的要求,即必須是分公司,因為如果是子公司,其償付能力會受到限制;保證金要求,即在中國必須具有與在國內因再保險業務引起的負債相等數額的資金。但保證金可以是多種形式,如現金、合格的信用證等。
3.建立商業分保的監管制度,促進我國再保險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1)分出業務
對于分出業務的監管首先應加強自留額標準的核定,在可能的情況下對不同險種、不同公司劃訂不同的自留額標準。其次應加強對再保險計劃的審查。主要檢查其自留額是否過高,是否影響了償付能力;或者過低而喪失業務;對分保人的選擇是否恰當等。國家應很好地發揮總監督人的角色,通過對國際再保險人的信用評級,對保險公司的選擇作出指導。對于國際再保險公司的評價,要將信譽評級與在國內具有的資金數額結合起來,信譽等級高的,相應的保證金要求可以降低。再次應加強財務監督,加強對各項財務報告的審核,如提出資產、負債的估價要求、年報披露,會計及文件要求、審計師的年報、注冊精算師關于損失準備金的意見等。最后,可以對再保險的準備金提存作出要求,包括提存保險準備金和賠款準備金。
(2)分入業務
對于分入業務的管理相對要少。首先,國內的專業再保險公司或者分入再保險業務的直接保險公司要加強償付能力的審核,超出承保能力范圍的應當辦理轉分保。這可以遵循原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標準;對于國外的再保險公司要求其提供一定的償付保證,將來準入后還要監管其資本流動。其次,對于分入人的信用情況要跟蹤監視,并建立完善的預警系統。再次,對國內再保險公司財務報告的要求應類似于原保險公司。
4.加強對國際再保險市場趨勢的研究,及早采取相應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