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0: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金融學結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83.21%的同學認為實踐教學在大學四年學習過程中是“很重要或比較重要”,只有2.19%的同學認為“不重要”。同時,有55.47%的同學“愿意或比較愿意”嘗試試點試驗性實踐教學課程。
2.學生并不了解實踐教學,更多是出于未來就業而主動學習。
調查結果顯示,67.15%的學生認為金融實踐課程的內容“一般、不豐富”甚至“很少”,部分原因在于他們認為研究性學習和寫論文的形式并不屬實踐教學范疇,這說明學生對實踐教學內容的了解僅是略知一二,甚至不清楚。另外,60.58%的學生明確表示就是為未來就業做準備,而“關注和了解金融專業從事的工作內容”、“建立社會人脈關系網”、“發現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和“為完成學分”的比例分別是6.57%、16.06%、13.87%和2.92%。
3.學生不滿現有的實踐課時設置。
40.14%的學生每學期接受過5-10次的實踐教學經歷,31.39%的學生接受過2-5次的實踐教學經歷,其中大三的實踐機會較少,幾乎都集中在大四完成。從學生的內心意愿上看,57%的學生希望一周中能有4-5次實踐機會,經調查某些同學甚至大膽建議,“實踐教學能像國外的實習工作一樣,實踐與理論的學時安排各50%”。同時71.53%的學生認為現有實踐教學學時安排是“不太合理或很不合理”。
4.學生喜歡形式多樣的實用性實踐課程。
87.9%的學生認為已開設的實訓課程中最實用的課程是證券實訓,該課程的講授教師經驗豐富,能精彩解析股票操作實盤過程,并且利用教師自身資源讓學生實盤體驗,令人印象深刻。在61%的學生的心中,理想的實踐教學是能夠到金融企業進行參觀訪問,或者進行股票、外匯、期貨等操盤培訓,45%的學生希望增加銀行、證券、保險等實務模擬操作訓練,35%的學生希望能提供一些專業的項目分析與報告,或者采取模擬金融企業招聘的形式進行就業指導,僅有18%的學生認為聘請校外專家進行專題講座或者培訓金融計量方面的技能是比較合適的。
5.學院實踐教學的保障條件較差。
83.94%的學生認為學校的實踐教學經費投入“不足”;對于,42.34%的學生認為實踐教學教師能力“較強或一般”,而且目前學校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幾乎沒有。
二、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方案設計——以西財行知學院為例
從調查問卷的分析結果中顯示,學院金融實踐教學在教學模式、教學內容、隊伍建設、平臺建設、組織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問題。因此,本文在設計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方案的同時,建議學院采用“試點試驗”的辦法,即從大學一年級招收的新生中,擇優編制一個班,將其命名為“金融創新實驗班”實施這套方案。
1.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設計。
經系部選拔的“金融創新實驗班”,其理論教學內容和本專業的培養大綱保持一致,僅在實踐教學方面進行試驗。方案將設計該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分為課堂內實踐教學、校內課堂外實踐教學、校外實踐教學和畢業論文四大模塊。將明確設計各學年培養目標和具體環節目標。把四年最終培養的整體目標具體分配到不同的學年當中,形成階段性目標;每個階段目標又由不同實踐教學環節體現出來。基礎訓練階段(大一):課堂內的實踐教學采用以經濟學為基礎的的案例式教學和創新實訓教學;校內課堂外實踐教學采用計算機、英語相關培訓,經濟學和經濟法熱點話題討論,金融業界專家講座等;校外實踐教學實施參觀金融企業的認知性生產實習。通過感性體驗,獲得社會實踐的經驗,培養初步調查能力。能力提升階段(大二):課堂內的實踐教學采用英語口語能力、計量統計軟件培訓,金融、會計等課程的案例式教學,對銀行、保險課程的實訓教學,管理溝通能力模擬、戰略模擬大賽等創新實訓教學;校內課堂外實踐教學采用銀行業務操作競賽、學生模擬家庭理財計劃大賽,金融熱點辯論,銀行、證券從業資格培訓,金融專家、企業老總專題講座,學生自辦金融學術報;校外實踐教學要求學生自己到銀行柜臺辦理業務、到證券公司大廳觀看考察、到保險公司理賠部門參觀,并提交觀感總結。通過這些模擬實驗和實地考察,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能力深化階段(大三):課堂內的實踐教學采用案例式教學,股票外匯投資操作、銀行信用管理、保險精算等實驗訓練,雙導師指導的創新實訓教學;校內課堂外實踐教學采用股票模擬競賽,學生模擬企業投資計劃大賽,金融熱點辯論,會計、銀行、證券、基金、期貨從業資格培訓,金融專家、企業老總專題講座,學生發表學術文章等方式;校外實踐教學采用針對金融熱點進行社會調查,暑假期間進行到實習基地或金融企業進行專業技能實習。通過實驗操作、實習訓練,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專業素質。綜合創新階段(大四):課堂內的實踐教學采用經典案例式教學,期貨交易、銀行風險管理訓練,金融營銷訓練,創新實訓教學等方式;校內課堂外實踐教學采用股票投資模擬競賽,金融熱點辯論,各類職業資格從業資格證書培訓,金融專家、企業老總專題講座,發表金融學術論文;校外實踐教學要求畢業頂崗實習,并結合畢業論文進行社會調查,做出實結;畢業論文經歷選題、收集資料、提煉觀點、擬定提綱、謀篇布局、撰寫論文、修改潤飾,參加答辯等過程。通過完成各項綜合性實驗、實訓、實習、論文,希望學生能對行業有進一步了解,提高自身社會實踐能力。
2.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管理的設計。
2.1采用“擇優錄取、滾動管理、優勝劣汰”的動態教學管理模式。
新生在入學報到時,自愿申請進入實驗班。系部需結合自薦生的學習成績、個性特長、家庭背景、社會背景等因素進行擇優錄取,并將班級人數控制在30人左右,已實現方案期待的結果。進入實驗班后,在培養過程中實行滾動管理、優勝劣汰。滾動式管理是指不斷優勝劣汰,補充新鮮血液,讓已獲得優質資源的實驗生也存在危機感,更加珍惜這些優質資源和機會。班內學生如果表現不佳,考核成績不合格者淘汰,轉入本專業其他班級繼續學習。同時,其他班級若有表現優秀者,自薦并結合2位教師的推薦,經考核通過后可進入該實驗班。
2.2實行雙導師制,專業班主任跟蹤管理。
班級特別為每位學生配2名導師,其中1名導師負責專業基礎知識輔導,另1名行業導師負責專業的社會知識培養,學生將有機會參與行業導師的校外活動與事務。并且實驗班會配備1名具有金融專業素養的教師作為班主任,跟班聽課、聽講座、會議研討,并負責與該實驗班相關的組織、協調、管理工作,可以優先考慮金融專業課教師擔任班主任,并為其給予提薪等激勵手段。
2.3提供“畢業學位證+職業資格證+培訓合格證”的結業模式。
學生修完實驗班的全部項目,成績良好以上,學院除了頒發金融學專業畢業證和學位證之外,還將給學生頒發“金融創新實驗班的培訓合格證”。結合學生在四年終將職業資格培訓所獲得相關“金融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多證在手有助于學生盡快進入金融行業各領域,能迅速地適應崗位工作。
2.4360教學質量監督。
實踐教學過程中不能缺少質量監督,對實驗班將采取學生評教、跟班班主任評教、主任評教等360教學質量評價,加強對理論課程和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質量控制,隨時反饋,隨時改善。
專科學生比同齡學生更早畢業,更早進入職場,也更清楚現狀對于在職人員的要求,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自身的知識儲備、技能水平、職業取向與崗位需求,傳統的大學教育中,是完全沒有這些內容的教育。
其次,國內部分大學部分專業是完全和現實生活脫節的,專業不能對口,自己的就業壓力就會更明顯,在職碩士教育是針對市場需求對于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培養的相關專業的人才,在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幫助自己拿到碩士學位證書。
注冊信貸分析師CCRA在職碩士正在招生
CCRA證書是由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中國人民銀行直屬機構--中國金融培訓中心引進,美國國際金融專業人士協會(ISOFP)推出的國際金融資格證書。對外經貿大學是國內最早設立金融類專業的高校之一。金融學專業具有六十年科研教學歷史,實戰經驗豐富,是對外經貿大學的優勢學科。
本人興趣廣泛,尤其愛好音樂,讀書,喜歡鉆研。性格偏內向、不擅言談。但為人誠實,做事認真,不怕困難,敢于拼搏,積極進取。具備從事精細工作的耐心。樂于幫助他人,朋友不多但個個真誠,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對未來有美好的憧憬,也愿意為了夢想而努力奮斗。
二、金融行業未來發展評價
金融行業,特別是銀行業和證券業,屬于經營貨幣和資本業務的資金密集型行業,由于具有較好變現能力和流動性,屬于高人民幣資產的行業,人民幣升值將吸引國際資金大量流入,對金融行業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各個研究機構也從行業中觀角度闡述了看好行業的發展前景。
三、職業的選擇
金融學專業,就業面比較廣。較主要的有三個類型:從商、從政、學術。對我個人而言,我選擇從事商業經營的職業方向。將來就業可以是金融機構(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和非金融企業(主要是作財務和投融資分析)。
四、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方案:
大學在校期間的學習任務規劃:
1,總的規劃:通過大學的學習,努力學好自身專業知識,掌握必要經營管理技能。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增強自己的社會實踐經驗。在寒暑假期間參加短期社會工作,至少賺夠自己的生活所須。積累自己的人脈,進一步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企業領導能力。總結出適合當代中國國情的創業方向。
2,具體規劃方案:
年-2010學年第二學期:
1,四月份:考取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證書。
2,六月份:考取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證書。
2010-2010學年第一學期:
1,十二月份:考取全國大學英語六級證書。
2010-2010學年第二學期:
1,考取金融專業英語資格證書。
2,復習備戰明年的研究生考試。
2010-2010學年:
1,全力備考,心無旁騖。
畢業后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方案:
2010-2013年:攻讀研究生學位。
2013年-2018年五年規劃:
這五年主要是積累自己的工作經驗,領導能力,資金儲備。
職務目標:從企業的一般職員到企業部門經理(理想中是外資或合資企業)。
能力目標:熟練處理本職務工作,工作業績在同級同事中居于突出地位;熟悉外資企業運作機制及企業文化,能與公司上層進行無阻礙地溝通。鍛煉自己的領導能力,并且積累自己的人脈、金脈、知脈。
經濟目標:五年年薪平均5萬以上。
2018年以后規劃:
職務目標:創業。
能力目標: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講水平,具備組織、領導一個團隊的能力;與相關公司決策層有一定的溝通;具備應付突發事件的心理素質和能力;有廣泛的社交范圍,在業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經濟目標:年薪10萬以上。
五、成功標準:
我的成功標準:一個人樹立了積極向上的目標,經過了努力奮斗,有了正面的收獲,就是成功。
每個階段中只要自己盡心盡力,能力也得到了發揮,都會自我的提高,即使目標沒有實現我也不會覺得失敗,至少自己努力過、盡力過、拼搏過,我不會給自己后悔的理由。
成功之路有許多條,成功的定義也有許多種,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真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就是一種成功,就應該為此感到自豪和快樂。
項目來源:河北金融學院教研教改項目“大學生創業教育思路與模式探討”(項目編號:200916)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創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史上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是指以開發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潛能、創業素質為目標,培養大學生從事創業活動所必需的知識、能力和心理品質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使大學生既會“求職”,又能創造新的就業崗位或創造性的就業。針對目前我國就業問題的基本格局仍然是供大于求,就業總量的壓力還是第一位的現實,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成為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滿足其自我實現需要,緩解“就業難”問題的有效途徑。
一、河北省某高校創業教育背景簡介
該校是河北省一所具有鮮明金融特色的本科院校,現有在校生1萬多人,設有金融系、保險系、會計系、經濟貿易系、管理系、法律系等九個教學院、系,以及社科部、基礎部、體工部、外語教學部四個教學部,開設有39個本、專科專業。該校前期創業教育工作取得較大成效,如學校管理系邀請保定創業聯盟高校巡講團到校進行巡講,并成立管理系創業就業指導中心;法律系聘請校外成功人士擔任就業導師;經濟貿易系與浙江淘寶網絡有限公司合作創建淘寶創業實驗室;學校還成功舉辦了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和創業計劃大賽,舉辦“大學生就業形勢與創業意識”專題講座;管理系學生團隊作品榮獲第六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決賽銅獎等,這些活動的開展和參與,為該校創業教育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但從總體來看,該校創業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統籌規劃,未形成一個完整的創業教育體系,在學生中影響力度較小。
二、大學生創業教育實施構想
結合學校實際特點和其他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經驗,現提出該校創業教育實施構想。可以“兩條線”展開實施:一條線是以各系部為單位,積極開展適合本系部學生實際的創業教育活動。近年來,學校各系部都在積極推進這項工作,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今后,各系部依然是重要力量,在原有工作基礎之上,需要繼續加強創業教育力度,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業實踐活動,并且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畢業生就業指導》課程中增加和豐富大學生創業內容;另一條線是成立學校創業教育管理機構,并以其為核心,開展面向全校學生的創業教育活動。現針對后者具體展開闡述。
(一)創業教育管理機構設置。高校創業教育的成功開展,離不開專職機構的組織領導,該校應設立創業教育管理機構(如創業教育中心),指導學校創業教育的課程建設、教材建設、隊伍建設、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等。創業教育管理機構可掛靠在校團委或學生工作處,由學校黨政分管領導掛帥,由專人(即專職教師)具體負責組織實施創業教育項目,相關部門(教務處、學生工作處、產學研合作處、團委、各系部等)負責人予以工作配合。
創業教育管理機構負責人(主任)和該機構中專職創業指導教師應當接受過創業教育培訓,具備一定創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建議參加大學生KAB創業教育講師培訓,KAB項目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業管理培訓學院設立了師資培訓基地,重點負責對KAB創業教育師資進行專門培訓。通過參加該培訓項目,學校教師一方面可以掌握創業知識、切實體會創業教育課程內容及特色,另外可以此為平臺加強與其他高校的交流,吸收借鑒其他高校的創業教育經驗。
(二)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
1、創業教育理論課程體系建設。創業教育管理機構具體負責創業課程體系的建設,理論課程計劃開設《大學生KAB創業基礎課程》(2學時/周,學分2分)、《管理學》、《財務會計》、《金融學》、《市場營銷學》、《人力資源管理》、《公共關系與商務禮儀》、《現代商務談判》、《經濟法》、《稅法》。以上課程,除《大學生KAB創業基礎課程》外,該校現已全部開設,可以以此為依托,要求選修創業教育課程的學生畢業前必須拿到全部課程學分,才有資格獲得創業教育結業證書。
由于該校創業教育剛剛起步,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經驗,所以教學規模不宜盲目擴大。筆者建議《大學生KAB創業基礎課程》目前只針對二年級各專業學生開出,原因是:二年級學生已經有一年的大學生活和學習經歷,適應了環境,心智相對成熟,思考問題會比較理性、全面,在校時間較長,能夠完成后續的學習和實踐活動,課程使用活動座椅的多媒體授課教室(以便擺成U型教室),授課方式采用自我測試(學校可以購置相關職業測評軟件,可供在校學生測評使用)、課堂演示、小組討論、角色扮演、頭腦風暴、案例分析、商業模擬游戲等豐富多彩的參與式教學方式,其余理論課程根據學校原有開課時間安排,由學生選修。待教學條件比較成熟后,面向全校學生,在每學期開設公共選修課《大學生KAB創業基礎課程》(2學分,可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公共選修課社會科學模塊)。
2、創業教育實踐課程體系建設。根據創業教育側重于過程、側重于實踐的特點,學校創業教育必須包括實踐環節,因此要從制度、活動資金、場地、設施等方面提供保證和條件。
(1)設立創業論壇、創業俱樂部。學校可以經常舉辦形式多樣的旨在提高大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校園文化活動,如設立創業論壇,邀請校內外創業典型、優秀企業家、知名校友、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專家和創業教育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展講座,營造校園勵志文化和創業文化,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原則上每學年至少舉辦一場創業講座。另外,學校接受創業教育的學生可以成立創業俱樂部,對于創業學習和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定期討論、交流,在思想交匯碰撞中獲得啟發,還可承辦一些與創業有關的活動,同時創業俱樂部可以吸收雖未學習創業教育課程,但已在進行自我創業的學生作為會員,大家在一起能夠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學校需要為創業俱樂部提供固定活動場地。同時,還可以創辦學生創業刊物、創業教育網站等。
(2)組建模擬公司、創業園。很多高校為創業教育的開展提供了真實的實踐環境,如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松江校區把學校食堂三樓開辟成“大學生創業實踐中心”,很多學生在這里成立了咨詢公司、提供電子商務的信息技術公司、承辦各類講座的文化傳播公司、二手交易市場等;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建立了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創業超市,由學生進行運營管理;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由學院出資組建模擬公司,交給學生管理,其中學院拿出校內120畝地,分成7個農場交給學生種植經營,還有32家完全由學生“掌控”的模擬公司,經營著校內包括洗衣、超市、網絡、休閑中心等業務。借鑒這些高校的做法,學校可以在校內成立模擬公司,以便為學習創業課程的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例如,可利用校內資源,建立周末影院、網吧、復印社、商店(網店)等,學校提供啟動資金,由二年級學習《大學生KAB創業基礎課程》的學生分組運營,各組會有1名創業指導教師進行指導,實踐時間為1年,1年后交給下期學生管理,模擬公司的收益歸學校,學生不必自負盈虧。
學校可以成立創業園,創業園是學校給予扶持的學生創新創業團隊的集體組織。對于有創新創業意向的在校學生,可以向學校提交創新創業計劃書,經評審通過后,由學校提供一定優惠便利條件予以扶持,如免費提供場地、設施,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可提供無息貸款等。
為了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學校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資助經費類型分為兩類:一是科技文化類,二是創業類,現主要面向在校學生,隨著基金運作不斷成熟,學校可以擴大基金支持范圍,面向有創業意愿和創業能力的應屆畢業生,以對自主創業畢業生進行鼓勵。
(3)組織創業競賽活動。創業競賽活動是大學生創業活動的試驗場和演習所,對于激發創業欲望,增強創業能力有著重要作用。該校已經成功舉辦過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和創業計劃大賽,還可舉辦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并組織好學生參與省、國家一級的大學生創業賽事。這些賽事有利于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創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競賽中選的部分應用性強的成果,通過改進、提高、推廣極有可能最終走向產業化道路,也有利于造就濃厚的創業氛圍。
同時,學校各部門也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渠道、條件,給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如組織大學生參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活動、提供大學生畢業實習工作等,要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開辟實踐教學基地。
(三)創業教育師資組建。創業教育師資由專兼職指導教師構成。學校創業教育管理機構應設專職創業指導教師,負責《大學生KAB創業基礎課程》教學、創業實踐指導和創業學生管理工作。學校除《大學生KAB創業基礎課程》以外,其他創業教育理論課程已經開出,相關任課教師可以聘為兼職創業指導教師,對所教授學生給予指導和幫助。為了彌補目前創業教育師資主要是“學院派”,缺乏創業實戰經驗的缺憾,學校可以聘請企業家、創業人士、咨詢顧問、政府部門如財政、勞動保障、工商、稅務部門等專家擔任兼職指導教師開展講座、咨詢。學校創業教育專兼職教師定期開展座談,針對創業教育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創業學生管理及創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討,提出調整或解決方案。
(四)創業教育班級管理。鑒于學校創業教育還處在起步階段,目前只選拔二年級學生學習創業課程。借鑒中央財經大學創業教育的做法,學校創業指導教師可在每學年第二學期期末選課前夕,開展創業教育的宣傳工作,如制作宣傳海報(網絡版和紙質版)在網上和校園內張貼,召開宣講會,介紹創業教育的意義、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等,鼓勵即將進入二年級且有志于創業和修煉企業家精神的同學選修大學生創業課程,對于渴望學習創業課程的同學要遞交個人簡歷、參加面試,經過選拔入選的學生系統接受創業教育。入選學生組成的集體稱為“星火創業班”,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在二年級“星火創業班”將學習《大學生KAB創業基礎課程》并參加創業實踐,一年的學習結束要對他們進行考核,考核項目重點是學生創業團隊商業計劃書的演講與答辯,要求學生自由組合成模擬創業團隊,通過頭腦風暴和實地考察調研等方式產生本組的創業想法,形成創業計劃書,進行演講和答辯。“星火創業班”學生畢業前夕還要獲得其余創業課程學分,最終綜合這些學生的考核成績和平常表現決定是否結業。對于有資格結業的學生,學校將頒發創業教育結業證書,以資鼓勵。
三、大學生創業教育實施構想的特色
(一)充分利用該校學科優勢,有效整合現有教學資源。經過近六十年的發展,該校已形成以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為主體,經、管、文、法、理、工各學科專業交融互補,金融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體系。本創業教育實施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整合現有《管理學》、《財務會計》、《金融學》、《市場營銷學》、《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與新開設的《大學生KAB創業基礎課程》共同構成創業教育理論課程體系,已有教學硬件、軟件資源得到利用,大大節約人財物支出。
(二)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參與式教學方法,提供真實創業環境,做到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創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開創意識的個人,個人主動性的發揮是創業教育成功的關鍵。在該方案中,創業教育課程設計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集體分享以及對知識的應用,把教師定位為“協助者”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力求采用角色扮演、頭腦風暴、案例分析、商業模擬游戲等多種方法。與此同時,該方案設計為學生提供真實創業環境,組建模擬公司,學生參與創業實踐,突破了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收的傳統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從做中學、在學中做,親自體驗,獨立思考。在參與過程結束后,學生自己總結、教師給予必要點評。這些方法和具體的環節設置都使得教學效果達到最佳,使學生的創新潛能得到發揮。
(三)設計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創業教育課外活動。該方案設計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創業教育課外活動,如開展“創業計劃”競賽、 “職業生涯規劃”大賽、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競賽活動,舉辦“創業論壇”、“創業俱樂部”,創辦學生創業刊物、創業教育網站,組織大學生參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活動等。
(四)建設專、兼職創業教育師資隊伍。該方案建議大力引進和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建立一支穩定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學校創業教育管理機構設專職創業指導教師,其他創業教育理論課程任課教師可以聘為兼職創業指導教師,為了彌補目前創業教育師資主要是“學院派”,缺乏創業實戰經驗的缺憾,可以聘請企業家、創業人士、咨詢顧問、政府部門如財政、勞動保障、工商、稅務部門等專家擔任兼職指導教師開展講座、咨詢。
(五)提出較為完善的創業教育支持保障體系和評價體系。該方案提出較為完善的創業教育支持保障體系,如對學生創新創業團隊,學校提供一定優惠便利條件予以扶持,如免費提供場地設施、提供無息貸款等。在評價機制上,變革傳統的單一閉卷考試方式,建立靈活多樣的評價機制,讓筆試、口試、實操等方式并重,論文形式可以是企業調查報告、創業計劃書、商業策劃書等。
(作者單位:河北金融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模式之探:多元并存
人才培養越來越多地得到農信社在“戰略”層面上的重視。在對我國東中西部農信社進行了大范圍的調查后,記者發現,如果從形式和內容兩個關鍵詞切入,農信社人才培養的突出做法可歸納為 “六大模式”。
從人才培養的形式來看,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第一,與高等院校聯合培養模式。其中又分為四種情況,一是在高校內部設立金融班,大一起對學生進行定向培養,主要教授金融學和與農信社操作事務有關的課程。入學之初,信用社與學生、高校簽訂“三方協議”,要求學生畢業后直接到農信社工作。如濱海農商行在天津財經大學成立的“濱海班”、吉林省聯社與吉林省經濟干部管理學院聯合開辦的“農信班”。二是與高校合作,對新入職的員工進行“集訓”,時間一般為3~12個月。如江西省聯社組織新進員工到江西師范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帶薪培訓。三是與高校聯合培養在職碩士研究生,如浙江省東陽聯社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合作,每月邀請大學教師到東陽聯社為員工集中授課兩天,員工結業后通過相關學科的考試、論文答辯,可申請碩士學位。四是與高校聯合舉辦研修班,組織高管人員去北大、清華等高等學府進行管理學培訓。此類研修班更側重于管理能力的培養而非學位教育。
第二,“自主投資式”人才培養模式,指自主成立培訓中心或商學院,逐步培養自己的內訓師團隊,對員工進行培訓。如,浙江省聯社專門另設大樓成立的“員工培訓中心”,江西省聯社、廣東東莞農商行、浙江瑞豐銀行等成立的商學院,多以國內集中培訓和國(境)外學習培訓為主要形式,并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后備干部進行輪訓。
第三,與非高校類機構聯合培養模式。前兩大類培養模式主要側重對員工綜合素質的培養,除此之外,農信社對專業人才的培養也十分重視。如,潞城農商行為使新招員工能盡快接受和運用微貸技術,在招聘之初就對員工進行相關潛能的面試,并聘請專業微貸技術公司對員工進行微貸培訓;部分農信社、農商行還聘請專業禮儀公司,對農信社員工進行禮儀培訓等。
以上三種模式目前在我國農信系統中普遍存在,且各有利弊。在高校聯合培養模式中,“金融班”培養的定向性和針對性強,但培養周期較長,學生畢業之后的去向存在不確定性,容易產生學生違約的道德風險;“集中”訓練的方式有利于員工素質的快速提升,但人才培養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較高;與高校聯合培養在職研究生或研修班的模式,上課時間靈活自由,有利于員工在工作之余提升自身水平,但此類課程往往課時費較高。“自主投資式”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建設培訓中心,并擁有一批自己的內訓師,前期投入的成本較高。與非高校類機構聯合培養人才一般更具針對性,但往往是局限于某個專業技術崗位進行的專業培養。
從人才培養的內容來看,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一是訂單式培養模式,對不同層次的人進行不同類別的培訓。如,浙江東陽聯社對中層管理人員,推出“贏在中層”人才培養辦法,對新入職的青年員工則采取“春苗計劃”。不同需求的員工參加不同種類的課程,提高人才培訓課程的針對性。
二是流程培養模式,即為員工設立一套完整的從“雛鷹”到“雄鷹”的培養流程。一般情況是:入職之初,設立職業生涯導師,幫助做好員工近期和遠期的職業規劃路徑,并每年進行一定程度的微調;工作過程中,根據員工職業規劃路徑,有計劃地對員工提供針對性培訓;設立公平公正的晉升路徑,保證員工自身成長成才后有更大的才能發展空間,實現員工從“雛鷹”到“雄鷹”的轉變。
三是梯隊培養模式。省聯社根據行社班子建設的需要和后備干部的具體情況,確定后備干部培養目標和計劃,采取多種措施,拓寬培養鍛煉渠道,不斷加大對后備干部的培養力度。實施干部上掛下派管理辦法,探索開展行社優秀干部提拔上掛任職,組織省聯社青年干部下派基層行社學習掛職,形成了干部動態培養的長效機制。
反思之困:問題交鋒
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法就像一劑強心針,為農信社人才注入了知識化、專業化的血液,提高了不同層次人才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使其在掌握銀行業務的同時,更加理解和融入農信社“立足三農、服務三農”的市場理念和文化理念。然而,面對資源、能力、財力等各方面的嚴峻挑戰,農信社的人才培養模式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在探索和創新階段,農信社必須直面人才培養中存在的矛盾,正視問題的交鋒。
交鋒之一:培訓與培養
人才培養是對人進行選拔、教育、培訓,并給予其發展培育的過程。人才培養模式,實際上就是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以及實現這些培養目標的方法或手段。就目前農信社的人才培養來看,絕大多數的培養側重于培訓階段,還沒有建立起一個從選拔、培訓到發展培育的完整體系。
全國農信社幾乎都會制定相關的年度人才培訓計劃,一部分農信社、農商行建立了專門的培訓中心組織培訓工作,對不同層次人才及不同業務進行專業性、針對性的培訓,但是對于培訓結束后人才在業務能力、綜合能力上的提升及后期管理上卻很少有明晰的規劃。四川省農信社建立的“80后理事長、主任助理”機制、江蘇沐陽農商行的“內部導師制”等一系列類似的在培訓課程之外的人才培養方式值得肯定。構建一個課程培訓、綜合能力培養、職位晉升培養相結合的立體式、流程化、精選型的培養模式,對于農信人才的未來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
交鋒之二:結果與效果
在農信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培養的結果往往通過鑒定報告、結業考試、操作測試等相關的水平考試來衡量,如此的衡量標準側重于短期的結果,評估方式較為單一,且不具有全面性和針對性,更忽視了其長期效果。目前,在農信人才的培養中,還存在著一系列影響培養效果發揮和后續評價的問題。
首先是培訓教材問題。在對江西省聯社的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無論是與院校還是培訓機構合作,培訓教材的選擇都成為一個首要問題。高校教材偏重理論,培訓機構教材往往缺少嚴格的資質認證,嚴重影響了培訓的效果。其次,培訓效果的考核及評價體系不夠明晰,這也是合作雙方發生分歧的地方,建立一套權責明確、短期效果和中長期效果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對于合作雙方都具有重要意義。再次,效果控制的跟進不夠及時。在進行專業培訓后及進一步培養過程中,關注人才的后期發展及走向,加強對人才的人性關懷,是對人才培養效果的有效控制手段。能夠在保證人才向著既定軌道發展的同時,防止人才流失。
發展之向:路在何方
“一個銀行能否辦好,取決于有沒有好的銀行家。”山西省聯社晉中辦事處劉海濱主任有著這樣的觀點。以往,農信社人才培養局限于戰術水平而非戰略高度,現在越來越多的農信社認識到,人力資源是銀行保持競爭優勢的核心資源。因此,多位業界專家認為,農信社人才培養模式應開辟三條路徑。
目前高校開展國際教育有兩種形式雙語教學,一種是與國外2+2或1+3的課程銜接、培養學生適應國際升學的國內課程的體系;另一種是招收國外的交流生到中國學習。第一種情況,主要以漢語為第一語言、英語為第二語言。第二種,只有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無論外國學生來自哪個國家。本文研究的情況是第一種情況下的雙語教學。
雙語教學的開始,并非從國際教育課程開始的。早在2001年8月,教育部就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時,就"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的問題指出:"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對高新技術領域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專業,以及為適應我國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專業,更要先行一步,力爭三年內,外語教學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10%。暫不具備直接用外語講授條件的學校、專業,可以對部分課程先實行外語教材、中文授課,分步到位。"可見,象廣東金融學院這樣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中開設雙語教學,不但是教育部的要求,也是向國際接軌的要求。經過多年的實踐,很多院校紛紛在雙語教學的基礎上,開展了國際教育課程。本文探討的就是在這個環境下,雙語教學的特點、問題和改進建議。
一、國際教育的雙語師資力量仍是薄弱環節
國際教育課程中的雙語教學開展,師資力量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教師只有真正熱愛教育事業,同時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和英語水平才能夠勝任這項工作。而且雙語教學課程教師的備課、組織教學、批改學生習作的工作量常常大于普通中文教學的課程的同類工作量,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因此,這項工作對教師的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國際教育課程中,主要由兩類教師承擔著雙語教學的任務。一類教師是在英語國家獲得過學位,對相關學科開展過相關研究工作的"海歸"教師。他們顯然非常適合雙語教學的工作,但這祥的教師在國際教育中顯得數量不足,將遠不能滿足國際教育雙語課程的需求。另一類教師雖然沒有在英語類國家學習和工作均經歷,但他們能夠站在自己的專業學科前沿的同時具備較高的英語表達能力,在雙語教學中也能扮演重要角色。
在國際教育的雙語教學課程的開設的數量及質量取決于師資力量,因此師資配置成為許多大學推進國際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正如廣州某"二本"高校在對這類準備開展雙語課程的師資培訓時,發現這些教師雖然申報了雙語課程教學任務,但是自身的英文表達能力非常欠缺,即便是師資培訓順利結業,結業證書也發下去了,但是如果真的讓這樣的教師上雙語課程的講臺,而校方又沒有更加有效的評核機制的話,則會造成國際教育雙語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出現問題。一般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國際教育部門的學生的英語基礎較薄弱,不一定能指出國際教育師資的質量問題,也就是不太可能依賴學生評教來界定師資質量。即便是學生有所反映,按照現行的反饋制度,國際教育課程管理的實際工作中,也未必能很好地監控雙語教學的質量。這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軟肋。
誠然,有些應用型本科院校為促進國際教育課程師資水平的提高,在有經濟能力的情況下,通過組織雙語任課教師出國研修,提高基礎課教師開展雙語教學的外語水平和授課能力,比如廣東地區的東莞理工學院就每年都選派師出國培訓。作為國際教育師資的職業再培訓安排,學校在外派培訓人員的選拔上,應該嚴格把關,對原先雙語課程開展得較有成績的教師進行培養;真正做到提高其英語教學的語言能力,并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理論及教學方法和技巧,回國后繼續推動國際教育課程。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雙語課程教材的選用仍尷尬
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較為雷同地采用(主要是美國)的原版教材的國內翻印版。大多數從事雙語教學的教師認為,雙語教學的正常開展必須依托外語原版教科書和教學參考用書。沒有原版教材,教師和學生都無法接觸到"原汁原味"的外語。教師們普遍認為美國的教材行文敘述嚴謹規范,出版周期短,知識更新快,反映了學科前沿動態。更重要的是,教師在使用原版教材時,可以從中借鑒國外現代的教學理念、先進的教育思想,能較為容易與國際接軌。不過,目前國內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原版教材的影印本,雖然書價大大降低,但其黑白印刷也減弱了彩色圖片的立體效果,對教學效果有一定影響。
另外,為數不多的雙語教師則認為,不論是原版還是國內翻印本,美國教材的英語程度遠遠超出了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的英語基礎。不能指望過分拔高學生的英語能力,我們還要注重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如果讓其英語程度要求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那么國際教育課程中,為了2+2與國外大學銜接的時候,可能學生的知識就會出現斷層,國際教育的初衷就無法達到,就會出現本末倒置的教學效果。因而,沒有合適的教本,是應用型本科院校開展國際教育雙語課程的第二個軟肋。
三、應用型本科的學生對雙語課程的接受能力參差不齊
在國際教育中實施雙語教學,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有知識的獲取和積累。學生從聽英語授課,以英語回答問題,逐步進入英語課堂討論,課外收集閱讀相關的英文文獻,最后用英語完成課業。不過,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學生的英語能力參差不齊,雙語教學可能需要區別具有較好英文基礎的以及英語基礎不太好的學生,進行分班學習,分班配置師資。
參加雙語教學課程學習的學生最好,最好加強英語技能培訓。從一些院校的實踐來看,達到CET-4級的學生,只要認真學習與鉆研,就基本上能夠順利成學科學習的語言要求。如果進一步加強課前預習和課后復刁,那么,就更加可以解決上課時專業詞匯不足帶來的學習困難,也是提高學救率的有效方法。任課教師們通過幾年雙語教學的實踐,認識到要使教學效果不斷提高,就要幫助學生克服不同層次的困難。
四丶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教育雙語教學的改進意見
首先,要解決好教材問題。盡量采用英語程度比較接近國內大學英語四級騙掣下水平的教材,例如,許多英國的教材明顯比美國教材在語言上顯得淺顯,英國的許多教材能夠盡量用簡單的語言,去解釋、說明復雜深奧的專業知識。例如,英國BPP出版社的出版的教材,就在文字上較為淺顯易懂。選用國外教材畢竟與我們傳統的教材有很大差距,因而在挑選外文原版教材時,要輔以其他的參考資料做比較,尤其應該與國外銜接的高校的課程進行比較。
其次,合理解決學生的課程成績考核的問題。通常開課的班級,學生的外語水平參差不齊,可以考慮采用分班教學,打破自然班的界限,重新整[合教學班的組成。對外語水平好的同學組成的班盡量多地采用外語進行教學。英語水平稍次的學生,另外組成的教學班,可以前半程使用中文解釋或者交叉使用中英文教學,后半程逐漸過渡到盡量使用外語教學,以求在期末考核時達到最終考卷同樣用英文答題,兩個班學生的成績能夠基本持平的效果。期末考核的方式,未必非要采用我們國內傳統的期末的方式,而是向國外銜接高校學習、取經。采取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的的,多種多樣的考核體系。
還有,按照學校原意,從事雙語教學工作的教師應該是本學科的骨干教師,并且有較高的英語水平。他們的教學究竟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水平,是否取得預期效果,都涉及到教學質量評估的問題。如何評估雙語教學專業水平高的教師是否英語水平有欠缺?英語水平高的教師或許學科水平又遜一籌?專業老師可能達不到語言要求,而語言老師老師有可能達不到專業知識要求的問題普遍存在。因此,目前急需在國際教育課程體系的質量考核中,引進客觀準確的評估方法。這是本論文的后續研究。
五、以提高雙語教學效果為國際教育帶來新局面(代結語)
在教學意義方而,國際教育中的雙語教學,包含著教學雙方的文化傳遞,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思維方式的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又是任課教師與國外教學思想理念交匯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把正確的態度和精神傳給學生,使他們在中西方教育理念不一樣的情況下,能夠保持寬廣、公正的胸懷,既不會妄自菲薄、也不會盲目排外。
在知識傳遞方面,學生對課程專業知識的掌握,是學生接受國際教育課程應該獲得的起碼的收獲。更為理想的狀態是,利用雙語教學學到的知識能夠達到甚至超過中文授課的知識量。
在知識接受方面,經過雙語教學訓練的學生還能提高英英文水平,具有與國際學者交流的"共同語言",這可以稱之為表象收獲。但這也是很重要的實際收獲。我們在不斷學習國外先進教學理念的時候,加強對國外先進教育方法的借鑒。
展望今后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教育的開展,雙語教學是其中的重點環節和必然手段。通過形式上的雙語教學,我們追求教育觀念、教育手段、教育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2001
[2]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2005
[3]唐廣陽;張麗.新形勢下雙語教育發展思路探討.課程教育研究.2013-19
在高等教育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如何克服同質化傾向辦出自己的特色,成為各高校在改革與發展進程中不容回避的問題。同類學校的會計專業同質化現象比較普遍,會計專業的設置方向、課程體系、教材編寫、教學方法、實驗內容、畢業論文、教學手段、教學管理等方面,相互借鑒、相互模仿,盡管形式上有差別,但在內容和實質上沒有區別,既使內容上有差異,但差異小而不易分清,以至逐漸相互趨同而同質化。會計專業同質化傾向阻礙了會計專業的發展。建設特色專業是克服同質化傾向的重要措施。
一、問題的提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0年7月)(以下簡稱《綱要》)指出:“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國家全面開展特色專業建設,開始于2007年1月22日的《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迄今已批準特色專業建設點3 376個。會計學特色專業是指會計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優異成就的獨特模式,并獲得社會較高聲譽和認可的專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會計專業人才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況,很多高校紛紛設立會計學專業,擴大招生規模。但是,社會對會計人才的理性需求與高校培養的會計專業人才之間匹配程度矛盾凸現。主要表現為:一是社會經濟建設需求的多樣性、變動性、高速性與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的相對穩定性、滯后性之間的矛盾。中國經過20年的發展,信息化、金融化和國際化為其基本特征的現代市場經濟呼喚大批會計學優秀人才和創新型人才,而現行的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觀念、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還比較落后,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例如,20世紀末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本世紀初財務舞弊案頻發以及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機,迫使企業越來越關注包括財務風險在內的風險管理,而相關會計教學的課程教學體系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對風險管理的評價和審核課程幾乎沒有涉及。二是組織對會計人才需求的特殊性與高校培養人才的同質性之間的矛盾。會計專業的設置方向、課程體系、教材編寫、教學方法、實驗內容、畢業論文、教學手段、教學管理等方面,相互借鑒、相互模仿,以至逐漸相互趨同而同質化。自20世紀末以來的高校體制改革,部屬院校并轉,有些原行業特色高校追求綜合化發展,行業特色專業不同程度地被削弱。比如,嘉興學院的前身是浙江冶金經濟專科學校,先后隸屬于冶金工業部、有色總公司,會計學專業主要為冶金系統培養會計方面的專業人才。當時會計學專業除了開設會計專業課程外,還開設相關冶金工藝方面的課程,學生在冶金企業進行專業對口實習,畢業生由于“動手能力強、上手快”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由于隸屬關系的變更和行業服務意識的弱化,致使具有行業特色的會計人才資源出現匱乏。三是會計工作崗位所涉及的學科的廣泛性、交叉性與學校會計人才培養的專門性之間的矛盾。本科會計學專業已經從核算型會計發展到管理型會計階段,由于經濟業務的復雜性,對管理型會計專業人才的職業判斷能力和預測、決策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進而要求會計專業人才所掌握知識的廣泛性、跨學科性以及迅速更新性,然而,畢業生卻不能對知識進行創造性的應用,不能從事跨學科、跨專業的綜合性工作。教育部和財政部實施“質量工程”的實質就是要解決好社會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之間的矛盾,促進人才培養工作與社會的緊密聯系,增強高校專業的適應性。
二、特色專業的內涵及建設原則
(一)特色專業的內涵
特色是一個事物或一種事物顯著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風格、形式,是由事物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特定的具體環境因素所決定的,是其所屬事物獨有的。特色專業的“特色”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有他無”,即特有性或個性;二是“他有我優”,即杰出性或優質性;三是“他優我新”,即開拓性或創新性。
特色專業的產生和發展依賴于特定的、具體的內部和外部環境因素。嘉興學院作為地方性本科院校,決定特色專業產生和發展的內部環境包括:培養對象、師資質量、辦學條件、學校整體目標定位等;服務于地方,決定了特色專業產生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必然是浙江省乃至東南沿海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由此可見,特色專業是指充分體現學校辦學定位,在培養目標、師資隊伍、課程體系、教學條件和培養質量等方面,具有較高的辦學水平和鮮明的辦學特色,是經過積淀形成的,獲得社會認同并有一定影響力的專業。
(二)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的原則
1.因地、因時制宜原則
特色專業建設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以強化優勢為根本,以突出特色為核心,充分體現學校辦學特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色的協同。嘉興學院作為地方性本科院校,其特色專業應首先體現“地方性”,地方性高校的辦學宗旨就是面向地方,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急需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的一線人才;其次,特色專業建設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同時結合學校的現有條件和師資力量。地方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導致了其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這就要求適時調整教學目標、內容、手段滿足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
2.應用性原則
高等教育的普及導致了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多元化。不同類型的高校依據各自的特點確定各自培養目標的層次,不同層次的培養目標反映了社會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地方性本科院校既不能按照綜合性重點大學模式培養研究型人才,也不能按照職業技術院校模式只是注重培養職業技能的操作型人才,而是要考慮畢業生擇業需求和就業導向,結合地方或行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培養思想素質高、業務能力強、有一定職業判斷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3.前瞻性原則
會計學特色專業的建設既要考慮當前行業及崗位對應用型財經人才的技能需求,又要從長遠考慮,反映經濟建設的先進理念,具有引領專業的前瞻性的知識結構。特色專業建設應通過調研,及時了解和掌握未來應用型財經人才能力需求,動態地、適時地調整人才培養模式,確保培養的人才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狀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相吻合。
4.示范性作用原則
特色專業應充分發揮其示范帶頭作用,激發同類院校相關專業的創新意識。特色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法改革方面均應有其特色,實現特色專業和非特色專業之間的學習互動,真正顯示特色專業建設的成效,特別是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應具有明顯的特色。比如,嘉興學院在“雙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了10年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對同類院校具有示范作用。
5.學歷教育與執業資格教育相結合原則
高等教育主要是學歷教育,但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目標是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進入具體行業必然會涉及到各行業從業資格的認定。對于會計學實務強的專業來說尤其如此,從業資格證書是對實踐技能的一種認可,為了保證畢業生能夠更快地適應社會的需要,學校在做好學歷教育的同時,應適當地加強職業資格教育。
三、建設目標
根據先進的高等教育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的理念,按照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的要求,“會計學專業”建設總體目標是:立足于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需要,以嘉興學院的辦學思想和辦學思路為指導,遵循會計學科的發展規律,充分發揮傳統專業優勢,培養“動手能力強、崗位適應快”,具有職業判斷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管理型會計專門人才,力爭把本專業建設成長三角地區有影響、特色鮮明的會計學專業。主要有以下具體目標:
(一)會計學專業人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知識結構
作為地方性本科院校既不能按照精英教育模式為國內外大型企業和研究機構培養研究型人才或高級管理人才,也不能只注重操作技能的培養。浙江省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民營企業較為活躍,特別是中小型民營企業更是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就是為浙江省乃至長三角地區中小型企事業單位和會計咨詢服務行業培養管理型會計人才。據統計,浙江省民營企業創造的GDP占了浙江省GDP的70%,而浙江省的民營企業中超過90%是中小型民營企業,該目標定位充分地體現了地方院校服務地方的原則。而作為管理型會計人才應具備成為會計主管、財務經理、財務總監乃至企業家的基礎知識結構。
(二)“動手能力強、崗位適用快”作為人才的基礎優勢
會計學專業作為嘉興學院的傳統優勢專業,經過近百年的凝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畢業生以“上手快”在有色行業享有盛譽。但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會計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現代意義上的財務、會計工作早已超出會計核算的范疇,財務分析、財務控制、財務預測、財務創新等既是現代企業財務、會計工作的重要職能,也是優秀會計人才必須具備的企業管理能力。因此,現代企業會計必須掌握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即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將會計學置于管理學背景下,將會計業務融入企業管理系統,從會計技能教學入手,提高學生參與企業管理的能力,充分發揮會計人才在企業管理中的預測、決策和納稅籌劃、投資、籌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強調寬口徑、厚基礎
首先,浙江省民營企業比較活躍,家族企業占了較大的比重,由于成本效益的原因,內部分工不能太過細化,會計專業人才不僅具有勝任會計相關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更高的適應多種崗位的綜合素質;其次,會計專業人才應對整個會計核算體系比較熟悉,具有一定的職業判斷能力和現代化的信息加工、整理、分析能力,熟悉會計法律、法規、制度及相關法律規范,能通過資本預算、業績考核、戰略管理、跨國投資決策等方法實現對企業經營活動的控制和風險規避;最后,民營企業經營比較靈活,經營的業務不斷地發生變化,新業務不斷發生。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培養目標應該要求學生不僅具備專業基本理論知識,而且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職業判斷能力。為了達到“寬口徑,厚基礎”的目的,嘉興學院會計學專業適應市場需求適時增加和調整相關課程,如增加開設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評價相關課程,開展百篇經典閱讀以及各種形式的專業競賽、社會調研和科技創新活動。
(四)構建校內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為了提高動手能力,實驗教學四年不斷線,各課程按照“點、線、面”教學法設計實驗內容,利用高度仿真的實驗材料組織實驗教學。“點”實驗是幫助理解概念和消化課堂內容。“線”實驗是有針對地、系統地對某一課程的內容進行綜合練習。“面”實驗是指在主要專業課結束后進行的專業實習,目的是培養學生對綜合知識的應用能力和會計職業判斷力。“點、線、面”教學法的目的是為了科學地規范實驗時數、實驗內容、實驗手段、實驗組織等,明確實驗各環節的責任和任務,以改善實驗效果。同時,實踐了“雙導師制”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每位在校生配備兩位導師,大二配備校內導師負責其專業學習,大三配備校外導師負責其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其目的是:把專業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學生的課堂訓練與實際操作結合起來。雙導師制突破了傳統的單一的校內實踐教學模式,拓展了實踐教學的空間,使學生從大三就可以接觸社會實踐,實現了應用型人才的零距離培養。通過校內導師著重進行專業理論、基本技能的培養,校外導師注重專業技能、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資源互補。
四、建設思路
(一)以市場為導向,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并培育專業特色
首先,專業特色應與學校的辦學特色相吻合。現在各個大學都非常重視辦學特色的探索,而會計專業辦學特色更不能脫離學校的辦學特色,要善于挖掘本校的辦學特色,注重突出特色項目,體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有我優”的思想。其次,會計專業的特色需要積累和凝煉。只有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提煉,學校才能在本科教學、人才培養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最后,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是特色專業建設的主線,在專業培養目標上突出專業定位特色,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課程特色、培養方法的特色等。依據嘉興學院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廣泛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在充分考慮人才培養方案前瞻性的基礎上修訂專業建設規劃,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在調整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要切實考慮到客觀實際,確保人才培養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二)加強“雙師型結構隊伍”建設,以科研反哺教學
“雙師型結構隊伍”是指教師既能完成實務教學任務,又能從事一定的科學研究。學術型本科院校更加注重科研,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科研型人才,而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目的是為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及時掌握和了解國內外相關學科的最新動態,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教學改革,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發展,財政、稅務、咨詢、企事業單位對人才的知識結構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作為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師的科研,應注重于如何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研究,并且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有意識地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去,實現科研成果反哺教學。學校應鼓勵那些應用型強同時能夠體現地方特點的科研成果通過專題講座或專業班研討會的形式,使學生及時了解當前相關學科的動態。雙師型結構的師資隊伍是實現科研成果反哺教學的前提,為此本科院校制定專業教師的培養計劃,積極推薦骨干教師到國內知名大學和國外做訪問學者,支持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引進高學歷、高職稱的專業教師。與此同時,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豐富教學內容。
(三)建立柔性教學管理和評價體系
教學管理的主導思想是倡導先進、鼓勵后進,注重團隊合作與專業發展,逐步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與管理文化。為了保證實踐教學效果,應建立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的教學組織管理和教學質量控制制度。比如,在檢驗學生的實踐效果方面,結合不同實踐方式的特點,采取不同的驗收及考評機制;案例教學的成績評定應依據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和撰寫案例分析論文的情況;會計模擬實驗的成績評定則采取了平時成績與實驗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平時成績主要考核課堂出勤情況、課堂表現情況以及自主學習情況,實驗成績集中在對實驗成果的驗收與考評;校外實習成績的評定應主要依據學生撰寫的實習日記和調研報告等實習成果的質量。對教師的實踐教學質量考核,包括考核教師對實踐教學環節的過程控制、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等方面。會計實踐教學過程的考核包括教師在會計理論授課中對學生實踐認知啟發、專業外語與計算機應用能力的重視程度,注重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培養學生洞察問題的敏銳性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方面。對教師實踐教學質量的考核主要依據學生客觀評價和學生實踐教學成果的質量等方面。
(四)強化特色專業建設的過程控制
特色專業的建設過程,應經過確定專業特色、專業建設規劃、特色專業建設和運行、特色專業建設的評價與監控等若干個環節。
1.確定專業特色
首先,應進行充分的外部條件調查,主要包括市場人才潛在的發展狀況、相關高校本專業建設情況、本校學生在社會上的認可度、畢業學生的意見反饋等,做到準確的市場定位;其次,要對學校內部資源和優勢進行充分的評估,確定特色專業的內部條件;最后,根據內外調查和分析,結合本專業現狀,確定專業的特色并加以凝煉和提升。
2.特色專業建設規劃
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與辦學指導思想、學科發展規劃制定特色專業建設規劃,明確特色專業建設的戰略與目標,明確特色專業建設的主要內容,經反復討論確定特色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
3.特色專業建設和運行
特色專業的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按照特色專業的建設規劃,不斷充實特色專業建設的內容,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斷修正特色專業建設的目標,確保特色培育的有效性、實時性和穩定性,保證特色專業建設的質量。
4.特色專業評估與監控
建立激勵與約束并舉的專業建設機制,對于特色專業的健康發展十分重要。其色專業評價與監控制度應是一項基本制度。特色專業的評價和監控可由學校內部和校外兩部分構成,評價和考核標準應盡可能量化,以便做到客觀公正,監控應盡量做到實時,以便及時修正和補充。
五、建設方案
根據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學特色專業的建設思路,在師資隊伍、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課程體系、教學環節以及教學成果考核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調整和整合。
(一)建立雙師型結構的教學和科研團隊
第一,組建教學與科研團隊。將現有的教師隊伍根據研究方向劃分教學和科研團隊,按團隊承擔科研和教學任務,日常的教學和科研管理以及年終考核以團隊為基本單位。第二,培養與引進并重。根據團隊的實際情況以及專業的實際發展需要按照“匯聚人才、培養團隊、成就大師”的師資隊伍建設方略,堅持培養、引進、聘用并舉。第三,注重實踐能力。強化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加強青年教師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了解和認識,并從企業生產一線聘請經驗豐富的高級會計師作為兼職教師。第四,處理好教學和科研的關系。鼓勵團隊成員從事應用性較強的課題研究,定期給學生開設講座,充實教學內容。總之,建設一支熟悉社會需求、具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敬業奉獻精神、專兼職結合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二)圍繞專業特色適時修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
定期組織老師和相關專家對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進行修訂,廣泛征求任課教師的意見。例如,自2007年實施新會計準則以來,《中級財務會計》教材中多處涉及到實際利率法,而實際利率法的基礎是貨幣的時間價值,有關貨幣時間價值的內容屬于《財務管理》,財務管理課程的開設又遲于《中級財務會計》,這就有必要根據實際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可以考慮在講授《中級財務會計》之前補充一些貨幣時間價值的內容,或者在編寫《中級財務會計》時,增加貨幣時間價值的內容作為學習《中級財務會計》的預備知識。
(三)強化基礎,建設高水準、富有特色的課程群
課程建設是培養目標實現的基本途徑,要根據學校辦學定位和專業建設目標,優化課程體系,構建具有特色的課程群。
1.以專業特色和人本理念為主線建設人文素質課程
首先,以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成本會計學、管理會計學等重點課程為核心,帶動課程群的發展和課程水平的全面提升。其次,為了培養復合型人才,拓展管理學、經濟學、內部控制學、金融學、管理信息系統等學科領域,設計交叉性強的課程。此外,開設反映會計學建設特色的系列課程和專題:
(1)內部審計學。由于民營企業的發展較快,內部管理對規范性運作的要求日益強烈,大多民營企業積極地建立和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以防范內部風險。隨著內部控制體系的不斷完善,隨之而來的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和評價內部控制設計的科學性和執行效果,這正是內部審計的主要職責。考慮學科建設和課程設置的前瞻性,有必要增設內部審計學的內容,使學生掌握內部審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以滿足企業管理的需要,增強畢業生就業的競爭力。
(2)小企業會計準則和稅務籌劃。《小企業會計準則》即將,該準則從稅務的角度披露會計信息。據不完全統計,90%的企業將執行小企業會計準則,根據畢業生的就業去向,有必要開設小企業會計準則的課程或講座,讓學生了解不同會計準則的區別及要求。有些地方院校雖然是面向全國招生,但是生源相當一部分來源于本地區,而且將會有更多的學生留在本地區工作,浙江省的民營企業特別發達,以小企業為主,其會計核算的特點就是簡單實用,從核算成本和經濟后果來看,小企業會計準則以及稅務籌劃課程更加有利于小企業會計信息的披露。
(3)會計準則應用分析專題。實務中大多會計人員習慣于以前的會計制度或者現行的會計準則講解,不能真正領會準則的精髓,一旦遇到新的業務就會手足無措。特別是民營企業經營方式比較靈活,經營的業務也不斷地發生變化,這就要求會計專業人員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判斷能力。另外,我國的會計準則正處于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與等效的過程中,相關的準則內容尚需不斷完善。考慮在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對大四的學生進行相關準則應用分析方面的講座,配合中級和高級財務會計中的相關內容追溯到具體的每一項會計準則(溯源式分析),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對會計處理的理解;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準則,更好地靈活運用準則。
2.以精品課程建設帶動其他課程建設
精品課程就是聚集優質的教育資源,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使學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得到教學共享的一項教學創建活動。嘉興學院會計學專業在高質量地完成省級精品課程《會計學》和《中級財務會計學》建設任務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高級財務會計學》、《成本會計學》校級精品課程的建設,爭取再成功申報1至2門省級精品課程。同時,推動《審計學》、《計算機會計學》等專業主干課程的建設。
(四)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環節
會計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流程,包括以下幾個環節:以案例課程認知會計實務――以校內模擬實習培養動手能力――以校外會計崗位鍛煉崗位適應能力。這幾個環節互為補充,構成了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的基本模式。
1.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求知欲和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合作、交流與溝通的能力。案例教學在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學方式不可比擬的優勢,是會計實踐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由于案例獲取較難,相關教材太少,因此案例教學應用較少。本院打算組織教師利用帶學生實習和組織會計信息大賽的機會,收集相關資料自行編制案例。
2.校內實驗室模擬實驗
校內實驗室主要是以短學期和開放性實踐教學為主教學基地。模擬實驗的教學目標定位于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即掌握填制與審核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以及編制會計報表等基本的會計程序和方法。其目的是幫助消化課程理論教學的內容。
3.校外專業實習
校外實習是以短學期、畢業實習并結合平時到校外導師單位進行的實戰訓練。在經過系統的會計理論知識學習和模擬實驗之后,安排學生到企業、事業單位進行實地實習,通過觀摩和親自操作將校內所學知識運用到實務中,真正實現理論與實務的對接。校外實習使學生有機會到實際工作中去演練,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4.改善情景教學條件
根據課程特點和教學需要,提高網絡教學平臺的利用率,逐步發展和實現課程的網上輔助教學。會計學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學生平時從課本中難以真正領會具體會計流程,例如相關會計憑證的傳遞流程以及數據之間的勾稽關系。通過課本講解比較枯燥,不易記憶。實踐證明,中財課程實驗和會計虛擬平臺實驗軟件,以游戲的形式集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建立聯動實踐教學實驗中心
由于會計工作涉及企業各個部門,設想通過ERP系統模擬一個企業的相關業務,相關專業的學生利用短學期共同參與完成從產品設計、制造(加工)、貿易、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投融資、金融等業務仿真實驗活動。這種實驗不僅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得到檢驗,而且可以學習團隊協作的技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加深學生對會計工作的整體環境和整個工作過程的理解。
6.充分發揮雙導師制的特色優勢
雙導師制是嘉興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從二年級開始為學生配備雙導師幫助學生的學習、完成畢業論文寫作和就業提供指導。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校外導師的作用并沒充分發揮出來,在校學生不夠主動,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和改善雙導師制運行模式,建立長效機制,充分利用校外導師資源,實現零距離培養。
(五)進一步完善考核和評價體系
1.考試方式的多樣性
在美國和英國,考試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撰寫學術論文、實驗報告、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報告等。許多課程還要求學生上臺進行演講。此外,考卷中相當一部分試題沒有統一的答案,教師主要根據學生對分析問題的深刻程度以及對整個會計學科與其他學科聯系性的把握程度來評分。會計專業考核評價改革按照公平評判學生的原則獨立命題和考核,題源不僅應包括教科書里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還應包括目前會計實務的變化。題型應多樣且考察面廣,可以增大案例分析、自由問答或小型論文的比例,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層次性的多重評分標準。
2.嚴格平時考試成績
目前,老師給學生打平時成績基本是根據印象,由于合堂班上課,一學期下來老師對很多學生名字和人根本對不上號,也就談不上什么印象。平時成績只是一種隨機的行為,有時平時成績只是期末老師用來調節學生期末成績的一種手段,失去了平時成績的真正意義。因此,有必要探討如何才能科學公平地給出學生的平時成績。另外,一些非考試科目也存在成績評定隨意性較大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規范期末成績評定
有相當科目的考試在期末存在教師劃重點的現象,教同一門課的老師所劃重點又不盡相同,學生通過對不同老師所劃重點的比較猜出試卷的內容。期末過分的劃重點,一方面,使學生形成依賴,增加了學生期末考試作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高年級的學生又會將他們所謂的經驗傳授給新生,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因此,有必要嚴格規范期末考核。例如,每次考核只能提供考試大綱,大綱中只能有掌握、重點掌握、了解、一般掌握等字樣,不得涉及具體內容,同一門課的考試大綱應統一。目前學生的學習風氣與當前考試制度不無關系。
4.引入柔性考試制度
在規范考試制度的基礎上,引入柔性考試制度。每門課程結束都要進行結業考試,這個成績就作為學籍檔案成績,這有點一考定終身的意思。對于那些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失去了彌補的機會,影響持續學習的動力,特別是專業主干課程會影響到學生就業,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柔性考試制度就是每門課程結業以后,學生如果覺得自己的成績不理想,就可以隨下一級學生一起學習,參加下一級考試,最終在學籍檔案上的成績就高不就低。
【主要參考文獻】
[1] 王永生,等.特色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體系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08(8):15-17.
[2] 陳小林,高濱.中國會計教育改革的歷程、經驗與未來發展――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2008年年會會議綜述[J].會計研究,2008(10):88-90.
[3] 余鵬冀.會計學專業辦學特色的思考――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財經學院為例[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9(6):111-114.
[4] 潘煜雙.會計學專業培養目標的差異性思考――兼論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專業的實踐特色[J].會計之友,2010(3):115-117.
[5] 郝春虹.內蒙古財經學院“財政學”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模式――目標、思路、方案與成果預測[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0(3):1-5.
[6] 河北經貿大學會計學院課題組.以實踐教學改革創新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會計學專業特色――國家特色專業河北經貿大學會計學專業建設實踐[C]. 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
[7] 李曉慧.會計教學體系研究:來自英國大學的借鑒[J].會計研究,2009(10):77-82.
[8] 劉永澤,池國華.中國會計教育改革30年評價:成就、問題與對策[J].會計研究,2008(8):11-17.
[9] 王永霞,張卓.關于會計專業辦學特色的思考[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08(7):198-199.
[10] 潘煜雙,張惠忠,劉勇.會計教育改革:理論探討與經驗總結――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2009年年會暨第二屆會計學院院長(系主任)論壇會議綜述[J].會計研究,2009(12):85-90.
潘煜雙教授簡介
潘煜雙,1964 年10 月生,會計學教授。曾就讀于廈門大學、中南工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復旦大學等,先后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86 年任職于嘉興學院,現任嘉興學院商學院副院長、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2010年入選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負責人,2010 年入選浙江省教學名師,2009年入選浙江省先進會計工作者,2008 年入選浙江省優秀教學團隊帶頭人,2007 年入選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007 年入選浙江省精品課負責人,2007年入選校級會計學重點學科帶頭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