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管理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0 16:10: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試卷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試卷管理論文

篇(1)

首先,改變學生的注意點,由原來的重答案重結果變成重思維重過程。由于知識和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學生做題時喜歡囫圇吞棗,似是而非地選擇答案,久而久之養成了猜答案的不良習慣,因此,學生的做題注意點完全集中在答案和結果上。標準答案一出來,大家議論紛紛,然而令人痛惜的是,教師聽到的往往是“哇!又對了一條!”“唉,又錯了!”之類的話語,很少有人去考慮題目做錯的根本原因(指思維方式上),至于教師的講解過程就更無關緊要了。教師費盡口舌,起到的效果卻微乎其微,真的是事倍功半,讓人寒心。而我的方法是抓住學生做題的思路,考察其思維過程。答案和結果的對錯,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其實質是思維過程上的差錯,所以,只有從學生的思維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種種誤區著手,才能夠有效地、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問題。這樣,既為學生下一次出錯打下預防針,也為教師日后的教學積累經驗,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篇(2)

“卷入”意指個體對某活動與自己的關系或重要性的主觀體驗,該活動明示了卷入方向,活動與自己關系的密切性導致了卷入強度的差別。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于1964年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首次提出“卷入”(Involvement)說法,Krugman(1965)在研究媒體傳播問題中明確了“卷入”概念。“卷入”概念一度被廣泛應用于媒體傳播、廣告策略以及消費者行為的研究中(Wright,1974;Lastovicka,1979;Mehta,1994)。承接Lastovicka(1979)等成果,“卷入”研究不斷深入和拓展,涉及決策者處理信息的動機和方式(Burnkrant&Sawyer,1983;Mittal,1988)、行為態度與意圖(Maclnnis&Park,1991;Swinyard,1993)、行動與體驗(Mano&Olive,1993)等方面。因此,“卷入”的實質是行為主體的態度聚合和價值觀的再現,特定的激勵可以推動決策者調整與意圖有關的各種信息的搜尋、加工的廣度和深度,進而引起行為的改變。卷入強度的差別導致對相關信息搜尋與加工程度的不同,不同的卷入程度與決策者的行為高度相關。金融倫理卷入涉及兩個層次:一是金融市場參與者對金融倫理問題重要性的主觀態度,二是基于主觀態度所采取的追求收益最大化的行動。一旦金融市場參與者認為金融倫理問題與自己相關且很重要并采取行動,就會導致決策過程中金融倫理的高度卷入,增強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導致積極信念強化和(或)消極信念弱化。盡管金融法律制度可以通過規章、監督與處罰對市場主體形成規范和激勵,但法律的有效實施往往需要超越法律規則界限的金融倫理行為支持。金融倫理規制在調整個體利益和社會責任的沖突與兩難過程中,客觀上提供了金融效率改善的途徑。本文在分析金融倫理卷入影響信息加工處理的基礎上,借鑒Brock,Hommes,Wagener(2005)的LTL(Large Type Limit)方法,將金融倫理卷入參數化,來研究了金融倫理卷入對價格穩定性的影響。 

二、金融倫理卷入與市場信念 

對倫理溯源,黑格爾的倫理觀內含了個體選擇與外在規范,以及個體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雙重沖突。在經濟領域,倫理則涉及個體選擇與市場規制、經濟效率與經濟正義的關系問題。金融倫理研究源起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廣義金融倫理研究涵蓋所有利益相關的市場交易主體在金融交易中應遵循的行為規則和道德規范。宋文昌(2009)指出,金融倫理可以區分為內在倫理和外在倫理。金融內在倫理是金融市場交易中的自律性規范,它要求金融市場交易主體在交易中排除絕對自利的誘惑,實現對金融倫理標準的內省與超越。金融外在倫理是他律的倫理標準,涉及對交易主體行為及其金融關系性質的判斷。金融外在倫理區分為金融底線倫理和金融市場激勵倫理兩個層級。底線倫理是金融市場交易最低限度的倫理要求,市場激勵倫理是以市場激勵機制為核心的高于底線倫理的道德規范。“自利”交易主體的行為選擇中,底線倫理構成了道德容忍的下界和法律容忍的上界。有效的市場激勵機制將促使交易主體的決策主動接受自律規范且遠離底線倫理。 

國內外眾多學者的研究表明,金融倫理是影響金融效率的重要因素。作為一種公共產品,其發展的滯后直接增加了社會監管成本和秩序重建成本。Chami(2002)等學者強調,金融倫理風險全方位滲透不完全市場,應將其管理放到重要地位。趙向琴(2003)指出,在考察金融效率時,必須注意金融市場參與者的行為倫理和社會責任。金融倫理建設是構建和諧有序的金融秩序、維護金融穩定的關鍵因素。金融倫理規制通過調整金融市場參與者個體行為進而影響市場群體行為,達到改善金融效率的目的。因而,金融倫理卷入下的個體決策及個體間的信息互動成為探討金融倫理規制的基石。對此,一般的研究中,考慮到數量巨大的交易者群體,通常認為個體間的隨機互動導致其行為影響相互抵消,總體金融變量不會出現本質偏離。然而,事實可能并非如此。Kirman(1993)利用隨機招募模型,實證了異質主體行為對金融總體變量的影響。Panchenko(2007)指出,異質主體的不同信息交流方式產生不同的信息交換效率,導致金融市場變量的不同動態特征。Brock和Durlauf(2001)使用logistic模型刻畫了決策個體同時考慮自己及其他人行為的決策過程。結果表明,在缺乏協調機制的社會系統中,異質主體互動超過特定閥值,可能導致市場多均衡狀態出現,個體變量的細微改變可能導致金融市場大的波動。Brock,Hommes&Wagener(2005)使用LTL方法對多交易者類型市場進行了低維近似,認為異質主體適應性強度改變或導致金融變量的過度復雜波動。受過往獲利經歷驅使,交易主體無論是主觀違背金融倫理或是正常逐利行為,都強化了歷史策略在未來決策中的持續性,社會互動使其放大和擴散,在更高的層面上從而往復。這個過程中,決策主體缺乏足夠的自我糾偏動機,其結果內含觸發市場價格失穩的可能。

    對此,法律規制暴露了其局限性。Boatright(2002)研究認為,法律規范是針對不道德行為的反應,即使不考慮法律在對市場主體行為合法性界定上的不明確性,對市場主體日常交易行為漠然、直至其達到法律禁止的行為邊界才采取行動的市場規制思路是不恰當的。金融倫理作為一種反對自私自利的人與人之間的金融交互方式,外部約束松弛將為犧牲社會利益謀取私利的金融不道德行為提供了機會。過度依靠法律規范調整市場參與主體行為,可能導致市場主體只是在形式上而非精神上遵守法律;一旦過度的法律規范成為市場主體負擔,逃避法律可能就成為一種正義的行為。金融倫理規制應成為法律規制的重要補充,來調整人們面對個體利益和社會責任時往往存在的沖突和兩難。根據“經濟人”原理,缺乏來自外部的有效引導和調適,交易主體行為游走于底線倫理邊緣就會是其最優選擇。在這個意義上,有效的市場自律準則和司法制度的存在,不僅在于約束市場主體行為,更重要的是倡導交易主體通過自我激勵實現對金融倫理的內省與超越。在金融領域倡導社會責任導向,強調個體專業認知提升中的道德選擇,比盲目因循法律規章更為重要。 

三、金融倫理卷入下的慣性決策現象 

根據Samuelson(1988)的觀點,慣性決策可定義為對過去決策行為的強狀態依賴。在金融倫理卷入下,不同的倫理態度和卷入強度會對市場行為選擇產生影響。過去堅守或有違倫理的策略、尤其是“成功”的策略選擇,往往在后續決策中被有意或無意的“復制”、模仿,呈現決策中的慣性特征。很多學者的研究證明了慣性決策的存在。Vissing-Jorgensen(2002)研究證實,金融市場參與者過去的交易經歷對當前行為選擇有明顯的正向影響。宋佰謙和姚華(1997)研究指出,我國投資領域存在較高的行為慣性。李濤(2007)針對2006年中國9城市投資者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市場個體當前和未來期望的選擇都表現出慣性現象。傳統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有不同的解釋。根據傳統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市場主體的慣性決策是在維持或改變當前行為的成本與期望收益之間權衡后的理性選擇;行為經濟學認為,由于個體決策所需信息的收集與加工受到成本和時間的約束,個體在大多數情況下都無法做到“理J生”選擇,而只會選擇“滿意”的方案,甚至在決策時應用“拇指法則”。因此慣性決策是市場主體做出決策時的認知心理導致的決策偏好現象。金融市場上,由于個體沉浸于復雜、易變和信息超載的市場狀態中,決策者經常需要在“維持”和“改變”之間做出快速選擇,認知特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體行為選擇。Kruglanski(1989,1994)用“認知閉合”的概念描述了個體加工信息的傾向特征。認知閉合是決策主體面對不確定性時表現出的動機與愿望。個體做出決策時,為消除不確定性帶來的壓力和焦慮,即使缺乏足夠證據,也會迅速做出決策,并且有意無意摒棄新的信息,即使新信息帶來對當前決策的明顯負面意見。認知閉合使決策者更容易陷入首因效應的影響中,且更容易堅持已有的觀點。Taris(2000)指出,認知閉合使個體具有自我強化動機,這為決策者為何不愿意接受新信息或采納他人觀點提供了理由。通常,在長時間里持續成功者的認知閉合強度更高,而連續失敗者的認知閉合強度要弱。較弱的認知閉合強度提高了決策主體面對不確定性時的承壓能力,從而具有進一步搜尋和加工信息并且易于受其他觀點影響決策的可能。 

行為金融學中的稟賦效應、隔離效應和證實偏差等行為偏差給出了金融倫理卷入下決策慣性更具體的可能解釋。決策主體面對維持現狀或接受新方案的選擇時,他往往將維持現狀的損失視為參考水平,在與新方案產生的可能損失權衡時,賦予新方案的可能損失以更高的權重,導致決策者偏愛維持現狀,即“稟賦效應”導致了交易行為中的惰性。Tversky&Shafir(1992)證明了隔離效應的存在,這是決策主體愿意延續原來的行為直到更具體的信息披露再做出決策變更的傾向,即使這些新的信息對決策變更并不重要。證實偏差是個體一旦做出決策,就會為該決策尋找支持證據,這是個體決策中存在的證實而非證偽的傾向。信念堅持和錨定是導致證實偏差的心理基礎,信念堅持使得決策者會維持其選擇;錨定使得決策者解釋后續跡象時傾向于繼續原先的信念,從而表現出對自己以往決策行為的很強的維持性。在特定的金融倫理觀下,決策主體對“復制”過往成功經歷的過度自信是金融倫理卷入慣性的強化因素,而決策慣性則是其行為表征。 

四、金融倫理卷入慣性對價格穩定性的影響 

現實金融市場上,數量眾多的金融市場參與者都屬于有限理性的異質主體、金融倫理卷入存在慣性且相互競爭。Brock,Hommes&Wagener(2005)證明了LTL的演化規則是數量眾多的、相互競爭異質交易主體市場動態演化的很好近似,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結構的一些關鍵特質可以被參數化,其結果說明了金融資產價格對理性預期均衡狀態的偏離及過渡波動的內在機制。以下借鑒Brock and Hommes(1998)提出的LTL方法,在一般均衡框架中,可以將金融倫理卷入慣性參數化,來呈現其帶來的市場影響,為金融倫理規制和有效監管提供思路和方向。 

基本假設:(1)市場主體假設:異質主體數量眾多,有限理性,金融倫理卷入程度不同,相互競爭且風險規避;(2)市場參與假設:異質主體在收益固定且無風險資產和收益不確定的風險資產之間做選擇;(3)主體信念假設:市場主體對市場的信念條件方差為常數,未來紅利收益預期相同且等于條件期望;(4)金融工具狀態假設:任一時點上,金融工具的價格由理性均衡價格加異質價格信念影響部分構成;(5)市場狀態假設:金融市場是連續變化的動態市場。 

令Pt是風險資產在t時的價格,yt是風險資產紅利收益的隨機過程且滿足期望為y的常均值獨立同分布特征;wt是t時刻市場主體的總財富;r是無風險資產收益水平;St代表t時刻持有的風險資產數量,風險資產總量為常數,s為單位風險溢價;異質主體類型計為h,異質性源自金融倫理卷入程度的差異,僅僅體現在對過往決策態度所導致的策略選擇中;a是風險厭惡系數。 

市場主體的總財富可以表達為: 

篇(3)

【關鍵詞】五年制朝鮮族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問卷;理論構想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五年制朝鮮族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研究》(立項批準號:ZD152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當前關于教師職業發展的研究多集中于在崗教師,而對教師隊伍的后備隊――師范生的研究相對較少,尤其是對朝鮮族師范生的研究尚屬空白。目前,五年制朝鮮族師范教育承擔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小學及幼兒教師培養的重要任務。因此,研究五年制朝鮮族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認同狀況,不僅對認識其職業認同現狀和水平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而且能為促進朝鮮族教師教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一、教師職業認同問卷編制的理論基礎

(一)社會角色學習理論

社會角色學習理論認為個體角色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它要遵循角色學習的社會心理機制和角色學習的過程。師范生作為教師職業的預備角色,首先要明確教師職業角色的責任和義務,明確教師角色是社會對擔任一定教師職位的人的期望。事實上,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形成的過程,就是對教師角色學習的過程。師范院校通過相應的專業課程設置,對師范生進行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使師范生在職前師范教育階段盡量去完成教師角色的學習過程,以便今后能順利進入教師工作崗位。角色理論涉及眾多相關的內容,諸如角色認知、角色規范、角色職責等。由此可見,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認同就是對教師角色的學習過程,包括職業認知、職業規范、職業職責等一系列的學習過程。

(二)霍蘭德職業適應理論

該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霍蘭德先生于1959年提出的。霍蘭德認為:“大多數人的人格可以分為現實人、智慧人、藝術人、社會人、事業人和常規人六種類型,相應的職業也分為實際型、調研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常規型六種類型。”各種人格類型與職業類型有著很緊密的聯系,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匹配關系。因此,從職業角度來分析,相應的職業興趣匹配相應的職業類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該理論十分重視人格類型、職業興趣和職業類型的匹配以及相互適應契合,強調其相互適應后所產生的積極效應。

(三)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

該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于1971年提出來的。該理論認為,個體行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其對他人行為的觀察和模仿,青年主要的學習方式便是模仿,他們通過對榜樣的仿效,習得了新的行為。該理論重視觀察和模仿在個體行為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強調個體某種新的行為的形成離不開觀察者觀察學習的內在過程。由此可見,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的形成也同樣離不開一定的觀察和模仿。這就需要考慮到一線幼兒園及小學教師的行為會對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主要是通過教育見習及教育實習的途徑來實現的。

二、五年制朝鮮族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成套問卷的框架構想

根據以上理論基礎,借鑒薄艷玲(2009)有關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的相關研究,將五年制朝鮮族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定義為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認知、情感、意志、期望、價值觀及職業行為傾向的綜合。這是從靜態上考察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現狀水平。而動態的教師職業認同則強調師范生在專業學習階段思想上對教師職業的認可、內化教師職業社會期望,行為上對教師角色同化的過程。因此,結合本研究的出發點及目的,構建如下框架:

三、五年制朝鮮族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問卷的初步構想

(一)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問卷

1.師范生教師職業認知維度

“職業認知是指勞動者獲取、儲存和使用職業知識的個性心理準備狀態和進行職業價值判斷的認知過程。”在本問卷中,職業認知維度包括對教師職業責任和義務的正確認知,對教師職業社會地位的認知,對自身素質是否適合從事教師職業的認知以及對自身角色是否與教師職業密切相關的認知四個指標。

2.師范生教師職業情感維度

所謂教師職業情感是指“師范生、教師對‘教師’這一職業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在本問卷中,職業情感維度包括對師范生角色產生的自豪感,對當前師范生學習生活感到快樂的滿意感,對將來成為一名教師的快樂感以及對教師職業本身的深厚情感四個指標。

3.師范生教師職業意志維度

師范生教師職業意志是指師范生愿意從事教師職業,具備為教育事業獻身的精神和在艱苦環境中執著于教育事業的勇氣。在本問卷中,職業意志維度包括畢業是否愿意成為教師,目前是否為成為一名教師而克服困難努力學習,今后即使有轉行的機會也要堅持從事教師職業以及在教師崗位上從事教育教學的意志四個指標。

4.師范生教師職業期望維度

教師職業期望是指師范生對教師這一職業的期望和要求。師范生教師職業期望是影響其職業選擇中的關鍵因素,是其職業價值觀的集中反映。在本問卷中,職業期望維度包括對將來教師角色的期望,對職業薪酬的期望,對將來有能力從事教師職業的期望以及對將來教師職業生活的期望四個指標。

5.師范生教師職業價值觀維度

職業價值觀是個體一般價值觀在職業生活中的體現,人們依據自身的需要對待職業、職業行為綜合看法。在本問卷中,職業價值觀維度包括對目前師范生活意義的看法,對教師職業價值的看法,對教師在社會各類職業中地位的看法以及對教師在社會發展中作用的看法四個指標。

6.師范生教師職業行為傾向維度

師范生教師職業行為傾向指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能夠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與中學教師、大學教授進行交流,提升自己對教師職業的適應,做到不僅從思想上認同教師職業而且在行動上同化教師的社會期望。在本問卷中,職業行為傾向維度包括師范生為教師角色努力學習的行為傾向,師范生努力練習教師基本功的行為傾向,師范生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行為傾向和師范生熱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的行為傾向四個指標。

(二)五年制朝鮮族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影響因素問卷

1.個體因素

個體因素包含個性特征和入學動機兩個指標。個體特征主要指師范生在先天遺傳素質的作用下,在后天環境的教育下所形成的較為穩定的性格特質。按照霍蘭德的職業匹配理論,人格特質與興趣是影響個體選擇職業的重要因素。入學動機主要指師范生在選擇專業前的入學動力及原因。能夠自愿選擇師范專業的學生,在自我效能感上會有更好的表現。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包含經濟支持和心理支持兩個指標。在本問卷中,經濟支持主要指家庭經濟收入程度及家庭在社會群體中的經濟地位。這是師范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提升教師職業技能及教師職業認同感的基本保證。心理支持主要指家庭成員(主要是父親和母親)對師范生在心理上的支持。心理上的支持能夠激發師范生的學習行為,并有助于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的形成。

3.學校因素

學校因素包含課程設置和教育實習兩個指標。在本問卷中,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是師范生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的重要來源,對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的培育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教育實習,即師范生的見習、實習階段不僅是師范生通過教育教學實踐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專業能力的過程,也是由師范生角色向教師角色轉化的必要階段,并通過觀察和模仿,進一步習得教師職業的規范和行為。

另外,在問卷編制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五年制朝鮮族師范生的實際狀況,在語言的設計上要注意簡潔易懂,項目涵蓋全面等問題,以保證問卷的信度和效度。

【參考文獻】

[1]薄艷玲.高師生教師職業認同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8.

篇(4)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部分學生只認為班主任才是老師。非班主任的任課老師在學生的心里似乎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老師。在任課老師的課上總會出現“見風使舵”的現象,并不是從心里真正信服這個老師。這對課堂教學是一種挑戰。要想改變現狀,任課教師就要樹立威信。如何樹立威信?通過幾年的工作實踐,我認為應從下面幾點著手。

一、全面了解學生,因材施教

只有像班主任一樣全面了解學生,任課教師才能因材施教。任課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習基礎、心理素質、個性特征等。只有這樣,才能知道不同性格的學生該用什么樣的方法對待,才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前段時間我碰到了這樣的事情。我在激情洋溢地講解學生剛做過的英語試卷,一位女學生卻在不知何原因地笑個不停。說實話,看到這種情形,我并沒有生氣,只是用半開玩笑半批評的語氣說:“某某同學笑得那么燦爛,一定是對我所講的理解透徹了吧。”其實,我說這話的時候,并沒有別的意思,只是想善意地提醒她要好好聽課,沒想到她誤解了我的意思。突然,她微笑的臉變成了鐵青色,把書重重地摔了一下。這時,我特別火,讓她站起來到辦公室反省。沒想到一向看起來很老實的女孩竟然瞪了我一眼,很不情愿地走了出去。當時,我真是火死了,真想狠狠地扇她一耳光。但是,我最終忍了下來,繼續上課。課后,我到了辦公室,心情平靜了許多。她的態度也有了很大轉變,向我承認了錯誤并向我道了歉。在我和她溝通、交流后,她對我說,她也知道我是為她好,只是我用的方式讓她誤解了。她認為我在諷刺她。我突然意識到其實我也有錯的地方,我沒有完全了解不同學生的不同心理。或許,我應該給她一個示意的眼神,這樣她更能接受。這樣,既能避免這類事情的發生,又能增進師生感情。因此,對學生全面了解并因材施教在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嚴愛結合,平等對待每個學生

剛畢業那年,我總是想運用所學的教學理論教育學生,課堂上“老師和學生和睦相處,學生認真學習和生活”。可是,事實和考試結果讓我備受打擊。當時,我覺得所學的教學理論都是假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漸漸明白:學生畢竟是孩子,是缺乏自主和自覺性的。教學中只有愛心和耐心是遠遠不夠的。在課堂上,還要有嚴格的要求。并且,要求一旦提出,就要嚴格執行,無論何時,無論男女。這樣,學生才會心服口服。以“上課遲到”為例,學生在班主任的課堂幾乎沒有遲到。可是,在我的課堂上總有幾個人遲到。起初,我認為遲到的學生或許真有特殊情況。本著寬容的心,沒有批評,更沒有懲罰。可是,遲到的學生越來越多,而且時間越來越長。我意識到我的寬容似乎變成了縱容,給了學生得寸進尺的機會。從那之后,我提出課堂要求:無論男女,一概不準遲到,否則將受到懲罰。沒過多久,我的課堂上再也沒有學生遲到了。我們必須嚴格要求,把愛和嚴結合起來,平等地對待他們。這樣,學生才能健康、幸福地學會學習、生活和做人。

三、課堂自己管理和做主,堅決不借助外力

有些任課教師總是認為班級管理完全是班主任的事,自己課堂上發生的事,一概交給班主任處理。在學生心中,只有班主任才是他們真正的老師。非班主任的老師成了“只會向班主任告狀的人”。雖然任課老師可能確實省了心,卻沒有了“威信”,學生不能從心里真正的“服”。我不是這樣做的,我始終認為自己的課堂要自己做主,不到萬不得已,堅決不借助班主任的力量。當然,這些年我也是這么做的。在英語課堂上發生的事情,我從不讓班主任插手,都自己處理。我會和學生溝通、交流,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我的真心,這樣既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又能在學生心中,樹立威信。我相信“威信”是潛移默化的,不靠外力。

四、師生互相尊重,坦誠相待

在課堂上,教師既要對學生嚴格要求,又要給學生創造和諧的學習氣氛。課外,還應和學生一起參加一些能夠增進師生感情的活動。例如,可以和學生一起舉行拔河比賽、演講比賽等。隨時與他們談心,相互溝通,以誠相待,成為他們學習生活中的良師益友。

教師應對自己嚴格要求。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如果一個教師對自己嚴格要求,治學嚴謹,上課從不遲到早退,做事高效、得體,那么學生會受其感染,跟著學。反之,則會出現另一種不良局面。“什么樣的老師教出什么樣的學生。”教師嚴于律己在樹立威信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之,教師不僅要對自己嚴格要求,還要用自己的愛心和耐心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并全面了解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這樣,才能真正在學生心中樹立威信。

參考文獻:

[1]高漢君,邱貴蘋.淺論情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J].考試周刊,2009(19):38-40.

[2]晏祖才.上高縣南港中學.淺談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N].宜春日報,2009.

[3]陳時見.課堂管理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篇(5)

基礎醫學部是我院規模最大、人員最多、教學任務最重的教學部門,在整個學校的工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學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獨特的復雜性、繁瑣性和重復性,是高校管理科學化的一個重要課題,關系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也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的高低。要真正提高教育質量、深化教學改革,教學管理改革一定要先行[1]。為適應學院改革發展,近幾年來我們以本科教學評估為契機,不斷研究和探索基礎醫學部管理新模式,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開展。 2005年,基礎醫學部正式將迎評工作納入議事日程,按迎評促建的要求,確定了基礎醫學部基本工作思路:面向學院各專業,研究、實施、改革和創新基礎醫學教學。抓住一個契機,做到四個促進,即以評促建、深化改革、規范管理、提高質量、加快發展為有利契機,促進教學思想、教育觀念的更新,促進教學改革、建設、管理、質量的提高,促進教學條件的改善,促進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師精力向教學的投入。幾年來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強化教學中心地位,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基礎醫學部以“夯實醫學基礎,培養優秀醫學人才”為工作目標,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任務,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建設、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教學基地建設,強化教學管理,深化教學改革,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達到此目標,我們加強了以下4個方面的工作。

1.1 領導重視確保教學工作為中心 教學工作是基礎醫學部的中心工作,為確保其中心地位,首先領導十分重視教學工作,由部主任主要負責教學管理,并指導分管副主任做好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及實驗室建設,確保教學高效率高質量的順利運行[1]。近3年召開專題教學工作會48余次。每周召開部領導例會,研究、布置、總結近期工作。定期召開教學工作會議;每學期到教研室、實驗室調研;巡視考場,參加教學研討會。從思想到行動真正把教學工作作為重中之重。近幾年獲自治區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學院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學院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1.2 制度健全強化管理 (1)為了保證管理水平上層次,首先確保有一支得力的管理隊伍。通過競聘上崗選聘了教研室主任、實驗室主任等各級教學管理人員,其結構合理、學歷層次和整體素質高,服務意識強。分管教學的副主任為醫學博士,實驗中心主任為醫學碩士,均為高級職稱。通過舉辦教研室主任、實驗室主任培訓班和經驗交流會,聘請有豐富管理經驗的高年資教研室主任介紹管理經驗,使教學管理隊伍更加明確自身的管理職責,提高了管理藝術和水平。(2)教學、科研、思政、學生管理各項工作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制定了詳細的科學合理的目標管理指標體系和獎懲措施。工作業績作為職稱評聘、考核評優的主要依據,并實行教學事故一票否決。(3)健全完善各種管理制度和監控機制。每學期進行教學檢查3次;期末領導巡視考場;實行各級聽課制度:部領導聽課>4次/每學期,專家組成員聽課>3次/每學期,教研室主任、教師相互聽課>3次/每學期;組織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評價;各教研室之間交叉進行試卷評閱、成績錄入的全面檢查,確保差錯率低于1 %。

1.3 加強培養確保師資水平 (1)高學歷、高職稱教師承擔本科教學工作。教授和副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年均90%,并保證授課質量。以教學評估對教師授課的要求,嚴格訓練教師的授課過程,以教學名師的觀摩教學帶動教學水平的提高;(2)采取多種措施加強青年教師培養。集中培訓和個別指導相結合。每年基礎醫學部對新進青年教師舉辦崗前培訓班:進行專題講座,請相關專家教授分別開設專業思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如何書寫規范的教案、如何備好課、如何講好課、多媒體課件制作、網絡課程及網頁制作、醫學論文寫作的基本知識等課程,安排觀摩教學等。各教研室對青年教師實行指導教師負責制,指定副教授以上的高年資教師對其進行理論和實驗的專門培養。1~2年內主崗位在實驗室,兼顧專業的學習。定期進行專業理論閉卷考試、實驗技能考核。提供外出進修學習、培訓機會,并鼓勵報考博士、碩士研究生。鼓勵指導青年教師參加授課比賽、教案比賽等。要求青年教師盡快進入角色,適應教學崗位。近幾年青年教師獲國家課件比賽優秀獎2人,授課及課件比賽一等獎2人、二等獎4人、優秀獎3人,學院授課比賽一等獎5人、二等獎6 人、三等獎12人,學院教案比賽一等獎2人、二等獎3人、三等獎5人。

2 加強課程體系改革與課程建設

2.1 學科重組調整與更名 多年以來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同在一個教研室,微生物學教學占優勢,而免疫學從教學時數到師資配備等各方面均處于弱勢地位。然而,免疫學是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各學科的交叉滲透學科,是新知識、新理論發展迅速的前沿學科,必須予以加強。另外,寄生蟲學從國內外的發展趨勢看則是相對萎縮學科。為此,2005年將微生物學、免疫學、寄生蟲學教研室進行調整,成立了免疫學教研室,由4名免疫學碩士組成,提高了免疫學師資力量,強化了學科特點,提高了教學水平。微生物學與寄生蟲學教研室合并為病原生物學教研室。寄生蟲學教師兼任微生物學課程,彌補了課時不足,改變了教師資源閑置的現象。達到了優勢互補、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充分發揮三個學科師資積極性的目的。為順應國際國內潮流及分子生物學的迅猛發展,2004年將生物化學學科更名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為加強實驗室管理,做到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基礎醫學實驗室和實驗設備,特別是大型、較貴重儀器,成立了基礎醫學實驗中心,將原來附屬于各教研室的實驗室合并為5大實驗室,由實驗中心統一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該中心被內蒙古教育廳評為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2.2 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 積極進行課程建設并推進課程負責人制。2005年進行的首批精品課程評選,在上報的全部3門醫學課程中,基礎醫學部的生理學和人體解剖學兩門課程入選;2006-2008年又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藥理學、病理解剖學三門課程入選自治區精品課程;人體解剖學為自治區示范課程。近三年基礎醫學部主編或參編各級各類教材、參考書83部,其中十一五規劃教材16部;基礎醫學部自己組織主編了實驗教材《基礎醫學實驗教程》和《基礎醫學課程雙語教材(選編)》,均由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包頭醫學院的知名度。

3 深化教學改革,促進學科發展

基礎醫學部重視開展教學研究,近五年完成自治區和學院教育教學研究立項課題13項;發表教學研究及管理論文20余篇。獲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全區首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2項;包頭醫學院教學成果一、二、三等獎共18項。

3.1 加強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改革 藥理學開展PBL、SGD教學法;病理生理學開展病例教學;生理學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組織了四屆生理學知識競賽,開設實驗設計等,其中“利用多媒體技術改革教學模式和考核方法”的課題在教育廳立項,并獲教學成果二等獎;病原生物學開展大學生蠕形螨感染調查、實驗技能競賽。多數教研室都開設了綜合性或設計性實驗。

3.2 積極開展多媒體課件教學 基礎醫學部率先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并不斷總結經驗,舉辦課件制作培訓班,舉行課件教學研討會。現在基礎醫學部所有教師均有自制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并積極參加課件競賽。“生理學互動辭典式多媒體課件研發”課題在教育廳立項,獲首屆課件競賽一等獎,主持人被授予“五一”勞動獎章,并獲全國課件競賽優秀獎、教學成果一等獎,并上報教育部參加國家教學成果獎評選。

3.3 積極推進雙語教學 從2005年開始,在醫學主干課程部分章節中開展了雙語教學,共計開出12門課程,以后每年都逐步增加開課數量和開課學時。召開了雙語教學研討會,總結利弊,取長補短。2008年組織編寫了《基礎醫學課程雙語教材(選編)》(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并在本科生教學中使用,由聽課組、學生反饋意見對雙語教學進行質量監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多數同學對雙語教學給予肯定,認為對他們學習專業外語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更重要的是,通過雙語授課和編寫教材,對授課教師外語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3.4 探索考試方法改革 病理生理學連續兩年開展了無人監考考試,經過嚴密組織,收到了良好效果,重要的是加強了對學生誠信考試的教育;生理學開展人機對話考試、口試等,有效地遏制了考試作弊的惡習;其他學科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考核方法的改革。

4 科研促進教學

4.1 異常Hb篩查 生物化學血紅蛋白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在國際、國內都有很大影響。為了將科研應用于教學,達到科研促教學的目的,自1985年起,生物化學教研室將異常血紅蛋白篩查的研究課題應用于本科生實驗,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4例異常血紅蛋白,并正式編入本科實驗教材中。目前,學生實驗已篩查近2萬人次,檢出異常血紅蛋白 4例。該課題榮獲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各1項。

4.2 血栓形成儀的應用 由藥理教研室研發的血栓形成儀,1998年獲國家發明專利(專利號ZL88103071.6)。該儀器成為醫藥學領域研制止血藥、抗凝血藥及抗血栓藥必不可少的儀器。2002年至今,在我院本科各專業藥理學實驗課中應用,開出了“藥物對實驗性體內血栓形成的影響”的實驗。已發表3篇論文;2004年正式編入本科實驗教材中;2005年度獲包頭醫學院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6年獲全區首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4.3 開展創新性實驗 為了鼓勵各學科積極探索新實驗及學生參與科研實驗,基礎醫學部設立了“創新性實驗教學研究獎勵基金”,近三年有14項創新性實驗得到資助,學生參與4篇。

5 加強學風建設

篇(6)

《國際金融》課程是國家教育部確定的高等院校經濟和管理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和專業基礎課,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和時代性很強的課程。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一體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特別是隨著中國金融業的開放,許多經濟、金融部門需要大量既通曉國際金融理論、又熟悉國際金融實務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因此,國內許多高等院校的經濟管理類專業都十分重視《國際金融》課程的建設。在課程建設中,教學模式的改革是一個關鍵環節。本文根據《國際金融》課程的特點,探索本課程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國際金融》課程的特點

1.綜合性強。一直以來,國內外對“國際金融”課程的研究有很大差異。在國外,許多大學的商學院和經濟學院都開設此課程,但商學院開設的“國際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課程等同于“國際財務管理”(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即站在“跨國公司的角度”來討論相關的財務管理活動,因此許多內容都屬于微觀層次的研究;而經濟學院開設的“國際金融”課程則以“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為主要內容,屬于宏觀層次的研究。在國內,國際金融課程的內容相當廣泛,里面既有理論的分析(如國際收支理論、匯率決定理論、匯率制度選擇理論、金融危機理論等),還有實務的介紹(如外匯交易實務,外匯風險防范實務等),也有政策的研究(如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內外均衡目標的實現、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等)。

2.實踐性強。《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從宏、微觀層面更透徹地認識經濟生活、理解國家經濟政策和金融體制改革,真正學以致用。如針對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來,匯率變動的浮動和頻率加大,如何強化外匯風險管理,實現儲備資產的保值增值;針對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和中國目前的國際收支狀況這一事實,如何調整國際收支,實現人民幣匯率的穩定等問題都是國際金融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通過本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初步掌握一般的國際金融業務操作程序,如外匯交易實踐操作(即期、遠期、掉期、套匯與套利、外匯期貨、外匯期權、互換交易等)、外匯風險管理(進出口商如何規避匯率風險等)、貿易融資業務(福費廷業務、保理業務、出口信貸業務的運用等)。通過對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為學生在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和跨國公司投融資部門做應用型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礎。

3.時代性強。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的發展,國際金融市場風云變幻,國際金融領域的新現象、新問題、新事件層出不窮。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金融海嘯。雷曼兄弟的破產,美國華爾街投行的“絕跡”,美國最大的抵押貸款融資企業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以及美國國際集團(aig)相繼被政府接管;伴隨著全球出現的流動性危機與信貸緊縮,歐美掀起金融機構國有化或半國有化的浪潮,金融系統出現空前規模的去杠桿化,還有法國興業銀行事件,越南發生的金融動蕩,中國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推進、外匯儲備規模的快速擴張以及外匯儲備管理中出現的諸多問題等等。

日新月異的國際金融實踐也推動著國際金融理論不斷深化和發展。近十年來,國際金融理論發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在匯率決定理論、匯率制度選擇理論、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理論、國際金融監管理論和國際金融市場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因此,《國際金融》課程具有很強的時代性。

《國際金融》課程的上述特點,決定了其教學不能采用傳統的從課堂到課堂、從書本到書本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而必須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才能很好地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國際金融》課程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教學

近幾年來,多媒體教學在高校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以文字、表格、圖形圖片、動畫、音頻、視頻、錄像等形式講述課程,從而增強授課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國際金融》課程的特點決定了要講好本課程必須全方位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1.在傳統教學過程中融入網絡教學手段。在上課過程中,可隨時利用網絡,結合授課內容,介紹、觀看與上課內容相關的視頻、圖片、最新事件及評論等。如在講外匯與匯率這部分內容時,可帶領學生瀏覽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網站查看人民幣匯率行情,帶領學生瀏覽華爾街日報、倫敦金融時報等網站查看國際外匯市場行情和匯市評論。在講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時,可帶領學生在鳳凰財經網上觀看一些專題講座視頻,在中國人民銀行網站上了解最新的人民幣匯率政策;在講外匯衍生金融工具時,可帶領學生瀏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網站查看相關的合同交易數據。在講國際收支時,可帶領學生瀏覽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查看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在講歐元時,可帶領學生瀏覽歐洲貨幣聯盟中央銀行網站了解歐元的實施情況。在講外匯儲備時,可帶領學生瀏覽國家外匯管理局、金融界等網站查看中國最新的外匯儲備統計數據以及相關的許多圖形、表格等。在講匯率制度時,可帶領學生瀏覽香港金管局網站了解香港聯系匯率制度的相關情況等等。充分利用網絡進行教學,有助于教師及時、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國際金融信息和國內外金融理論的發展動態、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添加較新的統計資料、圖片等信息,也有助于學生對最新的熱點問題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

2.利用專題音像資料進行多媒體教學。如在講世界主要外匯市場時,可以讓學生觀看“世界外匯市場交易概況”的光盤;在講金融危機時,可讓學生觀看“亞洲金融風暴”的光盤等。通過觀看音像資料,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有比較強的形象認識和直觀體驗,加深對相關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3.要善于利用多媒體的ppt演示工具。《國際金融》課程中的許多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及理論的邏輯性較強,為了講清楚、講透徹這些概念或理論的來龍去脈,在制作ppt時,一定要簡單明了,多用示意圖、綱要圖和簡單的動畫,避免將word文件中的大量文字直接貼在課件中而將ppt變成了教材的翻版。如用示意圖給學生介紹匯率理論的發展脈絡,用示意圖將匯率理論中資產市場說的模型分類展示給學生,用綱要示意圖給學生講解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歷史演進,用簡單的動畫來描述套匯或套利的過程等等。這些示意圖雖然簡單,但卻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并與優化教學內容相結合

1.要繼續用好講授法,不過講授要改進方法,不應該灌輸,而應該引入啟發,將學科專業最新進展和前沿呈現在學生面前,講清思路,引導學生思考。中國高等教育要培養高素質的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入課堂,不是被動接受知識信息的容器,他們必須主動建構知識,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主動地學習;教師必須啟發、引導學生學習,因而應廢止注入式的教學方法,代之以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教學生思考、發現、理解、生成,建立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找到知識與生活、將來工作等關聯性。

2.《國際金融》課程中有許多理論聯系實際的內容,這些內容通過案例教學往往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國際金融領域積累了大量的、豐富的案例,在國際金融課程中進行案例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匯率變動對經濟的影響時,可引入二戰后日元匯率走勢對日本經濟的影響的案例;在講貨幣危機與金融危機時,可引入1992年歐洲貨幣危機、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越南金融動蕩的案例;在講外匯衍生產品市場時,可引入巴林銀行破產事件、住友商社巨額虧損事件、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案例;在講離岸金融市場時,可引入人民幣ndf交易的案例;在講最適貨幣區的理論及實踐時,可引入歐元誕生的案例等等。

3.國際金融領域經常出現許多熱點和難點問題,組織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創新、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所掌握的信息與知識得以相互補充,知識結構更加完善。如在講人民幣匯率問題時,可組織學生討論人民幣升值對中國進出口企業的影響這一問題;在講外匯儲備時,可組織學生討論近幾年中國外匯儲備激增的原因有哪些;在講國際資本流動時,可組織學生討論近年來熱錢流入中國的數量及途徑等問題;在講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和“三元悖論”時,可組織學生討論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問題;在講外匯風險管理時,可組織學生討論中國外貿企業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采用了哪些方法和手段來規避匯率風險;在講國際收支時,可組織學生討論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促進中國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等等。

4.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比較教學法。比較教學法就是對于相似的或對稱的理論、概念和業務等容易混淆的內容,在教學中通過繪圖、列表等方式,把它們之間的異同進行羅列比較。如在講解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官方匯率和市場匯率,期貨交易和期權交易等概念時,引導學生尋找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講站在報價銀行的角度求交叉匯率的方法及站在顧客的角度進行套匯的內容的時候,由于這兩部分內容容易混淆,可以將他們放在一起講解,以避免引起混淆。

5.要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引入“問題教學法”、“研究教學法”等,對培養學生自主式學習和創新性學習的能力有很大幫助。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努力營造一種民主、活潑的氣氛,采用問答式、討論式、解決問題式的方法進行教學,把教育對象的思維活動不斷引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環境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育對象的思維由被動變為主動。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強化、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要愛護和培養學生好奇心、求知欲,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會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將自身豐富的知識和經驗,融匯到教學內容之中,將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

教學方法改革要和教學內容優化相結合。教學內容是教師教學的載體,也是師生授受、生成、創新的基本素材,顯然,即使用最好的教學方法去教陳舊、無用、缺乏意義或價值、模糊、混亂的教學內容,也不會有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學方法改革必須與教學內容優化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更加注重學科最新知識和創新方向的介紹,注重學習和研究方法的傳授。

(三)改革考試內容和方法,建立科學的考核指標體系

為了深化高校考試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改革《國際金融》課程的考試內容,建立科學的考核指標體系。在考試內容方面,創新能力的考核應成為考試的重要內容。要盡量減少試卷中有關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方面需要死記硬背的內容,盡可能地增加創新能力的測試。試卷中有利于培養創新能力的論述題、分析題等要占較大的比例。考核成績不但考慮期末的考試成績,而且考慮平時完成作業的情況、課堂討論等情況。要靈活采取開卷、口試、論文等形式相結合的考試方法,把學生引向獨立思考,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答題。成績的評判要鼓勵獨到的見解和創新,發揮學生個性化思維在探索知識中的作用。在考核方式上不但有閉卷考核,還應有開卷考核。要制定合理的考評體系,考評體系要以促進和激勵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為主導,做到既考知識又考能力和綜合素質,以促進大學生積極主動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四)在教材的選用上,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作為課程的書面載體形式,不僅直接影響著高校教師在教學模式改革中的教材觀,而且從深層次上還影響著他們的課程觀及教學方法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辯證、客觀、科學、發展地對待所選用的教材,即做好教材的“二次設計、開發及實施”(指教案),而不是“照本宣科”,即要求教師按照繼承、借鑒及創新的課程原則積極做好所用教材的“糾正”與“彌補”工作。即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參考文獻:

[1]殷寶雙.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教學模式改革[j].中國成人教育,2010,(9):124-125.

[2]黨亭軍.論本科教學模式改革中的“四個維度”及其基本原則[j].現代教育科學,2010,(3):159-160.

篇(7)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6-0233-03

《國際金融》課程是國家教育部確定的高等院校經濟和管理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和專業基礎課,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和時代性很強的課程。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一體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特別是隨著中國金融業的開放,許多經濟、金融部門需要大量既通曉國際金融理論、又熟悉國際金融實務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因此,國內許多高等院校的經濟管理類專業都十分重視《國際金融》課程的建設。在課程建設中,教學模式的改革是一個關鍵環節。本文根據《國際金融》課程的特點,探索本課程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國際金融》課程的特點

1.綜合性強。一直以來,國內外對“國際金融”課程的研究有很大差異。在國外,許多大學的商學院和經濟學院都開設此課程,但商學院開設的“國際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課程等同于“國際財務管理”(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即站在“跨國公司的角度”來討論相關的財務管理活動,因此許多內容都屬于微觀層次的研究;而經濟學院開設的“國際金融”課程則以“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為主要內容,屬于宏觀層次的研究。在國內,國際金融課程的內容相當廣泛,里面既有理論的分析(如國際收支理論、匯率決定理論、匯率制度選擇理論、金融危機理論等),還有實務的介紹(如外匯交易實務,外匯風險防范實務等),也有政策的研究(如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內外均衡目標的實現、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等)。

2.實踐性強。《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從宏、微觀層面更透徹地認識經濟生活、理解國家經濟政策和金融體制改革,真正學以致用。如針對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來,匯率變動的浮動和頻率加大,如何強化外匯風險管理,實現儲備資產的保值增值;針對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和中國目前的國際收支狀況這一事實,如何調整國際收支,實現人民幣匯率的穩定等問題都是國際金融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通過本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初步掌握一般的國際金融業務操作程序,如外匯交易實踐操作(即期、遠期、掉期、套匯與套利、外匯期貨、外匯期權、互換交易等)、外匯風險管理(進出口商如何規避匯率風險等)、貿易融資業務(福費廷業務、保理業務、出口信貸業務的運用等)。通過對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為學生在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和跨國公司投融資部門做應用型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礎。

3.時代性強。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的發展,國際金融市場風云變幻,國際金融領域的新現象、新問題、新事件層出不窮。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金融海嘯。雷曼兄弟的破產,美國華爾街投行的“絕跡”,美國最大的抵押貸款融資企業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以及美國國際集團(AIG)相繼被政府接管;伴隨著全球出現的流動性危機與信貸緊縮,歐美掀起金融機構國有化或半國有化的浪潮,金融系統出現空前規模的去杠桿化,還有法國興業銀行事件,越南發生的金融動蕩,中國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推進、外匯儲備規模的快速擴張以及外匯儲備管理中出現的諸多問題等等。

日新月異的國際金融實踐也推動著國際金融理論不斷深化和發展。近十年來,國際金融理論發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在匯率決定理論、匯率制度選擇理論、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理論、國際金融監管理論和國際金融市場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因此,《國際金融》課程具有很強的時代性。

《國際金融》課程的上述特點,決定了其教學不能采用傳統的從課堂到課堂、從書本到書本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而必須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才能很好地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國際金融》課程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教學

近幾年來,多媒體教學在高校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以文字、表格、圖形圖片、動畫、音頻、視頻、錄像等形式講述課程,從而增強授課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國際金融》課程的特點決定了要講好本課程必須全方位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1.在傳統教學過程中融入網絡教學手段。在上課過程中,可隨時利用網絡,結合授課內容,介紹、觀看與上課內容相關的視頻、圖片、最新事件及評論等。如在講外匯與匯率這部分內容時,可帶領學生瀏覽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網站查看人民幣匯率行情,帶領學生瀏覽華爾街日報、倫敦金融時報等網站查看國際外匯市場行情和匯市評論。在講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時,可帶領學生在鳳凰財經網上觀看一些專題講座視頻,在中國人民銀行網站上了解最新的人民幣匯率政策;在講外匯衍生金融工具時,可帶領學生瀏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網站查看相關的合同交易數據。在講國際收支時,可帶領學生瀏覽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查看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在講歐元時,可帶領學生瀏覽歐洲貨幣聯盟中央銀行網站了解歐元的實施情況。在講外匯儲備時,可帶領學生瀏覽國家外匯管理局、金融界等網站查看中國最新的外匯儲備統計數據以及相關的許多圖形、表格等。在講匯率制度時,可帶領學生瀏覽香港金管局網站了解香港聯系匯率制度的相關情況等等。充分利用網絡進行教學,有助于教師及時、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國際金融信息和國內外金融理論的發展動態、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添加較新的統計資料、圖片等信息,也有助于學生對最新的熱點問題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

2.利用專題音像資料進行多媒體教學。如在講世界主要外匯市場時,可以讓學生觀看“世界外匯市場交易概況”的光盤;在講金融危機時,可讓學生觀看“亞洲金融風暴”的光盤等。通過觀看音像資料,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有比較強的形象認識和直觀體驗,加深對相關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3.要善于利用多媒體的PPT演示工具。《國際金融》課程中的許多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及理論的邏輯性較強,為了講清楚、講透徹這些概念或理論的來龍去脈,在制作PPT時,一定要簡單明了,多用示意圖、綱要圖和簡單的動畫,避免將word文件中的大量文字直接貼在課件中而將PPT變成了教材的翻版。如用示意圖給學生介紹匯率理論的發展脈絡,用示意圖將匯率理論中資產市場說的模型分類展示給學生,用綱要示意圖給學生講解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歷史演進,用簡單的動畫來描述套匯或套利的過程等等。這些示意圖雖然簡單,但卻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并與優化教學內容相結合

1.要繼續用好講授法,不過講授要改進方法,不應該灌輸,而應該引入啟發,將學科專業最新進展和前沿呈現在學生面前,講清思路,引導學生思考。中國高等教育要培養高素質的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入課堂,不是被動接受知識信息的容器,他們必須主動建構知識,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主動地學習;教師必須啟發、引導學生學習,因而應廢止注入式的教學方法,代之以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教學生思考、發現、理解、生成,建立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找到知識與生活、將來工作等關聯性。

2.《國際金融》課程中有許多理論聯系實際的內容,這些內容通過案例教學往往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國際金融領域積累了大量的、豐富的案例,在國際金融課程中進行案例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匯率變動對經濟的影響時,可引入二戰后日元匯率走勢對日本經濟的影響的案例;在講貨幣危機與金融危機時,可引入1992年歐洲貨幣危機、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越南金融動蕩的案例;在講外匯衍生產品市場時,可引入巴林銀行破產事件、住友商社巨額虧損事件、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案例;在講離岸金融市場時,可引入人民幣NDF交易的案例;在講最適貨幣區的理論及實踐時,可引入歐元誕生的案例等等。

3.國際金融領域經常出現許多熱點和難點問題,組織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創新、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所掌握的信息與知識得以相互補充,知識結構更加完善。如在講人民幣匯率問題時,可組織學生討論人民幣升值對中國進出口企業的影響這一問題;在講外匯儲備時,可組織學生討論近幾年中國外匯儲備激增的原因有哪些;在講國際資本流動時,可組織學生討論近年來熱錢流入中國的數量及途徑等問題;在講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和“三元悖論”時,可組織學生討論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問題;在講外匯風險管理時,可組織學生討論中國外貿企業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采用了哪些方法和手段來規避匯率風險;在講國際收支時,可組織學生討論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促進中國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等等。

4.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比較教學法。比較教學法就是對于相似的或對稱的理論、概念和業務等容易混淆的內容,在教學中通過繪圖、列表等方式,把它們之間的異同進行羅列比較。如在講解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官方匯率和市場匯率,期貨交易和期權交易等概念時,引導學生尋找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講站在報價銀行的角度求交叉匯率的方法及站在顧客的角度進行套匯的內容的時候,由于這兩部分內容容易混淆,可以將他們放在一起講解,以避免引起混淆。

5.要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引入“問題教學法”、“研究教學法”等,對培養學生自主式學習和創新性學習的能力有很大幫助。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努力營造一種民主、活潑的氣氛,采用問答式、討論式、解決問題式的方法進行教學,把教育對象的思維活動不斷引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環境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育對象的思維由被動變為主動。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強化、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要愛護和培養學生好奇心、求知欲,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會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將自身豐富的知識和經驗,融匯到教學內容之中,將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

教學方法改革要和教學內容優化相結合。教學內容是教師教學的載體,也是師生授受、生成、創新的基本素材,顯然,即使用最好的教學方法去教陳舊、無用、缺乏意義或價值、模糊、混亂的教學內容,也不會有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學方法改革必須與教學內容優化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更加注重學科最新知識和創新方向的介紹,注重學習和研究方法的傳授。

(三)改革考試內容和方法,建立科學的考核指標體系

為了深化高校考試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改革《國際金融》課程的考試內容,建立科學的考核指標體系。在考試內容方面,創新能力的考核應成為考試的重要內容。要盡量減少試卷中有關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方面需要死記硬背的內容,盡可能地增加創新能力的測試。試卷中有利于培養創新能力的論述題、分析題等要占較大的比例。考核成績不但考慮期末的考試成績,而且考慮平時完成作業的情況、課堂討論等情況。要靈活采取開卷、口試、論文等形式相結合的考試方法,把學生引向獨立思考,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答題。成績的評判要鼓勵獨到的見解和創新,發揮學生個性化思維在探索知識中的作用。在考核方式上不但有閉卷考核,還應有開卷考核。要制定合理的考評體系,考評體系要以促進和激勵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為主導,做到既考知識又考能力和綜合素質,以促進大學生積極主動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四)在教材的選用上,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作為課程的書面載體形式,不僅直接影響著高校教師在教學模式改革中的教材觀,而且從深層次上還影響著他們的課程觀及教學方法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辯證、客觀、科學、發展地對待所選用的教材,即做好教材的“二次設計、開發及實施”(指教案),而不是“照本宣科”,即要求教師按照繼承、借鑒及創新的課程原則積極做好所用教材的“糾正”與“彌補”工作。即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參考文獻:

[1]殷寶雙.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教學模式改革[J].中國成人教育,2010,(9):124-125.

[2]黨亭軍.論本科教學模式改革中的“四個維度”及其基本原則[J].現代教育科學,2010,(3):159-160.

[3]姚利民.打破教學改革堅冰創新高校教學方法[J].中國高等教育,2010,(8):40-42.

[4]王俊.《國際金融》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析[J].科技信息,2010,(31):144.

[5]R Barr et al.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Change,1995,(6):13-24;D Kember&D Gow.

Orientation to teaching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student learning.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4,(1).

On “International Financ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JINQiao-lan

上一篇: 中國美術簡史論文 下一篇: 情商教育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 亚洲欧美日本久久综合网站点击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l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五月天宝贝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