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0: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案分析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問題的提出
2002年5月30日,重慶市語文教師高麗婭將自己所在的小學告上法庭。原告訴稱:根據被告要求,在1990年至2002年期間,原告先后交給被告48本教案,被告在收取、檢查教案后沒有及時歸還給原告。在原告多次向被告索要下,被告僅退還了4本,其余44本已被被告銷毀或賣給廢品站。原告認為,教案是個人智力和創造性勞動的成果,學校檢查之后應該退還原告,被告的上述行為侵犯了教師的合法權益,根據《民法通則》、《教師法》、《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訴請法院判令被告返還44本教案;賠償損失8800元以及承擔相應的訴訟費用。但被告認為,編寫教案是教師的本職工作,而教案本是教學中使用的物品,就象上課時使用的粉筆一樣,學校擁有教案的所有權和處理權。在檢查完教案后,可以不退還給教師,因此不應承擔賠償責任。[1]該案已經歷了法院駁回,原告上訴。上級法院發回重審的艱難歷程,目前仍在進一步的審理過程之中。
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案一經媒體批露,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由于目前相關的法律法規,都沒有明確的、直接的涉及教案的規定,本案引發了法律界和教育界的很多思考:教案是否具有知識產權;教案到底應歸屬教師還是歸屬學校;學校侵犯的是教案本的物權,還是附載在教案本上的智力成果權益。
二、教案的屬性
1、教案的概念。教案是教師備課中以課時為單位設計的教學方案與計劃。教案直接關系到上課的質量,其規格、式樣、詳略等均沒有統一標準,可根據具體實際情況確定。教案主要由以下部分組成(1)課程的基本信息。包括:教師姓名、班級、學科名稱、課程主題、課程類型、上課時間等。(2)教學目標。目標所表達是預想的教學結果,通常以教學結束之后學生能夠做到什么的方式進行表達。(3)教學資源準備和利用。課時計劃應列出所需教學資源,包括:教科書、參考書、學習材料、視聽設備、具體模型等。(4)教學進程。教學進程是指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的詳細安排,其重點考慮教學中使用的教學形式和方法,是采用全班教學、小組教學還是個別教學,是用講課、演示法、說明,還是運用討論、游戲、提問等方法。采用何種形式與方法主要視具體情況加以綜合利用。教學進程是教案的最核心部分。(5)評價學習效果的設想。評價學生是否實現了每節課的目標,是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6)其他可能部分。包括:教學意義、教學重點與難點、布置作業、特殊說明等。
2、教案是一項知識產品,應享有著作權。(1)《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第二條規定:“‘文學和藝術作品’一詞包括文學、科學和藝術領域內的一切成果,不論其表現形式或方式如何,諸如書籍、小冊子和其他文字作品等”,顯然,教案作為教師備課中以課時為單位設計的方案與計劃,付出了教師極大的時間、精力、智力與勞動,凝結了教師豐富的教學積累和深刻的思考規劃,其本身又不延及思想、過程、操作方法或數學概念,因而無論教案是否發表,應屬一項智力成果、知識產品。(2)教案享有著作權。我國的《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規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由于教案完全可以通過書寫、復印、印刷、錄制等豐富各異的手段和方法予以復制,享有著作權保護的“可復制性”的要件,因此,判斷教案是否享有著作權的關鍵在于教案是否具有獨創性。所謂獨創性,是指作品是由獨立構思而成的屬性,作品不是或基本不是與他人已發表的作品相同,即作品不是抄襲、剽竊或篡改他人的作品。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對此也曾作出解釋:獨創性是指作品是由作者自己的創作,完全不是或基本不是從另一作品抄襲而來。作品的獨創性是法律保護作品表達方式的客觀依據,是區別不同作品的重要標志,也是作品取得著作權的最主要條件。[2]教案是教師根據各項具體情況獨自選擇、取舍、安排、設計、綜合的結果,既不是依已有的形式復制而來,也不是依既定的程序演推而來,而是教師運用系統方法、以具體學生為出發點進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案和結晶,更重要的是,教案真實地記載著教師各階段的教學水平、教學經驗積累的過程。作品的獨創性在教案的第四部分教學進程和第五部分評價學習效果的設想中體現得尤為顯著。因此,筆者認為:教案具備了獨創性與可復制性的特征條件,享有著作權應無爭議。
三、教案是一般的職務作品,著作權歸教師個人享有
1、著作權法的一般規定。我國的《著作權法》第十一條規定:“著作權屬于作者,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創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意志創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作者。”可見,一般的創作作品歸作者個人享有,只有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持下,代表單位意志進行的創作,其著作權才歸單位所有。
2、職務作品的權屬規定。我國的《著作權法》第十六條規定“公民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工作任務所創作的作品是職務作品,除本條第二款的規定以外,著作權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在其業務范圍內優先使用。作品完成兩年內,未經單位同意,作者不得許可第三人以與單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該作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職務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的其他權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給予作者獎勵:(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創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及其說明、地圖、計算機軟件等職務作品;(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合同約定著作權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
根據法律規定,一般作品的著作權歸作者個人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在其業務范圍內優先使用。作品完成兩年內,未經單位同意,作者不得許可第三人以與單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該作品(作者使用外)。此外,由法律規定的某些特殊的職務作品,指主要利用單位提供的物質技術條件創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及其說明、計算機軟件、地圖等職務作品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合同約定著作權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享有的職務作品,對于這種情況,作者只享有署名權,而其他權利則屬于單位。[3]
3、教案是一般的職務作品,著作權歸教師個人享有。結合本案可以分析得出:首先教案的寫作是教師為完成學校的教學任務而編寫的,完成教案是教師的一項本職工作,學校是通過收取、檢查教案的方式對教師的教學進行監督;其次,根據《教師法》第八條之二的規定,教師應當履行“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的義務,可見,教師編寫教案既是教師的權利,也是教師完成教學的重要義務,因此,教案具備了職務作品的特征要件,應屬職務作品;再次,在一般的學校與教師簽定的聘用勞動合同中,都會有“在聘用其間內,教師應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學校的規章制度,服從學校的工作安排,努力完成所承擔的教學工作以及其他任務”的條款,可見,編寫教案就是教學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在目前學校與教師簽定的聘用勞動合同中一般都沒有關于教案權屬的具體條款;最后,教師編寫的教案,既沒有利用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也不屬于由單位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計算機軟件等作品,更不是法律法規規定或合同約定著作權由單位享有的作品,而是教師根據各項具體實際情況獨自選擇、取舍、安排、設計、綜合的結果,因而,根據法律規定,筆者認為:教案是教師的職務作品,屬于一般的職務作品范疇,其著作權歸屬自然不言而喻,歸教師個人享有,學校有權在其業務范圍內優先使用。
四、學校侵犯的是教案本的物權
1、作品與作品載體。作品是指以語言文字、符號等形式所反映出的智力創造成果。作品在借助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時,往往要附于某一物品上,該物品即作為作品載體,如載有小說的圖書,以及載有教案智力成果的教案本等。作品與作品載體存在顯著的區別。作品載體是載有作品的物質實體,屬于物權保護的范圍。而作品作為著作權的客體,具有無形性、永久性的特征,屬于著作權保護的范圍。[4]
2、著作權與物權的區別。(1)權利的客體不同。著作權的客體是知識產品,具有無形性特征,物權的客體則是實實在在的有形物。(2)權能的可分性。著作權的同一權能可以處分多次,而物權的各項權能卻只能處分一次。(3)權利的保護期不同。著作權的保護期在法律上有明確規定,保護期屆滿即喪失著作財產權。物權則沒有期限,只要原物存在,物權即存在。(4)當著作權與物權發生沖突時,著作權通常讓位給物權。比如一幅繪畫,當物權轉讓給他人時,著作權通常還在原權利人手中,如果著作權人行使權利,要以使用作品原件為前提,這勢必發生沖突。當二者不能達成一致時,著作權將讓位物權而無法實現。[5](5)權利的限制不同。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了合理使用、強制許可等措施,物權則具有強烈的排他性。(6)侵權形式的不同。著作權的侵害主要表現為抄襲、剽竊或篡改他人的作品,與作品物化載體無關。物權侵害的主要行為,往往直接作用于物本身,表現為侵占、妨害或毀損等。
3、學校侵犯的是教案本的物權。在本案中,被丟失的44本教案是原告教師獨自選擇、設計、綜合、撰寫以及多年積累的結果,教案本則是載有教案的物質實體,所以,綜合上述分析,教案的著作權與教案本的物權理應均由原告享有,學校有權在其業務范圍內優先使用。而學校將44本教案本銷毀或賣給廢品站,其侵權行為表現為對教案本的物權的妨害或毀損,侵犯了教師的合法權利,但并沒有實施抄襲、剽竊或篡改原告教案的事實與故意,因此,學校侵犯的僅僅是教案本的物權,而非教案的知識產權,應采用民法的原則和規定進行調整,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十七條“侵占他人財產的,應當返還財產,不能返還財產,應當折價賠償。”的規定,學校理應賠償遺失原告教師44本教案本的損失。
結語:透視本案事實以及相關的法律問題,其實主要反映了我國著作權法中職務作品的著作權權屬以及相關保護的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與深入,由法律殫精竭慮規定職務作品的著作權權屬明顯多此一舉,不合時宜,現實的實踐早已經突破了法律原先設定的原則與框架,而修改后的著作權法在這個問題上仍沿用原法、進展不大,筆者在此認為:職務作品的權屬不妨由勞動者與單位通過勞動合同或其他方式約定,采取這樣的方式將有助于避免糾紛、提高效率,符合當事者意思自制的原則與法制的人文精神。
參考資料:
[1]參見王少冗:《教案的所有權到底歸誰》,載《中國知識產權報》2003年7月31日,第2版
[2]參見吳漢東主編:《知識產權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頁
1、教師的實踐和教學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學法的前提條件是教師自身必須具備較強的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數教師是“校門”到“校門”,沒有實踐經驗,教師又不能長期深入企業,各商學院又缺乏對教師實踐方面的培訓,因而無法有效地對案例進行研究、判斷、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學習。在此情況下實施案例教學,只不過是在課堂教學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為教學的補充和說明,案例啟發角度比較單一,案例點評不夠深入、全面,影響案例教學的效果。
2、學生的知識面窄,學習方法存在問題。案例教學是具有較高難度的教學模式,在對教師要求較高的同時,對學生的要求也比較高。案例教學要取得較好的效果,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論知識、廣泛的背景和較豐富的社會閱歷,從而在案例教學過程中能展開討論,相互交流,取長補短,開拓思路。但管理學課程的開設安排在一年級下學期,此階段的大學生僅僅掌握一些基本的經濟學知識,管理學知識尚未涉及,社會閱歷較少。此外,對于長期接受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影響很深的大學生來說,盡管對案例教學方式產生濃厚的興趣,但對待案例中提出的問題束手無策、答非所問,不能利用所學的管理理論去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導致學生參與較少,學習效果不甚理想。
3、選擇管理案例質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學案例主要來自于一些著名大企業發展的得失成敗中提煉出來的經典案例,經典案例往往篇幅過長、背景過于復雜、問題的難度過大,而教學對象是沒有工作經歷和缺乏社會經驗的學生,因其知識儲備不足可能會無從下手,喪失參與的興趣,因而難以達到案例教學應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來自新聞報道、報紙、雜志改寫的實例。此種案例內容較新,學生感興趣。但這些新聞、報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達到一定的深度,且帶有偶然性,很難用正常的理論分析出來。
4、案例教學時間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類課程中,大多數課程都采用案例教學方式,而且案例教學課時數所占計劃課時數的比例較高,有的課程高達90%以上。而在我國的管理學教學中,由于把握不好運用案例教學的時間比例,總感覺理論講授的時間不夠;同時,案例教學也未能深入開展,以致運用案例教學時好似蜻蜓點水,針對案例往往只能一帶而過。
5、基礎設施薄弱。管理學案例教學不等同于課堂上的案例討論,而是一種模擬式的教學實習,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學投入并建立專用的教學設施,才能適應案例教學的需要。然而,現行的管理案例教學中,除少數高校的案例教學設施比較先進以外,大多數高校至今仍缺乏專門的案例教學教室、缺乏足夠的信息資料、缺乏多媒體教學工具和高質量的課件等。不僅教學經費投入少,而且教學基礎設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學的質量,不可能達到案例教學的質量和要求。
二、管理學案例教學模式
管理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較高素質,能有效、高效地進行管理活動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學模式重在實際操作能力,與一般的理論教育是有區別的。
管理學最重要的教學模式是案例教學模式,它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互動式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國哈佛商學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現已擴展到管理學的各個領域,成為現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實踐中的案例,將學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給予恰當的引導,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和與“實戰”極其相近的實習氛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促進其相互交流與溝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質和正確的價值取向,讓學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實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實踐已證明,案例教學對于確保管理學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跨越案例教學模式阻礙的對策建議
1、采取多種途徑,發展師資力量。案例教學是一種技巧性、難度性較高的教學方法。教師既要有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要具備激發學生廣泛參與討論的能力,要能引導學生對案例的理論提升,能使其對案例中所涉及的問題獲得更透徹的理解。教師應加強培訓,盡快更新觀念,并掌握從事案例教學所必需的各種專門技能與技巧。為此,學校應有計劃地選派任課教師接受系統的案例教學法的培訓與學習;親自參與企業管理活動,熟悉企業經營環境,了解企業運作程序,在管理的實踐中收集典型案例以豐富管理案例教學內容,提高案例教學質量;組織教師開展“產、學、研”活動,使教師在為企業服務過程中提高實踐能力,達到教師與企業管理人員的雙向溝通、優勢互補,以豐富教學經驗。
2、引導學生改變學習習慣,更新學習觀念。為了改變學生總是習慣于教師單方面在臺上講,學生被動地聽,希望教師能夠為每個案例提供一個唯一的絕對準確的答案,對管理工作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無法理解的現象。因此,在管理學教學中推行案例教學,就必須更新學生的學習觀念和改變他們老套的學習習慣。首先,要求學生在教學前,必須進行積極準備。學生應大量儲備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論知識,認真閱讀或傾聽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關內容,要善于從錯綜復雜的案例情境中尋找問題,再從不同角度,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在案例教學當中,學生應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觀察與思考案例中的問題,鍛煉學生面對復雜多變的情況,能夠通過積極參與案例分析討論,做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再次,要求學生認真總結,提出解決方案。學生必須總結自己在案例分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在對案例理解和理論上的收獲,并形成書面解決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學中的學生表現情況納入最終成績,并占較大的比重。
3、重視案例的選擇。一是教學案例的內容應盡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論知識,達到管理學的課程目標;二是確保所選案例應該是真實的,是管理實踐中所發生的真實事件,是現實工作中常見的、復雜的問題,這樣的案例才有研討價值。否則,就會降低學生參與案例的積極性,也不能起到指導實踐的作用;三是問題的難度適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漸進,盡量使難度呈梯度增加,使學生由簡入手,在逐步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四是多選擇貼近生活和我國企業實際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邊的案例,如本單位、本地企業,越是學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這樣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學效果。
4、合理分配案例教學的課堂時間。原則上,確定并掌握合理的時間比例需要考慮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考慮歷史文化所形成的差異。案例教學模式的發展是有其歷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發展是以實用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它的出現是對教育領域形式主義學習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學培訓上的應用,主要基于這樣的一種邏輯:管理的成果靠正確的決策,正確的決策靠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靠正確的生產,所以學習應以實踐為基礎。正是基于這種以實踐、經驗的方式和對待社會生活的態度,案例教學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學中被廣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對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體現在效果上也是有差異的。二是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案例教學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學方式。管理學教學中,講授、演講、實踐教學等都可以綜合安排使用,尤其對于剛從中學升入大學的低年級學生的教學而言,還有一個轉換思維方式的適應過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學計劃數的50%左右,高年級學生可適當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學比例可以達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學。
5、配備好必要的教學場地與設施等物質條件。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視,而又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教學場地與設施等物質條件的安排。
教學場地條件主要是指實施案例教學的教室條件方面。對于大型案例討論,如果具備一些單獨、小間的案例研討室,案例研討的效果會更好些。對于大多數學校而言,一間大的教室也足夠進行分組案例研討;不過,需要給每個小組配備必要的課桌椅,等等。另外,每個小組或者課堂的課桌椅的排列也是至關重要的。傳統的“秧田”式講課桌椅排列適合于開辦講座,溝通方式主要是單向的,講臺上的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難以充分地參與。而案例的討論主要是進行雙向交流,需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這種傳統的講課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學的。案例教學場地的常用排列類型有“圓桌形”、“方形”、“矩形”、“六邊形”,等等。這些排列類型能夠保證所有參與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機會參與研討活動,并且彼此可以面對面地進行交流,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并能讓教師清楚地看到和聽到學生的反應。
必要的設施條件包括案例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講臺、板書、軟板、投影、麥克風、幻燈機、活動掛布等各種輔助設施。與教學場地設施條件有關的一個問題就是案例教學班級和研討小組的規模問題。什么樣的班級規模和案例研討小組規模較為適宜呢?不同的老師可能對“理想”的案例教學班級規模有不同的判斷。根據我們管理課程案例教學的實際,班級人數盡可能控制在40人以內。案例研討小組的規模則定在4~8個之間比較合適。這個規模可以讓小組成員之間充分地交換意見,有利于對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決案例問題的方案進行充分地討論交流。
1.1業務需求分析
結合實際工作情況,統籌業務處理主要流程。
1.2功能需求分析
本系統根據云南省交通安全統籌中心管理的實際需求,采用B/S架構設計,系統主要包括車輛檔案管理功能、統籌單制作功能、退統單功能、出險登記功能、事故查勘記錄、事故損失信息登記功能、理賠單制作功能、重特大補助申請功能、代位賠償功能、安全獎功能、常用統計報表打印功能、單據管理功能及統計分析功能等,實現對云南省統籌中心的各項相關業務信息化管理。
1.3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系統要求界面美觀、大方,操作簡單易懂,提示準確、清晰。從系統基礎設施結構、系統軟件、技術措施、設備性能、應用設計、系統管理等各個層面確保系統運行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達到最大的平均無故障時間。系統在大壓力和大數據量情況下,頁面訪問速度快;保證軟件性能優化,在測試中進行壓力測試,保證減低服務器開銷。同時要保障系統的安全性,在平臺設計中既要充分考慮信息資源的共享,更要注意信息資源的保護和隔離。要針對不同的應用需求,分別采取不同強度的安全保密措施,包括數據加密存儲/傳輸、數字證書認證、數字簽名、細粒度的數據存取控制、防毒防黑、審計和安全管理制度等。
2總體設計構想
2.1系統設計原則
在滿足云南省交通安全統籌需求的前提下,本著統籌業務管理,遵行國家頒發的交通行業標準和相關技術標準,按照易管理性、易維護性、穩定性、可擴展性、可復用性、保密性、安全性原則進行設計。
2.2系統整體框架
云南交通安全統籌信息系統由業務處理、基本設置、項目費率、單據管理、在線投統、用戶管理、統計報表、統計分析、系統設置、公文管理等多個相對獨立的子模塊組成,可以完全滿足統籌系統不同層次的業務需求,充分共享數據,有機地協調工作。
2.3系統數據庫設計
本系統基于三層的WEB體系結構進行開發,采用3個邏輯層的設計模式,分別為表示層、業務邏輯層和數據訪問層。在原有B/S體系結構的基礎上引入COM組件技術。在這種體系結構中,組件位于應用服務器中,客戶端發出HTTP請求到Web服務器,Web服務器將請求傳送給應用服務器,應用服務器將數據請求傳送給數據庫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將數據返回應用服務器,然后再由Web服務器將數據傳送給客戶端。通過SOA架構更好地重用已有的和新開發的業務。SOA可通過互聯網服務器,從而突破組織內網的限制,實現與供應鏈上下游伙伴業務的緊密結合,減少了業務應用實現的限制,可將組織的業務伙伴整合到“大”業務系統中。SOA具有低耦合性特點,增加和減少業務伙伴對整個業務系統的影響較低,同時具有可按模塊分階段進行實施的優勢。采用敏捷軟件開發平臺進行研發,該平臺貫穿了CMMI3過程思想,倡導“分批進入、分批退出、集中設計、一次性完成編碼”的開發思想,保證軟件開發過程化、體系化、規范化。該平臺開發的軟件具有以下三個重要的特征:原子化、組件化、SOA化。原子化對象的抽取保證了最大可復用度及應用的良好擴展,組件由原子化對象構造實現了業務的封裝及對象接口的定義,基于SOA的組件接口提供了跨平臺的應用整合能力。考慮到要處理全省51個分理處的車輛安全統籌業務數據,采用oracle11g大型關系數據庫,借助于集合代數等概念和方法來處理數據庫中的數據。同時應用六級安全體系,即HTTPSSL、URL參數加密、模塊權限、操作權限、數據訪問權限、數據庫加密保證了軟件的安全。為了保證客戶端與服務器之間數據之間的數據能快速交換,采用Ajax技術構建更為動態和響應更靈敏的Web應用程序,該技術的關鍵在于對瀏覽器端的JavaScript、DHTML和與服務器異步通信的組合。使用Ajax的最大優點就是能在不刷新整個頁面的前提下維護數據。對于B/S結構的系統,系統頁面不用打斷交互流程進行重新加裁,就可以動態地更新。這使得客戶端的應用程序更為迅捷地與服務器端響應和交互,可以創建接近本地桌面應用的直接、高可用、更豐富、更動態的用戶界面。
3系統效益分析
3.1社會效益分析
目前已建立36000多輛車的檔案數據、統籌收入和出險理賠支出、交通安全和理賠獎勵等數據,系統運行穩定、用戶滿意度高。本系統以數據共享為核心,整合交通安全統籌系統信息資源,建設一個規范、統一、信息資源共享的全省交通安全統籌信息管理平臺。系統涵蓋全省統籌系統各部門,實現全行業的統籌業務操作一體化和協同辦公。實現對全省統籌數據資源的統一管理和動態管理,推動了全省交通安全統籌業務全面信息化的進程。
3.2經濟效益分析
本系統實現業務過程電子化、業務數據傳遞的電子化,節省了大量的電話、差旅費、紙張等成本。在數據交換方面,電子化數據的導入、導出、交換,節省了辦公成本;在人力成本上,通過本系統形成統計報表能快速提供決策支撐,節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因此,本系統的實施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行政辦公費用,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和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各種新情況、新變化、新矛盾不斷出現,影響小學生安全的因素越來越復雜,對學校的安全穩定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因此,如何做好小學生安全工作,抓好小學生的安全教育與管理,保障小學生人身財產安全,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確保學校和社會的安全與穩定,是擺在我們班主任面前的一個突出問題。
一、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復雜的社會治安形勢的需要
隨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推廣和我國人口發展的規律,在校小學生人數大幅度增長,校園社會化現象日益明顯,校內及校園周邊環境日趨復雜。學生來校途中發生意外事故、宿舍內財物丟失、打架斗毆事件等時有發生。大量事實說明,安全問題不僅是學生在校學習、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也是在其他節假日要遇到的問題。小學生在學校學文化、學知識的同時,學習、了解、掌握一些法律知識和安全常識,不僅可以做到在校期間自已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他人,自己不違法違紀并能同違法違紀行為作斗爭,而且還可以依靠法律法規的力量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2.提高小學生安全意識的需要
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他們的安全意識普遍比較薄弱,自身安全意識不強。主要表現為:在自身物品管理上,思想麻痹,物品隨意亂放。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對社會了解不夠。小學生在校園內學習、生活、接觸社會少,辨別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指示其犯罪。還有的小學生不注意用電、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一些小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看到違法事件,沒有關系到自己切身利益,裝作視而不見等。認識不到打架斗毆、盜竊等給自身、他人、家庭、學校會帶來什么樣的危害。因此,要加強安全教育,提高小學生安全的防范意識。
二、班主任在學生安全教育中承擔的責任和管理方法
1.班主任安全管理責任
(1)安全教育責任。班主任除對班級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以及基本道德規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礎文化科學知識教育外,還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自護自救教育,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范、安全自護和安全自救知識。班主任不僅自己要牢固樹立安全責任重如山、生命責任大如天的意識,還要努力使學生樹立安全第一觀念。
(2)安全告知責任。班主任的告知可分為四個方面:一是把學校或班級進行的各種活動中有關安全方面應注意的問題對學生告知。二是把校園及其周邊的設施包括環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告知學生。三是把學生的有關情況對家長告知。四是把發現的班級內部、校園內部及校園周邊存在的安全隱患以及安全事故向學校領導告知。班主任履行告知義務,可積極有效地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
(3)安全告誡責任。班主任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負有對學生告誡的責任。加強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強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等是班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對學生的危險行為或潛在的危險行為要及時地告誡、制止和糾正。
(4)安全防范責任。班主任要對班級活動以及教育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進行防范。如對流行病、傳染病的防范,對班級進行的各種活動以及學生之間的矛盾糾紛、校園欺侮、包括隱性傷害在內的預防等。要防微杜漸,而不要亡羊補牢。
(5)安全救護責任。學生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后,除要及時按制度規定上報,還要力所能及地進行自護自救,并采取得力措施防止事故的擴大。
2.安全教育的方法
(1)多講
班主任要對學校制訂的安全制度和安全措施,經常宣傳,具體落實。在五一、十一、寒暑假時讓學生簽定公約。安全工作,要深入人心,落實到位。安全工作,要天天講,處處講,時時講,人人講,不厭其煩地講,哪怕每次說的是現話,都要時時向學生敲警鐘。因為學生易沖動,自制力差,可塑性大,所以班主任“千萬不要忘記安全工作”。利用班會、晨會、采用集中、分散相結合等方式,把安全風吹進學生心里。只有安全意識扎根于學生頭腦之中,我們的安全工作才算做到家。
(2)多做
每周的班會都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如:學生人身和財產安全教育管理,有一定的指示精神和要求,作為班主任,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安全工作不能存在僥幸心理和投機取巧,而應該腳踏實地、防患未然。教室內,書寫安全標語,危險處設置警示牌,多組織學生學習有關安全、法制知識,演唱安全歌等。班級開展爭當“安全星”活動。利用各種活動,不同形式讓安全意識“隨風潛入心,潤人細無聲”。進行有關安全的主題班會。
(3)做細
安全工作,我們做得多,說得多,這還不夠,必須細管理。班主任工作,其中安全工作的細致教育管理是最重要的一環。安全工作無小事,安全責任重泰山。的確如此,事實上,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中度過。但千萬不要忘了那少部分時間(即課余時間)。事實證明,我們很多的糾紛,安全事故,就是發生在這段時間內的。我們平時的工作就疏忽了這一點,認為學生該休息,我們也該休息,此時學生失控,最易出亂。作為班主任老師要善于空檔的管理,細致入微的管理。否則,必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安全隱患。
2.難以進行真實的區域規劃實踐規劃實踐是城鄉規劃專業學習的重要環節,也是所有空間規劃設計專業教學的特色之一。由于區域規劃研究的對象“區域”本身就是一個復雜巨系統,要素繁多而且復雜,編制規劃通常要一年甚至數年時間。而“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只有幾十個教學時數,學校的教學實踐經費又極為有限,學生實地實習時間也有限,所以“區域分析與規劃”的課程實習,多數都只能在校內“假題真做”,進行專題性或概念性的實踐教學。
二、案例教學在“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中的應用
從“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教學需要出發,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等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特別是現代教育的信息化、網絡化,知識的日新月異,教師更應采用新的教學手段教學,調動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自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1.案例分析規劃理論課基本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更加直觀明了。案例的選擇要注意代表性和典型性。國外的案例,如紐約大都市地區規劃、大倫敦規劃、巴黎城市地區規劃、莫斯科城市地區規劃等。國內的案例可選擇多種類型,如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案例,如珠江三角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長三角區域規劃;中西部的規劃案例,如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成渝經濟特區規劃、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等。教師通過介紹案例,可以拓寬學生區域視野,加深學生對區域差異的認識。通過典型、真實案例分析,學生能對地區情況有更加直觀的了解,加深對規劃理論、規劃方法的理解,并對現實問題產生興趣。案例剖析是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的橋梁,既可以深化擴展教學內容,又可以彌補教科書中的不足。
2.案例討論區域規劃的案例討論適合規劃理論部分,可以和問題導向型的教學方法相結合。教師可根據教學重點內容,結合各地區區域發展實際情況,提出討論主題,讓學生預先閱讀材料,充分準備。可用案例如大珠三角規劃、廣州市戰略規劃、三舊改造、廈深高鐵對區域經濟作用、某市創意產業園區評價等,選擇其中之一,組織課堂討論。案例討論前,要求學生做好充分準備。案例討論中,要讓學生自由發言,分析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措施。這樣,可以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爭辯能力。案例討論中對教師的要求較高。教師在討論前要精心篩選案例、提出主題,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引導、防止跑題。教師還應總結點評,理清有關的概念,闡述爭論中有關的理論和知識,把握好案例討論最后一個環節。
3.案例模擬實踐“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只有幾十個學時,限于本科生的教學時數與經濟能力,基本上是采用“真題假做”的方式進行實踐教學。“真題假做”是案例模擬化的教學方法,可選取學生熟悉的本地的市、縣或鎮,作為區域分析和規劃的具體對象。鼓勵學生自主搜集規劃需要的相關資料。區域規劃的“真題假做”要求學生多畫圖,從區位圖開始,到現狀圖、空間結構圖,最后畫出總體規劃圖,用圖說話,讓學生經歷整個規劃流程。限于現狀認識及資料的有限性,學生的規劃方案只能是粗線條的和概念性的表現。通過實踐,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讓學生掌握區域規劃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達到基本技能的訓練。
2.結果
經過教學后,觀察組學生學習的優良率為90.0%,對照組學生學習優良率為66.7%,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3.討論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對醫學院的學生使用病案分析教學法進行教學可以激發其學習的興趣,使其更好地理解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提高其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提高其成績和實際操作的能力。筆者將病案分析教學法的優勢總結為以下三點:
3.1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過去,對婦產科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學時,通常沒有結合具體的病案,學生經常會覺得學習的過程索然無味。病案分析教學法將講解病案作為課堂導入方式,將病案和課本上的理論知識相結合,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共同探討病案中患者發病的原因、臨床表現、病理等,并對其作出最后的診斷,提出合理的治療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清晰易懂,生動形象,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學習的內容不再局限于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充分激發了其學習的興趣,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學習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培養了學生辯證思考的能力。如,教師在講解“前置胎盤”這一節課時,可以向學生介紹一個病案:一個懷孕6個月的孕婦晚上睡覺之前無出血的情況,但是醒來后卻發生了大出血。學生會對這個病案充滿好奇心,然后詢問教師,孕婦沒有任何痛苦,也沒有出血的誘因,為什們會大出血?為什么在懷孕6個月的時候出血?胎盤為什么會在宮頸口上、子宮下段形成?該如何進行預防和診治?這樣,教師就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聽課時會更加認真。
3.2可以培養學生歸納和分類總結的能力
某一臨床癥狀并不是僅僅對應著某一種疾病,疾病的特征也不完全和書本上所描述的相一致。如何鑒別、診斷某一常見癥狀是哪種疾病的反應,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學習模式之一。使用病案分析教學法進行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臨床實踐當中。如,學生模擬對一位休克患者進行臨床抗休克緊急處理,向患者家屬詢問其發生休克的情形,得出臟器破裂等出血的病因,然后和流產、卵巢囊腫蒂扭轉、急性盆腔炎、婦科急腹癥黃體破裂、急性闌尾炎、外科急腹癥等病癥相鑒別。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臨床檢查結果、患者的特征、臨床表現、病史等方面分析患者的病情[3]。
二是檔案交接手續不嚴密。按工作性質和崗位職責要求,檔案人員交接應是一項認真細致、手續嚴密,責任重大的工作,而在一些基層單位檔案人員離崗或調動工作時,移交不按程序辦事,手續不按程序辦理,該檢查的不檢查,該清理的不清理,該簽的字也不簽,從而出現一些基層單位檔案交接只有一串鑰匙的現象,忽視了檔案交接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忽視了檔案交接工作的基本要求。
三是檔案監交工作不嚴格。一部分基層單位的領導把檔案交接當作事務性的工作,看成是檔案人員之間的事情,從而對檔案交接準備工作很少過問,就連檔案監交之時也懶得光臨,使得基層單位檔案監交工作不嚴格,工作程序不完整。
筆者認為:做好檔案交接工作,不僅是明確檔案人員責任,維護檔案安全完整,確保檔案工作連續不斷有序進行的需要,而且也是《檔案法》及《檔案法實施辦法》賦予檔案人員的職責。如何做好檔案交接工作,筆者認為應做好下列工作,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檔案交接要納入基層單位的議事日程、工作程序和規章制度之中。檔案交接是基層單位檔案管理中的重要環節,應引起基層單位的重視,尤其是基層單位負責人應把檔案交接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在檔案人員離崗或調動工作單位時要把好關,做到檔案人員離職離崗先辦理工作交接手續,然后再辦理調動手續,對未辦理檔案交接手續的檔案人員,不得簽發調動工作通知,不得辦理工資轉移手續,不得離開原工作崗位,并要把檔案交接工作納入單位工作制度,列入有關人員的崗位職責之中。當地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基層單位檔案交接工作的監督檢查,對那些明知檔案交接手續未辦理妥,仍然隨意簽發調令的人員,要查明原因,分清責任,依法進行處理。
二是檔案人員離崗離職之前要認真做好檔案移交準備工作。檔案交接分為移交和接收兩個方面,而認真做好檔案移交前的準備工作,是確保檔案交接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對于移交方來說在正式移交之前主要做好五項工作:1對所保管的檔案進行一次全面清理,做到帳物相符、心中有數;2對借出的檔案要及時催還,一時歸還不了的要問明原因,整理好借據,并在借據上注明原因及催還情況;3對未整理的零散文件材料要分類存放、清理排序,做到系統有序;4按檔案移交要求編制檔案移交文據及表格;5撰寫檔案移交說明。對于接收方來說,在接收之前要做好三項工作:1了解移交單位職能活動內容和工作活動情況;2向前任檔案人員了解檔案保管和檔案工作情況;3必要時要了解或檢查檔案移交準備工作情況。只有交接準備充分,才能保證交接工作順利進行。
(一)執法不規范,未體現以人為本。少數民警服務意識差。在執法過程中高高在上,不聽或不允許當事人陳述和申辯,語言生硬,態度粗暴,或者故意刁難當事人。工作責任心不強,工作中粗心大意,如辦理車輛入戶、轉出等手續時,錄入錯誤給群眾帶來不便;對身邊的交通違法行為熟視無睹或對群眾的報案以及求助敷衍搪塞等。
(二)執法工作不到位、不規范。一是證據意識不強,不重視證據的收集和固定,導致行政行為合法要件不完整,當當事人對處罰決定提出復議和訴訟時,交管部門陷入被動。文書制作不規范,內容缺項。二是執法隨意性大,濫用自由裁量權,該處罰的不處罰,不該處罰的隨意處罰;處罰時不考慮該考慮的因素,考慮了不該考慮的因素。三是執法目的不明確,不管什么行為一律按罰款處理,該按一般程序處理的違法行為降格按簡易程序處理,可罰可不罰的一律處罰,在行政執法過程中,存在重罰款的傾向。
(三)重實體、輕程序,重處罰,輕教育的問題依然存在。一是沒有統籌好實體和程序的關系,重實體法,輕程序法。只重視適用法律正確,對違法認定準確,認為依法進行處罰就完成了執法工作,而忽視了當事人的告知、聽證權利,不愿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和辯解,不按規定程序進行處罰,不能有效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使行政處罰應遵循的程序形同虛設。二是沒有統籌好處罰和教育的關系,重處罰,輕教育。交警在執法中往往對違法人只講違法事實、處罰依據,然后開具處罰決定書,就認為完成了執法工作,不注重對當事人進行交通法規宣傳,使當事人認識不到自己的違法行為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存在的潛在危害,沒有達到執法的目的。三是沒有統籌好嚴格執法和構建和諧警民關系的關系。有的認為兩者相互矛盾,要嚴格執法就無法構建和諧警民關系,從而將兩者割裂;有的為了構建所謂的和諧警民關系而置法律于不顧,犧牲法律,“和稀泥”。
二、問題存在的原因
(一)從客觀上講。一是警力不足,特別是具有執法資格的民警很少,民警年齡老化,而違法案件較多,導致民警沒有精力嚴格按照法定程序處理違法行為,從而在處理交通違法時簡化和省略某些程序。二是由于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過大,為民警濫用權力留下了制度空間。三是不少民警是非公安或非法律專業畢業,培訓工作沒有及時跟進,導致民警執法水平不高。。
(二)從主觀上講。部分民警不注重學習,對執法依據不熟悉、不掌握;民警長年累月重復同一種執勤執法工作,或者由于工作、家庭等原因,難免產生枯燥和煩躁情緒;有的民警在思想認識上存在偏差,執法為民思想沒有樹立起來,存在特權思想或不負責任想法。
三、實踐執法工作科學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科技管理交通規范執法行為。一是開發網上違法辦案系統,按執法辦案程序設計操作流程,使使用者必須按執法辦案程序一步一步進行,無法減少程序。二是為民警配備必備的執法攝錄設備,全程拍攝執法過程,既能固定證據,又能約束執法者的言行,促進規范化執法。三是在主要道路和路口等重點部位設置電子監控設備,通過“電子警察”彌補警力不足和克服現場執法帶來的正面沖突等問題。
(二)開展業務培訓,提升民警素質。開展對一線執法民警開展以案例討論為主的培訓,突出實用,以案析理,使民警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法律條款和規定;定期對各基層中隊執法情況進行點評,總結成績,揭擺問題,改進工作;重視執法策略、執法技能的培訓,提高民警執法的針對性和藝術性,減少與群眾的磨擦;建立執法資格考試制度,所有執法民警必須通過執法資格考試持證上崗執法,促進執法水平和執法正規化建設。
(三)完善執法考評,激勵規范執法。建立民警個人執法檔案,完善執法考評制度,確立合理的考評指標。定期組織開展執法考試考評,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整改,對考評結果裝入個人檔案。以此對民警進行獎懲和評優晉級,從而激勵和約束民警進行規范化執法。
一、案例教學法、開放教育概述
(一)案例教學法的概念及起源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case-basedteaching),即運用社會或身邊發生的事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說明道理,給學生的行為以啟發的教學模式,其操作流程為“以例激趣—以例說理—以例導行”。
案例教學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國哈佛商學院(HarvardBusinessSchool)所倡導,當時是采取一種很獨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學,這些案例都是來自于商業管理的真實情境或事件,透過此種方式,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實施之后,頗具績效。案例教學法在我國課程教學中的運用,沒有國外那么普遍,并且重視程度也遠遠不夠。長期以來,我國理論課程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沿用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法可以分為課堂案例教學法和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案例教學法。
(二)開放教育概述
開放教育是相對于封閉教育而言的。普遍認為開放教育具有這樣幾個基本特征;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而不是以教師、學校和教學為中心;采用各種教和學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種種對學習的限制和障礙。
開放教育的本質是人人亨有終身接受教育的權利,不僅意味著對教育對象的開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觀念、教育資源和教育過程的開放。開放教育可以在遠程教學、也可以在面授教學的條件下進行,但相對于面授教育,遠程教育更適宜于實現開放教育。
二、工商管理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教學價值
(一)案例教學法應用于開放教育教學的必要性
開放教育教學模式的理念是和案例教學的理念一脈相承的,開放教育課程引入案例教學,能更好地實現“學導結合教學模式”的基本思想。案例教學的真諦與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地做到學理論、懂理論、用理論三者的有機結合。在案例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簡單講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將理論知識與案例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意識、有目的地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十分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自主性的發揮,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案例的分析推導,運用基本概念和原理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案例教學是一種動態的、開放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
由于案例素材都是來自于現實,學生通過對案例中所描述問題的分析,尋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這是一種模擬實踐,有助于學生為以后的工作積累經驗。開放教育的學生大多數是在職學生,他們來自社會各行各業,他們是帶著工作中的許多問題走進課堂。案例教學讓他們把課堂和實踐緊密結合了起來,案例教學既加深了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有助于更好地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各種疑問和難點。
(二)網絡案例教學法的優勢
基于網絡案例教學的優勢與傳統面授環境下的案例教學相比,其有以下幾點優勢:一是學生的參與程度高。開放教育大部分學生都是成年人,他們不可能抽出很多時間來上學授課,而基于網絡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學,由于沒有授課時間的限制,任何學生都可以把自己的觀點發到討論區,所以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且可有效解決案例教學與講授教學時間的沖突。二是學習的靈活性強。網絡案例教學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自由討論,并且討論的內容都會保留在網上,供學生反復觀摩,對案例感興趣的學生還可以繼續深入討論。三是互動性好。在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案例教學時,教師不僅可以回答每位學生的問題,而且能得到學生對案例課效果的及時反饋,不斷改進教學,由此,學生的滿意度將大大提高。四是對教學資源的共享性大。利用網絡進行案例教學,學生與教師以及學生間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時空限制,案例教學規模可擴大到約100名學生。
三、案例教學法在開放教育工商管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近年來,關于案例教學法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的文章層出不窮,可是各類文章都是單一針對課堂案例教學,或者是單一針對網絡案例教學進行的。但是,在開放教育這種教學模式上,我們應該將課堂案例教學和網絡案例教學結合進行,使工商管理學科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實施步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課堂案例教學的設計
課堂案例教學最常用的是討論法,也有只把案例作為理論的例證使用的。這里我們只對討論法的實施操作規程作一概括討論,以便自如地運用案例教學。具體實施案例教學,大致可按如下四個階段進行。
1.閱讀分析案例。案例教學首先是下發或指定案例材料,并根據該案例教學指導書指導學習者對指定學習的案例材料進行閱讀,分析案例的具體內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供學習者思考的問題。
2.小組討論。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小組討論的效益,小組的規模以8~10人為最佳,討論中要求小組中每個成員都要簡單地說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對問題的看法,供大家討論、切磋、補充,具體做法不拘一格,可按案例問題及討論問題的順序逐一發表各自的高見,也可將幾個有關的問題合起來系統地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供大家討論,還可將自己分析案例過程中遇到的特殊難題提出來讓大家集思廣益共同解決。在分析討論階段成員自行做一些簡單筆記是有益的,把討論中出現的不同見解、合理建議記錄下來,對于有紛爭的問題記錄下來以便提交到下一階段進一步討論。
3.全班討論。全班討論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全班所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討論,是小組討論的繼續。它一方面討論解決小組討論階段各小組遺留的有爭議的問題,另一方面討論為達到教學目標而有意引導的討論問題。
為了使全班討論有效地開展,教師要作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要認真學習研究案例后給出的教學指南,具體擬定出課堂教學計劃,在討論掌握上,教師要力保討論沿預期的軌道進行,把討論引導到問題的解決上去,并引導出與論題相關的理論知識,力爭班上每個學生都至少有一次發言的機會,切實做到有效參與。
4.總結評述。案例教學的最后環節是總結評述。在案例討論結束后,教師應作全面總結。對討論中出現的好的分析思路與獨特見解加以肯定,同時指出存在的缺點與不足。最后要求學生寫一個案例學習報告,對自己在案例閱讀、分析、討論中取得了哪些收獲、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尚待釋疑等作一總結,并通過反思進一步加深對案例的認識。
(二)網絡案例教學的設計實施
基于網絡的案例教學的實現途徑,網絡環境下的案例教學模式可表述為“案例-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自主探索或網上協作-案例小結-評價”六個環節。
1.案例。實施案例教學,需要運用大量的教學案例,選好案例是案例教學的首要條件。在案例的選取與制作中,我們強調以下幾個原則:一是實踐性;二是啟發性;三是典型性;四是目的性;五是篇幅適中。
2.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案例之后,根據授課的進展程度,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教師應該利用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收集各種與案例分析有關的資料素材,并在網上設立教師資料區、留言版、公共討論區、小組專用討論區、答疑室等不同形式的交互區,以此設計學習情境。
3.在線討論。可以通過師生交流、小組交流和總結交流進行。
4.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是網絡案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是鍛煉和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一個好方法。它有助于理順學生的思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參考文獻:
[1]廖秋林。哈佛商學院案例教學法的特點及其啟示[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9)。[2]徐碧美。如何開展案例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04(2)
課案分析需要教學案例。而教師通過對課案的寫作,實際上是對其課堂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困惑、驚喜、問題等的記錄和反思。某一時段的課案,反映了教師本人某個時期、某個階段的教學理念,及其處理事件的思想和方法。而長期做這一項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教師教學理念變化和教學能力發展的進程。
二、課案分析促使教師對自己的課堂教學作出反思,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
課案分析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即是對所記錄的課堂教學情節或事實進行反思。而這一過程也正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過程。不管是對課堂教學中成功經驗的記錄,還是對困惑的呈現,這些均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進一步思考的結果。以下是一位教師對“帶小括號的兩步計算式題”一節課中發生的一個教學事件所作的思考。
描述:課一開始,教師談話創設情境,提供“2、3、4、+、-、×、÷及()”等一些材料,組織學生自編習題,通過反饋呈現了課堂教學探究的素材。當在反饋的算式中出現了“4-3×2”這樣一道習題,而且教師還把它板書在黑板上。這本是一道對于小學生來說還無法解答的習題,教師應該作出適當的反饋。然而教師自始至終沒有作任何處理。
課后針對這一教學事件,在與聽課老師們作了探討以后,該教師有了如下反思:
(1)、“4-3×2”可以作為問題的生成點。
由于“4-3×2”這一算式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產生了沖突,無法用已學的“不帶括號的兩步計算式題的運算順序”來解答,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產生問題:此題按照已學的“不帶括號的兩步計算式題”的運算順序來計算,算出3×2積后,下一步“不能”做了,這該怎么辦呢?從而吸引學生,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
(2)、“4-3×2”可以作為新課導入的切入點。
由于本節課的內容是“帶小括號的兩步計算式題”,它是在學生學習了“不帶括號的兩步計算式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此例正好是引出括號的最佳切入口。教師可以如此引導:“4-3×2”根據現在運算順序不能算出最后結果,但如果我們想一個辦法,改變它現在的運算順序“先算減,再算乘”的話,能不能算出最后結果呢?有誰知道可以怎么辦?從而引出“小括號”,揭示新課內容。
(3)、“4-3×2”可以作為學生學習新知的探究點。
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把“4-3×2”改變成“(4-3)×2”以后,接下來要完成的任務是通過“嘗試練習、反饋點評、理解領悟”等活動,初步把握“帶小括號的兩步計算式題”的運算順序。而正是在對“(4-3)×2”的解答過程中,學生初步感知了小括號在兩步計算式題中的作用:是小括號改變了運算順序,也是小括號使原來“無法完成”的計算,變得輕而易舉了。
教師要多關注課堂教學中產生的問題,善于捕捉課堂教學中的問題生成點、新課切入點、新知探究點。從而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達成課堂教學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師對本課案的認識是深刻的。這對其今后在教學這一節內容時,更好地把握教材和組織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當然,課案分析中所提供的教學案例,還可以是體現教師課堂教學設計思想的教學實踐過程。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所作的課案分析,一般會就自己的設計理念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達成度作出比較深刻的分析,從而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過程,進一步發現問題,進而研究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最終為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服務。
三、課案分析為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式,促進教師共同進步和發展。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產生的課案,可以是教師個人的行為結果,也可以是教師合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