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09: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幼小銜接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在教育目標、任務、內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顯差異。長期以來,幼兒園和小學都忽略了兩者在教育教學方面應有的區別和聯系,造成了目前幼兒園與小學低年級,在教育教學的內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缺少過渡,出現明顯的“脫節”現象。學生在新的生活、學習環境中,立即感受到了從未經歷過的來自各方面的巨大壓力,許多兒童的身心在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方面出現了較大的困難。使他們的認知興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斷的減弱。
面對如同白紙般的幼兒園和低年級學生,怎樣做好這一銜接工作呢?
一、充分了解幼兒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5-6歲幼兒的好奇心已不再滿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現象,能靈活、協調地掌握基本動作,小肌肉發展迅速。幼兒腦發育顯著加速,隨著幼兒腦結構的形成,腦的機能也發展起來,幼兒的抑制過程加強,可以逐漸控制自己的行為,減少沖動性,幼兒的思維是具體的,在認知方面能根據概念分類;按類別記憶;掌握了部分和整體的包含關系;能夠掌握“左右”等比較抽象的概念;對因果關系也有所理解。
小學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有意注意還不完善。他們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動的、鮮艷的、新穎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礎上,以表象為素材。學齡前兒童的游戲活動強有力地促進了兒童想象的發展。自我控制能力較之幼兒階段有了發展,但仍比較差。
二、幼兒階段應初步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指出:“由于小學兒童品德發展以協調性為特點幼兒教育論文,小學階段是道德行為、習慣培養的最佳期。盡管品德培養應該有多種起點,道德行為、習慣培養也離不開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養,但從道德行為、習慣培養入手,這的確是發展小學兒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徑。”
兒童的模仿性強,可塑性大,且兒童時期是道德行為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在此期間,如能選擇恰當的教育內容,采用優化的教育手段,就能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1.從“坐、立、行”起步,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生在學校里學習,活動,離不開“坐、立、行”這些最基本的行為動作。雖然每個學生的行為動作都不一樣,但是“坐、立、行”的姿勢總有個規范cssci期刊目錄。俗話說,坐如鐘、立如松、行如風。訓練學生的“坐、立、行”等行為動作時,就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坐要坐得端正、立要立得精神、行要行得矯健。要通過長期的訓練,逐步使之內化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其實,一個人“坐、立、行”的風度很重要,它不僅反映了人的教養、氣質,而且,直接影響著別人對這個人的評價與看法。
2.從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入手,培養文明的禮儀習慣。
幼兒的文明習慣可以體現在文明的交往中。小學生在家孝敬父母、長輩,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現。要學著幫助父母和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從小事、小節做起,逐漸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
3.從課堂教學入手,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幼兒掌握正確的坐姿、寫姿、握筆姿勢。如果這些基本姿勢不正確,在進入小學以后糾正往往收效甚微。在大班后期以及學前班可以進行專門的訓練和指導,學寫一些簡單的數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規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在常規上有要求。引導幼兒在集體活動時間里逐漸保持注意的穩定和持久,盡量在活動后喝水、上洗手間。集體活動時能專心聽講,積極發言,加強對孩子進行注意力和思維敏捷性的訓練。課堂上經常進行注意力集中訓練。
三、幼兒階段應培養初步的生活能力。
1.從簡單的學習用品的整理入手,培養幼兒的收拾整理的能力。
幼兒園應加強生活能力的培養。如:整理書包,管理自己的物品,準時上學,按時休息,在自由活動時會結伴玩耍,聽指令完成任務或聽老師口頭通知帶指定物品等,使幼兒在自理能力、時間概念、任務意識、責任感、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減少初上小學時丟三拉四,東拉西扯的現象幼兒教育論文,逐漸學會管理自己,進入小學后能開始忙而不亂、有條不紊的生活。
2.從語言教育入手,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園要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要求教師注意語言的規范、優美、豐富多彩,不說臟話,給幼兒做好榜樣。幼兒教育應培養學生能簡單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和同伴、老師進行交流,基本能說簡單的完整的話。
四、幼兒園應主要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
放眼現在的幼兒園、學前教育,老師們為了提高學校的知名度,進行的教育大大超出了幼兒園的教學目標范圍。根據幼兒教學大綱,幼兒園小班重在培養幼兒自我護理能力,中班重在培養幼兒形成數的概念,到了大班才開始教孩子一些簡單的數的組成和加減法。對于大班小朋友也可適當學習小學的課堂紀律和行為規范,讓孩子對幾個月后的小學生活有所了解。讓孩子嘗試舉手發言,上課要尊重老師保持課堂安靜是很必要的,但不需要為應試布置作業。
幼兒園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幼兒簡單的學習興趣。國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對于智育目標,《規程》中指出,“發展幼兒智力,培養正確運用感官和運用語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進對環境的認識,培養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培養初步的動手能力。”可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錯誤地把開發幼兒智力與學習知識等同起來。誤認為:“孩子越小、識的字越多、數的數越多、智力開發得越好,孩子就越聰明。”其實不然,開發幼兒智力主要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各種游戲活動來促進幼兒動手、動腦,從而培養幼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正是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它比幼兒簡單地認識幾個字、背幾首詩、算幾道題(這些多是幼兒機械的記憶,并不理解)要高級的多,而學習知識的任務應該是從小學才開始的,因此我們常常發現某某幼兒在3歲就能背多少詩,識多少字等,一旦上了小學成績并不樂觀的現象。科學研究表明,不適宜地過早讓幼兒學習知識,不但對開發幼兒智力無益,甚至有害。
重復教育,易使幼兒產生學習上的厭倦情緒。因一些學前班教材的部分教學內容與小學一年級教學內容是一致的,如拼音、書寫漢字、做算術題等,這部分內容是小學一年級應系統學習的,若孩子在學前班學習了這些內容幼兒教育論文,表面上看孩子在學習一年級課程時是重復的,但一年級學習的知識要比學前班學習的知識系統得多,也深入一些,而幼兒在學前班接觸過這些知識后,從幼兒心理上看是很容易產生滿足感,而不愿進一步去學習,時間長了便產生學習上的厭倦情緒,隨之帶來聽課不認真,作業不細心,學習態度浮躁等不良學習習慣。有的孩子由于在幼兒園時接受了這些知識,在進入小學以后產生一種驕傲情緒,這些將對以后的學習產生很不利的影響,這就是很多上了學前班的幼兒在小學高年級時成績并不優秀的原因之一cssci期刊目錄。
幼兒在學前班一旦接受了錯誤的知識,就容易產生一種思維定勢,在進入小學以后進行糾正就相對困難了。以數學教學為例,在幼兒園,雖然百以內的數的加減都在進行講解,但往往只注重計算的結果,不重視算理,進入小學后,進行加減法仍需借助小棒、手指等輔助工具,對學生的計算能力的提高有害無益。
五、要加強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教師、教學內容、教法的銜接和聯系。
1.加強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聯系。
幼兒園教師要了解小學教育的教育內容及階段劃分,不要過多過快地進行教育,宜遵循小學教學的階段性特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為小學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幼兒園教師要經常深入小學低年級聽課,了解小學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方法。
2.加強幼兒園的教材和小學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和銜接。
幼兒園的教學內容不宜過深,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學內容應該循序漸進,不能只顧教學內容的延伸而忽略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知指導以及算理的講解。
3.加強幼兒園和小學教育課堂教法的過渡和銜接。
對于從幼兒園剛剛跨入小學大門的兒童來說,面臨著許多的變化:1、環境變化。學習生活環境由以家庭、幼兒園為主轉變為以小學校園、班級為主。2、活動變化。幼兒園活動是以游戲為主;進入小學后,兒童的活動轉為以學習為主。3、主要指導者的變化。學前時期幼兒的主要指導者是家長和幼兒園阿姨,進入小學后,主要指導者轉為小學教師。幼兒園的教育通常是寓教于樂,以游戲為主,進入小學以后,課堂教學時間由三十分鐘延長到了四十分鐘,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要求小學低年級教師應采用靈活、新穎的教學方式,充分準備各種教具,調動學生的各個方面的感知和注意,完成課堂教學。課堂中可以進行中途休息,進行相關的游戲幼兒教育論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為下半節課的學習打下精力基礎。
同時,心理學研究表明,適當的贊揚對孩子的激勵、教育作用非常明顯,在學前教育階段,應多用摟抱、親吻、撫慰等動作,講故事,做游戲等簡單活動,漂亮玩具、好吃的東西等物質獎勵,豎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恰當的贊揚、和幼兒交流,克服幼兒對學習的恐懼心理。在進入小學以后,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采用鼓勵、微笑、平易近人的態度、撫摸孩子的頭、對孩子的優點加以肯定,鼓勵孩子的點滴進步等促進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消除孩子心中學習辛苦的印象。
二、解決策略
1.根據學生入學前的學習情況確定小學教學內容。初入學兒童從幼兒園的游戲生活進入小學的書本學習生活,學習內容的轉變會使兒童產生不適應,小學低年級教師必須做好教學內容的銜接。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對教學內容做科學地整合。開展小學與幼兒園教育的銜接,在教學內容的銜接方面,要使孩子對所學內容能夠順利吸收、消化。在幼兒園向小學過渡階段,學習的內容也隨之發生變化,但要盡量減小這個坡度。要把學生的學習看成一個整體,避免學習內容和形式的單一;注意發揮課本本身提供的整合條件,注意各個學科之間、課內與課外之間的聯系;注意學生的現實生活對教師教學內容的滲透作用,并把課外生活引入課堂,以豐富教學內容。教師在教授低年級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低年級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更是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人生最重要的習慣都是在低年級養成的,如寫字姿勢、衛生習慣、遵守課堂紀律等。習慣的好壞,不僅影響孩子的學習,而且還影響孩子的生活、性格、行為等,有些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將來。
貧困問題是全球關注的長期性、綜合性的問題。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貧困仍幾乎在所有國家都存在。我國的城市貧困問題是相當嚴重的,這不僅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還會引發一些社會問題,解決貧困問題是我們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我國城市貧困的概況
1.1城市貧困的界定
貧困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其內涵十分廣泛。從不同角度和不同發展時期對貧困可以做出多種定義。傳統的貧困定義主要是收入貧困,即收入水平低下,不能維持基本生活。國際廣泛采用的貧困定義是世界銀行在以“貧困問題”為主題的《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中給出的參照定義:即“缺乏達到最低生活標準的能力”。通過收入和支出的最低生活標準來表示,貧困不僅是物質上的匱乏,而且還包含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世界銀行《2000/2001年世界發展報告》則將貧困的概念進一步擴大,不僅包含以上內容,還包括風險和面臨風險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達自身的要求和缺乏影響力。在國內學者中比較一致的定義認為,中國城市貧困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城市部分社會成員由于缺乏必要的資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剝奪了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和社會活動的權利,并使他們的生活持續性地低于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
1.2我國城市貧困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的貧困人口不降反升,貧困面繼續擴大。據民政部統計,20世紀80年代初期,每年由政府定期定量救濟的城市貧困人員一般在60一80萬之間,20世紀90年代初,全國城鎮集體企業職工(包括在職、下崗和離退休人員)家庭人均收人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共329萬人。而截至2007年8月全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2236.1萬人。
總之,城市的貧困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很多居民生活、影響社會和諧的一大難題。
二、失業是導致城市貧困的重要因素
城市貧困的產生是有著多方面原因的。有經濟的,社會的,當然還有家庭和個人自身的原因,并且這些原因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但綜觀國際國內,城市貧困往往源于失業。我國也不例外。
由表可以看出,現在城市貧困居民的主體,已經由傳統的“老四類人(孤、老、殘、幼)”,轉變為“新四類人(下崗、失業、在崗、退休)”。大量人群失去工作或不能就業,進而陷入貧困。顯然,失業是引發城市貧困的重大原因。
而城市貧困又會帶來很大的社會影響:城市人口,一旦失去就業崗位,沒有社會保障的扶助,或者扶助力度不夠,再加上他們的密集程度、文化水平及敏感程度都高,也就容易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甚至形成一種貧困的惡性循環圈。因此,城市貧困是擺在政府和人民面前的重大難題,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逐步減少城市貧困,妥善解決這個問題。
三、失業保險在減少城市貧困中的重要作用
社會保險中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各項保險,都是在預防貧困的產生,或者在貧困產生后,對貧困者脫貧有重要作用。但其中多數是對陷入貧困的居民暫時的補助,受之以魚,為其“輸血”,但沒有受之以漁,幫助恢復其自身的“造血”功能,不能從根本上幫助其擺脫貧困。要解決城市貧困問題,從根本上說,還必須落實到個人或家庭的就業問題上來。
3.1發揮失業保險金的經濟杠桿作用,促進就業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失業保險金是促進再就業的重要經濟杠桿,用活用好這種經濟杠桿,形成了杠桿的整體效應,對推動再就業工作是有促進作用的,具體有以下幾種方式:
(1)實行差別性的失業保險金給付期限和標準。按失業期限長短確定失業保險待遇給付標準。失業時間越短,給付標準就越高。例如法國規定,最初的失業金待遇為日基準工資的57.4%,其后則每4個月調低一次。這樣有利于促使失業者積極尋找新的就業崗位。另外,為了使有限的失業保險基金發揮更有效的保障能力,可以對不同年齡的失業人員實行不同期限的失業救濟。對于逾期仍未能就業者,可以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系統給予救助。對工齡長短不同,工作業績不一,繳納社會失業保險費用數量不等的失業者,發放的失業保障金也應有適當差別。這樣一方面可以刺激失業者盡快就業,節約基金開支,另一方面考慮到了大齡失業者的實際情況,體現了社會公平。(2)實行浮動性的失業保險稅征收制度。這種做法的目的在于抑制雇主大批解雇員工。美國實施的“浮動失業保險稅征收制度”在這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做法是,按聯邦政府規定,企業為員工交納失業保險稅的基本比率一般為企業工資總額的5.4%,但同時還規定企業可按員工就業穩定性記錄的實際情況實行浮動性繳納辦法,有些州最高提高到企業職工工資總額的10.5%。另外,對按時足額繳納失業保險金且失業人數少的單位,可以研究制定相應的返還政策,按一定比例給予一定數額返還。反之,則適當提高企業繳納失業保險金比例。(3)對自行組織起來的就業者以及有能力創業者,可將其應享受的失業救濟金一次性地發給其作為啟動資金,并可視情況給予創業補貼,同時在多方面給予幫助,在其事業起始階段給予跟蹤服務。比如:在稅收方面給予優惠,提供一些無償的技術支持和咨詢服務等。
另外還可以發揮失業保險金中的專業訓練費、生產自救費、職業介紹費等的作用來促進就業。
3.2積極開拓失業保險的外延服務,促進就業
在現代意義上,失業保險還應該拓寬其服務內容,積極開展一些外延服務,把服務拓展到與以構成因果關系的領域、環節。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結合國外的經驗,下面著重介紹以下當前我國可以采取的措施:(1)完善國家就業服務制度。就業服務體系應包含以下功能:一是提供全國各地的職業培訓計劃及實施機構情況,再就業服務項目情況,以及勞動力市場信息;二是對求職者進行評估和測試,以幫助其選擇適合的職業培訓計劃;三是開展職業介紹,進行工作匹配;四是宣傳、介紹失業保險規定,幫助失業者領取失業保險金;五是接待與就業有關的一切咨詢,并協助解決問題。這類中心有效的提高了再就業培訓的針對性以及培訓后的就業率。(2)加強對失業人員的職業培訓和再教育職業培訓。把職業培訓作為預防失業和促進就業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加大培訓力度。加強在職培訓,推行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提高職工隊伍的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以適應技術進步的要求。強化再就業培訓,根據就業需求的變化,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幫助下崗失業人員掌握再就業的技能和本領。搞好創業培訓,開展創業咨詢,提供開業指導,提高創業者的經營管理能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等等。
總之,解決城市貧困是需要政府和社會團體以及個人的積極投入,并且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才能實現的。在解決城市貧困這條道路上,還需要更多的群策群力,想出更多更好的辦法,并且更好的實施,才能讓貧困的城市居民越來越少,直至基本消除城市貧困。
參考文獻
[1]錢林.當前中國城市貧困問題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1).
【第一章】某施工企業績效管理模式研究緒論
【第二章】績效管理相關概念和理論基礎
【第三章】中路能源公司績效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數學教育;幼小銜接;對策
作為幼兒啟蒙時期的教育,學前教育對幼兒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數學作為基礎性學科,對其他學科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幼小教育中數學教育的銜接顯得尤為重要。從幼兒園到小學,幼兒從以游戲為主的學習環境過渡到了以正規的教學為主的學校環境,這對初入小學的幼兒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不僅需要幼兒做好充分的入學準備工作,更需要小學、幼兒園老師以及家長做好各方面的應對工作。因此,剖析幼小銜接數學教育中存在的關鍵問題和應對措施,既有助于廣大教育工作者重新審視這一問題,又有助于減緩幼小數學教育銜接的坡度與難度,使幼兒順利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
一、國內幼小銜接的研究進展
我國關于幼小銜接的研究較為豐富,李小培認為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課程與教學發生了很多變化,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多新的問題。幼小銜接教育最終還必須借助于幼小銜接課程的實施來進行[1]。欒萍萍2011年分析了幼小銜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幼小銜接小學化現象嚴重、幼小銜接的單向性、幼小銜接表面化和片面化和家長理念落后、陳舊影響幼小銜接等[2]。翁飛燕2012年以課程為突破點對幼兒園和小學教師的課程觀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以及課程管理等情況進行問卷調查。以調查為實例支撐,說明了我國幼小銜接課程政策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步構建出我國幼小銜接課程政策[3]。幼小銜接課程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幼小銜接課程的各個方面普遍存在著人人差異、校際差異、地區差異、城鄉差異。只有從全局性的角度構建幼小銜接政策才能保障幼小銜接課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4]。
二、呼和浩特市幼小銜接教育現狀
1.小學與幼兒園之間的銜接缺失。
通常,幼兒園對幼小銜接教育非常重視,不管是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還是教學內容上都積極主動地向小學教育形式上靠攏,而小學則缺乏這方面的準備,造成了幼小銜接教育的單向性。一些小學低年級老師認為幼小銜接教育是幼兒園的事,與小學關系不大,因此這種單向的教育問題長期不能得到解決。
2.多數幼兒園小學化教育現象嚴重。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不少幼兒園對幼兒的小學化教育現象非常嚴重。通常幼兒園幼小銜接班的幼兒學習任務跟小學差不多,如背誦課文、識字、做作業、算術等,而不是注重幼兒的綜合能力培養。幼兒園的辦學宗旨本應該是開發幼兒的學習潛能,這種學習并不只是知識的積累,而是綜合性的素質,其中包括學習興趣的培養、說話能力、動腦能力、創造能力等。
3.低齡段的小學老師希望幼兒在幼兒園提前學習各種知識
這樣教師在上課時的教學進度快,幼兒易掌握,幼兒完成作業好,教學起來比較容易。
三、呼和浩特市幼小銜接過程中數學教育問題
筆者走訪了呼和浩特市幾家幼兒園,發現在當前家長過分追求孩子學習成績的背景下,本應在小學中出現的數學知識也逐漸提前到了幼兒園。幼兒園老師為了讓家長達到他們的目的,在幼兒教育過程中逐步將小學的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滲透到了幼兒園。尤其是幼兒園數學教育為了能與小學接軌,將大量的計算內容帶進了課堂。缺少了引起孩子興趣的實物玩具、教具,急于求成的心態只追求短時成效,忽略了長遠意義。孩子在幼兒園就對數學失去了興趣,甚至是產生了厭惡的情緒,等到上了小學后不可能把精力集中在數學課上,更難全身心投入到數學的學習中去。幼兒園的數學教育將小學提前搬到了幼兒園,這種超前的教育模式對于幼兒教育毫無意義,對幼兒也是有害而無益的。
四、幼小銜接過程中數學教育的對策研究
(一)培養數學學習興趣
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建立數學活動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模擬生活情境,將學生帶入到情境中,滲透相關的數學知識。在實際的教學中,要創設一種愉快、輕松的環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并將這種興趣帶到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之中。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設計游戲活動。好奇心、求知心是幼兒參與數學學習的動力來源,為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游戲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其數學學習的動力。諸如在“認數”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用語言、動作描繪相應的數字,讓幼兒來猜,諸如“哪個數字立如筆”“哪個數字像耳朵”“誰像鐮刀能收割”等,讓學生來猜是哪一個數字,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二,設計動手實踐活動。動手實踐可以加深幼兒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其記憶能力、動手能力,促進智力發育。在教授“數的分合”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準備一些廢舊材料,設計成耐玩的學具,供幼兒選擇、整理,讓學生發現數的分和規律。這樣的動手實踐活動難度系數低,利于幼兒參與,能夠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積累操作經驗,不但使幼兒在動手活動中得到了快樂,也為其小學階段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養成良好數學習慣
幼兒園大班到小學實際上是一個比較大的過渡,在學習內容、學習模式、學習習慣等方面都不盡相同。為了讓學生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就需要讓其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具體來說,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聽、看、模仿是幼兒園的教學側重點,然而進入小學,課本知識更為重要。為此,在幼兒園大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其二,培養幼兒的思考習慣。幼兒多比較感性,對事物的認知比較直觀,思維具有較強的外部依賴性。而小學階段的學習需要幼兒具有較強的思考能力,養成思考的習慣。為此,教師要注重對幼兒思考習慣的培養。諸如在“數的整理歸納”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置一系列的漸進式問題:“你發現了什么?你有什么更好的辦法么?”諸如此類。這樣漸進式的設問,能夠促進幼兒思考習慣的養成,有利于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通過觀察,幼兒能夠更好地發現組合記錄的異同點,在實際的過程中能夠刺激他們主動思考,并拓展他們的橫向思維。總的來說,只有讓幼兒園大班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習慣,才能減輕其小學適應、融入的阻力,完美地實現由幼兒園向小學的過渡。
(三)做好數學知識銜接
小學一年級的很多內容,幼兒都沒接觸過,諸如1~20以內數的認數、認識幾何形體、加減運算等。為了避免幼兒進入小學面對過大的阻力,影響學生數學的興趣,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數學知識框架,為幼兒小學階段的學習奠定基礎。可采取如下措施:其一,注重幼兒的體驗。利用幼兒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導他們去開展探究式的學習活動,構建數學知識框架。在體驗、探究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掌握幼兒的認知規律、活動情境,站在幼兒的視角上設計相應的活動,幫助幼兒理解幼小銜接的關鍵數學概念。其二,加強幼兒對數概念的理解。數的學習是小學階段學習的重點,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結合幼兒已掌握的基礎知識,滲透數的基數、順序、序數、組成等相關概念,并設計一系列的觀察、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這些數的概念。
(四)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幼小銜接同樣也是學習能力的銜接,教師要注重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避免進入小學幼兒存在過大的應激反應。不但要讓幼兒學會,還要提高其學習的能力,成為學習的主人。具體來說,應該著力提高幼兒如下幾個方面的能力:其一,聽講能力。教師要培養幼兒專注、集中的狀態,提高其課堂聽講效率與能力,使其能夠根據教師授課內容、速度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其二,觀察能力。教師要培養幼兒對圖文、圖形、數字的觀察能力,以便其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加強記憶效果。其三,思維能力。學習過程本身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教師要讓幼兒學會思考,建立知識之間、經驗之間、知識與經驗之間的廣泛聯系,做好融會貫通。
作者:黃以瑾 單位:呼和浩特市賽罕區第一幼兒園
[參考文獻]
[1]李小培.呼和浩特市幼小銜接課程設計現狀及問題對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欒萍萍.幼小銜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學實踐研究,2011,(8).
論文摘要:幼兒園和小學銜接問題是多年來幼兒園、家長共同關注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基礎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關鍵點。本文針對目前教育系統中存在的幼小銜接的種種問題,提出了改善幼小銜接的現狀的策略。
一、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的初步認識
21世紀,人類社會的發展邁進了信息化的時代,社會經濟正進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與此相適應的教育發展呈現出普及教育、終身教育、個性教育等時代特征,科學的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和期待。
第一、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因此,幼兒教育階段納入基礎教育體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義和價值。幼兒教育階段與小學教育階段有各自的特點,但是其過渡是教育自然的連續過程。在基礎教育的體系中,研究幼兒階段教育和小學階段教育的銜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是相鄰的兩個教育階段,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們在教育目標、教育方式、環境設置、學習安排和生活制度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幼兒園教育活動以游戲為主要形式,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促進幼兒情感、態度、知識、技能的發展,是人的全面、啟蒙教育階段;小學教育則以系統的課堂學習為主要形式,以嚴格的學習與作息制度來保證,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人的初等系統教育階段,這種差異在客觀上形成了幼、小銜接中的坡度。減緩坡度,實現從幼兒到少兒的量變到質變,正是幼小銜接的研究內容。
第三、幼兒園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幼兒園學習成為小學學習的準備階段和必須階段。為使孩子能夠在進入小學學習后較快地適應小學全新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環境,在幼兒園學習階段就有意識、有規律、循序漸進地進行培養。幼小銜接不是簡單的把過去小學辦的學前班拿到幼兒園來辦,或是單靠在幼兒園大班增加一些過度的教育內容,而是幼兒園和小學的教育教學都要科學地按照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來組織教育教學活動。
二、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
幼兒園與小學是相鄰的兩個教育階段,教育任務不同,存在著階段性。幼小銜接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兒童的身心健康能否和諧的發展和教育質量的高低,目前幼小銜接中還存在著不少令人擔憂的問題。
1幼兒教育小學化,兒童入學后易產生厭學情緒
許多幼兒園和家長把識字課和數學課放在重要地位,把小學的教學內容提前拿到幼兒園,讓未入學的幼兒學習。這非但不能提高兒童入學的適應能力,而且還造成了種種弊端:這種“教材下放”,讓幼兒學習入學后將要學習的內容,實際上是讓孩子先學一遍,一年后又重復學一遍。使得孩子缺乏主動學習的后勁,等到“儲備”用完,就會出現使用困難。
2缺乏社會適應性能力鍛煉
幼兒園平常在教學中過于重視智力因素的培養,而對遵守課堂紀律等非智力因素較少考慮,使得剛入小學的兒童表現得很不適應,如不知道按時完成作業、不知道準時上課等。教師更多地強調知識的培養和積累,其實非智力因素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兒童的感情、動機、意志、愛好等,這些因素不僅影響兒童的成績好壞,還會影響他們的未來發展。
3幼兒園和小學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產生不良學習習慣
有些幼兒教師由于對小學教育不了解,加之幼兒園本身就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讓兒童在幼兒園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入小學后,有些兒童使用過學具后,不能自己收拾還原;書寫漢字筆順有錯誤,操作活動不規范;握筆姿勢和坐姿不當;學習方式明顯帶有幼兒園特點,習慣于依賴教師;有的兒童甚至不懂得按順序看畫面、按頁碼翻書等。這些不良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將影響日后兒童的有效學習。
三、對幼小教育銜接的實踐探索
1搭建小幼教研活動平臺
小學、幼兒園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教育機構,工作中極少往來,老師間的教學缺乏最基本的溝通、了解。幼兒入學前的教育,大班老師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做些更改,如延長上課時間、小學化擺放課桌椅等,而無法從實質上加深幼兒對小學的認識。因此,小幼雙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臺。(1)互相學學老師都在學習、培訓《綱要》及新課標,幼兒園大班與小學一年級老師可借此機會共同學習,互相探討、交流對新課程觀的看法、問題。(2)課堂教學互聽互評。從教學實踐層面深入了解小學或幼兒園的教育方法,以便雙方在幼小銜接工作中能采取更為有效的教育措施。
2與幼兒家長、小學教師保持密切聯系
幼兒園要定期和不定期與家長交流育兒知識,提高育兒素質,經常保持聯系,糾正不正確的態度、方法,家園教育一致。幼兒教師主動與小學教師聯系,如通過個別訪談、組織參觀活動、座談會等,傾聽意見,不斷改進教學內容、方法,為小學一年級教師準備一份較為詳細的幼兒各方面發展情況表,以便全面系統了解。
3小學教師教育方法的改進
(1)注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學生剛入學,面對學校、老師、同學等新環境、新面孔,總會有些不適應。教師應主動參與學生的課外活動,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盡量幫助解決,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師生關系;其次,為學生營造同伴間合作、交流的氛圍,提供互相幫助的機會,增進同學間團結友愛的情感。
(2)調整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個體持續發展
考分只是作為評價方式之一,而不是劃一的衡量標準。我們應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客觀地描述學生的進步與不足,以鼓勵、表揚等積極評價為主,重視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續發展。
(3)采用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課上的模仿和記憶,尤其是數學,可參照幼兒園的學習方式,通過生活活動、動手操作活動、游戲活動等進行;經常開展班會活動,給幼兒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機會,提高學習自主性。
總之,幼小銜接是教育整體改革上的一個重要內容,只有搞好幼小銜接,才能使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保證基礎教育質量提高。我們應對處于銜接年齡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和學習規律作進一步探索,不斷尋求符合我國國情的幼小銜接的途徑,幫助幼兒順利地解決好其間的過渡和銜接,使千千萬萬幼兒健康、活潑、愉快地成長!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4-140-02
幼小銜接的工作是家長一直關注的一個話題,它直接影響到兒童入學后的適應和今后的健康成長。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人生一大轉折,孩子從幼兒園做小朋友,變為上小學做小學生,角色變了,要求變了,家長、老師的期望值也變了,孩子面對新的環境自然就會產生諸多的不適應。那么如何讓幼兒愉快地進入小學,自信獨立地面對小學生活呢?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又如何在幼小銜接的重要時刻把這項承前啟后的工作做做得更好?經過幾年的大班教學總結的經驗,在這里我淺談一下在幼小銜接中的加減策略。
一、增加幼兒對小學的向往,減少他們的恐懼感。
大班幼兒因為新鮮感大多向往小學的學習生活,愿意做一名小學生。但也有一些幼兒,由于周圍的親戚朋友對小學生活作過不恰當的描繪,使得他們對上小學產生懼怕心理。增加孩子對小學學習生活的向往;增加孩子的求知欲望,積極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啟發孩子多動腦筋;加強大班幼兒自理能力、學生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告訴孩子幼兒園與小學的學習和生活的區別,使孩子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信心迎接小學生活的來臨。
二、增加實效上的銜接,減少形式上的銜接。
對于幼小銜接工作,許多幼兒園與小學都采用了外部環境及學習方式改變的這一形式,如桌椅擺放形式的變換,課時數量、課節時間、午睡時間、游戲時間的增減等上的變化,而這些改變的真正目的卻被被忽略。而對于幼兒而言,必要的規則意識,任務意識、責任感和獨立交往能力的培養為他們進入小學生活和今后成長有著深遠的意義。
1、要加強幼兒的社會性適應
我們需要努力創設條件,在各項活動中有機滲透,使幼兒能夠自然地理解、接受。如:運動中加強孩子的交往能力,班級集體中加強責任意識,具有一定的集體榮譽感等。每一環節的有意識引導,使我班孩子在只有這些能力的同時,真的有了一份長大的感覺。
2、要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幼兒掌握正確的坐姿、寫姿、握筆姿勢,為此可以開展相應的活動,如組織本班幼兒開展“坐姿、寫姿、握筆姿勢”的比賽,組織幼兒觀看有關錄象,這些活動都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還在常規上還需要有要求。如引導幼兒在集體活動時間里逐漸保持注意的穩定和持久,盡量在活動后喝水、上洗手間。集體活動時能專心聽講,積極發言,盡少使用在小、中班時對幼兒常用物質獎勵法,注重激勵幼兒發自內心的對事物的專注和興趣,培養幼兒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他們順利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
3、增強幼兒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習的能力的發展
學習的能力對于剛進入小學的幼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班級中可以開展閱讀活動,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閱讀和老師指導下的閱讀活動兩種。這兩種活動,使幼兒既有自由選擇閱讀內容的機會,又能得到老師的引導,在有目的、有計劃的閱讀中,閱讀方法、閱讀興趣、閱讀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增加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的業務聯系,減少分歧。
幼兒園與小學在教育目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上都存在一定差距,《綱要》指出“要與小學做好銜接工作,為幼兒一生發展打好基礎”。所以,增加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的業務聯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1、增加幼小教研,搭建平臺
小學、幼兒園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教育機構,工作中極少往來,老師間的教學缺乏最基本的溝通、了解。因此,幼小雙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臺。
2、幼小教師在教育方式上的銜接
幼兒大班教師教育方法的改進:培養幼兒獨立自主的能力。制訂一套行為規則,要求幼兒自覺遵守,自我監督,學習自主、自律;開展趣味競賽活動,讓幼兒體驗勝負,培養上進心。讓幼兒感受經過努力取得勝利的喜悅,學會挑戰困難,并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克服驕傲與自卑情緒;恰當調整學習方式。教師選取適用的學習內容,相對延長集中與安靜活動時間,強化任務意識,并對幼兒的作品、作業結果進行評價。鼓勵小朋友合作學習,互相評價。
小學教師教育方法的改進:注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教師應主動參與學生的課外活動,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為學生營造同伴間合作、交流的氛圍,提供互相幫助的機會,增進同學間團結友愛的情感;調整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個體持續發展。我們應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客觀地描述學生的進步與不足,以鼓勵、表揚等積極評價為主,重視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續發展;采用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生活活動、動手操作活動、游戲活動、班會活動,給幼兒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機會,提高學習自主性。
四、增加家園聯系,共同做好銜接工作。
幼小銜接不只是幼兒園和小學的事情,家庭和社會各方面因素都對其產生影響。其中家長的作用尤其重要。由于學前兒童數量逐年減少,多數幼兒園已從超負荷運轉到主動去爭取生源,家長也從注重園所數量和服務水平轉而注重幼兒園的教學質量。并經常把幼兒園是否教小學所需的知識作為衡量其質量高低的標準,這也是導致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小雙方都應重視做好家長的工作,采取普遍家訪、如召開家長會、舉辦家長學校和向家長開放幼兒園和學校的活動等方式向家長宣傳教育方針和正確的銜接措施,幫助家長學習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使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對兒童進行銜接教育,保證銜接工作的順利進行。
隨著幼小銜接工作的深入與細化必然有一些新的誤區與困惑逐漸派生出來,這就需要我們一線的教師多探索,多研究,從實踐中尋找答案,逐漸解決幼小銜接中出現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振宇 《兒童心理發展理論》華東師范出版社2004(07)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030-01
幼兒大班是對幼小銜接所設置的過渡期,構建完善的幼兒大班教學模式變得尤為重要。完善幼兒大班教育模式有助于幼兒從幼兒園向小學模式轉變,增強學習適應性。但是,由于認識上的偏差,目前我國的大班教學出現片面性、過于形式化等問題,因此,探究幼小銜接理念下的幼兒大班教學模式成為理論和實務界的熱點。
1 幼小銜接理念及其斷層分析
幼小銜接是指從幼兒園向小學轉變的過渡過程,也可以稱之為幼兒教育向小學教育的轉變的準備階段,幼兒大班的作用就是起到這樣的緩沖效果,使幼兒能夠在讀小學前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首先,是教學方式的不同,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是以游戲為主的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較粗淺。而小學教育是以嚴謹、抽象的課程教學為主,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知識體系。其次,是課程時間安排的不同,幼兒園教學主要是每天的課程學習時間在1~2個小時,其他時間屬于靈活的活動時間,而小學教育則是每天保證4~5個小時上課,同時每節課45分鐘。最后,是要求的學習能力不同,幼兒園教學是以形象的模擬和玩游戲使學生掌握知識,而小學則是以重復練習獲取知識。
2 幼兒大班教學模式的主要問題
目前,大班課程設置過于片面化、形式化等,導致了大班不能起到幼小銜接的緩沖作用。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大班的設置過于形式化,包括在課程內容、教課形式等方面。大班教育出現的普遍問題是過于重視形式的過渡,而忽略了實質的銜接。目前的大班仿照小學的教育模式計,忽略了學生的實際發展階段。導致只有效率沒有效果,雖然嚴格按照上課時間、增加了課程量等,但是到了小學還是不能真正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
其次,大班的課程設置知識量較多,學生真正進入小學以后對學習失去興趣和獨立思考能力。真正在接觸到沒有學過的知識時,出現學習能力下降,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大班提前對學生進行小學教育,目的是為了使其提早接觸小學的知識,促使其提高對小學課程學習的適應性,但是結果卻適得其反。
最后,僅重視學生的生理變化,不重視心理及實際學習習慣的調整,不能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下看待問題。學生從幼兒園到小學并不是兩個獨立的階段,而是相互聯系的。兩個階段存在交叉重合,因此,應真正根據學生心理的變化過程設置相應的大班教育模式。
3 幼兒大班教學模式相關建議對策
根據以上分析的主要問題,針對構建完善的幼兒大班教學模式,提出相應的對策供參考。
3.1 重視系統培養,不應僅僅局限于知識量的增加
目前的大班教學在認識上出現偏差,過于注重課程量的增加。出發點是通過提前進行小學課程的教育,使學生在進入小學前接觸到將來要學習的知識,從而增強其適應性。但是導致的結果是:一方面,學生進入小學后,因為已經學過部分知識,而出現學習倦怠,缺乏學習興趣,失去對學習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從而在后期出現未學到的知識時,不能充分掌握;另一方面,單純增加知識量,不進行教育方式的改善。這導致的結果是,使用幼兒園松散的教育方式傳授小學系統嚴謹的知識內容,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準確掌握知識,形成錯誤的知識體系。從而進入小學以后,較難改正原來掌握的不準確的知識,干擾學生的正常學習。因此,應該注重全方位的培養,包括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全面改進,使學生不僅從知識上,同時,在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上真正做到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3.2 去形式化,培養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
當前的大班課程設置為了達到與小學教育模式的吻合,普遍在形式上爭求與其相似,比如上課時間、課程知識等等。但是這樣的模式往往容易使大班沒有起到相應的過渡作用,反而使學生提前進入小學,幼小銜接的斷層更加嚴重。
因此,本文認為應該從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入手,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育。這種小學前的準備教育相比于提前學習小學知識更為重要。比如培養幼兒的坐姿、握筆的姿勢、根據鈴聲上下課、形成上課規律等。另外應該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加強幼師的培訓,使其在大班教學時擺脫松散的教學方式,而是傳授給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在小學的學習。
3.3 培養學生自理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園教育方式是每個學生有一個教師一個培育員,專門對幼兒的衣食住行進行全方位的看護。而小學只有幾個任課老師,每天只在講課時間見面。學生在小學出現的問題都應該學會自己解決,獨立思考。因此,在大班應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獨立生活、獨立完成任務等。
4 結語
提高學生在幼兒園向小學的轉變過程中的適應能力,有利于為其在以后的學習生涯中打好堅實的基礎。幼兒大班在幼小銜接中起到過渡作用,應去形式化,真正從學生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等入手,構建完善合理的幼兒大班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二、工作重點
1、認真貫徹落實《綱要》精神,堅持以“一切為了幼兒的全面發展,一切為了家長的真心期盼”為辦園宗旨,實施家園共育,注重幼兒個性的培養,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2、更新教師觀念,以現代化的教育觀念指導保教工作實施,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全面提高保教質量。
3、以抓實教育教學活動研討為核心,優化教學活動的組織,合理安排一日常規,優化區域游戲活動開展。
4、樹立“以科研興園”的教育理念,加強園本課程的培訓與研究,體現幼兒的主體性,促進每位幼兒的發展。
5、開展迎“六一”活動。
6、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三、具體措施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與能力。
新《綱要》精神與教育理念的貫徹、落實,關鍵需要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化的師資隊伍來實現。針對我園實際情況,有目的、有計劃地做好師資建設工作。
1、組織教師進一步開展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活動,深刻領會和掌握《綱要》的基本思想,將《綱要》中的先進理念運用于教學實踐中,認真撰寫教育論文,及時總結和推廣經驗。
2、對青年教師做到分層管理,分步培養,有計劃地組織青年教師評優和競賽活動,不斷發現新人,提供更多機會,為她們的成長創造一切機遇,充分發揮教研活動的作用。
4、鼓勵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培訓學習,提高自身業務水平。
(二)加強教育教學常規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教研是教學的源泉,是教改的先導,是教育深化發展的內部機制,教研要有新思想、新觀念,要有超前意識和創新精神,要全面貫徹教師與幼兒互為主體,提高幼兒能力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情感、態度為主旨的要求。在做好教學常規工作的基礎上要突出重點、亮點,多思考、找不足,初步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大力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的教學方法,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
1、根據我園實際,針對性的制定教育計劃、周計劃和班務計劃,切實把科學的教育理念轉變為日常的教學行為。
2、充分發揮教研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促進教師間的互研互學,強化教研教改的意識,鼓勵教師勤于探索、著力創新,爭取在教學改革的領域中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好局面。經驗豐富、教學能力強的教師上好展示課,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傳、幫、帶的作用;青年教師的公開課要大膽嘗試、認真反思,使自己的教學上逐漸走向成熟。
3、園領導深入課堂,隨堂聽課,隨堂評析,對教師組織的活動進行具體的、直接的指導,有效的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
4、根據《綱要》精神合理安排幼兒一日活動內容,對幼兒實施素質教育,根據幼兒發展的特點,適時適地的提出教學要求,幫助幼兒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求知方法,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四、密切家園聯系,共育幼兒
1、不斷加強家園聯系工作,有計劃地開展家園聯系系列活動,如:家長講座、家長會、全面家訪、家長園地、家園聯系手冊、家長開放日活動等;豐富家長工作的內容和方式:發放家長問卷調查表,根據反饋情況調整改進工作;開展家園運動會、親子游戲活動、家教咨詢等活動,促進家園共育。
2、教師要經常將幼兒的各種成果向家長展示,增進家長的理解、支持與配合,使家園協調一致,促進幼兒發展。
五、搞好幼小銜接工作
首先是做好兩點間的交流,本期將利用教研這一陣地加強兩點教學活動的交流互動,互學所長,互補所短,促進思想與教學的共同融合。第二是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在交流互動中,縱向的看待孩子在大班和在一年級的共同與異性,思考教學的適宜性,探討大班怎樣來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本學期逐月重點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召開全體教職工開學工作會議。
2、做好開學各項準備工作。
3、制定幼兒園工作計劃。
4、制定各班主題教學計劃。
5、上好教研課。
6、幼兒園安全檢查。
三月份:
1、進一步做好環境布置工作。
2、加強廣播操的訓練。
3、常規工作檢查。
4、“三八婦女節”節日教育活動。
5、認真上好教研課。
6、教學工作檢查。
四月份:
1、做好幼兒體檢工作。
2、參加市幼兒園同題異構創新教學觀摩活動。
3、堅持做好衛生消毒工作。
4、認真上好教研課。
5、準備慶祝“六一”的文娛節目。
五月份:
1、“勞動節”節日教育活動。
2、“六一”系列活動的設計、籌劃安排工作。
3、做好傳染病的預防工作。
4、開展緊急疏散演練。
5、組織幼兒參加體檢。
6、上好教研課。
六月份
1、開展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活動。
2、結合夏季特征,加強安全教育和飲食衛生教育。
3、開展教研活動。
4、大班開展幼小銜接活動。
5、組織教師參加基本功競賽。(演講、簡筆畫)
6、檢查教學成果,正確評價幼兒。
7、調查師德師風建設情況,教職工考核。
二、工作重點
1、認真貫徹落實《綱要》精神,堅持以“一切為了幼兒的全面發展,一切為了家長的真心期盼”為辦園宗旨,實施家園共育,注重幼兒個性的培養,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2、更新教師觀念,以現代化的教育觀念指導保教工作實施,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全面提高保教質量。
3、以抓實教育教學活動研討為核心,優化教學活動的組織,合理安排一日常規,優化區域游戲活動開展。
4、樹立“以科研興園”的教育理念,加強園本課程的培訓與研究,體現幼兒的主體性,促進每位幼兒的發展。
5、開展迎“六一”活動。
6、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三、具體措施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與能力。
新《綱要》精神與教育理念的貫徹、落實,關鍵需要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化的師資隊伍來實現。針對我園實際情況,有目的、有計劃地做好師資建設工作。
1、組織教師進一步開展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活動,深刻領會和掌握《綱要》的基本思想,將《綱要》中的先進理念運用于教學實踐中,認真撰寫教育論文,及時總結和推廣經驗。
2、對青年教師做到分層管理,分步培養,有計劃地組織青年教師評優和競賽活動,不斷發現新人,提供更多機會,為她們的成長創造一切機遇,充分發揮教研活動的作用。
4、鼓勵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培訓學習,提高自身業務水平。
(二)加強教育教學常規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教研是教學的源泉,是教改的先導,是教育深化發展的內部機制,教研要有新思想、新觀念,要有超前意識和創新精神,要全面貫徹教師與幼兒互為主體,提高幼兒能力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情感、態度為主旨的要求。在做好教學常規工作的基礎上要突出重點、亮點,多思考、找不足,初步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大力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的教學方法,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
1、根據我園實際,針對性的制定教育計劃、周計劃和班務計劃,切實把科學的教育理念轉變為日常的教學行為。
2、充分發揮教研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促進教師間的互研互學,強化教研教改的意識,鼓勵教師勤于探索、著力創新,爭取在教學改革的領域中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好局面。經驗豐富、教學能力強的教師上好展示課,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傳、幫、帶的作用;青年教師的公開課要大膽嘗試、認真反思,使自己的教學上逐漸走向成熟。
3、園領導深入課堂,隨堂聽課,隨堂評析,對教師組織的活動進行具體的、直接的指導,有效的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
4、根據《綱要》精神合理安排幼兒一日活動內容,對幼兒實施素質教育,根據幼兒發展的特點,適時適地的提出教學要求,幫助幼兒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求知方法,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四、密切家園聯系,共育幼兒
1、不斷加強家園聯系工作,有計劃地開展家園聯系系列活動,如:家長講座、家長會、全面家訪、家長園地、家園聯系手冊、家長開放日活動等;豐富家長工作的內容和方式:發放家長問卷調查表,根據反饋情況調整改進工作;開展家園運動會、親子游戲活動、家教咨詢等活動,促進家園共育。
2、教師要經常將幼兒的各種成果向家長展示,增進家長的理解、支持與配合,使家園協調一致,促進幼兒發展。
五、搞好幼小銜接工作
首先是做好兩點間的交流,本期將利用教研這一陣地加強兩點教學活動的交流互動,互學所長,互補所短,促進思想與教學的共同融合。第二是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在交流互動中,縱向的看待孩子在大班和在一年級的共同與異性,思考教學的適宜性,探討大班怎樣來做好幼小銜接工作。HTtP//:
本學期逐月重點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召開全體教職工開學工作會議。
2、做好開學各項準備工作。
3、制定幼兒園工作計劃。
4、制定各班主題教學計劃。
5、上好教研課。
6、幼兒園安全檢查。
三月份:
1、進一步做好環境布置工作。
2、加強廣播操的訓練。
3、常規工作檢查。
4、“三八婦女節”節日教育活動。
5、認真上好教研課。
6、教學工作檢查。
四月份:
1、做好幼兒體檢工作。
2、參加市幼兒園同題異構創新教學觀摩活動。
3、堅持做好衛生消毒工作。
4、認真上好教研課。
5、準備慶祝“六一”的文娛節目。
五月份:
1、“勞動節”節日教育活動。
2、“六一”系列活動的設計、籌劃安排工作。
3、做好傳染病的預防工作。
4、開展緊急疏散演練。
5、組織幼兒參加體檢。
6、上好教研課。
六月份
1、開展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活動。
2、結合夏季特征,加強安全教育和飲食衛生教育。
3、開展教研活動。
4、大班開展幼小銜接活動。
5、組織教師參加基本功競賽。(演講、簡筆畫)
6、檢查教學成果,正確評價幼兒。
7、調查師德師風建設情況,教職工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