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語言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0 16:09: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學語言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文學語言論文

篇(1)

語文學科是普通教育中的基礎學科,中學語文課程的質量如何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其他學科的教學,所以語文學科始終處于教育改革的前沿。隨著我國語文教育改革的推進,相應的諸多問題也隨之而來。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抓語言教學還是人文教育?諸多類似的爭論不勝枚舉。其實我們要抓住語文教學的關鍵即語言教學。其原因如下:

一、語言教學是語文學科工具性的體現

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語言的本質作用來看,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的工具,語文學科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總和的語言學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就是語言。而學生學習語言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熟練地掌握和運用語言。列寧曾指出:“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彼勾罅忠舱f:“語言是手段、工具,人們利用它來彼此交際,交流思想,達到相互了解?!币虼?,語言是人類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語文教育實質上是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語言這個人類交際和交流的工具。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語文是學生學習知識和增長才干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重點體現語言教學。

二、語言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關鍵

我國的中學語文教材大多是文選型、綜合型的教材,主要培養學生理解文章和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因此,無論是記敘性的文學作品還是有理有據的議論文,還是文情并茂的說明文,字里行間處處都洋溢著強烈的思想感情,這都體現著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但是我們語文教學的致力點不僅僅是讓學生把握所讀的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思想內容,而且更要讓學生體會和領悟這樣的思想為什么用這樣的語言文字表達而不用那樣的語言文字來表達,從而讓學生消化吸收,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深層次理解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的真正精華之所在。譬如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的《紀念劉和珍君》中有這樣一段話:“而此后的幾個所謂學者的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尤使我感到悲哀。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痹囅胂耄海?)文中的“出離”改用成“很”,好不好?(2)“濃黑的悲涼”中的“濃黑”可不可以去掉?在提出這些問題的同時,可以先告訴學生,思考這些問題時,一定要聯系全文的主題。其實文章中的“出離憤怒”,表示憤怒到了極點,甚至超出了極限,無法忍受了,而改用成“很”顯然無法準確表達作者的憤怒之情。而“濃黑”則是形象化、可視化的詞,用“濃黑”修飾“悲涼”,是將抽象的東西形象化,仿佛“悲涼”可感可觸可視,而且是極度的悲慘和悲涼。因此,這樣學生才會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才會體會到準確形象用詞的妙處。

三、語言教學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中心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將傳統的“聽話、說話”叫做“口語交際”把“聽說能力”叫做“口語交際能力”。并在課程目標中對口語交際規定了明確的目標:“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而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在口語交際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樹立自信,尊重他人,說話文明,儀態大方。善于傾聽,敏捷應對,恰當地進行表達。學會演講,做到觀點鮮明而有個性,材料充分、生動,有風度,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朗誦文學作品,能準確把握作品內容,傳達出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語言教學必須貫徹口語教學始終,也是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關鍵之所在。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把語言教學的相關知識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比如語調有揚調、抑調、平調、曲調四種,主要是通過讀音的抑揚頓挫的變化,來表達作者的喜怒哀樂的感情。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以上語言知識來引導學生朗誦文學作品,增強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譬如: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可以引導學生用抑調表達出魯迅先生對反對軍閥屠殺無辜大學生、文人污蔑請愿大學生的極度悲哀之情??傊挥星∪缙浞值匕颜Z言知識運用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更好地把握課文內容。

四、語言教學是寫作教學的基礎

中國歷來重視寫作教學,由于現代生活、學習、工作、交際的需要,寫作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也受到高度重視。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特級教師張大文指出:“寫作教學需要在廣開寫作源泉上,要啟發學生貼近生活,深入文學作品,善于觀察、積累、模仿、借鑒;在提高思維品質上,要養成思考習慣,樹立辯證觀點,加強思維邏輯性,在加強語言基礎上,要學習范文,模仿語言,變化語言特色,總結寫作經驗?!笨傊?,我們在寫作教學中無論是要借鑒文學作品、加強思維邏輯性,還是要變化語言特色也好,都要從進行語言教學,豐富對語言的變化,這樣學生的作品才會具有自己的寫作特色。綜上所述,無論是從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來看,還是從語文教學內容中閱讀教學、口語教學、寫作教學來看,語言教學都是語文教學關鍵和著力點。因此,我們要把語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這樣,語文教學的改革之路才會走上正軌,語文課堂教學才會發揮其本質的作用,學生的語文水平才會真正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羅安榮.對中學語文語言教學的幾點探究[J].青年文學家,2012(3):65.

[2]莊文中.構建中學語言教學體系[J].中學語文教學,1998(1):45.

[3]康紅賓.回歸原點:語言教學的價值追求[J].江蘇教育研究,2014(3):69.

篇(2)

Abstract:Asacounteractiontosuchwesternphilosophictheoriesaslogicismandconstructivism,deconstructivismoffersanoveltheoreticalperspectivetotheacademicworldincurrentdays.AdeconstructivistviewofChinesegraphologicalstudiesshowthat,sinceChinesetraditionallinguisticshasestablishedasetoffinetraditionsofitsown,ChinesegraphologicalstudymustbreakawayfromtheshacklesofEuropecenteredideologyandsucceedourowntraditions.Meanwhile,weshouldfollowacreativeselfrelianceroadofChinesegraphologytodevelopinnovativetheoriesbasedonexistingfactsofChinesebyapluralistapproachbytakingadvantageofthetheoreticaladvantagesofwesternlinguistics.

KeyWords:deconstructivism;Chinesegraphology;constructivism

1

20世紀初期的結構主義曾經以其完整的系統和功能為西方提供了思想資源,為語言、文學、哲學等領域提供了一套封閉的研究方法。自20世紀中葉開始,隨著人們對社會和政治問題認識的深入,邏輯中心主義和結構主義等在人們的政治文化生活中不能發揮有效的功能,西方思想逐漸陷入迷惘、失望和憂憤之中。西方語境也出現了反形而上學傳統的后現代思想。作為后現代思想之一的“解構主義”思潮,對政治、哲學、文學、語言以及人的思維方式等產生了重要影響。以德里達為代表的解構主義思潮開啟了西方政治和哲學思潮新的發展方向。

解構主義產生的思想淵源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尼采哲學。19世紀末,尼采宣稱“上帝死了”,要求重新評價一切價值,這種質疑理性、顛覆傳統的叛逆思想對解構主義產生了重要影響。其次,是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思想。海德格爾在《形而上學導論》中探討了西方哲學史上的存在與邏各斯問題。他要研究古代的邏各斯(Logos)是怎樣變成近代的邏輯(Logic)的?它又是如何以理性的名義取得西方思想史上的統治地位?海德格爾通過對古希臘哲人巴門尼德殘篇的研究發現,邏各斯與存在的原始意義是相通的。而自柏拉圖后,西方人開始與存在發生對峙,越來越自信自己擁有支配存在的主體性與知識能力。海德格爾對形而上學和邏各斯中心主義加以批評,德里達則直接繼承了海氏的理論。再次,解構主義的出現與歐洲的左派批評理論密切相關。1968年,一場激進的學生運動席卷整個歐美資本主義世界,法國的運動被稱為“五月風暴”。但革命后隨之而來的是激進學者不得不把革命的激情轉向學術思想深層的拆解工作。他們明明知道資本主義根深蒂固,難以撼動,卻偏要去瓦解其存在的各種基礎,包括語言、信仰、機構、制度和規范等。

解構主義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其代表人物德里達以《文字學》、《聲音與現象》、《書寫與差異》三部書的出版宣告解構主義的確立,形成以德里達、羅蘭•巴爾特、福柯、保爾•德•曼等理論家為核心并互相呼應的解構主義思潮。德里達為了達到反形而上學、反邏各斯中心的目的,選擇從語言學和符號學的角度入手,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消解策略。解構主義內容冗雜,缺乏統一的理論和解釋。解構主義者也拒絕為自己的理論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它們主要的批判理論與策略包括:反邏各斯中心主義(anti-logocentrism)、延異(différance)、替補(supplementar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反邏各斯中心主義是解構主義的核心思想。海德格爾認為,西方形而上學的思想傳統發端于柏拉圖對古希臘邏各斯的強行曲解,認為言語與意義(即真理,上帝的話)之間有內在、直接的關系。因此,邏各斯中心論也被稱為“語音中心論”,強調言語優于文字,書面文字是第二位的。德里達對此說法進行了解構。他說,書寫文字并不見得天生就低劣于語言發音,為了打破傳統的“語音中心”偏見,他力圖建立一種“文字學”,以便突出并確認書寫文字的優越性。這種文字優越性,首先表現在它在符號學意義上的“可重復性”。其次是符號應該在不考慮講話人意圖的情況下,依然能被人們正常地加以理解和接受。符號上述的兩個必備特征,即“可重復性”和“不考慮講話人之意圖性”,驗證了德里達所說的文字優越。在更大的范圍說,文字包括了整個語言學的符號系統,因而它也是狹義上的言語和文字賴以存在的基本條件。這便是德里達所謂的“元書寫”(arch-writing)。元書寫概念一經確立,必然打破邏各斯主義的語音中心說。

德里達從言語與文字的關系入手,成功地消解了傳統的二元對立的價值觀。整個西方形而上學的思想傳統以人的理性和自我意識為中心,形成了在二元對立中的等級秩序觀念。如在言語/?文字、男人/?女人、靈魂/?肉體、意識/?無意識、開明/?蒙昧、西方/?東方等的區別對立中,邏各斯中心論認為前者優于后者,具有鮮明的等級觀念。德里達獨辟蹊徑,從語言學角度入手,通過對言語和文字的解構,瓦解了二元對立的觀念,提出二元之間只有差異,而沒有等級秩序區分。不僅如此,“對立”的兩項之間還存在大量的相互滲透和包容等。

德里達還發明了“延異”概念,即延遲與差異。他直接利用索緒爾的符號任意性觀念,打破語言是外在“真理”體現的神話。他說“延異(différance)”既非概念,也非一個單詞,本身是一個杜撰的詞。在法語中,difference和différance兩者的發音相同。若要區分它們,我們必得借助文字拼寫上的差異,這本身就是對言語優于文字邏各斯主義論點的一個極好諷刺。解構主義關于“替補”和“互文性”的策略主要為文學批評理論所借鑒,這里不再介紹。

通過以上提到的一系列的具體策略,尤其是從言語與文字關系入手,德里達批判了邏各斯中心論,打破了等級森嚴的二元對立觀,提出了概念之間沒有等級和中心而只有差異的思想。解構主義從語言學的角度入手,目的是解構西方的形而上學和邏各斯中心論,對現存的等級秩序提出挑戰。強調通過對舊秩序的打破,建立新秩序,重新塑造新的價值體系,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這種批判與重建的雙重姿態,德里達稱為“雙重約束”(doublebind)。他說:“事實上,我一直被兩種必要性拉扯著,或者說我一直嘗試公平對待兩種可能看起來相互矛盾或不兼容的必要性:解構哲學,即思考哲學的某種關閉范圍,但不放棄哲學。我承認這么做很困難,但無論在寫作還是授課中,我重視始終嘗試盡可能地同時采取兩種姿態?!保?]

這一思想產生后在思想和文化界產生重大影響,其影響甚至波及到建筑理論領域。它在政治學上就是對西方中心論的瓦解,重視多元文化價值。而這恰恰是任何一個處在全球化過程中的民族和國家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解構主義思想對民族價值和民族文化的重建,對世界多元化格局的確立起到積極作用。當然,解構主義思潮自產生后也受到很多批評。因為其理論本身漏洞很多,而且它所運用的邏輯、方法與理論,大多從形而上學傳統中借用而來,這樣說來有點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味道。而且解構主義發展下去也陷入了另外一種歷史困境,即真理虛妄、意義不確定以及漫無邊際的任意解釋等。因此我們對這樣一種影響巨大的理論思潮也應該抱一種批評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利用解構主義審視我們傳統的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最主要的是承認語言多元性,承認每種語言與文字都有各自獨立存在的價值與作用,而不可輕易否認自己的語言文字?,F代的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深受西方語言理論體系的影響。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沒有語言學,中國古代談不上語言研究,進而否定漢語和漢字研究的傳統和成就。從漢語言文字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到對漢語和漢字的認識與評價都帶上了西方學術思潮的烙印。如漢語的語法研究一直是跟在西方的語法理論后面的,如漢語的語義學研究一直沒能好好繼承自己的傳統,沒能發展出自己的理論體系,如對漢字的誤解導致的漢字落后、漢字要改革等錯誤觀念,如漢語目前的理論體系對很多漢語現象缺乏解釋力等等。這都是西方邏輯中心主義的深層觀念所導致的結果。

興起于西方的解構主義思潮,是對西方中心主義傳統思潮的反思?,F在“解構”一詞不再屬于哪一個領域或地域,而是屬于人類自身。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們今天研究“解構主義”,吸取其精華,也就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中國。

2解構主義思潮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視角,在中國的影響也日益顯示出來。在此視角下,我們反思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既要承認我們的成就,同時也要發現我們的問題。我們應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從漢語言文字的客觀事實出發,破除歐洲中心主義的思想,總結出漢語言文字的規律,開拓新世紀漢語言文字學的研究道路。

中國的傳統語言學形成了很多優良傳統。在今天的漢語言文字學研究中,我們首先應該繼承自己的優良傳統,并將其發揚光大。中國傳統語言學最值得我們發揚的傳統有以下三點。

(1)重視實證和歸納。

現代學術意義上的實證法來自西洋。但是,作為學術研究的一般方法,實證法在中國本土有厚實的基礎、悠久的歷史和持續的傳統。中國傳統語言學研究從許慎開始就特別重視實證和歸納。許慎在《〈說文解字〉敘》里說,他考據文字“至于小大”,都“信而有證”,“其于所不知,蓋闕如也”?!皵⒃唬捍耸钠?,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保?]316僅僅這幾個數字就無可爭辯地說明了許慎重視實證的態度和做法。許慎之子許沖在《進〈說文解字〉表》里,稱其父秉承了“圣人不空作,皆有依據”的問學傳統。許慎以實事求是、信而有證的學術精神和態度成就的《說文解字》奠定了漢字學基礎。著眼于漢代的這種實證態度,學術史上漢代古文學家的學術成就稱為“漢學”。這種實證方法一直延續下來,到清代還有很多追隨者。正是由于堅持了這種求實的態度和精神,清代的語言學研究達到了傳統語言學的高峰。清代的實證表現為考據法的盛行,梁啟超曾在《清代學術概論》一書中給予考據法以高度評價。

中國語言學史上的大量著作都是通過實證和歸納而成就的。如在《說文解字》研究上,清代乾嘉學派通過實證研究取得卓越成就。但是,從20世紀50年代后,乾嘉和傳統實證方法一直處于被否定的地位,這是不尊重傳統的表現。對此,王力先生曾強調:“能不能因為乾嘉學派太古老了我們就不要繼承了呢?決不能。我們不能割斷歷史,乾嘉學派必須繼承。特別是對古代漢語的研究,乾嘉學派的著作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段王之學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永放光輝。他們發明的科學方法,直到今天還是適用的?!保?]魯國堯先生也認為,研究漢語史的最佳方法,或者最佳方法之一是“歷史文獻考證法”與“歷史比較法”的結合。[注:參閱魯國堯《“歷史文獻考證法”與“歷史比較法”的結合——兼論漢語研究中的“犬馬-鬼魅法則”》,《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3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

可見重視實證是中國語言學的重要特色。

(2)重視書面語言及其意義研究。

中國傳統語言學重視書面文獻的研究,重視意義的獨立研究價值。中國從先秦時代起就形成了一套漢語的書面語言——文言文,文言文一直是古代中國記錄文獻的語言,也是知識分子進階應試所用的語言,故名“雅言”。文言文不僅在中國文化的傳承上起到非常重要的歷史作用,而且還是形成現代漢語的源頭之一。當然,由于書面語和口語的脫節,從隋唐時期開始文言文和口語分離日漸嚴重。到近代,文言文就成為影響中國走向現代化的一個間接因素。白話取代文言,成為漢語歷史發展的必然。但是不能就此否認文言文在漢語發展歷史上的積極作用。

我們需要實事求是地評價文言文及其在歷史上的功用。文言文是漢語的一個傳統,一個與漢字的表意性質有關的傳統。漢字作為表意體系的文字與西方拼音文字性質差異巨大。中國學者把意義作為獨立的對象加以研究,形成了以漢字的形、音、義為研究對象的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說文解字》所包含的字在離開語言環境后,還可以見到它的本義,看到其本義如何引申出新的意義。古代學者一直把意義當作可以獨立研究的對象看待,而不認為它從屬于語法。在訓詁學中,意義是可以分析的,它運用“義界”的訓釋方法,就是在意義內部進行結構分析。傳統語言學還特別重視語音在詞匯語義系統、詞源系統、詩詞韻律中的表現,古人很少做純形式的運作,而是在務實的基礎上以音證義,以義證音。這是傳統語言學研究的又一特色。

(3)重視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在中國古代的語言研究中,一直有很濃厚、很自覺的人文傳統,“離經辨志”、“隨文釋義”、“微言大義”等說法,都表明人們自覺不自覺地追尋語言背后的東西。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嘖而不亂也?!保?]316他研究文字的根本目的是解經傳道。這種傳統一直延續下來,并且形成了中國古代“小學”與經學融合的現象。《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里,語言文字學著作即在經部。因此,傳統的文字學、訓詁學研究歷來與文化有著密切關系,如文字構成的理據、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的訓釋,都直接牽涉到文化,或是直接為文化服務。這就是語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相結合的學術傳統。

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現代。如張世祿先生在《文字上的古代社會觀》中寫道:“居今日而欲知茫昧之古代社會,史策既無征考,則惟有求諸古來之余形遺跡,俾可想見其一斑而已。例如考化石而知生物之遞嬗,察地層而識地殼之胎成,皆其類也。世界言象形文字者,必推吾國,則此文字者,誠有史以來,先民遺跡之所留,曷借之以窺其政俗之梗概,以補史策所未及者乎?!薄笆郎涎陨瞎盼幕?,或且欲吐棄一切,并文字之不知謂何,吾又烏睹其可哉?”[4]他在這篇論文中從漢字的構造入手來看古代社會的風土人情、物質生產和精神建構,體現了語言文字與文化相互參照研究的特點。20世紀50年代初,羅常培先生出版《語言與文化》一書,是自覺研究語言與文化關系的劃時代專著。

中國現代語言學由于受到西方語言學影響很大,在解釋漢語現象時并不能完全適合,甚至常常碰壁。原因在于西方語言本身較重形式,而漢語和漢字則具有較濃厚的人文色彩。為了促進漢語研究,找到一種較為切合漢語實際的解釋框架,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中國興起了文化語言學。[注:新時期文化語言學的代表性著作有:邢福義主編《文化語言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游汝杰《中國文化語言學引論》,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版;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語文出版社2003年版;張公瑾、丁石慶《文化語言學教程》,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等。]漢語中的很多語言現象都可以通過這方面的研究得到合理的解釋。因此結合文化來研究語言一直是漢語言文字學研究的一個傳統。

中國語言學的這三個傳統都值得我們繼續發揚。尤其是后兩個傳統恰恰是解構主義所重視和強調的。解構主義著力打破西方中心論的觀念,客觀而實際地認識其他語言文字的地位。解構主義非常重視書面語,這從德里達的《論文字學》、《書寫與差異》等著作名稱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德里達正是看到了邏輯中心主義、結構主義等存在的局限性,才利用語言的差異,強調書面語言和文字的重要意義。

漢語和漢字重意義的特點和現代語言學的從形式到意義的轉向是非常吻合的,這本來是我們的優良傳統,但卻被以西方為中心的語言學者認為是落后和缺乏理性的表現。西方邏輯中心主義認為,語音和思想的本質、存在的意義之間有最直接、最接近的關系。從“語音中心主義”出發,言說和口語受到推崇,文字被貶低。而且他們責難對象不包括字母文字,而是針對非語音文字。不少西方哲學家都表達了類似的見解,黑格爾批評漢字說:“他們的文字對于科學的發展,便是一個大障礙?;蛘?,相反地,因為中國人沒有一種真正的科學興趣,所以他們得不到一種較好的工具來表達和灌輸思想。大家知道,中國除了一種‘口說的文字’以外,還有一種‘筆寫的文字’,后者和我們的文字不同,它并不表示個別的聲音——并不把口說的字眼記錄下來,卻用符號來表示那些觀念的本身?!薄爸袊驗檎Z言和文字分了家,所以文字很不完善。”[5]黑格爾的這種見解代表了西方人看待漢字的普遍觀念。西方人對漢字的偏見,還進而擴展到對漢語的認識。對漢語和漢字的偏見甚至一度成為西方人不自覺的思維習慣。

結構主義語言學奠基人索緒爾力圖創立一個具有普遍理性的語言學理論,將語言學變為一門科學。盡管索緒爾在心理上不愿意舍棄語言材料和語言現象的豐富多樣性,但是為了建立一個具有整體性、普遍性以及獨立性的全新理論體系,事實上他將理性的語言觀和人文現象對立起來,舍棄了語言符號的人文性。他對人文現象的舍棄,根源就在西方近代哲學中根深蒂固的邏輯中心主義,他的語音中心論實則是邏輯中心主義的翻版。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的邏輯中心主義和理性主義以及二元對抗的思維模式是建立在西方拼音文字基礎上的,長期以來被西方學者認為是代表人類思維發展的最高階段,這種觀念與拼音文字血肉相連,互為因果。這嚴重影響到對人類語言文字的公正認識,導致弱勢民族語言被邊緣化以致面臨失語的困境。

解構主義實際上是西方學者對西方文明中心論的反思,它檢討和總結了西方世界因為自己的科技成就和物質豐富而產生的西方中心主義的錯誤思維,以及將文化系統建立在邏輯中心主義之上的缺點。解構主義承認東方非拼音文字和拼音文字所代表的文化一樣,具有各自的價值。德里達從融合表音與表意的漢字中發現了在邏輯中心主義外發展出強有力文明的證據。德里達的理論闡釋有一定的歷史背景。歷史上部分西方學者的漢語言文字觀念曾對西方邏輯中心主義造成過威脅,“一次是與科學思想的結合,漢字通過一般語言,通過萊布尼茲使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歷史產生了偏離。再一次發生在20世紀初的東方學家費諾洛薩(ErnestFenollosa)和現代派詩人龐德(EzraPound)那里,這次是與詩學的結盟”[6]。德里達認為,從文學和詩學方面,漢語言文字展現的魅力能打破邏輯中心主義。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看到,無論萊布尼茲,還是費諾洛薩、龐德,乃至德里達本人對漢語言文字的揄揚都是建立在“誤讀”的基礎上,他們都沒有徹底了解漢語言文字。無論是相當多的西方學者對漢語和漢字的貶低,還是少數學者的褒揚,他們的觀點和認識都沒有建立在對漢語言文字深刻了解的基礎上。因此,還必須依靠我們自己,從漢語現象出發,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傳統,并將其發揚光大。

3

從解構主義的立場看,漢語言文字學的發展,應當從漢語現象出發,走自主創新的道路。

中國語言學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些優良傳統,但是這個傳統在中國近代向現代的轉折時期遭到質疑,受到冷落。與之同時,西方語法理論卻極大地影響了漢語言文字學研究。那么現代的漢語言文字學研究的道路應當如何走呢?答案很明確,只能走自主創新之路。

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都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文化的發展更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尋找適合自己民族的發展道路。漢語言文字學研究也不例外。在這方面,前人和現代的語言學者已經導夫先路,提供給我們可資借鑒的探索。

馬建忠最早借鑒西方的語法理論寫出了《馬氏文通》。該書并不是完全模仿西方語法寫成,而是馬建忠用“普世語法觀”分析漢語語法的結果。對此許國璋先生的評價頗中肯綮:“(《馬氏文通》)不象是模仿學習《拉丁文法》,也不象以法國《普世唯理語法》為范式。此書之成,我以為只是馬建忠根據普世語法字別種、句司字的通理,憑個人的哲學自信(conviction),經過十四年的勤求深探,寫成這部中國向所未有,在體系上又超過當時西方語法書的力作?!保?]馬建忠利用“普世語法觀”分析漢語語法現象是有道理的,因為作為人類交際工具的各種具體語言,必然會有很多共同的特征?!恶R氏文通》對漢語語法分析貢獻很大,但總體上看,其中更多的是總結出漢語語法和西方語法的共同方面。因而漢語本身的特點還值得我們繼續研究。王力先生說:“各種具體語言,作為人類的交際工具,當然具有共同性,因此世界上的各種語言的語法也是具有共同性的?!比欢匾氖?,“就一種具體語言的語法來說,世界語言的共同性是次要的,而特點是主要的,沒有這種特點,就會喪失其為獨立語言的資格,和另一語言同化了”[8]??梢?,對一種具體的語言來說,人類語言的共性固然重要,但各自的特點是更值得關注。

王力先生說的世界各種語言的共同性,應更多體現在日常語言中。而對于某種語言來說,日常語言只是這種語言的表層部分,其深層部分應當是文學語言等,文學語言更容易展現一種語言的民族特點??茖W語言的民族特點很不明顯。自然科學的那些諸多概念、公式、定理與邏輯推理,很難說有什么民族特色。能代表一個民族語言特色的,必然是其文學語言。在結構主義思潮影響下,語言學十分重視口語,重視語音中心主義,重視共時描寫,其最大的貢獻就是促成語言學作為一門科學的獨立。但如果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甚至走到語言科學主義,則會導致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如對書面語不重視,就容易使語言研究失去民族特色。我們以往的漢語研究由于過分借用西方語法理論來構建自己的體系,想利用這種體系來解決漢語的所有現象與問題,但結果并不遂人意。

合理的做法是從漢語的實際現象出發,擴大漢語的研究領域。我們過去的語言研究只管散文,而不管詩詞駢文,只能分析形義相應的詞語,不能分析形式壓縮、內容積蘊的典故之類,這顯示了漢語語言學的貧血現象。試問,如果漢語中去掉了“葛郎瑪”(grammar)套不住的一些特點,那我們的漢語還是漢語嗎?這些現象包括:第一,漢語中的對偶、平仄和駢文等;第二,漢語句法構造比較特殊,主語、謂語、賓語常有省略;第三,漢語的詞難以確定詞性等。

在這方面,啟功先生的《漢語現象論叢》為我們開辟了道路,為漢語言文字學研究的自主創新做出了貢獻。啟功先生擺脫了從語言理論出發到漢語中尋找漢語規律的模式,堅持從漢語語言現象的實際出發去研究總結漢語自身的結構規律。從對一些具體漢語現象的觀察中,分析歸納出若干條漢語規律。如古代詩歌駢文的語法問題,修辭與語法的關系問題,語言環境對語法結構的影響問題,語氣、語調跟語義、語法的關系問題等。啟先生對“葛郎瑪”不能包括的漢語特點都有一定探索和解釋。[9]

關于漢語詞性靈活的問題,19世紀英國漢學家威妥瑪曾提出:“漢語詞的多功能性(theversatility)——如果可以這樣稱呼的話,即漢語中對于這么多的詞語(尤其是我們傾向于稱之為名詞和動詞的詞)有共通性,在有廣泛差別的語法功能的可容性方面達到如此程度:任何把語言權威性地劃分到像我們語言中詞性的范疇里去的努力,都將枉費心機。而且,我們語言中的此類分析當然得有它們相對應的漢語語法,且不管能否對它們做詞類分析;在所有的別的語言中用屈折變化生效而產生的大部分結果所需的那些方法,漢語自身也擁有,否則漢語就不成其為一種語言?!保?0]對此,王寧先生也有精彩比喻:“象英語、俄語這些種語言,一個詞象一根小鐵鉤,一邊有環,一邊帶鉤,這個鉤鉤進那個環,連成一條就是一句話。鉤和環得對合適了,大鉤穿不進小環,大環掛不牢小鉤,詞的自由結合度很小,錯了一點就被判為語法錯誤??蓾h語的詞象一個多面體,每面抹的都是不干膠,面面都能接,而且用點心都可以接得嚴絲合縫。比如回文詩,干脆結成一個圈兒,從哪兒都能念。這雖是文字游戲,可難道不啟發人去想漢語的特點嗎?”[11]39-40

以上認識使我們看到,要想真正認識一種語言,就必須不帶偏見,承認其獨特的價值。在此基礎上,無論是西方學者還是中國學者對于漢語現象的認識都會有更多的一致,都會發現更多的漢語特點,并總結出相應的規則和理論,這也才是漢語言文字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4

我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從漢語現象出發,借鑒解構主義思潮建立適合漢語特點的語言學理論和方法。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解決好下面問題。

(1)如何看待繼承傳統與借鑒西方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語言學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其發展中積累了大量的成果,形成了一些優良傳統,這些是我們繼續發展的最重要基礎。但我們的傳統研究也有自己的弱點和不足。如傳統的語言學有注重實證和歸納的優點,也有不善于演繹和推理的不足。單獨的歸納法,難以產生現代意義的語言學。訓詁學中字、詞不分的問題,還有語音研究上,由于受到音節的模糊性和籠統性限制,而沒有細致精確的聲音分析的習慣等。這些都是我們的弱點,反映出我們傳統語言學理論的不足。

西方語言學在中國語言學走向科學的過程中,曾經起到很大的作用?,F在我們使用的結構分析和描寫方法等,都來自西方。西方語言學具有的科學精神和哲學的思辨精神以及邏輯的推理與表述,造就了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基本方法。西方語言學的不少流派都對中國語言學研究給予了很多的啟示和幫助,我們應當繼續學習和關注。此外,西方學者關于漢語傳播和研究的著作也很值得我們重視。這些著作的成果有利于我們看到漢語的特點。[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張衛東《威妥瑪氏〈語言自邇集〉所記的北京音系》,《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試論近代南方官話的形成及其地位》,《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98年第3期;《北京音系何時成為漢語官話標準音》,《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98年第4期;《論十九世紀中外文化交往中的漢語教學》,《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等。張西平《傳教士漢學研究》,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等。計翔翔《十七世紀中期漢學著作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等。]

當然有些西方學者對漢語言文字的偏見,我們必須加以拋棄。我們不反對學習西方,但反對亦步亦趨地跟在別人后面,甚至重復別人遺棄的東西。西方語言學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果我們盲目追從,把那些本身片面的東西用在漢語上,結果只能是削足適履。

(2)如何看待書面語言和口語的關系問題。

現代結構主義語言學曾對中國語言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起到了有益的作用。結構主義以來以語音為中心的重口語和共時的方法對當代語言學的獨立具有重要貢獻。但這種過分重視口語和語音、輕視書面語的情況也產生了一些弊端。很多漢語現象不是單純的形式結構所能解釋的。如啟功先生所說,一個五言詩可以變換十種句式,只有一句不通。比如為什么漢語中那么多四節拍,多于四拍的壓成四拍,少于四拍的加成四拍。雖然現代語言學重言輕文,是苦苦掙脫了因文廢言的傳統語文學發展起來的。但是如果把結構主義強調到極點,就會導致另一個極端,即限制了語言學研究的范圍,影響了語言學研究的豐富性,導致漢語言文字學研究出現貧血現象。

而解構主義則給我們一種更廣闊的視野。我們對于口語和書面語都不能偏廢。(3)如何看待實用語言和文學語言的關系問題。

在目前的漢語言文字學研究中,對文學語言的研究是不足的。漢語有常用部分和非常用部分,常用部分即實用語言,非常用部分如古代漢語、現代文學語言等。文學語言與實用語言不同,實用語言以明白清楚為目標,因此邏輯、語法重于形象;文學語言則以有意味有情趣為目標,因此形象重于邏輯?!俺S貌糠趾头浅S貌糠质且粋€整體。如果我們把母語比做一顆大樹,樹干、樹枝、樹葉、花朵,都屬于表層的常用部分,根是深層的非常用部分?!保?2]因此對漢語的研究,實用語言和文學語言是不可偏廢的。(4)如何處理好漢語本體與應用研究的關系問題。

當前的漢語言文字學研究中,還有重本體、輕應用的傾向,似乎只有本體研究才是真正的語言學。實際上任何本體研究如果脫離了應用就很難取得真正的成果。啟功先生緊密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發現了很多實際問題,然后考慮理論上如何解決。他在自己的研究中,立足于應用,注意古今漢語、文言白話的等值翻譯,注意中文信息處理的“電腦傳譯”,注意辭書編纂的義項歸納與排列等等。這都給我們樹立了極好的楷模。正是由于沒有很好處理本體和應用的關系,目前語言文字學許多應用領域,如語言的規劃和規范問題、漢語的國際傳播和對外漢語教學問題、漢字規范和國際通用標準問題、辭書編纂問題等,都存在由于本體研究的滯后或游離而產生的諸多難題,影響了我國社會語言生活的健康發展,阻礙我國向高科技信息時代前進的步伐。因此,今后的漢語研究必須重視本體與應用的結合。

為了解決好上面的幾個問題,我們必須堅持語言學研究理論和方法的多樣化。“語言學的方法必須多樣化,用一種方法排斥和否定另一種方法是不妥當的。這是因為,人類認識自然、認識社會都比認識自身容易,認識自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不是某個單一的研究路線能夠解決的。”[13]只有我們的漢語言文字學有了自主創新的能力,才能和西方語言學界進行平等對話,漢語言文字學研究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廣,這就是解構主義給予漢語言文字學研究的啟示。

[參考文獻]

[1]德里達.書寫與差異[M].張寧,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4-5.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王力.王力文集:第16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78.

[4]張世祿.張世祿語言學論文集[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1-6.

[5]黑格爾.歷史哲學[M].王造時,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125.

[6]張國剛,等.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378.

[7]許國璋.《馬氏文通》及其語言哲學[J].中國語文,1991(3).

[8]王力.語法的民族特點和時代特點[M]∥龍蟲并雕齋文集: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1980:493.

[9]啟功.漢語現象論叢[M].北京:中華書局,1997.[10]威妥瑪.語言自邇集[M].張衛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9.

篇(3)

Abstract:ItisbasedonLanguageAcquisitionTheory,Construdivism,Psycholinguisticsandonthelearner-centeredideas,insteadofbeingbasedonteacher-centeredideas.IncollegeEnglishteaching,itrequireslearnerstoactivelyparticipateinrealcommunicationactivities,toactivelyaccomplishtasksbyusingtargetlanguage,todeveloplanguageknowledgeaswellascompetence.

Keywords:task;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collegeEnglishteaching;application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交際語言教學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和形成了一種為國際上廣泛接受和使用的新的語言教學模式——“任務型語言教學”。它是建立在外語教學法研究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基礎上的具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模式。該模式是“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啟示下提出的外語學習途徑”[1]。教育部2001年7月的《英語課程標準》對英語教學目的強調“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和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音運用能力”[2]1。在英語教學策略方面,明確提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應該避免單純教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2]29。任務型語言教學是交際教學思想的一種發展形態,它把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任務的定義

不同的專家學者根據自己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對任務進行了界定和解釋,Long是最早研究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學者之一,他給任務的界定是:任務是人們為自己和為他人所做的、作為義務性的或有報酬的一項工作。Prabhu給任務下的定義是:任務是需要人們經過一些思考從所給的信息中得出結論的一項活動,這一過程由教師控制和調節。Nunan從交際的角度出發認為:交際性任務是一項課堂活動,它要求學生用目的語進行理解、操練、使用或交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語言意義上而非語言形式上。Ellis的任務是指以意義為中心的語言運用活動[3]。

盡管對交際學習中任務的定義說法不一,但是任務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活動至少應具備以下的特點:①以意義為中心,而不是以操練某種意義不大甚至無意義的語言形式為目的;②焦點是解決某一交際問題,這一交際問題必須與現實世界有著某種聯系。這種聯系不應是籠統的或是現實世界中某種活動的翻版,而應是具體的,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經歷和社會實際,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欲望的;③任務的設計和執行應注意任務的完成,即交際問題的解決。任務完成的結果是評估任務是否成功的標志[4]。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論基礎

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任何一種語言教學途徑或教學法都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論依據來自許多方面,諸如心理學、社會語言學、語言習得研究、課程理論、學習理論、社會語言學、心理發展以及教育理論等。但它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是心理語言學理論、語言習得理論和社會建構主義理論。

1.心理語言學理論

任務教學法基于前蘇聯心理語言學家Vygotsky及其追隨者Wertsch等人關于語言和學習的理論。Vygotsky強調學習的社會性以及教師和同伴對促進個人學習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把心理、社會、語音結合起來,構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也為“任務型語言教學”提供了堅實理論基礎——學習者是在社會交往、相互作用中發現、學會并運用知識的?!爸R的發展經歷兩個過程:首先在社會層面,然后是個人層面;首先是人們之間相互作用(interpsychological),然后是個人的作用(intrapsychological)。高級思維起源于人們之間實際的相互作用”[5]。任務型語言教學正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和教師完成(transact)某些任務,使外語學習者自然地學習、習得語言,擴展中際語體系和促進外語學習進步。

2.語言習得理論

語言習得指的是一個人語言的學習和發展。該理論采用對語言學習者的縱貫研究及實驗方法,著重研究音位、語法、詞匯及交際能力的發展,主張在新的語言點介紹之后,盡可能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語言活動,增加接觸語言的機會。根據語言習得的規律,語法知識的記憶不能保證語言使用的正確,必須有大量語言的輸入才能使得學生掌握所學習的語言。也就是說學習者能理解一項語法規則,但未必能內化并運用這項規則。學習者不僅需要在不同情景以及不同的語境中反復接觸含有這項語法規則的實踐機會,而且還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這些固定的表達方式,從而逐漸發展自己的語言系統。

語言學習的另外一個重要條件是有交流的機會,即Willis所說的use。語言習得的研究表明,學習者的參與與語言熟練程度的提高關系極大。因此,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倡導者認為,掌握語言的最佳途徑是讓學生做事情,即完成各種任務。當學習者積極地參與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嘗試時,語言也被掌握了;當學習者所進行的任務使他們當前的語言能力發揮至極點時,習得也擴展到最佳狀態。在任務型語言教學活動中,學生注意力集中在語言所表達的意義上,努力用自己所掌握的語言結構和詞匯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交換信息。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一個任務,并想方設法把這個任務完成好,此時他們的思維過程與集中在語言形式上的機械性練習是不同的[6]。

3.社會建構主義理論

社會建構主義理論是任務型語言教學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發展是社會合作活動,這種活動是無法被教會的,知識是由自己構建的,而不是由他人傳遞的。這種構建發生在與他人交往的環境中,是社會互動的結果。強調學習者個人從自身經驗背景出發,建構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理解和意義,重視學習過程而反對現成知識的簡單教授;強調人的學習與發展發生在與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動之中。教學應該置于有意義的情景中,而最理想的情景是所學的知識可以在其中得到運用。

學生個人的發展是教學的核心。因此,教師在組織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個體作用,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料和語境,將學生校外的生活經歷與校內的學習活動聯系起來,讓學生自己進行意義的建構,而不是令其接受現成知識,直達結果。教師最重要的作用是激活學生的內在知識系統,并提供給學生一個可同時進行探究的環境。課堂應該充滿對學生具有挑戰性的各種真實的機會。學生自由地按自己的節奏,結合自己的經歷,通過自我調控的發展過程去發展。教師要使外語教學富有教育性,就必須了解學習者的個人特征和個人需求,幫助學習者理解任務的意義和目標,同時,要為學生創造適宜外語學習的心理環境,促進學生形成控制自己行為的意識、信心和能力。

社會建構主義理論支持下的任務型語言教學主張學習過程應充滿真實的個人意義,要求外語教師學會促進學習者的全面發展、學習能力的發展、積極的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發展。

四、應用實例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當今高等教育界提倡和推崇的“以人為本”、“以學習為本”,注重培養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種新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任務型語言教學”,對當前和今后的高等教育人才的英語運用能力的培養尤其具有時代意義[7]。本文以NewHorizonCollegeEnglishBook1Unit1“LearningaForeignLanguage”一課為例,來說明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任務”的設計及其運用。本文是學生進入大學以后的第一次英語課,是他們由中學的學習模式向大學學習模式的轉折點,對于他們的英語學習來說也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學生對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也同樣懷著新鮮感和好奇心,因此,這篇課文課堂內容設計的好壞、學生的認可度對于他們今后外語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作者學習外語的親身經歷——外語學習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這些內容對于學生來講是非常熟悉的,并且他們自己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也有類似的體驗,而作者通過網絡學習外語這一做法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因此,如何通過設計一些趣味任務,引起學生的共鳴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完成一系列“任務”的過程中轉變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者”至關重要。

圍繞課文,筆者設計了以下項task-oriented的活動:

Task1:Todaywearegoingtodealwiththetopic“LearningaForeignLanguage”.Allofyouhavelearned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forabout10years.AreyousatisfiedwithyourpresentEnglishlevel?Doyouthinkyouareasuccessfullearnerornot?WhatareimportantfactorsinyourEnglishlearningexperience?

任務1分析:這是一個導入步驟,目的是想激發學生對主題或任務的關注和興趣,使學生一開始就處于一種主動、積極的任務情景氛圍中。在這一階段,老師要使所設計的問題盡量貼近本課所涉及的主要內容,即強調導入與任務的相關性。

Task2:Lookatthetopicinourtext“LearningaForeignLanguage”andtrytopredictthecontentofthetext.

任務2分析:學生的興趣被激發起來之后,就可以直接進入今天的主題或任務,即通過標題對課文內容的預測。在這一活動中,通過討論這種形式,對學生進行預測這一閱讀技巧的訓練,并且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和興趣。

Task3:Discussingroups:DuringyourEnglishlearning,haveyoueverbeenhappywithyoursuccessesandcriedaboutyourfailures?Whatareyoursuccessesandwhatareyourfailures?Whatarethecausesofyoursuccessesandfailures?Compareyourswiththeauthor’s.(Thewholeclassmaybedividedinto4~5groups.)Aftergroupdiscussion,eachgrouptriestoreportthesuccessesandthefailuresandthereasonsofthemintheirlearningexperience.

任務3分析:選擇這樣的任務作為接觸課文前的“熱身練習”(Warm-upexercises),是因為它從學生自身的經驗背景出發,將他們個人學習外語的親身經歷與課堂教學活動相結合,可以提供給學生生活的環境與課堂學習是一體的感覺,能夠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以前學習成功與失敗的總結和分析,可以培養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促進他們今后的學習。同時通過與作者外語學習中的得與失的比較,有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是對課文的一種深入挖掘。

Task4:Discussingroups:Trytomakealistof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inlearningEnglishthroughcomputercourses.Andthenreporttothewholeclass.(Themoreitemsthegroupmentions,thehighermarksthegroupwillget.)Comparetheitemseachgroupprovides.Thenmakeacomparisonbetweentheitemsyoumentionandthosementionedbytheauthor.

任務4分析:通過討論比較,學生擴大了知識面,對于通過網絡學習外語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使教學置于有意義的情景中,能夠激活學生的內在知識系統,提供給他們一個可以進行探究的環境進行有意義的構建。同時與作者的親身經歷進行比較,能夠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組活動中,學生之間加強互動,語言輸入與輸出量大量增加,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他們提供了綜合性、創造性地使用語言的機會,口頭表達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另外分組競賽的組織方式使課堂氣氛緊張、熱烈、活躍。

Task5:Nowadays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isgettingmoreandmorepopularinChina.Itisbelievedthatcomputerswillsomedayplayaveryimportantroleineducation,andperhapswillgraduallytaketheplaceoftheteacher.Whatdoyouthinkofit?Doyoubelievethatcomputerscanandwilltaketheplaceoftheteachersinthefuture?Why?Whynot?/Compare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betweencomputer-assistededucationandteacher-conductededucation.

任務5分析:教師有必要給學生提高創新和實踐的機會,這部分可以作為學生創新的內容。整個班級可以分為兩大組,以“計算機將來是否可以代替老師”作為正反方的觀點,互相展開辯論。在這一階段,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和形成的語言交際技能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大家所關心的熱點問題上,轉化成在真實生活中運用英語的能力,這是學語言的最終目的,也是任務型語言教學的主要宗旨。另外,正反雙方大辯論的形式使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都得到了較好發揮。

五、結語

“任務型語言教學”旨在把語言教學中的交際真實化和課堂社會化,語言學習的“任務”是指有目標的交際活動或學生為達到某一具體目標而進行交際活動的過程,而以任務為本的學習是“在干當中學習”和“以應用為主的語言實踐”,因此有利于發展技能?!叭蝿招驼Z言教學”與傳統教學根本的區別是把面向書本轉為應對四面八方的人和事,使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發展自身潛力,表現自己的價值[7]。但是,任務型語言教學的任務設計很難把握,任務的系統性和延續性也難以得到控制,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何安平.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英語課程改革[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0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ELLISR.Task-basedlanguageand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1-5.

[4]龐繼賢.交際課堂的任務設計:導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F5.

篇(4)

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更是一種體驗活動。言語作品(主要是文學作品)的閱讀過程,就是學生對作品言語內容、言語形式及言語形式與言語內容關系的體驗過程。體驗作品是體驗感性的形象、性格、情節、技巧和意蘊等,而認知作品是把感性的形象、性格、情節、技巧和意蘊等知識化,然后予以分析、解剖、邏輯、推理,予以認知、理解、掌握,所以認知過程不是“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切己體察”,它沒有整個生命情感的投入,也不指向潛移默化的熏陶積淀,總之,認知作品已不是把文學作品當作文學作品來閱讀。俄國作家赫爾岑說:“一個人通過閱讀體驗時代,不像在科學中,在科學中他只摘取最后的、得到澄清的成果,而是像那種一同舉步、一同走上曲折道路的旅伴?!弊鳛樽骷揖裆罱Y晶的體驗性產物——言語作品,需要的不是被分析、綜合、歸納、演繹式的條分縷析和認知訓練,而是在感知、想象、涵泳、意會、領悟中的真真切切的體驗積淀。

青年美學家王一川先生分析了德文“體驗”一詞的構成,指出它兼具動詞和名詞的特性,并富于能動意味。在王先生看來,對狄爾泰來說,“體驗”特指“生命體驗”,因此認為,在狄爾泰那里,“體驗首先是一種生命歷程、過程、動作,其次才是內心形成物”。并進而概括指出他的體驗特征,那就是“體驗的個體性、親歷性和內在性,即把體驗看作是個人獨特的,通過返復親歷才獲得的、對生命的內在隱秘本質的把握”。因此,狄爾泰的體驗,既是本體論,又是認識論,“是感性個體把自己的知識與自己的自我在與生活世界及其命運的遭遇中所發生的許多具體的事件結為一體”,又“是有限生命對生活的反思”??傊?,“體驗是一種跟生命活動密切關聯的經歷”,具有生命關聯的內在性、能動性、主體性、個體性、親歷性。

一、語文學習中言語體驗的特點

語文學習中的言語體驗,其內涵應是:體驗,既是一種言語活動,也是言語活動的結果。作為一種言語活動,即主體親歷言語實踐并獲得相應的與生命關聯的認識和情感;作為言語活動的結果,即主體從其親歷中獲得與生命關聯的認識和情感。其特征是:

1、言語體驗學習的親歷性

所謂“親歷性”,是指學生主體必須真實參與言語活動過程,主體必須積極參與,體現出主體性;同時是真實參與,也就是說無論言語環境是真是假,主體的參與都是真實的,主體的體驗都是真實的,即使言語環境是假的,但在主體的心里是真的,是主體想象中“真實”的言語環境,主體想象中“真實”地參與言語活動;參與言語過程是一個活動過程,體驗需要動作、活動,包括外在活動和內心的動作,內心的動作是想象中的親歷,如福樓拜寫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殺時作家自己仿佛中了毒一樣的那種親歷?!绑w驗活動都必要有‘真實的’活動參與過程,有了這種‘真實的’活動參與過程才能形成活動的能力?!边@種想象中真實地參與,是閱讀中的想象性認同。認同的心理機能就是通過想象(幻想),把自己投射到對象之中,使作者的思想情意成為閱讀主體的思想情意,使作品中描述的生活成為讀者想象地體驗的生活。在這一過程中,自我似乎完全被忘卻了,當下的情感、心態和思想完全成了作品敘述人的情感和思想。

2、言語體驗學習的個人性

言語體驗有很強的個體色彩,無論是動作行為的體驗,還是行為結果的體驗,每個人的體驗都是獨特的,互不雷同的。每一個進入言語體驗的學習者,并非白紙一張,而是都帶著自己獨特的生命經歷和遭遇過程中所積淀的體驗,同時言語作品具有一種“召喚結構”,具有許多“未定點”和“空白點”,學習者將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置于言語作品,對言語作品進行“具體化”,把言語作品中的空白補充起來,生成新的獨特的體驗,也就是所謂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紅樓夢》的閱讀也正是如此。因為每個讀者、讀者的每個時期,都是帶著自己獨特的生命經歷和遭遇過程中所積淀的體驗,去填補作品中的空白,去生成新的獨特的體驗。這些體驗都是真實的體驗,并無對錯之分。批評家李健吾閱讀了卞之琳的《斷章》后,認為題旨在“裝飾”兩字,寄寓著“無限的悲哀”,即互為裝飾的悲哀。作者卞之琳指出這樣理解“全錯”,題旨在“相對”兩字,示意人生的一切都是相對的。其實,讀者閱讀后獲得的體驗,已經烙上自己原有體驗的印子,這樣的閱讀豐富了詩歌意義的內涵,完全可以與作者的體驗共存共榮。

3、言語體驗學習的內在性、緘默性

言語體驗與人的內在的生命活動相關聯,其方式是潛移默化的,其存在狀態是緘默的,因此,言語體驗學習常采用涵詠玩味的方式。朱熹說:“讀書,須要切己體驗,不可只作文字看?!庇终f:讀詩“須是沉潛諷詠、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看詩不須得著意去里面訓解,但只平平地涵泳自好。”朱熹所說的“切己體驗”、“沉潛諷詠”和“平平地涵泳”,其實就是一種不同于邏輯思考的體驗。如魯迅的散文《秋夜》,寫到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但接下來卻并不介紹敘述這兩株樹分別是怎樣的,似乎行文羅嗦,因為這兩句話,完全可以合在一起說“墻外有兩株樹”。其實,作者說這兩句話的目的并非想告訴讀者墻外有兩株棗樹,而是以這樣的言語形式流露作者自己單調孤獨的感受。這種感受是內在的、緘默的。當讀者設身處地地投入到作品情景中,閱讀體驗這兩句話,伴隨著對墻外兩株棗樹的想象過程,才體驗到作者的“單調孤獨”的感受。學習者只有與作品傳達的情意達到相契與共通,才能感受和領悟作品的妙處、作品的意蘊情致,生成新的體驗。否則,只能說是知道或掌握了作品的內容、寫作特點和風格等等。學習者體驗到的情緒是內在于學習者心中的,與學習者內在生命情感密切相聯。因此,言語體驗作為結果具有內在性、緘默性,言語體驗學習作為動作過程也具有內在性、緘默性。

二、語文學習教學觀

言語體驗只能在言語實踐中進行,離開言語實踐,就成了言語認知、言語訓練?!皩嵺`與訓練的本質區別在于:實踐以生活為本位,指向人的素質;訓練以知識為本位,指向人的技能?!毖哉Z實踐生成言語體驗,積淀言語體驗,培養語感。雖然,語感與技能都屬于人的心智操作能力,但兩者有顯著的區別:技能屬認知學習的范疇,是反復訓練的結果,是沒有主體情感、態度的投入,是求同;語感屬體驗學習的范圍,語感的培養需言語體驗的不斷積淀,需主體的情感態度、人生經驗融入其中,是趨異。技能的獲得,僅強調訓練的反復性、反饋性;語感的培養,必注重體驗的親歷性、實踐性。

學習觀決定教學觀。教師的語文教學就是要引起、維持、促進學生語文學習體驗活動的進行。教師的語文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注意學生言語體驗的個人性。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個性和差異,平等相待,在言語體驗中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原則不是非此即彼、非對即錯,而是多少之別、深淺之異、文野之分。

其次,學生言語體驗的實踐性。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引導學生的吟詠誦讀。有感情的朗讀,就是一種言語體驗活動,既有外在的動作,又有內心的活動。有感情,就是學習者想象中模擬認同了作者的感情或作品主人公的感情,使學習者的閱讀視點進入了作者的視點或作品主人公的視點,因此,是一種想象性認同,是一種想象中真實的言語體驗。朱熹說:“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笔熳x感知言語,體驗言語,內化言語,積淀體驗,這應是語感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

其三,注意學生言語體驗的內在性、緘默性。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能真實地擁有言語體驗,真切地表達言語體驗?!坝行У娜宋慕虒W方法應是‘討論’、‘對話’、‘實踐’和‘反省’。”討論、對話、實踐、反省也應是語文教師引起、維持、促進學生言語體驗學習的極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篇(5)

美國教育學家盧布姆說:“目標是預定的教學成果”葉圣陶先生也說過:“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使受教育者能自己解決問題。教,就是為了不教?!边@就是說,教學目標就是教師所預期的學生達到的某種程度和變化。它是教學大綱要求在教學中的具體化,是評估教學質量的依據,是素質教育中學生應達到的水平標準。而目標教學,就是將教學目標貫串于教學的全過程,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共同努力。語文課的目標教學,就是語文教師根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和課文的實際內容,制訂出嚴密的教學目標并付諸教學實踐以期達到預期效果的教學。

與其他課程的目標教學一樣,語文課的目標教學必須解決識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次的教學目標。為此,教學實踐中各階段應做到:

課前要做好目標展示與自達。這是調動師生雙邊積極性以期共同為達標而努力的重要一環。所謂目標展示,就是課前對學生布置預習內容時,把所需掌握的有關內容和要求,如文章的作者、出處、時代背景、生字新詞、語法修辭等,告訴學生,以便學生在預習時做到心中有數。所謂自達即學生按所定目標進行預習,通過自學課文,查閱工具書和借助已有的舊知識,解決識記、理解和一般運用這幾個低層次的目標。目標展示與自達,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興趣和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理解的能力,是一種極好的方法。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深深感到,在對學生的問卷中發現,學生對教師的上課表示滿意,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提問、檢測等都不錯,但在關鍵性的高考中,語文成績并不理想,特別是閱讀分析題的失分情況更加嚴重,這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學生的獨立理解能力差。因此,語文課目標教學的第一步,首先應解決學生自學興趣和自達的問題。讓學生通過預習自學,自己發現問題,并加以識記、理解,進而運用。只有這樣,預習才算是達到了預期目標。而這個目標的實現,就為教師在導讀講授中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重點、難點和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的研討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換句話說,目標展示后學生能夠自達,那么,目標教學的第一步,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失敗的。

課間是協同實現目標教學的中心環節。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學質量的高低優劣,取決于課堂教學。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目標明確。就語文課而言,所教授的內容必須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什么是重點,什么是難點,雙基怎樣,特色如何等等,教師都必須心中有數。只有這樣,在實施目標教學時才能講有依據,授有章程,循序漸進,得心應手,經過師生的雙邊努力,教學目標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實現。誠然,課堂教學還必須教法得當,設疑、點撥、誘發、拓展都要恰到好處,在注意縱橫聯系,前后貫通。如“咽”字,在課文中就有多種讀音和多種意義:(1)yān,如把握命運的咽喉;(2)yàn,如狼吞虎咽;(3)yè,如哽咽悲傷。只有這樣縱橫聯系,緊靠課文前后貫通,學生才能得到綜合性的提高。也只有這樣散發性與綜合性的反復練習,目標教學才能得以實現。否則,要提高語文成績,那只能是一句空話。此外,課堂教學不管是授課還是板書,語言都應精煉、準確,富于條理性和啟發性,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上面所舉到的“咽”字,若歸納則為:用作名詞談yān;用作動詞讀yàn;形容哭泣讀yè。這樣的概括,學生定能心領神會了。又如教授古代文化常識的農歷的干支紀年法與公歷換算時,更應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如已知1968年是農歷戊申年,以此推算,1898年和1993年是農歷什么年?象這樣的題,除了要求學生必須熟記十天干、十二地支外,還必須教會學生,在已知年份的基礎上,年份增加的,天干地支紀年換算向右推;年份減少的,向左推。這樣,1898年向左推70年,而實際上六十甲子輪回轉,所以只須向左推10年即可,則得出1898年為農歷戊戌年。而1993年,是在1968年的基礎上向右推25年,實際上天干向右5位,地支只須向右1位,則得癸酉年。經過這樣畫龍點睛的概括性總結解釋,再讓學生自己動手練一練,“換算”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樣的教學,學生學得活記得牢,趣味無窮,以后不管遇到怎樣的變換,學生都可以毫不費勁地解決問題了。

課后是目標教學的補救和延伸。課堂教學的結果,如果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基本掌握了所授的知識,達到了預定的目標,并順利地通過了達標測試,那么可以說,目標教學算是成功了。但由于學生素質的差異,學生的領悟程度必然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因此,我們要對那些領悟較差的“后進生”進行填漏補缺,對他們進行個別的或集體的輔導幫助,使他們順利地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而對于那些尚有余力的“尖子生”,則應指導他們在達標的基礎上拓寬加深,以課內學到的知識或規律向課外擴展延伸,去研究解決課外的實際問題。在這方面,我深感我們的語文教師實在做得還不夠。不少教師注意了差生的輔導,卻忽視了尖子生的再提高,或反之。因此,要想使語文成績獲得大面積的豐收,課后的補救和延伸實在不可或缺。差生輔導好了,我們豐收的面積就擴寬了;尖子生輔導好了,我們的“單產”則更可觀。只有這樣,語文課的目標教學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語文課才更加顯得阿娜多姿,妙趣橫生。

篇(6)

運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來保持注意,外界因素極易對他們產生干擾。對于無意注意而言,刺激物的強度特別是相對強度是引起和保持的重要原因。在課上,教師應當注意改變說話聲音的大小、快慢,

突出重點,加強語氣,注意手勢等肢體語言的運用,而聲音一旦失去吸引的效用,肢體語言便是最好的選擇。對于學生的有意注意來講,也是以外部的視覺聲像來支持他自己的有意注意,而肢體語言是

視覺和語言的完美結合,對于加強學生的有意注意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學生因為不會回答你的問題,你完全不必批評,可以撅著嘴,扭過頭,表示很生氣,這樣老師顯得活潑而可愛,還不會傷害學

生的自尊,相反學生還會感到內疚。不一樣的表情能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感受。如果這節課你一直是繃著臉或一直是同一個表情,那學生會覺得無趣。課堂效果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二、運用肢體語言有助于學生記憶

漢語是一種理性語言,我們的祖先在造字時就注意了音、形、意結合,不借助肢體語言就能很清晰地去表達所要表達的事物,如象形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利用圖形作文字使用,在形狀上很相像(如:

“人”“月”“魚”“日”)。指事字是用具體形象畫不出來時,就用一種抽象的符號來指示。(如:“上”和“下”“一”“二”和“三”)。會意字是根據意義合成一個字,分為異體會意字和同體

會意字。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合而成的,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如:“火”和“土”組成“灶”;“小”和“土”組成“塵”;“人”和“人”可以組合為“從”;“人”和其他形體組

合為“保、伐”等)。形聲字由形旁和聲旁組成,標明字的讀音,所以將形符和聲符組成的字就是形聲字,可以分為上形下聲、上聲下形、左形右聲、左聲右形、內形外聲、內聲外形。漢語的構造形象

生動,只能使用豐富的肢體語言才能表達清楚,教師在課堂上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個親切的眼神,講話的語氣語調,舉止態度乃至服飾,都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它可以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

流變得更加容易。

篇(7)

在語文教育中,實踐的重要性更加淋漓盡致,同時,語文學科相較于其他學科,也在更好地踐行了知識。讀讀寫寫,閱讀寫作就是一個學習加實踐的過程。實踐分為直接實踐與間接實踐,學習語文的過程是實踐的間接過程,生活語文是實踐的直接體現。語文從來不像其他學科,緣木求魚式的進行生硬教學。這也就給思想政治教育在語文學科中的滲透提高了成功性。

(三)人文性

語文課程中的材料文章是經過嚴格選擇出來的典范文章,無論是在寫作技巧,還是文化思想上都是優質兼得,這些文章本身就是人文性的,而語文課程的教學素材又是以其為基礎的,所以說語文教學具有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只有A,才有B這樣的條件邏輯。因為兩者相互滲透,且無需條件也在進行中的。語文教材本身就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學習語文的過程也是學習思想政治的過程,反之亦然。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

素質包括兩個基本的概念: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提升文化素質來說具有雙重益處,在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時,一方面可以使得學生得到了雙重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有更深層次的領悟,提高學生的思維廣度,而非只是學習基礎的語文文化知識[3]。

(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是毋庸置疑的,這也是根本目的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能夠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崇高理想。一個有文化而沒有道德的社會人對于社會來說,是具有危害性的,最近幾年發生的眾多知識分子犯罪的新聞事件,也驗證了曾經說過的偉大名言。

三、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原則

(一)文道統一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僅僅強調“滲透”二字,關鍵之處在于對度的把握,能否把握到一個合適的度便取決于教師的職業素質了。如果在語文教育中過度的強調“文”的重要性,就變成了傳統語文的教育方法,說教生硬的知識傳授;如果在語文教育中過分強調“道”的重要性,那便成了本末倒置,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了語文課堂的全部那是萬萬不可的。所以,在實踐運用中,需要教師在語文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求統一,兩者相互滲透,相互聯系,是同一時態的統一,并非兩個不同時態的統一[4]。

(二)無痕原則

顧名思義,無痕原則講求的藝術關鍵在于無痕,這也是取決于教師的教育水平、職業素養。在運用中,切不可將其表現得過于濃重,在語文教學中,不可將思想政治教育生硬地強加給學生,使得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導致學生的被動的結果,就證明了教育效果的失敗。所以在實際課堂中,教師應該借助相關性、合理性的教材,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將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地設計在其中,并無痕地引導學生,讓學生思考與領悟,使得學生主動接受學習。

(三)實際原則

針對高等教育中的實際原則,在表現內容方面涵蓋兩個概念,一是與社會大背景實際原則,即在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遵循著社會實際,當學生在課堂上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后,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是內化與外化統一的過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缺乏合理性與社會實際性,那么將是教授現代人學習古代生活模式的錯位教育;二是與學生個體的實際原則,這主要是說在進行思想診治教育的過程中要能夠因材施教,找到合適的契合點進行教育,這樣才能使教育效率得到最大化[5]。當代大學生面臨著自我統一度差、社會適應性差、經濟壓力以及就業困難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就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中滲透思想政治過程中要找到這些契合點,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社會實際與學生實際額原則,采用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考慮到學生的目前處境與心理狀態,做學生的指引者與解惑者,為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解決自身思想等問題上創造條件。

(四)針對原則

針對性的原則也就是教學中的因材施教的原則,學生是發展中的獨立個體,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特別的,所以不能以一育百,用馬克思的話講,就是要辯證的看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6]。所以在將思想政治教育在語文教育中進行運用時,也要采取這一針對性原則,具體的情況給予具體分析,對學生現有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后,選取合適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選取合適的滲透方法,在合適的時間里,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育,使得學生感覺到及時就醫的舒暢感。

(五)以身作則

教師的言行與素質對學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為學生學習的表率與領導者,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素質,在語文教育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更要求語文教師在對語文教學認真細致的同時,對于思想政治的教育更要以身作則。新時期的教育要求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終身學習時身為教師必須履行了的行為準則之一,教師唯有不斷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提高自己的素質內涵,只有這樣,在語文教學中,才能夠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也會增加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滲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關乎于素養方面的教育,所以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給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力量。成為學生可以學習的人,可以信任的人。

四、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一)提升校園文化氛圍

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是開展教育工作的物質基礎,校園應該加強對校園文化的建設工作,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加強良好文化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能夠在文化氣息濃重的校園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因為社會風氣各路熏染,現在的學生在文化上也就受到了很多不良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出現偏差與誤導。校園文化對于教師與學生來說具有導向、激勵的作用。所以提升校園的文化氛圍對于語文教學中思想政治的滲透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7]。

(二)作文教學教育

作文在語文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作為是檢查閱讀效果,寫作功底以及分析學生思想狀體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在學生的作文中感受到學生目前的情感與思想所處在的位置,能夠分辨出學生的閱讀能力的高低。作文又是語文實踐的重要表現,所以通過選題,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審閱學生的作文來了解學生的目前狀態。為以后進行的思想政治的教育提供準確、針對性的方向。

(三)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教師的專業素養直接決定了其是否具有教書育人的條件。包括了專業技能、經驗素質、思想品德、心理素質等多方面。教師是教育工作的具體踐行者,教師的專業素養直接決定了學生的發展。所以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對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是最關鍵的。提高教師文化素養的方式有很多,首先教師自身要有良好的自覺意識,不斷提升自己;其次,可以進行培訓或者參加交流會,這些對于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作用。

(四)加強網絡教育

現在的大學中,高校師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很大一部分是通過網絡,這是社會信息時代的大背景所決定的,因此教育不能僅僅依靠課堂,也要通過網絡進行教育工作。對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措施是加強學校關于思想政治的教育網站建設,在語文教學網絡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在通過網絡進行積累知識時能夠獲得雙豐收。

篇(8)

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的工具。英語則是進行國際交往的工具。隨著信息時代的蓬勃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世界似乎也變得越來越小,我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越來越多,與許多周邊國家的國際貿易交往越來越廣泛。對于即將在中國舉辦的2008年奧運會來講,培養大批的,有嫻熟的外語語言能力,有高超的外交水平的優秀人才是勢在必行的。一個人的語言文字能力、交際能力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素質之一。英語教學要實施素質教育,就要把培養語言交際能力作為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把這一思想貫穿在教學過程之中。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是中學英語教育的重點。

一、聽、說結合,提高語言能力

學習語言總是音感先行的,以聽、說入手是外語教學的特點。課堂上我用英語組織教學,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讓學生聽得明白,聽得有趣,津津樂道。在聽的基礎上,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經過自己的理解,以說的方式表達出來。我采用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訓練,如復述課文,值日生報告,背誦小詩文,學生之間的相互問答等方面來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復述課文是培養學生組織語言和連貫表達的有效訓練,一開始對有的學生來說難度很大。我就反復播放課文,讓學生反復聽,直到聽懂課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為止,或用問答方式幫助學生用正確的語言復述全文,直到不加提示,學生也能獨立復述的程度。我還鼓勵學生從自己的喜好出發,選擇各種各樣的英語聽力材料進行練習,也可以將好的材料與同學們分享。互相幫助,一同提高。這樣長期地堅持聽、說訓練,學生會說得越來越流暢,讀得越來越準確,語言能力也提高了。

二、語言習得與語言能力的培養

語言習得是培養語言能力的基礎??死暾J為“人們使用語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語的能力),主要不是通過學習獲得的,而是習得的?!睂W習英語指的是學習語音、詞匯、語法、句型等語言及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如果采用傳統的“我講,你聽;我教,你學”的教學方法,對掌握及應用英語是無益的。不但教學效果不佳,而且會給學生造成學習英語有負擔。習得是在自然的交際環境中使用語言的潛意識過程。習得者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掌握語言的同時,語言能力已有所提高。我在課堂上用英語教學的同時,通過大量使用手勢或動作及實物展示,進行啟發式教育,讓學生充分理解英語句子、對話、課文,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逐漸掌握語言,從而無意識地習得語言。如在一次課堂教學中,我加入了一個對“楊利偉”——這一學生崇拜的中國英雄的采訪練習,一下子讓學生投入到各自的角色之中,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要與“英雄”交流,當他們用并不熟練的英語進行采訪或是向英雄表達敬仰之情的時候,我看到的是一群熱情、自信的孩子。小小的一次練習使學生們消除焦慮情緒,幫助他們建立了自信心,并能主動、大膽的發言,使學生總是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之中。學生主動接觸英語,從而達到語言習得。當學生大膽開口講英語,熟練地用英語與他人溝通時,語言能力也在無意識中提高。

三、創設語言情境,提供語言實踐機會

語言能力的提高,取決于實踐機會的多少,如何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又取決于教師在課堂和課后為學生創造的語言情境。通過各種有效的手段,設置良好的情境,使學生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積極進入自己所扮演的各種角色中,在演示過程中,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運用新穎的課堂教學設計,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并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1.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利用自己設計的值日生報告、講英文小故事、對話表演及課文中的片段表演的方式,來鍛煉學生的膽量。隨著學生對于知識的運用越來越熟練,請每一位學生談談自己的理想,在樹立了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的同時,通過相互的交流,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也大大提高語言的熟練程度。

2.學生學習英語,不只是為了在教室里用,更重要的是能在社會實踐中正確地運用。然而如何將教室這個小小的空間,變幻成各種各樣的場所,創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就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在一節關于Shopping的課中,我就將教室里的講桌假設為柜臺,學生們的文具為商品,由學生來做售貨員和顧客,來操練CanIhelpyou?Whanwhuldyoulike?Howmuchisit?Isthatall?等購物用語,不僅讓學生過了表演癮,在教師與學生互動過程中,也讓英語真正應用于現實生活之中。我經常用教室里的桌椅、黑板及準備的小道具來設計看病、借東西、問路等情境教學。學生學習起來,感覺趣味性強,難度低,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語言實踐的積極性。

3.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多媒體技術使創設情境更真實化。我用Powerpoint設計的動物園,栩栩如生的動物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不斷飛入的句子,為學生提供了語言提示,幫助學生進行語言交流,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活動。多媒體技術為語言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提高了學習效果。

4.使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聽說的積極性。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多媒體能促進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提高學生對感知對象的理解程度,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看錄像、聽錄音進行對話問答,通過聽覺、視覺直接接受所學內容,進入英語的思維過程,加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加大課堂容量和練習密度,達到最佳效果。如在進行七年級上冊(新目標)第七單元Howmucharethesepants?教學時,我利用幻燈片把服裝、鞋帽、水果等一些商品投到大屏幕上,讓學生直接地看到這些東西,并利用本單元所學詞匯、句型進行購物對話,輪換扮演售貨員和顧客,如:

A:CanIhelpyou?/WhatcanIdoforyou?

B:Yes,please,Iwantasweater/skirt/……

A:Whatcolordoyouwant?

B:Blue/Black/White/……

A:Hereyouare.

B:Howmuchisit?

A:Tendollars.

B:I''''lltakeit.Thankyou.

A:You''''rewelcome.

直觀教學,提高了學生口語交際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外語的教學效果。

篇(9)

二、如何解決小學數學教育中的語言教育問題

(一)提高語言教育的規范性和藝術性。在小學教育階段,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時刻影響著小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要完善小學語言教育,教師就需要提高其規范性。首先,教師在備課或課堂教學活動中,都應力求語言的精練簡短,時刻保持明確的語言思路,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領悟書本中的思想知識,通過教師的悉心指導,不斷深入分析,以此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自主學習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習興趣的目的。另外,還需要提高小學語言教育的藝術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要注意語言表達的藝術性,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的語言詞匯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活動正常開展。(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經常對學生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無論學生回答問題正確與否、作業對錯也好,都應通過語言表述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和肯定。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本著面向全體,照顧差異的原則,盡可能多地給予中下游學生一些鼓勵,對優異學生的獨到見解給予表揚,對于表達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幫助他們,課堂發言時要給予他們鼓勵的目光,再結合教學內容,采取漸進的方式來指出他們回答的不足之處,從而使他們能夠不斷突破自己,積極參與并舉手回答問題。(三)注重批評語言的幽默性。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對任何發生在自己視野范圍內的事情都比較好奇,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讓他們時刻集中注意力聽講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教師在批評學生不認真聽講時,要注重語言的幽默性,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提醒學生上課要認真聽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時周末或節假日歸校后,學生會上課走神、課堂紀律混亂,這樣直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對此,教師可以使用幽默詼諧的語言,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之處,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這種委婉的批評方式來間接或直接的改善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的不良習慣。(四)注重生動形象的語言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這樣可以讓學生更輕松、更容易地接受新知識,掌握學習的重難點,把數學中一些抽象簡短的定義轉換成生動形象的語言,學生不僅不會覺得難懂,還會覺得很有趣,從而會參與其中,這對小學數學教學來說尤為重要。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自身特點,采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表述邏輯性強且抽象化的數學概念或定義,以此達到提高小學數學教育中語言教育的目的。

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永無止境的過程。準確性、條理性、簡潔性和完整性作為數學表達的四大要素,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我們教師要創造一切機會,激發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表達的興趣,不斷錘煉學生的數學語言,使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進而帶動思維能力的提高。

作者:遲雅卓 單位: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一機三小

參考文獻:

篇(10)

如何引導學生去捕捉文章的“文眼”呢?我認為至少有以下三條途徑:

1、從標題中去找文眼。如秦牧的《土地》,其題目就是文眼。作者說古論今,貫通中外,“思接千載,不能狀其遠;視通萬里,何能喻其大”。但所有的材料,都由“土地”這一文眼貫穿起來,生發開去,顯得井井有條,形散神聚,真是“群言雖多,而無倒置之乖;眾理雖繁,而無焚絲之亂?!?/p>

2、從主旨中去找文眼。如朱自清的《綠》,“驚詫”二字即為文眼。文章起于“驚詫”,終于“驚詫”,主體部分前注后顧,映襯對比,層層拓開,說明為什么“綠”之美能使人“驚詫”,出色地完成了意境的創造,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3、從結構中去找文眼。有些文章的文眼深藏在文章的結構中,含而不露,不細心領會與反復琢磨,往往把握不住,捉摸不定。如方紀的《三峽之秋》,全文就是以日光、燈光、月光“三光”來布局謀篇,獨運匠心的。文章寫了早晨、中午、下午的日光,寫了晚上的燈光和月光。這不同時間的光又與不同景物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引人入勝的三峽風景圖,避開了他人注重奇峰險灘、濃霧高猿的描繪,創造了一個明快、熱烈、幽靜的境界,一掃“猿鳴三聲淚沾裳”的悲涼氣氛,代之以清新、熱烈、向上、自豪的情感,獨辟蹊徑地寫出了頗具個性的三峽風光,讀之令人耳目一新。那么,這“三光”也就堪稱《三峽之秋》的文眼了。

如何充分發揮“文眼”在教學中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的具體做法是:

1、整體感知,探測文眼(學生預習自學)。

這是學習的第一步,叫學生在預習中自讀課文,熟悉課文,了解文章的內容,重點解決“寫什么”的問題。如秦牧的《社稷壇抒情》一文,文章緊緊圍繞社稷壇的“五色土”選材立意,布局謀篇,展開豐富的聯想,抒發廣闊的情感。作者首先想到的是沒有泥土所代表的土地,就沒有人類文明;再從沃土的來歷,想到應多么感念世代勞動人民;第三個層次由“五土”想到“五方”、“五行”、“五音”…從而想到古代思想家對民族文化的貢獻;第四個層次從社稷壇為什么以黃土居中,想到黃土高原、黃河和黃帝,進而想到由它所象征的中華民族;接著進一步從五色土壇想到了國土的統一;最后,作者激情地抒發了自己的感想--做一個歷史悠久、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華民族的子孫,是多么值得自豪,多么應該安排好自己寶貴的生命,為祖國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而這一切,又都離不開“五色土”而生發的聯想。由此可見,“五色土”便是這篇文章的“文眼”了。這一步應讓學生在預習中把握文章的梗概,在總攬中探測文章的文眼,明確文眼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這些步驟和過程,應全部由學生獨立完成。

2、部分探究,揣摩文眼(教師課堂點撥)。

這一步在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找出文眼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文章的寫作技巧,重點解決“怎么寫”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應適當點撥,以“文眼”切入,引導學生理清思路,而后巧設鋪墊,順路拓出,啟迪學生循路入境。在重點部分還要反復揣摩,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如《醉翁亭記》就是以“樂”為文眼的,文章由“山水之樂”、“四時之樂”、“游宴之樂”,一直寫到“與民同樂”,從而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寫得嚴謹而精巧。

總結我多年的教學經驗,在引導學生揣摩文眼方面,有如下方法:

①以題統文,揣摩文眼--即從題眼入手,以題眼收束,始終抓住題眼,統攝全文。

②中心拓發,揣摩文眼--即從篇中之眼入手,然后向兩頭拓展開去,啟迪學生的思路和聯想。

③首末夾擊,揣摩文眼--即先抓住文章首末之“眼”,然后向中間夾擊,探究旨趣。

④求本溯源,揣摩文眼--即從篇末之“眼”入手,調動學生感官,妙悟作者情感,逆路發散,沿波討源。

⑤逐層深入,揣摩文眼--即抓住篇首之“眼”,居高臨下,鳥瞰全文,逐層探究,理清脈絡。

⑥循因索果,揣摩文眼--即從揭示文章因果關系的文眼入手,設疑鋪展,啟迪學生循路入境,探究事情的來龍去脈。

⑦舉一反三,揣摩文眼--即以多篇文章的文眼為誘發點,以教師示范性的精講為聚光點,遷移知識面,引導學生觸類旁通。

⑧圖示誘導,揣摩文眼--即用圖表,符號、文字等,設計出整篇課文的框架網絡圖,誘導學生自讀,自說,自思,自找,自查,自填,自結,按圖索驥,求本溯源,再現和強化文眼在課文中的妙用。

3、回歸整體,反芻文眼(師生共同總結)。

這一步是在學生解決了“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基礎上,進一步解“為什么”的問題。這既關系到對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也關系到對文章寫法的深入探究。要讓學生了解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讓學生再次去品讀全文,反芻文眼,回歸整體,妙悟全文,使學生對文章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總體印象的把握。如蘇軾的《石鐘山記》寫了三次“笑”,這“三笑”應為此文的文眼。作者第一次寫到“笑”:“余固笑而不信也?!睘槭裁葱δ??因作者試圖在這次游覽中考察石鐘山得名的原因,寺僧派小童為其引路,小童以持斧擊石的方法,“于亂石間擇一二扣之”,讓作者辨別這里的石音,然而作者聽到的只是和普通石頭一樣的“@①@①”聲。但對小童的活潑天真,不辭奔波,熱情介紹,作者還是報以微笑。所以這次“笑”只是應付性的微笑,是出于禮貌的需要,并不表示內心的贊同和認可。作者第二次寫到笑:“因笑謂邁曰……”蘇軾為了探尋石鐘山命名的原因,決定連夜“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作一次探險。在夜間,他倆遇到了毛骨悚然的環境氛圍。正當作者產生了“欲還”的念頭時,忽聞水面上傳來“噌hóng@②如鐘鼓不絕”的響聲。循著音響傳來的方向,作者又意外地發現石鐘山下到處是石洞和縫隙,微風吹著水波,沖進洞內,與洞壁相撞擊,發出“噌hóng@②”之聲,猶巨鐘鳴響。接著,作者又發現一塊“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的大石,與“風水相吞吐”,發出“kǔan@③坎鏜@④”的響聲,與“噌hóng@②”聲相呼應,猶如周景王鑄的“無射”鐘聲,又像魏莊子的“歌鐘”鳴響,激越悠揚,美妙動聽之至。作者揭開了“石鐘山”命名的科學奧秘。所以,這一“笑”,是夜探勝利后充滿喜悅激動的歡笑。作者第三次寫到“笑”:“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崩畈陈谀抢??課文最后說到:“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因此,這里的“笑”,與前兩次都不同,,它含有“嘲笑”的意思。在教學中,我抓住這“三笑”為文眼,統觀全文,反復揣摩,使學生從這“三笑”中深刻地理解到作者構思的苦心所依,作品行文的主旨所在,解決了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三笑”的真正原因和內在聯系。

綜上所述,教師的教不在于傾筐倒篋,全盤授與,甚至越俎代庖,而在于優化組合各種教學方法,揚長避短,因人制宜,循循善誘,精講點撥。我以“文眼”為突破口,遵循“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為規律的三步組合教學法,深化了文眼在語文教學中的妙用,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收到了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的良好效果。

(作者單位:廣東惠州市惠州商報社)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石加空

上一篇: 消費認知論文 下一篇: 幼小銜接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视频久久久久久97 |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无遮挡 | 亚洲喷奶水中文字幕视频 |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 尤物在线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