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型農業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0 16:09: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城市型農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城市型農業論文

篇(1)

為更好地總結都市農業12年來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研究和促進城鄉統籌背景下都市型現代農業和休閑農業的科學發展,中國農學會擬于*月上旬在*市召開第八屆全國都市型現代農業與休閑農業產業學術研討會。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會議議題

本次會議的主題為:“城鄉統籌與都市型現代農業、休閑農業產業創新發展”。

主要議題有:城鄉統籌與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新格局;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多功能性;都市型現代農業主導產業創新發展與典型模式;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科研教學體系建設;政府在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中的作用;影響未來中國都市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與對策;休閑農業的理論建設;休閑農業成功案例與典型模式;休閑農業產業的經營與管理;國內外在都市型現代農業與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方面的進展;都市型現代農業與休閑農業發展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

二、會議時間和地點

*月*日在*市召開,*月*日報到。

三、組織形式

會議由中國農學會主辦,中國農學會都市農業分會、*市農學會承辦。

四、主要內容

(一)本次會議將作為第*中國科協年會第26分會場,與會代表參加中國科協年會主會場活動,參與都市型現代農業與休閑農業學術研討會的交流,參觀*市都市型現代農業和休閑農業的示范單位。

(二)召開中國農學會都市農業分會理事會,并對多年來在都市型現代農業和休閑農業理論與實踐創新方面做出重要貢獻的專家進行表彰。

(三)商討建立“城市農學會協作網”,發揮學會體系優勢,促進都市農業與休閑農業的發展。

五、會議征文

(一)論文征集

請圍繞本次會議的議題撰寫相關論文,論文格式詳見附件1。

(二)其它資料征集

我國都市農業發展的相關專著、完成的相關課題、各地都市農業的發展規劃、各地推動都市農業的政策和保障措施、各地都市農業的主要模式、都市型現代農業主導產業與休閑農業產業(企業)的成功運作模式及相關照片等。

中國農學會都市農業分會將組織有關專家對征文進行遴選、匯編成《都市型現代農業與休閑農業產業創新發展》,并作為《中國農學通報》(增刊)發行。

(三)征文投送

論文投送截止日期為2009年7月1日(當地郵戳為準)。

1、請通過中國科協通用會議系統網上注冊個人信息();

2、征文和報名表的電子版請同時發送至castnh@和castnh@兩個郵箱;

3、請將征文及資料的紙質版郵寄至中國農學會學術交流處。

六、聯系方式

聯系地址:北京朝陽區麥子店街20號樓

中國農學會學術交流處100125

聯系人:周憲龍、康亞軍、王全輝

電話:010-5919449759194487

傳真:010-59194449

篇(2)

 

新形勢下,要建設現代農業,需要依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的人力資源優勢,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人力智力支持。循環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和發展模式,需要培育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農民。但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中大部分人基本上屬于體力型和經驗型農民,不具備現代化大生產所需要的初級技術能力。農民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不能滿足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的需要,農業經濟效益不高,如何培養新型農民也成為當今社會局解決的問題。我認為要培養新型農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政府要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力度

政府要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源建設的投入,在經費上給予大力支持。要增加教育投資力度,鼓勵社會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鼓勵和宣傳一部分富裕農民集資捐助教育。同時政府為農民提供入學貸款、為大學生到農村創業提供融資、信貸等優惠。農民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參與循環農業發展,需要的是信息和充分的供給。政府需對現有農業信息傳播體系進行集成整合,完善循環農業信息網絡建設,提高網站質量,擴充循環農業信息量,讓農民與時俱進;要加強信息標準化建設,構建智能化農村社區信息平臺,促進循環農業信息資源共享和開發利用,全面、高效、快捷的為農民提供信息咨詢服務;促進農村信息化進程,加快信息進村入戶,把政府上網工程的重點放在村組兩級,不斷提高農村基層適應市場,把握農業、科技發展前沿動態的能力,增強其參與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二、從根本上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

首先觀念更新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前提。農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直接影響著農業經濟的發展。要轉變農民傳統、保守的思想觀念農業論文農業論文,樹立循環農業發展理念,增強廣大農民群眾實施循環農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為循環農業的實施建立強大的社會基礎。因此,在農村教育、宣傳中,要將轉變其思想觀念放在首位,應適時引導他們拋棄傳統的小農意識,走出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誤區,自覺融入發展市場經濟和建設現代農業的大潮,使之感到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生產勞動不再是單純的體力消耗,而是“技能加體能”、知識加勤勞”的復合型支出。其次發展循環經濟,需要農業勞動者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農業循環經濟是知識經濟,農民群眾要樹立“知識致富”的理念。21世紀,知識就是經濟,誰擁有了知識,誰就擁有了財富。沒有知識的土地是貧瘠的,農業人力資源開發,就是要讓農民掌握知識,運用知識,耕耘土地,創造財富。開發農民的潛能,在生產中,變“體力勞動為主”為“腦力勞動為主”,運用各種工具輔助勞動,運用各種知識指導勞動,知識致富。第三,直接面向農民群眾的基層領導干部在轉變農民思想觀念上具有表率作用核心期刊目錄龍源期刊。在農村現實生活中,一旦正確的政策路線確定后,干部隊伍便起著關鍵性作用。他們直接影響著政策路線的正確實施。因此,轉變落后的思想觀念,首先是要轉變農村干部的思想觀念。各級干部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辯證地認識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轉變把增長簡單等同于發展的觀念。在發展道路上,要徹底改變片面追求GDP增長而忽視資源和環境問題的傾向,樹立資源意識和環保意識。要深刻認識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牢固樹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觀念。

三 加強農民循環農業基礎知識和科技知識的教育與培訓

循環農業的實施,需要更多的農業高新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而這些技術又需要有較多文化和科技知識的農民才能掌握。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以基礎教育為依托,以農村職業教育為主體,以科技普及、培訓和推廣為重點的農村教育體系,造就一批有知識、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在當前農村正規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大力發展農業短期培訓和科技普及教育,加速農民知識化進程。要改革農村基礎教育模式,在義務教育中加大循環農業基礎知識和科技知識內容比重,同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農業專業畢業生,退休科技工作者到農村創辦職業技術教育或科技進修學校,傳播循環農業的科技知識和經營管理知識。

四 發展農民合作組織,為循環農業提供組織保障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業,客觀上要求農民再次走上合作制的道路,即農民在經營上自己組織起來,按照生產的需要組織不同形式、不同

摘要在“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則下,搞好辦點示范農業論文農業論文,同時,建立上下工作指導機構,搞好示范推廣、培訓等工作。

五 有組織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滯留于土地上將會影響農業生產率,無助于人力資本存量的提高,也會造成諸多社會不安定因素。有組織地精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將產生深遠而積極的意義,也將為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創作有力的條件。其一,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將增加他們的收入,隨著收入的增加,農民工將有更多的資金投資于教育、健康,人力資本存量會有較大提高。其二,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務工期間,用人單位將給予他們一定的培訓機會。在工作的過程中,通過干中學,農民工也將進一步提高職業技能和專業知識。其三,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工作生活過程中,會接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這將有助于改變存留于部分農民身上的封閉意識和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使農村勞動力更具進取精神、開拓意識。隨著思想觀念的轉變、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的積累、生產資金的增加,農民采用先進技術和新的農業生產模式的主動性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增強了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動力。為了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改變傳統的城鄉分割戶籍制度,消除各項對農村勞動力務工的歧視性規定,加強農民工崗前培訓,建立信息完備的勞動力市場,引導農民工有序、有組織地轉移。

篇(3)

 

0 引言

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科學發展,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科技論文,對策。當前,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亟需解決的突出問題。正源于此,找準影響我國農民增收的原因與對策已迫在眉睫。

1 當前影響我國農民增收的具體表現

1.1 土地流轉難 農民普遍存在著固守土地,過分依賴土地的思想,土地一家一戶分散經營,不利于搞規模經營,從而難于提高效益。科技論文,對策。

1.2 結構調整難 農民最看重的是既得利益,在圍繞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中顧慮重重,在進入市場過程中怕擔風險,怕受損失。

1.3 資金積累難 大多數農民單純依靠土地生活,這樣只能解決溫飽,而不能積累資金對農業進行投入,進而使科技推廣示范也不能深入。

1.4 勞力就業難 土地的分散經營與農村人多地少的現狀形成直接的矛盾,產生一部分剩余勞動力,而這些勞動力由于缺技術,缺資金,缺信息,很難及時就業,形成一個隱性失業群體。

2 影響我國農民增收的原因

2.1 內層體制不活是影響農民增收的最主要原因 這種體制就是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二元經濟結構所導致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科技論文,對策。這種不平衡主要體現為城鄉分割,一方面是城市發展以控制農村為代價,工業發展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直接造成目前依然存在的工農產品剪刀差,從而導致農民增收緩慢。另一方面是施政者在工作中注重追求顯性政績,重工商業而輕農業,重城市而輕農村,重城市居民而輕農民,這就更加劇了城鄉差別,致使農民增收也愈加困難。

2.2 外部環境不暢是影響農民增收的最直接原因 這主要體現為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排斥集約化大生產,導致農業生產的市場體系不健全,信息服務體系不到位,科技推廣體系不緊密,農產品買難賣難現象突出。市場體系不健全導致地區主導產業不明晰,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基地等環節不配套,缺乏拉動作用。信息服務不到位導致農產品生產處于無序發展,自由競爭狀態,產業信息平臺作用不能發揮。科技推廣體系不緊密表現為農科研相脫節,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無法組織實施,致使產品質量和檔次無法適應市場需求。

2.3 自身素質不高是影響農民增收的最特殊原因 由于農民自身受教育程度和生產生活條件的限制,其自身存在著思想觀念落后,組織化程度差,科技文化水平低等諸多不利因素。思想觀念落后導致農民不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技術、新思想,存在著固守田園,小富即安,小進則滿的小農意識。組織化程度低導致農民個體無法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有效對接,無法把握市場形勢的變化,無法承受市場經濟所帶來的風險。科技文化水平低導致農民不容易掌握新技術,推廣新成果,采用新方法,這些因素的疊加又直接影響到農民收入的增加。科技論文,對策。

3 增加我國農民收入的對策

針對影響農民增收的具體表現和原因,要想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落實國家對農村,農業,農民的“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戰略,做好農民增收大文章。

3.1 切實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 農業是基礎產業,更是弱勢產業,需要承擔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農業的發展不能只靠市場調節,而是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科技論文,對策。那么支持和保護農業首先就是要落實好國家的各項惠農政策,真正把糧食補貼,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對農業的補助落實到位,不能出現“中梗阻”現象,以此來調動農民積極性,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科技論文,對策。其次是要認真做好科技下鄉工作,通過搞好信息,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加強實用技術培訓等多種措施培訓農民,提高他們的素質,實現增收目標。再次就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通過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和土地整理等項目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為實現穩產增產創造條件。

3.2 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扶持農業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農業產業化其實質就是農民家庭承包經營與外部市場的直接對接。如果我們把農業產業化看做是“龍”型經濟,一方面可以說市場是龍頭,農民是龍尾;另一方面也可以說農業企業是龍頭,產業基地是龍尾,無論哪一方面,連接龍頭和龍尾的龍身都是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或者協會。因此推進農業產業化就是要在龍頭企業,市場,專業合作組織,產業基地和農戶中形成一條完整的鏈條,這就需要:一是要理性地確定本地區的主導產業并建立穩定的產業基地;二是要依托主導產業建設龍頭企業,就是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通過專業分工細化產業集群,實現加工轉化增值,這實質也是農業工業化的過程;三是要建立專業合作組織或者協會,連接起整個鏈條,最終實現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

3.3 努力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 轉移農民就是富裕農民。國際上衡量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農業勞動力占社會總勞動力的比重下降到各個國家(地區)勞動力的20%以內,像美國為3%,韓國為12%,臺灣為10%,我國目前則為78%。由此可見,我國勞動力轉移可以說任重而道遠。而如何轉移勞動力呢?那就是堅持走小城鎮建設之路,這是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必然選擇,它立足于我國人口多,尤其是農村人口多的實際,把城市的拉動力與農村的原動力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發展第三產業膨脹城鎮人口,發揮聚集效應。而進入小城鎮后其閑置的土地可以搞規模經營和流轉,這又為產業化經營與發展提供了直接的原始積累,最終實現農民增收的目標,實現城市與農村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韓俊.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J].求是,2009(5).

[2]許毅.三農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范小仲.影響農民增收因素分析及對策[J].科技經濟市場,2007(4).

篇(4)

畢業論文(設計)研究的意義:

隨著國內外旅游逐步的發展,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青睞,現代人對旅游需求的多樣化已不僅單純限于名勝古跡的觀光,且旅游勝地在旺季人滿為患,無形中激發了人們對集短途、經濟、娛樂、度假、體驗、回歸為一體的旅游產品的迫切需求,由此催生了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發展鄉村旅游是為了尋求一種使旅游業得以平衡發展的方式,防止城市和沿海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速度過快,從而達到保護國家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的目的。通過對鄉村旅游整體的研究,借鑒國外較為成熟的鄉村旅游的發展經驗,再結合中國目前鄉村旅游發展的實際情況,與地方案例相結合,找出目前中國鄉村旅游所存在的問題,并且做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是當前我們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務。

鄉村旅游是由農戶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條件,使其在農場、牧場等典型的鄉村環境中從事各種休閑活動并獲得快樂的一種旅游,是一種以鄉村社區為活動場所,以鄉村獨特的生產形態、生活風情和田園風光為對象的一種旅游,是將農業生產、農業生活和生態環境三者合為一體進行旅游開發;其基本形式是憑借城市周邊地帶的農村自然景觀、田園風光和農業資源,面向城市居民開發的集觀光、旅游、科普、健身、娛樂為一體的農業園區。這是一種全新的旅游形式,它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與城市不同的環境,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與生態旅游結合起來,形成鄉村旅游獨有的鮮明特色。

鄉村旅游早期發源于19世紀中葉的歐洲。1863年,托馬斯·庫克組織了到瑞士農村的第一個包價旅游團;1865年,意大利“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的成立標志著鄉村旅游的誕生;而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化的鄉村旅游則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西班牙。

一、我國鄉村旅游產生背景與開發意義研究概述

我國鄉村旅游的產生有著十分深厚的時代背景。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經濟建設的逐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旅游意識在日益增強,對旅游形式的需求也變得日新月異。鄉村旅游以其一種既滿足旅游者休閑、求知和回歸自然的需求,又以對環境、生態的保護為前提的旅游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早期的鄉村旅游研究很多介紹了鄉村旅游的意義及背景。對意義的闡述主要集中在鄉村旅游及農業觀光滿足了人們“回歸自然”的需求;可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為農村農民增收創利,緩解就業壓力等;可以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如梁明珠(1999)總結了觀光農園的重要創新意義,提出了觀光農園對農業、農村、農民和都市人不同的意義。白琳(1999)以歸縣為例分析了發展農村旅游對解決三峽庫區農業人口的就業壓力和重構社會、經濟系統的特殊意義。李立華等(2002)、何景明等(2003)分別以西藏和四川少數民族自治區地方為例,分析了鄉村旅游對邊遠貧困地區扶貧的積極意義。

我國的鄉村旅游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回顧二十多年來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經歷,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期,農村改革率先突破,尤其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開辟了農村由單一農業向農、工、商、游多元發展的道路,我國的鄉村旅游開始得以展露頭角,發展較快的江浙地區的部分農村,作為先進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國內外各方人士,甚至還有境外團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農業資源得到開發與利用,村鎮得以揚名,農民也從中受益,企業從中有利可圖,旅游規模得到壯大,一些村鎮開始興辦起旅游企業。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村發展的外部環境、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農村經濟社會結構、農民就業和收入結構等都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農村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國家旅游局確定創建全國工農業旅游示范點后,鄉村旅游產品在我國得以正名,被正式列為旅游產業的一部分。凡是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的村民,每年來自旅游的收入快速增長,農民就地搞旅游服務,不離土、不離鄉,幸福指數高。實踐證明,鄉村旅游迅速成長為我國旅游產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靠旅游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已走出了一條重要的成功之路。

黨和政府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系統工程,它為鄉村旅游大發展和上一個新的臺階提供了強大的政治、經濟平臺。同時,鄉村旅游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一條解決“三農”問題的理想、有效的途徑。

二、我國鄉村旅游的特點及模式研究概述

我國鄉村旅游的特點和模式研究一直是個熱點問題。學者們就此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見解。主要從兩個方面對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特點和模式進行了闡述。一方面就全國范圍而言,分析鄉村旅游的發展特點和模式;另一方面細化到某個地區、景區,以特定的區域對鄉村旅游的模式和特點進行分析研究。王兵(1999)對我國鄉村旅游的特點進行了總結,提出根據區位把鄉村旅游分為3種類型地區:景區邊緣地區、都市郊區、老少邊窮地區。舒伯陽(1997)將觀光農業劃分為3個階段模式,即早期旅游萌芽階段的自發式、初級經營階段的自主式、成熟經營階段的開發式,以及兩種地域模式——依托自然型和依托城市型。尹振華(2004)提出開發我國鄉村旅游要采取“做減法”的開發模式,加強農耕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和諧相融。許春曉(1995)分析了欠發達但資源豐富農村旅游業成長的3種模式,即旅游資源主題型、旅游資源共建型、旅游資源附屬型,并對邵陽市西部3個縣級行政區的旅游業成長模式進行了實證研究。

三、鄉村旅游主要研究內容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國鄉村旅游的研究內容,大都不是集中于某一個具體的側面,而是一種試圖全面覆蓋的“大雜燴”式的格局。從鄉村旅游定義、鄉村旅游特點、鄉村旅游開發意義、鄉村旅游市場、鄉村旅游資源、鄉村旅游開發模式、鄉村旅游開發中出現的問題、鄉村旅游開發對策、鄉村旅游開發規劃到鄉村旅游的開持續發展無所不包,范圍很廣,但宏觀研究較多,深入到企業、游客、當地居民、旅游目的地的衛管研究和分析則還不夠,不同尺度案例地研究較多,理論性不強。這種全景式的研究狀況,表明我國對于鄉村旅游的研究深度和層次還相對較低,整體處于起步階段。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歷史較短,現實開發中存在不少產品、市場、體制、管理、政策、金融等方面的問題,我國學者在不同尺度上,結合具體案例地,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鄉村旅游開發中的問題和對策。潘秋鈴(1999)認為我國鄉村旅游存在整體接待水平低下,游客配套設施不完善;產品雷同,未脫離觀光的特征等問題。李太平(2003)認為南京鄉村旅游發展問題有:缺乏統一的布局規劃;缺乏參與性、趣味性和知識性;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接待服務水平低下;缺乏應有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等。吳建華(2004)等認為特色化、規范化、規模化、品牌化和可持續發展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曹艷英(2004)等認為,我國鄉村旅游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盲目投資和粗放式經營;在經典建設和項目開發上缺乏科學的規劃;項目單一。缺乏內涵和特色,人工傾向化、城市化嚴重;產業規模小,基礎設施、服務設施不完善管理與經營體制不健全;旅游地市場的季節性較大。王云才(2002)提出國際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經驗對我國的借鑒意義。劉愛服(2005)以北京為例,指出北京鄉村旅游存在基礎設施及環境建設落后;人才欠缺乏等問題,并提出了對策。

四、臨安白沙村“農家樂”

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帶動了居民回歸自然、感受鄉村的需求,也帶動了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收入,明顯的得到了提高。

臨安市地處于浙江省西北部的天目山區,東臨杭州,西接黃山,幅員3126.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76.5%,生態優越,氣候宜人,是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白沙村位于臨安市的西北角,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村域面積32平方公里,全村的森林覆蓋率在95%以上。全村十里長谷蜿蜒,兩側峰巒起伏,溪流急湍,水清石現。夏天白天最高溫度在30度左右,晚上更低,故有“一年四季蓋棉被”的說法。近年來,白沙村通過積極保護森林和生態資源,依托太湖源景區和優美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農家樂”,全力打造“鄉村休閑度假勝地”,白沙村是久居大城市的城市人生態旅游、避暑度假的首選。

基于以上條件,本文將從白沙村的實際發展情況出發,與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現狀進行結合,通過對白沙村鄉村旅游的區域發展特色,反映出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實際情況。

畢業論文(設計)的提綱:

一、鄉村旅游的起源、概念和類型

二、鄉村旅游開發的意義和現狀

三、白沙村鄉村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

四、白沙村鄉村旅游開發建設條件分析

五、白沙村鄉村旅游開發規劃思路

六、論文小結

參考文獻

劉偉,等.以色列鄉村旅游發展迅速[J].世界農業,1998,231(7):12-13[2]

周玲強,黃祖輝.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經濟地理,2004,24(4):572-576.[3]

何景明.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農村經濟,2004,(7):36-38.[4]

文軍.鄉村旅游開發研究[J].農村經濟,2003,(10):30-34.[5]

李慧欣.發展鄉村旅游的經濟學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8(2):37-39.[6]

何景明,李立華.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28(5):125-128.[7]

韓麗.鄉村旅游開發初探[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0,19(4):87-89.[8]

胡巍.鄉村旅游開發中的旅游資源評價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2,(3):58-59.[9]

甘巧林,暖.從鄉村旅游的非農化看鄉村旅游的興起[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4):84-89[10]

楊旭.開發“鄉村旅游”勢在必行[J].旅游學刊,1992,7(2):38-42.[11]

王兵.從中外鄉村旅游的現狀對比看我國鄉村旅游的未來[J].旅游學刊,1999,14(2):38-42.[12]

杜江,向萍.關于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旅游學刊,1999,14(1):15-18.[13]

肖佑興,明慶忠,李松志.論鄉村旅游的概念和類型[J].旅游科學,2001,16(3):8-10.[14]

劉德謙.關于鄉村旅游、農業旅游與民俗旅游的幾點辨析[J].旅游科學,2006,21(3):12-19.[15]

烏恩,蔡運龍,金波.試論鄉村旅游的目標、特色及產品[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2,24(3):78-82.[16]

何景明,李立華.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8(5):125-128.[17]

篇(5)

會議設置了大會主題報告和分會場交流。佘之祥、蔡運龍、劉彥隨、熊康寧等4位知名專家分別作了題為《城市化與農村土地問題》、《農業與農村的多功能性》、《統籌城鄉發展與土地整治方略》、《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與技術集成》的大會主題報告。

大會設立了兩個分會場,共有近40位專家、學者作了大會或分會場學術報告。與會專家、學者采用了“報告+提問+辯論+評述”的方式進行學術報告,強化了學術交流的靈活性與互動性。

為了激勵土地資源青年科技人才,本次大會設立了“全國土地資源研究優秀論文獎”。由河南大學喬家君提交的論文《河南省農田利用集約度時空變化及其影響環境》等20篇論文榮獲一等獎,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李婷婷提交的論文《山東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時空演變格局研究》等22篇論文榮獲二等獎。

篇(6)

[3] 周明勇,肖宏偉.生態民間借貸制度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4,(1).

[4] 肖宏偉,易丹輝,周明勇.中國工業經濟發展與碳排放脫鉤關系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

[5]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開展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的通知》,http:///zcfb/zcfbtz/2010tz/t20100527_349482.htm,2014年元月8日訪問.

[6] 周明勇,易丹輝.論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規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3,(4).

[7] 徐孟洲.耦合經濟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8] 黃衛平,胡玫.美國次貸危機與世界經濟格局的調整――對美國次貸危機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5).

[9] 搜狐新聞.湘西集資案:曾成杰擔責最重數十政商人士受處.http:///20130718/n381 982879.shtml,2013年12月8日訪問.

[10] 曾鳴.神木民間借貸調查:所涉官員高至廳局級有人獲利2億.http:///shendu/nfz- m/detail_2013_07/25/27902117_0.shtml,2014年元月2日訪問.

[11] 張成.重慶市城鎮污水處理系統碳排放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學位論文,2011.

[12] 武俊奎.城市規模、結構與碳排放[D].上海:復旦大學學位論文,2012.

篇(7)

論文摘要:本文從昆明團結鄉的休閑農場資源、相關旅游資源以及休閑農場的開發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力圖得出團結鄉建設城市休閑農場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開發建設的方向。

1 團結鄉休閑農場資源調查

1.1 團結鄉周邊鄉鎮休閑農場資源分布調查及發展方向

廠口鄉以烤煙、核桃、板栗、無公害蔬菜、飼料作物種植、牛羊養殖為主;沙朗以禽蛋生產、糧食生產、飼料作物種植、畜產品加工為主:馬街以農產 品的精深加工、農產品的運輸、儲藏、流通為主:碧雞鎮適宜發展花卉種植,背山部分則以飼料作物種植和豬禽生產為主;海口作為擬建西市區的一部分,以發展無公害蔬菜、水果、豬禽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交易市場為主;團結和谷律可建成昆明主城的后花園和花果山,以發展生態觀光農業、農家土特產品生產加工業為主。

明確團結鄉及其周邊的休閑農場資源分布和發展方向,可以充分的利用周邊鄉鎮的休閑農業資源,達到互補;同時也可以集中力量進行優勢項目建設,避免重復發展,造成資源浪費。

1.2 團結鄉休閑農場相關旅游資源調查

特色農場資源:有團結紅富士 、紅雪梨 、碭 山梨 、油葵 、蔬菜。團結鄉出產的水果,汁多味甜,團結紅富士還獲得世博會銅獎,團結鄉現有萬畝水果園。沿龍潭壩子公路沿線種植油葵,團結鄉現有千畝葵園基地。有千畝蔬菜園,蔬菜種植技術水平較高;特色文化資 源:火把節,首屆火把節舉 辦2004年。蘋果節,每年蘋果 成熟 的時候 ,游客都可到團結鄉過“蘋果節”,感受農家文化生活:其它主要相關旅游資源:棋盤山森林公園,位于團結鄉的花紅洞,海撥 2483m,生態旅游 的好去處 。桂皇閣原始森林旅游區,位于團結鄉大興辦事處廟村,有神秘的峽谷奇觀異景。豹子箐生態旅游區 ,有植物群 落、多種野生動物、清秀寧靜的田園風光和濃郁的民俗風情。歡喜滑草場,是西南第一家滑草場,有世界最長的山地速滑賽道。

1.3 團結鄉休閑農場現狀調查

團結鄉的休閑農業旅游開始于 1998年。目前有 “農家樂”100多戶。主要種類有:①休閑果園:大河萬畝果園、青龍潭果園休閑園等。利用現代化農業栽培手段,組建多姿多趣的水果園,提供采摘、品嘗、展示等活動。②觀光生態農業園:龍潭千畝油葵、永靖蔬菜科技示范園等。觀賞金燦燦的向日葵花海,體驗科技種植的綠色蔬菜產品。③休閑漁場:阿順漁場、福壽垂釣園等。利用公共 的湖 面和 自家 的池塘 ,參觀捕魚 、水 中垂釣 、品嘗水鮮 、參與捕撈活動,學習養殖技術等。④娛樂型休閑農場:小村歡喜滑草場等。利用天然的草場,為人們提供健身,娛樂等休閑活動。⑤綜合型休閑農場:白族休閑園等。釣魚,參與農業耕作,還可以參加篝火晚會,體驗 民族風情等。

2 團結鄉城市休閑農場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

(1)道路狀況差。路面泥沙多,特別是有的路段路面還是泥沙路;團結公路旁邊的山石開采,對公路及其周邊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缺乏優美的生態大環境和通暢舒適 的旅游交通等是團結鄉整體發展鄉村旅游的主要制約因素。

(2)景觀規劃現狀不好。一方面,缺乏總體規劃的技術規范和理論指導,規劃成果內容五花八門,比如在白龍潭附近有很 多農家旅館林立,基地選址不當,顯得很雜很亂。破壞團結鄉的整體環境:另一方面,現有的一些休閑農場內缺乏系統的景觀規劃設計,內部基礎設施建設差,景觀建設雜亂無章,服務設施不全,不能滿足不同文化層次。年齡結構和消費層次人群的需求。

(3)許多農家旅游項目所提供的服務與游客的需求存在明顯偏差,項目建設隨意性較強,總體上處于無序、盲目狀態,而且發展很不均衡;功能不配套、檔次偏低、農業觀光特色不突出;不少項目未能與農業旅游有機結合:休閑農場的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相互協調也未充分兼顧;農家樂雖然發展速度較快,但層次仍顯較低,模式較單一,社會和經濟效益不理想。

如何根據團結鄉農業旅游資源和城市居民消費需求的特點準確定位,多種類型、多種模式的有序發展及合理布局休閑農場與高科技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旅游相結合,構建休閑農業技術體系是目前急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

參考文獻

篇(8)

中圖分類號:TU986.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城市園林綠化設計是以多種多樣的園林植物、完整的綠地系統、優美的景觀環境和完各的設施來發揮其改善城市生態和美化城市環境的作用;園林工程是我國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工程,是城市生態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美化了城市景觀,而且降低了城市的熱島效應,大大提升了現代城市的生活質量,隨著城市展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城市與及人們開始認識到園林綠化在城市建設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通過運用園林綠化所使用的樹木、花草等加強對城市的綠化,花卉是整個園林綠化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園林綠化過程中對花卉的栽培和養護,將直接關系到整個園林綠化的效果,因此,加強對園林花卉栽培和養護的探討,有助于園林工程的健康發展。

二.花卉在園林綠化中的栽培

1.花壇

花壇內部組成的紋樣多采用對稱的圖案,并要求保持鮮艷的色彩和整齊的輪廓。一般選用植株低矮、生長整齊、花期集中、株形緊密、花或葉觀賞價值高的種類,常選用一、二年生花卉或球根花卉。植物的高度與形狀,對花壇紋樣與圖案的表現效果有密切關系,如低矮而株叢較小的花卉,適合于表現平面圖案的變化,可以顯示出較細致的花紋。在配置時應注意陪襯種類要單一,花色要協調,每種花色相同的花卉布置成一塊,不能混種在一起。

2.花叢和花群

這種應用方式是將自然風景中野花散生于草坡的景觀應用于城市園林,從而增加園林綠化的趣味性和觀賞性。花叢和花群布置簡單,應用靈活,株少為叢,叢連成群,每簡均宜。花卉選擇高矮不限,但以莖干挺直、不易倒伏、花朵繁密、株形豐滿整齊為佳。花叢和花群常布置于開闊的草坪周圍,使林緣、樹叢樹群與草坪之間有一個聯系的鈕帶和過渡的橋梁,也可以布置在道路的轉折處或點綴于院落之中均能產生較好的觀賞效果。同時,花叢和花群還可以布置于河邊、山坡、石旁,使景觀生動自然。

3.花臺

花臺又稱高設花壇,是將花卉種植在高出地面的臺座上而形成的花卉景觀,我國古典園林中這種應用方式較多。現在多應用于庭院,上植草花作整形式布置,由于面積狹小,一個花臺內常只布置一種花卉。因花臺高出地面,故選用的花卉應株形較矮、繁密匍匐或莖葉下垂于臺壁,如玉簪、芍藥、鳶尾、蘭花、沿階草等。

4. 花缽

花缽可以說是活動花壇,它是隨著現代化城市的發展,花卉種植施工手段逐步完善而推出的花卉應用形式。花卉的種植缽造型美觀大方,這種種植缽移動方便,里面花卉可以隨著季節變換,使用方便靈活、裝飾效果好,是深受歡迎的新型花卉種植形式。主要擺放廣場、街道及建筑物前進行裝點,施工容易,能夠迅速形成景觀,符合現代化城市發展的需要。

三.花卉在園林綠化中的養護

花卉是整個園林綠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花卉進行栽培以后,要嚴格按照設計規范,進行規范嚴格的養護管理.如此,既可以讓花卉獲得更好的生長環境,同時,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審美效果和藝術效果。

1.要規范做好花卉的栽植和更換

在筆者多年的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施工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城市綠化選擇的花卉基本都是一到兩年生花卉,這這些花卉年生較短,因而對栽植和更換顯得更為嚴格,更換也會比較頻繁一些。在后期的花卉養護過程中,要進行定期的多次更換,如此,既可以保持花卉的花色新鮮,有有助于保持花壇整體的美化效果。因而,在這種類型的花卉中,要嚴格按照相關的規范,做好育苗工作,待花苞將綻放的時候進行移植,花謝凋零后及時清理更換,要據花期的長短進行花卉的移植更換。

2.要改良花卉土壤,合理調整土壤的肥力

一般而言,園林綠化施工過程中,花卉對土壤的要求并不是很為嚴格,但是為了促進花卉在移植生長過程中,能夠在一個肥力高,透氣良好的環境中生長,將有利于花卉更好的發揮其美化香化功能。但是,筆者在多年的園林施工過程中,有一些城市由于受到工業污染較為嚴重,肥力低,鹽堿化嚴重,土壤不太適合花卉的生長,因此,在進行花卉栽培種植之前,要進行土壤的改良,之后進行移植。在花卉移植之后,要據不同的具體情況進行施肥,比如,對于多年生花卉,一般情況下,可以再花卉的栽培移植過程中就進行施肥,對一些一到兩年生的花卉可以再育苗過程中就加強施肥管理。當花卉移植到花壇之后,在一般情況下,不會施肥,如果有特殊要求,可以采取液態肥進行肥力改善。

3.要對花卉進行規范的修剪和整理

在園林工程綠化施工過程中,對花卉實施定期的規范的修剪整理,是保持整個花卉藝術效果的必要措施。一般情況下,在花卉的幼苗時期,要保持花卉比較原始的狀態,輕易不會修剪整理,只有當花卉移植到將要綠化的位置之后,才進行修理,這樣,既可以減少在幼苗時候的花卉損害,又可以再移植修剪后,花卉整體的整齊,干凈,花色更為清新。在進行花卉的修剪整理過程中,要把一些凋落,枯死,病殘,果實等部分及時修剪處理。在一些毛氈花壇中,對花卉設計生長的圖案和花卉的整體生長高度有著很嚴格的規定,只有經常修剪,才能讓設計生長的花卉圖案更加和諧。同時,如果植比較容易發生倒伏,一般可以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做出一些支架進行支撐。在冬季時候,要做好一些花卉的防凍防寒措施。

四.結束語

花卉是園林工程施工過程中最為基礎的環節之一,對整個園林工程的綠化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在園林綠化過程中,要加大對花卉栽培和養護的重視力度,要結合園林施工地區的整體氣候環境了,在綜合分析各種花卉生長條件和特殊要求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栽培,養護。同時,要嚴格按照相關的規定,做好花卉的肥力保持工作,并定期做好花卉的修建和整理,如此,不僅僅有助于花卉的良好漲勢,也可以保持花卉在園林綠化過程中的藝術效果和境界。作為園林綠化的施工人員,要不斷在實踐中完善自己的專業技能,不斷總結花卉栽培和養護的經驗,提高花卉等植被的栽培和養護水平,如此,可以讓花卉更好的發揮出其美化功能。

參考文獻:

[1]石曉艷 淺談花卉在園林綠化中的栽培與養護 [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2年14期

[2]江曉玉 有關園林綠化中的花卉栽培與養護研究 [期刊論文] 《中國科技縱橫》 -2011年13期

[3]丁建領 淺談花卉在園林綠化中栽培與養護要點 [期刊論文] 《時代報告(學術版)》 -2011年7期

[4]李秀麗 大花君子蘭的栽培與養護 [期刊論文] 《農業科技與信息》 -2008年23期

[5]于暉 淺淡城市綠地中花卉栽培與養護 [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2年5期

篇(9)

(一)莫爾的經典“三圈”理論。“三圈”理論是由哈佛大學馬克·莫爾教授在《創造公共價值:政府戰略管理》(1995年)一書中最早提出的。該理論是關于領導者戰略管理的一種分析工具,它以“價值”、“能力”和“支持”三個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為框架,開展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進行相機分析。主要觀點是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政府制定任何公共政策或實施戰略計劃時,必須堅持價值(V)、能力(C)與支持(S)三個因素相互統一的原則。

不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可能包含著價值、能力和支持等“三圈”的不同組合。政策方案或計劃項目只能是“愿景”,沒有實施能力和公眾支持,那只能夢想(夢想區V),有價值又有能力就可成為實現夢想之區(夢想實現區V+C);缺乏公共價值只是代表少數人的利益,屬于別人的夢想(別人的夢想區S),甚至可能給公共利益帶來嚴重損害(噩夢區C+S);具備價值、能力和支持三個條件,那就可以放心去做(耐克區V+C+S),然而這只是一個理想狀態,更多的公共決策是具有公共價值,但目前尚無能力或尚未得相關者支持,這就要求政府官員提升自身的領導力,開展工作創新,“將新的尚不歡迎的現實,呈現給個人、組織或整個社會,讓他們認可,并成功地適應新的現實的過程”。

(二)“三圈”理論適用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決策分析。與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工業點源污染相比,農業面源污染具有“點多、面廣、源雜、分散隱蔽、不易監測、難以量化”等特點。歐美發達國家經過上百年的努力,工業點源污染才得到有效控制,目前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絕對主要污染物。1990年美國面源污染占污染總量的2/3,其中農業面源污染的貢獻率為68%~83%,氮、磷營養元素是農業面源污染主要的污染物質。丹麥270條河流中94%的氮負荷、52%的磷負荷是來自于農業面源污染。發達國家既有較強的政府執行能力,又有廣泛的公眾支持力度,它們通過采取立法、發展替代技術、實施補貼等政策措施以及生物工程技術手段,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機制,取得明顯的治理效果,以美國為例,1990-2006年期間農業面源污染面積就減少了65%。當然,由于受到各國(地區)政治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產業結構以及自然地理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同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決策面臨著不同的價值、能力和支持等三圈的不同組合。近年來我國長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流域以及福建省閩江、九龍江等區域性流域的農業面源污染日益突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雖然具有明顯的公共價值,但它明顯受制于地方政府有限的資源能力以及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等現階段更重要的民生需求,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面臨著制度、技術等多個相互矛盾的制約因素。因此,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既是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要求,又是區域環境管理中需要政府著力破解的重要課題。

二、閩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決策的“三圈”組合

(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具有明顯的公共價值。上世紀90年代以來,福建省農業產業結構逐步由過去“以糧為綱”的單一結構向農林牧副漁并舉的多元結構轉變,具體表現為種植業比重下降和養殖業比重上升、糧食比重下降和經濟作物比重上升。1990年至2010年福建省“肉豬年出欄數”由766.46萬頭上升到1963.31萬頭,糧食種植面積由2745.92千公頃下降到1232.30千公頃,經濟作物由同期的665.35千公頃上升到1038.59千公頃。同期單位耕地面積化肥、農藥和薄膜施用量以及畜禽污染物排放均大幅度增加。閩江上游的三明和南平兩地市是福建省現代農業比較發達的地區,規模化、集約化的種植業和養殖業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民收入水平,同時加劇閩江流域面源污染程度。因此,農業產業結構升級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突出地表現為流域農業面源污染問題。閩江畜禽養殖污染負荷約占全流域的60%,畜禽養殖廢水的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別約為流域工業廢水排放量的5.7倍和7.5倍;閩江下游福州市郊16種蔬菜的硝酸鹽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含量超標嚴重,已達到世界衛生組織規定上限的2.76倍。農業面源污染所產生的化肥、農藥、重金屬殘留物等有害物質一旦進入水體,會直接殃及水生生物,某些有毒物質還可能通過食物鏈的密集作用使處于食物鏈高位的人或畜中毒。可見農業面源污染不僅會加重流域水體的營養化,加快土壤退化,危及流域生態安全,而且影響著特色優勢農產品外貿出口的競爭力,影響著消費市場的食品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已刻不容緩,既是生態省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保護人民群眾健康的大事。

(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執行能力有限。我國現行環境政策主要是針對工業點源治理而設計的,各級政府主要采用“命令—控制”性的行政手段、排污收費等約束性的經濟手段和強制性的法律手段,向企業提出具體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或者命令其采用以減少污染物排放量為目的的生產技術標準,從而達到直接或間接限制污染物排放,改善流域生態環境的目的。但是,這種“命令一強制”性的環境治理范式,往往針對的是那些具體的、可以用指標量化的環境問題以及點源污染,但對點多 面廣的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并不明顯。當前地方政府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主要采取物理和生物防治等工程技術手段,相對忽視農民參與式激勵性政策體系的構建,尤其是在現行的碎片化行政體制下,地方政府不僅要鼓勵農民參與面源污染防治,而且要處理部門間利益矛盾。農業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到環保、農業、畜牧、林業、國土、水利等多個部門,各部門職能交叉重疊、存在空白,缺乏統籌協調,難以監管到位;各個部門之間誰也無權命令或指揮、協調別的機構,部門間責任權利邊界模糊導致經常出現溝通不暢、協作不力、相互推諉與扯皮的現象。縣、鄉(鎮)、行政村基層環保能力十分薄弱,絕大部分鄉(鎮)和行政村沒有專門的環保機構和隊伍,農業污染“無人管、無力管”的現象普遍。

(三)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中的農戶支持度低。從農業微觀經營角度看,農戶經營行為短期化是導致農業面源污染的直接根源。農民是理性的,“全世界的農民在處理成本、報酬和風險時是進行計算的經濟人。在他們小的、個人的、分配資源的領域中,他們是微調企業家,調諧做得如此微妙以致許多專家未能看出他們如何有效率。”農產品市場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個體農戶在農產品銷售中難于把握市場價格,只能采取以大量施放化肥農藥和增加種植養殖面積及數量為主要手段,以追求產值最大化為直接目標;并在利用公共環境資源創造自身財富的同時,盡量地將生態環境治理成本外部化。隨著福建省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演進,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城市,“386199”部隊成為閩江上游南平、三明等地區農業生產經營的主力軍。由于大多數農民文化素質和環保意識較低,沒有掌握好正確的、環境友好型田間管理技術,在缺乏農業技術輔導的情況下,主要根據往年經驗過度施放化肥農藥,個體農民大量利用化肥和農藥,既可以獲得較高的產品和經營收益,又可以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減少勞作的艱辛。“高度依賴化肥農藥”不僅是農民的理性選擇,而且已成為他們的一種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

三、閩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決策導向

(一)提升全社會對環境治理的價值認同和支持。早在2000多年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說過:“凡是屬于最多數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顧的事物”。農業面源污染加劇的思想根源是政府和農民的環境觀念淡薄,政府部門沒有把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工作重點,存在著“重經濟輕環保”、“重城市輕農村”、“先污染后治理”、“放任自然消減”的思想;農民環保意識普遍較差,責任感不強,粗放經營和隨意排污等生產生活方式短時期內難以改變。黨的十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強調要“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并把生態環境納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范疇。提高政府的執行能力,增加農民自主參與的力度,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提升全社會對環境治理的價值認同和支持。從政府的角度看,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需要由經濟增長型政府逐步轉變為公共服務型政府,由以GDP為中心的政績觀以及官員考核體系轉變為注重綠色GDP、公共服務和民生改善的綜合指標評價體系,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文明”戰略目標,充分認識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在區域節能減排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到政府環境治理的重要議事日程。從農民的角度,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提高農民對面源污染危害的認識,引導農戶樹立現代農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理念,探索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的發展路子。同時擴大公民對農村環境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讓大家共同減少污染,關愛家園。

(二)提升政府面源污染防治的能力。

1.加快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立法。當前我國缺乏從源頭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限定性生產技術標準,缺少針對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的環境經濟政策;原則性規定多,配套性細則規定少,可操作性不強,責任追究機制不完善。以流域為單元進行立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是發達國家的普遍經驗。基于福建水系的相對獨立性,建議制定《福建省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條例》,加快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完善農業環保執法監督監察機制,并盡快制定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及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實施方案。

2.完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組織體系。增加縣級環境監察執法人員的編制,確保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在條件允許的鄉鎮先試點設立環保機構,爭取用3年的時間,所有鄉鎮全部設立環保站,從根本上扭轉農村環保“缺胳膊少腿”的狀況。在農村“六大員”基礎上設立環保員,加強農村環保宣傳、環境監督等執行力。

3.設立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區。在目前環境治理的組織資源能力有限的條件下,遴選若干個條件較好的區域,設立省、市和縣不同層次的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區,是一種現實可行的選擇。圍繞農田化肥農藥減施、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和規模化養殖污染物資源化利用等領域推廣綜合防治技術。實行獎勵和補助相結合的投入方式,加大“以獎代補”、“以獎促治”政策支持力度, 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運用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采取多種方式,發動個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自愿籌資籌勞,參與面源污染防治。探索建立村民環境自治機制,通過村規民約等方式起到相互監督、相互約束的作用。

(三)建立農戶參與式治理的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利益相關者激勵相容機制是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關鍵環節。中央政府的規制缺失、地方政府的GDP偏好、個體農戶的驅利性和第三部門發育的滯后性,使得流域面源污染成為個體理性選擇所造成的“集體行動的困境”。流域面源污染有效治理將取決于能否通過創新性的思維方式加強利益相關者互惠基礎上的互動,建立相互間激勵相容機制,擺脫集體行動的困境,實現多元主體信任合作機制。這就要求政府不僅僅要采取強制手段,包括嚴禁銷售高毒高殘留農藥、對被列入“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 dylw.net雙禁”的“兩高”農藥全面清出市場,在農業生產上禁止使用等,同時更要建立以經濟激勵導向的鼓勵性政策,引導農戶由被動參與轉變為主動參與、由政府單邊治理向政府企業和農戶多元治理主體共同治理轉變、由以強制為主的政策導向轉變為激勵為主政策導向,由以末端治理為主轉變為農業生產全過程治理,建立起政府引導、農戶自主參與的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機制。政府環境政策的效果和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目標的順利實現,取決于農戶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政策的接受意愿。以無償技術援助、有機肥價格補貼和尾水標準等三項政策為例,農戶對無償技術援助政策的接受意愿最大,尾水標準政策的接受意愿最低。因此,以提高化肥利用率為特征的無償技術援助政策,既能從源頭減少化肥施用量的政策目標,又能降低農業經營成本,有效地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贏的結局,是未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設計的首要選擇。政府提供無償技術援助等以激勵為導向的政策措施,使得農戶在最大化個人利益的驅動下,愿意采取有利于環境政策目標實現的經濟行為,最終使農戶在達到個人目標的同時也實現了環境政策的目標。

參考文獻

曹俊德“三圏”理論的核心思想及決策方法論意義.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1).

卞輯部.美國如何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北京:北京農業2009(1):50.

根據1990-2011年福建省統計年鑒整理所得。

篇(10)

中小型公共圖書館傳統借閱服務的有效半徑只能覆蓋城市和周邊的農村,由于距離圖書館太遠,邊遠鄉鎮和農村的讀者借閱圖書十分不方便。隨著因特網、手機移動網絡等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人們開始通過電腦和手機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地獲取網絡上的信息資源,隨著圖書館業務工作的拓展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圖書館從傳統的“文獻借閱機構”朝著現代化的“知識和信息傳播中心”轉型,開展農村網絡信息服務成為中小型公共圖書館擴大服務半徑最有效的方法。

二、開展農村網絡信息服務意義

1.為農村信息化建設做出貢獻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離不開農村信息化支持,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支持。中小型公共圖書館作為區域性的文獻信息中心,為周邊鄉鎮農村的讀者提供各種文獻信息服務。圖書館不但是信息的收集者和整理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中小型公共圖書館應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和優勢,在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中做出應有的貢獻。

2.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益

隨著農村的發展及農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農村讀者對知識和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長,但中小型公共圖書館規模比較小,受到館舍面積和購書經費的限制館藏圖書數量和種類有限,讀者多層次的信息需求與本館有限的服務能力存在很大的矛盾,農村讀者需求很難得到滿足。開展農村網絡信息服務可以在投入增加不大的情況下,通過現代化的信息儲存和傳輸技術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益。

3.縮少城鄉信息化的差距

城鄉信息化建設差距很大,農村地區信息相對閉塞,農民精神生活貧乏。圖書館利用網絡為廣大農民提供喜聞樂見的文化資源,引領農民健康文化生活,不斷充實農民的精神生活空間,培育文明鄉風,有利于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群眾整體素質的提高,為實現全面小康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文化基礎、知識支撐和精神支柱。

4.實現文化惠農支農政策

中小型圖書館開展網絡通過網絡為“三農”提供服務,健全和完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實現文化惠農支農政策。通過完善農業科技支撐體系,組織特色涉農信息資源,深化對農民的信息服務,幫助農民科學決策、提高生產經營水平,推動傳統農業的升級改造,實現增產增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都十分顯著。

三、開展農村網絡信息服務的經驗

開平市圖書館開展農村網絡信息服務以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信息資源建設和信息服務站點建設為重點,建立起覆蓋廣泛、服務高效的農業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農業科技、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1.資源建設

開平市圖書館對各種涉農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實現了對農業專題數據庫資源、數字化農業科技文獻資源及多媒體課件資源的整合開發,建立農業科技信息庫、專家論文資料庫,為農村建設和農業生產提供智力支持。開平市圖書館還結合“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開展項目建設工作,充分利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海量的信息資源,克服農村信息資源質量低、實用性差、信息資源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等問題,同時解決電子圖書、農業科技期刊、視頻資源的版權問題。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對象主要是本地區內的讀者,所提供的信息必須要符合當地自然條件、社會條件以及經濟發展特點, 信息資源建設要強調地方性特點。開平市圖書館根據本地農業的發展實際情況,為廣大農民提供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農業信息資源。

2.網站建設

開平市圖書館以“開平數字文化網”為平臺,整合數字化資源包括擁有農業科技論文、農村各類實用視頻、電子圖書等信息資源,資源涵蓋了文本型、數值型、音頻、視頻、圖片等多種數據類型,此外開平市圖書館根據信息內容的相關性以及農村基層群眾的認知特點和使用習慣,對上述海量信息進行統一組織管理,在網站上構建了科學的知識導航系統。此外為了方便讀者使用網站的資源,開平市圖書館讓讀者的借書證“一證多用”,借書證除了可以具備傳統的借書功能外,還可以實行網上電子資源的借閱瀏覽,當讀者進入圖書館網站利用借書證實行身份認證,通過認證后讀者可以瀏覽電子出版物、多媒體讀物以及各種數據庫、電子出版物。

3.服務點的建設

開平市圖書館通過建設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將信息服務推送到遍布各鎮和行政府村,再通過基層站點傳遞給農民。為了加快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的建設,開平市圖書館通過與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工程進行合作,充分利用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工程的硬件設備和線路開展基層信息服務點建設,使基層信息服務點迅速覆蓋各個鄉鎮和行政村。同時充分發揮基層信息服務點的輻射帶動作用,使基層信息服務站點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4.館際合作

受到藏書、人員以及場地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中小型公共圖書館僅靠本館的資源很難滿足農村讀者各種各樣的信息需求。中小型公共圖書館必須加強館際合作和資源共享,爭取大型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和技術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公共圖書館之間資源共享的合作機制,這樣才能為農村網絡信息服務工作提供館藏、人才和管理等方面保障。開平市圖書館積極依托"全國圖書館參考咨詢聯盟"這一個由公共、教育、科技三大系統圖書館合作建立服務平臺,向農村讀者提供電子圖書、期刊論文、博碩士論文、會議論文、外文期刊論文、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專利說明書等數據資源遠程咨詢服務,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

5.人員培訓

上一篇: 機電專業畢業論文 下一篇: 教師職業倦怠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伊人大蕉香大蕉 | 亚洲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精品国产尤物 |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 天天日天天射伊人色综合久久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