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能力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0 16:09: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審美能力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審美能力論文

篇(1)

加強審美教育,不但能夠提高學生分辨善惡和美丑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良好品格的形成。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社會的各種思潮不斷涌入,由于學生的社會經驗相對不足,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他們在人生中很容易誤入歧途。通過審美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摒棄丑惡事物的觀念,樹立接受美好事物,提高對事物的辨別力。

(2)提高審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美術教育中通過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對生活和藝術具有獨特的理解和認知,啟發學生個體想象力和創造力。任何一件美術作品其實都是藝術家審美創造的結晶,是作者對生活、人生和社會的認識,通過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它可以活躍人們的思想,啟發人們去思考,在促進人們全面發展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2幼師美術教育中審美能力培養的策略

對幼師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美術教育的首要任務。在全面構建國民素質教育體系的今天,審美教育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幼師美術教育中審美能力的培養日趨多元化,美術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挖掘審美教育的因素,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確立審美教育的原則方法,根據學生個體的實際和社會發展趨勢緊密結合,把審美教育與教學活動融為一體,不斷提高教育審美能力的實效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深化美術教學評價標準改革,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由于青少年身心發展和認知事物有密切的關系,青少年認知事物的能力與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所以,教師在美術教學評價時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決不能以“像不像”“美不美”為準則來評價其作品成功與否;學校在制定教學評價標準時,決不能一成不變,一套教學評價標準用上幾年不變,要依據學生實際和市場需求,不斷深化美術教學改革,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改革。對學生成績的評價標準應該是,作品能否真實反映學生的真實感受,是否有學生獨特和新穎的表現。鼓勵引導學生進行大膽創作,通過作品表現自己的思想,轉變過去那種一成不變的美術教學評價標準,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2)走進大自然進行美術創作,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

自然美既是藝術美的直接表現對象,又是啟迪藝術家進行藝術想象和藝術創造的沃壤。因此,幼師美術教育者在教學中要樹立“生活是藝術的源泉”這一理念,在教學中要持之以恒的貫徹。學生進行美術創作不能拘泥于教材和理論的束縛,更不能足不出戶搞創作,要走進自然、感受生活、激發靈感,促使人在心理上升華為一種審美意義上的愉悅感,方能創造出源于生活并超越生活的藝術作品,才能啟迪人生。當學生走進自然,在觀賞自然山水風光的時候,既可以享受到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景,又可以激發學生對人生美、對社會美的遐想。在這情景交融之中,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都被激發、調動起來,個人的心靈完全處于一種非功利的審美狀態,可以進一步激發自身的創作靈感,捕捉到自然美的規律,形成對自然美的直覺。

(3)注重對優秀美術作品的鑒賞,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不是簡單地通過幾節課的學習就可以實現的,審美能力的培養是潛移默化的,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多元化的。學校要把審美能力培養貫穿到各種教學活動中,尤其是通過對優秀美術作品的欣賞,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古今中外留下來大量精美的藝術作品,其完美的形象、高超的藝術手段和表現形式,能讓人欣賞到藝術表現手法的多元化,感受到藝術作品的獨特魅力。在欣賞藝術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欣賞美的方法,學會主動捕捉強烈的第一感覺,激發學生心靈深處對美的感受,進而提高審美能力。其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教育引導學生學會對美術作品進行比較與評價,把學生對作品的欣賞和理解引向深入。學生在欣賞作品時不能只是感覺作品“很美”“很漂亮”,要培養學生懂得鑒賞美的標準,要知道一幅作品美在哪里?學生只有學會對作品進行比較和評議,通過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4)積極開展美術教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科學的美術教育離不開豐富的實踐教學活動,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更離不開美術實踐教學。美術實踐包括美術創作、美術鑒賞和其他與美術相關的人生活動。美術創作的過程,正是指導學生觀察事物、辨別美丑,乃至發現美、創造美的過程。青年大學生的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學校可以通過舉辦美術作品欣賞、寫生、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使學生感受生活、感受藝術作品,產生藝術和創作的靈感。學校還可以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既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篇(2)

2.培養高職學生美術教學審美能力的培養方法

2.1為學生選取優秀的美術作品,提高其鑒賞能力據相關數據顯示,在高職教育的美術教學中學生最缺乏的就是教師對學生的審美能力的正確指導,更多的教師都注重學生美術教學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下降,所以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時可以為學生提供優秀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并且在欣賞的過程中為學生講授欣賞作品的主要方法,如此一來,學生不斷對美術產生一定的興趣,也相應了解了欣賞美術作品的方法。長此以往,學生美術學習的綜合素質都會有明顯的提高。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的現代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國內外的優秀美術作品供其欣賞,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國家或者不同風格來選取指定的作品。比如說,世界繪畫大師梵高先生的作品就曾經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其生平事跡和經歷也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教師可以從其生活經歷著手,再去欣賞其美術作品,比如《向日葵》、《自畫像》等,將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2.2從生活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美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生活對于美術學習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時除了為學生提供優秀的美術作品供其欣賞外,也要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比如說公園的設施、設計新穎的大樓或者造型獨特的小店。這些設計都源于設計者對生活的熱愛或者也可以說這些藝術家們都具有發現美的眼睛和卓越的審美能力。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時,可以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優秀的藝術設計,讓學生感受其中的美學價值,從而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

2.3培養學生獨自動手能力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僅僅是通過欣賞美術作品是遠遠不夠的,教師也要在教學當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對于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的理論知識的講解,學生所吸收到的是非常少的,只有將理論聯系實際,學生對于書面上的知識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通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自我創作的能力也可以讓學生親自感受美術的魅力所在,因為學生在進行創作的同時也是提升審美能力,感受美的過程。

篇(3)

二、注重美術作品創造,培養審美能力

創造美是審美的最高境界,學生能夠創造美,是學生審美能力得以形成的重要表現。創造能力與審美能力是兩個難以分離的部分,共同作用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當代小學美術教師可以通過作品創造來激發小學生的審美情境,促進小學生感受美術之美。小學美術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教師在課堂中讓學生繪畫,做美術工藝品,都是引導學生創造美術作品的活動。當自己創造了美術作品,小學生心里會油然而生一種美術學習成就感,促進學生審美能力提高。比如在講解《印花布》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欣賞一些民國時期的印花布、當代的印花布,發現印花布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當學生瀏覽了一些印花布之后,教師可以給每位學生一張白紙,讓學生將自己想象為一名染布技師,利用自己手中的畫筆,勾勒自己頭腦中完美的線條,涂上匹配的色彩。學生創作的過程,就是其審美的過程,也是彰顯學生審美結果與審美能力的過程。學生利用線條來表達自己的個性,利用色彩搭配來彰顯自己的色彩愛好,顯示自己在美術方面的靈敏嗅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審美標準創造出個性化的美術作品,證明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進步。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創作激情進行激發,讓創作過程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讓審美能力的提高服務于學生順利創作美術作品。

篇(4)

藝術體操是一項具有美感的體育項目,其將不同形式的美感融入了運動當中,從而展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性,主要包括舞蹈美感、音律美感以及形態美感等幾個方面。藝術體操將人體與藝術有機結合到一起,帶給人們不一樣的感受。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體操教學的過程也是一種美育過程。將審美能力培養作為目標融入藝術體操教學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教師可以通過教學過程讓學生的柔韌性、肢體力量以及身體素質展現出來,從而培養其審美觀念。

一、形體訓練過程中培養審美能力

形體訓練是藝術體操教學的基礎課程,有利于幫助學生塑造形體美。形體美是一種動靜相結合的美感,包含很多細節。教師在開展藝術體操訓練活動的過程中應該通過合適的訓練項目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站姿訓練。站姿能將學生的外部形象完全展現出來,提高站姿的優美性主要在于將脊背挺直、立腰等。正確的站姿能展現學生的精氣神。其次,坐姿訓練。端莊的坐姿能將女性的氣質展現得淋漓盡致,從而將其內在文化修養展現出來。特別是在一些比較正式的場合,更加應該注意自己的坐姿,讓整個人看起來端莊得體[1]。最后,行走姿態訓練。走路的姿態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展現一個人的魅力,優美的走路姿態也是一名藝術體操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人在行走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美感主要在于腿部在移動的過程中能與身體保持一種協調,展現出律動美感。所以,走路時應該保證身高、腿長與邁步的跨度相協調。

二、動作教學過程中培養審美能力

站在美學的角度上,稍具復雜度的動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人們內心的審美活動。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教師在利用藝術體操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動作教學環節。動作教學的要點是動作的表現力以及身體姿態這兩個方面。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融入一些舞蹈元素,使學生的表現力以及形體的優美姿態能展現出來。例如,巴塞轉體等舞蹈動作都能將肢體動作與器械相互融合,帶給人們不一樣的美感。學生在練習藝術體操動作的過程中將這些舞蹈動作融入跳躍、平衡以及轉體等動作當中則能適當提高體操動作的難度。

三、音樂感悟過程中培養審美能力

音樂是藝術體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藝術體操的訓練過程中,還是在真正的比賽過程中,音樂無時無刻都被滲透于整個項目當中。融入音樂伴奏之后,有利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以及韻律感,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在動作表現中將力量展示出來。這樣的教學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對藝術體操的學習興趣[2]。在教學之初,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整體的角度感受音樂中蘊含的力量,并能在音樂的帶動下使全身的肌肉得到訓練。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肌肉力量,還能在很大程度上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能力以及節奏感,從而帶給學生美學感受。另外,在實際的訓練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內心去感受音樂,并能將自己對音樂的感受與肢體動作組合在一起,從而產生不一樣的美感。四、教師儀態展示過程中培養審美能力藝術體操的訓練過程主要是以教師的教導為主,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并能引導其參與學習、訓練以及審美的過程。所以,教師是學生學習藝術體操技能的主要“模板”,教師的儀態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對學生的審美能力產生重要的影響。一個人的形象非常重要,優美的姿態、端莊的氣質以及蓬勃向上的精神狀態都能影響他人對藝術體操運動員的印象。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自身的形態,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使學生能通過對教師的模仿強化自身對美感的理解程度,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教育目標。綜上所述,藝術體操是一項展現美感的體育運動,也是我國體育運動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審美能力培養給予高度的重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形體訓練、動作教學、音樂感悟以及儀態展示過程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篇(5)

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發現美、判斷美、愛好美的能力教育,它的意義在于培養人、美化人。語文教材是一個琳瑯滿目的美的世界,絕大多數作品無不與美有關,與人的美化有關,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今天,美育與語文有質的統一性。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語文教學中的審美素質教育,通過各種審美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完善學生的人格修養。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兩點來實施審美教育。

一、高中語文教材本身是審美教育的富礦

語文教材的內容包羅萬象。從文體的角度看,既有莊重嚴肅的議論文,也有多種多樣的文學作品;從語言的角度看,既有通俗易懂的民間言語,也有規范可學的政論性語言,還有優美抒情的詩一般的文學語言。學生讀后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引發審美想象力。以文學作品中的詩歌為例。高一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單元。其中有獨立于橘子洲頭的少年、依依不舍康橋的詩人、癡癡等待的女子;有對未來的無限期望、對祖國的深深愛戀、對愛人的堅貞不一。

如何將這些審美感受帶進課堂,傳達給學生呢?

首先,應該特點突出朗讀的地位。“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無論是古代詩歌,還是現代詩歌,都語言凝練、音韻和諧、感情豐富,讀起來瑯瑯上口、讀完后則回味無窮。因此,在教學中采用富有感情的范讀和朗讀,讓學生充分體味其中的韻律美。

其次,抓住詩歌中的關鍵詞語,它們對理解全篇的結構脈絡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王維的《山居秋暝》描繪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明凈的秋天晚景的自然美。蘇軾的“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則盡顯了豪放派詞人的浪漫主義雄壯美。以上這些文學作品無不給人以美的熏陶,增添了無窮的審美樂趣。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高中語文既然肩負了審美教育的責任,教學中如何加強審美教育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教師――高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引導者。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教師,是高中語文教學的引導者,啟發者,組織者、參與者,教學過程中,應更好地引導學生發現美、感知美、認識美、欣賞美。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審美和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達到熏陶學生的情操、塑造美的心靈、完善人性、培養學生人格素質的目的。其次,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蘊含的豐富審美資源進行審美教育。

如上說述,高中語文教材本身是審美教育的富礦,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蘊含的豐富審美資源進行審美教育是如何加強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之關鍵所在。對于教材中的詩歌與散文,富有感情的范讀和要求學生反復的朗讀,讓其充分體味其中的韻律美和語言美,通過評析揭開其內在意境美、精神內涵美的神秘面紗。對于小說與戲劇要求參與到角色扮演,融入到時代背景之中,體會到小說與戲劇對人物塑造的刻畫美、矛盾沖突的藝術美,對作品人物、情節、場景等產生共鳴,理解作品的豐富內蘊和深層意義。對于科普類的文章,要求學生從作品中理解科學家們無與倫比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并通過對此人格美與科學的奧妙美、新奇美的具體體驗,得到積極的審美感受和巨大的精神激勵。

三、審美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審美體驗的個性化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夫篇章雜沓,質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圓該。”對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讀者有著不同的審美體驗,這不僅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而且也存在年齡、性別、經歷等方面的因素。

這樣一種處理方法為學生打開了發散思維的窗口,使學生的審美活動真正達到了獨立、自由的境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可以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獲得潛移默化的思想啟迪,充分享受到審美的樂趣。

2.注重寓教于樂

羅馬時代的賀拉斯提出“寓教于樂”,主張把文學藝術的娛樂作用與教育作用統一起來,他說:“寓教于樂,既勸諭讀者,又使他喜愛。”這個提法完全符合人對美的接受的心理形式。隨著人們審美活動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審美活動“潛移默化”的特點的認識更加自覺了。正如杜甫在詩中所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審美活動往往使讀者在靜觀中、在笑聲中、在淚水中領悟到人生的哲理,在獲得美的享受的同時受到教育。教師應及時將學習興趣向志趣轉化,運用教材教育因素契進深入。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對高中生審美能力的提高,熏陶學生的情操、塑造美的心靈、完善人性、培養學生的人格素質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曾指出:“來的社會更需要美,需要對美的發現、追求和創造。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蘊含的豐富審美資源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創造審美教育情境進行審美教育。

【參考文獻】

篇(6)

(一)音樂審美感知力

音樂的審美體驗是一種深刻而活躍的心理活動,音樂通過聽覺形式作用于人的聽覺器官,接受主體根據所具有的審美感知能力對音樂進行鑒賞、判斷。感知即感覺和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而產生的反應,其中感覺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對事物整體的映像。音樂審美的感知力可分為樂感、音感兩個方面,樂感又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對于基本秩序的感知能力;一是對于音樂形式的領悟能力。音感則是對個別音響的的辨別能力。在音樂的審美感受中,音高感是指人的聽覺對聲音高低分辨的感受能力。在對高校大學生進行的調研中發現:未經過專門學習或訓練的大學生只能把某個音分析為他所熟悉的自然大小音階中的一個,即所謂的首調分辨。來自于農村的且未經過音樂學習或訓練的大學生對五聲音階分辨較為準確,帶有半音的音調不能聽辨準確、唱準。接受過學校音樂教育的大學生可以把音的分辨能力擴大到大小音階,以及一些簡單的變音。音高感是音樂審美感受能力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如果一個人對音高無反應或反應遲鈍的話,那么就很難論及他對音樂其他方面的接受能力。有些學者更強調音高差別感是產生音樂感的最根本的能力。這是不無道理的。許多人認為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的。甚至需要三代的遺傳。[3]音色感知能力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音色感,音高和音色總是結合在一起的,但音色感高于音高感。對于審美經驗不太豐富的大學生來說,注意力往往集中在音高上,具有一定審美經驗的大學生則能夠注意到音色的變化。而音色的變化體現出情感的動態發展。在對大學生音色感知力的研究中發現,音色辨別力較弱的大學生同樣可以進行一定的音樂接受或欣賞活動,甚至還可以作些表演或寫一些簡單的作品;對于音色辨別力很強的大學生則對作品中音色的細微變化都非常敏銳。尤其是在現代音樂的接受與欣賞中,音色更是一種獨立的表現元素,就需要當代大學生具有超越的音高和節奏,把音色的美從中剝離出來的審美技巧,這是有待于訓練和培養的。

(二)音樂審美想象力

音樂審美想象是音樂接受(欣賞)者在直接關照客體對象的基礎上,積極調動主體的情緒記憶、情感體驗,借助于原有的表象和經驗創造出新的音樂完型的心理過程。由于音樂想象力的物化形式———音響符號是各種藝術中最抽象的一種,因此,音樂藝術的想象空間也就最遼闊,他不僅是可以造型,也可以模擬現實的情感,更是呼喚心靈的張力[4](P.282)。在筆者對選定大學生的實驗中,曾播放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沃爾塔瓦河》讓學生聆聽、展開想象,并給出四個選項可供選擇,分別是:A.險峻的高山;B.清澈的小溪;C.美麗的田園;D.波濤洶涌的大海。結果ABCD四個選項均有選擇,其中90%的學生以上的選擇了D,15%的學生同時選擇AD、BC。可見,對于同一首樂曲,學生感受不同,通過想象得出的結果也不相同。又如,對于肖邦的《bA大調練習曲》(Op.25),有的大學生聽了覺得是在藍天白云下,牧童仰望天空、悠閑地躺在草地上的場景;有的則認為是天鵝滑翔碧水,波光粼粼的畫面。可見,音樂審美想象是抽象的、不具體的。對于音樂藝術的音響與人們生活中的經驗有異質同構的作用,如下行音調往往和嘆息、哭泣聯系,短暫的休止仿佛抽泣。高音區輕微音量的快速運動,像是小動物、小昆蟲之類,而低音區的巨響,會想到猛獸或巨獸。基于音符排列秩序所形成的力度,音調、和聲、節奏會使人想到某種類似的張力或生活中的事物運動。如減七和弦有兩個三全音,暗淡而緊張,會想起心理緊張收縮的瞬間,屬七和弦明亮而開闊,使人想到安全而穩定的心情。又如,穆索爾斯基創作的《展覽會上的圖畫》中在描繪第六個場景時,兩種不同的音響效果使人腦海里會想象出兩種不同的視覺形象。一種音樂節奏間歇、跳躍、停頓、遲緩表現了一個富有肥胖的猶太人驕傲自負;而另一種音樂旋律下行,同音的顫動重復則使人聯想到一個是瘦弱的、悲哀的窮苦人。想象是審美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接受者的想象在審美上擴展了心理空間,創造虛幻的理想境界,找到象征欲求,釋放心理能量,宣泄情感,寄托希望,最后使主體心靈享受到自由的快樂。[4](P.288)

(三)音樂審美理解力

音樂審美理解力是對音響的整體接受和情感把握的能力,音樂接受(或欣賞)者對樂曲作出某種抽象的判斷,把理性認識融化于對樂曲的感性體驗中,使音樂欣賞達到更高、更深刻的層次。音樂審美接受是一個融情與理、情景交融的體驗過程,接受主體在其中按照自己的理解對作品進行闡釋,品味情愫、體味意蘊。由于大學生個體的生活閱歷、知識結構、審美趣味等各不相同,對音樂的理解和闡釋也就不同,正所謂人不同,美則不同。比如,對于貝多芬的奏鳴曲《悲愴》,很多大學生聽后做出這樣的理解:這不是悲愴的形象,而描述的是一對歡快的新人,即將步入婚姻的殿堂場景。對于不了解瓦格納的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劇情的學生來說,聽后對音樂的理解僅僅是一種強烈的不斷綿延而又不斷緩釋的緊張感。但當告知他們音樂的劇情時,這時旋律進行的上升、下沉,漸強、漸弱,不得緩解的緊張與不斷高漲卻又總是壓抑著的情緒發展,就會進一步使人產生渴望、沮喪,欲望、壓抑、激情等等關于“愛”與“死”的復雜情感體驗。由于音樂較之其他藝術,其音響材料具有非視覺性、非語義性,即音樂本身不能夠進行直接的視覺造型也不具有直接表達概念和思想的能力。因此,對于音樂的理解就有了多義性、不確定性,這也是同一首音樂作品會有不同層面理解原因。對于當代大學生音樂審美理解能力的培養,不但要求受教育者對自然和音樂有大量感性認識,而且要求他們具有全面的知識,對各民族的深層意識和各歷史時期的時代精神及音樂風格有深刻的了解;既能都讀懂各類音樂語言,又能夠對音樂音響進行區別和分類。

(四)音樂感悟能力

音樂感悟能力通常指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的聽覺作為識別聲音的感性器官對音樂感受能力的強弱不同;另一方面是聽覺在接受音樂聲音要素的同時,對其進行鑒別、體驗,進而悟出各種音樂要素的音響特征、情感特征乃至表現意義。音樂的感悟能力與高校學生長期以來的音樂修養有直接的聯系。在對大學生的調查中顯示,音樂感悟能力較強的學生中有72.36%的接受過正式的音樂教育和音樂培訓,38.92%的學生家庭中父母(或其一方)有音樂背景、或從小受音樂熏陶;72.86%的學生綜合素質在班級排列前茅,具有較好的文化素養。可見,音樂感悟能力與音樂修養水平是成正比的,如果接受者具有了相當水平的音樂修養,形成音樂審美意識時,即具有了音樂鑒賞能力。如對于貝多芬作品的英雄性、瓦格納作品的悲劇性、勃拉姆斯作品的崇高性的體悟,不但要有較高的音樂知識、需要有寬泛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因此,對于一些思想性較強、形式構成復雜、精神實質與表現意義深邃的作品,則更需要高校學生擁有廣博的文化修養、豐富的音樂知識才有可能具有良好的音樂感悟能力,從真正意義上展開對音樂較深層面的探索與認識。

音樂審美接受能力之提升———當代大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

(一)培養大學生的音樂情感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審美接受不能沒有接受主體情感介入。大學生正值生理機能迅速發展時期,也是心理素質逐步完善的時期。他們的情感需要日益廣泛深入,音樂的藝術特點決定了是大學生最為適宜的情感載體。強烈的審美情感,使學生的感知過程和體驗過程緊密結合,加深了他們對美的認識和理解,這種審美認識、審美愉悅使學生的身心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學生的精神得到充實,視野得到拓寬,情感得到升華。現代科學研究和實踐證明,欣賞音樂可以使人的情感強度、情感產生發展的時間延續得到調節平衡,使人身心愉快。當碰到困難或遭受挫折時,聆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作品所呈現的雄渾不屈的氣勢、對未來堅定必勝的信念感染了無數聽眾,那種不畏命運多劫,反而要“摁住命運的咽喉”精神使人為感動、振奮;當你處于悲傷、苦悶時,歡快、優美而富有動感的《拉德斯基進行曲》會使你驅散愁云,心情舒暢。通過感受音樂美,音符如甘露流淌并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在對音樂情感的體驗和對音樂美感的感悟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另外,大量的聆聽和讀譜可以增加各種預案的儲備。隨聽讀譜、隨譜默奏也是很好的方法。普通高校大學生的音樂審美教育應該始終要從學生的情感體驗出發,那些充盈著真情實感的音樂作品是激發學生情感的先決條件,而教師的情感體驗和情感抒發也是激活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音樂情感、提高音樂感知力的重要一環。

(二)強化大學生音樂實踐能力

篇(7)

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德育、智育、體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學校在培養學生、開展教學時,必須采取各種手段和方式,對學生開展美育教育。語文課文中的大部分屬于人文科學的范疇,其中蘊涵著豐富的美育內容,通過語文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本文試對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問題作一探討,以更好地發揮語文教學在學生美育中的作用。

一、中職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內容

一般來說,中職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自然美。通常情況下,自然美是指存在于大自然中的事物所體現出來的美。自然美主要有兩種形態:一是經過人們直接改造加工的自然對象(如田地)的美;二是未經人們直接改造加工的自然對象(如星空、大海)的美。色彩、聲音、線條、形狀、質料等形成美的因素,是自然美整體構成的突出成分。不同的美學家對自然美有不同的解釋,美學認為自然美在人的實踐中被發現和改造,是人化了的自然,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在中職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描寫自然美的課文,比如,巫山三峽、泰山日出、黃山云霧、北疆草原,等等。通過認真講解這些課文,能使學生很好地了解中國的大好河山,了解大自然的雄偉壯美,從而使學生能夠在美的體驗中增強對祖國的熱愛。

(2)社會美。社會美是客觀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事物的美,包括人的心靈美、行為美、語言美、環境美和人所創造的社會物質產品的美,是人類社會實踐的創造物,體現了社會事物發展的規律、人的自覺自由的創造力和人的實踐意愿、審美理想,是人的求真向善的本質力量的豐富性在社會事物中的感性凸現,是人的審美對象和藝術創造的源泉之一。在中職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關于社會美的描寫的,如為了人類進步和解放而英勇斗爭的“母親”形象,為了科學而英勇獻身的布魯諾,體現社會大團結的《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這些都是對社會美的一種體現。通過對這些課文的深入講解,可以使學生更加正確地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從而提高學生對美丑的認識,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3)藝術美。自然美與社會美統稱為現實美。藝術美是與現實美相對而言的,是對現實生活加以集中、概括、加工、提煉而表現在藝術作品中的美。藝術美來源于現實生活,又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和審美理想、個性、風格的具體表現,比現實生活中的美更具有集中性、生動性、獨創性、純粹性、穩定性和個性特征。藝術美主要表現于藝術形象、意境的美,是內容的真善美與形式美的統一,是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中職語文課文本身就是藝術作品,其中很多都是情文并茂的美文,蘊涵著豐富、華麗、古樸、典雅、流暢、浪漫等方面的藝術美。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慢慢地體味其中的美。

二、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學生審美能力培養

為了發揮出中職語文教學在美育中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有益的嘗試。

(1)精心研究教材,把握中職語文教材中蘊涵的美育因素。中職語文教材不是美育教材,其中蘊涵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思想絕大多數并不能直接體現出來,很多都是隱藏在課文深處的,不可能直接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需要語文教師下足工夫。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前,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進行認真研究,深入挖掘潛藏在語文教材中的各種美的因素,以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這就首先要求語文教師能從語文課文中發現美、提煉美。在備課過程中,語文教師在感知教材時,要能夠體驗到語文課文中蘊涵的美,并且為語文課文中蘊涵的美所感動,在此基礎上,對語文課文中蘊涵的各種美的因素仔細品味,反復推敲,調動自己的審美體驗,把教材中美的因素體現到自己的教案之中,并且能夠用語言把這種美表達出來,通過課堂引導學生去體驗,最終實現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目標。例如《雨中登泰山》一文,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把握結構線索,想象雨中登山的奇特美景,領略那“獨得”的“雨趣”,更要通過作者冒雨登山的壯舉,喚起學生對祖國壯麗山河和悠久文化傳統的熱愛之情,讓學生體會到文章表達的人格美——不畏艱險,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

(2)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使學生能夠在語文教學中切身感受到美的體驗。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從根本上來說還是依靠學生自身的體驗。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在教學中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語文課文中有關景物的描寫,突出學生對景物的直觀感受,從而使學生能夠對課文中的景物描寫有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受到其中蘊涵的自然美。其次,語文教師在講授課文時,要注意深入分析內容,挖掘課文中描寫的人物形象,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課文中鮮明的人物形象美,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很好地把握人物所體現的社會美。再次,語文課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其中蘊涵著豐富的藝術美,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鑒賞,體會語文課文中所蘊藏的藝術美。最后,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掛圖、板書等手段,以較好的色感、形感再現生活圖景,創造出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動,從而使學生能夠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3)增強語文教師的審美修養,以言傳身教來影響學生對美的把握。教師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其一言一行都對學生存在著很大的影響。而語文教師利用教學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培養,可以說是美的傳播者,因此,通過為人師表、自身示范進行言傳身教,是語文教師運用教學增強學生審美能力最關鍵的一點。首先,語文教師需要把握課文內容的感情分寸,對課文中的描寫以適當的喜怒哀樂表現出來,從而把正確的審美標準、審美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傳播給學生,增強學生對美的把握能力。其次,語文教師還要通過恰當的身體語言,來表現課文中有關人物的動作,從而體現出一種人物美和藝術美,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最后,語文教師還要做到語言美,發音準確,吐字清晰,充滿感情地進行課堂教學,以此來對學生產生感染力和影響力,使學生能夠在語言中感受到語文課文中所蘊涵的美的要素,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4)加強通過中職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理論研究,不斷提高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水平。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可以用來指導實踐,促使實踐取得更好的效果。利用語文教學來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需要認真地進行研究。畢竟,語文教學與美育教學不同,兩者具有不同的功能,不能苛求通過語文教學達到美育教育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何把握通過中職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度,以及如何找到更為合適的方法,對于更好地發揮出語文教學在學生審美能力培養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對這方面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正確處理好語文教學與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關系,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語文教學。同時也要鼓勵語文教師和教學、教輔等有關部門開展這方面的理論研究,指導語文教師正確處理好教學與美育之間的關系,以從整體上提高語文教師利用教學實踐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培養的水平,同時推動中職語文教學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篇(8)

審美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美育不僅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實現人類美化自身、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彩。語文教師除了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主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些審美能力呢?

一、在對比中感受形象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形形的人物,或美或丑,或正或邪。這些人物在相互的對比中呈現出鮮明的褒貶色彩,只有掌握了人物在思想行為方面的對比差異,才能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如《“你們想錯了”》一文中就含有對比因素,通過與敵士兵的不同神態、不同語言反映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教師在教學這一課時,應引導學生對兩人的神態語言進行分析,認識到兩種人物的差異后,可以運用角色扮演這一教學方法,讓學生帶著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對英雄大無畏精神的贊賞,帶著對敵士兵的憎恨仇視,再現面對敵人威嚇,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壯烈場面,使學生在文字敘述和肢體表演的雙重鞏固下感受英雄的形象美和敵人的種種丑行劣態,自然而然地引發學生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英雄的美好形象此時便會在學生的腦海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他們會以英雄為榜樣,鄙視丑惡勢力的思想會油然而生。因此,老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心、主觀與客觀、形象與本質進行相互比較,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二、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

小學語文教材入選的課文文辭優美,作者精雕細琢、錘詞煉句,神韻可觀。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中詞句認真琢磨,反復推敲,仔細品味,讓學生通過比較、推敲、討論,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遣詞造句的精妙。這樣才能培養學生語感,使學生得到美的感受、美的陶冶,從而提高學生美的表達能力。

如《鳥的天堂》:“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段話寫得很生動,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別傳神,它描繪了樹葉一片挨著一片,層層疊疊的景象,“明亮”一詞形象地寫出樹葉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澤,“顫動”一詞把靜態的樹葉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些詞語如不引導學生認識琢磨,他們就很難體會出文章所表達的美感。又如《桂林山水》這一課,作者不僅用詞十分傳神,而且句式非常講究,在“山、水”這兩段中,恰到好處地運用工整的排比,把水“靜、清、綠”和山“奇、秀、險”的特點描繪得淋漓盡致。在教這類句子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分析各分句之間的結構聯系,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韻味,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桂林山水的強烈情感。

三、在誦讀中體驗情感美

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誦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文字的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能力,并且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如《荷花》一文語句優美,富有韻味,令人百讀不厭。朗讀時要引導學生把荷花的美讀出來。朗讀第四自然段,要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麗的荷花,這樣才能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當學生讀到“一陣微風吹來,我就翩翩起舞”時,可讓學生做動作,體會“翩翩起舞”的姿態,從而感悟荷花的動態美。這時讀的形式應該靈活而有變化,既要有朗讀,又要有默讀;既要有個別讀,又要有齊聲讀;既可以表演讀,又可以比賽讀;既可以學生讀,又可以師生共同讀。還可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現文章所描繪的情境。在畫面和音樂中,學生會很直觀很形象地感受到文字以外的美麗,如身臨其境。

篇(9)

語文審美教育是對以前語文教學的糾偏和完善,語文教學又是中學實施審美教育的優先途徑。語文審美教育是語文文本的審美屬性和語文學科內在需求決定的,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及中學教學現狀決定了語文教學是實施美育的主要渠道。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從詩歌、散文、小說和議論文等方面的教學中就小學語文審美教育進行探討。

一、詩歌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為了讓學生具有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和情趣。中學教材中的古詩詞融語言美、音韻美、情景美、節奏美于一體的具有豐富的審美元素。“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師首先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讀出詩歌的感情,然后是感知形象,接著再把握詩歌情感。審美心理的形象感知――體驗情感――抒發創造三個階段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在進行古詩詞審美鑒賞的時候,要靈活貫通地把三者的關系處理好,通過科學的方法使得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情趣得到充分培養。首先要從剖題意、辨詞語、補語法、調語序、分析時代背景、品味關鍵字詞等進行感知閱讀與審美理解;其次要在朗讀吟誦中悟情,巧設疑問抓情感基調,明詩人之志知曉詩情以進行情感閱讀與審美體驗;最后要在學生閱讀詩歌時使其沉浸于思考之中,進行審美創造。

二、散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散文是講述人生百態的文學作品,它抒情性強,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或啟人深思,或達人感情。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教師要抓住散文特點,去發現它獨有的現實美,不同形式的藝術美(形象美、意境美、結構美)。散文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散文的美感作用,從而達到培養中學生“初步具有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的目標,使他們初具藝術審美感和健康高尚的審美觀。首先要尋找審美因素,通過精心設計導語,使學生進人畫境,引入審美階段,再進行富于感情的吟誦,使學生在畫境中感受美。其次教師要讓學生品味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結構美”;再次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描摹、抒情、議論的詞句進行分析,感受這些詞句的藝術魅力,從而提高學生“語言美”的審美能力,通過賞析語言使學生充分體會到不同作家作品的表達特色。最后要引導學生突破散文鑒賞的“意境美”。引外還要通過聯想想象,豐富審美形象,以達到入情之后入理,提升學生的審美層次。

三、小說教學的審美教育

小說中蘊藏著豐富的審美因素,小說的人物美、情感美、環境美、故事美都為我們提供了審美的視角。教師能夠充分挖掘各種審美因素,努力帶領學生感悟、品析,學生就一定可以得到美的熏陶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從小說語言入手,提升審美感知力。教師要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課堂的駕馭能力,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充分調動自身的感官,對小說進行審美感知,使他們的審美感知力朝著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其次要從小說要素提升審美理解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美,從小說情節入手促使學生理解情節美,從小說中的社會環境描寫和自然環境描寫方面促使學生理解環境美。最后要從審美參與入手以提升學生審美想象力,從結合現實切入,提升審美創造力。總之,要在小說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特別要重視引導學生多讀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只有多讀,多比較,學生的審美能力才能在無形中得到提高。

四、議論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議論文是在“審美理想十分強烈而急迫的時候,寫作主體常常不再去通過典型人物去反映,而是直接出來闡發和宣傳”[2]的情況下寫成的,這樣就決定了它強于邏輯和思辨的特點。議論文從形式到說理藝術、結構安排、思維特點、理論深度都包含著豐富的審美元素。教師應該在議論文教學中運用各種手段和學生一起開展審美活動。首先明快的節奏和整飭的音韻或結構是議論文的形式美,教師要善于發現它的審美價值。其次,教師要用修辭增強說理的形象性,以引用增強語言的智慧美,巧用設問、反問創造文章的波瀾美。再次要梳理議論文思路,認知結構美。議論文的結構是一門審美的學問,在議論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歸納來加深對結構美的理性認識,在審美中鍛煉抽象、提煉的能力。第四,重視形象性思維,認知形象美。議論文中的形象思維能有力地激發學生開啟理性思維,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理性信息,使學生的理解力得到大的提高。形象思維往往點綴在議論文嚴謹理性的論述中,使文章有了趣味,使文章更具可讀性。在審美活動中,這是容易被忽視的審美因素。最后要體悟議論文論證,認知理性美。理性美主要體現在議論文說理追求言簡意賅,使讀者豁然開朗,認知議論文的理性美是該體裁最高層次的審美活動。總之,議論文教學中的審美內容是豐富的,教師要帶領學生好好利用它,讓學生在議論文的學習中增長思維能力,提升審美品位,成長心智。

鑒于審美教育的極端豐富性,本文無法完全窮盡語文教育聽、說、讀、寫等諸多方面,只能有所側重地選擇中學語文教育中的“閱讀教學”板塊對閱讀教學中常見的審美策略作有選擇性的研究和探討。

篇(10)

摘要:高職教育近年來備受關注和重視,在這種形勢下,為了滿足現代化市場對于人才的整體需求,高職教育正在大力進行改革和創新。本文對高職美術教育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現狀問題進行詳細分析,根據實際情況,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高職;美術教育;學生審美;提升

在當前我國教育行業不斷大力改革和創新發展的形勢下,原有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化社會的整體發展進程,也不能滿足現代學生的整體學習需求。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已經逐漸將素質教育作為各個院校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素質。我國素質教育當中包括思想、文化、身體以及審美等等,素質教育最注重的就是學生的德智體美全方位發展。而其中,審美素質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部分,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高職美術教育過程中,要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作為教育中的一部分,與教學內容有效結合,這樣才能夠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能力以及人文精神。

一、高職美術教育對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分析

(一)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精神

在高職美術教育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為了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精神文明世界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物質文明的整體建設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和作用。在這種形勢下,藝術作為人文科學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夠將真實的社會現狀以及藝術靈魂反映出來,學生學習藝術、培養學生自身的審美觀,有利于幫助學生逐漸在實踐當中找回真實的自己。人文精神的培養,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逐漸將其自身的自我性開發出來,而且能夠打破傳統美術教學的局限性,讓學生能夠真正的提升其自身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懷。

(二)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對高職學生進行審美能力提升的過程中,有利于其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在前教育行業不斷大力改革和深入的形勢下,我國在人才、質量以及數量結構方面與之前相比,都有了明顯的改變和提升。雖然我國經濟一直保持持續增長的狀態,但是我國經濟仍然處于轉型期當中,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多樣化,也越來越復雜,特別是在當前現代化社會當中,對人才自身的創新能力要求也都有了明顯提高[1]。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屬于一種多元化的培養措施,其自身的人文精神將創新理念也一并融入到美術教育當中,美術藝術自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創新性,所以在這個基礎上,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二、高職美術教育對學生審美提升的現狀分析

(一)對美術課程的整體重視度不夠

在高職美術教育過程中,由于之前受到一些傳統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影響,所以很多高職院校對美術教育的重視度仍然不夠,沒有意識到美術教育實施的必要性。特別是近年來中小學美術學科教育也在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美術課已經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一門課程,而逐漸變成了必修課中的一種。因此,相對之前而言,無論是教學方式,或者是教學內容也在不斷的完善和優化,促使美術教育效果也有了明顯的提升。高職教育中的美術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一般來說,大多數都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在對美術課程的重視程度上,也遠遠不如其他學科[2]。而美術課程納入到選修課程當中,不僅沒有被告示重視,反而學生大多數情況下,也只是看重結果,對學分、成績比較重視,對課堂的實際教學情況并沒有給予一定的重視。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而且還會很容易給學生造成美術課程學習的消極影響。

(二)課程體系太過于陳舊

美術教育是通過對美術作品自身的特點、流派、內涵以及時代變遷等各種各樣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不僅對我國國內美術作品有深入的了解,而且還對國外的一些優秀作品進行了解和分析。這樣才能夠在對這些作品的了解過程中,逐漸提升其自身的鑒賞,形成具有學生個人特色的審美觀念。但是當前現有的高職美術教育體系太過于陳舊,很多內容都走形式化路線,無論是對學生的學習還是教師的教學來說,都在無形當中形成了嚴重的阻礙影響。學生在開設課程方面,一直沿用傳統的方式方法,并沒有與時俱進,也并沒有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結合[3]。很多院校在開展課程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仍然以鑒賞為主,并沒有與設計、建筑等一些新興行業進行有效結合。與此同時,在教學方法上也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很多教師都是按照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導致實際教學內容與美術學科的整體發展背道而馳。

三、高職美術教育對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無論是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興趣無疑都是學生最大的學習動力,對于高職美術教育來說,也是如此。教師要利用多樣化的方式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美術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在引導學生用心對日常生活進行觀察,促使學生能夠將正確的審美觀念應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大自然當中,對其他的一些領域進行認真的觀察和分析,從中發現不同領域的美。教師應當逐漸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利用一些新型的教學模式來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當中[4]。在對新課程進行導入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大文學家自身對一些經典美術作品的描寫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培根的“談美”、李澤厚的“美的歷程”等書中就有大量對藝術的描寫,這些描寫更加的詳細,會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就會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改善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高職美術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沿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都比較落后,教師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在課堂上都會開設一些中外名畫欣賞的課程,在對課程的整體選擇上比較少。教學內容也單一,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美術作品進行簡單的概述之后,陳述一下有關作品的人物、背景等等,并沒有對美術作品進行深入的討論和分析。針對這種情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從自己的審美能力和教學水平提升方面著手,在保證教學內容豐富多樣的基礎上,要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將這些內容傳達給學生。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進行討論,在課程開始之前先進行一切的預習活動,這樣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5]。比如在欣賞文藝復興時期畫作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單純知識的講解,傳遍成為誘導式啟發式的教學。在課程開始之前,將學生按照個人能力公平分為幾個小組,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歷史背景、社會環境、思想意識形態等內容進行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在課堂上的時候進行討論,最后安排一個代表來對自己小組的觀點進行陳述。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對高職學生審美能力進行提升的過程中,不僅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而且教師自身的審美能力也需要有所提升。高職美術教育在實施過程中,為了達到學生審美能力有效提升的根本目的,在課程教學內容上要進行改革和創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被充分的調動起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觀,有利于讓學生擁有良好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創造力,能夠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意識和習慣,有利于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和美術技能水平。

參考文獻:

[1]羅詩琦.淺析大學美術教育在提升學生審美觀上的應用[J].藝術品鑒,2015(05).

[2]徐莉.高職美術教育對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思考[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6).

上一篇: 電氣化鐵道技術論文 下一篇: 勞動衛生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香蕉久久高清国产精品观看 | 亚洲人成自拍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 亚洲成Aⅴ人片乱码色午夜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网 |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伦 | 亚洲国产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