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09: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化學實驗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1發揮高中生的主體性
新課程改革對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提出新的要求,它要求發揮高中生的主體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因此,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材內容有全面了解,合理組織演示實驗,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操作實驗,實驗前教師需要求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實驗步驟等,實驗中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并認真思考出現此種化學現象的原因,最后用所學化學知識解釋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2]。例如,在驗證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的實驗課堂中,教師首先要讓高中生回顧已學的次氯酸的漂白性和藥用炭的吸附性,積極思考漂白的不同原理、實驗現象的異同;其次開始演示實驗,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觀察和記錄實驗結果,加深學生對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的理解;最后讓學生利用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講解為什么會得出此種實驗結果,總結二氧化硫的性質。通過此種方式,不僅可以體現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和實驗能力。
2.2培養高中生的探究能力
在傳統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通常根據高中化學教材所提供的設計方案進行實驗,雖然可以有效驗證某些實驗現象,但學生無法明白其中化學原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3]。因此,新課改背景下,教師需將驗證性實驗轉變為探索性實驗,并將高中生已掌握的知識與探索實驗有機融合,努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索思維,使其學會知識遷移,能夠在實驗過程中發現新問題,思考未知問題,進而采取多種方式解決問題[4]。例如,在配制100mL1.00m0L/NaCl溶液的實驗中,教師可以只介紹高中生實驗內容,讓學生自己分組操作實驗,若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教師則需加以指導[2]。實驗結束后,每組學生都讓教師對自己配制的溶液進行評價,此時教師需針對性地指出學生所存在的問題和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違規操作,并結合實驗中的問題與學生展開討論,解決相關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需對自己的實驗情況進行回顧和思考,總結存在的問題,并積極探索。
2.3挖掘高中生的創新潛能
高中化學實驗中包含許多化學原理和規律,若僅按照教材內容進行講解,則無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教師需根據高中化學相關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擴展和完善實驗教學內容,為高中生提供更廣闊的創造空間,從而挖掘高中生的創新潛能,不斷提高高中生的創新能力[5]。如在鐵與水蒸氣反應的實驗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驗證實驗結果,并讓學生比較各種實驗方案,總結自己的設計方案存在哪些不足,不斷完善自己的方案,通過分析和總結,學生可以體會到設計的原則和要點,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驗證實驗現象,從而培養創新精神,促進全面發展。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伴隨著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大眾文化逐漸成為當代中國市民社會的主要文化形態。大眾文化的崛起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社會文化環境更加復雜,本文就這個問題談了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大眾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的挑戰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大眾文化以商業性、媒介性、娛樂性、世俗性、流行性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話語體系產生了消解作用,從而威脅到意識形態的話語主導權。
大眾文化的商業性特征,決定了文化可以以資本的形式贖取和轉化為經濟價值,語言符號也成為可供消費的文化商品。文化的資本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基于價值理性的道德話語體系帶來挑戰,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識形態色彩,資本本位取代價值本位沖擊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的主導邏輯。
大眾文化的媒介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訴求的是感官經驗的視覺形象,而非書面性概念意義的文本修辭效果。由于大眾文化的影像、模擬和仿真在高校思想政治思想理論課中過度再生產,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對現實的批判性和反思精神。
大眾文化的娛樂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將感性層面的本能欲望滿足所獲得的消遣愉悅作為賣點,而不是深層精神的充實和心靈的震撼,就此造成大眾文化的世俗化、庸俗化和低俗化。大眾文化以多媒體技術為支持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在一定程度上以游戲的形式消解了教學話語體系的意識形態宜教色彩。
大眾文化的世俗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反映的是大眾日常生活的平凡敘事,而不是基于抽象的價值理性的宏大敘事,也就造就了大眾文化的日常化、瑣碎化甚至是庸俗化。大眾文化以現實的關懷和當下的感受為切入點,彌散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在某種程度上使教學話語體系的深度結構轉為喪失深度的平面結構。
大眾文化的流行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立足于感性層面形象的審美化,而不是精神層面信仰的審美化。大眾文化的流行性所導致的話語體系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動化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使教學話語體系喪失對思想內容的形式分類、抽象概括和邏輯論證能力,最終導致語言世界的空洞化、思想世界的虛無化、情感世界的零度化。
大眾文化的消費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是以純粹欲望的滿足構建自我價值體系的快餐文化,而不是以心靈的震撼來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的經典文化。大眾文化的消費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教學話語體系的語言符號不再反映現實,而是遮蔽現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的技術化的批量生產,顯然是對教學話語體系表意方式的必然性消解。
二、大眾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具有創造性作用
誠然,大眾文化本身蘊涵著能動的解碼力量。大眾不是單質的一元化群體,而是復雜的多元化組合;大眾文化的受眾不是消極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有著生命活力的自由創造者。大眾文化的興起,改變了文化的內涵,并對既有的文化格局帶來嚴峻的挑戰,但是文化走向大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大眾文化的發展將為人類文化發展提供一種全新的路徑。同時,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帶來了新的契機。
大眾文化的商業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天然的平等品格和民主精神,在文化形式上實現了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轉變、等級化向民主化的轉變、神圣化向世俗化的轉變。大眾文化的商業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促使教學話語體系從控制支配轉化為對話交流。正是在這種主體間性的語言交往中達到相互理解,進而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系統。
大眾文化的媒介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的廣泛性、普及性和開放性,從根本上消解了文化的生產、傳播和消費中的差異性、等級性和壟斷性,這對于文化資源的共享、共同意識的建構、價值信念的傳承等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大眾文化的媒介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擴展了教學話語體系的文化視野和文化空間,進而促進教學話語體系形成有效的理論自覺。
大眾文化的娛樂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以其溫馨、輕松、休閑、歡樂、回憶等手法,使在緊張疲憊、超荷壓力生活下的大眾放松心理狀態,彌補生活的單調性、片面性和孤獨性。大眾文化的娛樂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以風趣幽默的話語風格表達嚴肅莊重的思想內涵,使大學生對抽象思辨的文本更易理解;以民主平等的語言對話傳遞高尚深刻的核心價值理念,使大學生與教師達到價值的視域融合。也就是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通過交互式體系的轉變,達成對核心價值理念的普遍認同。
大眾文化的世俗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文化走向民主化、平民化和生活化。大眾文化的世俗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能夠在主流意識形態話語之內建立公共文化交流空間,不僅可以培養大學生政治上的公民權,也會塑造大學生文化上的公民權。
大眾文化的流行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的新穎性、動態性和獨特性。大眾文化的流行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并不是基于控制性思維的意識形態話語霸權的重建,而是要將觸角伸向身體領域、消費領域和符號領域,在無意識世界中探尋大學生自我平衡和信仰皈依的表現形式。
大眾文化的消費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的效率性、活躍性和創新性,大眾文化從其審美趣味的普泛化出發,緊緊把握時代流行的脈動,吸納廣泛的接受者,力求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大眾文化的消費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話語體系中,教師不再是純粹的灌輸者,學生不再是純粹的接受者,教師必須考慮到學生現實需求。商品的交換價值原則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大學生對意識形態語言符號的消費,維持與現實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
三、大眾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的實現路徑
大眾文化由于對感性層面物質欲望的執著,導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的功利化、標準化、庸俗化和空洞化,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大眾文化對教學話語體系的創造性作用。大眾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要實現從教學理念、教學機制、教學內容到教學模式的全方位創新,筆者認為,的基于實踐的語言交往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轉變的實現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語言交往不僅涉及互為主體的師生之間的理解和溝通,而且語言交往作為內在的環節實現了價值和意義的生成。這種語言交往實踐規避了大眾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所可能導致的灌輸化、控制化和同質化等消極影響,倡揚了大眾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所產生的平等化、現實化和效率化等積極意義。
(一)語言形式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的發展趨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返回生活世界,建構起基于生活世界的語言交往,開辟充滿意義的語言交往的公共空間,意味著揚棄教師抽象的獨語,在師生之間的語言交往中達到普遍性共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的生活話語轉化消解了大眾文化對思政教學所可能造成的功利化、平庸化和浪漫化等消極影響,強化了大眾文化對思政教學所生發的親民化、平實化和風趣化等積極意義。
(二)語言形式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發展的另一方向。在大眾文化視域下,語言形式還有朝著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方向發展的趨勢,使之更加深刻地把握人們的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性質、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決定了其語言交往形式不應停留在生活世界的具體化層面,而應該上升到精神世界的抽象化層面,通過精神層面的語言交往觀念地建構起意義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精神世界的語言交往對于大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理想,避免癡迷低俗的物質欲望,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應盡可能地創造精神世界的語言交往,構建起抽象化的普遍性價值共識,進而將價值共識引向實踐過程本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的學術話語性質定位避免了大眾文化對思政教學所可能引起的膚淺化、平面化和粗疏化等消極影響,提升了大眾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所引動的開放性、時代性和創新性等積極意義。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發展的方向要求語言交往具備精確化、科學化和模型化等特點。在大眾文化視域下,科學技術構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語言交往精確化、科學化和模型化發展的助推器。現代科學科技使語言交往超越了自然語言的局限性,構建出純粹形式的科學語言,通過語言的邏輯化實現對人們的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精確把握。在大眾視域下,科學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語言交往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創造了語言符號的新形式,創新了交往主體的新觀念,創制了交往方式的新樣式,最終將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語言活動的交際能力獲得空前的提高。在某種意義上講,科學技術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的必要前提和理論方法的創新動力。
在大眾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要實現創新,就必須回到交往實踐中去。在交往實踐的基礎上,通過語言交往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發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更加親近生活世界;通過語言交往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發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更加富有意義;通過交往語言的精確化、科學化和模型化發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更加科學化。
參考文獻:
[1] 潘晴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系統的生成—以科學發展觀為視域[J].東南大學學報,2010(4):117
一些發達國家對探究性實驗的研究比較深入,美國、德國等國家已逐步在中學化學實驗中推廣探究性教學。如美國《現代化學》中的“實驗計劃”就列出了22個技術創建者與問題解決實驗,這些實驗強調科學探究,給學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在我國,許多教育工作者也積極主動地開展了一些實驗探究教學活動,如華中師范大學姜樂仁教授主持的“啟發式教學實驗”研究項目;蘇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等師生也發表相關的實驗探究教學論文。雖然新課改實施試點已近10年時間,但由于受到教師素質以及教學實驗設備等影響,使得我國化學教育界關于化學實驗探究教學的實際研究成果還不是很顯著,大多數只是在理論上進行論述,而對理論的實踐,尤其是對探究性實驗教學的資源性開發設計、策略運用的著重點、探究教學的突破口及實例論證報道較少。
2.廣西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廣西在2012年首次實施新課改,在基礎教育如此薄弱及教學資源匱乏的條件下,開展新課程探究性實驗教學面臨著更為嚴重的困難:實驗條件不足、工作量大、課時緊、高考壓力大、教師怕麻煩等。雖然有關性探究教學的理論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但在新課程背景下,探究性實驗教學還缺少系統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針對教學實踐中師生面臨的實際問題的研究。這也是我國很多地方現行高中化學實驗的教學現狀。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我市提出“高中化學新課程探究性實驗教學的實施難點及改進研究”的新課題,側重于探究性實驗教學的實踐研究,了解、分析探究性實驗教學和學習的現狀,發現存在問題,尋找對策,反思總結經驗,逐步形成適合我市師生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模式,并利用本課題的研究成果進行輻射推廣,實現資源共享,分享經驗和智慧。
二、研究目的與意義
1.研究目的
(1)聚焦課堂教學,選取典型案例,進行研究分析,努力建構新課程探究性實驗教學模式和典型的探究方法,匯編成校本教參,改進化學實驗教學現狀,提升化學教學質量。
(2)結合教學實踐,撰寫有價值的課堂教學課例與實驗教學論文,以更好地適應新課程,增強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2.研究意義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來豐富探究性實驗教學理論,大膽地開創實驗教學的新局面。
(2)將課題的研究成果輻射推廣到其他學校,實現資源共享,分享經驗和智慧,為推動本市及全省系統地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提供借鑒。
(3)為高中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的研究提供一些實用性的建議與方法,同時,以點帶面為教育部門及教育者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及教學策略,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改進中學化學教師的教學方法,使廣西能更好地實施新課改。
三、研究內容與重點
1.研究內容
以課題組成員任教班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立足教材,以高中化學的教學內容為出發點。基于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針對必修和選修模塊的內容,搜集、整理探究性實驗教學素材,課題組共同研究并對實驗進行分類,以模塊的形式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環節的設計及策略研究。
2.研究重點
(1)高中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教學模式。
(2)高中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的設計與實施策略。
四、研究過程與方法
1.研究過程
本課題的研究時間為兩年,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成立課題組,收集理論資料,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相關的材料,召開研討、協商會議,確定課題研究方向、目標和內容,完成課題研究的前期準備工作。
第二階段(研究實施階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根據課題制定的實施方案,課題組成員分工協作,開展工作并定期匯報。在此過程中,對實施方案不斷補充、完善。
(1)搜集、整理探究性實驗教學素材,備課組共同研究并對實驗進行分類,以模塊的形式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環節的設計及策略研究。
(2)進行探究性學習的教學實踐。教師基于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針對必修和選修模塊的內容,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開設研究課、示范課,撰寫實驗教學案例、教學反思與論文,并在備課組活動中進行交流。
(3)通過學生反饋、觀摩課教師評課,總結經驗,編寫典型案例,完成優秀課堂教學實錄,逐步構建獨具特
色的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實施策略。
(4)在第一輪實驗的基礎上調整方案,實施二輪實驗,初步構建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模式。
(5)課題組每半個月召開一次會議,對研究情況實施監控。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6月和2014年6月~2014年12月兩個階段進行中期評估,分析、歸納、反思、總結研究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存在問題及解決策略。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全面分析、總結探究性實驗教學的設計思想,構建探究性實驗教學模式,形成探究性實驗教學理論系統。課題組成員收集、整理、完善實驗數據、文字資料、教學視頻等結題素材,系統總結課題研究的成果、積累的經驗、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攻關和努力的方向,完成課題結題申請表和論證書。
2.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課題以我市高中2012級、2013級2600名學生為觀察對象,針對目前化學實驗探究課存在的假探究、脫離實際等重大問題,研究能夠促進學生主體探究的校本教材、學材和習材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實驗教學模式。擬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經驗總結法、案例研究法、測驗法等
五、研究基礎與理論假設
1.研究基礎
(1)本課題成員具有較高的教學、科研水平,其中課題負責人有著豐富的教學和科研經驗,是市級學科帶頭人之一,曾獲得“高中化學教學改革實踐的教師”稱號以及省級“優秀教師”稱號,成功負責兩個課題的研究,并獲得相關獎項,所撰寫的論文有2篇在核心期刊《中學化學教學參考》上發表,3篇獲得省級論文評比獎,并多次指導中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取得顯著成果。課題組其他成員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學歷及豐富教學經驗,已參加過不同類型的教學研究,并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相關論文,具有較高的教學科研能力。此外,組內多位成員參加過省級的新課改培訓,擁有1~2年的新課程教學實踐,對新課程實驗教學模式有著充分的了解,積攢了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這是課題研究最重要的軟件基礎。
2.理論假設
1 開發化學實驗校本課程的必要性
我國高中化學舊課程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的主動探究,高中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片面追求升學率,注重知識的傳授,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學生掌握系統的化學知識。在課程的實施中,只強調被動的學習、機械性的訓練,常常導致學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創新能力被壓抑,動手能力得不到提高,自覺獲取知識的能力得不到發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可以說實驗是化學獲取知識、探究化學理論的最主要的方式。高中化學課本上有很多化學實驗,或限于實驗設備的因素或由于許多老師嫌麻煩的緣故,許多本來是由學生完成的實驗,改成老師做演示實驗,學生的動手操作機會大幅度減少,學生動手能力得不到培養。很多高中生畢業之后,連最基本的實驗操作,如一定濃度溶液的配制、過濾、蒸發、結晶等,都不會做,更何談什么探究精神、創新精神的培養。
正在實施的國家化學新課程力求努力改變舊課程化學實驗落后的現象,在高中的“內容標準”和“活動與探究標準建議”中,都涉及了很多與化學實驗有關的內容。除必修課程中的化學實驗外,還在選修課程中將化學實驗設立為一門獨立的課程,這充分說明化學實驗在新課程內容中占有比舊課程更加重要的位置。
高中化學新課程倡導積極主動的多樣化學習方式,必修課程教材(以蘇教版教材為例)對此進行了精心設計和安排。通過設計符合學習規律和學習心理特點的多樣的教學活動欄目,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從而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其中的實驗編排不是用過去的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分開編排的方式,而是通過設計 “觀察與思考”、“活動探究”、“交流討論”等欄目的全新方式,將實驗內容和過程及方法呈現出來。化學1、2(必修)涉及這樣的實驗設計共有40個,而完成這兩本教材的學時只有72學時,相當于舊課程半年的學時。在條件比較好的學校,所有這些實驗內容由于課時的問題很難在課堂上全部完成,而條件差的學校更無法讓每一位學生都動手操作,因此大大影響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化學新課程目標也難以落實,而化學實驗校本課程恰好做了補充,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增長了學生的見識。
2 關于校本課程的實施方案
2.1 課程培養目標
通過化學探究實驗課的開設,彌補正常教學中學生實驗的不足,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讓學生在獲得更多課外知識的同時,體驗自主學習、與他人協作的樂趣,使個性得以發展。
2.2 課程簡介
該課程是以高中化學知識為基礎開展的探究實驗。每一個實驗均由教師提出課題,授以必要的專業知識,然后指導學生自己設計方案、搜集資料、記錄數據、處理數據、分析結果、提出修改方案等。(注:本課程授課時數為18課時;修滿可獲1學分;學習對象是高一、高二的學生。)
2.3 課程計劃
第一次課(2課時)趣味小實驗
第二次課(2課時)化學振蕩實驗
第三次課(3課時)氧化還原反應滴定
第四次課(3課時)粗鹽的提純
第五次課(2課時)沉淀的溶解與轉化
第六次課(2課時)鋁鋅合金中鋁鋅含量測定
第七次課(2課時)探究煙氣的成分
第八次課(2課時)鋼鐵的電化學腐蝕
2.4 授課方式
在化學實驗室進行,教師指導、學生動手。
2.5 課程評價方式
每一次課后指導教師給予每一位學生等級評定;課程結束每一位參與學生提交一份論文。
該方案的實施充分體現了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的有效補充,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性、興趣,加深學生對已學知識的鞏固,有利于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
3 化學實驗校本課程實施評價
3.1 化學實驗校本課程體現了學校特色原則
校本課程開發實際上就是構建學校自身的特色,使自己學校獨特的發展方面凸現出來。化學校本課程開發作為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為其自身的根本任務,這與國家課程開發完全相吻合。國家課程開發在解決課程的基礎性與統一性方面具有優勢,是國家對各級各類學校的基本原則性要求,其主體是忽略差異性而尋求共同性。而化學校本課程開發側重于學校實際,謀求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
3.2 化學實驗校本課程體現了創新性原則
化學校本課程的開發應以倡導學生的主動學習、實驗探究為主線,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探索性。學生在科學探究的實踐中,通過觀察、調查、假設、實驗等活動,取得對事物的親身體驗,掌握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活動中發揮創新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3.3 化學實驗校本課程體現了趣味性原則
關鍵詞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程改革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變化,是時代前進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高中階段又是學生知識增長與思維能力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提高教學效率,是高中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而且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教師只有緊緊抓住新教材的特點,堅持不懈地探索、改革、總結,探究出適合教與學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基于此,本文對如何提高高中化學教學效率進行了研究。
一、充分備課,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通用教材都符合科學性以及適用性原則,無論內容,還是內容的編排順序都是科學的,但編教材的專家教授不可能也的確不能把使用教材的每一個班、每一個學生都切實地加以考慮,這就要求使用教材的教師靈活應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備課時,不僅備教材,還需要備學生。內容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一節課需幾課時完成,每課時內容分配,先講什么,后講什么,每節課講多少內容,講到什么程度,可很據學生情況而定,不可強求一律。
二、融洽師生關系
“親其師,信其道”,反映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教學中也是如此.只有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進行有效信息傳遞和勾通.當學生相信老師,認同老師,他才能很好地服從教師指導,專心聽教師講解。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情緒去面對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狀態。同時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創建良好課堂紀律,形成安靜教學秩序的基礎,良好的課堂紀律和教學秩序才能保障學生專心聽講、靜心閱讀、積極探索、專心思考,才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三、培養學生動手和動腦能力
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有些教師為了節省時間多講習題,減少實驗,甚至不做實驗,其結果是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動手能力差,不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化學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離不開實驗事實的探討和論證。中等教育階段,化學實驗對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教學中,在認真做好課本要求的學生必做實驗的前提下,大力加強學生選做實驗的容量及演示實驗,通過實驗引入概念,得出規律,檢驗假設,發展思維,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和能力。例如,學習原電池知識后,布置一個課外作業: 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簡易原電池,引導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轉變成實際的應用。這樣就迫使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去設計實驗,去創新。還可以將一些實驗設計成探究式實驗,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叫學生去做,這樣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教育科學實踐證明:化學實驗教學在完善學生學科素質、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訓練學生創造思維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利用多媒體輔助化學教學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多媒體開始走進各科課堂輔助教師開展教學,多媒體本身所具備的形象性、生動性、聲、畫合一等特性,給教師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首先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化學本身是一門抽象性較高、也較為晦澀的學科,針對其中的一些重難點問題,如果單純依靠老師的理論講授,是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的,而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則可大大改善這種狀況,化學實驗是化學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某些實驗本身危險性較高、污染性較大,在加之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致使實驗難以真正在課堂實施,比如氯水的見光分解實驗、Cl2和CO中毒的實驗等等,面對這種狀況,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演示,讓學生在觀看視頻資料的過程中,清楚了解實驗前的準備、實驗操作過程、實驗結果、實驗需要注意的問題等,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多媒體技術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這絕不意味著它可以代替老師的講授,老師始終是組織教學的中心,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只有弄清楚這一點,才能科學恰當的利用好多媒體,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多媒體的輔助功效。
五、運用多種檢測方式評價學生
教師應該多動腦筋,盡量使作業和檢測改變過去單一呆板的模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評價學生。比如,采取課前五分鐘小測驗,學生自編自測,分組競賽,撰寫化學小論文,進行化學基本實驗操作競賽,對某一實驗進行實驗方案設計比賽,這樣,使學生對化學感興趣,增長知識面同時自覺地掌握相關的化學知識;評語與評分相結合,只有考試評分,則很多情況總是反映不出來,如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所以在評分之外再加上評語,則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各方面情況,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可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在學習中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為今后更好的學習奠定基礎。
總之,高中化學教師進行化學教學時,應立足教材,注重學生互動能力的培養,保持學生對高中化學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及時地對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信息進行反饋、調整和優化,每節課后化學教師要靜心思考,慢慢的摸索出化學教學的規律,仔細考慮教學計劃是否合理的制定,教學計劃對教材的知識點是否存有遺漏等,這樣就一定能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曹興旺.如何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效率[J].成才之路,2011,(32)
通過緊密結合教材基礎知識或重點知識的應用性知識的補充、討論與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從化學的角度逐步認識自然與環境的關系,分析有關的社會現象,培養學生聯系生活、社會中的化學問題的意識,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給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二、進行熱點滲透教學
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各種情景素材如化學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動的自然現象和化學事實等,能夠強化學生對化學與生活有關、對生活有用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現行高中化學教材中“人類保護臭氧層的行動”,這既是一個自然科學問題,也是一個“人文意識”問題,圍繞“從電冰箱的普及與換代到臭氧層”開展探究,指導學生查閱文獻,訪問網站,獲得知識。在講授重金屬汞的性質時,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討論其危害,講述汞蒸汽對人體的危害可以使學生們認識到用行動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樣清理破碎的水銀溫度計、如何處理含汞的廢舊電池、廢日光燈管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使化學教學更貼近于社會實踐,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會覺得所學知識富有時代感,具有實用價值,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未來的人文關懷,將自然科學融入整個人類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進行生活與化學關系專題教學
高中化學專題教學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具體教學形式可以將生活中的化學與書本中的化學的聯系以專題講座的形式介紹給學生,介紹化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介紹世界高新技術發展的動態與趨勢,介紹化學在高新科技領域中的作用,介紹化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介紹化學與社會的關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資源、環境等社會問題。例如可以向學生講解當前化學合成材料的發展概況,人類已經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體多個部位的化學材料。
四、與生活中化學知識相關的實驗探究教學
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化學實驗的基礎上,學生從具體的形象思維轉入抽象的邏輯思維,從而提高理性認識。化學實驗還可以培養學生謹慎的科學態度,以貼近生活和發生在身邊的化學現象為素材,組織探究實驗活動,既培養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又使學生感受到化學在國民經濟及生活中的實際運用。例如選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進行“鮮果中維生素C的還原性”、“自制肥皂與肥皂的洗滌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電池”、“溫度對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效果的影響”等實驗。選取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為實驗內容可進行“用氧化還原滴定法或電化學分析法測定污水中的化學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進行模擬保水試驗”等實驗。通過化學實驗來解釋和解決日常生活和社會實際問題,對于拓展化學實驗的功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五、進行與生活有關的論文寫作教學
布置學生撰寫小論文或課題報告,探討實驗中的問題或寫出自己的體會。教師向學生介紹撰寫小論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從學生實際出發,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論據能說明論題,條理清楚,說得明白就達到了要求。例如,將“糖類”設計成主題為“糖類與生活”的拓展課,課前充分發動學生積極參與,提出他們感興趣的課題,引導他們提煉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與糖尿病”、“糖與減肥”、“糖與健康”等小課題。然后把全班學生組合成幾個組進行專題研究,同學們查找資料、走訪調查、統計數據、進行實驗,在組內充分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形成課題報告。
此外,遵循自愿的原則,鼓勵學生將課外新聞記者材料用自己的語言加以組織,寫出科技小論文。在將閱讀材料整理成文章,并發表自己的見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研究問題的學風,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提高自學能力的組織語言的能力。
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直接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對應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化學教學內容可分為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用語、化學計算以及化學實驗等,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具有不同的特點。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或者說都能很好地聯系社會和生活實際。本文就當前化學教學與學生生活不能緊密聯系的現狀提出將生活中的化學滲透在化學教學中的相關教學方法,將所學知識運用在社會生活中,這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樣的教學方式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要接受這樣一種適應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并愿意在教學中付諸實現,同時還要加強自身的專業化學習,注意搜集各種新知識,注重引導學生認識各科知識的普遍聯系,只有這樣才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真正的進入化學學科的殿堂。
參考文獻:
[1]張愛玲.化學與生活[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2,(11):58-59.
[2]李琴.將社會生活中的裕學滲透在化學教學中[D].華中師范大學,2008:3-27.
[3]張俊英.現代生活中的化學[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
[4]劉長笑.生活中的化學問題與綠色化學[J].中國科技信息,2008.
隨著義務教育的實施,高中化學課程改革已有計劃的全面展開。這項改革是一項整體性的配套工程,它涉及教育觀念的轉變、課程結構的調整、學科體系和內容的優化、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更新,以及教學評價的完善等等,既要與高中課程整體改革合拍,又要考慮化學的發展和高中化學的特點。這項改革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這里僅就高中化學課程的任務、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的改革,以及教材編寫等問題提出本人的一些雛見:
一、高中化學課程的任務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教育觀念和價值觀念會相應地發生改變,這就需要我們不失時機地調整高中化學課程的任務,以體現時代的特點和適應時代的需要。
確定高中化學課程的任務,應該綜合考慮社會對高中畢業生的需求,學科的發展和學生自身的發展。從社會對高中畢業生的需求來看,要求高中學生能有較廣泛的適應面,既能為各行各業輸送合格的就業人員,又能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優秀的人才。也就是說,社會對高中畢業生的需求具有多重性。
但近幾十年來,化學的發展非常快,甚至有不少化學家認為,化學將是 21 世紀的中心學科。化學與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等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與相關學科如環境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生命科學等的相互滲透也越來越強烈,化學應用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研究正越來越深入,信息和資料也越來越多,每天都有大量的物質被發現或從實驗室里研制出來。化學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正日益顯示出來,很難想象,一個對化學缺乏起碼認識的人,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再從學生自身的發展來看,高中生的年齡一般為 16 - 18 歲,他們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已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開始辯證地思考一些化學問題,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以理論作指導來分類學習一些化學知識。但對于這一年齡段剛升入高中學習的學生來講 , 大部分人抽象思維困難 , 學得較死 , 常常局限于就事論事 , 不大會靈活應用所學的知識。在學習方法上,則往往更多地習慣于死記硬背,缺少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獨立思考。在動手能力方面則更差些。諸種因素決定了高中化學課程的任務已不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為學生將來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具體地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傳授知識。在義務教育初中化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學習一些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基礎知識,學習一些化學實驗和化學計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認識化學與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等的密切聯系以及化學的重要應用。
2. 發展能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尤其是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使學生能較自覺地關心與現代社會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如環境、能源、材料、衛生、健康等,并能運用化學知識解釋或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
3. 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
4. 結合化學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刻苦、頑強、團結合作等優良品德。
二、高中化學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的改革
由于高中化學課程任務的擴大呈多元化趨勢,高中化學課程的設置和課程內容的確定也應相應地變化,為提高高中學生的素質和發展他們的特長創造有利的條件。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志愿以及畢業后的不同去向,高中化學課程的設置應是多層次的立體化結構。 高中化學課程的內容應根據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設置的目的來選擇課程內容,使這三類課的內容各有側重。
1. 必修課內容。在初中化學的基礎上,必修課內容側重于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選擇那些最基礎最重要的化學知識,使學科體系和結構保持相對完整,使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學習和培養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1) 對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側重于定性介紹,并適當滲透現代化學觀念,重點介紹物質結構理論、元素周期律、化學反應及其變化規律等。
(2) 對于元素化合物知識,則以元素周期律為框架,以金屬和非金屬兩類分區,側重于一些典型性、規律性、實用性、先進性知識的介紹,尤其要注意聯系現代社會生活實際,如環境保護、能源、材料、衛生,健康等,并適當反映化學發展的趨勢和科技新成就。
(3) 對于化學實驗,則應適當提高化學實驗在課程內容中所占的比率,提高實驗質量,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綜合效益。
(4) 對于化學計算,則以有關摩爾的計算為重點,并適當降低綜合計算題的難度。
總之,必修課突出核心內容,強調基礎,突出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注意用先進的科學知識充實教學內容,但又要在學生的可接受性上下功夫。在加強“雙基”的同時,注意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以及優良品質;并注意介紹化學知識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引導學生關心與社會發展有關的化學問題等。
2. 選修課內容。必選課內容的選擇,更多地側重于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進一步拓寬他們的化學視野,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注重于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使學生能在較高的起點上,對中學所學的知識起歸納、整理、提高的作用。總起來講,選修課內容可分為二類:一類為學術性的,則可適當拓寬加深學生的知識,如實用化學、化學實驗等;另一類可側重于適當滲透職業教育因素,為學生高中畢業后直接就業作準備,如化學分析、小化工生產等;第三類可與相關學科一起開設綜合課,如環境保護、人防知識等。
3. 活動課內容。活動課內容可以結合本地區和各校的具體情況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等靈活選擇,其內容的范圍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 開展化學興趣小組活動和家庭小實驗。
(2) 參觀廠礦、科研單位以及科技展覽。
(3) 對當地化學工業、環境保護及污染、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和保管,以及衛生保健等情況進行社會調查和研究。
(4) 舉辦專題講座和論文報告會;開展化學競賽。
三、高中化學教材的編寫
1. 合理構建教材的體系。如何將所確定的課程內容合理、有效地組織起來,這涉及課程模式問題,具體到教材,又涉及教材的體系問題。任何教材都需要有一個基本的體系, 比較全面、準確地反映本門學科的基本結構。
近些年來,對中學化學的課程模式問題有不少爭論,有推崇“學科中心論”的,也有推崇“社會中心論”的,不同的課程模式在初中化學教材的編寫中也都有體現。但不管編寫哪種課程模式的教材,在構建教材體系時,都應考慮以下兩個問題:
(1) 教材體系的構建應反映高中化學課程內容間的內在聯系,體現學科的基本結構,能把高中化學中的最基礎最重要的知識串聯起來,使它們散而不亂,前后照應,循序漸進,起到骨架的作用。對于高中化學來講,最能體現學科基本結構的是課程內容中的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即化學理論。其中,物質結構理論和物質變化的理論是高中化學中最重要的理論。
高中化學中的物質結構理論包括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化學鍵和分子結構、晶體結構、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等;物質變化的理論包括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化學反應的規律、有機物的合成等。這兩部分理論相互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研究物質結構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研究物質的變化,并利用物質的變化來更好地為人類服務;而相應地,根據物質的變化及其規律,我們也可以進一步來探究物質的結構等。因此,這些理論的應用很廣,它們對高中化學的學習常可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并可貫穿于高中化學教材的始終。
(2) 理論與元素化合物知識穿插編排,使理論的教學能在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并使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也能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當然,在具體穿插編排這兩部分內容時,更應關注理論內容,如果在穿插編排時遇到矛盾的話,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在理論內容。尤其要精心處理好理論的提前與靠后、集中與分散、直線上升與螺旋上升等問題,這些往往是教材能否易教易學的關鍵。
2. 加強化學實驗。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對于完成高中化學課程的任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是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展能力,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還是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都離不開化學實驗。因此,應該十分重視對實驗教材的編寫。
改革實驗教材的主要問題是要轉變實驗教學的價值觀念,明確實驗教學的作用不僅僅只是為了訓練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或者驗證某些知識,而是具有多種功能。應使化學實驗貫穿于教材的各個環節,如新課的引入,重點、難點的突破,設疑和研討,小結和復習,習題和課外活動等,以盡可能地發揮實驗教學的綜合效益。
實驗教材的編寫應該考慮目前各學校的實驗條件,但也不能為目前的實驗條件所限。要有一個與高中化學課程任務相適宜的實驗目標,適當增加實驗的數量和提高實驗的質量。在目前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的基礎上,可以考慮適當編入一部分邊講邊做實驗,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某些單純注入結論式的編寫方法,增加學生親自動手實驗的機會,也可克服目前教材中有些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內容雷同的不足。
此外,還應認真研究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好實驗和簡單易行的好方法,及時將它們吸收入教材。要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注意有毒尾氣的處理,等等。
3. 體現教學方法改革。教材改革本身是一項綜合性的改革,不僅涉及課程模式,而且還涉及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在教學時,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與教材內容以及編寫方式有很大關系。這是因為教材在編寫時,其內容的組織和表達等,必將自覺或不自覺地滲透編寫者的思維方式和教學意圖,因此,也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在教學時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教材編寫者一定要認真學習有關的教學理論,及時總結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和好方法,并在教材中給予適當體現,為推動廣大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革創造有利的條件。
概括而言,比較有效的教學模式是啟發式教學,即從各章、節的教學目標和教材特點出發,為學生創設最佳的學習情境,提供積極思維、研究討論和動手實驗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學生能主動地學習,不僅了解知識本身,而且也了解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
教材中體現教學方法改革的另一個問題是要有整體觀念和綜合觀念,即避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簡單化和僵化。不是任何教材都適宜采用“讀讀、議議、講講、練練”或 " 邊實驗、邊觀察、邊討論 " 方法的,也不能使教材完全程式化,限制教師只能按照教材的編寫程序來教學,而是應精心處理好教材內容、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實驗條件以及電化教學手段等各個要素,謀求教學方法的最優化組合。
以上只是對高中化學課程的任務、設置、內容及教材編寫等問題的雛見,許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共同發現共同研究,讓我們乘著可改的強勁東風共同進步。
論文摘要:由于高中化學學習使用的是課改實驗教科書,若是初中畢業生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與高中化學課程學習的知識要求差距較大,那么高中化學教學十分困難。教師必須做好化學新課程初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銜接,具體地應做好教材知識內容的銜接、學生學習方法的銜接、學生學習心理的銜接。
隨著義務教育初中化學課程改革的推進,初高中教學銜接問題成為教師關注和議論的熱點。不少高中教師反映升入高中學習的使用課改實驗教科書的初中畢業生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與高中化學課程學習的知識要求差距較大,高中化學教學十分困難。高一學生也反映高一化學內容多、理解困難、習題難做,學習興趣降低。本文結合筆者在教學中的實踐,談談對在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學教學有效銜接的一些思考。
一、對比初、高中化學教學及目的的差別
通過對比初、高中教學大綱對教學目標及目的的闡述可知:初中化學是啟蒙學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從教科書及教學實際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學主要要求學生掌握簡單的化學知識包括基本概念、化學用語、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基本化學實驗技能、簡單化學計算及化學在生活、生產及國防的某些應用;其知識層次則以要求學生“知其然”為主。高中化學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實施的較高層次的基礎教育,化學知識逐漸向系統化、理論化靠近,對所學習的化學知識有相當一部分要求學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學生要學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具體總是還能在實際應用中有所創新。
二、重視初、高中教材知識的銜接
(一)初三教材中出現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沒有出現但做要求的內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同素異形體
3.用電子式表示物質的結構
4.兩性化合物及典型兩性氧化物
此部分內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該章內容時,應注意加以補充,以免學生出現知識的空白點。
(二)高一時需對初中某些知識加深、完善
1.氧化—還原反應。初中知識從得、失氧觀點簡單的介紹有關氧化—還原反應、高一年則從化合價、升降,電子轉移(得失或偏移)即從本質上來介紹氧化—還原及應及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在高中化學氧化反應的概念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的發展過程。
2.結構理論的初步知識
(1)初三只舉例介紹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情況,高一年級介紹了核外電子排布的三條規律,給出了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2)初三只列舉有關“離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簡單例子,高一則在此基礎上介紹了離子晶體、分子晶體、原子晶體的概念結構特征和物理性質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級教材中對于化學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較初中更為完善、更嚴密,也更兼顧科學性和學生的可接受性。
3.有關化學計算內容及方法的承繼
(1)有關溶解度的計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中溶質質量、溶劑質量、溶解度三者之間的換算。但溫度改變、溶解、結晶問題的計算是中學化學計算中的一個較為重要的類型,也是高考中常見的考點,在高一年級時要適當補充。
(2)“量差”法的應用。此法在中學基礎計算中應用較廣,初中階段不要求學生掌握該法,在高一年級要結合有關新課內容補充講解并使學生逐步掌握。
4.實驗室制取常見氣體
初中已學過O2、H2、CO2氣體的實驗室制法,并分別介紹其反應方程式,使用儀器裝置內容。高一年級要結合Cl2、HCl、SO2、NH3等氣體的實驗室制法從反應原理、反應裝置、收集事項等四個方面對此加以歸納,并將之擴大為學習氣體制法的一般方法。
三、加強學法指導是搞好初、高中銜接教學的有力保證
(一)開設學法指導課
即可以在上高中化學課伊始,結合講解初高中化學的區別:如知識的總量增加,知識的系統性與邏輯性增強,理論性知識的比重增大,對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表達能力、實驗能力、計算能力、記憶能力及知識遷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介紹學習高中化學應采用的正確方法:如重視實驗,抓好課前的預習與課后的復習,及時進行各種知識技能的總結歸納,要用理解記憶法識記知識,等等。
(二)學法指導要與建立學習常規結合起來
學法指導的目的是使學生快速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要求,在“欲學”的基礎上做到“會學”,進而達到“學會”。因此,學法指導應滲透于學生的學習活動之中,與優化主要的學習環節和建立學習常規相結合。
要從高一第一堂化學課起,就建立和堅持必要的學習常規,如課前做好預習,記好預習筆記,答好預習思考題;上課做聽課筆記;課后做學習小結;按時獨立完成作業;等等。
總之,初高中化學的教學銜接問題,化學啟蒙教育向化學科學基礎教育的過渡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搞好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綜合運用各種科學方法使高一學生盡快適應高中化學學習,為將來奠定堅實的化學學習基礎。
【參考文獻】
"活動課程是以學生自主學習和直接體驗為基本方式,以學生個性養成為基本目標的一種課程。"[1]活動課程教學與課堂教學比較,有二個重要的變化:①變"傳授知識和技能活動"為"學生自主認識活動"。②變"重視學習內容的掌握"為"重視學生個性養成"。其次,教學空間、時間和教學材料等的開放性與課堂教學相差很大。上述的變化,表明兩種教學方式中的主要矛盾不同。教師如何讓學生自主活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是活動課程教學活動的主要矛盾。
高中活動課的教學方式有兩個主要特點:①學生自主活動需要教師制訂活動目標和計劃、組織和指導。這是課程教育對象的全體性和學生個體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所需求的。②學生自主活動是以認識活動為主,讓學生養成科學的認識方法和科學態度,去了解事物、認識社會、掌握知識、形成技能。依據"科學方法論是關于科學認識的一般過程和科學方法的理論"和"科學認識過程分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三階段程序"。[2]高中化學活動課的教學實踐中,學生自主活動以五個階段活動為基礎進行,五個階段是:準備階段(主題的確定、計劃、制訂等)提出問題(提出活動課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成果評價。如《中學生飲食營養調查》[3]活動課(主題背景是新編高二化學教材[Ⅱ]中《糖類、油脂、蛋白質--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活動過程:①學生活動課題導入;②學生討論活動方案的設計;③學生調查過程;④學生調查結果分析;⑤學生活動成果交流。以"五個階段"為基礎的學生自主認識活動是創新活動過程,其活動具有個性化和探究性的特點。創新的主要表現是學生活動結果與自己原有狀況比較的新發展和對事物的新認識等。因此,其活動有利于學生創造潛力的形成,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2、探索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創新活動。
"引導和鼓勵學生走進科學、了解社會、熱愛生活,走出課本、課堂和學校,讓學生在生活、社會實踐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學會和掌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4]是高中化學活動課?quot;五個階段"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和基本任務。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要得法的基本原則同樣適應高中化學活動課的教學。在"五個階段"活動教學實踐中,活動課的教學關系如下圖所示:
下列"五個活動"是上述教學模式中學生活動和教師指導的要點,反映了上述教學基本原則。
(1)以學生為主體,自主活動
實踐表明,學生具有強烈的自主活動需要。活動中,學生處于不停地質疑,好奇和好動狀態,是自主活動的動機因素。學生自主活動中,"質疑"是活動的關鍵因素,學生產生怎樣的"疑",如何"質"疑,起了引導和決定活動內容和活動效果的作用。如上例活動課中,學生的活動有下列系列的質疑活動:自己和同學的飲食是否符合生理活動需要?如何了解自己和同學的飲食營養狀況?調查的數據反映了什么問題?如何進行合理的飲食?活動課中,學生自主"質疑"有兩類:①學生團體討論產生的,它是活動課題的內容。②學生個體活動產生的,是活動課題內容的起源和發散。它們的關系是:后者是前者的基礎。沒有學生個體"質疑"活動,也就沒有學生團體的討論;前者促進、引導后者的產生和活動,使學生個性"質疑"活動得到發展。因此,活動課題的"質疑"活動有序性,對活動課的進行起了主導的作用。高中化學活動課要以活動課題實現為中心,促進團體"質疑"活動,激發個體"質疑"活動。如上例活動課中,除各活動小組的課題成果小論文外,不少學生還做也了涉及課題內容的不同成果,成果表現形式多樣化。
創新貴在質疑。學生自主活動是因質疑而產生,為"質疑"而進行,有疑則活,有質則動;有疑不質,則活而不動。質疑的活動是學生認識水平,認識能力的新發展,也是創新過程的進行。"質"和"疑"是相互聯系的,相互促進的。學生的自主活動過程中,"質疑"是不斷的,有主次之分。如何讓學生自主選擇和實現與課題相關的"質疑"是活動課的教學主要任務和難點。
(2)以教師為指導,開展活動
學生的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表現:①認識活動能力的有限性;②求知欲望強,反映快,產生的疑問多。面對全體學生的自主活動,指導學生又活又動,活動而有序是開展活動課的關鍵。課題實踐中,比較進行同一主題活動的兩個班的活動情況,有教師參與指導的班和無教師參與指導的班,他們活動開展的效果差別是很大的,實踐說明:離開了教師的指導,學生幾乎不能在規定的課時,實現活動的目的。教師的指導首先表現在活動課案的設計。活動課案內容包括七個方面①活動主題;②活動對象;③活動目標;④活動方式;⑤活動內容和步驟;⑥指導要點;⑦活動效果評價。活動課案的設計是根據活動課教學規律對活動進行預測,是對活動過程的計劃,它對活動效果影響很大。其次,是圍繞學生的活動,參與活動過程,及時給予學生鼓勵、建議性、啟發性的提示和幫助,促進學生自主"質疑"、"評價"活動的進行和創新意識產生和發展。教師的指導不是教學生如何做或替學生做,它是激發學生自主活動意識和激勵學生自主活動進行的一種幫助。
教師指導包括指導學生團體活動和學生個體活動兩方面。①指導學生團體活動是活動課指導工作的重 心是以實現課題為中心,以學生組織活動形式,促進學生思考、發表意見,學生之間相互啟發,最后歸納并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案,作為團體活動內容。②指導學生個體活動是活動指導工作中心,活動課的指導就是要激發每個學生個體的積極活動。團體活動是通過個體活動來實現的。教師在參與學生自主活動過程中,通過各種途徑,及時發現學生具有個性的,與課題相關的活動新狀態,采用肯定的態度去激勵學生,豐富個體活動形式、內容,使活動課題順利實現和活動成果的多樣化、個性化。教師的指導應注重學生自主認識活動科學性的啟迪,引導學生結合實際情況和學生實際能力選擇活動的內容和方法,順利開展活動。鼓勵學生活動中的"嘗試",幫助學生分析阻礙活動的焦點,讓學生自己省悟,突破活動的難點。課題實踐的調查問卷反映出學生對教師的指導有幫的需求。提供學生活動所需實驗儀器、藥品或工具、參考資料等,及時難予學生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咨詢。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開始熱情、興趣高,活動中遇難欲退的現象嚴重,因此,教師的指導須注意學生自主活動中心理活動,培養學生形式優良的自主活動心理品質。
(3)以創新活動為核心,自主評價活動
自主評價是以事實、實驗和知識原理或他人正確結論為依據,對自主活動的結論、認識進行正確性評估。自主評價活動包括團體的和個體的,自主評價主要表現為學生對自己活動過程或活動結果的肯定性思考,是自主認識活動內容的重要部分,是學生創新能力的表現。學生活動中是否有創新性,其重要依據是活動中有沒有自主評價表現。是否能恰當地進行自主評價,是學生自主活動能否進行的另一個關鍵因素。"五個階段"的學生自主活動是進行系列的"質疑"探究過程。階段活動結果的肯定性自主評價是影響活動繼續進行的重要因素。活動課中學生自主活動探討的問題和方法,角度不同,各自創新含義不同,成果評價不可能相同。只有進行自主評價,才能及時推動學生自主活動的進行。學生自主評價是通過活動成果與他人比較或在交流和展示中進行。學生團體活動的討論和交流,有利于學生自主評價和自主活動成就感的產生,提高創新活動的興趣。因此,如何讓學生活動中進行自主評價活動是教師指導的一項重要內容。如上例活動課中,活動的五個階段和質疑活動主要是以團體形式進行。
(4)以科學方法為主線,進行活動
高中化學活動課的主題主要是化學與生活、社會、化工等實際聯系的問題,其活動課的特點是大題小做。大題小做重點是做,做須有科學的方法為指導。要求學生自主活動的五個階段中:①充分運用感性認識方法,感知和體驗現實和事實。②有目的進行觀察和數據收集。③大膽想象和推理。④對結論進行驗證和推證。大題小做的特點,主要表現在:①活動能力重視基本能力的運用。以感性認識活動為主,運用基本思維方式進行活動。②活動結果內容具有初淺、綜合和創新的特點。如萍水河水污染和綜合治理調查活動中,學生調查了城區內上、中、下游三段的水量、水質(顏色、氣味、澄清程度、PH值等),水中生態和污水流入分布情況。結合取樣實驗(與自來水水質對比等實驗),分析了水質污染程度的變化與污水流入分布關系,討論水污染的產生和防治。提出有關許多成果性的意見和看法。在活動課中,走馬觀花,只看不做是沒有運用科學方法論思想進行自主活動,其結果學生感想和體會很多,但缺少論證式的成果,無法實現創新。
以科學方法為主線,有利于全體學生活動有序,提高學生創新活動效果。
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教育的任務不是單一的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將接受性學習轉變為自主性學習,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參與、實踐等方面的培養,從而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博士論文,自主學習。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課堂教學應有別于傳統教學,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關系是反映新的教學理念的關鍵。以下就本人的一些實際教學經驗,談幾點對新一輪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認識。博士論文,自主學習。
一、課前研究教材,抓住學生興趣,創新教學方式
教師在課前的準備工作充分與否對于一節課能否完成教學目標與任務具有重要意義,課前的反思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博士論文,自主學習。教師在備課中,要始終圍繞新課標理念這條主線,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切入點,將更多的實際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引入新課,讓學生們能夠在課堂上始終保持較高的熱情和積極性,從而有所收獲。例如在課堂上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如切好的土豆絲為什么會變色、公共鐵圍欄為什么要上漆、蝦與維生素C為什么不能一起實用、火柴、蠟燭的燃燒、司機飲酒檢測儀如何檢驗司機是否飲酒等等問題,可以讓學生們直觀的感受到氧化還原反應的存在。同時,也能使學生感受到學好化學的重要性,懂得化學知識對于人體健康、營養、環保都有重要的作用,從而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處理好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關系
在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重在將知識講解的準確、完整,而學生也對老師講解的關鍵詞句進行“復制”。這種的教學方式,不僅使教師花費大量的精力在備課、授課上,而且使教師忽視了對學生認知、情感以及價值觀的培養。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并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為此,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我們應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改變以往的被動的學習狀態,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加強對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但在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同時,也不能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的人片面的認為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會抹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這種觀點是十分狹隘的。學生的主體地位正是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形成的,教師的主導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指明了方向,創造了條件。若是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那么學生所謂的自主學習就是空談,就是一盤散沙。只有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得以實現,才能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保證。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指導與規范,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具體來講就是,教師為學生創造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提供學習資源,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等等。因此,教師應正確處理好老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關系,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
三、加強探究性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改的目的就是倡導以學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與創新意識。博士論文,自主學習。通過探究性學習這種讓學生通過實驗來進行探究的科學活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使其初步的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逐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教師在實施探究性教學的過程中應樹立起新的教育理念,明確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應以學生為本,在傳授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其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利用一定的推理探究,并在探究中總結出規律。博士論文,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了解化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探究的魅力,讓學生親身經歷這個探究過程,才能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化學規律。此外,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激發學生的智力潛能,從而進一步的培養其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之余,可以設置一些新穎且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還可適當的開展一些化學課外活動或專題研討活動。這樣既可鞏固和加深所學的基礎知識與實驗技能,又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四、注重實驗教學,啟發化學思想
化學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化學教育要結合化學實驗教學,讓學生們通過化學實驗開展研究性學習,從中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掌握基本的實驗方法,激發化學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博士論文,自主學習。因此,教師要特別注重實驗教學,通過做實驗不但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還能促進學生鞏固所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例如在講授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時,可以事先準備幾組實驗:1)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2)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3)石灰石與濃鹽酸反應;4)純碳酸鈣粉末與稀鹽酸反應。讓學生們觀摩每個演示實驗的現象,并且思考哪種實驗最合適,說明原因。通過生活的、真實的演示實驗,經過學生們思考討論,就能得到正確結論: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是采用石灰石與稀鹽酸的反應。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使學生們掌握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這個知識點,同時也讓同學們參與其中,從視覺感官中體會到實驗的要點,并學會了優化實驗的方法。因此,實驗教學是化學教育的一個重點,他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中學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