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資源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0 16:09: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旅游資源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旅游資源論文

篇(1)

湘西產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晉時期,據《荊州土地記》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據王威廉考證,武陵七縣包括現如今的湘西自治州、懷化等地。《永順縣志》載:“唐朝溪州即以芽茶入貢,其為生產地可知”;《通典》(杜佑)記載:“永順、龍山、溪州等地均有芽茶入貢”;《辰州府志》記載:“邑中出茶處,先以碣灘者為最,今且已充上貢矣”。《古丈坪廳志》載:“古丈坪廳之茶,種于山者甚少,屆人家園圃所產,及以園為業者所種,清明谷雨前采摘,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勝,夫界亭之品”。說明湘西從唐朝開始就有茶葉入貢,在清朝就有了以種茶謀生、靠茶致富的專業化的茶葉生產方式。

(二)茶種豐富且品質出眾

湘西有歷史悠久的古茶樹。例如保靖縣葫蘆鎮黃金村至今仍存有400多年、被人們稱為“可以拿來喝的文物”的古茶樹;在桑植、永順等縣,有野生茶樹分布,主要以小茶樹為主(大茶樹因為當地人民的濫砍濫伐而沒有保存下來)。此外湘西還有很多品質出眾的名茶,有聞名海外的古丈毛尖,1957年在萊比錫世界博覽會上湘西古丈茶獲金獎;1982年在全國供銷商品名茶評選會上,古丈毛尖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2007年12月,古丈毛尖成功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07年5月,古丈毛尖榮獲中國馳名商標。有“一兩黃金一兩茶”美譽的保靖黃金茶,2012年保靖黃金茶和古丈毛尖榮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注冊的特色農產品。還有“中日友好之茶”之稱的碣灘茶、張家界的杜仲茶、武陵源天子山的云霧茶、毛峰、索溪峪的毛尖茶等名茶。

(三)茶文化豐富多彩

在湘西的茶樓或是茶園門口都有有關茶的楹聯,湘西的茶聯可主要分為兩種類:一為贊茶聯,如:“時到茶園自然綠,穿來芳草依舊蘇”、“古丈毛尖清香撲鼻馳名遐邇,獅口銀芽白毫顯露譽天下”等。二為飲茶聯,如:“嶺上綠茶香千里,杯中毛尖醉萬家”、“飲倩云峰交四海朋友,品古丈毛尖結五洲群賢”等。在湘西有許多與茶相關的茶歌,例如“采茶調”、“采茶曲”、“十二月采茶調”、何紀光的“挑擔茶葉上北京”、宋祖英的“古丈茶歌”都是讓人耳熟能詳的歌曲。湘西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地,在用茶方面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茶俗。如過趕年時,要喝“眼屎茶”;結婚時講究“三茶六禮”和“三道茶”;相互溝通表達情感時有“扛碗茶”、“篩茶”等等。

二、湘西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湘西作為湖南最早開發的旅游地之一,很多旅游資源已經開發得非常成熟,例如鳳凰古城、張家界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等景點。近年來在旅游中也出現了一些茶文化元素,茶文化旅游的開發已成雛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茶文化節的興起。湘西的茶文化節主要以古丈縣的茶文化節為主,自2011年以來古丈縣先后舉辦了“中國(古丈)首屆茶文化節古丈毛尖萬人品評會”、“中國(古丈)第二屆茶文化節‘紅石林’杯茶歌大賽”,在茶文化節中有許多具有當地民俗特色的茶禮儀、茶俗、茶歌、茶聯以及茶藝等表演,還有茶葉的現場交易,這對于追求新穎的旅游者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二是在導游培訓中,增加了湘西茶文化的專題講座。此培訓不僅增加了導游人員對湘西茶文化知識和內涵的了解,也豐富了導游人員的講解內容,讓導游人員在講解過程中間接向旅游者宣傳了湘西茶文化。三是景區各類茶館方興未艾。目前,湘西地區茶館的消費人群主要以本地人為主,但本地人進入茶館并不是為了品茶欣賞茶文化,更多的是以打牌、搓麻以消磨時間為主。景區的茶樓也不是為了讓客人體驗茶文化,而是以販賣茶葉為主。湘西茶文化的旅游資源雖有一些零散的開發,但都沒有形成成熟的旅游產品,在其過程中還存在著以下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缺乏意識

在湘西的旅游規劃中,很少提及對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目前湘西僅將茶葉作為農業作物來發展,很少有企業把茶園與旅游結合起來,開發與茶文化有關的休閑旅游。在湘西的旅游市場中很少能見到與茶文化旅游有關的產品,與茶文化旅游有關的旅游路線更是從未涉及。

(二)缺乏專業人才

茶文化內容包涵茶種、茶具、茶俗、茶禮、茶歌、茶寺以及與茶有關茶精神。茶文化旅游專業人才是茶文化旅游的“形象大使”。以古丈為例,截止到2013年底,古丈有高級農藝師4人,農藝師3人,茶葉技術專家45人,長期從事茶葉生產加工并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茶農近百人,茶農技術骨干1800余人。但是具有茶文化旅游專業知識的人才卻幾乎空白。

(三)缺乏宣傳

在湘西名茶的知名度方面,出現外地茶葉一枝獨秀的場景,旅游者除了知道湖南的安化黑茶外,對湘西的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沅陵碣灘茶等本地名茶知之甚少。在湘西茶文化節慶日方面,以古丈的茶文化節為例,古丈的茶文化節自2011以來舉辦了兩屆后就再沒有其音訊。此外,湘西旅游市場上銷售的與茶文化有關的旅游商品主要是茶葉,且茶葉質量參差不齊,冒牌商品層出不窮。在景區隨處可見冒牌的古丈毛尖、保靖的黃金茶。這不僅嚴重損害了旅游者的利益也不利于茶文化商品的推廣,同時也使旅游者對湘西的旅游形象大打折扣。

三、開發湘西茶文化旅游資源的建議

湘西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在開發湘西茶文化旅游資源時,可以依托其它已經開發的非常成功的旅游資源,結合茶文化自身的優勢深入挖掘其茶文化內涵,根據市場需求,生產茶文化旅游產品以及建設相配套的能體現茶文化內涵的服務設施,必能使湘西茶文化旅游發展得更好,更完善。我們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來開發湘西茶文化旅游資源。

(一)樹立茶文化旅游開發意識

要想促進湘西茶文化旅游的發展,必須自上而下樹立開發茶文化旅游的意識。一個產業的順利發展與當地政府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政府的正確引導、宏觀調控可以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同時也可以有效地控制開發規模和數量,避免盲目開發,以及開發過程中因無政府調解而導致的市場混亂、惡性競爭等情況。相關部門更應把茶文化旅游納入整個旅游規劃中,用湘西豐富的茶文化為當地旅游注入新鮮的血液;旅游企業也應積極創新,開拓茶文化旅游資源,開拓茶文化旅游市場。

(二)注重對茶文化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

一個行業的發展,人才是關鍵。茶文化旅游專業人才不僅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旅游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有茶文化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我們可以依托本地高校培育一批懂茶又懂旅游人專業人才,也可以通過對從事茶事活動的人進行旅游方面的專項培訓,對從事旅游行業的人進行茶文化方面的教育與培訓,來充實茶文化旅游人才隊伍。

(三)打造富有湘西特色的茶文化旅游產品

依托湘西豐富的茶文化和旅游資源,打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旅游產品是開拓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基本思路,參照其它地方的經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這一目標。

(1)茶民俗風情游。

湘西因地處鄂、渝、黔、湘四省的交界處,地勢偏僻,人口主要以少數民族為主,因此當地有許多各個不同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部門可以把這些不同民族的茶文化特色搜集、整合起來,為游客展現具有湘西少數民族特色的祭茶、斗茶、茶俗、茶歌、茶戲等表演活動。

(2)茶文化學習考察游。

旅游者可來此考察、學習具有湘西民族特色的茶藝、茶道、茶俗、植茶知識等。

(3)茶保健游。

根據醫學史料記載,茶有清頭目、除煩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多睡善寐等多種功效。特別是茶葉中的茶多酚具有抗衰老、抗輻射、抗菌、殺菌等作用。現代醫學也已證明了茶的醫藥作用,并將其大量應用于臨床醫療中。因此旅游企業可利用茶的這種醫療健身作用,開展休閑保健旅游。

(4)茶節慶旅游。

如最近幾年開始興起的“古丈茶文化節”。不僅吸引了旅游者,也提高了湘西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5)茶鄉生態游。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渴望在旅途中得到全身心的釋放。茶鄉生態游不僅可以讓旅游者在旅行中體驗自給自足的快樂,也能讓他們在體驗的同時學到關于湘西茶文化的知識,增強對茶文化旅游的熱愛。

(6)其它形式的茶文化旅游。

如名茶采嘗游、茶商品購買游、茶具生產工藝游等。

(四)加強湘西茶文化旅游商品的開發工作

在旅游商品同質化十分嚴重的今天,在開發湘西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過程中,我們還應重視茶文化旅游商品的開發。首先湘西茶葉可以以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葉為主導,創精品、創名牌。其次是湘西土家族有特色的茶禮與茶具也具有一定的開發價值,例如在按比例縮小的茶具或者是茶工藝品上雕刻一些具有土家特色的茶禮及圖畫,這不僅增加了茶具的精美度,也增加了游客對湘西茶文化的了解,頗具開發價值。再次,湘西地區可以嘗試把當下流行的元素加入到茶文化旅游的開發中,例如針對游客注重飲食養生,可以嘗試向游客開放一些茶園,并推出既美味又具保健功效的茶菜茶點,讓游客在親自體驗采茶、制茶的樂趣以后,品嘗到自己親自收獲的美食素材。此外還可以配套推出可以作為禮品贈送給親朋好友的茶葉和茶點。

(五)加強宣傳不斷開拓湘西茶文化旅游市場

有了好的產品就得積極去宣傳。就目前湘西茶文化旅游的發展而言,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宣傳力度是遠遠不夠的,影響力也較小。為了增加其宣傳力度,筆者認為湘西各地的旅游管理部門、工商部門以及企業應聯合起來,運用各種現代化的信息工具和手段例如電話、電視、網絡、微博、講座、節慶活動等,做好市場宣傳、市場開拓、產品介紹以及市場營銷工作。在宣傳中應注重介紹湘西茶文化所蘊含的具有民俗特色的內涵,讓潛在的旅游者對湘西茶文化特色有一定的了解,從而激發他們對茶文化旅游的興趣。在開拓海外的旅游市場中,可以將日本和韓國以及東南亞等中國周邊國家作為我們的主要開拓地,因為他們在古代都一定程度上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有飲茶的習俗。以韓國和日本為例他們不僅都是湘西地區國外市場中的主要客源國,且他們國家的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飲茶的習俗、茶道、茶藝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如果湘西地區推出關于茶文化旅游的產品線路,并打出促進與國外友人友好切磋茶文化的宣傳口號,必能吸引大片的國外旅游者。

篇(2)

一、旅游資源開發原則與景點布局

珠海作為全國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國家級的風景旅游區正在進行旅游資源的大開發,也就是旅游環境容量的大擴容。對此,我們應如何確定擴容的方向、內容、層次、深度,以達到既有內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擴展?在擴容的過程中又要注意哪些問題?本人認為,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游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注意力。旅游經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要注意旅游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游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游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后的旅游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

(二)共生性原則。就是這一旅游項目與另一旅游項目之間是共生的。旅游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一景點之后,有一種再去游覽另一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項目之間是相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游資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項目,其共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種旅游景點在某一小區域內的協調。

(三)網絡化原則。旅游業是一個擴大化了的網絡,是自然網絡。在珠海旅游業的發展問題上,我們經常強調要有大珠三角的觀念,要發揮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資源優勢。實際上,如果某地有獨特性的旅游亮點,即使人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還是會千里迢迢去游覽,會千方百計解決道路不暢、住宿飲食不便等問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的旅游景點有沒有形成亮點,有沒有形成網絡,各地的旅游景點在大區域范圍內有沒有產生互補效應。從珠海的旅游實際情況看,存在著以下三個網絡。

首先是小網絡,即中心城區旅游景點的大擴容。我們要考慮景點之間的共生性,要強調內涵的挖掘,包括實施市區西部和東部的旅游大開發,重點開發建設唐家灣古村鎮文化旅游景區(包括原唐家舊鎮、共樂園、淇澳白石街、金鼎會同村等,珠海國際賽車、珍珠樂園等旅游資源也有待于整合)、現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區(包括大學園區、南方軟件園、科技創新海岸等)和南灣旅游新區(包括南屏科技工業園工業游、北山楊氏大宗祠、灣仔花卉公園、海鮮干貨市場購物游等)、橫琴特色旅游區。

其次是中網絡。也就是“兩區一島”,即斗門區、金灣區和東區海島的旅游開發。斗門區的白藤湖旅游區已經配套成熟;御溫泉也已名揚海內外;黃楊山-金臺寺旅游區正在完善之中;生態農業游有待于進一步開發挖掘。金灣區雖然成立時間短,但旅游開發也呈現良好勢頭。亞馬遜熱帶風情園起步看好;平沙溫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資改造氣勢恢弘;飛沙灘也漸漸游人如過江之鯽;長達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聯起一個個新的工業園區,也將串聯起一個個新的旅游區……但目前整個大西區的旅游線路安排還是單向的,沒有形成環線。我們應將珠港大道、湖心路、黃楊大道構成的“U”字形結構變為“O”字形結構,使之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小的閉環,將湖光山色、寺廟溫泉、港口海灘等山水景觀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串聯起來,而后向外輻射。東區海島開發還需加大力度。從目前已開發的東奧島、桂山島、萬山島和外伶仃島看,基礎設施不足、水電供應、交通、污染等問題有待解決,旅游項目的開發尚待挖掘,動植物資源保護有待加強。特別是要乘港珠澳大橋的契機,加強與香港、澳門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環線。

第三是大網絡,就是整個大珠三角旅游資源的連線成網。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別人的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資源與外地資源進行整合,取長補短。廣深珠和粵港澳的旅游資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廣深珠萬人美食游就是一個好的開端。

以上觀之,要實現旅游景點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網絡化,自身的核心景點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們許多旅游景點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這關鍵在于景點擴容的思路、設計理念和開發主體上存在著問題。從設計理念上講,自然資源的開發,不僅要求有獨特性,同時還要強調資源開發上的文化內涵。俗話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景區也是這樣,景不在大,有文化內涵則榮,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會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點開發如果沒有文化,就會失去內涵,就不會令人流連忘返。有些旅游景點建設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現在這一方面。就文化景觀而言,主題公園是最容易重復的。為什么會是開發水平太低,而且互補性不強呢?關鍵是許多主題公園的文化原型沒有對路。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樂園)之間都存在互補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轉換,有些是對比,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沒有處理好,景點規劃就難以落到實處。

二、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

珠海旅游景點另一擴容方向,應該是由城市走向鄉村,這是符合人類回歸自然大趨勢的。在這一過程中,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要處理好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四種模式;而發展生態旅游則應注意三大問題。

(一)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模式選擇

1、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消極的,已是被實踐所否認的。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文物部門的職責,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別不是旅游業的目的。

2、為開發而開發。這是盲目的,是小農意識。就像農民在水鄉養豬、河里養點魚一樣,養大了賣出去,取得個人利益,而對水體造成的污染則全都不管。還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觀地帶搞成墓地,能賣出去收點錢就行,根本不考慮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毀了聚寶盆去討飯。

3、為保護而開發。如果這個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須是通過保護來開發的。白藤湖地帶,既有沼澤地,又不完全是濕地,帶有天然與人工池塘相結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區存在這樣的一塊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這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完全可以統一,這在整個中國城市中也是難以找出第二個來的。白藤湖水鄉這樣的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壞了,是無法恢復的。對于這樣的旅游資源,不能由一家企業進行壟斷開發,必須是政府進行壟斷,在高起點的規劃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分片分期進行開發。

旅游資源開發的主體可分成三類:一是完全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二是政府與企業進行壟斷性開發。像威尼斯一樣,將白藤湖水鄉內的道路、橋梁由企業為主體興建。小游船的經營權則由政府壟斷,拍賣給企業經營。三是完全由政府為主體開發。如城區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體的保護等。重要的旅游資源應取后兩種開發模式。

4、為開發而保護。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欄島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到保

護。可以選擇在政府嚴格規劃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有些項目規劃好以后,可以將項目30年的經營權公開拍賣,國有資產就可以實現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東區海島等項目的開發經營權,如進行公開拍賣,就可賣到很高的價錢,而后由業主們自行招商,精心策劃開發。這就是政府對項目的所有權壟斷,經營權放開。

項目經營權進行公開拍賣時,要設立誰最具有開發能力,誰設計的開發方案最好這兩個標的。第一個標的由拍賣評定,第二個標的由專家組投票評定。把這兩個標的統一起來,最后確定開發單位。

如為開發而保護,就要停止“石頭經濟”、“泥沙經濟”、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發展,把郁郁蔥蔥的山頭搞成癩痢頭,那是對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這些低層次的開發、破壞性的開發,必須停止,要進行結構性調整。

(二)開發生態旅游應注意的問題

發展生態旅游是珠海的重頭戲。珠海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這是我們最大的資源,而且與廣州、深圳和香港、澳門是互補的。在發展生態旅游問題上,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生態旅游的對象是原生的、和諧的生態系統。在我國旅游景點的開發上,要補上這一課。在西方國家有一門大地景觀學的學科,強調將整個自然大地看成為一個宏觀層次的景觀,而不是微觀層次的一個院落。而我國通常是把自然景觀神化,帶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觀中,必須是人與自然、文化與生態和諧共處的狀態。

二是生態旅游的對象是應該受到良好保護的。生態資源與一般的資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無論是山林,還是水體都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保護的對象是什么?誰來保護?保護的目的和動力是什么?這三者必須要搞清楚。否則,生態資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續利用。

三是發展生態旅游要強調當地群眾的參與性和收益性。只有當地群眾的參與,才能把破壞資源的力量轉變為保護資源的力量、建設性的力量。群眾參與存在著直接性,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利益主體,確定了利益主體,資源的開發保護就比較容易進行。同時還存在著協調性,當地群眾參與所開發的生態旅游,是原汁原味的,這一人文與當地的生態是協調的,是互補的。只有當地群眾參與,讓他們獲得了利益,才能讓他們體會到資源的價值,自覺地進行保護。過去許多景區亂砍亂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點資金,把農民組織起來成立護山隊,允許他們在景區劃定的地點開設小店做些土特產和旅游品的生意,結果破壞的力量轉變為保護的力量,因為他們從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島的奴薩杜阿旅游度假區的開發中十分注重這一點,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生態旅游主要存在著四個功能:即旅游功能、保護功能、促進經濟增長功能或是扶貧功能、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態旅游的開發上綜合效益很高,我們必須堅持“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

三、旅游資源開發與城鎮建設一體化

旅游業是綜合性很強的產業,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資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經濟與集聚性經濟的結合體。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能把人們留下來的載體,非城市莫屬。風景區內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達到這一效果。對此,我們的認識遠遠不夠。

(一)旅游城鎮的類型。作為一個城市,應有獨特性的自然風貌,有活躍的經濟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設施,而且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觀、悠久的歷史文化、優越繁榮的購物環境,同時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條件、發達的科技信息。江南水鄉名鎮周莊,過去遭到了人為破壞,現在認識到了這是旅游資源,把它恢復起來,結果成了寶貝,每年的旅游門票收入幾百萬元。門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總收入。像蘭溪的諸葛村,原來是比較破落的村莊,經修復以后,每年的旅游門票收入也達到300萬元,成為村級經濟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這都是在城鎮建設中注意到旅游業的發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資源的特性來劃分,珠海的城鎮可以分為三類;

1、資源驅動型。自然與文化資源有獨特性,如金灣區、香洲區的唐家灣鎮、東區海島等可劃為這一類。

2、經濟驅動型。主要為購物流通,如斗門城區、前山城區、灣仔鎮等是典型的經濟驅動型。

3、都市綜合型。既有眾多的自然景觀,又有廣泛的經濟文化的景點。如香洲主城區。

這些城鎮的建設應分門別類,都要摸清本地的資源。如橫琴的蠔、灣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門的荔枝、重殼蟹等獨具特色的資源,要找出其歷史痕跡,挖掘其文化內涵,編寫成動人的故事篇章,推陳出新,這樣就可以成為一個個很好的旅游資源。

(二)開發利用城鎮旅游資源的方略

1、確立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思想。如果沒有一體化的戰略思想,城鎮建設就會出現千鎮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優勢,才能體現出各自城鎮建設的特色。根據統計資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游客的數量已超過杭州。我們為什么會超過杭州呢?就是因為我們在城市建設中,確立了城市建設與旅游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成為這兩者完美結合的典范。我們把旅游歸結為“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實際上可以分為三個系統:第一是直接系統。如旅游項目、旅游主體、旅游資源、媒體和旅游服務等,這些是直接為旅游服務的。第二是介入系統。如交通運輸、機場、碼頭、鐵路等,解決外部的可達性。包括通訊、金融保險、商業等都是旅游業的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統。如城市景觀、房地產、文化設施、醫療保健、安全保衛等。旅游業的發展,離開了這三個系統,就不可能形成一體化的戰略。

2、確立硬件建設一體化的意識。目前,我們這方面的意識比較薄弱,在硬件建設上往往是各自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設,沒有一點旅游景觀的意識。市區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條排水溝,僅僅做成一項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許多景觀和生態上的遺憾。實施硬件建設的一體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識。要通過城市的硬件建設,形成注意力,產生與眾不同的景觀,這些景觀之間的組合,就是獨特的城市景觀。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經驗,如將已變成臭水溝的護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環境優美、休閑觀光皆相宜的旅游景觀——環城公園。第二是環境意識。大連提出了“出門就是花園”、“處處是景觀”,城市向園林化方向發展,居住小區向旅游景區演進,就像新加坡那樣,這就形成了很強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識。倡導多種形式辦劇院、博物館,修繕歷史街區、村落、文物古跡,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設的藝術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致主義。第四是可識別性。一個城市,要在宏觀的尺度上給人以一種獨特的感覺。為什么許多游客愿到云南的麗江去游覽參觀?上海市原市長徐匡迪到了麗江以后,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復建了。為什么?因為麗江利用民居的結構完全展示了古城獨特的風貌,形成了異于其他城市的肌理,給人以另類城市的感覺。所以麗江古城對中外游客的聚集力、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就非常強。而其他許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斷了自身的歷史文脈的延續,也就喪失了自己的風格,從而也喪失了自己的地位。

3、確立突出地方資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國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占大多數,水景資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濕地,水景資源極為豐富。如果我們把這些水景觀資源充分發掘出來,利用起來,那珠海就是獨一無二的。珠海難以與國內其他城市比硬件設施建設的規模。在文化建設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閑、優雅、精致的情調,要區別于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設要圍繞自己的特色進行創造,包括民居都要體現嶺南水鄉的風格,亞熱帶風情,形成新式粵派建筑特色,既有中國嶺南建筑古樸莊重、典雅精致的韻味,又廣泛吸取國外先進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藝,突出現代建筑清新明快、色彩鮮明、氣勢恢弘的風采。

(三)旅游資源開發與城鎮建設一體化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塑造市民內在的文化素質,展示珠海獨有的精神風貌。每一個城市,都有其歷史文化的積淀,這也是一種有深度有內涵的旅游資源。對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區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綜合素質。澳大利亞的堪培拉為什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旅游?就是因為當地的文素質特別好,使得人們非常愿意到那里去。

——嚴格城市管理特別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達性,保證安全暢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游資源中遇到的問題,就在于當地的治安環境。

——熱情好客,培育地區信用。如游客到了珠海,購買的旅游品應沒有贗品。就像在香港購買黃金飾品,都同時附有成分比例的標簽,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瞞顧客一次,香港旅游協會就會取消其經營黃金飾品的資格,管理非常嚴厲,所以在香港購買黃金裝飾品,完全是貨真價實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這一點,成為一個童叟無欺、誠信卓著的城市,就會成為一個很大的賣點。

——成功舉辦各種旅游節。江西推出“四時連八節”很值得學習。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節,月月都有的旅游氣氛。各個區鎮的旅游活動都要注意質量,相互之間都要有內容和時間上的關聯性和互補性。

——要大力開拓會展業。珠海完全有能力、有資源、有潛力去發展會展業。我們要從辦好珠海國際航展、國際賽車做起,從辦好“世界經濟發展宣言大會”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動。既要有陽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與通俗相結合。高雅的文化活動,有一臺戲可以做,那就是繼續辦好“珠海國際電影文化節”。還有常年都有二十多個劇組在珠海拍戲,珠海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很好的影視基地。麗江把納西古樂搗鼓得如此的熱,成為麗江旅游的必游項目,而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一國兩制的交匯點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又噴發生機活力的美麗的熱帶海濱旅游城市,沒有一臺自己的拿手好戲,這是怎么也說不過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雜技、廣場文化、民間歌舞等,也是一臺好戲。深圳華僑城的這臺戲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國巴黎的紅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許多游客必看的。

——要有整潔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門等旅游城市,城市建筑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終保持清新整潔。城市綠化、街道鋪裝、燈飾、廣告牌也要與城市整體格調相諧調。比如商業步行街就可與澳門接軌,有鵝卵石鋪裝成彩色圖案,給游客造成強烈的視覺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進傳統名菜。近十年來,清淡可口的粵菜已為珠海廣大的移民們所接受。而移民們又帶來了各自的家鄉菜和洋菜式,可謂南北交匯,東西融通,精彩紛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區民俗食風,成為游客們趨之若騖的美食天堂還需要全市各界共同進一步努力。近年來,組織的幾界珠海美食風情節,評選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要優化景點的管理。對同類的有可比性的景點,就要搞最佳、最差景點的評比,由游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個機制,促進其加強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樣,不斷地舉辦國際活動,創新旅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點,必將為珠海的旅游業的持續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四、旅游開發與體制創新

旅游業實際上是一種人力資本密集型的經濟,是創意經濟。誰的創意好,誰就能發展。珠海旅游業之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徘徊不前,發展較緩慢,就是因為把目標、過程、主體混淆在一起。對旅游業的發展,我們確定了許多目標,但實施過程不清楚,發展主體不落實。如旅游產品的開發,上幾界政府就已提出,但沒有人去研究產品的開發過程,由誰來開發產品也沒有搞清楚,結果是空喊了十多年,痛失了許多機遇。傳統思維與經濟轉型的不協調,就出現了這些問題。

從另一方面來講,同樣的旅游資源,由誰來開發,以什么樣的機制來開發,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同樣一塊玉石原料,由高手來雕刻,就可能成為價值連城的精品;如由泥水匠來雕刻,就會糟蹋了這一塊玉。斗門溫泉的幾次開發實在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御溫泉”的火爆成功就是因為客商的靈活機制所致。所以,機制不一樣,效果完全不同。同樣的服務設施,同樣的員工隊伍,誰來經營,用什么機制來經營,效果也完全不一樣。“梅溪牌坊”只投入幾百萬元資金進行開發,而且搞得很成功。而如果由國有單位去搞的話,起碼要一千幾百萬元。如某景點為國有單位,門票價格是由物價局定的,幾十元一張門票,不管旅游旺季與淡季,不分早上與晚上,也不論市民與外地游客,誰都不能改變。這是什么機制?能適應市場嗎?如果采取承包或出讓的辦法,經營者早就會根據市場形勢實行浮動價格,自我調節了。

同樣的景點,誰來建設,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我們經常強調,要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但為什么總是不可避免呢?因為造成重復建設的,往往都是財政、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投資的,投資以后,能否收回投資,投資是否對路,沒有人來負責;沒有經過科學認真的可行性論證,也沒有進行動態管理,根據變化了的情勢及時進行調整。

要轉換旅游資源開發的舊機制,必須實行開發權的拍賣、產權和經營權的轉讓、承包租賃制和名店委托經營等多種形式,大膽推開,公開操作。如名店的委托經營,我們的一些飯店賓館,一旦委托境外的著名管理集團經營管理,接待水平馬上就會提高,而且世界范圍內的連鎖經營,也帶來了客源的增加。珠海這幾年國有資本從流通領域退出就很有效,旅游飯店賓館也不例外。

從一個時期以來的實際情況看,旅游管理體制比工業體制還保守。因此,在體制轉換的過程中,首先要防止封閉操作。那種肥水不流外人田,搞封閉改革,不僅會因為低水平和資金不足而對不可再生的旅游資源造成浪費甚至破壞,同時在時間上也會喪失發展機遇。其次,要防止沒有約束條件的破壞性開發旅游資源。旅游資源開發權的拍賣,一方面要公開論價,另一方面要對其提出的開發方案進行專家論證,要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公開競爭擇優確定開發單位。同時,要防止守株待兔的意識。要擴大對外招商,范圍越大,引進的開發者水平越高,帶來的資金越雄厚,開發項目的檔次和質量也會越高。要防止自建自用的傾向,把旅游項目搞成部門的小金庫,搞點創收。要牢固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觀念。

參考文獻:

[1]劉偉、朱玉槐·旅游學[M]·廣東旅游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2]鄒統釬·旅游開發與規劃[M]·廣東旅游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3]陶漢軍·旅游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M]·中國人事出版社,1999年5月第二版。

篇(3)

【關鍵詞】城區;旅游資源;旅游資源保護;可持續發展

城區是一個城市的中心區域,是一個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普遍意義上,旅游對一個城區而言并不是主要功能,但因其區位上的特殊重要性,在自然發展過程中它必然會產生許多具有旅游價值的旅游資源。在現今中國許多城區大搞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管理單位要么忽視旅游資源的保護,要么是在“開發與保護的矛盾”中掙扎。保護好旅游資源是區域旅游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實現整個城區可持續性發展的有效途徑。城區的旅游資源必須得到有效的保護。

1城區旅游資源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自然景觀的保護與資源的原始狀態關系密切,人文景觀的保護不僅與資源的有形構成有關,更與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對這兩種旅游資源的保護狀況的勘查所依照的標準應有所不同。

對于旅游資源保護中問題的發現是提升旅游資源保護力度的突破口,所以對旅游資源保護狀況的分析必須是一個系統全面的工作。城區旅游資源的保護工作中常出現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

1.1管理與目標的雙重制約。

資源開發與保護中必然要涉及到資源所在地及所有權歸屬的問題,這成為旅游資源開發的瓶頸。許多建筑與設施類旅游資源可能分別劃歸建設部門、園林部門、文物部門、宗教部門,這些部門往往對其保護責任互相推脫,出現保護過程中相互扯皮,開發后利益沖突,資源開發和保護后勁無力等一系列問題。這種局部和短期利益的爭奪顯然不利于資源的保護和永續利用。

受計劃經濟影響,城區的旅游資源被文化、城建、林業、旅游等部門分割,缺少適應大旅游發展需要的順暢的體制,缺少對區域旅游資源統一有效的保護、開發、利用、宣傳促銷的管理方法。由于部門分割,許多城區非常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老建筑不對普通游客開放。旅游主管部門對旅游行業管理難度較大,資源挖掘、產品開發力度與發展要求產生了差距。

1.2旅游資源文獻資料有待加強保護。

旅游景點,特別是未開發或有待開發的景點(物),經常出現缺少相應的文獻資料的問題。文獻資料沒有得到科學的保護,以至造成許多未開發的旅游景點的資料缺少或丟失。缺少全面的文獻資料會給旅游資源統計工作帶來很大的問題。在筆者參與的大連市旅游資源普查工作便出現了此問題,沒有原始資料,而由考察人員單純進行實地調查,無法使旅游資源單體的性狀描述十分完善,同時旅游資源普查工作的科學性也有所偏離。使普查工作在考察中花費太多精力與時間,無法完全達到高效、少時、詳查的狀態。

1.3高層次的旅游開發和規劃人才匱乏。

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部分景點(區)在管理、運營技術環節和實踐操作上缺乏專業性,究其根本,是缺乏專業性知識、缺乏專業性人才。另一方面部分旅游開發項目和開發產品的層次不高,老的模式和面孔較多,特色不突出等問題客觀存在。這與地方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項目投資公司缺乏相應的高層次旅游專業人才也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專業水平有限,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經常忽視對資源的保護措施。

1.4旅游資源保護的力度隨區域偏僻度增大而遞減。

旅游資源保存狀況根據離城區中心的遠近不同而表現出參差不齊。離城區中心越近的區域,旅游資源的保護的狀況較好一些;而部分偏僻的區域(放在更大的地區內研究就是更偏遠區域)的旅游資源受到人為的干擾或破壞較為嚴重,其觀賞價值、使用價值都相對來說比較低。

1.5城市旅游文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距。

“旅游在發展的一定階段是經濟——文化產業,到發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經濟產業”(于光遠),旅游需要文化底蘊作為支撐。從旅游企業在市場的運作角度而言,第一層次的競爭是價格競爭,進一步上升到質量競爭,達到最高層是文化的競爭。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內在的,旅游者進行旅游,本質上也是在購買文化、消費文化、享受文化。旅游經濟必須注重知識經濟,旅游管理必須開拓知識化管理之路。

城區旅游業發展是一種高文化含量的發展模式,發展進程和速度對城市的科技文化力量和歷史文化氛圍有較大依賴。城區在旅游業發展中,一方面應注重科技因素的投入,另外一方面應凝練出區域的文化特色,即找到區域旅游發展的“文脈”,從而使城市文化水平與旅游發展水平一致,使有限的自然、人文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6未開發的許多旅游資源被挪為他用。

許多城區有待開發或未開發的旅游資源,普遍存在被挪為他用、缺乏必要的法律與工程保護措施的問題。城區中大量傳統老建筑精品經常有民居散落分布其中或因其它目的而被完全占用。人為活動缺乏保護意識,加速了老建筑的破壞和損毀,大量磚雕、石雕等藝術品亦逐漸破損或流失。

2城區旅游資源保護的思路與建議

旅游資源,特別是風景旅游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加強對旅游資源的保護,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必須在開發與利用全過程中給予高度重視。旅游資源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與保護為本的原則,正確處理好資源利用與資源保護、經濟效益與環境、社會效益的關系,做到依法保護、合理利用。同時運用行政、經濟、技術等手段,加強對旅游資源的管理,使保護工作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2.1總體原則。

旅游資源保護的政策措施應在“精心規劃、嚴格保護、統一管理、開發與養護相結合”的方針指導下,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開發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原則,全面規劃,合理布局,分期建設,邊建設邊開發滾動發展。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優先開發投資少、吸引人、見效快的景區景點。充分利用現有基礎設施、防止重復建設。

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項目,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事先制定資源保護計劃和措施。其廢水、廢氣、廢渣、廢棄物的處理處置設施,以及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壞、景觀破壞的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禁止在旅游區建設破壞景觀、污染環境、妨礙游覽的項目,對已建的要限期治理。旅游區內的工廠,在城市風景走廊和重要景觀地帶的有礙景觀的居民住房及建筑物等,應逐步拆遷或改造。

在規劃開發或已開發利用的旅游區內,應保護區域內的生物資源和水資源。保持旅游區內的地形地貌景觀,禁止在旅游區內開山采石、挖沙取士、填蓋水域、砍伐樹木,以及進行可能改變旅游區地形地貌的其他活動。對于已經造成生態破壞的,必須積極整治,限期恢復。

旅游區的開發建設和旅游活動的規模,不得超過旅游區的環境容量,其性質、布局、規模、體量、高度、造型、質感、色彩等,必須與周圍自然景觀和環境相協調。旅游區內應控制資源的開發強度,加強綠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積率,嚴格控制建筑的體量和高度。

2.2分類分級保護。

為了對旅游資源實行有效的保護,應在旅游資源普查成果的基礎上,根據旅游資源的利用性質、功能及脆弱性,將城區的旅游資源進行分類分級保護。

2.2.1分類保護。

2.2.1.1人文類旅游資源。在城區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保護建筑周圍,根據國家文物保護法規、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相關規劃及各相關部門和社區居民提出的保護意見,劃出一定的范圍與空間作為文化遺產與史跡保護區。

對這類資源的保護,應嚴格按照有關法規,保護單體的安全和完整,嚴禁增設與其無關的甚至危及其安全的人為設施,嚴禁任何不利于其保護的因素進入。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覽和安全防護設施,控制游客量在環境容納量允許的范圍之內。

對于旅游商品、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以及無歷史意義而為開發旅游業或其它經濟用途而建的現代建筑與設施,可將責任下放到個人或單位,政府進行監督,既調動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又增加政府部門工作的效率。

2.2.1.2自然景觀類旅游資源。

自然景觀類旅游資源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動植物景觀。

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應嚴格按照《自然保護區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森林法》等對資源與環境依法進行管理。

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護性設施,應禁止任何經營性的開發建設活動。風景名勝區內核心保護區內嚴格禁止與資源保護無關的各種工程建設;不得進行恣意伐木、開山采石、挖沙取土以及其它任何形式的嚴重破壞地形、地貌和自然環境的活動。旅游區內控制游客量在環境容納量允許的范圍之內,應適當限制機動交通及居民活動的進入,不得安排與其無關的人為設施。

在休閑度假旅游區的項目活動及可視范圍內,根據景觀風貌保護的需要,劃出一定范圍作為旅游環境保護區。在休閑度假旅游區內,可以進行適度的資源開發利用行為,合理安排各種適宜的休閑度假項目,控制游客量在環境容納量允許的范圍之內,應適當限制機動交通及居民生產生活的進入。

2.2.1.3未開發的旅游資源。

對目前尚未進行旅游開發,但明顯地具有可轉化為旅游產品優勢潛力的旅游資源,或已初步開發,但仍具有相當大的開發潛力的旅游資源,應劃出一定范圍進行保護培育。對未開發的旅游資源,重點要搞好資源的恢復、培育和保護,嚴禁對其不利的開發經營活動。

2.2.2分級保護。

2.2.2.1一級保護區(核心保護區)。

一級保護區指已經公布批準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的絕對保護范圍及自然保護區核心部分(包括待定文物保護單位和自然保護小區)。

具體做法是在景點周圍劃出一定的小范圍,防止旅游者損壞。這些景點或景物一般不能移動、涂寫、鑿刻,管理部門應逐一登記建檔,詳細記錄有關資料。劃定保護對象與旅游者之間的距離,或制定具體的保護措施,并用明顯的標志提示游人。

2.2.2.2二級保護區(重點保護區)。

二級保護區指一級(核心)保護區外及有代表性的風景名勝區、傳統民居區、濱海路等的景觀建設控制地帶。

二級保護區劃分的目的在于使景區或是景點周圍的環境不致被破壞以致與景區或景點不相協調。構景空間和審美度較好的空間也應劃入二級保護區范圍,在此范圍內不得建造與景物無關的建筑,杜絕污染源的進入。

2.2.2.3三級保護區(一般保護區)。

三級保護區指二級保護區保護地帶;有代表性的新興旅游景點及景物。如市區的游樂、購物、休閑景點。一般是旅游環境與周圍環境之間的協調區,在景點周圍一定范圍內不得建造體量過大或過高或足以造成不協調的建筑,注意環境綠化,保證大氣、噪聲不得超標,保證旅游者飲用水、食宿等環境的安全舒適。

分級保護的項目、相應的保護面積和范圍及具體要求要按國家城市規劃、環境保護、文物保護和旅游管理條例等有關法規及各縣區和全市另行專門編制的旅游資源保護培育規劃實施。

2.3加強旅游資源保護的其它支持途徑。

2.3.1通過增強環境、資源保護意識來達到保護目的。

環境、資源保護意識的增強是旅游資源保護的思想基礎,這里包括管理者、經營者、旅游者、地方民眾等群體的全方位旅游意識的增強。增強旅游資源保護意識應針對不同的群體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育,如對管理者、經營者采用系統教育、培訓的方式,對旅游者采用建立環境解說系統的方式,對地方民眾采用環境科普的方式等。

環境是旅游資源生成的條件,旅游資源的保護依賴于環境的保護。旅游業的發展、旅游經濟的崛起、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壓力。從旅游業的長遠發展來看,我們不應以犧牲后代人的生活質量與發展機會為代價來發展旅游業,正確的方式應是旅游業發展的同時,資源、環境得到保護。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加強資源開發過程中對環境的保護,資源項目規劃中應體現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

②加強經營、管理人員的培訓和素質教育,通過管理影響和引導游客;

③提高技術監測的水平;

④加強旅游地精神文明建設,通過提高居民素質,達到自覺維護生態環境質量的狀態;

⑤加強宣傳工作,倡導推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⑥推行綠色服務理念,減少旅游行業對環境的污染。

2.3.2加強法規建設。

景區規劃、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文物保護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及相關的地方政策法規的制定,一定要充分考慮旅游景觀的保護和培育,要使各類景觀資源的保護有法可依,不留下管理盲區。必要時應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落實保護權限與責任。還應制定一系列有關資源與環境的具體保護辦法和監測、監督舉報、獎勵與懲罰的規章制度。通過制定政策,引導和鼓勵部門、單位和個人積極參加污染整治和環境保護工作,監督和協調所轄區域的部門、單位和個人認真貫徹執行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2.3.3加強公眾宣傳教育。

向公眾傳播有關旅游環境保護的法律知識和科技知識,特別是通過一些典型案例的評價,使整個社會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有正確的理解和態度,提高人們保護旅游資源的自覺性,增強環境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讓廣大干部群眾認識到資源及其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的協調一致性,提高人們旅游資源保護意識及知識水平和技能。

2.3.4理順管理體制。

要成立有權威性的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協調機構,由旅游、文化、環境、城建、水利、林業、農業等部門的專家組成一個專門委員會,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嚴加把關,對項目審批、項目建設、營運管理等各個環節嚴格實行規范化管理。

2.3.5要增加對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培育的技術投入和資金投入。

應遵循“多一點傳統,少一點創造,多一點復修,少一點重建”的原則,對旅游資源進行就地或易地保護。如對有代表性的歷史名宅古建,要逐個檢查落實防漏、防火、排水等事項以確保其風貌的完整無缺和結構的安全。

對某些資源(如名宅古建)可探索吸引民間資本的途徑和方法。通過征收資源稅、排污費,充分發揮經濟杠桿對旅游環境和保護作用。設立城區旅游資源保護專項基金,資金來源為:財政上撥出一定款項作為啟動資金;將部分城市建設配套費納入專項保護基金;按營業收入總額向從事旅游經營活動的企業征收旅游資源保護附加費;旅游飯店的城市共建費金額轉入專項保護基金等。由專門的基金管理委員會負責該項基金的保管、審批和使用監督。

2.3.6建立大旅游發展機制,加強旅游機構職能建設和人才培養。

旅游活動是一項綜合性的服務活動,涉及眾多企業和行業的經濟活動。以功能布局和產品企劃為平臺,統籌規劃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著眼于發展“大旅游”,促進旅游各要素的有效組合。同時要協調好各相關行業部門的關系,爭取各方支持,形成全社會辦旅游的合力。適時推動各種節慶活動,造就市場轟動效應。

同時,要深化旅游體制改革,轉變管理職能,做好行業管理和服務工作;成立旅游執法大隊,強化行業執法職能,依法治旅;組建旅游信息中心(包括旅游政務、旅游商務網絡和旅游呼叫中心),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設,與國際接軌。

加強旅游宣傳和旅游知識的普及,提高市民的旅游意識,及對旅游業發展的支持,營造良好的旅游發展環境。增加城市居民對周邊旅游景區的了解,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提高出游率;提高市民的好客程度,善待游客,增強市民對游客的親和力。

聘請旅游專家成立旅游發展專家組,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利用當地高等院校的師資力量,加大旅游知識、技能的培訓力度;培養高層次旅游人才。

3結語

篇(4)

1山西旅游資源的劣勢

山西旅游資源最大的劣勢在于旅游資源中自然資源的相對薄弱。山西地處內陸,遠離海岸,缺乏沿海省市溫暖濕潤的良好氣候條件,夏季炎熱,冬季漫長寒冷,一年之中適宜旅游的時間不多,這是地理環境給山西旅游資源造成的先天不足。目前,山西旅游資源的主體部分是人文資源,我省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居全國第一位,古代寺觀、古代石窟、明清民居、古戰場、古代名人遺跡是山西最主要的參觀景點。山西最近幾年推出的三大旅游品牌:晉北佛教古建筑文化游、晉中晉商大院文化游、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游都以人文資源為核心。與此相比較,山西的自然旅游資源數量少、名氣小,遠遠不及人文旅游資源的情況。較著名的自然景區只有蘆芽山、太行大峽谷、蟒河等幾處,而且它們在省外的知名度遠遠低于平遙古城、云岡石窟,五臺山寺廟群等景區。經過幾年的集中宣傳,山西旅游業已經打響了“文化牌”,使外界對山西旅游區的文化內涵有了初步了解。但與此同時,也使人們對山西旅游區產生了一些誤解,以為到山西旅游就像是古人“游學”一樣,山西就是一個看文物的地方,沒有什么自然風光可看。山西人文旅游資源數量很大,但其中許多文物對普通游客吸引力不大,這也是山西旅游資源的一大劣勢。“五千年中國看山西”是山西人引以為榮的一句話,而實際上對大量的游客而言,五千年的歷史有些太遙遠了,反而沒有多大的吸引力。山西數量眾多的古建筑、古壁畫、雕塑等都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但對它們的欣賞也需要一定的藝術修養和專業知識。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可面對這些靜態的文物,外行連點熱鬧也看不上。山西舊石器文化遺址數量居全國第一,新石器、夏代以后的著名遺址也很多,但它們多數埋于地下,在地表幾乎什么都看不出來,普通旅游者對它們興趣都不大。山西的戲曲文物十分豐富,但其中的碑碣、壁畫、墓葬中的磚雕等一般都形體較小,不太引人注意,而現存的古戲臺多為獨立存在,作為旅游景點吸引力也不強。山西的長城總長度很長,跨越的年代也久,但大部分長城都損毀嚴重,缺乏景觀價值,作為旅游資源來開發很難有什么效果。山西的各類旅游資源的區域分布分散,不利于集中參觀。山西較為知名的景點主要有晉祠、五臺山、壺口瀑布、云岡石窟、平遙古城、皇城相府等。它們散布于全省各地,很多景區都距離省內中心城市較遠,相互之間也距離遙遠,難以組織旅游線路貫穿起來。壺口瀑布、五臺山等景區交通狀況還不太好,眾多中小景區的分布更為分散,并且交通、服務設施都不夠完善。可入性差,“旅多游少”成了在山西省旅游的過程中常見的現象。游客經過長時間的旅途勞累后并不能見到太多的參觀內容,這就會使游客覺得付出多而收獲少,降低景區的吸引力。山西旅游資源的總量很大,但種類少,相似性強,雷同現象較為突出。山西的景點中大量的是寺觀、祠廟、民居之類,盡管其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中有許多國寶級文物,但游客們參觀多了之后也會感到乏味。晉中的晉商大院依靠群體優勢建立了較高的知名度,但就個體來說卻發展不平衡,游客不可能在一次旅游中參觀多個大院,一些知名度較高、交通便利的大院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而另有一些大院已陷入經營困境之中。大量雷同景點的開發、宣傳分散了財力與智力,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旅游精品的產生。超級秘書網

2應對措施

面對山西旅游資源存在的這些劣勢,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應對措施:2.1加強對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宣傳由于山西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在過去的開發與宣傳工作中,我們過多地關注了人文資源,對自然資源較為忽視。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人文資源都適合于大眾旅游,有些人文資源的勉強開發不僅難于收到很好的經濟效益,還可能導致對文物的破壞。另一方面,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態旅游正在興起,成為目前最受歡迎的旅游項目,對自然資源的開發需要進一步加強。山西自然旅游資源的薄弱只是相對人文資源而言的,實際上,山西并不缺乏靈山秀水,只是缺乏很好的開發罷了,蘆芽山、龐泉溝、蟒河、歷山等自然保護區風景秀麗,各具特色;太行大峽谷、太行水鄉等景區都有已初具規模;省內各地可開發的自然景觀仍然很多。除開發之外,還要加強對自然景觀的宣傳工作,“黑煤”、“黃土”是人們對山西傳統的看法,我們要力圖改變這一負面形象,在省內外塑造“綠色山西”的新形象。2.2加強旅游資源開發的科學性與針對性在對各類旅游資源的開發中,我們必須合理規劃,有效利用資源。山西眾多的景區都采用了壘起圍墻收門票的簡單方式,對景區進行低層次的淺表性開發,靠資源吃飯,是典型的低水平運作;一些景區是盲目樂觀、盲目開發,未進行科學的市場預測就開始一廂情愿地大量投資,很可能得不償失;一些急于求成的開發者則不惜對文物、自然環境的破壞,進行破壞性開發。以上幾種情況都是對資源與資金的極大浪費。面對豐富的資源,我們應該本著保護第一的原則,遵循經濟規律,對那些景觀效果好,知名度較高、開發難度小的資源進行科學的市場預測,確立自己的客源目標,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開發與宣傳。對一些暫時不適宜開發的旅游資源,我們要作為潛在資源加以保護。一哄而上,遍地開花的開發,必然會使當地的旅游失去重點并導致景點間過分激烈的競爭,不利于旅游業的整體發展。2.3加強交通建設和旅游線路的組織山西的鐵路交通較為發達,高速公路建設居全國前列,航空相對滯后,而制約旅游業發展的關鍵是中心城市與旅游景點之間的公路交通。因此,建設高等級旅游專線公路是改善山西旅游交通的主要任務。在公路建設的同時,公交系統要及時開通通往景區的公共交通線路,以方便游客的出行。在旅游線路的組織上,我們要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改變目前以市(地)、縣各自為戰,獨立組織旅游線路的狀況,整合旅游資源,更為科學地組織省內旅游線路。同時,要把山西各景區融入整個華北、乃至北中國的大視野之中,把它們當作北方文化、北國風光的一個部分,積極與外省的景區、旅行社合作,使處于山西省邊界附近的云岡石窟、壺口瀑布、太行大峽谷、蟒河等景區能與周邊的內蒙古、陜西、河北、河南等省區的景區組成新的旅游線路,吸納更多的客源。2.4加強多品種的旅游產品開發山西旅游資源的劣勢之所以會較大地影響山西旅游業的發展,這與山西旅游產品的單一性密切相關。長期以來,觀光旅游幾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乎是山西唯一的旅游產品,生態旅游還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開拓思路、開發新的旅游產品是應對山西旅游資源劣勢的重要對策之一。除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外,隨著人們旅游意識的增強,旅游將日趨日常化、郊野化,短線旅游將成為發展的主流。在這種背景下,發展省內游、假日消閑游大有市場,消閑旅游能夠為知名度不太高而自然風貌保持較好的景區提供較穩定的本地客源。面對山西漫長的冬季,條件適宜的景區可以開發冬季觀光旅游及滑雪、滑冰等體育旅游產品。倚托長城、古關隘等景觀可以開發古戰場旅游;倚托黃崖洞、大寨、西溝等景區可以開發紅色歷史旅游;倚托汾酒廠、老陳醋廠、煤礦等可以開發工業旅游。此外,探險旅游、考古旅游、會展旅游等產品都可以積極開發。

參考文獻:

[1]馬惠娣.走向人文關懷的休閑經濟[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2]劉作舟.區域發展戰略與產業結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3]唐留雄.現代旅游產業經濟學[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1.

[4]魏小安.旅游目的地發展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2.

[5]鄒統阡.旅游景區開發與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6]馮寶志.三晉文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篇(5)

雖然在海洋旅游資源的污染損害過程中它們產生影響的程度不盡相同,但都使海洋旅游資源的美觀度和可再生性受到破壞,不利于海洋旅游的持續發展.在海洋旅游研究中,有學者采用兩層次定量評價法[4]對海洋旅游資源污染損害情況進行評價,發現產生污染損害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引起的,更多是人為造成的.新罕布什爾大學的自然資源教授安德魯•羅森堡(2008)表示,人類不能再獨立看待捕撈、沿海濕地流失或污染問題,在很多情況下,人為影響在時間和空間上相互重疊,需要全面控制人為因素的影響來保護海洋環境.由此可見,在海洋旅游資源污染損害的控制過程中,應該重視人為破壞方面的重點治理和預防[5].海洋旅游資源污染損害影響因素,從自然和人為兩大因素剖析了造成海洋旅游資源污染損害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在海洋旅游資源污染損害產生過程中有一定的影響,大多屬于不可抗力因素,不能阻止或控制其發生,但人為因素方面可以通過海洋旅游及相關海洋行業采取措施減少對海洋旅游資源產生的破壞,合理科學地利用海洋旅游資源.

海洋旅游資源污染損害控制的相關研究

篇(6)

2開發旅游資源的有效建議

2.1加大宣傳力度,擴展客源為了應對市場壓力,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必須要加大宣傳力度,制訂有效的發展策略,進一步推動陜西秦嶺山地體育旅游朝著規范、健康的方向發展,使其走向世界。除了將陜西秦嶺推向世界外,還要注重對國內客源地的擴展,將目光瞄準臨近的北京、天津等發達地區,逐步形成穩定的客源。

2.2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山地體育旅游雖然是一個新興的產業,但是,作為一個綜合性的行業,它對從業人員有比較高的要求。從業人員不僅要掌握專業的旅游知識,還要具備一些基本的體育技能、熟知一些常識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更是他們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還必須要重視從業人員自身的素質修養和職業道德,這也是非常重要的。綜上所述,在選擇從業員人員時,必須要以以上幾點作為參考,同時,這也是員工培訓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2.3做好基礎配套設施基礎配套設施直接體現了該區山地體育旅游的發展狀況。為了能給游客提供優質的服務,旅游區內的基礎配套設施必須要跟上,而且要進一步加強對旅游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合理布置基礎設施,突出設施的功能,保障游客的安全。

篇(7)

珠海作為全國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國家級的風景旅游區正在進行旅游資源的大開發,也就是旅游環境容量的大擴容。對此,我們應如何確定擴容的方向、內容、層次、深度,以達到既有內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擴展?在擴容的過程中又要注意哪些問題?本人認為,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游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注意力。旅游經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要注意旅游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游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游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后的旅游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

(二)共生性原則。就是這一旅游項目與另一旅游項目之間是共生的。旅游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一景點之后,有一種再去游覽另一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項目之間是相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游資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項目,其共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種旅游景點在某一小區域內的協調。

(三)網絡化原則。旅游業是一個擴大化了的網絡,是自然網絡。在珠海旅游業的發展問題上,我們經常強調要有大珠三角的觀念,要發揮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資源優勢。實際上,如果某地有獨特性的旅游亮點,即使人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還是會千里迢迢去游覽,會千方百計解決道路不暢、住宿飲食不便等問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的旅游景點有沒有形成亮點,有沒有形成網絡,各地的旅游景點在大區域范圍內有沒有產生互補效應。從珠海的旅游實際情況看,存在著以下三個網絡。

首先是小網絡,即中心城區旅游景點的大擴容。我們要考慮景點之間的共生性,要強調內涵的挖掘,包括實施市區西部和東部的旅游大開發,重點開發建設唐家灣古村鎮文化旅游景區(包括原唐家舊鎮、共樂園、淇澳白石街、金鼎會同村等,珠海國際賽車、珍珠樂園等旅游資源也有待于整合)、現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區(包括大學園區、南方軟件園、科技創新海岸等)和南灣旅游新區(包括南屏科技工業園工業游、北山楊氏大宗祠、灣仔花卉公園、海鮮干貨市場購物游等)、橫琴特色旅游區。

其次是中網絡。也就是“兩區一島”,即斗門區、金灣區和東區海島的旅游開發。斗門區的白藤湖旅游區已經配套成熟;御溫泉也已名揚海內外;黃楊山-金臺寺旅游區正在完善之中;生態農業游有待于進一步開發挖掘。金灣區雖然成立時間短,但旅游開發也呈現良好勢頭。亞馬遜熱帶風情園起步看好;平沙溫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資改造氣勢恢弘;飛沙灘也漸漸游人如過江之鯽;長達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聯起一個個新的工業園區,也將串聯起一個個新的旅游區……但目前整個大西區的旅游線路安排還是單向的,沒有形成環線。我們應將珠港大道、湖心路、黃楊大道構成的“U”字形結構變為“O”字形結構,使之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小的閉環,將湖光山色、寺廟溫泉、港口海灘等山水景觀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串聯起來,而后向外輻射。東區海島開發還需加大力度。從目前已開發的東奧島、桂山島、萬山島和外伶仃島看,基礎設施不足、水電供應、交通、污染等問題有待解決,旅游項目的開發尚待挖掘,動植物資源保護有待加強。特別是要乘港珠澳大橋的契機,加強與香港、澳門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環線。

第三是大網絡,就是整個大珠三角旅游資源的連線成網。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別人的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資源與外地資源進行整合,取長補短。廣深珠和粵港澳的旅游資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廣深珠萬人美食游就是一個好的開端。

以上觀之,要實現旅游景點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網絡化,自身的核心景點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們許多旅游景點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這關鍵在于景點擴容的思路、設計理念和開發主體上存在著問題。從設計理念上講,自然資源的開發,不僅要求有獨特性,同時還要強調資源開發上的文化內涵。俗話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景區也是這樣,景不在大,有文化內涵則榮,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會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點開發如果沒有文化,就會失去內涵,就不會令人流連忘返。有些旅游景點建設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現在這一方面。就文化景觀而言,主題公園是最容易重復的。為什么會是開發水平太低,而且互補性不強呢?關鍵是許多主題公園的文化原型沒有對路。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樂園)之間都存在互補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轉換,有些是對比,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沒有處理好,景點規劃就難以落到實處。

二、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

珠海旅游景點另一擴容方向,應該是由城市走向鄉村,這是符合人類回歸自然大趨勢的。在這一過程中,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要處理好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四種模式;而發展生態旅游則應注意三大問題。

(一)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模式選擇

1、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消極的,已是被實踐所否認的。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文物部門的職責,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別不是旅游業的目的。

2、為開發而開發。這是盲目的,是小農意識。就像農民在水鄉養豬、河里養點魚一樣,養大了賣出去,取得個人利益,而對水體造成的污染則全都不管。還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觀地帶搞成墓地,能賣出去收點錢就行,根本不考慮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毀了聚寶盆去討飯。

3、為保護而開發。如果這個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須是通過保護來開發的。白藤湖地帶,既有沼澤地,又不完全是濕地,帶有天然與人工池塘相結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區存在這樣的一塊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這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完全可以統一,這在整個中國城市中也是難以找出第二個來的。白藤湖水鄉這樣的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壞了,是無法恢復的。對于這樣的旅游資源,不能由一家企業進行壟斷開發,必須是政府進行壟斷,在高起點的規劃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分片分期進行開發。

旅游資源開發的主體可分成三類:一是完全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二是政府與企業進行壟斷性開發。像威尼斯一樣,將白藤湖水鄉內的道路、橋梁由企業為主體興建。小游船的經營權則由政府壟斷,拍賣給企業經營。三是完全由政府為主體開發。如城區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體的保護等。重要的旅游資源應取后兩種開發模式。

4、為開發而保護。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欄島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到保護。可以選擇在政府嚴格規劃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有些項目規劃好以后,可以將項目30年的經營權公開拍賣,國有資產就可以實現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東區海島等項目的開發經營權,如進行公開拍賣,就可賣到很高的價錢,而后由業主們自行招商,精心策劃開發。這就是政府對項目的所有權壟斷,經營權放開。

項目經營權進行公開拍賣時,要設立誰最具有開發能力,誰設計的開發方案最好這兩個標的。第一個標的由拍賣評定,第二個標的由專家組投票評定。把這兩個標的統一起來,最后確定開發單位。

如為開發而保護,就要停止“石頭經濟”、“泥沙經濟”、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發展,把郁郁蔥蔥的山頭搞成癩痢頭,那是對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這些低層次的開發、破壞性的開發,必須停止,要進行結構性調整。

(二)開發生態旅游應注意的問題

發展生態旅游是珠海的重頭戲。珠海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這是我們最大的資源,而且與廣州、深圳和香港、澳門是互補的。在發展生態旅游問題上,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生態旅游的對象是原生的、和諧的生態系統。在我國旅游景點的開發上,要補上這一課。在西方國家有一門大地景觀學的學科,強調將整個自然大地看成為一個宏觀層次的景觀,而不是微觀層次的一個院落。而我國通常是把自然景觀神化,帶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觀中,必須是人與自然、文化與生態和諧共處的狀態。

二是生態旅游的對象是應該受到良好保護的。生態資源與一般的資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無論是山林,還是水體都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保護的對象是什么?誰來保護?保護的目的和動力是什么?這三者必須要搞清楚。否則,生態資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續利用。

三是發展生態旅游要強調當地群眾的參與性和收益性。只有當地群眾的參與,才能把破壞資源的力量轉變為保護資源的力量、建設性的力量。群眾參與存在著直接性,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利益主體,確定了利益主體,資源的開發保護就比較容易進行。同時還存在著協調性,當地群眾參與所開發的生態旅游,是原汁原味的,這一人文與當地的生態是協調的,是互補的。只有當地群眾參與,讓他們獲得了利益,才能讓他們體會到資源的價值,自覺地進行保護。過去許多景區亂砍亂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點資金,把農民組織起來成立護山隊,允許他們在景區劃定的地點開設小店做些土特產和旅游品的生意,結果破壞的力量轉變為保護的力量,因為他們從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島的奴薩杜阿旅游度假區的開發中十分注重這一點,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生態旅游主要存在著四個功能:即旅游功能、保護功能、促進經濟增長功能或是扶貧功能、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態旅游的開發上綜合效益很高,我們必須堅持“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

三、旅游資源開發與城鎮建設一體化

旅游業是綜合性很強的產業,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資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經濟與集聚性經濟的結合體。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能把人們留下來的載體,非城市莫屬。風景區內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達到這一效果。對此,我們的認識遠遠不夠。

(一)旅游城鎮的類型。作為一個城市,應有獨特性的自然風貌,有活躍的經濟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設施,而且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觀、悠久的歷史文化、優越繁榮的購物環境,同時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條件、發達的科技信息。江南水鄉名鎮周莊,過去遭到了人為破壞,現在認識到了這是旅游資源,把它恢復起來,結果成了寶貝,每年的旅游門票收入幾百萬元。門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總收入。像蘭溪的諸葛村,原來是比較破落的村莊,經修復以后,每年的旅游門票收入也達到300萬元,成為村級經濟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這都是在城鎮建設中注意到旅游業的發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資源的特性來劃分,珠海的城鎮可以分為三類;

1、資源驅動型。自然與文化資源有獨特性,如金灣區、香洲區的唐家灣鎮、東區海島等可劃為這一類。

2、經濟驅動型。主要為購物流通,如斗門城區、前山城區、灣仔鎮等是典型的經濟驅動型。

3、都市綜合型。既有眾多的自然景觀,又有廣泛的經濟文化的景點。如香洲主城區。

這些城鎮的建設應分門別類,都要摸清本地的資源。如橫琴的蠔、灣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門的荔枝、重殼蟹等獨具特色的資源,要找出其歷史痕跡,挖掘其文化內涵,編寫成動人的故事篇章,推陳出新,這樣就可以成為一個個很好的旅游資源。

(二)開發利用城鎮旅游資源的方略

1、確立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思想。如果沒有一體化的戰略思想,城鎮建設就會出現千鎮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優勢,才能體現出各自城鎮建設的特色。根據統計資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游客的數量已超過杭州。我們為什么會超過杭州呢?就是因為我們在城市建設中,確立了城市建設與旅游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成為這兩者完美結合的典范。我們把旅游歸結為“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實際上可以分為三個系統:第一是直接系統。如旅游項目、旅游主體、旅游資源、媒體和旅游服務等,這些是直接為旅游服務的。第二是介入系統。如交通運輸、機場、碼頭、鐵路等,解決外部的可達性。包括通訊、金融保險、商業等都是旅游業的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統。如城市景觀、房地產、文化設施、醫療保健、安全保衛等。旅游業的發展,離開了這三個系統,就不可能形成一體化的戰略。

2、確立硬件建設一體化的意識。目前,我們這方面的意識比較薄弱,在硬件建設上往往是各自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設,沒有一點旅游景觀的意識。市區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條排水溝,僅僅做成一項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許多景觀和生態上的遺憾。實施硬件建設的一體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識。要通過城市的硬件建設,形成注意力,產生與眾不同的景觀,這些景觀之間的組合,就是獨特的城市景觀。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經驗,如將已變成臭水溝的護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環境優美、休閑觀光皆相宜的旅游景觀——環城公園。第二是環境意識。大連提出了“出門就是花園”、“處處是景觀”,城市向園林化方向發展,居住小區向旅游景區演進,就像新加坡那樣,這就形成了很強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識。倡導多種形式辦劇院、博物館,修繕歷史街區、村落、文物古跡,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設的藝術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致主義。第四是可識別性。一個城市,要在宏觀的尺度上給人以一種獨特的感覺。為什么許多游客愿到云南的麗江去游覽參觀?上海市原市長徐匡迪到了麗江以后,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復建了。為什么?因為麗江利用民居的結構完全展示了古城獨特的風貌,形成了異于其他城市的肌理,給人以另類城市的感覺。所以麗江古城對中外游客的聚集力、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就非常強。而其他許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斷了自身的歷史文脈的延續,也就喪失了自己的風格,從而也喪失了自己的地位。

3、確立突出地方資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國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占大多數,水景資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濕地,水景資源極為豐富。如果我們把這些水景觀資源充分發掘出來,利用起來,那珠海就是獨一無二的。珠海難以與國內其他城市比硬件設施建設的規模。在文化建設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閑、優雅、精致的情調,要區別于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設要圍繞自己的特色進行創造,包括民居都要體現嶺南水鄉的風格,亞熱帶風情,形成新式粵派建筑特色,既有中國嶺南建筑古樸莊重、典雅精致的韻味,又廣泛吸取國外先進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藝,突出現代建筑清新明快、色彩鮮明、氣勢恢弘的風采。

(三)旅游資源開發與城鎮建設一體化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塑造市民內在的文化素質,展示珠海獨有的精神風貌。每一個城市,都有其歷史文化的積淀,這也是一種有深度有內涵的旅游資源。對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區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綜合素質。澳大利亞的堪培拉為什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旅游?就是因為當地的文素質特別好,使得人們非常愿意到那里去。

——嚴格城市管理特別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達性,保證安全暢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游資源中遇到的問題,就在于當地的治安環境。

——熱情好客,培育地區信用。如游客到了珠海,購買的旅游品應沒有贗品。就像在香港購買黃金飾品,都同時附有成分比例的標簽,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瞞顧客一次,香港旅游協會就會取消其經營黃金飾品的資格,管理非常嚴厲,所以在香港購買黃金裝飾品,完全是貨真價實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這一點,成為一個童叟無欺、誠信卓著的城市,就會成為一個很大的賣點。

——成功舉辦各種旅游節。江西推出“四時連八節”很值得學習。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節,月月都有的旅游氣氛。各個區鎮的旅游活動都要注意質量,相互之間都要有內容和時間上的關聯性和互補性。

——要大力開拓會展業。珠海完全有能力、有資源、有潛力去發展會展業。我們要從辦好珠海國際航展、國際賽車做起,從辦好“世界經濟發展宣言大會”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動。既要有陽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與通俗相結合。高雅的文化活動,有一臺戲可以做,那就是繼續辦好“珠海國際電影文化節”。還有常年都有二十多個劇組在珠海拍戲,珠海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很好的影視基地。麗江把納西古樂搗鼓得如此的熱,成為麗江旅游的必游項目,而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一國兩制的交匯點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又噴發生機活力的美麗的熱帶海濱旅游城市,沒有一臺自己的拿手好戲,這是怎么也說不過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雜技、廣場文化、民間歌舞等,也是一臺好戲。深圳華僑城的這臺戲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國巴黎的紅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許多游客必看的。

——要有整潔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門等旅游城市,城市建筑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終保持清新整潔。城市綠化、街道鋪裝、燈飾、廣告牌也要與城市整體格調相諧調。比如商業步行街就可與澳門接軌,有鵝卵石鋪裝成彩色圖案,給游客造成強烈的視覺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進傳統名菜。近十年來,清淡可口的粵菜已為珠海廣大的移民們所接受。而移民們又帶來了各自的家鄉菜和洋菜式,可謂南北交匯,東西融通,精彩紛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區民俗食風,成為游客們趨之若騖的美食天堂還需要全市各界共同進一步努力。近年來,組織的幾界珠海美食風情節,評選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要優化景點的管理。對同類的有可比性的景點,就要搞最佳、最差景點的評比,由游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個機制,促進其加強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樣,不斷地舉辦國際活動,創新旅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點,必將為珠海的旅游業的持續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四、旅游開發與體制創新

旅游業實際上是一種人力資本密集型的經濟,是創意經濟。誰的創意好,誰就能發展。珠海旅游業之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徘徊不前,發展較緩慢,就是因為把目標、過程、主體混淆在一起。對旅游業的發展,我們確定了許多目標,但實施過程不清楚,發展主體不落實。如旅游產品的開發,上幾界政府就已提出,但沒有人去研究產品的開發過程,由誰來開發產品也沒有搞清楚,結果是空喊了十多年,痛失了許多機遇。傳統思維與經濟轉型的不協調,就出現了這些問題。

從另一方面來講,同樣的旅游資源,由誰來開發,以什么樣的機制來開發,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同樣一塊玉石原料,由高手來雕刻,就可能成為價值連城的精品;如由泥水匠來雕刻,就會糟蹋了這一塊玉。斗門溫泉的幾次開發實在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御溫泉”的火爆成功就是因為客商的靈活機制所致。所以,機制不一樣,效果完全不同。同樣的服務設施,同樣的員工隊伍,誰來經營,用什么機制來經營,效果也完全不一樣。“梅溪牌坊”只投入幾百萬元資金進行開發,而且搞得很成功。而如果由國有單位去搞的話,起碼要一千幾百萬元。如某景點為國有單位,門票價格是由物價局定的,幾十元一張門票,不管旅游旺季與淡季,不分早上與晚上,也不論市民與外地游客,誰都不能改變。這是什么機制?能適應市場嗎?如果采取承包或出讓的辦法,經營者早就會根據市場形勢實行浮動價格,自我調節了。

同樣的景點,誰來建設,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我們經常強調,要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但為什么總是不可避免呢?因為造成重復建設的,往往都是財政、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投資的,投資以后,能否收回投資,投資是否對路,沒有人來負責;沒有經過科學認真的可行性論證,也沒有進行動態管理,根據變化了的情勢及時進行調整。

要轉換旅游資源開發的舊機制,必須實行開發權的拍賣、產權和經營權的轉讓、承包租賃制和名店委托經營等多種形式,大膽推開,公開操作。如名店的委托經營,我們的一些飯店賓館,一旦委托境外的著名管理集團經營管理,接待水平馬上就會提高,而且世界范圍內的連鎖經營,也帶來了客源的增加。珠海這幾年國有資本從流通領域退出就很有效,旅游飯店賓館也不例外。

從一個時期以來的實際情況看,旅游管理體制比工業體制還保守。因此,在體制轉換的過程中,首先要防止封閉操作。那種肥水不流外人田,搞封閉改革,不僅會因為低水平和資金不足而對不可再生的旅游資源造成浪費甚至破壞,同時在時間上也會喪失發展機遇。其次,要防止沒有約束條件的破壞性開發旅游資源。旅游資源開發權的拍賣,一方面要公開論價,另一方面要對其提出的開發方案進行專家論證,要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公開競爭擇優確定開發單位。同時,要防止守株待兔的意識。要擴大對外招商,范圍越大,引進的開發者水平越高,帶來的資金越雄厚,開發項目的檔次和質量也會越高。要防止自建自用的傾向,把旅游項目搞成部門的小金庫,搞點創收。要牢固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觀念。

參考文獻:

[1]劉偉、朱玉槐·旅游學[M]·廣東旅游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2]鄒統釬·旅游開發與規劃[M]·廣東旅游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3]陶漢軍·旅游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M]·中國人事出版社,1999年5月第二版。

篇(8)

“古色”旅游資源是相對于“綠色”旅游資源——山林、草原、“紅色”旅游資源——革命歷史遺存遺跡而言的,是指具有悠久的歷史,能激發旅游者的旅游動機和旅游行為的古跡、遺址、民族風情、文化藝術等資源。

一、贛州“古色”旅游資源的分布及評價

贛州“古色”旅游資源包括兩大部分,即宋城文化旅游資源和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資源。

1.宋城文化旅游資源

宋城文化旅游資源由位于贛州市章貢區的宋城和相關建筑景點如八境臺、郁孤臺等,及許多宋代建筑,如宋代古塔、古橋、古廟宇、衙署、學宮(書院、試院、儒學)等構成。

贛州作為目前保存宋代城墻建筑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堪稱獨一無二。其宋代城墻,位于贛州市區北部章、貢兩江岸邊,全長3664米,寬約5米,平均高7米,是江南保存最長的古城墻,也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地面和地下保存完好的宋代城墻,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登上城墻,章貢合流、百舸競發的美景盡收眼底。

贛州宋代古浮橋也為重要的宋城文化遺存。位于章水上的西津橋、南河浮橋(1985年西河人行橋建成后拆除)和位于貢水上的東津橋(即現在的建春門浮橋)三座浮橋,從宋代開始建造,除戰亂時偶有廢止外,一直沿用到現代,對于城鄉之間的交通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目前,仍保存了最長的一座建春門浮橋,此橋全長400米,共用了100只木舟,每3只木舟為一組,整座浮橋分為33節,每天都定時開啟,以通行船只。這一古老的交通設施,在贛州沿用了900多年,構成了贛州特有的人文景觀。

此外,贛州市古宋城文物保存完好。不僅城墻、城門、城樓、敵樓、馬同、弩臺、大街、小巷、橋梁、地下排水系統、護城河遺址、古跡方方面面都比較完備,而且宋城的江城防洪功能至今仍然有效,是了解我國防洪史的活教材。贛州宋城還是古代城市從單純軍事防御和防洪結合型向經濟貿易型轉變的一個佐證。

2.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資源

在贛州市眾多的旅游資源中,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是其重要特色之一,包含了建筑、民俗、民間藝術、飲食及客家遷徙歷史的相關古代交通遺址等資源。

客家民間藝術有寧都道情、贛州燈藝、贛州采茶歌、采茶戲、興國山歌、花籃燈等藝術形式;飲食資源有三杯雞、小炒魚、四星望月、蜜餞、丁香李、贛州市擂茶、春節臘貨、薯食風味等;民俗禮節資源有筷禮、送果子包、穿木屐、婚娶儀式歌謠等。

客家文化旅游資源地域特色濃郁、類型豐富。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地客家僑屬回鄉尋根,形成了極大的市場和旅游流,為客家文化的市場開發鋪墊了道路。

二、基于“古色”旅游資源的產品設計

從以上分析可知,贛州“古色”旅游資源以宋城及客家文化為特色。宋城系列旅游資源因其較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并在全國范圍內具有獨特性。同時由于本地的客家文化源遠流長,并且毗鄰于客家集聚中心,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有鑒于此,本文進行“古色”旅游資源的產品設計。

1.宋城與宋文化觀光游

這是最早被開發利用的旅游項目,自1994年舉辦“中國贛州宋城文化節”以來,至今已舉辦多屆,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資料和經驗。為進一步豐富活動的文化內涵,提高其品位,可作如下安排:古城尋蹤游、古城風貌游、古贛州(章貢區)古跡游、通天巖石窟藝術游、宋文化名人探蹤游、一江(贛江)二水(章、貢)游、古贛州輻射區的宋文化傳播尋蹤游。

2.贛州客家文化游

贛州地區是客家民系的孕育之地,這里95%以上的人口屬客家人,所以贛州地區對于客家不僅在語言、民俗習慣、建筑、飲食乃至民系心理的形成等方面,都是至關重要的。作為吸引境外游客、開發國際旅游市場,客家文化游是本地區最具潛在優勢的旅游開發項目,且本地區資源豐富,特點突出,應充分重視。可開發的項目有:客家溯源尋根游、客家民居游、客家民俗游、客家生態文化游、客家文化綠色家園游、客家文化之源修學科研游等。

三、贛州“古色”旅游的市場分析

1.市場競爭分析

(1)宋城文化旅游資源的市場分析

宋城文化的外部競爭目的地有:河南開封、杭州宋城及主題公園以及香港宋城。其中河南開封為北宋首都,內涵豐富,底蘊深厚,但是目前城市格局及環境方面與贛州有一定的差異。杭州為南宋的首都,同樣具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尤其是以文化名人及西湖的影響,加之杭州的宋城主題公園的經營,擴大了其作為宋代文化代表的知名度。從知名度上,針對內地客源市場,兩者對贛州宋城旅游的國內旅游市場具有較大的沖擊,是贛州宋城文化旅游產品市場開發的重要競爭對象;但是兩者在空間上相對贛州的主要目標市場距離較遠;同時,相對兩者而言,贛州的宋城城墻等現存宋代遺跡及與贛江的組合,是具有特色的競爭性旅游資源,通過宣傳贛州宋城的特色而增強競爭力以及贛州對宋城旅游資源的深入開發,是可以在內地市場上獲得成功的。香港宋城是一項較為成功的主題公園,但是其文化底蘊和真實性與贛州相比有較大的差距,雖然對贛州吸引香港游客及境外游客有一定的沖擊,但是贛州如果與之協作,能夠對游客進行有效的分流和導流,則很可能轉競爭關系為互補關系。

贛州市地域內古贛州(章貢區)的周邊輻射區現存的宋代遺跡和文化遺存,是具有互補性的旅游資源,需要加強協作開發。尤其是對于可以組串成旅游線路的相關宋代文化旅游資源,如贛州市區內乃至江西省其他地區的豐富多樣的宋代文化旅游資源,加強協作,開辟宋代文化歷史旅游專線,做到雙贏,共同發展宋文化旅游,乃至將此項產品推向國際市場。

(2)客家文化旅游資源的市場分析

與贛州客家文化民俗資源具有競爭性關系的地區有福建及廣東地區。其中福建的客家民居開發已經形成較大的規模和有一定的國際知名度,如永定的土樓在日本市場非常火爆。其中原因:一是福建客家圍屋保存完好,如福建永安的安貞堡、永定的土樓等;二是福建土樓規模效應較好,永定土樓成群分布,給游客有一定的沖擊力;三是福建客家民居旅游開發成熟。

然而,福建、廣東與贛州是相毗鄰的客家民俗旅游資源分布區,對于本地客家民俗開發是有互補作用的,應該加強協作。

2.贛州“古色”旅游市場細分

(1)境外市場客源細分

一級市場:港澳地區,目前占市場份額65%。

二級市場:臺灣地區,目前占市場份額30%。

其他市場:外國人占市場份額4.9%,華僑占市場份額0.1%。

(2)內地市場地理細分

一級市場:江西、廣東,占市場份額86%。

二級市場:湖南、湖北、上海、福建、江蘇、浙江,占市場份額10%左右。

其他市場:其他地區,占市場份額不足4%。

(3)內地市場旅游目的細分

調查結果表明:

一級市場:旅游觀光,占市場份額66%。

二級市場:度假和探親訪友,占市場份額17%。

其他市場:包括商務、會議、交流及專業訪問、健康療養、宗教朝圣及其他,占市場份額不足17%。其中,商務旅游及會議旅游應該成為未來逐步成長的市場。

四、贛州“古色”旅游的市場策略

1.境外市場

境外市場營銷,通過客家文化和宋城文化以及區內生態旅游資源的推出,繼續維持和拓展以港澳同胞及臺胞為主體的觀光游客市場,重點發掘外國人市場,通過客家文化的感情紐帶,拓展海外華僑市場。密切與國際旅行社的協作。據有關專家推算,客家人在海外號稱有1000萬人,香港約有1/3的人口、臺灣約有540萬人口是客家人,這是一個十分巨大的市場。

2.內地市場

地理市場板塊以觀光及度假吸引本省游客;以客家文化、宋城資源及生態旅游資源吸引廣東客源;以生態旅游資源輔助宋城文化及客家民俗文化資源,吸引湖南、湖北和華東市場客源。加強互補性旅游協作,加強旅游宣傳。

五、贛州“古色”旅游的形象塑造

1.宋城文化旅游的形象塑造

(1)強調宋城城墻及體系完整的獨有性特征,營造觀賞宋城格局的旅游景點和環境。

(2)在旅游環境與旅游項目建設上狠下功夫,達到環境優美、整潔、安靜、舒適。以國家優秀旅游城市為標準,加強綠地、花壇、古樹、名木、市花、市樹保護培植,形成特色,擴大旅游者活動空間,并逐步向療養、休憩、會議旅游方向發展,在峰山和陡水湖等地建療養、休閑地。

(3)加快以宋文化為內涵的贛州章貢區城市游憩商務區的建設。

(4)城市識別標志以宋城為核心內容。

2.客家民俗文化旅游的形象塑造

(1)規范開放客家民居旅游目的地,以建筑民俗及村落形象為展示基質,以生活民俗、生產民俗、婚育民俗等為展示活載體。

(2)以生態文化為主線發掘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并設計相關產品。

(3)對重點開放的客家圍屋內部進行整修,并逐步完善旅游服務設施。

(4)圍繞客家遷徙線路,進行旅游形象宣傳促銷,包括沿宋代的古驛道等沿線的古建筑恢復及相關客家文化的展示等,如大余梅關古驛道的建設,可以與客家文化傳播相結合進行旅游開發。

參考文獻:

[1]韓振飛.贛州現存的宋代文史古跡[J].南方文物,2001,(4).

篇(9)

隨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它對于生態環境社會等方面的消極影響逐漸暴露出來。如何對開發利用進行合理的規劃,在開發中保護生態環境,使區域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持續發展是目前首要研究的問題。自然生態環境具有價值,生態服務功能是人類生存與現代文明的基礎,科學技術能影響生態服務功能,但不能完全替代。

旅游行為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旅游行為能夠促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加劇了環境耗損和地方特色的消失。當前,對于旅游業這兩方面的作用,人們往往注意前者而忽視后者,認為其是無煙產業,投資少、見效快、產出高,而旅游消費又是一種精神消費過程,旅游資源不存在枯竭問題。實際上,過度開展旅游活動、不合理開發和游客的大量涌入,也會排出廢物、污染環境、消耗資源。主要包括:自然環境的污染與破壞、自然資源破壞、旅游資源破壞、生態破壞、社會污染。

一、自然生態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

1、自然生態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

人們的思維慣性認為,自然生態區如果沒有進行旅游資源開發,它的存在就是沒有價值的,甚至某些專業旅游人士也存在這樣的看法。原因在于:雖然它的存在有其自身價值,但這種價值并沒有通過貨幣形式體現出來,或只體現其中的一部分價值可以通過貨幣形式得以體現,而一旦進行旅游資源開發,門票收入、住宿收入、出售紀念品的收入等等大量的資金收益,讓人們看到資源開發后形成旅游區帶來的利益,進一步認識到開發的價值。正是由于這種觀念的存在,使人們在進行旅游資源開發的時候,一味只重視開發后的經濟收益,忽略資源的固有價值。導致對資源的野蠻開發,使生態環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在旅游開發的時候要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考慮在內。

2、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

通過一系列方法可以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進行評估。如印度加爾各達農業大學德斯教授就曾經對一棵樹的生態價值進行了計算:一棵50年樹齡的樹,以累計計算,產生氧氣的價值約為200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約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312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00美元;為鳥類及其它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31250美元;產生蛋白質價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實和木材價值,總計價值約196000美元。

根據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和資源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評估方法可分為兩類:(1)替代市場技術法。它以“影子價格”和消費者剩余來表達生態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評價方法很多,包括費用支出法、市場價值法、機會成本法、旅行費用法和享樂價格法等等。(2)模擬市場技術法。又稱假設市場技術法,它以支付意愿和凈支付意愿來表達生態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其評價方法為條件價值法。目前,常用的方法為條件價值法、費用支出法和市場價值法。

二、旅游資源開發的風險損失評估

1、旅游資源開發風險評估步驟與方法

(1)充分了解旅游資源開發地區自然和環境的基本狀況,包括地質構造、氣候、土壤、河湖分布、植被分布、社區分布等等。社會經濟狀況調查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旅游開發項目的社會經濟調查圍繞項目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人民生活、人群健康以及社會文化的相互作用展開。主要包括: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開發區的產業發展情況、毗鄰的工礦企業等。具體包括區域總人口、城鄉比例、人口密度、人均耕地與水資源、收入水平與主要來源、居住特點與村鎮分布、占地拆遷問題及安置辦法、區域社會文化特點,有無特別風俗、教育普及程度、人口文化素質、人文景觀與歷史文化保護目標。

(2)分析旅游資源開發活動可能影響的地區范圍。旅游資源開發活動可能影響的地區范圍包括開發活動的直接影響范圍和間接影響范圍。按照程序,可分為調查范圍、分析范圍和影響范圍。按照受影響因子的性質,可分為植被、動物、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不同因子相應的調查與評價范圍。一般確定此范圍所考慮的因素是:地表水系特征、道路交通狀況、地形地貌特征、生態特征、旅游開發項目特征等。可以把旅游資源開發活動及其影響范圍分為三級,如表1所示。

(3)風險識別。逐項分析旅游資源開發活動可能產生的對自然環境社會因子各方面的影響,綜合分析風險種類及風險發生概率。歷史記錄法——歷史上許多類型的生態環境破壞事件不斷重演,如一定頻率的暴雨、洪水都有出現期。通過查閱區域的地方志可了解當地歷史上的生態環境破壞事件及災害事件,再根據區域旅游開發活動的現狀,分析歷史環境破壞在當前條件下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損失。成因分析法——對于自然環境破壞不僅可分析發生原因,還可以找出其發生的規律,揭示其發生的可能性及時空分布。預測法——根據區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區域旅游開發的性質和強度,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生態環境破壞事件。

(4)風險估算。不同的風險種類具有不同的風險估算方法,應用這些方法,分析各種風險可能產生的損失,最后進行加和,得到總的風險損失,估算方法如表2所示。

(5)風險評價。對風險損失嚴重程度進行評價,計算規避風險可能付出的代價,進行全面動態綜合比較,以確定具體的旅游資源開發活動是否應在這些可能產生風險的地方有所規避,或進行先期預防,并制定風險規避防范對策與建議。其中主要包括:主要對象——旅游開發建設項目。主要目的——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解決優美和持續性問題,為旅游資源開發區域長遠發展利益服務。評價因子——生物及其生境,污染的生態效應,根據旅游開發活動影響性質、強度和環境特點來篩選。評價方法——重生態分析和保護措施,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結合,綜合分析評價。工作解度——闡明生態環境影響的性質、程度和后果。評估生態風險損失,采取有效措施使生態環境功能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措施——合理利用資源、尋求保護、恢復途徑和補償、建設方案及替代方案。評價標準——法定標準、背景與本底、類比及其它、具有研究性質。

三、旅游資源開發的損益分析

通常,在對旅游資源開發收益情況進行分析時,一般考慮開發的費效比問題,即開發后產生的經濟收益與開發所需的資金及日常維護費用之間的差值,而忽略生態環境的價值,低估環境破壞的社會成本。產生這種現象,原因在于在市場中環境的社會價值通常得不到正確的反映,造成市場失效。這主要由于以下因素導致:第一,由于很難制定資源的所有權與使用權,正如空氣一樣。第二,有些從環境中獲取的資源可以市場化,而其它的則不能,比如森林、木材可以市場化,由分水嶺保護而產生的環境服務則不能市場化。因此,一些非市場的收益經常被忽視。第三,公共可取性資源導致它們可以被所有人開發。如開發者并沒有認識到森林資源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從而導致大量開采。

在將生態環境價值和損失納入到分析系統中之后,旅游資源開發的最終收益及區域最終長遠價值計算不再只是單一的經濟因素,而是包括了3個方面:自然生態區未開發前的自然環境價值A;自然生態區旅游資源開發的潛在風險損失B;自然生態區旅游資源開發的費效比(旅游資源開發后產生的收益——開發所需的資金及日常維護費用)C。

在將生態環境經濟價值及生態環境損失納入到旅游資源開發的損益評價之中去后,自然生態區旅游資源開發的最終收益將變為:C-B,而不是簡單經濟增長計算中的C,自然生態區旅游資源開發后的最終長遠價值將為:A+C-B。通過這種方法,在對自然生態區進行資源開發之前,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生態環境損失進行貨幣化計算,是將環境問題外在化處理的一種方法。這種計算,把旅游區未開發前的自然生態系統的環境價值與開發的潛在風險損失,納入到開發的收益和旅游區的長遠價值計算中去,使開發的損益分析前后綜合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這樣,旅游工作者們在制定旅游規劃時,以及在進行資源開發時,就不會單純考慮到開發的費效比C的最大化問題。而是把原生態環境經濟價值A與開發的風險損失B一并考慮進行計算。因此,通過這樣的方法和步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開發的盲目性及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旅游開發行為對區域整體環境造成的長遠破壞,從而在經濟、社會、環境三個關鍵領域尋求一種平衡,促進旅游業可待續發展(見圖1)。

【參考文獻】

[1]曾賢剛:環境影響經濟評價[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2]馬彥:我國西部旅游資源的可持續性開發[J],武漢工業學院學報,2001.

篇(10)

“古色”旅游資源是相對于“綠色”旅游資源——山林、草原、“紅色”旅游資源——革命歷史遺存遺跡而言的,是指具有悠久的歷史,能激發旅游者的旅游動機和旅游行為的古跡、遺址、民族風情、文化藝術等資源。

一、贛州“古色”旅游資源的分布及評價

贛州“古色”旅游資源包括兩大部分,即宋城文化旅游資源和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資源。

1.宋城文化旅游資源

宋城文化旅游資源由位于贛州市章貢區的宋城和相關建筑景點如八境臺、郁孤臺等,及許多宋代建筑,如宋代古塔、古橋、古廟宇、衙署、學宮(書院、試院、儒學)等構成。

贛州作為目前保存宋代城墻建筑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堪稱獨一無二。其宋代城墻,位于贛州市區北部章、貢兩江岸邊,全長3664米,寬約5米,平均高7米,是江南保存最長的古城墻,也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地面和地下保存完好的宋代城墻,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登上城墻,章貢合流、百舸競發的美景盡收眼底。

贛州宋代古浮橋也為重要的宋城文化遺存。位于章水上的西津橋、南河浮橋(1985年西河人行橋建成后拆除)和位于貢水上的東津橋(即現在的建春門浮橋)三座浮橋,從宋代開始建造,除戰亂時偶有廢止外,一直沿用到現代,對于城鄉之間的交通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目前,仍保存了最長的一座建春門浮橋,此橋全長400米,共用了100只木舟,每3只木舟為一組,整座浮橋分為33節,每天都定時開啟,以通行船只。這一古老的交通設施,在贛州沿用了900多年,構成了贛州特有的人文景觀。

此外,贛州市古宋城文物保存完好。不僅城墻、城門、城樓、敵樓、馬同、弩臺、大街、小巷、橋梁、地下排水系統、護城河遺址、古跡方方面面都比較完備,而且宋城的江城防洪功能至今仍然有效,是了解我國防洪史的活教材。贛州宋城還是古代城市從單純軍事防御和防洪結合型向經濟貿易型轉變的一個佐證。

2.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資源

在贛州市眾多的旅游資源中,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是其重要特色之一,包含了建筑、民俗、民間藝術、飲食及客家遷徙歷史的相關古代交通遺址等資源。

客家民間藝術有寧都道情、贛州燈藝、贛州采茶歌、采茶戲、興國山歌、花籃燈等藝術形式;飲食資源有三杯雞、小炒魚、四星望月、蜜餞、丁香李、贛州市擂茶、春節臘貨、薯食風味等;民俗禮節資源有筷禮、送果子包、穿木屐、婚娶儀式歌謠等。

客家文化旅游資源地域特色濃郁、類型豐富。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地客家僑屬回鄉尋根,形成了極大的市場和旅游流,為客家文化的市場開發鋪墊了道路。

二、基于“古色”旅游資源的產品設計

從以上分析可知,贛州“古色”旅游資源以宋城及客家文化為特色。宋城系列旅游資源因其較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并在全國范圍內具有獨特性。同時由于本地的客家文化源遠流長,并且毗鄰于客家集聚中心,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有鑒于此,本文進行“古色”旅游資源的產品設計。

1.宋城與宋文化觀光游

這是最早被開發利用的旅游項目,自1994年舉辦“中國贛州宋城文化節”以來,至今已舉辦多屆,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資料和經驗。為進一步豐富活動的文化內涵,提高其品位,可作如下安排:古城尋蹤游、古城風貌游、古贛州(章貢區)古跡游、通天巖石窟藝術游、宋文化名人探蹤游、一江(贛江)二水(章、貢)游、古贛州輻射區的宋文化傳播尋蹤游。

2.贛州客家文化游

贛州地區是客家民系的孕育之地,這里95%以上的人口屬客家人,所以贛州地區對于客家不僅在語言、民俗習慣、建筑、飲食乃至民系心理的形成等方面,都是至關重要的。作為吸引境外游客、開發國際旅游市場,客家文化游是本地區最具潛在優勢的旅游開發項目,且本地區資源豐富,特點突出,應充分重視。可開發的項目有:客家溯源尋根游、客家民居游、客家民俗游、客家生態文化游、客家文化綠色家園游、客家文化之源修學科研游等。

三、贛州“古色”旅游的市場分析

1.市場競爭分析

(1)宋城文化旅游資源的市場分析

宋城文化的外部競爭目的地有:河南開封、杭州宋城及主題公園以及香港宋城。其中河南開封為北宋首都,內涵豐富,底蘊深厚,但是目前城市格局及環境方面與贛州有一定的差異。杭州為南宋的首都,同樣具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尤其是以文化名人及西湖的影響,加之杭州的宋城主題公園的經營,擴大了其作為宋代文化代表的知名度。從知名度上,針對內地客源市場,兩者對贛州宋城旅游的國內旅游市場具有較大的沖擊,是贛州宋城文化旅游產品市場開發的重要競爭對象;但是兩者在空間上相對贛州的主要目標市場距離較遠;同時,相對兩者而言,贛州的宋城城墻等現存宋代遺跡及與贛江的組合,是具有特色的競爭性旅游資源,通過宣傳贛州宋城的特色而增強競爭力以及贛州對宋城旅游資源的深入開發,是可以在內地市場上獲得成功的。香港宋城是一項較為成功的主題公園,但是其文化底蘊和真實性與贛州相比有較大的差距,雖然對贛州吸引香港游客及境外游客有一定的沖擊,但是贛州如果與之協作,能夠對游客進行有效的分流和導流,則很可能轉競爭關系為互補關系。

贛州市地域內古贛州(章貢區)的周邊輻射區現存的宋代遺跡和文化遺存,是具有互補性的旅游資源,需要加強協作開發。尤其是對于可以組串成旅游線路的相關宋代文化旅游資源,如贛州市區內乃至江西省其他地區的豐富多樣的宋代文化旅游資源,加強協作,開辟宋代文化歷史旅游專線,做到雙贏,共同發展宋文化旅游,乃至將此項產品推向國際市場。

(2)客家文化旅游資源的市場分析

與贛州客家文化民俗資源具有競爭性關系的地區有福建及廣東地區。其中福建的客家民居開發已經形成較大的規模和有一定的國際知名度,如永定的土樓在日本市場非常火爆。其中原因:一是福建客家圍屋保存完好,如福建永安的安貞堡、永定的土樓等;二是福建土樓規模效應較好,永定土樓成群分布,給游客有一定的沖擊力;三是福建客家民居旅游開發成熟。

然而,福建、廣東與贛州是相毗鄰的客家民俗旅游資源分布區,對于本地客家民俗開發是有互補作用的,應該加強協作。

2.贛州“古色”旅游市場細分

(1)境外市場客源細分

一級市場:港澳地區,目前占市場份額65%。

二級市場:臺灣地區,目前占市場份額30%。

其他市場:外國人占市場份額4.9%,華僑占市場份額0.1%。

(2)內地市場地理細分

一級市場:江西、廣東,占市場份額86%。

二級市場:湖南、湖北、上海、福建、江蘇、浙江,占市場份額10%左右。

其他市場:其他地區,占市場份額不足4%。

(3)內地市場旅游目的細分

調查結果表明:

一級市場:旅游觀光,占市場份額66%。

二級市場:度假和探親訪友,占市場份額17%。

其他市場:包括商務、會議、交流及專業訪問、健康療養、宗教朝圣及其他,占市場份額不足17%。其中,商務旅游及會議旅游應該成為未來逐步成長的市場。

四、贛州“古色”旅游的市場策略

1.境外市場

境外市場營銷,通過客家文化和宋城文化以及區內生態旅游資源的推出,繼續維持和拓展以港澳同胞及臺胞為主體的觀光游客市場,重點發掘外國人市場,通過客家文化的感情紐帶,拓展海外華僑市場。密切與國際旅行社的協作。據有關專家推算,客家人在海外號稱有1000萬人,香港約有1/3的人口、臺灣約有540萬人口是客家人,這是一個十分巨大的市場。

2.內地市場

地理市場板塊以觀光及度假吸引本省游客;以客家文化、宋城資源及生態旅游資源吸引廣東客源;以生態旅游資源輔助宋城文化及客家民俗文化資源,吸引湖南、湖北和華東市場客源。加強互補性旅游協作,加強旅游宣傳。

五、贛州“古色”旅游的形象塑造

1.宋城文化旅游的形象塑造

(1)強調宋城城墻及體系完整的獨有性特征,營造觀賞宋城格局的旅游景點和環境。

(2)在旅游環境與旅游項目建設上狠下功夫,達到環境優美、整潔、安靜、舒適。以國家優秀旅游城市為標準,加強綠地、花壇、古樹、名木、市花、市樹保護培植,形成特色,擴大旅游者活動空間,并逐步向療養、休憩、會議旅游方向發展,在峰山和陡水湖等地建療養、休閑地。

(3)加快以宋文化為內涵的贛州章貢區城市游憩商務區的建設。

(4)城市識別標志以宋城為核心內容。

2.客家民俗文化旅游的形象塑造

(1)規范開放客家民居旅游目的地,以建筑民俗及村落形象為展示基質,以生活民俗、生產民俗、婚育民俗等為展示活載體。

(2)以生態文化為主線發掘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并設計相關產品。

(3)對重點開放的客家圍屋內部進行整修,并逐步完善旅游服務設施。

(4)圍繞客家遷徙線路,進行旅游形象宣傳促銷,包括沿宋代的古驛道等沿線的古建筑恢復及相關客家文化的展示等,如大余梅關古驛道的建設,可以與客家文化傳播相結合進行旅游開發。

參考文獻:

[1]韓振飛.贛州現存的宋代文史古跡[J].南方文物,2001,(4).

上一篇: 司法審查論文 下一篇: 思品課堂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在看在线高清 | 亚洲一级在线色香蕉 | 香蕉在线一本大道 | 欧美亚洲日韩偷在线 | 一本久道综合久久婷婷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