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30 07:37: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抗疫醫生事跡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 細菌,在發生變化
1.1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了問題的所在,細菌可以產生一種破壞青霉素結構的酶,它能將青霉素的作用部位加以分解,使之再也無法發揮它那魔彈般的神奇效力。具有諷刺意味的事情還在于,自然狀態下,這類產酶細菌十分稀少,把它和普通細菌混合在一起,它甚至不能占據一席之地。但是,當競爭對手們在青霉素面前落下馬來時,它就成了培養基中唯一的幸存者,于是肆無忌憚的繁殖生長。所以說,成就這些產酶細菌大業的,正是抗生素。
1.2 藥物學家們想出了種種妙計來對付細菌的這些變化:給抗生素加上各種各樣的抗生基團,改變化合物的形狀使之更有殺傷力,針對細菌進攻的特點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新化合物以及在自然界中尋找天然抗菌物質等等。應該說,大多數方法還是能夠奏效的,比如,現如今由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中,雖然僅有1%左右能被普通青霉素治愈,但半合成青霉素、頭炮菌素以及其他較新的抗生素對大多數細菌感染還是有效的。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松口氣,然后心安理得享用抗生素帶給我們的安全了呢?
來自于細菌抗爭前線的消息并不支持這種夢想。對所以現存抗生素都“耐藥”的細菌在世界各地紛紛出現,由萬古霉素筑成的對抗耐藥葡萄球菌的最后防線也開始頻頻告急,對多種藥物“耐藥”的結核菌正不斷蠶食全球50年來抗結核治療來之不易的成果。
1.3 細菌的求生之道:何以頃刻之間問題就變得如此棘手?這還得從細菌的求生知道說起。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很多部位都有細菌生存,如咽喉部、胃腸道、泌尿道等等,這些細菌與機體之間呈現為共生關系,有時是井水不犯河水,更多的時候是相互有所需求,如大腸桿菌可以促進維生素的吸收,腸球菌可以分解膳食纖維為結腸提供能量等等。此外,它們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抑制有害菌的繁殖。而抗生素(尤其是作用廣泛的廣譜抗生素)不僅可以殺死致病菌,同樣能消滅正常菌群。同時,非耐藥菌常常與耐藥性細菌共存,一般來講,耐藥菌都不占優勢。因此,濫用抗生素的一方面殺死了對抑制感染有重要作用的正常寄生菌,另一方面使抗生素座位一種選擇壓力持續存在,使耐藥菌因而滋生壯大。
由于細菌生活周期很短,代與代的間隔小,因此,不用太長時間,一個原本對抗生素高度敏感的菌種就可以變得完全耐藥。相比之下,抗生素變化的速度就太長了,從篩選化合物開始到正式進入臨床,一個新藥的開發時間長達10年,更不用說需要花費以10億計的美元。所以,在這場戰爭中,時間顯然成為細菌的同謀,自然選擇的天平也似乎總是傾向耐藥菌的一方。
1.4 正確理解抗生素:那么,我們就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細菌贏得最后的勝利嗎?那倒也未必,說到底,問題的關鍵還在于很好地理解抗生素的作用并善加利用。抗生素的益處體現在當機體自身抗菌機制已無法對致病菌感染加以抑制時,此時,合理的外來干預有助于控制局勢,逆轉細菌感染的擴散。因此,我們需要有針對,適時和充分地進行抗生素治療。針對性使錯殺無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掌握時機就能避免過度用藥,而一旦開始即做充分治療方可保證將有變異可能的細菌系數消滅。當然,有針對性的對抗生素分子加以改造,更深入地了解細菌作用的詳細機制以設計更有殺傷力的藥物是我們的傳統優勢。隨著基因組計劃的進展,我們必定會對感染及抗感染過程有全新認識,而由此將能在基因水平開發出新的藥物。
但是,無論如何進行新藥開發,牢記細菌所具有的優勢仍然十分必要。如果無視抗生素濫用的危害,最終的受害者仍將是我們。所以,雖然在所有藥店都可以買到抗生素,但是當我們可能要用到它們時,最好還是上醫院問問醫生該怎么辦。尤其當你感冒時,更要當心,因為那是病毒感染,抗生素無效。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6-075-03
在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2002年由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同組織研制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正式, 《標準》的頒布實施,其目的就在于使學校和廣大學生以及家長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健康水平,督促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進而全面增進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標準》處于實踐與摸索的階段,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困惑與不完善的地方。如《標準》所選取的測試指標能否真正反映學生的體質健康情況?測試項目的選取在“全面性”方面具有哪些新的課題?對以上問題的探討不但對貫徹《標準》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我國學生體質健康評價的方法論建立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研究對象與方法
我對我校中學的五批共378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完成了對中學實施《標準》一般情況的了解,對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范例性分析。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獻資料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標準》中學部分的測試指標
依據《標準》(試行方案),在中學實行的測試評價指標和得分情況見表1:
表1《標準》中學測試評價和權重
年級 評價指標 權重
初中學生 身高標準體重 0.15
臺階試驗1000M(男)800M跑(女) 0.20
肺活量體重指數 0.15
立定跳遠 0.30
坐位體前屈 仰臥起坐(女) 握力體重指數 0.20
表1中,身高標準體重是評價人體形態發育水平和營養狀況及身體勻稱度的重要指標,它可以間接地反映人體的身體成分;臺階試驗指數、1000/800m跑,是反映人體心血管系統機能狀況的重要指標;肺活量是評價人體呼吸系統機能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50m跑測試的是人體的速度素質;立定跳遠是測試下肢爆發力的項目:坐位體前屈用于反映人體柔韌性;握力體重指數反映的是肌肉的相對力量;仰臥起坐測試則是評價腹肌力量和耐力的方法之一。
2、中學生對《標準》測試指標的評價
學生作為《標準》測試的具體參與者,他們對《標準》的每一項測試指標都有自己的親身體驗和自我評價。如表2:
表2 學生對《標準》測試指標的評價
排序 好的指標(所占百分比) 不太好的指標(所占百分比)
1 臺階試驗(48.20%) 1000m/800m跑(53.28%)
2 50m跑(25.53%) 身高標準體重(33.91%)
3 肺活量體重指數(26.27%) 坐位體前屈(12.81%)
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臺階試驗和1000/800m跑同為反映人體心血管系統機能狀況的重要指標,卻分別被學生列為好的指標與不太好的指標的首位,身高標準體重與坐位體前屈不太好的指標前三之列,通過對學生的進一步調查,發現有以下幾點原因:
(1)學生認為1000/800m跑作為測試指標不適生,原因是:81.70%的學生認為太累,19.30%的學生認為枯燥。中長跑的強度對學生生理上的刺激是十分強烈的,是造成他們害怕中長跑的主要原因。
(2)有48.20%的被調查學生認為臺階實驗指標好,原因是:73%的學生認為新穎,36.50%的學生認為不累。臺階試驗有別于傳統體育教學和舊式達標測試的枯燥、乏味,給學生以新鮮感,樂于接受。與長跑相比,臺階試驗對學生生理上的刺激強度要低,只需按節拍上下一個40cm(女生用35cm)的臺階就完成測試,學生感覺不累,這種低強度的刺激也是促使多數學生接受臺階試驗的原因之一。
以重要指示和總理重要批示為指導,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對黨絕對忠誠的實際行動和現實檢驗,制定“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抗擊疫情攻堅行動”的實施方案,切實做到組織領導到位、工作責任到位、工作措施到位,通過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確保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進。
二、工作任務
(一)提高清掃保潔標準,消除死角死面
全面提高農村環境衛生標準,做好村屯、公路、河道、城鎮、集貿市場、水源地環境衛生清掃保潔工作,夯實環衛保潔精細化、網格化、常態化管理措施,徹底清除垃圾雜物、殘冰污雪,杜絕死角死面。
(二)全面清除生活垃圾,確保日產日清
在農村環境治理工作中,有序有力推進6項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1.治理農戶庭院臟亂差。著力解決好庭院私搭亂建問題,及時清理農戶房前屋后及庭院內積存的各類垃圾、污物。清理亂堆亂放的各種物品,搞好室內外衛生。
2.清理越冬垃圾。要組織鄉村開展春季大掃除,將冬季積存下來的垃圾污物清理出去,將隨意丟棄的各種生產廢棄物和積存的殘冰殘雪清理干凈。
3.整治衛生死角。主要是整治好村頭屯邊、公鐵路兩側、林帶壕溝、建制鎮、農貿市場、城鄉結合部等不易發現的小堆垃圾和散落垃圾,推進農村整體清潔,全面清潔。
4.清理散養戶畜禽糞污。要通過引導教育、強化監督等措施,規范和落實散養戶清理畜禽糞污責任,做到隨產隨清、日產日清,杜絕隨意堆放、糞水橫流,防止污染農村環境。
5.做好農村垃圾集中轉運工作。要科學調度,統籌管理,及時組織農村垃圾集中轉運工作,做到轉運及時,不散落,不產生二次污染。
6.繼續強化長效管理機制。特別是落實村組干部包保河道保潔、道路保潔、村莊清潔責任制,明確農戶門前包衛生管理、包路面清掃等“三包”責任制,確保治理效果。
(三)強化環衛設施管理,確保安全運行
高標準做好公廁、垃圾收集容器、垃圾中轉站、垃圾運輸車輛的消殺工作,確保各類環衛設施整潔、安全運行。農村生活垃圾轉運車輛設備要堅持日常消殺滅菌,做到不消殺滅菌不使用,使用后必消殺滅菌。
(四)開展疫情防控宣傳,做好相關防護。
重點做好清掃保潔、垃圾轉運、公廁及露天市場管理人員的疫情防控宣傳,各類環衛作業人員正確掌握病毒防控知識,作業過程中必須佩帶防護口罩,確保安全作業。確保露天市場消毒頻次及消毒效果,杜絕現場宰殺及售賣活禽行為,市場業戶必須佩戴口罩,否則嚴禁進入市場經營。
(五)開展專項督導檢查,確保工作實效。
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抗擊疫情攻堅行動領導小組對攻堅行動開展情況進行檢查督導,發現問題限時整改,跟蹤問效,并及時匯總上報有關情況,行動結束后,通報各部門各單位工作開展情況。
三、時間安排
自2020年1月31日開始,攻堅行動為期十天,此后轉入長效管理階段。
四、責任分工
(一)各行政村:負責本轄區內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的具體組織、落實工作,特別是要重點做好垃圾分類、歸集的宣傳和引導工作,對垃圾存放點進行消毒處理。
(二)鎮綜合管理辦公室:開展鎮區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抓好各項規章制度執行;與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及時協調,及時轉運中轉點垃圾;檢查各行政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開展情況;督促清運隊伍及時清運各村垃圾;提出集中清運存量垃圾的建議。
(三)鎮衛生院:負責強化對醫療機構的日常監管,嚴格規范醫療垃圾的收集與處置,杜絕醫療垃圾隨意排放或混入生活垃圾的情況發生。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抗擊疫情攻堅行動領導小組,負責全鎮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抗擊疫情攻堅行動領導的組織、協調、指導和調度工作。各行政村主要領導要親自組織、帶頭參與攻堅行動,要結合本部門本單位工作實際,細化任務,夯實責任,確保攻堅行動見實效。
1 補償靜態聲納值(ΔB)及補償靜態相位角(Δθ)
ΔB為鼓膜兩側壓力相等情況下的鼓膜平面的B(聲納) 值,即補償靜態聲納值。連續頻率測出的ΔB值連成的曲線呈下降型,當中耳處于系統共振時ΔB為0 mmho,即該曲線“跨零”[7] 。相位角θ是總聲納和與聲導之間在矢量圖上的夾角[8]。在單頻聲導納測試時,由于勁度聲納隨外耳道壓力的變化而變化,其與壓力關系變化曲線隨壓力從-200 daPa到+200 daPa,相位角先下降再上升,當鼓膜兩側壓力相等即中耳肌處于舒張狀態時, θ值最小,Δθ為鼓膜兩側壓力相等時鼓膜平面的θ值,即補償靜態相位角。隨探測音頻率的從低到高的改變,由于質量聲納和勁度聲納的消長關系,θ值由負變正,各探測音得出的Δθ值隨頻率增高而減小,至共振頻率后又漸加大,而得出多頻探測音Δθ曲線。正常人群的ΔB 及Δθ的曲線較平坦。而對于有中耳病變的患者,二者的曲線較陡,且不平滑。對于以質量為主的病變,其Δθ曲線峰值出現的探測音頻率下降,與ΔB 跨零的頻率變化一致;對于以勁度為主的病變,其Δθ曲線峰值出現的探測音頻率即共振頻率上升,幅值亦陡峭不平滑,與ΔB 曲線跨零的頻率變化一致。對于一個聽骨鏈硬化的患者來說,用中耳分析儀測試不僅可得到As 型的傳統低頻鼓室導納圖,而且可得到上述以勁度增加為主的多頻掃描聲導納圖形。臨床上漸將此測試納入中耳疾患診斷依據之一,尤其是在鑒別診斷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7]。目前對于ΔB 曲線變化的臨床意義已基本得到公認,而對于Δθ曲線的意義現在尚有很多爭議。在多頻掃描聲導納測試應用的早期,認為ΔB及Δθ均有意義。而最近Namyslowski等[9] 的實驗指出健康人群不能得出Δθ曲線值的正常范圍,而Vlachou 等[10]的研究證明急性中耳炎能影響Δθ峰值大小,與傳統的低頻探測音結果相比較,用此項參數進行診斷的檢出率增高。Kontrogianni等[11]對43例分泌性中耳炎與90例正常耳比較共振頻率和相位角的變化,得出二者均有統計學意義。我國學者曾就此作過研究[2],得出正常范圍在8度到-58度,但病變組和正常組的Δθ峰值有較多交叉。所以在相位角變化曲線的應用上尚有待研究,以達成共識。
2 共振頻率
中耳共振頻率是指中耳的質量和勁度等于聲導納時的頻率, 此時導納的相位角度為零[12]。Valvik報道的正常值范圍350~1 750 Hz,均值為1 049 Hz,標準差為261 Hz。Miani等[13]報道的正常成人共振頻率平均值為1 085 Hz,標準差為244 Hz。共振頻率正常值差異較大且與異常之間有重疊, 其原因可能是各個報道未進行年齡的標準化, 也可能是測試方法、儀器的類型和參數設置不同以及種族差異等造成的。
正常中耳具有一定的共振頻率, 當中耳的結構發生病理改變時其聲學特性亦隨之發生改變。當病變以勁度因素為主時(如耳硬化癥) , 中耳共振頻率升高, 共振頻率點向高頻移位; 當病變以質量因素為主時(如聽骨鏈中斷、分泌性中耳炎),勁度減小、共振頻率減小。共振頻率對鼓膜完整的中耳病變具有診斷價值[14]。中耳共振頻率能檢測到傳統靜態鼓室圖檢測不到的中耳微小病變, 尤其對鼓膜和聽骨鏈系統的病變更加敏感[15]。Fradde[16]研究耳硬化癥患者的共振頻率,其共振頻率均值為
1 230 Hz,鼓室圖幅度88.32 daPa,聲納值0.63 cc,表明在耳硬化癥其共振頻率比正常人增高(正常組均值為1 132 .33 Hz), 中耳聲納減小, 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中耳共振頻率對聽骨鏈中斷和聽骨鏈固定的診斷具有較強的特異性價值。聽骨鏈中斷患者共振頻率減小,外耳道靜態聲壓對中耳動態特性的影響與正常人相比較小;而聽骨鏈固定患者共振頻率增加,外耳道靜態聲壓對中耳動態特性的影響較正常耳大。兩者共振頻率的均值差異有顯著性。劉志瑩等[2]研究發現正常耳中耳共振頻率為(1 041
±191.1)Hz;聽骨鏈固定耳中耳共振頻率為(1 217.5±199.5)Hz,較正常耳高;聽骨鏈中斷耳中耳共振頻率為(622.2±153.6)Hz,較正常耳及聽骨鏈固定耳均低;分泌性中耳炎中耳共振頻率為(427.5±139.1)Hz,較前三者均低。
3 多頻率鼓室壓測試法與常規鼓室壓測試法的比較
Wada等[14]研究結果顯示:共振頻率診斷聽骨鏈中斷和聽骨鏈固定的準確率分別為84%和74%;而226 Hz鼓室圖結果示聽骨鏈中斷患者僅有52%表現為Ad型鼓室圖,聽骨鏈固定患者21%表現為As型、32%表現為B型鼓室圖。分泌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是學齡前兒童的好發病。在分泌性中耳炎和急性中耳炎的恢復期,靜態鼓室圖往往正常,不能檢測到中耳的微小病變,而共振頻率對分泌性中耳炎的恢復期的微小病變更敏感。Ferekidis等[17]在檢測了急性中耳炎患兒1個月后的共振頻率和靜態鼓室圖后發現共振頻率偏低,而靜態鼓室圖正常,所以共振頻率能夠檢測到靜態鼓室圖不能檢測到的中耳微小病變。臨床上,對分泌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恢復期的兒童,做中耳共振頻率檢測能及時發現中耳的微小病變。對靜態鼓室圖正常,但純音測聽有明顯氣骨導差的患者,共振頻率的檢測能明顯提高耳硬化癥、聽骨鏈中斷的檢出率。正是由于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中耳共振頻率對中耳的微小病變比靜態鼓室圖更加敏感,在臨床上,中耳共振頻率正逐漸成為檢測中耳的常規手段[18]。
Vlachou等[19]比較在86例患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兒的常規鼓室壓測試法和多頻率測試法鼓室壓圖,結果發現許多患過分泌性中耳炎或持久性中耳滲液的兒童,在隨訪中行常規鼓室壓測試法發現有正常聲順值(A型或C型),此表示中耳的滲液已消退,而同時行多頻鼓室壓測試發現有不正常的或邊界性的鼓室壓圖,此表示中耳滲液沒有完全消退,這些結果表明多頻率鼓室壓測試法較常規鼓室壓測試法可以檢測出患中耳炎的中耳系統的更微細的變化。Paula k.Harris等[19]研究發現226 Hz鼓室壓圖與678 Hz、1 000 Hz對中耳疾病的診斷有高度的一致性,然而,有10例被研究組在226 Hz鼓室壓圖中發現有3例為正常耳,但在用678 Hz和1 000 Hz探測音測試時提示為非正常耳,這可能是在多頻率鼓室壓測試法中測出的不正常鼓室壓圖可能為慢性中耳炎中耳系統的延遲恢復,或一些中耳的持久改變,這些在低頻鼓室壓測試中不能檢測出。多頻鼓室壓測試法對中耳積液有高度的診斷價值,研究還發現多頻率鼓室壓測試法對正常耳的診斷率在678 Hz為87.5%,在1 000 Hz為100%。因此,綜上所述多頻率聲導抗測試對中耳疾病的診斷具有高度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Katz J.Handbook of Clinical Audiology[M].5th edAmerica Linppincott Williams,2002.185.
[2] 劉志瑩,劉 輝,趙冀兵,等.多頻率掃描聲導抗測試對中耳疾病的診斷價值[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0,8:4.
[3] 金 晶,鐘乃川.多頻探測音聲導抗測試[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1993,1:4.
[4] 王海濤,鐘乃川,張曉彥. 多頻探測音多成分鼓室導納正常值測定[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1996,4:201.
[5] 呂建忠,范爾鐘,夏文茹,等.正常耳不同頻率聲導抗測試特點[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1,26:281.
[6] 柯國欣,顧能崇,沈平江,等.耳硬化癥的聲導抗測試[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1994,2:119.
[7] Cynthia GF,Jamet ES.Tympanometry[M].In Jack Katz (Ed) Handbook of clinical audiology.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1.175.
[8] 姜泗長,顧 瑞.臨床聽力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9.192.
[9] Namyslowski G,Kubik P,Misiolek M,et al. The evaluation of the phase angle in the tympanometric examination of the middle ear in a healthy population[J].Otolaryngol Pol,1997,51:64.
[10] Vlachou SG,Tsakanikos M,Douniadakis D,et al.The change in the acoustic admittance phase angle : a study in children suffering from a cute otitis media[J].Scand Audiol,2001,30:24.
[11] Kontrogianni A,Ferekidis E,Ntouniadakis E,et al. Multiple-fre-quency tympanometry in children with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J]. ORL J Otorhinolaryngol Relat Spec,1996,58:78.
[12] Shahnaz N,Polka L.Standard and multifrequency tympanometry in normal and otosclerotiz ears [M]. Ear Hear,1997.326.
[13] Miani C,Bergamin AM,Barotti A,et al. Multifrequency multicom-ponent tympanometry in normal and otoscle2rotic ears [J].Scand Audiol,2000,29(4):225.
[14] Wada Hiroshi,Koike Takuji,Kobayashi Toshimitsu.Clinical appli-cability of the sweep frequency measuring apparatus for diagnosis of middle ear diseases[J].Ear & Hearing,1998,19(3):240.
[15] Funsaka S,Kumakawa K.Tympanometry using a sweep -frequency probe tone and its clinical evaluation [J]. Audiology,1988,27:99.
[16] Jaisinghani VJ,Paparella MM,Schachern PA,et al.Tympanic mem-brane/ middle earpathologic correlatesinchronicotitismedia [J].Laryngoscope,1999,109:712.
[17] Ferekidis E,Vlachou S,Douniadakis D,et al. Multiplefrequency tympanometry in children with acuteotitismedia[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9,121:797.
>> 山區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農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農村小學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如何對寄宿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淺談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農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探究 淺談小學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民族寄宿生心理健康調查與疏導 農村小學寄宿生心理健康問題淺析 農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策略 探究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 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個案研究 加強農村中學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關注校外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農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 對農村學校寄宿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農村小學寄宿生心理問題形成原因及其調適對策 寄宿生活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研究述評 新課程背景下寄宿制高一新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 三位一體共促農村寄宿生健康成長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高一寄宿生心理健康調適方法初探 高一寄宿生心理健康調適方法初探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關鍵詞:高一年級寄宿生 心理健康 心理調適方法
近年來,隨著學生生源的增加和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中小學的辦學規模也不斷擴大。由于寄宿制對于學校擴大辦學規模、豐富學校生源、改善當前城市獨生子女教育、解決家長工作忙而無法照顧孩子等方面都有比較明顯的優勢而越來越被人們接受和認可。國外有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顯示,有16.79%的青少年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高中生為 18.79%。國內也有不少調查發現約有 10%~3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并且心理問題的出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呈上升趨勢。對寄宿制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發現,44.0%寄宿制中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其中中、重度占16.7%,高于國內對于普通中學生的心理研究結果(10%~30%)。
一、高一寄宿生的心理問題的成因
處在青春期的高中生經歷著個體向成熟發展的特殊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感受著生命中身心兩方面的動蕩。從個體心理發展規律看寄宿制不利于個體心理健康成長,年齡越小的孩子受到的負面影響越大。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最好的寄宿制也不能代替母親”。高中寄宿生通常十五六歲便離開父母開始了宿舍的集體生活。想念家人及從前的同學朋友,不適應老師的教學方法,不適應寄宿制學校的日常管理和學校食堂的伙食,住不慣學校的宿舍,不能融入新的班集體,無法處理好新的人際關系,感到孤獨寂寞等,受這些問題的困擾,再加上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較少,家庭緩沖時間少,他們成為心理問題的易感人群。
二、問題存在的危害及我校寄宿生的基本狀況
以往的調查數據及學校管理經驗顯示如果高一寄宿生對高中生活的適應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緩解和消除,會對接下來的高中學習生活產生持續的負面影響,嚴重者會產生情緒及人際等方面的障礙,出現成績下降、厭學、休學和退學等狀況。
我校是一所重點中學,在過去幾年的教育教學、宿舍管理以及個體心理輔導中都發現高一寄宿生在高一入學后能否較快較好的適應寄宿制會直接影響高中后兩年多的生活學習狀況。
為此我校心理健康中心近兩年來一直嘗試對高一寄宿生展開有針對性的心理調適活動,以期用積極合理的方法降低寄宿制帶給寄宿生的負面影響,讓他們能夠盡快更好的適應寄宿生活。
三、我校對寄宿生心理調適活動的開展
寄宿生主要的生活環境是班級、校園和宿舍,他們接觸的人群主要是班主任、任課老師和同年級同學。針對寄宿生的這些特點我們嘗試開展了以下的心理調適活動。
1、調整教師的教育管理理念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能觸及人的精神世界。”教師的理念會引領他對待孩子的方式。考慮到每天與寄宿生接觸最多的是班主任、任課教師、宿管老師和同學。我們首先展開了對班主任、任課老師和宿管老師的培訓,目的為了讓這些老師對寄宿生的狀況有更多的了解和儲備一定數量的心理知識和養成心理學頭腦,以便在課堂教學、宿舍生活管理中,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來影響和幫助學生。
2、心理健康課堂和講堂。
調整心理健康課的內容,普及心理學基本知識樹立學生正確的健康觀和積極的對待心理課的態度;開設校園“十分好聽”心理健康欄目,每月一期心理健康板報和心理講座,讓學生通過多個途徑了解心理健康在成長中的重要意義,培養和強化學生有困擾找心理老師求助的積極意識;建立年級班級家長網絡群,適時的就學生狀況與家長進行交流,教給家長了解孩子的成長和與孩子有效溝通互動的方法等。
3、宿舍文化及管理
外地來的寄宿生都曾經是原來學校年班級的尖子生。新高一入學后由于失去了學習上的優越感,多部分孩子都會體驗到深深的失落。我們通過心理課堂、講堂及宿舍文化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漸漸平復失落的情緒;通過自理能力訓練、互助小組的方式,促進學生提高自理能力、集體意識和協作能力;安排每月一次的宿舍宣傳板報和宿舍文化墻使學生的個性有自由展示的機會;各運動場,圖書室對寄宿生優先開放。
4、心理團體輔導活動
通過MHT的數據統計分析發現住校女生在自責傾向、恐怖傾向、沖動傾向條目得分明顯高于男生的焦慮狀況,我們在女生中開展了四次有針對性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內容主要是膽量、勇氣、意志訓練等專項指導,旨在增強住校女生的自信、勇氣、意志力和情緒調控能力,降低其焦慮程度。團體輔導得到了學生好評,學生也希望今后能更多的參與這樣的活動。
5、個體心理輔導
鼓勵情緒困擾感較重的學生自愿選擇以個體心理輔導或沙盤游戲的方式做心理調適。
三、高一寄宿生心理調適的結果
1、高一學生心理健康狀況(MHT)的調查統計
表1 心理調適活動前寄宿生和走讀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表2 心理調適活動后高一寄宿生和走讀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住校與否
人數
平均值
標準差
伴隨性概率P
學習焦慮
住
86
4.000
1.970
0.368
非
92
4.250
1.726
對人焦慮
住
86
4.047
2.180
0.268
非
92
4.413
2.215
孤獨傾向
住
86
2.465
2.304
0.153
非
92
2.989
2.553
自責傾向
住
86
3.442
1.719
0.145
非
92
3.793
1.479
過敏傾向
住
86
4.209
2.081
0.045 *
非
92
4.826
1.998
身體癥狀
住
86
4.605
2.240
0.099
非
92
5.152
2.158
恐怖傾向
住
86
4.337
1.766
0.791
非
92
4.261
2.043
沖動傾向
住
86
4.500
1.890
0.005**
非
92
5.304
1.868
測驗標準分
住
86
31.605
11.090
0.038*
非
92
34.989
10.500
注 * p<0.05, ** p<0.01 *** p<0.001
2、數據統計分析和結果
“統一革面”的誕生是推動行業進步之舉,是為消費者健康負責的積德之舉,它是升級企業競爭戰略、突破行業邊界和指引行業走向的開拓者和標志者,為方便面行業帶了個好頭,也給其它行業的競爭與發展以很好的啟示。“統一革面”的價值完全超越了一款創新產品本身,統一革面所提示的價值與意義被全行業嚴重低估了。統一企業自身、方便面行業和營銷咨詢界需要高度重視、重新評價統一率先升級的價值與意義。
統一是善識時務、應時而變的俊杰
善識時務,應時而變者乃為俊杰,統一企業就是這樣的杰出者,成功也就成為必然。行業競爭環境和消費者潛在而強烈的需求表明,“統一革面”的誕生恰逢其時。
眾所周知,方便面行業由康師傅、統一主宰,經過多年的貼身肉搏,方便面行業早已陷入了低值低價的競爭死環,以康師傅、統一為代表的全行業都陷入虧損,雙方都意識到再這樣競爭下去,市場份額增長非常有限,對利潤增長毫無益處,拼到最后得不償失。來自市場的數字讓他們更加清醒。方便面行業從去年開始連續兩年萎縮,2013年銷售額較2012年衰退1.3%, 2014年上半年較去年同期衰退5.9%。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方便面的營養失衡備受詬病,消費者先厭惡后習慣了方便面包裝上的大塊肉實際上其實是干癟小肉丁、鮮嫩的蔬菜其實是一小撮干菜葉這種欺騙,這種習慣其實是失望。方便面企業“墮落”到心甘情愿地接受方便面是湊合吃的食品的現實,在口味、包裝和價格上充滿著雕蟲小技卻長時間毫無實在價值的進取之舉。
方便面企業整體的生存方式必須要轉變了,注意是整體!方便面企業的問題不是一個企業的問題,不是怎樣跟對手斗法擴大市場份額的問題,而是怎樣通過創新,突破原有市場邊界,為整個行業找到新的發展空間的問題!因此,統一企業推出“革面”的意義和價值已經遠遠超出產品本身。我不敢說本款革面一定能夠取得巨大成功,但是我確信,未來市場主宰者一定屬于擁有類似革面升級產品的企業!
領先企業不僅要做企業的事,還要做行業的事,統一當仁不讓
有人為統一擔心著,當年統一老壇酸菜牛肉面在市場中有了成績,馬上市場中就出現了眾多“其他老壇”分羹奪食。革面的“真材實料”上市,市場中是否又會有類似的動作呢?
一定會的,但是這種擔心絕無意義。一是,跟隨和模仿是市場上的常態。任何創新,不可能在真空市場中進行,作為行業巨頭,比阻擊競爭對手跟隨模仿更重要的事情是,創新與發展。二是,事實證明,創新者,尤其是知名企業的創新,自己獲得的益處最大。統一推出老壇酸菜面后,終于在2011年年底扭虧,并在2012年收獲頗豐。2012年銷售收入72.69億元,其中,統一老壇酸菜牛肉面收益達到40億元人民幣,貢獻占比為55%。
誰來創新和引領行業的發展呢?當然領軍企業、龍頭企業,統一的當仁不讓我贊賞!
我在《老大》一書中說過,老大企業有一個“義不容辭”的責任:發現行業,做大行業;推廣品類,不排斥競爭;樹立行業標桿,做規則標準的主人。我還發現一個規律:做行業者做老大;先者生存,優勢富集。領先做企業不僅要做企業的事,還要做行業的事,甚至是國家的事,承擔一部分社會責任,主動引領行業發展。這樣,老大的皇冠就會落在自己頭上。主觀為自己,客觀為行業,最終受益最大的還是自己。
統一要做徹底的行業革命者、品類創新者
統一的努力方向是對的,但是做得不徹底、不純粹,革面沒有洗心。深層次原因是對這場面食產品的革命認識不到位。
我同意國內一家方便面企業負責人的說法,統一革面雖然在價格上與現有產品不同,但在產品本質上并未能與其他產品真正區分開。“與其他產品相比,無非是肉塊更大,菜葉更大,面餅也沒有革命性變化,產品的確更好了,但是消費人群是否發生轉變就很難說。”
統一革面只是更好一點的方便面,包括康師傅的“愛鮮大餐”方便面通過無人工味精、非油炸面餅等概念主打高端也陷入了這個誤區。這種方便面極有可能掉進高不成低不就的市場夾縫中。
統一要做就做徹底,從產品內容到產品形態,從產品定位到產品概念,從產品定價到產品包裝,來一次徹底的革面洗心,做徹底的革命者和行業領導者。做得越徹底,成功概率就越大,就越能夠與競爭者拉開距離!
在產品定位上,統一要徹底割斷與方便面的藕連,革面不再是方便面,而是營養豐富、一碗足量的正餐面、大吃面,開創新品類!
在產品名稱上,用品牌+品類的形式體現品類定位:統一正餐面。
在包裝上必須更換桶型!形狀要變,容量要增。消費者是從外向里認識品類和品牌的,用原來的桶型和包裝,憑什么那么貴!
在包裝圖片上,要做到圖片與實物基本相符,所見即所食,告別包裝圖片騙人的歷史。
在產品內容上,做到肉蛋菜齊全,應該不是技術難題……
有人說了,就是湊和著吃,做這么高檔,成本上來了,有人買嗎?
我國正處在經濟升級、消費升級和品牌升級的歷史階段,各種產品在價值上在品牌上都在升級,不斷催生出高檔產品。別說能夠管一頓飯的面食了,就是原來休閑食品奶茶、傳統的營養食品黑芝麻糊,原來低值易損的水果蔬菜都紛紛升級,受到市場的熱捧。
況且正餐面、貪吃面從此不再與方便面為伍,杜絕“湊合”吃,它是營養全面的面!是健康的面!
醫療單位是臨床使用抗生素最聚集,最多的地方,同時也是耐藥菌株感染者及易感人群集中的場所。目前的抗生素品種多,更新換展快,臨床使用廣泛。因而合理使用抗生素,對有效抑制耐藥菌株的產生與形成交叉感染、二重感染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本文制定抗生素的使用原則,對抗生素的分類管理,規定限制處方聯合應用抗生素的種數。為防止濫用抗生素,必須醫藥雙方齊抓共管,行政手段的介入,才能遏制臨床濫用抗生素的現象。
抗生素對人體的危害性
病原體的快速變異:由于抗生素進入人體后,不論其作用機理如何,其結果都是殺死病原體或者是抑制它的繁殖。在與病原體的較量中,最終的結局是導致病原體的變異,目前疾病譜的不斷增加就是長期應用抗生素導致病原體變異的結果。
耐藥菌株的增加:由于抗生素的長期、大量、廣泛地用于臨床,有很多人是自行使用抗生素,因此抗生素應用的不合理、不科學的現象非常普遍,導致病原體對抗生素的敏感性明顯降低或者失去敏感性。
人類痛苦增加:為了對付耐藥菌,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與病原體的較量的結局是人類的慘敗,人類的負擔加重、痛苦增加,受傷的最終還是人。首先是醫療成本的增加,其次是人體功能的受損,精神和肉體受到雙重折磨。
不能產生免疫物質而且抑制機體免疫機能: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體很快被破壞或者變異,組織細胞不能和病原體持續作用,也就失去了產生免疫物質的條件和機會,機體的免疫系統也不能對其識別而不能及時產生相應抗體,從而使機體免疫力下降。
不能清除已經被殺死的病原體:抗生素雖然具有殺滅部分病原體的能力,但沒有清除能力,抗生素不能作用的病原體,及其被殺滅后形成的碎片、釋放出來的毒物,仍然需要依靠機體的自身作用將其排出。
損害組織器官:抗生素對人體組織的損害非常明顯,主要有兩個方面:①病原體破壞后產生的碎片和釋放的毒物對人體組織的損害作用;表現為組織間隙內的毒物不斷增加,并不斷地被吸收入血而造成毒血癥。②抗生素自身對機體組織造成的直接損害;最容易受到抗生素損害的器官是腎臟、肺臟、肝臟,還有對神經系統、造血系統、消化系統的毒害作用在臨床上也是屢見不鮮的。
菌群失調:人體的一些與外界相通的腔道內,存在有大量的各種微生物,這些微生物長期生存于人體內,它們之間、它們與人體之間經過長期的進化,已經形成一種彼此共生、共存的統一整體,如果某一部分的力量失衡,疾病就會不可避免地發生。抗生素就是破壞這種平衡的罪魁禍首,常常會造成人體內的菌群失調。
臨床應用抗生素時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嚴格掌握適應證凡屬可用可不用的盡量不用,而且除考慮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針對性外,還必須掌握藥物的不良反應和體內過程與療效的關系。
發熱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懷疑為細菌感染者外,發熱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檢出,且使臨床表現不典型,影響臨床確診,延誤治療。
病毒性或估計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對各種病毒性感染并無療效,對麻疹、腮腺炎、傷風、流感等患者給予抗生素治療是無害無益的。咽峽炎、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為細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皮膚、黏膜局部盡量避免反應應用抗生素因用后易發生過敏反應且易導致耐藥菌的產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桿菌肽外,其他抗生素特別是青霉素G的局部應用盡量避免。在眼黏膜及皮膚燒傷時應用抗生素要選擇適合的時期和合適的劑量。
抗生素的聯合應用及其意義
以下5種情況可作為聯合應用抗生素的參考指征:①混合感染。②嚴重感染。③感染部位為一般抗菌藥物不易透入。④抑制水解酶的菌種感染。⑤為防止耐藥菌株的發生而需要長期使用抗生素類藥物者,而該類細菌極易產生抗藥性;如結核菌。總之,聯合應用抗生素目的是為了提高療效、降低毒性、延緩或避免抗藥性的產生。不同種類抗生素聯合應用可表現為協同、累加、無關、拮抗4種效果。
抗生素濫用原因
臨床濫用抗生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醫生,次要原因是患者:①部分醫生對抗生素的藥理作用不夠了解;②缺乏人體是一個整體而獨自分割,不注重原有疾病及重要臟器的病理基礎;③藥物相互之間的作用不夠重視;④不掌握疾病病程,對疾病的轉歸操之過急;⑤主觀臆斷加大藥物劑量,更改給藥方法;⑥部分醫生醫德缺乏,在利益的驅使下,隨便應用新、特、貴抗生素。⑦部分患者點名要藥,醫生為了迎合患者的心里,不掌握原則。
總 結
因此,合理應用抗生素已經到了非強制執行不可的地步,在國外使用抗生素有的是已經立法了。醫院對抗生素已經實行了分類管理,并規定一般使用抗生素不得超過3種。通過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這些措施都有利于抗生素的合理應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尤為重要的是,臨床醫生應加強學習抗生素的臨床藥理、應用知識,不斷總結經驗,掌握抗生素的應用原則,有條件的醫院要開展藥敏實驗,才能對菌下藥,當病情可用可不用時就不用,一種抗生素有效時,就不要應用兩種。
今年54歲的朱國喜出生在葉縣常村鎮的一個中醫世家,從小就跟隨父親為鄉鄰行醫,耳濡目染了父親在鄉村醫治病人的點點滴滴。受父親的影響,朱國喜志向將來也像父親一樣當個醫生,為群眾醫病。大學畢業后,他便把醫生這個職業作為自己理想的崇高追求,從踏上工作崗位的那時起,便真切地感受這個職業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30多年來,朱國喜始終堅守醫療戰線的最前沿,全身心投入到醫療實踐之中。朱國喜始終堅定一個行醫宗旨:像對待自己的父母兄妹一樣對待每一位患者;用自己溫馨專業的服務為患者解除病痛;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百分之百的努力。對每一個患者,朱國喜總要仔細詢問患者的具體情況,對患者耐心解釋病情,不厭其煩。無論哪個層次的病人,對病人的痛苦給予了最大的理解和同情,同時得到最好的治療。
加強學習傳承中醫文化
朱國喜家中醫傳承三代,擅長內科、癲癇等科,朱國喜在祖父的親傳教育下,苦讀醫書,熟背湯頭,勤學苦練,小小的年紀就有了一些名氣。
朱國喜既不盲推出中醫,也不盲目否定西醫,他是兼容并包,取中西醫結合的態度,這是他堅持至今的理念。多年來,朱國喜一方面潛心研究家傳的古藥方,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完善古方并加以利用。另一方面,他還不斷加強業務學習,先后到北京、上海等知名醫院向老中醫學習。他每把學習的新技術、新方法應用于臨床,撰寫的《傷寒論胸脅苦滿與大小柴胡湯臨床定位應用探討》等30余篇中醫學論文先后在國家級、省級醫學刊物發表。其中2009年2月朱國喜被中華醫藥醫學委員會聘為中華醫藥醫學研究會、全國名醫理事會副理事長,并被授予2009年中國中醫藥創新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榮譽稱號。
在傳承中醫文化的同時,朱國喜非常注重傳幫帶,堅決不會帶徒弟不會“留一手”。如今,他帶出的學生已開門行醫,醫治病人。朱國喜說:“中醫是我們的傳統,只有傳播開來,互相切磋,才能更好傳承下去。”
投資千萬元建立葉縣萬聚堂中醫院
隨著醫術的越發精湛,找朱國喜看病的人越來越多,小小的衛生室已經滿足不了病人的需要。2013年,在當地衛生部門的支持下,朱國喜投資近千萬元建立葉縣萬聚堂中醫院。
作為院長,朱國喜的擔子更重了。他常對醫院里的醫生說:病人有錢能看病,病人沒錢也要治病,他要求不能收病人診費,即便是三更半夜出診,也不要診費,對特別困難的病人,殘疾人等,他還經常給病人免費治療。他把這種行為做為自己積德行善的為人之道。
立志農村衛生事業
李麗在很小的時候,受到父親的熏陶,就立志要成為一名醫生。因父親是一名鄉村保健員,從小看到父親經常半夜三更穿梭于鄉間小道,為生病的人看病,父親常常教導兒女:醫生要有“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理念。耳濡目染下李麗從小在心中種下一顆成為醫生的種子。長大后看到了農村由于極度貧窮閉塞,經濟極為落后,村民缺醫少藥現象十分嚴重,很多人都患有風濕病,一些村民40來歲就骨骼變形、直不起腰。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夠對癥下藥的好醫生。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更加堅定了學醫的信念。于1998年9月,為了實現這一信念,她用三年時間參加了縣職中開辦的衛生函授班。在學習期間,她刻苦學習,勤奮鉆研,盡可能地多學習和掌握醫學知識。2004年,她到鄉衛生院實習,實習期間,她日診臨床夜讀書,在專業上力求精益求精,對一知半解的經常向衛生院的老師們虛心請教。由于個人的發奮,先后取得鄉村醫生資格證和鄉村醫生執業證。
情系群眾一心一意
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以來,不但每天上門就診的病人非常多,而且半夜出診現象也很普遍。還記得在2016年10月的一個夜晚,時間已是十點多,勞累了一天的李麗剛剛睡覺。突然間,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來電稱果園組有一位60多歲的老人哮喘病發,病情十分嚴重,急需救治。李麗急忙起床,向他們簡單了解一下情況后,備齊藥品,不顧一天的疲倦,立刻出發趕到現場,對病人進行搶救,終于,病人得以脫險了。像這樣半夜出診的事對于她來說真的是太多了。十三年來,她共接診病人兩萬余人次,出診幾百人次,卻從沒有收取群眾的一分出診費。這十三年來,李麗跑遍本村和周邊民主、新建等村每一條條彎彎曲曲的小道,熟悉了本村每一戶村民身體健康狀況,尤其是2017年云南省開展健康扶貧以來,誰患過哪些慢性病、哪些重大疾病,誰家有幾個小孩,在她心里一清二楚,對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病規范管理,李麗堅持每年4次面對面隨訪、至少兩次家庭隨訪,對于病情控制不滿意者及時進行轉診治療。由于工作繁忙,她從沒睡一個安穩覺,從沒過一個完整的節日,常常端著飯碗,接到病人的電話就背著藥箱出門了。
簽約服務落實到位
作為一家國內醫藥企業,康弘與獲獎的其他跨國醫藥巨頭相比,看待公益、投身公益的角度有何不同?帶著這樣的疑問,大會主持人在現場對參加本次活動的康弘副總裁殷勁群先生進行了專訪。
主持人:康弘憑借“朗視界,沐光明”公益項目榮獲第四屆公益節最佳責任品牌的殊榮,您能簡單介紹一下朗沐這個產品和以之命名的這個公益項目的詳細情況嗎?
殷勁群: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W-AMD)是一種不被很多人了解的疾病,但危害很大,是世界三大致盲因素之一。流行病學研究資料顯示,患這種疾病的幾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長;我國6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超過10%,患者高達幾百萬。
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AMD是一種由眼底新生血管病變引起的系列疾病,由于疾病部位在眼底,治療手段非常有限,長期以來無藥可治。此前中國市場只有一種進口的抗VEGF藥物,價格昂貴,讓很多患者望藥興嘆。康弘經過十年的研發,創新出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治療藥物――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商品名朗沐。給無數中國患者帶來了光明的希望!
我們謹記初衷,“創新,為了更好的服務于患者”,通過和國家民政部4A級公益組織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共同搭建“朗視界,沐光明”公益援助項目,通過免費贈藥等多種方式,對經濟貧困的患者予以幫助,減輕社會與家庭的醫療負擔。我們還通過各種形式的公益宣傳、義診等方式,對老年人進行疾病篩查和疾病知識教育,讓患者了解并重視AMD,并了解到只要早發現、早治療,完全可以維持有效的視力。
主持人:通過現場的頒獎VCR我們了解到,作為中國罕見的原創新藥,朗沐這個產品康弘歷時十年研發,投資近10億。為什么產品上市不到一年,還沒有為企業帶來任何投資回報的時候,康弘就要投入數千萬的資金開展這個公益項目?
殷勁群:一個企業的價值體現在它能為社會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對于制藥企業,研發出療效更好、更安全、更經濟的藥品就是最好的社會貢獻,尤其對于那些目前醫療負擔沉重、治療滿意度低、甚至無藥可治的疾病,企業能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就是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以朗沐為例,作為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治療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生物Ⅰ類新藥,我們立項時全球對于這種疾病都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中國的醫生和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更是非常有限。
我們清楚自主創新的風險,但與中國成千上萬患者重見光明的渴望,以及沉重的社會醫療負擔相比,我們責無旁貸。朗沐上市前,國內治療眼底黃斑變性的藥物依賴進口,價格昂貴且大多需要每月注射給藥,對于多數患者而言,由此帶來的經濟負擔無力承受。朗沐作為新一代100%人源化重組融合蛋白,與國外單抗類產品相比,具有多靶點、親和力強、作用時間長等特點。在療效方面,初始3個月每個月給藥1次,絕大部分患者的視力得到明顯提高,在后續治療中無需每月給藥,每三個月給藥一次,也能維持提高的視力。這不但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治療風險,更極大的減輕了患者家庭及社會的經濟負擔。
朗沐的成功上市引起了全球眼科界的高度關注,熟悉朗沐的中國臨床專家頻繁受邀參加國際頂級眼科會議,不少跨國制藥巨頭也主動聯系康弘洽談國際合作事宜。按照正常的市場邏輯,我們完全可以定更高的價格,也不需要做公益,因為很多患者都在翹首以盼這樣的藥品。但在朗沐療效比進口的上一代產品更好的前提下,我們采取了薄利多銷的定價,年度治療費用不到進口的上一代產品的40%;對于符合要求的貧困患者,“朗視界,沐光明”基金還會為他們提供免費的治療藥品。這也許不符合商業利潤的追求,但卻符合康弘的企業宗旨和研發朗沐的初衷――“康平盛世、弘濟眾生;創新,為了更好的服務于患者”。
主持人:康弘的社會責任感和公益精神讓人敬佩!您預計“朗視界,沐光明”項目的成功開展,將帶來哪些積極的意義?
殷勁群:以AMD為代表的一系列年齡相關性眼底疾病,在國內目前存在三大治療障礙。
第一是不了解,很多人包括老年患者本身認為眼睛衰老是正常現象,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導致不可逆的視力下降或喪失。我們希望通過系列科普教育、公益義診,幫助患者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第二是不重視,中國的老年人節儉了一輩子,認為年紀大了眼睛看不清沒多大事,即使檢查出是得了病往往也不愿意去醫院就診,認為花錢看病不如給孫子留著錢讀書。但患者卻不知道,這種疾病進展非常迅速,最終可能導致失明,對患者家庭與社會醫療將造成更為沉重的負擔。我們通過拍攝系列公益視頻、微電影,呼吁子女應當主動關注這些老年人。對比小時候我們生病時父母如何對待我們,反思如果父母的未來數十年生活在黑暗當中該是何等的痛苦!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他們、說服他們接受治療。
第三大問題是看不起病,進口產品價格讓很多老百姓無力承擔,朗沐通過“朗視界,沐光明”基金對貧困患者免費贈藥,我們希望把光明的希望帶給更多的家庭。
主持人:康弘除了眼科領域公益項目外,還有涉及到其他的公益活動嗎?
殷勁群:企業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的幫助,社會的和諧進步也需要企業的參與。20年來,無論是抗震救災還是扶貧助學等方面,都能看到康弘的身影。從整個社會來看,中國疾病負擔首位不是腫瘤和高血壓,而是精神類的疾病。預計到2020年精神類疾病將占社會醫療負擔的四分之一左右。
中國有上億的精神疾病患者,重癥患者超過1600萬,但社會大眾對這類疾病的了解還相當有限,因為未能及時就診,也因為對精神疾病患者的誤解敵視,造成了很多社會悲劇。2013年,由康弘參與拍攝的中國首部精神衛生領域公益電影《心靈解碼》在全國公映,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以“國產首部關注精神衛生領域電影上映”為題進行報道;中央電視臺《新聞周刊》以“關注我們身邊的精神疾患”為題進行了深度解讀;《健康報》以“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喚起關愛”為題進行整版報道,2014年《心靈解碼》被授予中國人口文化獎……我們在自己深入研究的領域,不僅僅希望研發出更好的產品,也希望通過公益活動提升全社會對疾病的認知,改善患者生存狀態,共同推進社會健康事業的發展。
主持人:您認為做公益和企業發展有怎樣的關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