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法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0 16:08: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艾灸法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艾灸法論文

篇(1)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

(一)、實施"懲罰"教育的必要性。

一方面,現在獨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長的注意力和愛自然都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對孩子過分的寵愛,無休止的滿足,漸漸使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蕩不羈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會形成"只要我想的,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意識,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會毫無顧忌地去取、甚至去奪。有的家庭過分保護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辦代替,甚至把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看成具有潛在的危險的事情,因此孩子的全部創造都是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完成,沒有獨立的實踐機會,動手能力大大減弱。

另一方面,由于獨生子女雖然在學校生活中有一定的集體生活,也常聽到老師、父母教育他們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但在家庭生活中沒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訓練,他們還是小皇帝、家庭生活的主心骨,因此互相幫助等行為對于他們而言只是一個概念,缺少真正的行動。試想,如果一味地用"表揚教育"來教育這樣的孩子,只會使他們更加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甚至可能會帶來以下不良的影響: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賴性。越是夸獎,孩子就越依賴大人們的選擇來決定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斷;二是會剝奪孩子的自豪感。兒童教育專家瑪莉琳·古特曼認為,那些小時候經常受到大人們表揚的孩子,在他們步入生活后很可能會遇到更多的失望。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不再會很容易地接受大人們那種表面上的夸獎。可見只是一味地表揚孩子,必然滑向溺愛的沼澤,對孩子有百害無一益,結果會害了孩子。

因此,教師和家長應該根據不同的性格特點,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錯誤,在不傷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實施"懲罰",嚴格管教,是必要的。比如:孩子性格孤僻,就應該引導他多參加集體活動;如果孩子動手能力不強,就應該鼓勵他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

實際上,"懲罰"教育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種,是與表揚教育、挫折教育等手段并行的,只有其他教育相互配合使用才能發揮其教育功能。

(二)、把握"懲罰"教育的適度性。

雖然"懲罰"教育好處多,但是倘若一個不小心,往往會闖進"體罰"的。那么如何做好"懲罰"教育?掌握好一個"度"字,即科學地使用處罰。比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的懲罰就是別具一格:他罰犯錯的學生畫畫、罰寫作、罰做好事。這類彰顯學生特長的罰,與其說是罰,毋寧說是一種激勵。這么富有人情味的懲罰,哪個學生不樂意接受呢?因此我們在使用"懲罰"教育時需把握好以下三點。

一是控制懲罰程度,避免粗暴的批評。粗暴的批評語言和行為只會起到諷刺、挖苦、打擊和傷害學生的惡性后果。尖刻的訓斥猶如利劍一樣刺傷學生,刺傷師生關系、更會把學生推向更遠,導致學生逆反思想的產生,最終導致教育失敗。

二是把握懲罰尺度,避免傷害學生自尊心。有些老師在批評學生時往往"殺一警百",以期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也有部分老師當著其他學生、老師甚至家長的面歷數學生的斑斑劣跡。這種傷害學生自尊心的行為往往會適得其反,造成學生"破罐子破摔"的局面。初中生較特殊的年齡特點是多反叛,有逆反心理,被批評后極易產生思想疙瘩,此時,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愛,通過找學生個別談話、慢慢疏導,在保護學生自尊心基礎上的批評,讓學生清醒地認識自己的錯誤,樂于接受師長的批評教育。

三是掌握懲罰的主動權。"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老師在批評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調查事件的來龍去脈,不能犯"一竹竿打死一船人"的錯誤。因為了解、調查清楚后,就可以把被動批評變為主動批評。恰當、適時的批評猶如一帖良藥,使人幡然醒悟,催人奮進。不經調查的批評會對學生不公平,而犟學生會背上思想包袱,不服氣之余會繼續犯錯,而內向學生則會對老師產生意見,意志會極為沉淪。這是值得我們引以為戒的!

(三)、嚴格懲罰與體罰的區分。

性質不同:教育所必需的處罰來自于學校的的規章制度,來自于法律法規,其根本目的不僅是為了簡單地制止某種錯誤的行為,更是為了幫助學生深刻認識錯誤并形成正確品行,以此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水準。只要學校或教師對違反校紀校規的學生處理得合理合法,不致損害他們的身心健康,都應是合理的。而體罰則往往發生于教師自己的情感化,它很可能是一種主觀的、超越法律限度的不當行為。懲罰是教育,而體罰則是傷害。可見懲罰教育和體罰(包括變相體罰)的嚴格區別,所有的依法處罰教育都不會有體罰。在教育中,體罰這種違背教育法規的行為是必須反對的。

篇(2)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50例,男11例,女39例,年齡38~79歲(平均61歲),其中50~70歲年齡段發病率最高(73%)。

1.2臨床表現

右上腹部疼痛44例(占88%),黃疸10例(占20%)。表現為急性膽囊炎8例,慢性膽囊炎34例。合并膽囊結石26例,合并膽總管結石2例,合并膽總管囊腫1例。體重減輕14例。3例為體檢時發現的無癥狀膽囊癌。

1.3輔助檢查

50例中,B超提示膽囊癌13例;CT提示膽囊癌18例;MRI提示膽囊癌7例;17例手術后經病理切片才確診;4例術前診斷為肝臟占位,術中探查發現為原發性膽囊癌。B超、CT、MRI等影像學上提示的原發性膽囊癌通過手術后確診者均為Nevin分期Ⅲ期以上膽囊癌,Ⅰ、Ⅱ期患者無一例在影像學上有提示。

1.4實驗室檢查

31例在術前曾行腫瘤標記物檢查,正常10例,AFP、CEA、CA19-9均升高2例,僅CEA、CA19-9升高2例,僅CEA升高3例,僅CA19-9升高14例(其中有4例CA19-9值超過5000)。

2結果

2.1手術治療

根據Nevin分期,Ⅰ期5例,Ⅱ期8例,Ⅲ期10例,Ⅳ期15例,Ⅴ期12例。Ⅰ、Ⅱ期全部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或開腹膽囊切除術;Ⅲ期行膽囊切除+膽囊床部分肝臟切除或肝臟第四、五段切除+局部淋巴結清掃;Ⅳ期中4例行膽囊切除+肝段切除,其中2例因侵犯橫結腸而行結腸部分切除,由于累及到膽總管下段與十二指腸,1例行保留胰頭的膽總管、幽門、十二指腸球部切除,1例行胰十二指腸切除,6例僅行姑息性的膽囊切除術。5例行腹腔內腫塊活檢證實為原發性膽囊癌已經轉移而關腹。Ⅴ期患者中10例未行手術治療。合并膽總管結石者同時行取石治療。術后并發癥,在40例手術患者中出現術后出血2例、膽漏2例、肝功能衰竭1例、胸腔積液6例、切口感染1例,經積極治療后,除2例因治療效果差而自動出院外,其余患者的并發癥均治愈,無一例在住院期間死亡。

2.2病理結果

原發性膽囊癌的大體標本大多表現為灰白色,壁厚而僵硬,囊內壁黏膜結構紊亂,部分見菜花樣突起。對于大部分Nevin分期為Ⅰ、Ⅱ期膽囊癌其病變的膽囊內壁可見慢性炎癥樣改變;肝臟表面的轉移灶呈灰白色小結節。在組織學上,切除的35例膽囊標本中,腺癌27例、鱗腺癌5例、未分化癌1例、神經內分泌癌1例、印戒細胞癌1例。

3討論

原發性膽囊癌的早期癥狀比較隱匿,病情即便發展也常表現為膽囊結石的癥狀和體征,這對于該病的早發現帶來一定的困難,在臨床上有著一定的誤診和漏診率,所以,仔細分析患者的癥狀和體征尤為重要。有作者提出,對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特別是女性患者),有膽囊結石或膽囊炎史而表現為持續性右上腹痛、有膽囊結石病史而最近伴發漸進性黃疸、膽囊區捫及腫塊者,都要警惕膽囊癌的可能[2]。在臨床上,膽囊小腸瘺、膽囊結腸瘺、黃色肉芽腫性膽囊炎、陶瓷樣膽囊等均有較高的惡變率。目前公認膽囊腺瘤是最重要的癌前期病變,對于B超發現直徑超過1cm、單發病變、合并結石或年齡超過50歲者均主張手術治療。

由于本病臨床表現的不確定性及相對少見的特點,很少能在術前作出正確的診斷,往往膽囊切除后的病理檢查才得到證實;部分患者病理報告尚未出來就已經出院,這又是一個原發性膽囊癌漏診及延誤治療的原因。膽囊癌病情發展迅速,侵犯和轉移較快,當患者的癥狀或體征比較明顯、影像學上有提示時,大多數腫瘤已無法切除。本組病例影像學上提示膽囊癌時均已達Ⅲ期以上。因此,在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時,對于膽囊萎縮、囊壁僵硬增厚、局部輪廓不清或合并有肝十二指腸韌帶上淋巴結腫大、肝臟表面有散在的小結節、胰、十二指腸局部有侵犯時,均需引起高度重視。本組17例術后病理切片才得到證實,可見與術中切下標本未常規肉眼檢視和冷凍切片送檢率不高有關。本院對Ⅰ、Ⅱ期患者通常行單純的膽囊切除術。但有學者認為對于Ⅰ、Ⅱ期行根治性膽囊切除術其長期生存率明顯優于單純的膽囊切除術,強調膽囊床處作肝組織楔形切除術及淋巴清掃的必要性[3]。對于Ⅲ期患者,本院常行肝臟第四、五段切除和淋巴結清掃,對于Ⅳ期患者根據具體情況行肝段切除、膽總管切除、胰十二指腸切除等,對于Ⅴ期患者,必要時施行姑息性手術,包括姑息性膽囊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en-Y吻合術、膽總管T管引流術、PTCD、空腸造瘺或胃造瘺術等。

關于原發性膽囊癌的化療,有作者認為其化療、放療或其他非手術治療效果均不佳[4],以5-Fu為主的化療方案有效率僅為10%~15%,而且,這些療效并不持久,且對生存率的影響不大[5]。最近,有報道采用術中及術后的輔助化療,如對于部分未能切除的患者作術中放療,術后2周根據其具體情況進行化療,可采用5-Fu、CF、MMC、卡鉑等,同時以白介素、干擾素等輔助化療[2]。也有報道術中在肝固有動脈內插管,藥泵皮下植入進行化療[5],這有可能使大劑量的化療藥物聚集在腫瘤局部,有效殺滅局部的殘留病灶及肝內的小轉移灶。

原發性膽囊癌的預后差。有作者曾對98例原發性膽囊癌作過療效及預后評析,其總體的1、3、5年生存率分別為38.54%、14.24%、6.67%,但行膽囊癌根治術或擴大根治術的患者生存率明顯提高,其1、3、5年生存率可達到77.29%、34.37%、21.48%,因此認為手術治療膽囊癌是目前最好的方法[6]。影響膽囊癌預后的因素主要為腫瘤的浸潤深度、有無淋巴結轉移、有無遠處轉移、惡性程度的高低及治療方法等。影響原發性膽囊癌患者生存率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手術大小帶來的風險,因為擴大的膽囊癌根治手術可能引起的出血、膽漏、腸漏、胰漏、胸腔和腹腔感染等并發癥往往是致命性的。

總之,提高原發性膽囊癌的治愈率需要把握好診治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應詳細了解病史和認真體檢;對于那些暫不手術的膽囊小腺瘤(通常<8mm)患者應定期復查,對合并有膽囊結石膽囊炎、且病史較長的患者更應高度重視;對于術中發現變異的膽囊應剖開檢查。及時送冷凍切片檢查;有效的根治術是治愈膽囊癌的關鍵。必要的放療、化療要應用,同時做到嚴格隨訪,這樣才能較好地提高膽囊癌患者的生存率。

【參考文獻】

1李連弟,張思維,魯鳳珠,等.中國惡性腫瘤死亡譜及分類構成特征研究.中國腫瘤雜志,1997,19:323~328.

2梅家才,林擎天.原發性膽囊癌65例診斷和治療.肝膽胰外科雜志,2003,15:36~37.

3BenoistS,PanisY,FagniezPL.Long-termresultsaftercurativeresectionforcarcinomaofthegallbladder.AmJSurg,1998,175:118.

篇(3)

Abstract:Atpresent,althoughourcountryinaspectsandsoonecologicalagriculture''''sfundamentalresearch,experimentaldemonstration,promotedpopularizationhadalreadymadetheverybigprogress,butcannotdeny,butalsohassomeproblems.Thesequestionsarebecomingthebarrierwhichthelimitecologicalagriculturefurtherdevelops.

keyword:Ecologicalagricultureagriculturaldevelopmentbarrierdiscussion

前言

理論基礎尚不完備生態農業是一種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包括農學、林學、畜牧學、水產養殖、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加工技術以及社會科學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單一學科的,因此可能對這一復雜系統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較深入的了解,但是對于這些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還知之甚少。因此,需要進一步從系統、綜合的角度,對生態農業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別是要素之間的耦合規律、結構的優化設計、科學的分類體系、客觀的評價方法方面。這種研究應當建立在對現有生態農業模式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基礎上,必須超越生物學、生態學、社會科學和經濟學之間的界限,應當是多學科的交叉與綜合,需要多種學科專家的共同參與,需要建立生態農業的自身的理論體系。

政策方面存在著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的普及和發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經濟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對于生態農業政策的貫徹,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農民不能對土地、水等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

技術體系不夠完善在一個生態農業系統中,往往包含了多種組成成分,這些成分之間具有非常復雜的關系。例如,為了在魚塘中飼養鴨子,就要考慮鴨子的飼養數量,而鴨子的數量將受到水的交換速度、水塘容積、水體質量、魚的品種類型和數量、水溫、鴨子的年齡和大小等眾多條件的制約。在一般情況下,農民們并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對這一復合系統進行科學的設計,而簡單地照搬另一個地方的經驗,也是非常困難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態農業的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如何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等問題。

而農產品價格方面的因素,有時也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限制因素。因為對于比較貧困的人口來說,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為重要;但對于那些境況較好的農民來說,較高的經濟效益,可能會成為刺激他們從事生態農業的基本動力。

服務水平和能力建設不能適應要求對于生態農業的發展,服務與技術是同等重要的。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務體系,在一些地方,還無法向農民們提供優質品種、幼苗、肥料、技術支撐、信貸與信息服務。例如,信貸服務對于許多地方生態農業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于從事生態農業的農民們來說,盈利可能往往在項目實施幾年之后才能得到,在這種情況下,信貸服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務也是當前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因為有效的信息服務將十分有益于農民及時調整生產結構,以滿足市場要求,并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另外,盡管必要的激勵機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態農業應當更趨向于開發一種機制,以使農民們自愿參與這一活動。要想動員廣大的農民自覺自愿、并能夠自力更生地通過生態農業發展經濟,能力建設自然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建立比較有效的能力建設機制,對于更為重要的基層農民來說,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訓與學習的機會。

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不高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但在中國的許多農村地區,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項緊迫的任務。目前生態農業的實際情況還不能滿足這一需求,因為在一些地方,僅僅依靠種植業的發展,難以獲得比較高的經濟收益。中國加入WTO,既為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使之面臨著新的挑戰。為適應這一新的形勢,生態農業的發展還有許多的問題有待解決,而其中,農業的產業化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人口問題一直是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據估計,到2030年前后,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土地資源相對短缺,耕地面積還在不斷減少,而人口在繼續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也已經成為困擾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也必須通過在生態農業中延長產業鏈、促進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來實現。

篇(4)

中圖分類號:R245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717(2011)12-2616-05

Advances of the Mechanism of Moxibustion

LAN Lei,CHANG Xiaorong,SHI Jia,ZHANG Guoshan,TAN Jing

(Hunan University of TCM,Changsha 410007,Hunan,China)

Abstract:Moxibustion has great efficacy, such a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tection, warming meridians to dissipate cold, recuperating depleted Yang, removing blood stasis and resolving hard lump, leading heat out of the body, etc.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s that meridians and acupoints combined with physical and chemical effects of moxibustion result in a "comprehensive moxibustion effect." A review of mechanism research of moxibustion is given; furthermor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searches are also proposed.

Key words:mechanism of moxibustion; physical effect; chemical effect; drug effect; meridian;acupoi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1-08-19

基金項目:國家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資助項目(2009 CB522904);湖南省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CX2010B342);長沙市科技計劃重點項目(k1005020-31)

作者簡介:蘭蕾(1969-),女(畬族),江西廣豐人,醫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針灸的治病機理。

通訊作者:常小榮(1956-),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針灸的治病機理。灸法能防病保健,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引熱外行。艾灸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其治療效果已經為無數臨床實踐所證實,國內外研究普遍認為經絡腧穴與艾灸理化作用的有機結合,產生了灸法的“綜合效應”。

1 艾灸的物理作用機理

艾灸是以燃燒艾絨而治病,燃燒時的熱效應是產生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素問·異法方宜論》:”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也從北方來”,說明灸法燃燒艾絨產生的溫熱作用可治療因為寒冷引起的疾病。現代研究表明[1],艾灸可以調整臟腑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功能,尤其在治療慢性病、疑難病及預防保健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而艾灸治療疾病時產生的溫熱效應是取得療效的關鍵[2]。生物傳熱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它研究生物體內的熱質傳輸現象,其目的在于通過把傳熱學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手段引入生物和醫學工程領域中,探討物質和能量在生物體內的傳輸規律。該學科的產生無疑會對與“熱密切”相關的艾灸療法研究有所啟示,因為艾灸熱傳遞同樣遵循傳導、對流、輻射3個方式,無論是接觸灸或是非接觸灸,艾灸在生物組織內的熱傳遞以及艾灸引起的組織熱損傷,均可歸屬生物傳熱學研究的范疇。從微觀而言,熱對生命系統的影響,本質上均體現在對蛋白質、細胞及組織性質的改變上。例如艾灸對機體熱休克蛋白的影響[3-11],艾灸通過上調大鼠胃黏膜細胞HSP70表達,繼而作用于凋亡線粒體信號轉導途徑相關靶點,由此抑制胃黏膜細胞凋亡,達到保護胃黏膜損傷的作用。又如隔藥餅灸能提高對紅細胞CD58表達,并且年輕人組高于中年人組[12]。宏觀上講,能量過程是生命系統中的基本過程,而熱是能量過程的重要表現形式,生命現象的各個層次無不包含熱效應[13]。把艾灸熱作為一種特殊的能量介入方式,從能量的角度著手,利用生物傳熱學理論,可能是一個較理想的方法。提供什么樣的一個溫度場分布狀況(或者說熱過程或能量過程),可使生物組織恢復或穩定于正常狀態,這是一個極有誘誘惑力的探索[14]。

艾燃燒時產生一種十分有效并適宜于機體的物理因子紅外線,其輻射能譜在0.8~5.6μ之間,這表明燃燒艾絨時的輻射能譜不僅具有熱輻射-遠紅外輻射,而且還具有近紅外光輻射,艾灸的能譜近紅外輻射占主要成分,且峰譜在1.5μ附近[15-16]。根據物理學原理,一般遠紅外線能直接作用于人體的較淺部位,靠傳導而擴散熱量;而近紅外線較遠紅外線波長短,能量強,可直接滲透到深層組織,穿透機體的深度可達10mm左右,并通過毛細血管網傳到更廣泛的部位,而為人體所吸收[17-18]。艾灸紅外輻射為機體細胞活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當紅外光作用于腧穴組織時,組織吸收光能將其轉化為生物能儲存在ATP分子中,隨著ATP的水解,ATP轉化為ADP,并釋放能量作為生命活動的能源。研究表明人體穴位紅外輻射不僅含有人體熱信息,而且還和人體內能量代謝等因素相關,穴位點的ATP能量代謝比周圍要高[19]。在病理狀態下,人體皮膚和組織輻射的紅外線發生一定的改變。且不同的體質和疾病其輻射及最佳吸收的紅外線有區別,即光子吸收與皮膚光學有密切關系。這可能是生物組織吸收光子和使人體本身傳輸的光有序化有關。有人對不同品種艾葉的燃燒熱進行了測量[17]:蘄艾18139J/g、北艾17463.4J/g、祁艾17419.3J/g、川艾16136.4J/g。能量愈高,波長愈短,滲透力愈強。楊華元等[20]的研究還認為,艾灸時的紅外線輻射,既可為機體細胞代謝活動、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也為能量缺乏的病態細胞提供活化能,并有利于生物大分子氫鍵偶極子產生受激共振,從而產生“得氣感”;同時又可借助反饋調節機制,糾正病理狀態下的能量信息代謝的紊亂,調控機體免疫功能。

汪家柔[21]通過艾灸肺俞、肝俞穴,觀察穴位施灸后鈣離子在相關臟腑之間的分布調配及相關穴位電流變化規律,研究“穴臟相關”的非線性規律,發現艾灸肺俞穴可顯著提高肺俞穴電流,艾灸肝俞穴可顯著提高肝俞穴電流。電與磁是相伴而生的,電子的自旋產生磁,運動的磁產生電。經絡的功能活動依托于電磁振蕩與化學振蕩主導的能量信息系統。而基于經絡調整是電磁振蕩化學振蕩神經、體液和微循環等調控的動態調衡過程[22]。

[WT5”FZ〗中華中醫藥 學刊

2 艾灸生成物的藥性作用(化學作用)

2.1 抗細菌作用

楊梅[23]測定了艾葉燃燒物提取物對大腸桿菌、枯草芽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抑菌圈。艾葉燃燒產物提取分離所得重組分、焦油和艾煙水提取液對四種菌種的抑菌性有選擇性。艾油對四種菌種均有抑菌作用,而重組分和焦油只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作用,除焦油對大腸桿菌的抑菌圈12.1mm比艾油10.4mm大外,其它成分的抑菌圈均比艾油小。晶體對四種菌種的抑菌性不明顯。5-叔丁基連苯三酚對四種菌種均有抑制作用,對大腸桿菌作用最強。葉春枚等[24]觀察了艾煙熏的抑菌作用,實驗顯示,艾煙熏20min后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和乙型鏈球菌,熏30min可抑制大腸桿菌,熏50min可抑制綠膿桿菌。李坡等[25]對艾煙在培養皿中的抑菌作用和燒傷創面的抑菌作用進行了研究,發現艾煙對常見的化膿性細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產堿桿菌)有顯著抑制作用,能使燒傷創面菌落數顯著減少。劉楓林等[26]就艾煙作用(與溫熱刺激分開)對各種細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枯草桿菌、奈瑟氏菌和嗜酸乳桿菌)抑菌效應進行了試驗研究。試驗結果表明:①艾煙確有抑菌作用,是細菌生長時殺菌作用的基本和唯一因素;②艾煙的殺菌作用與煙熏時間長短有關,時間長殺菌作用強;③艾煙的殺菌消毒作用為臨床上用于治療化膿性炎癥、外傷感染、皮膚細菌損害、帶狀皰疹、上呼吸道感染等提供了理論依據。華東醫院等[27]單位報道,用含艾葉的消毒香(上海日用化學品廠試制,含蒼術粉30%,艾葉粉20%)煙熏4h能殺滅乙型溶血性鏈球菌A群、肺炎球菌、流感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煙熏8h能殺滅綠膿桿菌,并能抑制枯草桿菌的生長。黃香妹等[28]采用艾條熏煙對血壓計袖帶進行消毒,監測其表面細菌生長情況,并與紫外線消毒、含氯制劑消毒作比較。結果表明用艾條熏煙消毒的袖帶,完全可以達到環境消毒隔離標準的要求。還有資料[29]介紹,艾煙對變形桿菌、白喉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和結核桿菌(人型H37RV)等也有抗菌作用。

2.2 抗真菌及抗支原體、衣原體作用

艾煙對不同的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魏孜孜[30]等觀察比較外耳道涂藥(咪康唑乳膏)、艾煙熏耳和涂藥艾煙熏耳結合3種外治方法治療耳真菌病的臨床效果。結果表明,艾熏外治法、結合外治法、常規外治法3種外治法在治療后1個月、1年的總有效率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艾熏外治法和結合外治法的治愈率較常規外治法高。結出艾熏法治療耳真菌病具有治療簡單、療效鞏固、治愈率高的優點,可替代常規外治法。其簡、驗、廉的特點適合在基層和廣大農村地區應用,其治療機制可能與艾煙具有抗菌(細菌、真菌)、殺螨、抗過敏等作用有關。何斌[31]采用艾煙熏灸治療浸漬糜爛型足癬78例,得出艾煙熏療對瘙癢,丘疹,水皰及浸漬糜爛癥狀效果優于派瑞松。有研究表明,艾煙對口腔支原體與肺炎支原體的抗滅作用也很顯著[32]。

2.3 抗病毒作用

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氣管炎研究組等[33]單獨用艾葉煙熏以觀察艾煙對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的抗病毒作用,結果表明艾葉對這四種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觀察了蒼術艾葉香煙對實驗用腺病毒3型、鼻病毒浙九-2株、皰疹病毒浙九-9株、副流感Ⅰ型病毒仙臺株和流感病毒A3、滬防72-10株等5種病毒株的抑制作用,結果表明,用蒼術艾葉香煙熏15min后,對所試5種病毒尚無作用,30min后則試驗組的病毒濃度(TCID50)顯著降低,45min后則試驗病毒不能從細胞培養上或雞胚中測得。張其正等[34]用蒼術艾葉煙熏劑(含蒼術55%,艾28%)點燃濃度為1g/m3或5g/m3均能在半小時內使流感病毒滴度(EID50、Log)較對照組明顯下降(下降1.55~3.00個對數以上)。趙紅梅等[35]曾用艾條熏蒸進行空氣消毒,發現熏蒸后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抗原性有明顯的破壞作用,對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抗原性的破壞也有極顯著性的意義,說明艾條熏蒸對乙肝病毒有一定滅活作用,但是未能達到完全滅活乙肝病毒的目的。劉華介紹用艾葉500g,置盆子或罐子里點燃煙熏房間0.5h,可預防非典型肺炎的傳播。

2.4 鎮咳、祛痰、平喘、抗過敏,鎮痛作用

大量的藥理實驗證明,艾葉的揮發油口服或噴霧給藥均有較好的平喘、祛痰、鎮咳作用,其中尤以平喘作用最為顯著[36]。動物實驗研究表明,清艾條煙霧吸入可相對延長豚鼠藥物性哮喘潛伏期,能明顯松弛正常豚鼠支氣管平滑肌,有效對抗乙酰膽堿引起的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收縮,對乙酰膽堿收縮氣管平滑肌有明顯的保護作用,證明艾煙能平喘,抗過敏[37]。劉惠榮[38]等通過觀察艾灸對過敏性結腸炎大鼠的作用,結果表明,艾灸能減輕過敏性結腸炎大鼠的內臟疼痛和疼痛閥值,效應可能與艾灸能提高脊椎的強啡肽和內啡肽相關。

2.5 抗自由基,調節機體功能,抗衰老,預防保健作用

自由基(free radical)[39]是人體組織中許多生化反應中間代謝產物。人體內在氧的利用過程中,會因各種內因性或外因性原因而產生各種活性氧及其它自由基。但體內也有各種消除這些自由基的防御系統,以免組織遭傷害。這些自由基很容易攻擊細胞組織中的脂質、蛋白質、糖類和DNA等物質,企圖奪取一個電子以獲得重新平衡,這就造成脂質和糖類氧化,蛋白質變性、酶失活、DNA結構切斷或堿基變化等種種改變,從而導致細胞膜、遺傳因子等損傷而誘發各種組織損傷和疾病。已知的數以百計的疾病與自由基有密切的關系。可由自由基引發衰老。

楊梅等[39]對艾燃燒產物艾煙輕組分、重組分、焦油、艾燼晶體以及艾揮發油清除自由基能力進行了比較,其大小順序依次為:重組分>焦油>輕組分>艾燼晶體>艾揮發油。由重組分中分離出來的52叔丁基連苯三酚具有較強的抗自由基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比天然抗氧化劑維生素C和人工抗氧化劑BHT均強,可以推測,52叔丁基連苯三酚是艾煙抗自由基的核心物質,是艾灸的重要活性成分。大西基代[40]和西谷郁子[41]將艾和艾燃燒生成物用甲醇提取,發現有清除自由基和過氧化脂質的作用,且艾燃燒生成物作用較強。洪宗國等[42]用甲醇萃取艾葉燃燒灰燼獲得了4種不同組分,研究了它們對甲基丙烯酸甲酯自由基聚合反應中反應速率的影響,通過反應體系的黏度測定研究了其抗自由基的作用。結果也顯示上述4種組分均具有比較強的抗自由基能力,且柱分離后得到的3種晶體的抗自由基能力較粗晶體的強。

陳漢平等[43]在針灸預防疾病作用的探討中指出:通過對實驗性肺結核、慢性腎功能不全、免疫復合型腎小球腎炎、惡性腫瘤、衰老、膽色素性結石、苯中毒引起的血象異常動物病理模型制作前或同步艾灸或針刺預防處理,其效果說明艾灸具有調整機體功能,抵御或削弱各種致病,致衰老因素對機體的影響,能夠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陳友強等[44]研究了天癸灸對4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清陳自由基、調節性激素水平及微量元素等方面的影響。方法為氣海、關元隔姜灸,足三里、大椎溫和灸。結果表明,本法緩解衰老癥狀功效總有效率為73.91%。說明灸法不但有良好的治療作用,而且有獨特的保健作用。詹臻等[45]采用標記放射免疫法,檢測40例老年人保健灸前后空腹血清中上皮生長因子(EGF)的含量結果灸后EGF含量明顯增高(P>0.05)表明保健灸能夠調節機體EGF的合成與釋放,有促進組織細胞生長增殖的作用,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

3 經絡腧穴與艾灸理化作用的有機結合,產生了灸法的“綜合效應”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是人體功能的調節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的功能活動表現為經氣。腧穴是臟腑經絡氣血輸注于軀體外部的特殊部位,是疾病的反應點和針灸療法的刺激點[46]。《靈樞·海論》說“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說明了經絡內聯外絡的生理功能。人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協調的,這種相互協調關系,主要靠機體自控調節系統實現。在病理上,現代醫學已證明,即或是一種微小的局部性病變,也將是全身機能失調的一種反應,是全身病的一種局部表現。《內經》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認為一切疾病均由陰陽、氣血不和所致,因此,通過因勢利導的方式,將人體病理狀態下的陰陽氣血關系復歸平衡,既是治療手段,也是治療目的。《醫學入門》說“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氣也;實者灸之使實部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郁熱外發,火就燥之義也”,而這些都靠經絡的調節作用才能實現。現代研究認為,灸法的作用是由艾條燃燒時的物理因子和藥化因子,與腧穴的特殊作用、經絡的特殊途徑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綜合效應”[47]。

艾灸激發經絡腧穴的生物物理學特性有兩個特點[48]:①物理學能量循經傳導的普遍性以及腧穴定位的特異性。不同的物理能量在經絡循行線上基本都能呈現優勢傳導,而在腧穴所在的位置則表現出不同于周圍組織的特異性;②經絡及腧穴的生物物理學特性與人體狀態的相關性。許多實驗表明[49],健康人體和病人的經絡、腧穴對外界物理能量的敏感性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總體趨勢表現為從平衡轉為不平衡,敏感性由高轉低。

陳日新[50]提出腧穴熱敏化灸療新理論由3條規律組成:(1)人體腧穴存在靜息態與敏化態兩種狀態;敏化態的腧穴對外界相關刺激呈現“小刺激大反應”(非熱敏點對艾熱僅產生局部和表面的熱感);(2)腧穴敏化的類型多種多樣,而腧穴熱敏化是一種新類型;腧穴熱敏化的特征是:當受到艾熱刺激時呈現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非熱覺等奇異現象;(3)熱敏化腧穴是灸療的最佳選穴,艾灸熱敏化腧穴極易激發灸性感傳(約95%的出現率)乃至氣至病所,臨床灸療療效大幅度提高。腧穴熱敏化現象已涉及到許多新的生命現象,新的生命現象必然蘊涵著新的生命規律與機制,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有可能發現人體機能調控的新規律,對現代醫學發展提供創新的機遇。研究表明某些病理態腧穴的自發紅外光譜與艾條燃燒時的紅外發射光譜的輻射峰區域基本一致,提示紅外共振可能是艾條的輻射能量高效傳遞給敏化態腧穴,使艾灸發揮治療作用的生物物理基礎。通過研究艾灸的紅外光譜特性及其與效應的關系,證實艾灸和穴位的紅外共振輻射也是艾灸起效的關鍵因素之一。

總之,國內外學者對艾灸的這種“綜合效應”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現有的研究國內主要偏重于臨床治病機理的研究,日本更側重于基礎的研究,目前對艾灸的作用機理尚未完全明了,根據現有的研究有人設想:艾灸的作用機理是由燃艾時所產生的物理因子和化學因子,作用于腧穴感受裝置與外周神經傳入途徑,刺激信號傳入中樞,經過整合作用傳出信號,調控機體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系統、循環系統等,從而調整機體的內環境,以達到防病治病的功效[50-51],進一步研究有待我們深入。突破由單一生物學為主的研究方法,發展多學科交叉的研究來尋求針灸治病的作用機制,是解決生物醫學難題有效的解決方案,利用多學科交叉研究艾灸,可以為中醫艾灸技術建立新的理論基礎。臨床應用方面灸法刺激量的研究是針灸由臨床經驗積累向現代醫學轉化的重要步驟,灸法起效的關鍵在補瀉方法,所以加強灸法量效關系和灸法補瀉方法的研究也是加強艾灸療效和研究艾灸機理的一個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吳煥淦,嚴潔,余曙光,等.灸法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上海針灸雜志, 2009, 28 (1): 1-6.

[2] Freire A O, Sugai G C, Blanco M M, et al. Effect of moxibustion at acupoints Ren-12 (Zhongwan), St-25(Tianshu),and St-36 (Zuzanli) in the prevention of gastric lesions induced by indomethacin in Wistar rats \[J\].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2005, 50(2):366-374.

[3] 常小榮,彭娜,易受鄉,等.艾灸預處理對應激性潰瘍大鼠胃黏模 HS P70蛋白及mRNA表達的影響\[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06,14(13): 1252-1256.

[4] 易受鄉,彭艷,常小榮,等.艾灸對應激性胃潰瘍大鼠胃黏膜細胞增殖和凋亡的影響及其與熱休克蛋白表達關系的研究\[J\].針刺研究, 2006, 31(5): 259-271.

[5] 易受鄉,郁潔,常小榮,等.艾灸促進胃黏膜細胞HSP70表達上調對細胞凋亡線粒體信號轉導途徑的影響\[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08,16(24):2 689-2 694.

[6] 常小榮,彭娜,易受鄉,等.艾灸足三里和梁門穴誘導熱休克蛋白70抗大鼠胃黏膜氧化損傷作用\[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6,14(35): 3 405-3 408.

[7] 郁潔,易受鄉,常小榮,等.艾灸足三里、梁門穴對大鼠不同組織器官HSP70表達的影響\[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9,29(4): 67-69.

[8] Peng NA, Chang xiao-rong, Yi shouxiang, et al. Experiment Study on Moxibustion at Zusanli (ST36) and Liangmen (ST21) inducing 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expression to resist oxidative injury of gastric mucosa\[J\]. World J.Acu-Moxi,2006,16(2):22-26.

[9] Peng yan, Yi shouxiang, Chang xiao-rong. Acupuncture-moxbuxtion, heat shock Protein 70 and cytoprotection \[J\].World acu moxi, 2006, 16(1):45-52.

[10] Xiao-Rong Chang, Na Peng, Shou-Xiang Yi, et al. Association of highexpression in rat gastric mucosal heat shoc k protein 70 induced by moxibustion pretreatment with protection against stress injury\[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7 August 28,13(32):4355-4359.

[11] Shou-Xiang Y i, Yan Peng,Xiao-Rong Chang, et al. Effect of pre-moxibustion on apoptosis and proliferation of gastric mucosa cells\[J\].WorldJ Gastroenterol,2007,13(15):2 174-2 178.

[12] Tian YF,Li LY,Wang J,Zhang BR,Wang GH, Xie BX, Yuan Y. Effects of herbal cake-separated moxibust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erythrocyte CD58 in different ages of healthy people. Zhongguo Zhen Jiu. 2010 Nov;30(11):933-5. PMID: 21246852.

[13] 趙南明,王存誠.生命科學與熱物理學再次相遇——生命系統中的熱耦合問題\[J\].物理, 1998, 27(3):146-150.

[14] 夏永莉,賴新生.從生物傳熱學角度研究中醫艾灸機理\[J\].生物醫學工程研究, 2008,27(2):142-144.

[15] 白耀輝,林文任.艾灸與溫熱刺激關系的探討\[J\].針灸學報, 1991, 7(4): 10.

[16] 張紅良,陳世途,劉玉萍.藥條灸在施治過程中的可見光和紅外光譜分析[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1999,19(3):344-346.

[17] 楊華元,劉堂義.艾灸療法的生物物理機制初探\[J\].中國針灸, 1996, 16(10): 17.

[18] 王磊,李學武,張莉.艾灸療法作用機理國內外研究進展\[J\].中國針灸, 2001,21(9):567-570.

[19] 韓吟華,丁光宏,沈雪勇等.人體體表穴位點紅外輻射光譜特征及其與ATP能量代謝的關系\[J\].上海生物醫學工程, 2005,26(4):198-200.

[20] 梅全喜,王劍.不同產地艾葉燃燒放熱量的比較[J].中藥材,1994,17(9):46.

[21] 汪家柔.艾灸肺俞、肝俞穴對穴位電流及相關臟器鈣離子分布的影響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2] 李定忠,傅松濤,李秀章.經絡與人體物質系統、能量信息系統的關系———關于經絡理論與臨床應用研究之四\[J\].中國針灸, 2005,25(2): 115-118.

[23] 楊梅.艾葉燃燒產物有效成分藥效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4] 葉春枚,呈熒,高建芳.艾熏治愈54例手指骨髓炎臨床觀察與實驗研究\[J\].上海針灸, 1988(2):7.

[25] 李坡,金遵禹,朱文偉,等.艾煙薰的抑菌試驗及其對小兒燒傷創面的治療效果\[J\].中華外科雜志,1965,13(9): 387-389.

[26] 劉楓林,袁慧,許三榮,等.艾灸“煙熏”作用的抑菌效應\[J\].云南中醫雜志,1993,4(5):29.

[27] 華東醫院,上海市黃浦區婦女兒童保健所,上海市生物制品研究所.蒼術艾葉煙熏消毒的實驗研究及長期應用觀察\[J\].中華醫學雜志,1978,(10):619-623.

[28] 黃香妹,許建平.艾條熏煙消毒血壓計袖帶的效果觀察\[J\].護士研究,2005, 3(19): 534-535.

[29]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6: 559-560.

[30] 魏孜孜,盧標清,孫一帆.三種外治方法治療耳真菌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1, 7(2): 35-38.

[31] 何斌.艾煙熏治療浸漬糜爛型足癬78例\[J\].中醫外治雜志,2010, 19(5): 7-9.

[32] 洪宗國.艾與蘄艾的生藥學研究與開發\[J\].中醫藥學刊,2003, 21(8): 1356-1357.

[33] 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氣管炎組.蒼術艾葉香預防感冒及空氣消毒效果的觀察\[J\].中華醫學雜志, 1975, (9): 412.

[34] 趙紅梅,李小敏,關麗嬋,等.愛嬰病房艾條熏蒸對HBsAg滅活效果的研究.中華護理雜志,2000,35(1):11-12.

[35] 張其正,鄭志學,童葵塘,等.蒼術艾葉煙熏預防流感效果觀察[J].新醫學, 1979,(9): 412-415.

[36] 梅全喜.艾葉\[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9-11,227-2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樓蘭英,黃敬耀,汪國華,等.清艾條煙霧的藥效學實驗研究\[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0,12(4):170.

[38] Hui-Rong Liu, Li Qi, Lu-Yi Wu, Xiao-Peng Ma, Xiu-Di Qin, Wen-Yan Huang, Ming Dong, Huan-Gan Wu. Effects of moxibustion on dynorphin and endomorphin in rats with chronic visceral hyperalgesia\[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0 August 28; 16(32): 4079–4083. PMC:2928463.

[39] 楊梅,江丹,易筠,等.艾葉燃燒物清除自由基作用的觀察\[J\].中國針灸,2009,29(7):547-549.

[40] 大西基代.艾燃燒生成物的自由基清除作用研究[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2,14(3):61.

[41] 西谷郁子.關于艾的燃燒生成物中含有抗氧化作用物質[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89,11(5):47-48.

[42] 洪宗國,農熠瑛,楊兆濤.蘄艾燃煙化學成分的GC-MS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自然科學版),2007,26(1):10-12.

[43] 陳漢平,趙粹英,章健明,等.針灸預防疾病的探討\[J\]. 上海針灸雜志,1991,10(2):34.

[44] 陳人強.唐立明.天葵灸抗衰老作用臨床觀察\[J\]. 實用老年醫學,1994(3):115.

[45] 詹臻,王玲玲,吳中朝,等.保健灸對老年人上皮生長因子的影響\[J\].中國針灸,1995,15(3):33.

[46] 沈欽榮,毛水泉.灸療的作用機理概述\[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1,8(6):395-396.

[47] 鐘藍.傳統艾灸作用機理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6):46.

[48] 魏育林,屠亦文.經絡及腧穴的生物物理學特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針灸, 2005,25(11): 817-819.

篇(5)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477-02

中醫護理技術在中醫臨床護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醫醫院護理人員為病人提供服務的基本手段,它是以臟腑學說為基礎,經絡學說為核心,通過刺激特定部位,以通經脈、調氣血、調整陰陽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 ]。但在醫院管理年驗收和等級醫院復審中,發現中醫醫院普遍存在著中醫護理特色體現不足,臨床實際開展中醫操作項目過少的現象[2], 王俊杰等[3]報告顯示,醫院護理人員廣泛開展中醫護理技術的只占9. 2%。以上問題我院同樣存在,因此護理部于2011年6月開始對全院護理人員實施系統的中醫護理技術培訓,在2012年8月三級甲等中醫醫院評審中取得優異的成績,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我院為一所綜合性三級甲等中醫醫院,編制開放床位400張,護士總數233人,總床護比10. 58,病區床護比10. 41。護士年齡18~55(32. 16±7. 06)歲;學歷:本科18人,大專122人,中專93人;職稱: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58人,護師40人,護士134人;中醫院校畢業的護士34人(包括基礎學歷和成人教育學歷),護士長17人,畢業于中醫院校6人,接受過“西醫學中醫”培訓的護士132人,系統完成學習中醫知識100學時的培訓率70.3%。

2 中醫護理操作培訓管理

①成立中醫護理技術操作領導及考核小組,由分管副院長為領導組長,護理部副主任為培訓考核組長,成員由大科護士長及部分中醫院校的護士長組成。②護理部組織修訂完畢23項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流程及評分標準并印制成冊。③向醫院申請增加中醫護理培訓的設備;④將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培訓、臨床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操作項目指標、獎懲等納入護士長日常管理。⑤建立護理部、科護士長巡查制度,與護士長、臨床護士和病人深入接觸,評估中醫護理技術效果和存在問題,及時完善管理和培訓方法。

3 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考核激勵機制

從2011年起把中西醫護理技術操作考核納入同工同酬及職稱晉升中,同工同酬考核如下:西醫基礎護理操作8項+中醫護理技術操作8項中各抽簽考核一項(90分合格),具體內容如下:(1)西醫基礎操作(略):(2)中醫護理技術操作:①艾條灸法;②拔火罐法 ;③開天門 ;④刮痧法;⑤ 濕敷法;⑥ 敷藥法;⑦藥燙法 ;⑧熏洗法。理論或技術操作考試不合格,補考1次,同工同酬推遲1個月,以此類推;5次考試不合格,當年不再推薦同工同酬。職稱晉升考核如下:(1)初級護士晉升護師考核:專科技術操作4項+中醫護理操作4項中各抽簽考核1項(90分合格),項目如下:專科技術操作(略):中醫護理技術操作:①拔火罐法②艾灸法③刮痧法④藥燙法。(2)護師職稱晉升主管護師職稱考核:急救技術操作2項+中醫護理技術2項操作中各抽簽考核1項(90分合格),項目如下:急救技術操作:①簡易呼吸囊的使用 ②除顫術;中醫技術操作:①拔火罐 ②艾灸法。若理論或技術操作考試不合格1次,聘任則推遲1個月,以此類推;超過3次,則推遲一年聘任。

4 具體實施培訓方法。

4.1第一階段全員培訓:①時間安排:2011年6-12月;②每月培訓2項,共12項,培訓順序先從國家級到區級、院級,具體項目是:耳穴埋豆、艾條灸法、頭部穴位按摩、拔火罐、刮痧法、濕敷法、涂藥法、熏洗法、中藥藥熨、中藥保留灌腸、敷藥法、貼藥法。③培訓要求是:每月初護理部組織示范員及考核小組進行2天的集中培訓,訓練熟悉后組織各科的護士長及總示范員進行培訓,并反復訓練,然后由她們集中培訓科室的護理人員,月中護理部的考核小組分4組對護士長及總示范員進行考核,月底由各科護士長及總示范員驗收考核科室的其他人員,人人考核合格。

4.2第二階段新入職護士培訓方法;

從2011年起,護理部組織當年新入職的護士進行專門的培訓,中西醫護理技術操作共24項,其中中醫12項,西醫12項,培訓方法是:①時間:2011年開始,每年8 -12月,每周1-2項,周四及周五分2批進行培訓。②中醫培訓的項目是:耳穴埋豆、艾條灸法、拔火罐法、頭部穴位按摩、刮痧法、濕敷法、涂藥法、熏洗法、中藥藥熨法、中藥保留灌腸法、敷藥法、貼藥法。③要求:每次培訓時先觀看操作錄像,再由專門的培訓老師全天指導訓練,對手法不正確或不規范者親手示范指正,然后反復的訓練,1周后由護理部組織的小組考核,人人每項驗收過關,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她們很快熟練掌握中西醫護理技術操作,更利于臨床護理工作。2012年新入職護士的中西醫護理技術操作也正在培訓中.

4.3 第三階段全員驗收考核過關:

2012年7月2日-30日,共分5輪對全院護理人員進行人人驗收過關的培訓。護理部組織成立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考核組,共12人,分6個小組、2個時間段考核。第一時間段:下午2:30-6:30分,第二時間段是:晚上6:30-10:30分。各科護理人員自備操作物品及模特,并按照事先安排的時間段準時參加考試,每一輪考試順序是:護士長總示范員主管護師護師護士見習護士。

5 效果

5.1各層次的滿意度提高

①病人的滿意度提高;②醫生的滿意度提高;③護理管理者的滿意度提高;④護理人員中醫護理臨床能力提高。

5.2 增加了中醫護理技術開展項目。

與2010年比較, 2012年中醫護理技術操作項目由13項增至19項,分別為中藥藥熨、中藥熏洗、中藥坐浴、中藥保留灌腸、中藥外敷、刮痧法、辨證施膳、拔火罐、穴位帖敷、艾灸法、小兒太極按摩、陰道坐藥、全身藥浴、水針法、濕敷法、涂藥法、穴位按摩、耳穴埋籽法、捏脊法治療,其中后7項為 2011年后新開展項目;其中重點推廣項目(耳穴埋籽、穴位按摩、水針法、捏脊法)。

5.3 護理人員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能力的增強

從2011年起分別對在職護士及新入職一年內的護士,進行系統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培訓后,并把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考核納入同工同酬及職稱晉升考核,各層次護士訓練中醫護理操作的主動性加強,中醫護理操作能力不斷增強,護理管理者及患者的滿意度提高,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成績由原來平均91.5分提升到95.8分。

5.4 提高了護理人員的科研水平。

與2010年比較, 2011-2012年撰寫中醫護理論文由5篇增至12篇,中醫護理科研課題由0項增至4項。

5.5促進臨床科室及重點專科的建設

通過系統培訓中醫護理技術操作,使臨床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操作項目增多,利于科室的發展,使醫院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得到提升!如水針療法由護士操作應用在膝痹、腰腿痛及尿潴留患者;耳穴埋豆應用在外科、骨傷科術前及內科失眠等患者;中藥保留灌腸及艾灸療法應用在脾胃病專科、婦科、脊柱骨科的患者;全身藥浴應用在兒科胎黃及熱毒濕疹患兒;中藥藥熨及敷藥法、貼藥法應用在骨傷科、針灸科患者;頭部穴位按摩應用在床上洗頭及項痹患者;中藥熏洗應用在肛腸科、蛇傷患者等,效果顯著,患者滿意。今年針灸科、脾胃病科、中醫急診科獲得市級重點專科的建設,促進醫院的發展!

6 討論

6.1護理部在開展中醫傳統護理技術系統培訓具有重要作用,熟練掌握獨特的中醫護理操作技術是突出中醫護理特色的重要手段,是中醫院有別于西醫院的根本特征[4]。護理部在中醫護理建設中發揮著特定的角色優勢。首先,它作為護理行政和技術的管理部門,有利于開拓和創造中醫護理的內外環境和實施氛圍。結果顯示,護理部將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培訓納入對護理人員晉升、同工同酬的考核,將中醫護理技術培訓變為全院護理人員行動,使中醫護理技術開展項目顯著增加。

6.2把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納入同工同酬及職稱晉升考核是實施中醫護理技術培訓的有效方法。與西醫醫院護士相比,中醫醫院護士需完成中西醫雙重護理任務,在臨床護士配比普遍不足的情況下更顯護士人力資源緊缺。因此,護理管理者適宜的領導藝術與管理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我院建立的同工同酬及職稱晉升的考核方案,使護士壓力和動力并存,利用激勵為主、處罰為輔的手段,極大地鼓舞了護士的工作積極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通過臨床實踐,激發了護士的科研意識,在一年內,護士撰寫中醫類護理論文、申報中醫護理新技術和護理科研課題的數量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彩霞。發揮中醫護理特色之我見[J].甘肅中醫, 2005, 18(8):35-36.

篇(6)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以慢性、多發性、對稱性關節腫痛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是常見的風濕病之一,多見于30~50歲女性,在中國發病率為0.32%~

0.36%[1]。其病情復雜,纏綿難愈,致殘率高,嚴重威脅人類身心健康,國內外尚無治療本病的特效藥物。RA屬中醫學“痹證”范疇,傳統中醫藥治療方法在緩解其癥狀、控制病情等方面有一定的優勢。

1 RA的中醫藥治療及艾灸治療的優勢

中醫治療風濕痹證以藥物為主,外治為輔。中醫學認為,RA發病的內因是“腎虛”,以致寒濕深侵入腎,氣血經絡痹阻[2]。歷代醫家對于RA的辨證辨病角度不同,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主要以散寒除濕、溫經扶陽、補益氣血、滋養肝腎、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等為治則。經典方主要有桂枝芍藥知母湯、防己黃芪湯、烏頭湯、獨活寄生湯等。外治法主要有針刺、艾灸等。

艾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古老的醫療方法之一,采用艾絨等各種施灸材料燒灼、熏熨體表部位,以溫熱或藥性的刺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艾灸的作用機制主要包括3個方面:溫熱效應作用[3]、藥物成分作用和通過穴位刺激調解經絡作用[4]。艾灸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并且能夠直達病所,易于操作,價格便宜,無毒副作用,能夠明顯改善RA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病情。鐘峰等[5]以不同療程溫和灸治療活動期RA患者,結果顯示,溫和灸治療在關節疼痛、腫脹、壓痛的個數與程度、晨僵時間和癥狀總積分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丁放[6]

采用艾條溫和灸治療RA,結果治療組對改善關節壓痛、晨僵時間等臨床癥狀及紅細胞沉降率、類風濕因子等指標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P < 0.01)。龔福英[7]、李建武等[8]采用艾灸治療RA并與西藥對照比較,結果提示艾灸療效明顯優于西藥,且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西藥。上述研究都顯示了艾灸療法在治療風濕痹證,特別是RA研究中的巨大優勢。

2 子午流注理論及其在中醫痹證中的應用

子午流注是從時間角度認識人體生命現象,即十二經脈的氣血流注盛衰規律的一種學說。在《黃帝內經》就已經奠定了其理論基礎,后經歷代醫家的不斷完善形成極富特色的傳統時間醫學體系。子午流注理論基于“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認為人身氣血是按一定的循行次序,有規律地如潮漲潮落,出現周期性的盛衰變化。《內經》中記載人體氣血按時流動的經文有很多,如《靈樞?衛氣行》“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靈樞?營衛生會篇》“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這些論著都說明人體的氣血是不斷運動的,而且是有一定順序、節律和時間的。所以說子午流注主要指氣血按時間有規律地循行于經脈之中。根據子午流注理論,“氣血”按時間推移,在經脈之間有規律地循行,灌注于經穴中,腧穴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反映相應部位氣血的功能狀態,所以選用五腧穴進行治療可以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RA患者的時間節律性已經被多個臨床研究證實[9]。《素問?痹論》記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經絡閉塞,氣血不通,認為RA以腎虛為本,風、寒、濕、熱之六邪氣侵犯人體,內外相因,流注于經絡關節之中,使氣血運行不通暢,不通則痛形成痹證。其中感受風寒濕邪是其發病的重要原因,下午陰長陽消,陰邪加重而陽氣蒸騰氣化、身體修復能力與免疫能力此時隨著時間變化下降,所以在下午時分給予扶正祛邪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臨床上RA癥狀多表現為腎經病癥,子午流注理論內容認為,十二經脈氣血在酉時(17:00至19:00)流注腎經,在此時腎經氣血最旺,祛邪能力增強,而下午陰氣漸升,邪氣加重,正邪交爭激烈,因此在此時給予扶正祛邪收獲的效果是最佳的。

子午流注理論在臨床應用廣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別是在風濕痹證的應用中。孫云廷等[2]采用子午流注納甲法擇時選穴針刺聯合辨證取穴治療RA,選取RA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子午流注組,辨證取穴組和聯合治療組(子午流注組加辨證取穴組),分別治療。子午流注組40例,顯效11例,

有效11例,進步9例,無效9例,有效率占77.50%;辨證取穴組40例,顯效10例,有效11例,進步11例,無效8例,有效率占80.00%;聯合治療組40例,顯效15例,有效13例,進步10例,無效2例,有效率占95.00%;結果顯示,子午流注針法治療RA具有確切臨床療效,聯合治療組療效顯著高于單純使用子午流注法或單純辨證取穴組。李健強等[10]子午流注蜂針輔以中藥治療類風濕病,證實子午流注蜂針輔以中藥治療類風濕病有獨特療效。上述研究都顯示了子午流注理論在治療風濕痹證研究中的巨大優勢。

3 討 論

RA屬中醫學“痹證”范疇, 又稱“歷節病”“鶴膝風”“ 痛風”等,并認為與風寒濕邪有關。因其發病率高、病程長、晚期多導致患者殘疾而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廣泛關注。艾灸是中醫藥治病方式中重要的一種,在我國古代就已經運用在了防病治病上。艾灸療法具有止痛消炎的作用,而且能夠直達病所,經濟有效,方法簡便,無毒副作用。對于改善RA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疼痛、提高生活質量、減輕家庭經濟壓力和社會負擔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子午流注學說是中醫學寶庫中的寶貴遺產之一。隨著現代醫學和時間治療學的發展,醫學界逐步認識到時間因素在醫療工作中的重要性, 故對子午流注學說的研究日漸增多,其卓越療效也逐漸被認可。我國關于子午流注理論的相關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子午流注理論的科學性及臨床上的實用性均被證實。

從上述對艾灸療法及子午流注理論的研究中可以發現,中醫子午流注理論、艾灸療法內容獨特、理論完整,深入探討子午流注理論與艾灸療法的聯合療效,在拓展RA中醫藥治療方案、更加有效緩解癥狀、促進疾病康復、降低致殘率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4 參考文獻

[1] Giles JT,Bathon JM.Serious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Anticytokine Therapies in the Rheumatic Diseases[J].Intensive Care Med,2004,19(6):320-334.

[2] 孫云廷,魏銘,姜學連,等.子午流注取穴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9,24(2):227-229.

[3] Freire AO,Sugai GC,Blanco MM,etal.Effect of Moxi-bustion at Acupoints Ren-12 (Zhongwan),St-25(Tianshu),and St-36 (Zuzanli) in the Prevention of Gastric Lesions Induced by Indomethacin in Wistar Rats[J].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2005,50(2):366-374.

[4] 魏育林,屠亦文.經絡及腧穴的生物物理學特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針灸,2005,25(11):817-819.

[5] 鐘峰,胡玲,羅磊,等.不同療程溫和灸對活動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3):167-169.

[6] 丁放.單純灸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10):40-41.

[7] 龔福英.隔藥餅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33例[J].

(下轉第56頁)

(上接第47頁)

針灸臨床雜志,2007,23(5):42.

[8] 李建武,劉建民,馬志毅,等.隔物溫和灸配合西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 2006,26(3):192-194.

篇(7)

1 臨床資料

1.3 納入標準 ①夜間排尿3~4次,應屬于輕度尿頻;②夜間排尿5~6次,應屬于中度尿頻;③夜間排尿6次以上,應屬于重度尿頻;④膀胱炎癥、水腫和彈性降低時,刺激膀胱,引起排尿次數增多;⑤B超檢查有前列腺肥大者;⑥有腎病、糖尿病、尿道炎者。

1.4 排除標準 ①年齡在40歲以下;②合并心、腎、肝、造血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妊娠或精神病患者;③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定治療,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者,在觀察期間采用其他治療方法者。

2 治療方法

2.2 對照組 取穴:橫骨穴,配曲骨、氣海穴。患者取仰臥位,施行溫和灸法,醫者用艾條距離穴位2~3 cm處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每個穴位灸10~15 min,至皮膚紅暈為度,醫者將食中兩指置于施灸部位兩側,這樣醫者可測知患者局部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時間和距離,防止燙傷,療程同治療組。

3 治療結果

4 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老年性夜尿頻多是一種臨床癥狀,應積極診斷原發病。導致夜尿頻多的原因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3]。生理性如睡前有大量飲水的習慣,習慣飲濃茶、咖啡,或高度緊張或神經質患者,睡眠不佳,當膀胱輕度充盈(小于300 mL)時即有尿意,以致夜間排尿頻率增加,甚至造成習慣性夜尿,這類患者一般調整好生活習慣,放松精神,夜尿多的癥狀多會不治而愈。病理性:①腎性:腎小球疾病、慢性腎小管間質性疾病、腎臟濃縮功能減退時,常首先出現夜尿增多,繼之發展為腎性多尿,甚或腎性尿崩癥。而老年人,特別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病人,由于腎小動脈硬化,腎臟濃縮功能減退,最易出現夜尿增多的癥狀。②心功能不全或某些內分泌疾病:如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糖尿病等;③其他如電解質紊亂也可導致夜尿增多。提檢些相關檢查如24 h尿量、晝尿量與夜尿量、尿比重、12 h尿禁水滲透壓、超聲等,并要結合臨床。

祖國醫學認為,人到40歲以后,腎氣漸衰,膀胱失于溫煦,不能正常氣化,則水液失制,治療基本原則是扶助元陽。現代醫家王澤枝[2]認為其病機多為腎元虧虛;展玉萍等[3]認為此病主要因腎虛下元不固所致;俞柏貞[4]認為腎主水,腎虛則蒸騰無力,氣不化水,水津不化,下注膀胱。腎與膀胱相表里,腎虛則膀胱氣化不利,開闔失司,則表現為多尿甚或尿失禁;岳景林[5]認為此病多從腎論治。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腎氣由盛轉衰,氣化功能也隨之減退,老年人尿頻而量多,尿色清白,正是腎陽不足,氣化失司的表現。同時會有畏寒、四肢寒冷、雙膝酸軟無力、腰脊無力等癥狀。故辨證施治宜補腎益陽,化氣利水。橫骨是腎經的重要穴位,位居臍下5寸旁開0.5寸處,為沖脈與足少陰之會,主五淋,小便異常,陰器下縱引痛,小腹滿。曲骨穴屬任脈腧穴,《素問·刺禁》曰:“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此穴能調理氣機,直達膀胱腑使其蒸騰氣化正常而尿自通暢。氣海穴為任脈膏之原,用于溫補下焦元氣,以溫通經氣,扶助腎陽,鼓舞膀胱之氣化,而達小便固攝有常。針刺時施行餓馬搖鈴手法并行九陽數,更助元陽升騰,腎陽充則膀胱氣化正常,小便得以固攝。通過臨床觀察發現,本法在提高臨床有效率及減輕夜尿次數方面優于對照組。

篇(8)

中圖分類號 R24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35-0157-03

doi:10.14033/ki.cfmr.2015.35.076

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是指在40歲前卵泡耗竭、卵巢生殖壽命終止[1]。并以40歲以前閉經為特征,是一種復雜的、多基因遺傳疾病[2]。導致POF發生的原因尚不明確,但內分泌、旁分泌、基因遺傳、代謝等因素被認為是有效致病原因[3]。POF患者可先出現經量減少,逐步發展為閉經,并伴有卵巢功能衰退(FSH>40 IU/L,E2

1 病因病機

現多在基因、免疫、醫源、環境等方面取得研究進展,各方因素致使卵母細胞質量及數量下降、卵泡期縮短、卵泡閉鎖加速、相關激素反應性降低,最終發展為閉經。中醫將其歸為“閉經”、“血枯”、“經水早斷”,《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景岳全書?婦人規》曰:“血盈則經脈自至”。《馮氏精囊秘錄》指出:“血之根,腎中之真陰也”。傅山提出“經水出諸腎”,“腎氣本虛,何能盈滿而化經水外泄”。然《傅青主女科》亦有:“肝氣郁而腎氣不應”,“經水早斷……心肝脾俱郁,即腎水真足,尚有藥而難吐之勢”。故其在治療方面提倡“必須散心肝脾之郁,而大補其腎水,仍大補心肝脾之氣,則精溢而經水自通矣”。

經絡滿布周身,深絡器官,淺行體表,經氣維持機體各部相對穩定。沖任督帶上聯十二經下起胞宮,與月經關系密切。針灸通過刺激穴位作用于沖任督帶、激發臟腑功能,達到雙重調節目的,《素問?至真要大論》:“疏其血氣,令其調達,以致和平”。

2 針刺治療

2.1 毫針治療

2.1.1 單純毫針治療 王飛[4]治療POF患者30例,頭部取神庭(雙)、本神(雙)、百會,腹部取肓俞(雙)、陰交、關元,下肢取足三里(雙)、三陰交(雙)、太溪(雙)、太沖(雙),腰骶取上s(雙)、腎俞(雙),留針25 min/次,3個月為1療程,觀察2個療程,總有效率86.67%,痊愈率16.67%,月經總回潮率56.67%,恢復規律周期率16.67%。李麗等[5]將60例POF患者隨機分為針灸組、西藥組,針刺主穴取關元、中極、子宮、腎俞,配神門、百會、太沖、內關,肝腎陰虛加以平補平瀉法針刺三陰交、陰陵泉、太溪,脾腎陽虛加以補法針刺脾俞、地機、足三里,月經第1天起,1次/d,15 d為1療程,共針6個月,西藥組口服克齡蒙調周,治療1療程后,針灸組有效率為93.33%,西藥組為73.34%。

2.1.2 毫針結合中藥治療 王紅梅等[6]將病程約4.5年的40例POF患者隨機等分,治療組口服補腎養血方調制飲片,并以平補平瀉法針刺脾俞、胃俞、肝俞、腎俞,得氣后捻轉3~5 min不留針,三陰交、子宮、中極、血海、關元用捻轉補法得氣后留針20 min,1次/d,10次為1個療程,休息5 d,共治6個療程。對照組采用性激素替代療法,藥用己烯雌酚、安宮黃體酮,治療相同周期。治療組總有效率90%,對照組為70%。

2.1.3 毫針結合西藥治療 趙妍[7]治療門診70例POF患者,將其隨機分組,對照組給予倍美力、安宮黃體酮口服做人工周期,實驗組加針刺兩組穴位,其一:中脘、天樞、大赫、水道、足三里、陰陵泉、子宮、血海、太沖、歸來(均平補平瀉),關元、太溪、三陰交(均補法),其二:脾俞、膈俞、腎俞、肝俞、十七椎、次s,據陰陽理論,排卵前、后分別針第1、2組,每10分鐘行針1次,留針30 min,隔日1次,3個月為1療程。結果實驗組有效率為94.3%,另一組為82.8%。

2.2 電針治療

2.2.1 單純電針治療 吳佳霓等[8]治療11例POF患者,第1天針中s(雙),第2天取關元、天樞(雙)、歸來(雙),加連續波、頻率20 Hz、電流強度1~4 mA,留針20 min,如此循環,前4周針5次/周,之后針3次/周,連續治療3個月,并隨訪3個月。6例經期、量、色均正常;4例經量較少,經期、色均可;1例無月經。總有效率為90.91%。

2.2.2 電針結合中藥治療 張多穎[9]將28~39歲60例腎虛肝郁型POF患者隨機等分,對照組用補佳樂、安宮黃體酮建立周期,治療組依中醫證型,煎服中藥復方,同時取氣海、關元、氣門、子宮、三陰交、太沖、太溪,得氣后給疏密波、脈沖電,20 min/次,隔日1次,15次為1療程,共3個療程。前者總有效率63.33%,后者為76.7%。

2.2.3 電針結合中西藥治療 張傳凱等[10]將POF患者隨機分為西藥組29例、針藥組29例、中西醫結合治療組28例,第一組采用雌孕激素序貫療法,藥用倍美力、安宮黃體酮。第二組每日1次定時給疏密波、20~40 Hz電流針刺關元、水道(雙),留針30 min,10次即1療程,連續3個療程,第4~6個療程,隔日1次,療程間隔2 d,第7個療程,每3日1次,療程間隔同前,同時口服自擬顆粒劑。第三組同時給予前兩組治療。結果顯示同等治療周期(6個月),在降低FSH、提升E2方面,三組療效依次遞增,降低FSH水平至其

2.3 芒針結合西藥治療

董彩英等[11]將60例(病程≤3年)POF患者隨機均分,對照組單純口服克齡蒙治療,治療組針藥共用,針刺氣海、關元、三陰交、涌泉、血海、合谷、太沖、太溪、腎俞、心俞、脾俞等,平補平瀉,得氣30 min,留針10 min,15 d為1療程,療程間休3 d。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3%,療效提高23.33%。

3 灸法治療

3.1 襯墊法治療

李Z等[12]隨機給予12例POF患者溫針灸治療作為對照組,治療組20例,將自制成品襯墊附于關元、氣海、大赫、內關、公孫、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太溪,艾條點燃隔襯墊按于取穴,約5 s稍移襯墊,原穴位重復之前操作,約5 s,如此往復5次。兩組均治療3次/周、12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1周,經期停,連續4個療程。治療組總有效率為65%,對照組為58.3%,襯墊灸在改善潮熱汗出、疲乏、心悸等方面較溫針灸療效更佳。

3.2 艾灸結合中藥治療

湯海霞[13]治療門診84例POF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4例、治療組40例。前組給予補佳樂、安宮黃體酮人工周期療法。后組取足三里、三陰交、關元、子宮穴艾灸,以局部溫熱為度,20 min/次,隔日灸,配合益腎調沖湯顆粒,經期停。均連續治療6個月,前、后組總有效率分別為79.5%、82.5%。治療組對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療效較好。

4 針灸結合治療

4.1 溫針灸治療

根據臨床觀察陽虛者可施以溫針灸[14]。

4.2 針刺結合隔姜灸治療

李樹香[15]治療32例POF患者,毫針針其關元、卵巢穴、血海(均以補法)、三陰交(平補平瀉),根據辨證調整,以2~3壯艾柱隔姜片同時灸神闕穴,背俞穴不留針,1次/d,10 d為1療程,共針4個療程,治愈率25.0%,總有效率90.6%

5 耳穴壓籽結合中藥治療

金焱等[16]治療腎虛肝郁型POF患者,隨機分對照組34例口服媽富隆治療,治療組33例患者于經血干凈后3 d開始煎服自擬補腎調經湯,根據BBT調整服藥,并將王不留行籽貼于耳部內生殖器、皮質下、內分泌、緣中、腎、肝穴,酸麻脹或發熱為度,單次貼壓單側,囑其每日用手指按壓刺激,3次/d,按壓50下/穴,5 d換貼,兩耳交替,20 d為1療程,間歇10 d,共治3個月,治療組及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4.85%、52.94%。

6 穴位埋線治療

6.1 穴位埋線配合中藥治療

李芳園[17]將60例POF患者隨機分組,30例接受倍美力、安宮黃體酮激素人工周期療法為西藥組。余為針藥組,每個月經周期服用四二五合湯22 d,經期停用,將羊腸線埋于肝俞、脾俞、腎俞、期門、章門、京門(均雙側),穴位分左背俞穴+右募穴、右背俞穴+左募穴2組,輪流埋線,前2個月(治療期)15 d埋線1次,后4個月(鞏固期)1次/月。3個月經周期為1療程,連續2個療程。治療組治愈率為50%,對照組為20%。

6.2 穴位埋線配合西藥治療

李衛東等[18]隨機將28例POF患者納入西藥組,治療以倍美力、安宮黃體酮聯合替代療法。將余33例納入埋線西藥組,口服雌孕激素同時,取主穴,(1)內關、足三里;(2)關元、三陰交,配穴:腎俞、脾俞、氣海、胃俞、子宮、命門、陰交、中極、關元俞、次s、豐隆,將羊腸線交替埋入兩組主穴及辨證選取的6~8個配穴,2~3周治療1次。治療6個月,前組總有效率為89.3%,后組為93.9%。治療后6個月隨訪,前組總有效率為67.9%,后組為93.9%。顯著降低POF的復發率。

6.3 當歸穴位埋植劑治療

高萌等[19]取POF模型小鼠關元穴埋植當歸精油,并證明此方法可有效提高實驗小鼠血清E2水平及子宮、卵巢指數,療效較埋植蛋白線更顯著,但臨床應用有待研究。

7 穴位貼敷結合中藥治療

徐煥霞[20]將40例POF患者隨機平分,對照組單純口服益腎寧心調周方,治療組服用處方同時擇氣海、足三里(雙)、三陰交(雙)予敷貼,隨證加減,隔日1次,1側/次,兩側交替,每穴早中晚各按壓1次(≥5 min)至酸脹,每10次休10 d,經期停用,3個月為1療程,連續2個療程。中醫癥狀明顯改善,FSH、LH水平降低較顯著,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5%,療效相對提高10%。

8 展望

研究發現針刺可調節PI3K/AKT/mTOR信號通路,促使原始卵泡及初級卵泡形成,增加成熟卵泡,提升E2水平[21]。β-內啡肽(β-EP)、多巴胺對H-P-O起重要調節作用,實驗表明針刺可提高外周血及下丘腦β-EP水平,調節POF紊亂的NEI網絡系統,且研究認為針灸能激活腦內多巴胺系統[22-23]。更有研究證實低頻電針刺激可增加卵巢血流量[24]。結合上述內容,針灸治療可有效激活POF相關臟腑機能、調節沖任督帶,使經水得通,伴隨癥狀消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臨床療效。針灸結合臟腑辨證、陰陽理論、月經生理等治療效果是可觀的,但目前研究多為小樣本,具體療效有待進一步大樣本臨床研究。

參考文獻

[1] 楊冬梓.婦科內分泌疾病檢查項目及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82-83.

[2] Goswami D,Conway G S.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J].Horm Res,2007,68(4):196-202.

[3] Yavuz Emre ?ükür,??ten Bal?k K?van?l?,Batuhan ?zmen. Ovarian aging and 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J].J Turk Ger Gynecol Assoc,2014,15(3):190-196.

[4]王飛.針灸治療卵巢早衰的療效觀察[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3.

[5]李麗,蔣秋燕,鐘璐,等.針刺穴位對卵巢早衰的臨床療效觀察[A].全國中西醫結合卵巢功能調控專題學術會議論文及摘要集[C].2014.

[6]王紅梅,李蓮,米慧茹.針刺聯合養血補腎方治療卵巢早衰的臨床研究[J].河北中醫藥學報,2011,26(1):28-29.

[7]趙妍.針灸治療卵巢早衰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A].產業競爭力與創新驅動-2014年山東省科協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4.

[8]吳佳霓,陳瑞雪,劉志順.電針調節卵巢早衰患者女性激素水平療效觀察[J].新中醫,2012,44(12):108-111.

[9]張多穎.中藥復方配合針刺治療卵巢早衰腎虛肝郁型臨床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5,11(2):101-102.

[10]張傳凱,覃永安,趙權,等.針藥結合性激素序貫療法對卵巢早衰患者血清FSH、E2影響的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12):76-77.

[11]董彩英,常素玲,李秀梅.芒針針刺治療卵巢早衰臨床研究[J]. 中醫學報,2013,28(11):1706-1707.

[12]李Z,趙海音,侯文光,等.襯墊灸法對卵巢早衰臨床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9,36(5):758-760.

[13]湯海霞.益腎調沖湯合艾灸治療卵巢早衰40例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2011,27(10):19-21.

[14]肖清豐,付蓓,周慧芳.補腎祛瘀針法治療卵巢早衰的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5,37(1):58-59.

[15]李樹香.針刺與隔姜灸治療卵巢早衰32例[J].四川中醫,2011,29(3):118-119.

[16]金焱,李大劍,劉春麗,等.自擬補腎調經湯配合耳穴貼壓治療70例腎虛肝郁型卵巢早衰的臨床觀察[J].安徽醫藥,2014,18(2):331-334.

[17]李芳園.四二五合湯合俞募穴埋線治療卵巢早衰的臨床觀察[D].武漢:湖北中醫藥大學,2009.

[18]李衛東,許華群,唐敬強,等.穴位埋線聯合人工周期療法治療卵巢早衰: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4,34(1):29-33.

[19]高萌,田舸,蔣妮,等.當歸穴位埋植劑對小鼠卵巢早衰的藥效學研究[J].中國藥房,2011,22(3):206-208.

[20]徐煥霞.益腎寧心調周法配合穴位貼敷治療卵巢早衰的臨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

[21]張毅敏,于斌,陳佳,等.針刺治療對卵巢早衰大鼠PI3K/AKT/mTOR信號通路的影響[J].中國針灸,2015,35(1):53-58.

[22]王浩.益腎調周法對卵巢早衰模型大鼠β-內啡肽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6):59-63.

篇(9)

1.2整體護理缺乏中醫特色中醫護理的理論來源于中醫學理論,認為人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并與自然環境、社會密切相關。中醫學強調“三分治,七分養”,堅持“防重于治”的原則,“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強調人是一個以臟腑、經絡、氣血為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強調人體與自然界及社會的關系,進行辨證施護。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手段獲取病情、個體狀況、心理、社會環境等信息,應用中醫八綱辨證的方法加以分析、歸納,確立患者的證型及存在或潛在的健康問題,提出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護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導。《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指出,提高中醫護理技術,以發展中醫護理特色和優勢為主線,注重中醫藥技術在護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據中醫護理防重于治、注重養生的思想,發揮中醫護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養生康復中的作用,突出中醫整體觀和辨證施護,加強中西醫護理技術的有機結合,促進中醫護理的可持續發展。但在臨床工作中往往因癥候難辨,導致護理措施單一而流于形式。

1.3中醫護理科研開展滯后中醫護理雖有幾千年歷史沉淀,但由于在傳統中醫臨床實踐中一直醫護不分家,直到建國后中醫護理學才獲得獨立發展的機會,故其真正作為一門專業學科,只有幾十年的歷史,而且有些技術一直沿襲原有的傳承,缺乏創新。護理科研人員的一個薄弱環節,表現在科研項目少、缺乏深層次的前瞻性的大樣本的隨機的對照研究。有學者研究了2005年1月~2008年12月發表的有關護理研究的論文,共有62133篇,其中,關于中醫護理研究方面的論文只有390篇,占所有護理論文總數的0.63%。開展中醫護理科研的課題少,科學性欠嚴密,缺乏創新性,真正有價值、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課題較少,相關論文也大多是對一些已經開展的中醫護理操作進行總結性的研究,缺乏創新項目及專科項目,因此需要進一步挖掘中醫護理的潛力,提高中醫護理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2解決中醫護理臨床實踐問題的對策

2.1重視中醫護理人員的培訓與管理嚴格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相關規定,使全院護理人員每年系統接受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崗位培訓時間≥100學時,培訓時以臨床常用的中醫護理技術操作、中醫基礎理論為重點,因人施教,分層次訓練,力求人人掌握、人人能操作。學習過程中采取中幫西、西學中的學習方法,互相取長補短。以中醫護校的護理為主,從理論到臨床指導西醫護校畢業的護士,正確運用中醫護理技術,以達到最佳的護理效果為目的,采取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并且通過自學和請教老中醫的方法,提高業務水平。鼓勵護士通過自考、函授等繼續教育方式,取得中醫護理專科、本科學歷。對護士實行按學歷水平、工作經驗、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分層次上崗,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以充分調動每一位護士的工作積極性。此外,為了提高護理人員對中醫護理操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酌情開展治療項目的獎懲機制。如本院以科室為單位,根據各專科不同特色,開展相應的專科中醫護理,設置一定的指標,每季度總結對比各科室中醫操作的數量及療效,對超額完成任務的科室給予一定的獎勵,未達標者則予適當的處罰。

2.2促進中醫護理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讓更多的人走進中醫,理解中醫,接受中醫的治療與護理,宣教是關鍵。在老百姓中宣傳和提倡“未病先防”“藥膳同源”“內外兼養”的養生、保健知識和觀念,讓老百姓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中醫藥文化,真切地感受到中醫藥的方便與實惠,真正為老百姓服務。如本院在電梯內以及電梯口放置中醫養生知識宣傳專欄,病區走廊以及各住院部相通的天橋兩側墻上建立中醫文化墻,各病區護士站內放置中醫養生宣傳冊,院內中醫師定期赴老年大學進行養生講座等,消除患者對中醫操作的不信任感,以取得其支持和配合。對于臨床中有中醫護理技術操作適應證者,護理人員應主動與醫生溝通、協調,與醫生達成一致意見,取得醫囑后,為患者進行相應的護理操作。如本科室針對便秘的患者采取大黃粉敷神闕穴,針對眩暈的患者采取王不留行籽按壓耳穴,針對失眠患者采取中藥艾葉泡腳,效果顯著。而在其他科室,也都開展了相應的中醫護理操作,如肛腸科的中藥灌腸法,消化內科的艾灸法等,對癥施護,效果顯著。

2.3推動中醫護理與整體護理的融合中醫護理的開展,使整體護理內涵更豐富,有助于整體護理模式的建設,也推動了中醫護理學科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圍繞“以患者為中心”,創建具有中醫特色的整體護理,對中醫界的護理人員來說是新的課題和挑戰。借鑒現行的現代整體護理模式,在臨床中實施“四診-辨證-施護-評價”的有中醫特色的護理程序,提出相應的護理措施。將患者的生理、心理、飲食、環境、社會因素等,視作一個整體,通過細心地觀察患者的情志、氣色、舌苔、脈象等外在的變化,認真聽取其主訴,結合具體情況,從而制訂出相應的護理方案。

2.4增強中醫護理人員的科研意識首先要把中醫護理科研納入護理管理的議事日程,加大繼續教育力度,從根本上改變護理人員的知識結構,提高護理人員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其次是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護理人員通過網絡查詢及檢索,收集最新的中醫護理學數據和護理學信息資料,高水平、高起點地確定中醫護理科研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篇(10)

毫針是針刺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針具,可以針刺全身腧穴[1]。毛忠南等[2]采用經絡美容法,選取百會、風池、大椎、肺俞、肝俞、脾俞、腎俞、手三里、足三里、關元、三陰交,印堂、四白、顴等穴位,配和辨證施針及局部皮損美容針圍刺治療黃褐斑,總有效率93.3%。張學麗等[3]根據時辰的干支按時取穴,同時取合谷及色斑所在部位腧穴,配合辨證取穴(肝郁氣滯加太沖、三陰交、膈俞,脾胃虛弱加足三里、脾俞、胃俞,肝腎虧虛加三陰交、太溪、關元),改善程度均優于對照組。史紅裴等[4]選取雙側蠡溝、三陰交、陰陵泉、足三里或豐隆及中脘、尺澤(右),配合皮損局部圍刺和辨證取穴,總有效率90.0%。宋鵬[5]采用局部圍刺結合背俞穴配合辨證治療。總有效率為97.2%。魏凌霄等[6]采用圍刺配合體針辨證治療。對照組采用口服維生素C、維生素E和中藥辨證治療。結果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朱玉[7]采用辨證針刺配合對大椎及背俞穴進行梅花針叩刺和拔罐治療,療效優于單純針刺組。李子勇等[8]應用皮損局部掛針加直接灸配合體針并辨證配穴治療黃褐斑,全部有效。

2耳針及其復合療法

“耳者,宗脈之所聚也”(《靈樞?口問》),耳與經絡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現代醫學認為,黃褐斑的發生與內分泌、自主神經功能有關。而通過刺激耳穴,可以疏通經絡、運行氣血,尤其對調整內分泌的功能非常重要。近年來,以耳穴治療黃褐斑的報道較為多見,大部分配合毫針針刺、點刺放血等其他療法。張曉陽[9]采用耳壓配合面部淺刺和背部反應點放血治療黃褐斑,耳穴貼壓取皮損相應部位、內分泌、肝、腎、脾、肺、緣中、內生殖器、耳中、皮質下,面部針刺取阿是穴,點刺放血取背部反應點(脊柱兩側的黃色斑點或深黃褐色斑塊),所有病例全部有效。張帆等[10]采用耳穴貼壓(取肺、肝、脾、腎、口、面頰)配合黃褐斑處懸灸法及面部推罐治療,總有效率95.6%。劉麗等[11]采用耳穴貼壓(取穴肺、心、內分泌、肝、脾、腎、內生殖器)配合刺血拔罐背俞穴治療女性黃褐斑,總有效率92.0%。吳艷等[12]采用耳尖放血(選神門、交感、肝、脾、外肺、子宮、內分泌、面頰8穴)配合局部圍刺治療氣滯血瘀型黃褐斑,總有效率93.3%。

3其他針灸療法及其復合療法

除了毫針針刺和耳針治療黃褐斑外,近年來通過穴位注射、穴位埋線、背部走罐、音樂電針和長圓針微創治療黃褐斑,同樣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療效。張永英[13]用針管抽維腦路通針2ml穴位注射(雙側肝俞、脾俞、膈俞)治療黃褐斑,統計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辛卓萍[14]選取雙側足三里、三陰交、膈俞、肝俞并辨證配穴進行穴位埋線,總有效率84.0%。肖倩[15]采用穴位埋線配合面部掛針治療黃褐斑,埋線取穴關元、氣海、子宮、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肝俞、腎俞、曲池、合谷,療效確切。盧文等[16]采用穴位埋線加耳針治療,結果發現愈顯率顯著高于體針加耳針對照組。史連俊[17]采用背部走罐加局部圍刺治療黃褐斑60例,總有效率為98.3%。梅成等[18]采用音樂電針治療黃褐斑,主穴:氣海、足三里、血海、三陰交,輔穴:肝俞、脾俞、腎俞,并辨證加減配穴,統計分析治療組效果優于對照組。李江舟等[19]采用長圓針在背腧功能帶解結治療黃褐斑,總有效率100%。

4小結

黃褐斑,祖國醫學稱之為面塵、肝斑、妊娠斑[20],認為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臨床對黃褐斑的辨證分型也基本遵循病機,主要分為肝郁證、脾虛證和腎虛證[2-9,14,18,20]三大證型。而黃褐斑與肝經、脾經、腎經等人體經絡的關系,早在《靈樞經》中已有記載:“足厥陰之脈病,面塵脫色;足少陽之脈病,面微塵......足少陰之脈病,面黑”[21]。總結近五年臨床取穴規律,發現臨床上較多選取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和足少陰腎經的太沖、行間、蠡溝,三陰交、血海、陰陵泉、太溪等穴位。另外肝俞、脾俞、腎俞、足三里、合谷、曲池、氣海和關元也是經常被選取治療黃褐斑的腧穴。這些穴位中最為常用的是太沖、三陰交、太溪、肝俞、脾俞、腎俞、足三里及合谷等穴。女子以肝為先天,肝體陰而用陽,肝氣郁滯,則影響肝臟藏血調血與疏理氣機的雙重功能[21],故選取太沖(肝經的輸穴、原穴)和肝俞(肝之背俞穴)等穴位疏肝理氣。勞傷脾土使中土轉輸失職,氣血不能濡煦,則生褐斑[20],故多選取脾俞(脾之背俞穴)和三陰交(三陰經之會)等穴位調節脾胃和臟腑功能。腎虛精虧,水虧不能制火,虛火上炎,顏面失于榮潤[20],故選腎俞(腎之背俞穴)和太溪(腎經的輸穴、原穴)等穴位調之。“頭為諸陽之會”,體手足陽經皆上行于頭面,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氣血旺盛、流暢,則面部皮膚紅潤、光澤;若氣血運行受阻,或血虛、氣滯等,則面色晦暗或有黑斑[21],故選取足三里(足陽明胃經合穴)和合谷(手陽明大腸經原穴)等陽明經穴上走頭面,行氣活血,使氣血充盛條暢得以上榮于面。

綜上所述,應用針灸治療黃褐斑時,臨床仍遵循病機選取肝、脾、腎經之腧穴或五臟背俞穴中的肝俞、脾俞、腎俞等穴位,以調節臟腑,疏通經絡。耳穴治療同樣多選取內分泌、肝、脾、腎等穴位以調節人體內分泌和五臟六腑功能,配合皮損局部(阿是穴)圍刺,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標本兼治之目的。

[參考文獻]

[1]姚 彥,閔仲生.針灸在皮膚科美容相關疾病中的應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7(3):190-192.

[2]毛忠南,李占虎,賈建兵.經絡美容法治療黃褐斑120例[J].甘肅中醫,2009,22(3):51-52.

[3]張學麗,劉 穎,王 蘭,等.常規針刺加飛騰八法治療黃褐斑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9,29(6):455-457.

[4]史紅斐,徐 兵,郭希超,等.調肝脾針法治療黃褐斑的療效及女性激素、促黑激素、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脂質的觀察[J]. 浙江中醫雜志,2009,44(1):52-54.

[5]宋 鵬.局部圍刺結合背俞穴治療黃褐斑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4):29.

[6]魏凌霄,周劍萍.圍刺法結合體針治療黃褐斑臨床觀察[J]. 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8):1776-1778.

[7]朱 玉.針刺配合梅花針叩刺治療黃褐斑50例[J].陜西中醫,2010,31(4):476-477.

[8]李子勇,老錦雄.面部掛針加直接灸治療黃褐斑68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6,14(6):17-18.

[9]張曉陽.針灸治療黃褐斑80例[J].四川中醫,2008,26(4):122-123.

[10]張 帆,王國書.耳穴貼壓配合面部艾灸推罐治療黃褐斑68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5):32.

[11]劉麗,李文麗. 耳穴貼壓配合針刺治療女性黃褐斑50例[J].陜西中醫,2009,30(3):331-332.

[12]吳艷,黃蜀,童丹丹,等. 耳尖放血配合局部圍刺治療氣滯血瘀型黃揭斑60例[J].中醫外治雜志,2010,19(3):11.

[13]張永英.穴位注射治療黃褐斑80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23):2856.

[14]辛卓萍.穴位埋線治療黃褐斑24例[J].甘肅中醫,2010,23(4):50-51.

[15]肖 倩,蘇 戈,劉 寧.埋線療法結合面部掛針治療黃褐斑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0,26(9):644-645.

[16]盧 文,任 虹,斯維特娜?曼恩.埋線為主治療黃褐斑臨床療效分析[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2):7-8.

[17]史連俊.背部走罐加局部圍刺治療黃褐斑60例[J].北京中醫,2007,26(7):427.

[18]梅 成,邢 越,周振坤.音樂電針治療黃褐斑120例臨床觀察[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7,21(7):81-82.

[19]李江舟,張茉莉. 長圓針治療黃褐斑60例療效觀察[D].中國針灸學會經筋診治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論文集(2009年)重點論文選編. 遼寧:中國針灸學會經筋診治專業委員會,2009:176-178.

上一篇: 工程測量技師論文 下一篇: 寫作技能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人成乱码sm | 五月丁香婷婷综合 |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亚洲 | 香蕉97人人乳视频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